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表

2024-07-25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表(共8篇)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表 篇1

个体防护训练

一、训练目的

1通过训练,掌握致密型防护服;防毒面具组合;防护眼罩;头带式耳罩;防护口罩;丁腈防化手套;防化靴的穿戴方法; 2.掌握个体防护用品的功能。

二、训练内容要求

对个体防护用品进行限时训练。了解其用法、适用的环境、条件、维护保 养方法和使用过程等。

三、训练仪器

本训练所用设备有:致密型防护服;防毒面具组合;防护眼罩;头带式耳 罩;防护口罩;丁腈防化手套;防化靴

四、训练方法和步骤 见仪器使用说明书

五、注意事项

1.采用正确佩戴方法,以免损坏防护用品; 2.穿用时应避免接触锐角,防止受到机构损伤。

八、思考题

1、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目的?

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为了使劳动者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免遭或减轻事故和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直接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

2、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适用的环境

答:适用于劳动者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为了免遭或减轻事故和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的环境下。

关于噪声检测的实训报告

一、训练目的

1.通过训练,掌握噪声频谱分析仪、个人噪声剂量计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2.熟悉物理有害因素中噪声测定的原理:熟悉噪声测定的方法。3.掌握噪声计算方法及对工作环境中噪声评价。4.熟悉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二、训练内容及要求

1.完成实训内容 2.编写好实训报告

三、测量仪器 1.计算机一台 2.声传感器一套 3.噪声校准器一套

四、测量原理

声信号背电容传声器接收后变成微弱的电信号,改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器送到衰减器和输入放大器,再经计权网络进行频率滤波,一边能测量声级。信号再经输出衰减和输出放大器后被送到检波器作为有效值检波和时间计权,交流信号变成直流,由指示器以“dB”指示出来。

五、测量方法 1.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测量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等,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略图。(2)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3)与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4)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线路、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2.测量仪器的准备

(1)测量仪器的选择: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同的工作地点使用声级计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2)测量前应根据仪器校正要求对测量仪器校正。

(3)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升级Lpa或等效声级Laeq;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3.测点选择

(1)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具有[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选择3个测 点,去平均值。

(2)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

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取平均值。

(3)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对工作地点分布进行测量,计算等效声级。

(4)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参见附录A。4.测量

(1)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人员:1.50m;坐姿人 员:1.10m。

(2)传声器的指向是声源的方向。

(3)测量仪器固定在三脚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三脚架,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声器的间距>1.5m。

(4)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5)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根据声级变化(声级波动>=3dB)确定时间段,测量各期间的等效声级,并记录个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6)脉冲噪声测量时,应测量脉冲噪声的峰值和工作日内脉冲次数。(7)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工作场所风扇超过3m/s时,传声器应戴风罩。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干扰。

五、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类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研究表明,50分贝左右的噪声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进而影响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噪声能引发多种疾病,因此人们把噪声称为无形杀手。它的损害以神经系统症状最明显,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易疲劳、爱激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许多证据表明,噪声还是造成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七、降低噪声的措施

吸声降噪、消声降噪、隔声降噪

关于粉尘浓度检测的实训报告

一、训练目的

1.通过训练,掌握流量校准器、环境粉尘采样器、防爆个体采样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

2.掌握大气粉尘浓度测定的原理;

3.掌握粉尘浓度计算方法及对工作环境的粉尘浓度评价; 4.加深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理解;

二、训练内容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

三、训练任务

分成两个大组,2人一组,分组交叉训练。

四、训练仪器

流量校准器、环境粉尘采样器、防爆个体采样仪、分析天平、干燥箱。

五、工作原理

G=(W2-W1)/Qt*1000(mg/m3)一定时间段内,采样仪吸收一定空气流量的空气,空气中的粉尘就留在滤膜纸片上,纸片上有一定的质量差即为粉尘质量。

六、实训步骤

1.仪器及材料

1.1 滤膜:过氯乙烯滤膜或其他测尘滤膜。

1.2粉尘采样器:包括采样夹和采样器两部分,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GB/T17061的规定。

1.3 分析天平:感量0.1mg或0.01mg。1.4 秒表或者其他计时器 1.5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 1.6 镊子 1.7 除静电器 2.样品的采集 2.1滤膜的准备

2.1.1干燥:称量前,将滤膜置于干燥器内两小时以上。

2.1.2称量:用镊子去下绿米的陈志,将滤膜通过除静电器,除去滤膜的静电,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量。记录了滤膜的质量m1,在衬纸上 记录表上记录滤膜的质量和编号。

2.1.3安装:滤膜毛方向应朝进气方向,滤膜放置应平整,不能有裂隙或褶皱。

用直径为75mm的滤膜时,做成漏斗状装入采样夹。2.2采样 2.2.1 定点采样 2.2.1.1 短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在呼吸带高度以15L/min到40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2.2.1.2 长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在呼吸带高度以1L/min到5L/min流量采集1h到8h空气样品。2.2.2个体采样

将装好的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佩带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到5L/min流量采集1h到8h空气样品。2.2.3滤膜上总粉尘的增量要求

无论定点采样或者个体采样,要根据现场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使用采样价的大小、采样流量及采样时间,估算滤膜上总粉尘的m。3.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采样后,去除滤膜,将滤膜的接尘面朝上,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保存运输过程中应防止粉尘脱落或污染。4.样品的称量

称量前,将采样后的滤膜置于干燥器内2h以上,除静电后,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量,记录滤膜和粉尘的质量m2。5.整理仪器,计算粉尘质量浓度。C=(m2-m1)/Vt*1000(mg/m3)式中,C——粉尘浓度,mg/m3;m1——采样前滤膜质量,mg; m2——采样后滤膜质量,mg;t——采样时间,min; V——采气流量,L/min

七、思考题

1.测定一次结果能否代表日平均浓度? 答:不能,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影响测定误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如何减少误差?

答:答:工人的佩戴时间,探头的方向,测定点的选择。减少误差:测定点的 选择应在工人密集工作的地方,应规定工人要长时间佩戴。

关于WBGT热指数训练的实训报告

一、训练目的及要求

通过训练,熟悉作业场所WBGT热指数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WBGT热指数计算方法及对工作环境的评价。

二、测量仪器

1.WBGT指数测定仪,WBGT指数测量范围为21℃~49℃,可用于直接测量。2.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60℃)、自然湿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5℃~40℃)、黑球温度计(直径150mm或50mm的黑球,测量范围为20℃~120℃)。分别测量三种温度,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到WBGT指数。

室外:WBGT=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2+干球温度(℃)×0.1 室内:WBGT=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3 3.辅助设备,三脚架、线缆、校正模块。

三、测量方法 1.现场调查

①、了解每年或工期内最热月份工作环境变化幅度和规律。

②、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作业和休息区域划分以及隔热设施、热源分布、作业方式等一般情况,绘制简图。

③、工作流程包括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等。

④、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频度及持续时间等。2.测量

①、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正。

②、确定湿球温度计的储水槽注入蒸馏水, 确保棉芯干净并且充分地浸湿,注意不能加自来水。

③、在开机的过程中, 如果显示的电池电压低,则应更换电池或者给电池充电。

④、测定前或者加水后, 需要10min稳定时间。

四、测点选择 1.测点数量

①、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存在生产性热源,选择3~5个测点,取平均值。

②、工作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环境或通风环境,每个区域内设置2个测点。取平均值。2.测点位置

①、测点应包括温度最高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②、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

③、测量高度:立姿作业为1.5m高;坐姿作业为1.1m高。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测踝部、腹和头部。立姿作业为0.1、1.1和1.7m处;坐姿作业为0.1、0.6和1.1m。WBGT指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

WBGTWBGT头2WBGT腹WBGT踝4

式中:WBGT:为WBGT指数平均值; WBGT头:为测得头部的WBGT指数;

WBGT腹:为测得腹部的WBGT指数; WBGT踝:为测得踝部的WBGT指数;

五、测量时间

①、常年从事接触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季节测量;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从事室外作业,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

②、作业环境热源稳定时,每天测3次,工作开始后及结束前0.5h分别测1次,工作中测1次,取平均值。如在规定时间内停产,测定时间可提前或推后。③、作业环境热源不稳定,生产工艺周期变化较大时,分别测量并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

④、测量持续时间取决于测量仪器的反应时间。

六、测量条件

①、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②、测量期间避免受到人为气流影响。

③、WBGT指数测定仪应固定在三脚架上,同时避免物体阻挡辐射热或者人为气流,测量时不要站立在靠近设备的地方。

④、环境温度超过60℃,可使用遥测方式,将主机与温度传感器分离。

七、时间加权WBGT指数计算

在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应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公式为:

WBGTWBGT1t1WBGT2t2WBGTntn

t1t2tn式中:WBGT——WBGT指数时间加权均值;

t1t2tn——工作人员在第1,2„„n个工作地点实际停留的时间;

WBGT1、WBGT2 „„WBGTn——时间t1、t2tn时的测量值。

八、测量记录

测量记录应该包括内容: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是、气象条件、测量地点、北侧仪器设备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等。

九、注意事项

在进行现场测量时,测量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

电子辐射检测试验

一、训练目的及要求

1、通过训练,熟悉作业场所电磁辐射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

2、掌握电磁辐射计算方法及对工作环境的评价。

3、掌握电磁辐射检测仪器的使用。

二、测量仪器:

采用高灵敏度球型(球直径为12cm)偶极子场强仪进行测量,场强仪测量范围为0.003kV/m~100kV/m。其他类型场强仪的最低检测限应低于0.05kV/m。测量对象的选择:

相同型号、相同防护的工频设备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及其接触人 员进行测量。

不同型号或相同型号不同防护的工频设备及其接触人员应分别测量。测量方法:

仪器校准,场强仪在直径3m,极间距离1m电场中校准定标。的平行平板电极产生的均匀 测量时应考虑工作场所地面场强的分布、工作方式、工作地点,进行有代表性的选点测量。地面场强是测定距地面高1.5m的电场强度,测量地点应比较平坦,且无多余的物体。对不能移开的物体应记录其尺寸及其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并应补充测量离物体不同距离处的场强。变电站内进行测量时应遵守高压设备附近工作的安全规程。环境条件:温度0℃~40℃,相对湿度<60%。5 测量记录测量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设备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等。

粉尘分散度测定

一、训练目的

1.通过训练,掌握流量校准器、环境粉尘采样器、防爆个体采样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

2.掌握大气粉尘分散度测定的原理。

3.掌握粉分散度计算方法及对工作环境的粉尘分散度评价

二、训练内容要求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三、训练仪器

本训练所用实验仪器有:流量校准器,环境粉尘采样器,防爆个体采样仪。

四、训练方法和步骤 1.原理

采样后滤膜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粉尘粒子的混悬液,制成涂片标本,在显微镜下测定。2.器材及试剂

醋酸丁酯;小烧杯或是小时管;小玻璃;玻璃滴管或吸管;载玻片;生物显微镜;目镜侧微尺。3.操作步骤

(1)将采有粉尘的过氯乙烯纤维滤膜放入小烧杯或试管中,用吸管或滴管加入醋酸丁酯1~2ml,用玻璃充分搅拌,制成均匀的粉尘悬液,立即用滴管吸取一滴置玻璃片上,均匀涂布,待自然挥发成透明膜,贴上标签,注明编号、采样地点、日期。

(2)物镜测微尺是一标准尺度,其总长为1mm,分为100等分刻度,每一分度值为0.01mm,即10μm(实习图5-1)。

(3)目镜测微尺的标定:将待定的目镜测微尺放入目镜镜筒内,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镜测微尺的刻度线,移至视野中央,然后换成

400倍~600倍放大倍率,调至刻度线清晰,移动载物台,使物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线与目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线相重合刻度线间物镜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数

(4)计算目镜测微尺每刻度的间距(μm):

目镜测微尺每刻度间距(μm)=a/b×10(μm)a:物镜测微尺刻度数; b:目镜测微尺刻度数;

c:物镜测微尺每刻度间距,μm。

目镜测微尺45个刻度相当于物镜测微尺10个刻度,则目镜测微尺寸1个刻度相当于: 10/45×10(μm)=2.2μm 4.计算

取下物镜测微尺,将粉尘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粉尘粒子,然后在标定目镜测微尺时所用的放大倍率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每个粉尘粒子的大小,见实习图5-3,移动标本,使粉尘粒子依次进入目镜测微尺范围,遇长径量长径,遇短径量短径,测量每个尘粒。每个标本至少测量200个尘粒,按实习表5-1分组记录,算出百分数。

五、注意事项

1.所用器材在用前必须擦洗干净,避免粉尘污染。已制好的涂片标本应置玻璃平皿内保存。

2.当发现涂片标本尘粒过密,影响测量时,可再加入适量醋酸乙酯稀释,重新制作涂片标本。

3.已标定的目镜测微尺,只能在标定时所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率下应用。4.应选择涂片标本中粉尘分布较均匀的部位进行测量,以减少误差。5.本法不适用于可溶于有机溶剂中的粉尘和纤维状粉尘,此粉尘应改用自然沉降法。

工作场所中铅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2.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3.掌握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主要仪器及试剂

1.仪器设备:AA-702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配备乙炔-空气火焰燃烧器和铅空心阴极灯);微孔滤膜,孔径0.8μm;采样夹,滤料直径40mm;小型塑料采样夹,滤料直径25mm;空气采样器,流量0~3L/min和0~10L/min;烧杯,50mL;表面皿,直径约50mm;电热板或电砂浴;具塞刻度试管,5mL;容量瓶,50ml。

2.试剂: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用酸为优级纯或高纯; 高氯酸,ρ20=1.67g/mL; 硝酸,ρ 20=1.42g/mL;消化液:100mL 高氯酸加入到900mL 硝酸中;硝酸溶 液:10mL硝酸加入到990mL 水中;标准溶液:称取0.1598g 硝酸铅(优级纯,在105℃干燥2h),用少量硝酸溶液溶解,定量转移入100mL 容量瓶中,并定容至刻度。此溶液为1.0mg/mL 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硝酸溶液稀释成10μg/mL 铅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三、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也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称“原子吸收法”。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定波长谱线(元素的共振线—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而对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的。

空气中铅尘、铅烟和硫化铅用微孔滤膜采集,消解后,在283.3nm波长下,用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含量。

四、分析步骤

1.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5L/min 流量采集 15min 空气样品。

(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1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3)个体采样:将装好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佩戴在监测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 次,放入清洁容器中运输和保存。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2.分析步骤

(1)对照试验: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2)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滤膜放入烧杯中,加入5mL消化液,盖上表面皿,在电热板或电砂浴上缓缓加热消解,保持温度在200℃左右,至溶液无色透明近干为止。用硝酸溶液将残液定量转移入具塞刻度试管中,并稀释至5.0mL,摇匀,供测定。若样品液中铅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硝酸溶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3.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6 只25mL比色管,分别加入0.0、0.5、1.0、1.5、2.0 和2.5mL 铅标准溶液(10μg/mL),用去离子水稀释至25.0mL,配成0.00、0.20、0.40、0.60、0.80和1.0μg/mL 铅浓度标准系列。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在283.3nm 波长下,用贫燃气火焰分别测定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 次,以吸光度均值对铅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4.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溶液和空白对照溶液;由测得的样品吸光度值减去空白对照吸光度值后,由标准曲线得铅浓度(μg/ml)。5. 数据处理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1—2012年大连市地区委托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的严重和较重企业的检测结果。

1.2 评价依据

结合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2,3,4]等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为调研与分析依据。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2011—2012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对2011和2012年委托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日常检测的企业进行汇总分析, 两年共检测企业171家其中较重企业共103家, 占60.2%;总合格率88.4%严重企业共48家, 占28.1%;总合格率为89.9%见表1。

2.2 2011—2012年度较重和严重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 选择出危害较重和严重企业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并对比2011年和2012年的合格率。较重企业2011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1.9%、93.6%、96.6%, 2012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4.5%、97.8%、99.0%。经统计学分析, 粉尘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低于2011年 (χ2=7.508, P<0.05) , 化学因素2012年合格率则高于2011年 (χ2=5.435,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严重企业2011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8.4%、87.1%、97.9%, 2012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7.2%、87.2%、99.0%。经统计学分析, 粉尘和化学因素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物理因素2012年的合格率低于2011年 (χ2=6.152,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2.3 2011—2012年度不同生产规模的较重和严重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

依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 将企业按生产规模的大小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在检测的171家企业中, 较重企业共103家, 其中大型企业19家, 中型企业42家, 小型企业42家。严重企业共48家, 其中大型企业11家, 中型企业22家, 小型企业15家。大型较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为67.35%, 明显低于2011年的87.02% (χ2=12.904, P<0.05) ;化学因素2012年有所提高 (χ2=5.850, P<0.05) 。大型严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也明显低于2011年 (χ2=11.769,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表5。中小型企业的合格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3 讨论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是在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和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的基础上,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11) , 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主要行业进行分类。危害较重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 而严重企业主要为石油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11年和2012年共检测大连地区企业171家, 危害较重企业103家, 合格率为88.4%;严重企业48家, 合格率为89.9%。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问题主要集中在物理因素。总体来看物理因素的合格率最低, 仅在70%左右。2012年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均低于2011年。从规模上看, 大型企业2012年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物理因素的合格率也均低于2011年。2009年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进行的检测结果发现物理因素样品合格率最低[5]。

相对来说, 化学因素和粉尘的合格率较高, 是因为相对于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易通过技术方面降低危害, 而且效果较明显, 使其合格率较高;而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较化学因素更容易被人忽视[6]。

在不同规模企业中, 大型危害较重企业2012年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有所提高。由此可见, 往往化学因素的危害能够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 尤其是大型企业在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方面的投入较中小企业充足, 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或加强防护设施 (如以低毒代替高毒、以无毒代替有毒或加强通风、加强个人防护) 等手段降低化学因素的危害。在中小企业中, 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合格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中山市179家企业监测结果相似[7]。

通过对2011—2012年大连地区危害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的检测结果分析, 提示相关部门对不同企业要有相应的监管侧重点, 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对物理因素的控制和监管力度, 也为企业自身完善职业卫生工作, 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意见。

摘要: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职业危害严重和较重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状, 为相关部门进行职业健康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大连地区进行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的危害较重和严重的企业检测结果, 分别比较两个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格率情况。结果 危害较重和严重的企业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均低于2011年;危害较重企业化学因素2012年合格率则高于2011年。粉尘的合格率无显著差异。大型较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明显低于2011年;化学因素2012年有所提高。大型严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也明显低于2011年。结论 2012年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均低于2011年。大型危害较重企业2012年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有所提高。粉尘合格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有关部门应重视物理因素防治工作。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参考文献

[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S].

[3]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5]胡玮, 刘萍.北京市大兴区2009年职业卫生检测及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及职工健康监护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12) :1339-1341.

[6]安玉, 姜红梅, 王艳艳, 等.2008—2010年大连市部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11, 38 (6) :527-529.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表 篇3

【摘要】目的:了解冶炼行业的职业卫生状况,为预防职业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标准对辖区内5家冶炼厂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铅、锰和高温的测定点合格率分别为69.2%、92.3%和50.0%。结论:冶炼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需加强技术革新和职业卫生管理。

【关键词】冶炼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众所周知,冶炼过程中矿石经高温加热后有大量的铅烟、锰烟逸出。为了解冶炼行业职业危害状况,我们于2010年12月对5家冶炼厂工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辖区内5家冶炼厂为调查对象。

1.2方法:生产性毒物(铅、锰)用FCC-3000G型防爆个体粉尘采样器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进行采样,铅、锰检测分别按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铅及其化合物》、GBZ/T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锰及其化合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分析;高温测定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进行;评价测定点检测结果是否合格按国家颁布的职业卫生标准[1, 2]进行。

2结果

2.1生产工艺流程:配料(锰矿、富锰渣、硅石、焦炭等)-下料-电炉冶炼-出料(硅锰合金、炉渣)。

2.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工作场所空气中铅、锰浓度检测结果:铅浓度范围0.007~0.348 mg/m3,测定点合格率为69.2%(45/65),锰浓度范围0.003~0.168 mg/m3,测定点合格率为92.3%(60/65),二者合格率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1.14,P<0.01),见表1。

2.2.2工作场所WBGT指数检测结果:共检测工作场所高温作业点22个,WBGT指数范围27.1~43.2℃,根据岗位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和接触时间率进行评价,有11个测定点的WBGT指数符合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合格率为50.0%。

3讨论

检测结果表明,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浓度及高温强度测定点合格率较低,为69.2%、50.0%,主要原因是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较为落后。工作场所空气中锰烟浓度测定点合格率为92.3%,其原因是由于锰的沸点较高,达1900℃以上,熔点约为1200℃左右,而生产工艺炉内温度只达到1300℃左右,故空气中锰烟浓度多数不超标,而铅的沸点较低约700℃左右,故即使矿石中铅的含量较少,但全部挥发出来,导致空气中铅烟浓度部分超标。提示我们冶炼行业的职业病防治重点应在铅危害的治理和高温的防护。同时要加强对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2]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S]

作者单位:364000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篇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为做好公司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二、职业健康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健康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三、公司应设置设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

五、公司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六、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当地安监部门备案

七、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八、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九、检测结果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十、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表 篇5

职业危害防治、告知、申报、教育培训

检验检测制度

纳雍县勺窝乡沙田煤矿

2018年2月

沙田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告知、申报、教育培训

检验检测制度

一、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矿井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认真组织落实矿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听取职工对本矿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有关部门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严格要求矿各科室落实整改。

4、定期召开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制订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5、根据“三同时”原则,矿井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报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方可进行建设,切实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事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是使用。

6、参加本矿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7、对本矿的职业并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二)、领导小组的职责

在组长的领导下,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规定,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具体职责:

1、组织制订(修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执行督促执行。

2、根据矿井机构设置,明确各科室人员职责。

3、制订矿井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于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4、直接领导本矿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矿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

5、组织干部、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对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有贡献的科室或个人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6、经常检查各班、组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及时解决。

7、经常听取各科室管理人员、职工关于职业卫生有关情况的回报,及时采取措施。

8、对矿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9、负责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10、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11、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研究处理。

12、对本矿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直接责任。

(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办公室职责

1、负责全矿职业卫生工作,落实好《职业病防治法》、《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各项规定要求。

2、负责全矿职业卫生督查检查工作,制订全矿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长期和年度规则,督促相关部门制定尘毒职业危害防治的中、长期规划,年度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

3、组织有关部门,迎接上级职业病防治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检查。

4、负责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统计报告和公布。

5、负责定期督促各科室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6、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活动,提高职工自我防范意识。

7、协调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

8、教培中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制订培训制度、计划,抓好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时按《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9、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档案。

(四)、安全科职责

1、督促检查全矿防尘措施的落实。

2、对各防尘点设施安装是否完备、设施是否完好进行检查,并对有关班组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3、参与审查各类防尘的技术措施。

4、参加矿职业安全健康危害检查和验收。

5、负责定期检查各班组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1、教培中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制订培训制度、计划,抓好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时按《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2、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档案。

(五)、财务科职责

1、做好受职业病危害人员的管理、核定工作,按照《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标准》(AQ1051)规定及时落实个体防护用品的计划汇总、上报以及劳保用品审批工作。

2、在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将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后果、防护措施和待遇通知劳动者。

(七)、通风科职责

1、结合矿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危害治理现状和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预防和治理制度(措施),明确各工种岗位责任制,落实好职业病防护设置(施)的日常维护,按照《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时申请上级有关部门做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工作。

2、确保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有关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标准,并配合安全科、医院建立完善职业卫生档案。

3、通风科负责针对粉尘及有害气体危害因素制定应急预案,负责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治,负责井下采掘工作面和机电铜室温度的检测。

(八)、机电科职责

1、结合矿噪音、振动危害治理现状和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噪音、振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制度(措施),明确各工种岗位责任制,落实好职业病防护设置(施)的日常维护,按照《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时申请上级或集团公司防疫站做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工作。

2、确保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有关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标准,并配合安监处、医院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健康档案。

3、针对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应急预案。

(九)、供销科职责

按照有关规定抓好个体防护用品的计划落实,按照质量、卫生要求做好采购验收工作,保留好相关证件。

(十)、地面安全管理员职责

1、负责对地面各地点的职业卫生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2、每月向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办公室提供检查情况的总结。

(十一)、各科室职责

1、各科室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学习。

2、认真落实各项规定和职业安全健康制度措施的要求。

3、教育并管理本班组职工遵守职业安全健康规定,做好个人职业安全健康防护。

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职工职业卫生保护。

2、全矿干部职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3、职工在已签订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签订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劳动工资科应向员工如实告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危害因素劳动变更职业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对生产职业危害因素的地点,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和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5、安全科、矿工会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知道,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6、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一)、及时、如实向煤炭工业局申报职业危害,同时抄报公司安全生产部,并接受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如实填写《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及下列有关材料。

1、煤矿企业的基本情况;

2、煤矿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情况;

3、煤矿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4、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5、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三)、煤矿职业危害申报采取电子报表和纸质文本两种形式。纸质《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应加盖公章并由主管矿长签字,连同有关资料一并上报。

(四)、职业危害申报为每年申报一次,于每年3月31日前完成上一年度申报工作。

(五)、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六)、遇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在技术、工业或者材料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七)、煤矿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内及时进行申报。

(八)、在申报过程中凡因个人工作失误造成申报材料不准确,瞒报、漏报、迟报以及泄漏商业技术秘密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职业危害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结合高庄煤矿实际情况,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将康法规、职业健康知识、操作规程、职业健康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一)、宣传内容

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危害因素防治》等知识,增强职工防范职业危害的能力。

(二)、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安全健康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健康防护用品。

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三)、培训的对象与方式

1、培训:新职工在上岗前进行不少于4学时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培训后应进行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2、职工在调动岗位时,也应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健康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3、外来的临时工人,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健康培训,确保其从事劳动时不受到危害。

4、本矿的在职职工也应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培训,在每年的6、7月份进行,每年不少于2学时。

5、所有的职业卫生培训应有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日期、培训内容、培训老师、培训地点,受培训人签名等。

(四)、培训应有计划

培训时必须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并得到矿领导批准后实施。

五、职业危害检验检测制度

1、煤矿企业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作业场所职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应当经资质认证合格的培训机构培训,持证上岗。本矿尚不具备监测能力的项目,委托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中心进行监测。

2、加强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管理,坚持湿式打眼,喷雾除尘,煤尘注水,使用水炮泥以及个体佩戴防尘口罩等。

3、煤矿企业应当每年进行一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评价。监测、评价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技术支撑机构进行。监测、评价报告交煤矿企业存入职业卫生档案。煤矿企业应当及时向作业人员公布监测、评价结果,并报煤矿安全监察分局。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表 篇6

关键词:电解铝,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

某电解铝厂建设规模为年产43×104t电解铝,并于2008年11月试运行,为了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受该公司委托,我们于2009年3月对该电解铝厂一期工程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和技术标准[2,3]。

1.2评价内容

主要针对电解铝厂的氧化铝储运、电解、铸造、阳极组装、净化、动力等各系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价。

1.3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和检测检验等方法进行评价。

2结果与分析

2.1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2.1.1主要生产工艺

该电解铝主要生产工序流程为:原料→电解→浇铸→成品。

2.1.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毒物、有害物理因素等,其分布情况见表1。

2.1.3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运行情况

对电解槽散发的氟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粉尘等有害烟气设密闭集气槽,机械排烟,收集的气体经干法净化处理系统后通过烟囱排放。氧化铝及氟化盐仓库、拆袋输送平台、阳极组装车间残极压脱等区域均安装有布袋除尘器,且正常运行。产生高噪声的设备分类集中布置在独立的建筑物内,在空压机的入口安装消声器。空压机、循环水泵房等处均设置隔音值班室或控制室,且采取减振措施。

2.1.4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对该厂1 158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进行了体检,其中在945名粉尘接触者中发现1例职业禁忌证,未发现尘肺病患者。584名接氟作业工人中174人尿氟超过我国正常人尿氟水平,但X射线摄片未见骨骼异常。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了听力检查,亦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及噪声聋患者。

2.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分析

定点粉尘检测结果见表2,个体粉尘检测结果见表3。

本次定点检测54个粉尘作业地点,合格作业点47个,短时间接触浓度合格率87%。定点粉尘检测超标地点主要集中在残极破碎机、钢爪烘干机、电解槽换阳极操作位,以及抬包维修现场的各工序(包括抬包清理、砌包、耐火砖切割、电解质清理)。

本次共检测个体粉尘40个工种,粉尘合格工种34个,时间加权浓度合格率为85%。个体粉尘检测超标工种主要集中在铸造系统的抬包清理、电解质清理、砌包及阳极组装的残极清理等岗位。

超标原因:残极破碎没有密闭措施,电解槽更换阳极为开放性操作,抬包维修作业现场没有有效的除尘装置,且自然通风情况较差。

化学毒物检测结果见表4。

注:STEL—短期接触限值。

注: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注:STEL—短期接触限值;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a为MAC(最高容许浓度)。

本次共进行了氟化氢、氟化物等共7种有毒物质的测试,结果均未超过卫生限值的要求,说明该项目在设备运转正常的情况下,有毒气体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

噪声检测结果超标情况见表5。

本次对17个主要接触噪声工种等效连续声级进行了检测,13个工种的测定结果符合卫生限值的要求,合格率为76.5%。超标工种有电解工、铸造机操作工、净化运行工、空压运行工。

本次对电解铝槽出铝口操作位、铸造炉台前倒铝位、阳极组装中频炉旁进行了高温测试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对16个作业场所的工频电场、磁场进行了测试,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 讨论

3.1 评价结论

该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能起到一定的防护效果,但个别场所(如阳极组装车间、铸造抬包清理的粉尘危害和铸造车间、空压机房等的噪声危害)职业病危害还较严重。针对存在的问题,用人单位应按照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并结合建议进行整改、落实,使其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限值的要求,防止或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3.2 建议

3.2.1 工程技术建议

电解质清理、残极清理、中频炉物料添加、钢爪烘干、铸造抬包清理等作业地点是粉尘治理重点,应尽量采取密闭作业,并增加作业场所除尘设施的设置。抬包清理岗位可采用移动式吸尘装置。电解质清理、残极清理、连铸机、空压机房等是噪声治理重点,应加强防噪设施的维护和修善,目前应重点做好作业工人的个体防护工作。

3.2.2 职业卫生管理建议

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监督检查工人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为粉尘作业场所人员,尤其是超标岗位人员提供防尘口罩,并定期更换,保证防尘效果。对噪声强度超标岗位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配备声衰性能良好、舒适的护耳器,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按期更换。

参考文献

[1]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2]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篇7

为了规范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与报告,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修订及执行,并由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进行指导监督。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措施、程序。

(一)发生职业病事故时,单位应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处置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治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安排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生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要求,采取防控措施。

(二)职业病事故报告程序

1、当发现单位内出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以规范格式,书面报告单位所在地县级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

2、当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立即电话报告所在地县级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卡。

3、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表 篇8

职业危害事故

救 灾 演习报 告

2016年度

0

职业危害事故救灾演习报告

为提高我矿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水平,根据我矿2016年职业危害事故救灾演习方案,我矿于2016年2月23日15:21进行了职业危害事故救灾演习,现将演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矿井概况

矿井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主、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回风井装备两台FBCDZNo18型主扇,电机功率均为2×110KW:一用一备,总风量31~101m3/S。井下有一个回采面,二个掘进面,分别为12601回采面、12501回风巷作业点Ⅰ掘进面和12501运输巷作业点Ⅱ掘进面,12601面采用全负压通风方式通风,1450管子道作业点Ⅰ掘进工作面掘进距离为50米,1450回风石门作业点Ⅱ掘进工作面掘进距离为30米,井下各点通风设施安全可靠。

二、演习方法

发生CO中毒事故,人员撤退,伤员抢救,分析原因,排放措施,恢复生产。

三、组织机构及成员

1、成立应急救援演习指挥部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成员:

2、指挥部下设救援演习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调度室)主 任:尚永辉 副主任:程定桂

成 员:调度室当班值班领导及调度员

3、指挥部下设八个专业组(1)抢救组 组 长:

成 员: 及调度室、救护队人员。(2)技术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通风(职业安全卫生)科、生产科全体人员(3)供电通讯保障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机电队科室职能人员(4)物资供应组 组 长:

成 员:供应科、财务科、调度室等部门负责人(5)医疗后勤及交通保障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办公室、后勤科室、车队全体成员(6)治安保卫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保卫科所有人员(7)接待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工会、企管科全体工作人员(8)事故分析调查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通风(职业安全卫生)、生产、安全、抽放、机电、地测部门负责人

四、演习前的准备工作 1、2月23日,各单位组织本单位职工集体学习本演习方案、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及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要求每位职工熟悉掌握本工作地点发生灾变时的救灾措施和避灾路线,正确掌握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井下职工必须掌握正确使用自救器的方法)。2、2月23日,通风科检查所有通风设施,所有通风设施均符合标准,所有避灾线路牌板均完好。3、2月23日,调度室检查所有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均运行正常。4、2月23日,07点50分,矿长在调度室组织召开调度碰头会,布置演习工作。08点00分,各科队负责人组织召开班前会,08点10分,工人入井。5、8点50分,人员定位系统值班员汇报:当班入井人数为41人。6、9点00分,监控值班员向县监控中心发传真。

五、演习过程

1、上午9点10分,矿长下达演习开始命令。2、9点18分,井下12501运输巷作业点Ⅱ班长向调度室汇报,刮板掘机司机等五名工人相继晕倒,可能是职业中毒。

3、调度室值班员立即向调度室主任杨兵琪汇报,调度室主任立即下令

撤出事故地点所有人员,并向当副矿长汇报。

4、调度室值班员通知相关领导迅速到达调度室。

5、当班副矿长立即到达调度室,下令撤出事故地点的所有人员,封锁所有能够进入12501所有通道,并向矿长做了汇报。

6、矿长下令启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关领导陆续进入调度室。7、9点28分,机电矿长下令,35变电站、低压配电室、风机房加强观察,确保主风机正常运行。8、9点30分,井下12501运输巷作业点Ⅱ班长向调度室汇报已将工作面所有人员撤到避难硐室并封锁了12501运输巷轨道巷下部及1450回风通道,晕倒的五名工人已经苏醒,且正在送往地面。

9、9点32分,人员定位值机员汇报,12501运输巷没有人员作业。10、9点34分,井下1450管子道作业点Ⅰ班长向调度室汇报已将工作面所有人员撤到轨道下山。11、9点36分,采队跟班队长向调度室汇报已将所有人员撤至避难硐室并封锁了12601运输回风顺槽。11、9点38分,井下机电队负责人向调度室汇报,已撤出所有人员。12、9点41分,矿长通知跟班矿长,除了岗位值班员及瓦斯员、安全员正副班长外,各队组织所有人员佩戴好自救器撤离。

13、医疗队负责人汇报:专职医疗人员已到达主、副井口。14、9点50分,技术组到达风井口,测定有害气体成分主要为CO,并且浓度正在逐渐降低。15、10点00,技术组协同事故分析组通过细致分析研究决定,继续加强通风,排放有害气体。16、10点35分,主井口检身员向调度室汇报,31人顺利升井,身体

状况良好。

17、医疗救护组负责人汇报:经检查所有出井人员除五名中毒工人有轻微中毒不适外,其余身体状况良好。18、11点35分,技术组检测主井口的有害气体已经降至规程规定以内,可以恢复生产。19、11点50分,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宣布:普安县地瓜老虎田煤矿2016年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灾演习结束。

六、演习结论分析

1、本次演习,井下人员自救互救,安全撤离,汇报灾情;地面各岗位人员服从指挥,上传下达,积极配合,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上一篇:世界经济论文下一篇:自我检查和判断车辆小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