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2024-08-23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共11篇)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1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工作所需资料清单

1、建设单位概况的介绍,主要包括:单位名称、地址、成立时间、生产规模、固定资产或投资额等情况的简要介绍。

2、建设单位总体布局情况说明。

3、建设单位岗位设置、相应的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4、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辅料的名称和用量(化学物质需要标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中间品与产品等名称和产量。

5、生产工艺设备及其布局情况列表。

6、生产工艺流程及流程简介,以图文形式简要说明主要的工艺情况。

7、建设单位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防尘防毒、防噪减振、防暑降温、防寒防潮、防非电离辐射措施等情况。

8、建设单位采取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名称和主要内容),(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组织机构;(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3)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制度;

(4)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6)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7)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及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制度;

(9)警示标识及说明的设置情况(车间、场所或岗位);

9、建设单位的辅助用室:包括工作场所办公室,浴室、更/存衣室、洗衣房、休息室、食堂、厕所等的设置情况。

10、有关图纸,包括建设单位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及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图等(现状或竣工验收时图纸)。

11、建设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12、建设单位职业卫生“三同时”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和批复文件。

13、建设单位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人员的最新职业健康体检资料。

14、建设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实施情况有关记录资料:包括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记录文件、个体防护用品发放领取记录等。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2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 中第20条第2款规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 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每3年至少进行1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 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 中第20条规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每年至少进行1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 2002年~2013年我国相继制定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 (AQ/T 8009—201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等职业卫生标准。但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中仍缺少“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为规范山西省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科学全面反映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程度, 为用人单位实施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依法科学地进行监督管理, 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 由山西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组织起草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 (DB14/T1040-201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DB14/T1040-2015) 两项地方标准于2015年4月10日正式实施。作为指导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规范文件, 两项标准对现状评价项目和定期检测项目的原则、依据、范围、内容、方法、程序、报告编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标准解读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 (DB14/T1040-2015) 地方标准共9章, 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报告编制格式等。

第1部分为范围说明。标准规定了山西省非煤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原则、依据、范围、方法、内容、程序、报告编制格式。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存在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 每3年1次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第2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标准引用的7个规范性文件。

第3部分为术语和定义。对标准中涉及的用人单位、职业病、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严重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评价单元等19个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4部分为评价原则。规定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应遵循以下2个原则: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控制、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 明确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接触水平, 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

第5部分为评价依据。标准规定,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的任务依据、评价过程中应遵守和使用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相应标准内容。

第6部分为评价范围。主要针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效果、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情况, 包括用人单位产生和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公用工程等。

第7部分为评价方法。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特点, 可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分析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风险评估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 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第8部分为评价内容。列出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服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包括建筑卫生学,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 辅助用室,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运行情况等。

第9部分为评价程序。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内容。评价准备阶段包括收集资料与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方案;评价实施阶段包括: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病危害评价, 提出措施建议、关键控制点、评价结论;报告编制阶段包括:汇总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 完成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与规范性附件的编制,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对用人单位现状评价工作的结论性内容与结果, 用语规范、表述简洁, 并单独成册。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DB14/T1040-2015) 地方标准共9章, 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报告编制格式等。

第1部分为范围说明。标准规定了山西省非煤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原则、依据、范围、内容、方法、程序、报告编制。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煤矿除外) 每年1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第2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标准引用的11个规范性文件。

第3部分为术语和定义。对标准中涉及的用人单位、职业病、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工作场所、工作地点、职业卫生调查、工作日写实、关键控制点等12个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4部分为检测原则。规定了职业病危害检测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明确用人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分析其危害程度,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工作场所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建议。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在用人单位生产运行的实际状态下进行。

第5部分为检测依据。标准规定, 职业病危害检测工作的任务依据、评价过程中应遵守和使用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相应标准内容。

第6部分为检测范围。主要针对用人单位产生和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公用工程, 主要针对其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第7部分为检测内容。标准中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内容, 主要针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建筑卫生学检测。

第8部分为检测方法。列出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相关职业病危害检测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建筑卫生学检测。

第9部分为检测程序。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检测技术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内容。检测准备阶段包括: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方案;检测实施阶段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查和建筑卫生学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并对本次的检测结果做出总体结论;报告编制阶段包括:汇总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 完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编制, 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对用人单位现状评价工作的结论性内容与结果, 用语规范、表述简洁, 并单独成册。

意义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3

关键词:碳酸饮料 职业病危害 检测检验 现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8-0086-03

碳酸饮料俗称汽水,是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软饮料。碳酸饮料导致舌头的麻刺感源于其中的酸性物质——碳酸。该碳酸饮料制造企业以外购二氧化碳压力灌注的方式生产碳酸饮料。为了改进碳酸饮料工艺中的卫生安全工作,预防、控制工艺中的职业病危害,该企业于X年委托笔者单位对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4]等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

1.2 评价范围

生产车间、水处理车间等工艺生产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环节。

1.3 评价内容

总体及设备布局合理性;工艺中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采取的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情况;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情况;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1.4 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检查表法与职业健康检查[5]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2 结果

2.1 企业概况

该碳酸饮料制造企业是大型中外合资饮料企业,年生产规模22×104t,拥有两条进口生产线和两条国产生产线。

2.2 主要生产工艺

水处理—水与辅料混合—加入基料—调配—冷却与碳酸化—过滤—灌装封盖—打码—暖瓶—膜包装—整箱检测—成品储存。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企业工艺生产中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其他粉尘、活性炭尘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氯气、盐酸、硫化氢、臭氧、氢氧化钠、氨、锰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碳等;噪声与高温等。

2.4 检测与分析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要求,根据生产工艺、危害因素的种类与危害程度等分别采样检测。

2.4.1 总粉尘与化学有害物质浓度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该企业有关工种在其作业场所接触总粉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氯气、臭氧、氢氧化钠、锰及其化合物、氨与盐酸的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灌注工接触二氧化碳的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其在灌注机作业地点接触二氧化碳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水处理巡检工接触二氧化碳的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超标原因:灌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进入工作场所,工作场所通风换气设备通风量不足,且工人工作时间较长。见表1。

2.4.2 物理因素测量结果

结果显示,该企业制冷巡检工、灌注工、加盖工、机修工和包装工接触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强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要求。噪声超标主要是因为在设备本身在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强度较大,在生产灌注工段高压充气时气流产生噪声比较大。主要噪声强度大的工作地点/设备有生产车间灌注机、包转车间码垛机、热交换间空压机、制冷间制冷机、污水站风机和中水泵等处,其噪声主频率多集中在500Hz~4kHz范围内,属于中高频噪声。各作业点WBGT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见表2。

2.5 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

该企业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综合考虑了总体规划、环保和职业卫生等要求。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相关要求。

2.6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

该企业所选设备较为先进,卫生防护设施较为齐全,运转基本正常。其噪声防护措施及效果尚未完全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的要求。

2.7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

通过现场调查与检测,该企业生产、生活建筑与辅助用室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2.8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该企业提供有劳保用品发放标准、发放及领用记录。通过现场调查,劳动者个体防护意识较好,能够按照要求佩戴防护用品。该单位为接触噪声工种配有3M防噪耳塞,其有效降噪值为19dB(A),该单位接触噪声工种接触噪声的8h等效声级最高值为87.8dB(A),小于19dB(A)+85dB(A)约104dB(A)的防护上限值,能够起到有效防护作用。综合分析认为该单位采取的职业病危害个人防护措施可行、有效。

2.9 职业健康检查与职业卫生管理

該企业2013年职业健康体检中有5名异常者与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相关。体检异常者企业已组织复查。体检中未发现的职业禁忌证人员。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健康教育等工作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目前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良好。

3 讨论

3.1 主要问题

二氧化碳检测合格率为20%,噪声检测合格率为50%。说明目前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还不能完全控制噪声危害。

3.2 建议

对水处理车间软水加药口采取密闭措施;在灌装平台增设通风换气设施;进一步采取减振、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减少工人接触噪声危害时间;为灌注工、加盖工、机修工、包装工和制冷机巡检工选用防中高频防护耳塞或耳罩;在相关作业处增加照明设施或提高原有设施的亮度;进行液氨泄露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为劳动者(含临时工)缴纳工伤社会保险;在二氧化碳间门口补充噪声有害、戴护耳器,制冷车间门口补充噪声有害等警告、指令标识;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专项职业卫生培训。

3.3 总体评价

结合前文内容,该企业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生产工艺、设备和原辅材料不变,完善相关超标岗位的防护设施并加强个体防护等前提下,其工艺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控,卫生安全生产可实现,职业卫生防治工作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参考文献

[1]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2]DB41/T 781-2013.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S].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5]高源,蒋娣,李志春.某啤酒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53-1856.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4

xxxxxx 时间: 2013.8.27~2013.10.7 地点:xxxxxx职防院

内容: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

一、初步了解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流程

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编制和评审阶段(包括汇总资料、编制评价报告和专家审查等)。

1、接受建设单位委托

根据委托单位的需求结合自身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项目合同评审,根据建设项目规模、职业危害的性质、监测评价工作量来确定检测评价费用。

2、准备阶段的重点难点

准备阶段需解决的问题:

①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分析和同行业类比);②不同工矿企业生产流程危害单元的划分;③职业危害评价方案的制定。

重点在危害因素识别(不能有遗漏)、制定评价方案(布检测采样点)。

3、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按照评价方案进行现场采样,重点在现场采样质量控制。根据不同评价单元合理分配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根据检测采样标准、设备使用说明正确合理使用现场采样设备,避免人为误差。

4、完成阶段

汇总分析资料。收集实验室反馈会的现场检测样品结果,计算不同采样点浓度,评价职业危害程度,编制评价报告。

二、现场学习

1、已经去过的现场

xxxxx矿修理厂(主要是电焊、打磨、金属成型车间)xxxxx铸造厂(主要是制模,金属成型、打磨、喷漆车间)

xxxx煤矿、xxxx煤矿、xxx煤矿(井下煤头、岩头、工作面、大巷,井上提煤机、转载点,振动筛,煤仓)

x煤矸石制砖厂x xxxxx服装厂(主要棉尘,抓面、打棉、梳棉、压棉、成纱)

2、熟悉噪声、粉尘、空气现场器的使用及质量控制;

3、收集了职业危害检测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4、收集了部分职业危害检测评价文书资料。

三、下一步学习计划

1、进一步掌握几个细节

包括项目委托协调现场、职业危害识别、评价单元划分、现场检测质量控制和评价报告撰写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由职业病防治院检测后,其结果还需像什么部门申报?申报后有回执吗?

现在的事情难做多了,多头管理,过去是卫生部门在管,现在是安监部门也在管(而且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下面一些文件,供参考吧:

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三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将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十五条本规定未规定的职业危害防治的其他有关事项,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四条 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实行属地分级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按照职责分工向其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

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职业危害申报,按照职责分工向其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

第十五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回执》的内容和格

式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一制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1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条 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7.27):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后,应当按规定填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备案)申请书》,向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申报材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出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审核或备案。

第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备案)申请书》和有关资料后,属于审核管理的项目,应当对申请资料是否齐全进行核对,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决定或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属于备案管理的项目,应当对申请资料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核对,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备案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

五、你所讲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是已经完成了检测和评价,有两种情况:

(1)向安监部门申报,并取得申报回执。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办法 篇6

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做好公司职业卫生监测工作,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确保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安全监察部在公司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对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规范要求,由安全生产部联系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高毒物质至少每季度检测一次。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第四条 安全监察部应有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管理工作,监督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

第五条安全监察部应根据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确定的职业危害检测点,绘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第六条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检测地点或岗位,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

第七条 对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至少每三年

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第八条 当作业场所、生产过程、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开展辨识评估。

第九条 安全监察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自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场所及时整改。

第十条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噪声、热辐射、电离辐射、六氟化硫等危害因素。

第十一条 安全监察部应及时将监测、检测与评价的结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检测地点、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检测结果、职业接触限值、评价等。

第十二条 安全监察部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提出的问题组织整改工作,各项问题都要落实责任人。对跑、冒、滴、漏引起的现场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必须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并及时消除,杜绝事故的发生。

第十三条对暂时不能整改或整改后不能达标的作业场所,应立即停止作业,在治理达标后方能开始作业。安全生产部对暂时不能整改或整改后不能达标的问题,应专题报告公司立项进行整改。

第十四条对检修期间的密闭空间、受限空间、粉尘、焊接等作业场所要进行重点监督管理,提前对作业点进行检测。

第十五条安全监察部应将检测结果整理后存入公司职业卫生档案,并对检测结果数据及时分析,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参照。

第十六条 安全监察部应制定检测、评价计划和经费预算,检测、评价费用列入职业病防治经费开支。

第十七条本管理办法由安全监察部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条 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卫生部《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的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目的: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

第三条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山西新能源公司各生产部门(风电场)。

第四条 公司各生产部门(风电场)要安排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检测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向公司安全生产部报告和向劳动者公布,第五条 具体内容:

1.配备有毒有害气体监测设备,对配电室、密闭空间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监测,做好详细记录。

2.监测人员每天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有超标现象立即查明原因,编制相应处理措施进行预防。

3.每月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并上报公司安全生产部和生产副总经理签字后,建档备案。

4.生产部门(风电场)检测人员对作业场所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监测,将相关数据填写至现场管理牌板上,并汇报生产部门(风电场)安全主管做相关记录。

5.每月由生产部门(风电场)安全主管组织人员对风机作业点进行一次噪声检测,并做好相关及记录。

第六条 对检测发现的存在超标现象的地点必须编制防治措施进行治理。

第七条 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表必须经过生产部门主管领导签字审核后报公司安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备案。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某建材制造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和评价, 对该企业的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作业方式及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工作场所劳动保护条例》、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60-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职业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评价。

1.3 评价方法

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 (试行) 》[3],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并采用与评价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检查表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

2.1.1 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于1995年3月建成投产, 主要生产矿棉天花板, 用于办公楼、医院、酒店、学校等场所的隔声、保温和装饰, 年产量约1 200×104m2。企业现有在岗职工总数241人, 其中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102人。

厂区内共设有制板车间、板加工车间、长条板车间和覆膜车间4个车间, 以及机房、办公楼、餐厅、更衣室等公用工程和辅助用室, 功能分区明确, 清洁卫生状况较好。

2.1.2 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原辅料

原辅料主要有珍珠岩 (产品中比例约40%) 、淀粉、废报纸、矿棉 (主要来自钢厂高炉矿渣, 在产品中比例约为20%) 、废玻璃棉、水性涂料等。

主要生产工艺为:投料搅拌→成型、烘烤→干切→砂光→冲孔 (压机) →压花→喷涂→检品→包装

2.1.3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根据原辅料、生产工艺、作业方式等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见表1。

2.1.4 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情况

该企业作业方式主要为机械设备结合手工作业, 少数岗位如成型、干切、开片、开榫等为自动化巡检, 另有少数岗位如检品、包装等为手工作业。除制板车间珍珠岩投料岗位设备为全密闭之外, 其余设备均为敞开或局部开口状态。

板加工车间各岗位、长条板车间开片和开榫岗位设有排风装置, 覆膜车间设有电风扇, 其余岗位均无职业病防护设施。

板加工车间、长条板车间和覆膜车间工人均配备防护眼镜、防尘口罩和耳塞, 制板车间工人未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 粉尘检测结果

根据表1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在生产车间内投料、干切、开片、开榫等岗位共设置22个粉尘采样点, 采集144个粉尘样品。见表2。

注:CTWA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STEL为短时间接触浓度;PC-TWA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2.2.2 化学因素检测结果

该企业涉及的化学因素主要是甲醛, 分布在板加工车间背涂、底涂面涂、中涂、检品等岗位, 共设4个检测点, 采集24个样品, 检测结果为0.11~0.14 mg/m3, 合格率为100%。

2.2.3 物理因素监测结果

该企业产生噪声和高温的设备较多, 共设置了23个噪声检测点和22个高温检测点。噪声检测结果8 h等效A声级在 (71.0~88.7) d B (A) 之间, 合格点数20个, 合格率87.0%。超标岗位为板加工车间背涂、长条板车间开片、开榫。高温检测结果WBGT平均值在28.3~32.7℃之间, 合格点数17个, 合格率77.3%。超标岗位主要集中在板加工车间及覆膜车间。

2.3 职业卫生管理

该企业设有安全健康环保部, 负责全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现配备职业卫生专职管理人员2名。企业制定了《职业健康管理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制度》《职业安全培训制度》《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和《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等职业卫生相关管理制度并有相应实施记录。

2.4 历年检测与健康监护情况

2.4.1 历年检测情况

该企业自2008年以来, 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检测机构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大多数岗位检测结果较稳定, 每年除少部分岗位噪声、高温超标外, 其余参数基本都合格。但制板车间淀粉投料岗位的粉尘在2009—2011年间连续3年超标, 板加工车间中涂岗位的甲醛在2010年超标。

2.4.1 历年健康监护情况

该企业自2007年以来, 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率为100%, 合格率为100%。至今尚未发现有疑似和职业病患者。

3 结论

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 主要有珍珠岩尘、玻璃棉尘及矿渣棉尘。珍珠岩粉尘属天然硅酸盐类, 吸入后沉积在肺内产生异物反应, 粉尘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释放各种介质, 诱发非特异性炎症, 导致胶原细胞增生, 进而形成肺组织纤维化。巨噬细胞经粉尘接触后的损伤会诱发一系列异常免疫反应, 在尘肺纤维化中起到协同作用。玻璃棉和矿渣棉属于人造玻璃质纤维, 经呼吸道吸入后, 肺内的病理变化是细胞性反应、炎症和轻度纤维化。玻璃纤维对肺和腹腔巨噬细胞具有明显毒性, 且纤维越长, 毒性越大[4]。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该企业现有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达到了一定的防护效果, 至今也未发现职业病患者。但尘肺的发生与形成有一较长的时间过程, 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的实际情况, 存在如下可以改善的方面:

(1) 防尘措施。制板车间未设置防护设施, 虽然本次粉尘检测结果未超标, 但不能保证这些工作点粉尘浓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为了工人健康安全, 建议对产尘设备设置封闭罩。如因生产操作的限制, 无法设置全部或部分封闭的岗位, 可设置敞开式排风罩[5]。覆膜车间和长条板车间的部分岗位设置了电风扇, 电风扇易使粉尘飞扬, 如用喷雾风扇代替, 能同时起到抑尘和降温的作用。此外, 应定期对防尘设施进行检修、维护, 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行。

(2) 防暑措施。①对热源进行隔热, 同时加强通风;②为工人提供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好的工作服;③在炎热季节应适当调整劳动和休息制度, 休息室应远离热源, 并提供降温设施和清凉饮料。

(3) 个人防护。制板车间工人接触粉尘、噪声, 但未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应为工人配备防尘口罩和防噪声耳塞, 并教育其正确使用;板加工车间工人同时接触甲醛和粉尘, 仅佩戴防尘口罩不能有效地防护甲醛的危害, 应为工人配备防尘防毒面具。同时注意甲醛为高毒物品, 应在相关工作地点设置警示标识和应急救援设施。

摘要:目的 了解某矿棉板材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效果, 并提出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方法 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识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环节, 并进行检测。结果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甲醛、噪声、高温, 经检测, 粉尘、甲醛浓度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噪声检测23个点, 合格点数22个;高温检测22个点, 合格点数为20个。结论 该企业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有效, 但针对矿尘等危害还需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矿棉板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宝瑛, 崔云龙, 吴潇.建材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析与防治[J].现代职业安全, 2012 (10) :48-51.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Z].安监总安健[2012]73号.2012-05-31.

[3]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 (试行) [Z].沪安监管职安[2012]91号, 2012-07-10.

[4]卢伟.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特性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369-370, 388.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8

关键词:休闲食品 职业病 预评价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93-01

1 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内容:根据休闲食品建设单位部门提供的两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项目选址安全性。总体布局合理性。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合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分析。职业病危害保护设施情况。辅助用室、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数量、职业卫生管理等。

评价方法: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1]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面比如:类比法、检查表法、风险评估法、工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价,预测作业场地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及其职业病危害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产工艺简介

拟建项目主要生产休闲食品,生产过程包括搅拌、醒发、烘烤及包装(本次评价不包括依托老厂的水、电、气等辅助工程)。拟建项目采用的工作方法主要还是机械化操作,人工短时投料,流水线作业。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搅拌工序投料过程产生粉尘危害,烘烤工序会产生高温危害,醒发工序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危害,各工序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危害。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分析

拟建项目为该休闲食品厂扩建工程项目,因此此次选用的是该企业已有相同生产线2013年相关资料,选择作业场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资料和健康监护的有效资料作为主要的评价因子。

2.3.1 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1)类比项目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搅拌工序接触其他粉尘检测结果TWA为8.3mg/m3(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国家标准PC-TWA为8.0mg/m3),不合格原因为人工倒袋过程引起扬尘;醒发工序酵母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检测结果TWA为1620mg/m3(国家标准PC-TWA为9000mg/m3),符合国家标准要求。(2)类比项目物理因素检测结果:搅拌、醒发、烘烤及包装工序噪声8h等效声级检测结果均小于85dB(A)(国家标准8h等效声级小于85dB(A)。

因类比检测时段不在高温季节,故未进行高温检测。

2.3.2 职业健康检查

类比项目选取的相关人员参加了2013年度职业健康检查并且受检率100%,体检结果中显示:未发现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人。

2.4 职业病危害评价

该项目拟建地点位于原厂生产区内,项目周边即无重要公共设施,也没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没有历史文化保护地、涉外领事馆等,该区域不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选址地点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的要求。拟建项目所在地点经了解全年最大频率风向为ENE,最小频率风向为WSW。拟建项目位于最小频率风向上风向,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拟建项目位于生产区北部,生产区办公楼等非生产性辅助设施位于拟建项目的南部,不属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本项目在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下,使人流物流分开,实现功能分区明确合理,注意风向朝向的影响,注重工厂的绿化及美化。总体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该休闲食品企业拟建项目生产工艺已达到成熟、稳定,并且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密闭化;产品质量可靠,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对工艺的要求。有毒与无毒生产场地分开,拟建项目将产生有毒有害的工作场所与无毒无害的生产工序分开设计,避免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毒物的交叉污染;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设计安排在了单层厂房的底层,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对设备的布置要求。拟建项目建筑物设计时,其结构拟采用轻钢结构。整个生产车间采用自然通风,并在重要局部设排风吸尘装置。照明电源电压采用交流220V,一般检修照明及环境恶劣场所电压为36V。防尘设施:企业拟在投料口布置多台布袋除尘装置。防毒设施:企业拟将搅拌、醒发、烘烤和包装岗位分区域设置,减少交叉污染,拟建项目采用机械化自动操作,流水线作业。防噪设施:拟建项目拟选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并采用隔声、减振等措施。

拟建项目辅助用室依托老厂,可满足需求。项目拟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配置防尘口罩和工作服等,可满足要求。企业建有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较完善。

3 结语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本项目划分归属于食品加工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类项目。拟建项目自动化程度较高,除搅拌岗位投料过程采用人工倒袋外,其余基本采用机械化控制。拟建项目只要将职业卫生工程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并在投料口侧上方设引风罩,引致布袋除尘器(设计罩口风速满足要求),则在正常生产运转条件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能够控制在较低水平。

4 建议

(1)落实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本次评价中补充措施:开展教育培訓,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和职业病防治管理;(2)按照国家职业健康监护法律、法规要求对员工进行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不得使用有职业禁忌证的作业工人从事其职业禁忌的作业。

参考文献

[1]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8年2月1日实施.

[2]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10年8月1日实施.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9

1、总则

1.1为了正确评价生产环境中粉尘、噪声、高温、毒物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并进行监护,鉴定各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成效,应对生产环境中的尘毒、噪声进行定点、定期监测,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2在安全生产中凡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制度。

1.3本规定适用于内蒙古庆华集团庆华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煤焦油加氢项目。

2、职责

安全管理部负责生产环境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监测点的定点和定期监测。

3、工作要求

一、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监测点由安全管理部会同各单位依据下列原则和标准确定。

1.根据粉尘、毒物经常逸散和产生噪声、高温的范围,职工经常停留或持续操作的地带,能反映职工实际接触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的地点作为监测点。

2.凡属同种物质存在同一厂房,不应以作业岗位确定监测点,应按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点。

3.在同一地点有两种毒物存在时,应分别按实际存在的毒物的种类,确定若干个监测点。

4.在同一个地点有混合性粉尘存在时,只确定一个粉尘监测点。5.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监测点一经确定,既应作为固定的监测点,并建立监测记录。

二、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监测点不得随意增减和变动,因故需要增减或变动时,必须由安全管理部审批。

三、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监测由安全管理部负责监测,每月一次,并认真记录。

四、安全管理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标时,安全管理部与超标单位应立即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立即整改。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10

ZW—JB—2014—001

一、评价范围

原则上以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内容为准,并包括拟建项目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评价范围还应包括建设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情况以及设备设施的利旧内容。

对于可研阶段施工方案尚未确定的情况,预评价报告可作说明后省去相关分析评价内容,仅需在补充措施建议中明确建设单位相关职责;待施工方案最终确定后,建设单位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补充相关预评价内容,并报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二、评价方法

根据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一般采用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三、评价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2.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

3.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四、评价过程

1.工程分析

通过工程分析,明确拟建项目概况、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产品的名称和用(产)量、岗位设置及人员数量、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建设施工工艺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等内容,并初步识别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及建设期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特点与分布。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分析还应明确工程利旧情况。

2.类比调查

本部分适用于采用类比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建设项目。

1)类比企业职业卫生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类比企业与拟建项目的可比性分析;类比企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作业岗位、接触人员、接触时间、接触频度等;类比企业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及运行维护状况;类比企业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情况;类比企业应急救援设施设置等。

2)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尽可能收集类比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最新检测资料,分析明确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布及其浓度(强度)等。收集的检测资料的质量、检测种类和范围应符合要求,引用时应注明检测报告来源。没有可收集的检测资料时,应制定检测方案,并对类比企业进行现场检测。

3.职业病危害评价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在工程分析和类比调查的基础上,识别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和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岗位、接触人员、接触时间、接触频度、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及导致的职业病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出无防护措施时各个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岗位的预期浓度(强度)范围。

2)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根据类比检测结果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状况,分析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和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各个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浓度(强度)范围,评价拟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合理性与符合性。对于没有类比检测数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根据各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来推测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期浓度(强度)范围并评价。

当类比检测或分析推测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期浓度(强度)范围超过GBZ 2或其他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应分析超标原因。

3)个体防护用品分析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根据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和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的作业岗位环境状况、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类比检测或分析推测结果以及GB/T 11651、GB/T 18664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个体防护用品配备状况,预测在可研条件下各个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评价拟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的合理性与符合性。

4)应急救援设施分析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分析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和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应急救援设施的设置状况,根据该工作场所导致急性职业病危害的特点、可能发生暴露的状况以及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等,评价拟设置应急救援设施的合理性与符合性。

5)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

根据工程分析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总体布局情况,并对照GB 50187、GB/T 12801及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总体布局的符合性。

6)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

根据工程分析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情况,并对照GB 5083及 GB/T 1280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的符合性,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考虑与既有设备的交互影响。

7)建筑卫生学评价

根据工程分析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筑卫生学状况,并对照GB/T 12801 及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建筑卫生学的符合性。

8)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确定不同车间的车间卫生特征等级,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辅助用室设置情况,并对照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工作场所办公室、卫生用室(浴室、更/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等)、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厕所等)、妇女卫生室等辅助用室设置的符合性。

9)职业卫生管理分析与评价

分析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警示标识设置、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内容,根据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拟采取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符合性。

10)职业卫生专项投资分析与评价

分析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职业卫生专项投资概算,评价其是否满足职业卫生“三同时”及建设等的预算需求。

4.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与建议

在对拟建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方面应尽可能明确地点、种类、技术要求等具体措施建议。

针对拟建项目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参照GBZ

1、GBZ/T

211、GB/T 11651、GBZ 188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从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方面提出控制建设期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在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结束后应收集的各种文件资料(包括施工过程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总结报告);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在拟建项目施工招标、合同管理及具体施工过程中应履行的职业卫生监管职责。

5.给出评价结论

根据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及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与分布、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及导致的职业病等,确定拟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给出拟建项目在采取了预评价报告所提防护措施后,主要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浓度(强度)范围和接触水平,明确其是否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五、报告编制

1.汇总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与资料性附件的编制。

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拟建项目预评价工作的结论性内容与结果,应用语规范、表述简洁,并单独成册。

3.资料性附件应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方法、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分析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分析、检测、检查、计算等技术性过程内容,以及地理(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图等和其他与拟建项目有关的资料。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报告的章节和内容组成以及报告书格式参见附录A、B。

附 录 A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报告的章节与内容组成建设项目概况:包括拟建项目名称、拟建地点、建设单位、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岗位设置及人员数量等。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还应阐述建设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情况以及工程利旧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评价:概括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作业岗位、接触人员、接触时间、接触频度,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及导致的职业病等。针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给出拟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结论;针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给出拟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结论;针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给出拟设置的应急救援设施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结论;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给出在可研条件下各个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期浓度(强度)范围和接触水平及其评价结论。综合性评价:给出拟建项目拟采取的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符合性的结论,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职业病防护补充措施及建议: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给出拟建项目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建议。评价结论:确定拟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给出拟建项目在采取了预评价报告所提防护措施后,各主要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浓度(强度)范围和接触水平,明确其是否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附 录 B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格式

封页: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报告编号

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年 月

封二:评价机构资质证书影印件

封三:

声 明

XXXX(评价机构名称)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过程中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并对所出具的《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法人代表:(签名)

项目负责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编写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审核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签发人:姓名、职务、签名

封四:目录

正文:按照目录内容编写,纸型规格A4纸,字体为国标仿宋体,标准4号,28行/页,30字/行。页眉: 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报告编号,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页脚:评价机构名称,页码(),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篇11

关键词:职业病有害因素;烟草;职业病防治

1 概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然而工业的职业病危害相对却是最大的。目前,在我国每天有20%的劳动者遭受着或大或小程度的职业病危害,已经有2000万家公司企业的工作场合存在职业危害。在职业病危害中灰尘危害占百分之八十,化学有毒物质占百分之二十。由于职业病危害直接或接近导致了4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给职工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让数百万个家庭承受着职业病的折磨,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健康的和谐发展。

目前陕西中烟有限责任公司Z卷烟厂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有自己的一套管控方案,基本可以滿足国家规定。但是我们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管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Z卷烟厂也不例外,为进一步改善职业性有害因素管控,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更深的研究。

2 职业病有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一般是指劳动者在特定职业环境下工作时,因为工作环境原因,如高温、低温、噪音、高压、低压、粉尘、辐射、有毒气体等有害物质影响下,从业者发生的疾病,按来源可概括为三类: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作业环境有关职业性危害因素。

3 职业病有害因素现状评价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3.2 确定评价因素

本文采用二级分层评价。

一级评价因素分为粉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人为因素和建筑因素。

二级因素:

粉尘因素:煤尘、烟草尘和其他粉尘。

物理因素:工频电场、照度、噪音和高温。

化学因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酸、氯化氢和氢氧化钠。

人为因素:职业卫生组织机构、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和规章制度。

建筑因素:采暖、通风、空调、采光、墙体和地面。

3.3 确定评价因素权重

评价因素的权重值由Z卷烟厂5位专家分别给出权值,通过平均算法得出:

3.3.1 一级因素权值确定。粉尘因素在Z卷烟厂职业病影响占30%,以此类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人为因素和建筑因素分别占20%、30%、10%和10%,A=(0.3,02,0.3,0.1,0.1)。

3.3.2 二级评价因素权重确定。二级评价因素权重也是有Z卷烟厂5位专家分析后给出,详细投票结果不进行展示,最终结果如下:

粉尘因素:煤尘、烟草尘和其他粉尘分别为0.3、0.5、0.2,A1=(0.3,0.5,0.2)。

物理因素:工频电场、照度、噪音和高温别为0.2、0.3、0.3、0.2,A2=(0.2,0.3,0.3,0.2)。

化学因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酸、氯化氢和氢氧化钠别为0.3、0.3、0.1、0.2、0.1,A3=(0.3,0.3,0.1,0.2,0.1)。

人为因素:职业卫生组织机构、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和规章制度别为0.3、0.3、0.4,A4=(0.3,0.3,0.4)。

建筑因素:采暖、通风、空调、采光、墙体和地面分别为0.2、0.3、0.2、0.1、0.1、0.1,A5=(0.2,0.3,0.2,0.1,0.1,0.1)。

3.4 综合评价

Z卷烟厂职业病有害因素分布及评价如表3-2:

一级因素权重为:A=(0.3,02,0.3,0.1,0.1)

二级因素权重为:

A1=(0.3,0.5,0.2)

A2=(0.2,0.3,0.3,0.2)

A3=(0.3,0.3,0.1,0.2,0.1)

A4=(0.3,0.3,0.4)

A5=(0.2,0.3,0.2,0.1,0.1,0.1)

确定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判矩阵为:

对各个子因素集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到:

4.2 加强作业场所建设。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集合当地交通运输,使布局更趋于合理化。总平面布局中,需要把化工车间等有害性因素的设施与其他车间分开布置,在厂区车间与车间之间、厂区与生活区之间加强卫生防护绿化带。车间办公室靠近厂房布局,不能与处理危险、有毒物质的场所相邻,尽量满足采光、通风、隔声等要求,部分照明不符合要求。锅炉房盐酸管道、蒸汽管道等管道避免经过辅助用室的空中和地下。酸堿储罐等具有腐蚀地方要采用防腐蚀密闭式灯具。

4.3 提高职业病防护意识。给Z卷烟厂负责职业病防护的管理人员作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保护国家对职业病管理的相关规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清晰的意识到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对员工要加强职业病危害常识,让员工自觉的参与到职业病防护的队伍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让职工参与监督职业病监控,提高职业病防护的效率。

4.4 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组织作为相关的主要负责人员,首先要对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律的培训,让其熟悉整个卷烟厂的工艺生产过程,掌握烟厂存在的所有职业病有害因素,同时培养管理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在管理期间要对管理人员严格规定责任,出现职业病危害要严格追究其责任,以惩罚的方式提高职业病监管的能力。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制定相应的监护方案,于对经常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的员工要经常进行体检,保护其职业健康。对于容易引发职业病的厂房设备,要定期检查其正常情况,避免因为设备在不正常情况下工作而使劳动者遭遇疾病和伤病。Z卷烟对职业病监护投入力度还是过小,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应该对领导部门进行宣传职业病危害知识,并增加对职业健康监护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张健.卷烟加工过程中的职业危害与防治[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3,8(9):35-36.

[2]周晖,杨湘杰,邹炜.卷烟厂通风除尘中的几个注意问题[J].轻工机械,2013,1:126-128.

[3]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Health System: In proving Performance[M].Geneva:WHO,2000.

[4]LiX, Santon B,Chen X, eta. Health indicators and geographic mobility among young rural to urban migrants in China[J].World Healthfc Population,2006, 8:2-1.

[5]王芳.卷烟行业的职业危害与防范[J].劳动保护,2014,3:92-93.

上一篇:海底两万里赏析下一篇:基层卫生院院长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