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防治

2024-08-13

职业危害防治(精选12篇)

职业危害防治 篇1

从2009年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开始, “职业病”这一名词快速在国内传播, 职业病成为员工职业活动过程中继生产安全事故之后的第二大威胁。于个人讲, 张海超被认定为“尘肺三期”, 获赔61.5万元;于百姓讲, 普及了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于国家讲, 推进了法制建设进程, 张海超事件也引起了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12月31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修正后的《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理顺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 强化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预防中的义务, 进一步完善了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 并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

一、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三步走”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建立了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 必须依法依规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一) 必须坚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卫生“三同时”, 指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 在项目筹建初期, 企业就要根据可研报告的规划设计, 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根据评价出的风险程度 (一般、较重、严重) , 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报告的备案或者审核申请。经备案或者审核同意后, 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危害程度一般或较重的, 设计专篇评审后即可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危害程度严重的, 必须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审查申请, 经审查同意后, 方可组织施工。

项目建成试运行期间, 企业要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危害程度一般的,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经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危害程度较重及严重的, 必须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未经备案同意或者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二) 必须加强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首先, 企业应当完善机构,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按照国家《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具体要求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十三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其次, 企业应当加大职业病危害防护投入, 主要包括工程防护、个人防护、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员工职业病体检与急救设施配备四方面。

一是工程防护和急救设施配备, 主要是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做到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有相应的有效防护设施等。必须有完善的标识或警示, 对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 要按相关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 要按相关规定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 要设置报警装置, 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二是个人防护, 要依据《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 B/T11651-2008) 等标准, 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指导、督促员工正确使用, 最大限度隔离职业病危害。三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企业应当及时、如实向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向员工公布;使用有毒物品的, 还要按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四是接害员工职业病体检, 企业设立专项经费, 根据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不同, 确定接害员工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 定期组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三) 必须加强职业健康监护, 保证职业禁忌症人员及罹患职业病人员的最大权益

首先是完善接害员工职业健康档案。企业要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档案包括员工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情况, 其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以及职业病诊疗资料等。

其次, 要维护接害员工的知情权。企业要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检查建议如实告知员工;需要复查的, 根据复查要求增加相应的检查项目, 安排时间进行复查和医学观察。

其三, 要保证接害员工的生存权益。经职业健康检查, 发现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 企业应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对健康损害可能与原岗位相关的, 必须妥善安置;对疑似职业病病人, 及时安排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如果本企业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时, 要对接害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其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移交保管。

二、努力提高员工职业健康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强化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提高员工职业病防护技能。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专职、兼职管理人员及有毒有害物品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必须组织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工作中的定期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培训, 教育和督促员工遵守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要利用“安全生产月”广泛宣传普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职业病预防知识, 要利用基层班前班后会、安全日活动、板报等形式开展日常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不断增强各级人员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摘要:本文从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谈起, 具体阐述了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三个步骤, 提出从强化管理、加强培训和舆论宣传三方面努力员工职业健康水平。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健康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47~51号) .

[2]何永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解读.

[3]韩吉平, 高恩革.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分析与控制.

职业危害防治 篇2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公司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公司所属各单位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2.公司人力资源部与已进、新进公司的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3.公司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公司人力资源部、环保安全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变更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5.公司环保安全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二级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6.公司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第一条 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第二条 适用范围

公司所属各单位和个人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建筑防水、防腐保温、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第三条 防治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各施工项目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这也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草食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四条 职业病危害种类

根据企业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单位的职业危害为六大类: 4.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行业施工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可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4.2、缺氧和一氧化碳的危害:在建筑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组哟也环境内使用内燃机和燃烧器,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4.3、有机溶剂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列物外还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中的浓度可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机型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4.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味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4.5、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振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收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4.6、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第五条 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5.1.1、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种类,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5.1.2、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警示标志。

5.1.3、施工现场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备行之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施工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

5.1.4、在地下室等封闭的作业场所进行防水作业时,要采取强制性通风措施,配备行之有效的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并派专人进行巡视。

5.1.5、对从事高危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工作时间应严格加以控制,并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二)个人防护措施:

5.2.1、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找我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5.2.2、接触粉尘作业的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在施工中采取不断喷水的措施降低扬尘,并正确佩戴防尘口罩。

5.2.3、从事防水作业,喷漆作业的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施工前要检查作业场所的通风是否畅通,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中要正确佩戴防毒口罩。5.2.4、电气焊作业操作人员在施工中应注意施工作业环境或设置局部排烟设备,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在难以改善通风条件的作业环境中操作时,必须佩戴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

5.2.5、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要正确佩戴防护耳罩,并减少噪声作业的时间。

5.2.6长期从事高温作业的施工人员应减少工作时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饮用水,并佩带好防护用品。5.2.7、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单位应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存入档案。第六条 安全检查措施

1、公司施工部除进行的经常检查外,每年还定期组织其他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这几种检查可以结合进行。

2、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并且必须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

3、安全生产检查应当始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遍检查,遍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些限于物质技术条件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定出计划。

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

第一条 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本办法所称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第三条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是:

(一)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

(三)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

(四)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当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第五条 用人单位申报后,因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材料等变更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内容。

第六条 用人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时,应当向原申报机关办理申报注销手续。

第七条 受理申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管理档案。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逐级汇总上报。

第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用人单位申报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对职业病危害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未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或者申报不实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为履行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定职责,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公司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水平等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有计划地到法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

二、组织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员工(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新进公司员工必须经职业健康体检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新录用员工名单有人力资源部门提供。

三、对长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应组织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公司各单位要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进行登记,每年8~9月向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核实后,结合各单位实际制订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向职业卫生主管部门通报即将离岗的员工,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离岗前的体检;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健康检查是在离岗前90日内,可视为离岗体检。在未对其进行体检时,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员工可以选择放弃进行离岗前体检,并签订相关协议。

五、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症与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职工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健康损害或者需要复查的,除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外,还应及时告知员工本人,按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复查和医学观察。

六、对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

七、在生产、检修中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严重超标,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员工,所在单位应立即报告,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八、若发现有疑似职业病员工的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并按要求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医学观察。

九、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将体检结果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及个人。除职业禁忌证外,其他体检结果不得公开,确保医学资料的机密,维护员工职业健康隐私权、保密权。体检结果存入个人健康袋内保存。

十、对各单位管理岗位、辅助岗位的员工每3~5年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进行一次健康性体检。人力资源部门、职业卫生主管部门要汇同相关部门开展作业场所健康促进工作,改善作业条件、改变员工不健康作业方式、控制健康危险因素、降低病伤及缺勤率。

十一、各单位不得安排未经岗前体检、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和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十二、各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孕期、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个人、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十三、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将职业健康检查的资料整理归档,安装规定期限妥善保管,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定期监督检查与考核。

十四、职业健康体检、检查、医学观察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等费用由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财务部门按法规规定执行。

十五、各单位对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管理情况建立台账,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对各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情况每两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查出的不符合项将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将根据公司《职业病防治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十六、本规定解释权归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每年按公司流程对其合规性进行评估修订。

蟋蟀的危害与防治 篇3

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其种类繁多,食性复杂,对红薯、大豆为害最重,另外还为害芝麻、瓜类、禾谷类、十字花科蔬菜等。个别年份会对早播麦苗造成危害。该虫1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内越冬,4月份卵开始孵化。若虫和成虫均可造成危害。成虫穴居,晚上20~23时出来活动,咬食作物茎叶、花荚、果实及根部,造成缺株断垄。

防止蟋蟀的有利时机为二、三龄若虫期以前。可采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1.喷粉:在早上8时前、下午5时后,用虱螟灵粉或甲敌粉、敌马粉喷撒,每亩用药1~1.5kg,防效可达90%以上。

2.喷雾:每亩用20%速灭杀丁30mL,对水40kg喷洒,防效98%左右;2.5%高效氯氰菊酯30mL对水40kg喷雾。

3.堆草诱杀:利用其白天喜潜伏草丛中的习性,用青草于傍晚或黎明堆放田间,青草上可用90%晶体敌百虫喷洒均匀,诱虫入草堆歼灭。

4.撒毒饵:用90%敌百虫800倍液,拌入铡碎的鲜草中,于傍晚撒于田间;用90%敌百虫800倍液掺10kg麦糠均匀撒入田间。

职业危害防治 篇4

关键词:用人单位,职业病,管理对策

防城港市为沿海的边境开放城市, 经济基础薄弱, 近几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 加快了招商引资步伐,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有毒有害的产业日趋增多。为全面了解防城港市的职业病危害现状, 我们于2008年2~6月对全市所有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开展了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防城港市辖区内所有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

1.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查看、查阅资料与现场询问相结合的方法, 由职业卫生监督人员检查后填写统一印制的检查表。行业划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4754-2002) 标准。

1.3 调查内容

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包括职工及接触危害人数、职业病防治经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等;2007年机构和自主管理情况, 包括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警示标识、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档案及培训等;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包括职业病人数、死亡数;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核、审查、竣工验收情况;卫生行政处罚情况;卫生监督机构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情况。

2 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全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共59家, 按行业分类为采矿业25家, 制造业33家,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家。经济类型为国有经济3家, 集体经济3家, 私营经济40家, 股份制3家, 外资5家, 港澳台4家, 其他经济1家。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高温、噪声、锰、苯、甲苯、二甲苯、甲醛、酚、磷及其化合物、氨、氯气、硫化氢、汽油、联氨等。现有在职职工8 123人, 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3 681人, 2003~2007年落实职业病防治经费共420.82万元。

2.2 2007年机构和管理情况

全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59家;设立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33家 (占55.93%) , 职业卫生兼职人员39人 (占66.10%) , 无专职人员;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或方案22家 (占37.29%) , 设置警示标识38家 (占64.41%) , 提供个人防护用品45家 (占76.27%) , 建立职业卫生档案34家 (占57.63%) , 法定代表人培训32人 (占54.24%) , 劳动者培训1 913人 (占51.97%) 。

2.3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2003~2007年全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均未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2.4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表1)

2.5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核、审查、竣工验收情况

2003~2007年全市共立项15个, 其中2003年4个, 2004年5个, 2005年4个, 2006年1个, 2007年1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1个 (占6.67%) ;卫生审核1个 (占6.67%) ;进行职业病控制效果评价1个 (占6.67%) ;卫生竣工验收1个 (占6.67%) 。

2.6 用人单位处罚情况

对用人单位均是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限期进行整改, 没有进行行政处罚。

2.7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情况

全市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1家, 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人员4人, 其中中级职称3人, 初级职称1人。

2.8 卫生监督机构及人员情况

全市卫生监督机构3个, 均没有设置独立的职业卫生科, 无专职职业卫生监督员, 兼职职业卫生监督员16人。

3 存在问题

3.1 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薄

用人单位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将会给企业带来的远期经济损失认识不足, 对职业卫生工作不够重视, 没有履行单位应尽的法律义务。如未按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及卫生审查验收;未按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措施;未按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未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忽视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等。

3.2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核、审查、竣工验收工作难以全面开展的原因

用人单位负责人对职业病防治前期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需要的费用较大, 用人单位难以接受及承担;目前全市尚未有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太少, 不容易联系开展该项工作。

3.3 职业病防治经费落实不到位

职业病防治经费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及卫生审查验收、职业健康检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诊治及疗养、职业卫生建档等。虽然法律规定职业病防治经费用人单位可在生产成本中列支, 但由于用人单位为了减少支出, 对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较少, 严重影响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3.4 职业健康体检率较低的原因

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开支不进行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仅有一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体检需求;多数小型用人单位使用的人员大部分是临时工、农民工, 工人流动性比较大, 用人单位以这些工人经常变动为由, 不列入体检对象。

3.5 职业卫生监督执法阻力较大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发展的洪流下, 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经济, 大力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氛围, 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 还有部门间的配合、沟通等问题, 这些均给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阻力, 严重影响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3.6 卫生监督人员偏少, 监督力量薄弱

2007年底, 全市共有卫生监督员48人, 由于监督机构人员不足, 设置的业务科室较少, 均未能单独设立职业卫生科, 一个科室负责上级几个业务科室的工作;全市职业卫生兼职人员只有6人, 县 (市) 级由于卫生监督人员严重不足, 因忙于食品卫生、学校卫生、打击非法行医等重点专项整治工作, 无暇顾及职业卫生工作。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培训, 提高用人单位法律意识

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关键在于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与重视程度。由于用人单位管理人员更换频繁, 需加强用人单位负责人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 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 自觉履行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2 政府重视, 加强部门沟通, 建立联防机制

政府的重视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基础。职业病相关法律制度刚刚建立且涉及多个部门, 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1], 需加强与安监、发改委、建规委、经委等相关部门多沟通、协调、联系, 形成合力[2];建立完善的立项审批程序, 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作为项目立项审批或核准的前置条件, 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4.3 广泛开展宣传, 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时间短, 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对该法的了解、认知程度低, 如何提高公众对该法的认知度是需紧迫解决的问题[3]。一是在宣传周期间, 通过开设咨询点、张贴标语、挂横幅、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二是到厂矿车间监督检查时给劳动者发放宣传资料, 宣传职业病防治有关知识。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4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确保《职业病防治法》顺利实施

4.4.1 切实抓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

职业病的突出特点是不可逆性和可预防性, 这两个特性决定了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须以预防为主。在项目建设阶段, 预防控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不仅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而且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报道, 由职业病造成经济损失与预防职业病的资金投入之间的比例为7:4:1, 即如果企业发生职业病和职业性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 那么发生这些损害前对生产中的职业病危害进行治理所需要投资是4, 如果企业在新建时就将预防职业病危害的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考虑, 其投资仅为1。在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阶段做好职业病危害预防工作, 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大事, 是职业病防治最有效的措施。

4.4.2 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及处罚力度

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成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 落实法人责任制, 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或方案, 开展职业健康检查, 发放合格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加强职业卫生法规的宣传, 促进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步入法制管理轨道。对职业危害严重, 多次提出整改意见而未落实的违法单位要进行处罚。

4.5 加强卫生监督队伍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适应职业卫生需要

4.5.1 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

为适应卫生监督工作的要求, 必须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人员执法能力建设, 加强法律知识、专业知识、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学习, 提高卫生监督员的监督执法水平。

4.5.2 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目前, 全区取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的机构只有6家, 每个地市级只有1~3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不能满足职业卫生工作的需求。因此, 必须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每个县 (区、市) 至少有1家具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与评价资质的机构, 地市级至少有1家具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满足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 确保职业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涛, 张敏, 张云林.我国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隐患特点和控制对策[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3, 29 (4) :203-205.

[2]全群琳, 马斯胡提, 阿提坎木, 等.新疆107家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7, 23 (4) :384-386.

2018职业危害防治计划 篇5

为了加强本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使公司生产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制定本公司2017年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方案。

(一)职业病防治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建立、健全由总经理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涵盖职业病防治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2、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本单位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厂职业活动冲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3、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②由于职业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③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④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⑤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⑥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

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如实申报职业危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5、本单位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6、对噪声、粉尘等作业的特殊管理

职业病危害作业是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和严重职业病的主要作业,其危害后果特别严重,其危害往往是群体性的,且致死率、致残率很高,不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给用人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特殊管理包括对作业场所和作业人员的特殊管理。如作业场所的隔离、生产设备管道化、密闭化和操作自动化,作业场所设置特殊职业病防护设备,包括自动报警装置、防护安全联锁反应系统和工作信号,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医疗急救用品等。

7、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条规定的内容,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①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②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③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④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内容有:全厂职工人数、男女职工人数、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男女人数、患各种职业病人数;全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数、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数、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浓度或强度及评价;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运行状况、防护效果及对存在问题的治理;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数量、是否有职业卫生检验报告书、实际配带情况等)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有: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⑤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用人单位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检测评价(定期检测、评价必须由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制度;

⑥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急措施、人员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法、财产保护对策、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

8、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使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严格按规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据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职业病报告制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报告办法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0、职业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场所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

(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1、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12、职业卫生培训

公司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培训,普及职业健康知识,督促从业人员遵守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

13、公司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测结果存入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从业人员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公司应当立即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14、职业健康检查

生产技术部按规定负责组织员工上岗前、岗中及离职前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确保按要求应检查人数实际参检率不低于100%。不得安排上岗前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

山羊胸膜肺炎的危害及防治 篇6

病羊出现的临床症状可分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初体温高达41~43℃,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急促,常痛苦咩叫,随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流浆液血性鼻涕,1~2天内,炎症渗出液充满肺部并进入胸腔,此时病羊卧地不起,四肢伸直,呼吸极度困难,全身震颤,黏膜发绀,目光呆滞,呻吟哀叫,最后窒息死亡。病程0.5~1天,一般不超过4~5天。

亚急性型:初期体温升高,随之出现短而湿性咳嗽,流清涕,4~5天后转变为干咳,流铁锈色脓性鼻液,黏附于鼻翼和上唇,结成棕色干痂,手按胸部疼痛敏感。此时,高热不退,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痛苦呻吟。眼睑肿胀,眼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口吐泡沫,半张口,头颈伸直,拱背弯腰,最后衰竭而亡。病程1~2周,个别可达30天,耐过不死者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体温40℃左右,病状轻微,时有时无,身体消瘦,体重下降,生长停滞,并成为长期带菌排菌者,抵抗力降低,易出现并发症死亡。此型患畜毫无治疗价值,应予淘汰。

1.防疫措施:

(1)在非疫区,尽量做到不从山羊胸膜肺炎流行地区买羊,若必须购买时,应对所购入的山羊进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证明为阴性,并注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灭活疫苗”,经20天后才可运回。运回后,还须隔离观察一定时间,确无本病,方可混群。

(2)当羊群在临床上发现病羊或可疑病羊时,应立即将病羊和可疑病羊隔离。其羊舍、运动场、食槽、用具用3%来苏儿或3%石炭酸消毒。病死羊应深埋或焚烧处理,不得随意抛弃。羊的粪便作生物发酵处理。

(3)疫苗预防接种注射,提高山羊的抗体水平,避免和减少感染机会。可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灭活疫苗,6月龄以下用3毫升,6月龄以上用5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

2.治疗方法:

(1)914疗法:用914新胂凡纳明注射液,每公斤体重10毫克,临用前溶于5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500毫升中,静脉注射,连用3天。必要时,隔4~7天用同剂量重复注射3次,疗效可达80%以上。

(2)抗菌素疗法:红霉素每公斤体重4~8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或硫酸卡那霉素每公斤体重每次10~15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注3天;或土霉素每公斤体重20~50毫克,分2次内服,连服3天。

(3)中药疗法:可用清肺热、祛痰、止咳、镇痛药物治疗。药用连翘、郁金、当归各15克,黄芩、制乳香、制没药、牡丹皮、延胡索、贝母、青皮、白芍、花粉各12克,柴胡8克,甘草5克,共研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天1剂,连用3~5剂。加减方:出现胸水时,减去柴胡、甘草、花粉,加泽泻、木通、猪苓各12克;出现心脏衰弱,减郁金、黄芩,加党参15克;久病体虚无力而消瘦,减去黄芩、花粉、郁金、柴胡、青皮,加党参、黄芪和白术各15克。

职业危害防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2003-2009年某电镀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以及职业健康监护结果。

1.2 内容

①通过询问、现场调查及厂方提供相关资料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项目为粉尘;物理因素包括噪声和紫外线;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氯、氰化物、硫酸、氢氧化钠、盐酸、铅、锰、氨、甲醛、氮氧化物、丁酮等;③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规定的项目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检查。

1.3 统计方法

对某电镀企业7年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和健康监护结果合格率进行Cochran-Amitage趋势检验。置信水准α=0.05,所有检验为双侧检验。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AS 9.13。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2.1.1 一般情况

该企业于2003年底建成投产至今生产运行正常,生产产品为多层印刷电路板,生产流程主要包括:裁板房、内层处理、压合、钻孔、水平棕化、一次铜、二次铜、外层蚀刻、防焊、印刷、化金钱、金手指、喷锡线等。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分布情况见表1。

2.1.2 卫生管理

该企业由环工课负责职业卫生工作,配备专职的ESH,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和健康规章制度,制订了详细的职业卫生管理规划与年度计划,包括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和健康监护计划等。公司于2003年试运行期间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防护措施竣工验收;2007年公司在引进技术改进项目时又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2.1.3 卫生防护方面

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物理因素、粉尘、化学因素。在裁板、压合、钻孔等产生粉尘工段设有封闭式抽风除尘系统等除尘装置;在内层处理、一次铜、化金、镀金等工段采用了排毒罩、槽边抽风系统等控制有害气体;在喷锡线、风机室和空压机房的内墙面和顶棚采用吸声材料和隔声门并尽量选用低噪音设备。在个人防护方面,接触化学性有毒有害因素的工人配有防毒口罩、手套及眼镜;存在噪声作业的场所,工人配有耳塞;接触粉尘的工人配有防尘口罩。经现场调查各生产车间在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作业场所均设置了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公司有完善的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体系。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物理因素包括噪声和紫外线;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氯、氰化物、硫酸、氢氧化钠、中盐酸、铅、锰、氨、甲醛、氮氧化物、丁酮等。表2显示,2003-2009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合计监测合格率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除粉尘外,其他2个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注:( )内为%。

2.3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该企业进行上岗前、岗中、离岗3期健康监护,表3显示,2003-2009年员工职业健康检查受检率呈明显上升趋势(Z=11.60,P<0.001),异常率呈明显下降趋势(Z=5.123,P<0.001)。

3 讨论

开展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主要是掌握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有害因素的种类和来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为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对策提供依据[1]。电镀企业在不同种类的生产工艺中使用到多种高毒或强酸强碱物品,在不同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区某电镀企业存在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因素品种多,从该电镀企业2003-2009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看, 7年间该电镀企业作业场所共测定各类有害因素监测点 415个,合格 374 个,平均合格率 90%。经Cochran-Amitage趋势检验分析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监测合格率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其各种危害因素监测平均合格率均高于国内电镀企业[2],表明该企业能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在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上,严格执行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

表3结果表明,该企业7年间共进行有害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2 718人,平均受检率69.2 %,共检出异常人数210例,平均异常率为7.7 %,异常率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受检率远高于本市其他企业的水平,而异常率低于本市其他企业[3]。该企业从2003年投入生产以来,每年均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从事或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岗中、离岗职业性健康检查,建立和完善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档案,截止2009年12月该公司未查出职业病患者或疑似职业病。

综上所述,该电镀企业7年间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合格率呈明显上升,员工职业健康监护受检率呈上升趋势,异常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企业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是有效的,企业能遵守《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卫生管理方针。从监测结果和健康监护结果分析来看,还有部分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不合格,健康监护尚未在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中全部覆盖。

由于该电镀企业规模大,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高毒和强酸强碱等化学物品,而且噪声作业场所较多,车间的员工也较密集。针对企业目前的状况,提出以下建议:①应严格按照国务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要求,落实预防措施,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②健全规范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员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筛检和调离职业禁忌证者,定期跟踪观察;③对噪声严重超标的车间或岗位,应在采取吸声、消声、减振等工程控制措施的基础上,考虑改进生产工艺、调整设备布局。

摘要:目的 分析某电镀企业2003-2009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健康监护受检率以及异常率,研究该企业职业危害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对该企业2003-2009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健康监护结果进行Cochran-Amitage趋势检验,并结合企业所采取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研究控制效果。结果 该企业2003-2009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415个点,合格率为90%;健康监护人数2 718人,受检率69.2%,异常率7.7%。Cochran-Amitage趋势检验结果显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健康监护受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异常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该电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和健康监护率都高于国内同类企业,异常率低于其他企业,说明该电镀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效果是有效的,但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监护,提高受检率。

关键词:电镀企业,职业危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凤生,王世俊,任引津,等.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3-131.

[2]钱均琪,吕敏,陈阳,等.常熟市电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22(18):1442-1443.

职业危害防治 篇8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1.1.1 结核菌

结核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对结核病人实行归口管理, 集中于结核病防治门诊治疗, 由于病人密度大, 使得结核病防治门诊的医务人员感染结核菌的机会增大。就诊时患者咯血或近距离对着医务人员咳嗽, 都使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暴露于职业危险中。王国杰等以1995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在河南省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的人员为队列, 回顾性调查了4229名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结核病发病情况, 结果医务人员结核病发病率为579.1/ (10万人年) , 非医务人员结核病发病率为205.8/ (10万人年) , 结核防治工作人员发病水平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其中医务人员显著高于非医务人员[2]。

1.1.2 艾滋病病毒

在多数发展中国家, 结核与HIV感染是最常见的合并的条件性感染, 结核病常是HIV感染的早期表现[3]。随着艾滋病的蔓延, 血液性疾病的传播已不容忽视, 国外也有医务人员HIV职业感染的报道, 结核防治门诊医务人员与结核病患者频繁接触, 每天都有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 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HIV风险。至1994年6月30日, 美国职业性感染HIV的感染者发展成艾滋病确诊病例42例, 可疑病例88例[4]。

1.2 物理因素

1.2.1 针刺损伤

针刺损伤可造成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损伤, 还可能带来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 通过针刺损伤可引起20余种血液性疾病的传播。常见的有HIV、乙型肝炎、梅毒、丙型肝炎等。赵新颜等以北京友谊医院手术室、急诊科、消化疾病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为对象, 调查针刺损伤的经历和接触感染性体液的比例, 结果显示100%的受访者承认有意外针刺损伤经历, 50%接触过HBsAg或HCV阳性患者的血液[5]。结核病防治门诊的医护人员同样为病人服务, 针刺损伤也是他们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1.2.2 射线

结核分枝杆菌对紫外线比较敏感, 结核病防治机构常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 在操作过程中, 医务人员难免会受到紫外线的照射, 会对医务人员造成一些损害。紫外线对人的角膜和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 常时间受到紫外线的照射, 可引起角膜炎、皮炎、皮肤粗糙, 甚至引发皮肤癌。

1.3 化学因素

1.3.1 化学消毒剂 在结核病防治机构, 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化学消毒剂。常用的有消佳净、甲醛、戊二醛, 用于地面、手、血压计袖带、输液室桌椅的消毒。这些化学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和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 如消佳净对人体黏膜有刺激, 可引起流泪和咽痛等症状, 甲醛可刺激眼和呼吸道黏膜, 引起哮喘, 大量接触有致癌和致畸的危险。

1.4 心理性损害

1.4.1 异烟肼是抗结核药的一线药物, 但异烟肼有精神兴奋的作用, 病人服用后情绪易激动, 当病人疾病未能达到预期好转时, 再加上因病致贫等因素, 病人往往心情欠佳, 将愤怒向医务人员发泻, 医务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极易导致身心疲惫。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认识

许多生物因素导致的职业健康损害尚未纳入职业病名单, 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损害得不到重视和合理的补偿,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将生物因素导致的职业损害列入法定职业病名单, 以利于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意识, 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权益。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监督管理。医务人员也是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 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认真履行相关法律责任和义务, 积极预防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 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权益。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 并加强职业防护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危害预防宣传教育。

2.2 加强结核病防治机构医务人员健康监护, 建立和完善免疫接种计划

结核病防治机构医务人员具有获得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 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健康检查和有针对性的血清学检查, 为结核病防治机构医务人员提供综合性的免疫接种计划, 合理使用疫苗, 既能保护结核病防治机构医务人员, 又能保护病人。有必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纯结核蛋白衍生物 (PPD) 皮肤试验, 以评估结核病感染情况。

2.3 加强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和使用

通过研制与引进科学防护理念和防护设施及产品来有效预防职业危害, 如推广使用自毁式注射器和锐器收集盒, 能有效地预防针刺伤。加强就诊环境的通风, 及时对病人的痰液、血液等污物进行隔离。医务人员上班戴口罩, 并要常换口罩。针头用过后及时用消毒液浸泡, 统一销毁处理, 不要将针头留在治疗台、治疗车上。按规范操作紫外线灯, 尽可能减少紫外线的照射。

2.4 科学设计工作流程, 加强心理疏导

结核病防治机构管理者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 对工作量大的结核病防治门诊应加强人员配备,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依法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提供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2.

[2]王国杰, 马士文, 孟澜涛, 等.河南省结核病防治人员结核病发病队列研究.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10) :1206-1207.

[3]张锡敏, 王金榜.艾滋病职业性感染及医源性感染的预防.现代预防医学, 1999, 26 (2) :222.

[4]林鹏, 何群, 万卓越.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1-31.

职业危害防治 篇9

职业病防治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随着《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2009-2015年) 》以及《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的相继实施, 由政府部门统一领导协调、用人单位重点负责、行业管理规范、职工合理监督的职业病防治体制将逐步建立。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致使我国职业病患病人数居高不下, 笔者对此总结了目前职业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1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和政府部门责任缺失, 劳动者职业病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 企业等用人单位应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或机构, 并配备专业卫生人员, 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须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齐全有效, 职业病防护用品为劳动者提供到位;加强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保护,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上岗、在岗及离岗时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组织职业健康检查, 产生费用一律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应重视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 高毒性作业场所每月检测一次, 粉尘类作业场所半年检测一次。而不少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法制意识淡薄, 并没有按照《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要求, 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甚至为了减少职业病防治费用投入, 以各种方式逃避责任, 比如不签劳动合同, 更换人员频繁, 有意短期用工, 有害生产流程外包等[4]。同时, 卫生监督部门和安监部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执法队伍人员少, 执法力量薄弱, 并且未与卫生部门进行合作, 缺少防治工作的现场指导[5]。而劳动者多对职业病缺乏认识, 自我防护意识较弱, 常迫于生计, 愿意冒安全与健康的风险。

1.2 职业病源头防控机制尚未完善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建设的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 应于可行性论证阶段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该报告应为项目建设单位对该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对劳动者可能造成的健康影响作出评价, 并确定危害类别和防护措施。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职业病危害报告之日起30日内应做出审核决定, 以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在未提交报告或报告未通过审核时, 相关部门不得直接批准项目建设。尽管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源头控制措施, 但在实践中, 往往犹如虚设, 许多项目建设单位并未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批, 或者是其他部门审批过了, 卫生行政部门并未发挥作用。

1.3 劳动用工管理混乱, 职业病患者维权难, 权益难以保障

部分用人单位未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未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 未缴纳劳动者工伤社会保险, 导致劳动者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并不了解, 职业病健康体检、诊断、治疗等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有的农民工在患上职业病后, 用人单位不但不治疗, 还将其辞退, 严重影响康复。

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者可在本人居住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通过职业病诊断承担机构接受职业病诊断, 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一旦发现职业病人或疑似病人, 应及时报告给卫生行政部门。被确诊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还需上报至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因此, 企业和劳动者均可提出诊断职业病的申请, 但往往提出申请的都是劳动者个人。再者, 劳动者要申请职业病鉴定, 须提供很多材料, 其中包括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检测资料,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以及其他必须的相关材料[6]。这些材料中, 部分材料由用人单位控制, 劳动者想申请职业病鉴定, 却得不到上述材料, 难以证明自身损害是由职业活动造成的。

职业病患者维权难还存在着时间久、成本高等问题。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算, 自劳动人员提出职业病鉴定至拿到鉴定书, 约需3个月, 但事实上不止3个月。由民间机构整理的《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报告》中显示, 劳动者走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及工伤待遇索赔等程序, 需花费484天, 若加上劳动关系认定, 可能达两年以上[7]。另外, 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用人单位承担疑似职业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 依照国家工伤社会保险规定执行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等[8]。但现实中, 这些规定常不能落实到位, 诊断、治疗、康复费用, 往往自身承担。

2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2.1 突出用人单位责任, 加强职业病工作的监管

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应共同关注职业病危害, 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完善职业卫生防护标准, 充分发挥对用人单位的规范、制约作用;加强宣传教育, 使相关从业人员提高防护意识;督促、协助用人单位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建立劳动人员健康监护培训制度, 健全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关注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的落实情况;督促用人单位接受政府监督, 履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义务;监督企业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评价及控制制度;把职业病问题纳入到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之中, 检查履行情况;推动建立职业安全卫生协调三方机制。

2.2 加强职业卫生服务能力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根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检查等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相关部门应促进对职业卫生机构的资质认证, 进一步健全法定职业病的检查和诊断, 重点提升对职业病危害突发事件的处理救治能力, 最大程度控制职业病发生率;同时, 加大精力培养职业卫生专业人才, 吸引多科学专业人员参与, 整体提升专业人员素质;再者, 结合实际为不同行业中小企业制定职业病危害控制方法, 并提供相关职业卫生技术培训, 有意识推动职业卫生工作在中小企业的发展。

2.3 放低鉴定机构门槛, 施行举证倒置原则, 简化职业病鉴定程序

在西方一些国家, 职业病鉴定工作可由普通执业医生进行, 并受法律保护。笔者认为可借鉴此方式, 试着放开对职业病鉴定机构的限制, 允许跨区域诊断, 允许机构间正当竞争。医疗机构只要达到了《职业病鉴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 便可以获得鉴定机构资质。放低职业病鉴定机构的门槛, 是职业病患者维权的首要保障。

在举证方面, 可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企业可承担劳动者无职业病的举证责任, 若发现提交证明虚假, 增加对企业的严惩力度。配合企业提交虚假证明的机构, 将一并严罚, 若存在职业病鉴定机构配合造假, 直接取消其鉴定资格。当企业无法提交齐备的职业病防治档案, 应判定企业的职业病责任。

我国的职业病鉴定流程太过复杂, 劳动者申请职业病鉴定, 耗时长、成本高, 而部分职业病患者的病情与从事职业有着明显的关系。因此, 为简化流程, 笔者认为可将“重复性劳动损伤”、因有毒性物质吸入导致的呼吸道疾病, 自动判定为职业病。适当缩短劳动者职业病鉴定时间, 争取为职业病患者及时救治赢得时间。另外, 职业病患者有要求治疗、减少工作强度、一段时间内不从事类似工作的权利, 对于丧失工作能力的患者, 应依法获得金钱补偿。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的通知[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 :58-58.

[2]包冀强, 宁秀君, 邢志宏, 等.石家庄市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4 (16) :2513-2514.

[3]韩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J].劳动保护, 2013, (12) :85.

[4]刘宝龙.《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方案》解读[J].劳动保护, 2013, (12) :88-89.

[5]邓红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病危害原因分析及其防治策略[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17) :2027-2029.

[6]冯会民, 刘春华.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现场调查策略探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9, 20 (5) :363-364.

[7]赵卫华.农民工职业病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2 (6) :89-93.

职业危害防治 篇10

2014年3月, 由统计司、职业健康司、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及17个省级安监局有关人员组成的评估组, 对2012年底前完成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划转的26个省级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截至目前, 已完成14个省级单位28个市 (地) 及近千家用人单位的资料审查和现场抽查工作。本次评估采取资料审查与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针对《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的核心责任义务以及《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2009-2015年) 》计划的重点目标所涉及的“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卫生培训率、用人单位劳动者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率、职业病危害防治监督覆盖率”7项指标进行评估。目的是摸清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评估初步掌握情况看, 各省级单位在接转职业卫生监管职责以来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要看到由于各地区基础差异等原因, 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推进程度与实际效果很不平衡, 部分地区企业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卫生培训率仅为10%, 较好的地区则达到90%。

猪患流感的危害与防治 篇11

据近几年来猪流感流行性情况调查,夏秋季节往往以猪流感为先导,而后引发很多并发症和继发症,如:猪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等。其中最易并发或继发的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据调查,在一个地区夏秋季节猪病中,流感常常是罪魁祸首,其先发生而后继发的或与之并发的病常使病情复杂化,给猪群带来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淘汰率。

猪流感的剖解病变表现为,颈部、肺部及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水肿,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并覆有黏液,有的气管由于渗出物堵塞而使相应的肺组织萎缩,重症猪有明显的支气管肺炎和胸膜炎病灶,肺水肿、脾肿大。

科学研究已证明猪流感与人流感的关系密切,而在我国猪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2005年肆虐的禽流感也证明了禽流感病毒逐渐适应哺乳动物的事实,这也使现阶段的人将面临来自禽和猪的

一、引起猪患流感的原因。

1、粗旷式饲养管理导致发病:农户在夏收、秋收两个农忙季节里,顾了田里的庄稼而忽略了圈里的猪,不及时给猪打防疫针,不及时给猪饲喂,使猪饱一顿饥一顿,不及时给圈舍打扫卫生等,均可造成猪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发病。我市许多地区的散养户,将猪置于低矮潮湿、通风不良、肮脏泥泞的简陋圈舍中饲养,猪无法躲避酷暑和冷雨的侵袭,无法躲避吸血昆虫的叮咬,加上喂的是变质腐败的泔水类饲料,猪岂能不发病?

2、防疫不到位导致发病:近年来,在许多地区机构改革中,农村基层畜牧兽医站被撤销或撤并,使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线断网破,导致动物防疫工作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出现猪禽防疫针没人打、产地检疫没人搞的局面,从而导致猪流感发病。

3、农户自充兽医酿苦果:在相当多的地区,农户自充兽医现象普遍。他们靠着一知半解的动物疾病防治知识,买来注射器和常用药,见猪不吃食就给猪打针用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懂得免疫程序,不懂得诊断和用药机理,他们常常在发现动物病情严重时才慌了手脚,再去找兽医诊治。如此操作不仅防不住病,而且猪病往往常年不断,此起彼伏。

4、自由宰杀导致恶性循环:许多农户见生了病的猪打了几针不见好转,就将病猪廉价卖给小刀手宰杀。小刀将病猪肉在市场销售,使病情在更大范围内扩散传播。如饭店将含有病原菌(毒)的泔水返回到郊区农村(城乡结合部)喂猪,造成更多的猪发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往往使病的流行形成多次反复或此起彼伏,长期得不到控制。

二、猪流感的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强化日常卫生制度,做好定期的检疫消毒和驱虫,注意防寒保暧,避免贼风侵袭,根据气候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消除发病诱因。②购买的种猪必须是经过检疫,并且应为猪流感病毒抗体阴性,及时进行流感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猪流感的有效措施,以此为猪群提供相对完全的保护力,加强免疫在一个月以后。第一次接种应在母源抗体完全消失之时进行,在10~14日龄之后进行。③在猪流感的易发期推荐清毒灵500克、水溶性阿莫西林150克共同拌入500公斤饲料,连用7天,作为预防性投药。

2、治疗方法

目前为止对于猪流感并没有真正特效的治疗药物,一般采用对症疗法同时控制继发感染的治疗措施。关键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如保温、避免贼风侵袭:提供充足洁净的饮水;注意营养平衡,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索等,提高猪体的抵抗力;必要时可用中草药进行辅助治疗。

推荐①病猪,抗病毒1号+丰强神针+强效阿莫西林,0.2ml/Kg体重肌肉注射,一天一次,连用三天;②全群,用复方替米先锋40克拌料150斤,连用一周,作为防继发感染和后期的维持治疗。流感是由于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及寒冷的冬季。临床上以发病急促、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迅速康复为特征。

中药治猪流感

方剂(1):辣椒末0.5g、滑石粉0.3g混合均匀后吹入猪鼻孔内。

方剂(2):葱白100g、生姜30g、食盐10g煎水灌服。

方剂(3):大蒜100g、生姜50g煎水混料喂服,每天2次,连用2天。

方剂(4):板蓝根、蒲公英各100g煎水拌料喂服。

方剂(5):苍耳子10g炒黑研末拌料喂服。

方剂(6):复方板蓝根注射液、复方大青叶注射液、复方柴胡注射液、30%安乃近注射液按说明用。对于猪流感的防治应注意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猪流感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预防新的人流感暴发的关键点可能在于猪群流感病毒的控制,切断流感病毒沿禽--猪--人这一链条循环传播的路径,做好人、猪、禽的相互隔离和猪流感的监测工作。

职业危害防治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山东省10家铅酸蓄电池企业。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防护设施与用品、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应急救援预案等情况。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

1.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规范》[3]的要求,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设点。依据《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4]进行工作场所铅烟、铅尘的采样和检测,依据《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5]进行工作场所硫酸的采样和检测;评价依据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6]。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调查

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分为铅粉制造、板栅铸造、极板制造、组装电池、电池化成及包装5个生产工序。

2.2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2.2.1 职业病防护设施

本次调查的10家铅酸蓄电池企业中,4家企业的密闭化、机械化程度较高,其他企业在分片、磨耳、焊接等工序均存在手工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针对板栅铸造工序,企业均采用敞开式机械化生产,并在铸板机旁设置上吸风或侧吸风;针对极板制造工序,6家企业在铅粉投料处设置有上吸风或侧吸风;多数企业采用机械化涂板,2家企业采用手工涂板;针对组装电池工序,6家企业在磨耳工序采用敞开式人工作业方式,其中5家企业设置有上吸风或下吸风,另有1家企业未设置防护设施;5家企业在焊接工序存在人工作业方式,均设置有上吸风或侧吸风;针对电池化成工序,4家企业在配酸灌酸工序中采用密闭化、自动化生产,采用自动灌装机进行灌装,灌装机设有上吸风,2家未设置防护设施。

2.2.2 喷淋洗眼设施

3家企业在配酸处、灌酸机等涉及硫酸作业岗位设置了喷淋洗眼器,2家企业设有便携式洗眼器,其余企业未设置喷淋洗眼装置。

2.2.3 个体防护用品

在个人防护用品配置方面,8家企业配有防尘(毒)口罩或面具、工作服或围裙,9家企业配置了防护手套,仅4家企业配置防护眼镜,另外还有2家企业以棉口罩代替防尘口罩或防毒口罩;在调查的10家企业中,仅有5家企业能做到定期为工人更换滤毒盒、防尘(毒)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

2.2.4 职业健康检查

8家企业未组织工人进行上岗前检查,9家企业组织工人进行在岗期间检查,其中发现3家企业工人存在血铅、尿铅含量超标现象。调查还发现5家企业存在检查因素、检查项目不全的情况,个别企业还存在未组织开展检查异常工人的复查工作。

2.3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铅粉制造工序共检测铅尘11个,超标3个;板栅铸造工序检测铅烟22个,超标9个;极板制造工序检测铅尘21个,超标12个;组装电池工序检测铅尘12个,超标7个;铅烟32个,超标16个;电池化成及包装工序检测硫酸42个,无超标。

板栅铸造工序和组装电池工序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浓度分别为(0.078 3±0.060 67)与(0.1919±0.20781)m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1);铅粉制造工序、极板制造工序和组装电池工序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尘浓度分别为(0.171±0.309)、(1.202 4±1.703 33)、(0.426 4±0.722)mg/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生产工序中铅烟、铅尘、硫酸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数量及结果见表1、表2。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C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铅烟、铅尘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根据PC-TWA和最大超限倍数折算。

2.4 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生产工序中铅烟(尘)超标情况

结合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发现铅酸蓄电池行业中铅烟、铅尘超标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生产工序,铅烟浓度最高超标17.8倍,铅尘最高超标46倍,极板制造工序铅尘浓度最高,铅烟、铅尘的防治工作仍然不可忽视。

2.5 生产工序中关键控制点/环节

结合现场调查及检测结果,总结出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各生产工序中铅烟、铅尘的关键控制点/环节见表3。

3 讨论

3.1 生产工艺

从检测结果上看,手工作业岗位铅浓度较高,企业应该改进生产工艺,尽可能采取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的作业方式,降低车间内的毒物浓度,减小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程度,减少或避免手工操作,如用机械化磨耳代替手工磨耳、机械化铸焊代替手工铸焊等。

3.2 卫生工程技术

在铅尘、铅烟的发生源设置有效的局部通风排毒设施,可在产生铅烟的岗位采用上吸风,产生铅尘的岗位采用侧吸风或下吸风;设置送风和抽风两套独立的通风系统,并保证足够的通风量。

3.3 个体防护用品

企业应根据岗位存在的有害因素的不同为劳动者配备适宜的个体防护用品,并应按需更换个体防护用品,避免用棉口罩代替防毒、尘面罩;企业还应加强对防护用品佩戴情况的考核。

3.4 增设喷淋洗眼装置

现场调查发现,大多数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接触硫酸岗位未设置喷淋洗眼装置,尤其是配酸岗位,该岗位硫酸浓度高,硫酸可引起化学性眼部灼伤、化学性皮肤灼伤和接触性皮炎等[7]法定职业病,因此应在配酸、灌酸等接触硫酸岗位设置喷淋洗眼装置,以防硫酸造成损伤。

3.5 定期湿式清扫地面,避免铅尘二次污染

铅粉制造工序、板栅制造工序等铅尘浓度较高的工作场所企业应定期进行湿式清扫地面积尘,防止铅尘二次污染。

3.6 改变个人卫生习惯,提高防护意识

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岗位工作制度,并加强监督管理,促使劳动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铅烟、铅尘的劳动者下班后需淋浴后换穿个人衣服,工作服与个人衣服必须分别存放,避免交叉污染[8]。

3.7 加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一方面,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设置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职业卫生工作,认真做好职工的职业健康查体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为工人的身心健康负责,为工人创造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和给予人性化关怀,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9]。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陈慧峰,刘明,张灶钦,等.HACCP体系在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铅职业病危害分析和控制中应用[J].中国职业医学,2015,42(1):81-84.

[2]方锦斌,孙原.上海市铅酸蓄电池行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4,32(5):282-2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GBZ/T 160.10-2004[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GBZ/T 160.33-2004[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8]梁泳梅.江门市某公司铅酸蓄电池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5,31(7):875-877.

上一篇: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轻质节能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