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2024-08-13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2篇)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同时, 宏观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是学习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货币银行学和财政学等课程的基础。然而,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因此创新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教学模式一般包含五个基本要素, 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功能目标、教学活动操作程序、教学实现条件和教学效果评价等。其中, 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学行为规范的理论依据;教学功能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 也是教学评价的尺度和标准;教学活动操作程序规定了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安排;教学实现条件是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 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的时空组合等;教学效果评价是在特定的教学模式下对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2 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教学以教师在讲台上满堂灌、学生在台下全盘听为主要形式。教学内容上表现为教师按教学大纲讲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并通过课上提问和课后习题训练的方式加强学生记忆, 学生也满足于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通过考试为目标。作为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收获较多的宏观经济相关信息,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样存在着许多弊端,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陈旧,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新时期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由于教师有着对宏观经济学基础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全面把握, 而学生在学习之前却对其不甚了解,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 但课堂教学的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要求并不矛盾。“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参与, 教师要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然而,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中“教”的作用, 却恰恰忽略了教学中“学”的重要性, 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尤其是在我国正努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今天, 这种教学模式已越来越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科学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2.2 教学功能目标不明确, 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

传统宏观经济学更加注重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教师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单一的讲授法, 虽然偶尔穿插课堂提问和课上训练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但是其问题答案大多为唯一、封闭和定型的, 不能较好地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这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式, 消极的学习情绪和枯燥的学习氛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最终造成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学习主体缺位。

2.3 教学方法单一, 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单一, 大都沿袭“填灌式”的陈旧的教学方式, 虽然教学手段已经由原来的板书教学转变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但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并未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握也只能通过课后作业及期末考试来测评, 而无法实现课堂即时的了解。此外,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课堂上, 教师更多是单调地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模型, 虽然其中也有相关案例的讲解, 但是大多数案例已陈旧过时, 带有明显的时滞性, 大部分是反复被引用的国外的经典案例, 而对于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和比较前沿的经济动态则很少提及。并且, 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也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部分, 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因此,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4 教材内容陈旧, 理论脱离实践

传统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的产生以西方工业大生产为背景, 其形成的经济氛围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竞争体制。其中许多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实并不相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经济理论很难找出现实比照。另外, 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以新古典主义学派为主, 而对其他不同学派如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的介绍比较少, 因此学生不能充分了解到当今世界各国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全貌。而且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理论推演基于一系列的严格假设, 但这些理论假设非常严苛且与现实现象不完全相符, 导致其对客观经济事实的解释和预测能力有限, 不利于学生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现状、规律和相关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2.5 教学效果评价不高, 学生的满意度较低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多倚重于专家、行政领导和教师自身, 而新时期的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满意度, 强调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应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相联系, 倡导主动、合作、探求的学习方式。一般从以下三方面的指标来考察: (1) 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 (2) 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 (3) 教学过程对学生创造性的激发程度。传统的“注入式”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其教学效果评价中学生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基于以上缺陷, 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各种信息的广泛传播,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要求不断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直接挑战着传统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 创新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 革新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就成为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3 创新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新时期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适应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围绕五项基本要素反思教学模式操作、总结教学实践经验, 提炼出关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创新宏观经济学教学指导思想, 突出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状。创新宏观经济学教学指导思想, 就是要突出教师和学生在宏观经济学课堂参与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转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教学而忽略学生学习的现象。新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 其内容较多、理论抽象且逻辑性强, 经常运用数学模型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阐述相关经济学原理。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忽略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大都生硬地将抽象的内容灌注到学生的大脑中, 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晦涩难懂、吃力乏味,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降低了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创新宏观经济学教学指导思想, 加强学生在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通过案例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 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2 革新宏观经济学教学功能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过分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过去应试教学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大多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但是,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革新宏观经济学教学功能目标就是要求改变学习主体缺位和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状, 确立新阶段的教学目标即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创新宏观经济学教学功能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通过情景设置、案例分析、交互讨论和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 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互动。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讨论、学习与研究, 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革新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 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最高目的,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敢于用批判的态度学习和研究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适应新时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3.3 改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规范教学活动操作程序

改善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宏观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其应用性和现实意义也很突出。所以教师在继承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 应该更多地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或创设特定的经济背景, 将宏观经济学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原理与理论转变成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现实案例和生活情境。通过案例教学和情境式教学,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发问、善于思考、学会总结。教师也可以选择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教师积极组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成立讨论小组或科研团队,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教师讲评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在这过程中, 教师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有效的教学方法, 而且需要规范的教学活动操作程序。教师需要做好三个环节, 即课前的规划与准备、课上的引导与启发、课后的总结与反思。课前的规划与准备包括案例的选择、资料的搜集和知识的整合;课上的引导与启发要求教师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组织、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课后的总结与反思是对课堂收获和不足的全面思考, 是一个自我修改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此外, 为确保教学活动操作程序的有效实施, 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课前学习, 夯实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 因为只有使其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才能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

3.4 丰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实现条件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大都注重基础概念及理论模型的阐述和解释, 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创新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首先要丰富其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应该遵循“基础+应用”的原则。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 所以宏观经济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巧灵活应用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社会的能力, 这就需要拓展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 使其与新时期教学目标相协调。另外, 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计除了注重应用性的加强, 也需要及时反映其学科先进性和创新性, 因此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应适当引入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

基于以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当适当拓展宏观经济学教学课时, 并且分阶段制定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配合不同的教学阶段, 教师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预期。改革教学实现条件, 还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作为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主导,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 为了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师的整体水平, 应该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或研讨会等活动, 培训或研讨的重点应该集中在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学理念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 从而不断改善宏观经济学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3.5 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教学效果评价是检测和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也是评价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和关键。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有学生评价、院系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和专家评价等,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较为多样, 但是普遍存在着“重评价、轻反馈”的现象,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反馈”成了最薄弱和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因此, 高校应该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反馈长效机制, 一方面能够使教师充分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检测、修改和完善教学模式并使其不断优化。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新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这也符合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体验者, 对于自己是否获得预期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等相关信息, 能够给教师以最为直接和迅速的反馈。宏观经济学教学只有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才能充分体现新时期教育“育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 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 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 使之更好地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宏观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为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理论扎实且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不能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和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严重影响着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弥补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不足, 本文提出了创新教学指导思想、革新教学功能目标、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郭玉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10) .

[2]贺景霖.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3]张慧.宏观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 2013 (2) .

[4]甘小军, 王!.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高等教育, 2013 (2) .

[5]尹明明.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后信息反馈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 (4) .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2

一、课程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的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提高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与经济政策,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及运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分析的学习和借鉴。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本章重点难点:国民收入的一些重要核算指标、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0.5学时 2.国内生产总值 0.5学时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总产出、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学时 用支出法核算GDP、用收入法核算GDP。

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0.5学时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学时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6.名义GDP和实际GDP 0.5学时 名义GDP与实际GDP、GDP折算指数。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均衡产出的概念;消费理论;乘数理论。

1.均衡产出 1学时 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均衡产出的概念、投资等于储蓄。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学时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3.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学时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学时 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5.乘数论 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学时 7.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1学时 8.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1学时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本章重点难点:IS 曲线;LM曲线;IS-LM 曲线分析。

1.投资的决定 1学时 实际利率与投资、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2.IS曲线 2学时 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斜率、IS曲线的移动。

3.利率的决定 1学时 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4.LM曲线 2学时 LM曲线及其推导、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的移动。

5.IS-LM分析 1学时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学时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

本章重点难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把宏观经济政策应用到实践中的分析。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学时 2.财政政策效果 2学时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挤出效应。3.货币政策的效果 2学时 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2学时 5.经济政策目标 1学时 6.财政政策 2学时

财政的构成及财政政策工具、自动稳定和斟酌使用、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7.货币政策 2学时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章重点难点:需求曲线的推导;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形状及原因;用AD—AS模型分析一些简单的宏观经济问题。

1.总需求曲线 0.5学时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2.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0.5学时 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劳动市场。

3.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 1学时 4.古典总供给曲线 1学时 5.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1学时 6.常规总供给曲线 1学时 7.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1学时 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本章重点难点:通货膨胀的原因;菲利浦斯曲线。

1.失业的描述 0.5学时 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0.5学时 3.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学时 4.通货膨胀的描述 2学时 5.通货膨胀的原因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6.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学时 7.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学时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 线。

第七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难点:绝对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组织、倾销。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1学时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规模经济理论。2.国际贸易组织 1学时 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1学时 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4.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及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1学时 倾销的含义、国际贸易政策、外汇市场干预。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新古典增长理论;乘数—加速数模型。

1.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1学时 2.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3.新古典增长理论 2学时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稳态分析、储蓄率的增加、人口增长、资本的黄金率水平。

4.内生增长理论 2学时 5.乘数-加速数模型 1学时

四、考核方式

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20%,包括上课考勤、平时作业、课堂互动等;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知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本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宏观经济系学的基本理论。

六、教材与参考书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格里高利•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浅析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普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受到重视,由于教学资源等原因造成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来培养学生宏觀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思考能力的培养

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相较一些科目理论性强,因此学生接受的多是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而不利于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挥。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传授,容易忽视和启迪学生智慧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很难得到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没有通过课程的学习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本身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同时对现实的宏观现象有所了解。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普遍在教学大纲内容上较为陈旧,更新较慢,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方法传统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引入多媒体教育,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单一、枯燥等现象,灌输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较少,造成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大量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另外,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答案的标准化,而非答案的创新性与可取性,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也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陈旧

智育育人人才观的消极影响以及传统师生等级观念的残余影响了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智育育人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人才观,高等学校历来重学轻术,尤其不重视教学改革,认为大学里的教学改革无关紧要。另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开始摒弃,但是改革深度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从而使教学改革浮于形式。

(二)国内教材原理深奥,不易理解

宏观经济学是基础理论课程,通常在大学二年级学习,此时学生刚刚学习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国内教材通常理论性很强,案例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容易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最终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考试而应付学习,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待改进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多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实践中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不少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晋级、奖励等,主要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关键性依据,忽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外,教研经费相对紧缺以及一些教师教学改革意识的缺乏,制约着对宏观经济学传统教法的突破,年轻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短时间内难以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无法在教学改革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一)倡导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由于宏观经济学教授的对象大多是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大学教育方式比较陌生,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实行探究式教学比较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深奥原理的同时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诱导研究的方向,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有兴趣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引入国外教材配合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在以国内经典教材为基础的同时,由易到难地引入和介绍国外经典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原理等,吸取国内外教材各自的优点,国内教材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较强,内容完整深入,国外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案例丰富,实用性较强,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对现实宏观经济又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三)设计实用与趣味相结合的教案,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重构课堂讲稿,在教案设计上仍然要以教材为基本框架,把握重点难点,通过趣味的知识引导学生探寻最容易掌握的突进,重视以生活实践为素材充实教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让学生学到社会生活中有用的知识,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逐渐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同时,对案例具体生动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说明并消化原理的知识,师生交流增多,也启发了学生思考。

(四)建立健全各项激励和约束机制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导,其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师激励角度加大教学研究的财政投入,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学术沙龙,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并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教师专心投入教学,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认真摸索、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最终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喜龙,方淑梅,等.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浅[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

[2]王琳琳.对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3]韦浩明,赵取花.实用与趣味: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浅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7.

[4]包卫.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J],热点透视,2008,10.

[5]杜建忠.浅谈职业教育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体会[J],热点透视,2008,10.

[6]史军芳.浅谈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革新,2012,06.

[7]王嫣娜.浅谈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09,03.

[8]吕金海.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828(5).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4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模型,国民收入

一、我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教材的选用。我校多年以来一直选用的是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该版教材是“十二五”规划教材,也是各大高校首选教材,但是为了我校2017 年合格评估对教材的使用,我校教材统一换成了(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教材,这版教材的结构分明和合理,但是许多知识提出并没有细讲,对于我校的三本学生学习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教师的构成。我校并没有专业的经济教研室,我校的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均有教授宏观经济学的老师。教师的分散不利于经济类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的相互沟通,教研室活动也不方便开展。对科研的申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再次,课时的安排。我校的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数是48 个课时,并且是周三的课时,这样对于宏观经济学整本书的通透讲解在时间上存在着限制,不易于老师详细讲解。

最后,对我校宏观经济学期末闭卷摸底考察结果的分析。在随机抽取的115名14级财务管理专业闭卷考察摸底中学生的成绩如下图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50-59这一分数段,可以看出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适应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内容体系分解

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宏观经济学开课的时间是大二的上半学期,课时量是48个课时,主要学习的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经济理论。学习宏观经济学,首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学科框架,然后将框架内的内容分七个专题讲解,七个专题中核心是IS-LM模型。

第一个专题是宏观经济学的总体概述。在这个专题中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发展历史以及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进行讲解;第二个专题是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说明,并引出第三个专题凯恩斯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第四个专题IS-LM模型,分别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并通过该模型教会学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采用,理解历史上我国以及国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原因,并会分析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学问题。第五个专题是AD-AS模型。有许多同学在学习过IS-LM模型以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IS-LM模型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引入AD-AS模型。因此,在讲解AD-AS模型时,一定要指出IS-LM模型的一个缺陷,即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动问题,而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价格的变动,因此,IS-LM模型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通货膨胀问题,AD-AS模型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通货膨胀问题。第六个专题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由于这个部分一般排在教材的较后章节,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普遍反映这一部分的内容多,且不好理解,在讲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基本理论的讲解外,建议经济增长部分只讲解两个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一个是凯恩斯主义经典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一个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最后,可以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二)成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

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我认为应由16个教师来教授我校各二级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一个老师上课,多个老师随堂听课,寻找问题,并让各个老师各学期轮流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专题。这样,不但可以加强老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体把握,还可以对各个专题有所研究。每学期,给老师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来备课。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学专题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所提出的一些设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仍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35

[2]张玲.关于高校西方经济学饭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6(3):81一82

[3]胡乐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橄学,2001(1):45一4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傲观、宏观):第三版[M].北京:中日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6]何劲,祁春节.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6,(5):48-49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5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宏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改革入手,立足于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经济学人才的教学目标,基于笔者多年的宏观经济学教学经验,对民办院校的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进行改革。

一、课程改革实施背景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和决定理论、IS-LM模型及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效果及其运用,AD-AS模型及其运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的运用、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理论。这门课理论性很强,从宏观经济的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逐步展开,运用定量的手段、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弗里德曼理论为辅助。每天国内外的新闻财经报道中都会多少涉及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每个家庭、企业和政府每天都会多多少少地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理论进行决策,使决策的机会成本最小。这些理论在历年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体现,例如,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他们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的两个关键领域:经济政策在时间上应该保持连贯性;影响商业周期的主要因素是供应方而不是需求方。他们的理论不仅广泛运用于经济分析,还影响了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作的贡献。美国人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政策手段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获得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金特和西姆斯“开发多种方法,用以回答……问题,即经济政策与诸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就业和投资之类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

鉴于这门课的理论性太强、又很深奥,和现实经济问题结合很紧密,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财经类新闻的习惯、也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就很难学懂这门课。但是这门课又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打开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动参与现实经济生活的阶梯。另外,三本院校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针对这门课,基本没有自学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对其中的理论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照本宣科,要么引用一些经济事例,既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改革指导思想

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教学质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次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社会宏观经济现象的思考能力,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深入开展互动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与考核。通过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能促进学习过这门课的学生的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还会给学生今后的社会经济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2、改革基本思路

针对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精选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精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选取当前的国内外经济事例,解释和运用经济理论分析。

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启发式和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采用讨论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所学的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以课堂练习和提问为形式、以课后查阅和准备为依托,组织好每一节教学。

针对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改革。课堂教学以设问为引导,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集中注意力,多叫已经开小差或干其他事情的学生,对答对的适当给予登记,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一个方面,对答错的,不进行任何处置,只是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针对每次课的教学重点,设置课堂练习,叫两名学生在讲台上完成,依据完成情况,给予登记,达到对所学的重点内容强化的目的。课后辅导以课堂教学重点内容为核心,布置经济现象的查阅、尝试实践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和完善。对正确完成的学生给予登记,对于完成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地交流,了解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改正。

针对过程性学习评价和考核改革。考勤以课堂回答问题和抽查为主,参照班级学生的考勤结果,作为学生参与这门课程的一个环节的考核。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一方面作为辅导差生的依据,另一方面为作业考核的依据。中期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所学的经济理论,设置

三、改革实施情况

1、教学目标的调整

教学以学生的学为目标。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班级、不同时间段的教学,参照三本以上经济学方面的课本和相关经济报刊,依据教学日历,做好每一节课的教案。然后针对每一节教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调整。上课时,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时间段,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顺序或方法、手段。例如,对于8B1113单班、女生出勤率高、男生自由散漫的特点,对于需要记录和标识的知识点,会常关注男生是否做到要求,对于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会对女生进行提问、调动她们对该课关注和思考。对于7―8节的课,会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手段。例如,先将学生的思想全部拉回到课堂中来,给学生讲大量有关这节课的日常经济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这节课的内容,然后又带着问题对这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处理课后作业,不只是讲解答案,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讲解,对于做得很差的学生,课后一一谈话,询问对讲解内容掌握情况,同时给出学习这门课的要求和建议。

2、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调整

对教学内容的调整。针对所教改的班级8B1111-13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以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经济学的教学中,突出四部门(即国外部门)的相关内容教学。然后,还会根据往届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不进行单独章节教学,而是在讲解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需要说明经济均衡或稳定模型,才对此内容进行补充讲解。最后,会根据这届学生曾经学习过哪些课程,没有学习过哪些课程,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或粗略讲解或学生自学为主的调整。例如,鉴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经济学(微观部分)》、《基础会计》,笔者会对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粗略讲解,对折旧、投资等概念对比讲解。学生正在学习《货币银行学》,没有学习《财政学》,笔者会先讲解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后讲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调整。加大问题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上课时,没有采用直接看课件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将要讲解的内容,先给学生设问,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深入思考。例如:讲解凯恩斯的消费定义时,先让学生看“凯恩斯认为消费是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提问学生此概念与自己的消费或听到的消费是否一致,你对此概念是否会产生怀疑错误的想法等等,然后参照我国统计年鉴―― 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让学生从统计年鉴中,对比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和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得出“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的事例,注重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一方面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事例,例如,讲解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和凯恩斯陷阱时,让学生先查阅有关股票市场,然后对学生查阅的内容在课堂讲解,对此进行评价。而且每节课也会准备大量的相关事例。针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课时较长(54学时)的情况,学完宏观经济政策及其运用,结合当年的热点经济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的组长随机抽取提前准备好的题目,然后依据此查阅相关资料,大概两周后,各自组织人员讲解,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组员回答等形式,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中的运用进一步加深认识。

3、过程性考核评价的实施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科学分组;小组合作;有效评价

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的教学普遍采取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能力降低。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期望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采用大班制授课,教师采用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已经很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处在一个比课堂更小的集体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关注度。

2.符合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5后,他们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且参与意识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需要学会交流、协作,和睦相处地开展研究学习,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在目前大班授课、客观经济状况更新快,极大地丰富经济理论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将课堂内外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科学的划分学习小组。通过研究我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原则。在小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划分小组,然后根据未来职业方向进行角色定位。目前《宏观经济学》课程除了个别课堂由1个自然班,五六十人组成外,一般由两个自然班组成,大多为八十人左右的大课堂,在划分小组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以自然班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每组7-9人。一方面方便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避免有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另外小组成员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相等。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使不同小组之间男女生人数相等或相近。

第二,就业为导向,对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定位,明确组员责任和分工。如“总经理”负责掌握小组活动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监管员”负责监督组内每个组员合作学习的结果;“记录员”认真及时记录每个组员发表的意见和内容及讨论结果;“策略员”能够激发其他组员讨论的积极性,鼓励不爱发言的组员说出他们的想法等等。

2.确定小组学习内容的。 确定小组学习的内容,首先,要重构教学内容。为了使小组学习行之有效,需要明确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直接在课内精讲的,哪些内容是可以交给学习小组独立完成的。其次,结合客观经济状况。要搞好课堂教学,需要明白学生关注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热点,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每堂课的教学引导计划。

3.小组合作学习的考评。考评方式与考评要求对学生学习来说,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考评过程中在关注学生团队展示效果的同时,兼顾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奉献精神与工作强度,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采用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度。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分析

每学期开学三周内,完成学习小组的划分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便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班级有国贸1301、1302、1303和1304班。根据实验要求,将国贸1301和1302班设定为实验组,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国贸1303和1304班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选择将“利率的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章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各组制作出PPT,自第6周开始,每双周课程安排2个小组讲解,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讲授进行有机结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性。在讲解阶段,其他小组成员作为评委,对讲解组的讲解情况进行打分;各组满分为10分,计入小组平时成绩。学期结束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一份试卷理想的难度系数是0.2左右。其计算公式为:L=1-X/W其中:L为难度系数,X为分析组平均得分,W为试卷总分(一般为100分)。计算可得实验组的难度系数是0.23,对照组的难度系数是0.26,两者相差并不大,均处于理想的难度系数区域。

2.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其基本计算公式:D=2(XH—XL)/W,其中:D为区分度,XH为前27%的高分学生的组平均分,XL为后27%的低分学生的组平均分,W为试卷总分(一般为100分)。计算可得实验组的难度系数是0.5,对照组的难度系数是0.46,两者相差不大,均达到理想的区分度。

3.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标准差系数低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平均分的代表性更好。

4.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优秀率在呈上升趋势,实验组中优秀的学生比重为9.86%远远大于对照组的1.45%;60分以下的同学所占的比重8.45%远远小于对照组中的14.49%,二者在其他区域的比重相差不大。究其原因是就业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从而真正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四、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内外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有其必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曾宝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0,(03): 306-307.

[2]陶菊峰.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J].教育科学,2010, (11): 83-84.

[3]余丹.论合作性学习中的“合作”[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9.1.

[4]周丕,孙蕾.小组合作模式下班级自主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7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 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 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 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 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 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 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 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 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 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 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 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 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 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 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 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 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 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 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 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 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 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讲授过程中, 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 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 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 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 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 但整体上来说, 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 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 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 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 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 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 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 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因此, 通过明确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避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孤立认识, 杜绝了教学过程分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二是突出方法论的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知识点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虽然这样的发展也饱受非议, 但总体上奠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 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体现不同知识点中相同方法论的使用技巧和密切关联。

三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的调整, 避免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想体系学习产生障碍。由于以往教学中经常会根据难易程度、结构组织、如何考核等问题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 这样一来, 往往会导致一些结构较为庞大、联系紧密、难易适中, 容易考试的部分成为所谓的重点部分。而一些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就被教学过程人为的删减了。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形成人为阻隔, 成为孤立的知识小岛。因此在教学中, 一方面通过调整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 增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比重;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增加对必要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时间。此外, 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进行了有益的调整, 使其教学过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

摘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存在着密切联系和衔接关系。但由于当前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点的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导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各自重点知识的教学引导下, 两门课程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往往被忽略。通过对两门课程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梳理, 从而达到教学衔接的目的, 并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经济学思想基础, 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真正成为经济学教学中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衔接

参考文献

[1]张守一.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评论[J].经济学动态, 2009 (9) .

[2]张守一.经济学拳击:凯恩斯VS弗里德曼[J].当代财经, 2009 (6) .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探讨 篇8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 (Bilingual) 即两种语言,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该词的定义是: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如运用两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 且存在一门优势语言。在美国双语主要指英语和西班牙语;加拿大主要指能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在中国双语主要指英语和中文。

双语教学 (Bilingual Education)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是:在教授学科内容时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定义解析发现, 双语教学中外语 (英语) 只是传授知识的手段或工具, 并非教学的内容。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两种语言的思维, 并可根据交流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差异自由切换使用不同的语言。

二、《宏观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日益提升, 已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1、必要性分析

宏观经济学实施双语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课程精髓。宏观经济学源于西方, 国内现有的教材多是通过翻译国外著作编译而成。语言文化的差异, 使得国内教材很难原汁原味的呈现国外原著的本意, 这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因此, 宏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 能使学生准确掌握其基本原理, 以更好的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 及时掌握宏观经济学发展动态, 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发展较完备, 市场运行日趋成熟, 该学科的许多前沿知识和新应用都源于西方。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动态, 需要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 而且能够无障碍阅读并理解外文的报刊、杂志的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并解决专业问题。这为其它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有助于减小其它双语类课程的学习压力。

第三, 学科的发展的要求。顺应国际化的大潮流, 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而且能够增强教师队伍的竞争力。学科的发展, 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 一批能够无障碍进行学术交流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能够不断引进国外的新观点新知识, 而且能输出我国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可行性分析

宏观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授课教师英语水平较过去高。现在高校青年教师多为博士, 这一学历水平的教师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训练。通过充分的备课和培训, 完全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任务。第二, 双语教学实施对象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宏观经济学》多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开设, 这些学生都已经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 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此外, 不少学生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第三,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从难度系数上看不是太难。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不难发现, 现阶段的本科教学中《宏观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条件已日趋成熟,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选择

1、教学目标

构建合理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是关键, 教学目标不明确将导致教学过程的混乱无序。现阶段, 虽然许多大学进行了双语教学实践, 但是效果不甚理想。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原因是教学目标的错误定位。有些教师将双语教学与外语学习相混淆, 致使双语教学成为单纯的语言学习, 不少学生将双语课程理解成了外语阅读课。为了更好推进《宏观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开设, 任课教师首先应明确英语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英语只是工具, 双语授课的重点仍是课程的内容而非语言。

简而言之, 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 使学生具备学习国外前沿知识的能力。简而言之, 双语教学是一种“学科教学”, 而非“语言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语言目标的关系, 即选择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否则可能导致“两耽误”, 大学生既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专业知识。

2、教学模式

如表一所示, 教学模式一共有三种类型, 四种表现形式。第一类过渡式教学包含形式一和形式二, 其主要特点是授课语言以中文为主, 仅用英语解释专业词汇。该模式对教材、板书、笔记和作业等的语言类型未进行严格界定, 既可以是中文也能是英文。该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二为过渡式教学, 该模式的教材、板书、笔记和作业等均为英语, 而授课时则交叉使用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 且以英文为主即英文的使用比例应高于50%。该授课模式不仅适合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师,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模式三即沉浸式教学, 这种模式要求在授课期间全用英语进行教学, 包括教材、板书、笔记、作业、讨论等均用英语进行, 母语几乎不在课内使用。具体采用的形式是英文原版教材, 授课语言全英文, 且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

三种双语教学模式, 各有优劣势。现阶段, 我国的中西部多采用过渡式教学模式。虽然过渡式教学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但是很可能使双语教学“名不副实”——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课程难度的不断加深, 最终成为中文教学。我国的发达地区多采用过渡式教学和沉浸式教学。虽然众多985高校在本科阶段的宏观经济学教授中采用全英文模式, 但是该模式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例如, 2009年对复旦大学10位选修外教开设的全英文课程进行调查, 众多大二学生表示上课抓不住重点;词汇量不足, 课本和文献阅读困难;期末全英文考试答题难度大。综上所述, 并结合宏观经济学的课程难度和学习群体的外语水平 (大二或大三学生) , 过渡式教学模式更适合该课程的教授。过渡式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又能为英语水平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1、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大部分的青年教师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任务, 但是由于经验匮乏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技巧和能力。双语教学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接引进留学归国人员等具备专业知识的双语人才,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现有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以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在职培训可采取循序渐进的培训, 首先聘请国内专家在校内对教师进行培训, 当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 再将教师分派到国内一等学府学习交流经验, 进而鼓励这些老师出国研究, 鉴别性借鉴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切实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的双语教学模式。

2、学生外语水平良莠不齐及对策

双语教学中, 学生外语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对我国现阶段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中可适当增加一些专业英语的词汇, 或者直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如果能够在学习了专业英语之后再学习双语宏观经济学, 必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扫除语言障碍。另外一方面, 在授课前可根据学生的外语成绩进行分班学习, 更好的因材施教。例如, 外语基本无障碍的班级可全英文教学;基本无障碍的外语教学比例可高于50%;外语成绩较差的班级双语教学比例可进一步下降。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制定更为准确的教学目标, 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此外, 还可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 为学生营造专业英语的学习环境,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和对策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丰富教学形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发现, 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 只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昏昏欲睡。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分析则能很好的吸引到学生的关注。例如, 为什么政府会提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而非直接给企业减税?是否要对进口奢侈品降低关税?等一系列问题。此外, 课堂上还可使用视频、声音等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课外可以组件学习兴趣小组, 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建立QQ群、MSN群、博客等, 使得师生之间可以及时无障碍沟通。切实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篇9

张成思等人从资本轮动下行业发展的角度对于中国的同伙膨胀进行了适当的分析, 从国民经济的基本行业进行划分, 从投资品与消费品两个部分为研究对象, 最终创作出了潮涌与通货膨胀的理论关系分析模型。并且通过结合1998年我国公布的经济数据进行理论模型的分析。

杨自辉等人研究的CPI和PPI非线性传动机构, 在15个国家 (包括中国) , 分析其动态演进。发现二者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同时二者的关系受到国家制度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我国, 二者同样呈现着非线性的传输机制。也就说明了我国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风险。但是, 反向的下游价格对我国的上游价格机制也日益突出, 因此, 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成本推和需求拉动因素交织复杂的情况。

二、对宏观经济学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研究

学者胡永刚等在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 将产出以及同伙膨胀看作成一种相应变量, 将财政支出规则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进而将财政政策对我国消费的影响作出相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到, 国家的政策对消费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学者朱军通过运用贝叶斯估计模型的方法对我国财务政策对我国的消费状况进行模型分析。其研究结论是, 财政政策在开放性经济的国家中, 其所发挥的“乘数”效应相对即较小。

学者张佐敏在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通过对经济学中的金融规则、采购规则等规则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经济均衡利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效应与政策不同的财政规则的影响 (DSGE) 模型。其通过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在未来某一时间内对国家的债务进行规模化调整, 通过对税率进行均衡化调整, 那么自动稳定规则有利于弹性空间的坤站, 同时根据规模化调整而设置不同的固定利率可以进一步促进稳定产出。

三、对于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

学者欧阳志刚通过对我国的经济波动以及国际合作的趋势和循环进行调查论证, 并对共同缺失下的分解经济周期和趋势进行研究。进而根据影响因素建立了非线性因素变量模型。通过对国内外对我国市场的冲击研究其对我国经济波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经济在波动性上具有一定的国际协调性, 世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以及经济增长趋势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国际经济增长的趋势, 将推动我国经济下行。

郑挺国等人构建了一个经济周期测度模型的动态因子模型, 利用该模型可以对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进行综合利用。他们利用该模型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识别, 通过对我国经济进行宏观数据收集的方式, 对我国在2001~2005年时间内进行周期的识别和计量。通过研究发现, 利用动态因子模型可以有效的对我国的经济周期的转化进行相位捕捉。同时也可以用来提取一致性指数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适用于我国。

四、对于全要素生产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基本点问题的主要研究

范志勇等利用参数和非参数方法计算我国1981以来到2010年以前的基本情况, 即为我国经济收入状况以及经济收入特点, 通过利用指数以及计量等分析方法, 得出结论为在此时间段内, 我国的要素产出率呈下降趋势, 并且要素产出为我国的经济收入贡献同样呈现下降趋势, 资本投入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并且我国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也进一步导致我国的经济收入同实际产出相比降低, 从而我国经济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龚关等在利用资源配置效率的测量方法下对规模收益进行分析。他们他们证明了对数的方差tfpi衡量资源失真会增加使用的计算错误, 因此他们运用MRPI和MRPL衡量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扭曲的方差。通过该方法对我国的制造业以及劳动弹性进行分析, 并且结合我国2000家制造业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 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在2007和1998中增长57.1%。

邵一航等从企业的异质性的角度, 对资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在研究的基础上, 他们进一步对交通和其他硬环境以及金融市场所造成的软环境的失真进行了比较, 并将数据扩展到2007年。研究发现, 优化的资源配置能给整个样本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资源分配带来多大的效益, 这是研究的边界, 是整体资源配置恶化的根本原因。金融环境的扭曲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其仁.经济密度甚于人口密度[N].经济观察报-2012-03-19 (049) .

[2]邓江年.“二次改革”应从顶层设计开始[N].南方日报, 2012-01-30 (F02) .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10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它是由众多经济思想流派的学术观点和经济理论构成的, 宏观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可谓包罗万象。它包括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多个派系。由于体系庞大和流派林立, 使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于此同时, 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带来许多误解和困惑。

2.宏观经济学既包含抽象的理论, 同时也存在着复杂的数学模型。它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结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上的抽象的理论分析, 分析中排除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能影响结论的影响因素。而这种抽象的理论分析对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许多疑惑与费解。于此同时, 宏观经济学分析大多都是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的, 面对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模型学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都会给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带来不安。

3.宏观经济学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 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 是一套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 它也能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因此, 宏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过程中, 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做好价值判断。

二、研究性教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研究性教学把经济学和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 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经济学重要概念和理论, 并运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

1.利用教师个人优势, 形成教学团队

教学质量的提高, 离不开优秀教学团队的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使教师资源效益最大化。学校如何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决定效益的高低, 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的教师专门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情有独钟;有的教师热衷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喜欢探讨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 有的教师精通计量经济模型等, 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 利用好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 把他们安排到相应岗位, 其实也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表现。

2.理论联系实际, 精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 加之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大相径庭, 甚至有很多西方意识形态的东西学生很难接受, 枯燥感油然而生。相反, 如果教师引入经济学案例去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就容易得多。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应用。那些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的理论, 如果把他放到案例中去剖析, 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理论, 而且还学会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就感反倒油然而生了。这便充分显示了经济学的美妙之处:精彩的理论分析。例如, 通过结合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 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 也可以将中国的市场经济案例运用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组织学生辩论, 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力、思维逻辑等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训练, 为将来走向社会准备条件。但是, 在引入案例的同时, 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 一定要和本国的经济情况相融合。这样, 才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3.讲清楚前提假设, 关注理论的表述

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 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宏观经济学由于体系庞大和派系林立, 不同的学派由于假设条件不同, 从而导致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教学中对理论的前提假设要清楚的说明是关键。比如, 在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上, 凯恩斯学派假定在短期中价格的刚性, 进而得出财政政策对增加国民收入非常有效的结论;而古典学派假定价格具有伸缩性, 财政政策的结果只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对国民收入没有任何影响, 进而得出财政政策无效性的结论。因此,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理解观点的分歧所在。

课堂是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 我们宏观经济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并将其形成一定的特色, 贯穿自身的教学生涯,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课堂。

摘要:宏观经济学课程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是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以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它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课程。这一课程理论性极强, 学起来枯燥乏味。文章结合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就研究性教学方法在个人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以期对宏观经济学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和启迪。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参考文献

[1]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 6.

[2]陈银娥, 王毓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

[3]朱文蔚, 李清泉.《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地方高校特点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04) .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11

关键词:商务经济学 教学改革 经济学自然主义者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40-01

商务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也是上海水产大学爱恩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其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里面的内容各占一半。在中国的高校中对如何教授经济学入门课程争议很大,但总的来说教学效果不佳.很多学过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生甚至都不能回答简单的经济问题.原因出在哪里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们老想着多教点东西给学生,其实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学生们能学到多少呢?经济学这门学科有一个重要特征:“四两能拨动千斤”——就是说少量核心原理可以解决经济学里的大部分问题。所以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这些核心原理上,反复强调它们,学生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学通经济学的。

鼓励学生成为经济学自然主义者(economic naturalist)。商务经济学中的核心原理是稀缺(scarcity)原理,成本收益(cost-benefit)原理,激励(incentive)原理,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原理,均衡(equilibrium)原理和效率(efficiency)原理。让学生融会贯通这六大原理就要鼓励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培养学生成为经济学自然主义者(economic naturalist).什么叫经济学自然主义者?比如说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和一个学生物学的学生一起去森林里散步,法学院的学生可能看见了很多树,而学生物的学生看见的却是不同物种的树,并且明白为什么有些已经长出了叶子,有些却仍在休眠期。法学院的学生还注意到有些动物的雄性,体格要比雌性大很多。生物学的学生知道这种现象只有在一夫多妻制的物种里面才会出现,因为一夫多妻制使的雄性动物之间为获得更多伴侣往往要进行残酷的撕杀,物竞天择,大自然选择了块头大的雄性。而一夫一妻制的动物物种,雄性与雌性的体格却相差不大。同样,生活当中很多细节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如果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就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当中的这些细节。关注细节,成就人生。经济学自然主义者不仅是观察这些细节,更要积极地去理解它们。什么是经济学自然主义者?经济学自然主义者就是每天运用经济学原理去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人。

要培养经济学自然主义者,教学当中就不能太多依赖数学公式,而是要贴近生活 世界上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大象和鲸鱼而不是母鸡?是因为稀缺原理。为什么超市里各个收银台前排的队都差不多长?人们的这种自发行为源于激励原理。学习经济学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定,提高决策质量。比如说如何运用成本收益原理去安排每一天的生活呢?一个理性的人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时才会去做某件事。对于玩电脑游戏,收益和成本又如何?人们每天面对的可能不是去决定是否该从事某项活动,而是如何把握它的度的问题。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如果最后一分钟玩游戏获得收益小于这一分钟付出的成本,游戏就应该马上终止。学生们都面临着大学毕业后选择方向的问题,如何在出国、国内读研和就业之间做出选择呢?先计算一下出国留学的显性成本是多少,隐性成本又包括哪些?如何确定出国留学的机会成本?出国留学的收益又是多少?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原理却可以解决这么重大的问题。大家每天都要上网,经济学又如何解读因特网呢?为什么因特网的出现加剧了市场竞争?因为因特网改变了市场结构的四大特征(比如说获取信息变得容易等)。因特网还可能改变企业定价方式,因为它提供了点对点销售的平台,使针对性定价(personalised pricing)成为可能,针对性定价是利润最大化的定价。

经济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往往伴随着国家的兴衰,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为了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商务经济学教学必须要跟上中国外贸出口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国外对中国商品需求如此旺盛,按照总需求和总供给原理,出口商品价格应该上升,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为什么?因为中国每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很大,中国远远没有达到自然就业率的水平。中国的公司不需要增加工人工资就可以扩大生产。为什么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如果一个货币的价格是由市场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的,根据均衡原理,均衡价格就是人民币汇率。那么汇率问题应该是一个纯经济问题,但为什么欧美国家的首脑却频频关注这一问题?经济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以前我国采取的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自由浮动制汇率,而是固定汇率机制,所以当时的汇率并不是人民币的均衡价格。学生还可根据效率原理进一步思考中国现行的汇率体制利弊在哪里?今后应该怎样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

如何解读货币政策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发达国家,改变实际利率就在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储蓄,但在中国却效果甚微?因为中国人储蓄不仅仅有经济因素也有心理上的因素。如果政府想降低高储蓄率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从经济因素入手,根据激励原理降低储蓄的回报,并采取措施鼓励消费。同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除储蓄的心理因素。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央行,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货币政策的呢?2006年中国股市上涨了1.5倍,中国人民银行将如何应对呢?中国人民银行虽然会密切关注股票市场的走势但却不会因为股票价格上涨而改变货币政策,因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重点考虑的是通货膨胀、消费和产出,而不是股票的价格。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技术的进步拉近了时间和空间,贸易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商务经济学教学必须要放眼世界。如何理解比较优势原理呢?经济学家主张国家之间应该自由贸易,因为专业化和贸易可以使国家互惠,但是在现实当中为什么这么多贸易壁垒呢?为什么每次世贸组织自由贸易谈判都会遭遇到那么多人抗议呢?因为自由贸易虽然总体上可以使一个国家受惠,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从中收益。比如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发达国家低技能工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为什么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对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东亚很多国家的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很多商品出口到日本。由于经济衰退,日本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下降,这对很多东亚国家的出口工业是个极大的打击,不仅使这些出口企业的老板和员工受到了冲击,国内的消费需求也下降了,因此它们的经济也受到了不利影响。

激励原理是如何应用在财政政策上的呢?为什么美国人比欧洲人工作的时间更长?因为欧洲国家的收入边际税率远远高于美国,所以欧洲人长时间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那为什么欧洲国家要采取这种高边际税率的财政政策呢?高边际税率可以促进就业,另外也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反对恐怖主义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美国是如何应对“9.11”后的经济衰退的呢?“9.11”后,布什政府采取了降税,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它们是如何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的呢?这些都是商务经济学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的问题。

让教学贴近生活,关注中国,放眼世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是为了让他们充分感受经济学的魅力,是鼓励学生们自己把经济学讲给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听。学习经济学就像学习语言,没有什么比开口说更重要。培养学生成为经济学自然主义者就是鼓励他们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12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案例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 也是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相关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是深入学习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总体而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 尤其是在地方普通高校中,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1 地方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困境

1.1 课程层次定位不清

众所周知, 宏观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在国外, 本科经济学专业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一般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 大一学习初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原理, 到了大二、大三再学习中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 少数攻读研究生要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才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国内, 近年来随着经济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力度的加大, 很多师资力量较强的985、211高校已经开始遵循国际惯例, 给大一学生开设初级宏观, 给高年级学生开设中级宏观, 给研究生开设高级宏观, 并且一般都采用引进版教材。但是, 更大数量的地方普通高校受到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采用传统做法, 本科阶段只开设一次宏观经济学课程, 课程的层次基本上介于初级与中级之间, 一般采用国内学者编著、处于这个难度的教材。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提升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 也是一门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经济学方法论和解读经济现实的实践性课程, 还是一门提升经济学认知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做准备的先导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体系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 更注重宏观经济知识的适用性;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相比中级宏观经济学更具体, 与现实经济连接的更紧密。但是, 中级宏观的学习难度相比初级宏观来说可以说大大加大, 这种难度不是像高级宏观一样来自于数学知识的运用, 其实中级宏观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比初级宏观多多少 (在国际主流中级宏观教材里即便是简单的微积分运用也是放在附录里的) , 而是来自于对问题分析的深度。所以为了有效地学习中级宏观, 国外高校才为大一的学生先开设初级宏观。

现在吊诡的现象是, 学生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的985、211高校让学生先学初级宏观再学中级宏观, 从低起点到高落点。而学生基础、师资力量相对较差的地方高校却直接给学生开设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难度的宏观经济学, 让学生起点很高、落点又不高。要知道, 地方高校的经管专业招生虽然已经文理兼收, 但依然以文科生为主, 再加上他们的基础本来就比985、211高校的学生差, 这就造成大量的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中级宏观中涉及的代数、图形分析叫苦不迭。最终的结果是, 大量没有考研打算, 学习意愿本来就不高的学生觉得宏观经济学太难, 没学会什么东西, 而极少数准备考研的学生又觉得的课程的知识不够考研的要求, 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

1.2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自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 宏观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中一块激动人心的领域, 七十多年来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两个主要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而这些进展理所当然的体现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是大量地方高校依然采用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范式, 其特征是整个理论体系与政策实践的核心表现为IS-LM模型, 利用该模型, 可以推导出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水平, 并能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经济意义。然而, 随着研究的深入,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已经发现这一模型存在着严重缺陷, 包括:没有考虑经济变量的滞后效应, 进行动态分析;没有考虑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影响, 不能体现宏观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将流量均衡和存量均衡混淆, 具有逻辑上的不一致性等等。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传统IS-LM模型逐渐衰落, 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不再使用IS-LM模型。IS-LM模型有时出现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 但只是作为建构总供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一个阶梯。纵观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 IS-LM模型在曼昆、萨缪尔森、哈伯德、帕金等名家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早已消失。在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 像新古典宏观代表人物巴罗的《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里找不到IS-LM模型, 威廉森的中级宏观里IS-LM模型也只在一章出现, 即使新凯恩斯的代表人物曼昆的中级宏观教科书中IS-LM模型也只占很小篇幅。可见, 尽管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糅合在一起的萨缪尔森式的新古典综合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居于支配地位, 但IS-LM教学范式已经不再流行。

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采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 比如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 这些教材依然花了大量篇幅讲授IS-LM模型。虽然权威期刊上的理论研究与高级宏观课程教学都很少同IS-LM模型相关了, 但是据笔者所了解, 在地方高校中察觉到这种转变的教师还比较缺乏。许多教师仍然在用IS-LM图形来讨论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政策含义。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可能在于IS-LM模型的相对简洁性及教学惯性, 也可能在于师资知识结构更新慢。

1.3 本土化案例缺乏

宏观经济学是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应用于宏观经济实践的科学, 自然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只讲授理论, 必须辅之以案例才能使干巴巴的理论变得鲜活, 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案例当然是学生身边的、本土发生的、来自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宏观经济实践的。可惜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能利用的这类案例资源少的可怜。引进版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倒是案例丰富, 但这些案例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实践为背景而撰写的, 不能贴近学生身处的经济环境, 国内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地方高校所广泛采用的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是什么情况呢?看了只能更让人失望, 即便是国家级规划教材都是只有干巴巴的理论, 几乎没有案例, 可以说是把国外教材案例删去后, 再把人家的理论浓缩一下而成, 甚至用的数据、图表都是国外教材上直接抄过来的。

之所以本土化案例如此缺乏,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宏观经济研究过于落后, 可用的宏观经济数据缺乏;另一方面跟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竞争不够激烈, 编书的老师们急功近利不愿总结归纳本土案例有关。教材提供不了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 那就只能靠任课教师自己总结用于教学了。但地方高校师资水平本来就不如哪些出自名校的教材作者们, 可想而知让他们自己建立本土化案例这个工作有多么不易。可喜的是, 一些归国学者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本土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比如复旦袁志刚教授写的两本宏观经济学教材, 北大苏剑教授编著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版, 甚至央行易纲副行长与北大张帆副教授也合著了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 这类教材在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率并不广。

2 突破地方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困境的思路

地方高校面对上文所提三方面宏观经济学教学困境, 笔者尝试给出突破困境的三点思路。

2.1 课程层次定位于初级

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和未来的就业去向,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难度不应再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 而是要定位于初级经济学的水平, 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学习意愿, 使他们学一门课不至于因为课程太难反而什么都没学到。同时, 也要考虑到少数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 自身基础好, 有考研打算的学生, 在高年级时为他们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选修课, 使他们有进一步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平台。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学生, 又兼顾到少数优秀学生, 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程层次定位不清带来的问题。

2.2 引进宏观经济学教学新范式

宏观经济学新范式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淡化IS-LM模型, 或者说减少IS-LM模型的篇幅, 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长期经济增长、总供求模型的微观基础上。要做到这点根本上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 摆脱陈旧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 这对地方高校的师资有一定难度、也需要一个过程。笔者提供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治标方法供参考, 就是先采用拿来主义, 使用引进版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 比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 该书使用大量篇幅关注长期宏观经济表现, 最后几章才使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短期经济波动, 充分体现了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新范式。

2.3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案例本土化

在大多数地方院校,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由于地方高校教学一线教师基本不用坐班, 所以同事们见面机会少, 导致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各自为政, 教师之间无法形成合力。前文说到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要主要依靠任课教师自己收集、归纳整理, 这要耗费任课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 对于课时多、科研压力大的地方高校教师来说能完成的案例量实在有限。如果能组建高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 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 定期看展关于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建设的教研活动, 就可以集中团队之力丰富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库, 效果应该远胜于单打独斗。

3 结论

总之,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要想突破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面临的教学困境, 一方面要加大引进国外教学、教材的先进成果, 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师资团队、教材、案例库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和喜欢上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海明, 翁卫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上一篇:农村美术教育改革之径下一篇:职业危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