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共7篇)
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篇1
经济学考研辅导班哪家强?定校辅导成热门
2017年考研即将进入冲刺阶段,各科复习日渐白热化,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归纳解题技巧,快读提升做题效率,速度和准备度是当务之急。就经济学考研冲刺而言,如何选择一家考研辅导班来为自己的考研加速度?
(1)辅导机构结合师资、课程、口碑来选择
1.师资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同学们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和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或者在网上看大家对该老师的评价。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和辅导成就等。
2.考虑课程的时间是不是充足,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配套的资料或者讲义,是否能满足大部分同学们的考研需求,这是需要重点考虑之一。
3.现在考研机构也比较多,建议大家选择一些比较大的全国综合性机构,例如跨考教育,在口碑和品牌方面都会有保证。
4.最后衡量个人的特性,个人的水平,选择。比如是否跨专业,是否零基础,是否报考名校,起点低,但目标压力大,这时候需要选择定向的有保障的成功几率较大的班型,比如跨考教育定向辅导班。
(2)如何选择经济学考研辅导班,下面给大家几点建议
其实看看跨考考研辅导班怎么样,最简单的一个办法,看看他们有没有考研成功的学生,最直观的办法是到跨考网站,上面有大量成功学员,比如2016年考研经济学定向辅导班全部上线,这些都是跨考教育扎扎实实的辅导案例,其他机构网站几乎没有考上学生的视频,这就是跨考教育和其他机构的最大区别,跨考教育是扎实辅导、严格管理、规范教学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
辨别跨考考研和其他机构谁靠谱的办法。
第一招:看成功案例,跨考考研经济学定向辅导班网站有大量真实案例,其他机构一直在模仿。
第二招:看有各个经济学定向院校实力分析。跨考考研网站对经济学热门院校北大、人大、央财等20所热门院校都有考试难度分析,参考书目列举,以及报录比等。
第三招:看有没有个性化的辅导讲义。跨考考研有专门的定校课程讲义,其他机构没有要么现成的讲义,要么就是千篇一律的没有更新。
第四招:看看上课模式。该专业今年辅导多少人。跨考大多数专业都是小班授课,招生人数多,自然请的老师质量高,授课量大,学习更加扎实。并且跨考教育和这些学校的老师联系更加紧密。
第四招:看集训营场地正规不正规。必须要有正规教学楼、宿舍楼、操场、食堂,跨考教育就是正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操场等,配备空调、暖气、热水器、独立卫浴等。在跨考考研网站有大量集训营环境的照片,每个学员对我们的集训营学习气氛满意度超高。其他机构很多遮遮掩掩不提供,那就是集训营环境不行。
第五招:实地考察看看。
跨考考研经济学定向辅导班的优势
1.跨考教育在经济学考研2016年创造了行业内辅导最佳成绩。所有定向经济学考研学员全部上线,其中东财全部都是跨考学员,清华经管6人,北大经院金融硕士8人,人大和贸大各15人,中财金融硕士10人,复旦上交上财等名校18人,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跨考考研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跨考考研战绩的最好证明。
2.深入研究各个专业院校的考察特点,做到精准制导,同时深入发掘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质,呈现出基础扎实而稳拿高分的面貌。经济学考研学生最大的问题是都想考名校,但难以拿高分,大部分同学还是跨校跨专业考研,如果是复习不到一个比较深的深度,很难拿到高分,因为考研这是发现有培养潜质的学生的测试,从千军万马中选择千里马的过程,这就是很多考研辅导机构的学生在考研中成绩一般的原因。考研,既要注意专业基础的夯实,也要兼顾攻克难题的能力,不是靠着几个模板,几个定律就包打天下。而跨考教育既严格要求,扎实训练,精准辅导,同时发掘学生的各个科目的潜力,从而实现考试分数的最大化。
3.有深谙经济学考研的专业课辅导名师,跨考教育经济学定向考研辅导班有专攻经济学和金融专硕考研的王牌师资——郑炳老师。郑炳老师经济学/金融专硕考研辅导第一人。从事考研辅导8年最懂名校经济学考研,最懂学生,90%以上考生用过其主编的教辅图书,连续3年推出名校(对外经贸、东财、人大等)保分计划—198人全部保分成功,并且独创了国内唯一按照院校进行督导的教学体系。这是一般的考研培训机构无法做到的。
为了让更多学员顺利进入自己满意的经济学院校,跨考教育从每一堂课、每一个老师出发,做到让学生满意,如不满意随时调换,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保证师资团队的相对稳定和优胜劣汰,不断引入新鲜血液,以此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和高标准。
4.合理的经济学考研课程安排。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循序渐进,跨考考研针对冲刺阶段会有最后100天冲刺飙分集训营,16所名校定向班小班授课,冲刺点题押题模考等满足学生扎实训练的要求;这样的课程安排也是经济学考研的特点决定的,大部分经济学考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问题,仅仅凭借集中课程的讲授远远不够,每个人暴漏出来的短板和弱点,必须由教师在长期的督导和训练下才能够得到纠正,“一对一”、“师徒式”手把手的单独辅导和研判必不可少。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多年来一直保持高录取率的原因还在于,跨考教育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始终坚持创新和提升,积极研究考试形式和重点的变化以及新增专业的特点,在给予学生权威辅导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深度且宝贵的考研信息。他们每年都会举办考研咨询说明会和考研录取报告,详细分析录取考生的背景特点、考试分数、学习特点等,为广大考生提供极具参考意义的导航信息。
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篇2
一、案例基本情况
1985年1月14日,深圳市洪涛装饰工程公司成立,于2003年改制为国有企业。主要业务包括为国有企业、政府机构、高档酒店等装饰装修。“洪涛股份”这一品牌在装饰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自其改制以来,其综合实力在深圳装饰行业一直占据首位。
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势头减缓,一些建筑装饰装修传统企业的发展遭遇较大阻力,洪涛股份也不例外,2014年度公司的经营业绩远远低于预期,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于是“触网”这个词对洪涛股份公司具有了关键意义。因此,在2014年3月,洪涛股份首先完成了对中装新网收购,快速的为自身植入互联网思维。为进一步落实公司“基于互联网思维在线教育服务”的战略目标,洪涛股份于2015年3月与北京跨考教育公司牵手合作,以23520万元的对价收购跨考教育70%股权。跨考教育在教育行业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且在O2O在线教育方面运营经验丰富。洪涛股份在收购跨考教育后,将利用跨考教育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有效的开展在线教育产业,为洪涛股份从传统装饰装修企业转型成在线教育企业奠定基础。
二、交易动因分析
1.经营业绩下滑与战略布局。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不乐观,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与地产行业相关的一系列传统企业,如钢铁、水泥、装饰装修公司的运营可谓是步履维艰。洪涛股份同样也在2012-2014年期间步入了下滑的困局。
①获利能力的下降。
通过表1可以看出,洪涛股份的总资产净利率在2014年出现较大滑坡,从2013年的9.05%下降到2014年的6.47%,而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运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在这一时期洪涛股份的获利能力是下降的,比率达到28.51%。这表明公司利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正在逐渐减弱。
以利润表中最重要的指标营业收入的角度来看,从2012年的28.4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35.5亿元,虽说到2014年下降了1.6亿元,但是整体来看,企业创收能力并未出现较大波动。可是,当加入应收账款的衡量后,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洪涛股份的应收账款从2012年的13.3亿元飙升到2014年的30.9亿元。仅仅过了两年,应收账款翻了2.32倍。但是企业营业收入并没有上升多少,可见企业的资金周转减缓,企业资金无法及时的回笼,企业经营风险也不断上升,这与我国房地产行业高库存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主要用于衡量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该指标值与投资带来的净利润流入水平成正比。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洪涛股份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均低于同行业的金螳螂、柯利达、东易日盛企业。同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7.55%,很明显,洪涛股份是低于这一指标的,这也说明企业自有资本所带来的净利润流入不高,运营效益相对不好。
②战略性的产业升级转型,抢占未来市场。从现状来看,传统企业的发展空间逐渐挤压达到瓶颈期,各传统企业积极寻求未来持续发展之路是迫在眉睫的。传统企业要想突围,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继续抢占同业内市场,与同行内企业“亮刺刀”,把原有的“蛋糕”做大。要么就改造自身提升自己,寻求新的市场领域,把“蛋糕”做大。而“亮刺刀”版的突围方式对于企业而言,风险明显更大,极易造成同业企业的两败俱伤。此时“互联网+”如一条崭新之路突然出现,使第二条突围之路成为可能。洪涛股份正是对这一可预见性的市场进行了自我的升级转型,积极谋求未来的市场占有份额,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2.跨考教育谋求自身长远的发展规划。2004年,北京跨考教育集团创办成立,它11年来在考研培训领域,树立起了非凡的品牌成果,跨考教育以特色化的辅导风格,专业化的培训流程,多样化的服务体系著称,旗下还有多家子公司投入相关运营,累计培训学员逾数十万。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的提高,教育事业的进步。考研教育培训行业处于“洗牌期”。面对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与新东方、启航、海天等教育机构博弈,甚至在“洗牌期”如何击败对手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这一系列的问题、困难无时无刻地压抑着跨考教育。因此,跨考教育开始求变,希望借此解决面临的困难,选择了与洪涛股份并购也是出于自身的长远规划。一方面:跨考教育想借助洪涛股份公司的资本曲线上市,成为考研行业内第一支A股上市公司,通过融资壮大自身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跨考教育做为一个十年的教育老兵,借助洪涛股份可以扩展新的业务,实现资本、教育、资源、建筑装修四方互补、融合,加强保障自身的持续性发展。
三、并购的价值效应
1.市场绩效。本文以洪涛股份并购北京跨考教育公告日后的首次开盘日2015年3月16日为事件基准日(t=0),并且选择[-5,+5]、[-10,+10]、[-15,+15]三个时间窗,用市场调整模型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其表述为:Rit=αi+βi Rim+εit其中,Rit是股票是股票i在t时期的实际收益率,Rim是市场在t时期的收益率,εi t为随机扰动项。本文在测算超额收益率时选择了股票价格作为实际收益率,上证综指作为市场收益率,洪涛股份并购交易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数据见表3。
由上表可知,洪涛股份在并购跨考教育后的三个窗口期中收益率都为正值且数值较大,而超额收益率等于股票的实际收益率减去预期收益率,该差表现为正值且越大说明该公司股票势头强劲,市场对此次交易表现出较强的信心。可见,此次并购交易会为公司带来财富。
2.财务预测与预期表现。本文采用从洪涛股份并购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并购的价值。因此,利用同花顺财经网中的业绩预测分析资料,对洪涛股份并购后做出财务预测及分析。
从表四可以发现,洪涛股份在2013年、2014年的创收能力开始出现下滑,营业收入减少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影响,资金无法及时回笼。但是通过与并购跨考教育,进行在线教育新产业的打造,预测公司在2016年开始出现营业收入增长,且2017年的营业收入预计达到434539.09万元,相对于15年增长了43.52%。净利润增长率在2014年、2015年两年增速大幅下降,但是在并购后,出现明显回升的趋势,说明企业的创造利润的能力显著提升,企业未来净利润不断增加,企业发展问题不断得到改善甚至扭转。
四、结论及相关启示
1.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界不断模糊。我国大部分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而通过“互联网+”这一引擎的驱动下,企业开始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移,不断减轻企业经营发展的压力,同时以多样化的服务迎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无论是什么载体或者什么形式,企业亘古不变的目标就是创造利润。因此,此时的洪涛股份并购北京跨考教育就是一种战略布局的行为,为未来做准备,升级自身产业,摆脱处于价值链底端的尴尬地位,使企业在面对未来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时能够屹立不倒。
2.互联网技术以及随之带来的生产、消费、思维模式等的变革。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连接一切就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百度连接了人与信息,腾讯连接了人与人,阿里连接了人与商品。而这些公司正是因为找到了互联网与人、与物、与服务的连接才拥有了成功。未来必将还会出现互联网与人、与物、与服务相连接的产品。大部分公司也都将打造具备连接属性的产品和服务。
教育经济学的启示 篇3
尽管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到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卡尔·马克思的著作中,都明确论述过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经济学还是在五十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问世的。早期的教育经济学主要探讨教育的经济功效,即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问题,并做了大量的计量研究。二十年来的发展使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其定义也变得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如果综合地来看,教育经济学应该大抵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探讨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政府制订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和规划奠定理论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在教育经济学中算是比较成熟的。第二是探讨如何运用经济规律来发展教育的问题,即怎样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这里不可能做出全面评述,只想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阅读有关著作后的感想。
一、教育投资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是消费性事业的观念,在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包括教育界的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种陈腐的观念不仅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认为,教育绝不是纯消费性事业,教育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教育投资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在西方,“人力资本”的概念得到普遍的承认。美国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有些经济学家囿于资本的片面概念,而把资本局限于物资财富。……人所获得的能力足以增加经济生产力,但却未能把这种能力包括在资本之内……显然,教育经济学所需要的是全面的资本概念。”(《教育的经济价值》,第8页)马克思认为,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能力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他说:“充分发展的个人就是生产固定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195页)教育经济学启示我们,发展教育不仅要受教育规律的制约,同时也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的现象,就是我国公民受初等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尚需要支付一定的学费(虽然数额不大,是象征性的),受高等教育反而不用支付学费。这种现象当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这样作从根本上说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支出是由政府负担的。由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总收入的增加,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社会来负担教育支出(以政府开支的形式)是有道理的。但是,社会支付的教育费用使受教育者个人得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从而使受教育者个人增加了提高收入的能力。因此,个人应该对社会做一种经济上的补偿(参见《教育经济学》,第128页)。我国采取的是什么样的补偿方式呢?即降低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使复杂劳动者工资收入与简单劳动者工资收入之比,小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比的办法。有这样一种说法,知识分子的知识和技能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知识分子应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应该斤斤计较报酬。这种说法正是现行陈旧体制的产物,它在客观上使知识分子待遇低的状况合理化,既不利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更不利于在整个社会上使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蔚成风气。
事实上,上述补偿方式已经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厉以宁教授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对这一补偿方式持肯定态度,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这样做违背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的原理,使复杂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同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有很大的偏离。其次,如果我们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另一个问题。“资源配置”的理论告诉我们,如果资源的价格没有反映其价值和稀缺性,再用这种扭曲的价格来计算投资成本和效益,那么必然导致资源的错误分配,造成资源使用的不经济性。大学毕业生在我们国家可以看成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然而这种稀缺资源的“价格”是相当低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很低,其分配由国家统一负责,各用人单位几乎是无偿地使用着这种稀缺资源。这样人才没有保证分配到最急需的地方,人才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所以说,政府支出高等教育费用,然后以降低受教育者参加工作后的收入来作为其本人对社会支出的经济补偿,这种方法弊大于利,远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改革现行教育体制,首先应该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使他们的工资收入真正能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相符合。价格体系的改革问题不仅在经济领域中存在,在教育领域内也同样存在着类似“价格体系”的改革问题。国家应该逐步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统购包销”的制度,让他们直接面对用人单位。这样用人单位录用或招聘人才时就不能向上伸手,而只能采取如下两个措施:(一)高薪聘用;(二)支付受教育者一定的教育费用。这样做可促使各用人单位珍惜人才,关心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的发展,知识分子待遇问题可逐步得到解决。
最后落实到教育经费问题。我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国家适当增加教育经费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国家的国力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况且在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教育经费浪费和挪用现象很严重。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教育经费的来源不能是单一的。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改变对高等教育包下来的方式,让用人单位和受教育者本人支付一定的教育费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因而对教育发展是有益的。国家的教育支出当然还要用来发展教育,它主要用于国家高级行政干部、基础理论研究人才、文化学术研究人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的培养,还可用于扶持综合性大学、添置大型的仪器设备等。其他的应由社会和个人负担。当然,这一改革影响面较大,要采取稳妥的措施,一步一步地来。同时国家应建立奖学金制度、教育贷款制度等等,以资助低收入青年就学。
二、教育计划问题
教育计划怎样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宏观教育体制怎样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高等专门人才培养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据《人民日报》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日刊载的杨瑞敏、罗晓路二同志《认真解决高等专门人才培养同需要脱节的问题》一文,一九八一年全国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数是五十二万人,但实际毕业生只有二十九万七千人,所以说大学毕业生是供不应求的。但是,这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共有八百四十多种,其中供求基本平衡的仅有四百五十多种,约占百分之五十多一些,其余专业都供求失调。其中有一万名大学毕业生难于对口分配,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缺门专业,如培养国家行政干部的政治学专业及科研管理、农业工程等专业。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计划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最后造成了教育投资效益低的现象。
教育经济学中关于国民教育计划的研究,在苏联和东欧比较发达。苏联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科斯塔年在他著的《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书中,有专门一章讨论国民教育计划的制定问题。他认为国民教育经济学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制订教育计划的问题(第9页)。苏联在制订计划时十分注意教育的预测工作,认为“作出预测是制订社会计划和进行管理的科学基础。”(第57页)苏联广泛利用类推法、趋势外推法、模型试验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预测方法对未来教育的规模、教育形式、人才培养结构等进行预测,从而为编制国民教育计划奠定科学的基础。
苏联认为“制订国民教育的发展计划,是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第68页)苏联国民教育计划包括:1.普通教育的发展计划,内容有初等学校、八年制学校、中等寄宿学校等的数量以及学生的人数,确定普通学校的地理布局等;2.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计划,内容有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每一种专业的招生人数计划、教学计划、教育结构计划等等。苏联达依诺夫斯基著的《高等教育计划学》中有专门一章讨论教学计划的作用和教学计划的经济依据问题。
苏联和东欧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不断强调计划编制的科学性问题,并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计划编制方法的研究。我国计划编制的情况怎样呢?以高等学校制订招生计划为例,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的编制并非首先着眼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只是在教育部门内自下而上地报数字,这些数字相当大程度是由师资和学生宿舍床位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尤其是在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因庙设和尚”的现象尤为严重。上报的数字经调整后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下达各校。很显然,这种招生计划是相当不科学不全面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人才的培养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因此用这样的教育计划来指导我国的教育发展,必然造成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严重后果。在完善计划的科学性方面,苏联和东欧有某些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单一的计划教育体制能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呢?很明显,单一的计划教育体制中信息传递时间很长,在传递过程中信息难免要失真,因此中央政府根据基层传递上来的各种信息来制订教育计划,难免同社会的实际需要有偏差。同时,单一的计划教育体制是一个刚性的体制,信息反馈速度太慢,适应性差。那么,教育系统内部是否还存在另一种调节机制呢?
笔者认为,同经济系统类似,教育也存在着一种“市场”。教育的市场就是整个社会,各个用人单位的总和。教育和社会正好构成一对供求关系。教育的发展也应该运用“市场机制”,这就要求打破教育系统现在的封闭性,使之同社会直接挂起钩来。国家应该赋予高等院校以自主权,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学校应该根据“市场”(即社会)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办学方向、招生计划、培养方法等等。上文已述,教育改革应该改变国家对高等教育“统购包销”的制度,应该逐步让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支付一定的教育费用。以上述的利益原则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例如,可以促使学校的招生计划同社会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否则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分配不出去,必然影响来年的招生工作,最后减少其教育经费的来源。再如,教育的“市场”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如果学校墨守成规,不积极地使自己的教学同社会要求相结合,那么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受欢迎,最后影响该校的声誉,影响其办学。
有的同志担心,一旦教育同社会需要直接挂起钩来,我国的教育界会不会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了呢?会不会降低教育的水平呢?这是不会的。因为政府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市场”的一部分。政府从全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需要培养高级理论和学术研究人才,这样便对教育系统形成一定的需求,促使一部分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强调教育发展要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不要教育计划。我们不要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建立计划调节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宏观教育体制,具体体现在如下三方面:1.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既有国立大学,也有省立大学和部门立大学,还有少量的民办大学,以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办的大学;2.多层次的决策结构:宏观教育方面,其中包括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如教育的增长速度,教育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教育结构的改变等等,由国家集中决策;地方和各部门按国家计划的指导,根据自身的局部利益,做出相应的中观决策;微观教育方面,包括各学校的招生计划、教学方法、行政管理等,均在国家政策法令的范围内由各学校分散决策;3.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结构,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节自己的办学活动,国家可运用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包括拨款、奖学金等经济杠杆)来达到控制教育发展的目的。
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应该同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协调。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三、教育结构问题
合理的教育结构是取得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教育结构越合理,为社会经济部门培养和输送的人才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就越大。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有两方面的要求:1.教育结构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即初等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要适当;2.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要与经济的部门结构相适应。
我们国家的教育结构很不合理,同经济结构的变化严重地不相协调。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教育的纵向结构,指各级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关系。我国至今尚未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制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虽已达到百分之九十四,但在农村地区,小学的巩固率一般只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新的文盲、半文盲仍在不断产生。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在全国十亿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竟有两亿多人(婴幼儿除外),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点五。我国中学入学率目前已达百分之五十一,同发达国家的平均百分之六十八相比,还是落后的。高等教育更为薄弱,一九八一年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只有百分之五点七,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本文第二节已述)。第二,教育的横向结构,主要指教育的体制结构。我国中等教育体制结构的单一化,主要是普通高中过多,中等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比重太小。这样一方面形成了我国中等专业人才奇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充当中等专业人才的角色,造成教育投资和人才的浪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结构也是单一化的,主要是四年或五年制的本科大学。近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夜大学、短期大学等有所发展,这是个好的势头。第三,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一方面长期存在重理工、轻文农的现象,同产业、技术结构不协调;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专业过细,知识面过窄,学生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文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一向很低,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理工科大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第四,教育的地区结构,高等教育机构大部分集中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省、区相当薄弱。
厉以宁教授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用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这两个指标来反映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程度。专业改变率表现为改变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与专业毕业生人数之比,专业人员缺员率表现为国民经济中专业人员急需补充数同国民经济中现有专业人员总数与国民经济中专业人员急需补充数之和之比。厉以宁教授指出,国民经济中的专业人员的缺员情况,只有在动态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得到缓和,而且很可能是,一种专业人员供求不适应的现象刚刚有所缓和,而另一种专业人员供求不适应的现象又加剧了。为了提高智力投资的宏观经济效果,力求尽可能地缩小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厉以宁教授认为,有必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的培养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增长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参见《教育经济学》,第330—331页)。
问题的关键是,仅仅靠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能否促使教育结构的合理化?上文已述,单一的计划教育体制是一个僵硬的适应性差的体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计划体制很难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快节奏的需要,这是其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信息不灵通,必要的预测制度和手段均未建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加强计划的科学性是不现实的,这是其二。要解决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要依赖于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只有使教育系统向社会开放,变“爬坡式”信息传递方式为“直线式”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自调节作用,才能促使教育结构合理化,并且使之保持动态发展的趋势。
在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加强教育计划的科学性就有了保证。在现行体制下,教育领导部门往往事无巨细,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大的方面没管好,小的方面管的死。如果我们把微观办学权下放给各学校,那么教育领导部门就有可能进行宏观战略的研究、教育发展的预测等等。
就教育结构而言,国家应该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结合的方法予以调整。调整对策有三:1.增加初等教育的经费,并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并且应该用教育立法的方法保证初等教育的普及;2.削减普通高中,发展职业高中,具体方法一靠政策,二靠投资重点不同;3.扶持短期大学、职业大学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体制问题。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同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协调。教育要搞活,要依靠竞争,要尊重经济规律。这些可以说是教育经济学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跨考考研经验 篇4
前言
本文为了纪念考研那段既紧张,又悠闲的日子,为了逝去的岁月,为了追逐梦想而流下的汗水,也为了给所有即将参加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研友们一点小小的参考。(本人属于工作一年后,辞职三跨考研,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也许对那些已经工作,犹豫是否辞职考研的这一类研友,更有参考作用)
一、考研碎碎念之心理篇(觉得本篇啰嗦的研友可以直接看初试准备篇)上兵伐谋,攻心为上。考研考的不仅仅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对心理和生理的考验,其实,对于经历过高考的我们来说,生理不是大问题,而最重要的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心理问题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考研成功,是最重要而且最紧急要解决好的事情,而认真复习,以及考试的良好发挥,是你调整好心态水到渠成的结果,所以开始考研前,或者说考研的前期,你至少要给自己坚定的信念,而且在考研的过程中,你还会面临诸多的心理考验,这都需要我们去克服。选择跨专业考研,这一点对于有工作的人来说尤其困难,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跨专业的话意味着你之前四年的积累基本要被放弃,重新选择一门你不是很熟悉的专业来进一步学习,你必须重新积累。所以,对于那些意志比较坚定的人来说,而且工作压力不大,目前工作还不错的研友来说,我建议最好能够边工作边准备考研。因为这样你不仅有退路,还有收入来源。而对于那些急于改变自己目前工作状态的人来说,辞职考研或许是个好的选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这两类人的问题其实都比较简单,最悲剧的是第三类人,而我也不幸的属于这一类,即目前工作还行,前景也有,但是对自身状况不是很满意,又没有很强的意志或好的环境边工作边考研。这类人处于边缘状态,即可以改变前进一步,又可以后退一步。我当时在一家全国有名的地产公司的总部工作,一般工作三年左右可以被派到分公司当个主持工作的部门副经理,可以说工作、前景都还不错,但是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岗位,而且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所以我一直在犹豫中,花了几个月才最终下定决心辞职考研。但是这犹豫的情绪一直影响着我,从开始准备考北大光华,后面又怕风险太大,如果考不上的话,很难再找到原来那样的工作,有点不甘心,于是改考北大汇丰双硕,后来北大汇丰缩招,又最终改考上财,经历了许多的纠结,也影响了考研准备的质量。所以,做出果断的决定,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考研复习前的重中之重。如果让我再次选择的话,我可能会边工作边考研,不过在学校附近租房住,因为学校里复习,氛围最好,空闲时间就到学校里复习,这样效率会高很多,而且自己心里有底些。
二、考研碎碎念之选校篇
每一个人对于学校的选定,都有不同的看法,选择一所目标学校,肯定都有各自的理由。在这里,只想给那些还没确定目标学校的人一些建议,个人觉得,只要你有一定底子,能够坚持不懈的每天学习九个小时,并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坚持半年左右,除了北大光华,ccer之类的院系不能保证外,基本上都能通过初试,所以选择学校时不要过于担心,关键是选定学校后你怎么做。像我今年这样,原本想报考北大汇丰,但是担心自己三跨考不上,浪费了一年,就转报上财,但最终结果是上财的分数特别高,而汇丰的分数却相对不高,所以这些东西都很难预料,还是那句话,选定目标后,坚持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还是无法选定学校,那么你可以在9月份前主要看公共课,同时可以看下都会考的专业书。比如说我考的是经济类专业,初试的专业课虽然各个学校可以能教材不一样,有的是用高鸿业的,有的是范里安和曼昆的,或者有的学校只考中微,不考中宏,比如复旦管院,但是中微肯定是会考到的,而且基本内容的差不多,你可以选一本比较适合自己水平的书先看着,差不多等到九月份,招生简章出来的时候,你应该能够确定目标学校了吧。这时候再猛攻专业课,时间上是来得及的。
三、考研碎碎念之初试篇
考研初试复习战线不能拖太长,太长会产生心理疲倦(当然如果意志力特别坚强的除外),即使是跨专业跨校考试,个人认为全身心的复习从七月份开始也足够了,如果前期也复习的话,可以先看下数学课本及英语单词,每天的复习时间应该适度,3-5个小时左右,七月份再开始全天复习。
先说报班,我没报过班,也不知道报班到底怎么样,没什么亲身感触,有些人说好,有些人说不好,不过我想提的是,在考研论坛上会有人把一些考研辅导的视频免费上传,我就是下载这些资料来学习的,这样的时间比较自由,不会累,数学没看过,听了新东方的英语视频,还是有些收获的,政治的话下了任汝芬的强化班听了听,感觉很垃圾,完全在念书,不过像这种政治班的话,没事的时候听听录音,多少还是起点作用吧。
数学复习:前期的话用好三本书。课本,时间过得太久了,很多知识都忘了,从课本开始看,把基础知识掌握好,课本课后的习题不是很有必要做,有很多题超出了数三的难度,没有必要,但是为了掌握解题方法,可以用学校发的配套习题去看,把上面的例题仔细的看下,大部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明白了,但明白了不代表会做题,所以数学最关键的,就是做题,做题的书个人认为李永乐编的复习全书很全面,很适用。每次看完课本的基础知识,看完习题集上的例题,再把
复习全书的相关内容拿来做,包括上面的例题,不要看,要去做。复习全书的内容已经把考研会考查的所有知识点都包括了,掌握好上面的题,数学高分不是梦。在七月底前,能这样把数学过一遍,基本后期数学能省很多力气。数学全书最好要做三遍,第一遍熟悉公式,第二遍加强巩固,复习全书做完第二遍,可以做下660题,提高你解选择和填空题的能力,其实考研数学很多人是在这一块丢分的。做完660题,可以拿真题练练手,记着留几套,你会发现真题其实很简单,真题不要做完,记着留两套,最后报考时练手用。真题做一遍以后,可以再看第三遍复习全书,这时候你可以边看边做全书,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把全书看完了。最后一段时间,你可以拿真题保持做题的感觉基本上后期数学花的时间可以大大减少。
时间的分配,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可能花的时间也不一样,像我七至十月份,每天花半天时间学数学,十一月中旬开始就隔二天练半天数学,保持做题的感觉,最后考了143分。看的书及方法就是上面说的那些。
英语复习:我英语一向不是很好,四级只考了四百多分,这是我最担心的一门,所以我花的时间最多,从七月至考前,每天都花半天时间学英语。不过最后英语的结局还是让我满意的,考了73分。英语除了用新东方的红宝书背单词,就用了一本张剑编的英语黄皮书,还有就是做了一本他编的阅读150篇,做了70多篇阅读,考前做了五套张剑出的模拟题。
个人认为英语的准备可以先下人新东方的视频听下,对英语复习有个整体的了解,下不到11年最新的,就下10年的,其实英语都是大同小异,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还在那。最重要的就是做真题,把真题研究透,我前前后后真题做了四遍,阅读每一篇都做精读,这样做真的很有效果。我也听说有些人把考研的阅读文章都背下来,最后英语考了高分,我没这样背,不过我感觉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分肯定不会低。英语作文我没有特别去买其它的书,张剑的黄皮书后面有历年真题,我背了十年的作文,还有一些他给的一些资料,今年的小作文是写感觉最深的电影,刚好我在黄皮书里背了一段关于功夫熊猫的段子,最后小作文轻松搞定,而大作文我就出了晕招,自己其实准备好的模板,结果临考前看到别人写的模板,感觉开头比我写的好,就借鉴过来了,结果考试的时候,就卡住了,花了很长时间才写好,如果不是阅读做得快,就悲剧了。所以考前一定要准备好适合自己风格的作文模板,准备充分的话,大作文其实问题不大。至于新题型和完形填空,我花的时间较少,只做了历年真题,其它没做什么练习,因为考研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就采取了抓大放小的策略,主攻阅读和作文,这两项相加就占了七十份,而翻译,新题型,其实在训练阅读时已经有一定的训练了,做了真题后,基本不会丢太多分。
政治复习:政治我是从十月份才开始看的,每天花三个小时吧,教材用的就是任的序列一,虽然他讲的课很烂,但书编的还行,他的序列二没详解,我就没看,用的是大纲配套的练习,因为他的答案很详细,此外,我还用了任的序列三,它的大题我也就过着看,没有特意去做它,只是看了解题方法,主要看实事,最后半个月时,用了他的序列四还有肖绣荣的最后四套题,整体来说肖四编的比任四好,最后肖四猜到了两道题。原本我把大题寄希望于二十天二十题的,之前听同学说他很准,结果今年就是一悲剧,花了大量时间去背二十天二十题,结果只猜对了一题。所以我觉得还是老老实实地把教材的要点背了,才是王道,其实今年有些题就是书上的大点,只要你背了,解题不用怕。
政治我今年考了76分,客观题错得不多,主观题我就都把它写的满满的,比如说今年的第一题大题,其实只要写一页就够了,但是考方给了二页的版面,我就把他写满了,后面有几题其实我不知道怎么做,还是写满满的,什么都扯一点,这个方数还算可以吧。
专业课复习,上财考的是803经济学,用的是范里安的中微和曼昆及巴罗的中宏,我专业课考的不好,一是因为中微的时间花少了,而且今年考了很多巴罗上面的中宏的知识,而我又没看巴罗的书。今年上财的风格有了明显的改变,中微感觉变难了,中宏用向中微偏向的风格,我做之前的真题,基本都在130以上,结果今年一拿到卷子,我就傻眼了,中微的题花了我好多时间,而且还有做不来的。后来听别人说了才知道,主要是我复习书没用对,中微他们用的是钟根元的练习册,我就没用这本,据说把这本书做了,解上财的题基本不成问题,中宏我用的是胡永纲编的书,结果考到了一题原题。除些之外的话就是买了翔高的复习全书,里面的错误很多,但是整体框架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水平。他们今年专业课考120,130+的人,大多都是把教材吃透,教材的配套练习做了,还有就是钟根元和胡永纲的书一定要好好地去做。此外,我估计按今年的趋势,巴罗的书可能会越来越重要,大家也不能轻视它。
四、考研碎碎念之复试篇
上财经院的复试比较BT,英语,数学笔试,专业面,英语面。总之搞下来能让人脱成皮。今年的英语,数学都特别难,没有能做完的人。英语英译汉五题,汉译英五,总共十题,我就做了六题,而且还是凭感觉写的,根本没时间推敲,后来问了下其它人,也基本上差不多,要么做六题,要么做七题,英语不可能拉开太大的差距。至于数学,我觉得这是复试的关键,题目很难,前三题基本都不会做,这对数学专业的就很有优势,所以如果说准备复试的话,数学一定要好好准备,这应该关系到你复试的排名成绩。英语面和专业面的老师都比较和蔼,如果你是跨专业的话,他们一般不会问你专业
问题,就算问了也不会太深,而如果是学相关专业的,就会问题多一点专业问题,由于 我不知道其它人的成绩,没法对比,所以专业面和英语面到底成绩差别大不大,我也不知道。
呵呵,考研的碎碎念完了,也宣告了一个过程的结束和一个新过程的开始。我这里有大量的上财考研资料和北大考研资料,都是考研时花钱买的,或者是收集的.需要的人可以发邮件给我向我索要。
Pczzwh@163.com
最后,祝大家考研成功,心想事成。
跨考心理学400分考研经验分享 篇5
我是博仁网络学员,我的初试成绩是400分:政治77,、英语75、专业课248,政治虽然不高,但还是达到了自己的预期值,英语是比预期低了5—10分,最让我惊喜的是专业课,作为一个跨考的学生,我已经很满意了。
事实上、我也没有什么立场和资质叫大家怎么备考,下面只是我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些活动和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有幸能为那么一两个学弟学妹提供一点帮助,我会觉得非常的高兴,如果无益,大家且听之忘之。
先说说公共课吧。
英语,靠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有没有一定的章法或者直白点说叫捷径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第一是词汇,词汇是必须背的。词汇书市面上最多的就两种,其一按字母排序型,其二按考频排序,但是其词汇都是那几个,实在没有花心思精挑细选的必要。我的方法是在暑假时候买一本词汇书,按照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第二是阅读,的阅读者得英语,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传统阅读即阅读A部分占到英语分值的40分,加上阅读B部分和C部分以及英语知识运用就来到了70分,可见其重要性已无需多言。我认为最好的从材料就是历年真题,如果参加过新东方英语培训的同学可能就会知道,模拟题与真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精研真题是最好的办法,要是能背下三五篇自然更好。
政治,政治五门课按照我的备考方法其实就两门,一门是理解型的:马原;另一门就是记忆型的:刚要、毛中特、思修、时政。可能有同学觉得政治么就是一个字“背”,背肯定是要背的,但是这个字也不上无往不胜的。在备考过程中我是先跟着辅导班过一遍,然后自己建立知识框架,最后就是针对性的强化和记忆。尤其切忌拖到最后两个月或者一个月才开始。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专业课。由于我是跨考,加之报考院校指定书目尤其得多,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临床咨询(钱铭怡)、实验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统计心理学等共11本书。所以一开始也没有什么头绪,觉得无从下手这点在报了博仁的培训班之后才慢慢有了改观,当有了计划之后,自信心也增强了不少,这点在我整个后来的备考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专业课没有把握,尤其是跨考的同学,报个辅导班是必要的。其次,就是在背单词是提到的执行力的问题,作为网络学员,一定要跟着老师的计划走,不要踌躇和拖延。再次,真题,这可以告诉我们重点在哪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寻近十年的真题,实在没办法近三年呀不错。我用的是近三年的真题,首先我把真题和制定教材做一个对接,然后就是做真题。以上就是我整个考研过程的一点点心得,祝各位学弟学妹金榜题名。
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篇6
这些跨考的考生有的可能是数学专业,有的可能是英语专业,有的可能是中文专业,有的还有可能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生物工程专业等,不管他们本专业和会计有没有关系、有几分联系,跨考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对于跨考生来说,最关心的事情与其说是能不能跨考成功,倒不如说是,就算跨考成功后,对将来的发展能有什么明显的好处吗?
研究生文凭,就业起点高
从学历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比本科生的起点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样是刚毕业,都没有相关的工作的经验,但研究生的起薪就是会比本科生的高。虽然是跨专业读会计类的研究生,但是在读研期间,跨专业生与本专业生的差距会慢慢缩小。本专业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跨专业生也要学习,本专业生本科期间已经掌握的技能,跨专业生也要适当地进行学习,所以,等到读完研、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不管你是不是跨专业读的会计专业,你的能力和大多数本专业读研的财会生们区别是不大的。而相比于没有读研的财会生来说,研究生的学历也算是一个很好的优势。
有会计学位证,就业选择更广
有些人认为,会计的门槛本来就不高,不需要专门考研学会计,自学会计基础知识,再考一考会计从业、职称这样的证书的就可以直接转行做会计了。对此,高顿职业发展中心的Alice认为,的确可以这样做,但是这样的职业发展之路相比之下会比较狭窄。
跨考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后就能获得会计专业的学位证,有了这个学位证,在就业方面就会有比较多的优势,例如说有些事业单位或一些国企在招人时就会明确要求,必须有会计专业的学位证。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些跨行走财务路的会计人后来会考虑考在职研究生的原因了,毕竟要想在财务这个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而不只是把目光局限于在企业当个算账的小会计上,弥补会计类的学历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跨专业考会计的研究生并不是一个无意义的选择。
读研期间便于累积知识与经验
学生党的最大优势就是时间比较充裕,研究生期间的课程安排不会太多,而且也会比较集中,这样就给学生们腾出了大量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对于跨考生来说,这些时间尤为重要,大家可以用于补足本科落下的财会课程,也可以在准备类似CPA、CMA、ACCA这种比较有含金量的财会类证书的考试,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去找一些实习。
工作了之后就会发现,很少能有像学生时期那样大段的时间,要想在财务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并且获得好的发展,不学习、不积累、不考证又是不行的,而这些都是十分耗时间的。所以,趁着读研的时候既可以保证学习时间,还可以通过校招、校友等途径获得一些十分好的单位的实习机会,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优势。
本科专业+会计研究生=更强的综合实力
跨考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有些方面还是会比会计本专业的考生多一些优势本科专业所学的知识。例如说,一个数学专业的考生跨考了会计专业的研究生,那么他在学会计知识时,逻辑思维能力会显得尤为强。以前在高顿听讲座的时候,一个外企财务总监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时表示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学习财务知识能提高效率,可见数学好对学好财务也是有帮助的。
其他专业的考生同样是有优势的,不管是计算机专业、英语专业、法学专业还是生物工程专业等,本科所学专业的学科总会有一些特性是有益于会计专业的学习的,而学习习惯也是通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跨专业读研的财会生反而显得比本专业的财会生综合实力更强一些。
总而言之,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跨专业考会计的研究生还是很有帮助的,虽然会计专业的起点并不高,看似什么阶段的人都能入门,但是要想在这一个领域有更好的发展,还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除了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学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另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提高复习的效率。小编为广大学子整理了考研技巧和考研大纲,更有历年真题提供测试等等。针对每一个科目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技巧挖掘。欢迎各位考研的同学进行了解和资讯。考研的痛苦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预祝各位学子取得成功!
1.大学生就业会计方向
2.浅谈应用心理硕士就业方向短文
3.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的方向是什么?
4.通信研究生就业方向
5.警校生就业方向
6.体育生就业方向
7.医学生就业方向
8.会计硕士考研就业方向
9.专科会计就业方向
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宏观教育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宏观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其推广和运用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它是一种多目标、完整的、有序有机的、多功能的一种社会系统,主要包括技术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等不同的组成部分,受到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宏观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文化事业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迈进。
一、宏观教育得以发展的原因
宏观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的产生并非偶然,在上世纪的世界二战、冷战以及美苏争霸等多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且这些思想以不同的力量冲击着每一个国家,其中关于教育思想最为强烈的表现为教育存在科技取向、经济取向、终生教育、教育个性化、社会价值取向、国际化取向、信息化取向、全球价值取向等八个不同的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较多,并且教育背景复杂的国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宏观教育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宏观教育在推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宏观教育自从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培养一批优秀人才的同时,退订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是,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实施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概括有以下几种。
(一)重视教育形式,轻视教育内容
受到我国教育环境的影响,宏观教育在实际教育体系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无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其他性质的继续教育;无论是系统的职业教育还是一些业余培训,电大、自学考试以及函授等教育形式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复杂多样的教育形式虽然依然遵循着宏观教育的目的,但是,能够真正提高人们文化素质还是以正规学校的教育活动为主
(二)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
我国目前多流行的各种教育形式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际的调查和走访,很多教学形式的内容都没有创新点,不能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过分地追求分数。虽然在我国现阶的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扩招措施,但是,学生要想在选择院校上获得一定的优先权,依然要努力成为高考中的佼佼者,分数较低的学生只能选择一些层次较低的院校,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壮大,很多院校招收的学生已经超过了实际能力承载,一些综合类的社科院校往往一个专业在每一年都招收几百甚至上千人,这就很难让老师授课对其产生实际的影响力。这些因素都让理论与教学产生脱离,很难提供具体的实践场所来给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践教学也只能停留在教学计划的层面之上。
(三)教育活动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
我国现阶段的办学大都是以政府主导,社会资金支持办学的教学活动比较单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活动与市场出现严重的脱离。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在较长的时间内所实施的是一种计划经济的体制,这必然导致政府对教育活动进行计划,从而来对经济与教育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市场经济很难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发挥出实际的作用。这样的教育局面导致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分离,很少出现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由于办学形式单一,缺少可持续办学理念的了学知道,无法让各大院校依靠社会进步和市场来生存,从而导致我国现代的教育事业缺少生机与活力。
三、我国发展宏观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挖掘不同教育形式的内涵
宏观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全面教育、集中教育、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的概括,对于我国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想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有效地推动宏观教育的发展,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内涵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习者实现自我充实。现代社会上发展迅速的函授大专、夜大以及电大都是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所对应的教学体系也不同,各个阶层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教育存在的本质以及宏观教育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运用。
(二)完善不同的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知识的需求出现成倍上升的趋势,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要想通过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来应对各种社会挑战,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和實际生活的需求。不同阶层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每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
(三)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不同院校确立教育目标提供根本性的指导依据,引导各大院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朝着符合我国培养人才规律的方向发展。
结语:
受到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各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同的教育形式也伴随着这股春风陆续登上社会舞台,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而言,要想在整个社会培养科学健康的学习氛围,必须要重新认识宏观教育的相关理念,国家要通过不断引导,努力与市场调节配合,让更多的学习者认识到宏观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孔庆华.我国的宏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陕西教育(高教) ,2013(9)
[2]禹行初.当前宏观教育应着重解决的若干问题分析[J].青年文学家 ,2013(32)
[3]陈科宁.宏观教育视域下基础体育建设的思考[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3(4)
[4]孔养涛.我国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理论观察,2012(2)
【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推荐阅读:
宏观教育投资政策07-25
宏观经济学小05-25
西方宏观经济学06-26
宏观经济学研究08-08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10-18
宏观经济学材料题07-13
宏观经济学要点汇总09-15
宏观经济学习题和答案07-04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讲稿06-29
五邑大学宏观经济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