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2024-05-25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精选12篇)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1

经济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 自古有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相应地进入转型期, 由于经济转型期时的各种制度不健全, 引致经济犯罪行为日趋增多。犯罪手法层出不穷, 犯罪手段不断翻新, 随着中国加入WTO, 国际间经济交往开始增多, 经济犯罪行为又开始向国际化发展, 不断增加的经济犯罪, 不仅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影响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也给人民群众、集体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应对这严峻的经济犯罪形势, 从公安部到各级公安机关都成立了专门经侦队伍, 公安院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队伍, 设立了经济犯罪侦查专业, 为经济犯罪侦查培养专门人才。经济学也相应地成为经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 因此, 如何在经侦专业中开展经济学教学, 是经济犯罪侦查专业教学应当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1 经济学教学在经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经济犯罪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 涉及多个学科, 包括经济学、犯罪学、法学、侦查学等内容, 因此经济学教学是经侦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同时经侦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即为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工作输送人才, 经侦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 具备掌握侦破经济犯罪案件的程序、措施、手段和方法的能力。经济学教学在经侦人才培养中有以下作用

1.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

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其主体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国民收入的主要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的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等。

经侦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基础的经济学理论知识, 掌握市场经济运行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 学会运用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 研究经济现象, 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现经济犯罪行为,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工作应用打下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1.2 让学生学会应用经济学理论。

经侦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 是一种特殊的公安类人才, 即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学生掌握基础的经济理论, 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关键是能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因此, 经济学教学在教授学生从事经侦工作所必须的经济理论的同时, 更要培养应用经济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运用经济理论知识, 分析、解决经济犯罪侦查实践中的问题。

具体的教学中, 要紧跟实践发展的形势。教学设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要克服“死记硬背”, 放弃“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采取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争取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获得能力, 提高素质。

1.3 让学生具备创新性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源泉, 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经侦专业人才具特殊性, 毕业后面对未来的经济犯罪。犯罪的方式及手段有可能是现在未知的内容, 尤其是加入WTO后, 新的经济犯罪类型会不断涌现。时代进步, 经济发展, 科技日新月异, 给犯罪份子都在不断创新之中, 寻找新的犯罪领域, 学习新的犯罪方法, 掌握新的犯罪手段, 如金融犯罪领域, 很多犯罪现象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而产生。“魔高一尺”, 就需经侦干警“道高一丈”。因此, 经济学教学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变化, 培养学生的前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这些对经侦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教学, 要以知识应用为基础, 创新能力为目标。经侦专业人才, 既要有“知识”, 又要有“能力”, 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只有这样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当前经侦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犯罪侦查专业是一个新设立的专业, 其中的经济学教学研究仍然停留在初期阶段,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难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2.1 内容多, 课时少。

经济学作为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各方原因安排的课时非常至少, 但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庞大, 从体系而言就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限的课时, 难以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和掌握这一课程。现实中公安院校的经侦专业开设的经济学课时非常之少, 根本难以完成正常的经济学教学,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能有选择的教学, 而这种选择也同样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具体的章节中也难以展开教学。因此, 学生通常都是囫囵吞枣, 难以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精髓, 更难了解经济学和经侦专业的关联, 影响了经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知识, 也阻碍了学生进一步深入经侦专业学习。

2.2 经济学理论的抽象化加深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经济学其实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内容, 从内容体系和具体的案例, 大多数是“舶来品”, 加大了学习的难度。经侦专业学生是处于一个公安院校的大群体中, 与经济学相关的外围学习空间并不具备, 经侦专业学生在自学及与其他学生的交流难以满足经济学的进一步拓展。同时, 经济学理论本身比较抽象, 需要相关经济知识相辅相成才能理解。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存在太多的数学知识, 还有一些图形的推导, 数理的计算, 经侦专业学生由于有的没有开始高等数学, 或者高等数学开设的课时偏少, 并不具备充足的数学基础, 而且教师还没有找到适合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方法, 这些都严重阻碍学生学习经济学的能力。

2.3 教学过程存在理论知识居多, 现实案例稀少的困境。

经济学是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型课程, 经侦专业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来, 课程的理念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但由于案例来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目前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多, 过多注重经济理论的逻辑推理, 而案例引用相对过少。同时, 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 都是些国外的实例, 或者只是经济界的实例。基本没有对经济学理论用于经侦办案实践的案例开发。于是, 经济学的教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案例教学, 都难以有效地和经侦公安实践有效结合, 导致经济学和经济犯罪侦查联系松散, 影响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 也阻止了学生用经济学来研究、分析、应用于经侦办案实践的能力。

2.4 教学手段严重不足。

经侦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但现实中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 并没有突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其他课程一样, 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基本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通过看似新颖的PPT课件演示经济学的理论, 演绎着看似完美的经济理论的逻辑推理。学生机械地接受上课内容, 不问“为什么”, 甚至没有办法问“为什么”, 短暂的教学时间过去, 学生难以学习到经济学的精髓, 更难以具备经济学的思维, 经济学和经济犯罪侦查学的联系也愈加迷惑。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 枯燥无味的内容让学生感觉有些无奈, 难以主动地去学习经济学知识, 更谈不上运用经济学的理念对经济现象和规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3 经侦专业经济学教学的改革方案

经济学教学方法探索在其他经济类专业已有一定发展, 但相对经侦专业, 仍然非常落后。以下, 根据本人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3.1 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

经济学, 教学体系和内容来非常庞大, 具体章节也涉及非常复杂的内容。尽管有些教材将经济学内容浓缩, 简化成一本看似简单的教材, 但仍难掩盖其内容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 教学时间的非常有限性, 当务之急就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将经济学体系有针对性的取舍, 以符合经侦专业的教学需要。根据经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经济学教学应倾向应用能力的培养, 即通过经济学理论教授, 让学生了解经济现实, 学习经济规律, 并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发现经济犯罪;知道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以便在侦查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证据;学会如何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异动, 以便更好地对经济犯罪进行控制和预防。

所以, 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 鉴于学生高等数学等知识不足, 应减少或者不讲经济学中的数学推理部分以节约教学时间。在微观经济学内容方面, 侧重于经济学原理的讲授, 忽略其中的数学模型和推理。宏观经济学方面, 应该注重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 并从中发掘经济运行中的规律, 学会掌握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3.2 将抽象经济理论演绎为具体经济现实

经济学, 尤其是西方经济学, 教材中充斥着抽象的概念和定义, 多数理念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理推理来进行演绎。如: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知识。数理和模型的确能使经济学更精确化, 但也带来了副作用--加大了普通人对经济学理解的难度, 对经侦专业学生就存在这一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放弃使用繁杂的数学推理和模型演绎, 尽力做到将经济学的理解回归本原, 即从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中发掘经济理论内容, 多与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生活联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利用直观性讲授, 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了解所讲授的经济知识, 学习经济规律。

将看似复杂的经济生活演绎得更为简单些, 让学生虽不具备高深数学知识, 同样能深入领悟经济学理念, 并在以后工作中能充分运用到怎样发现经济犯罪、打击经济犯罪的现实实践中去。

3.3 调动课外时间, 着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讲授时间有限, 但课外时间无穷。因此,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经济理论, 理解经济现象, 有效建立起经济犯罪和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冲动。

在课堂上, 要经常性地布置探索性问题, 如最近的经济运行的情况是怎样, 会引致哪些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经济犯罪在行为表现上与正常经济行为有何不同;如何通过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发现经济犯罪等等。通过这些思索性的问题建立经济犯罪和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利用更多课外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 研究相关问题, 进一步促进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最关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3.4 更多地采用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以现实发生中的案例为教材内容, 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案件事实, 之后集体共同讨论, 完全模拟案件实践, 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首先, 案例教材要贴近实践, 在公安经侦实战案例中选用与经济理论有密切关联的案件;其次, 案例一定要符合教学要求。因此, 要将实战中获取的案件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一定的深加工和设计, 使之适应于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第三, 案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要改变“满堂贯”的教学作风, 让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第四, 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 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到案件 (案例) 真实;第五, 通过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创造力, 案例要具备一定的过程和条件, 给学生预留足够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Geoffrey A.Jehle Philip J.Reny.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第二版)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戴维.罗默『美』.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陈祥民, 徐洪江, 丁金城.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4]公安部经济犯罪侦察局.经济犯罪侦查业务基础训练手册.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6.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2

摘要: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众多矛盾,如庞杂的理论体系与相当紧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学生所需要的实践应用性与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与经济学本身要求之间的矛盾等。另外,课程教学方面也存在种种弊端,如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教学方法手段单

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因而,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改革必须根据课程的详细内容和具体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变革教学的模式及方法,优化考核的方式。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改革 师范类院校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猛,一个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宽阔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极的创新精神。师范类经济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全面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课程教学弊端的显露,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经济学课程改革意义非凡,首先,它能改善现如今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低下的情况,能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课程对自身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经济学课程改革能够帮助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规范,教学队伍的完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日益更新,它能帮助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再则,它有助于教师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经验的丰富,更能使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经济学自身的要求接轨;最后,它也为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范本。

一、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弊端

当下,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也日趋丰富,日趋完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难免落后于社会的步伐,一旦调整不及时,课程教学中的矛盾、弊端便会逐渐浮出水面。

1.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矛盾

经济学是一门涵盖庞大理论体系的学科,他严谨规范且随着社会变化动态发展,其内容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当然,随着内容的扩充,必然会产生众多分支,如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从学派上来讲,又包含重农学派,李嘉图学派,剑桥学派,供给面学派等。而就分类而言,又可以把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及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具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其中,微观经济学尤为显著。以往的教学改革中,经济学的理论学时一再遭到压缩,面对这种压缩,不同的教师处理方法自然不同,譬如,有的教师偏重于宏观,有的教师却倾向于微观,这也就造成多个不同的教学偏向。面对如此错综复杂,说法不一的经济学课程,学生自然会觉得无从下手,困惑不解,更不用说如何去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到了最后考试来临,面对一个毫无系统性可言的经济学,学生也只能对着一个个罗列而出的知识点努力记忆。显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也使教学效果降到了最低。所以说,庞大复杂的课程理论体系与相对压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也是亟待解决!

经济学专业有一显著特征,那就是实践性强,其实,从各大师范类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便可了解,许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确,现如今的许多独立本科院校,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从一开始,他们便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抱着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努力参加各类实践,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他们重实务性课程而轻理论性课程的倾向。然而,事实上,经济学是一门对理论性要求极高的学科,你没有数学推导、图形分析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也难以在实践中做到灵活创新,同时也有一些诸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重要的等课程知识,没有它们作为基础,你更难以在实践中应用自如!当然,不得不承认,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是乏味的,在原本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条件下,更有不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过关,教学呆板,方法单一,自然而然地,学生听完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少学生甚至萌生出好像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没有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作伴,后续课程的成绩只会是越来越差。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缺乏理论支持的人才又怎么能被称作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其实,学生需求的强应用性与课程的强理论性本不会成为一组矛盾,或许只要稍加引导,二者变能够互补互助,相互协调。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高,各个师范类院校也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革新,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案在经过不断的修正调整中已渐趋完善。许多学校为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践运用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以及全面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精简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大都将经济学课程如同基础课程一般提前开展。综合各大院校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就商科而言,一般都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当然,具体专业课程的时间各不统一。然而,相比于社科类的课程,拿数理分析举例,它是经济学中一种相当重要的分析方法,因为它涉及到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知识,所以就要求学生在修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基础,否则,计算的过程必定会让学生焦头烂额,进而使经济学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过,事实上,你会发现,许多院校的这种调整刚好陷入了这种尴尬的境地,进而造成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经济学课程自身要求之间的矛盾,对于这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做法,具体效果着实难以说明。

2.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建设学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一味的固守陈旧只会导致腐败,现如今的师范类院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教学弊端,诸如教学方式手段单一,教学经验匮乏,课程结构不合理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深深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经济学实务课程中一味的按照传统模式授课,即老师传授知识点,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下,再辅加练习题的训练。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单调至极,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被压制,更遑论是对课程培养兴趣之类的话语。不错,的确是有很多高校引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过这难道不是只相当于改变了黑板的形式,由固定黑板到可移动黑板而已,其实质并没有改变。经济学中的许多课程,譬如国际贸易,就是对实际操作要求很高,只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练习题目的训练,学生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可观的认识。眼下的课程教学只能迫使学生死记硬背课程中罗列而出的知识点,令学生成为一个熟练的做题机器,或许他们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一旦走入工作岗位,他们那缺乏灵活贯通的理论很难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现在许多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留校或者是从其他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过来的,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这种并非从实际工作经历拓宽丰富的理论,连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效果,谈何给学生一个清晰地认识。因而,许多教师在经济学课程的教授中对于实践部分内容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往往会导致重理论而略实践的结果。例如国际贸易的各种单证,如果授课教师没有亲手操作过,就不可能让学生了解到填写、制作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不得不说,以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真正尖端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市面上经济学课程的参考教材很多,但是,很多教材编写者为了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通常以大段的篇幅介绍理论知识,就是关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内容,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空泛之谈。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飞速变化,许多新政策、新理论接踵而出,而往往,这些政策、理论实行一段时间才会被收录到教材当中去,这就导致在教学中,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大打折扣,时效性也大大降低。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埋头苦讲,而不关注社会实际的变化,那么步入社会的学生将会觉得难以适从,对理论内容更会失去信心。

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都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根据教材或授课内容命题考卷,其实,这种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公平,毕竟,经济学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环节,其实际操作本领并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所能展示的,最多能反映的就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但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运用能力又如何能显示呢?

二、经济学课程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现在各个师范类院校中,经济学专业无疑是个热门。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科学。现代经济学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基石,历经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包含众多专业方向,如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在各垂直领域得到应用,指导着人类创造财富。他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和应用前景,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等。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这就要求经济理论的补充解释。改革开放之后,人才市场的需求急功近利,应用经济学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而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发展一再遭到排挤压缩,理论经济学的课程数目也随之不断减少,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是毫无进展。,这种情况下,理论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也随之出现。众所周知,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理论经济学犹如一幢大厦的根基,它是一切的基础。试想,没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基础,又如何去指导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呢?而理论经济学的繁荣又与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密不可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慎重,眼下,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矛盾重重,弊端显露,改革的步伐更需加快。

三、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1.摆脱教材依赖,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师范类院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提倡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在讲授具体理论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参照社会存在的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课余练习同样可以以案例剖析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习题填空,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感悟。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时刻关注一些常见的或者是最新的国际法规,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并在课堂上帮助其透彻分析。一些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强的环节,除了花费时间进行理论教授外,更得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上。譬如,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或者是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现场进行训练。师范类院校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学校,其教学内容的灵活安排理当走在现代院校的前列

2.变革教学手段、方法

现代高校教育方法丰富多变,而作为教育底蕴最为深厚的师范类院校,其经济学课程教育方式的创新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教学方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一开始,学生的新鲜感强,积极性高,不过随着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随之学习效率降低,学习下成绩下降。所以,最好在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譬如,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提要式”、“游戏式“等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而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课堂展示、教师归纳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他们自学的兴趣和能力。第二,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阐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及事例,便能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譬如,将当前我国CPI持续高企同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联系起来,并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努力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身边的一些案例,这样才能把书本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师范类院校教学方式的革新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时刻优化的状态,而经济学专业更是可以吸取其他专业的优秀经验,在与生活联系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多元性。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直是各大高校所头疼的问题,而经济学专业各种理论法律知识繁杂,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体现的尤为彻底。依我看来,课程考核绝不仅仅是考察学生能否填出考卷上的知识点,考核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否,知识能否把握运用。因此,应该减少闭卷考试的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分组,以ppt形式讲解,并给小组打分,或者采用师生问答的模式。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能检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那就可以采用。教育资源丰富的师范类院校是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摇篮,作为其中极为热门的经济学专业,在所有专业中应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对于上述的考核方式可以进行逐一尝试。

4.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师范类院校在我国的设置历史最为悠久,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学校主要是指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但就现代意义来讲,师范类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使命,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被赋予了一种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因而,面对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矛盾,弊端,师范类院校拥有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应首当其冲,坚定改革,革新教学中的纰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一个传播人的角色,一个空有满腹理论却不能与实际结合的教师是不称职的。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可以进行以下举措。第一,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对于经济学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同行进行经验共享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第二,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运作能够将教师脑中的理论最大化的与实际接轨,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第三,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他能帮助教师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这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恰当与否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只要能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加灵活,那么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将会变得事半功倍,因而,改革中要将教师教学经验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

结语:现如今,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式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作为经济人才培养摇篮的师范类院校,更要认清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中要大胆创新,不能固守陈旧,更要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参考文献: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3

关键词 城市经济学 城市规划专业 教学

城市经济学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理论课。该课程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其经济运行、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被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列入了八门核心课程之一。①但该课程在当前我国以工科定性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中可以算是冷门课。以我校为例,该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四年制)。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延续了我校工科教育的传统,十分重视各种设计课与原理课,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而经济社会意识淡薄。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我国的城市规划正由技术性蓝图向公共政策转变。学科属性的转变对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规划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工作,不懂社会经济的规划设计人员将无法适应社会需求。②理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如何上好这门课,一直是笔者在思考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框架构建

1.1 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增加经济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城市规划专业目前在我国是定位为工科,由于目前的这种定位使得各高校在培养方向上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经济社会意识的培养。城市经济学是城市学科和经济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城规专业的学生除个别有兴趣的选修过经济学相关课程外,大部分学生缺乏经济学基础。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内容中专门增加“经济学基础”一章,内容包括:供需理论、外部性问题和公共物品等等,这些是理解和掌握后续内容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与注册考试接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开始实施专业人员注册管理的制度,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是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重要考验,对其个人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注册规划师考试有四个科目,《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是其中的一个科目,城市经济学是相关知识的一部分。为了使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后的需要,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参考了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基本涵盖了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近几年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内容一直在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也会适时作相应变动。

2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方法探索

2.1 教学内容实用化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而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将学生密切关注的经济现实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到城市交通政策时,新加坡在交通需求管理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那如果把新加坡的经验完全照搬到我国是否适用呢?再比如,讲到城市公共经济一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我国很多大城市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当然也有的做得不太好,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将这些实际问题引入到理论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学生对城市规划专业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感到疑惑。如果在教学中能把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把经济学运用到解决城市实际问题中,学生才会信服,从而愿意接受课程知识。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引导,对城市经济发展有宏观调控作用。其本质是一种市场辅助行为,城市规划旨在协调城市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学在城市规划中也有诸多的应用。如对城市具体问题的分析,并应用经济学的观点提出对策建议。例如针对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能否通过拓宽马路和修更多的路来解决?如果不能,为什么呢?经济学利用自身独特的视角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引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

2.2 组织课堂讨论

大四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于这种理论课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环节下功夫。所以,笔者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会有针对性地在每一章节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题目。每次讨论题目都会在讨论课前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如讲到城市住宅这一章时,我们的讨论题目是当前的热点——国内房地产市场及我国城市住宅的提供问题;讲到城市土地一章时,我们关注的是中国的土地财政。这样的议题看似与书本知识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却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经济的意识。给学生传达一种观念:规划不是关起门来做设计,规划是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当然,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也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讨论题目布置下去有些学生觉得事不关己,或是对议题没兴趣,或是以考研考公务员为借口,根本就不做任何准备。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做了如下尝试。一是将课堂讨论计入平时成绩,只要发言就能加分。二是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学生在讨论时离题或闲聊其他话题。二是可以激励组与组之间产生观点的碰撞,甚至出现辩论的场面。三是学生在规定时间讨论完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代表如果没有说清楚,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通过在课堂当中增加讨论这一环节后,学生对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大大增加,课堂气氛也更为活跃。之前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也纷纷加入到学习的行列。再则,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心。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课堂锻炼,也使得不少同学的表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3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而不能真正理解和活学活用。为此,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做了些新的尝试。

为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与探索,本课程采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上课出勤(10%)、课堂讨论(20%)和课程论文(70%)。学生的最终成绩能较好地体现其整个过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为锻炼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本课程在最终的考核方式上改为课程论文。论文不要求学生提出多么新颖的观点,着重锻炼学生书写论文的规范性和阅读归纳能力。课程论文结合课堂讨论的题目,学生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题来写。针对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基本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及写作的规范性。

4 结论

总之,课程安排力图实现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并重,既避免对过多枯燥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也要实现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构建。脱胎于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城市经济学等人文科学课程无疑是值得推崇并大力发展的。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4

1 在多学科教师的配和下进行经济学知识框架的构建

在我们的以往教学中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 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 各个部分又由最重要的内容组成, 各部分的重要内容又可以具体成关键点, 有如单个的树, 把所有的单个的树连起来, 就形成了知识的森林。学习的过程有如从找到一棵棵树木发现森林, 又在森林看到每棵树木。在经济学专业学生入学后应首先进行经济学知识框架教学, 但整个教学不是讲授具体知识而教育学生学习站在高处先领略整个森林, 然后再进入其中寻找每一个经济问题的what? who? how?知识框架构建后, 以后的学习就如栽树, 树栽得越多, 森林就越加繁茂。并能将这些原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多学科教师从经济学的体系的几方面即数理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史, 还有经济哲学入手培养最初高瞻远瞩的经济学眼光。要使专业学生从以下角度高屋建瓴的掌握经济学专业将要学习的内容。数理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构建经济学的数学模型, 和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各种各样的模型。计量经济学:构建了经济学的模型之后如何来验证这一模型是否符合社会经济运行的现实呢?这就是计量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同时计量经济学也通过统计数据来提出一系列的假设。 经济学原理:在经过了数理经济学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的检验之后的理论才能堂而皇之的步入经济学理论的殿堂, 我们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是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之后的。经济学的原理粗略的可以分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体制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些经济学分支科学, 比如说就宏观经济的货币供给和利率问题衍生出了货币银行学, 国际市场的分析衍生出了国际贸易学, 对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衍生出了发展经济学;在微观领域, 对于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衍生出了产业组织理论, 对于规模经济在城市形成方面的作用衍生出了城市经济学和产业集聚理论, 等等, 多的不计其数。经济史学:主要分为两方面, 对于经济学本身发展历史的研究——经济研究史, 和对社会经济现象历史的陈述——经济史。经济哲学主要是两方面,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问题, 以及经济学者的立场与秉持的道德观念的问题。哲学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多学科教师要定期开展学术教研交流活动, 及时掌握整个知识框架体系的调整变化。通过各种渠道, 千方百计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 要有准确的价值取向和定位

作者所在的高校山西师范大学位于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古尧都山西临汾市, 是山西省五所老高校之一。是省属重点大学, 是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艺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中心。建校近50年来,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 坚持立足山西、为山西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己任, 坚持师范教育为主、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 已经为社会输送了以基础教育教师为主的各类人才10万余名, 为山西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引导专业学生的准确定位, 按照学习能力的大小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为几个层次, 愿意在经济学上继续深造的鼓励其考取研究生。但对于大部分同学要立足在做基层性、地方性经济学人才。专业加辅修专业的学习, 加强其在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专业化的要求。着力培养基础应用型人才, 做到社会需求好——学生学习动力足—毕业生质量好—社会需求更高的良性循环, 防止专业学生好高骛远, 不利于专业的学习。

3 快乐学习态度的培养

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快乐学习不但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学习方法。虽然作为大学生, 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但很多同学还是把大学学习作为不得不为的一件苦差事。学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感受到快乐。把为什么学习的思想搞对头, 端正学习态度和方法, 使他们向着坚定正确的方向去努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 逐渐形成信仰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组织教学, 根据所讲授课程大多具有宏观性、理论性与学术性等特点, 努力探索出以科研带教学, 教学促科研, 搞好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即教师本人结合专业课教学, 根据课堂教学之中发现的新问题、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跟踪学术研究;将学术研究中的新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去, 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来搞好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以激发、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活跃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习。利用多媒体工具在教学中, 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 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许多现在的大学生是生理上是成年人, 但在其心性上还显得很幼稚。因此大学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中教导学生有关的学术知识、做学问的途径、做人处世的道理, 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 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风范。, 努力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 并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一不调侃学生。不以年龄与学历优势、用居高临下的姿态调教学生。不表现自己, 上课不故弄弦虚, 不要摆弄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来表现自己的博学多才, 来误导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是专业学生对学习也产生压力。引导学生有规划的学习, 若没有规划, 一团乱麻, 连自己掌握哪些, 没掌握哪些, 都不能区分开来, 这会导致大量的无效学习, 并造成畏难情绪。只有看到自己该学些什么, 能学些什么, 理出一条脉络来, 那才可能做到有规划。在教学中要适当缓和专业学生学习的压力, 给予一定的鼓励, 不断的鼓励能够积累起信心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 使专业学生内心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觉、有成就感, 不到快乐的向前进。

摘要:基于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经济学精神”内涵的深入分析研究, 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对学生的效用分析, 对高校在经济学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揭示当前许多高校的普遍存在的经济学教育的遗漏问题, 在学生培育中缺乏对经济学领域的信仰、精神培养等问题, 利用经济学的原理, 通过对示范作用的研究, 提出相应的“经济学精神”培育的策略, 以期提高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经济学精神,培育,价值定位,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

[2]熊秉元.经济新观察.熊秉元系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于祖尧.理论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中的命运[J].经济学动态, 2004.

[4]任小军.朱成全.经济学中的科学与人文[N].光明日报, 2006-02-14.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5

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开课学期:第4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4学分学时:64学时(4周)

适用专业:经济学(0201)

一、专业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专业实习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开拓视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加以应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专业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经济学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加深感性认识。

2、学会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3、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实习的内容

1、了解实习企业基本经营管理状况、基本业务、工作流程和企业发展战略等。

2、了解实习政府部门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管理制度等。

3、尽量查阅和收集有关的科技资料,结合所学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利用宏观或微观经济分析的一般做法与基本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实习结束后,独立完成一篇经济分析报告(实习报告)。

三、专业实习的方式

1、以集中实习为主,学生也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2、实习主要安排在重庆市区一些较大型企业、公司或从事经济分析的一些政府机构部门进行。

3、学生原则上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具体的实习项目,在实习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实习。

四、专业实习的基本要求

1、遵守《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实习守则》。

2、专业实习前,认真参加实习动员,明确实习意义、内容和要求,做好各项实习准备工作。

3、实习期间,深入岗位,认真进行实习,细致观察、了解、学习岗位的操作技能,征得同意可独立开展工作。

4、学生每天须将实习内容做详细记录(实习日记)。实习日记主要记载当天的实习情况,心得和发现的问题,作为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的重要参考资料。

5、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虚心向指导老师,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师傅学习和请教,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

6、实习结束后按时提交:实习考勤记录表,实习单位评价表,实习日记,实习总结及相关资料。

五、专业实习成绩的评定

1、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成绩。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6

摘 要:在总结目前该课程教与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了“在实践中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具备从事各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技能。实践证明:这些学生经过真枪实战,均能独立的完成一项实际任务,也获得社会企业的认同。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经济学;实践教学;应用能力

1 该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本领

《工程经济学》是各种可行的工程方案未来的经济效果差异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且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对工程方案进行经济效果评价,选优最优方案,为项目寻求技术上先进、经济上节约的方案。要求学生具备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项目决策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能从工程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技能。

2 该学科的教学现状

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呈现综合式的发展趋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中增设通识教育课程,追求综合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除增加社会实践课时外,还增设了较多的专业选修课,使专业必修课学时大大压缩。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也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这一现状对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的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理论课期末成绩评定标准不够客观。理论课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时为48学时,考核方式为考试,总成绩为平时占20%,试卷成绩占80%;其次,实践课学时偏少,学生人数多难以指导。课程设计设计时长为1周,考核方式为考查,设计成果为某工程财务评价报表,没有要求学生使用软件,按照书本样表手工编制。

发现学生没有系统的学科思想,学习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应付考试为主,缺乏实践应用环节的训练,学了公式不会灵活运用,甚至不知道什么意思。知识只是零碎公式习题的堆积,缺乏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设计也是照猫画虎的去模仿,相关数据来源渠道不明确,机械的运用教材所附案例数据,对各个表格的相互关系含混不清,单个表格的编制意义不清楚。设计结束时应付交一份东拼西凑的财务评价报告了事。

3 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聘请工程咨询公司经验丰富的人员进入课堂,把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解决办法交给学生,同时把企业所承接的决策项目交由学生去完成,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当项目所有环节完成之后,将整理好的成果交给企业技术人员审核,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效果甚佳。

但学校又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一学期上多少次课,期末再给予考核。时间只够完成理论讲授,实践的时间非常少,仅为1周。1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学生也只是非常紧张的照抄书本,然后仓促的交一份设计成果,对许多地方都模糊不清。因此,现行的教学大纲急需修正。

以本科评估为契机,学校与社会相关机构也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但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效果不是多理想,一是实习基地空间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学生到企业或现场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摩浏览,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师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尽最大所能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比如老师和一些学生代表去单位实践,回头与其他同学分享;或学生分成4-5个人一组,分批去单位实习,最好是每一批实习学生都有和企业的人员一起完成一项实际任务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较好的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另外,企业有时不愿意无偿为学生提供这种学习的场所,如果学校能出台相关的政策就更好了,再就是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能为企业创造利润或其他正面的效应,为企业创造财富。让企业打心眼里愿意和学校合作,愿意把真经交给学生。这样才能两全其美。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选择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理念 “在实践中学习 ”模式,合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进而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

3.1 制定教学大纲方面

教学大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在大纲建设方面应根据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以外聘的企业系主任为主导,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为原则”缩减理论学时在教学中的比重,提高实践学时的比重,使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组织工程咨询行业专家开展座谈会,汲取来自工程咨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召开已毕业学生工作座谈会,听取他们参加工作后的经验和体会,重视已毕业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征求意见,推定教学重点,不断完善,最终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等。

3.2 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经济学》这门课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它对于学生将来从事工程项目咨询、管理等工作有很大的意义。通过本门课程的进修可以系统地完成某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任务,把握经济评价的步骤、方法和详细計算过程。

学习工程经济学应先修课程有:管理学、财务管理、施工技术等。后续课程有:建设项目评估、工程项目管理等。学科改革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针对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和布局。教学内容要侧重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要以应用为目标,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讲清观点、强化应用为讲授重点,同时,应使每生具有必然的可持续发展本领。因此,笔者建议把工程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分成以下四个模块,并合理分配学时数。

模块一,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模块,建议分配18学时。主要讲授资金时间价值、工程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预测技术和价值工程部分。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基本概念、理论、公式等计算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指标和参数的能力。

模块二,能力提升模块,建议分配16学时。主要讲授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要求学生明确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模块三,实例分析模块,建议分配6学时。主要讲授怎样将模块一和模块二所涉及的知识加以分析和运用。

模块四,综合应用模块,建议分配6学时。明确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思路和框架。掌握编制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方法和技能。

3.3 教材建设

课本是教学内容的根本载体,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和把握知识的首要工具。搞好教材建设工作,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选择一本优秀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的选用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选优原则,优秀教材包括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荐教材以及特色教材。二是选新原则,新教材是指近三年出版的教材。保证选用的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及时更换陈旧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之本。教材建设是教育的基础环节,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最好能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工作在教学一线,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作人员编写适合本校的新教材,能体现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教材及实践指导书。新教材务必在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对教材内容和组合框架等方面慎重考虑之后再编写。编写教材要绝对具有针对性,语言表达准确无异议、又能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等,弥补学科专业教材建设方面的不足。

3.4 课程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是成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以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按照多层次方式进行组织,基于学院内部建立起的实训实践平台。建议引入网络授课,这样可以较大的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培养教学质量,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四个层次。

3.4.1 实习基地建设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校企应建立实习基地,如创新创业园工作室,工程咨询公司等,各实习基地会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项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这些真实的项目操作,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学生可以到企业参加项目例会、讨论会,亲自感受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同时企业专家可定期来学校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最后由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对学生所做的成果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的同学可以得到由企业颁发的合格证书并优先获得实习机会。

3.4.2 教学与考核方式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学知识也不是只是零碎公式习题的简单堆积,而需要具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眼高手低,实际操作能力偏低等现象,建议采用“在实践中教学”模式,實行校内外导师制。

发挥企业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学校教师讲授能力强的优点,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以企业提供的讲义、案例为主体,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讨论,共同开发教学课件,设计教学案例,共同进行课程的讲授和辅导工作。知识点的讲解以学校教师为主,实践指导以企业讲师为主。最终形成集企业与学校各自优点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财务评价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教师的专业背景,为每一门课程指定一名校内辅导老师,校内辅导老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研究需要讲授的内容。对公司提供的员工培训、实践讲义进行深化改造,从而使讲义内容变得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消化。在教学过程中,以浅显易懂的案例为主线将知识点串起来,边讲解边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学校教师偏重知识点的讲解与辅导,工程师偏重学生实践过程的讲解与辅导。

学科考核应该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与实践的考核结合起来进行。学期成绩应由平时成绩、试卷成绩和实践成绩构成,并且应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建议平时成绩占10%-20%,试卷成绩占40%-50%,实践成绩占30%-50%。

4 “在实践中教学”效果

新构建的“在实践中教学”模式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25名学生进行了试运行。这些学生在四年制本科的第三、四学期完成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管理学、财务管理等基础动手能力训练之后,从第五学期开始,将企业的工程实例引入课堂,这些工程实例均来源于典型实际工程,5个学生为一组做一个项目,在后续专业课的教学中将围绕这些工程实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也将在实践中有所反映。实践证明:这些学生经过真枪实战,均能独立的完成一项实际任务,也获得社会企业的认同。

5 结语

以校企合作模式为核心,广泛引进企业的丰富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缩短了企业需求与学校供应之间的距离,近年来学生的平均就业率达98%,数字说明学院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张炜,屠立.关于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01).

[2]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05.

[3]林晖.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职业教育新发展[J].宁德师专学报,2009(04).

[4]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4

[5]游海丽.关于推进新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06.

课题名称: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7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 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 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学科。从定义上就能看出, 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及数学基础, 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一般都是文理兼招, 因此, 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比理科生差一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理科生可能讲一遍就能理解和接受, 而文科生需要讲两三遍也不一定懂;其次, 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前就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是高深的偏数学、偏经济的课程, 因此对这门课心存恐惧心理, 导致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再次, 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 很多文科生受到文科课程的影响, 对这门课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而在课堂上比较专注于记笔记, 不太重视这门课的数理逻辑性和应用性, 而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习惯于背内容, 结果表明这种学习方法是不行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用不当。

很多教材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得不太紧密, 比较偏重于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介绍和推导, 翻开教材, 都是一些公式、数学符号, 这让初学者特别是文科生产生恐惧心理, 导致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不高;其次, 由于教材过于理论化, 不少学生学了计量经济学也不会应用, 更不知道用到哪里;再次,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与先修课程比如统计学的教材, 或者是不同版本的教材里面出现的符号不统一, 这使学生感到眼花缭乱。

2.课程安排不当。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具有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但是,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 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 这样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 给授课带来很大的困难,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 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传统教学法,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的公式、推导、案例, 有些教材又没有配套课件, 因此许多教师觉得做课件麻烦而采用板书加讲授的形式, 这种方式单一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 没有很好的互动性;第二种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有些教材有配套课件, 这时教师往往又认为板书太麻烦而直接用多媒体, 虽然配套课件和课本内容完全一致, 但是有些数理性质的内容还是需要板书, 因此这种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4.重理论轻应用。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 我们发现几乎都是以讲授为主, 各层次的教学都比较强调理论, 而理论方法要大量用到数学与统计学知识, 较多地偏于理论方法的证明, 对于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理论的经管类专业的很多文科学生来说, 感到学习计量经济学有一定的困难。而在这种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 根本谈不上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5.重课堂轻实验。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但是, 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课堂演示这一环节, 而对于实验课有些学校也没有开设, 致使软件的使用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 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估计和检验方法, 但还是不会用, 对计算的结果也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更谈不上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6.考核方式陈旧。

学生们关心考试成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几道题目一张试卷的传统考试方式使学生为考试而考试, 考核的只是理论知识与解题技巧, 而计量经济学的考核重点应该是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把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的目的, 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查的标准。所以, 与其他课程相比, 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

1.教材精选要突出应用。

选择教材时要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教学的实际出发, 坚持“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 选用那些充分借鉴国内外教材的优点, 精选教学内容, 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和证明的教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庞浩主编的教材就比较好, 教材系统介绍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涵盖了经济学科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基本要求的全部内容, 重要的是教材特别突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每一章都有实际的经济案例, 与普遍应用的EVIEWS软件紧密结合, 并且专门讨论了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作实证项目研究的一般方法。

2.课程设置要合理安排。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时, 要注意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及紧密衔接, 一般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然后再学习统计学, 统计学学完紧接着学习计量经济学, 这样循序渐进, 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而如果学完统计学再隔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再学计量经济学, 那学生势必要重新捡起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 不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3.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应该采用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定义和案例背景材料及算法步骤等内容, 以及计量经济学专用软件的演示, 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对于一些需要推理、演算等数理性质内容, 最好采用传统的板书进行教学, 这有利于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 从而带动学生尤其是不善于数学推导、逻辑推理的文科生在适度教学节奏下积极思考。

4.加强专业案例教学。

为使课程内容更易理解, 必须结合实际模型进行教学, 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方面的案例进行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讲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之前, 可以先提出一个与专业相关的经济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再引出相应理论内容的学习, 而对于理论内容可以简单介绍理论, 尤其是数学推导过程, 只要点明推导的思路, 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推导, 更多的是讲解案例分析, 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之前所提出的专业经济问题, 这种把课程的学习同现实生活、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理念, 可以比较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 如何应用, 怎么实践等, 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

5.加强课堂演示与实验。

计量经济学方法在用于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之前, 还必须给予学生课堂演示和实验的机会,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建模、计算与分析能力, 目前在计量经济分析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应用软件主要有EVIEWS、STATA、SPSS、SAS等。在本科阶段, 笔者推荐使用EVIEWS软件作为计量经济学专用软件, 它基本能够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软件。教师在课堂上对EVIEWS软件使用的介绍和演示, 是学生掌握该软件使用的必要程序, 但还应安排专门的实验, 实验中要求学生把教材上的一些重要案例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当他们能够独立操作时, 才能说明他们基本掌握了软件。

6.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除了采取闭卷考试来考核理论知识以外,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还可以考虑将学生课堂讨论的发言情况、上机实践的操作情况、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课堂讨论, 可以增加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的发言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给积极发言的同学在成绩上适当加分, 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其次, 上机实践操作, 包括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的检验,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都可以计入考核。最后课程论文可以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 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商讨一个模型, 在课下共同完成建立模型、收集数据、回归分析、模型修正的过程, 并最终完成论文,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效果。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全面考核,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参与、创新的热情, 突出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 也配合和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

综上分析, 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以及教学实践经验, 笔者设计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学体系, 该体系符合人的心理认知过程 (如图) , 并将其付诸实践,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该教学体系强调专业教学, 包括针对经管类各专业相关经济问题而设置的实际问题导引、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导引问题的分析方法及解决、导引问题的课堂操作演示、上机实践5大模块, 模块设计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思维过程, 同时也体现了该体系各模块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信息不间断的反馈控制体系。

总之,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 作为教师如何摒弃过去那种只讲理论而轻视应用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在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大幅度提高其运用计量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计量经济学诞生以来,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其广泛应用于金融、财务、国贸等学科, 已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本文从培养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出发, 结合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提出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旨在以更加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4) .

[2]胡荣才, 许涤龙.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J].统计教育, 2008, (3) .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8

教育部在高等院校里的学科分类目录里, 将经济学学科门类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六个二级学科。由于理论经济学侧重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 在分析方法上主要是进行定性分析, 以往在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上对数学的要求不高。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定性分析已不能充分满足理论经济学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需要, 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将日益重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经济学的方法论属性仍有一些争议, 但国际经济学界的分析范式以实证为主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实证分析代表着经济学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1]。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 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提高。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理论经济学实现实证分析的必要基础。

1998年7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了包括《计量经济学》在内的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 将其纳入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体系。然而,与上述重要地位不协调的是,由于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功底不强, 在理论经济学专业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某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然困于计量经济分析, 很难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探索理论经济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增强教学效果是教育界尚需研究的重要问题[2]。

目前教育工作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关于在理论经济学专业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比如,胡新艳、陈文艺(2006)提出了“EDP”教学模式,该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探究、讨论与实践三环节,认为探究环节中,教师理论导学的主体作用相当重要, 讨论环节通过师生互动、信息互递的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知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因此,该环节中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是重要的[3]。王立平、王键(2006)提出“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教师按照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进度,并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及本学校的教学实验条件, 制订出实验教学计划并编写简明软件说明书,划分研究小组,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检查、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及评定实验成绩[4]。何剑(2007)提出“三维”教学模式,该模式将课程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和案例教学三者有机结合,“三维”教学模式中的第一“维”是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 第二“维”是注重学生软件技能和理论分析,第三“维”是要求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解决。在“三维”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上机实践设计和案例分析设计结果决定了“三维”教学模式的效果[5]。张益丰、周卫民(2010)综合前人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加以拓展,提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设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提供一定资源加以支持,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6]。

上述四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EDP”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分环节发挥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掌握和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但教师的作用又由“教”向“导”发生转变 ,因而这一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生的基本训练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三维”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强调计划性,对学生的“学”强调能动性,在教与学中,教师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以设定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该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能动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从模式的设计看,四种模式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但由于理论经济学专业的特殊性, 这些教学模式是否适应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检验。笔者从事理论经济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从2012年开始 ,有意识地将“EDP”教学模式、“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三维”教学模式带入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不适应),通过设计阅卷及借助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三种教学模式的效果。经过实证分析,笔者认为三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待改进,并就此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随后的实证分析表明,该教学模式是一种较适宜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实证测评

1.教 学 效 果 测 评 方法 的选 择

笔者在理论经济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曾将上述“EDP”教学模式、“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三维”教学模式运用于某校2012年上学期同年级三个不同班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束后,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一些数据,具备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效果测评的基本备件。

考虑到每一种教学模式运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且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主体的能动性,因此,文章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界定为教学模式和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反应两个方面。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在学生中产生不同反应、学生的不同反应又反过来对教学模式的采用产生不同效果,因此,教学模式与学生态度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据此, 文章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选择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是实验结果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对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分析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总体均值是否产生显著作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是双因素方差分析中的一种类型, 它是将全部观察值的变异(总变异)按设计和需要分解成主效应、交互效应和随机效应三个部分,然后对变异来源和大小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该方法,测度出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7]。

2.教 学 效 果 实 证 测 评

(1)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的数据采集

由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两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获取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和学生反应三个变量值的数据。

“教学效果”的数据用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表示。

“教学模式”的数据形式表示为 :

“学生的反应”数据是通过在课程结束后设计问卷获取的,该问卷只要求学生就不同教学模式反应为:好、一般和较差三个方面进行回答。这样,该因素的数据形式就表示为:

根据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不同反应的人数对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进行分组, 得到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全部数据1。从所得数据分析,对三种不同教学模式,学生的反应程度差别较大。在“EDP”教学模式的试验班级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好的学生约占该班学生总数的43%(共计42名学生,18名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好),认为该教学模式一般的学生约占该班学生总数的36%,可见该班大部分学生是认同“EDP”教学模式的。在“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的试验班级中 ,虽然约有73% 的学生能接受该教学模式, 但认为该教学模式好的学生只占该班学生总数的27%。在“三维”教学模式的试验班级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好的学生约占该班学生总数的56%, 认为该教学模式一般的学生约占该班学生总数的26%,只有约1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较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维”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反应较好,其次是“EDP”教学模式,对“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学生持一般态度。

(2)实证测评

我们借用SPSS16.0软件, 对上述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SPSS16.0的运行结果见表1中原教学模式(A)。

a.RSquared = .572 (Adjusted RSquared = .543),A: 表示原教学模式;B:表示新教学模式。

表1是有交互作用方差分析表,从表中A分析结果看,教学模式的主效应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值为0.443,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应这一因素的主效应统计量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 ,说明学生的反应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二者交互效应的F统计量相伴概率0.054,大于0.05的显著水平 ,说明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结合在一起对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从上述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判断, 三种教学模式在实践运用中并没有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对教学效果起作用的是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应程度。教学模式与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应程度交互在一起没有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探究原因发现:三种教学模式虽各有其特点,理论上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掌握,但三种教学模式在理论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反映出一些不足之处。

就“EDP”教学模式而言,该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虽然分环节发挥了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但该教学模式缺少相应软件操作的教学。因此,在实验班级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对软件操作不熟练,计算机软件动手能力不强,导致该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理想。

“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性教学, 虽然该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使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实践操作,但教学过程中对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方法、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等关注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教学模式只持认同态度,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该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增强。

“三维”教学模式在三种教学模式中较全面地考虑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软件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因而该教学模式在实验班级中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显著。该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作用,虽然关注学生的能动性,但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因此,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多“依葫芦画瓢”,对计量分析结果无从分析,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

由于上述三种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能适应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

计量经济学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由于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于文科考生, 他们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不扎实,因此,对于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计量经济学主要是应用计量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中开设应用计量经济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而应用计量经济学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任何一个经济模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三个重要因素,即理论、方法和数据。理论是经济理论,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方法和计算方法等,数据是反映研究对象的活动水平、相互间联系及外部环境的信息。对于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对而言,经济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这样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关键就是模型方法和数据处理。

基于以上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 总结上述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足及实证测评中得到的结果, 并结合在理论经济学专业中讲授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经验, 认为在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中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时可以实施“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借鉴和糅合“EDP”教学模式、“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三维”教学模式的理论精华,介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更注重二者间的交互关系。

该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验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教师的导向功能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实验室的实验把二者的交互作用结合在一起。该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逐个带入实验室实验, 在反复实验中解决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然后回到课堂教学中介绍新知识,整个模式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直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教师主导活动突出“主导”的功能,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方法时要求深入浅出, 使枯燥难懂的模型方法在学生中得到提升。同时,教师在每讲授完一个知识点,解决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前要简化软件操作手册,并就同类问题进行演示,方便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术,使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但是实验计划要尽量做得详细,引导学生多思考,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反馈信息,即时问题即时解决,并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反复实验,以此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达到使学生熟练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目的。

学生主体活动强调“主体”角色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提出学习中的知识难点,并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解决这些知识难点。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寻找、提出现实问题,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讨论氛围, 把教师和学生融汇在一起分析和讨论现实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方案。然后由学生收集数据在实验中自主操作, 每次实验都互递和反馈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形成浓厚的学习与实践氛围,在反复实验和讨论中达到熟练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目的。

“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的教学模式理论上包含“EDP”教学模式中的探究、讨论与实践三环节,也考虑到“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 “三维”教学模式中的软件知识介绍、重点问题的分析及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等要点,还高于这些教学模式并更加注重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强化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相应软件知识的深入浅出和课堂教学及实验活动的互动与整体性。从整个模式的运行看,充分体现了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特点和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上是一种较完善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

四、“主导—实践贯通—主体” 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测评

1.教 学 效 果 测 评 的 方法

测评“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效果的方法,首先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在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后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两个因素的主效应及二者间的交互效应对教学效果是否产生显著性影响。然后,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增强产生多大影响。

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在前文中已概述。笔者采用的二元选择模型将包括其中的线性概率(LPM)模型、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采用线性概率模型是分析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边际影响,采用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是分析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平均边际影响。

2.数 据 的 获 取

(1)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数据

在运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时, 依然假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是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两个方面。其中,教学模式假设有:“EDP”教学模式、“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三维”教学模式和“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四种形式,这样“教学模式”的数据形式为:

其中, 第四种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同一高校2013年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三个理论经济学专业班级中。

“学生的反应”数据采取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形式假设为:

“教学效果”的数据 ,依然假设用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作为代表。

对于前三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继续采用2012年上学期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考试成绩, 后一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采用2013年同一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三个班级的学生平均计量经济学课程考试成绩。虽然2012年和2013年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不是同一届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但这些学生来自同一所高校,录取时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因而假设两届学生不存在接受计量经济学知识能力上的差异,授课教师不变,且两届学生计量经济学试卷考试难度基本相当,可以把两届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同一背景下分析。

(2)二元选择模型的数据

二元选择模型选取的指标包括: 教学模式下是否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y)、教学模式下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x1)、采用的教学模式 (x2)以及是否对该教学模式感到满意(x3)四个指标。其中,指标y,x2,x3的形式分别为:

指标x1的数据是随机抽取的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指标y,x2,x3的数据通过设计问卷获取。

2013年理论经济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结束后 , 在三个班级中就“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中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模式下是否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及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两个方面。调查数据作为二元选择模型的数据源。

发放问卷调查的这三个班级总共143个学生, 发放143份问卷,收回143份问卷,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真正收回的有效问卷是126份,有效问卷比例为88%,能较全面地代表这三个班级学生对“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态度。认为在该教学模式下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比例为85.19%,对该教学模式持满意的学生比例为87.76%,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该教学模式下能解决现实问题, 因而大多能接受该教学模式。

3.教学 效 果 的 测 评

(1)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教学效果的测评

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中新教学模式(B)。

表1中B显示,教学模式和学生态度两个因素的主效用F统计量相伴概率值都为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有显著差异的, 学生的态度对教学效果是有显著差异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态度二者的交互效应F统计量相伴概率值为0.028,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态度结合在一起对教学效果也产生显著差异。结合前文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引进“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后,方差分析结果发生变化,说明“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与其他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有显著差异的, 且在引进该教学模式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间对教学效果的效应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从方差分析结果判断,该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2)二元选择模型对教学效果的测评

为进一步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 笔者运用二元选择模型进行测度。在运用二元选择模型进行教学效果测评时, 分别从2012年和2013年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6学生和32名学生作为分析的样本。2012年的学生是从“三维”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级中抽取的(“三维”教学模式在三种教学模式的问卷中反映较好)。

依据线性概率模型、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的形式, 运用Eviews6.0分析软件 , 分析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提高的程度,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的运行结果看,各项检验量基本符合要求,能建立线性概率模型,模型形式为:

y=0.140429+0.002591x1+0.25143x2+0.152534x3(1)

表2的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x2对y的影响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在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模式是否感到满意都一样的情况下, 接受过“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学生与接受“三维”教学模式的学生相比,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的概率要高0.2514,即边际影响为0.2514。此外,学生对教学模式是否感到满意即学生的态度对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边际影响是0.152534。

在运行Probit模型时 , 由于其Loglikelihood的值为 -42.99325,Restr.Loglikelihood的值为 -47.01629,LRstatistic的值为8.046082,它对应的概率p值只有0.045069,这些结果表明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这样,可得到Probit的估计模型为:

从该模型可以计算出x1,x2,x3对y的平均边际影响, 有关的计算结果见表3。

而在运行Logit模型时 , 得到Loglikelihood的值为 -42.99526,Restr.Loglikelihood的值为 -47.01629,LRstatistic的值为8.042075,它对应的概率p值只有0.04515,这些数据表明模型整体上显著。因此,可得到Logit的估计模型为:

从该估计模型同样可得到x1,x2,x3对y的平均边际影响,相关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在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中,各变量对因变量的平均边际影响差距不大,由此判断得到的结果基本是正确的。表3中,“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提高 的平均边 际效应在 三个因素 中是最大 的 , 为0.262177。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增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态度,它对教学效果的平均边际影响为0.164328。这不但证明了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结论,而且证明了“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对增强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理论和实践中都值得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使用。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计量经济学地位的日益提升, 计量经济学日益受到青睐。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把握较有优势,但由于受到其教育背景的影响, 对如何把所学经济理论借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历来是教学培养过程的难点。理论界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提出一些卓有成效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笔者从事过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 曾尝试把目前理论界提出的一些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教学实验后得到一些能反映教学效果的数据, 通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结论显示,已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不存在显著性。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同样地得到一些能反映教学效果的数据, 通过运用统计学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及二元选择模型, 实证评价新的教学模式引进后, 其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且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平均边际影响较大。因此,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可以考虑在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提倡并加以运用。

但是,由于所有实证测评的样本范围只是某高校的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且每一种教学模式只试验一次,其结果依然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才能加以定论,因此,期望这些教学模式能在不同的高校得到教研人员的验证和检验。

摘要:理论经济学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既是必要的又存在很大教学难度。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体验,并运用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测评,发现已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不存在显著性,并尝试提出适应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建立二元选择模型,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实证测评,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是显著的且对教学效果的强化有较大促进作用,值得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与运用。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9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能直接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级实用人才。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只重视“知识传授”, 轻视“能力培养”, 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 毕业后长时间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实践教学则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认知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用结合能力, 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工作和学习作风及创新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全面而深入的理解[1]。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各高校均加大了实践教学投入和改革的力度, 努力发挥实践教学在知识建构、深化提升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功能,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对于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来说,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该校不属于优势学科, 处于从属地位, 因而重视不够, 常常将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合并为商学院, 统一建立一个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而财经院校学科分类相对较细, 常见的下设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会计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等等, 每个学院又独自设有相关的实验教学部门, 因此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投资的力度普遍大于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

但是在财经院校中, 会计, 金融, 国际贸易等专业由于应用广, 实践性、操作性强, 便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通过虚拟企业, 虚拟银行等模拟实验, 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财务流程, 银行的相关业务等工作, 掌握应用本行业领域的通用软件,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学专业是经济管理类的基础学科专业, 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数量分析工具掌握, 内容难度相对较大, 实践性、操作性上不及财经院校中其他学科, 所以这一专业特点也给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一些特殊性。

二、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笔者所工作的南京审计学院, 其经济学专业定位体现在“一个中心, 二个基本点”:以培养现代经济分析、预测、决策和咨询人才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具备厚实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功底和精通现代数量分析方法为基本点, 即“厚理论基础”和“精数量方法”。我校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大致分为两阶段: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

(一) 课程实践教学

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属于基础性训练层次, 该层次的训练以低年级学生为主, 以验证性、模拟性为特点, 根据所开的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 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以增强学生对本门课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掌握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原理、方法, 以及应用经济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从事综合性实验教学奠定基础。本阶段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思考讨论:

经济学中蕴含了人类行为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师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 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发现身边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或经济困惑, 并应用本门课程所学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或解释, 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例如:在介绍经济学原理的时候, 启发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为什么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 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为什么商品要明码标价?”“如何看待水价的调整?”等等人们在婚恋、消费、经商、求职等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 从而使学生领略到经济学的魅力, 从中获得经济学的思维训练, 掌握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待生活的智慧。

2、案例教学:

教师通过真实、具体、贴近现实的案例, 将学生置身于实际操作的场景, 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动手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等得到综合培养与锻炼[2]。比如:讲解“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时可以联系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讲解“失业与通货膨胀”时可以分析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学生通过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原则。

3、视频教学: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 要从感性认识开始, 以获得理性认识为目标。视频教学强调, 在教学中应当将视听媒体与教材进行恰当地结合。教师针对所讲授的内容, 从《焦点访谈》, 《新闻1+1》, 《中国财经报道》等节目中选择部分节目在课堂播放。在播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问题和注意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 带着思考去看;视听教学结束之后, 对节目内容再进行总结、概括, 对问题进行提问和交流,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内容。

4、角色扮演:

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与模拟, 以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及分析、预测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手段。它不仅能充分地融景于堂, 融趣于学, 而且还能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介绍拍卖理论时,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买家进行竞拍,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继续学习相关内容。

5、上机实验:

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 精通现代数量分析方法是其必备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在介绍相关的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软件时, 不仅需要学生理解, 还需要学生熟练操作。比如: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课, 配套的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二) 综合实践教学

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属于综合性训练层次, 该层次的训练以高年级学生为主, 以综合性和创新性为特点, 综合运用过去所学到的各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目的是训练和提升学生探索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社会调查实验:

该实验安排在第5学期的第17-18教学周, 学生组成调查研究小组, 每一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 由指导老师确定研究主题, 拟定研究大纲, 深入企业、农村、银行、政府部门开展社会调查, 然后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撰写总结报告, 以实现对专业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有重点的实践, 了解社会并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2、数学建模实验:

该实验安排在第6学期的第17-18教学周。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强调运用数学作为科学分析的工具, 所以我校结合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排了这一实践教学模块。该课程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亲自设计和建立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软件动手解决问题, 从实验中去探索、学习和发现数学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用计算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3、数量经济分析实验:

该实验安排在第7学期的第9-10教学周, 主要对学生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等常用软件的培训,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统计软件对实际经济问题作定量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建立模型并实现模型的估计、检验和预测等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综合素养。

4、毕业实习:

一般来说, 学生在第7学期的第10教学周即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全部课堂教学内容, 第11周开始即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我校与雨润集团, 苏地集团, 泰阳证券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 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社会平台, 给学生在毕业前提供了接触和了解社会场合的机会。

5、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每位学生第6学期应完成学年论文1篇。学年论文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的阶段性总结和综合应用, 并通过论文的写作, 初步了解和掌握经济论文的要求和规范, 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和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一般要求在第七学期撰写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 第八学期安排正式写作, 从选题到结题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2周。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提高分析与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个环节的实际锻炼, 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我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笔者感到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着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一) 实践教学内容方面

一直以来, 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难以预测性, 人们常常将经济学排斥在实验学科之外, 直到实验经济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成见。著名的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因为对实验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实验经济学解决了许多传统经济研究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在简化的实验室环境下, 通过对被检验理论的自变量进行良好的控制, 可以比较不同的经济理论的优劣;在反复的实验中, 根据积累的实验数据和现象, 发现新的经济规则;借助实验室环境完成一些制度设计、政策设计、策略设计, 从而对制度设计进行评估[3]。上文所提到的“角色模拟”的实践教学方法实际上也是实验经济学中常用的方法。所以实验经济学是未来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我们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与时俱进, 修改和替换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

经济学专业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 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相比,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具有理论功底扎实、适应面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但是, 许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发现, 由于他的知识偏理论, 重基础, 在社会上出现了“哪里都能用, 哪里都用不了”的尴尬境地。所以笔者建议, 不妨在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增设一个选修模块,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 特长选修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 从而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二) 实验室的建设方面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教学基地, 所以实验室的建设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由于年年扩招, 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而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硬件建设却没有跟上。以我校为例, 常常出现了几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相冲突, 机房短缺的情况;许多原本属于各院系的实验室被学校统一征用, 有名无实, 学生上机实习时间难以保证。这在客观上必然影响了各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软件建设应该是一个实验室的内涵和灵魂, 而许多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只侧重于场地、办公设备、教学设备、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经济学专业侧重于经济理论的研究, 学生更需要查阅大量的数据与文献, 所以应该从实验室的建设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用于购买相关的专业数据库, 另外还应开发自己的特色数据库, 比如:可以将散见于课堂上各位老师的案例、视频收集起来, 建立案例库、视频库, 将组织学生调查的相关数据收集起来建立专题数据库, 组织师资编写实践教学课程的配套教材, 建立自己的教材库。

我们一直以来强调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服务, 这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也出现了一种误解:似乎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来说, 实验室的作用只在于教学方面, 在科学研究方面不具有理工科实验室那样的作用。实际上, 教学和科研是互融互通, 相辅相成的, 应该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专业实验教学项目, 从而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实现实验室从教学基地向研究基地扩展, 同时也会反过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4]。

(三) 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

任何一个系统的良性运行都依赖于一套完善的制度, 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 全校的实验室建设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 财经院校中学科门类较细, 一般不同的院系自行采购所需的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数据库, 而不同院系间学科上又有相通的地方, 比如经济学专业常常会用到金融学专业的相关数据库, 所以只有实现各院系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才能有效地避免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

实验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 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所以要重视师资的培训。一是通过校外的短期培训, 特别是利用购置新软件的契机培训指导教师。二是通过教研活动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研讨, 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三是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 尽快让他们走上实践教学岗位。四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科研活动, 通过科研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5]。另外, 由于经济学专业涉及理论较广, 实践教学中常常需要几位老师配合完成,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需要不同的老师带领不同的调查组, 所以在课酬核算上要增加灵活性, 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实践教学课程, 只按一门课程核算, 而应按照教师人数分别核算。

四、结语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 才能建成“贯穿学习全学程、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有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6]。从1995年国家正式发文对高校的教学实验室进行合格条件评估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经建立了500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应该积极借鉴这些示范中心的经验, 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 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锦.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95-96.

[2]马春艳.实践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师, 2008, (07) :118-119.

[3]李彬.实验经济学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2, (09) :19-21.

[4]宋晓平.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03) :54-56.

[5]宋锡辉.论实训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的实践基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1) :91-95.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10

通过对教材、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查方式的探索、改革和实践, 初步摸索出了适合本专业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构建模式。

1 教材的选用

涉及经济学原理的参考书和教材比较多, 既有国内高等院校出版的经典著作, 也有国外引进的优秀教材。如何选取教材, 要以新时期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进行选择。我国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国,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贸易来往日益频繁, 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要求。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广的国际视野, 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因此, 新时期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1) 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虽然属于应用型经济学, 但是由于要面对国际经济领域内的错综复杂的变化和形势, 必须要具备运用基本经济原理进行认知和分析的能力, 以便进行准确有效的经济决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是新时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2) 具备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特色就在于具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 这些能力体现在对于沟通语言技能的把握、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的理解和熟练运用等, 其中语言技巧是其中的基本技能之一。

(3) 实际业务能力。

(4) 经营管理能力。

从以上几点要求出发, 综合考察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 最终我们选取了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 (N. Gregory Mankiw) 编著的《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作为教材。选取这本书作为教材的理由在于:

(1) 这本书深入浅出, 既包含了微观经济学有包括了宏观经济学部分, 是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

(2) 这本教材比较好的反映了当前了当时经济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3) 英文原版教材,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语言技能具有裨益。

2 教学方式和手段

(1) 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语言技能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的就是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模式在我国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英语的深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者是采用英文教材, 中文讲解, 作业及考试可采取中英文。二者是采用英文教材, 板书、课件或讲义、作业及考试用全英文, 讲解中英文。三者是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英文。采取哪种模式既取决于师资状况又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考虑后, 我们采用第二种模式, 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经过最近五年的教学实践,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接受度大, 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直观性。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进度, 授课内容得到丰富, 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英文课堂讨论,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促进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

(3) 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 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经济学原理属于基础理论课, 涉及理论知识比较枯燥, 如果辅以案例教学, 则更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 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 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 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4) 课程考查, 经济学原理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的特点, 任课教师灵活运用课堂口语答问成绩、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考查方式。增加了成绩考查中的课堂口语答问的成绩比重, 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发言质量和水平也都被计入最终成绩, 以此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课程平时作业用英文完成, 根据教学进程有目的安排一些问题作答。期末测试试题从试卷库中产生, 试卷为全英文, 要求用英文答题, 以考核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学生的结业成绩的构成比例为:课堂口语, 作业等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

3 教学效果

经过最近五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难度,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学生对于英文原版教材的认同率逐渐得到了提高。其次, 通过应用双语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应用读、写、说英语的水平。再次, 通过开展英文课堂讨论等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结语

通过我们对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和改革, 建立适合我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构建要从教材选用, 教学模式及手段的运用上等方面结合教学对象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5) .

[2]金巧兰.浅谈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6) .

[3]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 2009, (4) .

[4]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 2002, 18 (2) .

[5]许晓红.经济学原理实行双语教学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11) .

美国经济学专业名校Top 10 篇11

19世纪之前,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承袭了英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人文学科的教学而不重视研究。1876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在全美大学中率先设立了研究生院,并在人文学科中开设了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从而揭开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历史,也意味着现代经济学专业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开始萌芽。

1885年,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EA)成立,这是美国经济学领域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学术组织。1894年,美国经济学会第三任会长John B.Clark将欧洲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概念引入了美国经济学研究,提出了“边际生产力”概念和生产耗竭理论,并形成了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这一理论最终形成了美国经济学史上著名的边际学派,从而标志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现代经济学专业正式诞生。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各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研究日趋科学化和精细化,目前经济学已成为美国社会科学体系中知识结构最为完善、研究方法最为多样和成熟的学科。尤其是随着数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学的发展日益呈现出数量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计量经济学不断深化。目前美国大学普遍把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与数学、统计学紧密结合,促进了计量经济学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美国各大学通常都要求学生根据经济理论阐述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联立方程(组)构建数学模型,并根据经济统计数据对模型的各项参数进行估计和统计检验,然后利用模型来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程度,并进行经济预测。

2数理经济学日益复杂化。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为例,学校在研究生阶段将经济理论与纯数学紧密结合,运用微积分、线性代数、集合论、拓扑学等纯数学工具来描述和刻画经济理论,并进行大量的数学推理和证明。

3即使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规范分析中,美国各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也由过去的纯理论研究,开始转向利用统计资料进行海量计算分析而总结出普遍经济规律的研究模式。

1哈佛大学

作为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学研究的圣殿,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名师辈出,群星璀璨。这里既有新凯恩斯主义的新一代旗手N Gregory Mankiw、自由主义色彩浓厚的Robert Barro,也有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前任校长Lawrence Summers。

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可授予经济学博士和商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者与哈佛商学院合办),而并不授予单独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尽管学术氛围浓厚,但崇尚多元化的哈佛一直没有把数学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工具,而是强调经验,经济学思维和写作能力,并热衷于影响实际的经济政策。

国际学生申请经济学博士需要提交GRE和TOEFL成绩,若申请商业经济学博士则可提交TOEFL、GRE/GMAT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申请陈述,三封推荐信、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商业经济学博士申请截止日期是12月3日,经济学博士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申请费为105美元。

网址:http//www,economics.harvard.edu/

2麻省理工学院

与哈佛不同,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的研究风格更偏向于技术,很多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把自己与哈佛同行的差别归结为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和学校的整体研究风格相似,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较为偏爱数学和其他理工科背景的申请者,很多学生都是在获得了数学或物理学专业学位后再申请攻读经济学博士。经济学系每年招收约22名经济学博士生,新生入学后需要学习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学位课程,并在参加博士综合考试之前完成两个主修专业和两个辅修专业的学习研讨。

国际学生申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需要提交GRE、TOEFL/IELTS成绩,经济学系不接受GMAT考试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申请陈述、三封推荐信、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国际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2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http://econ-www.mit.edu/

3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虽然没有像麻省理工学院那样极度强调申请者的数学与理工背景,但对学生的数学训练贯穿整个研究生项目的始终,并将申请者在入学前对于微积分、矩阵等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作为最终决定录取与否的重要标准。全系每年从800多名申请者中招收近20名新生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有在职教授60余人,知名美籍华人计量经济学家邹至庄目前仍是系内的名誉教授。

国际学生申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需要提交GRE,TOEFL/IELTS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申请陈述、三封推荐信、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国际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1日。通过网络提交申请的申请费为65美元,而提交传统纸质申请材料的申请费为105美元。

网址:http://WWW.princecon.edu/economics/

4芝加哥大学

如果仅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人数来看,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这里既是现代理论金融学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实证金融学的发源地。以货币学派创始人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把芝加哥学派在经济学界的声誉提高到了前所来有的高度。自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颁发以来,在62名获奖者中,有24人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有着各种渊源和联系,这为经济学系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摇篮”之美誉。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风格鲜明,研究生们往往都认为自己是最忠实的新古典经济学信徒,坚信自己在芝加哥大学学到的是真正的、严肃的经济学。

国际学生申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需要提交GRE、TOEFL/IELTS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申请陈述、三封推荐信、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国际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2月28日,申请费为100美元。

网址:http://economies.uchicago.edu/

5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规模较大,目前有全职教授90余人,在读博士生120多人。与哈佛大学经济系较为相似,斯坦福大学经济系也融合了多个流派的经济学大师,包括证明了一般均衡理论的Kenneth Arrow教授。经

济学系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货币理论、计量经济学、经济史、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国际学生申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需要提交GRE和TOEFL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简历、个人申请陈述、三封推荐信、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国际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月6日,申请费为105美元。

网址:http://ecorLomics.stanford.edu/

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系规模不大,但教授们的研究兴趣极为广泛,包括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等17个领域,几乎在每个研究领域内都有世界顶级的经济学大师,包括微观经济学的Hal Varian和宏观经济理论的Christina Romer。

国际学生申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系需要提交GRE和TOEFL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简历、个人申请陈述、三封推荐信、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国际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2月12日,申请费为90美元。

网址:http://www.econ.berkeley.edu/

7耶鲁大学

尽管在历年排名上较少进入全美经济学系的前五名,但耶鲁大学经济学系也是名师辈出的经济学殿堂。在这里,既有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创始人James Tohin,也有计量经济学大师Ray C.Fair。诺贝尔奖得主、信息经济学创始人Joseph Stiglitz也曾在此执教多年。

国际学生申请耶鲁大学经济学系需要提交GRE和TOEFL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简历、个人申请陈述、三封推荐信、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国际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2月15日,申请费为95美元。

网址:http://www.ccon.yale.edu/

8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经济学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引人大量模型对经济学科进行数量化研究的同时,也强调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等学科对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的重要性。同时,经济学系还利用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强大实力进行了多种合作教研。

国际学生申请西北大学经济学系需要提交GRE,TOEFL/IELTS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简历、个人申请陈述、至少两封推荐信、写作范例、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国际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2月31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http//www.ccon.northwestern.edu/

9宾夕法尼亚大学

与西北大学经济学系相类似,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系也与本校的沃顿商学院(The Wharton Sch001)开展了多项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合作,很多教授在经济学系和商学院兼职,从而使经济学系的研究生获得了更多接触实践的机会。同时,借助沃顿在金融领域的强大实力,经济学系在金融学,特别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国际学生申请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系需要提交GRE和TOEFL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简历、个人申请陈述、三封推荐信、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国际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2月15日,申请费为70美元。

网址:http://www.econ.upenn.edu/

10哥伦比亚大学

利用地处纽约的有利条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多年来不断网罗经济学人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Mundell.Joseph Stiglitz和Edmund Phelps等知名教授的陆续加盟大大提升了经济学系的教学和研究实力,在应用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国际学生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需要提交GRE、TOEFL/IELTS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研究生院申请表格、个人简历,个人申请陈述、三封推荐信、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国际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2月15日,申请费为90美元。

网址:http://www.columbia.edu/cu/economic/

对中国申请者的建议

1.关于数学。在中国大学的教育体系中,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与美国大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许多学校的经济学系招收的是文科背景的高中毕业生,而且大学期间进行的数学训练相比美国顶尖经济学系研究生阶段的要求来说是非常不充分的。因此,立志申请美国经济学专业(尤其是申请顶尖经济学系)的中国同学一定要努力加强数学方面的训练,如果在经济学专业之外能够辅修或拿到数学、物理等专业的学位,不仅能大大增加被名校录取的几率,也能极大地方便今后的学习和研究。

2.关于学位。美国前十名的经济学系在入学时均不接受硕士学位的单独申请,哈佛大学的惯例是在授予博士学位时同时给予硕士学位证书,而普林斯顿大学需要学生在通过博士综合考试之后才考虑给予硕士学位。因此,如果申请者的目标是获得硕士这样偏应用的学位,需要在申请经济学专业之前进行仔细考虑。

非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篇12

一、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一) 专业语言能力不足。在双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英语能力与双语教学不相适应, 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定位并不能完全符合双语教学的要求, 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作为辅助, 造成了学生在双语课上听不懂, 理解难, 学习速度慢, 专业交流能力差等问题。大多数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是日常使用的英文词汇和使用习惯, 对专业英语了解不多, 也没有很好的渠道来帮助他们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同时, 很多学生还存在误区, 认为自己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 就不用担心在双语课上听不懂、学不懂的问题。这显然加剧了学生语言能力与双语教学实践要求不符的矛盾。虽然很多高校也有设置商务英语课程, 但商务英语并不能完全链接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所学所用, 这不仅需要相关课程体系的大变革, 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自我提升相关专业英文水平。

(二) 评教结果差强人意。尽管学生对中英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排斥, 甚至对双语教学也是充满期许, 但现实结果却是评教结果差强人意。一方面, 因为外语能力有限, 使得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课堂上的知识点, 课堂上教学开展与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成为较普遍现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最突出表现即为专业教学时间缩水。如果英文解释在双语课堂上所占比例过高, 那么必然压缩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 专业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一些英文底子好的学生, 就会觉得课程无趣或者对他的学习意义不大;如果中英文对照解释在课堂上所占比例少, 甚至是采用全英教学模式, 学生能否全然理解是一大问题, 毕竟学生的英文水平的差异性肯定是存在的。另一方面, 双语教学课程一般采用教师课堂授课、教材及考试试题等部分或全部为英文的形式, 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时间成本和学习难度不言而喻是增加的。同时, 在与老师交流互通方面与传统课程相比也显得尤为不足。

(三) 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是专业英语的问题, 而是以传授或学习专业知识为基本出发点的课程, 一般是以高年级大学生为教学对象。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并不充分, 有的人甚至认为双语课其实就是附带专业知识的英文课, 这其实是对双语教学目标认识不足的表现。同时, 教师对课程进度的把控, 对学生理解的掌握, 对外语所占比例高低等问题, 都是承担双语课程专业教师会面临的尴尬问题。理论上, 双语教学只是以外语作为媒介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但实践操作层面上, 我们又很难摆脱语言对教学的干扰因素, 在课程进行中需要穿插相应的中英文解释, 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使得教学过程中, 能否按照预期的教学计划或教学目标执行成为一个不好把控的事情。

(四) 师资力量薄弱。目前, 我们的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够, 双语教师的培养速度显然还不能满足当下蓬勃发展的双语教学课程的增长速度。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中英文或全英文的教学模式, 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从当前教师的学历构成来看, 专业教师一般很少具备英文专业背景, 教师的英文听说能力成为授课效果好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瓶颈。为了增开一门双语课程, 往往采取对传统专业教师进行简单培训即上岗的方式, 或者吸收相应的海归人才作补充, 一方面留给教师的双语备课时间不足, 另一方面具备语言和专业能力的新近海归人才教学经验尚缺, 真正能胜任双语课程的师资人才现在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突破点

(一) 专业英语课程有效衔接。双语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 通过英文这一媒介来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 具备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专业英语课程与双语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是解决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层面难题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第一, 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自学能力。改变学生固有的英文学习思维, 引导他们重视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包括主动阅读专业类的专业书籍及文献, 浏览国内外经济学主流媒体网站, 让他们了解到英文的学习并非只是为了日常交流, 更是自己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之一, 英文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 更要习惯的是如何使用好英语这个工具或载体, 来丰富自己, 提升自己。第二, 注重专业英语教学。在培养方案设计中, 应当适当安排课时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和辅导, 减轻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环节中对基本专业英语用词用法解释的工作量, 以提升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和高效性, 保障基本课时下专业知识的讲授不会受到太多语言障碍的干扰。

(二) 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在经济学专业的双语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是要增加英文在授课中的比例, 更要合理安排教学资源, 即优化经济教学资源配置。经济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 经济理论与相应实务发展与国际经济社会变迁有着很强的直接联系。在实践教学中, 不仅要对传统知识理论加以掌握和学习, 更要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表现和问题, 甚至是学习最新的相关实务操作, 教学模式就不能简单以课堂讲授为主, 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借用国外的教学资源, 搭建与国外高校的资源共享平台, 开通实验教学模式, 尝试全英讲座课堂, 结合多样化教学模式参与到双语教学实践环节中,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恰当的教材选用。为了让经济学专业学生能广泛参与到国家经济话题中, 能深入分析和了解国际经济形势格局的变化, 教材的选用非常重要。现在的双语教材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翻译版, 即在国外权威教材的基础上, 摘取整理部分重要内容, 按中文教材的逻辑进行编写, 这种教材往往知识体系比较符合我们传统教学习惯, 且有中英文注释, 利于课堂教授。另一种即为全英影印版教材, 这种教材很原汁原味, 但需要学生和教师都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要根据课程难度、学生能力、学时长短、课程体系、教学培养计划等综合考虑, 不能一蹴而就直接选择全英版本的教材。同时, 在规定教材之外, 要引导学生广泛查询阅读相关专业文献资料, 懂得利用互联网学习相关经济学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四) 双语师资发展计划。由于当前双语教学发展迅速, 高校双语教师师资存在质与量均不足的现实难题, 各高校应当充分关注双语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对于经济学专业教学师资而言, 在引进教师方面可以偏向具有优秀专业知识背景的海归人才, 以满足短期内日益增多的双语课程对教师在量上的要求。同时, 注重对双语师资的培养与激励, 建立系统性的双语教师培训培养计划, 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出国深造与学术交流, 并建立双语师资奖励评优机制, 把双语师资的培养作为一种长期的发展计划来执行。

三、结语

在高校教育改革浪潮中, 双语教学模式在促进教育教学国际化, 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都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特别是在经济学专业教学环节, 双语教学模式的参与及采用, 能很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提升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能与国际高校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 其现实教学过程中也不乏各种各样的问题。如, 学生专业英语能力不足、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所以在今后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开展中, 应当做到经济专业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 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恰当选用相关专业教材, 以及注重双语师资力量的发展与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双语教学模式的作用及提升教学效果, 真正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经济专业人才而服务。

摘要:双语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 对双语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展开了对该问题实践可操作层面上的种种思考, 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为寻找和应对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突破口提供了些许参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经济学专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恩, 丁年青.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 2012, 4:68~75

[2]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 2010, 10:91~94

[3]韩立新, 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 2013, 6:35~41

上一篇:组合测试用例下一篇:电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