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宏观环境(共12篇)
分析宏观环境 篇1
2008年是全球经济环境动荡和变化的一年, 也成为我国经济从快速增长周期到增长下滑周期转折的一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依然处在高位运行的状态, 增长态势十分明显, 并且出现经济过热的苗头。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 国家的调控政策是放在“防止经济过热, 防止通货膨胀”这“两防”上。第二季度我国经济继续运行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上半年经济增长依然保持在10%以上, 尤其是CPI和PPI上升到历史高位, 国家此时的调控政策仍然放在“两防”上, 继续采取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手段, 控制经济的过快和过热。第三季度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导致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急剧下降。政府果断采取调控手段, 以防止国内经济受影响, 出现快速下滑的不利局面。信贷政策由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迅速转向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第四季度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国内经济也出现明显下滑的态势, 国家不仅连续下调银行利息和存款准备金率, 而且还动用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 出台了拉动经济的4万亿元投资政策。可以这样说, 2008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和经济政策变化最快的一年, 让人们感受到经济的变化如同坐“过山车”一样, 从顶峰瞬间坠落到谷底。
在如此多变的经济大环境下, 中央空调产业也同样体验到“热”与“冷”2种不同的感受。2008年1—6月份, 我国中央空调市场承接2007年强劲的发展势头, 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前4个月的增长速度丝毫不亚于2007年。虽然受到自然灾害以及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影响, 但整体上还是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各种技术流派也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格局。从2008年5月份开始, 中央空调行业就感受到压力, 特别是家装市场的萎缩比较明显。由于房地产的持续低迷, 户式中央空调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整体签约量开始出现回落。由于中央空调产业处于消费链的下游, 受外部经济变化的传导相对比较慢, 2008年上半年虽然受到巨大的压力, 总体上还是保持着增长的态势。
但是, 由于出口明显受阻和从紧经济政策的打压, 国内中央空调产业由于受资金供应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新开工项目减少、回款难度加大。2008年下半年, 尤其是9月份以后,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慢慢扩散, 开始动摇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信心, 加上中央空调2007年度的签约逐步实施完毕, 新的签约合同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 回款明显出现迟滞现象, 中央空调产业的增长放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回首2008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 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运行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中的, 其宏观环境显示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 也影响到中央空调产业表现出与往年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政策由紧缩到放松
2003—2007年, 中国经济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 并于2007年达到11.9%, 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2008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承接2007年高速发展的态势, 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经济运行的风险在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以及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此时, 政府确定的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下半年, 尤其是2008年9月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大。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的贸易出口, 而且打击了国内市场的消费信心。为此, 政府果断决策, 调整相应的政策, 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做出调整, 经济政策开始转向“一保一控”, 即: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2008年第四季度, 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动荡和国内CPI和PPI的快速下滑, 中央明确提出宏观调控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果断地把“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扩大内需、全力保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果断决策, 一年间2次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这在国内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显示了中国政府把握和调控经济的高超应变能力 (图1、图2) 。
宏观经济调控的由紧变松, 说明2008年一年间经济形势变化多端和起伏颇大。对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2008年上半年几乎还感受不到经济调控的影响, 2008年8月份以后才逐渐感觉到压力, 新签约项目减少、回款难度加大。中央出台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后, 对中央空调产业具有增强信心的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上, 处于下游的产业见效具有延后效应, 起码要到2009年度才会有所显现。
二、信贷政策由紧到松大起大落
进入2008年以来, 央行为了贯彻中央政府“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快”的精神, 从2008年1月份开始先后5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调节银行体系和经济中过剩流动性, 以减少未来通胀的压力。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年初的14.5%上调达到创纪录的17.5%的历史高位, 创造了我国自1985年以来这项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最高点。
但是, 随着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尤其是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大幅减速, 经济下滑风险增加, 必须放松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2008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 解决当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央行果断的在2008年9月份以后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随后, 又在2008年10月份内2次调低存贷款利息和1次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11月以后又分别2次下调存贷款利息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其中2008年11月27日一次降低存贷款利率108个基点, 为近期罕见。截至2008年年底, 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大大低于2008年年初水平,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又回到了2008年年初水平 (表1、表2、图3、图4) 。
2008年频繁变动的信贷政策是与这一年内全球金融环境动荡变化相对应的, 从上半年的紧缩政策到下半年的宽松政策, 确实让很多业内人士难以适应。上半年, 存款准备金率的逐级抬升意味着银根的抽紧, 对涉及中央空调领域的企业造成了明显的资金压力,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 直接导致资金来源减少或者是断流;同时, 银根紧缩使得一些签约项目资金不到位, 导致项目的停建或者缓建。而企业已经按合同将产品生产出来, 停建或者缓建就等于把中央空调企业的资金占用、沉淀, 企业不仅要承担资金利息费用, 还造成资金流转的困难。
2008年下半年, 尤其是在9月份以后, 央行频繁减低存贷款利息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意在释放资金流动性, 以刺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对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资金面是宽松了, 但是消费信心却还在低谷徘徊, 对于处于消费产业链的下端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目前正处于最为低迷的时期, 信贷政策刺激效果的滞后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需求萎缩导致市场疲软
2008年, 市场需求出现萎缩的原因主要来自2个方面, 一方面是宏观调控措施导致需求的减少。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 国内经济指标处于高位运行, 并且有过热发展的倾向, 因此, 进入2008年后, 政府有针对性地多次出台了信贷和财税政策加以调控;另一方面则是受到金融危机加剧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不仅使金融体系受到冲击, 而且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使得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悲观, 导致消费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中央空调产业的发展影响甚大:一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 导致对中央空调需求的减弱。房地产行业是这次宏观调控最主要的对象, 楼市在2008年的交易呈逐月下降走势。因此, 对家装的户式中央空调的影响非常大, 有些地区的住宅楼宇装修用的户式中央空调成交量甚至下降一半以上;二是大型基建工程项目减少或者延缓开工, 势必影响到对中央空调产品的需求。大型基建项目一般都会配套中央空调, 宏观调控对这部分的需求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三是金融危机影响到整个社会, 降低了消费预期。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单位, 由于对今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 使得对今后的经济收入预期降低。处于“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状况, 必然减弱对中央空调需求的热情 (图5) 。
四、自然灾害造成一定的影响
2008年伊始, 我国南方14个省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暴风雪突袭, 不仅交通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而且电力设施受到严重破坏, 17个省市出现拉闸限电, 一些在建项目施工受到严重影响。在雪灾中, 电力的中断使得很多用户的空调成了摆设, 一些空调产品在恶劣环境下不能正常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消费者对空调需求的热情。
雪灾的影响刚刚退去, 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 造成严重的财产经济损失, 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 损失可能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一些中央空调的生产受到影响, 灾区的需求也受到限制。
就在全国人民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之际, 我国南方地区又出现了2008年入汛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 12个省市不同程度的出现洪涝灾害。洪灾对中央空调产品需求的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 但间接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可否认, 2008年频繁的自然灾害不仅直接造成受灾区域在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而且有些项目因为工程主体受损而延迟或者取消, 对中央空调的需求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五、原材料价格上演“过山车”
全球商品价格指数始于2001年11月初至2008年, 近7年的全球商品牛市格局, 终于在2008年7月冲高回落后嘎然而止。涉及到中央空调产业的大宗商品, 同样在2008年走完了这一个轮回。最初是从钢铁涨价起步, 逐步延伸到稀有金属等大宗商品。国际期铜从2004年不足2 000美元/吨起步, 经过不足5年时间价格就上升到目前的8 000美元/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的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原油价格自2003年的30美元/桶涨起, 在2007年1月已经达到63美元/桶, 此后更是一路狂飙, 至2008年7月14日创下历史新高——145.18美元/桶后见顶, 又开始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回落, 短短的5个月时间下跌了105.64美元/桶, 年底已经回落到39.54美元/桶, 涨跌速度之快犹如是坐了一回“过山车” (图6) 。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的影响, 2007年以来, 我国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PPI (工业品出厂价格) 也呈现快速上涨和快速下跌的走势。CPI在2007年7月仅为5.6%, 至2008年2—4月份间达到最高值8.7%, 而后开始一路下滑, 年底已经跌至2%左右。PPI上涨的周期要长一些, 2007年7月为2.4%, 此后一路小跑似的上涨, 在2008年8月达到峰值10.10%, 而后开始迅速回落, 年底回落至4%的水平 (图7) 。
在2008年里, CPI的提早见顶说明消费需求早在上半年开始回落, 而PPI的见顶时间较晚是受制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绑架。2008年,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提升不仅使得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而且制约了市场规模的扩大。虽然下半年原材料价格出现快速回落, 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但是需求的减少造成市场严重萎缩。因此造成一些企业严重开工不足, 这比成本压力还要致命。CPI与PPI走势形成的剪刀差, 说明了制造企业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剧。
另外, 原材料的大幅度波动不仅增加了中央空调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难度, 很多企业为了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 选择套期保值来锁定原材料成本。但是, 由于2008年的市场波动变化多端, 加之一些企业对价格走势判断失误, 不仅没有达到保值的目的, 还造成巨额的亏损。
六、出口减缓加大国内市场压力
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改以来, 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对美元的汇率呈现持续升值状态, 从汇改时的1美元兑换人民币8.2765元, 升值到2008年7月18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6.8238元, 近3年时间升值幅度达到17.55%。下半年, 汇率虽然有所贬值, 但是幅度很小, 基本还是在高位徘徊。人民币对美元等货币的大幅度升值, 使得我国企业的原有成本竞争优势丧失。虽然出口依然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 但增大了我国制造企业的产品出口难度, 尤其是出口盈利水平出现下降 (表3) 。
同时,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造成金融企业的破产倒闭, 而且冲击到全球实体经济, 同时也打击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使得消费锐减、市场疲软。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需求出现明显下滑, 造成了我国中央空调产品出口受阻。从2008年104届广交会可以看出, 成交额比上届下降17.5%, 比2007年秋交会下降15.8%。数据显示, 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小, 进一步加大了中央空调企业的压力。
七、政府4万亿元投资计划提振信心
2008年11月9日, 国务院公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 初步预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以刺激国内经济稳步增长。这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虽然不会直接投资到中央空调产业上, 但是4万亿元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基础项目, 有很多项目最终都会涉及到中央空调, 起码来说是间接的利好。同时, 中央政府投资4万亿元, 会带动地方和民间投资超过10万亿元。力度之大, 实属罕见。当然最重要的不是项目的多少、资金的大小, 关键在于极大地提振了人们的信心。有了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 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总体而言, 2008年经历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极大的考验。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在政府不断推出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作用下, 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运行, 财政收入实现高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 在全球经济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中央空调产业作为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产业, 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各个企业通过挖潜创新, 有效地抵御了金融危机等负面因素造成的影响, 实现了全行业整体的平稳发展。
分析宏观环境 篇2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是法律、政府机构、影响或制约社会上各种组织与个人的压力集团的集合。下面主要讨论几种主要政治法律环境对BYD汽车营销的影响。
1、.约束企业营销活动的立法日益增多。综观世界各国,调节企业营销活动的法令、法规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商业立法目的主要包括:
(1)保护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防止不正当竞争的法规。例如欧盟各国已在积极建立包括竞争行为、产品标准、产品责任和处理商业事务的新的法律框架。独联体及东欧各国已迅速通过了各项促进和管理市场经济的法律。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迄今,已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竞争、产品安全和责任、公平竞争和信用行为、正当包装和标签等等方面的法案,达数十项之多。
(2)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免受不正当商业行为的侵害的法规。例如,挪威法律认为购物印花、竞赛、赠奖等是不适当或不公平的促销手段而禁止采用。泰国规定食品加工业主必须用全国性品牌销售低价品牌的食品,以保证低收入者能从市场上买到经济实惠的产品。印度规定食品公司在推出与市场上已有品牌类似的新品牌时,如推出另一种可乐饮料或大米品牌时,需要经过特别的批准。
(3)保护社会利益,以防不受限制的商业行为损害的法规。一些新立法及其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向企业收取其产品或其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2、.政府执法机构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特别是“入世”前后,为保证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中国政府已经建立、清理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不断加以健全和完善。同时,政府机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其结果必将使执法机构越来越健全完善,执法力度也将越来越严格。所有这些都是在中国进行营销的企业必须给予重视的重要政治法律环境趋势。
(二)经济环境
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在分析2008年市场状况时表示,2008年整体经济环境和新政策不会影响自主品牌汽车包括比亚迪汽车的增长,公司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将有3款新车密集上市,2007年比亚迪用F3一个系列车型就拿到10万辆的市场业绩,2008年20万辆的目标还是比较务实的;另一方面,从车型上来看,2008年比亚迪仍然主攻
2.4L排量以下市场,F3还是重点车型,F6也将占到10%以上的份额,这跟国家提倡消费者使用环保、节能车型是相一致的,这一细分市场还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了解,比亚迪汽车2008年20万辆的分解计划为:中级轿车F3系列计划目标15万辆,中高级轿车F6计划目标25000辆,微轿F1计划目标为20000辆,硬顶敞篷结构的轿跑车F8计划目标为5000辆。业内人士分析,F3实现15万辆的目标问题不大,家轿市场比亚迪F3已经走得非常稳健;F6要实现25000辆的目标,能否在年后市场旺季来临之前上市是关键,从终端预定的情况来看,F6的订单量还是大大超出了厂家预期。而对于F1,无论从车型竞争力还是从2008年市场环境上看,微型轿车市场极有可能迎来大翻身、大解放的一年。而对于中高级轿车F6的上市,比亚迪汽车目前还没有完全透露即将采取的策略,但树立产品性价比标杆肯定还是最为核心的策略。据记者在比亚迪经销商处了解,F6自动档2.4L排量的预定价格为12.58万,而且绝大多数经销商对这款“与克莱斯勒共线生产模具、与凯美瑞同一级别”的商务轿车信心十足。
BYD汽车能够迅速做到目前这样的规模,是因为顽强的吉利人找准了他们的市场新坐标:服务营销。对于国内汽车市场而言,打品牌战也好,打价格战也罢,产品有形部分的价值在消费品价值中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而无形产品价值及产品无形部分的价值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吉利人明智地选择了服务营销。说其明智,是因为就服务的质量、服务的价值、服务的手段、服务的体系而言,无论是汽车的百年老店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字辈,在服务这道坎面前,大家是平等的,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笨鸟先飞的启迪,龟兔赛跑的哲理,这些都可以在吉利汽车售后服务中找到注解。
(三)技术环境
比亚迪三大产业:IT、汽车以及新能源。
1、IT领域:
作为一站式手机零部件供货商,比亚迪生产各种优质的手机零部件。
作为业界领先的ODM供应商,比亚迪依托垂直整合发展模式,为客户提供包括产品设计、制造、测试、装配及售后等全方位服务。
公司IT产品及业务主要包括充电电池、塑胶机构件、金属零部件、五
金电子产品、手机按键、微电子产品、液晶显示屏模组、LED产品、光电子产品、柔性电路板、充电器、电声产品、连接器、不间断电源、直流电源、太阳能产品、手机装饰、手机设计、手机测试、手机组装业务、笔记本电脑测试、制造和组装业务等。公司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实力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主要客户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通讯业顶端客户群体。
2、汽车领域: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发展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长沙五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3、F3R、F6、F0、G3等传统高品质燃油汽车,S8运动型硬顶敞篷跑车,以及领先全球的F3DM双模电动汽车。
作为最具创新的新锐民族自主品牌,比亚迪汽车保持了连续5年超100%高增长!2009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已超过44.8万台,同比增幅达162%!
3、新能源领域:
比亚迪 “三大绿色梦想”解决石油问题带来的全球环境污染和经济问题,中国科技创新造福人类、荣耀世界!
电动车
电动车在城市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08年12月15日,全球第一款不依赖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在深圳上市,吹响了解决能源紧缺、二氧化碳减排和环境污染三大问题的号角。在比亚迪双模电动车的过渡下,纯电动车时代亦不再遥远。比亚迪以拔得头筹的先机,开创了中国力量领跑世界的壮举!
储能电站
比亚迪基于铁电池核心技术实现能源储存,形成对智能网的技术支持。依托先进的铁电池技术,比亚迪电池储能电站可以满足能源存储、削峰调谷的需求,通过均衡用电,解决智能网在建设中的储能难题,形成对智能网的技术支持,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功率波动进行平滑。同时,比亚迪储能电站相比于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现有储能技术,具有明显的成本和运行寿命优势,储能效率更是高达90%以上,远高于抽水蓄能的60—70%,经济效益突出,需求巨大,应用前景广阔。全球电力需求逐年增长,用电高峰和低谷的负荷差距越来越大,电池储能电站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将给电网储能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技术更新,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太阳能电站
采用独创的技术和工艺,大幅度降低了太阳能应用成本,让太阳能发电获得与煤电相当的成本,解决了一直严重制约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硅片生产供应问题,加速了太阳能发电普及过程,对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4、自主创新
比亚迪设立中央研究院、电子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以及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以及产业和市场的研究等;拥有可以从硬件、软件以及测试等方面提供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的专业队伍,拥有多种产品的完全自主开发经验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迅速发展的根本。
(四)社会文化环境
1、广泛开展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节能环保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2、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有机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在新的起点上形成新的发展机制。这既有利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又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理顺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关系,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企业和全社会降低消耗、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4、进一步增加节能环保投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5、加强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开发环保科技,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设备、环境服务等产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提高环保效率和水平,以增加投资、带动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分析宏观环境 篇3
关键词:集团资金管理;发展动态;宏观环境分析
一、集团资金管理的发展动态
企业最重要的是生产经营管理,而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即企业经营过程的增值效应带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计划经济,资金由国家拨付,盈利上缴国库,因此没有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当然不需要重点考虑资金链管理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逐步进入市场经济阶段,我国的企业也迅速成为市场中的参与者和竞争者。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在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逐渐考虑到如何有效利用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确保企业所产生的“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如何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类成本降到更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企业开始考虑寻求新的路径来进行精细化管理,而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也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步进入集团管理的重点考虑范畴的。
到目前为止,国内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发展存在的阻碍最主要的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投融资手段缺乏,衍生金融工具少。市场上更多的是投机操作,主要在从事债券或股票买卖。虽然从安全性考虑,不少集团已经进行了资金集中管理,但资金利用效率并不高或者说理财的增值效应并不是非常明显。当然中国金融市场毕竟不像国外金融市场那么发达,它们可选择的短期投资产品丰富便利,资金利用的效率自然较高,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自然也就很明了;
对银行而言,它们对资金管理的关注视角更多的是现金管理。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服务是国际银行界一项比较成熟的金融服务业务,它将银行账户管理、投融资管理、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多功能、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集团型客户的需求。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的经济危机,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影响到了我国实体经济。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经济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例如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市场需求减少,产品滞销,出口量减少,金融公司也开始借贷。金融危机使一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使许多企业的营运资金出现断裂现象而不得不面临濒临破产的危险境地。这些企业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银行的收贷、企业过往业务的迅速扩展(特别是多元化)、资产负债率过高等。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液,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因此资金管理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有可能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投资者信心不足,如何加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必然是许多集团公司发展中面临的—个重大难题。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该切实把“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经营思路落到实处,以实现资金筹措、使用和分配的平衡。
二、宏观环境分析
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是随着集团公司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和拓宽的。传统的企业资金管理仅仅局限于纯粹从会计的角度考虑或者说就资金论资金,因而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的作用从理论上来看显得相当有限。另外中国的集团公司无论国有还是私营,往往是成员企业(习惯上将集团下属企业称为成员企业)成立在先而集团成立在后,因此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的管理能力亟待加强。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核心,更应该是集团管理的重点,因此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来提高管理能力成为众多集团公司的共同选择。为何要加强集团对成员企业的管理呢?从资金管理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
1.传统财务会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在集团管理中推行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而无法彻底实现对经营活动事前和事中的控制。
2.参与国际竞争的集团公司日益增多,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它们迫切需要加强对重要资源的统筹管理能力,例如资金。根据2012年集团公司统计年报显示,年度销售额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集团已近300家,集团内部交易增多、集团内部资金沉淀增多、与银行关系日益复杂是普遍现象,容易造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效率不高。
3.集团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与过去大不相同,从而对中国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例如在集团公司的规模壮大过程中,集团公司在不断拓展业务的同时,整合各类资源的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财务资源的整合。
4.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资金管理也是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协调与配合的“中坚环节”,即一方面,集团公司是一台永不中断运转的机器,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特别需要与资金管理部门紧密协调与配合才能保障资金链稳定和安全,否则,缺乏稳定和高效的资金链管理将容易导致资金周转效率降低,从而直接影响集团公司的利润,甚至将影响集团公司的存亡。因而资金管理对于集团公司管理、控制、协调各职能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资金管理可以有效防范集团公司在业务决策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包括集团公司的投融资活动、资金调度、过高的财务杠杆风险等。
三、结论
综上所述,资金就像集团公司的血液一样渗透于集团公司的各个工作环节。只有保障资金充足、流转顺畅,才有可能实现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愿望和保证集团公司各项既定战略的落地执行。
参考文献:
[1]龚 震: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宏观环境对电力企业的营销分析 篇4
1.1 行业布局
加入WTO后, 电力负荷的结构、电力系统的布局, 电力服务的重点等将发生重大变化, 电力的用户———各行各业将面临着很大地调整与挑战, 将接受“市场规范化”的洗礼, 有的行业、企业将被淘汰, 而有的行业、企业得以生存、发展与壮大。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出现。因此, 经济结构将会重新布局, 这必然引起电力行业布局, 电力负荷结构以及电力服务重点的调整与变化。
1.2 经营战略
无论是发电厂、供电局、电建企业、设备厂, 还是电力公司, 其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经营思路乃至行为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加入WTO意味着我们许多方面要与国际接轨, 意味着不能像以前仅站在国内来看待某一问题, 要站在具有丰富“市场经济”、“市场规则”经验的对手面前去思考;意味着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价值观的交融、渗透意味着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将显得比以往更加突出, 电力与此相适应的发展经营战略、技术战略, 均要随之调整。
1.3 知识产权
异常迅猛的技术进步、技术革新对技术密集型的电流企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入WTO后, 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的真正的高新技术将会“涌入”中国市场, 将一改过去小打小闹、代理贸易的方式, 以强劲的飓风冲击着电流行业。主要表现在:一是, 将大大缩短技术寿命周期,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不会像目前那样差得太远。二是, 技术的交易将不再通过代理商“汉化”过程或其他间接方式进入, 而是更为直接的交易方式, 交易成可望降低成本。
1.4 能源竞争
其他能源与电能的竞争将日益突出, 加入WTO意味着开放度的增加, 意味着市场的进入。太阳能、天然气、风能等将有可能以新的竞争手段和方式进入, 或者以相应的非用电产品进入市场, 这将导致竞争加剧。
1.5 理财方式
电流企业理财的方式、途径更加国际化, 加入WTO, 投资和融资的一系列国际惯例渠道、方法将会更加广泛地运用, 证券化、市场化、资本国际化将更加突出。同时也导致理财理念、会计技术方面的变化, 迫使着电力企业去研究信息会计、技术会计、“项目融资”等一系列新的东西。
1.6 观念冲突
可以设想,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对长期习惯于垄断地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痕迹的电流系统而言, 会不习惯, 会产生观念、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 逐渐达到交融与渗透。因此, 加入WTO初期, 因知识产权打官司的事情会增加。
2 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
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与方式、伦理道德观念、信仰会对电流市场营销产生影响。比如“厨房革命”的结果是电气化, 人们煮饭、做菜要用电饭煲、微波炉、电炒锅、电热水器、电抽油烟机等。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空调保持恒温, 汽车内也要有空调, 办公室要有空调, 不仅有抽干机, 也有抽湿机, 不仅能制冷, 也能制热, 不仅能储冷, 而且也能储热等。“假日文化”引发旅游景点的开发, 保护与发展相应地对电力需求也要增加, 新的目标市场、新的用电增长点, 健康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用电的各种保健器材, 也应运而生, 这无疑对电力市场营销产生影响。凡此种种, 均说明了一各重要问题, 社会文化对电力市场营销有着巨大的影响。
3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 正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下子向“电力人”敲响了警钟, 人们似乎从电力快速发展的优越感中突然惊醒, 电力原来也需要市场营销。我们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长期以来均是电力企业的主要用户, 占负荷较大比重。但是在目前经济结构调整时期, 这些大户有困难了, 逼迫着电力企业寻找别的用电增长点, 可以这么讲, 如果没有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就不能有目前的电力市场营销研究。
4 宏观环境下电力营销市场采取的战略措施
4.1 转变观念, 树立消费者至上的思想
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由于电力短缺, 供电企业不习惯服务, 不能以用户为中心, 在用户的眼里, 供电企业是“电老虎”、“电衙门”。反映在国家电力发展方针上也是“重发、轻供, 不管用”。因此, 当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 供电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彻底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消费者至上, 用户第一的观念, 用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企业的营销活动。
4.2 改革现有的销售体系, 提高市场营销在供电企业中的地位
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供电企业政企不分, 市场销售完全围绕着计划分配程序进行。因此, 几十年来在供电企业都设有用电科 (处) ;对外又叫“三电办”的机构, 代表政府分配电力使用计划, 提出定价方案, 为政府筹集电力建设资金, 统管电力销售工作。在供电企业众多的管理职能 (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劳资管理、用电管理等) 中, 基本上是以生产管理为主, 营销只作为一般的管理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供电企业必须改革现有销售体制, 撤销用电科, 将代政府管理的职能还给政府, 供电企业应将市场营销置于企业的中心地位。成立电力营销中心, 担负服务用户, 收取电费, 开展市场调查和予测, 进行营销策划等职能。该中心应是用户与供电企业的桥梁与纽带, 负责将用户的需求与欲望反映到企业;企业的其它职能部门通力为该中心服务, 努力达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欲望的目的。
4.3 农村用电市场
当前, 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关键是降低农村到户电价, 刺激农民用电积极性。要降低农村到户电价, 必须解决四大问题:一是, 理顺农电管理体制, 取消农村供电中间层———乡电力管理站和村电工, 由供电企业直接供电到农户。治理农村用电市场环境, 依法打击人情电、权势电, 关系电和窃电行为;将各种转嫁到农户头上的不合理收费统统取消。二是, 筹集资金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 提高农村供电可靠率和电网覆盖, 降低农村电网损耗。三是, 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农电营销人员必须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的思想, 真正为农民提供全过程, 全方位, 全天候的服务。四是, 做好宣传广告工作, 引导农民的消费取向, 提高农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最近, 国家对开拓农村电力市场, 拉动经济增长,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要求供电企业通过贷款改造农村电网, 理顺农电体制, 三年内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我们要抓住机遇, 全面开拓农村电力市场。
4.4 城市居民用电市场
改造城市配电网络, 提高进户线设计标准, 实施一户一表供电方式, 改变居民用电“卡脖子”现象, 全面提高城市配网供电可靠率和电能质量合格率。配合家用电器销售商扩大销售市场, 与其它能源展开竞争。一是, 在电炊具上与液化灶器展开竞争。二是, 利用电力洁净优势, 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与一次能源 (如煤碳) 展开竞争。配合政府环保, 规划部门制定法规, 强力推广电锅炉, 占领宾馆、居民生活小区热水供应和空调市场。
摘要:宏观环境对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会产生深刻营销,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 适应是主流, 改变环境很少。下面主要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关键词:宏观环境,电力企业营销,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敏, 梁巍.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综合环境分析[J].企业研究, 2013 (04) .
宏观环境分析y 篇5
经济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
技术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竞争者分析
经济环境分析
在企业管理中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在一个学校的发展中经济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 2000年10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与珠海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的协议。• 2003年3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原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支持北师大在珠海办学。
• 北师大与珠海政府合作,并获得珠海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北师大珠海校区总占地面积7800余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目前投资已逾15亿元,建成的教学与生活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堪称国内外一流。目前已完成校区建设的前六期,包括UIC文化小镇。
• 计划在未来的8~10年间,珠海分校将形成3万人左右的在校生规模。
政治法律环境
珠海市政府为推动“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实力,制定了一些发展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
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也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 第一条 以兴建“大学园区”为目标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到我市兴办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或校区。
• 第十条 我市为教学及管理人员赴港澳国外交流学习提供方便。
第十一条 鼓励高等院校创办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每年从市的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资金用于资助高等院校及其师生进行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转化和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的贷款贴息。•
第十四条 根据高等院校的类别及在我市办学的规模,在高新区等经济功他区内为每家高等院校免费提供5000平方米左右的用地,用于兴办高等院校独资或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
第十五条 积极支持高等院校探索联合办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教学资源共享等新模式。
第十六条 鼓励高等院校开办附属学校。• 国家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
•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4月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对试办独立学院的基本原则、办学模式和运作机制等作了具体规定。这也为我校发展指明道路,提供保障。
• 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部分独立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功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北师大珠海分校作为独立院校只有加快体制改革,“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才是根本出路。
技术环境分析
在科技竞争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时代竞争中,技术环境对我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大到国家、世界的技术要求,还是小到珠海地区的发展趋势,我校在技术方面面临的机遇都是显而易见的。
•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迅速,为我校尤其是工程技术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发展教育又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国家在科技上有强烈需求并给予教育事业和科技工作大力支持。• 珠海地处珠三角地带,是众多高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研发单位云集的地方(如珠海的南方软件园),等等,我校抓住这一机遇,为高新产业输送各行各业拥有创新头脑和研发经验与技术的人才。
行业竞争者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虽然只有不足十年的建校历史,但是始终坚持教育创新,在与同行业竞争者的比较中,珠海分校凭借专业设置、教学特色、学期安排等众多优势脱颖而出,这些优势也成为我校不断发展进步的奠基石。一 与同类型的学校(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我校依靠北师大本部,并掌握相对自主的选择和决定权,继承本部传统,享有其优质学科和教师资源,校本部的支持为我校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此外,良好的生源是我校发展面临的又一机遇。建校以来,生源遍及全国二十四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的新生全部来自各省普通本科二批。现有在校生已逾20000人。
二 与新兴的网络学校,网络的普及使教育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珠海分校积极利用网络信息与资源,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方便和指导。三 与新建的大学(如华南科技大学),北师大珠海分校基础设施齐全,软硬件兼备,并已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客户。当前,发展新专业和学院改革成为我校进一步提升所要抓住的机会。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社会结构、就业状况、人口与地理分布、社会风俗和习惯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严重影响社会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改变着企业的战略。于北师大珠海分校而言,在制定未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珠海毗邻香港澳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比较开放,东西方文化交织体现的也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抓住其他蕴藏的机遇加速发展。1珠海的留学事业起步较早,现珠海有意建立“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将珠海打造成留学生之城。这就为珠海分校发展中外合作专业创造了机遇,例如国际商学部中的2+2专业,可趁这个时机一举成为学校的黄牌专业。
2珠海现处于全新出发的时期,需要高新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的鼎力支持。北师大珠海分校以现有的优势,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努力成为珠海经济腾飞的后备力量,为珠海的发展输送大批人才,树立在珠海独一无二的学术地位。
中国企业宏观环境冷暖色 篇6
从总体上说, 目前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这个周期的起始是 2003年9月。由于这轮调控的主线是“管住土地,管紧信贷”,因此要想了解中国经济现在的运行情况也需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我们对目前经济形势的一个判断是:目前货币政策的基调已从“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财政政策从“积极”逐步转向“中性”,调控尚无结束的征兆。
从2004年6月以来,各种关于4月以来的调控措施已经奏效的说法或许是值得商榷的,毕竟政策从出台到奏效存在时滞,很难想象当月的政策对当月或来月的宏观数据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更愿意从一年来各种综合调控措施来看这些政策的效果。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大落的危险性在上升之中。
2004年1到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3月份是43.5%,4月份是 34.7%,5月份是18.3%。从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的情况看,1~3月份同比增长 31%,4月份增长5.9%,而5月份则下降 15.7%!这种下落速度是历史上少见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高达52%,投资增长的绝对数并不多,因此如果固定资产回落的速度继续延循1~5月份的轨迹,那么投资的大落就难以避免。
第二,信贷波动情况也隐含着令人忧虑之处。
在经历了2003年上半年信贷的急剧扩张后,目前信贷紧缩力度有所强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4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目前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如果信贷收缩的力度继续延循1~5月份的轨迹,那么全年广义货币M2和信贷规模的同比增速将仅为12.5%和 14.4%,而央行全年的调控目标是17%。回顾1997~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M2增速低于12%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因此信贷大落的隐忧也是存在的。
第三,目前宏观经济的回落应视为一年来综合调控的结果。
目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回落,与其视为今年4月份以来各种政策的综合效果,不如视为一个从2003年3月到2004年4月的“大起大落”的政策波动过程。
“大起”可以形容为由于对2003年非典的影响估计过于悲观,结果从2003年 3~7月期间,各种投资项目仓促上马、信贷快速扩张的过程;
而“大落”则可形容为自去年9、10月以来信贷规模增幅显著下降,2004年4月以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逐步回落的过程。或者说,2004年4月以来的各项措施加速了。当然是否目前宏观经济已有大落的隐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半年度和三季度的数据。
“投资过热”背后的那只手究竟是什么
从我们了解到的种种信息来看,引发第五次综合调控的关键因素,不是消费和进出口的异动,而是明显的投资热。
我们的研究表明,“投资过热”的本质是:一在于行业准入不足;二在于资源中长期战略规划不足。行政式的调控措施,延迟了问题的暴露而不是解决了问题本身。
第一,目前被列入投资热的行业同时也是回报最高的行业。
在关于哪些行业投资过热的时候 改委列出于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煤电油运等行业,如果观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行业利润增长数据,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投资过热的行业,也就是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4年l~4月份,实现利润增幅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 6.98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2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06倍;有色金属冶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3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9倍。
第二,投资过热行业的特征之一是国有垄断。
如果投资过热的行业,其较高的回报率不能被有效稀释,那么这些行业仍然将继续引发民间投资者的投资冲动。仔细观察这些过热行业,不难发现两个典型特征,即要么在这些行业中,国有企业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要么这些行业,在中国是严重资源短缺形态。
1、对于国有垄断造成的投资热,抑制过热的治本之策.是对各种所有制的资本打开准入的大门,摊薄垄断利润、打破行业垄断。遗憾的是,至今对某些行业投资热进行调控时,很少将抑制短期投资和打开行业准入结合起来。相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热衷于强化审批、限制供给、提高价格、这种措施只能治标,并使得这些行业在调控稍微放松时面临投资热再度复燃的威胁、
2、在这些国有垄断行业进行的投资热整顿具有明显的所有制歧视。1~5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逐月下降过程中,下降的主要是非国有性质的投资,5月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同比增长 33.3%,仅比4月下降4个百分点,因此投资大落的主体主要是非国有经济部门。
发间资本的迫退为外资和国有企业腾出了更从容不迫的利润空间。目前,宝钢、马钢等几乎所有知名的铁企业集团的产能扩张都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此外,外资进入钢铁行业的热情也颇高,例如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镀锌板有限公司日前有大连正式投产。
如果抑制投资热和强化国有垄断了不幸结合,偏离了市场化的基本向,那么在今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这些目前被掩盖的弊病会被更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三,投资过热行业的特征之二是资源短缺。
正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依赖本国资源来支撑,百中国经济增长又必然需要耗用较多的外部资源,那么抑制投资以压低的这些自然资源的需求,并不能缓解资源的短缺程度。换言之,如果目前10%的经济增长使这些瓶颈行业难以支撑,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则今后五年,可能6%的经济增长就足以使得这此些行业不能承受。
简要的回顾是:投资热伴随着这些行业不正常的高回报,这些行业的特点要么是国有垄断,要么是资源短缺。治理垄断造成的投资热,有效手段应有是市场化的行业准入,而不是强化垄断格局和固化垄断利润分配。治理资源短缺造成的投资热,有效手段应是以国际化视野,及时确立资源利用的中长期战略,而不是画地为牢和耗尽自身资源。
粮价持续上涨的隐忧
从今年年初至今,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日用品的物价不断上涨已成了街头巷尾时时议论的话题。
作为判断否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5月列达到了惊人的4.4%,创7年来新高。因此,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央行能否有效调控物价成为重要命题之一。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物价取决于粮价走势,因此,看清了粮价走势就基本上可以了解居民消费物价走势。
初步计量结果表明,自1998年6月以来,居发消费物价的走势和食品价格走势高度相关,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中,除了房租价格微涨之外,只有食品价格在大涨,而和非食品价格走势关系不显著。那么粮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交织着短期和中长期因素,短期因素之一是,截至到2003年,中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减产。2003年中国粮食库和当年消费量的比率,处于 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即便2004年的粮食消费不增长,要确保2004年粮食供求平衡,也需要粮食增产10%以上。
短期因素之二是,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占当年全球消费量的比率为13.9%,较历史平均水平的20%为低,而中国的粮食采购政策又高度不确定。考虑到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并且迄今风凋雨顺,因此夏粮和秋粮的丰收已是定局,下半年粮价的相对乎稳可能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短期内走平。
那么中长期因素是什么呢?
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似乎难以避免。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一亩半,种植小麦或大米的种子、化肥、农药和护理等每亩成本至少在400~500元,而每亩产粮收入不会超过1000元,即便考虑到农业税费的减免和种粮直补,农民种粮的每亩收益也不会超过500元,大约和进城—个月的打工收入相当。所以中国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产粮不是优势,在目前的粮价下,继续保持极高的粮食自给率,要么因种粮不挣钱而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要么进行粮食种植的直接补贴,导致财政负担日重。而目前的主要农产品价格,甚至还没有恢复到1994年的水平。
因此,如何遏制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中长期内的快速上升成了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确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念,而新型的粮食安全观念又取决于以下—些考虑:
一是逐步增加粮食进口应该和农民自愿、主动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和保护基本农田结合起来,以免损害农民利益;二是粮食安全方面,关键是保护耕地不被蚕食而不是耕地上种植什么、即“藏粮于地”,而进口粮食,对中国而言,几乎等同于进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三是考虑到在新型粮食安全观下进口粮食的保障供给,可以通过中国政府和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政府双边换文,中长期合作的方式进行,中国提供中长期粮食进口合约并适当锁定价格风险。
由此可见,中国居民消费物价取决于粮价走势,这是国情所决定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鉴于粮食需求价格弹性甚小,央行继续紧缩银根的政策对粮价走势基本不产生调控作用,如果不能用开放和全球的视野形成新的粮食安全观,粮价上涨将持续,并在两年内有突然下跌的危险。理由之一是目前美国粮食交易方面,大豆、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均开始下跌,并且期货跌幅大于现货;理由之二是中国历来有粮食“涨三年,跌七年”的周期性循环。
未来一段时间综合调控中应予关注的政策趋势
限于篇幅,我们无法系统地继续分析其它问题,例如对消费和外贸、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只能简要地对未来一段时间综合调控中,应该关注宏观走势和相关政策趋势进行前瞻讨论。
第一,警惕经济“大落”和随之而来的滞胀威胁。
从1~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而言,值得警惕之处颇多而可盲目乐观之处颇少;从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来看,不由内部自主调控决定的色彩颇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外部资源制约和冲突可能日增。
因此如果继续出台新的大力度的综合调控措施,有可能使得我们在失去经济稳健快速增长的同时,很难避免通货膨胀的持续高位徘徊。
第二,这轮综合调控不能只“重热不重冷”。
在这轮调控中,基本特点是重热不重冷,过热的投资被抑制下来了,但长期以来应该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并未出台,使得服务业和农业持续处于“冷”的状态。
目前中国服务业是长期偏冷的行业,从1989年以来,服务业的GDP所占比重情况没有明显的改善,始终只在30%~34%之间。2003年,中国第三产业仅增长 6.7%,增速较之前两年还有所回落。对服务业冷滞状态的长期缺乏关注,已经给解决国内就业压力带来了困难。从这一点来看,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呼吁的“紧紧抓住我国服务业1.4万亿商机”,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热点。
此外,农业也属被冷落的行业,在 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高涨和政府高度关注农业的背景下,农林牧渔的投资仍然仅仅增长了0.4%。如果不冷热兼治,那么结构调整就无从谈起。
第三,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为民营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适当的政府服务。
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 篇7
关键词:艺术品市场,PEST分析法,解决措施
一、艺术品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艺术品交易是艺术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交换和收藏。艺术品市场是艺术商品交易的场所。艺术商品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并进行售卖,是体现艺术品价值的重要表现。从艺术学上看,艺术品市场是艺术品被人们的审美认知的场所。从经济学上看,艺术品市场是艺术品进行交易实现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场所。
二、我国艺术品市场的PEST分析
艺术品市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他受政治法律,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大众审美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法律法规的制定直接决定着艺术品交易的动向。经济收入的高低影响着艺术品市场的强弱。大众审美使得艺术品市场的某类艺术品受到热捧或冷落。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艺术品市场拥有新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它的风险性也共存。
1、政策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旧社会的中国内乱不断,民不聊生,艺术品市场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官商勾结,倒运出口,中国大量的艺术品流入海外强势市场。
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出台相关条例禁止私人介入文物的买卖。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文物艺术品由国有文物商店专营,私人所有的文物严禁私自买卖,更不得私自卖给外国人。但是这一文物保护政策并未阻止住走私倒卖活动。分布在民间的各类文物,由文物贩子收购,在地下文物市场进行交易。文物艺术品具有很强的国际流通性,虽然有严厉的保护政策,但还是有大量的珍贵文物艺术品被偷运出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文物艺术品被估价垄断的弊端。而使文物能够自由收藏在本国民众手中,有利于文物的研究和保护,促进了人民文化素养的提升。200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公民合法所有的个人文物艺术品能够相互交换,依法转让,从法律上肯定了民间收藏和艺术品交易的活动。开放后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藏宝于民,不仅打击了文物艺术品的走私,更加保护了我国文物艺术品的流失。文物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加强了民间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文物投资队伍也更加壮大。
2、经济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收入决定着艺术品市场发展状况。当人民开始拥有剩余财富,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参与艺术品的投资活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基础,艺术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精神文化的产品。在旧社会的中国,人们连基本温饱问题都未能解决,艺术品在当时就十分廉价。只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开始拥有剩余财富,中产阶级的增多,人们开始参与艺术品的交易活动,艺术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3、社会审美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艺术品的价值不是由其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人对其价值的认知决定。消费者的审美认知程度对艺术品的制作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对艺术品的审美认知各不相同。
社会的消费主力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艺术审美认知也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梵高的作品在当今受到热捧,可在他的年代却无人问津。并不是其作品没有艺术价值,而是不同时代的审美认知各不相同,艺术品的艺术属性是永恒的。
民族和地域的差异性也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审美认知。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由于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认知。如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与中世纪欧洲贵妇奢华服饰,而苏格兰传统格子元素服饰,完美呈现了其民族特征和审美认知。
4、技术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如今,网络技术在很大意义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网络作为一个便捷的工具,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品市场也离不开网络。网络技术正改变着传统的艺术品交易方式,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人们通过网络途径,更便捷的进行艺术品交易。网络平台为艺术品提供了全天候的展示机会,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求安全有保障的艺术品,合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理性的进行艺术品投资。网络技术还降低了艺术品交易的成本,网络平台省去了交易场地的费用,降低了经营成本。但网络交易平台也存在着不足,实体商店看到的实物在网上平台仅是图片,很难和实物相契合,消费者存在购买障碍。
三、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解决措施
根据对我国艺术品市场的PEST分析,我们需要规范市场机制,明确市场分工,保持有序的市场竞争,减少艺术品交易的流通成本,构建完整的艺术品市场交易管理制度。首先,我们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艺术品交易各方进行法律保护,规范艺术品市场。其次,要建立良好便捷的运营体系,减少艺术品交易成本,提高艺术品交易的效率。最后,我们要在全民当中普及艺术品的相关知识,提高公民的艺术品素养,增强我国艺术品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外国资本的侵入以及我们艺术行业对外国的依赖程度,我国艺术品市场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存在着严重问题,艺术品市场总体处于弱势地位。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市场交易管理制度对发展我国艺术品市场是十分有必要的。一个健康科学的艺术品交易体系,减少了艺术品交易过程中的运行成本,促进了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晓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市场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空间》.华东管理经济.2013
[2]陈杰.《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屮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3]顾兆贵.《艺术经济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锂电池企业战略宏观环境分析 篇8
PEST分析是指对显著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宏观因素进行的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一般包括对政治环境 (Political) 、经济环境 (E c o n o m i c) 、社会环境 (Social) 、科技环境 (Technological) 进行分析, 简称PEST分析。本文将利用PEST分析法, 对民营锂电池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全面了解和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 可以减少政策风险, 有利抓住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显得尤其重要。为此, 国家通过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 以扶持绿色环保企业、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
2009年和2013年, 国家两次颁布并实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不止国内, 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 扶持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电池组件研发及公共设施建设。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 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2010年4月, 国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于再生能源的利用, 蓄电是重要的环节, 而锂电池企业作为绿色环保的能够提供可行蓄能方案的企业, 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2012年7月, 国家提高了铅蓄电池的行业准入条件, 对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的铅蓄电池行业进行限制, 使其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由绿色环保的锂电池行业逐步替代。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限制之后, 锂电池的市场需求会大幅上升。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各因素。
2008年经济危机的蔓延, 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各国经济开始逐渐恢复, 尽管复苏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但宏观经济形势良好。近年来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依次为:2011年484, 123.5亿元、2012年534, 123.0亿元, 2013年588, 018.8亿元,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稳中略降, 2011年为9.9、2012年为7.7, 2013年为7.7, 但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点。与此同时,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2及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为24, 564.7元、26, 955.1元。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 为扩大内需做好准备并为国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 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不仅在工作中,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 各类电子产品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 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手机网民5.57亿, 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随着手机网民的逐年增长以及PAD等移动设备的普及, 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也随之扩大。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而另一方面, 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 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与食物安全等问题。2015年由媒体人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获得民众高度关注, 截至3月1日12时, 网络总播放量迅速突破1.17亿。民众对环保的高度关注将积极推动国家政策的调整, 而作为绿色环保的锂电企业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低碳环保的社会环境将给锂电池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近年来,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随着新一代劳动力权益意识的增强, 他们不像大多数老一代劳动力能忍受基本权益受侵害, 当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时间, 工作环境恶劣, 工资低廉时, 他们会离开, 去选择有权益保障的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支出, 这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 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
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已经超过20年, 基本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但总体而已锂离子电池产业还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技术进步也非常快。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是目前国外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主要创新点, 这两点同时也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发生过几起电动车起火事故。提升能量密度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这两方面的技术进步对产业未来的发展进程有巨大影响。
锂离子电池很早就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电池技术之一, 在“九五”期间曾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近年来, 我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自主创新和锂离子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进口替代。
根据以上PEST分析, 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锂离子电池产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性的信息。
摘要:本文利用PEST分析法对锂电池企业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为相关企业以及准备进入锂电池行业的相关企业提供战略发展的相关信息, 以降低企业由于宏观环境造成的风险, 使企业更好的抓住发展机遇。
关键词:锂电池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1]郑平.YJ电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1.
[2]http://business.sohu.com/20100221/n270328663.shtml.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也许是一种进步[Z].
分析宏观环境 篇9
2011年1月27日, 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 明确了房价控制目标, 限购范围更加广泛更加严厉, 金融、税收、土地政策全面升级, 落实了约谈问责月31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 要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 严格执行楼市调控措施, 要继续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其态度也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一致。这表明房地产调控将延续2011年的势头, 巩固调控结果, 在税收等长效机制发挥作用前, 当前措施放松的可能性比较小。
房地产业调控政策已使房地产投资增长在2011年底出现快速下滑, 2012年“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将是房地产业的投资增幅继续下滑。2012年保障房开工总量确定在700万套, 低于2011年的1000万套, 尽管开工数量有所下调, 但整体在建规模仍然很大。房屋建设有2-3年左右的建设周期, 据测算, 2012年实际在建工程量将达到1800万套左右, 这包括2009年新开工的部分项目到2012年就要竣工, 2011年新开工的1000万套绝大多数到2012年还在建设。因此保障房建设的力度与2011年相比并没有减弱。 (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发展方式。
上海港船务代理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篇10
一、政策因素分析 (P)
(1) 明确上海港将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
2009年3月25日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 随着中国这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 世界地位已愈发重要, 中国需要有国际航运中心, 而素有‘东方明珠’之称的上海, 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具有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禀赋和现实基础。
(2) 产业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 上海港航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吞吐量的不断攀升提高了上海港的国际地位, 与此同时, 中国港航界也逐渐意识到, 吞吐量并非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性因素, 提高国际中转量、发展航运金融、强化航运信息发布等功能才是衡量港口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因此, 要继续加强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 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港口格局, 增强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加快洋山深水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推进内河航道、铁路和空港设施建设, 优化运输资源配置, 适当增加高速公路通道, 大力发展中远程航空运输, 增强综合运输能力。
二、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E)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 从整体上来说,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趋于良好, 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 转眼十三年间,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速度 (见下表) , 但是, 随着2007年, 由美国次贷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 在加之2008年, 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的横行, 使得在2008年, GDP增长创近7年以来的新低。
2009年以来, 中国的宏观经济面向好,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经济不存在矛盾, 现在需要担忧的是如何既维持、维护、推进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 又把物价的上升控制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内, 这是一个难题。
不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变得日益重要, 运输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全球的航运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变革, 其重心正在向东亚, 尤其是向中国转移, 有利于扩大繁荣中国航运市场, 也扩大船务代理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S)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 要适应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 已取得积极进展。2008年, 包括证券、期货、同业拆借、黄金在内的金融市场交易量已经达到167.7万亿元, 占全国的76%。部分金融产品 (铜和天然橡胶期货) 已居世界前列;货物吞吐量5.82亿吨, 位居世界第一, 集装箱吞吐量2801万标箱, 位居世界第二。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上海市政府的积极实践下, 上海港也成为亚洲中最重要的运输港, 成为众多船公司在亚洲首选的中转港, 为上海成为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又迈进了一大步。
四、科学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T)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 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十一五”规划中, 国家提出信息化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信息化。目前, 条码技术 (BarCode) 、射频技术 (RT) 、全球定位系统 (GPS) 、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和自动分拣系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领域, 大大改变了国际航运及国际船舶代理等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EDI (是英文Electronic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 中文名称是电子数据交换) 是比较重要的技术之一, EDI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减少了数据重复录入和差错率, 实现了运输信息流转过程的自动化和高效化, 有效地完成了相关单证的流转, 不但提高了船代企业的服务质量, 也为委托方提供相应的信息需求, 提高了工作效率。
尽管经济危机对于船务代理企业的生存带来了较大影响, 可是也应该看到, 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对于上海港的功能定位及政府对于港口建设的投入, 以及上海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都使得中国航运市场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因此也为船务代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 业界只要坚定信心, 审度经济走势, 适当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 就一定能够在经济危机中保持稳步的发展。
摘要:经济危机来临, 使得中国进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影响。对于船务代理企业来说, 其行业特性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环境, 因此, 需要对上海港船务代理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进行深刻的剖析, 它能为企业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析宏观环境 篇11
[摘 要]推进和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营造良好的群众工作环境。营造这一良好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努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群众工作;党内民主;作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2-0042-03
当前,推进和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构建党的群众工作的良好的宏观环境,包括党建科学化水平、社会事业发展程度、民主政治建设状况和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
一、进一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不断发展党内民主。要逐步推行和完善党务公开,不断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渠道。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务公开为党员、群众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推动各级党组织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要不断完善地方党委换届选举程序,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要积极探索扩大干部工作中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在推荐提名环节,在完善以往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方式基础上增加二次会议推荐、民意调查等新方法,使提名过程更加民主;在组织考察环节,注意综合运用民主测评、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使群众公认原则得到有力贯彻;在选举环节,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比例,使代表选择权进一步落实。
(二)不断推进干部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在注重广泛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科学界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
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完善考察标准、优化考察办法、强化考察结果运用等重点难点问题,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要完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锻炼,增长才干,加大年轻干部跨地区、跨行业交流力度。
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
(三)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当前,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促进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党和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更多新生劳动力和困难群众就业。
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公平。要坚持把关心好、帮扶好困难群众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构建帮扶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要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着力改善和提高特殊群体的供养水平。要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增强致富本领。其一是积极转变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由“输血型”帮困向“造血型”帮扶转变。其二是帮助困难群众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其三是抓好困难群众的培训。依托各种培训机构对困难群众进行就业和创业培训。其四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群众就业创业。
建立健全关心困难群众保障制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将关心困难群众工作作为考核各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关心困难群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三、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不断增强人大依法履职能力。要发挥人大的监管职能,加强对“三重一大”的监督。改进计划预算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了切实搞好计划、预算监督,使其取得应有的效果,逐步由程序性审查向实质性审查过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监督与支持,促进项目质量效益提高。
要弘扬法治,有效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各地人大要加强执法检查,确保法律法规贯彻实施。要在依法治国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中心,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目前,我国协商民主制度有多种载体和实现形式。新形势下,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要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要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新型城乡自治组织。要把创新社会管理和新型城乡自治组织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进“四个民主”实践,推进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广泛深入开展。
(四)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要深化政府绩效改革。深化我国政府行政绩效改革,首先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推行行政效率、效果、质量、成本、公平、责任等方面考核;其次要实行严格的政府绩效管理;第三要建立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的政府绩效管理监督体系。
要深化公共治理改革。首先要强化政府行政的公共服务责任;其次要努力发挥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主体性;第三要努力转变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第四要努力创新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标准方法;第五要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目标体系。
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和路径。要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包含着两个基本目标: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
要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目前,尤其需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大力促进社会自治,实现公民自我管理。以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为主体的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机制,是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和公民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扩大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社会空间,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二)丰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要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要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
要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三)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要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必须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运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
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要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政府的职责和功能限定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理边界。政府应加快从传统的“经济管理为主”向“社会管理为主”转变,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积极完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机会、权利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平等地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五大转变。第一,社会管理要从单一到全面。努力解决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大气力推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社会管理要从管理到服务。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传递的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实现从“管理管控”到“寓管理于服务”的转变。
第三,社会管理要从一元到多元。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四,社会管理要从控制到协商。我们不仅要抓住、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又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表达、化解矛盾和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
第五,社会管理要从简单到综合。社会管理创新,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法律介入、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更多运用服务手段,保护各方的权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8).
[2]陈家钢.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肖立辉.中国基层民主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江荣斌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副校长,常俊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辛建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副教授。
分析宏观环境 篇12
企业网络营销宏观环境分析主要从国家的经济、政策、人口、科技与教育水平等方面进行。
1.1 政治法律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必然要受到国家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企业在互联网络上经营, 也要受到国家、地区所制定的有关互联网络的相关政策、法律、各项规章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1.1.1 我国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现状
2005年4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信息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 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通过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规范电子签名行为, 从法律制度上保障了电子交易的安全, 为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为我国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 我国政府还颁布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纲要》, 特别是在与网络营销相关联的电信业、互联网服务业和电子信息产业, 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随着整个网络营销体系的建立, 国内电子商务的竞争环境也在逐步随之完善起来, 这将更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网络竞争。
1.1.2 国内网络营销发展需要立法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网络营销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要滞后一步, 尚处在发展初期, 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 因此, 目前在中国全面制定一套网络营销法律的条件还不成熟, 立法工作也还在初始的研究阶段, 相关的法律、政策正在制定和建立过程中。法律的不健全, 对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旦网上交易出现问题, 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若消费者进行维权。则需要克服跨地区远程交易维权成本高、区域管理、买卖双方和中介方的法律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除此之外, 在网络营销的市场准入、网络营销经营者的合法性、网络营销交易的安全性及法律保障等方面还存在有急需解决的立法问题。
1.1.3 发挥政府在网络营销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是网络营销发展的主体, 应该在网络营销的技术、应用、实践和服务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是推动网络营销业的发展。我国的网络营销立法正在发展过程之中, 有关的法制建设也在不断地健全完善, 国家有关部门和法学界人士都在关注国际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 并从法律不断完善、技术不断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和认知度不断提高的发展眼光去考虑研究问题, 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专家、企业等各方人士相互协作, 共同创造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
1.2 人口环境的影响
市场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人口规模的变化将引起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引起消费结构和产品构成的变化, 人口组成的家庭、家庭类型的变化对消费者市场有着显著的影响。
1.3 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对市场具有广泛和直接影响的重要宏观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对网络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方面;同时, 网络营销也受到国民收入、市场价格水平、税收等比较具体的经济因素的影响。
网络营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市场三要素之一就是购买力, 而社会购买力受宏观经济的制约, 直接受收入水平、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事实也证明, 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网民数量远远大于西部及偏远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网民数量。所以, 企业在定位消费群体、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时, 应着重考虑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对产品价格的不同需求。
1.4 科技环境的影响
科技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上。科技进步不仅改变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还对市场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因此, 科技进步有可能给市场、给网络营销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过程中, 要不断关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应对科技进步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挑战。
2 企业网络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分析网络营销的微观环境因素, 企业可以认清所面对的各种竞争者, 确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掌握网络营销过程中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情况, 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网络营销的影响作用, 合理建设和挖掘内部环境资源, 有效地适应、协调和利用各种外部环境条件。
2.1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从企业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应主要侧重于产品特性、财务状况、企业领导人对待网络营销的态度、企业内部网络营销资源的拥有和利用状况等。这些都是与企业网络营销有重要关系的因素。在实际分析过程中, 应从以上几方面明确具体地找出企业目前的情况, 并归纳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2.2 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企业网络营销外部竞争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 首先应确定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 然后对其进行网络营销目标、主要消费群体、产品特色、网上营销策略、网络工具运用等方面的分析.并明确提出他们具有的优势和劣势, 为自己企业网络营销定位和网络营销策略策划提供依据。
2.3 消费群体的需求环境分析
消费群体的需求环境分析是企业微观环境分析中重要的方面之一, 能否准确地认识企业主要的消费群体需求是企业制定和实施网络营销策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消费群体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消费群体的主要需求、网上行为特点、影响其网上行为的主要因素等。在进行消费群体需求分析时, 首先应明确企业的主要消费群体, 然后逐一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相关的市场调查工具, 进行线下或网上的消费者调查。
3 网络营销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营销几乎对传统营销的每个步骤都有一定的影响.产生了多方面的冲击。网络营销为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企业的整体影响
在面向国际市场方面, 无论客户是位于全球哪个地方, 都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商务关系。网上的潜在客户在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方面都相对较高, 客户也会比传统的有所改变。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优越性充分的比较产品。互联网有着无限的空间, 它有着对产品广泛介绍的优势, 这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它也是迄今为止最廉价的营销工具。
3.2 网上企业的竞争优势
网上企业拥有较明显的成本优势。网上企业没有专门的存储仓库, 但是却能提供充足的商品资源, 创造更大的利润, 它在中间环节也相对现实企业较少, 从而很好的节约了成本, 进而提高了消费者价值。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人们很难判断网上企业的规模和历史, 消费者关心的只是产品和价格信息。
3.3 增加竞争调研的透明度
了解竞争者状况在网络营销的条件下, 网上企业可以充分的运用网络透明度这一优势, 通过实际访问竞争者网站获得它新产品、价格和服务的信息, 阅读与竞争者有关的新闻去获取消费者对他们产品和服务的评价, 并借此改善自己的质量, 以消费者地眼观去观察自己与竞争企业的不同与评价, 从分运用网络来了解竞争者状况。在日常的新闻组和讨论版上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状况, 敏感的领导还能预测到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卖现与其他企业的联合世界各地的零售商、分销商、代理商可以通过了解网上企业的信息, 做出市场分析, 从而做出对这个产品的前景预测, 如果适合本企业可以主动联系, 争取合作, 通过网上建立长久合作关系。
3.4 市场拓展
通过在网上做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潜在客户的需求情况。也可通过像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来宣传网络营销, 让更多的客户去接触、了解, 增加他们的印象, 留意网站的内容。另外, 也可以通过邀请客户参加研讨班和产品展示会的机会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3.5 销售
对产品目录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调整产品的结构构成, 向新市场中销售老产品。可以通过网上销售改变那些在传统分销渠道流通不畅和不适合普通商品目录的产品改善企业的销售状况, 并且通过网络营销还可以弥补传统商品目录不能详细描述产品性能的缺点。网络营销还有着及时发送价格调整消息、减价信息和新产品信息, 降低与潜在客户及时联系成本的优势。在网上可以低成本即时的更新信息, 进行营销变量和产品价格的测试, 网络营销还有着根据客户和季节变化及时更新产品展示的优势。网络销售可以分为直接销售 (如可直接下载的计算机软件、在线游戏等) 和通过网络营销将客户指引到各地的分销商 (如kodak就是这种形式) 潜在用户可以通过访问网页下载打印的优惠券, 获得对该商品购买的优惠。这样既可增加网站访问量, 加深客户对企业的了解;也可以促进销售额的提升, 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易。在网站上提供产品的背景知识让客户去学习, 利用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产品, 加深客户对企业产品的研究。
3.6 公共关系
与记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记者的提问和细致的答复在网络上的宣传, 加大企业的知名度, 并及时向记者、雇员以及消费者公布公司的政策变化, 以此来消除误导信息。设置专门的网络信息监督员, 及时纠正新闻组和邮件列表中的错误信息,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举行网络上的新闻发布会, 这样可以使不等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人及时了解新闻发布会的内容。
3.7 客户服务
充分运用客户的反馈信息, 了解客户对本产品的满意程度、新产品意见和偏好程度等, 通过E-mail与客户建立“一对一”的联系, 准确判断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和决策过程, 对市场进行细致分析, 并结合客户的需求, 向客户发布符合其需求的产品信息以及向他们传播新产品信息和升级信息等。及时发现不满意客户, 并了解不满意原因, 进行改进处理。建立老客户的信息库, 让他们参与到网络营销中来, 以消费者的身份去提供宝贵意见, 促进技术上的改进, 也为公司及时发现消费者在网上发布的不利消息。
3.8 网上广告
由于网上的所有活动都是可以追踪的, 可以及时的了解到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决策过程和测试广告的实际效用, 还可结合其他媒体增加广告的多样性。
3.9 降低产品支持费用
当客户逐渐习惯了网络产品支持, 可以适当减少这方面的雇员, 还可以通过FAO等方法降低人工回答消费者产品咨询等的费用, 培训高层次人才。网络产品支持能够真正意义的实现24小时的服务, 增加了客户满意度, 这是真正聪明的客户的首选。客户可以通过网上产品支持中获得的详细问题回答和背景知识, 从更深层次的了解产品, 并能解决以后产生的类似问题, 成为产品专家, 一旦客户自己解决了产品问题, 会增加他们对产品的兴趣, 进一步促进他们购买升级产品和新产品。
3.1 0 增强品牌形象
通过网上全方位的展示品牌信息可以扩展品牌形象。热衷于这一品牌的客户, 会在网上寻找该品牌的详细信息。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宏观与微观环境, 进一步阐述了网络营销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网络营销,宏观,微观,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和荣.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再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刘亚平, 蒲继生, 巨正东.谈谈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 2001 (3) .
【分析宏观环境】推荐阅读:
车展宏观环境分析08-19
炊具行业宏观环境分析06-06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作业09-12
煤化工宏观环境分析07-13
茅台集团宏观环境因素分析08-12
股票投资宏观分析08-17
国内宏观经济分析09-13
日本宏观经济分析论文08-03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09-05
企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