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思路

2024-10-21

宏观思路(精选8篇)

宏观思路 篇1

一、现行宏观税负水平研究的争论与根源

(一)由来已久的宏观税负争论

理论上讲,宏观税负是指一国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税收总额与该国同期经济总量(GDP或GNP等)的比值。研究宏观税负,可以明确一个国家通过税收形式进行再分配的力度,并可以借助正确的判断,引领税收政策的调整。考虑到西方国家多实行公共财政,收入形式基本上是通过税收这种公共方式获取,为了保证比较口径,中国学者在比较研究时,开发出了不同口径的宏观税负指标。

但是,在运用多种口径的宏观税负指标研究过程中,对中国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争论不止。《福布斯》在2007年推出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将中国列为亚洲经济体中税负最重的国家,全球排名第三。针对该榜单的结论,不少学者认为其所运用的指标口径不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国税总局于同年专门通过将中国税负状况与美国、日本等20个工业化国家和巴西等22个发展中国家相比,论证了“不论是以不包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口径,还是以包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口径来进行衡量,中国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对国税总局的结论,又有不同看法,如南方都市报社论评论指出税负重不重,让民众来判断。有些评论家甚至激烈地宣称“称税负不重者请尊重民众智商”。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税务学会于2008年指出宏观税负研究时中国近期重点的研究课题之一。

(二)三种看待宏观税负的思路与争论根源

总结争论内容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思路我们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运用特定的宏观税负指标比较中国与外国的情况,借以说明中国宏观税负是高还是低,进而说明中国宏观税负水平是否合适;第二种是分析中国宏观税负水平时不仅仅关注该指标数值的大小,更关注宏观税负所对应的收入规模有否得到较好的使用(这种思路在最近两年的研究中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第三种则关注宏观税负对应的微观收入取得是否合适。

这三种思路在运用的过程中,每种思路内部得出的结论冲突甚少,不同思路之间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冲突的主要方面。如第一种思路,在不同国家之间运用不同的口径作比,很少有不同意见,就算有不同意见通过深入分析也是可以解决的。所以,争论可能并不是因为宏观税负指标,而是因为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层面不同。

上述三种思路考察问题的层面有何不同呢?第一种思路很容易理解,它是站在政府角度来观察中国现行的宏观税负是否足量的,能否满足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而第二种思路和第三种则更关注宏观税负水平背后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

这两个不同视角思考宏观税负问题,对已经实现公共财政的国家来说,得出的结论是统一的,但是对正处于构建公共财政制度的中国来说,则很容易背道而驰。所以,中国在宏观税负这个问题上出现的争论,不是因为宏观税负指标的问题,而是因为现行的研究思路考察视角不同所造成。要平息争论,形成对宏观税负水平的统一的正确的认识,首要是选择合理的分析思路。既然中国已经确立了公共财政这个制度建设目标,自然而然,研究的思路应该立足考察宏观税负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同时参考国际间的比较分析。

二、国际间宏观税负比较:思路局限及参考作用

(一)宏观税负水平比较的思路理清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代价,宏观税负体现了政府的边界及干预市场的深度。因此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就可以得出中国宏观税负水平或政府干预程度高低的结论。

这一想法是如此的直接以至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可以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比较,进而也就无法得知在比较过程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结果我们是创造运用了很多口径的宏观税负指标,但比较结论却总被质疑。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合适的国家间比较的指标呢?这种理想的指标是什么呢?要想回答这个疑问,我们必须明确为什么比较,应该怎么样比较,这两个答案只有通过梳理国际比较的理论依据才能获得。

国家之间的宏观税负比较的理论依据我们从逻辑上可以分成三段:因为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的干预程度是可比的;如果宏观税负又能够反映政府的干预程度;那么宏观税负就是可比的。这个逻辑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前面两个假设是否成立。

(二)辨析国际比较的前提之一:政府的干预程度是可比的

1. 理论依据。

政府干预程度,哈维·罗森在其财政学教科书中指出,“核心问题是社会资源由政府控制的程度”[1]。一般有三种衡量手段: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数量、政府支出量、统一预算加上规制预算。由于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并不能说明核心问题,且计算规制预算极为困难,所以经常使用的是政府支出量。因此,政府的干预程度是可比性的问题就转化为政府支出规模是可比的。

政府支出规模是可比的认识在财政理论上源自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政府的支出规模会依次增长。如果在经济发展阶段或发展水平相同的时期,国家间政府支出规模体现出趋同性,那么政府支出规模就是可比的。

2. 前提检验。

国家间政府支出规模是否体现出趋同性?这里我们看看1998年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政府支出情况。1998年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35%左右,加拿大、英国、德国则在45%左右,法国为54.3%,瑞典则更高达60.8%。四类国家支出量差距平均在10%附近。10%左右的差距很难说明在同一发展阶段存在趋同性。

罗森指出不同的政府观可能在国家之间的支出量差距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瑞典,保健被认为是一种责任,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保健支出”,而美国私人部门则承担的更多。如果剔除社保方面的因素,那么政府支出量是否体现出趋同性呢?

这里我们暂且假定政府支出主要依靠税收进行筹资,那么政府支出量我们就可以用宏观税负量进行衡量。据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2006年3月16日公布的发达国家不同口径的宏观税负数据,我们会发现15个国家2002年含社保因素在内的宏观税负平均值为42.03%,标准差为6%;而剔除社保的宏观税负平均为29.63%,标准差为6.2%,标准差在剔除社保因素反而扩大,趋同性更无从谈起。

3. 结论。

从上述分析来看,单纯地将中国的政府的支出规模与其他国家政府的支出规模进行比较说明中国政府干预程度过多还是过低是没有意义的。以瑞典和美国来说,不含社保的税负比美国同时期要高13个百分点,那么是说明瑞典税负过高还是说明美国宏观税负水平过低呢?

这种剔除社保因素后的宏观税负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政府信用程度不同。政府举借公债能力不同,那么通过其他手段筹集资金的要求便不相同;(2)政府治理方式不同。有的国家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创新方式较多的话,政府需要干预程度会相应降低,相应的支出和税负要求都会降低;(3)政府管理效率不同。政府管理效率不同,完成一件公共事务耗费的资金水平也相应有所区别,管理效率高,需要耗费的资金水平就相应降低,进而税负也就没有必要过高。

因此,要想保证逻辑链条中政府干预程度是可比的,在比较过程当中必须思考上述三个因素的影响。

(三)辨析国际比较的前提之二:宏观税负能够反映政府干预程度的理论依据

如果政府干预程度可以通过支出规模比较的话,那么紧跟的需要思考的就是宏观税负水平是否能够体现政府干预程度。

我们已经开展的宏观税负比较研究实际上是设定了政府支出规模主要靠税收加以满足这个前提。但是在现实中,政府支出的维持手段有多种,包括税收、收费、债务和增发货币。即使目前讨论了多种口径的宏观税负指标,也没有那种宏观税负指标将增发货币与债务考虑在内。如果没有考虑增发货币和债务的影响,简单地通过比较宏观税负水平就得出中国税负水平高或者低的结论很可能是相当片面的。

(四)谨慎运用国际比较方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三点认识:

(1)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其他因素诸如政府观、治理方式、政府效率没有过多变化的情况下,政府干预程度或支出规模有必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财政支出增长理论说明的正是这一点。(2)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由于政府观等因素的不同,虽然处于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或支出规模也极有可能有较大的区别。(3)宏观税负无法在某个时点全面反映政府支出程度,如要比较必须注意政府可支配的一切收入形式。

所以,如果想通过国家之间的宏观税负比较得出中国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结论,必须要注意相关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假定政府观、治理方式及政府效率等因素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加以衡量,那么在说明中国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时候应该尽可能选择一些相同市场化程度的国家加以比较。从当前众多研究来看,中国市场化程度虽然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但是总体市场化程度并不是特别理想,因此相比实行公共财政、市场化程度较高国家来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可能并不高。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的宏观税负的微观影响:效率与公平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仅是立足政府角度考察了现行的政府通过税收(或广义上税收)进行再分配的合适性。如果研究至此为止,得出的结论无疑是要被广大关注民众福利的学者质疑的。因此,在判定宏观税负水平合适与否时,必须要注意微观影响,不少专家和学者已经开始转到这一角度。但似乎目前在微观影响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思路,正如第一部分所说,有些学者倾向于考察支出影响,如李波(2007)提出了判定宏观税负应当以“是否提升人民福利“为依据;有些学者则立足收入影响来考察,如单学勇(2008)考察了收入形式、收入结构等微观影响。

这里笔者试图从理论角度梳理考察宏观税负微观影响的思路。判定宏观税负水平是否合适的标准,其内容在经济学的探讨中,应该和福利经济学两个定理是一致的。福利经济学两个定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问题上:效率和公平。因此,判定宏观税负水平是否合适关键是要看现有的宏观税负有否促进经济效率以及是否更好地解决公平问题。

1.现有的宏观税负有否促进经济效率的判定标准。判定现有的宏观税负是否促进经济效率,需要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分析:一是要看在现有的宏观税负下是否促进微观经济效率;二是要看是否促进宏观经济效率。

判定现有的宏观税负是否促进微观经济效率主要是看现有的税制体系是否较好地实现税收中性原则,如果没有较好地实现税收中性原则,不少微观经济主体难免对宏观税负过低的提法有微词。如果保持总体宏观税负水平不变能够更有效地通过税制改革实现税收进一步中性化,就会改善不少人对宏观税负的观感。

判定现有的宏观税负是否促进宏观经济效率主要是看现有的宏观税负是否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宏观税负水平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宏观税负自身,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宏观税负对应的收入使用方面。宏观税负水平高,但如果对应的财政收入得到更好地运用,纳税人有可能并不认为所在国家税负过重,这一点在最近关于宏观税负的研究中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和使用。

考察宏观税负水平自身有否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主要是看现有税制体系有否发挥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以及有否进入拉弗曲线的禁区范围。这一点结合宏观水平与宏观经济变化情况的计量分析不难得到结论。

考察宏观税负水平对应的收入使用有否实现宏观经济效率主要看政府支出是否更好地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共识就是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或人力资本的增长,相应的就是要看政府的支出是否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增长或人力资本的积累。

2.现有的宏观税负有否更好促进公平的判定标准。类似地,判断宏观税负是否更好促进公平也需要从收入取得和开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宏观税负收入取得是否促进公平,主要是看现实税制体系设置是否更好地改善现行的收入分配状况。如果税制体系设置在实现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并不到位,那么就算怎么论证宏观税负水平不高,也不会有很多的人认可。同样在既定的宏观税负水平下如果在开支方面没有更好地改善基尼系数,也会有不少人对现有的宏观税负水平有微词。

四、结论

立足不同考察角度,对宏观税负水平高低及合适与否问题的回答未必是一致的,特别是对转型中的中国来说,尤是如此。政府可能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拿走了和西方国家相比看上去并不高的宏观税收数量,但是鉴于中国政府存在着收入和支出离公共财政要求偏离较远的问题,国际比较得出的宏观税负水平不高的结论往往很难得到民众的认同,这一点在中国财政制度重构的过程中可能会一直伴随。但是,既然明确了公共财政为中国财政制度转变的目标,就应当坚持以服务于公共财政建设来考察现行的宏观税负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对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形成错误认识,有利于税收政策调整;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以内形成共识,统一思想,坚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实现这两个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通过国际比较得出中国宏观水平高低的结论,鉴于国际比较影响因素的多元化,有必要从两个方面拓宽研究思路:一是研究能够包含反映税收微观影响的宏观税负指标,二是立足考察宏观税负微观影响重新认识国际间比较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哈维·罗森.财政学: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保仁,贾杰.邓小平财经理论与中国财政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刘涵.中国宏观税负国际比较的不同口径研究[J]经济论坛,2008,(1).

宏观思路 篇2

***

针对我国现行婚姻法技术上的不足、内容上的遗缺和运作力度的疲软,法学界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动议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经过十余年的酝酿、研讨和理论上的争鸣创新,不仅形成渐趋共识的立法建议,而且催动了收养法的颁布、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施行和最高人民法院一系列重要司法解释的出台。以此为背景,对中国婚姻法进行系统完备的全方位立法重构既有迫切的必要性,也有现实可行性。笔者以学界专家同仁的多年研究成果为借鉴,拟就婚姻法的宏观立法思路与具体方案之重构作简要阐释。

一、我国婚姻法的宏观立法思路

源于调整对象的固有规律、法律规范的技术特性和社会的变革发展等诸方面的客观要求,根据现行婚姻法由于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存在的主观缺陷,对婚姻法的完善已不能局限于对某些微观具体问题的点滴修改和增补,而应在宏观整体意义上突破现行婚姻法的技术惰性和内容框架,首先展开婚姻法的基本性重塑与再造,实现立法理念的更新、价值重心的移转和既存模式的超越。其基本思路可表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婚姻法为婚姻家庭法或亲属法,使法律名称与其规范和调整的对象及其功能相吻合,概念的逻辑或词源内涵与外延准确统一,规范体系的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协调一致,避免理解适用中的人为牵强和歧义扩张,实现定名上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国际通用性和法名的合理继承性。

(二)顺应中国民法典紧锣密鼓的全面准备和现实呼唤,重新认识婚姻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肯定婚姻法向民法典的回归。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婚姻法受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立法体例的影响,在法律体系中居于独立部门地位。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法律环境、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民法发展相对不足的表现。不可否认,这一主张曾经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今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法的独立地位受到来自理论和立法实践的双重冲击,面临着新的选择。应该说,从1986年民法通则的公布开始,即正式宣告了婚姻法向民法的回归,确立了中国婚姻法在立法体制上应属于民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完善婚姻法,应首先把握其定位,恰当处理它与民法通则和其他民法规范及将来的民法典的关系,使婚姻法作为民法的一个分支内容,成为一个民事特别法。

(三)改变现行法律的概括性、抽象性、简略性规范形式,更正因袭于立法传统经验的“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倾向,从“粗放型”的政策化原则转向“细密型”法律化规范,使应有的法律规则尽量详尽、准确、具体,与调整的社会关系贴近,典型化的一般法则不致于成为无用的或宣传式的空洞纲领,从而确保婚姻法的确定性、严密性和操作性等法律特质,增强规范的硬约束力,提高社会适用的安全有效的价值。

(四)明确身份关系的具体内涵,加重财产关系的比例。现行婚姻法一方面重于亲属身份法主导地位,但对身份关系又无基本的规定,有关身份的权利义务空泛无实,难见其独到的法律内涵,使身份权徒具虚名;另一方面对亲属财产关系亦只是提纲挈领,点到为止,表现出明显轻忽的倾向。因此,新的立法有必要顺应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和物质利益关系对婚姻家庭亲属的强力震荡与渗透的现实,在明确市民社会中最后一个身份王国——亲属身份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进而实现从重伦理关系、重人身关系向重利益关系、重财产关系的转换,加强亲属财产法方面的立法,确认和保护亲属范畴的财产权益,调整婚姻家庭领域的物质利益冲突,创设良好的微观经济秩序,使亲属财产法与社会经济运行轨迹合拍同步,以纠正现行法律在此方面的严重缺陷。

(五)保留必要的程序性规则,充实实体性规范内容。调整亲属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婚姻法,以实体法为本位,重在明确界定各类亲属主体之间的静态权利义务等实体内容,调整这些权利义务的互动和变更。因此,完善婚姻法应以充实实体性规范内容为主。但是,亲属关系并非凭空产生和消灭,而是起因于一定的法律行为或事件,其中诸多亲属身份或财产关系如收养、婚姻、监护、非婚生子女的认领等都与特定的行为相关,并有国家公力干预,须有一定的公示形成或登记管理程序介入。所以,现行婚姻法所具有的程序与实体兼备的立法模式仍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新的立法对必要的程序性规范仍应予以保留并加以完善和健全。

(六)公法功能与私法属性兼顾,保障功能与权利本位并存。作为民法组成部分的婚姻法,无论是身份关系,还是财产关系,都应以主体的权利为价值本位和规范重心,旨在确认和保护主体的身份权及其连带的财产权利与利益,从而具有传统民法的“私法”属性。由于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与市民社会的价值或利益法则不同,它渊源于人伦秩序这一本质的、自然的社会共同体结构,并非目的性利益关系;其自身的存在和功能带有鲜明的公法秩序和社会保障、福利属性,保护“弱者”和“利他”价值取向直接纳入权利义务关系之中;“意思自治”的自律性、授权性与社会规范的强制性、义务性同构一体,不可分割。因此,修改婚姻法,应既注意与民法的一般价值体系相一致,又要留守自身固有的功用法则,做到公法功能与私法属性兼顾,保障功能与权利本位并存。

(七)合理配置规范结构,正面确认、导向与反面禁罚、保障交相呼应,形成法律秩序的完整统一性。作为一套周密的规则体系和秩序典范,婚姻法和其他法律规范一样,无论在总体结构上,还是在必要的具体制度条款上,都应合理恰当地配置法律规范所要求的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使规范结构完整、简明、疏而不漏,一般性、典型性法律行为或关系模式既有概括性和透明性,又有具体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从而设定一般行为模式,保证婚姻法有明确的着力点和控制力,有效地激励、诱导人们的行为选择方向,确认和保护人们的合法积极行为,约束人们的消极行为,制裁、矫正人们的违法行为,创制积极的法律秩序。这不仅是立法技术科学性、严密性的形式要求,也将有利于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把握、遵守、执行等操作实效的要求,是法律规范社会化的基本前提。

(八)现实性与前瞻性同时兼顾,做到既有法制实效的社会基础,又有变革前景的基本导向。完善婚姻法首先中国近十年来婚姻家庭关系发展变革的实际需要,这些需要既有现实呈示的,也有必然趋向的。因此,新的立法应当充分反映变革现实,并能对作为其社会背景的现实生活起到调整和规范作用。我们不能设计一套只在将来才用得着的方案,等待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去适应,而不顾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否则,该方案将失去应有的现实意义。但同时,法律应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导向性,不能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这就要求在立法时具有预测前瞻性。婚姻法作为关涉每个家庭、每个人而具有普遍性的基本法,其对社会生活、对人们利益的反映,不能仅仅局限和迁就于既存的现实,而应对于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已经可以预测到的必然的发展态势,给予充分的考虑,并提供明确的导向性规范,使社会生活沿着这个方向行进。这是法律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和保证。

(九)民族传统性与国际趋同性的兼备,既保留固有法的特色,又容纳继受法的介入。众所周知,婚姻法与社会的公序良俗、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固有伦理道德联系紧密,有着鲜明的地域、民族特性和传统伦理内涵。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的立法都不能忽视这一规律,否则法律将失去国民的认同而形同虚设。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并为举世称颂的婚姻家庭习俗规范和道德文明,被人们世代传承和习用,构成婚姻法的法意识源泉和操作适用的社会基础,我们在立法时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各种交往的不断扩大,跨国人际互动日益频繁,法域之间的文化碰撞和法律适用成为常态,各国法律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趋同化现象渐呈明显。“任何一个原来只含国内因素因而也可以只由国内法律调整的问题都可能日渐介入种种外国的因素,于是各种具有跨国性质的法律问题,从资金技术的国际流动、人类环境的共同保护、国际资源的共同利用和开发、跨国公司行为的规范、国际犯罪的共同防范和惩罚,一直到个人的婚姻、继承等,都不是仍可仅站在狭隘的民族保护主义立场所能解决的,从而驱使各国政府对许多法律原则及其价值的认识渐趋于接近或一致,为国际社会法律的趋同化提供了先决条件。”[1]新的婚姻家庭?⒎ㄓΠ盐照庵肿呦蚝突觯⒁獯庸楹兔褡宕吵龇ⅲ蟮ǖ匚杖死嗌缁嵋磺杏判愕姆晌幕晒浞纸杓夤⒎ㄖ械募际跣缘浞叮⒅夭捎霉释ㄐ凶龇ǎ佣够橐龇ㄔ诠逃杏肭魍乃蜓≡裰泻褪贝狭鳎肷缁岱⒄雇健?nbsp;

二、我国婚姻法具体立法方案的重构

重构我国婚姻法,在确实把握上述宏观层次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还需突破现行法律一挂多漏的粗线条,对各个具体制度进行微观层次的扩充和构建。这些具体制度涉及诸多方面,非所能包容无遗。笔者择其概要,拟定如下具体方案:

(一)扩展基本原则:基于婚姻家庭直接牵涉人伦秩序、个人私生活和公益保障等社会基础性问题,具有私法自治和公力干预双重性,在现有五项基本原则和“四个禁止”的基础上,尚应确立身份权受保护、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和不违背公序良俗三项基本原则,使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更显丰满和周密。

(五)更新家庭制度:这一范畴的内容很多,其中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基于家庭共同生活和对外事务的管理需要,统一众多法律规范中频繁使用的家长、家属划分及其法律地位与责任,在亲属法中设立家长制,以非强制性规范形式确认家庭结构及其内部人际互动关系,使家长亲属有一定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睦、稳定和团结。

(2)对家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予以确认。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家庭不仅是一个伦理实体,而且是一个经济实体,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有其独立的法律地位。根据家庭在现实经济关系中的表现,其作为经济实体有几个层次:一是仅仅是一个生活消费单位:二是作为一个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单位;三是从事专业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对内有生产经营、分配消费关系,对外有商品交换关系,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经济角色;四是由家庭扩展的合伙和私营企业,内外经济利益关系复杂;五是公民承包、承租企业及个人、家庭、集体、国有企业合股投资、共同经营管理的经营模式中,家庭的地位、责权利关系多样化;六是农村生产经营中,出现家庭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联合结构,显示出家庭的新性质和特点。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关系中的家庭,职能不同,经济地位不一样,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亦有区别,涉及到一系列纵向横向、内部外部法律关系,如何予以认定、引导、调控和监督,急需法律上加以明确。

(3)家庭财产关系应由亲属法给予全面调整。第一,现行婚姻法概括“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是一种过于原则、抽象的表述,指示范围貌似明确,实属不清,必须进一步揭示清楚。第二,夫妻对共同财产除了处理权外,还有占有、管理、使用、收益等多项实体权能,在市场经济和家庭生活及人情关系的网络中表现多种多样,法律应分别予以确认调整。第三,男女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经济地位的趋于平等及个人物质利益的自我看重,约定财产制的形式逐渐增多,对于夫妻约定财产的形式、内容、范围、条件、效力等方面不能没有统一的法律要求。立法上应倡导婚前财产和约定财产的公证或登记手续。第四,夫妻除共同财产外,实际上还有婚前财产、特有财产、恋爱或订婚期间的财产、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等特殊财产类别,但现行法律均未涉及,应予增补。对此,建议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应在总体上划分出法定财产制与约定财产制、婚前财产与婚后财产、特有财产与共同财产、一般普遍财产制与特别分别财产制等几个系列,并对婚后所得共同制作出法定的范围限制,其中夫妻一方在婚后继承、接受赠与、遗赠所得财产不能一律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认定。第五,分清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债务的性质、形式、范围及?湓蚝腿ハ颍纫⒁馕ぜ彝フ謇婧头ǘǚ鲅逦竦氖迪旨罢I畹男枰妨⒐餐鹑危忠盐帐欠枪恚秤杷讲煌那宄ピ鹑巍5诹诩彝ゲ撇冢蚱薏撇猓褂屑彝ス灿胁撇⒆优赜胁撇推渌彝コ稍钡母鋈瞬撇⑸婕暗秸加小⒐芾怼⑹褂谩⑹找妗⒎指睢⒋Ψ值雀髦秩芄叵担欢宜孀派缁岱⒄梗嗣巧钏教岣撸彝ゲ撇找嬖龆啵分中问礁丛樱诵卸欢ǎ婪撞欢戏⑸缮媳匦敫柘嘤Φ娜啡虾凸娣丁4送猓鎏骞ど袒А⒊邪А⑺接笠导肮窈匣锍邪凶馄笠岛屯蹲势渌谐∩浼彝ゲ撇唤鲇猩钭柿希褂写罅可柿虾蜕米式穑洳撇⒄窆叵狄巡荒芡耆子猛ㄐ械囊话惴蚱薰餐撇叵岛图彝ゲ撇叵担匦胗行碌挠胫嗍视Φ奶乇鸱晒娣丁T诖肆煊颍蚱薏撇萍壑底荚蛴τ芍胤蚱薰餐寤蛑丶彝ス餐钕蛑厣缁峋霉叵怠⒂欣谏疃阈薄?nbsp;

(4)顺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家庭制度上,为促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进一步向平等、民主、团结、和睦的方向发展,可增加有关夫妻互敬互爱互助互谅等内容,以及父母对子女应关心爱护、子女对父母应尊敬慰藉,提倡建立民主和睦的家庭关系等内容。尤其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福利事业相对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强劲,养老社会化程度不高,在亲属法中必须更加强调子女或其他亲属对老年人的供养、扶助义务,将经济赡养与精神赡养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把精神赡养的道德责任提高到法律义务,禁止对老年人精神上的遗弃、虐待,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5)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物质生活、精神情感生活和同居等多方面内容,现行婚姻法除简单规定了扶养权利义务之外,对其他方面未作充分规范。笔者建议在亲属法中增设夫妻之间的忠实义务、家务代理权及同居权利等内容,并对同居权利作必要限制,要求夫妻互相尊重婚姻内两性生活的人格尊严和意志自愿,禁止合法夫妻关系下的暴力性性行为。

(六)创设生育制度:一方面根据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的现实要求,在亲属法中增补有关计划生育的具体条款,统一人口生产数量的“晚稀少”政策要求和地方标准,普遍推行“一胎化”;以具体列举方式明确规定允许生育二胎的例外情形及间隔年限,确定与法定婚龄相对应的法定育龄,设置带有一定强制力的有效避孕节育措施,强化生育数量和时间方面的硬约束,全面禁止计划外生育或非法生育。另一方面,针对中国人口素质的严峻现状及其潜在的忧患,在亲属法中应专门设立一套系统、科学、完整的优生法律制度,或者制定优生特别法,从而使人口在得到数量控制的同时更应有质量的提高。

(八)规范人工生殖技术的临床操作,健全该技术的合理使用制度:与新的生育制度——优生法相配套,婚姻法应本着优生和满足不能或不宜自然生育夫妻的合理生育要求为宗旨,确认和规范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人工生殖技术(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代理母亲”等)在人口生产中有条件、有针对性地运用。但对其具体操作应明确界定如下七个合理使用原则:一是限定于消极优生和不能、不宜自然生育的范围;二是专门机构审核、监控;三是参与主体自愿、合意;四是专门医疗单位垄断实施;五是严格档案管理和保密;六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七是禁止商业化营利和违反计划生育。同时,婚姻法对于异精、异卵或“代理母亲”等多元主体共同完成的生育行为而形成遗传父母、生育父母、养育父母等不一致的问题,必须设立一个统一的认定亲子关系主体的标准,确保法律上权利义务主体的单一性,以防发生争要子女的积极冲突和都不要子女的消极冲突。

除上述八个方面之外,中国婚姻法还需要顺应国家统一的大趋势,确立处理涉港、澳、台的域内区际之间的婚姻家庭关系的冲突规范或准据法,为准确解决有关历史问题和日益增多的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良好的法律秩序。

注释:

[1]李双元等:《中国法律趋同化问题之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婚姻法宏观立法思路与具体方案之重构飞雪

宏观思路 篇3

关键词:外部失衡;内部失衡;利率扭曲;汇率扭曲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76-02

关于经济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显得比较突出,温家宝同志在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2012年9月,在APEC峰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指出,中国经济缺乏“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失衡的表现

经济不平衡可分为外部失衡(经常项目顺差过高)和内部失衡(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

(一)外部失衡

从2003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进入螺旋式上升阶段,从2003年的459亿美元到2008年的4 261亿美元,短短6年的时间就增长了约10倍,其中2007年的顺差占当年GDP的10.1%。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标准,国际收支平衡点应该在4%左右。过高的顺差引起了以美国为代表的逆差国的不满。在2009年的金融峰会上,奥巴马指责以中国为代表的出口顺差国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其理论逻辑是:出口型经济体对美国保持大量贸易顺差,这部分顺差再回流到美国金融市场,从而助推了金融泡沫的形成。当然,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是多种因素的叠加结果,是不同经济体发展程度的自然反应,应予以全面分析为善。

在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全球失衡的状态。全球失衡指的是全球性的贸易失衡,主要表现在美国的高额贸易逆差及中国、日本、德国、石油输出国和许多小国家的贸易顺差。

我国的高额顺差对外部经济体和内部经济体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外而言,一是加剧了和美国、欧洲等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二是中国已从一个在世界经济中起通缩作用的力量变成一个推动通货膨胀的作用[1]。对内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我们知道,外汇占款是我国货币的发行机制,当外汇占款过快增长,相应人民币发行速度也会加快,过多的货币量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从央行网站发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M2已达到名义GDP的两倍。在通货膨胀的同时,人民币币值的定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来说,最主要的职责就在于保持本币的稳定性,当稳定性受到挑战时,意味着对货币的失控。任何产出品的背后是对能源的消耗,尤其对像我国这样一个高耗能的国家,出口产品越多,意味着对能源、自然资源的消耗也越多,结合我国人多资源少的实际情况,顺差过高的情况必须予以改变。

(二)内部失衡

1.从投资的角度看内部失衡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一定的投资率可以使一国的经济结构得到比较均衡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在20%—30%左右,发达国家在15%-20%左右。问题在于我国的投资率过高了,2010年达到了48.5%。高投资率有两个不利的方面:一是投资盈利水平下降。根据边际报酬递减原理,投资率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投资盈利能力不但不增加,反而会减少。日本一桥大学(Hitotsubashi University)中国数据研究专家伍晓鹰(Harry Wu)给出了相关的数据,从2001年至2010年,中国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本,能增加0.13个单位产出,单位产出量低于上世纪90年代的0.17和80年代高点时的0.24[2]。二是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经济处于下行期,企业还款能力减弱,会加大银行坏账的风险。此风险最近已有所体现。以金融改革试点城市温州为例,根据温州银监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3%,而2011年6月底,温州银行业的不良率才0.37%,短短14个月,不良贷款率暴增7.1倍[3]。三是高投资率在理论上也是不可持续的,假设名义GDP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投资以40%的速度增长,若干年后,会出现投资过大,消费为零的局面。

2.从消费的角度看内部失衡

消费(家庭消费)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44%降至2010年的34.9%,2011年又小幅升至35.4%。这一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或亚洲邻国的水平。对于消费率过低不难理解,GDP是由净出口、总投资、总消费这一恒等式构成,投资率过高必然带来对消费的挤压。消费率过低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分配收入不合理的因素,也有东亚人有储蓄的文化传统因素在里面,当然也有预期因素的影响在起作用,比如社保的不完善、看病难、房价高等。

二、经济失衡的原因

经济失衡是我国社会发展近十年来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其中经济失衡的深层根源在于我国金融要素存在着扭曲行为。

尽管经历了30年的金融市场改革,然而我国金融体系至今距自由市场机制还相差甚远,基准利率和汇率仍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利率方面实行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汇率方面对个人而言一直实行资本项目管制。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以2003年—2008年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为例,存贷利差最高值为2%,在通货膨胀较高的年份,真实的存贷利差其实为零或负。低存款利率降低了居民的储蓄回报和家庭收入,低贷款利率的存在则使得借贷成本降低,资金大量进入低端制造业和效益存疑且不高的投资项目中,加速了投资的盲目扩张。在这一扩张过程中,那些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受益最大(表现在工资增长速度小于生产力增长速度,即工人收入占工人产出的比重在逐步下降,工人少拿的一部分工资实际上对企业形成了补贴),根据北京大学黄益平教授的计算,资本生产者补贴相当于整体生产者补贴的40%[4]。汇率方面,为保持我国在出口方面的竞争力,央行刻意维持低的汇率(货币贬值),货币贬值以补贴国内生产企业的成本的方式刺激出口,以至于2005年—2009年外贸顺差占GDP的比值一直处于超过4%这一合理区间。而这些补贴实际上是由居民家庭来支付的,他们通过购买价格被人为推高的进口商品对上述企业进行了补贴。补贴在利率和汇率两个方面扭曲了整个社会的激励机制,其实质是对居民家庭的一种抽税,减少了家庭收入、压抑了消费支出。刺激投资和压抑消费从而导致经济体内外部失衡。

可见正是以上利率和汇率的扭曲在让中国家庭做出牺牲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得以更快的增长。但是这种扭曲的金融体系,也扭曲了构筑于这一体系之上的整个经济。

三、解决思路

如何实现宏观经济的再平衡?既然经济失衡表现在投资、出口、消费三者结构的失衡上,那么是否可以从调结构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呢?

这涉及结构调整的可能性问题。目前来看,短期内消费、投资都不可能有大的调整,只有出口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出口顺差能够缩小是因为外需(欧洲经济衰退,美国经济疲软)的丧失及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人口红利的减少和汇率的升值)。消费受两方面的影响:可支配收入增速和预期。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向上修正的,居民消费占主导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才能完成。凯闻在其文章《关于中国经济再平衡的三个误区》中,指出即使我们假设消费以每年10%的超高速增长,中国也要花20年才会达到韩国当前消费占GDP的比重水平,35年才会达到美国的水平。

投资占主导地位的结构也不可能短期内得到大幅调整,这种不可能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没完成,只走了一多半,城市化离不开投资;二是在出口已经恶化、消费长期低迷且短期无法提升的背景下,减少投资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虽然投资不能减少,但投资的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地方到民间)可以有所改变。从需求来讲,地方相对于中央,地方政府有着更具体的了解,投资针对性更强;从投资效益最大化来讲,民间投资优于中央和地方,民间投资不会出现政府投资中的寻租行为。虽然针对民间投资的新36条已经出台,但还是有看不见的天花板在那里挡着,与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既然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金融体系的扭曲,那么完善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或许就是实现经济再平衡最佳的途径。其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息和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可以起到纠正外部失衡的作用。第一,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第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进扩大内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国民经济走上靠内需拉动的平衡增长之路。第三,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促进微观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致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靠自主创新和以质取胜来拉动[5]。

如何纠正内部失衡,加息则是最佳的途径。利息乃货币之价,加息等于给货币加价。贷款利率的提高,一是使那些效益存疑且低下的投资项目自然大大减少,从而使投资行为过高的倾向得到抑制,改善投资占GDP的比例。二是对商业银行来讲,由于商业银行是存款人的债务人,加息也使得银行的压力增加,迫使银行更有效率地利用储蓄存款,将资本借给那些回报率更高的投资项目。存款利率的提高则会对通货膨胀起到对冲作用,从而间接提高居民家庭的回报和收入。可见加息改变了每个人所面临的激励机制,对社会实现可持续且公平的长期增长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当然我们也知道经济失衡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的突然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调整过来,同时也坚信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金融的不断改革,中国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会走向一个逐渐收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罗纳德·麦金农,冈瑟·施纳布尔.中国的金融谜题和全球失衡,[J].国际金融研究,2009,(2):37.

[2]TomOrlik.图解中国经济:胡锦涛主政下的10年[EB/OL].http://cn.wsj.com/gb/20121116/rec160444.asp?source=New

Search,2012-11-16.

[3]陈周锡.不良贷款率14个月激增7.1倍“怕”弥漫温州[EB/OL].http://www.china.com.cn.

[4]黄益平,陶坤玉.中国外部失衡的原因与对策:要素市场扭曲的角色[J].新金融,2011,(6).

宏观思路 篇4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 独立学院产最早产生于1999年, 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它招收的学生是在高校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的, 因此通常称为“三本”学生。这部分学生与母体公办大学的学生相比, 有其独有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础相对薄弱。

表1以广东省2007—2011年普通高校文理科一本、三本分数线的对比为例来说明“三本”院校 (即独立学院) 学生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的问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历年来一本与三本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 特别是2009年后, 录取分数线差值均在200分以上。可见独立学院学生基础与重点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个别学生偏科严重, 尤其是文科的学生, 数学基础较差。例如, 很多同学将微积分这门课程戏称为“危机分”, 谈“数”色变, 参加补考的学生较多。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产生抵触情绪, 凡涉及数学的学科都信心不足, 未接触课程前就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或学不好。这就给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学习热情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如果一门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涉及较多的抽象概念和数学推导) , 大多数学生便“知难而退”, 缺乏钻研精神。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常常是临近考试时“临时抱佛脚”, 一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以通过考试为目标。

(三) 活泼开朗, 形象思维活跃。

独立学院学费较高, 能进独立院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学生大多有文艺特长, 灵活好动。一方面, 他们在集体中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及组织能力较强。另一方面, 他们个性独立, 头脑灵活, 且形象思维远胜于抽象思维,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 如能适当引导, 常会有不错的表现, 但对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数理逻辑缺乏应有的耐心。

(四) 就业压力大。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重点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相比处于劣势, 因此就业压力更大。受此影响, 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对实用性的学科学习态度较为积极, 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则认为如果不考研, 学了也没多大的作用, 能应付期末考试则可。

二、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宏观经济学教学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上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我认为, 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习惯,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弥补其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足的欠缺, 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慎选教材。

目前国内高校用于本科教学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二是直接引用由国外著名经济学家撰写的教材, 主要有萨缪尔森、诺德豪斯主编的宏观经济学, 克鲁格曼、韦尔斯主编的宏观经济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 斯蒂格利茨的宏观经济学, 等等;三是由各类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写的自编教材。

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是国内目前比较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 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内容安排也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 是非常好的入门教材, 但是该书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推导、经济模型, 且重点放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 涉及的前沿问题较少, 联系实际的经济学案例分析也不多, 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不适宜用作独立学院的教材。国外学者编写的教材是以西方几百年经济发展为背景总结出的经济理论, 配有大量案例, 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制度远没有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 西方国家的教科书中描述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情况存在脱轨现象, 这会对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理解中国的经济现状造成困扰。各类院校的自编教材内容基本不会超过上述两类教材的基本框架。

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 尤其是大多数文科班的学生数学功底较差, 对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因此, 选取对数学基础要求不高, 语言生动, 可读性强, 教材更新快的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作为独立学院经济学入门教材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 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或有考研要求的学生课后将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作为补充阅读的参考书目。

(二) 立足国情, 区别对待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由于曼昆教授是立足美国经济现状编写教材, 一些经济问题可能与中国实际情况脱轨, 讲课过程中遇到此类问题时, 要加以区分。例如, 第二十四章“生活费用的衡量”, 讲到CPI篮子中有什么, 中国与美国都是将一篮子物品与劳务分为住房、交通、食品、医疗等八大项, 但这八项在两国的CPI篮子中所占比重不同, 例如, 中国居住只占13%, 美国的住房却占到43%, 相反的, 美国的食物和饮料只占15%, 而中国的食品占CPI的比重高达34%。不仅所占比重不同, 它们各自所包含的经济含义也不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问题, 授课时最好将中美两国的CPI指标构成及其含义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立足国情更好地体会CPI的含义, 同时也能避免让学生感觉理论与现实脱节, 认为书本只是纸上谈兵, 学了也没多大用处, 提不起学习兴趣的问题。

(三) 适当施压,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比较聪明, 但是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靠学生在课后自觉练习, 很难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会直接“省略”这一环节。到学期末, 问题越积越多, 即使讲过的知识当时懂了, 过一段时间也会遗忘。因此, 在精心备课的同时, 还应当精选一些习题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 以巩固和加强课堂知识。通常讲完一章, 就将该章节相应的习题布置下去, 题量不宜过大, 另外习题要求应明确、简单、清晰, 并且要施加一定的压力, 督促学生完成。例如, 下周上课时, 学生如果对上周布置的习题没有任何疑问, 可任选几题, 随机抽学生进行解答, 一是可以了解学生习题完成和知识掌握的情况, 如果学生对习题有疑问, 则应对大多数学生反馈的难点及时讲解;二是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的习惯,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 注重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课堂时间有限, 有些内容需要安排学生课余继续完成, 才能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不差, 但学习自觉性欠缺。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班级学生分组, 布置学习任务, 小组成员协作完成, 大家互相督促、共同探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

1. 数据搜集能力。

现代经济学很多理论以实证分析为基础, 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十分有必要。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指导学生去学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等公共数据资源库收集相应的数据, 并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 从中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例如:在讲“一国收入的衡量”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去相应网站查询中国的名义GDP, 讲完这一章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查询的数据, 选定某年为基年, 分工计算中国的真实GDP、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等。在讲“生活费用的衡量”时, 可安排学生收集历年CPI的数据, 并据此计算历年的通货膨胀, 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这样能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 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 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时若能同时了解该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由哪位学者提出, 该学者的生平逸事, 等等, 有助于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这些工作最好在课间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共同查询了解。例如, 讲到“理性预期”理论时, 可指导学生分工了解卢卡斯所处的时代, 卢卡斯其人, 卢卡斯与理性预期相关的趣事, 卢卡斯的主要学术成就, 以及他的论文著作, 等等。这样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性预期的理论并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

3. 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去, 但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搭便车”的现象, 一组的工作量落到一两名同学的身上。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 第一, 小组内必须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第二, 要求完成任务后, 学生必须互相沟通, 完全掌握, 教师课堂抽查不按既定分工要求的学生回答问题;第三, 小组学习任务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任何一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该组完成这项任务的质量和平时成绩。通过以上方法, 鼓励落后同学超过前面的同学, 引起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 促进沟通进步, 提高学习小组的效率。

(五) 加强案例教学, 使理论更加形象化。

独立学院学生的形象思维远胜于抽象思维, 他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 但对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数理逻辑缺乏应有的耐心。因此,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引导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案例教学的方式。

1. 以最新的财经新闻为背景, 引出要讲授的知识点。

例如, 讲到货币政策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的概念时, 先举例说明国内的经济环境, 让同学直观地判断目前经济是通货膨胀还是紧缩, 再讲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政策是什么, 并让学生思考中国人民银行这么做的目的, 再接着讲解“存款准备金”的概念, 以及央行对存款准备金采取的不同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便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针对某一宏观经济现象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例如, 我国目前处于通货膨胀时期, 请学生利用所学的货币政策来讨论央行可以采取什么货币政策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其中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 观点碰撞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反应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讨论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设置合理, 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层层递进的分析。否则, 学生可能分析了几点就出现冷场情况, 不了了之, 最后还是由教师唱“独角戏”,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在讨论问题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 形成自己的看法, 上课时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发言。

(六) 根据授课内容, 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

由于多媒体的普及, 大多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包含的信息量大,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有助于提高授课效率。但由于其放映的速度快, 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授课速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讲授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 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完美结合。由于板书易于随意圈点标注、控制进度, 对于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公式推导, 应该通过板书讲解, 让学生的思维容易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 并且在此过程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 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容易走神, 这些内容如果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学生忙于记笔记, 课上没听懂, 课后又不注重复习, 教学效果会打折扣。而对一些图形分析与转换, 例如, 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如何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相关”的问题时, 其中涉及点线的移动, 传统的板书既费时又表述不清,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节省时间, 丰富信息量。总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多媒体与板书的恰当选择, 才能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多样, 其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断总结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和喜欢上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 也是学习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活泼好动, 学习主动性不强。本文结合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弥补其薄弱环节,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独立学院,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美]格里高利.曼昆主编.粱小民, 粱砾译.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3-314.

[2]欧阳强.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14) :86-89.

宏观思路 篇5

副县长

XX

XX年是“十五规划”关键的一年,也是全县三产业及商贸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今年以来,全县三产业、商贸经济、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总体工作思路,特别是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县域经济转型,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第一追求,把发展作为第一动力,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攻坚破难,开拓创新,通过全县商贸战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园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的目标。

一、XX年主要工作成效

XX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6%;第三产业实现税金4404万元;外贸出口额783万美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20.5%,同比增长24%;列入考核商贸企业完成销售总额8120万元,同比增长13%,占全目标任务的103%,实现利润1751万元,同比增长7%,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2%;实现税金1293万元,同比增长12%,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5%。三产业拉动GDP增长

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

(一)以刺激消费为突破口,三产业及商贸经济协调发展。XX年,全县三产业及商贸经济工作按照年初县委十届六次全委会及《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求跨越,在改革中求突破,着力在三产业上档升级增辐射上下功夫。一是稳步推进商贸企业改革。按照“盘活存量,创新机制,稳步推进”的指导原则,糖酒公司、粮食流通企业的改制工作有序进行,完成了百货公司、燃建公司等企业改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成了供销社12户改制企业的扫尾工作,启动了磨子街旧城改造方案。并帮助齐祥食品、宏济药业、绿源食品、南药蓬安公司等一批改制企业建立现代制度。二是快速推进商贸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多方投资商贸设施建设。今年来,在去年商贸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南充鑫泰集团投资200元,在原东方红旅馆的基础上,成立了瑞泰商务大酒店;引进南充南鹰集团对原人民市场进行改建;引进

业主通过资产拍卖,收购了城南市场,目前正在改造之中;积极动员业主对人民市场、城中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启动了抚琴小区市场的规划。三是积极创新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农资公司物流中心经营机制,初步形成了以本县为主,营山、仪陇为辅的农资市场销售网络。引导和鼓励宏济药业、南药集团蓬安分公司等连锁企业不断增加网点、扩大市场的同时,大力引进连锁企业,推动我县连锁业的发展。目前,全县连锁经营企业达到13家,拥有门店520个。同时,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一些规模以上商贸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网站、网页等,在推进电子商务、有效开展服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四是餐饮娱乐业增势强劲。逐步引导餐饮业主经营理念向工薪消费转变,着力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同时,积极倡导节约型消费,以相如饭店为中心的黄金消费圈进一步浓厚,服务业税收大幅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档次明显提升,城市商气更加浓厚。

(二)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招商引资快速推进。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火车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抓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锻炼干部的第一战场,作为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第一内容,充分调动全民招商的积极性,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撑杆跳。全县共接待客商680余人次,洽谈项目242余个,签订正式合同62个,协议引资26.8亿元,到位资金6.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7个,到位资金4.7亿元。一是转变观念,强化招商引资主导地位。年初,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开放蓬安”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的新理念,对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下一步主攻方向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理清了工作思路。结合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围绕打造“开放蓬安”这一主题,全县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了人人讲招商、个个抓招商的良好局面,招商引资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示范带动,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通过领导回访、蹲点招商、定点招商,今年引进的荷田化工、七环养殖、天杰普华、熠晖冶金、钰峰葛业、今普食品等主要招商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服务,极效提高了招商引资成功率。三是搭建载体,构筑招商引资全新领域。立足载体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园区管理与运作新机制,园区招商引资取得了新突破。北京荷田、天杰普华、天府兴贵、四川熠晖、重庆钰峰入驻工业园区。四是做强产业,创造招商引资县域特色。实施链条招商,紧紧围绕生猪、薯类等农业骨干产业抓招商,通过招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支撑,促进农工互动。在生猪产业继巨农公司、齐祥食品公司之后,又成功了四川七环建设生猪良种繁育场,同时,将建设肉食品加工厂,重庆今普将与齐祥合资,做大肉食品加工业和生猪养殖业;成都华普希望饲料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饲料加工企业,并即将建立一个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PIc优质肉猪养殖场。五是强化服务,打造招商引资诚信平台。不断强化服务,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企业的认可,树立了良好的政府诚信形象。对已落户企业,坚持定期召开由企业及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坚持下企业调研,加强交流与沟通,及时协调流动资金和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同时,我们还对近两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清理,对凡是符合国家政策而未落实的优惠政策逐一落实,切实维护了外来企业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诚信政府形象。对已签约项目和在建项目,落实专人跟踪,帮助企业办理规划、环评、国土、工商、税务等有关手续,解决项目在建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六是创新方式,培植招商引资新平台。以情招商,积极为乡友牵线搭桥,鼓励回家投资置业。以商招商,进一步加大对已落户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他们增资扩股、技改扩能。代理招商,在泛珠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各县,有重点的聘请了14名招商引资代理和信息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制定奖励措施,有效地拓展了信息渠道,降低了招商成本。原创,尽在知音网络.com网。

(三)以构建新的“三农”服务体系为目标,为农服务机制更加完善。一是努力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按照“做大做强农资有限责任公司,稳定和巩固日杂贸易公司”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社有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了内部目标责任管理体系,不断拓宽经营领域,使之真正成为供销社的龙头企业;按照“个人风险抵押承包,资产托管”两种方式,完善目标考核体系,有效遏止了企业损亏,防止了社有资产的流失;按照合作制原则,积极开门、开放办社,通过联办、自办等多种形式,大胆吸收各类经济成份,重新组建了再生物资有限责任公司,巩固、完善、兴办各类专业流通协会4个,各类专业合作社14个,发展会(社)员2100人,联系社员18650多户,正在筹建生猪饲养基地1个,菊花加工厂1个,以逐步实现企业产权多元配置格局,增强供销社的发展后劲和服务功能。二是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推动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现助农增收的历史重任,我们紧紧依托生猪、中药材专业协会,围绕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生产基地的规模发展。坚持以“为猪农服务、助猪农增收”为宗旨,发展生猪专业协会团体会员,组建专业合作社6个,联系农户4614户,重点开展了养猪技术信息传递、仔猪推广配送、优质饲料配送、生猪运销、屠宰加工等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徐家中心供销社出资50万元,兴建生猪良种养殖基地,现已完成圈舍建设;在中药材协会指导下,先后在县内6个乡镇、56个村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5个,建生产基地8个,联系农户10800户,种植中药材面积9500亩,其中黄姜4800亩,菊花3600亩,半夏、瓜萎、板蓝根1100亩,年助农增收600万元。为从根本上解决原料深加工、销售的“瓶颈”问题,通过牵线搭桥,湖南文理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县恒基农业开发公司、河舒供销社共同出资350万元新建的相如茶叶制品有限公司已正式动工建设,年加工菊花能力1000万吨,可新增产值1200万元。三是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依托农资有限责任公司、日杂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全县农资、烟花爆竹配送中心运作功能,积极开展了信息传递、营销培训、货物配送、技术指导等配套服务,投资30万元,新建了烟花爆竹专用仓库;在规范行业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需要,新增农资连锁店12个,烟花爆竹连锁店81个,全系统农资连锁店已达67个,烟花爆竹连锁店210个;继续做好农村庄稼医院、村级服务站、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的规范运作,真正发挥其内在服务功能。四是做好农资商品组织、销售,保证全县农业生产需要。立足早储早运,抓好货源组织。县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多方筹措资金,广辟货源渠道,确保了全县农资市场的需求;利用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县销售的主渠道地位,积极配合政府整顿和调控本县的农资市场,严格执行规定进销差率,主动消化购货涨价因素近30万元,强力维护了全县农资市场价格和稳定;始终坚持以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构建农资连锁网络体系,建立了以农资专业协会、配送中心、联合批发点、连锁零售点、庄稼医院、村级服务站、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的批发、零售网络,确保了供销社化肥经营的主导地位;严格商品质量,建立诚信便民的服务机制。在各销售网点广泛开展了“两保”(保质、保量)、“一限”(即价)的绿色服务活动和“233”农资经营服务承诺活动,即“两放心”(放心化肥、放心农药)、“三到户”(化肥等商品配送到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到户、商品质量承诺到户)、“三不准”(不准囤积居奇擅自抬价、不准扣斤压两、不准经营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赢得了市场信誉,全系统实现化肥销售76000吨,比去年同期上升14%。

(四)以助农增收为目标,全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是切实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主要管理国有粮食企业转变为管理全社会的粮食经营企业,由过去单一的一些经营活动转变为管理全社会的粮食经营企业,由过去的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管理转变为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进行法制化管理,为全社会粮食流通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灵活管理方法,实行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定员定岗位,员工竞聘上岗;管理者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积极构建企业产权新机制,增大企业资本,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切实做好财务清理和审计挂帐,抓住粮改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机遇,主动积极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严格按照“分清责任,分清性质,分类处理”的原则,对购销企业的资产按照相关规定全面进行了评估,为企业卸下了包袱,为组建新的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助农增收、企业盈利。创新收购方式,变季节收购为常年收购,变坐仓收购为上门收购,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力争多购粮食求主动。进一步规范粮油市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充分发挥粮油质量监测的职能作用,做到公平、公正,确保粮农增产增收和消费者吃上放心的粮油产品。扎实开展“诚信在粮站,服务求效益”的活动。严格按照收购纪律和“五上墙”的要求,切实为农服务,满足农民售粮需求。建立了快捷准确的粮油信息监测体系,加强了对国内外粮油市场走势的分析和政策导向,价格分析,形势预测,为企业抢抓售契机,把握市场脉搏,保证了企业保本盈利,购销两旺。

(五)以构建市场体系为平台,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开展市场专项整治,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一是营造了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开展了生猪屠宰、粮油收购、酒类专卖、农资流通、蚕茧收购等专项整治;切实抓好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深入开展“维权反欺诈”活动,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集中开展了对垄断行业限制竞争行为和地方封锁行为的专项整治;及时巩固集贸市场整治成果,并探索建立集贸市场整治长效监管机制,把推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有机结合,推行商品准入制度,落实市场开办者的责任,促进了长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创造了公平竞争环境。强化监管执法,促进商贸可持续发展。开展了“红盾护企”、“红盾护商”等服务活动,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六)充分发挥价格职能,有效遏制“三乱“行为。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的工作重点和“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整顿秩序,做好服务,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是强化收费监管。认真贯彻执行XX年中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蚕茧收购价格政策、农资价格的监管,促进农民增收。深入开展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和专项检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疏导价格矛盾。重新制定了南渠路蓬安段的公路客运价格和福德、天成、三坝、永兴、开元等5个站因路况差而引起客运价格执行困难的情况,因施工封闭了蓬安至睦坝的公路运输,开通了蓬安--金溪--睦坝的绕行线路,并将现行的客运票价在全县营运车辆上进行了公示;对我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制定了开征污水处理方案,规范水、电、气安装收费和物业管理收费。三是清理行政事业和经营性收费。根据国家五部委办颁布的《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先后对32个收费部门、235个收费单位、364个收费点,共计599个收费许可证进行了年度审验,年审面达100%,取消上级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23项,变更收费项目15项,取消无收费资格的收费部门1个,换发《收费许可证》110户。四是扎实开展价格监督检查。精心组织和开展了化肥、种子、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检查;深入开展教育、医疗服务价格检查,重点核查了学校“两免一补”的落实情况和“一费制”的贯彻执行情况。加强了粮食、煤、电、油运输价格市场巡查和4次成品油价格调整的监督以及罗家镇、兴旺镇、济渡乡民用天然气临时销售价格的制定。五是切实开展价格成本监审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第25号令以及《四川省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成本监审实施办法》和《四川省价格成本监审目录》,大力开展成本监审工作,为价格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七)以加快“村通工程”建设为契机,邮电通讯更加快捷。一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挖掘和宣传村通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气象、新成果,为村通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支持通信运营企业加大农村通信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引导农民应用通信手段获取脱贫致富的信息,切实把“村村通”工程办成富民工程,以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农村通信服务长效机制。坚持建管结合,不断探索“村村通”工作的长效管理和维护服务机制,保证村通电话有效运行,巩固“村村通”工程已有成果,强化监督检查,保证通信质量,防止出现已通电话行政村又倒退为未通村。三是推进通信企业良性发展。加大了对通信企业的管理和指导力度,以实现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利益为出发点,以打造优质服务为目标,提高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努力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通信服务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提高通信业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进一步促进通信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固定电话在农村村村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家庭户户通。小灵通除县城外,还开通了锦屏、河舒、徐家、金溪、巨龙、三坝。仅XX年,农村家庭新装电话

门,全县固定电话总数达到

门,小灵通用户突破

门,城乡全部开通了数据宽带网,全县宽带用户累计达到余户,移动用户新增

户,全县累计达到

户。

(八)以建立安全长效机制为核心,安全稳定卓有成效。认真吸取“8.13”、“9.27”两起事故血的教训,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防患于未然。一是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落实职责,做到了安全工作经常抓,抓经常;二是采取广播、标语、培训等手段,宣传安全生产常识,商家、企业安全意识普遍增强;三是不定期地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宾馆、商场、仓库等区域的不安全因素,采取各种办法筹备资金,强力整改各类隐患170余处,完成了烟花爆竹仓库的选址和迁建工作。积极与西南油气田公司衔接,省政府挂牍督办的罗家场镇天然气隐患即将完工。同时,根据天然气和通信线路的安全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发布了通告,出台了《关于加强天然气管道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保护通信线路安全的通知》。

二、XX年工作目标及宏观思路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立足县情,准确把握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力争在第三产业上档升级增幅射上求突破,争当南充市生态休闲的“后花园”角色,为建成“蓬勃发展,安泰和谐”的新蓬安作贡献。

发展目标

根据“十一五”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想,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平或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增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提高;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第三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产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化范围进一步扩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第三产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把旅游业作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把我县打造成毗邻南充市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川东北丘陵和山水生态型的都市休闲“后花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公共服务等基础性产业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业务代理、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化体系基本建立,第三产业对一、二产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快速增长的支柱。

发展方向

1、商贸流通业。包括国内贸易业、外贸业、仓储业和再生资源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商品市场体系。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为方向,顺应人民生活提高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在改造传统商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逐步建立适应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结构布局合理的零售网。从我县实际出发,加快发展农副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农用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日用品交易市场等,形成吸纳和辐射县内外、交易集中、信息畅通、吞吐顺畅的市场网络。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在建设大型市场和大型流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采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网络,及时沟通市场行情和相关经济信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探索扩大外贸出口的有途途径,大力扶持一批拥有出口自营权的龙头企业,增加出口份额。加快流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交通运输业。针对我县道路交通的薄弱环节,要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完成县内的国道、省道和县道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加强主要道路骨架与乡村道路的联通。完成县城内主要车站改造或迁址,各中心场镇建设三级汽车客运站,80%以上的乡镇建设四级以上的汽车客运站。充分利用“十一五”期间达成铁路复线建成通车的机会,发挥铁路运输快捷、安全、量大的优势,改造蓬安火车站,完善候车条件,真正将火车站建成我县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和交易中心之一。要利用铁路运距长、网络宽、直接达海的特点,打造我县最快捷的出海通道。进一步加快嘉陵江航道建设,利用全江渠化工程打造黄金水道,规范完善沿江相关设施,保证航道畅通。同时加快嘉陵江蓬安港和乡镇小码头建设,整合水路运输资源,提升水路运输服务能力,加强全县航道整治,保障航行安全、畅通,打造嘉陵江黄金水道。在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加强运输管理,增强运输服务功能,改进运输服务形式,发展客货代理,多方位、多层次地开拓运输业务,培育运输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3、文化旅游体育业。继续加强县乡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乡村基层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和扶持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健康发展,不断为全县人民提供内容健康、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大力发掘相如古文化资源,以修复相如古城建筑和修建相如文化公园、广场为支撑,以各种文化、文艺形式为经络血肉,不断发扬光大相如文化、加强文化创作,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时抓,进一步整顿净化文化市场,优化文化环境。旅游业在我县还刚刚起步,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县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首先要突出“相如故里”品牌,深入研究相如文化特色,开发相如产品,开展相如故里旅游。要利用川东红色旅游线开发契机,开发县内红军遗址,做好广东至仪陇帅乡游的旅游中转站。要结合全市打造嘉陵江桑梓旅游区,开发嘉陵江第一桑梓,保护江边植被,建造码头,再现“一条襟带隔蓬州,数里平沙接渡头”的美景。恢复性开发白云寨、大深南海,利用218国道交通优势开发南充、广安周边市场,吸引更多县外商务、公务团队及游客。要整体规划开发县城下河老街、龙角山和笔架山,依托江边水景房地产开发打造江边餐饮、休闲、娱乐特色一条街,重现“江流抱郭纡成宇,塔影穿云远卓空”的良辰。开发马回、金溪电站大坝水上运动和休闲旅游资源,发挥电航、电旅功能。通过以上具体的项目和措施,把我县打造成毗邻南南充市的具有独特川东北丘陵风格和山水生态型的都市休闲“后花园”。XX年,全县旅游吸纳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接待游客超过65万人次,直接收入达到2.5亿元,从而增大在全县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4、邮电通信业。为满足全县城乡的实际市场需求,要以信息基础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数据通信、多媒体宽带通信、图像通信及各种智能化、宽带化及个人化服务。完成邮政信息网、电信基础网、多媒体宽带网、移动通信网、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和邮政实物配送投递网,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国家公共信息网,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网络综合通信能力,满足城乡对信息网络多元化的需求,发挥县城邮政大厦、电信大厦和移动通信大楼功能,全面完成乡镇邮政支局和重点中心乡镇通讯分公司建设。五年内,光缆通达全部乡镇,行政村村通电话、无线网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全县拥有固定电话

万门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

%,第蚕人电话用户数达到

户,提前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息通信的单项指标。

5、教育及科技服务业。继续把教育摁在优化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整合教育资源。要在“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争取初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8%、99.9%,合格率分别达到99.5%、99.9%,改善办学条件,全部消队中小学危房。要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县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合格率要分别达到100%、98%和95%,全县的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劳模骨干教师达到350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争取五年内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全县中小学拥有微机超过10000台,学校建有学生专用电脑房超过90%,配备教师办公专用电脑房超过10%,初步建成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教育,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要推进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普高教育,高中在校生达到1XX人,普高中与职高比例达到4:1。引导示范性高中建设,蓬安中学、周口中学争取分别通过国家级、省级示范高中验收。要实行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偏远乡镇倾斜,使城乡和区域之间人口受教育的差距逐步缩小。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通过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全县形成完善的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扩大民办学校规模,民办学校学生达到15000人,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继续推进科技强县的既定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结合我县资源和产业特点,走创新发展道路。要加速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和研究,选育或引进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农副畜新品种,研究开发和引进一批新型环保农机、肥料、农药、农膜及其它农业新产品,结合锦橙100号水果、DLy良猪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和生产。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帮助农民熟悉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发展各种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服务,在良种繁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实现突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推广节能降耗、资源回收、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有所突破。在环境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医疗卫生、交通、通讯和信息方面要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社会事业的科技含量。继续深化县乡科技体制改革,建设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引进应用的体系。积极做好科普宣传,提高全县城乡居民的科技素质,保持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称号,建成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县。“十一五”期间,争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6、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把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县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提高医疗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医疗机构改革,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促进各类卫生服务组织协调发展。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大卫生执法力度,加强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能力。大力开展以全民健身运动为主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积极培育开拓体育市场,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实施乡镇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到XX年基本实现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达100%以上,使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6万户。

7、劳动就业服务业。充分就业是我县经济政策的主要具体目标之一,也是建设“安泰和谐”新蓬安的基础。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开辟更加广阔的领域。二是规范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就业上岗的竞争力。五年内,达到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5万人,年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成建制有组织输出8万人,人均月劳务收入1500元,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8、社区服务业。开拓家庭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各特殊群体的福利服务及其他的社会化服务。着重发展家庭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兼有社会福利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兴办社区服务业,把社区服务培育成重要的新兴产业。

三、工作举措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第三产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打破行业垄断,引进市场机制,扩大竞争,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第三产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在更广泛的领域进入第三产业;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加快服务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充分利用金融、税收、财政、价格等经济手段,扶持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加快第三产业市场化、产业化步伐。紧紧抓住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扩张的时机,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正当竞争。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不合理限制,逐步改变通讯、市政、金融、教育等行业国有经济的垄断局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争和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推进第三产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二)广开资金和筹资渠道,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增加兴办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管辖等形式投入第三产业领域,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县政府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县级第三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和新型产业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加大交通、通信、房地产、文教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高层次的全社会投入体系,使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城镇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逐步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等有序进入城镇的体制。进一步清理和清除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性和政府性障碍,加快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三产业转移。

(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第三产业。切实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清理和取消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规定,扩大城乡贸易市场,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拓展消费信贷领域,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完善消费品二级市场,增强对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消费者信心,改善消费预期,丰富消费内容。

(五)加强第三产业的规范和管理,建立健全第三产业管理体系。第三产业涉及管理部门多、行业性质差异大,对政策要求各不相同,各级各部门要改善管理,强化服务,对全县第三产业实行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加强对第三产业工作的指导,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县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确定发展重点,将我县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搞好第三产业发展的调查统计和预测分析,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信息。

宏观思路 篇6

计量经济模型在经济管理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是:运用先进的现代计算软件,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资料的数理分析,找出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因果和数量依存关系,建立起能够描述和模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指标变化特点和运行规律的行为方程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仿真模拟,演绎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有关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

南京市宏观计量经济年度模型的研制目的就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开发出一套适合南京市经济运行特征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便于分析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判断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科学预测相关经济变量间的变化,从而全面提高经济预测与决策工作科学性。

一、建模的总思路

南京市年度宏观经济模型在理论构架设定上,主要借鉴了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有效需求管理思想,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转轨经济的现实国情以及南京市特有的地方经济特色、以需求为导向的建模理论基点。基于上述前提,南京市计量经济模型的建模总思路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发展总回路,全面反映南京市经济发展内在路径;以工业和服务业“双轮发展”为核心,突出需求为主的导向形式,重点探索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注重宏观环境和政策变动对南京市经济运行的影响,通过量化分析,提高地区经济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设置可预见的、易操作的外生变量,分析经济政策效果和预测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

二、模型基本结构及主要方程

正确构建能够描述和模拟南京市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行为方程,是成功研制南京市计量经济年度模型的关键。根据南京市经济运行特点,我们将南京市计量经济年度模型划分为生产、需求、财政金融、物价、居民收支等模块。模型中使用了103个变量,其中内生变量51个,外生变量25个,常数项调整变量27个;模型中涉及到的方程表达式有51个,其中行为方程27个,定义方程24个。下面各模型、各方程式是在课题组建组过程中择优出来的。本文仅将各方程式的变量选择进行简单介绍,关于各方程式的具体变量及统计检验结果限于篇幅不做具体说明。

(一)生产模块

一般认为,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条件下,短期内生产部门的产出取决于市场需求,长期产出取决于部门实际供给能力。考虑到模型主要用于政策模拟分析和年度经济预测,因此,设计为需求导向型。生产部门的产出基本由需求决定,即需求变量是各部门总产出的解释变量。该模块作为核心模块之一,共有19个方程,其中6个行为方程,13个定义方程。模型主要列出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总量及增速表达式。第二产业增加值是一个定义式,它等于建筑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之和;地区生产总值也给出一个定义方程,它等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1. 第一产业

模型用前一期农业产出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来反映土地和农业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影响。价格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农民根据第一产业的价格预期决定其投入,价格预期高,投入就多;价格预期低,投入就少。农业部门生产方程的基本形式为:

农业总产值=f(农业总产值(-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一产增加值=f(农业总产值)

2.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大部分。建筑业主要受南京市房地产市场及其他投资领域的影响,本模型主要用房地产投资及第二产业投资作为建筑业的影响变量。工业是南京市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3个指标来解释全部工业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一方面受工业总量的制约,同时也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所以,模型把产品销售率列入外生变量,用来企业经济效益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与第二产业有关的经济指标表达式如下:

建筑业增加值=f(房地产投资,第二产业投资)

工业总产值=f(第二产业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

工业增加值=f(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利税率)

第二产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

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门类众多,不同行业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很难用一两个解释变量来全面反映这种相关或因果关系。所以在构建表达式时,着重考虑与南京服务业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变量来加以解释。南京是一个商贸中心,同时又是一个地域性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模型用消费零售总额、金融存款和邮电业务量三个变量来反映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方程表达式如下:

第三产业增加值=f(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邮电业务总量,金融存款式)

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二)需求模块

本模型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建模思路,投资、消费、出口成为拉动南京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需求模块主要包含了以下变量的表达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量。

1. 固定资产投资

历年数据表明,南京市的投资总量往往与政策变化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有密切的联系,增速波动很大,如作内生变量处理,模块的设计难度较大。模型参考了江苏省年度模型的研制方法,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设为外生变量,通过预测年份的增速来测算预测年份的投资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达式如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投资增速

2. 市场消费

社会消费成为南京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稳定动力,消费的增加必然引起经济增长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城乡居民对消费品的购买能力,因此,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口4个解释变量。其表达式如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f(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业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人口)

3. 外贸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市的出口规模不仅受自身发展的影响,更大程度上还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印证了这一判断,因此,模型选择了全国出口总量来解释南京市出口总额。南京市进口规模一方面受到南京出口规模的影响,同时南京市的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也将拉动南京的进口。外贸涉及到的方程表达式如下:

出口总额=f(全国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f(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三)财政金融模块

一个城市的财政金融发展水平,一方面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总规模决定,另一方面,由于财政金融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地方财政和金融还受将到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的影响。

1. 财政收支

财政收支模块包括财政收入与支出两部分。从理论上讲,财政总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经济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税收基础的扩大。同时,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制改革、财税政策变更等因素的考虑,引入滞后一期的财政收入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以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因此,模型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上一年的财政收入来解释财政总收入。财政支出基本取决于财政收入,同时也取决于上一年支出规模。财政收支方程表达式如下:

财政总收入=f(财政总收入(-1),地区生产总值)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f(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地区生产总值)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f(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地区生产总值)

2. 金融

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是决定居民储蓄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由于储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和连续性,因此,我们把居民收支差总额和上一年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作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两个解释变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主要取决于存款余额,当然,金融贷款还受到国家货币政策变量等因素影响。所以,模型设计了金融存款和货币政策变量来解释金融贷款。金融模块的方程表达式如下: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f((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非农业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业人口,居民储蓄存款(-1))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f(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国家货币政策变量)

(四)居民收支模型

本模块主要考虑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变动规律,包括城镇居民的人均收支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支。模块有5个方程表达式,都是行为方程,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 城填居民收支

南京市城镇居民的收入从总体上看主要受制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另外,从短期上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受自身前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在模型中我们以南京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城镇居民的上期收入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f(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当年的可支配收入,同时,还会受到物价和银行利率的变动的影响,因此,模型引入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银行利率三个解释变量。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f(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银行利率)

2. 农村居民收支

从总体上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都具有重大影响,另外,从短期上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会受自身前期波动的影响。因此,模型以南京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农村居民的上期收入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f(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当年的纯收入,同样也受到物价和消费惯性的影响,因此,模型引入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上一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三个解释变量。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f(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

(五)物价模块

不变价的增速测算通常是模型研制的一个难点,由于南京市没有公布历年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一产、二产和三产增加值不变价,因此,给模型测算不变价增速带来了难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先根据公布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以及一产、二产和三产增加值指数测算出历年以1978年为基数的增加值不变价,再用历年的增加值现价除以历年增加值不变价,测算出历年的增加值缩减指数。模块共有4个方程表达式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一产增加值缩减指数、二产增加值缩减指数、三产增加值缩减指数。

地区生产总值缩减指数=f(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地区生产总值缩减指数(-1))

一产增加值缩减指数=f(全国食品零售价格指数,南京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一产增加值缩减指数(-1))

二产增加值缩减指数=f(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二产增加值缩减指数(-1))

三产增加值缩减指数=f(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三产增加值缩减指数(-1))

三、模型运行总体效果评价

南京市宏观经济计量经济年度模型所涉及到的行为方程均是从大量方程中推敲、筛选出来的,每个方程均按照经济指标间的定性判断列出解释变量,再通过模型数理检验决定其取舍,因此,每个方程均基本做到经济意义明确,且技术参数检验符合标准要求。

在对单个方程进行数理检验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对整个模型进行系统联调校验,通过模型整体运转后的模拟值与历史值的对比来校验模型的精确度和可信度,证明了南京市主要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经过反复调试和校验,南京市模型模拟的2004—2009年南京市国民经济15个主要指标的75个误差率数据中,只有2个数据的误差率超过了5%,绝大多数(占全部数据的63%)误差率数据在3%以内。据此,可以认为,南京市宏观计量经济年度模型的经济关系的定量解释是合理的,模拟预测精度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问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青岛宏观经济模型组.青岛宏观经济模型研究[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宏观思路 篇7

四川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能否准确地识别这些根本性障碍, 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确定, 从而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战略性农业资源短缺

四川在未来现代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耕地和水两大战略性资源短缺矛盾将全面加剧。四川省耕地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13%, 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区之一。①从地貌类型看, 丘陵、平坝分别占10.06%、7.84%, 高原占32.08%, 山地占49.44%, 水面占0.58%。②从土地资源禀赋看, 全省人均耕地不到0.05公顷。③从耕地开发潜力看, 四川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宜耕的荒地资源不足90万公顷, 难利用地有500多万公顷。④从耕地质量看, 2005年, 全省中低产田土为275.6万公顷, 占总耕地的70.6%, 比全国高5.6个百分点。

四川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5%, 长期以来都处于水资源紧缺状态。①从总量上看, 缺水问题比较突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用水紧张线为人均水资源量1750立方米, 四川低于这一标准的人口达4711万, 占全省人口的55%。②从结构上看, 区域性缺水与季节性缺水矛盾并存。四川有92%的人口和88.5%耕地都集中在东部盆地, 而这一区域的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45.1%;另外四川盆地每年5月是农业灌溉需水最多、最集中的时间, 而大量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以后。

2.农业基本建设滞后

四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总体上是增加的, 但投入总量仍然偏少, 与现代农业设施装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2006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仅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2.80%,

具体看, 四川农业基础设施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 大中型水利设施更新和维护改造投资严重不足, 而小型水利设施承包经营后又疏于维护管理, 设施老化普遍存在。2005年四川中型水库、小Ⅰ型水库、小Ⅱ型水库的病险率分别为12.5%、24.1%、9.7%;据不完全统计, 2005年全省大型灌区支渠以下的已渗渠系占总长度的80.7%, 其中已损毁的渠系占51.1%。

3.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四川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土地零碎化、分散化经营, 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土地分布具有零碎化和超小规模的特点;耕地流转率低, 农地规模经营的难度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山东等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 存在着较大差距。

4.农业投资不足矛盾突出

近年来, 尽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较大, 但投入总量与农业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财政支农投入稳定性差。从总量看, 尽管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有所增加, 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根据2000~2006年统计资料计算, 全省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年平均增量仅占地方财政支出增量的5.16%。②支农信贷比重呈下降趋势。全省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量虽然有所增长, 但是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信贷总额中的比重过小, 且呈逐年缩小之势。③农村资金外流日益严重。农业比较效益过低和城市化速度加快, 导致全省大量农村资金外流趋势有增无减。

5.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

四川农产品加工率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及先进省区差距更大。目前,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为80%以上, 我国为45%~50%, 四川仅为35%~45%。2005年我省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总产值之比为1∶0.7, 山东、广东、江苏等省已达到1∶3。2005年四川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4.32亿元, 列全国第五位, 但只及山东省的四分之一。

6.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

从总体上看, 四川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仍非常落后。四川9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进入消费环节, 连锁超市与生鲜食品专卖店仅占市场较少份额。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设施简陋, 功能不完善, 信息化水平低, 仅有1%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

二、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思路

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发挥政府引导支持功能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必须立足现实、突出重点, 合理选择如下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思路:

1.以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为载体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进一步明晰和稳定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 重点创新和完善土地业主租赁、股份合作制等经营方式, 建立省、市 (州) 、县 (市、区) 、乡 (镇) 4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在政府合理引导下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 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以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为手段突破战略性资源短缺瓶颈

通过基本农田建设、节水抗旱农艺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利资源, 达到土、肥、水的最佳平衡, 形成适应四川不同地域和气候类型的各具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有效缓解四川战略性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

3.以现代畜牧业为主线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大力培育以生猪、优质肉牛、肉羊、奶业和高原畜产品为核心的传统及新兴优势特色产品生产, 在省内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布局合理、专业化分工明确、品牌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4.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为龙头实施农业产业化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布局, 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园区建设, 推动各项生产要素向农产品加工业集聚, 延长农产品加工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形成带动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5.以财政体制和金融制度改革为平台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

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上, 转变传统投资方式, 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大幅提高财政投入效率。着力构建业务多层次、产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加大对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体系的有效投入。

三、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领域中的“六大突破”

1.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突破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未能充分吸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 四川需要在坚持以户为单位经营的基础上, 以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为平台, 以土地整理项目为手段,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 全力推进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 推广业主租赁模式。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农民与业主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合同, 使土地向业主集中, 由业主进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在以市场机制调控为主, 政府引导为补充的原则下, 由业主按照承租土地的面积和质量向农民支付租金。各级政府要积极制订引导业主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制度, 对符合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区域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 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的业主进行资金补贴。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风险较低, 对农民稳定增收效果显著, 是四川近期内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模式。

(2) 探索股份合作模式。

四川应借助成都“试验区”建设的有利机遇, 主动创造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政策, 发展和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主要发展两种模式:①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以村或组为单位, 将农民承包地、集体未分配土地、集体建设土地和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 组建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 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 经营收益按股分红。②农民土地参股模式。农民以集体土地、承包土地、资金以及农业设施的全部或部分折价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参股, 成为企业股东, 定期从企业获取分红。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在四川还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 目前适应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郊地区, 是四川中长期内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模式。

2.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突破

(1) 突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四川水利资源短缺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在有选择、有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 必须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主线, 建立具有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改造灌溉渠道, 推广应用先进的微、喷、滴灌节水技术, 以改变传统灌水方式。应用3S技术, 使用先进快速的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集成技术,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定期向基层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信息, 旱情信息, 农田墒情信息, 灌溉水源信息, 旱作与节水技术信息等, 提高节水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2) 建立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激励机制。

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方面, 着力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 以吸纳民间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清晰归属, 明确权责, 激励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应探索和尝试BOT、BOO、BOOT、BT等融资模式, 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3) 创新农业基础设施的后续管护制度。

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 注重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经营, 务必做到“建好一处, 管好一处”。第一、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分类, 对于受益面较窄的准公共产品, 按照“谁受益、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将产权界定到个人, 鼓励农户直接参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过程。第二、通过村民公选的民主方式, 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公共设施管理小组。管理小组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的方式, 化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产生的纠纷。第三、政府相关部门为项目后续管理提供指导和服务。

3.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建设的突破

(1) 构建以畜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

四川的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发挥畜牧养殖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传统优势, 以现代畜牧业为突破口, 走出一条以畜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之路, 使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5%以上, 使畜牧业收入成为农民纯收入构成中的最主要部分。

不断优化结构和布局, 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 加大特色畜产品开发力度, 扩大畜产品市场占有率。四川应重点发展生猪、优质肉牛、肉羊、奶业和高原畜产品。要大力推广畜禽良种, 发展无公害畜产品和绿色畜产品, 实施动物防控体系工程, 确保畜产品安全。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经营, 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 培育壮大一批畜牧生产、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大户,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除畜牧业之外, 四川特色优势农业还应包括粮油、果蔬、中药材、林竹、茶叶五大类农产品。粮油应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饲用玉米和薯类;果蔬主要发展甜橙、柠檬、石榴、芒果、荔枝、龙眼、猕猴桃和食用菌等;中药材重点发展麦冬、金银花、川芎、丹参、川贝母、白芷、川明参、半夏、虫草等川产道地中药材;林竹业重点发展原料林竹和特色经济林木;四川优势特色茶叶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

(2) 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

四川的现代农业发展应当突出资源特色, 优化区域布局,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建成粮油、畜产品、果蔬、中药材、林竹和茶叶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六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力争在四川建成西部最大、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应当大力建设一批原料订单生产基地和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 使四川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在条件适宜的地方, 重点推行土地向业主集中的规模经营方式, 主要通过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流转的方式, 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此外, 还应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 成片发展“一村一品”和“一乡一色”, 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中, 应特别重视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创新性地建立契约联接、利润分配联接、资产联接等多样化的利益联接方式, 构建全新运行机制, 确保龙头企业高效率运转, 产业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对此应有两个方面的基本选择:①龙头企业以技术服务为导向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把满足农户技术需求与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有机地融为一体。②龙头企业以利益保障为导向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通过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户签订有法律效力的购销合同, 构建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 以有效的利益保障激励专业村和专业户发展, 以此为基础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线, 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4.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化发展的突破

(1) 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空间结构。

依据全省特色优势农业的区域布局, 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的空间结构。重点将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在特色优势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区, 充分发挥产业聚集和地域集聚的规模效应。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发地向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应主要布局在县域范围, 加快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2) 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 加快发展区域集聚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将工业园区建成农产品加工的生产经营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商品销售中心, 促进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产品加工业块状经济快速形成。鼓励以共享区域性特色名优产品品牌为基础, 建立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营销协会、生产协会等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营销, 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打造一批在全国或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工业园。

(3) 做强做大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按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布局和发展的要求, 在产业带上选择规模比较大、科研基础和技术水平比较高、辐射带动现代农业能力比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 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式发展。通过重组合并、品牌打造, 以及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倾斜的扶持措施, 打造和引进一批规模大、水平高、质量效益好、精深加工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各类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业, 促使各大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特色领域集中, 着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品牌, 进一步加强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在中西部乃至全国的核心竞争力。

5.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突破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70%, 而四川仅为45%。农业科技基础薄弱已经成为导致四川现代农业发展迟滞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来切实有效促进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首先要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为依托,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对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 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新体制。其次是支持各类农业科技开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 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 积极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 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2)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从政策上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 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其次要分类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部门的资源, 对公益性机构, 由财政全额供养, 但要加强激励机制构建;对中介性机构采取“养一段, 扶一程”, 让其逐步走上半自给道路;对经营性机构则大力扶持, 实行企业化经营。再次, 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组织、协调作用, 增强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带动力及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辐射功能。

(3) 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还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 造就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 为农业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梯队队伍。其次要进一步培训农业中初级技术人员。加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建设工作, 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四川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最后应加强农业科普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观念。

6.财政金融制度改革的突破

(1) 改革财政投资体制。

四川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是, 在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上, 转变传统投资方式, 重点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大幅提高财政投入效率。①以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应当尽快编制省、市、县各级相衔接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体系, 强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执行、监督和管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严格依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财政资金合理分配和使用, 加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约束力, 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 一律不给予财政资金支持。②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以县级部门为基本单位, 进行资金拨付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将中央、省、市划拨和本级安排的多种分散渠道来源的支农资金有效地归并, 集中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打捆”使用。③从根本上改革财政资金传统的拨付模式和扶持方式, 完善财政投资决策机制。改变层层申报和多个部门审批制度, 使财政投资与产业区域布局、投资主体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市场环境等因素相适应, 选择最适宜的项目、产业和区域进行扶持。④探索和搭建财政投融资新平台。借鉴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的成功经验, 成立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 充分发挥财政投融资的导向作用和资金放大效应。通过现代农业投资公司提供的信誉担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和参股扶持, 引导和集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 促进各类金融机构更有效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 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宏观思路 篇8

1 完善医院科室管理的宏观思路

1.1 以病人为中心

医院的职责和任务是治病救人,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医院在开展医疗活动中,如何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带到现代医院管理的每一个管理环节是现代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医院的管理,尤其是作为具体服务部门的科室的管理工作,必须以病人为中心,一切工作安排必须从病人的需要出发,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充分尊重病人、理解病人,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和生理治疗,实现医院利益和群众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负担,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经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能够成为在每个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去转化为他们自觉行动的准则。

1.2 以质量为生命

医疗质量的水平关系着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服务质量就是科室发展的生命,确保医疗质量是科室工作永恒的主题。科室发展有赖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应贯穿于科室工作的始终,应该常抓不懈。如本人所在的杨州大学医学院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影像科,就以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科室建设管理规范和已出台的指导性文件为依据,建立了较完善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着重在报告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成立了质量控制小组,严格遵照各项基本医疗制度和核心制度,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把关、严格督促。根据影像科的实际情况,实行团队管理,人人参与,责任到人。这样,大家在工作中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遇到各种问题都能及时反馈,相互沟通,共同商讨并提出好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我们还注重不断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组织共同阅片共同讨论,确保检验检查报告准确可靠。在诊断报告和图像质量上经常主动征求临床意见和要求,对出现的问题认真查原因并进行讨论,直到解决为止。科室工作环环相扣,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本科室的工作也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们的广泛好评。

1.3 以创新为根本

在现代医院科室管理中,科研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项医疗技术都在不断更新升级,科研创新的水平决定了科室核心竞争力的有无和服务能力的高低。本人在工作中,始终注意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由此也给本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实际的效益。如全身“类PET”技术,既为病人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为病人节省了费用(全身PET检查一次近万元,而全身“类PET”检查每次还不到1000元)。再如,近年来,由本人所主导的研究项目得到了各方的认同,这不但为我科室带来了荣誉,而且陆续申请拨发的科研经费也为我院相关科学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进行提供了帮助。

因此,我们在管理上应对科研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科研创新的资源配置,以起到鼓励有研究能力的同志锐意进取的功效。

2 完善医院科室管理的微观操作

2.1 转换服务管理理念,实现便民高效流程

医院各科室转换服务理念的目的在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其具体表现就是患者能够享受到便利的就医流程。以我科室为例,以往一直实行检查预约。当时,CT每天检查病人100多人,磁共振每天检查30多人,除了急诊外,一般都要在第二天取报告,很多病人都觉得这样安排既费时费钱,又耽误治疗。于是我科室在医技科室中,率先提出工作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全面取消预约,病人随到随检查,当天发放报告。现在,MR每天检查的患者达到80~90人,最多达130人,CT每天检查240~250人,最多一天检查320人。自2007年8月取消预约,实行弹性排班制以来,工作效率逐年提高,2006年全年CT检查人数36823人,2007大幅增加到58546,而2008年和2009年则分别为60170人和65878人。MRI也同样从2006年的7868人大幅增长到2009年的22710人。我科室的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病人就医,同时也方便了临床医生诊治病人,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一致好评,也得到省卫生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号召在全省大力推广。并入选2009年“苏北医院感动患者十件新事”。

2.2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营造和谐共赢氛围

科室定岗定编随着医院专业分工和组合调整以及管理系统的分化,科室的组织机构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对科室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科室人事管理是“统包统配”,因人设岗,往往出现编制过大,“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结构不合理,各类人员配备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识到必须要将工作完全量化,打破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将绩效管理,这一在企业中使用得风生水起的常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引入到我们的人才管理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当然我们实行绩效管理,并不是要在团体内部造成紧张的工作气氛。相反,我们深知和谐的科室才有凝聚力,凝聚力强的科室才能发展。为了让科室有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我们非常注重在科内积极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如我们平日里经常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同志们的业余生活。在节庆假日,我科室还非常注意关心外地在扬州工作的同志,组织他们集体过节,让大家在科室这个大家庭里感到温暖。总之通过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我科室已经形成了工作上团结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的和谐氛围。

2.3 升级设备管理模式,优化设备资源配置

医院各科室都配置有大量的医疗设备器材,对这些设备的管理无疑也是科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本人所在的医学影像科为例,这无疑是一个设备依赖性科室。因此,影像科的工作明显受到设备档次和完好状态的影响。而且,影像设备在医院的设备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业务水平和设备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效益和其他各科室的业务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影像设备的功能,提高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教学和科研是影像科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像设备资源配置应进行详尽的可行性论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无序竞争和过度配置。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充分发挥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做到物尽其用、优势互补。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更要注重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功能开发,保证设备开机率。过去很多医院和影像科室对大型设备重购置、轻维护,重引进、轻开发,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下和功能闲置,这是一种极大的隐形浪费。

此外,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及放射信息系统(RIS)是医学影像学与计算机结合的产物,也是当前影像科室管理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其技术正在进一步成熟与完善中。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其潜在的法律问题如信息安全、患者隐私、医患关系和民事责任承担等也值得我们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马秀清,舒泽蓉,吴昭琪,等.规范化科室管理制度的建设与体会[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17-4518.

[2]袁红伶,孙志为.医院的科室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J].当代医学,2008,142:27-28.

[3]罗国辉.质量-科室管理的生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75.

上一篇:出游方式下一篇: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