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影响因子

2024-09-17

宏观影响因子(精选8篇)

宏观影响因子 篇1

一、引言

股市的各个行业板块是由这一行业内龙头企业股价的加权和的总数计算的, 它反映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现状, 预示着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因此行业板块无论是对于股票市场还是其行业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各方面影响因素作用于板块市场对于企业与中小投资者的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陈梦根、曹凤岐 (2005) 上海证券市场不同行业板块之间股价存在着明显的联动特征。其中货币政策对于股价影响的研究比较多, 如金振宇, 张良贵 (2011) 分别用M2/GDP和存贷比来衡量货币流动性, 并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 , 并认为与M2/GDP相比, 短期内存贷比对股市的冲击影响更重要, 从长期的角度看前者冲击影响更具持续性。王曦、邹文理 (2011) 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 的方法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冲击, 我国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存在正向关系, 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利于股票价格上涨,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存在不利影响。王伟、陶士贵 (2011) 也运用向量自回归 (VAR) 分析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股价指数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股价指数对市场利率及货币供应量M0、M1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而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股价指数的影响则十分有限。

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 因此, 在考虑这个问答题的时候必须综合起来看待, 同时VAR模型的因素局限性导致了这个模型的解释能力也比较低。在实际研究中, 对于行业板块的研究比较少, 并且使用的方法也不太适合大量的指标, 因此本文中建立因子向量自回归模型, 讨论大量宏观指标对于行业板块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数据获取

影响因素指标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中是相对较多的, 因此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同时与板块数据有着密切相关的宏观指标极为重要。

(一) 相关板块指数, 本文以工业板块为例, 选取商业板块、地产板块、公用板块以及综合板块作为重要的相关板块指数。

(二) 通货膨胀因素, 本文选取CPI与中价国际价格A指数、中价国际价格B指数。

(三) 利率及汇率因素, 本文选取的利率指标为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即Shibor。汇率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 为人民币兑美元, 人民币兑欧元以及人民币兑英镑。

(四) 流通中货币因素, 本文选取的货币数据为三个:流通中现金 (M0) 、货币 (M1) 、货币和准货币 (M2) 。

(五) 证券市场交易量因素, 本文选取数据为股票交易量、国债交易量。

(六) 宏观经济综合因素, 本文选取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指标包括财政收入、工业增速、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土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信贷规模、进出口总值等。

三、理论模型构建

在取得数据很充足的情况下, 我的得到一N×1指标向量Xt。虽然这个向量具有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信息, 但是研究它依旧存在缺点, 比如, 向量过大研究不方便, 向量中很多信息重复使用等等。并且, 许多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如潜在产出之类的信息无法直接获取, 我们设此无法观察的信息为K×1维的因子矩阵Ft, 并认为Ft含有Xt的大部分信息。并且将模型描述如下

其中中为p阶之后多项式, vt为随机误差项。

Senbet认为Xt与Ft和大量经济信息集合Yt有关系, 并且会一同影响Yt的变化, 从而引入方程

四、实证分析

(一) 因子提取

本文采用SPSS软件来完成因子的萃取, 方法为主成份分析法。

1、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对此多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 结果如下。由表中得出的结果可知, 伴随概率为0, 拒绝原假设。则该多维时间序列可以利用因子分析。

2、其次利用因子分析计算其特征值、特征向量以及方差贡献率。

经过主成分分析, 前四个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437%, 说明前四个因子包含的所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并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转主因子, 根据主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得出以下四个主因子:1、投资与货币因子。2、相关板块因子。3、通货膨胀因子。4、工业增长与股票市场因子。

(二) 平稳性检验

利用上述因子分析结果取得的因子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使用的方法为ADF单位根检验。投资与货币因子、相关板块因子、通货膨胀因子、工业增长与股票市场因子、工业板块指数单位根检验P值分别为:0.0034、0.0010、0.0006、0.0029、0.0012。

由此可知, 该五个序列在1%的置信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 并且都为0阶单整序列。

(三) 数据实证VAR模型

1、建立VAR模型。确定滞后阶数为3, 利用eviews软件得到V A R模型参数估计见下表, 并得到I S、F 1、F 2、F 3、F 4的R2统计量分别是0.9 1 7 6 9 7、0.9 6 6 6 5 4、0.7 7 7 0 9 0、0.5 6 3 8 4 8、0.6 2 7 7 9 1。C= (-0.0 5 7, 0.1 5 2, 0.1 2 5, -0.266, 0.164) ;IS (-1) = (0.655, 0.004, -0.098, 0.938, -1.174) , I S (-2) = (0.1 3 6, 0.2 1 5, 0.2 3 0, -0.332, 1.011) , IS (-3) = (-0.003, 0.126, 0.372, 0.061, -0.009) ;F 1 (-1) = (-0.3 0 1, -0.2 5 4, -1.7 8 1, 2.9 9 3, -2.8 3 4) , F 1 (-2) = (0.1 2 6, 0.3 9 3, -0.1 7 9, -0.3 5 1, 1.9 5 8) , F 1 (-3) = (0.1 1 5, 0.9 8 5, 2.2 1 2, -2.4 0 9, 0.6 7 7) ;F 2 (-1) = (0.1 9 7, 0.2 2 5, 0.7 7 2, -0.7 2 1, 1.5 3 7) , F 2 (-2) = (-0.1 3 0, -0.2 3 8, 0.1 6 6, -0.2 2 6, -1.232) , F2 (-3) = (-0.150, -0.277, -0.609, 0.453, -0.420) ;F3 (-1) = (0.199, 0.042, 0.170, 0.298, 0.707) , F3 (-2) = (-0.121, -0.127, -0.127, 0.011, -0.398) , F3 (-3) = (0.060, -0.064, -0.062, -0.101, -0.043) ;F4 (-1) = (0.115, 0.015, 0.142, 0.091, 0.781) , F4 (-2) = (-0.137, -0.007, 0.036, -0.071, -0.293) , F4 (-3) = (0.072, -0.004, 0.026, -0.005, 0.096)

从参数上看, 工业板块受自身前两期的正影响较大, 同时也受前一期的相关板块因子、通货膨胀因子与工业增长与股票市场因子的正向影响, 而受投资与货币因素前一期的反向作用。

2、方差分解。为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 运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为此, 设周期为48。

在不考虑工业板块自身的贡献率, 相关板块指数因子对工业板块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7%到18%, 其次为F4即工业增长与股票市场因子, 达到了12%到13%, 再次为F1即投资与货币因子只有7%到8%, 最后为F3即通货膨胀因子仅为4%到5%。

3、脉冲响应。同时, 为研究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 进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

从图4.2的第一个图中得出, 当本期给F1一个正冲击后, 工业板块震荡向下。工业板块对F1的冲击基本上始终是负面的影响。因此认为工业板块的影响与F1呈相反的趋势。

第二个图中, 当本期给F2一个正冲击后, 之后16期内给工业板块带来的影响为负。16期之后为正负相间波动, 最后稳定的影响为正值, 数值较小, F2对工业板块的冲击到最后基本消失。

第三个图中, 当本期给F3一个正冲击后, 工业板块在前几期内先上升后下降。总体来说, F3对工业板块的影响始终为正值。通货膨胀因素对工业板块指数影响始终为正向。

第四个图中, 当本期给F4一个正冲击后, 工业板块指数先是正向波动, 并在第4期达到最高值, 随后波动向下。此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并且效果不稳定, 在经过很长时期的大幅波动之后, 于52期开始稳定。认为工业板块指数对工业增长与股票市场因子冲击的响应在长期和短期内不相同, 总体来说长期内响应为正值。

五、结论

从方差分析的角度来看, 能解释其变化的还是主要来自于自身, 其他变量方差贡献度也仅仅超过40%。因此, 股票市场的变化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从脉冲响应结果来看, 有以下几个结论:

1、政府通过控制消费投资与货币的量的方式来控制宏观经济, 同时希望影响到股票市场包括板块指数的方式虽然影响力较小, 但仍有一定作用, 并且作用为反向的。

2、相关板块指数的变化对工业板块的长期来说是几乎没有影响的, 但是在短期内, 随着相关板块股价的走高, 可能由于资金流入其他板块的原因, 工业板块指数会下降。

3、在我国, 通货膨胀对于工业板块的影响为正。政府可以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来确保经济的繁荣, 以及股票市场包括工业板块的走强。

4、工业增长与股票市场的繁荣在短期内都能促进工业板块的快速增长, 并在长期内有稳定的正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振宇, 张良贵.货币流动性对我国各行业股价冲击影响的实证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4 (4) :102-108.

[2]王曦, 邹文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冲击[J].统计研究, 2011, 28 (12) :55-65.

[3]王伟, 陶士贵.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2) :39-46.

[4]陈梦根, 曹凤岐.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冲击传导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 2005 (10) :24-33.

宏观影响因子 篇2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

对国际服务贸易有不同的理解。按照传统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被视为服务的进出口,这是一种跨境贸易的概念。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还应包括由商业存在――简单地说,就是属于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所完成的贸易。由于目前除美国外各国尚未公布关于服务贸易定义的数据,因此本文所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跨境贸易的概念。

出口方是服务的供给者,进口方是服务的需求者。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是由对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而决定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就是识别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和需求的宏观变量。

(一)影响国际服务贸易供给的宏观变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受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服务区别于货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有很大程度的互动,换言之,服务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最终结果的评价。因此,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生产经验,能够高效率地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较强。

根据波特的“国家钻石”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还受国内服务需求的影响。国内服务需求较高,越能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也越强。但是,国内服务需求大也可能导致另一个结果,即服务对象主要在国内,出口动机受到抑制,尤其是国内经济规模大的国家更可能以内需为主。

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还受其自身货物贸易能力的影响。一方面,许多服务贸易是伴随着货物贸易而发生的,如国际货运服务、保险服务、进出口信贷服务和维修服务等;另一方面,根据波特的理论,跨国商务活动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货物出口市场上领先的国家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商务经验,有助于顺利开展国际服务贸易。

(二)影响国际服务贸易需求的宏观变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直接受国内服务需求的影响。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生产的需求,即生产者需求;二是来自消费的需求,即消费者需求。生产者服务需求受国内经济规模的影响,国内经济规模越大,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越大;后者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越高,对服务的消费需求越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还受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果国内服务生产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则对国外服务的需求就低。

同样,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还受它对国外货物的需求的影响,原因在于许多货物进口会引致相应的服务进口。

二、服务贸易宏观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选取如下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用国内生产总值(GDP,10亿美元)反映国内经济规模;用人均国民收入(GNIPC,美元)反映收入水平;用服务业增加值(VAS,亿美元)及其年增长率(AGS,%)反映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此外,还包括两个货物贸易指标,即商品出口(EXG,亿美元)和商品进口(IMG,亿美元)。

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是1982-1998年17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这17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国家的选取上尽可能多样化,即样本国家既包含发达国家,又包含发展中国家。其中,尽管美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由于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故样本中不包括美国。这17个国家或地区为: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韩国、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墨西哥、日本、瑞典、泰国、中国香港、意大利、印度、英国和中国。数据取自中经网。

在分析方法上,鉴于数据为时间序列与截面数据的混合数据,采用PanelData回归分析方法。考虑到时间序列可能存在自相关,且样本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故采用有同代相关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利用SAS软件的TSCSREG程序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1、表2。

表1 因变量:服务出口 单位:亿美元

自变量 系数 标准误差 t Pr>│t│

截距 3.173 1.6608 1.91 0.0571

GDP -0.013 0.00153 -8.81 <.0001

GNIPC 0.004 0.00005

中国各地区宏观经济发展因子分析 篇3

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中国各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往往要考虑众多对宏观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因素,即指标,也称为变量;所以宏观经济发展的评价是一种多指标下的综合评价。多变量大样本无疑会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同时应该看到,每一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而各个变量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单变量虽然可以用来评价比较企业经济效益,但有时不同变量下的结果可能不一致,出现矛盾。因此,有必要寻找和设计一个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来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这些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不相关,所代表的信息不重迭,而包含的信息又较多,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对宏观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评价,容易抓住主要矛盾,使问题简化。因子分析方法正体现了这一分析思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笔者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各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分析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因子分析介绍

多变量大样本资料无疑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有时,有必要简化 (降维) 数据,即从多变量或大样本中选择少数几个综合独立的新变量或个案,用以反映原来多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数据简化 (降维) (Data R eduction) 分析中的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能实现这个目的。

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是从多个变量 (指标,Variables) 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一种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以达到数据简化 (Data Reduction) 的目的。

在分析处理多变量问题时,变量间往往相关极为密切,使得观测数据所反映的信息又重叠,因此,人们希望能找出较少的综合变量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彼此之间又互不相关。这些不可观测的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称为公共因子或潜在因子。

因子分析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对象提取 (Extraction) 公因子方法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 (Rotation) 方式,输出变量的特征值 (Eigenvalue) ,方差百分比 (%of Variance) ,累计方差百分比 (Cumulative%) ,旋转后的因子矩阵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碎石图 (Scree Plot) ,以及旋转因子空间成分图 (Component Plot in R otated Space) 等。

三、因子分析实例

例如:已知中国各地区2002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各种指标:GDP (x1) ,居民消费水平 (x2) ,固定资产投资 (x3) ,职工平均工资 (x4) ,货物周转量 (x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6)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x7) 与工业总产值 (x8) 的数据略。用统计分析软件试作这8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 (具体分析过程略) 。

四、因子分析

1. 输出各变量的平均数 (Mean) ,标准差 (Std.Deviation) 与例数 (AnalysisN) 。

2. 输出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Correlation Matrix) 。

3. KMO抽样适度测定值 (Kaiser—

Meyer—O lkin Measure of SamplingAdequacy) ,本例是0.682,此值大于0.5,故可认为,本数据可用于进行因子分析。一般认为,此值越大,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

4. 公因子方差 (Communalities) ,提取 (Extraction) 公因子的方法是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 (主成分分析法) 。

5. 总方差解释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方差百分比 (%ofVariance) ,累计方差百分比 (Cumulative%) 。本例的累计方差百分比是84.022%。

6. 特征值碎石图 (Scree Plot) 呈下降趋势。

7. 因子成分矩阵 (Component Matrix) 有三个主成分 (Component) ,表明原来8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由三个主成分 (3.879+1.610+1.233≈6.722个变量) 反映84.022%,说明提取三个主成分便可以了。

8. 经最大方差斜交旋转 (Direct 0blimin) 后的因子成分矩阵 (PatternMatrix) ,可以看出,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可根据此矩阵进行分类,将8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三类。

第一个因子在指标X1、X8、X3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是从GD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方面反映经济总量状况的,因此命名为总量因子。

第二个因子在指标X2、X4、X5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是从职工平均工资、居民消费水平、货物周转量这三个方面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命名为消费因子。

第三个因子在指标X6、X7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综合价格水平,因此命名为价格因子。

9. 输出旋转空间的成分图 (ComponentP10t in R otated Space) ,直观上,可以说变量X1、X8、X3为一组,变量X2、X4、X5为一组,而变量X6、X7为一组。

1 0. 输出因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Matrix) ,从而有:

从上述模型看出,第一公因子基本上支配了X1、X8、X3 (绝对值较大的系数) ,而第二公因子基本上支配了X2、X4、X5(下转第85页)(上接第83页) (绝对值较大的系数) ,而第三公因子基本上支配了X6、X7 (绝对值较大的系数) 。

1 1. 三因子综合得分Z=dlfacl+d2fac2+d3fac3

d是综合因子的特征值。各地区Z的平均分等于零。

五、得分与名次

(1) 广东 (三因子综合得分Z=10.93) ; (2) 上海 (Z=9.65) ; (3) 山东 (Z=8.70) ; (4) 江苏 (Z=8.07) ; (5) 浙江 (Z=7.01) ; (6) 河北 (Z=2.39) ; (7) 河南 (Z=2.19) ; (8) 四川 (Z=1.29) : (9) 湖北 (Z=0.57) ; (10) 北京 (Z=0.52) ; (11) 湖南 (Z=-0.05) ; (12) 福建 (2=-0.35) ; (13) 天津 (Z=-0.44) ; (14) 江西 (Z=-0.61) ; (15) 辽宁 (Z=-0.92) ; (16) 安徽 (Z=-1.31) ; (17) 青海 (Z=-1.42) ; (18) 内蒙 (Z=-1.54) ; (19) 西藏 (Z=-1.55) ; (20) 黑龙江 (Z=-1.73) (21) 吉林 (Z=-2.10) ; (22) 重庆 (Z=-2.63) ; (23) 甘肃 (Z=-3.18) ; (24) 陕西 (Z=-3.49) ; (25) 云南 (Z=-3.56) ; (26) 贵州 (Z=-3.57) ; (27) 山西 (Z=-3.91) ; (28) 广西 (Z=-4.20) ; (29) 新疆 (Z=-4.48) ; (30) 宁夏 (Z=-5.06) ; (31) 海南 (Z=-5.36)

六、结果分析

通过对中国各地区8大宏观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南沿海6省市经济发展强劲,经济实力雄厚,当之无愧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居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而中国西部广大地区相对来讲经济比较落后,居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部位。

西部地区虽然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尤其是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产业较为落后。例如,西部地区铁路营运里程占全国的36.26%,铁路网密度相当于全国水平的51%,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1%;公路营运里程占全国的38%,公路网密度相当于全国水平的54%,东部地区的18%。一般来说,这些产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大。搞西部大开发不能不讲规模和速度,没有规模,就很难取得较大效益,也不会有稳固的市场地位。例如,新疆棉花在1980年时年产量仅7.92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为2.93%,市场地位微不足道。2000年年产量达150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36%,市场地位举足轻重。没有发展速度就不能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反映不出大开发的本色。西部地区必须有加速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使之迅速形成规模,从而拉动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云南的旅游业和花卉业,新疆的以蕃茄、胡萝卜、枸杞子的种随加工业为代表的红色产业,青海的钾肥项目以及跨越10几个省区,投资额达1700多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已经或即将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各地区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使这些产业迅速成长壮大,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讲规模和速度的同时还要讲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把主导产业保持在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以避免过度单一的产业结构给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规模、速度与结构是否合理最终要由效益来评价,地区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归根到底是由效益水平决定的。西部地区选择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是客观现实条件的必然选择。西部地区要因时、因地、因势制宜,选择创新发展模式。西部各省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条件千差万别,显然很难找到一个西部通用的发展模式。所以,应该在权变原则指导下选择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走创新发展之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选择创新模式不仅完全必要,而且可能性极大。首先,西部地区具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西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其次,人类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无穷的创新机会,使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在许多领域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西部地区完全没有必要重复沿海发达地区走过的老路,而且可以根据区情和市场动态,充分运用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探索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最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与20世纪80年代比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方面使西部地区难以模仿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为西部地区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可能。例如,我国政府已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这一方面使西部地区不再可能模仿沿海地区以“五小”乡镇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作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却为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契机。

摘要: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中选择出几个综合变量的一种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用以达到数据简化的目的;本例中得到三个公共因子:总量因子、消费因子、价格因子;对中国各地区宏观经济发展进行因子分析, 计算出各地区8指标在第一公因子、第二公因子、第三公因子上的得分, 进而通过公式计算出三因子综合得分, 排出各地区的名次;对中国地区宏观经济发展进行结果分析。

关键词:公共因子,因子分析,因子得分

参考文献

[1].洪楠等.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教程[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U].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3].于秀林, 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4].姬景周.统计学原理[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

宏观经济如何影响中国钢材市场 篇4

一、首要调控目标转向, 保障钢材市场需求

去年下半年以来, 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持续下滑, 引起了决策部门的关注与担忧。统计数据显示, 1年多来GDP呈现逐季回落态势, 2011年累计增速为9.2%, 比上年回落了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增加值也出现大幅度回落。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 (剔除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 仅为16.1%, 远远低于以往20%多的增速水平。去年12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回落到了12.8%。即便是物价水平的回落, 也隐含着经济趋冷的迹象。去年12月份与今年1月份的PPI指数同比涨幅分别为1.7%和0.7%, 其中钢材价格出现了下降。这种出厂价格指数的“俯冲式”回落, 也表明了前期紧缩力度过大, 整体需求乏力。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 欧洲债务危机一直麻烦不断, 如果出现最糟糕的情况, 一些国家债务无序违约引发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冲击, 祸延世界实体经济, 势必会对于中国出口造成重大冲击。即便是这种糟糕局面得以避免, 欧美发达国家也会因为消减赤字而紧缩开支, 不利于中国贸易出口。受其影响, 自2011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迅速收窄, 今年1月份甚至出现了0.5的负增长。如果剔除物价上涨因素, 出口降幅将会更大。从今年2月份汇丰中国PMI指数来看, 出口订单数据跌至8个月来新低, 显示今年出口前景不甚乐观。

正是考虑到上述情况, 为了避免国内紧缩效应与外部环境恶化叠加, 出现经济“硬着陆”局面, 所以决策部门决定首要调控目标转向稳增长, 同时兼顾控制物价水平。最近, 中央召开会议指出, 今年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结合起来。从而将稳增长摆到了宏观调控目标的首位。

在稳增长首要调控目标的指导下, 一些实质性宽松措施将会陆续出台。自去年12月份以来, 央行已经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预计今后还会有数次下调。如果中国出口减速超出预期, 将会以更大力度刺激国内需求, 包括刺激首套自住房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也不排除金融机构降息的可能。在稳定出口需求方面, 有关部门亦在研究及准备出台政策措施, 比如在金融与税收政策上进行扶持, 帮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 完善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等。

所有这些, 都有利于钢材需求回暖, 不会出现最糟糕局面。预计2012年粗钢的全口径需求量 (含直接出口) , 将达到或接近7亿吨, 比上年增长3%以上。

二、消费需求增加, 拉动产量稳定增长

根据统计快报数据 (下同) , 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83亿吨, 比上年增长8.9%。预计2012年全国粗钢产量将达到7亿吨, 比上年增幅不会低于5%。

现阶段阻碍中国粗钢产量稳定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还是欧洲债务危机急剧恶化。如果世界主要经济体应对不当, 袖手旁观, 导致希腊、意大利等国硬性债务违约, 或者是无序债务违约, 势必导致世界经济更严重衰退。受其影响, 中国经济当然不能独善其身, 其经济“硬着陆”局面难以避免, 即经济增速低于7%。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粗钢产量很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全年粗钢产量低于6.8亿吨。

从目前来看, 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势头似乎已经止住, 由此而引发的恐慌气氛有所消退, 市场正在重获信心。其主要表现: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形成共识, 采取措施避免希腊、意大利等国债务违约。如果进展顺利, 将使得欧元区摆脱崩溃前景。二是美国经济开始企稳。据有关资料, 美国目前失业率虽然仍在8.3%, 但已是2009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以来美国道指节节扬升, 一度突破历史高点——13000点, 只是一步之遥。三是全球制造业普遍回暖。这是最重要的“曙光”。据权威机构调查, 今年1月份全球30个国家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2, 比去年12月份上升了1个点。30个国家中, 美国制造业增长速度达到了2011年6月以来的最高值;印度工业部门的增长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德国制造业指数为51;中国的官方PMI指数虽然增幅不大, 也回升至50.5, 汇丰银行的中国最新PMI指数虽然仍在50下方, 但环比已为回升趋势, 也比先前的悲观预测要好很多。制造业作为钢铁消费的最重要领域, 其率先回暖, 无疑预示着整体市场趋势转向复苏。

由此可见, 虽然欧债危机严重恶化, 出现世界经济更严重衰退的风险依然存在, 但却是小概率事件。今年世界经济的主调还是继续复苏。

世界经济继续复苏的基本趋势, 加之国内决策机构稳增长的首要调控目标确立与实施, 也就决定了中国钢铁需求及其产量的稳定增长, 尽管其增幅会继续回落。

从2005年到2011年, 7年间中国粗钢产量平均增速为13.1%。如果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 粗钢增速仅比前7年平均增速回落5成, 比2011年8.9%增速只回落2.4个百分点, 达到6.5%的增长幅度, 那么全年粗钢产量将达到7.28亿吨。

如果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达不到7亿吨, 增幅仅与上年持平, 甚至负增长, 那将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意味着中国钢铁及其相关行业, 一起陷于衰退;意味着由此构成的中国工业增加值, 中国GDP增幅的急剧回落, 即回落到5%以下。这将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急剧变化。

如果2012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7亿吨, 或者更高, 按照同期粗钢产能8.5亿吨测算, 中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将在80%以上, 甚至达到85%左右, 依然属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至少2012年内, 中国粗钢产能严重过剩结论依然不能成立。

三、7亿吨粗钢产量, 使得中国铁矿石需求有增无减

2012年中国7亿吨左右的粗钢产量, 决定了铁矿石的需求量继续增加, 总需求量超过11亿吨。另一方面, 由于国内优质铁矿石资源匮乏, 国内高炉生产工艺的要求, 以及出于节能减排的需要, 有关部门优先使用进口铁矿石战略方针, 在新一年内铁矿石的增加量中, 将向进口铁矿石倾斜。即使2012年全国粗钢产量增速回落到6.5%, 进口铁矿石增速回落到7%, 2012年全国铁矿石进口量亦将达到或超过7亿吨, 进口量有增无减。

进口铁矿石中, 来自三大矿业巨头的货源仍将占据主要部分, 其它地区进口量难以超过三分之一。

四、多重成本因素推动, 钢材价格谷底回升

一段时期以来, 国内钢材市场扑朔迷离。人们感到后市行情难以把握, 操纵策略非常谨慎, 趋向观望等待。比如连每年都要进行钢材“冬储”也未实施。这是史无前例的。分析缘由, 主要是春节前后, 钢材市场不确定性氛围蔓延, 对于相关方面产生很大纠结困扰。

进入2月份以后, 随着宏观形势的逐步明朗, 尤其是决策部门实质性宽松措施的逐步出台, 整体市场需求回暖, 将会推动市场价格行情谷底回升。另一方面, 新一年内中国钢铁生产成本也是有增无减, 进而推高钢材价格底线。

第一个成本提高因素是石油价格高涨。这关系到铁矿石的价格, 关系到钢铁生产与物流成本。近来, 西方与伊朗关系紧张, 以色列公开谈论轰炸伊朗核设施问题。地缘政治风险推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重返100美元/桶。如果美伊之间爆发战争, 并且引发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 石油价格将会迅速达到150美元/桶以上价位, 进而推高了钢铁及其铁矿石等冶炼材料的能源动力成本, 推高了物流费用, 甚至有可能波及到铁矿石、焦煤、废钢的供应。

第二个成本提高因素是铁矿石价格回升。7亿吨左右的粗钢产量, 导致中国铁矿石需求的继续旺盛, 并由于新一年内能源、资源税费、环保税费增加, 工资水平的提高, 以及货币贬值等成本因素推动, 将使得新一年内铁矿石价格止跌趋稳, 并且出现回升。推动2012年中国铁矿石价格走高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于周边国家, 尤其是印度、越南铁矿石需求的增加, 以及对于铁矿石征收较高的出口关税。澳大利亚如何征收矿产资源税, 也是增加铁矿石进口成本的预期因素。此外, 我们很难设想, 150美元/桶, 甚至200美元/桶的石油价格, 对于铁矿石生产及海运费用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 年内进口铁矿石价格高点可以见到160美元/吨高点。

第三个成本提高因素是工资水平提高。从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来看, 从去年开始, 中国许多地区, 尤其是沿海地区与一线城市, 就开始遭遇“招工难”, 尤其是服务业、制造业等一线岗位缺工较多。主要原因当然是工资等福利待遇偏低, 需要一个力度较大的向上调整。今后劳动者工资待遇的较快与较大幅度的上涨, 势必成为中国钢铁制造成本提高的重要因素, 而且还是一个长期因素。原材料价格与劳动者工资是钢铁企业的基础成本因素。今年内这两大成本要素较多释放, 将要成为支撑整体钢价水平的新因素。即便产能过剩, 也扭转不了这个方向。

宏观人力资源失衡的消极影响 篇5

一、人力资源供求失衡的消极影响

人力资源供求的失衡导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比如社会不安定、矛盾激化、犯罪率上升、经济出现恶性循环等。最大的恶果是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供求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会造成生产资源的限制与浪费, 使得人力资源贬值, 工资下降, 导致内需降低, 形成经济恶性循环, 制约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源总量失衡, 特别是当前我国供大于求的情况, 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人口。失业对个人与家庭来说会带来极为不幸的后果, 不仅收入减少, 而且还会使生活恶化, 身心也会受到伤害。失业者常常会自暴自弃, 感到无用, 自信心崩溃。如果失业持续, 工作技能就会丧失, 失业者还会失去对技术与技能的学习兴趣。失业成本不仅要由本人承担, 还会直接影响他的家庭, 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与离婚率的提高。

二、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消极影响

第一, 导致产业经营恶性循环, 效益低下。失衡的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导致技术力量的开发不平衡, 使人力素质与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不相吻合, 导致产业技术水平低下, 难以跟上时代步伐, 进而使经济效益不断下滑, 形成“技术落后——效益差——技术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

第二, 制约产业技术提升, 致使我国丧失产业经济发展的先机。产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然而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 无法保证产业技术提升的人力素质条件。WTO的加入使世界制造业聚焦中国, 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来说, 正是产业技术提升与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因而需要加快培养大批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 其中也包括技术娴熟的一线技术人才, 才能保证我国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 造成人才浪费, 经济损失巨大。部分行业领域技术人才分布过密, 而该行业却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供其消化, 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技能荒废, 或者产生“大材小用”的人才浪费现象。由于素质失衡, 社会无法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和科学的培养机制, 进而导致产业技术水平较低,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第四, 误导个人职业规划, 导致事业失败。从个人来看, 一生, 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早期的个人职业规划设计。如果个人职业规划不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 事业方向就会出现偏差, 最终导致失败。同样, 个人的职业规划也依赖于社会人力素质的总体规划, “跛脚”的人力素质培养只会误导个人职业设计, 使之脱离社会实际, 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五, 对个人易产生较大心理落差, 引发社会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由劳动密集的粗放型向技术密集的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 对劳动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必然减掉部分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 使部分简单技能的劳动者跟不上时代要求而被淘汰出局。我国人力资源的技能素质培养相当薄弱, 使转型期间本身就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三、人力资源地区失衡的消极影响

人力资源的地区失衡, 对个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深远影响, 并且直接引发了整个社会的不协调发展。

对社会来说, 一方面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而另一方面那些欠发达地区的岗位却大量空置。这种现象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不必要的人才浪费, 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少基层和边远地区由于人才不到位, 造成生产一线人才出现断层,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人力资源理论认为, 对国家来说, 国民的人力资本可视为一种生产要素, 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因此,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劳动力是经济增长、国力增强的必要条件。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发达地区确实有着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更为充足的资源, 但是这些地区往往人才过剩、竞争激烈, 再多却也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平均地分给每一个人。由于竞争激烈, 很多人才为了进入这些地区, 往往都是“暂时放弃专业、兴趣”、“高才低就”, 干的是那些完全不能发挥所长、不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四、宏观人力资源系统失衡的消极影响

首先, 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人力资源生育和人力资源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育的早晚、数量的多少、教育的程度高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其次, 引起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宏观人力资源系统失衡, 可能意味着人力资源生产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可能意味着人力资源流通不畅, 可能意味着人力资源使用不合理, 这些都会导致人力资源配置上的失衡。再次, 导致劳动投入产出率低下。人力资源质量低, 人力资源流动不畅, 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都会导致劳动投入产出率低。

结语

在我国, 由于近几十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所诱发的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人力资源系统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加强对人力资源失衡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欧阳华.不对称信息环境下企业诚信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 2004.7

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篇6

金融市场信贷和证券融资规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核心指标, 具有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 对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日益显著。金融市场将社会闲置资金从资金所有者转向资金需求者, 成为企业和居民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金融市场加快了资金重新整合, 体现了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效益性, 对于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以及我国宏观经济稳步增长, 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发展黄金时期, 直接融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 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将决定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经济增长前景, 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相关领域专题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关注。

二、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基础

(一) 金融发展理论视角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

20世纪九十年代, 金融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卡普从“加强金融深化”角度,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 从效用函数提出金融市场形成机制, 引入了不确定性 (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 、不对称信息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等与完全竞争相悖的风险因素, 对金融市场的形成做了规范性解释。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时, 卡普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是重点依靠金融体系资本的优化配置, 企业融资资本的效益扩大使生产者持有的现金余额增大。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 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下金融市场与经济关系。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学者戈德斯密斯认为, 以往金融理论忽视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机制, 探索建立内生金融市场模型, 试图弥补以往该领域的不足。他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是由一系列具有长期影响因素决定的, 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 经济增长须以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为背景, 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整体建设, 提高金融资本效率。金融市场运行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内生机制,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小, 无力支付金融市场的高融资成本, 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张, 金融市场的收益超过金融市场的参与成本, 金融市场机制会自然形成并推动经济发展。

三、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发展主要路径

(一) 居民储蓄规模和储蓄率影响因素。

金融市场规模、效率和融资机制都会对储蓄率产生影响, 金融市场发展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扩大信贷与证券市场规模, 还能大幅增加金融中介机构数量, 以上因素能降低储蓄收集成本并克服信息不对称。美国经济学家Cass把储蓄率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 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通常, 与通货膨胀水平相匹配的利率水平会促使居民储蓄率达到最优状态, 同时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等融资方式减少了融资者约束, 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张和经济发展。现代化证券市场促使居民将银行储蓄投向收益率更高的证券市场, 为社会资金提供投资平台, 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 而且成为企业最重要融资平台, 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

(二) 金融市场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

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国家之一, 储蓄转化投资效率不高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累积, 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决定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使企业在经济效益驱动下, 主动通过银行和证券市场利用居民储蓄。高效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信息透明化, 及时传递金融市场信息, 促使闲置储蓄资金转化成市场运营资金, 提高资本形成效率, 而且提供了不同风险项目组合, 减少流动性风险。目前, 我国高储蓄率是社会保障不健全、住房公积金、社保等高缴费率等背景下, 居民基于对未来安全忧虑而采取的被动策略。

(三) 金融市场效率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

金融市场将社会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以及行业, 从而创造最大社会产出, 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市场中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 向经济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随着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完善, 金融市场融资规模逐步扩大, 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效率指标也构成了影响资本产出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的商业银行和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证券市场, 让资金需求者获得有效市场信息, 促使资本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金融市场高效的调节资金余缺的作用, 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 有助于提高社会总回报率、加速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

四、启示及建议

目前, 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但也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够等问题, 亟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和步伐。比如, 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发展普惠金融。

摘要:近年来, 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将决定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前景, 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推动宏观经济稳步发展。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影响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庆君.银行信贷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3.

[2]付亚斌.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贡献[J].统计与决策, 2007.2.

宏观环境因素对猪肉价格影响分析 篇7

1.1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生猪产业的发展及其市场经济活动都与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GDP的变化, 生猪生产价格也在变化, 虽然二者变动的幅度不同, 但是他们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 例如, 在1981年至1985年、1986年至1988年、1991年至1994年、1998年至2000年、2002年至2004年、2005年至2007年, GDP总值的变化率与生猪生产价格的变化率都保持着同步增长趋势;在1985年至1986、1988年至1989年、1994年至1995年、1997年至1998年、2000年至2002年、2004年至2005年, GDP总值的变化率与生猪生产价格的变化率都保持着同步下降趋势。

1.2 物价水平

生猪生产价格是猪肉价格形成的基础, 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与CPI的变化情况, 经相关性检验, 他们的相关系数为0.70, p<0.001, 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与CPI高度相关。

生猪生产价格变化率与CPI变化率的变化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4, p<0.005, 生猪生产价格变化率与CPI变化率显著相关。猪肉零售价格变动率与CPI变动率、肉禽及其制品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变动趋势, 前者与后两者的相关系数均为0.83, p<0.005, 猪肉零售价格与CPI、肉禽及其制品消费价格指数均显著相关。因此, CPI数据与猪肉价格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与猪肉价格参与了我国CPI的构成有关。

1.3 国内需求

我国近十余年以来的猪肉需求量呈现出“V”字型的波动状态。在2000年~2010年这11年间, 我国猪肉需求经历了“由低到高, 又由高至低, 而后再升高”的变化过程, 其中, 2001年的的猪肉需求量最低, 为4178.3万t, 2005年的猪肉需求量最高, 为4961.1万t。我国大陆地区汉族人口比例在90%以上, 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饮食愈加关注, 对猪肉的消费要求有所改变, 但以猪肉为主要动物性食品的饮食习惯没有改变, 因此, 我国国内对猪肉有一定的刚性需求。在此基础上, 猪肉需求总量受猪肉及替代品价格的影响而变化, 反过来, 猪肉的供给又影响猪肉价格。

我国猪肉消费需求主要由家庭消费、外出消费、肉制品消费、出口和浪费五部分构成。其中, 猪肉出口所占比例极小,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近十年我国猪肉需求结构来看, 家庭消费和外出就餐消费为我国猪肉需求的主体部分, 占猪肉需求总量的60%~80%, 肉制品消耗和浪费部分占猪肉需求总量的20%~40%。

1.4 进出口状况和国际价格水平

我国一直进口一定数量的猪副产品, 也有少量猪肉进口。进口猪副产品则为调剂市场增加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进口猪肉大多为中、高档宾馆饭店所消费, 近二十年进口量最高仅为38.6万t (2008年) , 占当年猪肉消费量的比例尚不足1%, 因此猪肉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很小。

我国猪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世纪90年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进入21世纪, 又有缓慢的上升趋势, 近十年我国猪肉出口量占世界猪肉出口市场的份额在3%左右。出口品种主要是冻猪肉和猪肉加工品, 其中, 冻猪肉主要出口到俄罗斯、中国香港、澳门等地, 猪肉加工品主要出口到日本、东盟等国家, 鲜猪肉出口很少。因此猪肉出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很小。

2 市场政策环境

市场政策会影响到生产及投资的扩张与收缩, 影响到生产者的利益、供求关系和畜产品价格。

2.1 生产政策

近些年, 畜牧业现金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稳定生猪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政府会采取市场预警、发放补贴、增加险种、远期交易等措施稳定生猪的生产。以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为例:四川省80%的生猪来自农民养殖户, 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 生猪市场持续低迷, 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 这时养殖户可能杀掉母猪, 但四川省畜牧业专家已经预见到猪价将逐步回升。所以, 四川省政府于2006年5月采取给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保护母猪生产。一些地方对每头母猪的补助将近200元, 使养殖户最终没有杀掉母猪, 保证了母猪存栏数。截至2007年5月20日, 四川省生猪存栏6040万头、出栏3896万头, 同比分别增长3.26%和7.34%。能繁母猪551.17万头, 同比增长5.40%, 占猪群比重9.13%。2006年入夏以来, 全国相继有20余个省 (市) 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影响, 母猪饲养量和生猪存栏量下降, 导致供给减少, 但四川省没有发生母猪存栏数下降的情况。

2.2 消费政策

消费政策是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的经济目标而做出的决策选择和采取的具体措施。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国家采取的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消费政策。为此, 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提高居民收入、转变消费观念、净化消费环境等。1998年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以来, 猪肉消费增长较快。2010年1月11日, 为了保障肉品卫生的质量安全, 促进屠宰行业健康发展, 保障人民群众放心消费猪肉, 商务部制定发布了《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5) 》。

2.3 其他政策

农产品价格关系到国计民生, 国家高度重视。近些年来, 包括猪肉在内的农产品价格经历了较大的波动, 政府不得不强化调控, 以适应新的形势。大宗农产品的调控政策涉及到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价格调控和临时存储收购政策、进出口和物流等。以猪肉收储为例, 为稳定生猪生产, 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 维护养殖户的利益, 2009年6月13日, 商务部启动了国产冻猪肉收储工作, 采取的是限时收购和消费淡季收购的办法, 尽管收储量不足猪肉上市量的1%, 但仍然拉动了价格的回升, 起到了比较明显的稳定市场的效果。

3 市场流通环境

3.1 猪肉流通渠道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流通渠道是指个别商业企业的销售方式或销售手段, 主要有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两种模式。直接流通渠道的典型公式是:生产者———消费者, 即商品交换没有中间人介入, 产销结合在一起。间接流通渠道则是商品交换以商业为媒介进行, 主要由商业环节构成, 产销分离。间接流通渠道与发达的商品流通形式相对应, 它的具体形式有:

①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②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③生产者———产地采购批发商———中转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我国猪肉流通的主要链条是:生猪养殖场———毛猪批发市场———屠宰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猪肉流通链条过长, 一方面影响了流通效率, 另一方面, 每个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 影响了养殖户最终的获利情况, 而且流通链条越长, 加价环节越多, 每个流通环节产生的费用最后都将转嫁到猪肉零售价格上。

3.2 猪肉流通成本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猪肉流通链条上存在的中间环节增加了流通成本, 从而导致猪肉流通成本较高。不合理的政策也会导致流通成本增加, 限制产品的流通。例如, 交通部门限制货车白天进城, 增加了鲜活农产品进城的成本, 增加的这些费用将转嫁给消费者, 最终影响了价格。另外, 商业腐败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性政策更增加了流通成本, 加剧了流通不畅。

4 市场发育程度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猪肉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建立, 我国猪肉市场快速成长。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猪业的发展从科研、生产、贸易等领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干预, 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保障了猪肉产品市场化的发展。

猪肉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规模猪场、屠宰和加工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使养猪业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自动化, 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外,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国内猪肉产品的市场需求, 刺激并加速了猪肉产品市场化和生产现代化的发展, 消费市场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需求的变化推动着市场结构和流通方式的改变。

目前, 我国猪肉市场结构近似于完全竞争型市场, 它具有以下特点:生产单位数量多, 分散经营;产品具有替代性, 但并不完全同质性;市场供需态势由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进入和退出该行业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壁垒, 非常容易;买卖者价格控制能力非常弱, 生产单位面临来自于消费者需求和竞争者的双重风险;产品主要靠市场交易来进行销售。

猪肉产品流通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各类有形市场在猪肉产品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农产品市场开放度的扩大, 逐步形成了由生猪中远期市场、各个层次的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市场组成的多层次、多门类的猪肉产品市场体系,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成为猪肉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在国家对“菜篮子工程”的培育和支持下, 猪肉作为关系到人民饮食所需的重要食品, 其市场和流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但流通环节过多, 流通链条过长。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 国内养殖、加工贸易主体逐步摆脱了政府控制,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猪肉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发育。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 我国猪肉市场总量快速扩张。1990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20千克, 到2006年上升到39.6千克, 1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属世界最高, 仅略低于香港地区、欧盟和台湾地区。

参考文献

[1]赵静.我国猪肉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2]周晓媛.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影响效应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2.

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篇8

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背景及现状

2000年, 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 布什政府及时推出了减税政策。2001—2004年, 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 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降低到1%的水平。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和信贷消费的发展, 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然而, 通货膨胀压力也重新显现。从2004年6月起, 两年内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 逐渐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2007年3月, 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级抵押借款人违约而陷入坏账危机;4月, 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6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 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7月, 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8月, 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申请破产保护;10月, 房地美、房利美相继陷入困境, 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 彻底粉碎了人们的希望。2009年初,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在不断蔓延, 当然也包括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并在社会各个方面已经有所体现。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 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8年以来, 美国次债危机给全球股市带来剧烈振荡, 间接增加了我国A股市场的波动性。但是,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没有全面开放, 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 这使我国证券市场避免了直接受外部的冲击。特别是这次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两会期间, 美国道琼斯指数连连下挫, 而我国股票市场却小幅上涨, 冲上了2 200点关口。但是, 如果这次危机使周边市场继续恶化, 中国的投资者心态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并反作用于宏观经济运行, 加重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减速或衰退的预期, 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二) 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如今美国房地产业已经是萎靡不振, 美联储自2008年9月以来开始放松银根, 连续三次降息及大规模注资救市, 在美国放松银根的同时,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近期有一定程度的加大, 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向中国, 中国的外汇储备将会继续增加, 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流动性会加大过剩。值得关注的是, 两会召开之际, 房地产业虽未能进入中国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 但股市和楼市的价格由于政府的干预 (比如, 契税降到1%) ,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所上涨。

(三) 对我国贸易渠道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指出, 我国在肯定2008年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 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 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 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将会降低欧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 这无疑将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度减少, 极大打击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依然不够旺盛的情况下, 净出口的大幅下降很可能会恶化产能和供给过剩问题。为了应对出口贸易渠道的受阻, 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转变调控思路, 扩大内需来解决问题。

(四) 对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在降低利率、经济衰退等预期下, 经济危机很可能促使美元继续贬值, 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客观上有利于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缓解中美贸易冲突, 但是过快的升值则会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美元贬值还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 延伸到中国资产价格的涨跌、通货膨胀加剧等情况。美元贬值将对中国持续带来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三、应对金融危机,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 我们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 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努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适当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 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推进资本市场改革, 维护股票市场稳定, 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 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深化保险业改革, 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因为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快慢和幅度需要考虑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如果人民币仅仅对美元升值, 而对其他主要货币如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升值幅度很小甚至贬值, 那么, 我们就没有摆脱原有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机制。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 我国将因为进口价格上涨, 可能导致输入性通胀加剧, 令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抑制通胀的努力失效。但如果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 中国将面临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的风险, 进而冲击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 进入2009年, 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需要进行适当控制。

(二)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只有将用于总量调节的货币政策与用于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未来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 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改善金融调控、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保证资金渠道畅通、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要加强产业、贸易、土地、投资、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形成调控合力。总之, 要加大公共支出转型力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把更大财力投入到改善民生、改善环境、改善社会保障上, 进一步启动内需, 逐渐从出口拉动转变到内需拉动。

(三) 采取相机抉择方式, 适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操作

2008年中期, 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 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 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2008年9月以后, 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 我们又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 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 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 降低住房交易税费, 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因此, 可以看出政府仍然需要做好启动内需的各项工作, 宏观调控必须准备在紧缩操纵和转入放松之间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 应避免转折性的操作, 尽量渐变式调整, 以免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四、结束语

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各方的务实合作, 共同遏制国际金融危机蔓延, 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促进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同时强调, 我们将继续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为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的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 共同应对风险挑战,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要:尽管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 但是, 我们要看到, 金融危机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对我国经济产生更加严峻的影响。因此, 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 考察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调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宏观调控,影响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中华网, 2009-03-05.

[2]田秋生, 付留鹏.美国次债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操作[J].西部金融, 2008, (2) .

[3]刘文娟.刍议应对美国次级债危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

上一篇:辅助指挥下一篇:新型城镇化的长沙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