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环境会计

2024-05-12

宏观环境会计(精选12篇)

宏观环境会计 篇1

近些年来,作者在对会计核算体系运行情况调查中发现,当前会计核算体系运行存在会计核算目标不明确、会计核算机构设置不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等现状,对会计核算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对此,本文主要从基于宏观环境下对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进行分析。

一、当前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分析

1. 会计核算目标不明确

会计核算必须要确定相应的核算目标,这样才能有目标的去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是,就当前会计核算体系运行的情况来看,核算目标不明确,只能模糊的确定核算项目,却未能真正对核算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对会计核算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2. 会计核算机构设置不完善

在会计核算体系运行下,需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宜的核算机构,这样才更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同时对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作者在对当前一些事业单位核算体系运行调查中发现,会计核算机构设置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如分工不明确、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核算工作不够全面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

3. 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

会计核算方法是确保会计核算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性因素,对保障会计核算质量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会计核算方法中不规范行为屡屡发生,对会计核算的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例如,会计信息造假、会计核算不全面、成本核算不规范等。

二、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

通过以上对当前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分析了解到,会计核算质量在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使得核算质量一直不高,不仅无法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甚至会因会计核算体系运行的不足如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而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作者主要站在宏观环境角度下,对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进行分析。

1. 基于宏观环境下明确会计核算目标

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基于宏观环境下的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明确会计核算目标。首先,对核算目标的明确要从宏观环境下进行全面的分析,一般情况下会计核算主要由核算主体、核算对象以及核算科目等结构组成,其中核算对象主要是指会计工作中需要核算的项目,如项目投资核算、材料设备核算等。其次,要根据会计核算项目的特点,明确核算目标。

2. 基于宏观环境下完善会计核算机构

会计主要是对项目进行核算,由于核算项目之间的差异性,必须要根据核算项目的具体特征来单独设置会计核算机构,这样才能确保各个项目核算的准确性,而且在宏观环境下,应将核算项目作为一个核算单位对其展开核算工作。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核算人员,在掌握最基础的会计核算知识之外,还要了解会计核算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单独会计制度来对其进行核算。此外,在宏观环境下,会计核算机构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审核工作,确保各个核算环节的正确性、全面性等。

3. 基于宏观环境下构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否合理对会计核算质量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更是会计核算体系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宏观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应本着合理性、针对性等原则,特别是受到传统会计核算观念影响而造成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的现象,必须通过采取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首先,要加强会计核算重要性的宣传,让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思想认识,并不断的提升自身会计核算的能力,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打下夯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会计核算虚假信息的审核,以往会计核算工作中,会计虚假信息频繁出现,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宏观环境下构建的会计核算方法应重视对会计核算信息的审核,尤其是一些各项会计票据的审核,应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审核的要求进行。再次,会计核算方法的构建,还应重视对成本核算的规范,会计核算需要对项目各项进出帐进行核算,尤其是在开展新项目时,需要购进一些材料、设备、机械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而且也是项目投入成本较大的环节,会计核算方法不仅要注重对项目各项进出帐的核算,更要注重对成本的控制。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会计核算体系也随之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需要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当前会计核算体系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会计核算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文对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架构构想的分析,作者主要对当前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进行剖析,同时也从宏观环境角度下,提出明确会计核算目标、完善会计核算机构、构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等几方面框架构想,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升会计核算体系的运行质量给予一定启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会计核算体系也应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宏观环境下,应对会计核算体系框架的构建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关键词: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

参考文献

[1]庞鼎模.中小型工业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会计研究,1984(04).

[2]侯君丽.浅谈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3]周守华,刘国强.会计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14(01).

[4]杨世忠,曹梅梅.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J].会计研究,2014(09).

宏观环境会计 篇2

1、自然环境

人口环境:

(1)人口年龄结构: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第六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

(2)人口城乡结构: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3)全国大学生人数:据预测,2009-2010,中国全国高考人数仍将近一千万。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稿)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4)全国白领人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白领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究其原因,是现代高强度的个人竞争以及在大中城市居住所要支付的成本高等原因所导致的压力太大。所以说,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庞大市场。

2、政治法律环境

企业只有顺应国家的政治大环境,才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食品工业是与实现国家“三农”政策息息相关的产业,饮料行业被列为重点发展行业之一,其未来将更加辉煌灿烂。我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重点发展饮料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提高饮料生产总量,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挥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茶饮料等产品,适度发展瓶(罐)装饮用矿泉水,降低碳酸类饮料的比例,发展并规范功能性饮料的生产。

3、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软饮料市场的发展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时至今日,已经成长为一个庞大、成熟的市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促使饮料消费需求始终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中国软饮料年产量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

近几年人们日益关注健康和环境,不喜欢糖和添加剂含量高的食品。人们更加关注科学饮食,如何通过使用食品打到养生调理、滋体美容等功效也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新兴饮食时尚。人们对饮料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喝饮料不再仅仅是为了解渴,而希望饮料能提供降火、美容、补充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健身等附加的一些保健功能。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碳酸饮料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了挑战,瓶装饮用水、果汁和茶饮料所占比重将越来越高,保健功能饮料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居民饮料消费习惯: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是选择在口渴时及运动后喝饮料,这也是解决人们最根本的生理需求。

4、经济环境

在2009年中国经济数据中,GDP增速达到8.7%,全国GDP总量达到33.5万亿元。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5.5%。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

温家宝总理在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中国GDP增速预计将达到8%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5.5,比上季度提高7.8点,为2008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期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2.9,比上季度提高2.3点,为连续第四个季度走升.各行业企业景气连续四个季度位于景气区间.一季度,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0.1,比上季度上升2.0点,39个工业大类企业景气指数继续位于景气区间。

同时,在健康饮品方面,统计表明,我国功能饮料的销售额2000年达到8.4亿元人民币,2005年攀升至30亿元人民币,2008年突破50亿元人民币。2008年中国饮料市场报告表明,保健饮料的市场份额已占到了中国饮料市场的22.2%,保健饮品已成为人们的主流饮品,人们对保健饮品的消费呈日益增长趋势。

5、校园环境

人口统计: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约有12000多名学生,目标市场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男女比例为3:4,因此银鹭花生牛奶市场广阔。另外还有300人左右的教职工及保安人员等,他们是潜在的消费目标群。

价值观念:学生虽没有自身的收入来源,但是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投入从来都是不吝啬的。同时这两类人乐于追求时尚新潮的事物。新一代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他们在性格方面没有受到过多得压抑,经济方面又有强大的后盾,喜欢标新立异,容易接受新事物。

宏观角度人居环境初探 篇3

摘要:

中国古代城市的营造是十分注重山水自然的,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也恰好体现在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对灌县古城地理环境的梳理,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角度,来认识灌县古城的人居环境,进而从山水格局的角度探索古城人居环境的思想,这对今后人居环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灌县古城;人居环境;山水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十分注重结合山水环境,通过在大尺度空间中对城市山水格局的营造,建立城市的秩序感和良好的视觉感受,形成特征鲜明的城市空间,起到便生利民、安全保障、人文教化的作用。

一、古城形胜——襟江带水,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

我国自古国土广袤、山水众多。中国历代古都名城皆位于水陆交通便利之地。只有交通便利,才能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政治、经济职能。《管子-乘马》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①”“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在城市与山水和谐共生的前提下,背山面水的城池建设格局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原始方法。

县志记载:“灌治傍山依水,其严固。天造地设而城隍之建,前代以南北为来往康庄,东西为边腹锁键。雉堞于沙之洲,版筑于邱之麓,未有高距绝顶者,盛朝因地制宜,依险为固,扼西夷之要冲”②。灌县古城坐落在群山和平川之间,背靠岷山、玉垒山、盘龙山、文笔山,面朝整个成都平原,雄踞都江堰渠首。山色青翠,林木葱葱,江水滔滔,山水城林交融。高低错落,掩映于水声山色、丛林绿树之中。

二、古城要塞——蜀之屏障,川西锁阴,保障军事边陲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十分注重结合山水环境,也就是“形胜③”。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往往是基于这种整体的“形胜思想”来考虑的。古人选择在大尺度的空间形态下建立山水格局,将人文思想与儒家礼制融入其中,形成特征鲜明的城市空间,起到安全保障、人文教化的作用。

岷江上游地区自古就是蜀之屏障,沿岷江可直趋成都。松潘、茂坟不稳,则成都震动,全蜀不安。灌县西北方位有著名的松茂古道,在古代是通往蜀地之外“蛮夷”所在地区的通道,全长近350公里,相当于现今从成都到宜宾的距离之长。而在历史上,松茂古道因是松潘和茂县连接成都平原的唯一交通要道而得名,因而也成为古代中国西南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内地平原和西北境外的物资均通过松茂古道,在灌县和松潘县进行集散。同时松茂古道还促进着汉人与境外“蛮夷地区”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松茂古道接壤藏区之后再向外延伸,可以与吐蕃相连,最后直至尼泊尔及印度地区。得益于在历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松茂古道也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麝香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松茂古道,将商品运送到成都平原,同时也将军情传达,现在在古城的玉垒关,就是当年城池修筑,玉垒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其充分利用地形,其营建的目的是为了登高望远,可放哨巡查敌情。依据地势建立城池,体现了古人对山水的利用 ,这道关口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被誉为“川西锁钥”,其确立了成都平原的安全性。

三、古城自然资源——天府源头,福及成都平原,六山一水三分田

自从人类逐水而居, 就开始了与水打交道的历史。而水利工程的出现,则标志着一直在人水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开始占据了主动。尽管这种主动后来曾一度打破了人水和谐的平衡关系,但这种人水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却是人类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都江堰的创建与传承,正是以李冰为代表的治水先贤,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根据特殊的的地理环境和水流态势,度势建堰。古城“因堰建城,因堰而兴”。

灌县西北为山地,东南为成都平原,境内山岳、丘陵、平原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通过都江堰无坝引水的作用,使得整个成都平原衣食无忧。

四、古城人文——依山面水,坐揽景致风光,抒发山水之情

在中国万里大地之上,屹立着众多山峰,纵横着千万河流,因此孕育而生的山水文化,也具备了悠久而丰富的多样性,对中国的城市风貌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影响。在古人与山水共存的千百年间,出于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最本能的敬畏与尊重,渐渐形成了以山水崇拜形式为主的早期宗教。在此基础上诞生出的山水文化,造就了异于西方思维方式的独特创作灵感,山水所激发出中国人对理想的描绘与构建,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们对融心于山水之间的向往,更影响了古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取向,也逐渐产生了对山水文化的审美意识。

古代人在山水美学的影响下,城市景观从自然山水之中取得佳妙的背景、衬托、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从而与自然山水建立呼应关系,突破其有限空间的限定。我国古代水城市着力追求一种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灌县古城以城北的玉垒山、文笔山、盘龙山等作为城市的背景与衬托,并形成重峦叠嶂、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增加景深与距离感;其次,它以河流水面作为城市前景,形成平远开阔的视野。

历代的人居环境都是从山、水、城、人的角度相互考虑,相互影响,由此才建立了古城。所以紧紧围绕山水格局,地域特色,以人为核心,以山、水、城为骨架的的人居环境是不变的,这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树声.黄河沿岸晋陕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3][清]乾隆51 年《灌县志》

注释:

①《管子·乘马篇》.原文:“凡立国都……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②[清]乾隆《灌县志》.卷二.原文:“灌治傍山依水,其严固。天造地设而城隍之建,前代以南北为来往,康庄东西为边腹锁键。雉堞于沙之洲版,筑于邱之麓,未有高距绝顶者,盛朝因地制宜,依险为固,扼西夷之要冲,尤为备至。”

③《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宏观环境会计 篇4

湖泊不仅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 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贡献作用。目前, 我国湖泊污染严重且日益萎缩, 周边生态环境衰退, 长江流域湖泊的水污染及富营养化日益严峻。因此要加强对湖水环境的保护,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湖水环境的污染治理和流域生态平衡的建立。此外, 建立必要的湖泊环境会计核算, 以某区域的湖泊环境为核算主体, 宏观层面上以国家为会计主体确立湖泊环境空间核算范围, 并将各地政府的湖泊环境保护投资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同时要求企业将湖泊环境因素纳入现行财务会计进行价值量与实物量核算, 编制并对外公开环境会计报告, 披露全面、准确的环境成本信息。

二、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所谓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 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 将各地的湖泊资源和环境作为资本使用的一部分进行核算的环境核算体系。该核算体系主要反映各级政府湖泊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湖泊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实物与价值量的运动情况, 宏观层面的湖泊环境的主体是国家、地区、部门。

国际上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等两种核算形式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若采用直接法, 则我国应在参照国际SNA和MPS两大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及结构进行全面修正, 增加湖泊环境资源因素, 按照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进行核算, 将汇总后的各级部门的湖泊环境项目的业务核算资料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内容。若采用间接法或称卫星账户法, 则应维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和基本核算表不变的前提下, 建立专门反映湖泊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独立账户体系, 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附属的“卫星”账户, 其核算不受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的限制, 间接地将湖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范围。

笔者建议湖泊环境会计核算形式应借鉴间接法, 建立附属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二级账户, 以“主体—附属—卫星”三位一体账户体系模式构架“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 (SEEA) , 从而在各种环境核算体系中形成相对独立的湖泊环境核算体系。

三、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对环境会计的最终要求。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载体, 环境成本报告是企业提高环境业绩、控制环境成本的重要体现。国际上对组织和外界环境关系信息进行报告和披露一般分为三大类:通过法定财务报表报告;通过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的其他部分 (如附注) 或独立报告模式来披露;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报告企业的环境信息。当前,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侧重于披露经济性信息, 而缺乏有效的环境信息的披露。我国企业从会计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一般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补充报告模式是指在原有财务报表项目中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 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以附表、报表附注形式或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独立报告模式则主张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或独立的环境报告等。

鉴于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特殊性,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料来源的会计核算应包含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如在环境报告中,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方式来披露不同的环境信息。对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 我们可以采用文字说明或其他计量披露形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表格法或图表法对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等能量化的环境绩效指标进行披露。

但不论形式如何均应包含以下信息: (1) 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 如企业的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或有事项披露、对预计的环境负债和补偿的贴现等政策; (2) 环境法规执行情况。据此了解企业执行环境法规的奖惩情况和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 (3) 企业环境质量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等; (4) 采取的环保措施 (包括产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 及达到的效果。如采取环保措施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企业自身采取的环保监督机构的建立。包括设置的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环境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经费处置情况; (6) 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治理设备的运行状况, 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状况, 污染物回收利用状况及环境事故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等; (7) 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的各类费用支出和提取的各类基金。为恢复、治理环境计提的基金, 违反环境法规缴纳的罚款和环境污染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等意外损失; (8) 企业本期或未来环保经费投入和捐赠支出的情况。如新型的设备投资、污染治理投资; (9) 环境会计政策变更等事项, 如因会计方法、会计估计的变更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10) 有关环保部门的审核结论。

参考文献

[1]高敏雪:环境保护宏观核算理论与方法[J].北京:中国统计经济出版社, 第1版.2004

[2]李延莉朱学义: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0)

[3]徐泓: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旅游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篇5

摘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同它所处的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了解旅游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有效的识别出企业的机会和威胁以便及时捕捉机会,及时的采取应对威胁的措施。本文主要从旅游企业进行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旅游企业,重要性,宏观环境

一、旅游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同它所处的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与其他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旅游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更加依赖于外部环境。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敏感性和脆弱性。旅游业的敏感性是指旅游企业的经营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任何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技术领域的变化都会给旅游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旅游业尤其是旅行社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旅游企业的脆弱性是指旅游企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程度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是比较高的。有人曾将旅游业比喻为“建在流沙上的大厦”,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业的脆弱性。

第二,是异地性。旅游者要实现旅游活动,必须发生空间的移位,至少是离开他的常住地。因此,对客源地的旅游企业来说,要满足当地旅游者的需求,多数情况下也需要实现经营的转移,要到其主要目的地国或地区进行经营,这也是旅游企业实现跨区(境)扩张的基本原因之一。地区之间风俗、文化、经济。技术、消费习惯,甚至法律和政治状况的差异,再加上旅游企业对这些环境的依赖性,使得旅游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区域时尤其要关注外部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另外,旅游企业的异地性,使得旅游企业要实现旅游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闲暇时间。政府可以从制度方面一些闲暇时间的分配,从而为广大居民成为旅游者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在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还是一个政府主导的产业。旅游者旅游权力、旅游企业经营权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各项相关政策,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主要依据对其宏观环境的各种判断,这就使得外部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旅游企业边界的模糊性。这是旅游企业作为服务企业的特性。对于其他行业的企业来说,企业与“外部世界”的边界是清晰的。而旅游企业则不同,尤其是旅游社,为客人提供的服务是在旅途中完成的,而这个旅途可能是从世界的一端到另一端。所以有学者提出,整个地球都是旅游企业的“厂房”

二、旅游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又称总体环境,通常指那些对于处在同一区域的所以企业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一般来说,旅游企业不可能直接控制这些环境因素。能够取得成功的企业往往通过搜集这些因素方面的一定种类和数量信息,了解一般环境中这些因素信号的意义,以便于指定和实施适当的策略。

(一)政治环境

从政治环境上看,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所在地区政权的性质和政权的稳定性、立法依据和立法体系的完备程度、所在地区是否加入政治联盟及政治联盟的有关条款,以及政府的宏观产业政策等因素。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如今政府对旅游业的加大了支持力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旅游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执法行为更加规范,依法治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发展环境将逐渐形成,旅游发展将逐渐步入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政府将根据发展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完善行业自律,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将会逐渐消除,消费环境会让旅游者更加放心舒心。另外,旅游业的脆弱性决定了旅游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各种因素的稍微变动都会对旅游业产生影响,如国际关系的恶化、政府政策的恶化、政局的不稳、社会的**、恐怖活动的出现、战争的爆发等等都会导致旅游活动的萧条和旅游产业的停滞。此外,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

消费市场,这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经济环境

从经济环境上看:经济环境是企业最直接感受到的环境因素。对经济环境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经济总量分析;可支配收入分析;利率、汇率、投资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分析。

国民生产总值反应了经济整体实力。近几年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可自由支配的金钱和闲暇的时间变多了,这为人们旅游动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因为有可自由支配的金钱和闲暇的时间是旅游产生的条件。另外,人们的养身意识提高了,于是更多人开展了以健身疗养为目的的健康疗养旅游。还有,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大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上升了,于是更多人有了外出旅游的动机,为的是开拓眼界,或者是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或者进行科研考察。商业化程度的提高,商务旅游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对旅游业产生很复杂的影响。从出境游、入境游及国内游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出境旅游将掀起新浪潮。人民币升值后,居民境外消费能力相对变强,居民境外购物将进一步受到刺激,一些潜在游客也会在升值的心理下加入到出境游的队伍中去。其次,对入境游产生有限影响。人民币升值后,美元和欧元价值相对缩水,入境旅游价格相对抬升。因此入境旅游整体上会面临利空的局势。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表现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提高后,国内旅游价格相对于出境游价格上涨。原计划在国内旅游的居民受汇率上升的影响而选择出境旅游,分流的游客可能对国内饭店和景区的接待量产生影响,从而不利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入效应将有利于居民旅游消费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居民财产增加,消费能力提升。

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旅游业将启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国内外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将加快,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将进一步接轨。中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将进一步发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界的话语权将继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三)技术环境

从技术环境上看,技术环境对经济及企业行业的影响是累计渐进的。技术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水平和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对产业的影响以及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信息化影响等四个方面。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随之发展起来了,如动车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的发展,使旅游者的外出旅游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快捷的条件。通过细胞技术或基因技术,对濒危动植物种形成有效保护,从而保持了旅游动植物环境的吸引力。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创造出新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可以使一些原来不具备旅游吸引力的资源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或提升它们的吸引力,如主题公园和游乐场的各种高科技模拟技术和游乐设施。应用了高新技术后,许多文物古迹资源得到了保护,增强了它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科技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对传统伦理的挑战等,这些都会对旅游业产生不良影响,使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受到严重的损害,旅游可持续发展变得艰难。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科技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发展旅游中要善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同时也要谨防现代科技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四)社会文化环境

从社会文化环境上看,社会文化环境通过两个方面影响企业和行业:一是影响人口总量和人口分布、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他们对产业和对企业的态度;二是影响企业内部成员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从而影响企业士气。现如今,社会文化呈现如下发展趋势:更关心环境;中老年顾客市场成长;个性化需求增长;生活节奏加快;单亲家庭和没孩子的双亲家庭增多;劳动力和市场的多样性增加。更关心环境,则旅游业在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时候要注意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美化和维护。中老年顾客市场成长,则旅游业要多开发些适合中老年的旅游产品,如疗养等。个性化需求增加则说明旅游者对旅游业的要求变高了。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人们都渴望回归自然,则旅游业要多开发些自然、休闲、娱乐性质的旅游产品。

(五)自然环境

从自然环境上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转变,人类对付自然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对企业和行业来说,主要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三项。

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均,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首先,地理位置,我国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的旅游业发达程度也不同,如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也众多,而西部经济不发达,有的地方甚至人烟稀少,所以东部地区相对西部来说,旅游业更发达。

其次,气候条件,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四季分明,气候变化幅度大。四季的景色不同,便于组织适宜不同季节条件的旅游活动,使一个地区的旅游活动丰富多彩而不单调。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便是四季景色的真实写照。不同时节观赏的景色不同,这也就使同一旅游景点有了重复游览的意义。

再次,资源状况,我国不仅四季分明而且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貌并存,正是这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在这种地形下形成的地质地貌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花岗岩景观、砂岩景观、山岳峡谷、丹霞地貌景观等,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自然条件都便于各地旅行社组织各种旅游活动,如名山游、长江三峡游。四季分明的气候,复杂多样的地形,众多的河流湖泊以及动植物种类的繁多,都构成观光游览的要素,也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泡沫产生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 篇6

历史上出现的狂热事件,如荷兰的郁金香、二十年代美国空前的股票热,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泡沫问题。尽管泡沫问题一直伴随着近二百多年人类经济的发展过程,但正如作者所说的,至今为止经济学还没有强大到能够为防止和治愈泡沫问题开出完整的药方。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经济学家对泡沫产生的原因存在不同的解释。

一个研究的思路是侧重于从人类贪婪的欲望所导致的投机行为本身来理解泡沫的产生,即经济中存在非理性的泡沫。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持此观点。如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指出,多次重复出现的金融危机史表明人们并没有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因此,理性预期理论是没有根据的。换言之,正是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了经济泡沫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席勒(Robert J. Shiller)更是直接指出了美国经济的非理性繁荣,强调投资的非理性行为对正常的经济和金融秩序的破坏。这类观点强调从人类行为角度来阐述泡沫的存在,如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导致的泡沫;对行业前景过于乐观的估计导致的过度进入产生的泡沫;羊群效应、选美竞赛原理和媒体作用促成并放大了泡沫等等。应该说,突出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对资产未来收益的信心以及市场参与者对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助长了行业或股市泡沫的膨胀,是许多经济学家对泡沫问题长期以来持有的主流观点,这种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是一种贪婪的表现。正是由于人类在贪婪欲望驱使下的行为导致了非理性的资产价格,导致资产价格严重脱离于资产的价值,使人们难以预计资产价格的变化。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在股票投资失败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能够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预知人类的疯狂。”

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是继承了理性假定,认为泡沫具有内在性。如弗若特和奥伯斯菲尔德(K.A.Froot and M.Obstfeld)的内在泡沫理论(intrinsic bubble)。内在泡沫理论强调对于给定水平的外生基本因素,泡沫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稳定与高度持久的基本因素将导致稳定和高度持久的过高及过低的资产估价,它使资产价格对基本因素变化做出过度反应。像所有理性泡沫一样,内在泡沫依赖自我实现预期,然而这些预期不是被外部变量所驱使,而是被价格自身非线性形式所驱动。此外,即使在投资者理性假定的前提下,艾伦和戈登(F.Allen and C.Gorton)认为不对称信息会导致泡沫的产生。主要原因是非对称信息使投资者和证券经营者之间存在代理问题,从而资产使价格偏离基础价值形成泡沫。

野口悠纪雄教授从介绍日本经济中出现的泡沫实情开始,通过引入基础的泡沫定义来讨论日本经济中的泡沫。作者并没有对产生泡沫原因的投资者行为进行过多的分析,而是强调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的有关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作者认为经济泡沫的产生不仅仅是伦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引起泡沫的经济机制和宏观经济环境,因此,作者强调了经济环境和政策与泡沫产生之间的关系,为宏观政策问题分析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篇7

在如此多变的经济大环境下, 中央空调产业也同样体验到“热”与“冷”2种不同的感受。2008年1—6月份, 我国中央空调市场承接2007年强劲的发展势头, 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前4个月的增长速度丝毫不亚于2007年。虽然受到自然灾害以及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影响, 但整体上还是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各种技术流派也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格局。从2008年5月份开始, 中央空调行业就感受到压力, 特别是家装市场的萎缩比较明显。由于房地产的持续低迷, 户式中央空调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整体签约量开始出现回落。由于中央空调产业处于消费链的下游, 受外部经济变化的传导相对比较慢, 2008年上半年虽然受到巨大的压力, 总体上还是保持着增长的态势。

但是, 由于出口明显受阻和从紧经济政策的打压, 国内中央空调产业由于受资金供应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新开工项目减少、回款难度加大。2008年下半年, 尤其是9月份以后,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慢慢扩散, 开始动摇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信心, 加上中央空调2007年度的签约逐步实施完毕, 新的签约合同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 回款明显出现迟滞现象, 中央空调产业的增长放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回首2008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 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运行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中的, 其宏观环境显示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 也影响到中央空调产业表现出与往年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政策由紧缩到放松

2003—2007年, 中国经济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 并于2007年达到11.9%, 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2008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承接2007年高速发展的态势, 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经济运行的风险在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以及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此时, 政府确定的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下半年, 尤其是2008年9月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大。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的贸易出口, 而且打击了国内市场的消费信心。为此, 政府果断决策, 调整相应的政策, 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做出调整, 经济政策开始转向“一保一控”, 即: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2008年第四季度, 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动荡和国内CPI和PPI的快速下滑, 中央明确提出宏观调控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果断地把“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扩大内需、全力保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果断决策, 一年间2次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这在国内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显示了中国政府把握和调控经济的高超应变能力 (图1、图2) 。

宏观经济调控的由紧变松, 说明2008年一年间经济形势变化多端和起伏颇大。对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2008年上半年几乎还感受不到经济调控的影响, 2008年8月份以后才逐渐感觉到压力, 新签约项目减少、回款难度加大。中央出台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后, 对中央空调产业具有增强信心的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上, 处于下游的产业见效具有延后效应, 起码要到2009年度才会有所显现。

二、信贷政策由紧到松大起大落

进入2008年以来, 央行为了贯彻中央政府“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快”的精神, 从2008年1月份开始先后5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调节银行体系和经济中过剩流动性, 以减少未来通胀的压力。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年初的14.5%上调达到创纪录的17.5%的历史高位, 创造了我国自1985年以来这项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最高点。

但是, 随着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尤其是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大幅减速, 经济下滑风险增加, 必须放松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2008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 解决当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央行果断的在2008年9月份以后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随后, 又在2008年10月份内2次调低存贷款利息和1次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11月以后又分别2次下调存贷款利息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其中2008年11月27日一次降低存贷款利率108个基点, 为近期罕见。截至2008年年底, 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大大低于2008年年初水平,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又回到了2008年年初水平 (表1、表2、图3、图4) 。

2008年频繁变动的信贷政策是与这一年内全球金融环境动荡变化相对应的, 从上半年的紧缩政策到下半年的宽松政策, 确实让很多业内人士难以适应。上半年, 存款准备金率的逐级抬升意味着银根的抽紧, 对涉及中央空调领域的企业造成了明显的资金压力,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 直接导致资金来源减少或者是断流;同时, 银根紧缩使得一些签约项目资金不到位, 导致项目的停建或者缓建。而企业已经按合同将产品生产出来, 停建或者缓建就等于把中央空调企业的资金占用、沉淀, 企业不仅要承担资金利息费用, 还造成资金流转的困难。

2008年下半年, 尤其是在9月份以后, 央行频繁减低存贷款利息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意在释放资金流动性, 以刺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对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资金面是宽松了, 但是消费信心却还在低谷徘徊, 对于处于消费产业链的下端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目前正处于最为低迷的时期, 信贷政策刺激效果的滞后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需求萎缩导致市场疲软

2008年, 市场需求出现萎缩的原因主要来自2个方面, 一方面是宏观调控措施导致需求的减少。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 国内经济指标处于高位运行, 并且有过热发展的倾向, 因此, 进入2008年后, 政府有针对性地多次出台了信贷和财税政策加以调控;另一方面则是受到金融危机加剧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不仅使金融体系受到冲击, 而且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使得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悲观, 导致消费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中央空调产业的发展影响甚大:一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 导致对中央空调需求的减弱。房地产行业是这次宏观调控最主要的对象, 楼市在2008年的交易呈逐月下降走势。因此, 对家装的户式中央空调的影响非常大, 有些地区的住宅楼宇装修用的户式中央空调成交量甚至下降一半以上;二是大型基建工程项目减少或者延缓开工, 势必影响到对中央空调产品的需求。大型基建项目一般都会配套中央空调, 宏观调控对这部分的需求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三是金融危机影响到整个社会, 降低了消费预期。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单位, 由于对今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 使得对今后的经济收入预期降低。处于“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状况, 必然减弱对中央空调需求的热情 (图5) 。

四、自然灾害造成一定的影响

2008年伊始, 我国南方14个省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暴风雪突袭, 不仅交通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而且电力设施受到严重破坏, 17个省市出现拉闸限电, 一些在建项目施工受到严重影响。在雪灾中, 电力的中断使得很多用户的空调成了摆设, 一些空调产品在恶劣环境下不能正常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消费者对空调需求的热情。

雪灾的影响刚刚退去, 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 造成严重的财产经济损失, 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 损失可能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一些中央空调的生产受到影响, 灾区的需求也受到限制。

就在全国人民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之际, 我国南方地区又出现了2008年入汛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 12个省市不同程度的出现洪涝灾害。洪灾对中央空调产品需求的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 但间接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可否认, 2008年频繁的自然灾害不仅直接造成受灾区域在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而且有些项目因为工程主体受损而延迟或者取消, 对中央空调的需求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五、原材料价格上演“过山车”

全球商品价格指数始于2001年11月初至2008年, 近7年的全球商品牛市格局, 终于在2008年7月冲高回落后嘎然而止。涉及到中央空调产业的大宗商品, 同样在2008年走完了这一个轮回。最初是从钢铁涨价起步, 逐步延伸到稀有金属等大宗商品。国际期铜从2004年不足2 000美元/吨起步, 经过不足5年时间价格就上升到目前的8 000美元/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的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原油价格自2003年的30美元/桶涨起, 在2007年1月已经达到63美元/桶, 此后更是一路狂飙, 至2008年7月14日创下历史新高——145.18美元/桶后见顶, 又开始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回落, 短短的5个月时间下跌了105.64美元/桶, 年底已经回落到39.54美元/桶, 涨跌速度之快犹如是坐了一回“过山车” (图6) 。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的影响, 2007年以来, 我国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PPI (工业品出厂价格) 也呈现快速上涨和快速下跌的走势。CPI在2007年7月仅为5.6%, 至2008年2—4月份间达到最高值8.7%, 而后开始一路下滑, 年底已经跌至2%左右。PPI上涨的周期要长一些, 2007年7月为2.4%, 此后一路小跑似的上涨, 在2008年8月达到峰值10.10%, 而后开始迅速回落, 年底回落至4%的水平 (图7) 。

在2008年里, CPI的提早见顶说明消费需求早在上半年开始回落, 而PPI的见顶时间较晚是受制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绑架。2008年,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提升不仅使得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而且制约了市场规模的扩大。虽然下半年原材料价格出现快速回落, 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但是需求的减少造成市场严重萎缩。因此造成一些企业严重开工不足, 这比成本压力还要致命。CPI与PPI走势形成的剪刀差, 说明了制造企业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剧。

另外, 原材料的大幅度波动不仅增加了中央空调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难度, 很多企业为了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 选择套期保值来锁定原材料成本。但是, 由于2008年的市场波动变化多端, 加之一些企业对价格走势判断失误, 不仅没有达到保值的目的, 还造成巨额的亏损。

六、出口减缓加大国内市场压力

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改以来, 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对美元的汇率呈现持续升值状态, 从汇改时的1美元兑换人民币8.2765元, 升值到2008年7月18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6.8238元, 近3年时间升值幅度达到17.55%。下半年, 汇率虽然有所贬值, 但是幅度很小, 基本还是在高位徘徊。人民币对美元等货币的大幅度升值, 使得我国企业的原有成本竞争优势丧失。虽然出口依然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 但增大了我国制造企业的产品出口难度, 尤其是出口盈利水平出现下降 (表3) 。

同时,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造成金融企业的破产倒闭, 而且冲击到全球实体经济, 同时也打击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使得消费锐减、市场疲软。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需求出现明显下滑, 造成了我国中央空调产品出口受阻。从2008年104届广交会可以看出, 成交额比上届下降17.5%, 比2007年秋交会下降15.8%。数据显示, 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小, 进一步加大了中央空调企业的压力。

七、政府4万亿元投资计划提振信心

2008年11月9日, 国务院公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 初步预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以刺激国内经济稳步增长。这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虽然不会直接投资到中央空调产业上, 但是4万亿元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基础项目, 有很多项目最终都会涉及到中央空调, 起码来说是间接的利好。同时, 中央政府投资4万亿元, 会带动地方和民间投资超过10万亿元。力度之大, 实属罕见。当然最重要的不是项目的多少、资金的大小, 关键在于极大地提振了人们的信心。有了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 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宏观环境 篇8

1月15日,工信部公布新的公用电信网网间结算标准,部分费用有所下调,同时发布《关于设立新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指导意见》,提出未来1至2年,完成新增成都、武汉、西安、沈阳、南京、重庆、郑州7个骨干直联点的设立工作并投入运行,完成总共不少于700G的骨干网间互联,基本消除网间通信质量障碍。

工信部:发布2013年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

2013 年12 月30 日,工信部发布《2013 年中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工业通信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回升基础仍不稳固;二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三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突出;四是工业推进提质增效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工信部:印发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工作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印发《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工作管理办法》,决定联合开展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工作。根据《办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按年度接受申报,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于每年2 月15 日至3 月15 日期间,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创建方案等申报材料报送工信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将在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业务试点、示范项目等方面,优先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进行支持。申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在下述指标中应至少满足其中4 项要求:城市家庭20 Mbit/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85%;农村家庭4 Mbit/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9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5%;3G/LTE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达到40%;4 Mbit/s及以上宽带用户渗透率达到80%;8 Mbit/s及以上宽带用户渗透率达到35%。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应结合《“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及2020年发展目标,制订本地区未来三年的具体工作目标,上述6 项指标均应在创建期末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工信、广电部:联合推“智能电视标准制定”

近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宣布联手成立“智能电视标准联合工作组”,旨在共同制定智能电视标准体系架构,组织制定和修订智能电视相关标准,加强自主标准推广应用等。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表示,联合工作组将依照以下思路制定智能电视标准体系:一是统筹电子、广电、电信等行业的相关标准化资源,加强衔接配合,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围绕终端制造、网络运营、信息服务的智能电视大产业链,构建开放平台,做好标准化体系的顶层设计,促进融合发展;三是按照“急用先行,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快制定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急需标准,解决突出问题;四是坚持开放化、国际化思路,紧跟智能电视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快自主标准制定,推进国际化应用,提升我国标准国际话语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强调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要把抓导向保安全贯穿始终

1 月3 日至4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组建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工作会议。蔡赴朝出席会议并做主旨报告,他强调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要把抓导向保安全贯穿始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管理应全覆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不断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奋力开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国家版权局:处罚百度快播将360视频纳入监管

2013 年12 月30 日,国家版权局召开2013 年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沟通会,公布了本次行动十大案件,并分别对百度和快播做出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罚款25 万元的行政处罚。同时国家版权局扩大监管范围,将360视频及音乐网站纳入监管范围。

国家发改委:发布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公告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公告。公告中,与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做好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继续有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出席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工作会议

1 月3 日至4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组建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工作会议。蒋建国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中,他提出:一是在深化改革中实现“两个转变”,即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和国有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单位体制机制转变;二是在深化改革中建设“两个体系”,即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在深化改革中开拓“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四是在深化改革中激发“两个活力”,即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队伍活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户户通”开户数达1 318.74万户

从宏观层面浅析环境绩效审计 篇9

为了更好的了解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 先来看看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和亚洲组织对绩效审计定义, 即是一种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 (“3e”) 方面的审计。

目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 但是结合着政府的受托责任观, 并借鉴了各种学者的看法, 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如下定义:环境绩效审计是由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独立人员客观地收集和评价环境管理活动与环境事项认定的证据, 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 以便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吻合程度, 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 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 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宏观层面的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政府而言的, 由国家审计机关来进行, 通过评价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执行情况, 了解环境政策是否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 对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意义

1.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环境问题的外部经济性危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而政府作为社会公众的受托人就必须要履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职责,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 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2.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能够提高环境保护效率。

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 增大环保投入仅仅是一方面, 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 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途径

1. 从环境政策入手来开展绩效审计。

我国当前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 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环境保护政策不完善, 以及环境保护制度与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因此深化政府环境绩效审计, 首先应当立足于对环境保护政策本身和环境保护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分析。该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制订的各项环境政策运行的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环境政策的实施能否满足社会对环境的要求;政策的实施费用能否达到最小, 以达到“经济”的要求。

2. 从环境保护专用资金的投入开展绩效审计。

对环保资金的审计师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一方面应追踪环保资金的拨付情况, 有无少拨、不拨、漏拨或延迟拨付的现象, 追踪投放的方向是否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 为了审查环保资金的利用是否有效率, 应该对投资该资金的环境项目进行审查, 以确定该项目的目标, 在审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是否应以实现项目目标为重点。

3. 探索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绿色GDP。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撰文:“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 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 必然有失偏颇, 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 忽视结构、质量、效益, 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此必须用一套充分体现环境与资源价值的综合指标来评价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可以说, 实施环境绩效审计与绿色GDP具有一体性。环境绩效审计可在宏观领域与绿色GDP核算相互配合, 使环境绩效审计更加完整、角度全面。

四、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障碍及措施

1. 没有给予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应有的重要性。

传统上认为, 要搞好环境管理, 只要增加环境投入和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就行了。而对于环境审计的作用, 认为主要是保证环保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就能达到保护环境的预期, 就没有必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 这样, 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此, 要推进环境绩效审计, 首先必须使环境绩效审计受到相当的重视, 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环保资金的审计不仅仅局限于合规性审计, 而是更着重在于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的审计。

2. 环境会计发展滞后。

在我国环境会计还处在萌芽阶段, 理论界尚未形成明确的一致, 环境会计的实务还未发展。要充分发展环境审计, 环境会计的发展就必须使得环境会计先发展充分。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逐步用于实务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3. 作为环境绩效审计基础的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发展不充分。

在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管理中, 环境信息弄虚作假, 环保资金被挪用, 这说明我国的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做得还很不够。环境财务信息的不全面、不真实, 加上环境管理操作中经常出现违规的情况使得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难度增大。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必须以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开展, 保证环境信息的存在性、完整性, 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4. 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无法满足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

环境绩效审计不但需要财务知识, 更需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而现有教育培养的审计人员大部分为专业的财务人员, 缺乏相应的环境方面的知识, 这成为了阻碍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又一原因。可见, 虽然可以通过听取环境专家意见的方式, 但是考虑到审计需要大量的职业道德判断, 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甚至改革审计人员教育模式仍是推进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方面。

5.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 对于各种重要的理论问题, 都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理论上的研究不足, 成为了实务部分的一大障碍。因此, 鼓励开展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工作势在必行。可以借鉴国外关于环境绩效审计先进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实际, 不断推进我国环境绩效理论研究的发展, 为开展实践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摘要:当前, 我们面对着这样的问题:社会不断加大环保资金的投人, 而环境问题却迟迟得不到根本性好转。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投入的使用效率与效果, 使得审计界意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应在环境审计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宏观层面环境绩效审计, 提出了环境绩效审计实施途径、实施障碍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宏观

参考文献

[1]杨智慧:关于环境绩效审计定位问题的讨论[J].会计之友, 2009

我国宏观环境督查体系现状调研 篇10

在2009年4月西北督查中心组织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宏观环境督查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它是指环保部及受其委托的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对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法规、政策、规划、标准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它有别于环境应急督查、案件督查等所谓微观层面的督查,而是从宏观层面入手的工作。区域督查中心建立并运行几年内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督查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层面力度仍然不强、效果依然不明显,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督查体系现状调研,寻找问题,分析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希望能对现有的宏观环境督查管理工作起到补充以及完善作用。

1 国内宏观环境保护督查体系现状

我国宏观环境督查体系的建立是根据时代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2005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三级环境监管体制,其中“国家检察”属于宏观环境督查体系层面。

1.1 宏观环境督查体制

宏观环境督查对象为地方人民政府,督查的内容是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保政策、规划、法规和标准的情况,督查主体是环境保护部及其委托的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由此绘制出我国宏观环境督查体制,具体见图1。

1.2 我国环境监察体系

1.2.1 国家监察

1)我国现行国家监察机构。

国家监察主要是指国家对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将这一职责授予其下属单位环境监察局具体负责。近年来环保部为了更好的延伸其地方环境保护的职能,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六个区域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自此,“国家监察”体系建成主要包括:

a.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最高监督权责的机构,是宏观环境督查面上的最高监督机关。它是我国宏观环境督查层面最高的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

b.区域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自2002年~2008年,国家环保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和华北六大区域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以延伸环保部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控制力度。

区域督查中心成立的作用很明显,一是切实加强环保部的环境监管能力。二是要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三是与地方环保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寻求破解执法体制难题。督查中心直接受环境保护部领导,工作上受环境监察局指导。

2)宏观环保督查工作方式。

宏观环保督查针对督查内容与性质不同,主要分为日常督查和专项督查两项。其工作方式主要有汇报座谈、现场检查(督查)、咨询专家、资料审查相结合等。督查形式主要是对所提供的督查要点与督查表的判断进行,然后将结果上报环保部环监局,因此它仅有监督权,而不具备处罚权。

1.2.2 地方监管

地方监管是指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负责监督下一级政府和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本辖区内的一切单位或个人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等环境违法行为。与之配套建设的环境监察队伍是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专职执法队伍,事业单位编制。经过委托或授权承担着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能中现场监督执法的任务。

1)机构设置。

a.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察局(处)。

该机构与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相似,它隶属于省级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环保厅(局)),受环保部环境监察局领导与监督。其对应的环境监察队伍名称为环境监察总队。

b.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理处(所)。

该机构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察局相似,它隶属于市级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市环保局),接受环保部、省级环境监察局领导以及监督。其对应的环境监察队伍名称应为环境监察支队。

c.县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理处(所)。

该机构同市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理处相似,它隶属于县级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环保局),接受省级、国家级环境监察局领导与监督。其对应的环境监察队伍名称为环境监察大队。

d.地方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除上述三级地方环境监管机构以外,为配合环境保护部的管理需要,部分省市地区根据自身实际管理需要相继成立了地方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如陕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自此,“地方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与部属督查中心不同的是,地方环境督查中心往往具有执法功能,因此其对地方环境管理工作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对于部分尚未建立地方环境保护督查机构的省市,其环境保护工作仍延用原有的环保厅(局)管理的模式。

e.其他。

除了以上管理机构外,部分地方环保部门为了更好的管理区域环境问题,还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敏感目标监察机构,它也是实现地方监管的手段。如延安市志丹县环保局设立的王瑶水库环境监察大队等。

2)环境督查工作方式。

通过尝试先进行现场调研,然后再进行备案并将处罚意见报省厅批准,在得到省环保厅批复后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进行处罚。因此它既具有监督权,同时又具备处罚权。

1.2.3 单位负责

单位负责是指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1)机构设置。

企业内部设置的安全、环保、消防等具备环境监管职能的科室,专人负责监督污染物的产生、公害的防护等管理工作。

2)监管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各可能产生污染或公害的单位必须制定污染与公害防护计划、规程及人员、机构配制,污染或公害发生后的应急预案。因此企业事业单位作为具体污染的产生单位,必须对其产生环境污染或损害的部门或环节进行有效监管。

1.2.4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我国通过设置国家、省、市、区、县级等环保部门,组成了我国环境监督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体系,并且设置了相应监察机构。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2]100号文“关于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机构名称的通知”及环发[1999]141号文件规定,以及对区域环境督查中心职能界定的理解,绘制出我国环境督查体系示意图见图2。

1.3 宏观环境督查工作机制

根据陆新元等编著的《环境监察》一书中对环保督查机构的运行机制描述,主要包括信息机制、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参与机制和执行机制5个方面。此外,在宏观环境督查实际工作中,针对政府责任的追究,又发展了问责机制。以上工作机制确保了我国宏观环境督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2 主要缺陷与不足

伴随“国家监察”组织机构与体制的健全,国家层面上的区域环保督查中心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宏观环保督查工作实践,经过几年的工作,宏观环保督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督查法律基础不足。

宏观环境督查工作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专项法规予以支持。宏观环境督查管理立法属于行政立法的范畴。在环境行政管理方面,目前在中央一级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组织法”,在地方也没有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专门用于环保督查的法规。宏观环境督查实践过程中,常会遇到与地方环境管理职能重叠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缺少一部专项法对其予以明确的规定。因此,急需建立一部用于宏观环境督查工作机制的专项立法。

2)运行机制需要完善。

运行机制不完善和不健全使宏观环境督查往往流于表面、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建议在环保部区域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现有5大工作机制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主要完成信息畅通性问题、现场督查过程中的决策性问题、区域督查中心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以及宏观环境督查具体工作中的处罚权问题,通过完善以上机制,以便充分发挥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宏观环境督查政府及其管理部门的工作。此外,还应明确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与环保部各部门以及地方环保厅(局)间的关系,理顺其工作运行机制。

3)宏观环境督查对象和内容确定不准。

进一步明确宏观环境督查的对象是地方人民政府,督查的内容是地方政府履行行政责任的情况。尽可能避免代替地方政府去直接查处企业,将宏观环境督查变成了微观环境督查,地方予以配合开展工作应是地方政府,而不是地方环保部门。

4)执行权限不足。

目前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具有调查权和建议权,以及部分的督查权和督办权,但并没有处罚权。没有充分的权力作后盾,在面对权力相当大的地方政府时,就难以发挥强有力的监督与督查职能。因此需要适当给予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一定的处罚权和处置权,独立的督办权和督查权,从而使其在监督地方政府履行环境法规职责时更为有效。

5)宏观环境督查队伍急需加强。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六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多者60人~70人,少的只有20人~30人,一线人员平均每人每年出差都在100 d以上。加之督查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高、涉及专业技术广,因此急需加强相关人员的数量及质量,以适应更加严格的工作。同时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急需。

3 国外发达国家宏观环境保护督查经验借鉴

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宏观环保督查工作的调研,发现虽然各国环保督查机构的命名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并比较高效地运行。以下几点很值得我国宏观环境保护督查机构借鉴:

1)制定保障区域办公室或州办公室正常运行的立法。

在运行机制的法律保障上,国外区域办公室或州办公室的设立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如美国的国会参议院与众议院是美国的立法机构,负责各项环境法律的起草、修改、制定。同样,美国各州、地方与联邦有类似的立法机构和运作模式。对地方层面环境保护法的设立充分予以制度上的保障。

2)分区建立强有力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

如美国建立的10个大区环境办公室、英国的8个地区办公室均属于国家在区域设立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这与我国的区域环境督查中心性质及作用一样。

3)赋予区域办公室或州办公室广泛的执法权力。

在大多数国家(美国、德国、英国等),区域办公室执行所有的国家法律,在法律适用的情况下,他们对本地区或者本州的环保问题有着相当大的权力。在实际运行上,与联邦环保部和各地方的关系规定也比较明晰,避免了相互间的推诿和摩擦。区域环境办公室向所辖区域政府下放许可和执法职能,监督各级地方政府,确保法律得到执行。虽然我国督查中心的职能也是督查地方各级政府,但实际权力上却较小,而且往往流于到督查单个企业上。

4)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

美国的信息机制上、协作机制、决策机制、参与机制以及执行机制运行高效、流畅。我国区域环保督查中心远不如国外,如区域督查中心与省市地方政府往往信息不对称,实质上是缺乏相应的有效控制机制手段与措施。

4 对我国宏观环境保护督查工作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宏观环境督查现状的调研,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问题探索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我国宏观环保督查的几点建议:

1)健全环保督查法制,提高环境督查机关的法律地位。

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宏观环境督查管理的法律和规章,从派出机构的法律地位、设置条件、程序以及意义等等出发,明确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工作职能、定位、督查对象、督查内容、运作程序,及其与环境保护部各司局及与地方环保部门的关系,并在环境保护的不同法律中充分予以保障,以保证区域督查中心的地位与权威性。

2)运行机制需要完善。

通过对区域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现有5大工作机制的补充与完善,充分发挥其延伸环保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职能,更为有效的督查地方政府。

3)明确宏观环境督查对象,变微观为宏观环境督查。

明确“宏观环境督查的对象是地方人民政府,督查的内容是地方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行政责任的情况”。实际督查中,应针对地方政府展开督查,而不应将企业作为重点。

4)赋予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一定的处罚权和处置权。

赋予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独立的督办权和督查权,使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开展宏观环境督查工作、监督地方政府履行环境法规职责时更为有效。

5)建立高素质的环境督查队伍。

建立素质高且能有效地履行环保督查职能的专职队伍。建议从人才选拔与淘汰、工作考核与责任追究、强化培训与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进行支持与完善。

通过以上解决方案,绘制出我国宏观环境督查总体框架设计图,具体见图3。

5 结语

宏观环境会计 篇11

[摘 要]推进和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营造良好的群众工作环境。营造这一良好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努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群众工作;党内民主;作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2-0042-03

当前,推进和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构建党的群众工作的良好的宏观环境,包括党建科学化水平、社会事业发展程度、民主政治建设状况和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

一、进一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不断发展党内民主。要逐步推行和完善党务公开,不断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渠道。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务公开为党员、群众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推动各级党组织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要不断完善地方党委换届选举程序,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要积极探索扩大干部工作中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在推荐提名环节,在完善以往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方式基础上增加二次会议推荐、民意调查等新方法,使提名过程更加民主;在组织考察环节,注意综合运用民主测评、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使群众公认原则得到有力贯彻;在选举环节,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比例,使代表选择权进一步落实。

(二)不断推进干部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在注重广泛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科学界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

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完善考察标准、优化考察办法、强化考察结果运用等重点难点问题,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要完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锻炼,增长才干,加大年轻干部跨地区、跨行业交流力度。

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

(三)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当前,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促进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党和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更多新生劳动力和困难群众就业。

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公平。要坚持把关心好、帮扶好困难群众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构建帮扶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要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着力改善和提高特殊群体的供养水平。要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增强致富本领。其一是积极转变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由“输血型”帮困向“造血型”帮扶转变。其二是帮助困难群众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其三是抓好困难群众的培训。依托各种培训机构对困难群众进行就业和创业培训。其四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群众就业创业。

建立健全关心困难群众保障制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将关心困难群众工作作为考核各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关心困难群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三、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不断增强人大依法履职能力。要发挥人大的监管职能,加强对“三重一大”的监督。改进计划预算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了切实搞好计划、预算监督,使其取得应有的效果,逐步由程序性审查向实质性审查过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监督与支持,促进项目质量效益提高。

要弘扬法治,有效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各地人大要加强执法检查,确保法律法规贯彻实施。要在依法治国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中心,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目前,我国协商民主制度有多种载体和实现形式。新形势下,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要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要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新型城乡自治组织。要把创新社会管理和新型城乡自治组织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进“四个民主”实践,推进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广泛深入开展。

(四)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要深化政府绩效改革。深化我国政府行政绩效改革,首先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推行行政效率、效果、质量、成本、公平、责任等方面考核;其次要实行严格的政府绩效管理;第三要建立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的政府绩效管理监督体系。

要深化公共治理改革。首先要强化政府行政的公共服务责任;其次要努力发挥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主体性;第三要努力转变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第四要努力创新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标准方法;第五要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目标体系。

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和路径。要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包含着两个基本目标: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

要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目前,尤其需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大力促进社会自治,实现公民自我管理。以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为主体的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机制,是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和公民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扩大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社会空间,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二)丰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要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要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

要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三)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要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必须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运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

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要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政府的职责和功能限定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理边界。政府应加快从传统的“经济管理为主”向“社会管理为主”转变,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积极完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机会、权利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平等地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五大转变。第一,社会管理要从单一到全面。努力解决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大气力推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社会管理要从管理到服务。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传递的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实现从“管理管控”到“寓管理于服务”的转变。

第三,社会管理要从一元到多元。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四,社会管理要从控制到协商。我们不仅要抓住、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又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表达、化解矛盾和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

第五,社会管理要从简单到综合。社会管理创新,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法律介入、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更多运用服务手段,保护各方的权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8).

[2]陈家钢.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肖立辉.中国基层民主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江荣斌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副校长,常俊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辛建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副教授。

宏观环境因素对猪肉价格影响分析 篇12

1.1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生猪产业的发展及其市场经济活动都与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GDP的变化, 生猪生产价格也在变化, 虽然二者变动的幅度不同, 但是他们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 例如, 在1981年至1985年、1986年至1988年、1991年至1994年、1998年至2000年、2002年至2004年、2005年至2007年, GDP总值的变化率与生猪生产价格的变化率都保持着同步增长趋势;在1985年至1986、1988年至1989年、1994年至1995年、1997年至1998年、2000年至2002年、2004年至2005年, GDP总值的变化率与生猪生产价格的变化率都保持着同步下降趋势。

1.2 物价水平

生猪生产价格是猪肉价格形成的基础, 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与CPI的变化情况, 经相关性检验, 他们的相关系数为0.70, p<0.001, 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与CPI高度相关。

生猪生产价格变化率与CPI变化率的变化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4, p<0.005, 生猪生产价格变化率与CPI变化率显著相关。猪肉零售价格变动率与CPI变动率、肉禽及其制品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变动趋势, 前者与后两者的相关系数均为0.83, p<0.005, 猪肉零售价格与CPI、肉禽及其制品消费价格指数均显著相关。因此, CPI数据与猪肉价格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与猪肉价格参与了我国CPI的构成有关。

1.3 国内需求

我国近十余年以来的猪肉需求量呈现出“V”字型的波动状态。在2000年~2010年这11年间, 我国猪肉需求经历了“由低到高, 又由高至低, 而后再升高”的变化过程, 其中, 2001年的的猪肉需求量最低, 为4178.3万t, 2005年的猪肉需求量最高, 为4961.1万t。我国大陆地区汉族人口比例在90%以上, 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饮食愈加关注, 对猪肉的消费要求有所改变, 但以猪肉为主要动物性食品的饮食习惯没有改变, 因此, 我国国内对猪肉有一定的刚性需求。在此基础上, 猪肉需求总量受猪肉及替代品价格的影响而变化, 反过来, 猪肉的供给又影响猪肉价格。

我国猪肉消费需求主要由家庭消费、外出消费、肉制品消费、出口和浪费五部分构成。其中, 猪肉出口所占比例极小,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近十年我国猪肉需求结构来看, 家庭消费和外出就餐消费为我国猪肉需求的主体部分, 占猪肉需求总量的60%~80%, 肉制品消耗和浪费部分占猪肉需求总量的20%~40%。

1.4 进出口状况和国际价格水平

我国一直进口一定数量的猪副产品, 也有少量猪肉进口。进口猪副产品则为调剂市场增加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进口猪肉大多为中、高档宾馆饭店所消费, 近二十年进口量最高仅为38.6万t (2008年) , 占当年猪肉消费量的比例尚不足1%, 因此猪肉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很小。

我国猪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世纪90年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进入21世纪, 又有缓慢的上升趋势, 近十年我国猪肉出口量占世界猪肉出口市场的份额在3%左右。出口品种主要是冻猪肉和猪肉加工品, 其中, 冻猪肉主要出口到俄罗斯、中国香港、澳门等地, 猪肉加工品主要出口到日本、东盟等国家, 鲜猪肉出口很少。因此猪肉出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很小。

2 市场政策环境

市场政策会影响到生产及投资的扩张与收缩, 影响到生产者的利益、供求关系和畜产品价格。

2.1 生产政策

近些年, 畜牧业现金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稳定生猪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政府会采取市场预警、发放补贴、增加险种、远期交易等措施稳定生猪的生产。以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为例:四川省80%的生猪来自农民养殖户, 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 生猪市场持续低迷, 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 这时养殖户可能杀掉母猪, 但四川省畜牧业专家已经预见到猪价将逐步回升。所以, 四川省政府于2006年5月采取给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保护母猪生产。一些地方对每头母猪的补助将近200元, 使养殖户最终没有杀掉母猪, 保证了母猪存栏数。截至2007年5月20日, 四川省生猪存栏6040万头、出栏3896万头, 同比分别增长3.26%和7.34%。能繁母猪551.17万头, 同比增长5.40%, 占猪群比重9.13%。2006年入夏以来, 全国相继有20余个省 (市) 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影响, 母猪饲养量和生猪存栏量下降, 导致供给减少, 但四川省没有发生母猪存栏数下降的情况。

2.2 消费政策

消费政策是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的经济目标而做出的决策选择和采取的具体措施。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国家采取的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消费政策。为此, 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提高居民收入、转变消费观念、净化消费环境等。1998年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以来, 猪肉消费增长较快。2010年1月11日, 为了保障肉品卫生的质量安全, 促进屠宰行业健康发展, 保障人民群众放心消费猪肉, 商务部制定发布了《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5) 》。

2.3 其他政策

农产品价格关系到国计民生, 国家高度重视。近些年来, 包括猪肉在内的农产品价格经历了较大的波动, 政府不得不强化调控, 以适应新的形势。大宗农产品的调控政策涉及到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价格调控和临时存储收购政策、进出口和物流等。以猪肉收储为例, 为稳定生猪生产, 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 维护养殖户的利益, 2009年6月13日, 商务部启动了国产冻猪肉收储工作, 采取的是限时收购和消费淡季收购的办法, 尽管收储量不足猪肉上市量的1%, 但仍然拉动了价格的回升, 起到了比较明显的稳定市场的效果。

3 市场流通环境

3.1 猪肉流通渠道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流通渠道是指个别商业企业的销售方式或销售手段, 主要有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两种模式。直接流通渠道的典型公式是:生产者———消费者, 即商品交换没有中间人介入, 产销结合在一起。间接流通渠道则是商品交换以商业为媒介进行, 主要由商业环节构成, 产销分离。间接流通渠道与发达的商品流通形式相对应, 它的具体形式有:

①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②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③生产者———产地采购批发商———中转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我国猪肉流通的主要链条是:生猪养殖场———毛猪批发市场———屠宰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猪肉流通链条过长, 一方面影响了流通效率, 另一方面, 每个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 影响了养殖户最终的获利情况, 而且流通链条越长, 加价环节越多, 每个流通环节产生的费用最后都将转嫁到猪肉零售价格上。

3.2 猪肉流通成本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猪肉流通链条上存在的中间环节增加了流通成本, 从而导致猪肉流通成本较高。不合理的政策也会导致流通成本增加, 限制产品的流通。例如, 交通部门限制货车白天进城, 增加了鲜活农产品进城的成本, 增加的这些费用将转嫁给消费者, 最终影响了价格。另外, 商业腐败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性政策更增加了流通成本, 加剧了流通不畅。

4 市场发育程度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猪肉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建立, 我国猪肉市场快速成长。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猪业的发展从科研、生产、贸易等领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干预, 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保障了猪肉产品市场化的发展。

猪肉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规模猪场、屠宰和加工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使养猪业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自动化, 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外,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国内猪肉产品的市场需求, 刺激并加速了猪肉产品市场化和生产现代化的发展, 消费市场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需求的变化推动着市场结构和流通方式的改变。

目前, 我国猪肉市场结构近似于完全竞争型市场, 它具有以下特点:生产单位数量多, 分散经营;产品具有替代性, 但并不完全同质性;市场供需态势由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进入和退出该行业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壁垒, 非常容易;买卖者价格控制能力非常弱, 生产单位面临来自于消费者需求和竞争者的双重风险;产品主要靠市场交易来进行销售。

猪肉产品流通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各类有形市场在猪肉产品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农产品市场开放度的扩大, 逐步形成了由生猪中远期市场、各个层次的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市场组成的多层次、多门类的猪肉产品市场体系,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成为猪肉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在国家对“菜篮子工程”的培育和支持下, 猪肉作为关系到人民饮食所需的重要食品, 其市场和流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但流通环节过多, 流通链条过长。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 国内养殖、加工贸易主体逐步摆脱了政府控制,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猪肉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发育。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 我国猪肉市场总量快速扩张。1990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20千克, 到2006年上升到39.6千克, 1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属世界最高, 仅略低于香港地区、欧盟和台湾地区。

参考文献

[1]赵静.我国猪肉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2]周晓媛.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影响效应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2.

上一篇:核酸适体传感器下一篇:数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