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

2024-08-25

经济学专业(精选12篇)

经济学专业 篇1

引言

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多层次化, 特别是对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一方面是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单位岗位需求的人才。基于这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 中北大学经济学专业投资方向现行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即为:要求学生具备系统、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金融理论, 全面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理论和技巧, 熟悉现代银行的运作机制, 熟练驾驭外语和计算机工具, 成为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机构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使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专业的课程群的建设就尤为关键和重要。接下来笔者将以中北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来分析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群建设的问题[1]。

1 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实施现状

经济学这一大学科门类分设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 理论经济学下设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等六个二级学科, 应用经济学下设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十个二级学科。从经济学的学科分类可以看出, 经济学专业是典型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 厚基础是指要求本专业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 宽口径则是指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可以向许多相关方向发展[2]。

我院经济学专业自设立以来, 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换, 方向也经历了多次变更, 目前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基础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 专业教育课程有投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 (双语) 、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货与期权、保险原理与实务及国际投资等。实验类课程有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模型及应用的上机实验课, 也有证券投资学和期货交易课程设计, 还有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综合实验。除了基础课和任选课外, 专业课程总共有二十多门[3]。

2 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专业课程的门数不少, 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仍存在“广而不精”的问题, 近几年来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位于后列。许多用人单位认为经济学专业学生更侧重于理论学习, 专业针对性不强。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专业核心课理论课程中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学课本、背概念和应付考试,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应该加强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即“不要只学别人教给你的”;在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近四分之一, 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实践环节很大程度上没有和相应的理论结合起来, 比如商业银行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课程和任何理论课程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有的和课程结合比较紧密, 比如课程设计, 许多同学也是流于形式而不是实验内容本身。实习方面, 目前主要有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认知实习是学生刚升入三年级时为了方便了解该专业未来能做什么, 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参观访问, 或者聘请企业家到学校举行讲座, 由于时间较短, 总体效果不是太好;毕业实习环节, 尽管学校安排有八周近两个月的毕业实习, 但是还有不少同学根本没有去参加真正的实习, 交实验报告的时候, 只是盖了实习单位的印章, 这样就使得这一环节和显示的数字有了很大的脱节。

3 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施途径

3.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被动”变“主动”

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学”的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群都属于社会科学, 比如针对某一章节知识点的学习, 在老师讲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一知识点能有进一步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是单班上课, 人数较少, 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采取课堂讨论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

针对适合的课程或者某课程的某章节, 引入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针对某一论题或者知识点, 突出学生角色的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一种学习模式可以先在某些课程中试验, 如果效果较好, 可以大规模推广,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4]。

3.2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份量, 使得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加强学生对知识应用理解的平台, 成为增强学生就业优势的渠道。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课程、实习、以及参加各项实践项目[5]。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契合度, 使得两者相辅相成, 避免“两张皮”现象出现。建议实验指导教师及专业负责人首先需要积极进取, 多去了解别的院校开设的本专业实验课程, 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及时调整实验课程, 当然这也需要学校的财政支持。

在实习方面, 认知实习环节中应该由学校组织多到一些相应证券、银行等企业进行了解, 真正了解各个业务运作的流程, 多聘请一些企业家走进校门, 让学生将大学和社会的衔接有个客观的认知。在毕业实习方面, 为了避免有不少学生只“盖章”没有真正去实习的现状, 学校及学院应该多去联系外面的公司企业, 统一给学生安排实习, 这个在现实的操作中, 可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意或者提供的实习岗位很少, 但是我们可以开拓民营和私营企业这样的实习市场, 大部分学生的状况是“好的单位去不了, 不好的单位不想去”, 结果导致学生最后什么也不想做, 久而久之, 增长其惰性。所以应该在思想上给学生做好工作, 避免学生眼高手低, 培养其立足现实, 扎实做事做人的态度。

3.3 引导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各项证书的考取

多给学生提供各种证件考取的信息, 比如和经济学相关的资格证有:证券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及会计从业资格证等, 在考取了这些基础从业资格证基础上, 可以考取再高级的证件, 如: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注册会计师等, 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4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赛事, 培养其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机构组织的模拟炒股大赛, 或者学校自己举办这样的比赛。积极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项赛事, 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经济所需求的人才来进行培养。不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 革新培养方式, 改革教学模式,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 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各专业的当务之急, 对于经济学专业来讲尤其如此。文章以中北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 在分析当前专业课程实施现状的基础上, 找出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管理, 2009 (5) :195-196.

[2]张洪田, 孟上九.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86-88.

[3]陶金国.财经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4) :20-22.

[4]罗双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6) :45-47.

[5]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 :92-94.

经济学专业 篇2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跨专业考研,而跨专业考研的一个拦路虎就是专业课考试。由于前期没有对专业没有深入了解,在后期的复习备考中能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时间分配,专业课复习资料选择,复习方法等。如何学好专业课,是跨专业考研学生复习备考最头痛的问题,对此,考研专业课教研室张老师针对跨专业考经济学的考生专业课复习需要注意的要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准备复习时间

针对以往成功学员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时间几乎没有一个可衡量的指标,对于经济学基础较好的同学,专业课的复习时间可能会短些,而对于经济学基础弱的同学,尤其是跨专业考试的同学,专业课的复习时间必然要长些,相信提前打算跨专业考的同学,如今专业课第一阶段的复习已经结束。经济学虽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理解透彻,但是在短时间内经过高强度的复习和科学的方法,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一般而言,专业课复习最好能有3个月的复习时间。

选择考试资料

对于经济学来说,不同的学校考试难度和风格不一样,所以考试的资料难以统一,但有一些比较通用的教材,通过系统的了解,也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考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这样复习起来会事半功倍,比较有效率。专业课的复习首先是要以指定的教材为主,一定要熟练掌握指定书目的内容,有同学在无法找到跨专业考院校专业课资料时,往往希望能从往届同学处获得,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考生本人无法获得,学长也不可能获得,往届学生的给考生推荐的资料也许也是凭经验、感觉所选定的,所以我们首先应以指定的教材为主,尤其是跨专业考生,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一个也不能放过,难点也要重视。在有精力的条件下,我们在争取阅读相关层次不同版本的教材,以扩大知识面,加深自己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考生还需研究历年的`试题,找出考题的大致范围,结合考试题目,选择难易程度、知识面相符的复习资料。

需找复习方法

经济学综合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综合考察的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因此,首先考生不能偏门,任何薄弱和生一门的“跛脚”都将会使结果前功尽弃。但如何才能“鱼与熊掌”兼得,还需要学会好方法。

◆ 特殊记忆法

以西方经济学为例,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

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这样只需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就能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

◆ 学会做笔记

一边看教材(最好结合考研笔记,讲义,重点等效果更好),一遍做笔记,对于无基础的跨专业考生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在这里,考研专业课教研室张老师要提醒大家,做笔记也要有技巧,这就要考察你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每个人都不想做笔记,一个原因就是它浪费时间,做笔记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相反,做笔记会让你在后期乃至整个复习过程中收获很多。首先:你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这个很关键,凡是考过研的人都知道,写字速度在考研中是多么重要,无论哪一个科目,考试时那三个小时基本是没有停过笔的,字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你最终的得分,对于经济学来说,以分析问答题居多,写字速度快的优势尤为明显;其次:你的总结能力提高,思路也开阔了,因为你要把看到的内容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来,所以不知不觉中,你的浓缩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加强。最后,最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在冲刺后期,你可按照你前期的笔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这样做心里也会踏实很多,梳理顺畅之后就可直奔考场,那种感觉是非常好的,好像什么都准备了,感觉非常自信,不会觉得缺了点什么。

◆ 通读不同教材

通读不同版本、比较优秀的同类教材,虽然会花点时间,但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着重点各不相同,比如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就写得很好,平狄克是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方面写得很好,再比如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内容简练,难度较一般,很适合基础薄弱的考生阅读。经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发展到今天,几乎没有谁能说完全掌握了经济学的奥秘,但通过阅读不同经济学书籍,我们能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从而突破教科书的局限,这样对我们解题会有有很大帮助。因此,需要阅读不同的教科书深化自己对经济学理论的认识。

专业课虽然难,但并非无迹可寻,只要考生找对方法、理清脉络,探寻成功之道并不难。

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非经济学专业学生西方经济学存在的弊端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62-01

1 引言

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财经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需求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非财经院校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开始涉猎这门课程,但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门课程难学的共识,他们普遍反映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来学习这门课程,尤其是对区别于非经济学专业的文科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本来就比较弱,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所以,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要想找到有效的改革措施,首先必须找出目前非经济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 目前非经济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非经济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使用教材缺乏适用性

目前,在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并未引起学校及社会足够的重视,这从使用教材方面可以很直观的反映出来。据调查显示,当今,非经济类专业与经济类专业使用的是同一版教材,使用教材缺乏适用性。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而且经济学理论大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理解,这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说可能相对容易些,但是对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尤其是对感性的文科生。使用教材缺乏适用性使得非经济类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真正掌握所谓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将其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 教师“满堂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而言,其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老师认为,他们是非经济类专业学生,不需要掌握太深的理论,更不需要掌握真正的经济技能,对这些学生而言,开设这门课程只是为了修学分……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老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上课而上课”,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直至下课,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體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3 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

经济学课程对于非经济学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所以,老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老师在给非经济类学生传授西方经济学知识时,大多只注重理论的讲解,介绍国外先进的理论,但很少与实际或一些案例相结合启发学生来自由思考,更谈不上实际性的操作了。教学方法的单调枯燥使得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对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失去了兴趣。

3 对非经济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目前非经济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症下药,总结出了三条改革建议供大家思考。

3.1 加强适用教材的建设

事物具有特殊性,树林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应该根据非经济类学生自身的特点编辑出版优秀的适用教材,从而提高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有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我所用。在适用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重点、难点突出,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树立经济学意识。

其次,深入浅出,容量有度。用最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且对教材内容以及课时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

再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编写西方经济学理论时要注意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真正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3.2 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案例教学法

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案例教学就是老师在讲授西方经济理论的同时适当举一些恰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该理论,更好的掌握该理论。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独具抽象性和应用性的学科,非经济类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差以及实践经历比较少,所以对他们而言,很好的接受这门学科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讲授课程中如果适当的插入一些案例,特别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3.3 更多地安排课堂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针对一些重点内容适当的安排课堂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对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很大帮助。在课堂讨论前,老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做好有关的准备工作,准备自己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4 结语

上述只是我对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提出的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总之,经济学理论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因为公民的收入、支出以及消费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当今的学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不论是经济类还是非经济类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理论,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复合人才,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经济学专业 篇4

1 在多学科教师的配和下进行经济学知识框架的构建

在我们的以往教学中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 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 各个部分又由最重要的内容组成, 各部分的重要内容又可以具体成关键点, 有如单个的树, 把所有的单个的树连起来, 就形成了知识的森林。学习的过程有如从找到一棵棵树木发现森林, 又在森林看到每棵树木。在经济学专业学生入学后应首先进行经济学知识框架教学, 但整个教学不是讲授具体知识而教育学生学习站在高处先领略整个森林, 然后再进入其中寻找每一个经济问题的what? who? how?知识框架构建后, 以后的学习就如栽树, 树栽得越多, 森林就越加繁茂。并能将这些原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多学科教师从经济学的体系的几方面即数理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史, 还有经济哲学入手培养最初高瞻远瞩的经济学眼光。要使专业学生从以下角度高屋建瓴的掌握经济学专业将要学习的内容。数理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构建经济学的数学模型, 和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各种各样的模型。计量经济学:构建了经济学的模型之后如何来验证这一模型是否符合社会经济运行的现实呢?这就是计量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同时计量经济学也通过统计数据来提出一系列的假设。 经济学原理:在经过了数理经济学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的检验之后的理论才能堂而皇之的步入经济学理论的殿堂, 我们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是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之后的。经济学的原理粗略的可以分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体制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些经济学分支科学, 比如说就宏观经济的货币供给和利率问题衍生出了货币银行学, 国际市场的分析衍生出了国际贸易学, 对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衍生出了发展经济学;在微观领域, 对于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衍生出了产业组织理论, 对于规模经济在城市形成方面的作用衍生出了城市经济学和产业集聚理论, 等等, 多的不计其数。经济史学:主要分为两方面, 对于经济学本身发展历史的研究——经济研究史, 和对社会经济现象历史的陈述——经济史。经济哲学主要是两方面,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问题, 以及经济学者的立场与秉持的道德观念的问题。哲学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多学科教师要定期开展学术教研交流活动, 及时掌握整个知识框架体系的调整变化。通过各种渠道, 千方百计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 要有准确的价值取向和定位

作者所在的高校山西师范大学位于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古尧都山西临汾市, 是山西省五所老高校之一。是省属重点大学, 是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艺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中心。建校近50年来,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 坚持立足山西、为山西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己任, 坚持师范教育为主、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 已经为社会输送了以基础教育教师为主的各类人才10万余名, 为山西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引导专业学生的准确定位, 按照学习能力的大小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为几个层次, 愿意在经济学上继续深造的鼓励其考取研究生。但对于大部分同学要立足在做基层性、地方性经济学人才。专业加辅修专业的学习, 加强其在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专业化的要求。着力培养基础应用型人才, 做到社会需求好——学生学习动力足—毕业生质量好—社会需求更高的良性循环, 防止专业学生好高骛远, 不利于专业的学习。

3 快乐学习态度的培养

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快乐学习不但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学习方法。虽然作为大学生, 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但很多同学还是把大学学习作为不得不为的一件苦差事。学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感受到快乐。把为什么学习的思想搞对头, 端正学习态度和方法, 使他们向着坚定正确的方向去努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 逐渐形成信仰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组织教学, 根据所讲授课程大多具有宏观性、理论性与学术性等特点, 努力探索出以科研带教学, 教学促科研, 搞好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即教师本人结合专业课教学, 根据课堂教学之中发现的新问题、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跟踪学术研究;将学术研究中的新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去, 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来搞好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以激发、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活跃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习。利用多媒体工具在教学中, 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 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许多现在的大学生是生理上是成年人, 但在其心性上还显得很幼稚。因此大学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中教导学生有关的学术知识、做学问的途径、做人处世的道理, 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 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风范。, 努力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 并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一不调侃学生。不以年龄与学历优势、用居高临下的姿态调教学生。不表现自己, 上课不故弄弦虚, 不要摆弄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来表现自己的博学多才, 来误导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是专业学生对学习也产生压力。引导学生有规划的学习, 若没有规划, 一团乱麻, 连自己掌握哪些, 没掌握哪些, 都不能区分开来, 这会导致大量的无效学习, 并造成畏难情绪。只有看到自己该学些什么, 能学些什么, 理出一条脉络来, 那才可能做到有规划。在教学中要适当缓和专业学生学习的压力, 给予一定的鼓励, 不断的鼓励能够积累起信心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 使专业学生内心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觉、有成就感, 不到快乐的向前进。

摘要:基于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经济学精神”内涵的深入分析研究, 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对学生的效用分析, 对高校在经济学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揭示当前许多高校的普遍存在的经济学教育的遗漏问题, 在学生培育中缺乏对经济学领域的信仰、精神培养等问题, 利用经济学的原理, 通过对示范作用的研究, 提出相应的“经济学精神”培育的策略, 以期提高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经济学精神,培育,价值定位,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

[2]熊秉元.经济新观察.熊秉元系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于祖尧.理论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中的命运[J].经济学动态, 2004.

[4]任小军.朱成全.经济学中的科学与人文[N].光明日报, 2006-02-14.

经济学专业排名 篇5

2 吉林大学

3 华中科技大学

4 中国人民大学

5 华侨大学

6 东北财经大学

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8 上海财经大学

9 厦门大学

10 北京大学

11 复旦大学

12 南开大学

13 暨南大学

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5 中央财经大学

16 西南财经大学

下面是有关经济学专业一些参考资料。

国内【经济学】顶尖的八所大学:

北京大学

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的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身兼中国最高学府与国家教育部的双重职能。北京大学的理论经济学方向: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是北大经济学学科出色学科。此外,北大设有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有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等一批顶尖的理论经济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方向:譬如金融学、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在全国属顶尖水平,有黄达、陈共等一批知名教授坐镇人大。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系列学校有百余年历史。南开大学的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财政学等等在国内出类拔萃,名列国内经济学学科前列。其中国际金融的实力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人大同为全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全国金融学联考国际金融部分的出题学校。南开大学的国际金融和保险学水平还是排名全国第一。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其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经济学学科在国内外名列前茅。其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又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王牌专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后的学生为我国“四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复旦大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高等著名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厦门大学经济学开办较早,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全国的地位都很高,财政学、统计学研究水平全国排名第一,金融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海龟”派教授较多,也因此为奠定了厦门大学经济学的地位。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创始于191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财经学府,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高水平的专业财经院校,发展速度很快,“海龟”派很大部分在该校执教。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设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投资经济方向)、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政治经济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成为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品牌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

浙江大学

经济学专业 篇6

摘要:地方财经院校肩负着为各地方省市培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只有通过高标准的实践教学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经济学专业是地方财经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但由于该专业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开展普遍较为落后。为此,地方财经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以适应培养目标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地方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地方经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网络课堂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3-0101-03

实践教学是一种将社会实践活动引入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学用结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构建全方位人才为目的的创新型教学模式。随着现实经济的不断复杂化,作为培养与现实接轨的全方位人才的主要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全面展开。但是,实践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法因学校定位和专业的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地方财经院校肩负着为各地方省市培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更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开展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

一、地方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地方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1. 以案例思考和讨论为主要方式的课堂内实践教学。经济学教学以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注意力集中度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的传授枯燥的课本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对经济学教学产生反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深度的思考和讨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以我校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在讲授垄断导致的价格歧视时,鼓励学生大胆举出现实中各行各业存在的价格歧视案例,并对价格歧视的程度展开讨论。学生踊跃发言,所举案例既体现了他们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关注,又体现了他们对身边经济现象的经济学思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以课程论文写作为主要方式的课堂外实践教学。经济学是学以致用的科学,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单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是将所学知识用以分析实际经济现象,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实际经济的运行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经济学教学必须安排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课程论文写作,引导学生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思考现实经济问题。例如,在分析需求价格弹性和销售收入的关系时,可以启发学生收集感兴趣商品的销售量和销售数据,并利用弹性理论对该商品是否降价促销和何时降价促销做出可行性分析;再如,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并与课本讲授的凯恩斯消费理论和其他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相比较,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与理论的共性和特色,并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因此,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课堂内教学内容的再延伸,也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和中心内容。

3. 以社会调查为主要方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如果说课程论文写作能够让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社会调查则是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书本知识所不能比拟的,学生既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得到书本知识所不能给予鲜活的社会经验,又可以发现全新的现实经济问题,还可以在调查过程中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

二、地方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果的同时,地方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没有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依然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 实践教学还未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目前,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还没有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首先,实践教学没有独立的课时安排,案例教学仅仅是在必要的时候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入,而课程论文的写作和社会调查都是学生在课外进行,不占用理论教学的授课时间;其次,正因为课程论文的写作和社会调查都由学生在课外进行,因此目前还不具备适当的评价体系评价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进行论文写作和社会调查以及其完成质量不存在制度约束,而是主要依赖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外,目前很多财经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不具备一个独立的教学团队,课程论文的写作和社会调查主要由理论教学团队来进行指导,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只能是学生主动找到教师,要求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已经无暇顾及。

2. 实践教学的经费资助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认为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属于理论教学范畴,并没有给予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一定的课时经费预算,实践教学的经费仍然在理论课课时经费预算中列支;学生进行课程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费用主要由学生与相应的指导教师自身承担;学校虽然给予学生一定的社会实践经费,但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院统一规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自己规划实施的社会调查,仍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经费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实施、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可以说,经费的制约构成了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 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对于地方财经院校而言,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其发展的平台还有待进一步健全。首先,学生没有一个合适的思考和讨论的平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讨论最热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最热烈的时候,下课铃声已经敲响。如果能给予学生一个课外平台,作为课堂案例教学的延伸,当学生觉得课堂讨论不够热烈、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的时候,可以进入课外平台进一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无疑是教学效果的再升华。其次,学生没有一个可以寻求指导的具有稳定性的师资平台,在大学的学习中,一般是一学期完成一门课的学习,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和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当学生在论文写作、社会调查当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很难再得到教师的持续性指导。另外,经济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较少,还未与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学生没有机会体验多行业的实际运行过程,得不到最直接、也是最宝贵的社会经验,这也是制约着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短板”。

三、加快发展地方财经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政策建议

1.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说明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经迫在眉睫。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制定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及学分,使实践教学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板块,给予实践教学独立的授课时间与空间;其二,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也更加灵活,与之相适应,应建立适合实践教学特点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在设立相关考评指标时,侧重于评价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是过多强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结果;其三,应当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团队,对学生在论文写作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性指导。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团队应当由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校外相关企业人员共同构成,教学团队人员具有各具特色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能够做到优势互补,从心理层面、理论知识层面及社会经验储备层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指导。

2. 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经费资助机制。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也意味着实践教学的良好开展需要比理论教学更为富足的教学经费,需要学校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经费资助机制。首先应给实践教学团队相应的课时经费预算;其次,在学生进行课程论文写作,以及建立课外讨论沙龙时,也应给予他们部分的经费资助;再次,在实践教学团队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校外社会调查时,学校应予以积极的经费支持。

3. 加快网络课堂建设。目前,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教学授课时间十分有限,在课堂上即使是进行案例教学也需十分注意所费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正常教学内容的讲授。因此,应尽快建立案例思考和讨论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移出机制,开辟属于学生和教学团队的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有效使用可以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中紧靠课堂授课时间维持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松散联系,构建全新的教学互动格局。从笔者所在院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实践来看,学生正逐步适应利用网络课堂展开深入学习、互动交流及经济现象评论,可以说,网络课堂已经成为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平台。

4. 建设经济学实验室。实验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实验经济学主张向自然科学学习,构建经济学实验室分析参与人的理性选择、激励机制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与理论结果相互验证,以发现和分析问题。从课题组进行的课堂小实验来看,学生普遍对实验经济学的兴趣较高,有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建设经济学实验室,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行为选择的实践中深刻理解经济学的本质也应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建立多样化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了解,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为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最终落脚点。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较为深厚,有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实际经济运行过程的认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较为缺乏。因此,经济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当首先注重多样性,争取涵盖院校所在省市的核心产业,以便能让学生系统感受到现实经济运行与课本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校外实习基地应具有层次性,注重在不同规模的企业当中设立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学习适合于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工种的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的说来,实践教学既是增强理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又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创新求得发展,沟通收获成功,合作实现共赢。只有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大胆创新、教与学的完美沟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才能提高地方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王爱红,郭艳,杨科峰.《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

[2]张毅,王永贵.基于同步协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3,(6).

[3]范丹红,严文清,创新教学模式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4]文良.辩论式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

[5]李瑢.创业教育导向下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2).

[6]董本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

[7]赵红梅.对本科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经济学专业基础课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9).

[8]赵波,李海明,王颖.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西南大学的教学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7).

[9]闫昕,杨冬民.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10]洪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J].科技信息,2008,(12).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Abstract: The loc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shoulder the main task of training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for the local provinces and cities, only through high standards practice teaching, we can delivery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Economics is one of the core professions of the loc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due to the strong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practice teaching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general. Therefore, loc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to adapt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学专业 篇7

以往的教学中,单纯的教师在黑板前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对于一些干瘪的理论,学生听得恹恹欲睡. 教师白费功夫,学生也浪费时间,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针对我校数学专业本科生的信息经济学选修课程提出“2 + 1”教学模式,并对此进行讨论.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它的研究有两条主线: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 总体来说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建立数学模型,再用优化方法解此模型,得到管理人员的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 在此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专业的限制,大多数同学对于经济背景不甚了解,因此对于收集整理数据,如何建立对经济管理工作者有用的模型经常束手无策. 对此我们采用“2 + 1”教学模式,其中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20学时,学生研读相关文献并讲解10学时,共30学时. 例如教师主要对不确定性分析、委托代理等理论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对于这些理论近五年来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研读分组讨论,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讲解,这样使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讲解文献时可以充分加入自己的观点,使得原有的理论不再乏味.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进行充分的把握不至于失之天马行空. 可行的想法留作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 下面举例说明笔者在信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一、在讲到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最优激励合同一节时,教师讲授完简单模型和一般模型后,让同学们课后研读文献《基于提前期压缩的非对称信息供应链契约》. 这篇文献研究了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增加量为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状态下的收入共享契约. 他们证明收入共享契约在对称信息条件下可以达到系统协调;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零售商不得不付出观测成本因而达不到系统协调. 这篇文献恰好采用了我们这一节课的理论方法,从而对学生理解本节的知识大有裨益.

二、在讲到多阶段博弈动态模型一节时,教师先讲授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和棘轮效应,再让学生研读文献《非对称生产规模供应商的两阶段投标策略》. 该模型研究了两阶段竞标条件下,非对称生产规模供应商的第二价格封闭式投标模型. 他们发现引进小型供应商参加竞标,可以降低平均期望采购成本,随着小型供应商数量的增加,额外采购成本也在增加. 学生看完这篇文献后,让他们改变模型的条件,比如采用第一价格封闭式拍卖或三个阶段投标策略对结果有何影响?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兴趣.

三、在讲到委托代理模型时,教师讲完基本理论和方法后,引入一篇新的文献《非对称过度自信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 这篇文献针对不同过度自信水平的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研究次优和最优情况下对努力水平、激励系数的影响,并研究何时委托人设计报酬契约向代理人实施激励. 这篇文献是对教材上委托代理模型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极好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作用.

课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献《事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带免赔期的保险契约模型设计》. 这篇文献为了改善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交易效率的影响,把投保人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风险类型. 他们指出可以用免赔期甄别投保人的类型.结果表明最优时带免赔期的保险契约不比传统部分保险契约差. 这篇文献是典型的委托代理理论中非对称信息的处理方法,对于学生建模和实际应用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另外,笔者在考核学生成绩方面也做了如下改革: 把学生研读并讲解文献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到期末时,学生收集、整理其感兴趣的信息经济学中的某个问题,并展开论述以大作业的形式交上来,占总成绩的70% . 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总体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篇8

一、科学确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是本科教育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要科学确定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其根本前提是要对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经济学专业具体特征和学校自身实力和条件的总体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开放的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活动的拓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人才竞争的制高点。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一专门经济学知识的专业人才,而是既具有人类良知和文化上的厚重感,又具有厚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口径、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是新时期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这是我们科学确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根本出发点。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符合经济学专业学科特点。经济学是一个大学科门类,教育部最近学科调整将其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分支,经济学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它是整个经济学门类的基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经济学专业是以整个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和运行状况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其专业领域决定了经济学专业必须建立在对经济主体一般行为、共同特征的描述、解释、预测基础上,建立在对经济现象抽象认识基础上,它跨越了各部门经济学、各生产环节经营学的界限,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方法、观念,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研究它们组成的综合体,而不是对经济主体、经济事物具体特征、个性的描述。因此经济学专业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特点的学科专业。此学科特点就决定了我们不是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塑造为经济学某一方面的专才,而要培养为具有厚基础、口径宽、高素质、强能力、适应面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科学确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学科依据。

第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符合学校发展战略、学校自身实力和条件。按照当今世界上通行的高等学校类型分类标准,我国的高等学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大类,各类型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任务,以目前的现状,我校应属教学型大学,即以本科教育为主,开展少量的研究生教育。与全国性综合大学和一些老牌地方性财经院校相比,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历史相对较短,规模、经费、设备、师资力量、对外开放度等各方面都还有还大差距,其生源质量也相对不高,主要任务是为江苏经济发展服务,毕业生中除少数进入公务员系列外,大多数直接进入江苏省企事业单位工作,考研深造者为数还不够多。基于上述条件和特点,徐州师范大学把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定格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科学确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综合来看,在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主要体现两层要求:一是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要求。应使学生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全局观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根据多变的人才市场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向,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深造奠定基础;二是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一定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挖掘、训练、强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掌握某一个应用经济专业的具体技能,而是一种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三点,我校把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经济部门、科学研究和政策研究机构、新闻出版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工作、管理工作和经济政策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窄、专、深”的专才型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转变,传统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加倚重于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这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厚重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适应多变社会人才需求的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旋律。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我校转变了教育理念,适时调整了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院有关教学文件的解释,“宽口径”指拓宽专业口径,在专业内设置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增强适应性;“厚基础”是指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及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强能力”是指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挖掘、训练、强化,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性和适应性能力;“高素质”是指强调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塑造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素质提高是核心,能力培养是重点,厚基础是保障,宽口径为手段,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结构、团结合作精神、实践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终身自学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降低了学生转换工作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不断适应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基于此认识,我们在修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强调加强灵活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力图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一专多向;强化数学、外语以及计算机教学,加强基础训练,确保学生获得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注重打好学生经济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重视实践应用、强化能力培养和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目标最终实现,保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落实,我们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了系列相关制度,实施了系列相关措施。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优化课程体系,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的优化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五位一体的有机体系,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加厚了通识教育课程、夯实了学科基础课程、精炼了专业主干课程、积极扩大了专业选修课程、努力完善了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中,既重视了经济理论的学习,又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既重视了专业学科,又重视了人文学科和体艺学科,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以发展和提高,为学生将来扩展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既重视了学科课程,又重视了社会实践课程;既强调了显性课程,又强调了隐性课程。此优化的课程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切实保障。

(二)重构专业课程群,夯实理论基础。

构建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纵向课程群,促进专业理论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课程设置考虑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压缩一部分理论性课程,增加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用性选修或专业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学分与学时,增加学生课外自我支配、自我发展的时间,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给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时间与空间。同时为了提高考研率,对经济类学生考研必须要求的数学类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适当增加了学时数。

(三)改革选修课制度,拓宽专业口径。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时与学分。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开设音乐赏析等课程。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将专业选修课设置成七大模块,即经济学方向、金融工程方向、国际贸易方向、经济贸易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企业管理方向与实践教学模块,然后在各个专业及方向之间打通,使学生在各个专业之间可以任选。为了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促进专业理论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在选修课程环节上,还设定基本的必选类选修课程。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落实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将实践教学作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纳入培养方案,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确定了既有基础实践又有专业实践,既有课堂教学实践又有课外实践,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为此,精心设计了实践类课程的结构,详细规划了实践类课程的内容。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上课时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积极思考,从而难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多媒体课件比赛,鼓励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目前该专业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进一步拓展了教学方式和手段,构建了通畅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渠道,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我校利用清华大学计算中心研制的润乾天易综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了网上选课、网上登录成绩、网上学籍审核、网上评教、网上查询成绩、网上统计和分析学生成绩、网上办公等多种功能。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与效果。

(六)创建师资建设机制,优化师资队伍。

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改善经济学专业教师学缘结构,学校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一方面,不断采取新举措从其他院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还通过派出教师进入国内外博士后流动站、参加学术交流、短期学习培训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目前基本建设了一支整体结构合理、博士为主、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基本满足经济学专业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我校将继续强化其师资建设机制,从而为我校经济学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保障。

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人才需求的主旋律和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本文从人才需求变化、学科特点和我校战略定位探讨了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性,全面揭示了我校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阐述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经济学,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红红.轮新形势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中国统计,2006,(08).

[2]王艳.中日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5,(02).

[3]谢惠琳.关于经济学科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11).

经济学专业 篇9

(一)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 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 (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 的基础或相关科目。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大多数专业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 在当前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所在的时代背景下, 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

作为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其他众多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 与各专业所设课程广泛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

首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 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往往会有显著的区别, 这就需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能够灵活适应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 使学生能学到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最有用的经济学知识, 以更好地铺平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

其次,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素质特点上也有区别, 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往往不尽相同, 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再次,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 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在理论分析、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也应体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其实, 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阐述的话, 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资源运用的总体收益。本文特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 对本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进行示范性分析。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 主要培养掌握金融管理基本知识和金融实务基本技能、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管理人才。目前, 该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 与其他财经类专业一样,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更是直接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该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与金融、投资、财务等有关的经济部门。其中, 以各级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最主要就业方向。

此外, 笔者还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了本专业学生的一些素质特点。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情况类似,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首先, 人文知识丰富, 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 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其次, 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 学生通常对故事化、形象化的讲解内容非常感兴趣, 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时, 则不习惯接受。最后, 缺乏对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了解现实中竞争、垄断、金融运行、货币政策等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 授课学期的安排

针对本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生生学完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的学期。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会。经济数学课程中所要学到的一些高等数学工具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是很重要的, 例如, 如果不懂得微分, 就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标志的“边际分析法”及其相关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完经济数学, 他在学习“边际分析法”等概念时将感到丝毫没有头绪, 或是虽知道微分、导数的简单公式, 却不明白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 更无法将其与“边际效用”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边际概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也只能花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为学生“补课”, 结果反过头来又要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内容侧重点

根据前文的分析, 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与金融领域相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这类课程的学习,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金融体系的特点及金融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之处, 将与金融行业知识联系最为密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而且, 根据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 也可以在本课程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规模报酬、要素收入以及农村社会福利、公共产品等问题的阐述, 从而增强学生对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本领, 增强其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 互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普遍倾向于定性分析, 而对定量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此恰好相反。如果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劝说式、灌输式的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 其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 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普遍产生抵触、厌烦心理。所以,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 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分析与思维方式上的偏好入手, 结合教学内容及相关问题, 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问式、对话式教学——比如, 在介绍“经济人”这一概念时, 便可以用“人的本性自私吗?”这样简单、感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进一步引入相应理论的介绍。这类互动手段既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发现和解决问题, 进而主动地接受并掌握新的理论, 又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手段与思维方式的了解欲望;此外, 这类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勇于自我判断, 使其能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风气以及规范的表达方式。

其次, 应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系统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 也可鼓励学生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向老师提问题, 其形式有如专家讲座后回答听众提问。此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并可借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其创新能力, 培养其经济头脑。

再次, 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而言, 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领域有关的经济事件及相应数据作为讨论案例——例如“我国利率水平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我国股市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等。一方面, 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提供解释依据, 使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揭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从而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方式、经济理论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 为学生掌握理性、客观、量化的分析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本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差。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在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中, 教师不应将多媒体看作板书教学的简单替代, 而是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与经济学教学中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 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效果的倍增器, 并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如此一来, 教师一方面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显示清晰、明了的优势, 克服板书在演示质量上的缺陷, 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动态化、趣味化的演示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摆脱对书本上的图、表、公式等“枯燥”内容的厌恶乃至恐惧感。除了运用课件外, 建立庞大且形式多样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 的案例库也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之一, 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言, 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变迁等经济事件有关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上播放,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从而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 将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纳入教学环节

一方面, 教师在日常授课、习题、测验中都要加入促成该目标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分组、合作完成与现实经济问题有关的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陆财经类网站或前往各级金融单位完成数据调查, 继而指导其开展理论运用、论文写作等工作, 并在课堂上组织展示与评比活动, 对符合要求的成果亦可争取在学术期刊或学生自办刊物上发表。此外, 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广泛相关性, 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也具备相应的优势, 可以充分利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已有的国际商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优势条件开展教学。总之, 该方式既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又可通过实践过程锻炼组织、管理、协作等实用技能, 使经济学走下神坛, 成为真正的致用之学。

四、小结

虽然以上分析针对的仅仅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但该专业在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中可以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对象, 所以本文中所阐述的专业特点及应对措施必然会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当然, 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也仍处于较为粗浅的水平, 尚有进一步改进与提高的余地, 不过笔者也相信, 相关的理论与经验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并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魏.《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 2008 (5) .

[2]、胡邦勇.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4) .

经济学专业 篇10

关键词:戴维斯-诺思模型,叠石桥家纺产品市场,形成和发展

一、新制度经济理论和叠石桥市场简介

从制度的 “被设计”和“自发演化”来看, 制度不仅是人设计的规则, 同时也是人类自发演化的结果, 其存在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 抑或是为了降低人类交往过程中的风险。本研究认为制度是指基于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 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或者风险的社会关系规则, 制度是以 一种动态形式存在, 制度变迁就是从原制度向新制度的动态演替过程。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探讨制度变迁机理的过程中, 提出了关于制度变迁不同的理论模型, 其中戴维斯-诺思制度变迁模型、拉坦制度变迁模型和林毅夫制度变迁模型最具代表性和系统性。戴维斯-诺思模型坚持古典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经济人”,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 提出制度变迁模型的基本假定: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经济主体预期到外部利润存在且预期到获取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 期望获取最大的外部利润, 从而使外部利润内在化过程, “外部利润”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无法获取的利润。戴维斯-诺思模型区分了五种制度实体和行为即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初级行动团体、次级行动团体和制度装置。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 可以根据政治行动、司法解释变化以及公民变化而改变。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 制度安排须提供一种结构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取的追加收入, 或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政权变迁的机制, 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安排可能包括单个人, 也可能一批资源合作在一起的人, 或政府。初级行动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 他们的决策支配了安排创新的进程, 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 正是行动团体认识到存在一些收益, 而且是现在制度下不能获得的, 只要它们能改变安排的结构, 这些收入就可能增加。次级行动团体也是一个决策单位, 是用于帮助初级行动团体获取收入所进行的一些制度变迁, 次级行动团体做出一些能获取收益的策略性决定, 但是它不能使所有的追加收入自然增长。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 当这些装置被应用于新的安排结构时, 行动团体就利用他们来获取外在于现有安排结构的收入, 装置的有效性可能取决于一些作为经济环境部分的基本法律概念。这五种制度实体和行为共同影响制度的变迁。

江苏叠石桥家纺专业市场 (简称叠石桥市场) 位于江苏海门市的三星镇、江苏通州市的姜灶镇和川港镇的两县三镇交界处, 是一个经营家纺产品的专业市场, 始建于1982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从地摊市场、草棚市场发展成为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 市场交易面积25万平方米, 拥有摊位8000多个, 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的家纺产品专业市场。据统计2005年市场上有各类从业人员2.8万多人, 日人流量3万多人次, 年成交120.2亿元。“华伦天奴”、“红豆”、“耐克”等国内外高档品牌都已入驻市场。叠石桥市场产品销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和美国、俄罗斯、南非等20多个国家、地区。市场繁荣兴旺, 促进了市场周边地区相关行业互动发展。至2006年底市场周边拥有各类生产企业4000多家, 其中商贸企业380多家, 生产定型产品并注册商标9.8万件, 版权注册2.3万件, 产品设计研发平台28个。物流市场也有序发展, 叠石桥物流中心集运输、仓储、配载配送、物流信息、电子商务等为一体, 各种货物运输车辆9700辆, 发送全国各地专线53条, 并可经机场、港口运至南非、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配套产业初具规模。市场周边各种机针、线业、布业、电脑绣花机、衍绣一体机、彩印包装、胶棉填充物等各种配套齐全, 从机器到一根针、一束线, 都有专门的配套厂家生产。市场已成为全国同类行业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配套设施最全、销售额同比增幅最高、产品辐射面最广的专业大市场。2005年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列 (评) 为“中华之最”、“全国百强市场”、“江苏省样板市场”, 省、市级文明市场。2005年国家统计局和商业联合会授予叠石桥市场为2004年度“全国纺织服装鞋帽类市场10强”。

二、基于戴维斯-诺思模型对叠石桥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解释

专业市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制度安排。在我国, 早在唐代就有关于专业市场的记载;在西方, 据布罗代尔的研究, 早在十三世纪, 就有小麦市场, 十五、十六世纪前后, 葡萄酒、皮革、皮鞋、毛皮等专业市场在欧洲各国先后出现, 到十七世纪, 专业市场已是一种可以被普遍观察到的交易形态。专业市场是由多个主要以批发为主经营单一种类商品的主体 (摊位、店铺) 聚集在一块相对固定的场地内而形成的大型市场。专业市场经营的商品品种单一、市场上有多个相互竞争的经营者以及以批发交易为主, 兼零售, 这些特征使得专业市场与综合商场、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专卖店不同、零售商店相区别。我国的专业市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创新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 但它不是在原有制度安排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而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当然叠石桥市场也不例外。笔者以戴维斯——诺思模型为理论基础, 以叠石桥市场为例, 沿着制度变迁的五种制度实体和行为, 对叠石桥市场形成和发展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作理论解释。

(一) 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叠石桥市场发育、形成的制度环境

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 是其他一系列次级制度安排赖以建立的基础, 土地制度变化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制度的变化, 适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土地制度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 改变了我国土地产权结构, 并使得产权的各组成部分能够分离, 农民拥有土地产权中使用权、剩余索取权以及部分处置权, 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实体, 农民也真正从土地的捆绑中解放出来。制度环境的变化, 使农村商品流通制度创新成为可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 有了发展农村其他商品生产的时间, 而叠石桥市场以及其他农村专业市场正是适应农民商品生产发展需要而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原有得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购统销制度束缚逐渐被打破, 给农村专业市场这种制度安排拓展了空间。

(二) 具有商品意识和绣花技艺的农民——叠石桥市场形成、发展的初级行动主体

家庭承包制确立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不但表现在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上, 也表现在农民对非农产品的生产上。叠石桥市场周边的农民利用这一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商品生产经营天赋, 为增加收入, 对床上用品等家纺产品进行大规模地生产, 因而叠石桥市场周边大量个体私营户不断涌现。由于农村非农产品的流通是被排斥在传统的商业流通体制之外的, 农村家纺产品的流通只有通过市场自由流通, 为叠石桥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所以农村商品生产者就构成推动叠石桥市场形成的初级行动主体。

(三) 适时介入的地方政府——专业市场形成、发展的次级行动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实行, 农民自发交易的交易规模逐年递增, 对次级行动主体——当地政府提出建造市场的要求;利益空间的逐年扩大, 不断刺激当地政府利益神经, 乡镇、县 (市) 以及市政府也就逐次介入市场的管理等, 地方政府作为次级行动主体,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投资专业市场硬件建设、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保证专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三星镇首先建造简易交易棚, 并在市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随着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加大, 川港镇建造了较高档次的交易大厅以及各类门面、指派相应人员管理市场, 姜灶镇则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推进家纺产业的发展。

(四) 环境变化和产业发展——专业市场形成、发展的外部利润来源

专业市场形成、发展的外部利润来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环境等条件变化而导致新的经济成分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家庭责任制实行前, 农民被绑在土地上, 叠石桥周边的农民虽有商品生产的意识和生产家纺产品的绣花技艺, 但少有商品生产的时空;家庭责任制实行后, 叠石桥周边农民的商品天赋、家纺产品的绣花技艺以及时、空相互结合, 进一步挖掘家纺产品的市场潜力, 并日渐成为叠石桥周边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在我国经济成分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改革进程中, 对于解释一些制度安排的创新机制是很有意义。二是家纺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以个体私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这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形成的新生力量, 改革开放以前, 不存在非公有制个体私营这一经济成分。

(五) 专业市场形成、发展——诱致性的制度安排

早是在计划经济时期, 叠石桥周边的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加工的家纺产品, 并到相对固定的场所进行交易, 交易时经常遭遇割“资本主义尾巴”, 一县割“资本主义尾巴”, 农民利用市场地处两县 (市) 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夹带着产品逃往另一县, 这样就降低农民的沉没成本, 同时也给叠石桥专业市场形成提供了机会。也就是说叠石桥市场的形成源于农民个体的自发行为, 不是政府强制推行的, 也不是由团结一致的群体协商建立的。这种自发行动, 实际是外部利润存在的反映, 也是经济利益诱导的结果, 所以说专业市场形成、发展是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安排。

三、结论

笔者依据戴维斯———诺思模型分析了叠石桥市场的形成发展。从中可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市场的形成、发展设立了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 周边农民以及当地政府是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初级和次级行动团体, 市场的环境变化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市场提供不竭的利益来源, 叠石桥市场形成是农民个体的自发行为, 不是任何组织强制的结果, 因而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 而且是沿着制度环境、初级行动团体、次级行动团体和制度安排、装置等路径推进叠石桥市场形成发展与家纺业发展相辅相成, 市场的形成发展是家纺业发展的结果, 同时家纺业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专业市场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R.科斯.财产权理论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4

[2]郑勇军.浙江农村工业化中的专业市场制度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1998 (6)

[3]刘天祥.专业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制度求解[J].商业研究, 2007 (3)

经济类专业的经济数学教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教材及教学定位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74-01

1 让学生了解《经济数学》的重要性

《经济数学》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基本上都可以用到。在经济管理方面,数学的思维、技巧和方法更是应用广泛,经济控制论、投资学、保险精算学、决策分析、金融预测中的案例无一不大量地使用数学方法,有些领域甚至使用了现代数学的最新成果,数学在经济、管理中的使用充满了活力。作为高等院校经管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经济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和运算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备的基础,培养成为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统计等领域从事金融分析、经济建模、系统设计工作的经济数学复合型人才,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有着积极意义。因此,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越来越引起各高校和授课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而实际的情况是,部分经济类院校的学生在经济数学的学习中存在错误的认识和行为。有的学生认为,经济数学都是一些符号式子和定理,与我的专业无关,学不学无所谓;有的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每次经济数学期末考试都有极少数同学的成绩是零分或几分,从一个方面说明学生中有的自暴自弃,放弃高数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中有的学习自律性很差,存在逃课现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应试而被迫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高数的重要性这项工作最好在学生刚接触数学时进行,为了具有说服力,应该向学生阐明高数在该专业中的应用情况,最好是举几个例子说明让学生口服心服这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必须对数学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应用做全面的了解学校有关部门也可采用某一类专业的高数教学相对固定教师的办法,然后对教师进行应用实例方面的培训。

2 教师对教材及教学的定位

2.1 选用教材

现在所用的教材较注重理论知识应该转移到注重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上减少逻辑证明与理论推导弱化运算上的复杂性与技巧性还应该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突出数学应用与创新的思想。

2.2 从纯数学演绎和严密逻辑体系中解放出来适当降低严谨性要求

经济数学的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其严谨性的要求就不应提得太高,所以对严格的数学定义抽象的定理命题及复杂的证明计算这些内容都应该合理的进行取舍在结论与公式的推导方面。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一些难度大的证明代之以直观解释,把经济数学从纯数学的演绎推导和严密的逻辑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上,或者可采用更直接的方法即在每章的开始都用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引子以此引出相关的数学工具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引子问题的最终解释或答案激发学生学习有关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

3 教学上进行改革

(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态度不要冷冰冰的,学生本来就惧怕数学+老师态度冷冰冰(或比较严肃)从而导致学生情感上都不想上数学课,多鼓励学生,并多些耐心辅导学生。为了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及增加学生的努力程度可以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变,平时成绩可以增加课堂表现成分的分数。多些用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2)教学内容不要过于数学化。高等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模式。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教师教学也是在学科意识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传授知识,因而忽略了经济类专业学生需要面对的是较为宽广的后继专业课程,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范围和知识视野。因此,在讲解内容时在不偏离概念本意情况尽量用学生懂得的知识进行引入或者用学生能理解的实际例子进行引入,进而推导出新的知识。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了老师的成就感,学生不会一开始就出现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反而觉得这课怎么过得那么快。

(3)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多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一般上运用以下方法:①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学概念,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结合专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中引出数学概念,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②用“对比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采用对比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这样,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③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用实际问题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问题一环扣一环,便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实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④用“引导法+讨论法”展开习题课的教学。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讨论问题,不但可以达到释难解疑的目的,而且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 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正确的方法

作为高中生而言,主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高考,而教师也是想让学生在高考中拿高分。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提高解题速度,通过类似的题型让学生大量的练习,这样学生遇到一种类型的题目时就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是条件反射所造成的,他们只知道怎么做,但一点都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经济教学而言与高中来说侧重点是不同的,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再满足于懂得是什么,还要追求为什么,在专业学习中怎么在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而且对于教学方法也不能沿用高中的填概念讲例题给学生大量练习教学方式,必须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数学概念及原理,着重让学生懂得怎么运用到专业学习中去。

教学的过程很大成分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方法,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两方面因素必须协调好。

参考文献

[1]卢春燕.关于高职经济数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创,2008(35):104-105.

[2]陈亚丽.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55-57.

经济学专业 篇12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经济学原理

1.1 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由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 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基本的、核心的范畴, 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成本的假设前提。所谓交易成本是指产品或服务从一个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和代价。它产生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及投机主义等。在农产品市场上, 交易成本主要有信息搜寻成本, 谈判、议价、订立合约的成本及监督合约执行的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将费用较高各种活动纳入组织内部进行分工协作, 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然后统一出售农产品, 这样就将多次的交易活动简化为一次进行, 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另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可以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上弱势的地位, 通过联合的方式, 增强了自身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农业合作社不再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在交易中自我保护和谈判议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这样也有助于和上下游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减少了一部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1.2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基本经营单位规模的扩大, 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地利用, 平均生产成本降低, 扩大了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存在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资产的专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合作社之所以成立, 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主要表现在:①促进分工专业化。合作社使原来单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得以扩大, 这样社里的农户就可以分工的更细, 实行专业化生产,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生产规模扩大以后, 合作社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 而这是单个的农户所不具备的;③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众多的农户联合后, 扩大了生产规模, 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合理化, 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④获得规模财务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联合化和多种经营, 有利于实现规模采购和销售, 增加了在市场中的话语权, 降低了经营成本。因此, 合作社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 (通常是扩大生产规模) , 以使得自身的生产规模达到或接近最优规模点,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3 减少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

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实, 每当人们出行或者进行投资时总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农业由于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以及弱质性, 使得传统的小农经营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农民急需联合起来抵御各种风险, 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很好的满足农民的这一要求。合作社在降低农民风险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减小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 这对于单个的农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联系在一起, 通过风险和损失分摊的办法, 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给单个农民带来的风险;②减小市场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 单个的农民在应对市场风险方面往往显得手足无措, 合作社可以通过减小信息搜寻的成本, 增强谈判的筹码等方式, 有效地降低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③其他风险。这主要包括技术风险, 成立合作社可以推广技术的使用, 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降低技术壁垒的限制, 提高经济效益。

1.4 外部经济性

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 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 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 或负的外部性。当然, 如果产权得到明确的界定, 那么外部效应就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否则, 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是毫无效率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将社员以及生产资料联合的方式, 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开发, 明确了产权,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有效地避免了“公地的悲剧”的发生。相比于单个农户的分散经营, 合作社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

2 吉林省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资金实力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发挥。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来, 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覆盖面广 (见下表) 、合作层次提高等特点, 但是同国内的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上表及右上图数据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专题研究报告》整理而成)

2.1 规模较小, 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是合作社成立的一个重要目的, 而每个组织的平均成员个数则是衡量一个合作社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

由右上图可知, 吉林省每个组织的平均成员个数仍然很低, 不仅与河北、北京、江苏等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也低于全国124个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 吉林省目前合作社自身规模相对较小, 这样就很难达到最优规模点, 也制约了合作社规模效应的发挥。

2.2 管理不规范, 存在“寻租”行为

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周边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合作社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成员大会往往成了成员代表大会, 代表又往往只是几个出资的核心成员, 合作社的决策主要由核心成员或者理事长决定, 多数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很有限。这对于合作社初期的发展是有利的, 可以提高决策效率, 但是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 这种集权的方式会损害社员的积极性, 有的理事长甚至为了私利而损害合作社的集体利益, 这与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3 组织化程度低, 存在“免费搭乘车”现象

截至2007年, 吉林省登记注册或备案的合作社为1742家, 只占总数的不到四成, 有近30% 的合作社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就是简单的把社员组合在一起, 社员仍然习惯于依靠自有资金经营, 或者仅仅是与周边的农户联合, 这种松散的合作社并不能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有些社员甚至坐享其成, 存在“免费搭乘车”的现象。

2.4 外部力量介入多, 社员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当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多种模式, 包括专业协会、农民自发型、专家学者依托型、供销合作社依托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托型和实体企业依托型等。据统计, 吉林省目前合作社超过50% 是由农民中的种养大户牵头成立的, 而乡村干部牵头领办的合作社也占总数的1/5。

对于目前吉林省合作社发展来说, 模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当前合作社的几种主要模式外部力量介入过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自身在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的话语权, 特别是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农民的基本利益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这对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主要对策建议

3.1 扩大规模, 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 有利于把生产规模调整到最佳 (达到或接近最优规模点) , 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 吉林省合作社的规模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距离最优规模点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 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是规模经济的表现,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3.2 选择“实体依托型”发展模式作为主流模式推广

综合比较当前合作社的几种发展模式, 发现实体依托型, 即“合作社+企业+农户”是最有潜力的。该模式不仅可以发挥合作社的经济功能, 也有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实现, 并且, 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来看, 这种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流发展模式。

3.3 设立第三方维权机构, 杜绝“寻租”行为

作为一个营利性机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产生之初就被烙上了“理性人”的烙印, 它势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其管理者很可能出现不作为或者腐败行为。当出现这种情况是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 以约束内部成员;二是建立第三方维权机构, 可以有效解决双方的纠纷。结合现状, 笔者认为建立独立于各个利益集团的第三方维权机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当然, 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 而且还涉及费用的分摊问题, 如建立第三方维权机构是政府埋单还是合作社自己出资;还有就是它能否有效地解决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并且还需要考量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3.4 完善内部分配制度, 发挥激励效果

在一个组织里, 能否很好的处理内部成员间的利益分配, 关系到该组织能否长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 如农民文化程度低, 觉悟不够高等, 当前不少合作社存在着“免费搭乘车”的现象。本文认为, 要从源头上根治, 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支撑。因此, 建立完善的内部分配制度, 发挥激励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免费搭乘车”的现象。

4 结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 指出合作社在降低交易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减小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以及实现外部经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结合针对吉林省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低及外部力量介入过多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从它孕育之处, 就肩负起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担。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 着重分析了合作社运行的经济学机理。同时, 以吉林省为例, 分析了当前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并基于此, 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学视角,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赵鑫, 李龙珠.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用分析[J].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2010.

[2]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李恩, 孙贺.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索——基于社会功能视角[J].农业经济, 2009.

[4]林坚, 马彦丽.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3) .

[5]王雅鹏, 凌远云, 龙文军, 等.农业技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企业的设计管理下一篇:文化资源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