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2024-08-25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精选12篇)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1

一、地方高校文化资源与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含义

(一) 地方高校文化资源

地方高校往往是其所在地或施教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当然, 学校的性质和办学目标不同, 其文化教育的性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 地方职业学院往往是地方职业教育中心;地方农牧业院校往往是地方农牧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中心;地方师范院校往往是地方教育文化中心。

地方高校文化资源是指地方高校可供主体利用和开发, 并形成文化实力的各种文化客观对象, 包括前人所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 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形式库, 以及作为文化活动、设施与手段的文化载体库等[1]。

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一般可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文化资源、人文文化资源与科技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可再生文化资源与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等多种类型。文化资源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 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比其他资源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教育机构, 在人文历史、科技文化、艺术文化、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 通过其教育辐射功能, 可以对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发挥非常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作用和影响。

泰州地区相对于苏中其他地区, 如扬州地区、南通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来说, 处于相对的弱势, 因此, 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 促进地方文化生态建设, 显得尤为重要。

(二) 地方文化生态建设

所谓地方文化, 是指在一定地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地方民众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地方民众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 它表达的是地方民众的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通常, 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其他有形物质媒体得以记录、表现、保存、传递并以客观形式存在的文化, 如, 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公益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主观形式存在的地方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民风和居民性格等。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文化生态是“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 “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2], 是“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 是系统中文化主体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等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人类的文化活动既受环境的制约, 又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二者的双向互动, 构成文化的生态系统和创生机制”[3]。在中国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中, 建设者应从地方的实际出发, 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文化状况, 并按照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注重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国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地方文化生态环境。

地方高校加强地方文化生态建设, 一是加强地方文化理论和社会服务研究;二是在校内开设地方文化特色课程;三是紧密联系实际, 培养地方文化开发与管理人才;四是利用社会资源, 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研究, 鼓励相关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 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组织的横向联系, 并就交流访问等问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二、地方高校文化资源积淀与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互动发展

(一) 地方高校文化资源能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生态的建设

1. 地方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高等教育面对文化及其传统的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它能够依据自身的特点, 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主动地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4]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通常通过教育的各个环节来得以实现, 比如, 教育者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定与选择;教育者通过科研实践对受教育者以及社会大众施加影响, 教育者的个人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行为习惯影响受教育者等等。地方高校大多远离省会城市, 拥有服务地方或施教区的优越地理位置, 因此, 它能通过发挥教育的地方辐射功能, 对地方文化建设发挥非常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作用和影响。

2. 地方高校文化能增强地方文化的免疫与生存能力。

从生物控制论的角度来说:“一种生物由于它的遗传保守性的限制, 它只能在一定环境里生活, 而且一定要对那些不利的环境条件进行抵抗, 否则就不能生存。”[5]生物生存抵抗能力的实现, 必须借助其生活潜能, 包括生存潜能、保护和抵抗潜能、繁殖潜能等。同样,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 地方文化也面临着另一种相对强势文化的入侵, 要实现其自身的文化生存与文化繁殖, 一方面, 必须对外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阻止、进行抵抗;另一方面, 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自身的生存潜能、繁殖潜能。而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功能的发挥, 能有效地对地方文化的优质遗传基质进行保存, 从而增强地方文化的生存潜能;通过文化的批判功能增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抵抗潜能;通过文化创造增强地方文化的繁殖潜能。

3. 地方高校文化能增强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

高校作为高深文化成果的凝结物或代表, 它除了通过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三大渠道来强化地方文化优质因子, 处理精神文化污染物中的有害因子, 维持地方文化新旧遗传因子的自然更替与能量信息交换外, 还能按照事物发展的方向, 通过挖掘研究、吐故纳新, 包容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创造和推动地方文化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 地方文化生态建设能有效推动地方高校文化的积淀和发展

1. 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职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需要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随着新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兴起, 高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 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高校的三大职能也随之迅速发展。但由于长久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中国高校的辐射功能还没有完全瞄准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薄弱地区, 面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地区文化生态建设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缺, 服务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高校职能也十分有限。当前, 中国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薄弱地区文化生态正处在“新旧更替”的时期, 如何调整和加强三大职能, 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生态建设, 就成为地方高校深化改革、重审办学职能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着眼于中国地方文化生态的现状, 才能充分准确地实现地方高校的职能。

2. 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有助于地方高校正确定位, 找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 促使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一个学术研究与市场论证相结合的动态变化过程, 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协调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也是一个“二产”、“三产”逐步开发的新兴经济体。施教区既是地方高校最大的生源基地, 又是最广阔的就业市场。从目前高校专业布局结构来看, 存在着严重的专业布局规划与区域市场状况的错位。究其原因, 主要是专业设置时缺乏科学可行的规划, 对所设置的专业缺少明确的专业取向规划、人才需求程度规划和专业发展重点规划。进而导致地方高校学科大而全, 失去特色和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与需求状况错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调整速度与市场变化节奏错位, 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必须实现办学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整合配置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的办学资源, 加快地方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 作为地方高校, 必须尽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提高其适应地方文化生态建设能力。 (2) 促使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文化生态建设, 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地方高校担负着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未来的中国社会, 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传统服务行业等都将朝着“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行业”发展[7]。与之相应的地方文化生态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立足地方、面向未来、具有建设美好家园的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能适应地方文化生态建设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加强实践教育, 改善教育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着眼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此适应地方文化生态建设的需要。 (3) 促使高校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地方高校要想在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中有所作为, 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以建设地方公益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为切入点, 协调学校、企业、市场、政府间的关系, 整合各种资源, 增强高校辐射地方建设的功能。通过培养地方文化产业人才, 兴办地方文化产业,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地方文化产业, 促进地方民众终身教育, 提高地方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最终, 通过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地方各行各业增效、居民安定、民风淳朴高尚、地方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 可以对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 地方高校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 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文化,文化资源,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求索, 2004, (11) :107.

[2]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93.

[3]严曙光.地市高校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2) :41.

[4]潘愁元.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4.

[5]裴新澎.生物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62-163.

[6]冯晧.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2)

[7]屈炳祥.中国未来农业四大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4, (4) :117.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2

南溪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敏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发展动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南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厚,塑造了南溪丰富的古文化、水文化、酒文化、食品文化,必将成为支撑南溪未来发展的不竭源泉。

一、南溪文化发展概况

自西汉以来,南溪古代文化逐渐繁衍,宋初设县就建有孔庙,崇尚儒学。明清时期,南溪进入古文化黄金时代,著名的“叙州三杰”中,有两人是南溪人(分别是著名教育家罗肃和著名书法家包弼臣)。开国元勋朱德在南溪居住达七年之久,“朱德旧居”现保存完好,革命先烈孙炳文,川南农民暴动领袖郭伯和,五粮液鼻祖邓子均都是南溪人。南溪文物古迹甚多,城内古有“九宫十八庙”,境内有“八景”,现保存有元代“镇南塔”(城南),明代“映南塔”(城东南),长江上游至今最为完好明清古城楼3座(文明门、广福门、望瀛门),古城墙1000余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溪加大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文化事业得到巨大发展。截止目前,南溪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525处(含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个(南溪豆腐干、南溪哈号),文物旅游景区景点9处,馆藏文物1200多件,古籍线装书1.3万余册。有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三级图书馆1个,保留有全市区县唯一的川剧团和县级电视台。南溪是省级文化先进区,建有省级“文化先进乡镇”4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8个,省级“文化示范中心”1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4个。

二、南溪文化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分析。南溪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培育,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工作机制,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较周边区县形成了明显优势。

一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计划投资2亿元,集游泳馆、综合体育馆、文化科技综合馆、综合文娱馆为一体的文化体育中心即将建成,15个乡镇均建起300平米以上综合文化站,214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5处。在滨江新城建设之初,南溪就十分注重城市文化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打造了3.5公里露天博物馆,成为南溪城市形象的一大标志。

二是文化体系基本健全。高起点、大手笔编制《南溪区文化振兴规划》,现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启动实施。成立食品文化研究所,农业专家大院投入使用,豆制品检测中心、环保研发中心、白酒研发中心正加快建设。成立农村电影放映队,每个乡镇配备2—3名文化专干。拥有文艺队伍51个,图书发行销售业等其他文化单位42家,仙韵艺术团、南溪川剧团、洪州艺术团和飞翔鸟乐队等骨干文艺团队在川南享有较高知名度。

三是文化品牌逐渐形成。与战旗文工团、成都阿佩克斯公司、成都太阳神鸟文化传播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加强文化品牌打造,先后举办两届豆腐干食品文化节、两届春节联欢晚会,创作南溪原创歌曲及MTV数十首,“金竹西瓜节”、“红岩梨花节”等文艺品牌声名远播,“铁军文化”、“豆腐干文化”已打造成为南溪的文化名片。深化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美院等高校教育合作联盟,“两基”迎国检高质量通过,连续十二年荣获全市高考万人上线率第一名,南溪“川南教育明珠”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发展劣势分析。受经济发展等客观条件制约,南溪虽然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很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南溪部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遭受风化腐蚀,损毁严重。原有的桓侯宫、城隍庙、开元寺、熊家寺、包弼臣故居等也因自然灾害、城市建设等被拆除,孙炳文故居、游家大院、赵家大院、罗龙寺等,使用人无力日常维护,部分建筑保存状态较差,恢复起来有很大难度。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南溪地处西部内陆,市场化程度不高,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够,产业化层次比较低。全区文化单位规模都比较小,至今没有一家网络性文化单位,更没有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的市场活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三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全区从事文化事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不多,懂创作、懂管理、懂策划的高端文化人才很少,文化发展生命力不强。现有的文化资源未能很好地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导致本土文化发展缓慢。相关部门对南溪文化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还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部分文化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南溪文化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一)坚持文化保护与文化发掘相结合,着力丰富文化内涵。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需要丰富多样的载体,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南溪文化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构建区域性文化强区。要加快推进文化振兴工程,加强对古城墙、古城楼、古墓葬的保护力度,恢复“三门五街”历史风貌,塑造“长江古码头、明清夜生活”的城市文化品牌。要传承革命老区文化,挖掘南溪铁军深刻内涵,塑造新时期独特的“南溪铁军”文化品牌。要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依托文化研究所、大学生创意产业园等平台,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深入研究南溪文化如何形成?有何特点?精神内涵是什么?深入挖掘南溪文化发展脉络,人文故事精髓,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南溪文化事业大繁荣。

(二)坚持文化建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着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南溪在文化建设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依然任重道远。要积极借鉴“宝安模式”的经验做法,从战略定位、政策激励、改革攻坚、强化服务等方面,打出文化体制改革“组合拳”,建立健全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营运机制“四个机制”,强势推进文化强区战略。坚定地走市场化道路,加强对南溪文化资源的包装,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模式,力争引进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家以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同时,着力塑造“学在南溪”教育品牌,加快推动全市中小学生拓展培训中心、补习中心建设,力争引进1—2所大专院校来南办学,推动南溪文化产业大发展。

(三)坚持文化发展与品牌打造相结合,着力塑造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准。要深化与相关单位战略合作,加强精品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品牌影响力,以小精品营造文化大气候。按照扶持一批、引进一批、集聚一批、开发一批“四个一批”战略,注重文化产品市场开发,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伸到创意、研发、生产等原创领域,以群众文化推动精品文化,以精品文化提升群众文化。以“南溪哈号”、豆腐干手工制作等民间技艺为载体,大力培育草根文化,打造具有南溪特色的文艺品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优秀

艺人的保护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形式,拓展文艺展示平台,提高南溪文化的区域影响力。

(四)坚持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着力激发文化活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以丽江为例,2011年丽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18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46亿元,“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纳西古乐”等文化品牌享誉全球,丽江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被中外专家誉为“丽江模式”。南溪在这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应加快推进旧城文化、风貌改造工程,精心策划长江文化休闲体验区、江滩浴场、湿地公园、水上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争创“4A”级旅游景区。着力引进2—3家有经验、有实力的旅游发展公司,加大云台山森林公园、灌口风景区打造力度,高规格发展星级农家乐、体验农场和休闲度假村,加快融入川南旅游环线,激发南溪文化发展活力。

(五)坚持文化打造与城市商业相结合,着力提升文化价值。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实现与城市商业的彼此融合。“十二五“时期,南溪提出了要打造宜宾城市副中心,构建未来城市核心商圈,就必须突出自身特色,找准自身定位。要深入分析周边城市商业特点,实施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思路,突出南溪的城市品位。要以桂溪河商业古街、重大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注重把握城市细节,体现城市文化,实现商业元素、文化元素、个性元素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管理咨询、中介服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水平,积极承办省内外有影响力的论坛、商贸洽谈、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等品牌展会,以城市商业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六)坚持文化繁荣与人民需求相结合,着力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健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3

关键词:地域

苏州地区自古文人荟萃,江南水乡特有的水文化特质熏陶出了温文尔雅、灵动睿智的苏州人。昆山地处苏州,名胜古迹较多,又是昆剧的发源地,文化积淀丰富。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精心打造人文校园,将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儒雅气质。

一、借助水乡建筑文化熏陶学生

校园环境是学校物质文化的载体,学校的硬件设施、人文景观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因此,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需要精心考量、合理布局,不仅要注重美感,还应重视其文化内涵,努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文化渗透力。

昆山的周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在昆山类似周庄的水乡较多。水乡民居大多沿河而建,依水成街,自成“小桥、流水、人家”。置身其中,如同人在画中游,处处是景,处处让人心醉。学校注重在校园景观的规划阶段有意识利用水乡建筑的元素,营造文化气息浓郁的育人环境,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从而产生文化和精神归属感。学校尽可能创造出人性化的、具有亲和力的空间,如在校园中设置了一些假山、照壁、花窗、亭榭、廊桥等,再于幽静处放置一些座椅等小构件,使之适合师生小憩、交谈,为师生创造出更多的直接交流空间。师生每天生活、工作其中,受到水乡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染,自会有“怡然自乐”之感。

二、运用历史文化名人熏陶学生

地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名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历史文化名人是在一定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某一学科、领域、行业有过重大贡献或德、行得到社会和历史承认的地方性知名人物。地域历史文化名人是地域文化的精神代表,是地域文化的传承精英和创造者。历史文化名人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具有引领性。地域历史名人文化的情操、品德、人格、才学及其成长的历程、轶事等均能给予职业院校学生心灵以震撼,容易产生共鸣与影响。

昆山的历史文化名人有顾炎武、朱伯庐、归有光等。顾炎武(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号亭林,昆山千灯人,名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朱伯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著有《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如其中一联内容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归有光(1506—1571),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玉山人,名言有:“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这些名人的德行都值得后人学习。

在校园内设置文化墙,悬挂这些地域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行,教育学生要胸怀大志、节约资源、变革图强,均与当代主流价值观吻合。地方文化的特色教育,名人榜样的引领,文化的魅力,无声地潜入学生的心灵。见贤思齐,他们无愧为学生成长的旗帜、标杆、导向和楷模,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成长。

三、借助地方曲艺文化熏陶学生

地域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乡土情结和浓浓爱乡情怀也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精神的基础。要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熟悉乡土文化,熟悉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历史变迁。地方曲艺是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极好载体。

昆曲,原名“昆山腔”,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结合巧妙。在昆山锦溪,还有宣卷,原名宣讲宝卷,后称宣卷,始于宋元时期,是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的传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其演唱的文本就是宣卷,演唱可用官话,也可用苏白即吴语,或其他方言。

学习和表演昆曲、宣卷等地方文化艺术,能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富有生命力,变得鲜活起来。

四、通过昆山“三宝”文化熏陶学生

环境文化是职业院校文化中外显的部分。学校环境文化就是如何促使校园环境建设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从学校的环境文化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对学校、班级以及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昆山有“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昆石产于昆山市马鞍山,玲珑剔透,千姿百态,晶莹如玉,昆石又称为“巧石”,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昆石与太湖石、雨花石并称为“江苏三大名石”。琼花是我国古老的珍异花卉,又名木绣球、聚八仙花、蝴蝶花,忍冬科落叶或半常绿灌木,4、5月间开花,花大如盘,洁白如玉,琼花以叶茂花繁、洁白无瑕扬名天下。并蒂莲又名“千蕊莲”,叶小,不结莲蓬,纯属观赏植物,是荷花中的一个变种,属荷花中的千瓣莲类,它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并蕚莲,是花中珍品。

在校园内设置昆石景观,种植琼花、并蒂莲,能唤起职业院校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唤起他们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情感。

(责任编辑:陈向阳)

Abstract: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sourc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tak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unshan is rich in Wu culture and has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which can be integrated into vocationa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encourage and educate th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ir humanistic quality.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4

1 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

浙江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以前,萧山跨湖桥、余姚河姆渡的浙江先民已开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乘桴于海。距今4000~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表明:浙江先民在当时已有着先进的造船水平。《周书》中“成王时,于越献舟”的记载,昭示着春秋战国前夕浙江的造船水平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秦汉至五代十国期间是浙江海洋文化发展的发轫期。这一时期浙江航海、造船能力迅速上升,明州、温州成为全国航海业、造船业的发达地区。公元8世纪初,随着直达日本最便捷的南线航路的开辟,东海之滨的明州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同时,唐代浙江已开始兴筑海塘御潮捍田,吴越时期,浙江的海塘开垦进一步发展,形成极具特色的浙江海塘文化。

宋元时期是浙江海洋文化发展的鼎盛期。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南移,浙江成为全国造船中心,浙江海洋贸易全面繁荣。北宋时杭州、明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通商贸易事务,温州的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盛况。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出现,他们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初步构建了中国古代海洋商贸文化思想,成为今日“温州模式”的传统渊源与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历史源头。这一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浙江的航海、造船、海洋商贸、海上筑塘等进一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浙江海洋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浙江海洋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此时,伴随着广州、泉州以及后来上海港的崛起,宁波、温州等港口的地位日趋削弱。但浙江海洋文化非但没有衰亡,还彰显出新的特色。如明朝时期抗击倭寇的侵扰,浙江沿海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故事,这为浙江海洋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定海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抗击入侵英军,在浙江与中国海洋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浙江海洋文化特点,是浙江独特海洋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对海洋文化创造综合影响的反映,显示了浙江滨海人群的海洋文化创造个性,体现了浙江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它已深深地融入浙江文化精神之中,成为影响浙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3]。

2 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

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建设整理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有必要对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进行梳理。一般说来,浙江海洋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其沿海地区及海岛地区。

我国明代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认为: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与而傲缙绅;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4]。从中可以看出,浙江是一个海洋文化异常丰富的地区。浙江省沿海有嘉兴、杭州、绍兴、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7个副省级或地级市,36个濒海县(市、区)。这36个濒海县(市、区)分别为平湖、海盐、海宁、滨江、余杭、萧山、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绍兴、上虞、余姚、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北仑、鄞州、奉化、宁海、象山、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鹿城、龙湾、洞头、瑞安、平阳、苍南等。其相关陆域面积2.81万km2,约占全省陆域面积10.36万km2的27.1%。领海和内水海域面积4.44万km2,包括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在内的海域面积约26万km2(相当于全省陆域面积的2.5倍)。据“908专项”调查数据统计,浙江省海岸线长约6 700 km,占全国总海岸线长的20%以上;海岛总数约3 800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40%。

以上区域为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的重点存在区域,分布着大量的海洋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它们是浙江海洋文化形成的依托与基础。

3 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

海洋文化资源作为海洋文化的承载物,是海洋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海洋文化主要包括海洋物质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物质文化,是在物质产品中融入了海洋精神文化的要素,如海洋建筑、渔民服饰、特色饮食等都承载相应的海洋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包括与海洋有关的心理心态、观念、价值观以及由此发展各种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与海洋有关的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制度,还有与海有关的生产、生活制度等[5]。其中,海洋精神文化与海洋制度文化可归入海洋非物质文化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海洋文化可分为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以下,就是对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与梳理。

3.1 海洋物质文化资源

海洋物质文化资源中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形式,主要包括与海洋相关的公园娱乐设施、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存、现代生产生活场地与设施、宗教及民间信仰场所等。

(1)公园娱乐设施主要包括沿海地区的主题公园、滨海长廊、游乐园、海滨浴场、海滨娱乐设施等。

(2)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海岸风景、海岛风光、潮涌风暴、海滩礁岩、峡峰岩洞、日月星辰、海洋天象等。

(3)文化场馆主要包括沿海地区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展览馆、陈列馆、民俗馆、海洋馆、水族馆等。

(4)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古人类活动遗址、古盐场、古海港、古战场、古卫所、古炮台、古沉船、古海底文物、古海塘、古灯塔、古贝丘等。

(5)现代生产生活场地与设施是指沿海居民生产与生活的场地,主要包括海港、码头、渔场、渔村、跨海大桥、海滨城市、养殖场等。

(6)宗教文化及民间信仰场所主要包括海上寺庙、海神庙、观音道场、龙王道场、历史名人祠、家族宗祠等。

3.2 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

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形式,主要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庆典会展、涉海社团、现代海洋科技、传统技艺、名人名地等。

(1)民风民俗主要包括传统节庆、民间庙会、宗教信仰、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

(2)海洋文学艺术主要包括海洋文学、现代艺术、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剧、摄影、曲艺、杂技、美术、雕塑等。

(3)海洋庆典会展主要包括文化节、艺术节、旅游节、开渔节、海鲜节、沙雕节、交易会、博览会等。

(4)涉海社团就是指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与海洋有关的国际组织、国家组织和民间组织。

(5)现代海洋科技主要包括海洋基础科学、海洋应用科学、海洋渔业技术、海洋盐业技术、海洋油气技术、海洋矿业技术、海洋航运技术、海洋气象技术等。

(6)民间技能主要包括沿海民间产生并广为流传的故事、谚语、掌故、传说、神话以及口述形式作品和民间工艺技术、日常生活技艺等。

(7)海洋名人名地就是与海洋相关的名人、名地、著名事件等。

目前,浙江有观音传说(舟山市)、徐福东渡传说(象山县、慈溪市、岱山县)、戚继光抗倭传说(台州市椒江区、临海市)、海洋鱼类故事(嵊泗县、洞头县)、舟山渔业谚语(岱山县、舟山市普陀区)、跳蚤会(舟山定海区)、舟山渔民号子(舟山市)、舟山锣鼓(舟山市)、陈十四信俗(瑞安市、平阳县,洞头县)、妈祖信仰(洞头县)、东海龙王信仰(舟山市普陀区)等46项国家级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6]。

4 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4.1 政府主导,做好对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宣传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好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法规,提高全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大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出有利于海洋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以及相关的政府机构都要各司其职。

4.2 全面普查,建立海洋文化资源库

浙江沿海地区尤其是基层地区,应对当地的海洋文化资源有十分清楚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与分类,编制出完整的当地海洋文化资源名录,从而做到心里有数。对已列入名录的海洋文化资源,建立遗产资源库,制订具体的保护措施,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浙江海洋文化建设服务,这需要各级文物部门、史志办、博物馆等协作完成。

4.3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繁荣浙江海洋经济

所谓海洋文化产业,就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它主要包括滨海旅游业、滨海休闲渔业、滨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涉海艺术业等[7]。海洋文化产业的繁荣有利于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同时,可促进浙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 统筹兼顾,区域协作

在浙江沿海地区,由于有着相似的自然区位与人文氛围,在海洋文化资源的建设上可能出现反复与雷同,这就需要对海洋文化资源建设进行统筹兼顾,区域协作。如浙江沿海多地有关徐福、孙恩、张苍水、陈靖姑、戚继光抗倭的传说与故事,这就需要地区间的联动建设,进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

5 结束语

浙江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积淀深厚,气度恢宏,境界高远,它象征着浙江人求变创新,开放进取,敢为人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奋斗精神。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海洋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海洋文化资源承载着厚重的浙江海洋文化,其蕴涵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建设浙江省海洋文化对于推进浙江省海洋特色的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建设,促进浙江省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浙江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鲜明的特点与独特的优势。本文就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区域分布以及存在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提出对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建设的见解,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海洋文化的建设。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5

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关于对外省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的考察和思考

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从外省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着,我们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要树立新的全面发展观;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要选准突破口,坚持体制创新.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制定完善的经济政策,坚持产业意识和效益意识,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文化产业.

作 者:刘亚政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长春,130051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年,卷(期):“”(1)分类号:G0 F12关键词: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6

摘 要 列宁从俄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阐发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于是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的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这对我国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 列宁 文化建设 启示

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也是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新篇章。当然他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不仅包括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而且还包括文化建设,特别是在他逝世前夕论述了许多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思想。所以我们学习和掌握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

列宁明确指出,文明化建设是苏维埃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列宁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政治任务到经济建设再到文化的思路进行转移,只有文化建设发展了才能完善政治制度、巩固政权。文化发展应该汲取人类的全部文化遗产,列宁认为只有通过国民识字教育工作,才能使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懂得政治,才能够参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成为国家政治治理的主体。

第一、苏维埃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是文化建设。列宁晚年明确指出,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关系到苏维埃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要想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发展文化建设。但是列宁却认为,文化建设不仅能为政治上已经先一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苏维埃俄国提供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且还能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列宁还特别强调指出,“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是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①。

第二、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协调一致。列宁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政治任务到经济建设再到文化的思路进行转移,只有文化建设发展了才能完善政治制度、巩固政权。列宁曾多次提出,俄国的文化水平落后是导致政治建设的根本问题所在,列宁晚年更清楚的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就要以文化的发展来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来维护无产阶级政权。发展文化就能够保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也能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建设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发展也同样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的成效。

第三、文化发展应该汲取人类的全部文化遗产。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文明成就的意义上讲,文化具有强烈的继承性特征的。列宁在早期的国家建设中就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在1920年就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②”。但在晚年的思考中,列宁又注意到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他在论述中着重强调“在文化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列宁强调要用民主的、自由的方式来争取解决文化问题,反對使用机械的暴力手段。

第四、开展全面而广泛的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列宁认为只有通过国民识字教育工作,才能使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懂得政治,才能够参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成为国家政治治理的主体。他指出,“国家首要关心的”应该是要“有读书的人,有更多能读书的人③”。列宁认为发展教育就应该要发挥教师作用、提高教师地位。他还主张在教师中选拔积极的优秀分子到领导岗位上去,特别是那些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知识的教师要有计划的吸收他们,要让他们担任地方的工作特别是中央的负责工作,更应该把一些思想积极的、最有文化修养的教师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支柱,这样就提高了教师在全社会的地位。

二、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以同等的切近性、甚至是更强的紧迫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从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提出了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不行的,还要有高度发展的先进文化,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才能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下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现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就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因此,必须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坚持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我们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认为要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除了有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外,还要求有高度发展的先进文化。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正是对列宁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整体发展构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要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宁晚年提倡要大力普及国民教育,发展教育事业的思想,此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导致了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发展也极不平衡,从而人民群众文化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党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要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想取得政权就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政治保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性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中相适应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方向是沿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向高级的阶段的共产主义文化迈进,这是一个崭新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其性质,完善其基本任务,达到文化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的目的,为我国建设我国的全面小康,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5:176.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5:348.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5:764.

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7

201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就关系百姓生活的热点问题, 联合在网上开展调查。截至目前, 在众多热点选项中, “反腐倡廉”名列众多网友关注热点榜首, 这也是继2008年以来, “反腐”连续3年成为最受关注热词。遏制腐败, 为党分忧, 为民造福, 成为必需, 但反腐败谈何容易。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要有效地治理腐败, 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腐败发生发展的规律。现在的问题是, 腐败已经从具体的腐败事件转化为腐败文化。

腐败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 是因为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其复杂、深刻的文化背景, 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 一是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为官者享有特权, 高高在上、独断专行、利益优厚。官本位文化形成以后, 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权力的变相运作——权钱交易、以权谋私, 腐败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二是利本位的经济文化。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追逐利润, 它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影响。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本身不经商, 无法获得利润, 但是他们拥有可以交换金钱的权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领导干部们面临着钱与权的诱惑, 存在着较大的腐败可能性。三是情本位的关系文化。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人情社会”的现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人治”往往取代“法治”, 在纷繁复杂的人情面前, 法显得苍白无力, 常常大打折扣, 徇私枉法也就不难理解了。上述三个因素中, 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和情本位的关系文化,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 而利本位的经济文化, 在更大程度上属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一旦形成,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腐败文化同样如此。不消除腐败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 腐败现象就不会消失。惩处一个个的腐败分子, 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如果把党政干部比作鱼的话, 腐败文化就是水。水被有毒物质污染了, 再健康的鱼也很难生存。常言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解决文化领域的问题必须用文化的手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必须建立一种廉政文化, 占领文化阵地, 来抵御、战胜和取代它的对立面——腐败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用监控机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出现“廉政文化”的表述, 说明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央高度肯定。2010年初, 中央纪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 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 大力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 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二、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内涵

据百度百科,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自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 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建设理论, 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 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政者正也”, 为官从政要正;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有了法律, 还要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来执行法律;主张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把教化放在前面, 等等。腐败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研究腐败这一历史性课题, 多管齐下来反腐倡廉,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 如不断丰富和调整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洁教育, 注重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等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 廉政文化建设任务还必须在深刻总结和吸取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来完成。

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意见》强调, 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廉洁价值理念, 积极推动廉政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而红色文化则拥有先进的廉洁价值理念和丰富的廉政文化产品资源。这与廉政文化的理论渊源是相吻合的, 正如前述, 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文化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 又涵盖革命传统文化, 而红色文化就其内涵来说, 同革命传统文化是基本一致的。

红色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 具有丰富的内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广义的红色文化则在时间跨度上有了更大的延伸, 它不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还涵盖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来说, 红色文化不仅可以提供直接的资源和素材, 在方法论层面, 又可供借鉴。

3.1 教育层面

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 从内心深处不想腐败。

在全球化的今天, 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 带来了异质思想文化的激烈交锋和形形色色的诸多诱惑, 广大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作风、道德修养、纪律观念等方面都经受着新的考验。在物质层面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同时, 在精神层面, 党内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某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 为求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到处烧香求神拜佛, 精神空虚, 生活腐化。时至今日, 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 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以至于当下不少国人发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的呼声。我们的回答是: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改变, 没有奢侈浪费的资本。再者, 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把奢侈享乐奉为人生的信条, 就会脱离群众, 被群众所抛弃, 最终会亡党亡国。

而红色文化则为我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理想信念教育是红色文化的一大亮点, 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和坚定, 是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后代难以想象的。在条件极为艰苦、环境极为险恶的革命战争年代, 面临着反动势力的围剿和屠杀的威胁, 革命前辈们对自己认定的奋斗目标矢志不移, 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同时又以苦为乐, 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豪情, 这同当时的党中央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反腐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以中央苏区为例, 1932年12月17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第10期发表了中执委副主席项英署名的社论《发展生产节俭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 标志着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以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腐化为主题内容的斗争中, 党和政府针对“预算不确实, 浪费贪污严重, 危害革命”的现实状况, 选择贪污浪费为突破口, 齐头并举、扎实深入地开展斗争。一是运用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动员。《红色中华》积极号召苏区人民共同起来“反对贪污浪费”, 倡导切实可行的“节省运动”。提出了“节省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 “每月节省三十万来帮助革命战争”等响亮口号。翻看《红色中华》可发现, 几乎每期都有各机关、团体、企业、部队、学校开展节省运动的内容。二是提出了节俭反腐的具体要求。《红色中华》131期发表了《本报号召全苏区革命群众实践六项节省规约》:“一、每天节省一个铜板;二、不进馆子不吃小食;三、节省办公费用百分之三十;四、普遍建立节省箱;五、每伙食单位建立一个菜园;六、开展向一切浪费的官僚主义者的斗争。”三是党的高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央机关领导干部响应最为热烈, 中央土地部、粮食部、劳动部、国民经济部、财政部、教育部、总务厅、中共中央局、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等部门工作人员纷纷表示;每人每天节约2两米, 油盐菜钱由4分减到3分, 不要政府发夏衣……陈云、博古、邓颖超、毛泽覃、罗迈、陆定一等23位从白区到苏区来工作的同志联名致信《红色中华》, 表示“每天少吃二两米, 今年不领热天衣服。”等等。这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后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既是对革命胜利经验的深刻总结, 又是对我们党能否成功执政的鞭策与警醒。

3.2 制度层面

利用“红色文化”建章立制, 并切实贯彻执行, 做到有法可依、令行禁止, 不徇私情, 从严治党, 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不敢腐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一直重视在制度上建党, 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集中制。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民主集中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甚至遭到破坏, 这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得以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 原因复杂, 制度的缺失是主要的方面。单纯依靠教育来保证党的纯洁是很难的, 因为人的品质是会变的, 人在诱惑面前很容易动摇。坏人变好很难, 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而好人堕落很容易。现在被曝光的腐败分子, 刚涉足政坛时应该是廉洁的, 甚至是优秀的, 否则不会得到提拔重用。但随着地位的提高, 权力的增大, 外界的诱惑, 一旦放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很容易蜕变。所以, 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说, 人是靠不住的, 但制度却是靠得住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在制度反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来说不无启示。一开始中央苏区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这给贪污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党和政府及时总结了教训, 注意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制定了详细的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比如为了严惩贪污浪费行为, 1933年12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发了由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 训令规定, 凡苏维埃机关、国有企业及公共团体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 处以死刑;贪污公款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 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上300元以下者, 处以半年以上2年以下的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下者, 处以半年以下的强迫劳动。同时, 对上述犯罪者还得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 并追回其贪没之公款。对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罪。对于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 致使国家受到损失者, 依其浪费程度处以警告、撤销职务以至1个月以上3年以下的监禁。二是重视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的贪污腐化案, 中央总务厅苏大工程所主任左祥云的贪污案, 瑞金县财政部会计科长唐仁达侵吞公款、公债、谷票、公物案, 雩都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经商案, 都是中央直接进行查处的。当时虽然对一些案件的处理存在着扩大化或偏重的倾向, 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是正确的, 对加强中央苏区党政机关的廉政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中央的决心和采取的果断措施, 有力地震慑打击了腐化堕落分子, 教育了广大群众, 密切了党、军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3 监督层面

利用“红色文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 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

2009年以来, 省部级高官密集落马, 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市长许宗衡, 公安部原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郑少东,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朱志刚, 天津市原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皮黔生, 浙江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 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上述高官的严重违规违纪行为, 相当一部分是在现任职务之前进行的, 也就是说, 他们的违法乱纪行为, 并没有影响升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从我国现有的制度构架来看, 对官员的监督可以概括为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 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就专门机关监督而言, 每一名官员都面临着组织、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三个部门的监督, 但这依然难以避免“边腐边升”或“边升边腐”现象的出现, 多重保险似乎并不保险。究其原因, 除了腐败官员的违纪手法日渐高明、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有关领导不动真格之外, 监督不力是重要原因。其实不难发现, 监督比制度更有效——只有在有效的监督之下, 腐败分子被曝光之后, 制度和法律才会起作用——如果监督不到位, 腐败分子未被揭发, 再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也毫无意义, 这就是“边腐边升”或“边升边腐”的实质。据报道, 全国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线索70%来自举报, 群众举报成了反腐败主渠道。但是, 由于反腐举报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的缺失, 举报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往往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全国每年发生逾千起举报人致残、致死案件。尤其耐人寻味的是, 有争议的干部比没有争议的干部更容易被提拔任用, 理由是没有争议的干部往往是不去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殊不知有争议的干部极有可能是潜在的腐败分子或已经腐败了, 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监督工作的软弱无力。

我们再回到当年的中央苏区, 看看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是如何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克服政府中的不廉洁行为。1932年3月初, 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在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表《反对浪费, 严惩贪污》的文章, 指出“我们号召工农群众起来, 帮助政府, 来反对各级政府浪费政府的钱, 驱逐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出苏维埃”。“为了监督和防止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发生官僚腐化, 加强工农检察工作, 设立各级控告局, 规定突击队的组织与工作”。通过设立控告局, 受理群众的举报;通过组织突击队, 及时查清群众检举揭发的问题。为加强对群众检举运动的领导, 1932年12月1日,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发布第二号训令, 要求各级工农检察部都要组织临时检举委员会, 由工农检察部长任委员会主任, 由职工会、雇农工会、军事、少共等部门派人参加。训令还对检举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及需求作了指示。随着群众检举运动的深入, 中央又及时总结经验, 加以指导。大多数的贪污案件是由通讯员的通讯而检举, 由群众的参加与揭发。中央互济会财务部长谢开松的贪污案, 就“是由本会通讯员的报告与该会主任的控告”而被揭露出来的。运动开始,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收到群众的控告信, 说中央印刷厂、造币厂和军委印刷所三个厂的会计科长都有贪污腐化行为。但监察机关派人去查账时, 查了几次也查不出来。后来,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的监察人员发动群众, 在三个工厂分别组织了轻骑队、突击队, 吸收他们参加审查委员会工作。经过仔细检查, 最后终于查出了三个会计科长的贪污罪行, 1934年2月11日和17日两天, 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召开群众大会, 将杨其兹、凌全香、路克勤这三个犯贪污罪的会计科长移交苏维埃法庭依法制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部分, 强调“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增强监督合力”。当年的中央苏区已经看到了舆论监督的威力, 要求舆论工作者要在反腐败斗争中营造浓厚而积极的舆论氛围, 使腐败现象曝光露丑, 成为众矢之的, 遭到沉重打击, 从而得到有效遏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在《红色中华》的影响下, 时刻注意检查督促自己的言行规范, 自觉投入反腐败斗争的洪流中。纵观《红色中华》, 它从未放弃或放松对反腐败这个“焦点新闻”的采访报道, 这些内容常常被发表在醒目的头版头条, 有时占的篇幅很大。如《红色中华》168期共有10版, 其中7版涉及反腐败斗争, 项英写的《于都检举的情形和经过》洋洋洒洒, 整整占了6个版面。《红色中华》还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件的跟踪追击, 举一反三, 深化认识, 如“于都事件”一案, 《红色中华》159、161、176期就连续作了系列跟踪报道。从《红色中华》栏目来看, 辟有反腐败斗争的专版专栏, 如“突击队”、“铁棍”、“警钟”等专栏, 针锋相对地揭露和批判一切腐败现象, 同样一目了然的“光荣的红板”和“可耻的黑板”栏目则分别报道先进或落后典型, 相应给予表扬或批评。从体裁来看, 《红色中华》充分运用社论、消息、通讯、布告、训令、评论、杂文、漫画等众多形式, 多层次多角度对腐败现象开展尖锐的批评和无情的斗争。从文风来看, 《红色中华》的文章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常常引用描写、议论、夸张、比喻、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 对标题特别注意斟酌, 别出心裁, 让人过目不忘, 如《节省经济、帮助战争》、《官印》、《大梦沉沉的区苏主席》等。

不难发现, 我们党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许多政策措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甚至在党的幼年时期已经出现, 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比当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 继承其中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宝贵经验, 同时要与时俱进, 结合本地域、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 创新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体制机制,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摘要: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拥有先进的廉洁价值理念和丰富的廉政文化产品资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用监控机制, 在当前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林华.廉政文化:遏制腐败的基础防线[J].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 6, 17.

[2]、李洪峰.从战略上思考廉政文化建设[J].文汇报.2008, 9, 1.

[3]、尧都龙仔的空间《.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J].百度空间.2009, 8, 3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5]、王关兴, 陈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秦亚洲, 范春生.中国今年省部级高官密集落马升迁前即已腐败[J].中国新闻网.2009, 7, 28.

[7]、王关兴, 陈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8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的过程。文化建设突出在“建”字上, 基于策划学、传播学的理论之上, 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策划和传播, 是一种泛文化。

文化管理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 整合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物资、财务、营销等管理模块的管理活动, 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企业管理的文化内涵, 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文化品位, 实现企业管理的本质飞跃。文化管理是由高层强烈传达核心价值观的信号, 并围绕核心价值观直接从企业关键问题着手, 并展开战略、架构、人力、流程等关键环节的调整, 从而进行企业系统的变革。

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管理的对象完全从“物”转向“人”, 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使全体员工的身心能够融入到企业中来,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 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体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 它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渗透, 来实现文化管理模式的提升, 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 进而成为“企业人”。

二、文化建设要以文化管理为目的

万物的根源是道。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 企业发展的灵魂。然而, 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重理念”、“轻应用”的现象, 只重视企业理念的创新, 求新奇、求美感、求震撼, 而忽视了理念背后的管理支撑, 只是一堆文字堆砌之物。这样构建的文化体系与企业的经营实践脱节, 无法应用文化理念指导经营实践。

西安烟草在企业文化构建之初, 就以解决管理问题和企业发展难题为导向。牢牢把握行业特性, 确立了“贡献国家、服务社会、发展企业、成就员工”的十六字企业核心价值观, 与“两个至上”行业宗旨和国家专卖体制下的企业现状紧密融合。

三、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的实施步骤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理清企业的所有基本价值要素, 形成和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 然后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转变成企业的关键的工作驱动要素, 推动整个企业的全面提升。

由此可见, 企业文化管理就是企业核心价值管理, 它以企业价值的解读和凝练为基础, 以管理科学为载体, 从管理中来到实践中去, 使企业的价值驱动要素清晰化、系统化和可执行, 并通过有效方式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主要步骤是: (见图1)

1、梳理解读系统论证

首先, 需要明确三个问题:我们有什么和我们的强项是什么?关键成功要素 (KCI) 与企业文化传统;我们是什么和缺什么?关键障碍要素与企业文化现状;我们要做成什么?关键战略要素与员工期望。

2、确立核心价值

当企业基本清楚了自己有什么、缺什么和要什么之后, 就可以传承企业的优秀基因、针对并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支撑企业的未来发展, 确立核心价值观。

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看上去是个文字凝练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 它既包括理准确、客观的定量分析, 也包括深入、全面的定性分析过程, 通过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 最后才能做定位的分析。

3、确立价值转变导向和导向的主题

新的价值导向不但继承了原有优秀的基因, 更多的是针对企业管理障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所以必然要冲击原有的价值导向。而企业文化管理中最有魅力和感召力的就是通过解决问题而带来的“改变”。企业的问题也很多, 要提升的认识也很多, 但高层管理者必须就以下问题达成共识:

哪些是企业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哪些核心问题必须优先解决?

如果要提升, 什么才是我们的优先工作?

如果改变, 对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样的行为必须大力倡导, 什么样的行为必须立即终止?

最后才能确立“我们应该是什么”和“我们应该做什么”。

例如, 西安烟草将提升服务作为最核心的问题, 进而提出打造“丝路情”服务品牌, 提升六大服务的要求, 明确了改革的方向:

◇企业服务社会——我们行业存在依靠专卖政策, 企业要贡献国家就要服务社会。

◇领导服务员工——没有成就员工的企业发展就不算成功。

◇全员服务客户——我们是商业企业, 做好服务工作是每个人的责任。

◇机关服务基层——基层一线人员是服务的主体, 机关要做好基层的保障, 倡导机关服务基层。

◇公司服务工业——作为连接工业和零售户的桥梁, 要为工业企业提供各类市场信息和服务。

◇上游服务下游——为保证高效的服务, 内部运转需要顺畅, 倡导上游服务下游。

通过服务品牌建设与相应的品牌传播、管理, 西安烟草进一步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不断探索由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的方法、途径。

4、发布文化信号

确立了导向和主题, 管理者需要及时向企业发布“我们要向这个方向迈进”、“我们能够做的更好”的强烈信号, 让所有的成员明了“我们开始面临变化了!”

导向信号按强度分为两类。不管是哪个类型的信号, 设计的原则是一致的:清晰准确;容易执行;便于认知;便于衡量。

第一类型是引爆型信号, 是激烈的、充满冲击力的。它可以立刻让所有成员明白管理者的意图, 感到变化。以激情改变顾虑, 以恐惧压制焦虑, 清楚地告诉成员“必须要这么做, 没有退路, 没有借口。”

第二类是温和型信号, 相对第一类自然让接受群体容易接受些。它一般通过一个个细微的小变化、或者一系列的会议或培训等等来逐步达到变革的目的。这类变革信号的选择比较容易, 但是它对于设计的内容非常高。

西安烟草则结合了两类导向信号的优点, 在全市系统传播开元文化、开展“六大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全员。开展“丝路情”服务明星和服务标兵评选活动为载体,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贯、引导和培训活动, 使全体员工对“丝路情”服务品牌的内涵、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知晓率达到100%;开展“说身边人、看身边事”、“客户眼中的‘丝路情’”、“满意只是起点、服务没有终点”等专题的案例征集活动, 对服务品牌六大服务的核心内涵和行为标准进行解析;同时, 市局通过品牌营销策划, 组织开展工商零联谊、文艺巡演、文化体验等“丝路情”主题活动, 积极向零售户和消费者传递服务品牌的价值诉求和品牌形象, 将品牌建设中迸发的活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文化深植

在管理高层的带动下, 各级管理层根据自己的组织特征, 对照文化指标体系, 明确部门能力提升重点和难点, 并对照自查。

部门可以定期进行自我查找, 针对对照表中得分不高的行为进行改善, 并在下一次考察中对改进行为进行再次检查。通过这种持续完善的过程, 部门可以在企业核心能力素质指标指导下,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西安烟草通过行业企业文化评价软件定期参与行业企业文化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 提出完善方案, 不断完善自身企业文化。另外, 对照“服务品牌运行管理规范中”的标准, 自我诊断服务效果和服务水平。

四、文化管理实例

[文化管理实例1]:蓝田县局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客户亲情化服务模式

在西安烟草“丝路情”六大主题服务的倡导下, 蓝田县局以烟草行业的“产品性质”、“市场制度”为前提, 以“丝路情品牌化服务”和“信息技术网络支撑”为基础, 以亲情化服务为重点, 实施“亲情化客户关系管理”, 以达成“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目标。 (见图2)

[文化管理实例2]:户县局“丝路情”大讲台活动

户县局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工作”为目的, 围绕日常市场管理和服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定期开展“丝路情”服务大讲台活动, 让员工通过上讲台谈工作体会, 相互交流, 相互探讨, 形成一种固定的工作交流平台。

户县局把“丝路情”大讲台作为一种日常管理手段固定下来, 既促进了县局上下的沟通与合作, 提高各部门执行工作目标的效率, 又能集思广益, 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方法、工作进度。

[文化管理实例3]:“百人千户”扶贫帮困活动服务终端

市局 (公司) 对全市困难卷烟零售户及有意从事卷烟经营的社会弱势群体两类帮扶对象进行摸底调查, 确定了困难零售户1156户, 创业帮扶对象383户, 并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

将所有帮扶对象列入营销系统亲情式服务对象。帮助创业帮扶对象办理许可证, 顺利开店;为困难零售户提供标准化、增值性、亲情式、个性化服务。开展经营指导, 加强弱势零售终端重点品牌培育能力提升, 帮助制定切合客户实际的品牌培育方案, 使零售户懂经营、会算账、能盈利;开展专卖管理政策法规及市场信息、真假烟鉴别、预防偷盗、调包、诈骗等知识宣传培训;帮助申请帮困基金, 根据“丝路情”帮困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帮助符合基金救助条件的困难户申请救助。

为了深入推进该项活动, 持续提升服务终端的能力, 市局公司还面向各单位 (部门) 发放《帮扶对象考核表》, 开展帮扶效果考核评估工作。借助该平台将服务客户的理念深植到每位员工心里, 用实际行动向零售户传递丝路情服务。

文化淬炼时代精神, 文化凝聚奋斗力量。西安市局的开元文化突出“开放、开明、开拓、开创”的企业精神。又以“丝路情”服务品牌为载体, 深植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实施文化管理, 真正用文化促管理、促和谐、促发展。在整个过程中, 西安烟草注重文化融合问题, 利用行业“235”教育实践活动平台实施和推动文化管理。

以上是西安烟草在自身企业文化实践中探索从文化建设走向文化管理路径的初步总结, 主要步骤并非一成不变, 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确定。关键要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这样员工才能感到“文化的力量”, 如果文化不能解决问题, 再好的文化都是海市蜃楼。

摘要:文章以西安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为例, 对比了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的概念, 并在企业文化实施过程中, 积极探索从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的方法和途径, 初步总结了从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的步骤, 为同类型企业的文化落地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管理,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政.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动力源.中外企业文化, 2004. (1)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9

“一片平畴京门地,千年文脉燕赵天”是这座古城的生动写照。保定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距北京140公里,是首都的“南大门”,素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的美誉,全市辖27个县(市、区)和开发区,人口1100多万;保定是尧帝的故乡,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满城汉墓、直隶总督署、莲池书院、白洋淀、野三坡等众多古迹和景区,历史上出现过刘备、赵匡胤、关汉卿、王石甫、祖冲之、郦道元等众多名人;保定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拥有我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发祥地,红旗谱、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英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保定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形成了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为代表,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白沟箱包、容城服装、高蠡纺织、曲阳石雕、安国药材、满城草莓等特色产业享誉全国;保定是“冠军摇篮”,产生了郗恩庭、齐宝香、王浩、钱红、郭晶晶、庞伟等16名世界冠军、21名亚洲冠军。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保定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与上海一道共同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入中国首批启动的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成功探索了低碳城市“保定模式”。

一、积极倡导和推动“绿色文化”,用“绿色文化”引领生态建设和低碳建设

为了扩充绿量,提高质量,建议实施了“五绿”、“三型”生态园林绿化举措。“五绿”,即在绿化过程中做到:见缝插绿,凡能种树的地方一定要种上树,向密植要绿;破硬建绿,在本该绿化而已经硬化的地方凿地刨坑,向破硬要绿;拆迁辟绿,拆除不符合规划要求和不方便群众的建筑,拆除路旁墙体和院落围墙植绿爬绿,向拆迁要绿;垂直挂绿,利用楼宇墙面,栽种藤本植物或倒栽悬挂类植物,向垂直墙面要绿;屋顶造绿,在建筑物顶部开辟空中花园,向屋顶要绿。通过“五绿”并举,达到“三型”标准,即,林荫型,在户外要实现绿树成荫、绿树成行、绿树成面、绿树成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林中走,车在林中行;景观型,就是要乔灌花草结合,大小林木错落有致,树下树旁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园艺小品点缀其间合理搭配,美观大方;休闲型,突出以人为本搞绿化,林荫下设石桌石凳、健身器材等设施,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适宜场所。随着“绿色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和“森林生态固碳计划”的全面实施,保定的城市绿化取得长足发展,自2002年以来,城区绿化以每年近200万株乔木速度递增,截止2009年底,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为由18.49%和23.63%提高到34.1%和39.96%,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446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5平方米。城市因绿化而低碳,而美丽。

低碳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植树绿化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较长一个时期,由于对绿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认识不清,像国内众多城市一样,保定也曾一度陷入“年年植树不见树”的误区,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导致重硬化,轻绿化;之后,受一些绿化起步较早城市影响,我们又把城市建设方向转移到种花种草上,把种花养草作为绿化城市的主要措施,出现了树少、树小、树丑的问题,城市空气质量日益下降,“热岛效应”非常明显,市民群众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怎么才是坚持以人为本,怎样才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怎样才能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考证,特别是对森林和草坪在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气候中作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到森林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降尘、减噪等方面的作用是草坪和灌木的十几倍,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乔木应是绿化的主体。为此,我们注意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搞好绿化的突破口,在全市干部群众中树立“绿色文化”理念。一是破除就绿化搞绿化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理念;二是破除花草当家思想,确立以乔木为主的生态绿化理念;三是破除以工程绿化为主的思想,确立全方位绿化理念;四是破除平面绿化思想,确立立体绿化理念;五是破除单纯依靠政府抓绿化思想,确立全民搞绿化理念;六是破除春季一季绿化思想,确立一年两季绿化理念。

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低碳文化注入时代生机

保定人文璀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形成了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独特文化景观。在众多传统文化门类中,武术文化就是其中一支芬芳四溢的艳丽奇葩。古城保定自古就有习拳练武传统,我国近130个拳种中有22个产生于保定,尤其是鹰爪翻子、戳脚、短拳、绵掌、形意、八闪翻、八卦掌及孙氏太极、武氏太极等更是声名远播。并且,保定还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摔跤之乡,是中国式摔跤的发源地。保定近代摔跤大师常东升(人称“花蝴蝶“)被誉为”世界摔跤之父”。保定快跤中的“勾腿”曾天下无敌,被中国跤界誉为“一腿勾天下”,“勾腿子”是保定的代名词,保定人也以“朴实、仗义、勇敢”而著称。武术,让一代又一代保定人视为瑰宝。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武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保定人,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中,演绎出一曲曲动人的时代赞歌。

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核对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它所涵载的理想与冀望是数千年来不灭的火焰,照耀着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征程,并在自身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精神生产是第二性和被决定的。但是精神生产还有其相对独立性和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低碳城市建设,强调的是通过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更加关照他人、关照自然,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低碳城市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并且,这一实践是群体性的、社会性的全民实践,把各种积极文化因素注入到这一实践中来,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三、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为抓手,普遍提高市民的低碳意识

实现低碳,建设低碳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搞好节能减排。除各类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外,每一个市民的力量都不能忽视,这样才能取得“聚沙成塔、聚羽沉舟”的功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单元。低碳,要从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人做起。根据中央提出的“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要求,结合我市社区建设实际,协助市委分管社区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为抓手,建设自治型、安全型、温馨型、学习型、长寿型‘五型社区’”的工作思路,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教育指导,属地管理;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积极协调、调动和发挥社区组织及社区内各种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社区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协会、社区体育协会、社区文艺队有效开展活动,大力普及低碳知识,在全市社区营造了浓厚的低碳氛围。

现在,低碳已在全市160多个社区、1000余个庭院蔚成风气,许多市民自觉改变习惯,从细节入手追求低碳,随手关掉电源、不坐电梯爬楼梯、步行骑车不坐车、用二次水冲马桶、洗完衣服能晒不烘干、做饭用中火、冰箱储存适量等低碳道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许多人的新的问候语。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10

一、加大高校档案征集工作力度,扩大馆藏资源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档案馆、室已不再像原来那样单纯的“故纸堆”资料集中存放地。随着信息化、网络数字化以及全媒体的迅速发展,档案作为高校历史发展的财富,逐渐由昔日的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渐渐开放开来,由幕后走向前台,其文化信息存储、传播、教育日益突显。那么,为了使得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能够源源不断地为高校建设事业提供有价值、促发展的文化信息资源,就必须要把最基础的档案征集工作做好、做到位,凡是反映高校建设发展和进步的有价值信息资源都要按时、依法且齐全地征集进来,以便最大限度地丰富馆藏档案资源。而且不但要收集高校各单位教育活动的文书档案,更收集各部门专业档案,如:高校财会、基建项目、科研成果档案等;实物档案,如奖杯、科研实体成果以及新型载体材料档案,如多媒体、影音、APP等,把反映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件、活动、建设和历史轨迹的原始声像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地接收进来。要从传承高校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把征集高校特色档案、各历史时期对社会和高校自身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档案、教育教学专业档案作为高校档案部门的重点工作,使社会公众和在校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高校发展进步的历史文化和精华所在,进一步感受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档案的传播功能。与此同时,收集工作不能只限于纸质材料,还要注意全媒体形式的电子文件的收集。以便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联合高校教学单位、图书情报部门应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借此渠道,高效、迅速、便捷而准确地将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面向社会公共的文化资源,进而推动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二、创新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服务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存贮了记录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大量的有价值文化资料,可以说,是高校的信息资源重要阵地之一,然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却一度处于鲜有人知道、甚至无人问津的“保密场所”,或者有些边缘化的部门。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全媒体的无限应用及传播,高校档案部门的信息服务与传播功能日益增强,甚至与高校各单位、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原本单纯的资料存储功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今高校档案工作,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单位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开发服务利用,拓宽服务渠道和服务领域,要逐步由档案存储接收、文件传递利用、寄存、鉴定整理以及抢救保护、目录检索工作职能向开放式网络服务形式开发转变,开辟更加适应多用户、全媒体形式的服务方式,积极地与高校教育教学部门、图书、情报部门联合,构建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和反馈平台,变成更加综合性的信息服务部门,为社会和学生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改变,由被动接收到主动开辟服务,可以逐步改变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传统形象,提高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阵地地位,从而形成宣传高校档案文化、继续开发有价值高校文化资源,有价值高校档案文化传播、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通过举办档案展览传播弘扬高校先进文化

高校档案是一所高校的文化精髓与财富,时刻记录了一所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充分利用高校档案文化资源阵地优势举办各类型专题展览,能够真实且直观地呈现给社会和在校生,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节庆和大型纪念活动,与高校其他教学单位、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联合围绕学校党委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问题,举办一些反映高校历史文化、对国家和社会、本校有一定成就的名人、高校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成就的展览,宣传和吸引众多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校生等,同时设立信息反馈渠道,广范吸取参观者的有效意见和建议,积极联合教育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发信息资源整合渠道和平台,为学校提供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档案文化服务,为高校领导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贡献出力量。

摘要:高校档案文化资源是高校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原始记录和精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淀、传播、教育等功能,本文就如何利用档案文化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档案文化,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吕晓庆.谈面向社会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J].黑龙江档案,2014(01):66.

[2]刘敏华.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之我见[J].档案管理,2014(4):75.

[3]吴小园.论高校档案的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功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103.

[4]田忠强,陈江鸿.“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O2O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档案,2016(1):116.

[5]赵娟,刘迎红.档案服务大众化若干问题探析[J].兰台世界,2016(01):29.

[6]金荣蓉.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刍议[J].科技展望,2015(31):38.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 篇11

关键词:地铁工程项目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地铁1号线的顺利开通,天津跨入地铁时代。近几年地铁2、3、9号线集体亮相,与1号线 “联网”,形成贯穿中心城区四方的“米”字形骨架。5、6号线的建设全面展开,地铁2号线将延伸至天津机场……以有史以来最迅猛的势头出现在天津的城市版图和生活中,开发地铁资源,打造地铁文化,必将成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契合点和产业新亮点。

一、加强地铁工程建设项目文化建设的意义

项目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延伸,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项目文化建设是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内涵的迫切需要

把施工一线的地铁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把项目管理实践中优秀的文化因子和文化成果提炼、升华,形成新鲜的文化血液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是不断丰富和深化地铁文化内涵的迫切要求。

(二)项目文化建设有助于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地铁集团的品牌是在一个个地铁工程项目建设中树立起来的。大力加强项目文化建设,通过工程建设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攻坚克难的意志品格、标准规范的现场施工、内实外美的工程质量、整齐划一的宣传展示等,才能树立企业形象,更好地维护地铁品牌。

(三)项目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生产经营管理

加强项目文化建设,以先进的管理思想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通过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将企业和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渗透到项目管理之中,才能提高项目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项目经营管理力度。

(四)项目文化建设有助于凝聚员工

项目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并激发出来,提高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

二、以地铁第二建管中心工程项目文化建设具体实践为例进行策略探讨

我们针对项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在充分发挥项目文化建设在提升中心管理水平上进行了相关探索。

(一)把项目文化建设与劳动竞赛相结合,打造“地铁攻坚克难文化”

“寓无形于有形之中”,将项目文化建设,融安全生产、施工管理、制度建设、过程控制等于一体。在市总、城投集团召开“五比一创”劳动竞赛启动仪式后,组成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的指挥系统,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相互配合、合力推进的竞赛格局。

1、以质量安全为根本点深化竞赛,在强化责任保安全上出成效。以“安全生产月”和“安康杯”活动为抓手,组织全线参建单位签订了“安全质量双协议”,针对地铁工程自身风险和周边环境风险进行了全面梳理,建立风险管控台账。建立“完善两个体系”、“明确三级安全职责”、“加强三项管理”、“强化四项举措”,所辖合同标段安全生产总体均处于受控状态。

2、以工程进度为着力点深化竞赛,在攻坚克难保工期上出成效。组织开展以“坚定决战决胜信心,打赢地铁建设攻坚战”为主题,“夯实两个基础,搭建四个平台”为主要内容的联比联赛活动,党员联比、支部联赛,组织动员各参建支部和广大党员在地铁工程建设中创先进、争优秀、当先锋,不断优化切改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见缝插针、交叉作业、昼夜兼程,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3、以投资控制为落脚点深化竞赛,在精细管理保投资上出成效。严格按照目标责任书的有关规定,做到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把投资控制任务贯穿于概算管理、造价管理、计量支付、工程变更和竣工结算的全过程。同时推行激励、奖惩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调动参建单位积极性,确保各细化的投资额度在各时间段内按时完成。

4、以文明施工为切入点深化竞赛,在便民利民树形象上出成效。形成了业主制定标准规范,监理监督把关落实、施工单位执行到位的工作机制,对所有标段全面推行标准化工地提升工作,要求从开工伊始就按照市级文明工地的标准建设,并努力打造文明施工示范样板工地,努力做到文明施工、不扰民和少扰民。多个施工现场荣获观摩工地和市级文明示范工地称号。

(二)项目文化建设与团队建设相结合,打造“地铁人文关怀文化”

1、锤炼实干班子。要求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要强化项目管理、安全质量、施工技术、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补齐自身“短板”,更好地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实行分工负责,既切实推动了工程进展,又锤炼了工作作风。

2、打造和谐队伍。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和观摩交流、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等,提升员工的管理素质。实行每周中层干部碰一次头、并计划每月开一次全体员工会,及时梳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准确获知员工的思想动态。

3、积极营造“参建单位一家亲”的项目文化。积极开展例会讲评、交流观摩、定期考核、党建联系点等日常工作制度,注重和参建单位保持良性关系。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对劳务工人实行“五自、五同”管理,引导、支持农民工实现“主人梦、成才梦、致富梦、尊严梦、幸福梦”等“五个梦”,收效很好。

(三)把项目文化建设与项目党群工作相结合,打造“地铁和谐共建文化”

1、以公约为指导,力求规范。组织与全部参建单位签订了党建共建、社区共建公约,建立实施项目书记联席会、党建共建沟通、党建工作互评互查等七项制度,签订《工程建设廉洁合同》,确保项目联合党总支发挥出整体联合、上下联动的工作优势。

2、以服务为根本,力求务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工程建设推进紧密结合起来,各单位结合工点实际情况,分别开展了邀请居民进工地体验建设、召开共建联席会议、走访社区居委会听取居民意见、设置社区居民联系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了项目建设与居民之间的良性融合。

3、以活动为载体,力求创新。搭建工团组织活动平台,建立完善项目工团组织,积极开展各类慰问送温暖活动和文体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项目凝聚力。

(四)把项目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相结合,打造“地铁品牌形象文化”

加大宣传力度,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开展了“坚定决战决胜信心,地铁建设攻坚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主题形势任务教育活动。将全年目标任务、严峻形势进行宣传,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挖掘宣传素材,对工程节点、先进典型、中心动态等进行及时报道,搭建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展示了良好的地铁品牌形象。

三、结 语

项目文化建设对团结稳定员工,加快施工生产,确保安全质量,创建优质工程等均有指导和推进作用。同时,每个项目因工程性质、所处地理环境、员工结构、管理模式等不同,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自身特色的项目文化。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实践到总结、总结到实践的探索,把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文化建设活动完美的实现衔接,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与国民文化素质 篇12

国民文化素质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称

我国的国民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曾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以高等教育为例, 1952年, 我国模仿苏联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全面实施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开始“文理分家, 重理轻文”。之后很多年, 这都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使人成为高素质公民的教育, 而不是使人成为工具的教育。我很认同“知识不如思想重要, 思想不如教养重要, 教养不如情趣重要, 情趣不如情怀重要, 情怀不如信仰重要”这样的说法, 因为知识只有升华为人的思想、教养、情趣、情怀、信仰, 才可能有很大的价值。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就是在实践中把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新儒家学者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提出并解释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 即美国很多一流大学的校长都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 而我国大学的校长 (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校长) 大多是由学理工科的人担任的。面向21世纪, 如果我们不能发展文化能力, 不能发挥伦理价值, 不能发展精神文明、精神价值, 只发展科技和经济, 那么将来在复杂的现代化过程中就没有办法稳步前进。直到1999年, 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把人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 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 我国大学才开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去年, 我们透过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看到了中华民族良好的国民文化素质。在地震中, 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精诚团结, 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显出无私的爱。其实, “仁爱”一直就在人们的心灵和情感深处。我们不会忘记,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救灾;我们更不会忘记, 那个刚刚从废墟下救出的孩子躺在担架上还艰难地举起手向人们敬礼, 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这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身上, 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 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素质。而这, 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只有提高文化素质, 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 其中一个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不是“以民为本”, 也不是通常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是指每一个人都不再是别人、社会、国家、民族的工具, 而是自由发展的人, 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地拥有追求快乐和幸福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而国家、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每一个人获得快乐和幸福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共产党宣言》中说, 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中国, “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它使我们的思想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的基点上。反观历史, 从1921年至1949年, 我们是“以革命为本”;从1949年至1979年, 我们是“以政治为本”;在1979年后, 我们是“以经济为本”;而后, 我国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以人为本, 我们才能够有效抵抗多年来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例如:中国远洋集团所属的大连船务集团坚持“员工的生命高于一切”。作为大型国有企业, 它率先做好农民工工作, 使集团的4万多名农民工享有与其他员工同等的权利与尊严, 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然而, 要很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就必须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 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才能拥有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诚如鲁迅先生所说, “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他说, “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只有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确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是中国现代化历史的主旋律。我们很清楚, 中国仍将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 最能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最能调动中国人民的聪明与才智的旗帜, 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与英国订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遇的大变局, 它给中国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民族耻辱感。从那时起, 中国人的心底便生出了一个理想, 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一些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先驱们认为, 中华文化很优秀, 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没有问题, 因此, 他们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场运动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真正走向复兴。而后,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一些人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认为, 要使中华民族走出贫弱与耻辱, 就必须在坚守中华文化本位的同时, 适当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良与维新。但是, 这场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进入20世纪, 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一些人发起了辛亥革命, 打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旗帜, 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千年帝制, 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建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然而, 辛亥革命仍然没有能引导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 欧美列强之所以强大不仅因为它们进行了工业革命, 而且在于它们进行了诸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类的思想文化革命, 极大地改良和提升了它们国民的文化素质。先进的社会制度, 如果是建立在较低的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上, 也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因此, 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杜鹃啼血似的呼唤民主、科学, 极力主张在积极建设新制度的同时, 努力推进“新民”“立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文化建设。客观地看, 新文化运动尽管存在着某种偏颇, 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 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唐德刚先生曾以一个学者的历史敏感预言, 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走出“历史的三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认为, 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社会转型, 汇入人类文明的主流, 成为一个经济自由、政治民主、文化发达的国家。邓小平同志也曾以一个政治家的历史敏感预言, 中国到21世纪中叶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 这将对整个世界发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成就这个梦想, 就需要全国人民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积极地提高文化素质。目前, 我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 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在各种各样的机遇中,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是最大的机遇;在各种各样的危机中, “国民文化素质的危机”则是最大的危机。我国还有一个人数不少的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文盲群体。就是在知识人群中, 也有许多人是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思想、有学历没教养、有青春没热血、有个性没品行、有前途没志气、有理想没实践的。在科学工作者中, 我们还缺少像牛顿、帕斯卡、爱因斯坦这样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哲学头脑的伟大科学家。在诗人、作家、学者中, 我们也很少有像普希金、歌德、莎士比亚、洛克、卢梭、萨特、马克斯·韦伯这样的具有卓越的人文思想和超凡的精神气质的伟人。

上一篇:经济学专业下一篇:防火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