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化资源

2024-08-10

兰州文化资源(精选12篇)

兰州文化资源 篇1

2010年5月21日, 兰州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在甘肃省永登县中川镇的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奠基。该项目的建设对兰州发展循环经济产业,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兰州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项目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基础性项目和全国的示范工程。它将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 宽松的政策环境, 构建高密度聚集资源人才、技术、资金平台, 形成有循环经济 (生态) 产业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是集新体制、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为一体的创业中心和经济单元。该项目将通过区域内外的中间产品和废旧物资的相互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循环, 通过能量资源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构建工业生态链, 以此形成固废资源化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特殊产业集群, 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废物得到有效利用, 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该产业园项目是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项目, 也是兰州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主要项目。它的开工建设为兰州市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迈出了可行的一步。也必将提升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整体水平, 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兰州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计划占用土地500亩, 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占用土地近200亩, 投资1.3亿元。一期建成后, 可建设铜加工厂1个、铝加工厂1个、镀锌管厂3个、平板厂2个、冷拔焊接车间6座、塑料加工厂1个。这些加工企业的建成或解决就业人员2 000余人, 预计年产值1亿元左右, 税收1 000万元左右。

该园区建成后, 将成为兰州地区的金属加工处理中心、电子产品加工中心等多项功能的再生资源园区。同时也将规范兰州地区乃至西北五省区再生资源规模化、程序化, 向高新技术方面发展, 彻底解决目前废金属只收购无处理的混乱局面, 对城市的形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兰州文化资源 篇2

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界对于天地会以及清代社会控制问题研究起步较早,相关成果丰硕,经过对学界现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现将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原始史料汇编、国内近现代学术专著、论文以及国外学者的专著与论文进行综述。

第一部分,原始史料汇编。民国时期萧一山依据大英博物馆内天地会相关资料编成《近代秘密社会史料》一书,罗尔纲编著《天地会文献录》,收录了《贵县修志局发现的天地会文件》、《守先阁本天地会文件》、《陶成章教会源流考》、《水浒与天地会》、《论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的本子》五篇文献,这是对天地会史料汇编的早期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庾裕良、陈仁华等编著了《广西会党资料汇编》,反映了广西地区近代以来的秘密会党发展情况,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七卷本则是天地会相关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史料集刊,台湾学者李振华主编的《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是台湾近年来相关史料汇编的重要成果。

第二部分,国内近现代学术专著、论文。天地会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秦宝琦的《清前期天地会研究》、《秘密结社与清代社会》、《中国洪门史》,蔡少卿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及其主编的《中国秘密社会概观》,郝治清的《天地会起源研究》,徐舸的《清末广西天地会风云录》,胡珠生的《清代洪门史》以及雷冬文的《近代广东会党:关于其在近代广东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等,刘平的《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阐述了秘密社会存在的文化环境与内涵,朱俊强的《秘密结社与社会控制:广西天地会研究(1794-1921)》将广西天地会作为一个整体,较系统地探讨了其从嘉庆到民国早期的发展状况,谭松林主编的《中国秘密社会》七卷本论述了中国古代秘密结社从出现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性质与意义,将秘密社会作为社会问题来研究,台湾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陆宝千的《论晚清两广的天地会政权》以及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2-教乱与民变》等。清代社会控制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研究》,闻均天的《中国保甲制度》,沈大明的《<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孙海泉的《清代地方组织研究》,冯贤亮的《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在第八章探究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盗匪活动与地方防护的关系。论文方面有秦宝琦《从档案史料看嘉道年间天地会组织与传会手段的演变》,来新夏《关于近代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周蓓、张研《清代基层社会聚众案件的量化分析》等。

第三部分,国外学者的专著与论文。关于天地会的相关专著,包括日本学者平山周的《中国秘密社会史》,荷兰学者施列特的《天地会研究》,法国学者谢和耐的《中国社会史》,法国学者谢诺的《中国历史上的秘密社会》等,英国学者弗里德曼在《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中探究了宗族与天地会产生发展的关系,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论述了叫魂案产生、发展以及平息过程中各层权力机制的运作情况。论文方面有前苏联学者诺维科夫《试论“天地会”秘密社团的组织性质》以及加拿大学者王大为的《一个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看法》等。

基本史料

原始史料方面包括:

一、清代档案,包括罗尔纲编著的《天地会文献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七卷本等;

二、官修史书《清实录》、赵尔巽的《清史稿》;

三、当时地方官员的从政杂记,如《越中从政录》、《牧令书》等;

四、相关官员文集和奏折汇编。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团队还将根据需要对乾嘉年间东南地区的地方志进行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期取得更佳的研究效果。

前期准备工作

1.原始史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搜集工作

本项目团队在申报前便已收集整理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料。

原始史料方面包括清代档案,官修史书《清实录》、赵尔巽的《清史稿》,当时地方官员的从政杂记,如《越中从政录》、《牧令书》等,以及相关官员文集和奏折汇编。

原始史料汇编方面包括罗尔纲编著的《天地会文献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七卷本。

国内外相关专著方面,我们掌握了蔡少卿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及其主编的《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朱俊强的《秘密结社与社会控制:广西天地会研究(1794-1921)》,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孟超的《明清秘密教门滋蔓研究》,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2-教乱与民变》,沈大明的《<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荷兰学者施列特的《天地会研究》,英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论文则包括秦宝琦《从档案史料看嘉道年间天地会组织与传会手段的演变》,来新夏《关于近代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周蓓、张研《清代基层社会聚众案件的量化分析》,以及前苏联学者诺维科夫《试论“天地会”秘密社团的组织性质》、加拿大学者王大为《一个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看法》等。

2.项目整体构思工作 项目内容构思如下:

一、林爽文起义前清政府已有的社会管控体系以及对民间结社、异姓结拜等现象的处理措施。

二、乾隆二十六年至乾隆五十年,天地会在林爽文起义前得以产生、发展的原因及这一时期清政府社会管控体系的实际效用。

三、乾隆五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清政府对林爽文起义事件的镇压及总结。

四、乾隆五十四年至乾隆六十年,林爽文起义被镇压后,天地会在被严厉打击的情况下的发展情况与原因,以及这一时期针对天地会,清政府社会管控体系的加强与实际效用。

兰州刻葫芦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篇3

【关键词】刻葫芦 符号 意义 文化内涵

符号学为研究和阐释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可见,每一种符号都能表达某种意义。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抽象性极强,内涵十分丰富。兰州,是丝绸古道上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由于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且地势较高,因而十分适宜葫芦的生长。葫芦,谐音“福禄”,一直以来被人们看做吉祥物。独特的刻葫芦文化在兰州孕育而生。每一枚刻葫芦都是一个符号,都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刻葫芦中的符号生成机制

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结合产生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能指唤起所指,特定的能指和所指具有一定的意指关系,一旦建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指”可以是一些声音、图片、物体等,其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感官,“所指”是这一符号所传达的意义。符号意义的生成是能指的意指过程,即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刻葫芦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工艺品,而是符号化了的工艺品。刻葫芦作品作为能指,其所指比较丰富。每一件刻葫芦作品都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每个文化符号又承载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每一个刻葫芦符号均传达出一定的意义。

二、刻葫芦符号传达的意义

符号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代码,在符号学理论中,符号可以传达功能意义、象征意义等。作为文化符号的刻葫芦,包含很多层含义。

1.刻葫芦符号的功能意义。刻葫芦作为一种符号,它传达以下几种功能意义:首先,它具有美学功能,这是作为艺术品而言最基本的功能。兰州刻葫芦做工精细,雕刻于葫芦表面的图画内容丰富,画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个刻葫芦作品,不论大小形状,均可看到刻工精细的表面图案,有的被刻上山水画,有的被刻上著名书法作品,足以见得雕刻葫芦的艺术家们技艺的精湛。正因如此,其成为兰州乃至中国很有名的艺术品之一。其次,它也可以被作为礼物,用于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小小的一件刻葫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其承载的功能意义却十分丰富。

2.刻葫芦符号的象征意义。作为刻葫芦基本要素的葫芦,谐音“福禄”,因为它是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齐全。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福禄寿”分别是福星、禄星以及寿星三星的合称,象征着财富、子孙以及长寿。此外,葫芦果实里面有很多种子,中国人把葫芦作为繁殖生育,多子多孙的象征。从古到今,葫芦出现在很多神话传说中。很多神话传说中,神医和民间高人都背着葫芦或腰里系着葫芦,让人觉得葫芦十分神通广大,道家更用它作为驱邪逐魔的宝贝。

由葫芦雕刻而成的工艺品作为符号同样也传达财富、多子多孙以及长寿的象征意义。此外,葫芦上雕刻内容的不同也传达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雕刻了寿星或者松树的葫芦是长寿的象征;雕刻上牡丹的葫芦象征着荣华富贵、和平美满;雕刻上鸳鸯的葫芦象征着婚姻的幸福美满,吉祥如意。可见,作为能指的刻葫芦所传达的象征意义即所指十分丰富。

3.刻葫芦符号的历史传承意义。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在每一时期,刻葫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每一时期的文化传统,人文风俗等都可以从葫芦表面雕刻的内容中,从刻葫芦这一文化符号中得到体现。

魏晋时期,东西商业往来比较频繁,作为丝绸之路咽喉重地的兰州是胡商的聚集地,胡商经常从和田运来盛水的巨型葫芦,兰州的工匠便在巨型葫芦上刻上图案和文字进行出售,这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自汉至唐、宋时期,兰州刻葫芦除盛水用以外,工匠们开始刻“药葫芦”。到了唐贞观年间,民间艺人在葫芦上开始雕刻书法或者花纹图画。直到光绪年间,刻葫芦开始以甘肃兰州为著名,此时葫芦上通常会刻画人物和诗词等。现在,随着新型培植品种的产生,兰州的民间艺人开始利用鸡蛋大小的葫芦,经过精心雕刻,创作出镂空刻葫芦、彩画刻葫芦以及仿水墨画刻葫芦等。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刻葫芦符号都可以传达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或许,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雕刻技艺的进一步成熟,新的刻葫芦作品会一一呈现,但其传承意义却不会改变。作为“福禄”和“多子多孙”象征的刻葫芦,工艺精湛,立体感强,将仍然被视为是民间的艺术瑰宝,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三、结语

兰州刻葫芦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符号,具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件做工精细的刻葫芦作品,都具有其功能意义、象征意义以及历史传承意义。作为吉祥物的兰州刻葫芦,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将继续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为众人所知。相信在民间艺人的努力下,兰州刻葫芦将被赋予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赵宝巾,李蕊, 张圣洁.香包文化意义的建构——庆阳香包文化的符号学分析[J].青年记者,2010(2).

兰州刻葫芦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篇4

一、刻葫芦中的符号生成机制

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结合产生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能指唤起所指,特定的能指和所指具有一定的意指关系,一旦建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指”可以是一些声音、图片、物体等,其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感官,“所指”是这一符号所传达的意义。符号意义的生成是能指的意指过程,即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刻葫芦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工艺品,而是符号化了的工艺品。刻葫芦作品作为能指,其所指比较丰富。每一件刻葫芦作品都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每个文化符号又承载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每一个刻葫芦符号均传达出一定的意义。

二、刻葫芦符号传达的意义

符号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代码,在符号学理论中,符号可以传达功能意义、象征意义等。作为文化符号的刻葫芦,包含很多层含义。

1.刻葫芦符号的功能意义。刻葫芦作为一种符号,它传达以下几种功能意义:首先,它具有美学功能,这是作为艺术品而言最基本的功能。兰州刻葫芦做工精细,雕刻于葫芦表面的图画内容丰富,画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个刻葫芦作品,不论大小形状,均可看到刻工精细的表面图案,有的被刻上山水画,有的被刻上著名书法作品,足以见得雕刻葫芦的艺术家们技艺的精湛。正因如此,其成为兰州乃至中国很有名的艺术品之一。其次,它也可以被作为礼物,用于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小小的一件刻葫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其承载的功能意义却十分丰富。

2 . 刻葫芦符号的象征意义。作为刻葫芦基本要素的葫芦,谐音“福禄”,因为它是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齐全。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福禄寿”分别是福星、禄星以及寿星三星的合称,象征着财富、子孙以及长寿。此外,葫芦果实里面有很多种子,中国人把葫芦作为繁殖生育,多子多孙的象征。从古到今,葫芦出现在很多神话传说中。很多神话传说中,神医和民间高人都背着葫芦或腰里系着葫芦,让人觉得葫芦十分神通广大,道家更用它作为驱邪逐魔的宝贝。

由葫芦雕刻而成的工艺品作为符号同样也传达财富、多子多孙以及长寿的象征意义。此外,葫芦上雕刻内容的不同也传达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雕刻了寿星或者松树的葫芦是长寿的象征;雕刻上牡丹的葫芦象征着荣华富贵、和平美满;雕刻上鸳鸯的葫芦象征着婚姻的幸福美满,吉祥如意。可见,作为能指的刻葫芦所传达的象征意义即所指十分丰富。

3.刻葫芦符号的历史传承意义。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在每一时期,刻葫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每一时期的文化传统,人文风俗等都可以从葫芦表面雕刻的内容中,从刻葫芦这一文化符号中得到体现。

魏晋时期,东西商业往来比较频繁,作为丝绸之路咽喉重地的兰州是胡商的聚集地,胡商经常从和田运来盛水的巨型葫芦,兰州的工匠便在巨型葫芦上刻上图案和文字进行出售,这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自汉至唐、宋时期,兰州刻葫芦除盛水用以外,工匠们开始刻“药葫芦”。到了唐贞观年间,民间艺人在葫芦上开始雕刻书法或者花纹图画。直到光绪年间,刻葫芦开始以甘肃兰州为著名,此时葫芦上通常会刻画人物和诗词等。现在,随着新型培植品种的产生,兰州的民间艺人开始利用鸡蛋大小的葫芦,经过精心雕刻,创作出镂空刻葫芦、彩画刻葫芦以及仿水墨画刻葫芦等。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刻葫芦符号都可以传达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或许,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雕刻技艺的进一步成熟,新的刻葫芦作品会一一呈现,但其传承意义却不会改变。作为“福禄”和“多子多孙”象征的刻葫芦,工艺精湛,立体感强,将仍然被视为是民间的艺术瑰宝,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三、结语

兰州刻葫芦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符号,具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件做工精细的刻葫芦作品,都具有其功能意义、象征意义以及历史传承意义。作为吉祥物的兰州刻葫芦,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将继续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为众人所知。相信在民间艺人的努力下,兰州刻葫芦将被赋予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和表现力。

摘要:兰州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兰州刻葫芦是集兰州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于一身的民间工艺品。每一件刻葫芦作品都是一个文化印符,本文从符号学角度解读兰州刻葫芦文化,更深刻地领会刻葫芦符号传达的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篇5

(一)无合法来源证明的铁路、公路、石油、电力、电信通讯、矿山、水利、测量等专用器材和城市公用设施;

(二)枪支弹药、易燃易爆和有放射性的各种危险品;

(三)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四)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及嫌疑物品;(五)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回收的其他物品。

第十五条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在收购、储存、运输、处理再生资源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安全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须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二)消防安全规定。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建立消防档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示,并定期组织检修,加强火源、电源管理。

(三)环境保护规定。应当保持经营场所周边环境卫生整洁,严格控制噪声、粉尘、污水、异味等环境污染,定期消毒,不影响周边居民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十六条市政公用废旧金属物资应当由生产性再生资源收购企业上门收购、统一处置。

处置企业应当与市政公用企业及其所属的市政建设、维

护单位签订委托处置合同。

第十七条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公安等部门制定《市政公用废旧金属物资目录》,确定本市市政公用废旧金属物资的种类,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处置企业或者接受委托运输市政公用废旧金属物资的单位,进行市政公用废旧金属物资运输时,应当持有证明文件。证明文件应当包括委托处置合同,并注明物品品种、数量、运输目的地等事项。

公安部门依法对运载市政公用废旧金属物资的车辆进行查验时,有权要求其出示相关证明文件。

第十九条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在回收过程中发现有出售禁收物品的,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

第二十条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从事报废汽车回收经营的,应当符合国务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拆解的汽车“五大总成”,必须作为废旧金属交售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不得利用汽车“五大总成”及其他零配件组装机动车。

第二十一条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对回收的.再生资源应当根据不同材质及时分拣、整理、打包、运输、加工和处理,不得污染环境,不得影响周围单位和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第二十二条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应当建立收购台帐,台帐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在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时,应当查验出售单位出具的证明和清单,并如实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出售单位的名称和经办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

第四章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

第二十三条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治,接受市商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可以制定并监督执行行业规范,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应当对流动收购人员实行统一登记管理,如实登记流动收购人员姓名、住址和身份证号码等事项。

本市城市建成区内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流动收购人员应当依托现有收购网点到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登记。

第二十五条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应当根据本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社区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站(亭)。

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亭)收购的再生资源应当做到日收日清,不得超时堆放。

第二十六条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可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一)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开办者和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办理工商变更、注销手续后,未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

(二)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不建立收购台帐和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不查验、登记相关内容的。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违反经营范围规定,进行超范围回收经营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工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可处以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城管执法部门予以处罚:

(一)设置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不符合当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二)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经营场所不符合当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规划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在禁止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地点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非法收购本办法禁止收购物品的;

(二)处置企业或者委托运输市政公用废旧金属物资的单位,未持有相关证明文件的;

(三)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开办者和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办理工商设立登记后,未向公安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由商务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市政公用企业及其所属的市政建设、维护单位违法处置市政公用废旧金属物资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商务主管部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监督管理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对商务主管部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附则

兰州文化资源 篇6

【摘要】随着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不断提升,外宣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已变的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兰州市外宣翻译的现状出发,在跨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切入外宣翻译研究,并探讨跨文化文本分层重构体系,从而创建更具可读性、可接受性的外宣媒介,便于中国乃至世界更好地了解“新兰州”。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外宣翻译 文本重构

随着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不断提升,外宣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已变的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兰州市外宣翻译简单机械化、缺乏宏观理论视野和微观剖析论证的问题,从语篇、语段、语句再到词语层面对文本进行加工重构组合,从而创建更具可读性、可接受性的外宣媒介,便于中国乃至世界更好地了解“新兰州”。

一、兰州市外宣翻译现状及改善策略

近几年的兰州市一直在主打“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宣传口号。而作为门面工作的外宣翻译则简单机械化,缺乏宏观理论视野和微观剖析论证,导致误译比比皆是。小到文本语言方面,大到句子结构乃至大量中式英语的出现。究其本质原因在于翻译时缺乏跨文化传播意识。

针对兰州市外宣翻译的现状,将其误译归为“用词、语法错误、中式英语、及缺少文化信息四大类问题。超市、商场里我们都会看到地面上有“出口”或“Exit”,有人将其译为“Way out”。“Way out”是出路、生路的意思,用在这里,不难看出该翻译用词错误,这必定会使外国读者对其费解。某公示语显示“Please Hand Guan Water.”译者最初的本意是“请随手关水”,该翻译可以看出语法错误及中式英语的存在。“Please”后面应是动词,但“Hand”是名词“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恰当。从“Guan”就可以看出是中式英语。以兰州市中山铁桥为例的“天下黄河第一桥”被译为“The world of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first bridge.”既结合了翻译中的意译美,又充满了民族文化信息,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纵观以上误译实例,兰州市外宣翻译还是缺乏经验性的总结,只是简单机械化。我们可通过建立小型可比语料库来辅助外宣翻译,提高外宣翻译的速度和质量。根据外宣翻译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语料库,然后在各个语料库中输入较难翻译的词、句等,检索出其译文。

二、跨文化文本分层重构

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来进行建设性的文本重构体系,以推进译者的微观语言选择研究。在充分理解源语文本文化意识的情况下,译者需对其结构、语篇进行加工处理,对整个语篇进行适当的文本重构,从而建立文本分层重构体系。为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文本分层重构不只是针对于语言形式,更是针对于文本意义的重构。下面我们从词语、语句、语段、语篇四方面逐个分析:

1.词语。词语是外宣翻译的基础,其翻译一般有音译、直译、意译等多种方式。音译类似于汉语拼音的书写形式,采用音译的翻译方式可避免文化误解的现象。如“功夫”一直以“Kungfu”的身份出现。直译只需忠实于原文,将其字面意思表达出来,其好处在于传播源语文化。意译则是指将原词用读者熟悉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无论是音译、直译还是意译,译者都需适当的增添衔接词,使译文更有逻辑性。

2.语句。由词语构成的语句,在很大程度上需表达出句子的主旨意思。很多情况下,英语有主句,汉语无主句,这就要求译者译出源语文本的主语,调整好句式结构,对于长难句,可从多角度去分析研究,最后翻译出符合国外受众思维方式的句子。

3.语段。由词语组成语句,再由语句构成的语段,便是对整个段落逐字逐句的翻译。从词语的音译、直译、意译再到语句的多角度分析,语段有很深的语境意义,它是词语和语句衔接的一个整体。

4.语篇。将源语文本转化为译文是在语篇层面上进行的,因此,仅有词语、语句和语段是远远不够的。外宣翻译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更是当地文化意识形态输出的过程。译者与受众的思维方式大有不同,因此原文要遵从译文的文化思维方式,必要时添加注释说明。此外,整个语篇信息量大,读者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因此译文需有显著性的特征,也应适当删减冗余部分。

三、结语

本质上,翻译是一种传播行为,而外宣翻译更是一種跨文化传播行为。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兰州市外宣翻译研究,以跨文化传播学、翻译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必将拓宽外宣翻译研究的新思路,为外宣策略的灵活运用,传播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由此延展,使用传播学相关理论有效指导外宣翻译实践,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宽外宣翻译研究内容,为其理论研究架构新的研究视域。

参考文献:

[1]井媛.接受美学视阙下政府网站外宣英译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人民政府英文网站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4):154-156.

[2]尹明明.传播学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以《今日中国》为例[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2):32-37.

[3]徐晔.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语英译实证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海外英语.2015:153-155.

兰州文化资源 篇7

兰州地下水源地自1965年建成投入使用至今, 开采使其水量经历了逐年减少到目前局部恢复的发展过程。试图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 提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1 兰州地质概况

兰州地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大部分地区被厚层黄土覆盖, 基岩以岩性较软的泥制岩, 如泥岩、砂砾岩和砂页岩等为主, 其次为变质岩和少量花岗岩体。这些岩体石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 节理、片里断裂发育, 极易风化破碎。

这种构造格局控制了含水岩组的分布和地下水的储存。兰州市唯一大型地下水源地 (马滩、崔家大滩和迎门滩, 简称“三滩”水源地) 即位于断陷盆地北部的傍黄河地带。

2 地下水类型

根据兰州市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含水层性质, 可以将兰州市区地下水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2.1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兰州市区南部兴隆山等和黄土丘陵地区的基岩裂隙中, 且分布不均匀, 埋藏浅, 富水程度弱, 地下径流模数在阿干镇~关山一带大于1.0L/s·km2;岗沟~金沟一带为0.1~1.0L/s·km2;其余地带均小于0.1L/s·km2。

区内基岩裂隙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 径流途径短, 多以泉水的形式排泄, 水质好。一般来说, 因水量较小, 供水意义不大, 仅作为山区村镇人畜饮用水水源。

2.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兰州市区西固和东岗镇地区、含水层主要为第三系红色砂岩。构成多层次的层间孔隙裂隙潜水或承压水, 富水性很弱, 地下径流模数一般均小于1.0L/s·km2, 水质差, 一般无开采利用价值。

2.3 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整个兰州市区, 是兰州市区主要的供水水源。根据其赋存特征, 该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类, 即河 (沟) 谷冲积层孔隙潜水和兰州断陷盆地冲积层孔隙潜水。

3 兰州断陷盆地地下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兰州断陷盆地内含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是兰州市区重要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3.1 兰州断陷盆地含水层及其特性

根据钻探揭示, 兰州断陷盆地含水层为大厚度砂砾卵石。在盆地南西部马滩和崔家大滩一带, 含水层厚度达316.77m;在盆地东部小西湖一带, 含水层厚度为250m。均系砂砾卵石层;在盆地南部, 由于受到山前洪积物的影响, 为亚砂土及砂砾卵石互层。

经过钻探采样分析, 兰州断陷盆地内巨厚的砂砾卵石层在垂直剖面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层, 上部150m左右为松散的砂砾卵石层, 粉土质含量低, 下部砂砾卵石的颗粒变细, 较密实, 粉土质含量增大。因此, 兰州断陷盆地供水层位主要是在上部150m的范围之内, 见表1。

3.2 地下水资源量

“三滩”水源地总设计能力为20万m3/d, 其中马滩和崔家大滩位于河南, 开采能力分别为10和8万m3/d, 迎门滩水源地位于河北, 供水能力2万m3/d。实际开采量最大的1985年达到17.9万m3/d[1]。

3.3 兰州断陷盆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兰州断陷盆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受大规模人工开采的影响, 必然地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水位埋深具有沿黄河岸边向降落漏斗逐步增大的特点, 且盆地南部的马滩和崔家大滩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埋藏深度均比迎门滩水源地水位埋深浅, 且马滩水源地的埋深又比崔家大滩水源地浅。

受近几年人工开采量减少的影响, 兰州断陷盆地的马滩、崔家大滩和迎门滩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埋深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据相关资料表明, 盆地南部区域地下水水位平均埋深的回升值大于漏斗中心的回升值, 至少可以说明其漏斗中心周边地区地下水得到的补给量要比其消耗量大的多, 而漏斗中心附近地下水得到的补给量虽然比其消耗量大, 但其增大的比值却没有该漏斗周边的大;同时由于盆地南部降落漏斗的面积较大, 来自其南部的补给首先补给漏斗周边和补给滞后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而盆地北部区域地下水水位平均埋深的回升值小于漏斗中心的回升值, 说明因漏斗面积较小, 漏斗范围内的地下水消耗量要比其得到的补给量小的多。

4 兰州市区地下水动态特征

4.1 地下水水位动态分区及其特征

根据多年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 按照其多年的发展态势, 可以分为上升、下降和平稳三个地下水动态特征区。但其分布范围在各时段内又有着一定的差别, 是动态变化的。

4.1.1 上升区

主要分布于西固、南关什字~东岗小区一带。该特征区地下水由于受储水池、排污 (洪) 渠系、供排水管道渗漏补给及修建地下工程使地下水径流条件的改变等影响, 地下水位呈上升状态, 年平均上升幅度分别为0.173m和0.07m。

4.1.2 下降区

主要分布于“三滩”水源地及其外围一带。由于“三滩”水源地地下水一直处于超量开采的状态,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使“三滩”水源地由局部小漏斗逐渐扩展成为以“三滩”水源地集中开采井群为中心、面积约61km2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该降落漏斗的边缘已经扩展到了“三滩”水源地以外, 其边缘已经东到五星坪、小西湖, 西至深沟桥, 南到韩家河、龚家湾、范家坪, 北至吊场、安宁堡。

根据监测资料表明, 1983~1996年“三滩”水源地地下水水位累计下降, 其中马滩~崔家大滩漏斗中心地下水水位由1 517.25m下降到1 488.84m, 下降幅度达到28.41m;迎门滩漏斗中心地下水水位由1 520.42m下降到1 491.04m, 下降幅度为29.38m。

4.1.3 稳定区

主要分布于兰州断陷盆地南部、西固与东岗北部、安宁堡~十里店以及西固以西的宽谷地区。地下水位年内变幅为-0.28~+0.42m, 多年平均变幅为-0.047~+0.068m。

4.2 地下水位发展态势

根据1996年兰州市区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 将地下水平均水位同1995年地下水平均水位相比较, 可以看出, 西固南部、东岗南部地下水水位仍在上升, 兰州断陷盆地“三滩”水源地地下水区域降落漏斗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他地区基本稳定。

2008年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地质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地下水位上升, 兰州地区40%以上的人防工程充水, 部分建筑物损坏, 城郊土地沼泽化, 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安全隐患。兰州市西固地区地下水上升十分剧烈, 已经形成以福利路——西固城一带为中心的地下水高水位区, 最大上升幅度达6~10m, 面积将近30km2。据近年来监测资料显示, 地下水位强烈上升区之一的西固体育场附近, 年平均上升幅度为0.195m。

5 结论

为保护“三滩”水源地, 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水资源, 提出以下建议:

1) 通过近几年来逐年减少对“三滩”地区地下水的开采, 使兰州断陷盆地的区域地下水水位普遍得以回升, 降落漏斗分布面积正在缩小, 地下水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也正在得以遏制, 局部地区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 建立和完善兰州市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联合运行机制, 适当降低地下水位, 有利于地下水的循环更新, 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减少径流流失和潜水无效蒸发, 改善地下水水质, 这些都是单项节水措施所不能解决的。

3) 对部分地下水上升较快的地区, 可以适当加大地下水的开采量, 减少因地下水上升过快带来的负面问题。

参考文献

兰州文化资源 篇8

关键词:休闲经济,兰州,酒文化

休闲是将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后产生的自由和快乐共存的状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下会产生不同的休闲现象。自19 世纪中叶休闲经济在欧美初露端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休闲需求增加,休闲产业诞生,休闲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具有浓厚酒文化的城市兰州,饮酒是被大众所接受的休闲方式。基于饮酒行为本身的特点,酒文化也有了和其他休闲方式不一样的特点和特殊的问题。

一、“休闲”的经济学研究

对休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休闲就是一种深思的状态。”这样的休闲状态必定不能受过多外界的干扰,“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亚里士多德对休闲的研究主要是哲学层面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开始从经济意义上解释休闲,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炫耀性消费”。此后,西方很多经济学家都对休闲进行了研究,如贝克尔(Becker,2000)将休闲看成是消费,建立了闲暇时间分配的一般理论,从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从休闲的角度得以统一。

20 世纪70 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闲暇问题进行研究。赵玲(2003)通过休闲活动影响因素模型对空闲、休闲活动、必须的工作与休息活动、有意休闲四种状态进行分析。马惠娣(2004)从生理与精神等方面界定休闲的功能。田松青(2005)认为,休闲经济是在休闲产业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经济形态。李仲广(2010)运用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较完整地分析了闲暇经济现象,将休闲从哲学等其他学科中抽调出来,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学分析。吕丹丹(2013)通过分析人的基本需求,分析休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目前休闲经济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也有较多学者对休闲经济形成的原因和休闲经济学的意义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以往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研究休闲经济学,或是从休闲的四大支柱产业入手分析休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目前从其他角度对某一地区或区域休闲经济进行探讨的文献较少,希望借助休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尝试分析兰州饮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兰州酒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兰州特殊酒文化的存在和延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面将从休闲经济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一)消费者效用

休闲经济能够发展必然需要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和中东部城市相比,兰州居民生活、工作节奏慢,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来说大多是固定而且较短的。这样的工作时间给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可能。根据周觉“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的休闲消费选择分析”,把人们的时间分为工作和闲暇两部分,那么把时间花在工作上所获得的工资自然就成为了休闲的机会成本。根据最优化模型:

(其中,m代表非劳动收入,l是闲暇时间,w是市场工资率)

得出结论:消费和闲暇的最优选择条件可表述为消费和闲暇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实际工资。只有当休闲时所获得的效用大于等于工资所带来的效用时人们才会选择休闲,而兰州工资水平整体较低的现实状况使得休闲的边际替代率较低,这样的状况为兰州人更多地选择休闲而不是工作提供了可能,这也是该地区加班这一现象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二)工资变动

近几年,兰州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都有所增加(见下表)。

(单位:元)

数据来源:兰州市2010—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居民收入来源很多,工资最具有代表性,此处采用工资率变化代表城镇居民收入变化。由于受通胀现象等多种因素影响,工资的上涨幅度并不能使其高于休闲的边际替代率,于是在工资上涨的同时,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延长,对闲暇的消费则有所上升(如下图所示)。

假设通胀等因素不影响休闲消费或影响极其小。其中w1、w2为市场工资率,且w1<w2,m为非劳动收入。由上图可见,m/p不变,当工资率由w1上升到w2时,预算约束线向右上方移动。在休闲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所对应的消费也会上升,消费者效用提高。也就说明在休闲时间充分而且工资率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者消费闲暇的效用提高,会增加对休闲的投入。

结合兰州具有的消费能力,从上表可见,虽然工资有所上涨,但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并没有达到可以进行“炫耀性消费”的程度,在预算约束线向右倾斜上升的情况下,人们对酒有了更强的消费能力,在兰州浓厚的酒文化氛围中,人们会选择提高酒类消费档次,或适当增加酒类消费量。

由此可见,工资在一定幅度内上涨对兰州居民休闲方式的影响不是很大,只有一小部分居民因工资上涨具备“炫耀性消费”的能力并放弃一直热衷的饮酒消费,大部分居民依然乐意继续这一消费方式,这使得兰州酒文化能够作为休闲方式长时间延续。

(三)供给稳定性

休闲产业范围较广,大部分休闲产业的供给者都需要支付较高成本,部分休闲产业还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兰州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大城市相比并不高,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有些休闲产业在该地区并不具备很好的发展条件,同时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也限制了很多产业发展。因此,餐饮休闲业在兰州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在这一背景下酒行业得到了良好发展,供给者成本相对较低,消费者的收入足以支撑他们消费此服务。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已经大众化的饮酒现象更容易占据人们的闲暇时间,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

(四)传统、习惯和潮流

传统和习惯对人类行为具有很强大的控制力。人类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一稳定性在价格、工资等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理性的消费者会从稳定的消费偏好中最大化效用,理性的行为选择有时候会造成这一稳定性的动摇。兰州特殊的酒文化能够经久不衰与传统习惯和潮流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一种消费。

首先就传统习惯与个人偏好而言,兰州人与其他地区人相比对酒有强烈的偏好,酒文化已渗透到兰州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兰州生活的人从小就受到饮酒环境影响,形成特殊的爱酒偏好,这样的偏好行为也使得兰州酒文化变得独特而具有生命力。

在兰州饮酒是一种潮流,兰州大街小巷甚至在公交车上都有与酒有关的广告,兰州本地地产酒与外来名酒都参与竞争。兰州有丰富的能适应各个消费水平的人消费的酒,这是兰州酒产业能够在休闲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兰州人对酒的消费具有一定稳定性,在兰州由于各个档次的酒都有供应,存在适合各类人群饮用的品种,价格变化对其消费量的影响很小。又由于个人对酒的偏好,价格等发生变化对兰州酒类销售影响较小。

传统、习惯和潮流不仅在兰州酒文化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其能延续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见,兰州消费者从其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会选择休闲,而受其收入和供给者对休闲方式的供给的限制,加上传统习惯和潮流的影响,消费者选择饮酒作为其休闲方式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是兰州酒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影响。

三、兰州酒文化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饮酒作为重要的休闲方式对兰州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但同时也有其独特的问题需要被关注。

(一)存在“柠檬”现象

对于消费者而言,与所有其他休闲产业一样,兰州酒市场存在“柠檬”现象。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并没有因为兰州酒类的普及而消失,以次充好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偶尔也会出现。兰州酒品销售及服务质量依然有提高空间。

(二)管理不尽规范

在兰州,酒类销售点随处可见,除商场和烟酒专卖店外,很多小商店也都在销售各种不同档次和不同种类的酒,酒的质量也成为消费者选购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加强市场管理、保证酒品质量,是兰州酒文化今后发展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酗酒引起社会问题

作为普通休闲方式的饮酒行为,在这样一个大量饮酒的城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酗酒现象。酗酒后闹事影响社会治安的现象偶有发生,因超量饮酒造成身体健康受损的现象也偶有发生,饮酒后无人照看半夜醉卧街头的现象也曾出现。饮酒适量并营造良好的饮酒氛围是作为休闲文化的酒文化延续下去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避免向消极休闲方向发展而需关注的焦点。

四、兰州酒文化发展的展望

地处大西北的兰州酒文化发展有其独特的条件,兰州人饮酒作为休闲方式的同时,也是人们社交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酒文化已经融入兰州人的血液。虽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但总体来说,兰州酒文化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可选择的休闲方式会越来越多,对休闲的投入也会加大,这对兰州酒文化延续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在短期内,很难出现足以替代兰州饮酒这一特殊休闲方式的休闲行业,其他休闲方式不会从根本上减小酒在兰州人生活中的分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饮酒休闲依然是兰州人的休闲主题。

兰州酒文化健康延续需要高度重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在发展的同时不断解决问题,增加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透明度,规范并加强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的饮酒氛围,兰州才能健康的继续作为一座“醉”着的城市屹立在中国西部。

参考文献

[1]加里·贝克尔.口味的经济学分析[M].李杰,王晓刚,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赵玲.对休闲经济的理论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6).

[3]李仲广.休闲经济学闲暇与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田松青.休闲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吕丹丹.我国现阶段休闲经济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兰州文化资源 篇9

生产环境清洁、资源可循环再利用, 这不仅克服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一性运行模式, 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也能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日前, 记者了解到, 位于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的兰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目前生产车间正在积极的建设中, 预计2018年全面建成投产。

“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包括纸板、纸箱加工制作, 废橡胶分拣加工, 废旧电子拆解加工, 报废汽车拆解加工, 废塑料分解加工, 废金属分拣加工6个项目, 目前生产车间正在积极的建设中, 预计2018年全面建成投产。”兰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基础建设部负责人公绪磊向记者介绍道, 该产业园基地主要依托“兰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项目, 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 努力建造成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全国示范基地。

兰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1.9亿元, 占地面积3 000亩,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纸板、纸箱加工制作车间、纸板纸箱包装制作车间、废旧电子拆解加工车间、报废汽车拆解加工车间、废橡胶分拣加工车间、废塑料分拣加工车间、废金属分拣加工车间等主体工程以及综合办公楼、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污水处理站等其他辅助公用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备案, 可研、能评报告。项目预计2018年全面建成投产, 届时年销售收入可实现37.1亿元, 上缴税金近2亿元, 年平均利润总额接近2亿元。每年可回收各种再生资源78.8万吨, 生产各类资源或产品65万吨;每年可为社会节约自然资源量325万吨, 节约110万吨标准煤, 减少630万吨垃圾处理量。可直接增加3 000个就业岗位。

兰州文化资源 篇10

关键词:兰州,城市营销,营销策略,旅游文化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兰州, 是惟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有兴隆山、官滩沟、森林公园、两山绿化、三峡两川、吐鲁沟、鲁土司衙门等众多的旅游业态聚集区, 也有青城、连城、什川、中川、苦水、达川6个特色旅游小城镇。尤其是2010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兰州新区发展规划”, 提出了“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的战略规划, 兰州旅游业也被定位为全市支柱产业, 经过深入思考和多方论证, 提出了兰州旅游产业新的外延定位, 即“中国西北游, 出发在兰州”[1]。本文旨在从兰州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出发, 结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提出使兰州成为众所熟知的旅游城市的营销策略。

1 城市营销与旅游文化研究现状

1.1 城市营销

城市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论, 对城市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进行系统的策划与整合, 以求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线, 并通过树立城市品牌,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广泛吸引更多的可用社会资源, 来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满足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营销科学。目前关于“城市营销”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三种。一是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认为:在剧烈变动和严峻的全球经济条件下, 每个地区都需要将包括有形基础设施和无形文化内涵的地区形象, 通过营销手段来整合资源, 使地区形成独特的风格或理念, 以满足众多投资者、新企业和游客的要求与期望[2];二是弗莱特 (Fretter) 认为:城市营销不仅是将地区销售出去以赢得流动的公司与观光客, 还要将城市营销视为城市规划的基础, 引导地区往设定的方向发展。城市营销应注重将都市的设施与活动, 并尽可能地与目标顾客的需求与欲望挂钩。营销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地方政府与其顾客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以需求为导向, 而不是以传统的都市规划中的供给为导向;三是威特 (Waitt) 认为:城市营销对意识形态有很强的依赖, 可利用特殊事件来进行城市营销, 如城市运动会、商品博览会、全国性艺术节等, 真正的利润在于对城市知名度与形象的强化, 并由此而带来的各种机会。

1.2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 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 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广义上还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浏览、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 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旅游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 旅游文化建设应该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 反映民族自身独有的精神内涵;其二, 旅游文化建设应该充分挖掘其经济潜能, 为国家或地区招来游客并赚取外汇;其三, 旅游文化建设应该保证旅游者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 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 旅游产业的本质就是文化旅游产业, 它从属于创意、创新产业。无论是城市还是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 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 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 建立一套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 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同时, 由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 会进一步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进而在消费上引发乘数效应。

2 城市营销策略研究

兰州市城市营销主要从产品营销策略、市场细分策略、品牌策略和沟通策略四个方面入手加以研究, 如图1所示。

基于产品营销策略, 主要从政府政策导向的横向结构和产品层次导向的纵向结构分别展开。基于市场细分策略, 兰州市适用针对西部中等城市规模的系统营销。塑造兰州城市品牌应该从“黄河之都, 幸福兰州”“中国西北游, 出发在兰州”着手打造。兰州市的沟通策略主要从销售促进、事件沟通、广告沟通、公关沟通四个方面入手, 结合具体情况, 以实现旅游文化视角下对兰州市的高效传播。

2.1 产品营销策略

如果把城市看作产品的话, 城市营销必须要有产品的内容指向, 否则城市营销策略也将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它是以城市消费者价值为核心, 以有形产品为基础, 以附加产品为支撑, 以延伸产品为差异化手段和竞争重点的城市产品集群。如图2所示。

一般情况下, 城市营销的城市产品分为城市整体产品与具体产品。城市整体产品包括满足于市场需求的城市软、硬环境及其灵魂———城市形象。而城市的具体产品是城市整体产品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得到的。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探究城市产品的内涵[3]。

2.1.1 横向结构的城市产品

从横向构成来分析城市产品的整体性内部结构, 体现了城市产品内涵的广度。横向研究城市产品有很多种方法, 而政府是城市营销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 本文以政府作为划分标准。其一是政府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的有形产品。政府直接作用的有形产品, 是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投资而形成的有形的社会公共产品, 主要包括公共设施、科教文化事业等。政府间接作用的有形产品, 是自然生成的或由市场直接提供的, 政府只能通过管理等间接手段进行调控和保护, 指导其发展, 这类产品包括自然资源、优势产业和地理位置等。其二是政府直接、间接作用的无形产品。政府直接作用的无形产品, 是政府通过行使其职能, 为城市消费者提供的无形的城市产品, 主要包括政策产品、法律产品和行政产品等, 是城市的软环境, 容易形成城市间的差别优势。而政府间接作用的无形产品是城市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促进其发展, 它主要包括商业信用、社会文化产品和城市营销理念等。

2.1.2 纵向结构的城市产品

从纵向构成来分析城市产品的概念, 体现了城市产品内涵的深度。城市产品是由四个基本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核心产品, 是城市产品实质的体现, 通常以钢铁城、煤炭城、纺织城、旅游城等形式表现出来。例如, 甘肃有大量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不仅丰富多样、品味高, 而且得天独厚、具有惟一性。第二层次是有形产品, 即围绕核心产品建立起来的、以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的具体产品, 是城市吸引城市居民或消费者的最基本条件。它包括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生活产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创业产品”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产品”等。例如, 兰州有形式多样的旅游文化产品, 包括羊皮筏子、兴隆山、八路军兰州办事处、黄河母亲、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第三层次是附加产品, 是一个城市所特有的历史遗产以及地理位置等, 附加产品能将本城市的产品与其他城市的产品区别开来。第四层次是延伸产品, 指城市最终可能为城市居民带来的利益, 即城市的发展远景。城市消费者在选择是否入驻某城市时, 既评估城市的当前状况, 也会考虑其以后的发展变化。在特定的情况下, 这种变化甚至在城市消费者的决策中起关键性作用[4]。总之, 城市产品的四个层次体现了以城市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理念, 使城市营销工作能够真正地以城市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2.2 市场细分策略

2.2.1 区位城市的市场细分策略

不同区位城市的市场细分策略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具有技术、人才和交通等方面的优势, 成为我国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前沿地区, 应采用针对性策略, 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 可将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细分标准, 充分发挥其经济全球化载体的作用[5]。沿边城市可以采用地域营销策略,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以发展口岸特色经济为导向, 立足地缘优势、突出产业特色, 延伸国际合作和国际物流, 提高经济运作质量和效益, 着力强化外贸和旅游主导产业, 全力推进内引外联, 用国内独具的战略优势再造沿边城市的新形象。而对中西部内陆城市来说,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因此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引资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6]。

2.2.2 规模城市的市场细分策略

小城市经济基础薄弱, 资金积累不足, 教育水平比较低, 存在大量非熟练劳动力。因此适合进行单因素营销, 即按影响城市消费者需求的某一个因素来进行市场细分, 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细分标准。而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中等城市更有能力采用补缺营销。补缺营销是指以补缺市场为目标, 以城市消费者为基准, 满足补缺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所进行的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7]。对大城市而言, 其信息化水平较高, 可以采用“一对一”策略。该策略是指在城市营销市场细分中, 面对单个社会组织或个人, 城市营销者通过对其进行一对一沟通, 了解其需求, 并为其提供不同方式的满足, 以便更好地实现城市利益[8]。

2.2.3 兰州市营销市场细分策略

兰州地处西北, 深受交通限制, 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并且符合补缺市场的三个基本特征, 即消费者有一系列明确和复杂的需要, 并乐意向能为其提供最满意需要的城市付出溢价;补缺市场对城市的重要竞争者不具有吸引力;补缺市场应有足够的规模、利润和成长潜力。因此, 其营销市场细分策略是基于中西部中等城市的系统营销和补缺营销。由于兰州在三线建设时期, 已积累了较强的装备、人才和科学技术优势, 基本建成了以国防技术工业为核心, 以交通、煤炭、钢铁、有色金属为基础, 以机械、化工、电子为先导, 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需要以这些产业为细分标准, 吸引适合的外资进入, 充分发展重工业建设。同时, 充分利用和开发兰州的旅游资源, 创造经济价值, 形成一系列的旅游文化产业链, 这就需要采用一定的品牌策略, 打造“印象兰州”。

2.3 品牌策略

2.3.1 城市品牌的内涵

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凯文·凯勒 (Kevin Lane Keller) 教授认为:城市品牌像产品和人一样, 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 它的力量是让人们知道和了解某一区域, 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 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 让竞争和生命与这个城市共存。城市品牌是城市消费者对城市独特个性的一种综合印象和心理感知, 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标识、图案和形象, 还是一个包含城市自身因素、消费者要素与竞争城市品牌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 消费者对城市的感知也是一个全方位的心理评价和综合印象[9], 既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标识, 也是城市个性化的表现。

2.3.2 城市营销的品牌策略

建立城市品牌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不仅要有一套名称、标识、口号和吉祥物, 还要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自己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这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 一旦确定了城市的定位, 就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持续不断地经营和推广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 只有这样, 一个城市品牌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打造城市品牌首先要进行恰当的城市定位。例如, 兰州的定位可以是“黄河惟一贯穿的城市”。其次要充分利用城市品牌广告进行推广, 例如, 通过黄河风情线广告公司统一设计和发布各种广告。再次要加强城市文化及环境建设, 把环境建设纳入总体规划之中, 提升城市品牌的内涵。最后要充分利用会展与节事活动提升影响力进而打造城市品牌。

2.3.3 兰州市营销的品牌策略

黄河风情线以及沿黄河风情线分布的中山桥、金城关、黄河母亲公园、水车博览园等十多处质量、品味都很不错的旅游景点是兰州黄河风情线宝贵而重要的资源基础。同时, 兰州历史悠久, 多种文化交融, 伊斯兰文化特色突出, 中原农耕文明与西部游牧文明、汉族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对接和交融, 这些都是兰州城市品牌形象的挖掘点。

兰州市营销的品牌策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塑造兰州品牌形象。品牌塑造的重点应放在:其一, 以黄河风情线为主, 贯穿中山桥、黄河母亲、水车博览园、白塔山, 着力打造“黄河之都”;其二, 以“一碗面、一座桥、一条河、一本书、一所大学”为主打造兰州“五一”品牌;其三, 以多民族文化为出发点, 打造民族融合, 和谐兰州的品牌;其四, 根据兰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打造“中国西北游, 出发在兰州”的品牌形象。面对兰州丰富的旅游资源, 需要精心设计和包装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建设项目, 争取得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旅游专项资金的支持。同时, 坚持资源与市场相结合, 地方特色与国际水准相结合, 注重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 突出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文化品位, 不断增强兰州旅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0]。其次是塑造兰州核心价值。一个城市的品牌核心价值不仅仅反映了这座城市在商业竞争中存在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个城市能够为全体市民带来的最大利益。对目标受众而言包含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对投资者则意味着投资的最大回报。城市的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本身都是构成和决定一个城市品牌价值的要素, 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最终决定了品牌的本质[11]。兰州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化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反映兰州“幸福之都”的新形象。最后是选择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受众对于城市品牌推广是一件不可或缺的步骤, 一个城市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传播对象, 才能正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市场。兰州由于地理位置所限, 招商引资较为困难,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对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通常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从不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评估细分市场时, 兰州要找准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市场切入点。在符合其长期发展的战略要求的前提下, 其旅游目标人群和目标企业应分别是喜好体验黄河风情的、具有一定消费能力与消费品位的旅游爱好者和餐饮、住宿、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以及具有低碳、高效特征的制造业。

2.4 沟通策略

为了吸引更多的非物质要素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提升城市竞争优势, 城市除了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外, 还要显示其独特的形象和魅力, 以便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为人们所识别和认可。在众多的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的非物质要素中, 城市沟通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个十分有效的营销策略[12]。

2.4.1 销售促进策略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AMA) 对销售促进的定义是:销售促进是人员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以外的, 用以增进消费者购买和交易效益的促销活动, 诸如陈列、展览会、展示会等不规则的、非周期性发生的销售努力。地处西北的兰州偏僻闭塞, 致使招商引资尤为困难, 因此更需要针对招商引资进行促销, 对投资商实行优惠政策及激励措施, 并鼓励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如饮食业、小商品行业等的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调动市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以营销兰州形象为目的的良性竞争, 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形成主管领导挂帅, 有关部门领导参与的管理体制。二是营销的主要力量还要落实在广大市民身上, 加强市民营销意识的教育, 引导兰州市民及企业自觉、有意识的参与政府营销活动。三是建立旅游人才培训中心, 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 培养专门人才, 抓好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2.4.2 事件沟通策略

如今的社会重大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重大事件将在短时间内起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而对于整个城市系统来说, 重大事件将成为短时间内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捷径。例如, 兰州近些年来举办的马拉松、兰洽会等重大事件, 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事件的独特性;二是需要大量投资;三是影响城市持续的转变;四是能吸引大量游客;五是能吸引国际媒体报道, 给兰州创造了难得的营销机遇。因此, 兰州需要大力借助这些重大事件进行宣传, 吸引世人的眼球, 争取在短时间内提升兰州的知名度。

2.4.3 广告沟通策略

广告是一种具有高度公共性和广泛性的信息交流形式及信息媒介, 公共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广告是重要的城市沟通手段。兰州可以借助广告的形式塑造兰州独特体验。比如“黄河之都, 幸福兰州”、“牛肉面的故乡”等, 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同时, 采用多媒体、自媒体、网络技术、电视、广告、报刊杂志等进行营销和宣传, 拓宽游客的信息渠道, 激发潜在旅游客源转化为现实旅游客源, 进而快速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游客档次, 产生规模效应, 不断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 增强兰州旅游业在国内外旅游业中的竞争力。

2.4.4 公关沟通策略

公共关系是一种通过获取有利的公众舆论, 来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处理或阻止不利谣言、消息与事件的传播, 以建立与公众良好关系的营销活动。它是一种以长期目标为主的间接沟通手段。城市公共关系沟通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宣传性公关, 即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 采取撰写新闻稿、制作新闻片和专题栏目、构建政府网站等形式, 向社会各界传播信息, 以形成对城市有利的社会舆论。二是进行征询性公关, 通过开通市长微信微博、市长信箱、各政府部门的热线电话、官方微博, 进行民意调查, 举办信息交流会等活动, 逐步建立起可直接与消费者沟通的信息网络, 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兰州作为全国重工业城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严重损害了兰州的形象, 环境污染已成为兰州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公关活动, 在全力治理污染的同时, 重塑兰州美好形象。《读者》作为亚洲发行量第一的杂志, 为兰州提供了便捷的公关信息载体, 政府需要借助《读者》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去进行公关活动, 通过借助杂志宣传去打造魅力新兰州的形象。

3 结束语

本文所述的城市营销的市场细分策略、品牌策略和沟通策略, 在兰州市城市营销实践中各有优势。市场细分策略虽然复杂而且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在明确兰州市定位的基础上, 清楚地了解兰州市的各种禀赋, 就不难找出适合的细分市场和顾客。品牌策略虽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却是城市营销的形象基础, 必须时刻予以关注, 而且应该强化兰州市的文化形象。沟通策略是实现与城市现有目标顾客、潜在目标顾客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 不仅是保持长期良好客户关系的重要方式, 而且可以树立兰州市的良好形象, 吸引各种优势资源向兰州市集中。

总之, 城市营销策略各有特点, 需要结合兰州市城市营销的产品、对象、阶段和目标等因素, 采取不同的组合内容和组合方式对其灵活运用、科学搭配, 方能使兰州市的营销实践活动呈现出最优的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牛铮超.再造兰州[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1.

[2]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看中国与亚洲[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2.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4]邢恩惠, 城市营销模式与策略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

[5]陈岩松, 王巍.关于城市经营的研究与思考[J].城市规划, 2002, 15 (2) :106-108.

[6]刘文俭.城市经营的促销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02, 17 (4) :211-213.

[7]李青.补缺营销与中小企业的市场策略[J].商业研究, 2001, 10 (1) :55-56.

[8]白长虹.从城市营销到城市文化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 2008, 19 (2) :32-34.

[9]吉福林.论打造城市品牌[J].商业研究, 2004, 20 (24) :41-43.

[10]张燚, 张锐.城市品牌论[J].管理学报, 2006, 20 (3) :471-475.

[11]朱璇.城市品牌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兰州人与兰州 篇11

“守成”与“纳新”

在社会安定,百废俱兴的环境下,兰州是最为理想的居家城市。兰州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四乡八邻因自然地势的各异,所生产的物品各有特色,农林牧副渔虽不是极大丰富,供自己使用已是绰绰有余。沿黄河谷地构成的几个盆地也是沃野良田,岁有所收。昔日兰州的居民生活,俭朴而淡雅,没有大富大贵的豪奢,也少见苦难乞讨的赤贫。只要积极投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辛勤劳动,岁月就像河边的水车一般,圈圈转动,周而复始。黄河养育了兰州大地,养育了兰州人,也养成了兰州人深爱自己的故土和家园,不愿外出远游的性格,守候在黄河母亲的身边,年复一年。兰州人的学者士人,极崇敬先圣先贤,四书五经念得烂熟。明中叶时,兰州的大儒段可久先生乃是关学的旗手,“近宗程朱,远溯孔孟,从游者众,多所成立”。士子们的学风也是以守成为本,以守成的思想教育和影响众人。故此兰州人重礼仪,重家庭,富有守成立业的责任感,有浓厚的家族意识,追求平静安宁,不愿招惹与己无关的闲杂琐事。因为兰州人守成思想的奠基,全赖以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哺育,故而对新鲜事物的喜爱和接受极为宽容。凡是新生的东西,只要有益于兰州人的民生,他们从不摒弃。良马和山羊的引进就是一例,还有品种优良的小麦、水果、瓜蔬等俱能演化为兰州人自己的特有。说兰州人的“守成”是品,“纳新”是质,这种比喻是对的。

最好的百姓

苦难中的磨练,能使人志坚如钢,也能使人心若止水。兰州人的发展形成过程是与频仍的战争结伴而行的,建好的家园,说不准就会被战火毁坏。所以经历过数不清的战火侵袭,也就见怪不惊。他们遇事都是在冷静中淡化处理,没有像山东大汉一样风风火火走九州。他们总是在静观,在等待事情的转机,有人说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黄老哲学。这是兰州人的历史经验,不轻易出手,总是想后发制人,而往往失去“后发”的力度。这种性格一经成型,就具备谨小慎微的君子相,循规蹈矩,慢条斯理,在无论什么样的运动和活动中,决不会作冲锋陷阵的先锋,也决不会殿后去摘取胜利所得的果实。他们过分地实诚,使旁观者都为之扼腕,但兰州人却不以为然。有人比喻他们如同黄土高原,千万年的浮尘积淀得过分深厚而失去了支撑的骨架。兰州人往往以大禹导河归海之术待之万物,其可谓活学活用,天下最好的子民百姓,也可以说是非兰州人莫属。

兰州的桥

桥是开放的象征,桥是智慧和勇敢的结晶。兰州群山环绕,大河中流,山川河谷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几个大块,沟壑洪道又将大块划割成众多的小块。兰州人想桥、盼桥、建桥,对桥有特殊的感情。兰州的桥梁建筑史,就是一部反映兰州人同大自然抗争的历史。“黄河九曲十八弯,水急浪险难行船。隔岸望水盼尕哥,几时你才把家还?黄河九曲十八弯,架上筏子下潼关,离家还是七月七,回来已到腊月三。”这首凄婉的民歌,讲述了筏子客哥哥为谋生计,架筏漂河而下,心上人尕妹在家盼望等待的急切心情。还有一首民谣唱到:“黄河害,黄河险,隔岸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在昔日,无论兵家征战,商旅往来,无论官吏僧侣,游子浪人,都得乘坐羊皮或牛皮筏子渡过黄河天堑,也不知有多少人,为渡黄河而命丧黄河。桥,对兰州人来说,是太重要了!每到冬季,黄河冰封雪盖,人们把结了冰的河面爱称为“冰桥”。冰桥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兰州最早的桥。而最早的人造桥,要称明洪武年间宋国公冯胜在城西七里处修建的浮桥;过了几年,卫国公邓愈又将此桥移建于城西10里处。洪武十八年(1385)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又将浮桥移到白塔山下,也就是在当今号称“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旁边。这座浮桥,就是赫赫有名的“镇远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甘肃提督升允奏请清廷在兰州修建黄河桥,德国泰来洋行承担这项工程,在镇远桥旁扎下基石,一年零四个月以后,一座长223.5米、宽8.36米,五孔四墩,载重八吨的钢桁架公路桥,出现在白塔山下,这就是现在的“中山桥”。这座铁桥,作为旧中国第一批大型桥梁已载入史册。

万里黄河上,共有桥梁57座,而流经兰州的130多公里的河面上,就有17座大桥。兰州算是黄河流域桥梁最为密集的城市。

桥梁改善了兰州的交通状况,促进了现代文明建设,也为古城兰州增添了几分魅力。

东方快餐“牛肉拉面”

兰州文化资源 篇12

自2012年兰州市被确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来, 以兰州高新区作为主要建设载体, 紧抓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机遇, 在规划建设示范园区、促进文化产业提升、形成产业集群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2013年, 基地文化和文化科技型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8.3亿元, 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56亿元, 企业数量达到128家, 并初步形成了集表演、娱乐、电子出版、创意设计、印刷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体系。

按照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基地将建设13个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 总投资达80亿元。目前, 奇正·马家窑文化科技产业园、南特·敦煌软件和动漫文化产业园等4个园区已启动建设。在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的同时, 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同我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 积极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集群, 初步形成了兰州文化传媒产业集群、兰州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珍贵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产业集群等3大产业集群。

上一篇:传统的延续与创新下一篇:转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