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哲学考研

2024-05-21

兰州大学哲学考研(通用8篇)

兰州大学哲学考研 篇1

2018清华大学外国哲学考研经验-新祥旭考研

如今考研的学子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温室里浇灌出的花朵,都教授发现其中的“玻璃心”不在少数。可是在考研的战场上,玻璃心的人往往很难走在最后,你知道为什么吗?都教授给你分析分析。玻璃心有碍人际相处

考研路上,虽然大多数时候是在独自奋战,但你终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还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与室友、研友之间的相处,跟导师联系沟通,向学长学姐取复习备考经,等等,都需要一颗强大的小心脏,而不是玻璃心。室友和研友之间的相处,因为每个人性格脾气不同,计划安排不同,难免有步调不一致、乃至言语冲突的时候;导师与你素不相识,贸然拜访,也很有可能吃到闭门羹;学长学姐也不是天生就有义务帮助你,遭到冷遇也属正常。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太玻璃心,那恐怕天天都要沉浸在悲伤情绪中了。玻璃心不能适配考研攻坚战

除了人际上的相处,你还需要独自面对很多复习备考上的难题。考研初试科目众多,每一科都有不同的重点难点,况且复习时间紧张,需要你合理安排时间,尽量能多复习一遍是一遍。复试时更是要打通多个环节,既要准备好面试和笔试,又要让导师对你有印象。这些大大小小的难题中,你很可能遭遇挫折和瓶颈,如果这时候也太玻璃心的话,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慌,影响复习效果和复习进度,有百害而无一利。负面情绪易传染,玻璃心误人又误己

一般来讲,在任何一个社交群体中,玻璃心的人都是很难受到欢迎的,因为它们往往是制造矛盾的关键所在,是坏情绪的导火索,是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象。而且玻璃心的人心胸狭窄,心里盛不下事,抗压能力差,动辄则哭,且喜欢生闷气,把心事憋在心理,长此以往,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身体状况必然变差,加之精神压力大,很容易生病。没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在考研战场上很难走到最后。

所以现在你知道了吗?考研的战场上不欢迎玻璃心,而是欢迎坚强、勇敢、坚韧、执着的小伙伴。既然选择了踏上这一征程,就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吧!摆脱玻璃心,以最强韧的姿态去夺取最后的成功!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兰州大学哲学考研 篇2

一、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理念探析

黑格尔曾说,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没有哲学就如同一座神庙里没有神像一样, 哲学是理智之光, 给人们前行的路指引方向。一个文化人是需要些哲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 尤其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 接受哲学通识教育能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哲学通识教育要求打破以往对哲学的独断式理解, 长久以来, 非哲学专业大学生所接受的哲学教育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而往往把其视为哲学的全部, 这样便忽略了其他哲学形态以及哲学理论。其实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精髓的哲学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 除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宗教哲学等多种哲学体系。大学生在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同时也要对唯心主义思想家的思想有所了解。

哲学不但是对世界的总体认识———世界观———还有对人的认识方法、认识过程以及认识限度的总体性分析, 哲学不是冷若冰霜的概念编织活动, 更是关注人关注人生的实际学问。冯友兰先生曾说过, 哲学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以往人们一谈到哲学往往把哲学理解为高高在上的不切实际的毫无实用价值的学问, 甚至认为其对人生也毫无帮助, 这都是源于长久以来人们对哲学的误解导致, 而非哲学专业大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样的思想, 因而哲学通识教育要改变以往的哲学教育理念, 哲学教育不是一种灌输式的企图以一种思维定式来约束人们思想的教育, 而是将哲学本身所具有博大精深的理念全面展现出来, 供学习者反思与批判。

二、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方法探析

在我们长久以来针对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展开的哲学教育以公共课的模式进行, 内容往往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拓宽教学思路, 打破以往教学过程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将哲学通识教育限定一本或几本指定教材来进行, 教材本身的体例性以及专业性非常强, 未必适合非哲学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从哲学原典中抽取学生感兴趣的哲学理论来讲解, 原典即为原著与经典, 哲学思想在原典中才有深刻体现, 在具体教学过程要将教材与原典结合起来讲解。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 所以不要把哲学当成单纯的知识来传授, 那样会把哲学教育教条化, 会显得生硬与枯燥, 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困难, 给学生带来厌学情绪。

适当举办哲学论坛, 让更多的非专业学生参与进来。论坛可以课上举行, 也可课下举行。举办论坛的好处可以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模式, 而在论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把内心的思维火花撞击出来。论坛主题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哲学论题, 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哲学。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而论坛里可应用这些理论解释与解决学生切身的现实问题, 这样哲学教育便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 不会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哲学总在“天上”而不在“人间”。

引导学生对哲学经典的理论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课堂讲授与论坛的开展往往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从自发的学习状态到自觉的学习状态转换。不能只泛泛讲些哲学理论便完成教育任务, 还要将学生引导到独立阅读哲学经典的层面。这个教学层面很少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学生往往完成正常教学要求便放弃对哲学的继续学习, 从一定程度上看, 如果到此便完结我们哲学通识教育, 那证明我们的教育并未成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志趣的学生引导他们阅读相关哲学经典著作, 比如针对理工类学生可引导其阅读关于经验性及科学性强的哲学经典, 针对文史类管理类等学科同学可引导其阅读人文性强的哲学经典。在阅读过程中讲究方法也非常重要, 不要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要和自己的切身经历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阅读, 另外应进行读书笔记的梳理。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来说都将有益处。

三、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目标探析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哲学通识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 不唯书, 不唯上, 在对现实进行肯定性的理解的同时还要进行否定性的理解。这一点对非哲学专业大学生非常重要, 这种批判思维不是培养学生对一切都进行任意批判, 而是要学生不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模式, 对现实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大学生往往接受的是现成的体系化的知识形式, 这种知识本身是否真正符合学生成长和成材, 是否真正对人生起到有价值的指导作用, 另外以何种眼光来看待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发展前景, 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哲学批判性思维来指导。

培养学生的哲学品格。这意味着不要使人永远停留在现实的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人生和社会发展, 要从形而上的高度来反观现实反观人自身的发展,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把目光放在远大的未来, 社会是有广大发展空间并大有可为的。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要使自己的生命质量提高和完善, 要有对人生理想持之以恒的追求, 另外, 需要建立起坚定的信仰和有所归依的精神家园。这样就需要依据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反思性、批判性、求索性的品格来支撑学生培养, 实现人生目标。

要把哲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哲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具有哲学理论素养, 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推进哲学的应用性。这绝不是说要把哲学降至一种实用主义层面, 其实哲学本身永远不会脱离它所处的时代, 哲学就是思想所把握的它的时代。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哲学知识地同时应注重自我内在素养的提升, 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意味着人不但要创造物质财富更要创造精神财富, 这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教育是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的。

从总体上说, 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哲学通识教育要“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 其目的与结果都是要提升理论境界。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决定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 也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这意味着, 哲学是每个人的‘终生大事’。”[2]作为通识教育形式, 哲学通识教育仍然要不断探索新形式和新内容, 并且和时代本身发展相关联。

参考文献

[1]孙正聿, 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 2000, (6) :68

兰州大学哲学考研 篇3

【关键词】大学哲学 哲学名著 阅读 作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97-01

哲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在很远的时代,哲学家也被称之为思想家,说明了哲学和思想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就大学哲学教育来讲,其学习的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在教育活动的展开上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哲学名著是哲学发展历史中得出的结晶,汇集了无数人智慧的心血。所以,在哲学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哲学名著的阅读,以此深入了解哲学思想。

一、哲学名著阅读对大学哲学教育的作用

(一)哲学思维方式的养成

思维方式是哲学所注重的一个方面,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由一整块钢铁直接锻造而成的,其不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也不得漏掉任何一个部分,如此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完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述,即表明了哲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由此,通过阅读哲学名著,可以对哲学思想的系统性深入辨析,以此让大学生理解到哲学思想当中的内涵。在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哲学观中,其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其对存在的界定和贝克莱对存在的界定具有较大差别,贝克莱对存在的定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客体的定义较为类似。由此不难看出,哲学上对于某些事物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别,若是不多多阅读哲学名著,是无法深入了解其中奥妙的。

(二)透彻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

学习哲学,就必要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若只是浅尝皮毛,则对于学生学习哲学并没有太大帮助。因此,对于大学哲学教师而言,想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就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展开哲学名著的阅读,通过哲学名著对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形成全面认识和了解。比如,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以提出的“概念形式”进行的高度赞扬,称其具有最高的思辨思想。这之中的原因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对概念体系第一次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对哲学内涵作出了分析,使哲学逐渐产生了学科理论的基本形态。恩格斯也曾说过:“一个民族若是想要达到科学的顶峰,就不能脱离理论思维。”这里所提到的理论思维是正确认识时代文明的思想武器。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就需要对这些哲学内涵予以明确,并且通过对相关哲学名著进行阅读,才能让学生逐步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

二、大学哲学教育中哲学名著阅读的实现途径

要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将哲学名著阅读的落到实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哲学教师说来,其本身对哲学充满了热爱与了解,因此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哲学名著,跟随先贤的哲学理念,一起畅游在哲学世界里。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本身并无哲学根据,对于哲学的了解仅限于这两个表面,对其中内里实质认识严重不足。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哲学教育之后,学生就会表现出两极分化,即部分学生喜欢哲学,愿意深入哲学名著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不喜欢哲学,对相关教学活动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基于此,如何对哲学教学进行巧妙创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哲学名著的阅读当中,是哲学教师值得重点关注的。

首先,关于哲学的电影比较多,既有关于哲学家的纪录片,也有对哲学思想进行探讨的电影。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们播放和所要阅读的哲学名著有关的影片,以此激发其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在学生阅读哲学名著时,教师需要和学生形成互动,并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对书中所涉及到哲学思想以及自身对哲学观念的理解,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阅读笔记交换,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阅读哲学名著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比较了解教师对哲学名著的把握,以此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哲学名著。

最后,哲学名著的阅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演变成为漫无目的的读书。所以,在进行哲学名著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阅读目标或是阅读任务,以此推动哲学名著阅读更加深入的推行下去。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可以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为了了解哲学体系结构,可以阅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阅读这些哲学名著对于促进大学哲学教学作用显著。

大学哲学教育至关重要,哲学名著阅读对于促进哲学教育能够提供助推动力。所以,对于大学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认识到阅读哲学名著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方法强化哲学名著阅读,以此不断提升哲学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兰州大学哲学考研 篇4

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当然要放松,但是保持一定强度,尤其是端正态度。

考后几天

这几天一般都会想要对答案,对答案本身没什么好不好,但经常有人对得恐慌起来,听风就是雨,自己吓自己,完全没有必要,我说得直接点,少说21、22的人了,这样的心理素质真的大丈夫?还有要多说一点,有些人考完到处传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天生嘴碎的我也不好说什么,怀着什么目的的就真的很不厚道了。

初试结束后基本上就到了寒假,除了部分期末考试之外应该没什么特别的事了,不过有些学校可能会安排毕业设计开题,如果有本科学校里的任务一定好好做,不能忘了考得再好本科毕业也得做到,没有本科毕业证,任何学校就算录取了也无法报道,有挂科或者其他影响毕业问题的可以回家前去找导员好好聊聊,确认之后该怎么尽快弥补。

进入寒假如果想好好休息或者玩玩的当然可以,不必再像初试前那么高强度地复习,但是治疗是不能放弃的,根据自己的需要维持一定的复习强度就可以了。报考985、211强校的同学,尤其是34所自主划线的,要多注意了,这些学校,尤其是某些热门专业,竞争都是比较激烈的,不进则退,不好好准备怎么行,放松的同时要巩固初试中专业课的知识,更深入地了解复试有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给定了复试参考书的,时间那么充足,放松之余足够你好好看看书了,这个阶段要转变方式,减少初试中的死记硬背,多对专业的各个方面尽量深入地了解,报名时已经报了导师的可以针对导师擅长的领域多作了解,专业素养很重要。报考学校、专业竞争不是那么激烈,甚至等额面试的,根据上述方法适当打折扣就可以了。

开学之后初试成绩很快就会下来,但是复试通知估计还要再等一个月左右才会下来,复试一般都在4月上中旬进行。当然34所自划线普遍要早很多,需要调剂的同学要注意这个时间差。开学之后的节奏一般不会很快的,本科最后一个学期,一般都只剩毕业设计和零星的工作,毕业设计进度较快的同学完全可以复试毕设两边兼顾。而且我当时还用考研请下来好多假,省了不少事,机智吧~

提到复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联系导师,也都发愁怎么去联系。导师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完美型、学术型A、学术型B、事务型A、事务型B、事务型C、隐士型A、隐士型B。

联系导师当然是可行的,但是一般不要太早,除非本科就在目标学校,或者自己本科的老师可以引荐,一般复试通知下来了再联系也不迟,不然算怎么回事呢是吧。做到礼貌高于一切,导师一般都很忙,不可能和你深入交流,一开始最好是发邮件,导师一般都会回复,视回复的情况,导师希望了解可以继续交流,如果导师礼貌性地回复,明显没有想继续下去的意思,其实已经够了,再继续只会让人反感。第一次发邮件要介绍清楚自己的情况,篇幅不必很长,但话要简洁明了,一定不要写得跟高考作文似的,不刻意放低自己更不能吹嘘自己,客观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当然我相信谁也不会傻了吧唧的陈述自己的缺点是吧。发邮件,或者之后发短信、打电话,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拜访,但不管怎样,尽量选择工作日,而且不是周五或者临近假期的时候,换位思考,没人有义务假期还和你交流。

导师的选择一般是双选制,即老师同学经过一段时间互相了解之后,学生递交自己的选择,老师再根据情况选择,人气高的导师自然要刷人了。也有报到时就分好导师的,那样注重公平,毕竟人气导师大家一窝蜂都选,总会有很多人不如意的,其他老师也会略显尴尬。

我把这部分放在面试之前讲,因为它本来就被安排在面试之前,而很多人更关注面试环节,忽略了这部分,其实看看它的比重,还是要重视起来。笔试一般根据学校给定的复试参考书目以及历年真题来复习就可以了,我确实听说不少学校这个环节基本是走个过场,重点在面试,这个在后面细讲,但是不管怎样仍然要好好考。尤其是一些处在入围边缘、勉强进复试的人,因为初试权重较大,想在复试环节确保录取就需要争取尽可能高的分数,四平八稳就要承担被淘汰的风险了,仅有的几个机会,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复试英语的考查学校与学校之间差别很大,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听力,二是加试笔试,三是口语,比较难的三种兼有,最宽松的只有口语。我报考的学校还是很严格的,没有单独的加试,但面试时有本专业精通英语的老师用英语和学生交流专业问题,不是自我介绍一类的。一定要找往届的学长学姐问清楚本专业的情况,根据情况进行准备,如果只是面试时说点自我介绍、家乡、为什么想报考之类的不疼不痒的东西简单准备下就好了,如果有其他项目,尤其是有专业英语的考查,必须要认真准备了。

面试是整个复试的重头戏,权重仅次于初试,而且人与人直接交流,最可能完成逆袭或者高位被刷。

一般流程是统一到候考室等待,依次进入考场,一般四五位老师同时面试一位考生,相关老师问一些专业问题,气氛轻松一些的可能会有一些关于考生本科学校、个人情况等的闲聊。回答问题尽力、如实就可以,不会的绝不乱说,也不要生硬地说不会,可以婉转一些,说一些相关的内容,老师一般也会给台阶下,适当地引导。当然也有老师会批评你的回答,其实基本都是善意的,你可以适当地解释,甚至可以和他讨论讨论,但是一定要谦虚,要有礼貌,不要听两句反面的话就受不了了。观点本身最好温和些,创新当然好,也不要太离谱、太偏激,弄出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感觉就很不好了~思路要开阔,有些问题摆明了在引导你说自己的观点,不要一副斜视左上方搜索已背内容的样子,兰州有什么特色?你干嘛非说拉面,烧饼不也是吗„„而且不要因为紧张或者不会就表现得很局促,大可轻松一些,气氛好了自己、老师都舒服。

前面已经强调过专业素养的重要性,面对四五位本专业老师,有可能还有英语交流,专业素养不过硬,印象肯定大打折扣,分数也会大受影响,甚至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始“歧视”来自某些考研专业户的考生,对于初试高分通过,专业问题却回答得很糟糕,甚至除了背初试的知识点几乎不会别的那种考生,分数会打得极低,甚至直接无条件刷掉。

着装是个问题。不必穿得太正式,也不要休闲过头,在平时着装的基础上略正式一些就好了,开口说话前仪表是你给老师的第一印象,看起来都不上路子,我觉得聊起来也不容易,对人的基本尊重要有。壕风格就算了吧,珠光宝气的气氛好不了。非主流杀马特什么的麻利儿地免了吧,五颜六色的的头发,乱七八糟的衣服,张口就是骚年玩儿心吗,我去,想想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大多数院校复试录取比在1.2:1左右,即准备录取x人,参加复试的1.2x人。当然不少学校不同,有几乎等额的,也有录取30人复试80人这种比较变态的比例。我的学校是严格按照权重最后计算总得分来决定最后录取的,我问过同届的同学,有些学校肯定会刷掉一些他们不满意的人,不管分数如何,当然不会明说,但也不是黑幕。2014年开始研究生自费,你们当然不用像我们这样不仅要录取而且还有争取靠前得到公费名额,但也不能只追求通过,尤其是初试位置靠后的。

我当初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调剂的事,自然也没去了解过,不过34所自划线下来的同学想调到下一个档次的学校选择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个人觉得除非机会较好,调剂确实意义不大,强求不来。特别说一下,家、本科、未来目标城市都在东部地区的,往西部调剂之前好好想清楚。

和调剂一样,没想过。个人对二战不太认可,尤其是到了考前开始发现自己各种问题各

种不会,然后叫唤着要二战的人,你这第一年何必呢?很多人觉得二战,不就再来一年吗?是啊,不就再来一年吗,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耽误得起的呢,你看到身边的人无所谓,人家没准儿真就无所谓,但你想过你自己吗?虽然研究生才上了半年,但我已经深切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多一年少一年对于我来说是了不得的大事,我耽误不起。总之不要轻易说二战。复试在报考学校进行,所以外地考生要考虑交通、住宿问题,尤其是去北京、上海参加复试的,提前订好离学校较近的宾馆。

初试结束后,尤其是成绩出来后,一定每天登报考学校的网站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有任何疑问可以查该校的研招办电话咨询。

复试之前尽可能找本专业上一届的学长学姐交流一些,有个学长给了我2014年西政考研复试群:215343765,这个还不错的说。复试的很多细节他们亲身经历过,他们的经验对你很有价值。

前面提到,关于本科最后一个学期,我有一些特别的话想说,可能和考研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回头看看,自己的一些遗憾希望不要再在你们身上重来。

如果一切顺利,录取工作四月底五月初就可以结束,那时候天也彻底暖和起来,最后的一个多月里,一定不要彻底松懈下来,当然要好好享受本科最后的时光,当然要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记得分配一些时间去看书学习,哪怕不是那么认真、哪怕一天就一两个小时,保持状态,暑假也是,每天思考思考专业的问题,针对某个领域作一些了解,开学之后你会受益很多的。

说到玩,当然要好好玩。吃喝玩乐一个不能少,四年里想去没去过的地方,想做没做过的事情,此时不做更待何时呢。毕业设计做得勤快些,不要拖到最后,最后那段时间可以和同学多去校园里拍拍照,多去吃饭聚会聊聊天,来几次通宵。尤其是本科在中小城市的,你可能就此离开这里,很难再有机会回来,生活了四年的地方不好好纪念一下,多留下些回忆吗?

兰州大学哲学考研 篇5

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801哲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11年真题原题

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

1、简要解释下面两句话:(1)《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2)《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葛洪是如何论证神仙存在以及成仙可能的?

3、试论述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的理论。

4、先秦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整治社会,各家各派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略,试论述先秦时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据说“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流变,无物常驻。他把存在着的东西比喻做一条河流,声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声称“万物流变,无物常驻”的根据或可能前提是什么?如果“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否存在“同一条河流”?

请以《巴门尼德篇》为主要文本,试述柏拉图理念中的“第三人”问题。试述巴克莱的非物质论的论证思路,并评价其理论的得失。

康德为什么做出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这种区分是把世界区分为两个世界,还是把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区分为两种类型,抑或是在区分事物与我们的两种不同联系方式?试述这一区分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和遗留问题。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小逻辑》)请结合这些论述,就哲学反思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关系,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论证。

第二部分哲学综合——科学技术哲学(四选三)

1、近代科学建立时期,“力的概念使自然科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结合科学史,论述牛顿力学思维方法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2、有论者指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类。”请对该观点给予正面的辩护和反面的批判,并表明您的立场。

3、什么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对此问题的理解,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简要说明理由。

(1)欧几里得圆上每一点均与圆心等距。(2)石蕊试纸遇酸可能变红。(3)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4、试比较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概念上的主要区别与相互联系,并以此视野简要分析当下中国科学文化的状况。

4.2.1 2011年真题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本单元选答1、2、3题)1.解答:(1)“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推移,二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由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包涵以下内容:

(1)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矛盾运动,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一事物和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

(2)阴阳两种对立因素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又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就是要学会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方法,从中找出解决矛盾的具体办法。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

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儒家关于仁学思想的核心论述,但遭到不少现代学者的批评。其中,相当重要一点就是,有子将家庭伦理道德与国家政治道德混淆在一起,并将两者基础都归之于孝弟。

2.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延绵数千年之久的家国同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正是有子所提的“孝弟”。而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则可能是“民主、人权、自由”等。事实上这两种政治体系的道德基础都是被预设的,被其社会所公认,无需证明的。正如初等数学上“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公理一样。因此,要想彻底的分析两种政治道德基础的异同,就必须从分析“孝弟”和“民主、人权、自由”两个“政治道德公理”入手。

(1)很明显“孝弟”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而衍生出来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由于血缘关系有着明显的生物基础性。因此,“孝弟”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具有相当高的先天合理性。问题在于,这种处理家庭关系的准则,在为家之本的基础上,能否推广至国,成为为国之本与?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家国同构,把家庭和国家混淆在一起。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正是这样做的。因此,也就有了后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法。这样中国传统的国家就有了合法性,任何犯上作乱者就是不“孝弟”之人,自然也就会被众人所唾弃。但是,混淆家、国总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被人识破的可能。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可能性,孔子再做了一下手脚,将“孝弟”提升至“仁之本”,这样“孝弟”就变成了为家、为国之本了。这样犯上作乱者不仅是不“孝弟”之人,更成为了“不仁”之人了。

(2)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则明确了公德和私德,区分了国与家之间的区别。但是和“孝弟”一样,“民主、人权、自由”依然也是预设的价值观,并没有其合法性的完全证明。为了处理“好犯上作乱”者,在“民主、人权、自由”的框架内,民族国家对为“犯上”者制定了一个选举的游戏规划,以用于维持社会稳定。

2.解答:

(1)所谓神仙的存在,代表着信仰,并通过信仰开启自身、显示自身以及守护自身,而与诸如“史实”、“解释”、“想象”之类的东西无关。葛洪论述神仙的存在,采用的就是构建神仙境遇和塑造完美神仙位格的方法,所以,葛洪在《神仙传》中描述了大量由人到神的故事,同时,这些人物“神仙”都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甚至不惜直接坐实为历史人物,从而分享了历史的“实在性”。如葛洪谈到的彭祖,不仅绘声绘色地谈到了他的全部生平,而且,借人物之口,描述了他全部的信仰。所以,葛洪揭示神仙存在的办法,就是在肯定其真实存在性的同时,表达他们信仰的可行性。

(2)在论述如何成仙时,葛洪认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所以,从承认物质变化的客观性为前提,葛洪得出“变化是客观的、绝对的”,也即“物类可变”的结论,并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把物类变化的范围推得很广。在葛洪看来,变化是没有极限、没有范围的。事物会自然地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如高山变为深渊,深谷变为丘陵,等等。变化可以为人所掌握、控制。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干预自然的变化,就能让这些变化为人所用。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促使事物按照自己的愿望发生改变,如铅为白色,可使它变赤,此即金丹术。一切在变,一切能变,这就是道教的物类变化观。这种观点当渊源于东汉王充、晋干宝的观点。物类变化观肯定了变化的绝对性,却没有考虑到变化的条件性。变化总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等条件之下发生的。不加分析地奢谈变化的绝对性是错误的,而且会把人对变化的认识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而忽视了对变化的科学研究。不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僵化的自然观,主张“物之变化,固自有极”,《论仙》所引的“物各自有种”。相对于把物质看作静止不变的僵死观点,道教的物类变化观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葛洪进而从人工变化的有效性推出了人可以通过修炼变形为仙的结论。《对俗》说:“若道术不可学得,则变易形貌,吞刀吐火,坐在立忘……幻化之事,九百有余,按而行之,无不皆效,何为独不肯信仙之可得乎?”可见,道教的物类变化观是为论证其宗教信仰而提出来的,是其宗教信仰的理论基础。它被用来解释人羽化成仙的可能性、炼铅汞为仙丹的可能性、各种变化之术、神仙无所不能的种种神通与变化自在。道教在继承和发展古代哲学的变化观时,总免不了将它与自己的宗教信仰糅合起来。这正是宗教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差异之所在。

3.解答:

1.良知与致良知说是阳明“教之三变”的最后教法,也是他心学思想发展的高峰[2]。良知与致良知说不仅将本体与工夫、未发与已发、心与物、内(主)与外(客)、静与动、知与行整合为一体,圆融而无碍,使他的形上心学更具有精微和开放的特点,而且也简易化、实践化了学习圣人的修养工夫,容易唤醒实存主体的自我心性豁悟,使每一个体在超越与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现成德的自由,获得精神生命的安顿。

2.良知一辞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其后宋儒如横渠、二程、朱子于良知良能都无系统之发挥,陆象山虽提及“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然亦未见全面之阐述。惟阳明直承孟子心性理论主张,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论说最为周延具体,且将人性“四端”与良知结合起来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6]”按照孟子、阳明的意见,良知乃是内在的德性真实、本然的至善,是先验的道德潜能或道德理性。人心本有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此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但又可随时呈现,当下切己体验。终极超越之价值意义上的良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它不需要任何逻辑的必然性的推论,也根本不在知性或知识的分析范围之内。

3.“致良知”作为一个命题则是由概念“致”与概念“良知”组成。“致”有两层涵义:一是为良知的一种圆满状态,这是”致良知“的诠释目的与归宿;二是,指“扩充”,因为良知虽为人人自有,但要把它实现出来,需要一个“致知”的过程。这两层涵义显然是辨证统一的,也就是说“致良知”之“良知”是诠释对象,但实际也包含了诠释主体。换言之,“良知”既是诠释主体也是诠释对象,因为只有诠释主体与诠释对象合一,“致良知”方能实现。因此,“致良知”的基本涵义就是“良知”致“良知”。良知即是“吾心之良知”。而良知的内容却包含了世界一切理,这样,我们“致良知”同时也就“致良知”的一切内容。因此,“良知”是心与理的统一。天理必须是本心,才有能动性,才能外化、异化,并实现其自身于外界。在良知里,心与理是同一的,而又是有区别的。因而,“吾心之良知”,是诠释主体,或“致良知”的主体;“良知之天理”,是诠释客体,或“致良知”的对象。

第二单元(本单元选答1、2、3题)1.解答:

(1)赫拉克利特的存在主张,即永恒运动的一团活火。而这个主张的可能依据,一方面来自经验观察,另一方面则是理论思辩。

(2)我们可以有“同一条河流”这样的概念,但在现实中不存在与“同一条河流”相对应的事物。因为,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总是静止的,不变的,我们头脑中可以有一个静止不变的“同一条河流”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所对应的对象却是变动不居的。我站在长江边上指着滔滔江水,说:“这是长江”,但话音未落,我所见的长江的面目已非,它已不是我刚才所指的那条长江了。因此,从严格精确的意义上讲,不存在所谓的“长江”,也不存在所谓的“同一条河流”。所谓的“长江”,所谓的“同一条河流”,都是对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的近似的、不精确的摹写。由于概念总是只能对现实作近似的摹写,黑格尔对此很不满意,所以不遗余力地要开发出一套叫做“辩证法”的理论。黑格尔意欲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辩证一番,把概念的意义看成是发展的、变化的,是包含自己对立面的“对立统一”,以为这样一来概念就与现实能保持一致了。

2.解答

1.由《巴门尼德篇》(132c-133a),我们可以知道:若“型”(或“形式”)使分有物相似,那是因为分有物像“型”,所以“型”必定像分有物;那么为了说明“型”和分有物之间的相似,又必须设立一个使它们相似的新“型”。以此类推,需设立无限新“型”,即陷入无穷倒退。所以“分有”无法解释个体间的相似关系,事物不是因为像而分有“型”。亚里士多德将以上“分有”的无限倒退称为“第三人论证”,即:如果需要第三者来说明两个事物的关系,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第三者。第三人论证又称为“外在关系说”,即如果两事物间的关系是外在于它们的独立存在,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外在关系。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2.由上可知,《巴门尼德篇》的论证,实质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即:知识和事物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知识是否能认识事物。尽管柏拉图划分了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却还是未能完满地解决问题,这是因为苏格拉底和巴门尼德谈到神的问题上,却又得出了“相是不可知的”结论。

巴问:神具有知识自身,他将可知道我们世界里的事物么?

小苏:为何不?

巴答:因为我们已同意了对于我们世界里的事物,那些相没有它们所有的能力,我们世界里的事物对于它们也没有,但这两类里的每一类只和它自身有关系。从上面的对话可知,神是属于“相”的范围,神有“知识之相”,亦即最精确的知识;但这最精确的知识只以“相”为对象,因此神不能认识我们世界里的事物。这必然得出如下结果:即“相”的范围和个别事物的范围相互隔离,因此“相”只和“相”互有关系,却和个别事物无关系,“相是不可知的”。

3.面对以上种种诘难,用文本的原话说:小苏格拉底将如何来“拯救现象”呢?而“拯救现象”的关键实际上在于极端相反的相或范畴能不能相互结合,也就是必须进一步追问:在什么条件下相反的“相”能相互结合。

4.前面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讨论“一”和“多”的问题,但如果要谈到具有相反性质的“相”如何相互结合的问题,这就需要设定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作为基点的不再是孤立的“一”,而是与“是”结合的“一”。即“是的一”。“是的一”是一个整体,以“一”和“是”为组成部分。由于每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是的一”或一个“是者”,所以那当作基础的“一”就是一个“多”,而且是无限的“多”。由于“是的一”的部分为整体所包围,所以在“一”上既结合着“整体”和“部分”这对相反者,也结合了“有限”和“无限”这对相反者。如此,小苏认为以此解释解开了上述疑难,5.总之,“一”和“多”的讨论实际上涉及的就是数的讨论,Number在柏拉图哲学中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例如同样在柏拉图的后期著作《智者篇》中他发现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用is或are去表述“非存在”时,那么将存在着单数或复数的“非存在”,倘若如此,就违背了巴门尼德的教条——“非存在不存在”;另外,如果将存在表述为二元的,如“冷”和“热”,那么“存在”就不知所踪了,那是否意味着要增至三元呢?若“冷”和“热”是皆存在的,那就意味着同是being,也就是一元的了。所以,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3.解答:

1.巴克莱认为,一切唯物论、怀疑论和无神论的根源就在于物质概念:“关于‘物质’或‘有形实体’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同样,一切‘无神论’和‘不信宗教’的渎神的企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至友,这一点是无需多说的。他们的一切古怪系统,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石去掉,整个建筑物就不能不垮台。因此,我们也用不着特别去考察每一个可鄙的无神论派别的荒谬这点”。这就是为什么巴克莱竭尽全力地消解物质概念的原因。

2.巴克莱是利用洛克哲学中的矛盾为其唯心主义作论证。洛克认为物体有两种性质,心灵能够形成关于这两种性质的观念。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它们是相似的。两者之间是“摹本”与“原型”的关系。第二性的质则是借第一性的质而在我们的心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观念的“能力”,这些“能力”固然为物体所有,不过它们所引起的观念却是主观的,并无“原型”与之相似。巴克莱对洛克的上述思想进行了批判。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首先,“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不相同的东西是不能相合结合的,因而观念不可能与存在于心外的不是观念的东西相似,一切可感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感官所感知,就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观念。洛克认为第一性的质是存在于心外的一种不能思想的实体中的东西,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它的“摹本”,等于说观念可以与非观念的东西相似,这是矛盾的。

其次,第二性的质与第一性的质的不可分离的,我们不可能感知或想象一个物体的第一性的质而不涉及它的第二性的质。所谓广延、形状、运动等性质,若离开了一切可感性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第二性的质在什么地方存在,第一性的质也一定在什么地方存在。既然第二性的质只存在于心中,那么第一性的质也只是存在于心中。

最后,所谓第一性的质都是一些量的规定,而量的规定统统与感官相关,并无心外的存在。例如人们公认大、小、快、慢等等不是人心之外的存在,因为它们完全是相对的,随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存在于心外的广延既不大,也不小,既不快,也不慢,它们根本就什么也不是。

所以,所谓物体的性质不过是我们所感知的观念,在心外并没有独立的存在。

3.物是观念的集合。

人们通常以为存在于心外的自然事物,其实只是观念的集合,并无心外的存在。因为人们知道事物的存在,只有一个途经,那就是通过感官而感知它们。然而,人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我们实际上有两类观念,一类是可以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灭的,亦即想象的观念,另一类则不同,它们是由外部原因引起来的,这就是感觉的观念。后者有三个特点,首先,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于是,人们就给它一个名称来标志它们,把它们看作是与观念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事物”。然而,观念就是事物,事物就是观念,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例如樱桃是由红色、酸味等感觉观念组合而成的,物就是观念的集合。

巴克莱意识到人们肯定会对他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批评,所以他预先就准备好了答辩。如果物是观念的集合,那不等于说我们是在吃观念、穿观念、用观念吗?!倘若如此,一切都将变成虚幻的存在,而没有客观实在性了。巴克莱辩解道,他之所以用“观念”而不用“事物”,是为了反对心外有物的唯物主义。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使用“事物”这个概念也无不可,只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它们是独立的存在。他并不是想把事物变成观念,而是想把观念变成事物,亦即消解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在巴克莱看来,他的理论将使常识与哲学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把感知到的事物看作是真实的存在,而哲学家却认为那只是心中的现象,真实存在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巴克莱是企图通过使现象客观化的方式来解决心物二元论的难题,以此来克服怀疑主义。

4.物质是虚无

巴克莱的非物质论是以反对“抽象观念”为基础的。既然在现实中只存在特殊、个别,而不存在普遍、一般,那么一般的“物质实体”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最精确的哲学家们所谓物质的实体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就会发见,他们承认他们在那些声音上除了附加一个一般的存在观念并连带一个它支持诸偶性的观念,并未附加什么别的意义。而在我看来,一般的存在观念,乃是最抽象、最不可思议的。”[10]巴克莱认为“物质实体”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没有意义的、不可思议的抽象,因为在外部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一般的存在,而只有具体的存在即外物的存在。而物质实体并不是外界的具体事物。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巴克莱反对洛克的“作为支持各种偶性的基质”的物质实体,他认为这种物质实体是无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既然我们无法感知到它,我们就不能断定它的存在。巴克莱说,他并不否认我们借感官或反省所能理解的任何事物的存在,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用手摸到的事物,都是真实地存在的,他对此丝毫也不怀疑。他唯一要否认为其存在的,乃是哲学家们所谓的“物质”或有形的实体。“物质”经常被人们理解为某种迟钝的、无感觉的、有广袤的、坚实的、有形相的、被动的实体,但是如果把广袤、形相、坚实性和运动等等可感知的观念排除出去,所谓“物质”就一无所有了。

所以按照巴克莱的观点,物质实体是一种莫须有的东西,既非实体,亦非偶性;既非精神,亦非观念;它是无活力的、无思想的、不可分的、不可动的、无广袤的、不在任何地方存在的东西。因此,“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物质一词用成和别人所用的无物(nothing)一词的意义一样,而这样一来,在你的文体中,这两个词就可以互用了。”[11]这就是说,“物质”等同于“虚无”,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必要的假设。有了这种假设就会使我们陷入怀疑主义,而没有这种假设我们一样可以说明观念的存在。“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因为大家都承认,即使没有外物的协助,观念有时也产生出来,而且可能常常是按照我们目下所见到的秩序产生出来的”,因此“假如有外物的话,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它,假如没有的话,我们亦可以有同样的理由相信我们仍会有现在所有的观念”。[ 6.巴克莱致力于非物质主义的建设是为信仰服务的,不过他利用当时机械论的物质观无法解决物质与意识之间相互关系的局限性来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虽然是根本错误的,但是的确击中了机械论的要害。如果我们将物质和意识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存在,那么就肯定无法解决两者的一致性问题,所以巴克莱试图以消除物质的方式来实现观念的一元论。当然,巴克莱的做法并没有摆脱机械论的局限,实际上他所根据的仍然是物质与意识完全不同的原则。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巴克莱反对心外有物的观点不仅仅是出于宗教的原因,也有某种维护科学知识的成分。因为在他看来,洛克哲学就是由于承认心外有物而陷入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这既危害了宗教信仰,同样也危害了科学。

第二部分哲学综合—— 科学技术史(选择1、2、4进行解答)1.解答:

1.牛顿力学以质点为对象,着眼于力的概念,在处理质点系统问题时,须分别考虑各个质点所受的力,然后来推断整个质点系统的运动。牛顿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牛顿力学较多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时,比分析力学方便简单。

2.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功将对人类社会在各方面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对自然观念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得它得以广泛传播,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人们往往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它把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原因都归结为自然界本身规律的作用,有利于促使科学家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它能刺激人们运用分析和解剖的方式,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更多的经验材料,这对科学的发展来说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论思维的作用,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因而又有着严重的缺陷。

(二)对自然科学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消极影响。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以及他的力学研究纲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领所获得的成功,在当时使科学家们以为牛顿经典力学就是整个物理学,甚至是全部自然科学的可靠的最终的基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牛顿经典力学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成为了科学家们共同遵循的规范,它支配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他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原理也普遍得到赞赏和采用。牛顿研究经典力学的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如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与公理化方法及科学的简单性原则、寻求因果关系中相似性统一性原则、以实验为基础发现物体的普遍性原则和正确对待归纳结论的原则,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经典力学不但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特别是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经典力学的直接影响下,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使得唯物论从宗教神学那里争得了发言权,并在随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段时期。经过康德和黑格尔对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研究和发展,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吸收,结合当时科学发展成果,最终建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近现代科学和哲学是发轫于经典力学的,正是从牛顿建立经典力学开始,人类在思想观念上才开始真正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而它对人类思想领域的影响也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

2.解答:

1.环境保护有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区别。

2.以人为本:希腊哲人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世界万物的尺度,万事万物以人所是都为是,以人所非者为非,人本精神贯能大地、穿越古今”。而所谓环境,就是指人周遭的一切事物,环境保护则是指通过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持久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长久地利用资源,并且反对目前局部利益而滥用资源的一种态度。而人就是指存在着自我意识,能够思考的动物。本则是指根本。而以自然为本,就是使万物按照大自然的运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若以自然为本,我们只眼睁睁地看着先天上竞争较为弱势的,如熊猫、无尾熊等动物,自濒临绝种一步步走向毁灭。环境保护若能从人的价值、理性来作为出发,便是以人为本,使人类本着良知良能作出判断,发出行动,情况便会有所不同。因此,环境保护应当以人为本以及环境保护作为人类的一项活动,作为国家的一种政策,应该本着人类的良知良能来为之。同时,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乃在于人类拥有心灵、懂得思考。在远古洪荒之时,自然本出之中本无是非亦无善恶,这是一个没有创造、没有想像、更没有价值的世界。人类出现以后,文明演进,人类开始定义周遭的环境,与万世万物展开心灵的对话,鸟兽虫鱼、风云雨雪这才开始有了意义。人类因为对万物产生了情感,因此加以定义并从事保护的工作,因此环境保护事实上是因人的价值思考而生。人的心灵活动主要体现在人类拥有良知良能,“身之主宰便上心,心之属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所以良知是人所有行为判断的依据,良知是人类社会一切价值的可贵,所谓“大地无情,人类有心”,人是心灵即是一切价值之所从来,人类也将摒持着良知良能来从事着保护万物的工作。

3.而以人为本,虽然有以上种种优点,但以人为本毕竟是一种重视人、肯定人,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环保理念,而虽然人本主义精神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它使人过分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这把双刃剑很容易就危及了自然也伤及了我们人类自己,所以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把自然摆在一直到高无上的地位,而不是把自然摆在一个工具性的,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或是能被人所驾驭的地位之上。我们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对以人为本的这种思想进行重新的反思,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必须现次明确一次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我想人是自然是一部分,人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纵使人类有无限的智慧,有无限的能力,他都没有办法来实现征服自然这样的野心。人对自然应该持有的态度就是:敬畏自然。我们应该理性把自然摆在一起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的态度并不是提倡我们要陌视人的利益,也并不是要牺牲人的利益,而相反的我们同样肯定人的利益,充分重视人的利益,只是我们不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方认为,这样的态度正是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在价值层面上的根本区别。所以,以自然为本的生态理念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绿色生态思想,它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把整个系统内的平衡和稳定作为我们解决问题和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摆正人对自然的态度。

4.解答: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乃是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科学精神”表现于“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从“发生意义”来说,由于人们先欲认识或了解客观世界,便不得不开始思维,而“科学思维”基本上是一种调“合理化”的思维。除了“思维”之外,研究者还必须考虑处理事物的合理方法,从而遂渐形成所谓“科学方法”的问题。

“人文精神”表现于“人文关怀”与“人文主义”。在最广义上说,“人文关怀”的出发点是美化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类的福祉、确定价值的规范及追求人生的意义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不是对立的,因为无论是人类的福祉,或是价值的规范,最终总是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合理化”活动,而“合理化”的要求正是“科学精神”的本质。

2.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科学主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草都可以化约为科学认识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万能,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1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实体还原论,它试图寻找一种足以说明一切的实体和唯一的因果关系。这种实体还原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机械决定论。在认识论上,它表现为机械的客体中心论或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对客体的直观和机械的反映,忽视主体和社会文化传统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观上,表现为社会实体论和经济或技术决定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为单一的本原决定关系,依据社会决定个人、经济或技术决定社会群体的线性模式制造出单一的社会进化规律;在价值观上,表现为生物学主义和“物质主义”,认为人行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动物本能的需要;在科学方法论上,则表现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取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3.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利益;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应当追求现世幸福;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人文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它始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终强调对人本身的研究,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高于一切。“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仍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因而,人的存在超越物质的存在,人的精神状况超越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人是万物之本。它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它曾经和科学主义一起,无情地审判了那种以神(上帝)为本位的宗教神学以及反人性的封建宗法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人文主义坚决主张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科学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抗衡,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动力,既丰富和激发了人类文化,也造成了科学与文化前所未有的割裂和对立。科学主义以科学、学问、技术理性为中心,人文主义以人化、人本、人道为中心。它们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两颗灿烂的果实,是一对孪生姐妹。通过回顾20世纪哲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这对孪生姐妹并没有“和睦相处”。可以说,20世纪哲学思潮的历史,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冲突、碰撞、矫正、制衡,此起彼伏的二重奏。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与之正好相对,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诚如J.S.赫胥黎爵士所言:“科学的心理的害处是理智主义和缺乏对于它种经验的价值的鉴识和推重,过度着重行动而轻视存在和感觉。人文主义心理容易陷入的害处是轻视那种慢而无误的归纳和实验方法,对于自然的事实和法则默然无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从幻想的捷径可以达到成功。”

本内容由中公考研辅导老师整理,获取更多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资料、专业课辅导、高分学长考研经验,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哲学考研考什么 篇6

哲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哲学学士学位。哲学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以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又对具体学科进行理论指导。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各级政策研究部门、管理部门、宣传部门,为各类社会工作机构,为大、中、小学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

哲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受到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线索的系统教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训练。

兰州大学哲学考研 篇7

一、大学的本质与功能的原点

从西方现代大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萌芽时期大学的本质是研究行业自身问题和“学问”,而其功能则表现在为政府和社会培养“人才”,其学科设置主要是文、法、神、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大学的作用受到多方关注,大学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民主功能等功能逐步发展了起来。

从我国教育的发展来看,如果将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起源,那么我国大学的发展应当是在近代。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讲过,“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就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梅贻琦先生则在《大学一解》中重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因此我们可以推理出:大学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起点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为本质,这就是大学的原点,而其功能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为一体。

二、大学的本质与功能的异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市场经济对大学的多方渗透,教育的经济价值被多方关注,多元的利益价值充分显现,大学的功利化倾向更加明显。大学出现了惶惑和浮躁,其表象和行为有悖于大学的本质,出现了种种异化的现象。如脱离学校的具体定位和实际,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上的扩张,形成了教育上的“大跃进”;忽视基础研究,热衷于应用型研究,追求“立即见效”的商业价值;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企业化,使教师科研变得肤浅和急功近利,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这些或普遍或个别的存在于大学之中的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功能对大学的渗透致使人们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的结果。如果不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不追寻大学的理念,找回大学的本质,那么,发展下去大学将由“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变成“追逐生意”的场所。

三、老子哲学思想与大学本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大学的本质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起点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为本质,这就是大学的原点,而其功能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在这些追寻和反思当中,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大学发展中必将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笔者看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就不失为一副“良方”。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亦称《道德经》)是老子的智慧之作,也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著作,它虽只有短短五千言,却囊括了整个宇宙以及人生的大智慧。《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蕴含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伦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堪称一本百科全书。

1、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自然”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在老子看来也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法“道”,那究竟什么是道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义,应理解为道的精神所在。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导性的部分。是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和德之所以得到万物的仰尊,就在于她们常法自然,道和德的价值就在于自然,若不以自然为法就会失去其价值。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

他的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哲学故都是以自然为宗,他的宇宙论观念也以自然为法,又称“自然哲学”。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无私——无欲、无为一—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若是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但在老子来说,只是顺其“自然”,只是顺应自然而已。“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自然”是老子思想学说的精神之所在。

2、老子思想的认识论——“有无相生”

老子思想中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上源于“道”的运动变。老子认为一切现象,包括人们的存在价值都是在对立统一的状态下形成。例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在此基础上老子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潜藏着祸患的因子。

我们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老子不仅提醒我们要注意对对立面的观察,他甚至认为如果能够执守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更胜于正面所产生的作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所表达的观点都是和一般人不同的,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在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老子更强调事物由反面向正面的转化:“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袭明”。总之,道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一点要把握这一规律。

3、老子思想的方法论—一“无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弱者道之用”。“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无为”原则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管理者应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在现代管理中,则意味着不强为、不乱为、不私为、不直接为。

四、大学管理之“道”

1、取道“自然”,尊重大学的本原。

老子思想中的“自然”就是指的事物的本原和客观的规律。通过前文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大学其本质应该是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并服务社会。无论是创造知识还是传授知识,大学都不适合盈利性机构而存在。作为非盈利组织的大学,其治理结构必须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其二,大学是未来的事业和公共事业,应以社会价值为目标。用短视的、立即见效的经济思维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追求整体的或个人的经济价值,是对大学本身的威胁。所以,确定大学办学的逻辑起点,坚持大学的本质,当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职能的大学进行分层也是必要和可行的方法。对于不同职能的大学,予以不同的关注。

2、辩证对待“有”、“无”关系,科学定位大学的主要矛盾

(1)“管”与“学”

《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大学的法人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审视和确定政府的“管”和大学的“学”之间的界限。政府与大学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具体为以法律手段(相关的教育立法)、经济手段(教育、科研经费的划拨)、社会中介性手段(教育教学评估)对大学进行指导和服务,为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提供条件。因此,政府应从对大学的直接管理中淡出,将以往的直接管理、干预转变为服务、指导和协调。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要保持大学的本质,或者说传承大学精神,就应突出学者的学术精神和高贵品质,保持学术团体的清高、淡雅和中立。这是因为大学本质的保持和职能的实现,是以教师为载体和以其劳动为手段来实现的。而其文化的创造源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立竿见影,有着很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基础研究往往难以明确其经济和应用取向。这当中的取舍实是“无”、“有”关系的具体体现。

(3)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

知识的创造、文化的传承、社会服务的实现,需要大学教师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精湛的学术水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守得住清高、耐得住清贫的情操。需要大学教师以一种对学问的执着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更需要具备抵御课时费、课题费、创收费、各种津贴等市场因素对神圣职责侵蚀与诱惑的勇气。当然,教师物质生活条件的保证是其职责充分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一条件需要办学者予以保证。而作为学者、教师个人不应把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目标,更不应把教学、科研等神圣的事业作为实现自己经济目标的手段。所以,通过一定的机制与手段,塑造出大学教师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格,以及对科学文化事业的孜孜以求,对大学异化现象的修正是至关重要的。

3、教师评价,“为”或“无为”

大学精神的本质,决定教师必须在一种无外在压力、无功利目的及相关的浮躁环境中从事“休闲性”事业,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现在通行的年度量化考核中用课时和科研成果核算成“工分”,并以“工分”的多少确定等级,最后参与分配的办法。有悖于这一要求,因此,在教师评价中,“无为”因成为一种思路,应放宽考核区间,变一年为一个聘任期;变硬指标考核为软硬兼顾。这样便于教师克服急躁、浮躁和应付性教学与科研,有利于育人计划的完成和基础性、周期长、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产生,更有利于恢复教师行为的本真状态。

参考文献

[1]《道德经》[M].舍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约翰.亨利.纽曼(英):《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李玮:《老子哲学与高校管理现代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8

哲学思维与大学生创新项目 篇8

摘要: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广泛开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实践基础。本文结合创新项目的选题、执行与完成到创新实践项目的持续性发展阐述了哲学思维模式下的实践意义,依据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逻辑开展的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哲学实践;大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论;批判

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能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急需改进的薄弱环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2008年,西安理工大学成为第二批入选此计划的高校,从而为创新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发展契机。

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协作精神成为培养理工科学生尤为重要的目标,近几年,在国家的支持下,我校高等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认知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需要。对于工科,尤其是对机械学科,实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注重实践、强调动手能力、加强实验和工程训练环节、认识创新设计的过程与规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而言,时间和空间是前提(课内学时的削减,校内外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环境与条件是必备(配套的符合技术发展要求的实践条件),要求、内容和方法是关键,评价与激励是指挥。

在外部客观环境的激励下,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学生的研究方法等是创新项目有序开展的关键。学校希望创新,但单纯的希望是不可能完成理论创新抑或技术创新。严格地说,创新的想法是创造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多年的创新项目指导与实践过程显示:哲学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土壤;哲学方法论是创新性实践实现的基础;哲学批判精神是创新性实践的发展之源。

一、哲学思维与创新项目的选题

科技创新注重创新思维,所谓的创新思维具有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也具有批判性、辩证性的特点,辩证思维是根本,普遍联系是依据。以近几年我们开展的创新项目为例,自2002年至2007年,笔者一直从事大型射电望远镜创新型设计中索驱动并联机构的力学建模与实验研究,2008年参与索驱动并联机构加工机床的设计。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陕西民间老艺人操作皮影人,以对索研究的专业敏感性发现,可以将悬索机构应用于皮影人操控的自动化表演。2010年笔者第一次带领本科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题目拟定为《用于皮影的悬索驱动机构设计》,2011年该项目申请到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在第八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11年笔者第二次带领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题目拟定为《音乐皮影人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设计》;2012年该项目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并获得第二十一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12年带领学生申报的《基于音乐特征识别的索驱动皮影人表演系统的开发》获得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5年笔者带领学生申报两项创新项目“索驱动系统的畸变相似性理论与实验研究”与“双皮影人机械结构设计与自动化实现”。

从理性思维角度去思考皮影人和索驱动机构,这是两个领域的概念,一个属于艺术范畴,一个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如果仅仅依靠专业角度的理论去思考,不会将两者联系起来,但如果从非逻辑思维去考量,从艺术角度去欣赏,会发现两者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轻质、操作方便。虽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皮影人自动操作实现领域成绩突出,但他们在皮影人的自动操作方面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手,而我校提出的方案在结构和经济性方面略胜一筹,只是目前还缺少足够的技术实现。在创新性层面上,我校的皮影人自动化方案更具新颖性,其得益于笔者的哲学性思维,哲学的实践性意义不逊于它本身的逻辑思辨。

二、哲学方法与创新项目的实施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更像人。古代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哲学应该是能够实践的”,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值得当今教师去思考和学习。笔者担任本科生专业教学以及研究生专业教学工作,然而却自学生阶段就始终困惑:为什么学而无用论在当今社会如此盛行。因为大学的知识是死的,脱离实践环节,让学生体会不到知识以应用实践为目的,一旦知识陷入理论解释理论的怪圈将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的好的事情,人就一定会去做。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认识到要想让学生从枯燥的读书中发现知识的美,必须吸引学生参与实践,首先在本科生中广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同时重点关注学生的德行教育。

2010年以来,笔者所指导的创新项目中学生有十多个,刚进入创新项目实践环节时,他们面对项目开展不知所措。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锻炼,同学之间懂得合作,表现内向地也逐渐开朗起来,在知识面前,学生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参与者间争抢竞赛荣誉的情况,而他们更多地关注项目本身,一个小小的创新项目实践团体的组织让笔者看到一个知识全面的学生一定是德行兼备的,教师在学生知识的获取上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正确的引导的确可以发掘出学生的美德。

当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求知,项目的实施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重要阶段:讨论。教师在整个项目的开展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把握大的设计方向,由学生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比如在索驱动并联机构的设计上,本科生对理论模型构建、对优化无所适从,教师就从简单的系统入手,深入浅出地解释模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概念;学生在音乐辨识方面遇到很大的技术问题无从下手,通过让学生联想音乐喷泉的应用来理解皮影人音乐辨识的意义,将普遍联系的哲学方法论应用到创新项目的实践中,收效显著。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学能力,通过教师的启发性指导提高了个人的哲学性思维能力。比如皮影人项目第一次提出突出索驱动特色,第二次提出突出音乐辨识和动作专家库的智能控制特色,第三次项目从双皮影人角度提出创新性,题目的拟定也是从实践中凝练出新特色。

三、哲学批判与科技创新

索驱动机构与皮影人操作的紧密联系是对二者进行批判性思维。索驱动机构是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定性思维认为这类机构无法和皮影人相结合;另外索驱动机构在控制方法上相对比较复杂,对于皮影人自动操控存在理论局限。但如果换一种思维,皮影人并不需要严格的反馈控制以及精确控制,皮影人的手动杆控制可以用柔性索取代,这在工程领域已经得到印证,通过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规律性分析,索驱动机构也可以代替手动杆对皮影人进行粗略控制,实现皮影人自动化。

哲学的批判性来源于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与革命性的活动。以实践为基础所构建的实践哲学成为了一种批判现实、变革世界的积极力量。通过第一次创新项目的开展,笔者发现索驱动机构可以在皮影人上使用,再次体会到:科学上大胆假设的重要性和小心求证的必要性。第二次创新项目的开展,笔者发现音乐辨识在皮影人自动操控技术层面上的可行性意义,从而更进一步接近古老艺术——皮影人的实现,但这两次创新活动并不完美,只能实现单一皮影人的操作,为此,大胆提出第三次创新项目实践主题——双皮影人自动操控系统开发。如果在技术上能够实现,本项目无疑是索驱动机构在崭新领域的技术实现,是哲学、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成功案例,印证了哲学对当今理工科大学的意义,它是大学的头脑,是理工科老师进行教学科研的智慧之源。

上一篇:四年级地方总结下一篇:黄梅时节家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