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化资源(通用12篇)
利用文化资源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深奥且抽象的学科,面对这一学科,如何让感性的小学生迅速地掌握数学知识是很多教师所共同探讨的一件事情。
一、数一数家中物品,轻松掌握数字奥秘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数和数字的计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字的加减乘除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实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带来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数数,学生对数数的兴趣就会提升很多。
比如,在学习“数一数”这一课时,当教师教学生学完了简单的十以内的数之后,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练习,教师可以先将在自己在家中的厨房拍成一个照片,然后在课堂中给大家展示出来,然后这样引导学生:“画面中是我家的厨房,下面大家一起数一下,我家有几个盘子、几个水龙头、几个脸盆、几个煤气灶。”学生一听说是老师的家,立刻产生了兴趣,大家都抱着老师家是什么样的思想进行数数,这样就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数数活动之中。
二、量一量生活用品,轻松掌握长短尺寸
在学习长度单位这一数学知识时,很多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一把尺子,让他们对长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就可以进行题海战术,比如一支粉笔长5(),一支钢笔长约7(),一台电视长约20(),学生本身对长度这一抽象概念比较模糊,仅仅凭这种模糊的概念去填写精确的长度单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提取资料,让学生边测量边学习长度单位。
比如,在学习了“厘米和米”这一节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一一个作业:“大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庭,家庭中的物品肯定种类繁多,大家回家后拿起手中的尺子,对自己喜欢的或者能看到的物品进行长度测量,然后用日记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比如,我家有一台冰箱,妈妈帮我一起进行测量,发现它的高度为1米4。”这样学生在自己家中进行物体的测量,既感到亲切,又有极强的好奇心,于是学生在不自觉中对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翻一翻瓶瓶罐罐,轻松理解几何原理
几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对于立体几何,由于学生缺乏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和掌握,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这中间的原理进行掌握。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几何形体,只不过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教师如果能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理解几何知识来说,会更加轻松。
比如,在讲授“圆柱和圆锥”一单元时,教师在讲到圆柱体的面积其实就是一个长方体加两个圆的面积这一原理时,学生可能会比较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将孩子们都愿意吃的乐吧薯片(桶装)带到教室中,找一位学生上台将这个桶装薯片打开,学生对乐吧薯片非常熟悉,当他们看到这位学生将乐吧薯片的前后盖打开后,很清晰地看到两个盖都是一个面积相等的圆形,然后教师可以让这位学生给出班级中每一位同学一块薯片,然后让他当众将薯片桶拆开,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接地看到薯片桶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这样学生再理解圆柱形的面积公式时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小学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抽象理论的讲解和练习,小学生是很难将数学学好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数学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教学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或作业中,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小学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时,应多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让学生将原本深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象的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感到吃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资源,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王剑.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
利用文化资源 篇2
多年来,我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水泥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优势,利用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钢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水泥建材,2006年实现退税收入710万元,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xx地区的资源再利用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认识,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基础
多年来,我公司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经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渐突显,公司一班人深深的意识到,要想使企业保持长久的活力,必须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才能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在思想上达成一致,我们首先利用党小组学习时间,组织公司领导层成员学习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文件,领会精神实质,使公司管理层对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共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宣传站、墙板报、班前动员会等多种形式,向公司职工宣传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使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公司内部做到人人皆知。三是设立合理化建议奖励政策,对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并给予奖励。2006年,公司共发放专项奖励资金近2万元,极大的鼓舞了公司员工工作积极性。
同时,我公司成立了由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在月份工作会议上专项听取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展情况,对在工作中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为我公司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革新挖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保证
做为xx集团下属水泥生产企业,我公司以煤矸石再利用为工作重点,依靠技术革新和内部挖潜,不断开拓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新的平台。
公司成立技术攻关小组,聘请专业人员,对xx集团及下属其它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料进行反复分析、试验,掌握了煤矸石、粉煤灰等多种工业废料的化学成份及作为生产水泥掺配量的数据,并迅速将试验成果引入到水泥生产实际工作中去。
㈠突出重点,做足煤矸石综合利用文章。做为xx集团控股的水泥生产企业,为xx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是我们做好煤矸石综合利用工作的初衷。作为矿区生产的废弃物——煤矸石,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矿区生态平衡,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多年来,我公司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利用煤矸石进行水泥生产,减少了煤矸石对矿山生态环境、环境的破坏,而且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免税,可以说是将煤矸石“变废为宝”。
利用媒体文化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篇3
媒体文化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越来越普遍地进入了大众的生活。媒体文化“生产”的形象、观念与知识渗透到了现代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语文教育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信息时代,语文课程不再固守传统的封闭的结构,而是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形式上看,它不仅包括文字文本,而且还包括口头文本、电子文本和媒体文本、广告作品、影视作品及许多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作品进入了语文课程,大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与此同时,社会对语文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媒介素养被置于语文课程目标的突出位置。我们必须逐步从传统学校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培养青少年适应媒体文化时代的现代语文学习意识与学习观念,教育青少年懂得信息时代的现代语文学习方法。
一、推介图书,亲近名著,传承优秀文化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指出初中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对课外阅读的材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经典作品应是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首选。经典名著是优秀的文学积淀,是优质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携带者……因为阅读一部优秀文学名著而影响其一生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创造机会与条件让青少年走近名著,此外,银幕、荧屏、图书、报刊……要有文学名著一席之地。
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艺术作品,都取材于生活,艺术地再现生活。它们凝聚着创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他们将自己的作品植根于生活、精神、情感的土壤之中,自我表现无疑是作者心声的倾吐与独白,同时也是用带有激情和幻想翅膀的心灵去洞悉世界、体验生活的,在一种超脱的忘我境界中创造自由、完整而独立的心灵形象。这类作品大多是灵感的产物,这种自我意识可以为人所理解和接受。它们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闪烁着瑰丽的艺术光辉,它们传播真善美,指点人生,拨动心弦,激荡心灵,净化灵魂,感召生命,催人奋进……
通过阅读名著,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等。用精读方法阅读精彩片段,评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在阅读名著的实践中,学生可以从中直观感受文章的布局谋篇、选材立意,如何开头结尾,这一切再也不是老师课堂上干巴巴的说教,应该怎样怎样,听得大家头都大了,可还是用不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写出来的文章“涛声依旧”,该写成什么样的还什么样,不会因此有大的改变或产生老师期望中的提高。试想,南京考生蒋昕捷如果没有名著的熏陶,2001年会有《赤兔之死》的精妙作文横空出世吗?用古白话写就的佳作不仅让阅卷老师一致拍案叫绝,给出了满分。作者文学功底相当深厚,《三国演义》没读过5遍以上绝不可能写出来这样的作文。历年来的考场优秀作文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走近影视,欣赏佳作,打造精品课程资源
电影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它从诞生以来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为人类带来极大的文化享受和精神享受,早已突破一般的娱乐和消遣的特质,电影艺术融入各种表现手段,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优秀电影形成的电影文化的发展提升了人们思维和审美的品位,优秀电影融文化、艺术、科技、审美所提供的人文信息孕育出一种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现代教育没有理由抛弃电影文化。在信息时代有效利用电影资源改变或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思维和创新的学习模式?
然而,现今的中学生,时逢快餐文化的时代,加上学习的压力,普遍缺乏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尤其是外国名著。分析其原因,在于西方文学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其行文结构与中学生的阅读情趣又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把影视引进课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我们的时代,电影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人都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许多人往往就是因影片中某个印象深刻的人物或复杂多变的情节而开始走进名著,进而使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依此,教师可以适当选择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在学生中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精彩之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光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名著。因为,影视作品与小说在欣赏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小说讲究文字描绘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人物的行动化和视觉化。因此,读小说要将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需要集中精力,需要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需要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这样,就陶冶情操,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获得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关注传媒,走进社会,挖掘社会人文资源
新闻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刊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要求教师调动一切手段,让学生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写作素材。
针对此,教师完全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有选择地下载并播放一些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共同关注》、《今日说法》等栏目中的节目,以及《见证》、《大家》,国内、国际的《年度新闻记忆》等年度总结式节目。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学生可以从中把握生活鲜活的脉搏: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谐社会的人生百态,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就能自觉关注社会、民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此外,如“艺术人生”、“中国骄傲年度人物”、“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节目中的人物故事,不仅是学生写作中极佳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那些社会精英、平凡人物的人格魅力与高贵品质,将成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楷模与精神动力。
此外,如“感动中国颁奖”、“感动中国的十位母亲”、“2008抗震救灾文艺晚会”节目等,我认为都是生动感人的好教材。历年来考场作文的话题其实都离不开真善美的主题,而这些材料中的人物事件,是真善美的典范,不管是为积累写作素材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这些材料都不容错过。以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为例,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终于获得了70分的满分,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作文题“他们”,构成整张试卷一个亮点。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这篇作文把深刻的思想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而文章的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文章让我们读懂了真实生活素材是作文的源泉。那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得见感触得到的社会现象,转化为文字后,自然会引起大家的共鸣,作者如果没有关注社会,没有关注媒体,也许根本挖掘不出这样的社会资源。
四、走进网络,对接现实,拓展信息互动资源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利用网站、论坛、帖吧、博客、播客等公众的与个人的网络平台,收集与筛选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拓展交流互动资源。
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最先通过网络向公众发表了,如:《生死不离》、《大地震纪实:我们在一起》、《一切为了生命》等。灾难考验文学,促进不朽作品的诞生。这些作品不仅仅真实回放了大地震过程,以全球视角阐释震灾之于整个人类的启示和警世意义,也展示了在惨绝人寰的大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坚毅、顽强、友爱、互助的美好品德与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作品中人物对爱情的执着、对亲情的呵护、对家庭伦理的信守以及对职业的笃诚,都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成为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精神遗产。
例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众多网友自发创作的诗歌难以计数,其中一首佚名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感动了很多人。这首诗为纪念地震中遇难的学生而写,在网络、手机和电台中流传,并被制作成MV。中国通信业媒体人乔楠在博客上转载了这首诗,并说这首诗价值600万元。乔楠介绍,这首诗感动了盛大总裁陈天桥,5月16日盛大网络宣布再捐600万元,捐款总额达到1000万元。众多网友甚至建议,这首诗应入选中小学课本,纪念地震中遇难的孩子。据网友反映,这首诗最早出现在5月13日上午的百度贴吧,随即被网友们到处转载。
全民抗灾的这段经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优秀传统、怎样在危急时刻作出理性选择、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道德的力量等等。通过视频画面,学生能够感觉到人们不畏艰险、尊重生命、团结互助、爱心相连的道德风尚与精神面貌,在直观感受之余又可以进行思维的拓展延伸训练。
利用媒体文化教育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之一。媒体文化的养成教育,比较起传统的语文教育,学生有了更充分的自主学习意识,媒体文化接受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成为了必须的思维方式。这种现代媒体文化的素养教育又是现代青少年心智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4
关键词:沂蒙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山东省临沂市文称沂蒙山区,是曾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著名革命老区。 这里诞生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齐名的“沂蒙精神”,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唱遍了大江南北,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6姐妹更是享誉全国, 这里还拥有众多的革命纪念地,红色资源极为丰富。
1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临沂市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被专家誉为“两战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中国现代史上,沂蒙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齐名,是全国5大著名革命老区之一。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源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提出“派兵到山东”,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第1纵队、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12年间, 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从地位、影响、还是从规模上看,都具有其鲜明特点。
1.1沂蒙革命根据地持续时间长
沂蒙革命根据地持续时间长,红色文化遗址遍布全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使这块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从未变色,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给沂蒙山区留下了大批诸如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等,红色文化遗址遍布全区。
目前,在山东省政府和临沂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一大批红色旅游区,主要有:蒙山红色旅游区、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大青山红色旅游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旅游区、新四军军部遗址旅游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旅游区、中共山东分局、《大众日报》创刊地旅游区等。
1.2沂蒙是华东地区革命战争的指挥枢纽
沂蒙红色旅游资源密集。 抗战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均设在临沂地区。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军部迁至临沂河东区九曲街道办事处前河湾村;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均在沂蒙山区组建。 长期的革命战争, 为这里留下了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分布之密集,在全国红色根据地中是不多见的。
1.3沂蒙是“沂蒙精神”的承载地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 在长达12年的革命战争中,沂蒙人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以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为内涵的沂蒙精神。 当时的根据地人口共420万,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 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将士献出了生命,以致村村有烈士,乡乡有英雄。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6姐妹、陈毅担架队等成千上万的英模典型。 这里还是红色经典歌曲《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的诞生地;此外,像《南征北战》、《红日》、《红嫂》、《英雄孟良崮》、《车轮滚滚》、《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红色经典文学、影视作品均取材于此。
1.4“沂蒙精神”再造辉煌
沂蒙人民与时俱进,“沂蒙精神”再造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 沂蒙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地继承和发扬,锻造出一批批新的红色典型。 先后有厉家寨、高家柳沟等多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 其中以1957年10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后涌现出了一批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的典型。 诸如:罗庄、沈泉庄、九间棚、刘团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新的红色典型。
2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沂蒙红色文化发展优势突出
2.1.1区位优势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 现辖3区9县,人口和面积各占山东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山东省岚山、日照及江苏省连云港3大港口均在100千米左右,距青岛港200千米,海运便捷; 京沪、日东等4条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 覆盖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千米,位居全省前列;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立体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为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1.2生态优势
临沂市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景点较多。 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绵延数百里,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 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中心城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及其它拦河闸坝, 使临沂城区出现34平方千米的水面, 形成15平方千米的滨河绿化带, 加上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 、100千米的滨河大道 ,使临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
2.1.3政策优势
沂蒙是革命老区,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享有十分有利的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特别要抓住全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的大好机遇,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不断加快红色旅游开发步伐,积极主动争取财政和政策支持。
2.1.4资源优势
临沂市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临沂市拥有一批高品位的自然资源 (如蒙山、莒南县的天佛山、沂水的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费县的石林等)及历史文化(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资源,更拥有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文化资源,是各种文化资源富集并配置良好的地区,不但有利于搞好红色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也有条件建设山东省旅游经济大市。 二是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红色旅游业发展前景无比广阔。
2.2沂蒙红色文化发展劣势明显
2.2.1宣传力度不够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 中所提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涉及安徽、江苏、山东3省的只有一处,即“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 沂蒙山区地处鲁中南而不是鲁西南,恰恰被摒于这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外。 沂蒙虽然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长期以来,临沂自身宣传往往侧重商贸经济,而对于其辉煌历史的宣传过于简单,至于临沂丰富的红色文化与美丽自然风光更是宣传不足。
2.2.2红色旅游发展不平衡,缺乏精品
在众多的红色旅游景点中,除少数开发的起步较早、景区建设稍具规模、资源数量多而相对集中外,其他红色资源分散且规模较小。 大多数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尚未开发出吸引力较大的红色旅游产品,缺乏旅游精品。 同时,由于各景区的红色旅游产品目前还缺乏主打精品,无论是规模、档次均不高, 缺乏鲜明的主体形象。 而部分展览内容陈旧、手段单一,未能摆脱图片加文字的简单模式,互动性、参与性不强,很难形成核心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浓厚的兴趣,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其教育功能也大打折扣。
2.2.3开发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方面,临沂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缺少必要的资金。 在景区开发建设上,投资主体单一,大多以政府投入为主,与蓬勃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的多元化投入相比,尚未形成良性市场运作机制,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临沂市的大交通虽然已很发达,4条高速公路贯通境内各区县, 但由于沂蒙山区的地形条件,一些从主干道到红色旅游景点的连接路段不通畅,许多景区内的水、电、路等配套建设滞后,影响制约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2.2.4体制机制不完善,红色资源挖掘力度不够
由于各景区分属于不同县区、不同单位,部分红色景区甚至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临沂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关县区也都开发建设了一些旅游景点,但在开发过程中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整合串联,发展很不平衡,没有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
3开发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临沂市确立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亮点、形成沂蒙红色旅游热点,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在开发过程中特别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 只有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红色旅游发展才能切实确定发展目标、做好规划,打造本区鲜明的红色旅游的主题形象。 其次,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红色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旅游礼仪等一般要求外, 还要对红色旅游资源有详细了解,能在旅游服务中让旅游者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并受到教育。 这就要求对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人员队伍。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沂蒙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沂蒙红色风情。 一是建设沂蒙红色文化雕塑园,举办中国临沂“蒙山沂水” 红色旅游推介展示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孟良崮战役胜利和沂蒙精神晋京展、全国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及融合发展研讨会等,不断提升沂蒙红色之旅的影响力。二是走出去推介。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会、 洽谈会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叫响沂蒙红色旅游品牌。 为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力度,激活地接旅游市场,临沂市出台了 《旅游奖励办法 》,并组织赴省内 、京津冀 、苏豫皖 、 长三角4大目标客源地的42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推介,在北京、济南等城市召开了《蒙山沂水》 大型水上风情歌舞专场旅游推介会,进一步扩大了临沂红色旅游的影响力。 三是请进来宣传。 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来临沂考察、采风、踏线,扩大临沂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 四是创新沂蒙红色文化。 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做好《沂蒙》、 《沂蒙六姐妹 》、《英雄孟良崮 》 等沂蒙影视作品和 《 沂蒙山小调 》、 《 跟着共产党走 》、 《 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红色歌曲的宣传工作,进一步传播弘扬沂蒙精神。
3.2科学规划,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临沂市搞红色旅游应该在资源开发上更加突出自身特色。 一是沂蒙山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革命遗迹、沂蒙民俗、生态旅游等多种资源兼备,所以在红色旅游发展中应兼顾传统旅游业发展,搞好科学规划,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 突出“绿色沂蒙”自然风光游、“红色风情” 革命圣地游、“文韬武略”文化怀古游3大主题,将红色旅游做成临沂市的一大特色产业。 二是深挖资源潜力。 临沂市红色旅游资源量多面广,包括党政机关遗址、革命先烈和领导人工作战斗过的历史遗迹、重大战役纪念馆、英雄人物事迹等,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缺乏保护等,许多重要的红色资源未被认识、开发,以致于被破坏和湮没。 因此,要抓紧抢救红色历史文物,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加大保护和抢救力度,这是搞好沂蒙山区红色旅游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是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沂蒙红色旅游的整体优势。 要打造区域旅游联盟,积极发展与省内外其他城市的联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红色旅游品牌。 主要是做好《沂蒙山红色旅游园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搞好区域联合,积极主动地与省内外有关地市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省市的红色旅游线路。 逐步实现由观光型红色旅游向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旅游等为主流的红色体验型的转变,形成精品线路,用古色稳固市场、红色感召市场、绿色拓展市场,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的活动内涵,使红色旅游和其它旅游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3.3多方融资,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
发展红色旅游,其资源的挖掘、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活动的组织管理等都需要大量资金。 而临沂作为革命老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资金缺乏是限制沂蒙山区红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必须多渠道争取资金, 包括向国家和省政府申请财政支持, 通过争取在沂蒙地区生活战斗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后代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支持等多种途径解决所需资金。 在这方面,沂水县另辟蹊径, 独具特色,其旅游的发展速度被国内业界誉为“沂水旅游现象”, 并且又快速实现了从 “沂水旅游现象”到“沂水旅游模式”的跨越。 沂水县针对景区多、 规模小的实际,支持旅游企业多形式、多渠道扩张提升。 沂水天然地下画廊、雪山彩虹谷、沂蒙山根据地3家企业联手成立了山东亲情沂蒙旅游集团,成为全省第一家整合民营资本成立的大型股份制旅游企业集团。 亲情沂蒙旅游集团成立后,借助整合后的市场资源优势,创新省内独具特色的旅游企业市场运营模式,托管了沂水县的云水禅景区,并跨区域合作外包了青州9个景区的市场运营业务,旅游景区的有机整合,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旅游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4使红色旅游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根据临沂市旅游局的统计调查,2013年,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全市接待游客达到5 27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居全省前列,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比重的12.9%,高出全省平均3.6个百分点。 临沂旅游客源市场也由临沂周边300千米范围扩大到涵盖长三角、京津冀、苏豫皖地区的1 000千米范围,实现了从全省落后到“山东旅游第三极”的跨越。
利用文化资源 篇5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内涵
通常来说,文化的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属于群体性文化的一种,需要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参与的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精神、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广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赛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这些体育活动当中所涉及的体育场馆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以及体育精神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当中将从广义上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物质文化,这指的是包括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关的包括体育器材、服装等在内的有形的、有物质特性的物质产品。其次,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规范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裁判规则等,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并强制执行。此外,高校里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和运动队对于师生所开展的和体育相关的各种技能、体质锻炼在内的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规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在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体育情趣等内容,重点是体育习惯。最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内隐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内隐性。简单来说就是,体育文化以较为隐蔽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使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种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促进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重要意义。
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校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会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多样性
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与小学、中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他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上除了体育课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就一定要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当中来。同时,高校在课余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再加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多样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给人的愉悦感有重要作用,并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
5.层次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成多种层次,也就是其具有层次性。就内容上来分析,则有专业性和一般性两种;就活动类型来分析,则存在健身型与竞技型两种;就形态分析则衡量标准更是多样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业余时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业余文化的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及其作用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然而,体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一,大学的体育课虽然课时少,但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这些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当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2.健身功能
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是校园,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终究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和体育文化一样具有健身功能。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自行选择体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其对自身的健身要求,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校園体育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刺激更多的学生为追求运动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此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标准,让我们的审美观变得更积极向上。
4.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在大学时代所养成的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和习惯也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
5.创造和超越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功能就是创造和超越。众所周知,竞技类型的体育活动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与目标,就是打破纪录,也就是超越原来的记录并创造出新纪录。而健身型的体育活动也是师生个体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创造。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创造和超越的体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积极超越自我,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帮助学校提高其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利用文化资源 篇6
一.用海洋文化丰富语文课堂
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用独特的海港景观欣赏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给学生独特的体验,回望海滨的千帆竞发,感受她的意味深长。高尔基的名篇《海燕》、苏教版读本中的《六月,我们看海去》、刘再复的《读沧海》等等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燃起学生生活体验的火苗。
区域内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不乏经典语言,如“老大多撑翻船”“你有春风,我有夏雨”“穷奔沙滩富奔城”等,是古镇语言文化的精粹,把它们引入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语境学习语言,让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用我们所处的独特的海滨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用海洋文化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语文,从而思作者所思,悟作品所悟,必然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二.用海洋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用海洋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海洋文化,以海洋文化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鉴赏海洋文化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美、品读美、创造美。
地名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吕四相传为吕洞宾四来此地而得名,清咸丰年间当地文人张宗绪所撰《慕仙楼志》阐明了吕四地名文化的内涵,集中反映吕洞宾的嫉恶如仇、至善至美的崇高情操。这里是兵家纷争的军事要塞,佛道聚集的祥瑞之地,这里有保国抗倭的英烈故事,古树银杏的美丽传说,廖角分潮的美妙景观,这些都是海洋文化中的美育素材,若引入语文课堂,可给学生生动形象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特点。
吕四渔号唱响江苏,走进央视,屡获金奖,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汛期间,渔舟进港,渔号此起彼伏,响彻吕港上空,场面热闹非凡,令人精神振奋。叶圣陶有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面临这种环境场合和气氛,学生很快进入《滕王阁序》中所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意境之中,引发与王勃相同的情感共鸣。海洋文化中的吕四山歌《鹤城升起一轮朝阳》《渔家妹是一枝花》《思念》可以直接引入诗歌课堂,让学生感知其时代性、哲理性和进步性,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这种语文课堂上的海洋文化审美活动,就是以教师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撞击出审美体验。
三.用海洋文化激发创新意识
吕四以其惠灵之气孕育了不少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杰,形成了激发后人创新意识的人杰文化。明彭大翼游历山川、呕心沥血,撰成的百科著作《山堂肆考》,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陶桂林,求实创新,潜心建筑,终成名闻遐迩的建筑大师。自信自立的现代吕四人以其拼搏创业精神唱响了家乡发展的主旋律。语文课堂中,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创造空间,丰富了多样的海洋文化实践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创造思维,并以独特的滨海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种类繁多的吕四海鲜造就了独具一格的海鲜文化,说明文教学中可融入海鲜菜肴的制作方法和海洋生物标本和贝壳工艺品制作的过程等内容;从吕四节日民俗和渔民出海规矩探寻区域风土人情,可引导学生散文的阅读与写作;让学生整理区域内山歌小令、采集神话传说,在语文课堂演唱演讲;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渔民生活故事,探访海域渔业生产和保护的情况,从平凡的滩涂中认识其不平凡的深沉底蕴,写好调研文章;撰写家乡特产广告词,组织家乡海产模拟推介会等等,这些都是鲜活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现创新发展的语文活动课,创造了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有效地开发海洋文化资源的语文价值,努力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崇尚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审美情趣。让语文课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徐正辉,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利用红色资源 构筑校园文化 篇7
1. 红色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管理、生活等活动中,由学校主动倡导,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经受着各种挑战。金钱至上、能力才是硬道理、一切以就业为中心等,这些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思想让大学生迷茫、困惑,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是重新塑造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突破口与有效途径。所谓红色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红色资源为内容,以红色精神为主题,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 红色校园文化的结构。红色校园文化由红色精神、红色实践、红色环境和红色习俗等五个要素构成。红色精神,是将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与大学精神相结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学校的倡导而自觉形成的,为全体学生所认同并遵循的理想信念、道德风尚以及价值追求的一种团体精神。例如,黑龙江垦区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必要将北大荒精神引入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艰苦奋斗,求真知、探真理,并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红色实践,既是红色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红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以红色资源为源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红色精神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开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红色精神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举止,在校园生活中传承红色精神。红色环境,是红色校园文化的成果之一,也是传播红色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指校园中能够体现红色精神的一切物质要素,是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依据,包括红色校园景观、宣传标语、红色网站、红色文化专栏、红色书籍等。红色习俗,既可以是物质性活动的习俗,也可以是思维活动的习俗。它是指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并在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思维活动中自觉地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当学生的行为与活动成为习俗,那么,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便真正实现,这也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不过,习俗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其他几个组成部分的配合,在长期的红色实践活动中,在红色环境的熏陶下,逐渐用红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将红色文化外化于行,至此红色校园文化才真正建成。
二、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1. 红色资源提高校园文化的政治性。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从中国共产党形成开始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与敌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切崇高的精神以及物质载体的总和。以黑龙江红色资源为依托建设校园文化,不但能增强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了解,传承红色精神,而且红色资源中的精神内涵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提高校园文化的政治性。将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必定能增强校园文化的政治性,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2. 红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内涵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素材,能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当前高校精神文化倡导的主要是以各高校办学目标为主的大学精神。为了能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专业的特色、人才的特色、发展的特色,而忽视了大学精神中一些基本要素,比如,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黑龙江红色资源作为优质资源,承载了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体现出对理念信仰的执着追求,对真理正义的不懈坚持,以及艰苦奋斗、勇于冒险的敢闯、敢拼、敢干的创造精神。这恰好弥补了当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不足,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完善的文化环境。
3. 红色资源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红色资源形式多样,除精神资源外还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如遗物、遗迹、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以及纪念碑、纪念堂、纪念馆,丰富的文艺作品等。形式多样的红色资源可以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既让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放光彩,增强红色资源的时代性与实践性,也通过红色资源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深化红色精神文化,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1. 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第一,高校领导及各部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认可、倡导,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学校领导是红色校园文化的倡导者与培育者,他们确定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方向,红色精神也通常是在他们的指导下提炼而成的。作为培育者,学校领导不但是红色校园文化总设计师,而且还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以自己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来感染师生。学校各部门是“后勤部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领导与各部门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一。第二,教师。教师不但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红色精神的提炼与传播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渗透; 红色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的指导,甚至亲自参与; 红色环境的打造需要教师的“参政议政”,必要时还需要教师亲自实践; 红色习俗的养成既需要教师自觉践行成为楷模,更需要在教师的影响与工作下,帮助学生及时校正观念,纠正行为偏差,最终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整体化一的红色作风。第三,学生。红色校园文化是高校在日常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学生是校园生活以及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他们也是建设红色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主体。如果说学校领导从宏观上把握脉搏,教师从微观上进行指导,那么,学生则是微观的实际操作者。只有当红色精神内化于学生的心理,扎根于学生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言行表现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红色习俗,红色校园文化才算是建立起来。学生既是红色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红色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是红色校园文化的载体。所以,学生才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最基本的力量,也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本。
2. 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与时俱进。当今大学生出生于新时代,成长于新世纪,接受的是多元的文化教育,前卫、独立、叛逆、自我成为他们的形容词。源起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资源与“90后”的学生之间似乎有了一道鸿沟,红色精神、红色事迹、红色故事对他们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因此,建设红色校园文化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但红色精神要与时俱进,与当今时代精神相融合,以起到引导作用,为大学生所接受、认同,而且红色实践也要与时俱进。红色事迹、红色文艺等要以新颖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主题的选择也要突破常规,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引起思想上的共鸣。第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倡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开发学生,发挥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充分地重视学生,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转移到做学生的工作。一些高校搞校园文化过多地注重硬件设施、强调物质环境以及规章制度。实际上,虽然大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知识结构不完善,但他们有热情、有想象力、创造力,会思考、有想法。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工作,只有当他们对红色精神认同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红色实践,红色环境这个外因也才能发挥作用,最终成为红色习俗。其次,要正确地看待学生。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他们更是学校的主人,当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时,素质教育的目标才会真正达成。再次,立足本土资源。不同民族、地区之间存在地理上的差距与生活习俗、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这种差距与差异使得本土资源更具有教育优势。一方面,本土红色资源是人民群众在自己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中,通过伟大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以本土资源构建校园文化,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亲和力,提高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另一方面,本地的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革命遗迹突破了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实现了空间上的扩展,无论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更加直观、更具有说服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本土红色资源,历史不但能激发本地学生对本土红色资源的求知欲,还能唤起他们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而外地学生则通过本土资源既拓展了认知,增强对“第二故乡”的认同感,又能让本土红色资源得到传播。总之,本土资源在构建校园文化当中更具有亲和力、说服力。
利用文化资源 篇8
课程资源又称为教学资源。科学课程资源广义上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则仅指科学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科学课程资源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所涉及的课程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所能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区及家庭资源。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了如下的阐述: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例4: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3an+2n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有了上个题的经验学生不难将该递推式转化为an+1+k·2n+1=3(an+k·2n),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得k=1,也就是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等比数列{an+2n},进而可求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通过这四个例题的解题方法的探究,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实现化归,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转化与化归思想的作用,形成了有效的知识建构。
例5: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3an+5×2n+4,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同学们有了前面的经验不难得到正确的解法:
设an+1+k·2n+1+s=3(an+k·2n+s),与已知的递推式作差,得{45++s2=k3=s3k,则{s=k=25,代入上式得an+1+5×2n+1+2=3(an+5×2n+2),于是得到新的以13为首项,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林区有着得天独厚、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了儿童能够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自然事物开始探究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以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未知数列转化为已知的等比数列{an+5×2n+2},进而求出数列{an+5×2n+2}的通项公式,最后再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通过对数列递推关系式的转化,同学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转化与化归思想的作用与意义,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尝试应用,虽然学生暂时还做不到熟练准确应用这种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有一个认识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及时引领学生将数学方法层面上升到数学思想层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挥好数学方法论的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上
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2007.
[责任编辑:盛琳颖]
二、林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充分利用好林区的植物资源
林区与农村和城镇相比,具有丰富的林业特有的自然资源,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直观的的素材。尤其重要的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植物》,这对林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中,要学习和探究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观察水生植物、植物的叶及其变化、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生活在林区的学生来说,每天都会看到、接触到,对他们来说太熟悉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有关植物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大树和小草的内容时,有学生非常熟悉的红松、云杉、白桦、杨树等,小草有狗尾草、车前草、蒲公英、兰花草等,通过这些身边非常熟悉的植物,学生很容易地就在维恩图中把大树和小草的异同写出来。在讲植物的叶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时,各种不同植物的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特征通过学生到树林里实地观察要比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或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效果强百倍,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植物叶片的变化反映出植物生长的变化。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对于城镇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植物叶的变化与植物的变化的关系,而生活在林区的学生,能很轻松地通过植物叶片的变化,把植物的生长变化与一年四季的变化联系起来。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林区的自然植物资源,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学习科学知识,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充分利用好林区的动物资源
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动物》和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教学教材中以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和蚕为例对小动物进行探究。这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植物单元的教学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林区学生熟悉的小动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那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还有蝴蝶、蝗虫、蚊子、青蛙、蜻蜓、蟋蟀、泥鳅、草鱼、蛇、老鼠等等,通过对这些小动物的观察对比,学生很容易对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构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讲授《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材以蚕为例来探究动物的生命周期进而与其他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相比较,以此来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周期不同。对学生而言,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蚕不了解,甚至根本没有见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林区的资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又与蚕的生命周期具有相似性的青蛙和蝴蝶为例,青蛙的一生要经历卵、胚胎、蝌蚪、幼蛙和成蛙五个阶段,,蝴蝶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蚕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通过这三种小动物的对比,学生对变态的概念就很轻易地理解了,再与鸡、羊、猪等对比,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等知识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
(三)充分利用好林区的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
在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四单元《磁铁》,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三单元《食物》等,有许多学习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林区的学生而言,更是有数不尽的课程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也能为科学教学活动补充很多素材。每个孩子的家里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被孩子利用的科学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类资源,将为孩子在家庭开展各种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提供支持。特别是我们林区,例如各种各样的植物的种子、种植各种各样作物的农田、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电池、各种各样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磁铁、厨房中的食盐、面碱、食用油、洗涤剂等,这些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生存。林区小学的科学课程就是要开发林区学生的生存环境,以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充分利用林区小学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自然景物和当地人群的生存状态等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林区的科学课程资源更是丰富多彩,得天独厚,通过林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让孩子们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的责任感。
利用文化资源 篇9
一.用海洋文化丰富语文课堂
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 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用独特的海港景观欣赏惠特曼的《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 给学生独特的体验, 回望海滨的千帆竞发, 感受她的意味深长。高尔基的名篇《海燕》、苏教版读本中的《六月, 我们看海去》、刘再复的《读沧海》等等教材中的很多内容, 就是引导我们对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燃起学生生活体验的火苗。
区域内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不乏经典语言, 如“老大多撑翻船”“你有春风, 我有夏雨”“穷奔沙滩富奔城”等, 是古镇语言文化的精粹, 把它们引入语文课堂, 可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语境学习语言, 让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用我们所处的独特的海滨环境, 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 用海洋文化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语文, 从而思作者所思, 悟作品所悟, 必然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 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二.用海洋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要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用海洋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海洋文化, 以海洋文化作为载体, 引导学生鉴赏海洋文化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美的语言, 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美、品读美、创造美。
地名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 吕四相传为吕洞宾四来此地而得名, 清咸丰年间当地文人张宗绪所撰《慕仙楼志》阐明了吕四地名文化的内涵, 集中反映吕洞宾的嫉恶如仇、至善至美的崇高情操。这里是兵家纷争的军事要塞, 佛道聚集的祥瑞之地, 这里有保国抗倭的英烈故事, 古树银杏的美丽传说, 廖角分潮的美妙景观, 这些都是海洋文化中的美育素材, 若引入语文课堂, 可给学生生动形象的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 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特点。
吕四渔号唱响江苏, 走进央视, 屡获金奖, 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汛期间, 渔舟进港, 渔号此起彼伏, 响彻吕港上空, 场面热闹非凡, 令人精神振奋。叶圣陶有言“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面临这种环境场合和气氛, 学生很快进入《滕王阁序》中所述“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的意境之中, 引发与王勃相同的情感共鸣。海洋文化中的吕四山歌《鹤城升起一轮朝阳》《渔家妹是一枝花》《思念》可以直接引入诗歌课堂, 让学生感知其时代性、哲理性和进步性, 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这种语文课堂上的海洋文化审美活动, 就是以教师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 撞击出审美体验。
三.用海洋文化激发创新意识
吕四以其惠灵之气孕育了不少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杰, 形成了激发后人创新意识的人杰文化。明彭大翼游历山川、呕心沥血, 撰成的百科著作《山堂肆考》, 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陶桂林, 求实创新, 潜心建筑, 终成名闻遐迩的建筑大师。自信自立的现代吕四人以其拼搏创业精神唱响了家乡发展的主旋律。语文课堂中, 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创造空间, 丰富了多样的海洋文化实践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创造思维, 并以独特的滨海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种类繁多的吕四海鲜造就了独具一格的海鲜文化, 说明文教学中可融入海鲜菜肴的制作方法和海洋生物标本和贝壳工艺品制作的过程等内容;从吕四节日民俗和渔民出海规矩探寻区域风土人情, 可引导学生散文的阅读与写作;让学生整理区域内山歌小令、采集神话传说, 在语文课堂演唱演讲;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渔民生活故事, 探访海域渔业生产和保护的情况, 从平凡的滩涂中认识其不平凡的深沉底蕴, 写好调研文章;撰写家乡特产广告词, 组织家乡海产模拟推介会等等, 这些都是鲜活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现创新发展的语文活动课, 创造了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批判, 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 篇10
一、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的课文, 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去过这些地方, 如果教师一味地只就课文讲课文, 课堂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教师能联系实际, 合理利用身边资源, 教学效果将大不一样。如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时, 我是这样导入教学的:
师:同学们, 在我们家乡———建水古城以西13千米处, 有一组规模庞大的建于清末年间的民居建筑, 这组民居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 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团山民居。现在, 老师想考考同学们对团山民居的了解情况, 谁来做小导游介绍一下团山民居?
生1:从预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我得知:团山民居总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 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整个民居建筑群的民居形式多样, 占地不等, 规模不同, 大小不一, 但都以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的各式民居建筑凸现出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生2:团山古民居是典型的中原汉式传统设计, 同时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样式, 有一进院、三进院及纵横组合连接而成的建筑院落, 涵盖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传统形式。
生3:2005年6月21日, 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 (WMF) 将建水团山民居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 确认它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
师:通过以上交流, 老师发现同学们对团山民居非常了解, 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 民居也是各具特色。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去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 , 看看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与我们家乡的团山民居有什么不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时, 他们就会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历史古迹揭示课题, 让学生在比较中带着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兴趣投入学习,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举还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训练做了铺垫。
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有利于诠释教科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或内容, 如, 教学《赵州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中的“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句话时, 很多学生未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朗读的时候感情明显不到位, 也许学生觉得赵州桥修筑在河北省赵县, 不仅地理位置距离他们甚远, 修筑赵州桥的年代也久远, 理解“宝贵的历史遗产”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们建水的双龙桥 (俗称“十七孔桥”) , 始建于清末, 全长153米, 宽3米, 用凿得平整的500块石料镶砌。在桥上建盖了3座飞格式阁楼, 居中一座雄伟壮观, 两端阁楼略小, 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远望突兀平川之中的双龙桥, 形如宝带, 漫步拱桥, 桥上有阁楼, 楼中有楼, 桥楼相映, 蔚为大观, 是我国造桥史上极为珍贵的杰作。双龙桥和赵州桥虽然建造的年代不同, 桥的形状、结构也不同, 但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学生在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后, 自豪感油然而生, 朗读的语气、语调有了很大的转变, 真情吐露, 豪情满怀。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改革后,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语文学习和应用的内容, 如教科书上的“资料袋”、“宽带网”、“日积月累”、“综合性学习”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 不同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 独特的感受, 描绘了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 风景如画的桂林, 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在教学完一组课文后, 我利用建水文化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 在家长的帮助下游览和搜集能反映建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风景和文化遗产, 学生兴致盎然。两周后, 学生惊喜地发现:建水有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的“小天安门”, 它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国边陲古老军事重镇的象征———朝阳楼;另有建于元朝, 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水孔庙;有亚洲最壮观的溶洞——燕子洞……除此之外, 建水还有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紫陶, 有地方风味食品草芽、汽锅鸡、狮子糕、酸甜石榴、豆腐干儿……通过了解家乡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拓宽了视野, 为家乡美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合理利用资源 渗透跨文化意识 篇1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培养;英语教学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密不可分,起着传承文化的作用。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并根据不同级别列出了不同的目标描述。在八级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已成为不同文化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发展,在现实生活与工作应用中用外语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然而在交流与合作中,时常会发生冲突或误会,这些往往不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是文化的冲突。因此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理解、比较、参照、合作、传播的能力。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有效地从事跨文化交际,了解并尊敬其他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实现顺利沟通,这才能与国际教育界一直倡导的“To know, to do and to be(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的理念保持一致。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这一环节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利用英语进行交际了,有些人甚至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或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歧义、误解或语用失误频频出现在跨文化交际中。
三、跨文化意識培养的策略
1.落实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文化素质,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培养他们语言技能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中学英语教师要执行并完成此项教学任务,除了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外,还应具备双文化修养—英语文化修养和中国文化修养。只有深入了解并理解了两种文化的异同,才可能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误用现象。同时,英语教师还应更新教学理念,处理好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2.跨文化意识导入的主要途径
文化的导入有多种方式,但作为一名高中的英语教师,应抓住课堂这个最为重要及主要的阵地,利用教材进行文化渗透,即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介绍中西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其跨文化意识。
(1)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如英语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大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有了“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脸”,“black 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此外,“Friday”还出自《鲁宾逊漂流记》,是主人公忠实的伙伴。因此,“man Friday”是“男仆”的意思,“girl Friday”是“女仆、女佣”的意思。可见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如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对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而忽略了文化传承。
(2)在口语训练中导入文化。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有很多跨文化因素。对中学生而言,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何正确的发音或拼写,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在与英美人士的实际交流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经常使用习语、俚语及谚语,而中国人恰恰头疼于此。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习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3)在阅读教学中导入文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老师只注重阅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其文化的差异。实际上,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那些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如在介绍Body language时,教师就要使学生了解身势语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中所表示的不同的交际含义。只有了解了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除上述途径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不断开掘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境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差异;还应在课外最大限度地营造英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英语思维方式,这在写作时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一定的辅助促进作用。在中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篇12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指导,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和徐州国贸稀贵金属综合利用研究所共同主办,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办。系再生行业指导类综合性科技期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具有政策理论指导性强, 信息量多等特点。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企业, 面向政府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管理部门, 面向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 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读者网络, 是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将努力为再生行业的企业做好宣传和谋划工作, 为加强企业间的相互交流提供平台, 充分报道再生行业在循环经济方面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进展和动态, 全面展示企业的风采, 为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9500;国内统一刊号:CN 32-1332/TG
国内邮发代号:28-174;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203004000013
国外总发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国外邮发代号:DK 32014
本刊为月刊, 定价为12元/期, 144元/年 (含邮资) , 全年12期。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订阅。
邮局汇款:江苏省徐州市黄河南路65号《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收
邮政编码:221006
银行汇款:开户行:徐州工商银行淮西支行
户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帐号:1106020609200057015
联系方式:电话:0516—85736600、85736907
联系人:张毅勇
传真:0516—85736119
【利用文化资源】推荐阅读:
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07-22
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06-01
资源共同利用06-07
资源再利用06-26
闲置资源利用06-30
国际资源利用08-04
资源综合利用08-05
医疗资源利用08-22
技术资源利用09-13
数据资源利用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