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共12篇)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1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 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代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时代, 网络已深入学校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园文化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 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网络正以其自身的优势, 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
互联网一进入校园, 就以其传播快速、信息量大等优势迅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思想政治工作、学术交流、社团活动、文艺体育和管理制度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学, 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网。在这个学校师生的网络家园, 校园网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学习、参与学校管理、政务公开、展示才干甚至是解决生活琐事的平台;也同时为全社会提供了展示学校精神风貌, 了解学校发展现状的窗口。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 校园网已不仅仅是大众传媒, 它已成为浓缩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
信息化校园时代, 由于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没有限制, 网络传播处于无序状态。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对其思想观念有影响的信息内容, 远远超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内容。为了有效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各高校普遍建立了三道防线:一是技术防线;二是法律、法规防线;三是思想和心理防线。这些举措的落实, 使网络传播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 网上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殊形式,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这一虚拟的特殊空间, 是现实空间的无限扩大和延伸。网络能为中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拓展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增强其时效性, 消除盲区和空白。二是必须依托于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开展。网络设备是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使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 并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穿上了现代化的外衣。三是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到组织形式、参与方式上与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看, 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有的可以直接搬到网络上, 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访谈、座谈等。而有的运用于网络之上后, 却只能是有其“形”而无其“实”, 如各种竞技性体育比赛。
早期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论坛、征文、游戏等, 形式比较简单, 知识和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普遍提高, 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涌现。由学校主办的学生电脑网络大赛, 第一次采用了赛事上网、完全开放的组织形式。比赛内容分为网络知识、网络创意、页面设计、个人网站及投资理财软件设计五部分, 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 加深了学生们对网络的理解, 充分地激发了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
归根结底, 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一种手段, 它必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为学生提高素质、健康成长服务。为此, 设计和组织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一方面要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术科技活动为主体, 把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渗透于各种活动形式和内容之中, 为当代中学生在网络条件下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2
1、数字语言实训室简介
数字语言实训室是一套软、硬件结合、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教学系统,主要包括:系统主控设备、系统主控软件包、计算机操作平台,学生机、DVD 机和展台等。系统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数字化音视频处理技术,还新增了强调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主要承担全院各专业的公共英语的听力实训和口语实训以及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商务英语实训和外贸函电实训等。
2、实训室文化制度要求 2.1 文化标识 1)喧哗标识
2)禁食标识
2.2制度挂图
1)数字语言实训室管理制度(见附件1)2)教师使用数字语言实训室教学规范(见附件2)3)学生使用数字语言实训室规章制度(见附件3)2.3专业挂图
1)国际音标表(见附件4)2)英国地图(见附件5)3)美国地图(见附件6)
附件1 数字语言实训室管理制度
1、数字语言实训室是用于语音教学的专用场所,不得在实训室内进行跟语音课无关的任何活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室设备上好语音课,努力提高语音教学的质量。
2、数字语言实训室内设备应固定,不得随便移动实训室内的电线、按钮、仪器,不得兼用和借用。语音设备必须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水平应达到岗位专业能力要求。
3、语音教室设备的使用方法由学院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
4、管理人员要指导师生正确使用和保养数字语言实训室的硬软件设备,应遵守值班制度负责记录工作日志,及时记录、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管理员要做好数字语言实训室的交接工作,并做好记录工作,否则,一旦造成意外,将由管理员承担一切责任。
6、管理人员要定期清点设备数量,对教学设备进行检测试用,发现问题及时修理,不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
7、管理人员要经常打扫室内外卫生,保持仪器设备干净整洁。
8、数字语言实训室必须保持整洁条理,做到防火、防盗、防潮。使用完毕应关掉总电源,确保财产安全。
附件2 教师使用数字语言实训室教学规范
1、语音教室是教学实验的重要场所,应按照教学计划内的安排使用。教学计划外需使用实训室的,须报院教务处批准,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使用。
2、教师使用电教设备都必须经过培训,掌握操作方法后方可使用,否则由此引起的仪器损坏,要追究责任。
3、任课教师在使用实训室时必须和管理员一起检查语音设备,经检查正常后签字确认,若发现故障应及时报告管理员。
4、上课的教师要提前五分钟做好准备,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凡因违规操作造成设备损坏、数据、文件丢失的或由于上课教师没有及时交回钥匙,影响该教室正常使用,造成教学事故的,学院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5、进入教室后,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座位号就座,未经准许要求学生不得擅自变更座位。
6、教师在电教室上课应确保设备及相关财产的安全,出现停电等偶发事件要及时关机,然后通知管理员,不得擅自处理。
7、禁止教师在电教室制作课件、上网等,任课教师只须将制作好的课件存入特定的目录,供上课使用,严禁大容量存入,防止系统死机或崩溃。
8、语音教室在使用中,如果出现设备故障,教师应及时向教务处报告,由专门技术人员修理。
9、教师使用语音实验室完毕后,应锁好控制台、关闭总电源开关,将设备恢复到原位,同时认真填写设备使用记录。
10、每次使用实训室后,任课教师都要和管理员一起检查语音设备是否正常,经检查正常,切断电源,关好门窗后,方可离开。附件3 学生使用数字语言实训室规章制度
数字语言实训室是供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和外语学习的场所,为保证实训室的正常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制定以下制度,望全体同学严格按制度执行。
1、上语音课的班级全体同学必须提前5分钟到达实训室,迟到者一律拒绝入室。
2、进入实训室后,保持教室安静,不大声喧哗。按教师指定的座位就坐,未经准许不得擅自变更座位,入座后对自己座位的设备安全负全部责任。
3、爱护语音设备,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操作要求检查自己桌面的语音设备是否正常,如发现故障,应及时报告。如有设备人为损坏,经查实一概赔偿,并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
4、学生不准上主控台操作;学生桌上的学生机、显示器等,要根据教师的指令和说明书操作,不准随意操作。
5、不准随意拔换插件或连接其它设备;不准在桌面及显示器上涂写、刀刻以及其它破坏。
6、保持室内整洁,不随意将废纸杂物遗留在桌面上,严禁吸烟,禁止将水杯、饮料、食品、口香糖等与教学无关的用品带入室内,不准随地吐痰,乱丢纸屑。
7、使用完毕,学生应将显示器电源切断,把耳机放在固定位置上,把凳子放在桌下,检查卫生及桌面。
8、下课后有秩序地退出实训室,注意勿忘拿自己的书本等物品。附件4 国际音标表
附件5 英国地图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3
关键词 公益性数字文化 特色数据库 文化共享工程 资源建设
分类号 G25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on-profit Cultural Digital Repository:An Investigation on Provincial Branch Center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of The Cul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 Project
Dai Yanqing
Abstract After a survey of 32 provincial branch center sites of cul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projec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profit cultural digital repository, such as abundant digital resources and distinguished database interfaces. Meanwhile, it points out many problems which include fragmentation of database construction, inadequate resources description, slowly resources update, and it makes som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inally, the paper ends up with consider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non-profit cultural digital repository from macro level.
Keywords Non-profit digit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The Cul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ject. Resource development.
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是能充分反映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总汇,是在充分占有某主题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信息资源库。它是弘扬和保护特色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项关乎国家文化创新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或散落于民间,或属于依靠各种实践、表演或有关工具、实物来进行艺术表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与进一步保护,建立集地域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数字文化资源库,并在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有利于优秀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本研究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32个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对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问题进行探索,希望以此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促进学界同仁的共同思考。
1 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特点
1.1 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
笔者于2014年3月上、中旬陆续访问了各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分中心数字文化网站,将其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1.2 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点
从笔者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特色文化资源库建设呈现繁荣发展之势,内容涉及自然风光、法律法规、农用技术、教育、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在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中开始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其总体特点如下:
(1)数据库资源总量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省级分中心均建有地域特色各异的数据库。其中以湖北为例,共建设专题数据库7个,特色数据库34个;河北文化信息共享中心所建立的特色数据库多以专题系列片的形式呈现,如唐山皮影系列。且各地所建特色数据库均具备独特的地域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文化习俗等特征。
(2)资源的表现形式逐步多样化。从数据库资源的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文本资源、图像资源、视频资源与音频资源等。目前,多数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的资源表现形式已逐步趋于多样化,具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类型资源。
(3)数据库界面的设计各具特色。数据库主页在美术设计上应简洁大方,符合其主体内容的特征。以广州记忆(青少年版)为例,其版面分为完整版、动漫版与图片版。主页为动漫格调,以青青草地、蓝天白云为主,搭配飞舞的紫色热气球和欢快的孩子们玩耍场景等,感觉清爽明快,非常符合儿童及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4)一般具备检索功能。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多数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不提供跨库检索,但一般都提供检索入口,只是检索功能有强弱之分。用户可在数据库主页上进行标题、编者、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等,安徽省省级分中心还提供高级检索的方式。
(5)数据库的建设大多依托于省图书馆进行。省图书馆作为典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专业的人员队伍、齐备的信息设施。因此,文化共享工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中心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大多依托于省图书馆进行。
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1 特色数据库资源储存量少,须加速特色文化资源库的建设进程
nlc202309041220
除山西、青海等省级分中心网页因无法访问而未能得知其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以外,少数省级分中心网站仅建有少量或并未建立特色数据库。比如四川文化信息网,共建有8个数据库,但每一个数据库的资源储存量很少,而四川旅游信息数据库甚至呈空白状态。此外,吉林文化信息网、宁夏文化信息资源网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特色数据库,笔者在宁夏图书馆网页上发现有“特色库资源”一栏,主要包括“回族及伊斯兰文化”等几个栏目,但并无具体的资源呈现,仅其中一部分能搜索到相关的馆藏文献目录。
加快特色文化资源库的建设进程,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文化共享工程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这类特色资源库建设落后地区,深究其原因,对其予以政策指导、行政监督与技术支持。第二,四川、宁夏、吉林等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须加大人员与资金投入力度,对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以特色文化资源库建设的先进地区为标杆,加快其建设进程。
2.2 资源类型较少,应进一步丰富资源类型
文化资源的类型应是多种多样的,如题录、文摘库、图片库、音/视频库、全文库、事实库等。然而如表1所示,已有的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在资源类型方面虽已逐步趋于多元化,但目前大多省级分中心仍忽略全文库、事实库等的建设,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今后的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除进一步丰富已有类型的资源内容以外,还应统一资源建设标准,努力充实全文库和事实库等类型的文化数据库。
2.3 资源揭示程度弱,应在网站主页中充分揭示数据库资源
笔者调研发现,一些省级分中心网站对于特色数据库的揭示不明显,没有突出特色数据库在其页面中的特殊性,因而不能引起用户对这些特色文化资源的关注。比如,部分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网站虽然有独立的网页,但其“特色数据库”一栏却置于本省图书馆的网页中。此外,如甘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特色资源虽全部呈现在网站首页,但以简单罗列的方式标示资源内容,且字体较小,无明显的色彩提示,不方便用户选择自己所喜好的内容。
一方面,可在省级分中心主页显眼处以活动图片、明丽的色彩等方式充分突出特色数据库,以改善其揭示程度。另一方面,应改变目前部分省级分中心仅在省图书馆主页揭示特色数据库的现状,将其直接置于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主页上,或通过导航的方式来揭示数据库资源内容,以方便用户获取精彩纷呈的特色数字文化资源。
2.4 数字资源库建设条块分割,共享不足,应加强与本省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对特色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与系统的整理开发,是高校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据的重要内容之一。共享工程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中心的特色数据库建设主体大多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参与不足,一方面造成各系统之间缺乏协调,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远没有达到共建共享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因此无法整合优秀公益数字文化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由于区域资源的同质性等原因,文化共享工程特色数据库建设可与本地高校建设的特色数据库进行统筹协调,形成网络资源库群,以便资源共享。如天津市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可与CALIS中天津大学图书馆建设的“中国历代建筑画作品数据库”与“中国历代建筑图片库”进行整合与共享[1]。海南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可与海南高校图书馆联合建设的海南数字资源库群[2]进行资源共享。已完成的合作建设数据库案例如潮汕地方文献数据库项目,就是由揭阳市榕城区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潮州谢慧如图书馆共同承建,由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参与建设的[3]。
2.5 缺乏多样化的检索方式,应适当增加检索方式,提升跨库检索功能
大部分数字文化网对于特色数据库只提供单一的检索入口,而缺乏高级检索、二次检索、关联检索等多样化的检索方式。同时,同一数据库还存在标引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加上这种单一的检索入口,极易产生漏检、误检等现象。尤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省级分中心网站并不具备特色数据库的跨库检索功能,因此无法真正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
为提高资源的检全率与检准率,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应对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为用户提供简单检索、二次检索、关联检索以及高级检索等检索方式。可以说,提供多样化的检索方式及跨库检索功能对今后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与技术要求。
2.6 数据库资源更新缓慢,可建立数据库资源定期更新机制
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应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动态的有机体,持续的文化资源更新会极大地提升其利用率,这就需要有可靠的保障体制。但目前大部分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仍缺乏长效的资源管理与更新机制,导致了为应付检查或评估而建库,却并不重视资源的持续更新与发展。
建立长效的资源更新机制,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用度满意度以及资源的利用率。CALIS建立了有效的资源更新机制,如“十五”期间其对专题特色数据库数据量的验收标准为4万条[4]。笔者认为,可以此作为制定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资源建设标准的参考,以促进文化资源的更新速率。
3 由此引发的思考
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是对各地自然、经济、人文地理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记录,是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是社会学、历史学等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的素材来源,也是满足普通民众文化需求的精神宝库。由于它们承担着传承中国特色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难点。然而综观全局,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无论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意识还是整体质量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除从以上细节方面处理好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问题外,还应把握以下问题。
3.1 以公众文化需求为导向
以公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是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应遵守的第一法则。公众需求是指向标,它要求数据库建设应深入了解公众实际需求,并以其作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依据,明确建设目标,解决实际问题,以利用促开发,实现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及良性循环[5]。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只有以公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相匹配,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nlc202309041220
3.2 坚持系统性与协调原则
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涉及文化资源、文化政策、信息机构、信息设施、人员、经费、用户等因素。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的整体。系统性原则要求其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次都应从系统整体出发,注意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建设方案。
系统与环境之间、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协调是处理这些关系的最佳原则。从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的内容来看,各地区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之和应构成我国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总和。这要求:(1)公益性数字资源建设项目之间互相协调,即根据公众的文化需求和可能的条件,区分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进行建设;(2)不同地区的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相互统筹协调,以减少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3)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有关特色数据库建设政策之间的协调,各项政策法规之间应相互促进、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抵触。
3.3 统一建设标准
标准化是数据库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设高质量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的根本保证。它能保证公益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的可靠性、连续性、兼容性和完整性,更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源共享。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格式、数据描述和标引语言方面的标准化等。数据格式是数字信息的基本结构描述,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有助于不同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而数据描述语言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基本特征的代码体系,它包括数字信息的形成特征、内容特征和检索要求等。各省级分中心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可采用《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研究》项目所推荐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元数据标引格式规范、文献著录的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6]。
3.4 确保资源特色鲜明
公益性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库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凸显“特色”,如专题特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等。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应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资源选取的范围应围绕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广大群众不同的数字文化需求。
3.5 加强特色资源库的专家评审工作
在公益性特色文化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应多方面汇聚专业人才,听取专家建议与意见,以避免一些细节上的错误,使资源库建设与完善工作少走弯路,保质保量完善资源库的建设。如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就曾邀请该省文化、历史、戏曲等行业的专家,对陕西省图书馆建设的《西安事变》《秦腔秦韵》等4个数据库进行评审,听取专家的专业意见,为其建成集权威性、系统性、普及性、学术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数据库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7]。
参考文献:
[ 1 ] 曹铁娃,刘家新.高校地域文化资源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69-73.
[ 2 ] 王贤芬,钟哲辉.CALIS省级中心建设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07(10):9-10.
[ 3 ] 胡海燕,李肖.特色数据库建设与资源共享[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77-79.
[ 4 ] CALIS“十五”期间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方案[EB/OL].[2014-03-11].http://www.lib.whu.edu.cn/calis4/area_
spec_intro_1.asp.
[ 5 ] 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R/OL].[2014-03-01].http://www.chinaird.com.
[ 6 ] 杨思洛.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05(9):105-111.
[ 7 ] 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特色数据库建设专家评审会召开[N/OL].[2014-05-10].http://www.snwh.gov.cn/whdongtai/bsxw/zybd/200811/t20081106_63258.htm.
戴艳清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湖南湘潭,411105。(收稿日期:2014-04-29 编校:邹婉芬)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数字信息服务 篇4
1、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与数字信息服务
从1998年起,我国图书情报界开始探讨数字图书馆, 如今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深入人心,共享工程就是数字图书馆理论探讨实践的产物,它是通过数字图书馆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构建的数字信息工程──数字图书馆为文化产业整合提供了纽带,与共享工程有着紧密联系,在建设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共享工程对数字图书馆已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共享工程是未来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早期实现形式,它的实施将在一个侧面缩短人们与数字图书馆的距离,亲身感受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
文化信息资源是文化共享服务的来源,是文化共享服务的前提与基础。作为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其目的是利用以音像、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的海量数字资源,向各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文化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网络连接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和5000个以上县乡社区和街道基层网点的联网;完成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所等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在实现总体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各级图书馆理应承担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参加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图书馆也将从中受益,这些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状况、人员队伍素质、技术与服务水平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是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基础, 实现数字信息服务又是数字图书馆的目的。两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从建设到现在已形成了巨大的规模,这些数字资源为基层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2010年是文化共享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服务点覆盖全国所有的县、乡镇和村,资源总量达到100TB。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可知,仅1995年到2009年这15年间发布的标题或关键词中含“数字图书馆”的论文有11000多条。可见,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在各大中型图书馆及相关机构进行探索和实施,已初步建设成了具有相当数量的数字资源、较为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海量存储以及强大检索功能的数字平台系统。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09年底拥有的电子图书已达150万种以上;期刊论文超过3000万篇,均提供网上查询和原文服务;电信20M光纤网络;购买了磁盘阵列;采用了TRS中文全文检索系统平台。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共享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共享工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利用共享工程资源进行数字信息服务的现状
目前,文化共享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受国家中心投递信息和地面卫星接收器接收效果及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等制约。国家中心向我省投递的信息资源是农村版资源,主要包括电影、地方戏实用讲座、城镇务工人员技术、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农贸市场行情等类,这些资源大多适合农村群众。但真正的农村群众又没有条件收看,且在这些资源中,一是城镇务工人员、农贸市场行情和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等适用性强的资源信息量不大,更多的是地方戏、话剧和电影类的资源,地方戏因区域性较强,多数群众难于接受。而农村养殖业、种植业等信息资源少且不能做到根据各地区、各季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投递信息资源,如:云南的农业支柱产业是烟草、蔬菜花卉;而北方大部份地区主要是以粮食为主产业等,因接收到的信息资源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再者因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有限、内容单一和城乡群众的需求差异及基层服务网点发展不平衡等限制,许多基层群众还不能享受到文化信息资源的实惠。
3、如何利用共享工程资源进行数字信息服务
共享工程是一项应用高科技来实现的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造就良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应用环境,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积极开展数字信息服务工作。
3.1 丰富共享工程数字资源
资源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服务是根本,利用是关键。各中心要从资源建设内容和形式、资源量规划、技术指标、经费预算以及版权范围和年限等几个方面调整资源建设方案,树立精品意识,讲求效率,把资源使用效果作为资源建设的着眼点。文化共享工程海量的信息资源需要各级中心的共同建设,并最终建成规模庞大、能满足各阶层群众文化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为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我们要积极探索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对基础信息、特色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丰富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除接收国家中心和省中心的数字资源外,要根据基层群众需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如广东省韶关图书馆已经整合2000余类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基本形成静态性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历史人物、民风民俗、城市历史等信息简介1000多条。同时,结合地方特色文化,韶关支中心还先后建立了“张九龄文化研究资料”、“南禅宗六祖研究资料”、“地方史志资源”三个全文数据库,数据量达近百兆。作为经费紧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虽然不可能做得像他们那样大的规模,但同样可以借鉴他们的思路和做法,在开发地方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源和建设上寻求突破,采取多种方式丰富共享工程资源。
3.2 构建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大力建设文化共享工程,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努力实现的目标。例如,山西省共享工程分中心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等,搭建了省、市、县、镇、村共享工程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和五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雏形,全省范围内初步实现“一证通用”和“通借通还”,省、市、县三级图书馆的所有资源,特别是数字资源,均可以共享,均可以无偿、免费提供给山西广大群众使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惠及大众。近年来,山西省已有1个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6个市级支中心,109个县级支中心,539个镇级基层服务点,近25926个村级服务点加入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还为全省15466个村服务点配备300册流动图书,为59个县支中心配备流动图书车和39万册流动图书,图书在县城内进行流动服务,带动了市县级图书馆的发展。各级中心可参照山西省共享工程模式,来构建服务网络,让数字信息服务深入人心。
3.3 加强基层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共享工程工作能否可持续地发展,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是关键。因此图书馆应有计划地通过多种途径,如:引进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也可将馆内现有人员送到专业学校进修或是到工作做得好的站点学习培训等,提升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加工整合信息资源的技巧,不断改进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培养一批业务技术精、政治素质高、能吃苦,又有奉献精神的管理队伍,加快资源建设与更新步伐。目前,各级公共图书馆迫切需要引进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外语专业、信息情报专业的人才,以改善公共图书馆人才专业结构配置不尽人意的现状。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基础;共享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是目标。为追求共享工程服务成效的最大化,图书馆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范围,有效利用共享工程进行数字信息服务,努力使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走进千家万户。
摘要:文化共享工程是面向农民群众的最为快捷的数字信息服务工程。如何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进行数字信息服务, 是我们图书馆人应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数字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图书馆学研究, 2004 (1)
[2]卫传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研究综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 (5)
[3]伍清霞.数字图书馆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关系.图书馆学刊, 2011 (1)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5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
通过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剖析,阐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论述了以数字化形式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性、必要性,并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描述.
作 者:孙海英 王宇佳 SUN Hai-ying WANG Yu-jia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图书馆,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年,卷(期):27(5)分类号:G253关键词:数字化 赫哲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6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 数字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199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网,宣告图书馆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从1998年提出至今,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推进实施方面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却是近几年才被提出来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著述汗牛冲栋,而“数字文化馆”方面的专著几乎为零,说明数字文化馆建设才刚刚起步。这是我们文化馆人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和内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数字文化馆的基本内涵
建设数字文化馆,首先要弄清楚数字文化馆到底是什么?参考国外组织学者对“数字图书馆”的定义:2001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ITAC)将数字图书馆定义为“获取人类知识的通用途径”,即所有公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搜寻到所有人类知识①。由定义可知,数字图书馆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组织管理“人类知识”和提供相应服务。数字文化馆也应具备这两方面基本内涵。并围绕这两方面开展建设:
一方面,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建立资源库,也就是使文化(上文定义中的“人类知识”)以数字为载体存在、传播和发展。区别于数字图书馆全门类的资源搜集,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应侧重文艺资源,建立海量的文化资源库,分享给公众使用。资源库是数字文化馆的基础,是提供文化服务的前提。
另一方面,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立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平台(包括文化资讯、在线直播、远程教学、知识管理、文化论坛、搜索导航及网上办公等),公众通过网络终端即可享受文化服务,也就是使文化馆得以数字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字文化馆建设是大势所趋,然而当前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标准、指引的问题
目前,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仍在探索阶段,相关政策还没出台,缺少统一标准指引。文化部挑选六家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应用示范,其经验也正在总结当中,还没有在全国范围正式推广。但文化馆评估标准对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有了定性要求,2015年全国文化馆评估在即,许多文化馆已紧张筹建数字文化馆。没有统一行动,缺少标准指引,各级文化馆一哄而上会导致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二)资源库建设的问题
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库建设是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难题,关系到数字文化馆的成败。
“点对点技术”(P2P)使网络用户摆脱对传统服务器的依赖,每一台网络电脑都成为资源库的一个单元,所有的客户端都能提供资源。因此,整体的“资源库”无限大,其资源应有尽有,甚至无所不有。那么,作为新生的“数字文化馆”要建立什么样的资源库,才能把更多用户的吸引过来?这就要求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必须有所选择,而不是包罗万象;其次必须是专业的、权威的、别处所没有或不能比拟的。
(三)管理运作和维护的问题
在数字图书馆工程论证之初,一些专家就指出“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成败不在技术,而在管理”,可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也看到,许多地方早期建设的文化网站其信息更新停留在几年之前,明显已经被弃置。究其原因,一是网站为应付检查评估,建成之后无人重视,无人管理维护; 二是网站设置本身空洞乏味,根本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数字文化馆建设不容易,持续高效的维护运作也更为艰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能重蹈覆辙。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建议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数字资源建设的重复率高达90%以上②。这是十几年前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期的数据。现在,数字文化馆刚起步,决策者必须做好充分调研,探索数字文化馆示范馆的经验,同时总结借鉴数字图书馆的得失,少走弯路。
(一)做好全国性的宏观规划和布局,做好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
1.明确数字文化馆定位,统一标准规范。
是不是每一个文化馆甚至文化站都有必要建立数字文化馆?这是现实迫切的问题。个人认为,省级建设独立的数字文化馆,市级及县(区)级以下文化馆、站应联合建设统一的数字文化馆(网)。这样有利于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更强大更完善的数字文化馆,减少区域性的重复建设,减轻基层文化单位的筹建压力。因此,政策层面尽快出台相关意见,指导各级数字文化馆建设,规范省级、市级数字文化馆建设规模、配置标准。(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已有《省级、市级数字图书馆硬件配置标准》、《2012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软件配置方案》、《2012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配置方案》等指引)。
2.做好示范试点工程,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目前文化部已挑选了重庆北碚区文化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马鞍山市文化馆等六家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应用示范,针对这六个文化馆的数字建设成果作综合评价,推广有用经验,指出弊端,做到既尊重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要避免重复浪费。
3.避免应付检查,一哄而上。很多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是被动地推行的。因为上级文件规定,因为评估定级要求,使数字化建设落后的文化馆会“快马加鞭,迎头赶上”。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应分级差别对待,不能为应付文化馆评估定级而建设。对此,主管部门应慎重。
(二)从公众实际需求出发,科学设置数字文化馆内容架构。
1.科学设置数字文化馆。
建成的数字文化馆是否能吸引公众,能否提供公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服务?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网络技术消除了地理距离,所以公众在选择数字文化馆时,完全不必像选择实体文化馆那样考虑远近,而是可以经过“货比三家”后选择最好、最强的。因此,设计一份针对公众文化消费喜好、上网习惯、家庭网络设备情况以及文化资源库建设、共享等数字文化馆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开展广泛调查,然后再作决策,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建成的数字文化馆无人访问使用,最终废弃。
2.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根据文化馆的级别(省级或市级)、地区特点和公众需求,确定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内容、规模和功能板块,做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比如,省级数字文化馆要侧重文化资源库的建设,而市级的着重开展服务;网络发达地区可以侧重视频、直播等流量大的信息资源,相反,网络欠发达地区只能退而求其次。看一场演出直播需要不断地缓冲停顿,登录一个3D体验厅或看一个展览要半天,在网络体验中是不受欢迎的。
(三)加强交流联合,加强管理,确保数字文化馆持续高效、统一开放运行。
1.加强文化馆与其他文化单位和企业的联合。
数字文化馆应纳入到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大范畴内统一建设,因此不是某一个文化馆的独立职责,而是该地区文化部门、文化企业以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要加强文化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文化企业等横向联动,加强各级数字文化馆(国家数字文化网、省级数字文化馆和各地市级数字文化馆)的纵向联动。
2.加强联合管理。
数字文化馆建设和管理是一个跨部门的工程,即使目前在财政和人员上无法统一,技术上也要努力克服各文化馆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从整体规划到资源建设、技术服务都要加强联盟,合作协调。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布局,没有各文化馆之间的统一协调,混乱、重复不可避免,最后建成的数字文化馆大面积荒废也在所难免。
(四)紧扣文化服务大众的宗旨,避免标新立异。
数字文化馆的服务是以公众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必须紧扣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和均等性”,不能简单的引入高新网络技术,一味追逐潮流时尚。数字文化馆的功能之一是扩大服务受益面,尽可能多地为需求用户提供服务,其服务模式是一对多的、广泛性的。在全国第一届文化馆年会博览会上,我们看到展方提供的一系列数字化设备,可以进行舞蹈、音乐或书法美术等文化体验。这种体验式的文化服务很新颖,很吸引人,但一组设备同时只能让一个人体验。这种“一对一”的服务成本高,可以应用到收费的商业模式,不适合文化馆“一对多”的服务精神。文化馆能做的是提供数字平台,设计软件,让爱好者利用自己终端设备进行体验。落到实践,各文化馆在设计建设类似“体验厅”时不必标新立异,争相仿效,而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结语
数字文化馆的吸引力与实体文化馆息息相关。实体文化馆丰富强大了,其数字文化馆才能吸引人访问使用。花数百万建成的数字文化馆如果年访问量都达不到一百万(更不说有效访客数、平均访问时长、流量等实质性指标),那么真正使用数字文化馆享受文化服务的人数就非常有限。
最后,数字文化馆是否实用,是否为公众喜欢接受,能否收到预期的社会效益,专家评审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最终必须以公众的关注度和满意度来衡量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Z].文社文发[2011]54号;
[2]胡唐明,郑建明. 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 [J]. 图书情报知识,2012(06):P32-38;
[3]魏大威,谢强.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6):P1-4。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7
关键词:文化站,安广镇,数字服务平台
一、建设数字文化站的意义
(一)文化站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概念
文化站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也就是数字文化站,是借助于现有的先进网络技术,构建起文化站的网络文化活动与服务中心。实际就是在文化站的网站上开办文化服务类的工作活动。从具体形式上看,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自身的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包括一般性质的文化信息,以及具有某一专业领域或地域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的查询服务;另一方面,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还能组织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而这种方便、快捷的组织方式也更加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并受到他们的欢迎。
(二)文化站数字服务平台的建设意义
1. 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文化站与时俱进的需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代相适应、相协调。文化事业也一样,如今已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被冠以信息化的标签。那么,如果文化站依旧仅采用传统的文化服务方式,就会跟不上大众的生活节奏,自然无法得到大众的积极参与。所以,各级文化站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很重要。文化站的文化服务工作主要是通过搞文化鉴赏、文化培训、文娱演出等活动来服务群众,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对以往文化服务工作的有力补充,符合其发展的需要。
2. 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个大目标、大方向。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软硬件配备以及完善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也可以算作是一种硬件文化设施。那么,对文化站进行建设,就有利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而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有利于文化站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文化站建设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相关建议
(一)建设数字文化站管理机制,保证其高效运行
安广镇作为发展中的小镇,缺乏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相关人才,技术水平无法与人才聚集的发达城市相比。所以,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往往无法真正打开局面。这也是安广镇文化站面临的一个硬性问题。
数字文化站一旦开启,就是文化站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像其他工作一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其有效运行。为了避免数字文化站建设与发展工作的盲目性,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机制,让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都有清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站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宣传、策划机制,让数字文化站提供更多新颖、丰富的服务。另外,文化站也可以借鉴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网站的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
(二)加强学习,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班、进修班
数字文化站的正常运行需要较为专业的工作技能作为支撑。面对这个新事物,就要在以往传统的学习、培训内容基础上,对工作人员增添新内容,同时加大力度。主管部门能够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班、进修班,或者下派专业技术人才到文化站指导。这些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迅速提高会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形成文化站全员学习的良好风气。安广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虽然一直都努力加强学习,但是由于工作人员老龄化和技术水平及设备的陈旧等问题,与数字文化站管理的要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三)数字文化站的建设存在盲目性
如今,建设数字文化站,搭起文化站与文化站之间以及文化站与群众之间的网络文化服务、交流平台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和接受。但是现实情况下,人们往往是为了建设而建设,缺乏分析整合、统筹规划,非常盲目地进行执行与落实。安广镇文化站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结语
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一个大趋势。我们能够及时意识到建设数字文化站的重要性是十分宝贵的。但是,对于安广镇文化站这样的小文化站而言,在实际建设网络平台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存在着普遍性。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为广大文化站在平台建设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国新.示范区(项目)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03).
[2]郭平,张楚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07(08).
[3]李力.数字图书馆:美国的建设与启示[J].现代情报,2005(01).
[4]徐晓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运作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8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公共文化也与“数字”开始了联姻, 并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公共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命题, 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功能拓展研究, 首先是要对其功能的人性化研究,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还仅仅处于狭义的有形资源向数字化资源的转化过程, 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资源采集、储存、管理、使用等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尤其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功能如何面向公众普及与互动成了必须攻克的课题, 否则就谈不上推广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实际意义了, 只有调动了公众手眼, 贴近了民生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高效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已经不再可能采用洗脑似的灌输方式向人们灌输意识形态的东西了, 因此, 开展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运用功能拓展研究, 利用科技手段让更多的人习惯性地通过数字化功能开展辅助学习、辅助思维、辅助设计、辅助创新或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机器及虚拟与现实空间的互动,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研究内容
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为中心, 公众群体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群体, 围绕城市中心的核心文化包含了公共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游园文化等内涵。因此, 本文主要围绕这些内涵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开放式文化广场、开放式机场车站码头、开放式展会馆所、开放式旅游景区、开放式购物商城等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显著的共性特点, 那就是人口流动量大, 特别适于公众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传播, 并且“收视率”极高。将公共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互动平台 (终端) 技术来占领这些阵地, 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如图1所示。
1.1 开放式文化广场的数字化功能的拓展
文化广场是公共活动的场所, 也是公共文化资源推广宣传的首要阵地, 比如宣传法制、政策、文化等等。从现状来看, 这一功能基本被边缘化, 之所以毛泽东时代人们紧跟党的政策,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公众场所都是宣传栏的阵地, 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21世纪人类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 利用现有的公众文化资源, 就能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高效传播, 但是受西方文化的渗透, 公共的文化传统意识被淡化, 利用数字化互动平台 (终端) 来占领这个公众文化阵地十分必要。
1.2 开放式机场车站码头数字化功能的拓展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机场、车站、码头人员流动性大、暴恐活动时有发生, 治安管理负担日益加大, 因此数值化技术在机场、车站、码头的应用尤为重要, 目前这些资源仅限于单一的信息、广告、电视新闻等内容的单向传播, 真正实现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很是缺乏。比较典型数字化功能和设备主要包括大型LED视屏、展播系统, 行李包安检、实名制电子购票取票、现场实时监控等等。但是这些设备主要是为了实现单一的功能或者为了企业而服务的。因此都缺乏公共文化资源的元素。这也是本课题研究拓展的课题之一。
1.3 开放式剧院展会馆所数字化功能的拓展
上世纪的中国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公众文化承前启后, 21世纪, 中国的社会开始了翻天覆地变化,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数字化的享受, 但是中国的文化发展基本上失去了基调, 盲目追星仿佛成了年轻人的家常便饭。因此急需要通过弘扬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宣传核心价值观, 开创和丰富新时期公众文化资源, 借助现代化数字技术循序渐进地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 普世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1.4 开放式旅游景区数字化功能的拓展
全国乃至于世界了旅游文化景点数字化功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比如互联网展示、网上导游、数字化地图等等, 但是这些功能目前还是只局限于个性化服务与应用, 大众化的覆盖还必须通过数字化互动平台的扩展, 形成旅游文化景点的实地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群特别是低消费群个体都能参与进来, 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字化给人们生活旅游带来的实惠。
1.5 开放式购物商城步行街数字化功能的拓展
现代化城市围绕商业文化的发展, 在相当拥挤的街区和交通枢纽中已经很人性化的构建起了商业步行街, 因此激活了人们购物消费的热情,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人口流动的优势, 开展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服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宣传党的政策, 树立核心价值观, 实现“中国梦”, 这也是一项本课题研究重点。
从上述研究内容简单的梳理, 我们可以看出都有一个共性, 那就是这些场所都是开放的空间, 人口聚集和流动量很大, 这些场所都具备公共广场的特点。这就给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实现方法
2.1 公共数字化互动终端的整合方案的设计
设计一套数字化人机互动终端方案, 这套数字化系统将包括:视频系统 (平板显示器) 、监控系统 (摄像头) 、报警系统 (高分贝扩音器) 、公众WIFI (无线网络发射器) 、广播系统 (高分贝音响) 、实名认证系统 (身份证识别、人脸识别) 、互联网络系统 (互联网光纤) 、北斗定位系统 (北斗导航器) 通过计算机总线通讯系统 (RS232RS484) 接入中央处理器, 再通过中央处理器链接云数据库, 从而整合构成一套数字化、智能化的公众互动终端平台, 如图2所示。
2.2 系统平台方案的研究
本系统平台系统设计框架如图3所示, 它的核心内涵在于可以连接或采集多个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放通道, 供用户搜索与调用, 同时用户也可以分类调用多个社会服务资源通道, 实现实时查看新闻、查询资讯、地图导航、求医求救、报警打的。维系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云数据库。
2.2.1 公共资源的调用与采集
设计开发该软件系统所必须扩展的功能包括:电视新闻资源的调用与采集, 数字化报刊媒体新闻调用与采集, 城市公众文化资源的调用与采集, 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调用与采集, 社会民生资源的利用与采集, 数字化综合搜索查询。
2.2.2 公众互动功能开发
通过扫描身份证实现实名登录终端机, 用户信息将被录入云数据库, 这时用户可以调用社会其他资源, 实时查看新闻、查询资讯、地图导航、求医求救、报警打车等。
3 主要创新点
基于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功能优势, 从实地调研到整合数字化。传媒、视频视听、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无线网络、北斗导航、实名制识别、云计算等实体技术来实现数字化互动终端方案的制定;研究编制软件平台实现软硬融合数字化互动人机互动的可行性方案;将公众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功能真正向公共广场文化转移和聚焦。
4 实现目标
根据本文研究方向及方案, 最终实现的效果是:在我们所说的开放式文化广场、开放式机场车站码头、开放式展会馆所、开放式旅游景区、开放式购物商城等公共场所配置相当数量的这种数字化智能化的公众互动终端设备, 展现给公众, 使用者通过实名认证后即可使用。这套系统具备以下显著的功能:通过视屏系统自动展播新闻、公众文化资源;通过摄像监控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和监控广场实况;通过广播系统可以进行实时广播, 或者举办广场舞会、娱乐等;通过报警系统可以与人防、公安系统联网构成报警;通过北斗定位系统, 可以确定所在的位置信息以及用户到此一游的位置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可以为公众提供开放的wifi资源;通过实名认证系统扫描识别用户的身份并提供本系统的各种权限 (这些权限包括报警、求救、求助、求医、查询、预购、导航、打车等实时信息资源) ;通过云数据库实时记录备份现场及用户数据, 便于特殊权限部门的调用、查询、取证。
5 结语
本文作者前期研发的三品一械 (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 专项文化数字化监管系统, 已经在淮安市、湖南道县等地普及使用, 本文着重从广义的公共文化资源层面来研究数字化应用功能的扩展。这种功能拓展大体归纳为:开放式文化广场、开放式机场车站码头、开放式展会馆所、开放式旅游景区、开放式购物商城等公共场所的数字化功能面向公众的扩展途径等。通过研究一种终端方案来实现公共场所的数字化人机互动, 使之公共文化资源真正为公众所利用, 更加广泛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俞阳.欧盟推动科学文化资源数字化的主要措施[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3 (10)
[2]李国庆, 张泊平.河南省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2)
[3]夏洁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12)
[4]李月明, 伍艺.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初论[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 (1)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9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毫无疑问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代表著作。舍恩伯格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顶级企业,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真正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他还先后担任多国政府高层的智囊,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近日,笔者捧起《大数据时代》这本包装颇为精致的书籍潜心阅读时,发现这本书类似于1995年比尔盖茨出版的那本《未来之门》,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但依然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社会的一种思考方式,以及新经济运行的模式。所谓大数据,书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它的概念和组成所在,作者舍恩伯格在书中的一段诠释更具人文色彩和社会意义:“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其实,概念的界定要看研究者从哪个角度来研究它而定。就笔者的理解而言,它是在信息化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个人和社会机构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诸多痕迹,比如银行卡信息,社保资料,家庭住址,个人喜好,街道环境等,通过网络的方式加以整合,以工作站和服务器的方式加以访问,进而以概率统计学等方式试图从中分析相关的发展规律,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从笔者个人的感受而言,大数据时代将是自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发生以来的又一次实质性飞跃,它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规模,但其雏形早已存在。例如,银行早已根据个人的存款和还贷信息为客户建立了相应的信用评估等级,当你申请贷款时,无论报表做得多么漂亮,他们都可以轻松地依据你已有的交易记录知道你有无偿还能力;各国警务系统所拥有的电子化档案库不仅是一项居民身份识别系统,更是一个早在“大数据”概念出现之前就已经基本实现了个人信息互联,几乎包罗万象的超级数据库,尤其是在手机登记注册实现实名制和建立重点嫌疑人员指纹与DNA库以后,通过将手机定位技术,指纹与DNA识别技术跟警务系统档案库的完美结合,将很多罪大恶极,逍遥法外多年的犯罪分子成功擒获;再如我们每一个买过房子的人都有隔三差五地接到房产推销电话的经历,就其实质而言,恰是书中所叙述的数据被中间商二次利用开发转卖的结果——我们签合同时留下的手机号被售楼处或贷款银行以约每10万个号码500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下游买家。
以上所提及的事例,均是“大数据”概念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具体表征,它们体现了“大数据”的一些片段化的破碎概念,但社会整体还没有迈入真正的“大数据”时代,因为它们并没有被完整地加以整合,还只是孤立的个体。但就当前的科学技术手段而言,我们每个人也早已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其中的一部分场景。
“大数据”的出现,较之传统互联网更为松散无序的存在特征而言,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的流动过程,更主要地是加快了对数据的分析和整合过程,使得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类智慧得以更充分的汇聚,经过相关的数据处理或者说思辨过程后,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动态做出一个初步的预估,尤其是现代科技在处理器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上的进步,使得样本越来越接近于总体,那么得出的结论也会愈加精确。
一、文化馆的数字化转型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
《大数据时代》是一本讨论互联网发展的书,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同时有浓厚的未来学色彩。当文字变成数据,我们进入了互联网;当方位变成数据,我们进入了物联网;当沟通变成数据,我们进入了下一代互联网。一切可量化,万物皆数据,正是当今互联网世界的真实写照。面对于这样的世界及世界的未来,在《大数据时代》出现最多的词是“思维”和“方法”,因此也可以把这本书视为思维科学应用研究的书。
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提出,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馆服务模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单一性、滞后性、封闭性痹症以显露无疑。
首先,文化馆的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陈旧单一,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脱离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覆盖面小,以致很多群众文化场馆门可罗雀,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没有保障。再者,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媒介,虚拟空间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深刻。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诉求,已从传统的场馆扩展到虚拟空间的各种终端,这种消费环境和消费方式呼唤群众文化的服务方式来一次深刻而彻底的革命。遗憾的是,尽管变革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变革的呼声也不绝于耳,部分变革的行动也在个别地区和个别单位进行着,但其成效和影响都极为微弱。同时,受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及其对人们消费心态和消费习惯的日益影响,传统单一的文化馆服务方式的局限性即封闭性就显现出来。由于受到传统运行模式的影响,目前的文化馆之间依然存在着封闭的特征,同城区间群众接受着不均等的文化服务。随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开放、合作、共享观念的普及,文化馆这种封闭性的不足将被最大程度放大。
综上所述,建立一种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而新型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以其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开放性、便利性和高效性,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中寻找到了突破点。
二、利用大数据采集方式完善数字化文化馆的信息发布
当今大数据正在影响着新闻传媒业,大数据新闻、大数据营销、舆情分析、受众(用户)研究……数据分析师变身新闻编辑,大数据正改变新闻生产流程、大数据在创造传媒新业态。然而,情形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李彦宏指出目前多数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其实还是空壳子,因为数据还没有完全开放。他认为必须在政府层面上推动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目前我国的数据平台还没有完全开放,真正的大数据时代还没有到来。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的终极设想是,打破馆际壁垒,实行全城一馆制。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服务成本,创新多通道、终端化的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丰富、便利、均等、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馆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它不是对文化馆职能的替代,而是实现公共文化“均等性”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服务模式将突破文化馆传统网站单一电脑终端信息(资讯)服务,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通过有效的覆盖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从而促使文化馆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及地域特色的个性文化服务,构建一个科学、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数字文化馆完成数字课件、交流信息的编制,就如同走下流水线的产品,而良好的营销策略及出色的市场推广将决定产品的成功销售。所以,数字文化馆信息发布平台的构建、不同服务终端通道的选择、服务终端形式的设定,将直接影响数字文化馆服务的成效。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有线电视、电信等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
数字文化馆在网络时代以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将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这个“一馆制”虚拟的世界里,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得到更广泛的整合与利用,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政府文化惠民政策得以广泛实现。“每家拥有一个文化馆”再也不是梦想,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三、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采集对社会和个人影响的利弊思考
1. 互联网采集数据的方式在真实性上存在质疑
如书中所说,当前的大数据采集方式除了一部分来自实际调查取样外,更多地来自于自互联网中的自由抓取,并且作者反复推崇互联网业界的翘楚——谷歌公司。笔者对此的态度存在一定的保留,因为互联网中的泡沫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几乎无法辨别真伪,极有可能出现假数据盖掉真数据的现象。作者的观点是建立在“所有使用互联网的人都是客观理性地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基础上,却忘记互联网上永远充斥着大量虚妄歪曲之词,需要去伪存真的本质。作者总认为,只要数据足够大,总能得出真实的结论,但他恰恰忘记网络水军可以在数小时内发出成千上万的关联贴洗白公关某一主题的事实,并且即使是谷歌与百度这类大型搜索网站本身,在这方面也缺乏客观性,众所周知,谷歌与百度的搜索排名背后是与经济利益相关的,甚至有可能因为经济利益而屏蔽掉一部分本是客观存在,但对他们不利的内容,这样导致所谓的大数据在真实性方面并没有十足的保证。
而真正具有较强客观分析功能的网络信息,恰恰来自于被数字化了的学术期刊内容,遗憾的是,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原则,目前互联网上对于学术期刊的抓取都不能实现自由访问,必须以付费形式进行,因此,互联网在伴随着上文中所叙述的巨大虚假泡沫知识的同时,还存在巨大的知识黑洞,而这部分黑洞内容相对于那些可自由访问的信息而言,客观与公正性更强一些。如果忽略了这部分黑洞内容,那么即便你的取样范围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
必须看到,不能认为取样范围越大,就足以包罗万象,在错误的样本里取样数目越多,距离真相就越远。
2. 个人难以获得“大数据”的访问与知情权,反而有可能深受其害
按照作者所述,未来的世界当中,社会个体将处于无时无处不在的定位与监控系统关注之下,所进行的每一项社会活动都将被以电子化的方式加以记录,继而被某个未知机构转卖,用作所谓的二次数据开发与分析。这当中有一个最大的矛盾点,无论一次数据的收集,还是二次数据的开发与分析从来都不是由个人完成,交易双方都是企业,那么这个交易行为由谁授权?交易目的是为了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还是出于追求更大的私有利益所在?如果有人以科技的名义作为遮掩,以所谓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作为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理由,利用公权力肆意地践踏他人既有的社会关系网,侵犯个人隐私,这当中对于他人名誉和事业造成的伤害由谁来弥补?毕竟,要想建立与健全在全书末尾所叙述的社会仲裁机构与准入机制绝非易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很有可能会经历“先破坏后建设”的过程。
3. 个人思想过多地暴露在所谓社会潮流的大数据方向指引之下,不利于社会创新
如今的世界,专家一词在社会上的公信力日益降低,教育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的拓展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鲜事物,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观念,即便它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培养自己的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客观地说,大数据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产业可以发展,但不应该过多过深地介入到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对无关国计民生发展方向的指引上,如果总乐意于以未卜先知的方式不断告知社会大众所谓的“潮流”,本质上是一种片面的说教,很有可能和现在大家所不齿的专家们发出的一个接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预言如出一辙,成为大家的笑柄。同时,头脑一旦长期浸淫在先入为主,不断对人加以灌输,却又从未被实践加以证明的观念之中,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很可能会扼杀创新精神的发展,对青少年儿童尤甚。
既然书中不断强调“人基于自己所选择的行为负责”以及“自由意志”的观念,那么对个人而言,无论信不信大数据,都是属于个人意志,他在今后会为今天的行为而负责,无论他收益或是受损。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作者对于全书的论述就是自相矛盾。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10
一、数字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 数字档案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开发利用蕴涵着丰富文化的高校数字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每所大学都有其办学过程中的风雨历程,高校原始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的办学历程,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也记载了各学科领域里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授。原始档案的价值是指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情报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效用。数字档案不仅具备原始档案这种属性,而且它的形式方便快捷,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将这些原始档案数字化后,以其独有的方式上传到网络上,会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数字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能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2. 数字档案是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载体。
高校数字档案馆,有针对性地对原始档案进行整理、挖掘,转换成数字档案上传到网络上,使其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又有原始佐证的作用。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可凭借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传输途径,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中任何一点、任一终端即可查阅。数字档案可使任何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借助一台联网的电脑,便可进入档案管理系统了解档案信息。高校数字档案作为记录传播高校先进文化的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推进的作用,这是它自身文化属性所决定的。
3. 高校数字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直观性。
高校档案是高校长期以来在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是学校珍贵的财富。高校数字档案更以直观性的特点决定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渗透力。如西南大学档案信息网,在人物档案栏目里有一篇“我国著名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张孝骞在湘雅的求学之路”的文章,文中记录了他入学前及读书期间的贫困和生活的艰难,可他始终是勤奋苦读,奋发向上,1914年冬至1921年求学期间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该篇文章既有档案的特点,又有情节性,读后甚为感人,点击率已达6782次。可见,数字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很重要的。
二、数字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1. 数字档案是大学文化积淀的载体。
数字档案内容丰富,便于阅读,一般来说它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子系统,以OA网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成熟资源,采用专门的数字化加工系统对馆藏的原始文件、照片、荣誉证、实物等进行数字化加工,也就是把众多的纸质档案、实物变成了计算机上可以浏览的信息。数字档案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建设、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可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数字档案可了解当时的学校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的状况,实验设备仪器,获得的成果,在艰难时代老一代知识分子艰苦奋斗、志强不息的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无声的“教材”,给受教育者以启迪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 数字档案有利于持久彰显名人效应。
高校数字档案承载着记录校史的重任,如果充分拓展,学生随时可接受文化和知识的熏陶。如山东大学数字档案馆在此项工作中走在前面值得借鉴。例如,2004年2月,著名世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到山东大学访问,档案馆抓住机遇,内查外调,仅仅用了十天时间,利用数字档案快速举办了《丁肇中教授与山东大学》的展览,并上传到网上,把丁观海、丁肇中父子紧紧与山东大学联在一起,受到丁肇中教授的高度赞扬,在校内师生中引起震动,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2004年12月27日,是山大已故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院士诞辰70周年,山大档案馆利用数字档案和数字图片举办了《大家风采———纪念潘承洞教授诞辰70周年展览》,受到在校师生好评。著名剧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20世纪30年曾在山东大学工作,山东大学是他唯一执教过的高校。档案馆把老舍作为《世纪回响———山大名人文化活动》的第一位,于2005年4月举办了“走近老舍”的大型展览,同时举办了“走近老舍”的小树林论坛,利用数字档案的方便快捷,让师生重温了这位艺术大师的风采。又如山东大学建校105周年系列名人展之医学名人展。点击进到数字档案馆可看到38位著名教授的数字档案,每一位专家都有个人简介,学术成就介绍,并附有个人的标准照、工作照、笔记、手记、文件、证书等原始的扫描件。数字档案在弘扬山大优良传统和学风,激励师生学习先贤是一部生动的教材[2]。
山大的数字档案以其实践证明:它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史中每一个名人都是一根链条,把它与学校的历史,与其他名人串起来,形成了一种名人文化现象和名人文化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氛围,这是课堂无法达到的,它的普及面广,受众多,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力。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任何一门课的课堂都达不到(难以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励志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作用。山大数字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的做法值得深思。
三、发挥数字档案功能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 发挥数字档案的服务功能。
数字档案持续分主题、分系列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加大宣传力度,使数字档案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喉舌”作用。数字档案,既是一种对学校历史的呈现,也是对学生再教育。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代代相传下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时刻都在大学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数字档案将学校变迁、历史沿革、曾培养出的知名学者、知名教授、知名校长、老学籍、试卷、师生名册、教学实物、实验设备(照片)、历年毕业生合影等,分主题分系列赋予不同的意义,以不同的主题上传到网络上展示,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服务功能。
2. 发挥数字档案的知识承载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在薪火相传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对数字档案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主题进行开发利用借助网络传媒,这种弘扬校园文化的做法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全面培养学生成才的又一手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校的过去,不同学科领域知名教授的发明创造、著作,科研成果等等,这是数字档案本身承载的知识功能所决定的。学生通过点击这些数字档案后,对扩大知识面,对学生自身的励志熏陶,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都很有益处。只有利用好数字档案,发挥好它的知识性,传承性、教育性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
数字档案要更好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还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影像技术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把综合档案的文件资料上传学校的网站,让社会及学校各部门的师生都知道综合档案馆有些什么档案资料,哪些是可供查阅的[3]。这样可以提高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对校内教职员工也可充分利用数字档案资源,以此发挥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
3. 发挥数字档案的持续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的精神体系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数字档案对学生起到积极的熏陶作用。档案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是社会需要[4]。数字档案更是如此,高校数字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为使高等学校数字档案更好地为教育体制改革、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服务,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整合各种信息、人力、物力等资源使数字档案更好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让数字档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百科全书”,激活长期搁置的库藏档案,使其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利用网络在学校主页上开辟栏目。通过校报开辟专栏,全方位、多渠道发挥数字档案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数字档案内容丰富,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载体,通过网络传播,不受时空限制又方便快捷。数字档案开发利用,它所营造的传承文明、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勤学求实、敬业创新的治学氛围,是任何课堂都达不到的育人效果。数字档案开发利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数字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主要作用及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探索将数字档案资源激活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使其更好地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数字档案,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http://www.acsu.cn
[2]山东大学档案馆网.档案资源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http://www.archives.sdu.edu.cn/, 2006-12-21.
[3]罗程静.浅议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6 (3) .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11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81-2
0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信息的流动速度,也加快了社会的快速发展[1]。不少领域在融入了大数据之后都在不同程度发挥着其效益,以文化领域为例,文化领域在接触到大数据之后,开始出现了新型的文化馆。而文化馆建设作为一个给予人类智慧源泉的领域,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也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加强文化馆的建设,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和培养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然而大数据的发展节奏不断加快,给人们带来的效益越来越大,传统文化馆也越发暴露出了其存在的问题,这使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
1 文化馆的数字化转型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
所谓的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又被称为巨量资料,指的是以新型的、具备更强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能够处理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的处理模式[3]。而大数据的出现也意味着时代已从文字、方位、沟通都变成数据,我们正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中,一切都可以量化,一切都可以用数据表示,这就是互联网世界的真实写照。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出现在大众眼前最多的词就是“思维”和“方法”。由此可见,大数据就是一个以思维和方法为代表的时代模式[4]。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文化馆模式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越发显示出了其单一性和滞后性。建设数字文化馆的提议应运而生。一方面,数字文化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文化馆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单一的问题,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馆服务供给主观倾向严重,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问题,充分保障了群众在文化方面的权利。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和信息技术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和信息技术,而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也随着信息化的融入而变得越来越依靠网络和数字媒介。且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再仅仅依靠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模式,阅读的场所也从实际的场馆扩展到虚拟空间的各种终端。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服务方式的彻底革命。
然而,尽管变革的观念是大众所提出来的,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实际上,部分变革行动只能在个别地区和单位进行着,成效及其影响非常小[5]。而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变化非常迅速,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大时代背景下群众的消费非常不稳定。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建立起服务型的文化馆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受到大数据时代特点的影响。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起数字化文化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多边性,以至于在创新文化服务中能够寻找到新的突破点。
2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采集对文化馆建设的影响
大数据背景下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6]。但由于其容易受到相关部门、企业采集的数据及生产者的真实意图、喜好的所影响,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采集数据的方式存在真实性质疑
当前,大数据的采集方式主要为从实际调查中取样,但也存在从互联网的海洋中自由抓取的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谷歌公司。这种抓取数据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数据的范围,拓宽人们的视野。但是,数据的真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可见,互联网的泡沫是非常大的,以至于作为操作者,甚至也无法辨别其中的真伪[7]。这对于人们通过互联网方式来获取文化知识而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见,对于数字化文化馆的使用,必须建立在使用者能够客观理性地获取知识,表达自己看法的基础上,同时也要认清互联网上所充斥的虚妄歪曲之词,具备良好的去伪存真的能力[8]。由此可见,数据足够大,结论并不足够真实。即使是谷歌或者是百度这类大型的搜索网站也不可否认存在着缺乏客观性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魏则西事件”,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百度推广屏蔽掉了部分客观存在的事实,导致其所存在的大数据存在着真实性方面的影响。而一直被认为具有较强客观分析功能的、被数字化了的学术期刊内容,基于知识产权对互联网学术期刊的保护原则,并不能实现网民的自由访问,而是以付费形式进行,这对于群众获取知识而言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数字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看到其带来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其所存在的影响,不能片面地认为在大数据技术中取样范围越大,获取的信息也就包罗万象的观念,用理念的思维拉近真相与信息的距离。
2.2 个人思想过多地暴露,不利于社会创新
在包罗万象的社会环境中,由于网络社会缺乏着客观性和权威性,不少所谓的“专家”在网上大放厥词,以至于真正的专家在社会中的公信力日益降低[9]。而实际上,社会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我们将会是无时无刻、终身都将接受着新鲜的事物,并将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即便它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信息。这看似是令人忍俊不禁的事,但实际上却存在人们的生活中。但通过分析可见,大数据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产业,并不应该过多地介入到个人生活中去,而是应该将其指引到关乎国计民生发展方向上[10]。此外,人类的头脑一旦长期被不真实的事物所入侵,并不断被加以灌输,但实际上这一概念却始终没能真正实现,这极容易让人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而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如果不加以干涉,而是让更多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会中,就极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对个人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群众创新的信念,最终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发展。
3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化时代的发展,建设数字化的文化馆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要手段。数字化文化馆的出现,既能有效提高文化馆的服务能力,又能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提供了便捷的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拓宽了群众的视野,对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也是一项极为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因此,相关的部门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文化馆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要树立起坚持不懈的决心,加大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和技术、人才的投入,以全面推进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有效带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任雅蝉.建立满足群众文化享受的数字艺术大厦——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J].参花(下),2016,07:155.
[2] 刘志远.浅议如何利用“互联网+”打造数字化文化馆[J].戏剧之家,2016,13:261.
[3] 任翔.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探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1:281.
[4] 冯振国.“掌上移动文化馆”——数字化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形式探究[J].剧影月报,2015,06:158-160.
[5] 冯延军.浅议数字化服务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馆建设[J].中国民族博览,2016,02:54-55.
[6] 郦伟华.推进数字化建设打造群文工作升级版——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措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10.
[7] 张云峰.关于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5,
18:13.
[8] 肖希明,唐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07.
[9] 宋琳琳,李海涛.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4,04.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篇12
一、广东文献数量众多、特色明显
广东文献从地域上讲, 包括广府文献、潮汕文献、客家文献等;从形态上分, 包括图书、报纸、期刊, 还有地图、图片、传单告示、票据、手稿、墨迹, 拓片、唱片等;从时间上看, 包括古代文献、近现代文献、当代文献, 至于馆藏地, 则既包括省内各公立图书馆、博物馆、高校图书馆及其他藏书机构、私人所藏, 也包括省外、国外所藏。广东文献不仅数量众多, 而特色明显。广东虽偏处南国, 历代人文、著述不算丰富, 但也有唐张九龄、明湛若水、翁万达、清屈大均等文化名人, 他们都留下了丰厚的著述, 而自清末、近代起, 广东得风气之先, 先后涌现出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政治家、黄遵宪、丘逢甲、吴沃尧等文学家、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等民国政治家, 可谓才俊辈出, 群星璀璨, 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对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厥功至伟, 在全国各省市中也是首屈一指。他们的光辉著述, 都是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 构成了极富特色的广东文献群组, 是岭南文化研究乃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仅广东中山图书馆特藏部 (广东地方文献中心) 就收藏有广东地方文献、孙中山文献、粤人文库、东南亚华侨史料、南海诸岛资料以及清代史料、民国时期书刊等一大批史料价值高、学术性强的文献资料。其中广东地方文献和孙中山文献著称尤为丰富, 现收藏有广东地方志、族谱、广东史料、粤人著述、报纸、期刊、舆图、图片等地方史料8万余种、30余万册, 其中图书约6万多种, 14万多册, 报刊1万多种, 舆图2千多种;孙中山著作、传记、评论研究、手迹、图片、唱片及有关辛亥革命资料等4000余册 (件) (1) 。这些文献资料, 很大一部分都是国内其他馆稀有罕见的, 在提倡信息共享的今天, 有必要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而散藏于省外的广东文献也为数不少, 本省学者借阅不便, 也有必要组织力量, 进行数字化, 以利阅读与研究。
二、广东文献数字化的意义与作用
1. 广东文献数字化可有效保护珍贵文献。
传统纸质文献的大量阅读必然或多或少造成损伤。许多广东文献年代久远, 其状态岌岌可危, 即使是民国的图书报刊, 也多是或纸质脆化, 或断线散页, 翻阅稍有不当, 便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害, 亟需加强保护。而一味地提高借阅条件, 设置借阅障碍, 以减少借阅带来的损伤, 又违背图书馆文献收藏的初衷。怎样才能两全其美?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 将这些广东文献数字化, 向读者提供数字化的版本, 则可减少对原件的借阅, 既保护珍贵文献, 又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研究, 诚为一劳永逸。
2. 广东文献数字化便于存储、阅读与共享。
数字化文献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存储, 占用空间很小, 一块硬盘, 即可存储G级数据、数以万计的书籍。而电子数据的复制、传播非常便捷, 较之以往纸质文献的扫描、复印、影印, 都方便得多。且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传输, 提供方便而及时的文献服务 (必要时, 可以收取适当的费用) , 这样异地读者可以足不出户, 可以获取相关的广东文献资料。文献资源利用更加频繁, 充分发挥了其价值, 客观上也省去了读者来往交通的时间、金钱, 节约了大量的社会成本, 同时提高了研究效率。
3. 广东文献数字化有利于岭南文化的传播与研究。
岭南文化的核心是敢为人先、天下为公、开放多元, 广东文献的数字化建设, 与岭南文化的理念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广东文献研究和文化研究不能光靠省内学者, 而是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数字化后的广东文献, 其传播与共享方式突破了空间与传统介质的限制, 具有传统文献载体无法企及的便捷性与发散性, 直接面向受众, 而不是资料独享, 有利于打破阅读壁垒, 将广东文献迅捷地传播开来, 既可使海内外众多研究者快速获得大量文献资料, 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范围, 提升研究的水平;又可以带动数字化广东文献上所承载的岭南文化、岭南人自信、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向全国乃至世界辐射传播, 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 将岭南文化发扬光大, 将岭南精神彰显无遗。
三、广东文献数字化所需的条件已经具备
1. 文献数字化技术已经成熟。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 时至今日, 文献数字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电子古籍的扫描与制作方面, “中美百万”可谓其代表。2000年12月中美两国计算机专家共同发起了“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 (China-US Million Book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该计划由中美两国共建达百万册中英文图书的数字图书馆, 以提供便捷的全球可访问的全文图书浏览服务。与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一起, 构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框架。同时项目名称定为“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 (英文简称CADAL) 。百万册图书规模的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 同时兼顾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截至2007年10月, 该数据库里有古籍190405册、民国图书114202册、民国期刊6578册、现代图书401550册、学位论文136098册、绘画3427件、视频69种、英文44338册 (2) 。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 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公司出品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电子版、爱如生公司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可谓佼佼者。前者可收书3千多种, 可实现7亿字的全文检索, 后者总计收书约16万卷, 版本12800多个, 全文约17亿字, 影像约1千万页, 拥有强大的检索系统、完备的功能平台和灵活的纠错机制, 可通过多条路径、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快速海量检索, 可轻松实现古籍浏览、校勘、标注、分类、编辑、下载、打印的全电子化作业, 并可随时进行软件升级和数据更新以确保在持续改进中日臻完善 (3) 。总之, 各种方式的文献数字化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广东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在技术上没有太多的难题。
2. 广东省财政可为广东文献数字化提供必要资金保障。
文献数字化建设需要必要的资金、经费支持,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购置设备所需费用, 如扫描仪、相机等。二是劳务费, 从事规划、扫描、制作的工作人员报酬。三是底本费或信息费。使用某些图书馆、博物馆的文献资料, 照例会要求付给一定的费用。这个费用应作统一规定, 或统筹之后适当减免, 或以交换文献的方式抵充。数量众多的广东文献, 要全部实现数字化, 必须有足够的财政、经费投入作为支撑。广东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三十年来经济持续繁荣, 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近年广东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居民储蓄存款、税收、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货运量、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据《关于广东省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11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 省级财政收入1220.86亿元……加上上级补助、下级上解、债券收入、上年结余 (结转) 、调入资金等, 省级财政总收入3479.83亿。” (4) 在创建经济强省的同时, 广东省也在争创文化大省, 不断加大对科教文化方面建设的拨款力度。所以广东文献数字化建设所需的相关资金资金、经费完全可以保证。
3. 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可提供宝贵经验。
除上述“中美百万”项目外, 国内外不少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都已成功组织多个部门, 汇集各方资料, 建设海量文献数据库, 可以为广东文献数字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如“IDP”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国际敦煌项目) , “是一个开创性的国际性协作项目, 目标是使敦煌及丝绸之路东段其他考古遗址出土的写本、绘画、纺织品以及艺术品的信息与图像能在互联网上自由地获取, 并通过教育与研究项目鼓励使用者利用这些资源。” (5) 它整合了中、英、法、俄、日、德等多国文献资料, 截止2009年10月7日, 已存储并开放247712幅图片资料,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敦煌学的发展。又如爱如生系列数据库·地方文献系列中的《浙江文献》数据库, 网罗浙江区域相关之历史文献, 包括记述浙江历史地理之史籍志书, 以及历代浙江籍贯人之著述和在浙江建功立业人之著述, 共计800种。每种皆据善本制成数码全文, 附以原版影像, 配备可以进行条目检索、全文检索、高级检索的快速检索系统和可以进行版本对照、标点批注、分类收集、编辑下载、原文打印等作业的功能平台, 为浙江文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保证 (6) 。此外, 许多图书馆及高校藏书都已经数字化, 如国家图书馆的部分方志、上海图书馆的部分善本古籍, 都通过拍照等方式数字化, 读者可在其网站浏览阅读,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的古籍, 都已经制成电子扫描本, 发布于网站, 可供读者方便获取。以上皆可为广东文献数字化建设提供借鉴。
四、广东文献数字化的具体方式
一是键盘输入, 形成文本。将文献内容, 逐字通过键盘录入, 其优势是以文本方式存储文献信息, 一是形成的文本可方便进行复制等操作, 二是所需存储空间较小, 三是检索非常方便, 可以逐字检索, 查全率、查准率高, 且检索速度快。但此种方式有明显的缺点, 一是转换速度较慢, 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二是录入过程中会有较多的文字错误, 需要较大的校对工作量。三是不能保留文献的原貌以及原文献的字体。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一些部头较小的广东文献, 或散见于大部头典籍中的单篇广东文献。
二是图像扫描后制作成电子古籍。将每页纸质文献用扫描仪扫描成图片格式保存, 再合并, 制作成PDG、PDF或DJVU格式的电子书籍, 既可方便复制、传输与阅读, 也可保护纸本文献。中美百万等已经大量运作, 某些电子文献爱好者个人也可制作, 比较方便易行。大量的岭南文献可通过这种方式化身亿万, 出现在省内大小图书馆, 乃至于供省外、国外机构使用。采用图像格式的优点是可以再现其原貌, 制作技术相对简单, 制作成本相对低。缺点是占用存贮空间较大, 影响传递速度, 不过随着存储技术、网络宽带的发展, 这些问题将逐步解决。大多数广东文献, 尤其是难以识别的手写体文献、图表较多的文献都适合采用图像扫描的方式完成数字化。
三是图像扫描后OCR识别。先以图像格式保存数字化文献, 并通过OCR转换成文本形式, 并编制自动索引, 辅以人工标引。尤其是全息文件技术的发展, 以文件格式保存数字化文献, 能够较为全面地将印刷型文献的内容、版面版式信息都体现出来, 可完成自动标引, 并提供读者摘录功能, 具有很强的优越性。缺点是制作难度很大, 主要原因是各种文献字体不一、大小迥异, 扫描后难以识别, 且古籍中用字复杂, 异体字、繁难字难以纳入普通字库, 所以制作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讹字, 处理不好, 文献价值大打折扣。采用铅字印刷的清末、民国广东文献和刻印比较工整、字体比较规范、易于识别的明清刻本, 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实现数字化, 但后期的校勘复核工作需尤为仔细。
四是将多个文本整合成数据库。通过OCR技术转换大量文献后, 精心校勘, 可按各种目的, 整合成各种数据库, 能够实现全数据库的单字检索、组合检索, 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袁林、张宇等开发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可实现千余种图书的全文检索与组合查询, 复制也很方便。而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则更是典范之作, 可实现7亿字文献的全文检索, 非常便捷。这种方式是文献数字化的最高境界, 也应是广东文献资源数字化的方向, 目前广东的历代方志可以再全文扫描识别后, 制成广东方志数据库;也可以整合部分民国图书、报刊, 制成民国文献数据库。
五、广东文献数字化的具体流程和要点
1. 摸清家底, 拟定目录, 避免重复。
需将广东文献的具体情况先掌握清楚, 具体可以《广东文献综录》 (7) 为基础, 再增加该书未收的报纸、期刊、碑帖等文献。其中有些广东文献, 已经有数字化版本的, 则不必重复劳动。如收入《四库》系列丛书 (《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等) 的粤人著述, 都已有PDF或DJVU格式的电子版, 不必再重新数字化。又如屈大均编《广东文选》、明万历邹守愚刻本翁万达《东涯集》等, 已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已有电子版, 则不必重复劳动。凡此, 皆需专人对网络已有传播的广东文献作详细调查, 届时可避免重复劳动, 这样事半功倍, 既能加快速度, 又可节约成本。
2. 精选内容, 分清缓急, 按期进行。
广东文献数量众多, 具体数字化操作时, 如果没有统一规划, 而是随机扫描、制作, 必然杂乱无序, 不成体系。所以分清轻重缓急, 制定分期规划很有必要。具体原则应有两个, 一是重要性原则, 二是稀缺度原则。具体说, 首先要精选出影响较大的、使用比较频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广东文献, 优先扫描、制作、数字化, 这样短期内即可初显广东文献的概貌。另一方面, 部分广东文献非常稀缺, 存世量极少, 可以同时优先数字化。可先珍稀本、后易见本;先善本, 后普本。往往普本存量较大, 各地图书馆多有收藏, 查阅相对方便。而善本、珍本、稿本、抄本等, 存世数量较少, 甚至仅有孤本行世, 弥足珍贵, 读者查阅、研究不便, 应优先进行数字化, 以便化身亿万, 既保护文献原本, 又满足读者借阅与研究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后, 根据不同选择, 安排数字化的先后次序, 制定具体时期, 有条不紊地进行, 可以充分满足社会需要, 既有鲜明的广东文献特色, 又能面向全国、全球, 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 可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最大效果。
3. 统筹安排, 统一认识, 调集书籍。
政府文化部分和相关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广东文献数字化对于保存广东地方文献、促进学术交流、弘扬岭南文化的意义, 积极牵头, 筹措资金, 加大投入, 并协调各馆藏单位, 统一调集图书。图书馆、博物馆等藏书单位要顾全大局, 服从安排, 不得垄断资源, 而应该革除以往某些图书馆将馆藏的古籍视为本馆私有物品, 甚至囤积居奇, 或收取高昂阅览费的现象, 方不至于妨碍文献流通和学术研究的开展, 违背了公共图书馆设立的本意。当然, 是调集图书集中数字化, 还是分配任务, 各收藏单位分别进行, 需视具体技术力量和文献数量而定, 收藏文献较少较为零散的单位, 技术力量不足, 可统一集中数字化;而收藏文献较多较集中的单位, 有条件的话, 可通过培训, 在本馆完成, 以免大规模调书造成散失与损伤。
4. 认真制作, 查漏补缺, 实现提升。
文献逐页扫描与OCR识别过程是艰巨而枯燥的任务, 稍一疏忽, 就容易造成漏扫缺页、误扫重复的现象, 所以在制作过程中, 需认真仔细, 每件文献扫制完成后, 要认真查漏补缺, 力求尽善尽美。如人力物力充足, 可以投入编辑力量, 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创作与组合, 根据具体需要, 将零散的多个文献整合成专题数据库或大型数据库, 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纸质文献的利用价值, 而不是单纯的把纸质文献转为数字信息。
5. 创建平台, 提供下载, 促进传播。
最终数字化形态是电子图书或数码照片格式的广东文献, 可存储于服务器中, 并建立相应的网站, 提供下载, 并鼓励下载者发表研究成果, 互相讨论、交流。如将部分广东文献制成数据库形式, 也应面向互联网开放, 提供远程检索功能, 最好既能提供文本格式, 又能提供对应的图像格式, 以便检核。当然也可讲数据库制作成光盘形式, 提供给相关的科研机构, 以便于广东文献的研究与岭南文化的传播。
总之, 广东文献的数字化对于文献的保藏、传播、共享, 对于岭南文化的传播、弘扬与研究, 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经济强省、文化大省的广东, 完全有能力, 也有责任, 积极推行广东文献数字化建设, 为信息共享工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摘要:广东地方文献资源丰富,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特色。数字化的广东文献保存更加方便, 传播更加便捷, 共享更加广泛, 可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岭南文化研究的水平。广东文献数字化建设技术、资金、时机上已具备条件, 有必要统筹安排, 稳步推进。
关键词:广东文献,数字化,岭南文化
注释
1 详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介绍:http://www.zslib.com.cn/html/lib_jianjie/20081014/67.html.
2 详见http://www.cadal.zju.edu.cn/Index.action.
3 详见爱如生网站介绍:http://www.er07.com/article/notice.jsp?typeId=23.
4 蓝佛安.关于广东省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N].见网页:http://www.rd.gd.cn/rdgz/jdgk/201207/t20120731_125789.html.
5 详见其网站:http://idp.nlc.gov.cn/.
6 详见http://www.er07.com/article/notice.jsp?typeId=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