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2024-09-22

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共12篇)

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篇1

数字技术给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带了极大的变革, 在数字环境下如何加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文章以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研究为中心话题, 主要分析了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变化发展、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变化发展、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能够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一、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变化发展

1. 传统性文献信息资源的变化发展。

就公共图书馆来看, 纸质书籍、报纸、杂志仍然是最主要的信息资源, 仍然是教学资料、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所以, 在数字环境下, 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它是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数字环境给传统信息资源带来了变化和发展, 为传统的信息资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第一, 促进管理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变革, 使管理和服务变得更加方便。调查显示, 通常情况下, 传统印刷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只有40%, 较高的也只能达到70%, 而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文献资源的管理中, 能够有效地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管理水平。此外, 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动化管理系统, 使其具有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功能, 从而将文献的类别、目录、条形码、内容提要、检索等变成信息化和自动化。从而使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数字化技术准确无误, 更加有利于文献资源的管理和服务。第二, 使信息资源的查阅更加方便。数字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的运用能够使信息资源的查阅变得更加方便。可以根据学科建设的特点和专业使用的要求, 运用数字化技术, 对传统文献资源进行分类, 对专业信息进行录入、整理和加工。第三, 方便读者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读者获取信息资源变得更加方便。公共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 在对传统的印刷文献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 可以对原有的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和整理, 建立电子信息栏目。

2. 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多元化的拓展。

数字技术给传统信息资源带来了变革和发展, 它使信息资源的存储、流动、获取、管理、服务等发生了变化, 也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 将公共图书馆原来单一的印刷文献资源转变为实体信息资源和虚拟信息资源相结合的多元并存的形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信息资源数字化。在资源建设数字化的背景下, 传统印刷文献资源进行了数字化转换, 通过录入的方式使其成为电子信息资源, 这样既减少了存储空间, 又方便了信息资源的存储。此外, 为了方便读者对图书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阅, 这些资源还可以建成数目数据库形式。第二, 阅读方式多样化。在数字环境下, 信息资源的阅读方式进一步多样化, 可以采用多媒体对信息资源进行阅读, 如电子文献数据库、电子期刊数据库、多媒体图像数据库等等。第三, 信息传播快捷化。在数字环境下, 信息资源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网络节点中, 并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无限丰富, 且成本低廉, 实效性强, 传播快捷, 能够为读者提供快捷的网上信息服务, 大大方便了读者信息资源的获取。第四, 信息资源共享。在数字环境下, 可以计算机为媒介, 采用存储技术对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信息资源进行存储, 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 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 实现不同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变化发展

1. 信息资源数字化。

在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中, 电子文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并呈上升趋势, 同时以光盘和网络发布的信息资源也越来越多, 更加方便人们获取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给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带来了变化, 服务重点逐步转向了对网上读者服务, 尽可能采取措施给网上读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2. 信息传输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传统的在固定地点向读者提供纸质文献资源服务的模式被打破, 网路信息传递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这种优越性越来越吸引更多的读者。公共图书馆则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 以适应信息传输网络化的要求。

3. 信息需求社会化。

在数字环境下, 信息交流日益广泛, 也变得越来越方便, 信息需求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 公共图书馆信息需求的读者逐渐向社会信息需求的模式转变。为了应对信息需求社会化的挑战, 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可以组织读者访问数字化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 也可以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数字化知识内容。

4. 信息服务现代化。

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是一种以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为先导的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它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网上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计算机网络为读者提供各种功能强大、使用方便、操作灵活的检索工具, 为读者检索和使用各种网上数据资源提供了方便。在数字环境下, 信息服务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服务模式的变化与发展: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进一步深化、服务手段更趋先进、服务人员角色逐渐转变、服务评估浮出水面。公共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开展网上服务, 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 不断跟上信息服务现代化的步伐。

三、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策略与思考

1. 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

这是做好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第一步, 只有这样, 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创造物质条件。具体的措施可以是:完善局域网各项设施建设、装备好多媒体视听设施、建立电子阅览室、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此外, 还要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尤其是重视特色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 不断丰富网络资源的种类, 不断满足读者的需求。

2. 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

公共图书馆馆员需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业务技能, 从而在数字化环境下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各项服务。现实中, 很多馆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知识水平较低, 这制约了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 有必要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 使他们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 适应数字环境下信息服务的需求。数字环境下, 公共图书馆馆员既是网络专家, 又是信息咨询专家, 他们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检索与查询。此外, 公共图书馆馆员还应当具有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能够根据读者的需求, 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公共图书馆馆员还应当是信息咨询和信息管理方面的专家, 应当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 较高的知识分析能力和知识评价能力。

3.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数字环境下, 信息资源没有地域限制, 信息资源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 从而为信息共享创造了条件。公共图书馆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下, 需要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 通过互联网积极运用数据库资源, 将自己融入资源共享的环境之中, 不断丰富自己的数据库资源, 创造最佳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利用环境。另一方面, 加强自身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为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共享提供信息资源,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服务于社会。

4. 开展多元化的贴近读者的信息服务。

第一, 开展读者教育服务。馆员在做好公共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基础上, 需要开展对读者的教育服务, 着重加强对读者的咨询指导, 让读者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所在位置, 并采用何种方式快速地获取这些信息资源。开展读者教育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对读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等,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介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 让读者了解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 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 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由于公共图书馆针对的是不同的读者群, 而这些读者群的需求不一样。即使是同一读者群, 不同读者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 有必要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 开展个性化服务, 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第三, 开展检索式信息服务。检索式信息服务不但可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 还可以在信息检索的引导下, 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第四, 开展互动式信息服务。互动式信息服务包括网上文献预约、续借、催还、传递等, 它为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了崭新的模式。第五, 开展查询式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电子公告、读者意见、读者建议、读者指南等, 查询式信息服务既方便读者获取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 又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访问公共图书馆, 因而该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 数字化是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们要在数字环境下加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不断满足读者的需要, 不断推动公共图书馆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为了应对数字化给信息服务带来的挑战, 更好地服务读者, 在未来的工作中, 应该加强公共图书馆软件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开展多元化的贴近读者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数字环境,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麦玉珍.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9) .

[2]吴晓英.浅谈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z1) .

[3]唐艳春.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2 (3) .

[4]赵荣伟.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挑战与应对[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4 (1) .

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篇2

发表日期:2008年1月4日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后勤集团作者:杨晓东【编辑录入:

hqjt】点击:596

5陕西师大后勤集团成立于1999年6月,现有员工1700余人,集团11个服务部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每个部门都是一个独立的服务经营实体。从2001年起,相继托管了13所院校的餐饮服务和部分超市业务。

学校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后勤服务和管理中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和应用,广泛采用智能化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并日益彰显出在后勤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后勤集团的健康发展、成绩的取得在很多方面得益于后勤数字化建设,是数字化建设圆了后勤人科学化管理的梦。

数字化在后勤服务和管理中的应用

我校的后勤数字化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覆盖后勤集团整个服务范围的以公众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后勤集团网站建设;二是分行业内部管理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第一,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的应用,延伸了管理触角,完善了服务,架起了与服务对象沟通的桥梁,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全天候不间断的服务,服务对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登录后勤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后勤服务,从而使后勤服务更加完善和周到。另一方面,网络OA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延伸了管理的触角,无论身处何处,只要身边有计算机和网络,就可以随时了解到各个部门的工作状况,与各级管理者交换工作意见,指导并处理工作事务,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集团网络服务平台。集团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定位是:突出民主,通过后勤网站,师生可以对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工作畅所欲言,师生不需注册便可以自由登录发表意见和建议,体现人性化,突出服务属性。该平台内容丰富,有物业维修、供暖测温、网络会议、网上超市、网上订餐、网上考试等系统,同时,也是学生和教职工对后勤服务畅谈心声的地方,深受全校师生拥护和欢迎。

另外,我们通过把学生家长网站与学生公寓管理相结合,使学生家长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子女在校的各类学习和生活信息,如餐饮信息、消费信息、公寓出入信息、图书馆出入和借阅信息、校医院就医信息等学生在校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家长网站,使学生家长参与到我们对学生的管理中来,从而实现了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全方位管理。

物业维修平台。物业维修管理系统实行网络报修并公开维修进度等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维修系统分为总值班台、各专业维修接待平台、公众监督网站三部。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报修,也可以通过电话报修。网络报修电脑会自动将信息分配给各维修点,电话报修信息总值班台受理后,按业务属性通过网络调度到各维修点。由于其整个进程是完全透明,使得维修工作时间进度、收费数额、用户满意度等整个置于师生和管理人员监督之下。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师生对维修工作的服务态度、维修速度、维修质量和收费价格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满意率。

第二,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规范了管理流程,堵塞了管理漏洞,提高了管理效益。数字化在餐饮管理中的应用。餐饮管理系统一是规范了原材料的采购和供应过程。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可以查阅采供数据,将采购进价、供应价透明化,原材料价格的调整数

据都有案可稽,采购的进出货量,库存品种的进价、存量和存货金额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一目了然,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材料采供过程的“暗箱操作”问题。二是改变了库存管理混乱的状况。餐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使用,为管理者建立了完备的原料库台账,原材料统一编码,并具备安全库存信息警示功能,保证了库存管理信息的准确、完整。库管人员告别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库存信息一“点”便知,实现了规范管理。三是实现了菜价智能监控。在管理系统中预先设定了各个餐厅的毛利率标准以及毛利率区间范围(比如最低不能低于5%,最高不能高于30%),餐饮系统随时自动报告目前各餐厅的合理莱价,同时对各个餐厅每个菜品的实际售价进行智能诊断,通过单菜核算给管理者合理确定饭菜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四是餐饮成本核算及时做到了日清月结。

数字化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应用。学生公寓管理系统一是实现了公寓信息共享。各级管理者根据不同权限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清楚地了解公寓的房间数量、床位数量、空闲床位状况等基本情况。公寓管理者和学生管理干部都可以准确查询某个学生所在公寓、房间和床位,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院系、年级、专业、班级、职务以及家庭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实现了公寓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实现了床位自动分配。只要操作人员提出待分房的学生名单和计划分配的公寓房间号码,点击自动分房按键,系统会自动将每一个学生分配到具体床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公寓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三是实现了智能门禁管理。利用学生饭卡来识别学生的身份,学生出入公寓时刷卡,计算机屏幕便显示刷卡人的照片、姓名、院系、专业、年级,值班人员通过观察计算机屏幕就可以识别进入学生公寓的人员身份,准确辨别外来人员。该系统设置了报警功能,管理者根据需要可以设定报警时间,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不刷,卡系统会自动提示。该系统还具有房态实时监控功能,房态床位图上即时显示着每一个学生出入公寓的状态,房态图上每个房间的床位用星图来表示。使用鼠标点击这些星图,各个星图所代表的学生基本信息则以表格形式显示出来,并且清楚地反映出学生最后一次出入公寓的日期和时间,以便管理者及时掌握学生的出入信息,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四是实现了管理信息统计全面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完善的统计报表功能,如:学生信息报表、公寓信息报表、公寓人员出入报表、个人出入公寓统计报表、外来客人出入报表、夜不归宿学生统计报表、早出晚归学生统计报表、退房统计报表、各院系违禁情况评比表、公寓门禁值班统计报表、毕业生信息查询表等。全面详实的报表为管理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五是实现了公寓异地远程管理。由于该系统为网络版管理系统,管理者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施管理活动,掌握公寓内的全面情况,有效地解决了异地远程管理的问题。另外,门禁刷卡器具有脱机运行功能,既便是在计算机暂时出现故障时也能使用。

数字化在人力资源与工薪管理中的应用。内部数字化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工薪管理。人力资源与工薪管理系统实现了一是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在系统中的岗位管理功能方面,设计了岗位聘任程序和岗位管理模式,明确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为各部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提供了依据。人员聘任时系统可根据岗位用人条件在人事档案库中进行筛选,并提供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为决策层确定人选提供依据。此过程类似于高考以志愿和考分选人一样,从根本上限制了部门随意设岗、用人的混乱局面,规范了人力资源管理。二是工作业绩考核公平化。员工上下班采用指纹刷卡,系统自动记录上下班时间,同时所有二线员工通过工作日志对自己当天的工作做出计划并在下班前输入完成情况,上一级管理人员可通过其出勤情况和工作完成情况对其当天的工作做出量化考核,考核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均有不同的分值,通过考核结果可以客观的反映出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体现了考核的公平性。另外,系统还提供了工作意见交换功能,各级管理人员可通过工作意见模块下达工作指令,无论你是在同一校区还是不同校区,均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工作意见传达到当事人,克服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实施同步管理的难

度,提高了管理效率。三是工资计算简捷化。使用该系统的工资管理功能,不论工资模式多么复杂,工资发放变得非常便捷,每月月底财会人员只需将本单位本月的收入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会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自动进行计算,生成工资报表,集团领导通过网上办公系统进行审批,在很短的时间就可完成工资申报、审批、发放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其它管理领域内投入使用的系统还有:《超市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锅炉测温系统》、《网络会议系统》、《网上考试系统》、《学校医院管理系统》、《职工住房管理系统》、《实脸室投入产出评估管理系统》、《校园植物资源管理系统》等。可以说,我校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方位的后勤数字化管理。

后勤数字化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领导重视多方支持。高校后勤数字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后勤要搞数字化建设首先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集团领导也一直非常重视数字化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劳动。同时,在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中和社会上聘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后勤管理软件的开发,集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设备,全力推进数字化管理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工作。

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各部门按照集团的统一要求全面使用数字化系统,部门经理以上人员上岗前要进行计算机考试,考试不通过的,就不允许上岗。虽然在起步阶段大家认识不统一,一些管理人员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甚至个别人公开反对,但是,集团领导坚信数字化建设一定要搞,也一定能够成功。通过一些配套激励政策,逐步转变了各级人员对数字化建设的看法。实践证明,这一步走对了。

严格要求全员参与。集团要求所有二线人员每天的工作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入到系统中,这一要求也迫使全体管理者努力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知识,后勤集团内部涌现出了学习计算机高潮。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以适应集团发展的要求,已成为每一位员工的需求。

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集团在数字化建设中,以核心业务为骨架,以点带面,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稳步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首先选择数字化建设容易开展、管理人员素质较高的部门开始推进,通过该部门使用数字化系统产生积极效果来影响其它部门。

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管理软件”体现“管理思想”,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途径,不断完善管理系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出现新的智能化设备和高科技产品,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现代化企业的新的管理模式和思想,也不断推动着数字化建设步伐。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确保数字化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使其真正成为管理的有力助手。后勤数字化建设中的几点感受

满足师生的服务需求。目前,通过后勤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后勤服务,如用户报修服务、电话号码查询服务、消费等各类综合信息查询自助服务项目,用户随时登录后勤网络服务平台,就可以立刻享受到便捷服务,强大的服务功能,使得各类服务更加周到完善。

缓解了矛盾,为安全稳定保驾护航。集团网络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后勤意见”栏目,师生可以通过这里咨询后勤服务的相关信息;可以畅所欲言对后勤服务工作发表个人评论和建议;对后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对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投诉等,是后勤管理者和学校各级领导听取师生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集团监督自身服务的有效手段。管理者通过这里了解后勤动态信息,在第一时间掌握师生意见和需求;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及时沟通有关情况,化解矛盾,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

规范管理,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度化是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数字化建设使后勤

集团的制度软件化,就是把制度转化为管理软件,成为一种强制的,必须执行的程序化的规则。它将纸上的制度流程化、软件化,通过监督考核用数字说话,真正做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共享信息资源,规避决策风险。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共享,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各自权限方便地分析经营数据,与基层直接沟通交流,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和风险性,提高了集团的整体管理效益和竞争能力,为集团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奠定了基础。

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了作效率。通过后勤数字化建设,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量。同时,数字化建设缩短了距离、延伸了管理。数字化管理有效地克服了不同时空环境条件下的管理难度,把人从传统简单重复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堵塞漏洞,提高经济效益。数字化后勤极大地提高了后勤管理的规范性,提高了管理效率。这种鱼缸式的透明管理,将一切收入归为集体,一切经济往来接受监控,堵塞了漏洞,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及时成本核算,增强调控能力。近年来,人员工资和农副产品等原材料价格逐年大幅度上升,高校后勤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细分成本核算单位,精确成本核算水平,及时提供成本信息等功能。集团通过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对服务经营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可在自己的管理岗位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增强了企业的调控能力。

提高员工素质,改变服务形象。随着计算机在管理中的普及,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改变了后勤人只会干粗活、只会出蛮力的落后形象。

后勤数字化建设的目的不是数字化本身,而是后勤服务工作自身的需要。集团搞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搞好自身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今后打算和努力方向

数字化信息交换平台的完善和应用扩展问题。目前的应用系统基于网络OA实现了信息共享,但在基础数据方面仍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建立核心数据库信息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的完善将带动更多快捷、方便的扩展应用,这些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将自动提取、汇总,真正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

数字化与国际标准化管理系统相结合的问题。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将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通过标准化的建立,进一步规范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管理水平较以前有大幅度提高。去年,我们也将I SO9 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 2 000(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引入到管理工作中。在工作中发现,在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中大部分管理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和使用纸质文件来完成,每年仅运行记录累计就达上千本,而记录主要是认证公司在审核时使用,这无形中给管理增加了成本。数字化管理是在标准化基础上建立的,但是和国际标准化还没有完全结合。目前,我们正结合国标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和模式,开发数字化与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相统一的后勤管理系统,统一后勤管理服务标准。

提供自助服务的问题。在师生需求提交后,工作人员反应还存在一个时间间隔问题,如果将用户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业务,做成无人值守的自助式服务平台,将大大缩短服务响应和完成时间,用户可以更自由的享受服务。

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篇3

关键词 数字文化事业 概念演变 服务形态 功能特征

分类号 G249.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6.001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cept, form and function of digital culture, and to make full and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Digital culture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three kinds of concepts: public welfare digital culture, public digital culture, and digitization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digital culture industry has been enhan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demand, the form of digital culture servic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digital cultur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ulture.

Keywords Digital culture industry. Conceptual evolution. Service form.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数字文化事业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标志,是最能体现标准化、均等化内涵与特征的现代服务方式和表现形态。随着国内公共文化服务日渐普及,数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快车道。各地相继推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使“数字文化事业”这一概念内涵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为数字文化事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且以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成为一种新的方向航标。分析数字文化事业概念演变,将有利于数字文化事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有利于提升数字文化事业的绩效和竞争力。在推进国家文化治理的数字文化事业整体性治理体系当中,合理界定数字文化事业服务形态及功能特征,能促使政府及其文化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面向公众需求的导向性作用,使得数字文化事业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内容。

1 数字文化事业概念演变及界定

1.1 “数字文化事业”概念生成的现代语境

在现代语境中,数字文化事业系“公共文化+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概念的组合,从术语学上,是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上产生了新概念;从范畴上,属于公共文化范畴。全球信息化时代,从突出信息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全体公民的可参与性大众特质,从服务与科技结合的角度,以及从各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发展趋向整体的态势进行整体性考虑与规划,形成用于指导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全局性概念与思路。数字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在尚未全面厘清的情况下,用“数字文化事业”这一概念来重新划分文化事业的范围和边界,重新确定其功能、结构和运行机制,不仅在实践上是一种创新,而且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合理性。围绕这个方面去审视数字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对其概念可获得不同角度的界定。

1.2 中国语境中“数字文化事业”的内涵嬗变

在提出数字文化事业的概念之前,已有公益性数字文化、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三种概念提法。从“公益性数字文化”到“数字文化事业”四个概念的演变, 体现了中国语境中“数字文化事业”的内涵嬗变,标志着数字文化事业从初级阶段迈向了深入发展阶段,从逐步走向实践层面向着完全走向实践层面迈进。现就数字文化事业概念的形成和历史演变作一简要的梳理。数字文化事业的概念内涵的演进见表1。

结合上述观点,可以对数字文化事业作如下界定:以满足公众的数字文化需求为目标,借助于各级文化服务机构和社会专门力量,向全体社会公众提供的数字化网络设施、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服务运行、产品开发、制度版权以及管理运行供给的系统总称。

数字文化事业具体来说是文化事业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再现和反映,也是多层次、网格化的体系化工程。数字文化事业建设与服务是向所有公民公开开放的并以数字文化需求为目标,是以形成一种建立在新媒体数字化、多维立体化、网络化的基础之上的创新性文化服务和新业态,来满足数字化时代社会公众的数字文化新趋势和新需求。

2 数字文化事业的服务形态

从公众需求视角来看,数字文化事业服务形态应以提供数字文化内容呈现和展示为核心。数字文化事业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是知识信息、历史文化、新闻娱乐、各类增值服务与产品信息等。因此,数字文化事业服务形态包括类型体系、构建服务主体和新兴媒体。

2.1 按类型体系划分

随着数字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公众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文化事业体系类型有着极其丰富且范围广阔的外延性,并且日趋多样化。厘清数字文化事业类型体系有利于把握不同机构类型、数字内容、传播载体和平台、公众对象、区域规划内容的文化服务机构所具有的特点,以便从公众需求、资源建设、服务产品、数字化时代治理等各个方面规划和制定数字文化事业方向和任务。本文认为,数字文化事业主要涵括五个方面的类型(见图1)。

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篇4

1 数字资源管理

数字资源按文献类型分为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及多媒体资源、随书光盘等[1]。数字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管理数字资源的专业化软硬件系统, 它对教学软件、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论文、特色资源、随书光盘、多媒体资源等数字资源进行统一加工、管理、调度和发布, 并实现与图书馆纸质资源的有效链接和整合, 从而提高现有纸质和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为用户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也称之为数字管理平台或数字内容管理平台[2]。数字图书馆环境下, 数字资源管理应当能够支持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基本功能, 即包括各种文献内容的数字化、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字化资源的传输与发布、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查询、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等, 以方便用户网上快速查询和获取;实现数字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和维护, 并提供访问量的统计。

2 数字资源管理系统

2.1 功能需求

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面对的是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和数字资源服务系统, 一个先进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能满足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管理、发布、检索与控制为一体的数字图书馆业务需求, 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功能:

2.1.1 创建和获取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应当能够支持多种数字资源, 类如:文本信息、音频、视频、图像和各种标准电子文档的有效组织、存储和检索。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格式和数据库建立统一检索网关, 可以提供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数据推送等管理功能。该系统应该可以支持通过扫描、识别、压缩和转化等多种技术来创建数字信息, 并具有对不同格式数字资源的转换能力。

2.1.2 数字资源的存储与管理

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应能支持多级储藏模式和安全备份, 可以实现自动索引、建档、特性抽取、翻译等功能。能够利用筛选工具, 对中文语言进行特定信息查询。

2.1.3 数字资源的检索与访问

一般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都会具有强大的访问控制以及信息查询的功能, 支持多种智能化的资源检索, 支持基于关键词、索引词以及全文的信息检索;支持图文、音频、视频信息的检索;支持检索结果排序与分类等。用户可以自定义检索方式, 检索应当响应及时, 结果准确, 并支持跨库检索, 能够实现各类资源的统一检索。

2.1.4 信息发布与服务

支持动态发布, 用户可选择任何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进行信息发布与服务, 支持多种信息发布和服务途径, 并且所发布的信息在任何具有图形化用户界面的计算机系统上都可以进行呈现和阅读,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2.1.5 支持个性化服务

该系统应该可以记录分析用户的喜好, 根据用户的特点提供关联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如数字参考咨询、信息推送服务、信息跟踪等智能服务。

2.1.6 用户权限管理服务

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用户权限提供全面的管理工具, 包括对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用户权限管理、用户访问和使用数字资源的许可、控制等, 保护资源拥有者和最终用户相关的利益等功能。

2.2 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分类

不同于传统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主要针对纸质图书和期刊, 数字资源管理系统需要管理的资源和内容更加广泛, 涉及的要求也有一些不同, 因此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会由功能特点的选择不同有不同的类型。根据图书馆馆藏结构、数字资源和不同应用类型, 可将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分为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学位论文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随书光盘管理系统、机构知识库管理与服务系统、网络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库管理与统一服务系统、参考咨询管理与服务系统等8类。

2.2.1 电子资源管理系统

电子资源管理系统 (Ele ct r o n ic Re s o u r c e s Management System, ERMS) 是随着图书馆商业电子资源数据库购买的增多而出现的用于引进电子资源评估的管理系统[3]。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根据电子资源的商业和许可条款, 对评估、维护等提供便利访问电子资源所需要的信息和工作流程提供管理支持的系统, 使图书馆可以方便管理所有的电子期刊全文、引文、摘要等数据库的购买和访问信息。

2.2.2 学位论文管理与服务系统

学位论文管理与服务系统是指学位论文的创建、提交、管理、发布、维护, 并能实现对学位论文的访问、下载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可以由论文提交模块、论文审核与编目模块、文档标准化制作模块、论文发布与检索模块、论文回溯制作模块和服务器管理模块组成。

2.2.3 数据库管理系统

该系统对数字库进行创建、发布与检索的综合管理平台, 具有采集、转换、编目、浏览阅读、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 能实现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存储、提交、发布与检索, 是数字图书馆功能的延伸。

2.2.4 随书光盘管理与服务系统

随书光盘管理系统主要指非书资料的管理, 可以发布随书光盘的信息, 并为用户提供网上检索、浏览、下载随书光盘信息服务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一般分为光盘信息管理、借阅管理、信息统计、留言管理、后台管理等几个模块。

2.2.5 机构知识库管理与服务系统

机构知识库是通过搜集、组织、存储大学、科研所等学术机构的相关知识资源、通过网络将绝大部分资源对所有用户免费开放的数字资源库。机构知识库是很重要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 用于存储和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及机构产出的数字资源。该平台以学术机构为中心, 对保存学术机构知识资源、提高学术机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研究型图书馆的发展空间、革新传统学术交流体系有重要意义。

2.2.6 网络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系统

网络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在线图书馆的无缝集成, 主要进行数字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网络资源、专家资源等方面的共享, 用户则可以获得高效无缝的统一服务。一般包括3个模块:用户服务区、图书馆工作区和行政管理区, 实现用户的统一认证、异构资源统一检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采购、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等功能。

2.2.7 多数据库统一管理和服务系统

多数据库统一管理和服务系统主要实现的是数据库统一管理并统一提供服务的功能, 也可称为跨库检索系统。该系统主要侧重检索功能, 可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接口, 将用户的检索要求转化成不同数据源的检索表达式, 并发检索本地及互联网上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库, 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整合、去重、排序后, 以统一格式将结果呈现给用户。

2.2.8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际上是数字参考咨询软件, 通过借助网络库用户与图书馆参与咨询馆员提供交互式服务平台。用户通过本系统与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进行网上实时交流, 获得所需信息。该系统包括的功能有:问题咨询与浏览、常见问题库、问题表单提交、用户咨询问题自动存档、在线咨询、咨询员在线回复、搜索等功能。

3 数字参考咨询管理系统

数字参考咨询管理系统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和相关软件库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综合系统。根据不同的标准, 目前存在的数字参考咨询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对用户的问题响应, 按照有无延时性进行划分, 可以将数字参考咨询管理系统分为异步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和实时数字回复参考咨询系统。前者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响应有一定时间的延迟, 包括Email (E-mail, 电子邮件) 系统、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公告栏) 系统、FAQ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常见问题解答) 系统等;后者提供虚拟面对面的网络咨询台, 通过实时交互技术提供数字参考咨询。

(2) 数字参考咨询系统中, 由于专家参与度不同, 也可分为3种类型:以人工专家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参考咨询系统、以知识库虚拟专家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参考咨询系统、以人工与虚拟专业家结合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参考咨询系统。以人工专家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参考咨询系统主要是指参考咨询馆员或其他专家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即时交流软件等方式与用户实现咨询交流;以知识库虚拟专家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参考咨询系统也可称为自动咨询机器人, 主要是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对访问用户的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后, 对问题解答数据库或相关知识库进行搜索, 再通过网络工具以交互式向用户问题进行解答 (直接给出答案或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以人工与虚拟专家结合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支持以知识库基础的自动分析和检索, 同时支持由虚拟专家分析模块对答案进行正确性分析、复杂问题的性质分析、专家咨询网站确定和问题传送等处理。

(3) 根据咨询系统的网络形式, 可将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分为独立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和协作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独立式系统即不通过网络与其他系统联网, 使用独立数据库, 通过一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完成整个数字参考咨询;协作式系统的数字参考咨询, 多个单位拥有一个或多个可以共享咨询答案数据的数据库, 统一协调管理, 通过互联协议和数据标准实现数据的交换, 实现咨询和专家资源协作和共享。

4 结语

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相对传统图书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图书馆的印刷品资源开始数字化, 还引进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期刊、图书、报纸等资源类型的数据库。目前, 图书馆数字资源比重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印刷本资源, 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信息资源。相应而生的数字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主要工作, 各类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迅速出现, 广泛应用在图书馆管理实践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石继平.区域性高校网络图书馆发展探讨——广东网络图书馆建设实践[J].图书馆论坛, 2005 (5) .

[2]徐文贤, 李书订.数字时代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3) .

从数字和企业文化感受海航 篇5

综合管理部培训中心:林海春

今年的金秋十月特别显得弥足珍贵,色彩鲜艳,阳光灿烂,果实累累„„是个喜庆收获的丰收季节——我们商场喜迎来了海航企业的入驻。

初识海航我们很渺茫,是如此的陌生和不解„„。但是通过对《海航企业文化》培训之后,我对“海航”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不由对它油然敬之。

1993年,海航从1000万元、只能买半个飞机翅膀的启动资金开启,当时陈峰董事长将目光投向资本市场,通过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等方式引进4架飞机起步航空运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资本运作。海航于1993年成为中国民航第一家规范化股份制企业,1995年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航空公司,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到了宝贵的发展资金。海航坚持改革,锐意创新,经过十六年多的运筹帷幄,创造了中国民航的数项第一,代表了中国民航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航空公司,亚洲最大的公务机航空公司„„如今拥有200多架飞机、11家机场、50家酒店、30家旅行社、60家商场和超市„„先后发行了法人股、外资股、B股、A股、H股等,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促进了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

海航如些飞速的发展,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人才的建设,更离不开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使全体同仁的内涵和思想与行动统一和谐调,从而保证企业的方针策略落实到个人,能以高速的完成目标。海航的企业文化是海航企业进步发展的原动力、精髓和灵魂,是企业资产的基石,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中的企业宗旨、企业理念、企业目标、企业精神、和企业训条,都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追求完美的人生、不断为社会为他人做事的精神。海航企业文化字字句句都深得人心,特别是著名的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写的《同仁共勉十条》,它给我留下非常深奥的思意,也仿佛是身临其境聆听大师的教导。它给了我们实现精进人生、努力上进、改变个人工作观念、施展自我价值的平台,让我们可以真切的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给我们的支持和关爱。它是海航企业文化的“主角”,它每个字眼中蕴涵着深邃的道理,也体现出了海航对于培养、奠定员工品德精神重视。要做事,先学会做人,它的条条句句都是教训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每句都是那么让人从心而发,有感而应。光明行、至善井、抗震救灾和助学等充分地体现出了海航人为社会、他人做点事,爱国、爱党、爱民,企业为民的宗旨。海航的入驻,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新事项:我们好比搬进了一个“新家”。你瞧:不管是商场外场还是内场都让人耳目一新。外场的墙面粉刷得雪白雪白的,商场的四周种上了各种花草,把整个商场外打扮得像是换了新装楚楚待嫁的漂亮姑娘,商场里有序地挂满了有“海航”商业标志“民生百货”的吊旗,整齐又有序的吊着,仿佛在向着我们微笑招手表示它的友好;四条消防安全通道明亮又干净„„更乐的是我们换上了漂亮的新装,红色的上衣,深蓝色的裙子(裤子),穿上去显得即精神又喜庆,让新老顾客赞不绝口;修建的更衣室,便我们以后不再为更衣的问题而烦恼;食堂焕然一新,干净、卫生又宽敞和明亮,又安装上了电视,让我们在用餐时还能享受观看娱乐节目,员工们高兴得纷纷相互告知,来食堂用膳的员工比之先增加了好几倍,饭菜也比以往更多更香了;各部室新增了电脑,并接上了网线,配上打印机即方便了工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的民生百货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变化„„。

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篇6

关键词:公共文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资源整合;资源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04

A Survey and Analysis on Resource Service Modes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broad

Abstract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resource service mod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nalyze 3 kinds of resource service modes: the mode of user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based on Web2.0 sites, the mode of multi-lingual servic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e, the mode of personalized service based on user behavior and need, and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se projects are good to seek diversified resources service mod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Key words public culture;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resource integration; resource service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是指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生产、采集、加工、储存,并通过本地使用或远程访问等方式无偿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数字文化产品。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单个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很难满足公众日益广泛、复杂的数字文化需求,公众更希望有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在同一平台上检索不同来源的数字文化资源,获得更为便捷的“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因此,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成为近年来业界关注的课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相对独立的数字对象进行类聚、融合和重组,集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1],以满足公众“一站式”信息和文化服务的需求。

经过整合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需要通过更为灵活、便捷和广泛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信息需求,因此,探索适合网络环境、易为大众所接受和使用的资源服务方式成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探讨,如M.Kalfatovic等学者建议将数字化的资源公布在Facebook、YouTube、Tumblr和Flickr等社交网站上,便于用户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并且能够进行用户与资源相互间的互动[2]。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已经实施了许多颇为成功的项目。国内也有学者介绍了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资源服务方式[3]。国外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在提供服务的方式方面也 有着大量成功的实践。本文将对国外若干大型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服务方式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服务的开展提供参考。

1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代表性项目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的“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世界记忆”计划、日本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实施的“全球数字化博物馆(Global Digital Museum,GDM)计划”等都可以认为是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早期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开展的数字资源整合项目越来越多。国际图联项目组利用4年时间调查了世界各国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开展合作的新趋势,并在2008年6月发布了专业报告《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趋势》(Public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Trends in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报告介绍了很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例子[4],分为全球项目、洲际项目、国家项目、地区与当地项目。笔者在参考国际图联报告和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外几十个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进行了统计调查,重点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见表1),深入研究了各项目的资源服务方式,归纳了基于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互动服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多语言服务以及基于用户行为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三种资源服务方式,并分别进行了阐述。

2 基于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互动服务

互联网上类似于Twitter、Facebook和Wikipedia(维基百科)一类的Web2.0网站已经对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用户服务产生了深远影响,用户对于这类机构在其服务中引入Web2.0技术的期望正在日渐增强。为此不少公共文化机构积极采用Web2.0技术来改善服务,同时也将Web2.0网站应用于机构间数字资源整合的服务系统中。主要方式包括:建设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公共主页,与用户实时分享资源和沟通交流;建立论坛,鼓励用户为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出谋划策;提供资源链接,方便不同应用的分享收藏;等等。通过类型多样的Web2.0网站,不仅为用户提供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渠道,还可以利用用户协作模式帮助用户发现和采集资源,同时也为用户与机构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空间。

通过对选取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Web2.0网站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到Twitter在这几个网站中的应用率最高(见表2)。从机构来看,欧洲数字图书馆是Web2.0应用种类最多的项目,不仅创建了Twitter、Facebook、Google+、Pinterest等社交网站的主页,结合自己的馆藏特色以及发展需求构建互动平台,宣传馆藏资源,扩大影响力,并且对每条资源提供多达293种分享或收藏方式,最大程度保证用户分享收藏资源的兼容性和便捷性。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Trove搜索是唯一一个建立了论坛的项目,为用户提供了了解Trove,进行评论、组织和改善数据以及共享信息和思想的平台。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Jan Fullerton称,国家图书馆已经认识到,如今用户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式信息服务,他们想成为日益增长的网络社区的一员,在这样社区中他们可以参与其中并做出自己的贡献[5]。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Trove建立了自己的论坛,论坛包括Trove新闻、资源介绍、资源利用指南等一切与Trove相关的内容[6]。

通过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案例的调查,发现采用基于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互动服务主要集中于规模较大的国际或者国家级项目中,在地区项目中比较少见,这可能与服务范围较窄、用户数量有限、服务观念陈旧不足等因素有关。但是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Web2.0网站进行资源服务将会成为公共文化机构在数字资源整合过程中机构宣传和用户经营的重要方式。

3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多语言服务

公共文化机构特别是跨国机构之间的数字资源整合往往集中了大量的多种语言数字资源,服务对象也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使用不同语言的用户。因此,要满足不同语言用户的需求,提高多语言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就必须实现多语言服务。从调查的整合项目来看,多语言服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多语言元数据描述、多语言访问和跨语言检索。多语言元数据描述指的是将数字资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介绍,方便用户了解每件资源的基本信息,同时也能用对应语言检索出相关资源,如世界数字图书馆;多语言访问指的是资源整合的门户网站能够根据用户需要来定制界面所显示信息的语言,实现无障碍访问,如世界数字图书馆(WDL)、欧洲MICHAEL(迈克尔)项目、欧洲数字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 Search等;跨语言检索指的是能够用某种语言(源语种)的查询提问从不同语种(目标语种)的信息资源中检索相关文档[7],如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NDL Search。

WDL对资源的元数据(每件资料的介绍)、导航(网站说明内容)及支持内容(如馆长视频)进行翻译,对于原始资料,如书籍、地图、手稿等,WDL不提供翻译服务,都保持原文。翻译的语言有7种,分别是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和西班牙文,读者可用7种语言进行搜索和浏览。为了提高翻译的效率,WDL使用了一个集中的翻译记忆工具,避免了翻译人员重复翻译同样的单词或短语。为了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WDL工作组曾考虑了各种翻译方法,如电脑辅助、机器翻译、网络志愿者翻译(Wiki模式)等;WDL致力于提供高水平的翻译,并将继续努力改善翻译的过程[8]。多语言访问功能的实现延长了网站的开发,也使维护更为复杂,使WDL与真正成为世界性的目标更为接近。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 Search的检索对象不仅包含日语资料,还包括很多国外资料,其中大多数为汉语和韩语文献。为了日语使用者能更加便捷地进行使用,NDL Search开发了自动翻译的功能,能实现日英、日中、日韩双向翻译以及三种语言的跨语言检索[9]。以中日互译为例,NDL Search采用了独立行政法人信息通信研究机构NICT开发的“中日、日中语言处理技术开发研究”实证实验系统。这个系统使用了中日通用的实例翻译方法,能将检索关键词从日语转化成汉语,对科学技术文献进行半自动翻译。为加强系统对科学技术之外领域的翻译功能,NDL Search采用了长期致力于机器翻译软件开发的高电社的翻译软件汉语翻译引擎的基本算法,并采用了独立的规则库翻译方式。为了让翻译的原文和对应译文数据库充分匹配,考虑到仅仅使用规则库的正确率不能达到100%,还采用了词组翻译方式。目前,中日翻译的识别率达到80%以上,除了基本词典中的30万中日词汇、38万日中词汇,用户还能继续添加词典,预计随着词汇的进一步增加,翻译准确率也会进一步提升[10]。

欧洲数字图书馆目前正致力于跨语言检索功能的实现,目前已提供30种语言界面供用户定制,实现了机器翻译功能。项目计划前期首先实现了需求量最多的六种语言的跨语言信息检索功能,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波兰语,随后加入荷兰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和匈牙利语。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建成一个多语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数字化文化资源门户,比如:一个芬兰公民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西班牙通过欧洲数字图书馆找到关于芬兰的原文图书、图片,甚至参观浏览档案馆和博物馆;一个荷兰公民能够在线随意浏览有关匈牙利的原文历史影像资料,毫无疑问,这样的图书馆将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11]。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多语言服务为实现人人平等获取信息的终极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适合跨国和跨地区的项目。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种服务方式应用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可能与技术以及资金有关,但更可能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解决具体应用中的实际需求问题[3]。因此在资源整合项目开展前,有必要对潜在用户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获取他们的真实信息需求和信息搜索习惯,有助于多语言服务的实现和完善。

4 基于用户行为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指的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来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12],能够有效地满足知识信息需求和获取。在网络和数字信息环境中,个性化服务是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发展机遇的重要选择,是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主流模式,它意味着“以资源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本质性飞跃[13]。在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中,基于用户行为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方式主要表现在个性化推荐、个性化网页定制和个性化信息空间三个方面。

4.1 个性化推荐

个性化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和特点,向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其原理是根据用户模型寻找与用户模型匹配的信息,或者寻找具有相近需求的用户群而后相互推荐浏览过的信息[14]。欧洲MICHAEL项目提供了RSS和Atom两种规范标准对检索结果的相关信息进行订阅推送,其中RSS兼容了1.0和2.0两个版本;欧洲数字图书馆不仅提供博客的RSS订阅,还可以通过邮箱推送每个月的新闻简报和相关公告等;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Trove检索通过RRS订阅推送用户感兴趣主题的最新内容、Trove论坛的帖子以及一些数字化的报纸、期刊中的文章。个性化推荐实际上包括了信息过滤、信息聚合、信息推送几个过程,能让用户快速、集中、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并将适合的信息主动推荐给用户,实质是一种“信息找人”的服务模式,可以减少用户寻找感兴趣信息的时间,提高用户浏览效率。

4.2 个性化页面定制

个性化页面定制指的是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对Web浏览页面进行字体、配色、风格等显示方式的调整以及控制页面不同功能模块的显示与隐藏等。聚宝盆个性化页面定制提供了5种大小的字体供选择,并且预设了8种配色方案(见图1)。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70种色彩中选择文字颜色和背景颜色,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15];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 Search提供了3种字体大小供选择,并且可以将页面的配色由白底黑字转化为黑底白字。个性化页面定制不仅为用户选择符合自身习惯的设置,舒适地浏览利用资源创造了环境,同时也为一部分有一定使用障碍的人提供了资源利用的可能,体现了人性化的观念,有助于实现信息获取的平等性。

4.3 个性化信息空间

个性化信息空间是以网络为依托,用户可依个人喜好与需求自我控制所有信息项的集成库,个人信息空间本质上集信息获取、学习与交流于一体,每位用户有且仅有一个,有额定的信息存储量[16]。如欧洲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可创建个人信息空间My Europeana来完成保存条目、检索历史添加书签等操作[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Trove检索注册登录后实现的功能更为丰富,不仅可以保存评论、标签和资源的更改意见,按贡献量参与排名,还能享受更加便捷的特权,如发表评论免验证码、合并不同版本的书籍、创建有兴趣的条目清单等等[18]。个性化信息空间能够存储用户的使用记录和用户个性化检索的使用信息,便于随时查阅,有助于用户高效地获取与系统地管理信息。

5 评析与思考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数字资源服务方式的优劣对于资源整合成果的利用率和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适的资源服务方式不仅能够帮助用户更容易地获取所需资源,还能够增进资源整合成果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提升用户的好感度和黏度。

基于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互动服务主要借助第三方网站应用来实现资源和服务的推送、机构和用户的交流。这种服务实行起来难度不大,技术和资金方面基本不会有任何障碍,会消耗一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但非常有成效,而且应用范围很广,几乎适合任何类型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多语言服务对于技术和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不要求多语言的服务。因此主要适用于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如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以民族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数字资源整合项目;基于用户行为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是国内目前数字化项目较多应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个性化推送和个性化信息空间来实现,尤其是检索历史的保存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功能。因此对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而言,个性化服务不可或缺。

当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服务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整合合作应当通过服务方式创新、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用等方式,实现创新发展。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不断寻求多样化的资源服务方式,尤其是要拓展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跨网络、跨终端服务,如提供针对不同移动终端的资源服务;借助新兴媒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性,完善服务质量;通过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要的开放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使公共数字文化整合成果能够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为全民共享[19]。

参考文献:

[1]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28(4):64-67.

[2]Kalfatovic M, Kapsalis E, Spiess K, etal. Smithsonian Team Flickr: A Library, Archives, and Museum Collaboration in Web2.0 Space[J].Archival Science,2008,8(4): 267-277.

[3]杜慧平.数字图书馆的多语言信息存取——Europeana项目进展与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2(04):20-23.

[4]亚历山德拉·雅鲁, 芭芭拉·克虏布, 詹妮弗-林恩·德雷珀. 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 合作趋势[EB/OL].[2014-04-17].http://www.ifla.org/files/assets/hq/publica

tions/professional-report/108-zh.pdf.

[5]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推出新的搜素引擎Trove[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0(4):71.

[6]Forum[EB/OL].[2014-04-17].http://trove.nla.gov.au/for

um/forum.php.

[7]Salton G. Experiments in multiling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J].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1973,2(1):6-11.

[8]常见问题[EB/OL].[2014-04-17].http://www.wdl.org/zh/faq/.

[9]ヘルプ[EB/OL].[2014-04-17].http://iss.ndl.go.jp/help/help_ja/help.html.

[10]陈瑜,尹铭莉.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新检索服务“NDL Search”介绍及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3(5): 81-84.

[11]WG: Europ?覿ische Digitale Bibliothek[EB/OL].[2014-04-17].http:www.ub.uni-dortmund.de/listen/inetbib/ms

g31217.html.

[12]史田华. 因特网个性化信息服务[J]. 情报资料工作, 2002(1): 31-32, 38.

[13]许玉坤.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与信息服务技术研究[D]. 秦皇岛: 燕山大学, 2006.

[14]曹树金,罗春荣, 马利霞,等. 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6):33-39.

[15]Accessibility Options[EB/OL].[2014-07-16].http://www.cornucopia.org.uk/html/accessoptions.

[16]邓志芳.用户个人信息空间构建研究[J].中国信息化, 2013(12): 19-20.

[17]Using My Europeana[EB/OL].[2014-07-16]. http://www.europeana.eu/portal/usingeuropeana_myeuropeana.html.

[18]Sign up[EB/OL].[2014-07-16].https://trove.nla.gov.au

/signup.

[19]文化部, 财政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4-11-15].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112/t20111209_614350.

htm.

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篇7

数字图书馆项目的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1988年美国国家研究创新组织(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s)Robert E·Kahn和Vinton G·Cerf的一份报告The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Volume1:The World of Knowbots。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数字图书馆具有广泛的内涵,笔者认为:数字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扩展,它对信息进行收集、转换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储馆藏信息和网络信息,以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式和统一友好的检索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络,提供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1]。

2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数字图书馆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

3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探讨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信息资源支撑体系,有条件也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2]。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相对稳定,这些都决定着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方向及定位。数字图书馆建设包括多项内容,如支持数字图书馆运行的技术、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各种标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等[3]。尽管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但在技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差距,但在服务方面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差距较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拓创新,提高服务能力,使高校数字图书馆在全球数字图书馆的大环境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资源建设

只有加强自身数字化资源建设,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资源,在未来图书馆发展中才有立身之地,才有建馆之本,否则未来将有被边缘化的危险。(1)对图书馆、各院系资料室馆藏图书、期刊进行统一建库,实现全校图书情报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2)整理收藏本校自身产出的各类文献,形成本馆独具特色的数据库。如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本校科技成果数据库、本校优秀教案数据库等。(3)结合当地地域优势、经济建设等特点,建设特色数据库,为当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资源的特色和质量决定着资源的使用价值,也决定着数字图书馆的存在价值,数量不是衡量数字资源建设成果的唯一标准[4]。

3.2 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也称定制服务,它是指图书馆与读者交互,了解读者信息需求,主动向读者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时性、智能性、交互性和指导性。整理收藏本校自身产出的各类文献,形成本馆独具特色的数据库。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图书馆服务业的强大优势,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读者信息需求分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前提,建立读者动态需求模型是实现个性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立本校特色专业(学科)数据库和实现精品专业“系统”界面等系列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是与高职院校特色教育和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多馆之间的联合协作,使现有的人力资源、数字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3.3 门户网站建设

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借以向用户推销自己的工具。通过门户将我们的服务展示给用户,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和用户的沟通效果,影响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评价和利用。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要特别重视检索系统的完善,要本着尽可能方便用户出发,力求为用户提供一个直观简洁而又充满人性化的入口,实现图书馆网站的检索功能、导航功能以及与用户交互功能和对用户咨询快速反应的功能,并根据用户需要经常更新页面。数字图书馆具有为远程教育提供支持服务的优势,可将分散的、有价值的文本、音频、视频、软件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将入网的学校、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数字图书馆融为一体,为远程用户提供多方面、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服务。

3.4 安全管理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组织,也要遵循信息安全管理标准[5]。依从标准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确定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遵循的标准呢?世界上现有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或操指南),可以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有的是以信息产品或信息系统为保护对象,有以整个组织为保护对象;(2)有的标准包括信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全部过程,的标准只包括其中的部分环节;(3)有的只是个地区、某个区域或某个国家的标准,有的则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

由于互联网络和各类终端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我们在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接受新技术的挑战,解决好遇到的问题,在工作中努力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摘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的服务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永恒主题,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存在形式。文章着重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及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探讨。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范.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黑龙江史志[J].2010,(11).

[2]贾西兰,王琼,吴英梅.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新思考,大学图书馆学报[J].2010,(2).

[3]张为杰.数字图书馆建设与信息服务,北京邮电大学学报[J].2006,(10).

[4]王相林,付平,王苹.数字图书馆建设浅,议科技广场[J].2010,(4).

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篇8

1 时代呼唤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

现代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使得档案知识更易于集成、管理和创新, 更易于迅速进入现代市场体系, 参与竞争、提供服务。杂乱无序的知识服务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所以,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档案知识服务市场。

1.1 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世界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在全人类共同推动下, 我们已经进入并将继续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伟大时代, 宽带、无线、智能网络服务继续快速发展, 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和网络增值服务产业突飞猛进。人们将突破语言文字的障碍, 发展网络教育与学习、研发制造、贸易服务等新模式。这就要求各类可以公开的档案必须彻底实现数字化, 全面运用高科技改变传统的档案编研方法和利用方式, 构建数字化档案的知识生成和知识创新体系, 形成统一、开放、安全、有序的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

1.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基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决定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 这一战略部署需要各行各业狠抓落实。现代市场体系一方面需要及时准确地形成和传递各类要素的价格信号, 合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要素稀缺程度, 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需要高效精确地随时搜索和反映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市场运行监测和调控进程, 提高市场发育程度, 促进市场稳定性与灵敏度的有机统一, 确保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再从微观角度透视, 千家万户都需要数字化档案提供及时的知识服务, 社区居民就希望在电脑键盘敲下自己的用户和密码后, 即刻获取网络病历、用药历史和注意事项等。

1.3 实现档案服务现代化的历史跨越

档案服务原本是个古老的话题, 沿用千年的方法不外乎对原始档案的查阅、编研和利用。如今档案实现了数字化存储, 而以往的语言、文字、图纸、照片、胶片等原始档案资料, 大都转换成数字化档案, 这一历史性跨越, 为档案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庞大的数据库。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远程获取一个档案机构的文件信息, 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 以网络方式加以互相链接, 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档案信息现代化集成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都迫切需要对海量数据提供有效的收集、组织、存储、发布利用的大市场, 即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

2 加快培育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

2.1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培育和形成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 首先从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始, 组建一个由政府官员、单位领导和档案专业人士参加的协调机构, 制定档案知识服务市场的共同发展章程, 形成规范的资源共享、协同调配、合作共赢制度。

2.2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的运作方式应当是一体联动的, 必须以创新精神和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其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主要内容有, 政府管理部门主导机制、档案机构联通机制、用户需求与意见反馈机制以及舆情民意的监督机制。

2.3 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在加快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的培育进程中, 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需要完成一系列必要的“规定动作”:首先要出台大力促进这一市场形成和成长的规划和措施, 提供政策保障;其次要大力开发运用于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的网络平台和相关软件, 提供技术保障;最后要大力宣传推广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法新成就, 提供需求保障。

3 科学发展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

3.1 着重建立惠及人民大众的知识服务体系

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大众化知识服务市场, 是为人民服务的现代化市场。凡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 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都有海量信息可提供, 包括提供个性化的档案知识服务信息, 如满足一户或一人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专题知识生成与服务。

3.2 建设具有高度公信力的档案信息披露机制

档案信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客观真实性, 在现代档案知识服务市场, 最能招徕顾客的是提供全面、公正、准确反映事实真相的档案知识服务, 但是, 许多档案信息有公开的条件限制, 何时何处对何人可以解禁, 公众未必清楚或了解及时。管理机构定期披露可提供服务的具有经济、政治、生态、人文、军事价值的档案信息, 是支持档案知识服务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有助于提高市场魅力和信誉度。

3.3 有序促进国内服务市场融入国际市场

开放环境下, 国内和国际数字化档案知识服务市场最终应当实现相互连通、有效合作、取长补短。我国档案知识服务市场融入国际市场是一个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集合概念, 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克服困难的复杂过程。国内服务市场何时启动融入国际市场的步骤, 每一项目标、措施与保障条件都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出科学安排, 以确保国家安全利益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在开放的全球服务市场中得到保护并合理增长。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高汝熹.知识服务业——都市经济第一支柱产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3]中国档案编辑部.知识服务:档案管理部门的新目标[J].中国档案, 2002 (3) :5-8.

[4]冯荣球.电子档案的集约化管理与开发利用[J].广东档案, 2008 (1) :28-30.

[5]李扬新.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的服务机制探索[J].档案学通讯, 2008 (1) :37-40.

[6]马东升.政府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功能需求[J].档案学研究, 2008 (1) :47-49.

[7]李美云.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理性思考[J].云梦学刊, 2007 (1) :93-95.

云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 篇9

1 云图书馆的概念

云图书馆的性质不同于一般传统图书馆, 和现在意义上的云概念也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图书馆是以纸质资源为主, 云计算是以电子多媒体资源为主, 云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能从云图书馆的终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同时也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 从而做到云图书馆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 是将IT相关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 通过Internet获取需要的服务。“云”计算是庞大的服务器集群, 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 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云”可以动态伸缩, 边界是模糊的, 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它, 无需确定它的具体位置。它是由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发展而来的一种动态的、易于扩展的、通过高速互联网把数据处理过程传送给虚拟计算机集群资源的计算方式。云计算拥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动态可扩展性、超强计算和存储、虚拟化技术和低成本的优点。

2 云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基础, 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新的挑战, 都值得图书馆人关注, 云计算技术也不例外。云计算作为一种技术与应用结合的理念, 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 图书馆应审时度势, 迎接挑战, 转型发展。

2.1 云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每天产生的信息都是数以亿计的, 各种信息载体的急剧增长对于一个信息容量有限的一图书馆来说, 由于太多因素的影响, 无法及时甄别处理其中有用的信息, 对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例如当教师需要从图书馆查找最近的一些专业课程资料用于教学时, 图书馆又不能提供, 因此教师只能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 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学生们想从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一些新资料时, 图书馆也不能提供比较完整的资料, 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立资源整合型的云图书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师生共同收集相关的资料, 建立起一个随时更新的新型图书馆, 是对传统图书馆资源的发展和补充。

2.2 树立云理念

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永恒的理念, 但是信息技术的变动性特征要求这一理念与时俱进。以不息为体, 以日新为道0要求图书馆人以坚持追求作为本体, 以不断创新作为途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图书馆人必须首先树立云的理念, 转变理念, 在兼顾具体的实体图书馆的前提下, 树立/大图书馆、大服务0的观念。当云计算作为一种开发环境实现平台构建时, 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云海0之中, 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以某种便捷、方便、安全的方式获得/云0中的相关的信息或服务。随着用户要求的提交, 云平台可以动态地提供和分配资源, 成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大型信息超市和大型图书馆的联盟。云计算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将改变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限性, 使其不断走向规模化、集约化。

3 云时代图书馆人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作为图书馆服务的核心, 从读者需求特点为出发点,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 使馆员充分了解各个学科的信息需求, 根据读者提供的专业信息, 向读者传送所需专业最新动态的学术信息。建立特色信息数据库, 随时把信息提供给有特定需求的读者。像这样能够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创新理念的图书馆, 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3.1 图书馆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方式

人性化服务是指服务要符合人性, 即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要认识人性, 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包容人性的弱点, 同时以满足人对资源的需求和社会需求 (包括安全感、舒适感、自由平等权利、关心、尊重、心理满足) 来开展服务。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是馆员和读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是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图书馆倡导的人性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2 辟设一间读者休闲室

图书馆是一个需要安静的地方, 然而, 久静而思动。读者坐久了, 腰酸腿麻, 头晕眼涩, 此时若能去休闲室里动动简单的运动器械, 活络活络筋骨, 与老友聊聊天, 听听清心舒缓的轻音乐, 欣赏一下室内生机盎然的绿叶红花, 让身心一起放松, 会成为读者此时此刻最惬意的享受和需求。

3.3 利用资源实施快捷和便利的关怀

设立自助借还书系统, 方便读者随时借还图书。在图书馆门口设置还书箱, 实施24h还书制, 即使闭馆后, 读者也能自由还书, 减少逾期。根据图书馆与邮局达成的服务协议, 图书馆会雇佣邮局来把它们再送回其各自的“家”。有“电子标签”的图书很快就能找到“回家”的路。各图书馆网上续借、网上预约、在线书目查询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和改进, 使读者不用到馆便能获得即时服务。

4 结束语

随着云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图书馆服务也应抓住机遇, 坚持以人为本, 把为读者服务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使传统图书馆服务与高新技术结合, 建设创新型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围绕云图书馆的内涵, 云图书馆的概念, 云图书馆的实现还需在应用需求及相关技术的推动及牵引下, 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目前, 图书馆界关于云图书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实践上, 都存在着相当大的研究空间, 但它所带来的众多优点和挑战却已对整个数字图书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要:云计算作为计算机和网络的一种全新的服务和使用模式, 为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启发, 更为传统图书馆提供了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模式, 它是基于互联网并利用云计算技术建构起来的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虚拟图书馆。

关键词:云图书馆,网络环境,信息咨询,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宗忠.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J].图书馆论坛, 2005 (6) :26.

[2]赵文华.试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情报探索, 2012 (1) :120-122.

[3]胡小菁, 范并思.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4) :7-12.

[4]赵秀君.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统计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5 (8) .

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篇10

关键词:文化站,安广镇,数字服务平台

一、建设数字文化站的意义

(一)文化站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概念

文化站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也就是数字文化站,是借助于现有的先进网络技术,构建起文化站的网络文化活动与服务中心。实际就是在文化站的网站上开办文化服务类的工作活动。从具体形式上看,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自身的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包括一般性质的文化信息,以及具有某一专业领域或地域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的查询服务;另一方面,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还能组织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而这种方便、快捷的组织方式也更加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并受到他们的欢迎。

(二)文化站数字服务平台的建设意义

1. 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文化站与时俱进的需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代相适应、相协调。文化事业也一样,如今已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被冠以信息化的标签。那么,如果文化站依旧仅采用传统的文化服务方式,就会跟不上大众的生活节奏,自然无法得到大众的积极参与。所以,各级文化站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很重要。文化站的文化服务工作主要是通过搞文化鉴赏、文化培训、文娱演出等活动来服务群众,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对以往文化服务工作的有力补充,符合其发展的需要。

2. 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个大目标、大方向。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软硬件配备以及完善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也可以算作是一种硬件文化设施。那么,对文化站进行建设,就有利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而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有利于文化站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文化站建设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相关建议

(一)建设数字文化站管理机制,保证其高效运行

安广镇作为发展中的小镇,缺乏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相关人才,技术水平无法与人才聚集的发达城市相比。所以,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往往无法真正打开局面。这也是安广镇文化站面临的一个硬性问题。

数字文化站一旦开启,就是文化站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像其他工作一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其有效运行。为了避免数字文化站建设与发展工作的盲目性,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机制,让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都有清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站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宣传、策划机制,让数字文化站提供更多新颖、丰富的服务。另外,文化站也可以借鉴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网站的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

(二)加强学习,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班、进修班

数字文化站的正常运行需要较为专业的工作技能作为支撑。面对这个新事物,就要在以往传统的学习、培训内容基础上,对工作人员增添新内容,同时加大力度。主管部门能够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班、进修班,或者下派专业技术人才到文化站指导。这些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迅速提高会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形成文化站全员学习的良好风气。安广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虽然一直都努力加强学习,但是由于工作人员老龄化和技术水平及设备的陈旧等问题,与数字文化站管理的要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三)数字文化站的建设存在盲目性

如今,建设数字文化站,搭起文化站与文化站之间以及文化站与群众之间的网络文化服务、交流平台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和接受。但是现实情况下,人们往往是为了建设而建设,缺乏分析整合、统筹规划,非常盲目地进行执行与落实。安广镇文化站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结语

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一个大趋势。我们能够及时意识到建设数字文化站的重要性是十分宝贵的。但是,对于安广镇文化站这样的小文化站而言,在实际建设网络平台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存在着普遍性。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为广大文化站在平台建设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国新.示范区(项目)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03).

[2]郭平,张楚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07(08).

[3]李力.数字图书馆:美国的建设与启示[J].现代情报,2005(01).

[4]徐晓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运作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 篇11

1.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包含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数据、电子信息等媒介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以及光磁等非实体媒介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和学习研究保存为文字、图像、视频等文件,再传送至各服务器终端。广义上来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就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支撑性教育资源的总和。

2.数字化教育服务。数字化教育服务主要指的是以现代教育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此体系通过一定的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搜索、参考、传播以及交流等综合服务,使得用户能够快速从巨量的教育资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活动,它是一种兴起于网络时代、面向所有网络用户的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3.数字化社区教育。此次研究的数字化社区教育指的是基于数字化的社区教育体系,也就是在社区范围内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实现在线学习,建设各级各类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及沟通交流的渠道,并采集数字化信息等等,通过此方式满足社区内民众对学习生活的需求。这种体系的主要特征有:第一,以数字化信息为教育环境,将教学资料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传播出去,建立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第二,实现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多种教育模块,服务不同人群;第三,建立多功能的虚拟教育平台,实现地方和高职院校以及社区的教育,丰富居民的学习方式,为教学交流提供足够空间,分享学习成果及研究成果,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水平。

二、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社区教育将信息技术和社区的教育模式有效结合,通过网络手段突破空间和距离上的限制,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灵活的学习方式,此外也需要快捷便利的学习服务体系。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是难以实现全面社区教育的,必须借助新的渠道或传播载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好提供了崭新的契机,运用现代技术实现远程实时教育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各种问题,并且网络化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普及,并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由此看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化社区的教育服务调研

为更好地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进行了一次在线上的问卷调查活动,研究人员对问卷的有关指标都进行了探索性的因子分析及可信度检验之后,根据调查结构,本次研究满足要求。

此次调研以江苏某省为例,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总共3个月时间,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7份,除去无效问卷外,总共收回944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可以发现四个问题:第一,社区居民不了解什么叫数字化社区教育体系;第二,虽然接受调查的各社区都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教育体系,居民的需求和系统提供的教育资源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学习资源不能实现多元展示,只能通过计算机查看,不支持移动终端;第四,支持服务能力弱,社区教育的相关人员无法及时进行线上线下的联系。

四、数字化社区驾驭服务体系构建

1.数字化社区教育架构的建设。该市的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级社区的教育实施组织架构,也就是由当地教育局主办、由当地社区培训学校承办、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民间学校共同参与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架构。另外还借助该市的社区培训学校,充分发挥当地职校的科研及管理评价职能,在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完善了该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也就是科研引领、社区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管理的三大管理模块,在每个大的模块下面又建立了四个子模块。

2.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该市按照确保传统教育服务功能并整合本土特色教育资源的目的,该市在自己的终身教育网上设立了教育咨询、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健康养生、老年大学、儿童天地以及资格认证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对应的课程少则数百门,多则两千多门。当地教育局和社区培训学校也分别建立起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此外当地还建立了交流中心,为社区居民以及管理人员提供沟通渠道,方便完成好学习支持的相关服务。

3.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数字化的社区教育指的是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数字化社区教育模式体现出远程教育的特点,即教育学的分离。因此,该市在及社会数字化教育资源时,也必须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教育的需求。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网络也加强了该市社区培训学校的统一领导以及社区教育中心校分级管理和民间学校合作的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共同维护着社区教育服务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关于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思考 篇12

一、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迫在眉睫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具有传统文化馆不可比拟的优点。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应运而生, 并迅速成为信息时代文化馆的发展方向。

1.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是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015年7月2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 这就要求文化馆为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比如, 建立数字化服务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平台、“远程辅导”平台、各种移动客户端等服务项目, 向群众提供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文化信息服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 中办发[2015]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基层实现共享共建”。2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支持为文化馆实施数字化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2. 当前文化馆服务的局限性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要求已提升到虚拟空间的各种终端, 这种消费环境和消费方式呼唤群众文化的服务方式来一次彻底的变革。目前大部分文化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依旧比较陈旧, 导致很多的活动演员比群众多, 工作人员比观众多。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以其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高效性, 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上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3.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技术给传统文化馆带来了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文化馆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让人们在电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以及手机等新兴媒体上获得在线服务。它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满足了信息社会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二、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内容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是为了更好、更便捷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让更多的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享受文化惠民的成果。

1. 数字化网络平台报名与管理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前提, 免费服务项目力求做到新奇、益智, 贴近群众的文化传统, 贴近百姓的文化需求, 让群众乐于接受。文化馆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 群众不出家门即可参与, 只要点击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报名系统就能完成报名。报名成功后群众可以收到温暖的短信通知, 并自动编成班级。

2. 网上辅导与培训服务

网上辅导与培训是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文化艺术的赏析、文化活动的组织、文化技能的研讨、文化艺术的创作等方面服务以及群众的基本需求, 分门别类地对课程做合理安排, 提供异彩纷呈、包含各个艺术学科的课程选择。其主要包括群文理论、文明礼仪、体育健身、文化艺术、摄影、美术、音乐、舞蹈等知识的培训、辅导。按照不同班别设计各种课件, 在网络平台上让广大人民共享。在网站平台增加远程辅导, 采用视频会议形式, 建立网上课堂, 对广大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与辅导。

3. 网上展览服务

通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网络平台, 运用三维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 将实体展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各种艺术类的作品展示在互联网上, 供人们进行探究和鉴赏。开设网上演播厅, 播报各类专题文化活动、播放具有文化色彩的文艺晚会等节目。开办网上展览厅, 展示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以及文化馆的历史资料、成长步伐、阶段成果等, 供群众了解和欣赏。

4. 建设手机、平板客户端数字化服务工程

结合“数据库”和“远程辅导”系统, 利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动态、馆藏美术佳作和非遗项目展示视频、图片、信息等群文资源。建设并开放文化馆手机、平板客户端, 在现有客户端栏目和内容的基础上, 陆续开发出更多的专题客户端, 使得公共文化真正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校园、走进军营, 走进千家万户。

5. 重视与文化爱好者的交流互动

在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网络交互平台的开发与改进, 由最初的网站、微博微信, 拓展至数字化平台、各种客户端项目。文化爱好者可以在个人主页上传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视频、图片, 让百姓成为文化事业的发起者、传播者。

三、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措施

1. 推进文化馆的网络平台建设

建立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并提供相关服务是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基本功能, 通过网站平台来促进文化馆数字化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功能。文化馆必须科学引进网站系统软件平台, 把文化馆现有的资源与服务融入到系统中, 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网站, 便于公众访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全国各地有层次地推进, 该工程在一些文化服务领域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普及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文化馆的网站平台建设可以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用计算机、手机、电视、移动播放器等丰富的终端服务设备传送数字文化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

2. 加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文化资源建设

文化馆网站平台需要更多的数字文化资源, 在网站平台框架搭建后, 首先要考虑网站主页的栏目。网页栏目版块具体包括:群文信息、文化活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刊阅览、书画鉴赏、视频点播等板块, 从而为群众提供场馆介绍、活动预告、免费开放项目、开放时间、视频欣赏、电子阅览、在线指导等文化服务。利用政府资金和民间捐助, 积极引进数字文化资源, 使群众足不出户有“文”可读、有“艺”可享。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主体是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文化馆通过丰富的数字化文化资源, 向区域内群众传播文化, 为公众的文化欣赏提供素材。

3. 大力引进数字信息服务人才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应用人才, 眼下各地文化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奇缺。当前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招聘机制, 引进和培训数字化应用方面的服务与管理人才, 提高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 数字化时代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与获取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尽快建立和完善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网站平台, 加大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建设力度, 建立健全新的数字化服务机制, 更有效地服务基层文化,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化、均等化和便利化。

注释

11.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5年7月.

上一篇:信贷制度下一篇:科室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