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

2024-06-17

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精选7篇)

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 篇1

摘要: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建设为例, 在阐述校史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剖析当前制约校史馆功能发挥的因素, 并结合学校实际, 尝试提出加强校史馆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校史馆,建设,新疆师范大学

高校校史馆是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办学成就、扩大学校社会声望的载体和窗口, 也是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基地,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校史馆传承学校精神, 准确诠释学校办学理念, 记录学校成就, 便成了当前各高校校史馆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以期对校史馆建设发展提出可借鉴的办法。

一、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概况

新疆师范大学起源于1906年乌鲁木齐师范学校, 正式成立于1978年, 为新疆以及西北其他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设立在三个校区中的昆仑校区。校史馆主要通过文字配以图片、图表的形式呈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名师和杰出校友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内容, 并辅之以奖杯、沙盘模型等部分实物展示学校的办学成就和新校区建设。校史馆目前隶属于校长办公室, 主要在新生入学、外来宾客来访以及学期间不定期对外开放。

二、校史馆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馆藏资料尚待进一步丰富。目前校史馆主要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 实物较少, 而且没有文献材料、音视频作品, 校史馆目前尚未充分利用其和档案室统辖于校长办公室的优势, 通过联系档案室将有价值的学校档案资料重新整合、编研, 陈列到校史馆中。

(二) 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较为单一。校史馆内由于空间和设备条件不足等原因, 展示的资料多以图文为主, 缺少多媒体音像制品, 无法生动展示校歌、宣传片等音视频作品;另一方面, 目前学校还没有专门针对校史馆建立校史馆网站, 师生们只能通过前往校史馆参观了解校史, 这也制约了校史馆的传播效果。

(三) 校史馆育人功能未充分发挥。目前学校校史馆主要在新生入学或宾客来访期间对外开放。由于开放时间不固定、史料相对匮乏等原因, 师生日常时间参观校史馆人数较少。另外, 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参观校史馆人流量大、时间短暂, 讲解员匮乏, 难以给参观的新生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校史教育目前仅局限于学生前往校史馆实地参观的方式, 制约了校史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 人才队伍匮乏。目前, 校史馆缺乏管理人员。校史陈列室目前没有专职工作人员, 在开学及人流量较大时, 依托档案室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勤工助学学生讲解, 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 现有兼职工作人员业务素养亟待加强。现有的兼职工作人员缺乏相关专业背景, 且很少有关于校史馆管理的专业培训, 严重影响了校史馆的专业化管理和“软实力”提升。

三、加强校史馆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根据上述问题, 笔者结合新疆师范大学实际, 尝试提出以下可行性措施。

( 一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面对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硬件建设相对薄弱的现状, 在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设施配置、位置选择、面积分配等方面下功夫, 不断充实基础设施。首先, 在校史陈列室内增设多媒体设备, 如引进音箱、楼宇电视、灯箱等音视频设备, 或者专门开辟一个多媒体展厅专门播放学校宣传片、校庆专题片等。其次, 对校史资料进行特色化陈列。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 按照历史沿革或选择不同的主题, 对校史材料进行归类陈列, 如可设立“学校发展史”“特色学科”“实习支教”等主题鲜明的不同陈列区域, 并请美术学院教师在展厅整体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性设计。第三, 充分利用新校区的广阔空间, 扩大校史馆规模。2014年底, 新疆师范大学2519亩的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教学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 可以在新校区二期和三期建设中规划一个校史馆的固定场所, 或者利用新校区内广阔的室外空间建设一片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内涵的“校史文化长廊”, 以浮雕或者其他立体设计呈现校史, 使之成为新校区建筑风格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让广大师生受到形象的校史教育。

(二) 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一是充分利用档案室资料。目前, 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陈列室、学校档案室共同隶属于校长办公室, 在组织协调、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校史馆和档案室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可以借助学校档案资料丰富其馆藏内容。第一, 校史馆应当充分利用档案室丰富的档案资源, 合理挖掘档案室的声像资料、文献资料、实物等, 通过提炼、加工档案资源使其成为校史馆的展示内容。第二, 以档案室为依托, 以校庆为契机, 选择专题项目对现有档案资料进行筛选、编研, 成册或出版校史著作。第三, 校史馆还可根据特定主题, 借用档案室现有资料满足各类专题校史展览需求。二是以校友会为抓手, 丰富馆藏资料。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校友资源是学校最富饶的人才资源”。新疆师范大学于2014年5月校友会筹备办公室的成立, 正是校史馆建设重要的利用资源之一。校友会办公室目前与校史馆统一于校长办公室管理, 可以通过校办协调校友会在日常工作中征集展示校友在各工作战线取得成绩的资料, 将一个个展示校友骄人成绩、凸显校友优秀典型的资料整合为校友成果展, 在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的同时, 也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校友手中珍藏有很多他们在校期间珍贵的如老照片、纪念册、徽章等实物, 这些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记录着历届学子们追求科学、文明、进步与真理的抱负与信念, 最鲜活地呈现“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这些身边人物的生动资料更贴近普通师生, 必将在深深吸引他们的同时产生更大影响。

( 三 ) 丰富传播手段与途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传统信息接收方式的同时, 也拓展了信息传播新的渠道。在新疆师范大学校史馆建设过程中, 首先可以考虑改变传统的文字配图片的扁平手段, 将其与音箱、楼宇电视等音视频设备结合起来, 从而使展览内容更具吸引力;还可以在馆内增设自助导览机, 方便参观者在没有讲解员的情况下了解校史。其次, 建立网上校史馆, 搭建虚拟校史馆网络平台。可以将现有校史馆内陈列材料尽可能进行数字化、电子化处理, 将校史馆陈列的内容同步到网络上。此外, 还可以在网上校史馆设置新的栏目, 使在实体校史馆内无法展示的内容得以补充和完善, 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校史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第三, 将电子化史料归类编辑后形成专题, 通过校园官方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将信息内容推送向广大师生。

(四) 增强校史馆在学生教育中的利用率。一是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方式。校史教育是方便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 增强他们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校史馆可以在改革新生入学教育方式上进行尝试, 例如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参观, 讲解员针对参观者的专业可以对校史馆内和其相关的人物或者实物进行典故式的生动讲解, 吸引学生对专业和校史的兴趣。二是加强校史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结合不同时段学校的教育宣传主题, 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展览、专题讲座活动, 充分发掘校史馆的教育作用。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校史馆中陈列的优秀校友和杰出学者等的手稿、传记等史料, 将他们立志报国、爱疆建疆的热情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中。也可以邀请杰出校友为广大师生进行讲座, 针对某个时期或者某个实物回忆学校过去的成就和历史。此外, 校史馆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校史知识竞赛、校史讲解技能大赛等校园活动, 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传播学校的历史文化。

(五) 人才队伍建设。第一, 配备校史馆专职工作人员。校史馆现在仅有兼职的校史讲解员, 人员匮乏影响了校史馆的建设与发展, 在校史馆建设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考虑从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引进人才。第二, 不断提高现有兼职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加强现有人员在档案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业务技能的培训, 从而形成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工作队伍。第三, 改革校史馆勤工助学学生管理机制, 通过学分奖励、提供培训实习机会等方式培养能够长期胜任的校史馆讲解员、校史资料收集编研人员。

校史馆是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和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重视和加强校史馆建设, 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品质, 充分发挥其传承学校历史、扩大对外宣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玉玲.论高校档案馆、校史馆一体化建设.中国档案, 2009 (5) .

[2]崔岚, 刘长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论高校校史馆教育资源的利用.煤炭高等教育, 2013, 9 (5)

[3]赵乐天.校史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功能研究——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文化学刊, 2013, 11 (6)

[4]查荣.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几点体会.办公室业务, 2012 (8)

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篇2

关键词:校史馆继承文化教育

一、高校德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的真正成就应该在于它使学生在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英国教育家纽曼也指出,大学不仅应教授精确的知识,还应该进行道德教育。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影响颇大。同时,道德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高校建立校史馆的意义

建立高校校史馆是当前高校一个颇具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校史馆作为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理念和不同时代学校历史面貌的场馆;既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又是对外宣传学校的重要窗口;既是学校大学精神的物化凝结,又是历史的传承,缅怀历史,启迪未来,文化积淀的平台;是学生德育与教育的生动素材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为我们展现了学校不平凡的历史,在校史的道路上,不全是平坦,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之境。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它凝聚着几代人的汗水与智慧,集结了优秀校友的风采,总结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成果,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个性的精神内涵得以体现。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它是学校最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是学校精神的传承,是历史滋养了学校坚韧的根系。

三、佳木斯大学校史馆建设概况

合校前从1947年合江军区卫生学校的建立,到1949年佳木斯师范学校成立,到1959年佳木斯农业机械制造学校的建立,再到1985年佳木斯大学的建立。已走过了66年的风雨历程。

66年前,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盛夏,延安卫生队迁到佳木斯,在张闻天同志的关怀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卫生学校——合江军区卫生学校,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培养专业医护人员,这就是佳木斯医学院的前身。其前身分成五个时期,即合江军区卫生技术学校时期;合江省立卫生干部学校时期;松江省卫生学校时期;松江省医士学校时期;黑龙江省佳木斯医士学校时期。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东北解放区相继建立民主政权,佳木斯是合江省所在地。佳木斯民主政权先后接管佳木斯男子国高、佳木斯女子国高、佳木斯师道学校,于1946年5月4日合并成佳木斯联合中学。1949年8月松江省政府决定,设立佳木斯师范学校,隶属松江省教育厅。在佳木斯联合中学师范部基础上建立佳木斯师范学校。它是黑龙江省建校较早的一所师范学校,是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正规学校,是为了适应建国初期人民教育事業的迅速发展,解决教师之急需,承担着繁重的培养师资的任务。

1958年,在“大跃进”形式的推动下,中共合江地委和中共佳木斯市委根据合江地区是全省钢铁、机电工业重点地区之一,佳木斯市又是新兴工业城市的特点,为了全区工业企业的大发展和培养轧钢、机械、化工、电机等专业的人才,于1958年11月建立佳木斯工学院。

改革开放后,1985年,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佳木斯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学校虽几经变迁,然自强不息,伴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而成长壮大。1995年6月27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佳木斯工学院和原佳木斯大学四所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佳木斯大学。校史馆兼有陈列和保护物品与资料的双重功能,在六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资料既有历史价值,也有文化价值。

实物文献是校史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撰写编研校史、大事记、年鉴等专题性材料提供了依据和凭证。在实物陈列和几十个展区、上百幅的图片中,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展现了学校的自立自强,不断奋斗的过程。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校史馆名师展区中,老师治学严谨的事迹比比皆是,记录着岁月的雕痕,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高度汇集了他们毕生的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雄心。

校史馆同时具有对外接待功能。独特的校史展览中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吸引八方宾朋。每年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各届校友回到母校,校史馆都是必到之处。此外,校史馆还承担了大量的接待领导嘉宾、外国友人、校外团体、社团、有意愿报考本校的高考生和家长等任务。校史馆也因此成为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接待基地。

四、以校史馆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教育

高校校史馆是学校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诸多高校教育的素材中,校史馆生动的展现了它的历史性与直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祖国与民族的深刻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勇于进取、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代替的。让学生把母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为校争光,载入校史,为以后的校友竖起榜样。

跻身于这个时代,感受到时代大潮的寒气逼来,知识的充实,实践的历练是学生正在经受或许在未来还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考验。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门人才,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是一个蜕变的集中训练营。每一个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生活过,挫折过,感受过的人,犹如浩瀚海浪中的一抹浮萍,当终于搁浅在岸滩,已是饱经风霜,但又“脱胎换骨”。 学生使尽浑身解数,努力扮演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角色。然而,角色的选择是一个人生的选择,它取决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导向。要在大学阶段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到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深入挖掘校史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3.

[2]石俊华.解读洪堡之高等教育思想[J].高校高职研究,2009.

[3]朱京凤.略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J].高教研究,2006.

[4]刘海峰.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J].中国高校研究,2004.

[5]杨海文.另一种校史:文化校史[J].大学教育科学,2007.

[6]许翠花.校史馆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地[J].兰台世界,2009.

高校网上校史馆建设的学理基础 篇3

一、网上校史馆的文化学内涵

建设网上校史馆, 本质上就是更广泛、更便捷地传播大学文化。因此, 文化问题是网上校史馆建设的核心问题。

网上校史馆首要的是要有文化, 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在实际工作中, 这里面的道理还有待认真探讨和研究。拿江苏的高校来说, 20世纪90年代之前, 都只把自己的历史写到1949年或者1952年, 之前的历史都不涉及。问题的要害在于如何处理教育史与革命史的关系。我国的大学诞生于近代, 历史长一点的在百年左右, 大多数只有几十年历史。这是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 一个革命事件不断的时期, 大学校园往往是革命思想的温床或传播阵地, 又是革命者的摇篮和庇护之所。许多教师和学生与革命事件有关, 许多革命事件与大学相连。另一方面, 一些在推动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家和学者, 怀抱教育救国、文化救国的理想, 书生气很重, 不喜欢革命, 甚至对政治革命有抵触。一些政治上的“中性”甚至“反派”人物, 在推动近代高等教育中也有积极的贡献和影响, 例如郭秉文、罗家伦、梅贻琦、胡适之, 甚至蒋介石。这里是两条并不完全重合的历史进路, 有些地方不仅不重合, 可能还刚好相反。大学的校史本质上应该是教育史、文化史。它与革命史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和复杂多变的交叉, 但却不能等同。因此, 不宜用革命史主导校史, 从而形成以革命史为主线的校史, 更不宜用革命史代替校史。那些诞生在革命根据地、直接为革命服务的大学, 也许可以侧重其革命教育的发展史, 而一般从事国民教育的大学, 负有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使命, 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进步, 始终是它的主线。同时, 以教育史、文化史为主线, 才能给今人以启发, 给后人以教益, 为推动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启示。

以教育史、文化史为主线, 就是以学科设置、办学规模的变化为表, 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的变化为里, 理出一条历史的线索, 组织起全部内容。

二、网上校史馆的传播学意识

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这个过程对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学文化的传播就是由大学的校园传向社会, 由大学的教师、管理者传向受教育者, 由大学的活动传向其他的活动, 由大学的行为方式, 影响其他的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中, 大学文化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来完成的, 主要是直接传播。受教育者怀着对大学的景仰, 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技能的兴趣, 来到大学, 接受系统的课程学习, 间或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 与各种各样的师长、管理者接触, 也在各种各样的学生群体中生活、交流、碰撞。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 不管他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他带着这些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的信息, 来到社会的不同地方。大学的精神和文化, 也跟着他来到这些地方。

互联网的出现, 使得大学文化传播中的校园概念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的作用超出了校园的限制, 大学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加丰富的手段、更加广阔的天地。网上校史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内容层面, 作为一个文化“读物”, 它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一是技术层面, 作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文化传播器”, 这种工具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虽然这种工具未必是大学最先发明和使用的, 但大学作为全社会无可争议的文化高地, 它的手段上的先进性也在总体上构成一种对社会的示范。

如何实现传播的好效果, 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 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首先要规划好传播源的设计, 校史馆的建设首先是为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传播提供了极佳的传播源头。其次, 传播过程讲究一个互动的过程, 当然静态的校史馆难以做到这一点, 而数字校史馆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要求。再次, 良好的传播效果还讲究一个传播要素的科学集聚, 校史馆就是一个传播要素集聚的好载体。第四, 任何传播行动都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数字校史馆的建设就是突破了静态校史馆在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上的瓶颈。” (李昌祖, 2009) 归结起来说, 仍然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内容, 一方面是形式;内容要精心选择和组织, 形式要活泼而有吸引力。

三、网上校史馆的档案学根据

档案学最基本、最直白的要求, 就是忠实于“文件”的原貌, 忠实于历史真相。真实是档案学的生命。“建设好校史陈列馆, 实际上就是考量一所学校能否正视自己的历史, 能否正确总结自己的历史, 能否将自己历史上最鲜活的经验与教训展示出来, 咨陬善道。”[1] 好的网上校史馆, 亦如好的校史读本, 应该本着“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的修史原则, 认真研究学校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理清学校形成的历史文化脉络, 凝练和传承大学精神。

有档案学根据并不是说就拘泥于档案资料。档案资料要经过编研, 方能成为网上校史馆的内容。编研后的成果将成为增值信息[2] 。所谓增值信息就是通过对原信息的搜集和筛选、分析和综合, 提炼出与原信息不同的、有新的利用价值的信息。通过编研的校史信息是历史的再现, 有观点、有见解, 又有新颖的表达形式, 通俗易懂, 老妪能解。

同时, 还不局限于已经形成的有限的档案文献。我国高校的档案建设都比较晚, 大多数高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把档案工作提上日程的。有许多与校史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实物都不在档案馆 (室) , 也不在学校。因此, 必须花气力征集图片, 特别是实物。一幅学校创建时的校园规划图, 能说明多少问题?一张恢复高考时的准考证, 有多少令人回味的信息?征集校史实物应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校名、校址有关的实物;二是与校史上重大事件有关的实物;三是重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方面的实物;四是反映校史上教职工工作状态的实物、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状态的实物;五是反映杰出校友成就的实物、体现校友对学校感情的实物, 等等。

有档案学根据的要求, 并不排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运用。学校在各个时期的档案资料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处理, 以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 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受众。还可以把有历史价值的校史声像资料直接上网, 展示立体的、动感的校史。当然, 校史是史, 虚拟技术的采用, 在范围、主题上都应该受到限制, 涉及历史真实性的地方, 应该严格按照档案学的原则处理。虚拟技术的积极意义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欣赏, 而它在创造“炫”、“酷”效果的同时, 又能使虚假的东西借助网络而蔓延, 在散播之中又不断演变重生, 层出不穷, 造成各种不可预测的新“事实”[3] 。网上校史馆必须严守自己的“档案学”底线。

有档案学根据也不是说建设网上校史馆就仅仅是档案工作者的任务。网上校史馆的建设离不开档案和档案工作者, 网上校史馆也为学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保管、使用、服务和教育“四位一体”功能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 网上校史馆是集档案管理、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形象推介于一身的工作, 因此, 网上校史馆的建设是在有效的档案管理基础上一种学校信息资源的全面的整理和开发。

四、网上校史馆的教育学功能

当一个学校招收了一个学生以后, 就不仅希望他的学籍属于或者曾经属于这个学校, 还希望这个学生在心灵上归属于这个学校, 成为这个学校永远的骄傲, 永远的朋友、维护者、赞助者。那么, 大学用什么去达到这个目标呢?

大学教育的过程, 包含着使学生进行价值认同, 文化认同, 历史认同, 品质认同。这个任务是综合的、完整的, 是由学校的整个历史、整个育人环境提供的。认同的主体 (学生) 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接受过父母亲的教育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经历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 已经形成他自己的价值理想。只有大学能够提供更优、更好的价值, 才能使他不反感, 产生认同的主体欲求, 才能达到认同。同时, 大学生认同的方式已经不同于未成年人的外部影响为主的方式, 而是自觉比较、选择、建构的过程。这一切, 都要求大学自觉建设自己的价值体系, 而不只是传达由国家统一制订与颁布的价值体系。大学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只能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的鲜活的历史。这样的价值体系既需要大学化力气去建设, 也需要大学化力气去研究和发掘。网上校史馆应以自己的方式在这种价值建设中有所承担。

发挥教育学的功能, 意味着网上校史馆的内容要有选择。校史的内容涉及学校历史上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方方面面, 实际的 (物理的) 校史展览, 由于场所的限制, 其内容是经过反复筛选的。上了网络, 有了近乎无限的天地, 原来无法完全陈列和展示的内容, 照片、文献、资料及各种实物影像, 都可以充分展示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网上校史馆的内容可以不加选择。一方面, 要考虑仍在成长中的学生的需求和作为“有时间就随便看看”的阅读的量。另一方面, 要考虑学校价值建设的需求。要把网上校史馆建设成为一部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乡土教材”。乡土教材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直观亲切的历史文化, 它能贴近学生, 从而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影响学生的人格取向。学生在自己学习生活的校园中, 传说“牛人牛事”, 品味人生, 共同成长, 这就是教育, 这就是文化传承。当学生来到一个学校, 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员的时候, 他必定也或多或少地怀着对学校的兴趣, 他渴望走进学校、了解学校、融入学校。网上校史馆应该把学校的形象标志、历史沿革、校园变迁、学科成就、科学创造等等,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介绍给学生, 帮助他们完成心灵上的文化皈依。

发挥教育学的功能, 也意味着网上校史馆的内容要有组织。校史的内容极其丰富, 也极其复杂, 不能指望网上校史馆解决一切问题。不宜把网上校史馆建成数字档案馆。网上校史馆的内容应该是有主题的。主题要在准确解读学校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 围绕着主题才能把广泛的题材和内容组织起来。网上校史馆的主题应该就是大学文化的进步。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体现在办学理念、规章制度、习惯做法、传统活动、名师趣事、校园环境等等之上。大学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 由一代代师生共同创造, 又代代相传。大学文化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 也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能把“精神和灵魂”展示出的网上校史馆, 才是好的校史馆。

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 伴随着两次改良 (19世纪末、1978) 、两次政治革命 (1911, 1949) 的历史脚步, 经历了从日本引进、向欧美学习、全盘照抄苏联、向世界上一切办得好的大学学习四个阶段。改良、基础性重置、再基础性重置、改革开放, 由西方传过来的科学教育传统, 与源远流长的本土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执政党创造的革命文化之间, 冲突、交织、融合、创新, 造成了错综复杂的传统叠加与糅合。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 一方面面对着强大的行政主导, 一方面面对着市场经济力量的吸引。依违两难中的高等学校, 一方面, 离不开行政和市场的资源, 只有同时依托这两种资源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 必须超越行政和市场的力量, 只有超越才能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文化的创造。

在复杂的路况中探索前进的高等学校, 必须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世界, 投向社会, 投向自身的历史, 从这些地方获得办学的力量和启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 校史问题日益成为师生们议论中的重要的经久不衰的话题, 网上校史馆建设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建设性工作。

摘要:网上校史馆作为展示大学价值的新式载体, 它的建设与多个不同学科相关。文化学、传播学、档案学、教育学是它赖以建立的学理基础。文化学的内涵、传播学的意识、档案学的根据和教育学的功能, 是它实现自己的角色必须兼具的四个基本维度。

关键词:高校网上校史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大学文化

参考文献

[1]仇必鳌, 陈华, 童勤俊.对校史陈列馆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3上) :217-219.

[2]谭妮.高校校史陈列馆与档案编研有关问题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 :196-197.

论高校校史馆的建设与管理 篇4

1. 校史馆为校园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

每一所高校从建校初期到现在都有不寻常的发展历程, 在整个学校发展历程中凝聚了几代师生毕生的心血, 校园文化也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不断地积累和沉淀。校史馆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展示平台, 使学校的传统文化、艰辛的创业历程和现今的精神风貌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示空间, 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 为未来学校的发展夯实了文化基础, 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和壮大。

2. 校史馆是学校内部、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校史馆记录着学校发展中的各种重要数据, 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数据依据。通过校史馆的宣传和讲解, 使参观的客人更加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现今的实力, 可以使学校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得以提高从而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不但促进了学校内部的联系, 还促进了各校际之间和社会之间的沟通、甚至还促进了跨国间的校际交流, 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友风采的展示是校史馆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他们总是校史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通过校友风采的展示可以激发校友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出资出力, 是学校发展壮大中不可忽视的组织部分。

3. 校史馆是一本活的思想政治教科书

校史馆的灵魂就是教育。校史馆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等学校校史馆在传承高校优良传统, 提炼大学的精神品质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学校从校史的编纂中总结了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 使办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与精神文化得以传承, 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展示了整个学校的发展历程, 也展示了先辈们为教育事业努力拼搏的创业精神, 校史馆起着文化传承、饮水思源、对内教育、对外宣传等很好的作用。目前就各高校的发展来看, 除了比拼各种硬件条件外, 还更加注重了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校史馆就像是一条无形纽带连接着全校师生员工, 它是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 是鼓舞人心、激励人心的活的教科书, 它使教职员工更加爱岗敬业, 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形成优良品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校史馆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许多高校都是在校庆来临之际才开始着手建设校史馆, 这样准备的时间比较仓促, 在校史编纂和整体布局等方面考虑的不够充分, 为后期建设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其次, 档案管理是校史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有许多高校在建设校史馆前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使许多珍贵的历史实物遗失, 导致校史馆在实物展出方面过于空洞, 只能重视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使校史馆仅有富丽堂皇的外表, 而失去了很多内涵的原汁原味。校史馆馆藏是校史馆的心脏, 心脏的不完整, 将使整个校史馆失去活力。所以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史馆功能的发挥。再次, 就是相关制度建设的不完善, 目前有很多高校校史馆还都处于初级的管理阶段, 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都没有得到完善, 使其功能和效益都没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最后, 就是相关人才的缺乏和培养, 这也是导致高校校史馆的建设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的原因。

三、对校史馆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思考

1. 做好充分准备, 为校史馆建设和管理打好基础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在校庆将近才开始着手准备校史馆建设, 这样一来在准备的时间上就比较仓促, 虽然多方面考察, 但对自身特点的考虑还是不充分, 所以导致在后期运行和管理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在校史馆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信息的时效性, 有一些数据和内容可能需要一定时期就要更新, 这里就要考虑后期信息更新时的效果和成本;还比如校史馆选址问题, 不能只考虑当前校史馆内容展示, 也要考虑后期临时办展和馆藏内容扩充等问题, 但在校史馆初期建设中这种问题往往被忽略, 所以在校史馆建设前不但要将校史编纂工作做好还要把整体布局设计好, 在选材上也要考虑便于日后管理、维护和保存, 为后期运行和管理做准备, 以免影响校史馆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成本上不必要的浪费。

2. 加强日常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充实完善校史馆内容

校史馆建设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巨资建设给人的震撼效果, 更应该重视材料和实物的收集和整理, 一件真实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展出更胜巨资的装修, 不能为了追求现代美感, 而失去了校史馆的真正意义。

在经历了校史馆整个建设后, 一些高校将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深刻反思, 加强日常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以确保校史的完整展现。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要求校史馆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归档意识, 不但要确保收集到材料的完整性, 还要确保及时将各类材料归档。校史档案管理整个流程的完整性是指工作流程的完整和材料的完整, 校史资料包括图片、文件、视频、实物等等。校史资料从收集、整理、分类、编辑、保管就是一个完整的归档过程。尽可能将各种校史资料完整的收集在一起, 这就需要校史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这样才能使校史档案不断充实丰富起来。

校史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主要指校史档案日常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校史馆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和执行校史馆相关规章制度, 确保校史馆日常管理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为了确保校史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 在日常管理中应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档案材料遗失或收集不及时等现象。

3.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加强日常管理

首先, 制度出台目的是为了可以顺利执行, 这就要求制定的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如果制度出台后悬在半空没有办法操作和执行, 那么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超出没有制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参观校史馆需先由申请部门填写申请单, 由主管部门领导和申请部门领导签字后交由校史馆管理人员以备归档, 这样校史馆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申请内容和参观客人情况准备讲解材料, 并将申请单收集、整理最后归档, 作为校史馆参观记录的依据。可有些部门为了方便, 只在参观前打电话联系, 参观后也匆忙陪同客人离去, 这样就使校史馆管理人员无法详实记录参观情况, 日后归档也造成资料缺失, 在讲解时也无法针对客人需求做重点介绍, 就使校史馆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也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埋下隐患。由此可见制度的执行性和操作性至关重要。其次, 制定的制度应具有针对性。制度应针对本校校史馆日常工作的流程和校史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制定, 只有量体裁衣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制度, 才能保障其顺利执行。最后, 制度应具有动态性, 校史馆从建设到后期的管理中所制定的制度应随不同时期发展的实际情况而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为校史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4. 合理配置专业人才, 加强管理

校史馆建成后应配置相关人才专项管理, 要求相关人员不但要做好校史馆的日常维护管理、材料整理与收集、还要做好日常的接待和讲解工作等等, 只有相关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校史馆的各项工作才能有序开展, 这也是校史馆不断发展应具备的重要条件。校史馆配置人才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从外部引进优秀人才, 来优化当前的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二是加强对内部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创新能力的培训使整体管理人员能力不断提高;三是从优秀学生干部中培养兼职管理人员, 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也为校园文化在学生中更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更加充实了管理人员的队伍, 为校史馆更加优质的服务提供了保障。

摘要:校史馆建设对高校发展意义重大, 它可以为校园文化提供展示平台, 它是学校内部、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它是活的思想政治教科书。校史馆建设存在的问题是, 校庆来临仓促建设, 档案实物流失严重, 相关制度建设薄弱。强化校史馆建设的对策, 校史馆建设要长期准备, 日常注重收集基础材料, 完善制度加强日常管理, 合理配置并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关键词:校史馆,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朱明宝.论校史馆与校史馆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11) .

[2]黄义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校史文化研究[J].CEPE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

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 篇5

关键词:校史馆,建设,步骤,意义,发展

对于每个学校而言,校史都是记载本校创立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感受本校传统文化,体会本校校园精神的基本途径。尤其是在当前的学校竞争发展中,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软实力”,是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增强学生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有效手段,是每个学校都应该重视的建设内容[1]4。以下本文就对校史馆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一、校史馆建设的意义所在

校史馆是学校记载自身发展历史进程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创立、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见证,同时也凝聚了高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成果,是一个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重要展示。建设校史馆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开展学校的优良传统教育。目前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很多学校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自身“软实力”的提升。而建设校史馆正是一项非常有力的“软实力”提升举措。这是因为校史馆能够帮助师生铭记学校的发展历程,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是学校不可多得的重要精神财富。通过建设校史馆和开展校史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校友前辈的勤奋与创新精神,促进当代学生更好地成长。

2.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建设校史馆可以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精神依靠,使师生更加团结,增强其凝聚力。同时,校史馆可以展现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是宣传本校的一个很好平台,而本校的优秀发展历程也会成为师生的骄傲,从而增强师生对本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是新时期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而建设校史馆则正是校园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保存的校史档案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经验教训,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来讲有着积极意义。

二、建设校史馆的基本步骤

对于学校而言,校史馆并不仅仅只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个精神载体。在校史馆的建设过程中,建筑物的修建只是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其内涵建设,这才是校史馆建设的主体。而要实现校史馆的内涵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基本工作。

1.校史的确定。历史是不可修改和复制的,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庄重严肃的客观事物,校史也一样。在校史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要实事求是地将校园的发展历史呈现出来。一般校史需要确定的内容主要有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校庆时间等所有与学校历史相关的内容。在确定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守两点原则,分别是尊重历史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为了好大喜功而随意篡改校史,也不可为迎合领导而夸大事实。如果在面对一件有多重反映的事件时,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以维持历史真相为前提,尽可能地选择可以提升学校声誉和凝聚力一个反映面。

2.校史的征集。校史的征集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长期工程,因为要想将学校的所有历史资料都收集起来进行整理和归拢。征集的内容包括学校从成立以来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征集渠道也非常多。而要想客观地还原历史,有时候还要对一项事件进行多方位信息搜集,以科学的分析和确定真实历史。当然,所有的校史征集工作都要在校史确定的原则下展开。一般校史的主要征集渠道有三种,分别是从档案馆获取校史信息,从学校相关部门获取校史信息,从老领导或校友的访谈中获取校史信息。

首先,档案馆中收集了大量的校史资料,在校史馆未建设之前,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教学成果等基本上都会保存在校档案馆中。因此从档案馆中可以获取大部分的校史资料,其也是校史征集的主要来源。事实上,档案馆与校史馆本身就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在某些方面的功能作用是相通的。档案馆中会保存很多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历史资料,例如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学管理改革成果、科研成果、教师职工的优秀事迹、名人轶事等等,这些都是校史征集的重要材料,并且档案馆所保存的资料的真实性较大,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客观性,是校史材料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次,虽然档案馆中保存了大量的校史资料,但是毕竟有限,有些材料还存在缺失现象,因此还需要从其他途径来系统地完善校史。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配合、协调和努力,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相关事迹,这也是校史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通过向学校相关部门征集资料的方式来完善和补充校史体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校史是可以通过访问学校的老领导与校友前辈来获取,这些领导或校友有着非常的阅历,并且亲身经历了学校的发展,对校史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还可能掌握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每个曾经陪着学校一起发展的人都是一本“活校史”,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校史征集成果,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校史征集途径。

3.校史的陈列。征集到的所有校史,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实物等,都应集中妥善地保存起来。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对校史进行分类存储。对于能够反映学校历史、体现学校特色、弘扬学校精神的代表性校史,还应布展展出。目前很多学校都设置了临时场地或永久的校史馆对校史进行陈列展览。突出个性,显示特色,避免雷同是建设校史馆所需注意的基本原则[2]20。

4.校史书籍的编撰。如同图片离不开文字说明,校史馆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校史书籍的衬托。有些无法通过布展表现的内容可以从校史书籍中补充体现出来,校史书籍可更详细系统地对校史进行说明。校史编撰,不仅丰富了档案馆馆藏,其成果还可为中国教育史增添新篇章。校史书籍的编撰必须以真实可靠的档案材料为基础,通过对征集到的大量校史信息进行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描绘出历史原貌,再现过去。编撰校史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校史的研究,向全校师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三、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校史馆建设对于学校来讲是一项重大的工作任务,在确定了校史馆建设方案后,就要积极地实施并落实校史馆建设工程。如上文所述,要想建设出一个优秀的校史馆,需要经过校史确定、征集、陈列和书籍编撰等基本步骤。当然,校史馆的建设内容并非只有这些,在其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都需要得到重视,具体有以下几点。

1.编修校史。对于学校而言,校史就是一部完整的历史书和一部历史画卷,将学校的所有历史记录下来,描绘了学校的发展轨迹,从校史中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和风格特色,同时也可以看出学校的缺陷不足和改革反思,这都将会给学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带来很大帮助。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真实客观编撰校史的基础上。所以在编修校史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最真实的史料信息,并且要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事件,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到校史中的失误和教训,尤其是要将校史中的大事、奇事、要事整理出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学校发展脉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校史是记录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但这并不代表在编修校史时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将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而是要对整个校史进行整体的编修,要能够保证校史有一个直接明了的发展主线,并体现出本校的风格和办学精神[3]29。在此笔者建议最好设置一个专门的团队来编写校史,并设计一条编修主线,然后再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素材收集和编写。除了编写团队以外,最好再设置一个审稿顾问团,以指导和完善校史的编写工作。

2.合理选址和设计校史馆。要建设校史馆,势必要有相应的建筑物。在确定校史馆建筑时,无论是选址、选型还是整体设计,都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选址方面,一定要将视线放长远,结合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将校史馆建设在一个既不影响后期学校发展建设的地方,又能够便于参观,体现大气和庄重的地方,所设计的校史馆外形要庄重而不失新颖个性,并且在内部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今后校史的续写需要。

3.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校史馆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因为这些高新科技的运用不但能够使校史馆的表现形式实现多样化,使校史的展出更富特色,还能够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影像、声音等技术能够给人以不同感官上的冲击,使校史的展出更加有趣生动,提升校史馆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同时,学校原本就是一个重视科技创新的地方,在校史馆的建设中将新型技术应用其中,也符合了学校的特质,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科技的钻研兴趣[4]53。

4.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条例。校史馆的建设并不是短期工程,而是一个长期工作,校史的确定、征集、编写和校史馆建筑的建设等工作只是校史馆建设的初期工作,在建成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史馆真正发挥其功能作用。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校史馆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史馆后期的发展水平,因此学校在建设校史馆的过程中还将其后期管理工作纳入建设工作范围内。

5.多渠道地征集校史资料。校史的种类丰富多样,征集渠道也是多种多样。即使是在校史馆建成之后,校史资料的征集活动也可以继续开展,以此来丰富和完善校史资料体系。尤其是一些故事、图片、实物等比较能吸引人的校史资料,要进行多方面搜集。这种史料更具直观性,可以让参观者与历史直接对话,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

6.重视校史讲解和后期编研工作。校史馆建成之后,一定要准备几套不同的讲解说词,以方便不同身份、不同目的的参观者更好地了解本校历史。例如为上级领导准备的解说词侧重点就要与为学生准备的解说词侧重点不同。另外,因为讲解工作是随着校史馆的发展而一直存在的,并且需要随之改进。所以笔者建议可以设置专门的讲解队伍,来全面负责这项工作。除了讲解工作需要随着校史馆的发展而改进以外,校史馆自身的馆藏内容也需要随之完善和发展,因此校史馆建设还要重视后期的编研工作。

7.其他方面。校史馆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例如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来讲,可以在校史馆中留置一定的空间,用来举办临时展览,并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活动,以丰富校史馆的工作内容,使校史馆充满活力。

四、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史馆以提升学校竞争力

建立校史馆不能各校统一模式,统一情调,要抓住特色,丰富特色馆藏,满足社会各阶层对特色信息资源的需要。强烈的独特色彩和风格是获得生机的保证。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把能体现自己学校独到之处、发挥自己优势的档案资源,进行收集、挖掘、抢救,弥补原来失去、遗忘的特色馆藏实物、照片等相关资料。其次,要开展调查研究,形式多样地保存档案资源。对于确有其物,个人或集体不愿意捐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多渠道、讲方法做工作,取得共识;对于确实有困难的,可以进行登记入册,采用借展、代为保管等方式,这样既不违背个人意愿,又达到了宣传展览的目的。再次,档案工作者本身要捕捉各类信息,主动出击,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想到做到、不遗漏、跟踪收集、注重效果地做好保存工作。全校要定期进行保护档案资源知识讲座,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档案专业课,增强全校师生档案资源意识[5]22。最后,要充分发挥校史馆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说,建设完成的校史馆必须要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要体现出一定的宣传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校史馆的最大价值。

综上所述,加强校史馆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建设校史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做好校史的确定、征集、编写和展示陈列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其中的多项细节问题,加强创新,尽可能地建设出具有本校特色和风格的独特校史馆,以此来增强校史馆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殷缨.浅谈如何建设有个性特色的职业学校校史馆[J].黑龙江档案,2012(4).

[2]胡鹏飞.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9(22).

[3]许翠花.校史馆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地[J].兰台世界,2009(10).

[4]张海蛟,金忠山.高校校史馆的文化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

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 篇6

一、档案馆校史馆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操作

1. 利用馆藏档案丰富校史馆资源。

如为发掘教学科研成果档案, 查阅馆藏卷宗上万卷, 综合史料近万份, 汇集覆盖学校百年跨度的图文2万余张 (份) , 精选和复制学籍等图文9万余张, 对收集的图文进行筛选、归纳提炼、精心加工, 编撰模拟册, 参与拍摄了纪录片, 刻录多媒体光盘, 高度整合校史馆所需的资源, 并大大丰富了档案馆的馆藏数量。

2. 开发馆藏资源构建信息平台。

在设立的校园建筑模型信息平台中, 充分利用馆藏的基建、文书等档案, 如采集和整合了校园概况、公共建筑物系列、教学大楼系列、学院办公楼系列、学生住宿系列、运动场和游泳场系列、学生食堂系列、活动中心系列、校园风光的“五湖四海一片林”系列等资源;对其建筑类型、使用面积、规划意义、具体用途等图文信心进行整合, 编撰相应的解说文稿, 置入信息平台的宣传片中。

3. 利用实物档案为展馆布展添彩。

可以借助档案馆的馆藏实物档案 (如师生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的各类奖旗、奖状及证书, 兄弟单位、国内外友人馈赠的礼品, 各级领导和名人的题词、签名以及馈赠名画和书画等) 进行布展。

4. 挖掘名人档案筹建名人纪念馆。

建设名人纪念馆是各高校在建设校史馆的同时都会考虑的项目, 笔者所在高校在建立丁颖纪念馆时, 大力挖掘名人档案资源, 如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签署的任命书, 教学科研手记等史料, 实物类的千粒稻穗、生平传记、论著、教材、讲义、手稿、奖状、证书、影片等;并通过广泛征集、走访采访、口述历史等方式, 抢救和整合了大量宝贵资源, 如胡志明赠予的友谊勋章、郭沫若签署的院士证书、捷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证书、日本学者称其为“水稻之父”的书籍、与叶剑英并肩作战以及其他珍贵图文, 丰富了档案馆名人馆藏资源。

5. 采集学籍信息建立校友信息平台。

笔者所在高校自1949年以来本专科毕业生的学籍档案保存完好;2003年以来的本专科生和毕业研究生的电子毕业照信息也较为完整, 为校史馆触摸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该平台包含校友个人照片9万余张, 集体合影照近700张, 2 000多个班级的照片汇编全都浓缩于此。

二、推进档案馆校史馆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1. 推动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 如举办档案展览、陈列、建设档案网站, 积极开展档案宣传工作。但高校档案机构提供利用的重要档案和珍贵档案, 一般不提供原件, 如有特殊需要, 应当经档案机构负责人批准。这样一来, 在现实工作中严格的利用制度和工作程序, 与档案的宣传工作存在一定冲突,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宣传工作的开展。而实施档案馆校史馆一体化建设, 可将珍贵的或重要的档案通过图文等形式在校史场馆中展出, 丰富的图文、翔实的数据和栩栩如生的展播, 可增强各界对学校的认同感, 使校史馆成为学校与社会的自然对接的场所和交流的窗口, 推动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2. 档案馆校史馆的功能拓展。

实现高校档案和校史教育资源共享, 是高校校史教育的必由之路。有的高校在筹建校史馆的同时, 在校史宣传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突破, 如有的设立网上校史馆 (展厅) , 有的在此基础上新开辟校园变迁、校训校歌校风、杰出人物等栏目, 有的将学校百年发展史的宣传片和名人纪录片置入虚拟参观功能, 在展览的形式上具有开放性、成长性, 在展览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 弥补了传统校史展览馆的不足, 并成为体现档案馆功能拓展的最好方式。

3. 加强档案馆校史馆基础建设。

场馆的长廊和主厅可绘制以百年来成长的知名人士、新旧建筑群等为主题的石雕和漆画, 以体现气势磅礴、凝练厚重;对整个场馆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建设, 如配置“多媒体信息平台”、“校友信息触摸平台”, 名人纪念馆主厅可循环播放名人纪录片, 展示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史。借助档案馆的实物档案进行布展, 可配置先驱的墓志铭文物、国家领导人题写的校名、各类奖杯奖牌奖状、国际友人和校友赠送的物品等, 展品与赠物异彩纷呈, 展览形式也独具特色。

4. 构建“二馆合一”的管理模式。

据了解, 很多高校校史馆建设都是以“筹建组”的形式去完成, 但归属问题却各不相同。笔者认为, 从科学角度看, 校史馆与档案馆实行“二馆合一”, 有利于增强它的生命力。如从形式看, 它们都记载和保管着校史资料, 仅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从渊源看, 校史馆是档案馆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它不仅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显示档案历史功能, 还可高度整合许多珍贵史料, 填补空白, 丰富馆藏;从数据化看, 档案馆对部分实物和图片等已逐步实行数据化管理, 稍经加工就是极佳的展示资源;从性能看, 校史馆的建立也是档案馆获得生机和发展的极好途径, 由于档案本身具有收集的滞后性、功能的潜在性、服务的被动性等特点, 使档案价值得不到较快较好的体现, 而校史馆的建立和开放正是扩大档案馆影响、提高档案价值、强化全民档案意识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 档案馆的收集和积累, 可为校史馆建设提供基础资源, 校史馆的展示和利用, 可为档案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蓬勃生机;从综合管理看, 校史馆与档案馆按照一个实体、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行, 将档案和校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明确机构设置, 落实人员编制、岗位责任制, 保证档案库房、设备及运转经费, 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又使效益最大化, 有利于整合档案、校史信息资源, 拓展档案、校史服务功能, 逐步建设成学校重要档案的保管基地、校史研究基地、爱国爱校教育基地以及档案和校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心, 促进档案、校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因此, “二馆合一”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功能互补和资源共存

参考文献

[1].刘守华.拓展档案馆社会服务的广阔空间[J].中国档案, 2006.5

[2].蔡颖.百年校史展览馆建设之我见[J].广东档案, 2009.6

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 篇7

校史是一所大学发展轨迹的真正记录, 是学校发展的见证, 是学校历史的积淀, 是大学文化的映射和风格体现, 是一所大学“自我反省”和寻求发展的重要证据。校史馆的陈列内容, 能够对师生起到榜样传承作用, 同时对学校和师生起到规范约束和熏陶之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挖掘和梳理校史来促进文化建设资源。现代化的校史展览馆, 除了平面展示, 还要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声、光、电等展示手段, 来加强校史展览馆的展示效果。

2 多媒体信息技术概念

多媒体信息技术,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它分为两部分:“多”和“媒体”。“多”意味着不止一个;“媒体”的含义是指中介物、媒介物、传递信息的工具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各种非数值媒体信息在计算机内以数字形式表示, 并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体概念——计算机多媒体。由此把原来只能承担数值运算任务的计算机发展成为能对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活动视频和动画等多种非数值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呈现和传输的综合性工具。因此, 在计算信息技术领域, “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用来存储信息的物理实体, 如磁带、磁盘、光盘和半导体存储器 (U盘和移动硬盘) 等;二是信息表现和传播的非实物载体, 如数字、文本、声音、图形、图像、音频、活动视频和动画等。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载体的集成性、可控性和交互性, 以及信息处理的数字化等关键特性, 多媒体技术的范围相当广泛, 包括音频技术、视频技术、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大容量光学存储技术、超文本和超媒体连接技术、媒体同步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

3 多媒体技术在校史展览馆建设中的应用

3.1 多媒体技术辅助设计前期平面和场景模拟效果

以南京理工大学校史展览馆为例, 该馆建筑面积2895平方米, 其中布展面积2500平方米, 展线长度2173米, 平面布展图片 (含表格) 1892幅, 实物 (含复制件) 673件, 雕塑与场景还原9处, 多媒体设备12台 (套) (包括环幕影院系统, 视频、音频播放系统, 互动查询系统, 电子沙盘系统等) 。由中控系统控制的大量声、光、电设备以多种展出形式加强了校史展览馆的可看性、功能性和艺术性。

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 这些设备和展示, 都依赖于早期的平面设计和场景模拟, 要通过多媒体设计出来, 多媒体技术在校史馆早期的设计方案和效果展示中,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数字图像处理是展馆设计的关键技术

无论以何种形式展示, 除了展览大纲和文稿编辑以外, 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资料素材的收集、整理、编辑。使用扫描仪和数码相机作为静图素材 (图像) 采集与制作的工具。即将来源于各相关档案部门的馆藏图片档案、从历届校友处征集来的图片史料等予以采集而用于展览, 一般形成PSD (Photoshop) 或JPG (JPEG) 文件格式。

第一, 扫描仪是静止图像输入的主要设备, 可对正片、负片、反转片、图表等平面图稿进行扫描, 还可借助OCR识别软件进行印刷文字的识别, 有助于文本的大量输入。一般的照片可以选择300dpi扫描精度, 对于刊载于不同年代的报刊、杂志、画册上的印刷图片则选择去网纹方式扫描, 对于局部高精度方式扫描时则应先通过预览准确定位扫描区域, 以免扫描图像数据量太大而耗费处理时间。

第二, 数码相机是一种能够进行拍摄, 并通过内部处理将拍摄到的景物转换成数字图像的特殊照相机, 与普通传统照相机相比的优越之处在于拍摄的照片是数字化图像, 因此省去了胶片及冲洗的过程, 并且是直接将采集的数字图像信息保存在内部存储器 (DRAM或小型磁盘) 中, 由于带有与通用计算机通信的标准接口, 可以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所有技术。可用于建筑物实景、会议活动场景、实物等的拍摄, 以及对于年代久远, 且因扫描仪的热度会损坏照片表面药膜而不能扫描, 或者史料提供者不愿将照片提供扫描时进行翻拍。

第三, 对于相关单位提供的数码图片需要做审核、鉴别, 对于尺寸小于1MB的图片, 如果要利用其进行大画幅展示时则会出现马赛克而影响画面效果, 则不予采用。

3.3 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展板

对于收集到的图片、文献、证书等静图素材进行处理, 从而能够向策展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提供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图片。我们通常运用Photoshop工具软件或ACDsee工具软件等编辑静图素材。使用Photoshop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处理, 要注意的是处理素材要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要让处理后的素材从色调上和展板的主色调一致或者视觉上和谐平衡, 第二要让处理后的素材大小符合我们之前所划分好的区域大小。

展板是校史馆展出的最重要的成品, 展板的风格设计、展板的套头、色彩、整体格局的规划, 决定了展馆的品味和展示实力, 在展板的早期设计中, 必须依赖多媒体展示技术和手段, 才能将展板设计做的超前、美观、使用, 也只有在信息技术设计效果图定稿的情况下, 才可以保障展板的后期制作顺利和成品效果。

3.4 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参观中的人机互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使得各种数据终端可以方便地接收和传递数据图像。高校校史馆的参观人群在场馆参观中, 由于个人手持的终端可以方便地接收到各种数据, 因此在参观中可以自行接收各种数据并实现人机互动式的交流, 增强了互动效果, 使得现代场馆的展示效果更为生动。

在国内一些大型的场馆建设中, 纷纷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现代化的互动环节, 使得更多的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 呈现在现代化的场馆中, 参观者在等待、游览、休憩中, 均可以凭借方便的数据终端, 获得更多的浏览内容, 感受展板和实景之外的很多文化、人文知识, 不仅提高了场馆展示的感染力, 更主要的是让人们更为方便地亲近校史馆, 感受更多的校史与人文!

3.5 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高校虚拟校史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高校校史馆纷纷运用各种声光电技术, 全方位展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 成为广大师生、来访校友和社会各界了解和领略高校发展的第一选择。然而对于一个高校来说, 无论校史馆设计和装修的多么厚重和大气磅礴, 但是实际参观者往往只有身临其馆, 才能感受其风范。

建立数字化三维实景校史馆, 运用多媒体技术全力打造虚拟的网上校史馆, 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 不论是在校师生, 还是远离母校的毕业生, 还是远在异地的社会各界人士, 均可以通过浏览网上三维校史馆, 了解一所高校的前世今生、学科背景、杰出校友、科研成就等内容, 同时可以实景感受那份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和岁月积淀出的校园风貌, 充分了解一所高校的整体风貌和办学实力和学科影响力。虚拟校史馆的建设, 依托多媒体展示技术才使得高校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扩大, 全力提升了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成为高校最耀眼的文化名片。

摘要:校史展览馆真实的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传承了高校的精神文化和风格特色,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和发展载体。本文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 在校史展览馆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校史馆,多媒体技术,图像采集与制作

参考文献

[1]杨丽丽.计算机技术在展板制作中的应用[J].新疆化学工业学校:电子世界, 2013 (18) .

[2]李磊.校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科教导刊, 2012 (5) :上.

[3]赵勤.校史与大学文化[J].宁夏大学:内江科技, 2009 (1) .

上一篇:鼻饲治疗下一篇:渗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