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化教育(精选12篇)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1
摘要:数字化即信息数字化,是指把人们能接受的各种信息通过某种手段转化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以便计算机进行处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音乐数字化教育的优势是领域更广、功能更强、更贴近大众。可以通过视唱练耳自修听力教室的建立,寻找多种渠道建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及结合网络和数码乐器,开展网络教育等手段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数字化革命。
关键词:数字化,优势,措施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全国各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优秀的传统音乐教学合理引入了多媒体、网络、MI-DI技术后,会使教学效果相得益彰,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高校音乐数字化教育的历史前提
以前,普通高校教师教学模式十分老化,相当多的院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依然沿用古老、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几盘老磁带,教师讲,课堂学生听的少,能听到的也只是单调的钢琴,缺少交流。以传统的和声教学为例,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面对乐谱大多很难在心中形成音乐形象,靠钢琴视奏,因为题量大,学习时间紧,也只能一带而过,支离破碎,很难每题都做到完整。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面对乐谱,脑袋里的音乐形象被斯波索宾的条条框框所替代。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也只能用条条框框的语言来描述丰富变化的和声。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忘记:任何语言在音乐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有时甚至显得多余。但他无能为力。恶性循环就这样被写成了历史。在这段历史上.有无数的学子失去了对和声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对和声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这无疑已经给他们的深入学习音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音乐数字化教育的优势
1、领域更广
目前,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大量进入家庭、机关和学校,多媒体计算机在人们的学习娱乐、机关办公和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界,许多音乐院系把电脑音乐系统和多媒体电脑结合起来,构成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是多媒体电脑与电脑音乐系统的结合,把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功能与音乐设备、音乐软件相结合,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方式展示音乐教学内容,数字技术更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产业等各个领域之中,对音乐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功能更强
数字技术对音乐存储、传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音乐编辑制作软件。可以极大地方便作者的修改和创作,而且在节奏、音色上可以量化统一,避免人为过失造成的错误施教。而学生们也可以更自由地通过音乐软件熟悉掌握音乐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3、更贴近大众
以前我们所拥有的大量音响资料中,有不少是以磁带、录像带为载体,它们采用模拟手段记录声音信号.这些资料经长期使用,在放音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一旦这些噪音叠加在声音信号上,会使音质劣化,影响声音的正确表达,影响听者的情绪。现代人采用数字音频技术把模拟信号经音频卡处理成数字信号,录入电脑,再经过音频编辑,降噪处理,把它们以.wav、.wma或.mp 3等数字音频格式保存下来,最终可将它们刻成CD保存,也可随时在电脑中点击播放。因此数字技术在深入音乐管理、音乐教学的同时,也正逐步走向大众,使高保真的音乐与人们随身相伴。
三、数字化革命的具体实施
1、视唱练耳自修听力教室的建立
建立视唱练耳自修听力教室是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前提。最简单的配置就是一台电脑加上M IDI键盘。MIDI键盘可以是电子合成器或带MIDI接口的电子琴、数码钢琴。用作专门音乐教学的多媒体电脑、声卡应尽量专业些。要使声音质量真实还原,可以配置较好的话筒(如SHURE)、功放、音箱(杜希3.1型)等。另外,视频分配器可将电脑或DVD机的图像在电视机或大屏幕上投影再现,适合集体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再添置几台数码钢琴,供集体课或兴趣小组学习用。
2、寻找多种渠道,建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1)网上下载
可以从因特网上把一些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及各种素材资源,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网址加入专门的收藏夹,如洪啸音乐教育网站(主要栏目有音乐交流、音乐资源精品、艺术教育专栏、音乐知识集锦等)、百度音乐网站(可通过百度搜索到体裁各异的多种音频格式的音乐作品及相关歌词,较为快捷)、古典音乐网站(该站点有古典快讯、音乐家及其作品介绍、乐团介绍、唱片评论等栏目)、中音网(一个综合性音乐技术网站,重点介绍MIDI制作技术、数字音频技术及相关产品)等。
(2)制作和运用教学软件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制作工具,常用的有Powerpoint和Authware软件制作实用性较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融入教学资源库中即时调用,也可直接运用现有的音乐教学软件,如视唱练耳软件《Ear Master》等。
(3)合理运用各种专业音乐软件
制作软件首推cakewalk/sonar。这是一款非常专业的音乐编辑软件,界面清晰,操作简单,可以通过外部MIDI设备,完成音乐制作的全过程。运用它可以让学生了解乐器的音色、和声的编配、旋律的走向、节奏的组合、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变化、力度的强弱,用于课堂教学非常直观而生动。并可结合使用一款功能强大的音频编辑软件Samplitude及一款强大的自动伴奏软件Band in A Box,使音乐制作效果更佳。
3、结合网络和数码乐器,开展网络教育
网络,指将几台计算机通过网络适配卡、网络传输线等硬件,以及网络操作系统的软件连接而成的一个系统。通常网络按照区域大小,可分广域网(WAN)、中型网(MAN)和局域网(LAN)三种。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既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又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难题。现代远程音乐教育的优势在于:共享“名校、名师、名课”等优质教学资源,突破音乐教育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平等性;广泛性。
应该说,在人类跨入21世纪后,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历史赋予教育新的机遇。同时随着网络、MIDI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音乐教学必将使传统的音乐课堂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丰富的课堂视听、规范的课堂内容、统一的课堂进度将是这一革命显而易见的阶段性成果。我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音乐教育应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音乐制作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数字化教学手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使高校音乐教育朝着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杨莉:《论高校音乐教学面临的数字化变革》[J].江西: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6).
[2]孟令红:《周淑媛.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数字化革命》[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6).
[3]黄米:《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化音乐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20).
[4]朱峰、邢英莺:《浅谈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1).
[5]石娜:《数字化音乐教育技术探讨》[J].何难教育学院学报,2006(2).
[6]钟善金、李启福:《应用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现代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2
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 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一、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总体框架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以学校现有网络为基础,以服务于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为目的,建立在学校数据中心之上,涵盖了学校的信息化标准管理、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与设备管理、行政办公管理、数字图书资料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信息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解决方案的重点是解决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厂家、不同产品、不同运行环境、不同开发工具开发的应用系统的集成。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如下:
从上图可看出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框架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基础设施层:是数字化校园软硬件支撑系统,包括网络资源、硬件服务器、存储、支撑软件等。
2.应用系统基础平台: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数据库平台、公共通讯平台等。3.应用系统层:是面向学校各部处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和面向师生的各类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分为管理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具体如下: 管理中心包括学校现有应用系统和新建应用系统;
资源中心是指整个学校的各类资源库、资源库的管理、资源服务; 服务中心是指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和人工服务,包括管理中心、资源中心提供的信息服务,邮件、短信、即时消息等通讯服务,一卡通服务,软硬件运维服务等。4.信息服务层:为各级领导、相关管理员、教师、学生提供各种个人业务操作服务、查询、报表、统计分析、决策等。
5.信息安全体系:数字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评估、安全技术等。
6.信息标准/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维保障体系等。
二、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建设内容
1.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包括:
①网络硬件支撑平台建设;
②软件支撑平台建设,含数据库、应用服务器、身份认证、门户等;
③信息标准建设,含数据标准、软硬件平台标准及开发规范、信息集成、交换标准与规范、信息化管理规范;
④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建设,为学生、教师、行政办公人员等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⑤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含统一用户管理(LDAP)、单点登入、认证与授权管理、访问控制、审计与监控;
⑥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含数据中心库、数据交换配置、数据交换(数据抽取与订阅)、师生数字档案、数据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报表;
⑦公共通讯平台建设,含邮件、短信、即时消息、通知公告。
2.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就是学校各部处的应用系统建设。
3.数字资产平台建设包括:数字学术资源库、数字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网络教学平台等。
4.学校现有应用系统的集成。
三、信息标准及基础平台
1.信息标准
通过信息标准的建设将为学校建立一个符合国际、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的,能够用于规范学校应用系统长期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学校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的建设遵循如下思路:
①涉及到国家和教育部已颁布的标准,要采用已颁布的标准;
②涉及到学校关于信息管理已经颁布执行的标准,要采用学校已颁布的执行标准;
③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从学校实际应用需求出发考虑;
④学校后上系统必须符合学校的信息标准--《信息标准》;⑤《信息化标准》可维护。
数据标准的建设内容:
数据标准的内容建设包括数据编码原则和数据标准内容。
数据标准代码集:国家标准代码子集、教育部标准代码子集、学会(或高教行业)标准代码子集、学校标准代码子集。
数据标准内容的建设将从两个维度来进行梳理,一个面向主题对象的人(学生、教师)、财、物,一个是面向管理、教学、科研、生活。
①学校管理数据子集 ②学生管理数据子集 ③教学管理数据子集
④教职工管理数据子集 ⑤科研管理数据子集 ⑥财务管理数据子集
⑦资产与设备管理数据子集 ⑧办公管理数据子集 ⑨校友管理数据子集
信息标准的建设流程:
2.统一信息门户平台
统一信息门户是学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各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构件整合和部署的平台,它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门户提供学校门户布局定义、内容定义、二级门户网站模板自定义;师生个性化WEB桌面页面风格、布局、内容自定义;师生在各业务系统集成后的功能等方面的定制工具,快速完成后台应用构件基于规划的展现,同时为个性化服务打下了基础。数字化校园信息信息平台的各类用户可以通过信息门户灵活的得到个性化服务(一站式服务中心)。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包括如下的内容:
①门户支撑框架;
②门户网站内容管理;
③应用系统集成;
④个性化定制功能;
⑤个人办公子系统;
⑥支持全站搜索引擎。
3.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建设,针对学校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的用户身份进行身份(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整合,实现以下目标:
①建立统一的集中身份库(LDAP)--统一身份数据中心;
②在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集中身份库的基础上,实现用户信息的自动同步处理等功能;
③建立全校的统一认证中心CAS(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
④提供基于单点登录(简称:SSO)的解决方案;
⑤通过认证和授权,用户对于资源的访问受到合理的管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服务的针对性。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将实现如下的功能
①统一用户身份管理:实现用户信息的集中管理,用户信息规范命名、统一存储,用户ID全局唯一,并提供标准接口,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用户身份的同步,支持海量的基于LDAP目录服务器的用户数据存储和管理功能;
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用户认证采用集中统一方式,支持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等认证方式,支持B/S和C/S等多种应用。
③单点登录:支持多个应用系统(包括B/S和C/S)间的单点登录,数字化校园中所有的应用系统通过SSO单点登录系统来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
④统一权限管理:支持多种权限管理方式,如单独授权、按角色授权和分级授权等。
⑤统一资源访问控制:能够提供细粒度的资源访问控制,包括对网页、按钮、菜单、文件、数据库字段级的访问控制
⑥资源访问安全审计:用户登录应用系统后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按需记入日志,具备完善的日志管理功能,能详细记录对所有信息的操作和变化情况,以便事后对用户操作进行审计,建立完善的事后追溯机制。
⑦开放接口:开放的支持不同开发语言、不同应用服务器平台实现的应用系统的认证集成方式(Java、.net、ASP、PHP 等),包括WebService、API等方式,保证以后应用系统能方便纳入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
4.数据中心平台
数据中心方案:
①在共享库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展数据的集成范围,形成大而全的数据中心,全校数据统计分析、智能决策支持的权威数据库;
②数据库能集成到数据数据中心运行的应用系统尽可能集成到数据中心运行,数据中心可以成为后续开发各种应用系统的通用数据库平台;
③对于需独立运行的应用系统,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来实现数据的集成与共享;
④制定规范的数据变更流程,实现谁产生、谁维护、谁负责的权威数据源。
通过把源数据的数据抽取到数据中心,并转换成标准的数据格式,然后进入目标数据库。
数据综合查询
综合查询共享数据平台从各个业务系统抽取出数据后,使共享数据平台的数据无论是从横向的全校范围内,还是纵向的时间积累上,都是最全面的,最规范的,最权威的数据,供教师、职工、学生、领导查询。配置与查询的关系图如图所示:
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及其他人员凭系统管理员或各业务系统查询配置管理员设置的账号功能权限和查询配置进行方便的查询。
5.现有系统的集成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3
关键词:云概念;云技术;高校教育云;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5-0055-05
一、前言
“数字化校园”从最早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历经几次大跨度的建设之后,也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就国内高校来看,大部分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高校基本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对于“数字化校园”后续的建设大概有两个走向,一个是更深入的“数字化”研究或者说是“智能化”的研究,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围绕高校内外的大范围的数据采集处理,以及立体化的分析,以提供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智慧化”管理和长远的决策参考;另一个走向是从单纯校园的信息化管理走向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回归高校的本职。信息化建设是全球大趋势,就高校来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便了校园的日常管理,提高了教师职工的办公效率,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提升了大家关注网络、积极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个体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个体所具有良好的网络知识技能是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今天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基本上是一个很完整的大平台,综合了用户的单点登录、按角色分配权限、数据的双向多系统流动等功能。在其整合的业务系统中包括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党务管理等。部分高校还增加了网络教学系统,它是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平台,也算是基于数字化校园项目的简单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尝试。然而,网络教学系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始终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不外有三条:第一应用单一,使用也比较繁琐,不够简单和人性;第二空间不够开放,资源不够丰富;第三系统的建设缺乏持续性和长远性。基于此,本文考虑引入前沿的云概念和云技术,尝试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基础上的,以服务教学科研、服务教师学生为主的高校教育云。
二、云概念和云技术
1.定义
就信息化建设层面而言,所谓云概念,是将用户体验与信息资源、系统应用的分离,所有的信息资源和系统应用都以一体的云的形式呈现,对用户透明,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云中以定制形式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应用。当前的云概念,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在云概念中,能够实现将所有信息资源和系统应用以一体云的形式呈现的技术就是云技术。云技术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技术按照服务的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这里所谓的层次,是分层体系架构意义上的“层次”。IaaS、PaaS和SaaS分别在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和应用软件层实现。
2.优势分析
采用云概念,使得系统资源的“建”和客户的“用”进行适当的分离,相互之间保留一定的透明度,将用者和建者的关注点进行区分,从而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更深度的建设和挖掘。而云技术则将云概念具体化,将云分为硬环境资源、软环境资源以及系统应用资源三个实体层面,每个层面都能单独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同时,在云内同一层面的资源相互之间都能实现共享共用,将本层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三个层面各自功能区分如表所示。
如此,理论上,采用云概念和云技术,我们能够构建出一个足够持久和庞大的软、硬件环境的资源空间,而所有的应用都将部署其上,这些应用再通过互联的端口共享全部的数据,所有的用户按照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从部署的云空间中获取各自所需的资源、环境或信息。
3.技术实现
当前云技术比较典型和成功的一例实现就是虚拟化系列产品如Citrix XenServer 、微软 Windows Server 2008 Hyper-V 、VMware ESX Server等。其中,XenServer是市场上唯一一款免费的、经云验证的企业级虚拟化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可实现实时迁移和集中管理多节点等重要功能。Hyper-V则是微软的一款虚拟化产品,是微软第一个采用类似Vmware和Citrix开源Xen一样的基于hypervisor的技术。VMware ESX Server则是Vmware公司的主力产品,它是具有高级资源管理功能高效,灵活的虚拟主机平台。目前主流的虚拟化系列产品及其衍生的软件已经全部实现了服务器、交换网络甚至是防火墙的虚拟化。这些技术实现为基于其上的大规模云部署和云应用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教育云构建研究
1.教育云概念和定义
对于教育云,就像当年的数字化校园一样,从来就不曾有过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专家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相对模糊的概念。其中较为典型的如2012年祝智庭教授对教育云的描述:“教育云是一个面向教育的行业云,它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子类,也是云计算应用系统的一个子类。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云通常包括面向服务的学科教研网、教学博客、教育即时通讯、教育共享资源库、教研培训服务平台、学生学习服务平台、教育电子政务平台、社区教育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应用。”2014年兰孝臣等人在祝智庭教授对教育云概念描述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应用和教育理论两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教育云是在对云计算技术继承的基础上能够为各类教育人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且对教育基本理论具有变革性促进作用的理论和实践。”2015年吴砥等人对教育云做了如下的定义:“教育云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通过提供按需服务、动态调配的服务模式,面向教育机构、教育提供者和接受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等应用服务,教育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为传统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提供便利,更在于创新传统教学和管理模式。”
在这里本文并不想对教育做概括性定义,综合前辈学者对教育云概念的讨论,本文提取出教育云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基于云概念和云技术应用的属性;二是面向教学、科研服务的属性。对于高校教育云的构建,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属性进行规划、部署和实施。
2.高校教育云目前研究和应用状况
教育云其实包括了三个分类:公有教育云、私有教育云以及混合教育云。公有教育云主要由政府负责构建和推广,私有教育云则主要由全国各个地区的大、中、小院校独立构建和推广,混合云相对比较特别,它同时包括了私有云和公有云。本文中的高校教育云主要是指高校自己构建的服务于本校师生和校友的私有云。当前高校教育云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理论研究居多而实践应用较少。
较早的理论研究如2011年安阳师范学院的王继鹏的《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2012年李文广的《浅谈基础教育云的构建和运营模式》以及祝智庭、杨志和的《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3年王斌等人的《国家教育云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2014年蒋东兴等人的《区域教育云系统功能与建设模式探讨》;2015年吴砥等人的《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研究》等等。对于教育云的理论研究从初探到关键技术分析,再到服务标准体系研究,理论的探索逐步深入和精细。
(2)在理论研究中以云技术和云平台架构研究居多,面向教学、科研的服务需求和应用规范研究较少。
2011年王继鹏在《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文中相对完整和系统的提出了教育云平台构建应该具有的六层结构,分别为硬件资源层、虚拟服务层、基础管理层、中间件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服务层。此后大部分的理论研究都是以云计算、云技术为关注点围绕此六层结构进行扩展和剖析。如《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技术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构建》等等。这些研究大多对平台底层云技术架构关注较多,而对直接面向师生教学、科研的各类服务需求调研较少。
(3)对高校教育云的实践更多侧重于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师生互动、个性化服务、学习效果分析等更多细节化的应用考虑较少。
如《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教育云资源管理平台构建研究与实现》、《基于教育云资源平台的远程教育研究》论文对教育云资源的构建都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4)高校教育云实践中的一些规范和标准正在逐步确立。
2015年吴砥等人的《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在云平台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层面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了教育云基础规范、教育云支撑技术相关规范、教育云应用相关规范以及教育云运营服务规范等四个层次。随着高校教育云平台构建理论的成熟以及很多高校参与教育云建设的实践逐步增多,高校教育云规划以及应用中的很多规范和标准也渐渐被重视,并正在逐步确立。
3.高校教育云构建思路以及概念框架
本文认为今天高校教育云的构建,无论从学术理论上还是从产品技术上都已经足够成熟。构建一个性能稳定、功能完善,能够长远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教育云平台具备了完全的可能性。而在实际的构建中,本文认为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云的概念是在数字化校园之后出现的,在这之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已经历多年的建设,系统平台相对已经比较稳固,用户对数字化校园平台也已熟悉。所以教育云的构建必然是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进而完善其功能布局。
(2)教育云主要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因而应用需求的调研也应该偏向于此。需要广泛收集高校师生对平台的使用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
(3)教育云的构建应该充分利用好目前技术发展上的两个优势:一个是快速发展的移动网络的优势,将应用与师生的移动客户端结合,保证师生随时随地能够访问教育云;二是日臻完善的大数据应用优势,做好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分析决策功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智能化服务。
由此,本文勾勒出如图1所示的高校教育云概念框架。
高校教育云概念框架,以虚拟云为技术基础,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基础,突出科研和教学服务,同时加强移动、存储服务,以规范化的手段进行管理,用大数据方法对所有系统数据进行实时的判断分析,进而做出智能决策并及时反馈到各项服务中,对服务的效果做出评价并做出自动调整。
四、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的构建
1.基础平台
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基础平台部署了10台华为CH121刀片服务器和100T的SAS存储,以万兆流量的锐捷12000为上连汇聚,通过H3CH虚拟化云软件将所有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和所有的存储资源汇成庞大的云资源池,再由H3CH云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的分配管理。基础平台的总体架构示意如图2所示。
H3C虚拟化软件能够对所有的资源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并进行事件分析,提供精确的报表。同时还能对每一个虚拟机系统进行必要的自动容灾备份。
基础平台中服务器硬件和存储硬件的网络链接拓扑如图3所示。
每台华为刀片服务器和EMC存储都自带两台光交保证了网络链路的双连热备。虚拟化软件将网络和硬件资源虚拟化,形成虚拟资源池,利用虚拟资源池创建的虚拟主机作为云管理机对所有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基础平台的网络部分被虚拟配置为三个VLAN,通过虚拟交换机进行划分。其中一个VLAN为管理段,一个为Web站群服务段,另一个为系统平台应用段。同时华为刀片服务器也被分为三个组:一组服务于数字化校园平台;一组服务于教学、科研系统;一组服务于资源管理。
2.系统和应用平台
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服务管理、统一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三大基础平台上,以服务师生为目标,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部署。警院教育云首先从逻辑上划分了三个服务区,分别为互动服务区、教学服务区、科研服务区。服务区与数字化校园平台之间有专门的接口,能够随时进行扩展对接。其中互动服务区内部署了师生互动交流系统、家长学校互动系统、远程案件会商互诊系统以及移动交互平台(包括校园移动APP和警院企业号等)。教学服务区和科研服务区以校园私有云盘为基础,分别部署了MOOC系统、教务系统、网教系统、科研问题在线咨询系统以及学生课题申报和查询系统。警院教育云还引入了HADOOP以及数据仓库技术,构建了全院校情分析预判系统,对学院每天产生的结构和非机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的分析研判,自动决策。完整的警院教育云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警院教育云内所有新增的系统都与数字化校园进行了无缝集成,人员信息、业务信息、新闻通知全部自动汇聚到统一的数据中心进行灵活调配,分类管理。在用户端则实现了个性化的订制管理,按照需求定制私人的通知信息。通过强大的校内云搜索引擎,学生能够快速搜索到所需的任何校内信息。比如专业课程教师发布的知识要点和难点,比如其他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心得感悟等等,还能实时通过各种移动终端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每日校情分析,按照制定好的策略自动进行分析、摘要,并分发到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邮箱和手机终端,以供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参考决策。
3.构建标准和操作规范
教育云内系统多,数据多,操作多,结构复杂。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构建标准和操作规范必然造成云系统内部的运行混乱。为此,学院专门制定了以下的构建标准和操作规范:
(1)构建标准:
①支撑技术标准。包括了《PaaS 需求和架构》、《云际网络和基础设施框架》、《开放云计算接口》、《网格计算和云计算技术:互操作和通信标准》等等;
②应用标准。包括了《学习资源元数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网络课程建设和评价标准》以及云数据采集输入标准、云数据的存储标准、云数据过滤和分类标准、网上课程评价标准等;
③安全标准。包括《云计算安全高层框架》、《云计算运营安全指南》、《SaaS 应用环境的安全功能需求》、《云计算安全障碍与缓和措施》等等。
(2)操作规范:
①云平台管理规范。包括对云基础平台的资源调配、健康检查、安全监控等具体的操作规范;
②云系统管理规范。包括云内各类系统的后台管理、功能扩展、版面配置等具体的操作规范;
③云信息共建规范。包括单个系统的信息操作规范以及多个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操作规范;
④教育云的安全规范。包括网络安全检查操作规范、系统检查操作规范、新系统引入操作规范、数据引入操作规范等等。
同时在教育云推广应用上,学院还专门制定了一些奖惩措施,如:在资源平台的建设上,规定任课教师必须承担一定的资源建设任务,对优秀的资源给予创建者适当的物质奖励。学院每学年也都会定期举办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对于获选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学生方面,也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教育云平台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学院课题的申报,大数据能够及时统计出学生对学院教育云的使用情况,对于积极主动使用云系统的学生将会给予各类奖励。
五、结束语
高校教育云的构建是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必然环节。事实上高校教育云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能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它能刺激教师相互之间切磋共勉,为平台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了自我学习,不断探索的能力。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的构建还未最终完成,一些功能构想还处在实践摸索之中,但应用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广大的师生正逐步融入其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最后,希望能以本文中浅薄的经验为其他高校教育云的构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继鹏.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22-24.
[2]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6-9.
[3]李文广.浅谈基础教育云的构建和运营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5.
[4]王斌,李楠,孙月新,张海英.国家教育云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3(5):13-15.
[5]蒋东兴,袁芳,吴海燕,付小龙.区域教育云系统功能与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19-22.
[6]兰孝臣,刘志勇,王伟,朱高侠.国内教育云研究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14(2):33-36.
[7]吴砥,彭娴,张家琼,罗莉捷.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5):23-25.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4
一、高校摄影专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注重对技术的培养, 作品缺少艺术感
我国高校摄影专业采取的还是相对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种场景拍摄的能力。教师上课的内容都是在教育学生如何学习摄影技术, 例如相机的基本构造、摄影器材的应用、摄影滤光镜、摄影光线如何运用以及各种专题电影如何拍摄等等。由此可以看出, 高校摄影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摄影技术的培养, 但是一个打动人心的摄影作品, 光靠作者运用熟练的摄影技巧是绝对不够的,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一定是有着闪光点, 摄像画面有着丰富的内涵, 只有有内涵有寓意的摄影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摄影作品。学校只注重对于摄影技术的培养, 而忽视对学生艺术感的培养, 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难以打动观众。
(二) 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方式单一
在高校摄影教学课程中, 首先是有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知识的讲授, 然后布置教学任务, 让学生自行进行实践练习拍摄。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往往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平衡, 学生对于老师每次长达一个半小时一节的理论课知识听得昏昏欲睡, 毫无兴趣。并且由于是采取课下完成摄影作品的拍摄, 学生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无法及时向老师请教。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比较少, 而摄影又是一门需要老师带领和不断指点的课程, 因此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三) 师资水平缺乏
任职高校摄影教育专业的老师, 大多都是纸上谈兵, 只懂得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水平较差。教师本身就缺少实践教学的能力, 并且高校教师由于长时间的在学校任课, 几乎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接触其他的社会生活比较少, 自身的视野就不开阔, 又怎么能够培养学生新见识和新思想呢?
(四) 摄影设备落后
前些年, 学校还建立摄影棚。但是近些年来, 数码相机发展迅速, 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前建立的摄影棚视是为了处理胶片相机和银盐感光胶片, 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用不上了。而且在后期操作和处理照片的过程中, 学校的计算机比较落后, 无法和摄影相配合。还有摄影教育专业的学费本身就比较昂贵, 学生除了支付高昂的学费外, 还要买摄影器材, 这对学生的负担非常大。学校在这方面没有给予学生支持, 有的学校并不提供给学生摄影器材, 即使配备了摄影器材, 也是参差不齐, 所以有的学生即使是学摄影专业的, 但是并没有怎么碰过摄影器材。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摄影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 更新高校摄影教育的教学理念, 与社会密切结合
高校摄影教育专业要适应数字化的时代要求, 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 因此高校摄影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不只对学生的摄影技术全方面的培养, 也要让学生贴近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的艺术感。
1. 真实性
摄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拍摄的影像画面具有准确性和逼真性。但是对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摄影照片是否真实受到了质疑和考验, 现在我们最爱开一句玩笑就是说“某某某是个照片骗子”, 因为现在的照片可以PS或者合成, 这就造成了摄影失真的现象。在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领域, 新闻造假事件也屡见不鲜, 例如“周老虎”事件。这些都让公众开始对摄影这个行业产生质疑。因此在高校, 我们不仅是要培养摄影专业学生的良好摄影技术, 还要培养他们的教学理念, 学会拍摄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用事实来说话。
2. 艺术感
我认为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好的摄影技术, 更需要具有艺术感。如果一幅作品在技术层面无法挑出任何毛病, 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优秀的作品。但是能够被称为艺术品的作品一定是具有故事的, 它不仅能清晰的表达出作者想要给观众表达的画面和意图, 还能够震撼观众的心灵。我们看大师的作品往往就会有这种感觉, 例如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的名作《大眼睛》, 这幅作品是反映贫困地区儿童艰难求学的作品, 曾让很多看过它的观众流下同情的热泪。这样具有艺术感的作品无论经过多少的岁月, 都不会过时, 都依旧会给观众带来震撼和心灵的感悟与洗涤。
(二) 创新高校摄影的教学方法
摄影专业是一门非常讲究灵性和质感的专业, 并不是说学生学的理论知识扎实、拍摄的作品多, 就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同和青睐。摄影需要的是好作品, 那么怎样能够拍摄出好作品?首先就是要创新高校摄影的教学方法, 不能将学生们局限于一个小环境里, 而是要让他们走出去, 亲身的去感知和理解这个社会, 去挖掘人民群众关注的素材。学校可以指定每三次理论课就进行一次课外摄影实践课, 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进行摄影实践, 学生在拍摄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及时地给予指导, 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高学生的拍摄技巧。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摄影展比赛, 来激发学生对摄影的热爱, 还可以联系一些相关的公司, 让学生们参加一些商业性的摄影活动等。
(三) 引进高素质人才
学校聘用人才不要过于局限化, 可以短期聘用专业人士到校讲课, 或者组织拍摄经验丰富的人进行学术交流。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交作业, 让老师进行批改, 还可以拍摄自己的作品, 然后进行上传。老师和学生可以对其他学生上传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打分, 还可以利用排名制, 设立周排行榜、月排行榜和年排行榜, 对于那些在排行榜上的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这种做法能够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方便老师更多的指导学生。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拍摄作品的信心。高校的摄影教育专业也要时刻的关注国际摄影方面的新动态, 将国外最新的摄影教育思想引入到我们高校的摄影教育课程中来, 全面的提高我国高校摄影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四) 完善设备
学校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首先使学校的计算机配备升级, 适用于摄影专业的学生进行后期的摄影处理和摄影制作。其次学校需要减轻学生负担, 为学生配备比较完善的摄影器材, 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最后学校可以举办摄影展, 并且设立奖金制度, 在比赛中, 对获得较好摄影名次的学生给予奖励, 鼓舞他们再接再厉, 拍摄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来。
三、结论
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 它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要求高校要适当的调节摄影专业的课程。本文根据我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措施, 就是希望高校的摄影专业教育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希冀培养出来的摄影人才是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 解决摄影专业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数码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着, 由于中国的摄影教育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比较晚, 在摄影技术已经基本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高校的摄影专业教育下, 要想有着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应该更努力使高校的摄影教育跟上数字化发展的时代, 要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培养出专业技术能力好的高素质的摄影人才。本文根据高校摄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摄影教育,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婷.数字化时代下高校摄影教育改革的探索[J].艺术教育, 2015, (09) :204-205.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设计3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力发展,高等院校基本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校园网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当前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建设目的、以及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方案。
1.1 数字化校园定义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目的。
什么是数字化校园?通常是这样定义的: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目的主要目的是:(1)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化 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2)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3)提高学院管理过程中和管理系统上的质量、效益、效率;(4)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
1.2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1.2.1国内现状
在我国,校园网的建设经历了校园网硬件建设阶段,综合信息系统建设阶段,网络教学(含远程教学)实验阶段,现正向着更高层次的数字化校园发展。目前,很多重点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其他学校也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开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些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尚存在着以下一些观念和建设上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呈现以下状况。
a.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物质层面上看是网络及设施的建设,但实际上应是信息化教育的具体体现。而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技术层面的因素,而较少从如何通过数字化校园来转变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造成的结果是所建成的数字化校园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只有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b.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及应用
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软件建设及应用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投入大,收效小。很多部门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但利用效率不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使用者信息素质的相对缺乏。所谓信息素质,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懂得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它基于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方法,是经过培养训练而获得的。根据美国教育技术协会(IST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的建议,所有教师应具备下列三大领域的信息素质:一是计算机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二是能够运用工具,例如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表格系统、网络通讯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专业发展;三是运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来支持未来任教的年级和学科领域。从以上三点来看,大多教师能达到第一层要求,少数教师能达到第二层的要求,但在第三个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教师尚为数不多。
其次,各种硬件设施完善,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和资源则显得相对贫乏,存在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情况。在软件的建设方面,许多教学软件相对缺乏,在资源建设方面,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但有些所谓的“资源库”只是一些从互联网上随便下载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而且存在着信息资源陈旧,信息更新维护工作缓慢,甚至网上无信息可流通的现象。
c.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忽视校外的资源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现在各种网络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可供利用的资源也层出不穷,如何利用好各种网络的资源,应该是数字化校园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所关注的。但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
这就使得教师或学生在资源的查找中,要多花很多气力,多走许多弯路。如果能把各种与教学相关的信息,由专人进行分类、整理,会使相关的检索工作变得轻松,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d.重视管理系统的建设,忽视教学系统的建设
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功能。教学过程包括多个方面,有教学计划制定、教师备课写教案、课堂授课、练习、实验、学生课后自修、成绩考核及评估等,此外,还应有学生个体发展情况的跟踪。在现在许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例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这无疑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意义。而对于教学系统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教学系统,例如课件库、辅助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上备课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的建设,尚未进入到实质性的应用阶段。很多学校的远程教育,也还处在单向信息传播的阶段,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
1.2.2国外现状
国外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比较早,随着无线技术的进步,教育需求和资源的变化、发展,无线系统正逐渐成为不少发达国家教育机构、院校或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无线校园已经成为提升教学环境品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增加教育灵活性和交流性的重要方式。一些研究显示,国外的无线校园在改善校园的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影响力、促进学术研究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正面作用,甚至在部分院校中已经成为某些学科主要的教学平台。而另一些研究则显示,国外教育院校对无线校园网的依赖程度正逐渐提高。1.3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一共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数字化校园定义、目的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国内外现状。第二章以**职业学校为例主要讲述校园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第三章方案实施
第四章总结
第二章总体方案
2.1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本文以**职业学校为例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其主要内容包含网络硬件、软件应用、数据管理、信息交流四个方面。
网络硬件是指网络和数字化设施以及具备这些设施的实体,是构成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平台,是数字化校的硬件基础。
软件应用是指运行在网络硬件之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和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应用系统。是保障数字化校园软环境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包括如下子系统:
A 财务管理子系统
管理全校教师工资收入,学生每学期的缴费 提供全校教师工资查询服务、学生查看自己每学期缴费服务以及教务处和学院领导及时了解学生已缴和欠缴情况。
B 教学辅助管理子系统
管理和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所有服务,包括:为教务处提供:招生计划制定、学生注册、学籍管理、课程及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教学评价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和毕业管理的服务。为校领导提供:每年招生情况、学生到校情况(注册、缴费)、学生毕业去向,及时掌握教师教学情况。为教师提供:课表、上课学生、课室使用情况和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等服务。为学生提供:选课、课表、上课教师情况、评价教师、成绩查询、注册缴费查询等服务。
C 办公自动化子系统
为人事部门提供对教师的招聘、考核、评价、任免、薪酬等方面的管理。为所有行政部门提供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事务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
D 后勤管理子系统
提供校园出入管理、宿舍出入管理、食堂货币电子化以及校园一卡通等业务。
信息交流是数字化校园的“软环境”。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检索、数据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等方面。如何从所提供的网络和信息服务中有效学习是数字化校园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其本质就是信息管理方式、沟通传播方式、存储处理等方式的数字化。2.2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个严密的规划设计。设计方案分网络架设、构建平台、充实资源、提供服务四个步骤。步骤
一、网络架设
校园骨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其中包括: ①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
⑦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
③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步骤
二、构建平台
建设一个支持全校教师、学生使用校园网及网上各种资源的应用环境。校园网除了提供网页浏览外,包括对校内外的网站服务,如电子邮件、代理上网、BBS等服务。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了校务公开,使得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
①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⑦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④建立足够数量的多媒体网络课室,配备网络接口、投影仪、扩音机等设备,以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④建立超级汁算机系统,为科研中的大规模计算创造条件。⑤建立网络海量存储系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存储服务。⑥配备具有良好多媒体制作条件、支持课件开发使用的课件开发中心。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建立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网上备课系统、网.卜讨论系统。开发、引进各种多媒体课件。建立各种教育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题库。建立、发展网上实验室、虚拟实验窒,大力推动虚拟实验课件的开发与应用。步骤三:充实资源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 TION)就是采用Inter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校园内部工作人员方便陕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学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标准。
①办公自动化工程:统筹规划、开发以校园网、主服务器为支持环境的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各职能部门、院系建立管理信息分系统,支持内部事物处理和信息管理。在学校主服务器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面对校内外、国内外提供信息服务。
⑦数字档案馆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源定义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源点数据,也都需要用到别人的源点数据。通过总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一座可靠、快速、安全的数 字化图书馆是校园数字化的重要方面。步骤四:提供服务
①建立与发展网络社区服务:“校园一卡通”是完成学校网络和社区服务的纽带,既是高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突破口,也是银行业进入校园金融领域的捷径。校园一卡通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⑦网上生活、娱乐服务,这主要包括:VOD点播、网上购物系统和网络服务保障系统。
第三章方案实施
3.1 校园网的建设规划
校园网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任何一项工程建设一样,在开始建设前都要根据工程的特点事先进行详细的工程规化与技术需求分析,它的成功与否都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今后网络能否可靠运行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特别认真地进行系统规划。对于校园网来说,必须对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前景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很好地为校园网进行合理的规划。3.1.1 校园网的应用特点
随着现代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与国内外教学机构交往的增多,对通过Internet/Intranet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促进教学、方便管理和进一步发挥师生的创造力,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现代教育机构的必然选择。校园网大都属于中小型系统,以园区局域网为主,一个基本的校园网具有以下的特点: 高速的局域网连接--校园网的核心为面向校园内部师生的网络,因此园区局域网是该系统的建设重点,由于参与网络应用的师生数量众多,而且信息中包含大量多媒体信息,故大容量、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是网络的一项基本要求;
信息结构多样化--校园网应用分为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等)、学校管理和远程通讯(远程教学、互联网接入)三大部分内容:电子教学包含大量多媒体信息,学校管理以数据库为主,远程通讯则多为、CISCO产品,如3COM Switch 3300、CISCO C2924XL等。服务器网卡则可选配3COM 的 3C905B-TX 100MB网卡。为使校园网能访问Internet,网络中心的代理服务器可连接ASDL等通讯线路。(3)计算机教室
配置28-50台586以上微机,通过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将所有微机连接到可堆叠交换机上,再通过交换机连接校园主干网。为方便教学,可在以上网络教室的基础上安装多媒体教学平台,使之成为一个既能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又能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开展基于Internet技术的网络活动的多媒体网络活动室。(4)教师备课机房
为了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完备的多媒体网络备课环境,校园网应能为每位教师提供网络接入终端,即每位教师都配有一台连接校园网的多媒体计算机,这将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布线工程。为降低成本,采用建设一个配置有10-20台P3以上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师网络备课机房的方案。配有多媒体的连网计算机既能满足广大教师电子备课、电子阅览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教师进行远程通讯、网上检索等基于Internet环境的教科研活动。(5)图书馆系统
图书馆系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图书编目、借阅管理系统,它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的采编、流通、查询、统计以及读者管理等手段,如省教委推荐使用的共创图书管理系统;第二是多媒体视听阅览室,满足读者使用越来越多的电子音像读物的要求。多媒体视听阅览室从技术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室,在网络上连接有一套光盘镜像服务器,实现多媒体视听阅览的功能。(6)多媒体综合教室
信息化环境的构筑其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立是校园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针对课堂教学而言,计算机网络应能为师生合作教学模式提供支持。在合作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网络安排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学习,批改学生作业,实施网上教学;学生既可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也可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在同伴中开展合作学习。在当前情况下,在每个教室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还处在摸索探讨阶段,存在着投资大、可参考方案少等不利因素。采用在每个班级配置高亮度液晶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多功能视频展示台等设备的方法来实施教学环境信息化,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网卡连入校园主干网,从而方便调用网络内其它计算机上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综合教室不仅可满足正常的辅助教学活动,还可以用来举办讲座、开展培训,根据该学校教学实际需要配置二个多媒体综合教室。
(7)校长办公室及其它相关处室
配置相应数量的P3以上多媒体计算机,通过网卡与校园主干网相连,以实现学校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
以上只是整个校园网中一些主要的网络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实验室教学楼等。3.6.2网络软件运行平台
(1)服务器操作系统:由于美国Microsoft公司推出的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NT具有与有着广泛应用基础的WINDOWS2000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相似的操作方法,易学易用,已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群。大量的软硬件生产商为Windows NT开发了许许多多的软硬件产品,也使得Windows NT有着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目前情况下建议采用Microsoft Windows NT4.0以上版本。
(2)Web服务系统:选用Windows NT下的IIS信息服务系统。另外也有许多免费的BBS电子公告、中文论坛、网络聊天软件可以在NT下安全运行。
(3)数据库软件:建议采用SQL SERVER 6.5以上版本。
(4)电子邮件系统:可采用Microsoft公司的Exchange Server,为简便使用也可采用一些共享软件如Sharemail、Imail等,这些软件都是基于标准SMTP/POP3/IMAP4/LDAP协议的邮件服务器软件,用户界面简单直观,非常易于管理。
(5)网页维护制作软件:Macrosoft公司的FrontPage 2000、Macromedia 公司的Dreamweaver、Flash都是很好选择。
(6)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Macromedia 公司的Authorware、Director,洪图多媒体著作工作等都有着非常友好的界面,使用方便,拥有着大量的用户,推荐使用。(7)代理服务软件:可采用WinGate3.05 for NT,这是一个功能完善、性能稳定的代理服务软件,非常好用。
(8)工作站操作系统:Windows2000或Windows NT Workstation 4.0。
(9)校园办公管理用软件:选用省教委统一推荐使用的“共创校园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版。(10)工作站其它应用软件:文字处理、数据表格、图形处理、浏览器、电子邮件等都有许多大家熟悉并经常使用的软件。
随着网络使用的日益广泛,今后校园网络在此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充,覆盖面将越来越广,如视频点播系统、远程登录管理系统、各类收费服务IC卡系统等。3.6.3拓扑结构图
根据校园网的需求分析及建设目标,本设计方案采用交换式千兆以太网作为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网络拓扑采用星型树结构。
第四章 总结
4.1本设计主要解决***问题题,实现***,节约资源***,达到***目的。4.2本文存在***不足。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6
[摘 要] 以 “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前10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普查在研究生阶段已开设数字传媒类专业的院校情况(包括国内排名、院校名称、专业名称和研究方向),对出版、新闻传播、艺术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四类数字传媒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发展的成绩与特点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数字传媒研究生教育专业开设率较低且分布多样、师资缺乏、办学规模不大及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尚偏弱等现象与问题。
[关键词] 高校 数字传媒专业 研究生教育 调查 中国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5-0062-0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Major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ao Ziyu Bai Wen Liu Fangm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which based on“First-Class University Rankings in China”, including national ranking,major title, name of colleg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The author divided the major into four types, such as publishing,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rt desig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while, it also concluded its characteristic in course contribu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employment direction,and 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course setting rate, chaos of course distribution, teaching staff and scale need to be promoted,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research direction is weak have been come up,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fessional media cultiv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Colleges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China
1 引 言
为适应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行业需求变化,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继在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开设数字传媒专业相关课程,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及实务能力。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在培养模式、能力要求、培养效果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随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从培养科研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1],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和学界的关注。了解我国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是展示实力、找出不足、促进学科发展的第一步。对此,本文以2016年2月29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的前10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普查了其中已开设数字传媒类专业的院校情况(包括国内排名、院校名称、专业名称和研究方向)[2],并对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师资规模和学生规模、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够反映我国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全貌,为我国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2 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高校针对研究生开设的数字传媒类专业(研究方向)学科属性定位各有不同。以数字传媒类专业(研究方向)所属学科的性质作为划分依据,大体可分为出版、新闻传播、艺术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四类,这也表明其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上各有侧重。
2.1 出版类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国内综合排名前100所高校中共有8所将数字出版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出版大类下。就目前来看,此类数字传媒专业尚未达到独立作为一级或二级学科的条件,现主要是作为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渗透在编辑出版学、出版发行学、出版等专业学科的课程中,主要方向包括数字出版、新媒体、音像及电子出版、网络编辑等(见表1)。
在课程设置方面,仍以传统的新闻传播及出版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数字出版相关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只有基础的几门。如南京大学新增新媒体研究、创意广告等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适当开设数字出版及技术、网络出版物编辑、网络传播专题课程,逐步构建网络编辑和出版、编辑出版数字化等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河南大学则在保持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变的基础上,将与数字传媒专业相关学习融入选修课程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另外,出版大类下的数字传媒专业的教学方式大多采取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结合、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对于专业硕士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学校导师和行业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在就业方面,出版类数字传媒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领导型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应用人才。这类毕业生既可以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与新闻出版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新兴媒体相关行业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更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要求。
2.2 新闻传播类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国内综合排名前100所高校中共有27所将数字出版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新闻传播大类下(见表2)。从表2可知,虽然数字传媒作为研究方向的情况仍占大多数,但仍有一些高校已将数字传媒专业独立出来,作为二级学科, 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专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文艺与新传媒专业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则是以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为主,适当开设有关新媒体研究方向的课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新增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视听新媒体研究等研究方向课。此外,也有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为该研究方向开设特色课程,如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设置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媒体设计方向,该方向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及与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专设视觉传播、信息可视化、媒体协同设计等专业特色课程;武汉理工大学的数字出版研究方向设置数字出版导论、网络编辑、数字出版技术、出版物流管理、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等专业核心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这种结合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以暨南大学和河南大学作为代表。暨南大学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河南大学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指定必读书目,并提出研究课题,使学生在合作完成课题的同时了解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加强选题策划、创意能力和论文写作训练。
在就业方面,新闻传播类数字传媒专业培养熟悉各种传播活动、掌握传播专业知识技能的编辑出版高层次人才,就业率较高。例如复旦大学新媒体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此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新闻出版行业书刊、报纸的数字化出版与传播工作,也可以从事媒介传播公司的媒体内容管理、策划、受众与媒介策略分析工作,包括新媒体、网络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采集、组织与印制工作,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媒体策划与传播工作,还可以从事媒介教育与科研机构的新媒体研究工作。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无疑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3 艺术设计类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国内综合排名前100所高校中共有12所将数字传媒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艺术设计大类下(见表3)。其中,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少数高校设有数字动画与新媒体传播、数字媒体艺术等二级学科之外,其他高校都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为设计学、艺术设计等二级学科之下的研究方向。
在课程设置方面,此类专业强调学生要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与数字媒体的应用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重庆大学的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向将艺术与数字媒体相结合,开设了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数字影视作品创作等课程;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将数字媒体设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设网络多媒体计算、网络多媒体搜索引擎、高级数据库技术、高级软件工程、电子商务技术等注重基础原理与实际应用的课程。
在教学方式上,艺术设计类数字传媒专业同样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多采取课程学习与工业设计专业实践结合和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如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含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向)的第一导师为北京交通大学设计学专业具备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第二导师由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具有丰富工业设计工程经验的校外技术专家担任。除此之外,重庆大学还为设计学专业(含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向)的学生安排多媒体网页设计、摄影与摄像、Flash动画设计、数字音视频制作、数字媒体网络传输等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就业方面,由于艺术设计类数字传媒专业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的策划、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数字媒体艺术专门人才。这类学生毕业后主要活跃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领域,广播、电视、电影领域,以及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以及专业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策划、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数字媒体艺术项目设计、网站策划、娱乐游戏设计、数字摄影、互动媒体设计等。
2.4 信息技术类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国内综合排名前100所高校中共有6所将数字传媒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信息技术大类下,作为软件工程专业下的研究方向(见表4)。
在课程设置上,信息技术类数字传媒专业侧重于提升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例如,重庆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含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的主干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字媒体导论、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游戏设计技术、人机交互设计、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和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其中技能型课程占主导。同样,在教学方式上,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践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在动漫、游戏、特技、多媒体、互联网等领域的高级软件技术人才。
在就业方面,信息技术类数字传媒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织、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很多毕业生会选择从事计算机动画、数字媒体、信息可视化、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和项目开发工作;在IT公司和其他可视媒体制作单位从事媒体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在国家机关、医院、电视台、电影厂、广告公司等单位从事节目创作及编辑、数字媒体产品的制作及相关工作。
3 我国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3.1 专业开设率较低且分布混乱
据统计,目前国内排名前100名的高校中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数字传媒专业(研究方向)的有45所。其中,未设置数字传媒相关二级学科而是将其作为传统二级学科下属研究方向的有38所,设置数字传媒专业二级学科的仅7所,分别是武汉大学(数字媒介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专业)、四川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数字动画与新媒体传播专业)、华东理工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专业)、江南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理论专业)。
由此可见,目前数字传媒研究生教育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高校数字传媒专业开设率不高,绝大部分是二级学科下设的研究方向。相比之下,国内数字传媒本科专业设置已相对成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已开设数字传媒专业,其中数字出版、新媒体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更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专业。
与此同时,高校对数字传媒专业所属学院或系部划分的差异性,也导致各大高校数字传媒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分布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各个学校在数字传媒专业建设上各自为战,缺乏合理的课程规范和统一的专业性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传媒专业教育的发展[3]。
3.2 师资队伍和办学规模有待提升
作为保障专业发展、促进学科进步的基础,就目前来看,数字传媒专业在师资队伍和办学规模上还略显薄弱。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数字媒介专业为例,2015年研究生招生数字媒介方向的研究生仅招录2人。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广告语媒介经济四个专业仅招录38人,数字媒体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招录占比不大。
从师资规模看,从事数字传媒研究的专业教师也相当匮乏。以四川大学为例,2015年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显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导师3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重庆大学2015年研究生招生目录显示,设计学专业的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方向仅1名导师招收研究生。
3.3 专业研究方向课程建设较弱
目前国内研究生数字传媒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类: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以及实践课程。公共学位课一般是研究生英语和政治,专业学位课分为选修和必修课,实践课程一般通过实习获取学分。
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大部分学校更偏重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建设,体现数字传媒专业特色课程相对较少。以设置在出版学下的数字传媒研究方向为例,大部分学校专业课程中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设置仅有2—3门;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数字传媒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课程占比也不大,主要是新媒体研究、网络传播以及一些新媒体实用软件操作课程等。相比之下,设置在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学院的数字传媒专业,数字传媒课程占比较大,但更偏向于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设计专业和软件工程数字传媒课程,与传媒专业特点存在脱节。
总体来说,国内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尚未成熟,如何平衡专业特色和学科属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专业发展路径和建设思路有待进一步思考。
4 结 语
存在相应的行业作为依赖以及快速发展的产业作为支撑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基石。数字传媒行业是目前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在我国,数字传媒起步虽晚于发达国家,但发展速度快、发展前景无限。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7
云计算是美国Google公司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分布式运算方法提出的新型计算技术, 是建立在共享基础构架上的新型技术。云计算通过公开的技术标准, 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对各种类型服务器和存储器的有效利用, 为广大客户提供快捷、安全、低廉的运算和存储服务。在计算机领域内, 云计算被赋予了低成本、高效率、广范围和大数据量的新定义, 云计算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产业、商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如今, 云计算已经深入到教育、科研、商业等各个领域, 成为风光无限的新型、综合技术。
2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缺乏共享基础
当前, 各高校已经开始或正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 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的全覆盖, 一些高校也将学生公寓、食堂、教室作为校园网络建设重点, 这使得高校教育资源能够在网络和硬件上得到保障。但是, 当前高校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各自为政”的水平, 各高校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系统彼此独立, 甚至形成隔离和封闭的问题, 没有共享的平台和基础, 很难实现开放性, 难于利用云计算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和价值。
2.2 高校教育资源数字化投入严重不足
投入是确保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物质前提, 而当前高校教育资源数字化工作无论从经费上还是从政策上都存在严重缺乏和严重不足的问题, 很多高校出现招生人数增加, 而数字化教育资源投入量却实际降低的问题, 还有些高校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没有正确地政策引导, 出现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匮乏, 高校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过程缓慢的具体问题, 既不能做到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发展, 也严重影响了教育资源的系统性、规范性建设。
2.3 主管部门对数字化建设观念落后
高校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 需要取得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由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属于见效慢、投入大的系统工程, 很多主管部门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 失去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难于正确规范和引导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 造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效率不高,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低下, 严重影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功能发挥, 直接造成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际建设的制约。
2.4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安全问题
在以云计算为背景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 受到开放式架构和互联网的影响, 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会频繁受到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的侵扰, 带来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安全问题, 不但影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进程, 也会造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不安全, 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难以发挥其根本的作用, 给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带来安全风险和隐患。
3 云计算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价值
3.1 云计算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功能
云计算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 对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能力, 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深层次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避免高校间重复性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加强高校间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协作, 消除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孤岛, 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
3.2 云计算对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经济功能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传统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需要不断投入资金支持教育资源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在云计算技术平台的支持下, 传统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处理、加工、利用方式得到重新定义, 高校可以避免将宝贵的资金低效率地投入到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之中, 大大提高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经济效率, 做到了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经济性和效率的有效保障。
3.3 云计算对高校教学管理功能的提升作用
云计算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 可以将课堂、寝室、家庭、社会、政府和企业做到有机地整合, 构建起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平台, 做到对社会教育资源、专业管理体系的深层次利用, 促进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为高校推进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载体, 做到对教学管理功能和价值的有效提高, 创新出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模式与新途径。
4 高校建设云计算数字化教育资源, 云共享机制的基本途径
4.1 做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础层面建设
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应该从基础层面上入手, 要整合高校现有的基础设备和网络, 通过数字化过程加工教育资源, 使其具有数字化操作的属性, 便于计算机和网络处理, 符合云计算为基础共享平台建设的基本需要。在基础层面的建设中要以分布式和动态性为主要手段, 使教育资源适应云计算的基本要求, 使资源以整体和统一的模式提供给师生, 做到对共享要求的有效满足。
4.2 做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服务层面建设
服务层面是云计算服务与教育资源建设的平台, 要从资源共享和服务的层面定义和构建服务的主要模块, 建立资源存储、信息管理、安全防控、用户端控制等功能型模块, 并做到针对具体需求灵活解构和部署, 使服务层面更加适用于用户的实际需要, 在发挥服务层自由、方便等优势的前提下, 更好地为高校教育资源与用户之间搭建新平台。
4.3 做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层面建设
共享层面建设是教育资源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前提, 要在共享层面建设中突出自动化、互动性和交互式的特点, 使用户得到专家和网络更为有效的支持, 发挥云计算的系统性优势, 为教育资源深层次地利用和共享搭建平台。
5 高校建设云计算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策略
5.1 建立云计算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机构
要建立和完善云计算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协作组织和主管部门, 专门为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深层次利用起到推进和协调功能, 进而为教育资源更为协调、有序和深度地应用建立起管理体系和组织, 以引导、推动和管理的具体工作, 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在云计算基础上的共享价值。
5.2 建立云计算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规划
要建立以运行可靠、管理灵活、动态高效的云计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规划, 统筹高校、部门、教师、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各类需求, 采用统一采购、统一规划、统一处理的方式, 建立起云计算的新型模式, 做到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深层次的整合和系统的共享。
6 结语
在云计算逐步深入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和资源建设的今天,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模式、体系和系统化的转变, 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高校数字化综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新时期, 高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问题, 将云技术和云计算引入到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的过程和细节之中, 建立起资源共享的体系和机制, 发挥云计算在功能、系统上的优势, 激发起高等教育整体范围内对共享教育资源机制的建设思考, 为推进高校教育资源的建设, 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廖碧波, 刘青, 王利芬.基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大学知识联盟的管理机制构建[J].价值工程, 2011, 30 (5) :292-293.
[2]陈江.云计算环境下地方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1 (15) :84-86.
[3]王琴, 海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现状和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33) :131-132.
[4]魏晓萍, 杨思洛, 刘波涛.云计算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探究[J].图书学研究, 2011, (3) :26-29.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8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2%[1],这一绝对性的数据决定着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然而地方性高校资源建设存在着重复性建设、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本文意在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
1 地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备受关注,鉴于地方高校的特殊性,地方高校的数字化建设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水平。近年来,地方高校在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网络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加,校园网络设施比较完善等。但是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仍然存在着重复性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致使资源建设的总体质量不高。综合来讲,地方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1 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管理体制不顺畅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是什么?对此至今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在中国知网搜索栏中输入“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相关的检索,仅查阅到9篇相关的文献。可见我们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探讨相当匮乏。基础性研究尚未做好,研究的深度也不够,这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管理体制不顺畅,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体制不健全。地方性高校部门配置不完善,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机构的参与,没有能够将本校的教育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源的潜能发挥和挖掘出来。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明显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管理人员是整个资源建设中的重用领导角色,管理人员自身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
1.2 资源建设的标准缺乏统一性
2000年,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颁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3],但从对十几所地方性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调查来看,仍然存在着建设混乱、缺少规划的现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只是从技术功能层面上作出指导、参考,但在资源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执行度和可行性有多少,仍然有待实践的检验。另外,地方性高校的显著特点就是带有地方特色,所以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其自身的特色。如何处理资源建设的标准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一旦处理不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可能导致地方高校在资源建设中出现重复性建设的现象。再者,常年以来地方高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那么如何检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效,目前仍然缺少相应的评价标准。
1.3 缺乏交流合作的经验
这里所指的合作,包括与国外的合作、国内高校间的合作以及高校与其他单位的合作。目前,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甚少,都是孤军奋战,仅仅依靠自身的薄弱力量建设所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这种现象势必会造成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如聊城大学与天空教师合作开发出来一系列的网络课程,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推广借鉴。但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往往忽略了其自身作为教育部门的重要优势,高校应注意将其自身的教育资源设计的优势与企业公司的技术有事相结合,打造真正的“双赢”。
1.4 追求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据相关数据显示超过90%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的校园网络设施较为完备。[4]但是这些硬件资源的功能却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各校对外宣传中,校方人员通常以我校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拥有多少个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硬件条件作为评测学校信息化程度的标准,这些硬件设施可以从直观上展示该校的雄厚实力,但是硬件资源却不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全部,信息化资源还有一个重要部分——软件资源,不少高校在资源建设时忽视了软件资源的建设。他们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投向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上文提到人力资源是通过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标志的,忽视软件资源建设就是削弱对人的潜能的挖掘,严重影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5 知识产权和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愈来愈受关注,到目前为止知识产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何处理资源的开放共享与著作权之间的关系,做好既实现资源的共享,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又尊重开发者的原创权,避免侵权事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性问题也令人担忧,虽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资源的安全性会得到更好的保障,但一些隐藏在背后的漏洞仍然令人担忧。
2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
2.1 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策略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同样如此,没有标准化的约束,就难看到资源建设的整齐和谐。我国2000年出台的《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它标志着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巨大进步,其为各高校资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有利于资源建设的规划、共享与整合。在高校进行资源建设时,首先要分析规范中所提出的要求,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最好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培训,做好资源建设前的准备工作。目前,高校提供教育资源多是一些文字型的文件、课件、网络课程等,只是将书本上的东西呆板生硬转变成电子文档,缺乏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全然无法体现。开发人员就是要开发多种形式的资源,充分发挥视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多媒体素材的表现形式,调动学习者的多重感官,让学习具有趣味性。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一方面可以避免资源重复性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多个库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避免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
个性化就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要兼顾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它有双层内涵:一是要兼顾学校的特色,在统一的标准下,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自身优势,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二是要兼顾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个性化可以使开发人员灵活地开发,具有专业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至于缩手缩脚、生搬硬套。
2.2 强自身、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
强自身是指挖掘本校的潜力资源,充分挖掘本校人力资源,调动不同岗位教学和技术人员,积极投入到资源建设中,实行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资源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教学人员主要负责资源的收集,并且参与技术性开发,在技术性开发中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技术人员则根据教学人员提出的要求及相关资源建设的规范,进行自主研发。管理人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要对资源建设做出科学的、前瞻性的总体规划,从整体上把握资源建设前进的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在资源建设完成后,要注意不断更新完善与维护。为了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价值,可以设置相关的措施来激发和鼓励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引进来是指加强对外合作,吸收校外资源建设的经验。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各个渠道吸收外来投资,与企业合作,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其中社会上的开发公司可以为学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吸收、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经验。走出去是指将本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广出去,树立开放的意识,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建立更好的共享机制,增加可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方便招商引资。麻省理工学院的院长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曾说:“教育是可以不断扩展接触信息的途径,并不断通过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来得到发展的。”[5]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建设,需要不同人的积极参与,参与者在自己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更多的资源。这才是网络环境下教育的最大优势之一。地方高校应树立一种“共享文化”,开放意识。
2.3 加强理论研究,组建专业团队
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团队。鉴于数字化资源建设理论研究深度不足,地方高校应抓住时机组建团队,争取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理论研究的提升,在应用中就能更好的指导本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实力,同时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做出贡献。注意,理论研究应从实际问题出发,避免脱离实际需要。另外,鼓励教师参与,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获取或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给予嘉奖从而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4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信息安全
在政策上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侵权现象,要给予严肃处理,以规范网络行为。在思想上要加强版权保护的意识,尊重他人的原创权。网上教育资源是开放性的,树立开放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要注意保护原创人的利益,使用他人的成果要注明出处。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其将为信息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机制。地方高校要及时做好查找漏洞、更新防护软件、备份文件资源等安全措施,尤其要注意数据库的安全防范,防止网络攻击。
3 结束语
地方高校要建设具有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就必须解决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的设计开发和后期的更新维护等工作,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仅能为我国数字化建设添砖加瓦,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本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2]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8).
[3]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EB/OL].http://www.caac.net/new_web/keyan/xdycjygf.doc.
[4]王运武.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
[5]邢红宇,杨庚宇,钱辉镜.美国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4(,8).
[6]戴洪霞,程达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1(,5).
[7]马玥桓,曹靖,程超.高效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探讨[J].办公自动化杂志,2008,(1).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9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通过数字化处理,运行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并以数字化方式用以支持教和学的各种信息资源,是狭义上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教育信息资源形态。我们在中国知网和外文期刊数据库查阅后了解到,与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相关的文献有30 000余篇,其中囊括中文文献9 404篇,外国文献24 962篇。本文从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入手,旨在揭示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及发展对策。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选择有代表性样本学校: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佳木斯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师范学院,黑河学院、绥化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医学院共计20所。根据课题目标建立多项指标的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人群是科教资料的使用人———教师和学生,还有网络运营中心、教育科研组织等机关资源筹建组织。
1.2 研究方法
针对研究对象主要采取两种取证手段:一种是采用巡访及谈话的方式对互联网教学资料筹建的关系网站及从业职员就这一利用近况进行探讨和直接巡访。另一种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师生就其利用和共享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把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对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展开了调查。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资源库建设
黑龙江省的高校数字化教学信息筹建的程度算是乐观,不少大学已具备了较为充盈的音视频资源、多媒体课件、文本资料及试题库、案例库等学科资源。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800多门,教学平台建设和访问情况见表1。
2.2 数据库建设
每个学校的常用数据库都是其斥巨资购买的,却大体相同地买了几款相同的学术网站,如维普数据资源、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 Link、国研网、EBSCO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2.3 资源的获取途径
网络资源的搜集方法同样分为许多种,调查表明,引擎搜索与共享论坛是两个群体常用的使用手法,比重高达53%以上,并且有72%的被调查者选择依靠相关网站甚至是共享平台来补给资料。师生友人间互助的比重也不小。
2.4 需求及其满足现状分析
尽管大多数群体觉得所建的数字化资源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均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授课和学习需要,可是需求情况大有不同,详见表2、表3。
2.5 教师及学生对所在院校态度及认可度情况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大体对所在高校的构建持平和态度,仅有不到39%的人认为图书馆在线文献资源还算丰富,而认为丰富的人数控制在10%~20%。
2.6 校内及校际共享情况
目前,各高校校内共享呈现方式主要有教学录像、学习网站、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软件、课程同步资料、文本+视频、文本+声音、网络课程、视频、文本、声音。
调查结果显示,资金因素(20.8%)、技术因素(15.4%)、管理因素(18.7%)、服务因素(10.7%)对校际共享影响较大,合计达到65.6%。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各高校可筹备能力和在意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共建共享本质性的差异,明显出现了资源重复构建的局势。第二,缺乏必要保障措施、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共享资源系统和共享库的推广并不到位。第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严重失衡。第四,只能满足校内同享是目前绝大比例高校受限因素之一。第五,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革新和后期维护迟缓。
3 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几点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第一,需要统一标准,提供技术支撑。第二,需要与先进的教学技术理念相匹配。第三,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第四,需要组建专业团队,成立专门部门。第五,加强建设和服务质量监控:一是监控资源服务的广度,二是监控资源服务的深度。第六,制定一个完善的质量测评程序。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网络的飞速变革与技术的不断完善,教育模式也出现了质的变化。信息资源的不断拓展与优质教育的联合推广,无疑将全民带入了教学资源创建的队伍里,教育资源信息共享这一理念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进程中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带动黑龙江省的教育发展,对黑龙江省高校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未来共建共享的主要对策,希望这一课题可以进一步得到重视,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策
参考文献
[1]乔雪.南昌地区大专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01):43-46.
[2]祝智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2):1-5
[3]司姣姣.国内外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80-384.
[4]赵方,汪行舟.对高校教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77-179.
[5]李国民,龚岚.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系统建设与激励机制设计[J].图书馆论坛,2010,(03):111-113.
[6]钟丽君.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09):689-692..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10
一、数字化校园网络对师生的积极作用
校园网的建设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开辟了新途径。 (1) 以校园网为基准, 创建“热点讨论区”。校园网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关心学校内外和国内外的最新消息, 与此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交流新见解、发表新评论的网上论坛。论坛上的内容安排, 也具有一定的学习价值, 如论坛内附有大量的相关的背景材料, 学生们在网上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处理能力。 (2) 利用校园网, 采取一种交互式学习模式,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交流。
二、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现阶段,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建立了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为支撑的校园网, 进一步推进了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但是, 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 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和程度不高。
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 使教师的知识来源多样化, 正是由于现有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化, 挑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权威。从而要求教师具有新的课程观, 新的信息素养, 要求教师从课堂的权威者变成课堂教学的辅助者, 教育资源的汇集者、创造者和设计者。而随着数字化校园网的建设, 教师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 尤其是网络开放性教学, 教师角色开始变迁, 他们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 因此对于网络技术的学习和相关软件的应用都是很重要的, 否则, 会变成时代的淘汰者和高校的落后者。但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没有时间去学习获取网络知识的手段, 更新与教学相关的知识速度不是很快, 如开设新课程方面, 课程内容更新速度不够快, 在有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几年保持不变, 反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匮乏, 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教学管理队伍信息水平不高。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高校 (直属教学单位) 的二级教学管理人员及行政机关人员, 包括主管教学的校长、院 (直属教学单位) 教学主任、教学秘书。对教学管理队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由于网络时代信息变换无穷, 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原因有两个:一方面, 教学管理人员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 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比较低, 不太熟悉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操作, 不能够胜任那样利用网络分析反馈信息以及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网络化、智能化。
3. 教育管理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各高校教育管理设施情况不是很好, 虽然领导们对数字化校园网建设高度重视,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不能将足够的资金投入到高校信息化发展当中去。主要原因为:一是自1999年后高校逐渐开始扩招,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光靠国家财政拨款不能满足本校的发展要求, 教育管理设施上的建设投入也就出现不足;二是教育管理设施建设中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购买和维护成本较高, 成本的投入比例较大。由于经费投入水平不是很高,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严重滞后。
三、数字化校园网络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基于数字化校园网络的教育管理是有别于传统的教育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 突出表现为领导们的认识、教学技术上的支持难以保障, 教学资源难以有效满足学生们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管理难以实现规范化。因而,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促进师生的发展、具有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模式, 以保证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以及高校一切事物的高效运行。可以说, 任何教育管理模式要获得发展, 必须能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校园网络内探索教育管理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最核心的关注点之一。本文试图构建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是以网络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最高目标, 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体系为载体, 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新型网络教育管理模式。
1. 改变领导们的信息化意识, 扩大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范围。
推进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必须确立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管理模式, 加快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 以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科学化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首先强调教育管理主体的管理理念、采用方法、处理方式要求进行认识和研究, 充分学习国内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 与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相匹配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了领导们对数字化校园网络的认识, 才能真正将网络教学运用到实处, 从而网络教育资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逐渐会让师生习惯通过校园网获取知识, 这种方式不但没有受到时间的限制及地域的限制, 而且让师生在自由学习的环境中去学、去教, 并可以轻松地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网络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时间分配、教学实践活动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 结合专业的性质可以科学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生评价体系等。
2.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率, 应提高教师的网络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进程, 高校教师除了需具有良好的品性外, 还应该掌握必要的网络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最快速度掌握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加强教职工的业务培训, 根据各个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不仅要提高使用计算机水平, 而且清除计算机操作上的障碍。其次, 对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教职工组建成一直互助团队, 有效整合校内外的资源, 根据各个部门和员工的特点, 构建一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加大教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 配1~2个负责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教师, 以便提高他们改变自身信息素养的积极性。
3. 加大教育管理设施的投资, 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
建设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存储和传播大量的形式多样的信息,特别是在传播现代知识与技能的高校,传统图书馆的很难满足其需要,所以诞生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高校图书馆除了是一个拥有实体藏书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1]。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包含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向高校师生提供相应的服务,还融合了其他信息资源(文献信息检、学位论文保存等)的一些功能,提供综合的公共信息访问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传统高校图书馆主要功能为对文献本身的收集、存储和传递,所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能力水平局限在具体物化系统的资源范围和场所范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复杂的文献需要,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虽然国内某些高校图书馆也开发了自己的数据库系统,在校园网内实现预约、续借、还书等一些服务,方便了师生使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但并不能说是真正的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以数字形式贮存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是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合二为一的信息服务系统[2]。它针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和规范加工,不再是传统图书馆以纸介质或其他非数字介质为存储载体。所以高校图书馆需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通过国际互联网上网服务,供用户随时随地地查询,使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方便地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处贮存处的信息[3]。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议
(一)信息资源的整合
高校图书馆必须具备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比如OPAC书刊目录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库等等。图书馆数据库系统能实现多种数据库跨库检索,检索各种类型的信息,且相关信息能在统一见面中显示。包括书目信息、书刊全文,各种音频、视频信息[4]。另外建议高校图书馆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服务,比如网络上Web、FTP、Gopher、Wais、Usenet等信息资源,方便师生获取更多更全的资源。
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自建和购买的全文数据库资源,信息资源的整合和跨库检索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如何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资源的管理
1.更新管理网络资源技术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主要采用交互式信息查询系统,方便高校中的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最新的科研信息,同时也能在图书馆网络中提交自己的科研成果资料。
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网络技能,了解网络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自己图书馆的馆藏资料;为了更好的指导读者利用网络资源,管理者必须清楚网络获取资源的路径,编制网上导读系统方便高校师生索引图书馆资源;根据用户网络查询记录,建立用户查询热表,了解用户的热点需求问题;为保证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者必须积极筛选网上信息,避免多余和有害信息破坏图书馆的数字信息。
2.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最显著的改变是把传统文献转换为网上信息,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必须进行有效培训,适应图书馆信息化的趋势。
首先,图书馆应加大引入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维护人员力度,因为这些人员能对现代化图书馆的网络设备进行专业设计与维护,便于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与维护、数据库检索和数字化信息转换[5]。其次,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培训调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构成以信息时代为背景的文献学、信息学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系统。再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新的信息时代必须具备新的职业道德和服务观念,尊重知识产权、保障信息安全和有效传播正确、合理的信息资源。最后,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营销水平[6]。随着图书馆工作形式转型,其服务人员需要具备很好营销意识,能合理的将信息产品进行宣传推销,使图书馆中一些特设服务项目能更好的为高校师生接受,并为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作出贡献。
四、总结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数字化为大势所趋,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转型,在原来传统工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现在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水平差异较大,重点高校的图书馆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也开始了数字化的进程,只有深刻理解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学习网络资源管理技术,改变服务观念,以人为本,才能让图书馆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化数字型。
参考文献:
[1]张新鹤,肖希明.图书馆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2):22-26.
[2]莫其强.大共享理念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9(7):52-55.
[3]黄华.数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理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39-42.
[4]郝海燕.网络时代期刊变化的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06):32-35.
[5]沈月静.从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差异谈期刊资源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8(03):13-15.
[6]周进良.自动化网络化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五定律”[J].唐山师专学报,1999(7):76-78.
高校数字化教育 篇12
1云计算下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与机制的基本原则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与机制的建立和优化, 需要高校管理者和实际参与者根据现实中面临的问题, 积极主动地创新工作观念和方法, 探索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带头进行角色转换, 营造创新的氛围, 将创新意识和观念应用于办学思路、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在各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独特的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及校园文化等不仅是学校稳定成熟的标志, 也是学校独特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共享的教育资源, 融合自身优势, 发展多角度的办学特色, 打造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2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
2.1硬件资源共享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但是纸质图书和电子版影像资料依然是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获取前沿信息、更新知识储备的重要来源。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现存的图书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 中原区的各高校应通过实地调研, 整合和优化大学城内高校图书资源, 真正实现图书借阅“无校际”和“一卡通”。实验设备不仅是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 但是各高校基本实行自给自足的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 闲置情况比较突出, 学科的差异性也导致实验室的资源各不相同。因此, 大学城内各高校应合作建立一个开放、持续、良性循环的实验设备系统, 合理、有序、充分地共享实验设备资源。大学城体育场馆的共享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课余锻炼场所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 大学城的各高校可以进行有组织、跨校际的交流与合作, 构建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还可通过市场化运作, 充分利用体育馆的时间, 比如晚上或周末, 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市场化比赛,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2.2软件资源共享
对于任何高校来说, 优秀的教师永远都是稀缺资源。尽管大学城内各高校办学基础、学科实力有差别, 但是可以采取互聘、联聘的方式实现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各高校应根据具体专业的发展需要, 建立相关的薪酬制度和考核体系, 鼓励聘请高水平兼职教授直接参与相关学科的建设规划和指导、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及学科前沿研究。只有保证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 才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成为知识创新的力量源泉。高水平学术讲座的开放, 能够为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师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 积极构建浓厚的学术氛围, 有力地促进各高校的共享网络建设。
3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高校和社会公众作为核心组成部分, 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连接作用、高校自主运作的核心作用和社会公众监督的辅助作用, 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
政府, 作为公办高校数字化教育的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 应当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 在宏观上协调大学城内各高校之间的利益关系, 解决共享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微观上, 应引导大学城中的各高校制定教育资源共享具体的规章制度, 明确相应的权利和责任, 保证资源共享有序化、合理化、长远化。另外, 政府应积极联络、吸引或联合国内外各种优质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 不断加强大学城各高校的内涵建设。开放的大学城高校管理模式是实现共享的关键, 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大学城内各高校首先应提高资源共享的意识, 积极主动构建灵活、开放的管理制度, 包括学分互换互认、教师和实验设备资源共享模式与机制等。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一体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涵盖身份认证、知识和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教学管理资源等数据库共享模式与机制, 实现各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长久发展。大学城资源共享机制作为一项高校数字化教育活动, 必须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公众的监督和问询。只有获得充分的知情权、质询权, 社会公众才能从内心真正地理解、接受和支持大学城资源共享活动。因此, 建立完善的社会民众参与监督制度不仅是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与机制的重要保证, 也是共享模式与机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方面, 应鼓励大众媒体或记者对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实施过程进行追踪报道、评价、监督并向公众解释阐明实际情况。另一方面, 应不定期邀请家长参观访问, 详细介绍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与机制的实施情况, 了解家长的期望和诉求, 不断做出改进、完善。
4结语
高校应积极打造云计算下的高校数字化教育共享模式, 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在云计算处理下, 很多教育资源都可以流通、传播, 能够被广泛地利用起来, 通过网络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也可有效提高教育资源信息的利用率, 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价值。目前, 我国高校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 成功建立了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统一信息化内容, 统一教育教学核心, 以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 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大的便利。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校数字化教育也快速发展起来。我国高校为了更好地有效整合资源, 达成资源的共享, 使用了云计算下的高校数字化教育信息技术, 为培养尖端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基础。从云计算的角度出发, 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与机制展开探讨和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高校,数字化教育,共享模式,机制
参考文献
[1]杨龙云.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03) :86-87.
[2]曾静.云计算时代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22) :102-103.
[3]廉琪.云计算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20) :105-106.
[4]任伟, 刘进.云计算环境下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6) :37-38.
【高校数字化教育】推荐阅读:
高校数字化08-09
高校档案数字化加工11-05
高校人事档案的数字化07-30
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09-12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10-07
高校数字化档案馆11-20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06-11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11-16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09-24
高校数字参考咨询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