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育数字化变革(通用6篇)
摄影教育数字化变革 篇1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在中国是从2009年开始起步的。当时, 上海市启动了“电子书包”项目, 在50所实验学校开展相关实验。4年过去了,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有1000多所学校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回望这4年的发展历程, 成绩不少, 问题也不少。现在则可以说是进入了发展的“高原期”, 即设备都有了, 公开课也上了, 再往下怎么走?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 “电子书包”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所以今天, 我就想介绍国际上关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观念、做法以及案例, 看这些探索能否给教师们一些启发。
新一代信息技术
我们两代领导人都非常关注信息技术。今年3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 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有4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就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革命和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 走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做了重要阐述。
教和学的双重革命
刘延东副总理则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 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从以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转变, 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 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 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紧接着, 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什么叫“带动”?落在后面或者走在同一水平线上都不叫“带动”, 只有走在前面并且领先一定幅度, 才能起到“带动”作用。智能终端教学应用与我们的现实相比, 的确是有些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迎头赶上, 有些提前量,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带动”。
教育信息化的重大转变
长期以来, 由于教学模式整体变革的滞后, 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是局限于信息产品的碎片化应用, 技术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 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甚至还没有破题。所以, i Pad再薄、服务器再快, 如果没有与教育过程结合, 那就是IT产品的教育, 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2007年开始兴起的与教育有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云计算。与过去不同的是, 这一波的技术带动教育发展, 它把教育的根本变革跟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从2010年开始, 国际上就有相关思考, 如何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并且从2011年开始了一些实践探索, 如微课程、电子书包等, 总的思路就是在紧密跟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促进教育的整体变革, 把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内驱动力, 从而加快教育变革的进程。
新技术支持的学习生态系统
在这种应用思路的主导下, 教育信息化也从技术的碎片化应用转向构建新技术支持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个学习生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标志的环境建设系统;二是云平台、增强现实技术、Web2.0技术、大数据支持的个性化和交互学习系统;三是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从计算机教室到BYOD
为什么说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是发展方向?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美国著名的IT咨询机构IDC把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统称为智能终端。据调查, 2011年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将近10亿台, 预计2016年为18.4亿台。也就是说, 再过三四年, 平板电脑一年的出货量占全球70亿人口的1/4。将来的趋势是, 智能终端会在全社会得到普及。但我们目前研究智能终端环境下的教与学, 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 平板电脑都是国家买的, 是固定资产, 所以只能在教室里用, 没有办法开展泛在学习。所以, 兴起于美国的BYOD (带着你自己的终端去学习) 可能是今后智能终端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到时候, 学生带着自己的终端, 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课前、课中和课后也就变得没有界限, 融合在了一起。BYOD也会带来新的技术, 那就是多系统 (笔记本、手机和平板电脑) 、多平台 (IOS和安卓等) 的整合。
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了全球数字化学习的迅速发展。2010年以来, 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在国内国际造成很大影响, 触发了人们对整个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型学习方式将形成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范式 (如图1) 。
微课程带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精简化、微型化, 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翻转课堂从本质上说是对教学结构和教学理念的变革。其核心理念只有一个——学习是要个性化的, “一刀切”的学习不适应学生的发展, 知识的巩固、内化、迁移和应用要在交互和交流的环境下进行, 实现知识学习的个性化与知识内化的交互性相结合。
学习社区是我们国家现在要花大力气去做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 像新浪微博这样几千万人的大社区, 有一个1%现象。即真正在发布信息、创新信息的只占1%, 10%的人分享和下载信息, 还有89%的人只是下载。不仅中国这样, 全世界的社区皆如此。根据这个研究结果, 有人研究出了“150人定律”, 即一个深度交互的社区不能超过150人。“150人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教师专业发展社区一要专业、二要细分。
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我主张谨慎对待。美国对大数据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做过一个分析, 大数据在电子商务、旅游业用得最好, 教育属于中间的行业, 关键是采集信息比较麻烦。大数据应用到教育, 三个概念要先弄清楚:上网行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上网行为不等于学习行为、有学习行为不一定有学习效果, 比如线上学习, 我打开了挂在那里, 但实际可能在QQ聊天、打游戏。上海有一个区七年前就想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 把学生操作计算机在网上的每一个动作数据都要记录下来, 但最后变成乌托邦。因为数据太多, 三天不到服务器满了。所以现在主要是对那些明显的, 如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对还是错等数据进行挖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 教育系统做大数据, 千万别把“经”念歪, 变成题库, 这将比应试教育还严重。
重新审视微学习与微课程
我去美国时就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做过专门的考察。我发现微课程的起因是很朴素的, 就是可汗为了给亲戚补课才录制微视频并放到网上。微课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第一, 适应现在的快节奏生活。一个微课就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难点, 解决一个难题, 适应快节奏的、碎片化的学习需要。第二, 低成本。微课程的核心是五化:微型化、片段化、社会化、大众化、草根化。这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学习趋势。但是微课程在美国也有争议。首先, 有些教学内容是通过微视频解决不了的。如数学强调“做中学”, 强调体验, 仅靠看视频学数学, 那与过去的“满堂灌”有什么区别?用微视频讲数学, 本身就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违背。其次, 微课程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一节课要解决的难点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在短短5分钟内讲清楚的。如果老师上课都讲不清楚, 拍成微视频让学生回去看, 学生就能听懂了?
我主张, 微课程还是应该按学科、按年级来, 而且既然叫微课程, 就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小型课程, 要有课程设计和评价方法。正所谓“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建议在做微课程之前, 先集体备课, 确定大家公认的难点, 然后每位教师谈谈这个难点怎么讲, 最后把讲这个难点最好的方式做成微课程, 而不要以数量取胜。
翻转课堂的起因也是补课。由于学校在偏远的郊区, 下雪不通车, 学生上不了课。所以两个化学老师就把要讲的内容放到视频里, 让学生在家里学习。上课时就做实验、做作业和讨论。但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 美国和中国的国情不一样。美国学生一年120个学习日, 每天最多上半天课, 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增加学生学习时间, 让学生学得好一点, 也就是通过延长教育时间来保证教育质量。中国180个学习日, 我们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延长学生学习时间, 而是调整学习时间结构, 要减负, 这是中国特色。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美国模式, 有些教学内容可能40分钟内就解决了, 为什么每个学科都搞课前、课中、课后?我主张, 微课程应该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生源而因地制宜。小学不能搞微课程, 初中可以;语文可以, 数学未必;高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尝试微课程。
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学习模式
基于学习个性化和知识内化的交互性, 我们可以构建自主和交互学习交替的混合学习模式。
第一, 以微课程作为课程形式, 实现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微课程解决的是怎么用、怎么学的问题。现在, 资源应用是瓶颈, 用微课程建设来统领资源建设是发展方向。
第二,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面对面双向交流和基于Web2.0技术的在线交流相结合的混合型交互方式。也就是说, 要将网上多对多的交流与课堂上一对多、一对一的交流结合起来。美国教育部2010年对50项研究成果的多元分析发现, 在线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比传统面对面教学环境中的学生总体成绩要好, 采用在线和面对面的混合型教学的优势高于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
第三, 以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分析为基础的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监测评价模式。我主张过程与结果并重。如果全要结果, 则又回到了应试教育。关于学习成效问题, 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关于革新教和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学生成绩差异90%不是由于学生本身的差异, 而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堂学习活动的差异导致的。这说明教师是关键。
学校变革:洛川学校的故事
上海市普陀区洛川学校是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这所学校没有可挑选的生源, 也没有超出一般学校水平的资金支持, 走的是技术促进变革的新优质教育的道路。教师全员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 教师的观念和信息技术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 又参加了上海市教委-英特尔“教育变革与技术整合”项目, 把“做中学”和探究式学习迁移到学科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中去, 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当这种“迁移”和“转化”变成学校行为时, 教育变革就开始了。
信息技术助推学校转型的路线如下:
第一步, 定位面向21世纪的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
第二步, 改变课堂:精讲多学, 把讲的时间减下来, 把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挤进”课堂, 加快教与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在技术支持的丰富的环境中接触、体验、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 积累课程经验。技术的作用一是提供环境, 尤其是问题的情境, 二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脚手架。在交互的环境中促进知识的内化。
第三步, 超越课堂:以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课外基本活动形式, 创建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 重构现代课程体系。
第四步, 创建学校数字文化愿景。
洛川学校数字化学习的课堂模式如图2。
我们需要教育的《阿凡达》
这是一个教育复兴的时代。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来自多方面的任务与挑战, 但我们似乎仍墨守成规地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育信息化需要像卡梅隆拍摄《阿凡达》那样的另类实验去探索我们的创新之路。
摄影时代在变革 篇2
“iPhonegrapher”,这是一个属于2010年的新单词。它来自于“iPhone”以及“Photograper”的组合。或者这只是千千万万新生组合单词里面的其中一个。但是对于摄影这个两百年历史的事物来说,透过它,我们似乎慢慢看到了未来的新发展方向。数字化浪潮铺天盖地的冲击着传统技术:比如音乐,从黑胶碟到CD到MD到MP3,几乎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引起强烈争议,保守派认为这是对高品质音乐的亵渎以及破坏,革新派认为数字化不但可以让信息传播更快捷简便,同时也降低了创作成本。尽管争议不断,但是人们慢慢接受了数字化音乐。对于摄影来说,从菲林到数字化的过渡同样产生无尽的争议,但是高品质的数码单反让摄影更普及,甚至让进入全民进入数码单反的情境。然而LOMO的介入,又让摄影人重拾菲林的乐趣,放弃高清晰度的超级像素照片,放弃研究镜头成像、机身操作,重拾起单纯的拍摄乐趣以及未知的照片效果。
iPhone摄影的出现,让一直认为手机摄影永远无法代替相机的人大跌眼镜。它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摄影app的出现,各式各样的摄影软件丰富了摄影效果:复古的、LOMO的、暗角、黑白、仿菲林,让从未接触过菲林摄影的人也能有不同体验,而手机的便携性及隐蔽性也让摄影时机无处不在。逐渐地。坚守着菲林摄影的一批“顽固分子”慢慢放弃了菲林摄影,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iPhone摄影的行列,更有人自封iPhonegrapher(iPhone摄影师),创作出iPhonegraphy,并举办展览。
摄影教育数字化变革 篇3
一、高校摄影专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注重对技术的培养, 作品缺少艺术感
我国高校摄影专业采取的还是相对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种场景拍摄的能力。教师上课的内容都是在教育学生如何学习摄影技术, 例如相机的基本构造、摄影器材的应用、摄影滤光镜、摄影光线如何运用以及各种专题电影如何拍摄等等。由此可以看出, 高校摄影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摄影技术的培养, 但是一个打动人心的摄影作品, 光靠作者运用熟练的摄影技巧是绝对不够的,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一定是有着闪光点, 摄像画面有着丰富的内涵, 只有有内涵有寓意的摄影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摄影作品。学校只注重对于摄影技术的培养, 而忽视对学生艺术感的培养, 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难以打动观众。
(二) 高校摄影专业教学方式单一
在高校摄影教学课程中, 首先是有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知识的讲授, 然后布置教学任务, 让学生自行进行实践练习拍摄。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往往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平衡, 学生对于老师每次长达一个半小时一节的理论课知识听得昏昏欲睡, 毫无兴趣。并且由于是采取课下完成摄影作品的拍摄, 学生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无法及时向老师请教。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比较少, 而摄影又是一门需要老师带领和不断指点的课程, 因此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三) 师资水平缺乏
任职高校摄影教育专业的老师, 大多都是纸上谈兵, 只懂得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水平较差。教师本身就缺少实践教学的能力, 并且高校教师由于长时间的在学校任课, 几乎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接触其他的社会生活比较少, 自身的视野就不开阔, 又怎么能够培养学生新见识和新思想呢?
(四) 摄影设备落后
前些年, 学校还建立摄影棚。但是近些年来, 数码相机发展迅速, 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前建立的摄影棚视是为了处理胶片相机和银盐感光胶片, 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用不上了。而且在后期操作和处理照片的过程中, 学校的计算机比较落后, 无法和摄影相配合。还有摄影教育专业的学费本身就比较昂贵, 学生除了支付高昂的学费外, 还要买摄影器材, 这对学生的负担非常大。学校在这方面没有给予学生支持, 有的学校并不提供给学生摄影器材, 即使配备了摄影器材, 也是参差不齐, 所以有的学生即使是学摄影专业的, 但是并没有怎么碰过摄影器材。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摄影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 更新高校摄影教育的教学理念, 与社会密切结合
高校摄影教育专业要适应数字化的时代要求, 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 因此高校摄影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不只对学生的摄影技术全方面的培养, 也要让学生贴近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的艺术感。
1. 真实性
摄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拍摄的影像画面具有准确性和逼真性。但是对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摄影照片是否真实受到了质疑和考验, 现在我们最爱开一句玩笑就是说“某某某是个照片骗子”, 因为现在的照片可以PS或者合成, 这就造成了摄影失真的现象。在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领域, 新闻造假事件也屡见不鲜, 例如“周老虎”事件。这些都让公众开始对摄影这个行业产生质疑。因此在高校, 我们不仅是要培养摄影专业学生的良好摄影技术, 还要培养他们的教学理念, 学会拍摄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用事实来说话。
2. 艺术感
我认为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好的摄影技术, 更需要具有艺术感。如果一幅作品在技术层面无法挑出任何毛病, 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优秀的作品。但是能够被称为艺术品的作品一定是具有故事的, 它不仅能清晰的表达出作者想要给观众表达的画面和意图, 还能够震撼观众的心灵。我们看大师的作品往往就会有这种感觉, 例如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的名作《大眼睛》, 这幅作品是反映贫困地区儿童艰难求学的作品, 曾让很多看过它的观众流下同情的热泪。这样具有艺术感的作品无论经过多少的岁月, 都不会过时, 都依旧会给观众带来震撼和心灵的感悟与洗涤。
(二) 创新高校摄影的教学方法
摄影专业是一门非常讲究灵性和质感的专业, 并不是说学生学的理论知识扎实、拍摄的作品多, 就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同和青睐。摄影需要的是好作品, 那么怎样能够拍摄出好作品?首先就是要创新高校摄影的教学方法, 不能将学生们局限于一个小环境里, 而是要让他们走出去, 亲身的去感知和理解这个社会, 去挖掘人民群众关注的素材。学校可以指定每三次理论课就进行一次课外摄影实践课, 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进行摄影实践, 学生在拍摄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及时地给予指导, 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高学生的拍摄技巧。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摄影展比赛, 来激发学生对摄影的热爱, 还可以联系一些相关的公司, 让学生们参加一些商业性的摄影活动等。
(三) 引进高素质人才
学校聘用人才不要过于局限化, 可以短期聘用专业人士到校讲课, 或者组织拍摄经验丰富的人进行学术交流。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交作业, 让老师进行批改, 还可以拍摄自己的作品, 然后进行上传。老师和学生可以对其他学生上传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打分, 还可以利用排名制, 设立周排行榜、月排行榜和年排行榜, 对于那些在排行榜上的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这种做法能够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方便老师更多的指导学生。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拍摄作品的信心。高校的摄影教育专业也要时刻的关注国际摄影方面的新动态, 将国外最新的摄影教育思想引入到我们高校的摄影教育课程中来, 全面的提高我国高校摄影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四) 完善设备
学校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首先使学校的计算机配备升级, 适用于摄影专业的学生进行后期的摄影处理和摄影制作。其次学校需要减轻学生负担, 为学生配备比较完善的摄影器材, 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最后学校可以举办摄影展, 并且设立奖金制度, 在比赛中, 对获得较好摄影名次的学生给予奖励, 鼓舞他们再接再厉, 拍摄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来。
三、结论
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 它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要求高校要适当的调节摄影专业的课程。本文根据我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措施, 就是希望高校的摄影专业教育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希冀培养出来的摄影人才是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 解决摄影专业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数码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着, 由于中国的摄影教育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比较晚, 在摄影技术已经基本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高校的摄影专业教育下, 要想有着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应该更努力使高校的摄影教育跟上数字化发展的时代, 要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培养出专业技术能力好的高素质的摄影人才。本文根据高校摄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摄影教育,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婷.数字化时代下高校摄影教育改革的探索[J].艺术教育, 2015, (09) :204-205.
摄影教育数字化变革 篇4
一、职业教育教材传统营销模式变革巨大
1.政府宏观指导功能凸显,政策导向明显
自2009年以来,随着中等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新教材选题立项工作的推进与逐步完成,教育部加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国家新教材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按相关文件要求选用国家规划新教材及国家规划新教材出版单位编写的相关课程的教辅读物。2012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一步明确了教材教辅出版资质的宏观管理,从源头上改变了各地自行编写、出版、发行教材的状态,不少不具备出版资质的出版社退出了教材教辅出版行列。随着各地落实中央政策的实施条款的出台,统一管理的力度正在加大。
如果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使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发行格局彻底变革、重新洗牌,初步实现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基本质量”的目标,那么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中职 高职衔接、校企合作、产业对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完善教材准入机制,规范教材选用秩序。推广使 用国家规 划教材。建立全国职业教 育教材信 息发布平 台,及时发布国家 规划教材 等有关教 材编写、出版、选用及评价信息。职业院校要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组成的教材选用机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优先从国家发布的教材目录中选用教材。建立教材质量抽查制度,并向职业院校发布抽查结果,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要把教材选用纳入职业院校评估、示范校遴选、重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等考核指标体系”。
2.销售渠道规范有序,但销售方式千变万化
与一般图书的营销不同,教材因其浓厚的政策性、计划性、职业特色要求而在营销、供应方面独树一帜。与通过新华书店系统发行的一般图书和基础教育教材对比,职业教育教材因其学生专业分散,学校管理模式不如基础教育那么统一,营销方式 的中国特 色更加明显。职业教育教材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职业教育教材信息服务网站依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处室按年度编制的《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用书目录》组织征订发行,面对的用户是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市(州)、县教育局职成科与部分图书供应商和学校,并不直接与教师、学生打交道。换句话来说,职业教育教材的买单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和学校,使用者却是教师和学生。各地的职业教育教材信息服务网站所依托的职业教育教材发行企业 (或单位),大多具有 浓厚的教 育行政或教育科研背景,与本地的教育管理部门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具有独家代理各职业教育教材发行的渠道优势和人脉资源优势。由于涉及面大、需求量少、需求批次多、利润微薄,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形成激烈的竞争状态,但供货的出 版单位自 主营销力 度大、要求高,使职业教育教材在各地的发行企业遇到两头不讨好的境遇。
3.学校自主功能加强,选择空间扩大
学校是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发行企业的重要用户,尽管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集中招标采购的模式,但以学校为单位统一订购教材、教师用书、教学教辅用书,仍是当前的主要消费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纸质图书类传统教育出版物已无法满足学校用户的需求。这种需求变化,体现在由单一的商品交易行为扩展到基于教材使用而衍生的教师备课、学业测试与评价等教学服务体系方面,提高了那些不能成套提供教材品种的出版发行单位的营销成本。学校购买的不再只是产品,而是产品与服务;看到的不再只是纸质产品订单,而是在计算机屏幕上面立体呈现的各种样本,可现场查阅、体验;出版发行企业服务的对象由原来的学生、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并且在这几个对象之间还要建立关联高的互动平台。
4.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在线学习频繁
学生是职业教育出版发行企业的终极用户。对出版发行企业提供的所有服务与教材使用效果的评判,对用书决定者决策效果的评价,其质量高低都体现在学生学业水 平优劣与 职业技能 的高低。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加上政府部门对 信息化教 学的引导 与投入,使职业学校的教学逐步从“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口授加板书”转变为多媒体教学与 网络在线、 手机阅读 相结合,学生能更形象直观的通过网络在线和教学空间资源、手机,在屏幕上学习更多知识与技能。教材教辅内容从表态发展到了动态,学生更容易接受“动起来”的教学。学校 设立专门 的阅读时间,提高校园阅读活动的数量、种类和趣味性,受到大多师生的赞同与追捧。
二、数字时代的职业教育教材内容提供模式的变革
教学需求在变化,市场状况在紧贴数字化发展,那么,职业教育教材出版者必须改变固有的出版观念与模式,以适应市场。
1.变提供教学内容为提供整体教学方案
传统出版的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与教学过程相关的具体知识内容,往往为简明扼要而“浓缩的 都是精华”。数 字出版时代,出版社要依据教材,依托教育专家团队、合作校园网站、合作企业网站、教师培训视频等多种资源,将内容细化为碎片 (数字素材), 通过整合、分类,为教师提供权威、准确、详尽的教学案例、课件、建议和背景资料、最新教学资讯 等。教师借助 网络在线 交流、微博微信,可及时交流。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体验和使用 感受,有利于教 师节省时间、精力,保证教学效果。
2.变提供学习内容为提供有学习过程跟踪与评价的互动电子书
数字出版不是简 单的纸媒 数字化。教材的完整性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这“老三样”了。要变原有的提供学习、练习、测试、操作内容为提供能进行教学过程的跟踪与评价的互 动电子书。如 借助电子 出版的记忆、纠错、诊断性作业布置等功能,电子教材能帮助学生回 顾刚学习 的内容,发现犯过的 错误,找出自己 的知识缺陷、学习 错误与遗 漏、操作失 误的环节,有的放矢地学习、复习、操练。这些学习过程的跟踪与 学习效果 的评价,超越了传统出 版图书给 读者的阅 读体验,让读者享有额外价值。
3.变静态的单一表达为动态的多媒体表达
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对职业教育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其职业特性决定了其内容的表达靠静态 的文字描 述无法完 整表达。要改变原有的平面化教学模式,提供动态、立体、仿真的教学内容,将文字、图像转化为动态展示、仿真模拟实训实习操作、视频展 示等多媒 体形态,以强化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目标。
4.变单一的提供统一出版物为提供适应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资源和增值服务
(1)不同教材 版本配套 教辅的定制。传统出版的教材配套教辅开发与发行,均受制于原教材著作权人授权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许可。而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并根据课本、考纲的基本知识点的要求将内容资 源数据库 碎片化,数字出版可以完成不同教材版本配套教辅的转化,有效规避内容侵权的风险。
(2)产品细分类别及不同需求层次的产品定制。将碎片化的内容资源依据不同用户的需求, “量身定制”产品或服务。例如:将教材知识点的讲解、例题、练习、实验实训应用,根据不同难度划分级别,可以按教学要求和客户需求定制出文科类、理工科类等不同内容讲解、讲练结合、纯练 习、单元测试、综合测试、仿真操作与主要知识点相结合等不同难度不同需求层次的产品。
(3)提供满足不同使用习惯的人性化产品或服务。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伴随数字技术的普及,使更多读者倾向于在屏幕 (网络)阅读之余,选择游戏、动漫、微电影等产品形式来使用内容资源,数字出版要适应读者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寓学于乐的学习转变,满足读者从原有循序渐进的线性学习到自定义方式自主学习的需求。
三、数字时代的职业教育教材营销模式的变革
1.实体书店+点对点特色营销
职教教材营销特点明显地体现了数字时代的烙印,尤为直观的变化就是购书方式的改变。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实体书店转型发展,但政府对新华书店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似乎一时难以普惠到职业教育教材的实体书店。用户消费方式的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引导,都促使职业教育教材营销根据行业特点,依托实体书店,开展“点对点”特色营销,把订单做到每一个用书点。尽 量按需生 产,减小库存,控制风险。
(1)院校代表上门服务。院校代表是由出版发行单位派出,负责出版发行单位教材在当地学校的信息传递、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主动上门服务,减少教师面对众多信息无从选择的烦恼,通过面对面沟通,一对一营销,引导教师选用教材,促动学校负责人订购教材,并及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正确把握市场方向、准确了解市场信息、研究选题策划提供了一手资料和数据支持。
(2)共建“数字校 园”。面对自主决策权越来越大的学校,尤其是在校人数众多的学校,仅仅面对一线教师、教研室主任、教务处负责人甚至是学校分管教材的校领导,就能做好一两本教材营销工作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了。整体教学质量高水 平要求,使学校从 资源堆积、信息爆满的兼收并容选择模式转变到了精心选择精品为我所用的模式,本校的选用效果、他校的使用情况一一对比后,教材采购集中招标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要当市场的引领者,加大“数字校园”建设力度势在必行。学校“数字校园”基础建设工作开展后,出版发行企业能及时介入、参与,不仅为教师提供教学内容,提供丰富多元的、可个性化选择或修改的整体教学方案,而且提供既可独立运作、又能有效整合与共享信息的校园 平台。教师备 课、教学教研、专题复习、测验评证、改作业、互动反 馈均可以 “数字校园” 平台上完成,学校也可以此平台检测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完成教学评价。
共建“数字校园”作为数字化时代实体经营的一个重点“点对点”营销模式,一旦介入,优势明显,但要合理处理校园合作方 与其他出 版发行方 的关系,注意规避涉 嫌垄断经 营的商业 风险。众多中小型出版发行企业,囿于资源、财力,无法企及共建“数字校园”,应整合资源,抱团取暖。
2.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营销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使职业教育教材的销售渠道通过实体书店的份额减少,建立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网络书店份额却日益增多。
(1)网络书店服务营销。网络书店直接迎合用户的上网习惯,也主要承载了解、落实“数字出版项目”之类政府采购工程任务的功能。就营销而言,首先是关注关键词检索,让用户能快速找到相关图书信息。其次是加大产品形象展示力度,用户检索到关键词后,点击分类栏目,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所关注图书的立体封 面、编辑推荐 语、目录、甚至部分样章和读者评议。第三,重视网上书评,做到既对用户负责,也对产品负责。第四,尽量设置在线互动 (答疑、售后),给用户一 个能反馈 信息的渠道 (邮箱、E- mail、QQ或虚拟社区),以有效吸引用户,至于论坛卖书、社区虚拟营销,则另当别论。
(2)网站营销和微博营销。出版发行企业经营的 此类网站 可直接在 线操作。无需下载安装任何程序或软件。未经出版发行企业授权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可以进行教材信息的查询,不能进行其他功能的操作。在网站中未能查到的教材,可直接致电或在线咨询。网站营销,主要针对政府采购、学校团购之类团体活动。受密码、网站运营时间等的限制,对个体的 服务往往 不尽如人意。而与之相互补的,突出修改化的新营销,就是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从 选题和策 划、编辑出版、销售推 广、售后服务 等阶段入 手,全流程实现与教材营销的对接。在这些阶段,微博营销在沟通互动、转发推广方面功能明显,可以从视频、文字、图片、音乐等整合营销的角度,按照不同的角色和分工,在不同的时间段发布不同出发点的内容的微博,从而突破传统营销方式的单一与局限。
(3)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由于选用的电子商务平台不同,营销方式各有千秋。但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服务内容。出版发行企业根据自身状况量身选择服务平台,注重的是易推行、经济实用、便利好用。
3.构建“在线学习平台”直接营销
出版发行企业 服务的终 极目标是人、对职教教材出版发行企业而言,就是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其中主要是学生。上述营销 主要针对 学校而言,而在服务教育的出版理念下,出版企业充分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开发与纸质图书、电子书配套或适应的“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学习 平台,设计有智 能自主的学习功能,依托的是优势多元的学习内容,提供人性化的互动学习服务,全方位提供学生数字化背景下的学习解决方案,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之余提升全面素质,和谐、科学发展,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应知应会,理念联系动手操作的问题,可开拓职业教育出版发行数字化营销的直销模式。
数字艺术形态下高校摄影教育探析 篇5
一、在高校开展摄影教学的重要性
摄影艺术的形象思维能把感觉、情感和理性相结合, 通过表象去创造对象与完成作品, 解释经验, 促进顿悟。摄影艺术为学生提供发现过程中的学习, 推动他们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 在更深的层次把握对事物的理解, 发现并更新着他们的想象。
1. 摄影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与判断力
由于现有教育体制的原因, 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受高考影响较大, 所受艺术教育不多, 有的甚至是空白, 更谈不上具备较高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审美感知与判断的过程, 是从心灵上对事物本质把握和从整体上认识审美对象的过程。用镜头去感知与判断, 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眼睛, 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事物深藏的原生美, 学会平中见奇, 学会通过摄影艺术去充实生活、感受生活带给人的温暖和幸福。
2. 摄影艺术教育能锤炼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意志品质
基于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我们要使学生掌握娴熟的摄影技能与技巧,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受生活, 不断地丰富阅历, 积累素材。学生通过参加摄影艺术学习, 深入生活采风, 拍摄健康的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 使学生不仅了解风俗、民情、地理, 而且更加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从而使学生的人生观发生积极的变化。
3. 摄影艺术教育不仅能使人性更加完美与充实
摄影艺术教育激活了人类潜在的爱美之心, 使学生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 使他们在由衷的对生活的热爱中, 获取知识, 施展才华, 使艺术的激情转变为生活的激情、学习的激情。
特别是艺术院校, 摄影作为一门基础平台课程, 是学生快速掌握色彩、构图等艺术基本形式的捷径, 也是学生今后艺术设计时素材收集、创意来源的手段。
二、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
1. 成像不同
传统像机是用胶卷记录影像的, 一般其过程分为感光、化学反应、存储三个过程。而数码像机的原理则是影像通过镜头成像在影像感应器CCD或CMOS上, 影像感应器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再通过像机内的微处理器将电信号转为数字信号, 并编码、压缩成数字图像文件, 存储在存储器中。传统摄影的全过程为化学过程, 其相应的三个过程在数码相机中却由影像感应器、图像处理器 (ASP、DSP、JPEG压缩器) 和存储器三个部件分别完成, 全过程为数据流处理过程。
2. 摄影效率不同
传统摄影需要取景、拍摄、冲洗放大、加工校色等一整套复杂程序, 如果洗像效果不好, 还得重头再来, 效率较低。而使用数码像机可以在拍摄现场立即查看已经拍到的影像, 可以立即进行有关摄影的技术分析与调整, 并能立即看到调整后的效果, 因而也就能保证和提高摄影的效率和成功率。另外, 由于数码摄影不需要胶卷, 也省去了胶卷成本和冲洗放大的时间成本。因此, 数码摄影的效率要大大高于传统摄影。
3. 后期加工制作不同
传统摄影后期冲洗放大、加工校色等程序复杂繁琐, 而且一般在暗房内进行, 暗房阴暗潮湿、空气污浊、药液污染, 环境十分恶劣。数码摄影的后期制作就要简单得多、舒适得多、先进的多。利用数码像机、计算机、打印机、图像处理软件等一套系统组成的电子“暗房”, 摄影师不仅可以在后期制作中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 弥补了传统摄影是遗憾艺术的说法, 而且还可以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各种图像处理软件可以轻松地设计各种效果、叠加各种背景、校正透视变形、进行照片合成等。
4. 经费投入不同
数码摄影离不开数码像机, 另外还需要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一系列配套设备, 而传统摄影只需照相机和胶卷。初看起来可能会认为传统摄影节省资金, 实际上恰恰相反。数码摄影投入的是从输入到输出的全套设备, 而传统摄影的照相机只是输入设备, 若算上后期制作设备, 则传统摄影的投入大大高于数码摄影。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 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数码摄影以其不用胶卷、不用冲洗、直接拍照、直观效果、直接传输、方便快捷等优点, 受到广大使用者的欢迎。随着电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数码摄影注定成为未来摄影的主旋律。
但是, 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在拍摄技术上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别。比如在影别的运用上, 传统摄影可以根据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需要调节光圈和快门以得到不同的景深, 而数码摄影的光圈一般是自动的, 景深较大, 难以表现一些特殊需要的景物。其次, 数码像机一般是以中心对焦, 要达到传统相机的特殊效果有一定的困难。再次, 由于电子原件和电路的特殊性, 对光线的表现力常常不如传统像机, 尤其是对逆光景物的拍摄等等。数码像机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光学像机。
三、数字艺术形式对高校摄影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在高校的摄影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的摄影教学仍是坚持以传统相机为主, 要求学生使用胶卷进行拍摄实践, 不正视现实的数字时代的来临, 或很少提到数码像机的摄影创作、操作规范等。有的高校是过分强调数字艺术的作用, 认为数字艺术降低了摄影的门槛, 已彻底改变了延续160余年的传统摄影现状, 数码摄影几乎将摄影过程简化到无以复加地步只要按下快门的观念, 而忽视传统摄影在摄影艺术教育中重要性;有的高校虽是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相结合, 教师主要讲授传统像机知识, 而学生们普遍使用数码相机进行创作实践,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
高校摄影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应立足数码、继承传统
数码与传统不是一对矛盾, 而是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兄弟, 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应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和实践。在教学过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两方面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像机结构、传统像机与DC的区别、摄影用光、正确曝光、取景与构图的等各个教学环节, 利用数码相机的便利条件,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相互对应补充。在教学实践中, 强凋学生们要主动接受主题和意境传递感染, 培养和掌握摄前意识, 通过特殊地选择手段引发灵感, 创造出摄影艺术新形象。
2. 加大摄影技能、技术的传授
摄影是先有技术才有艺术。以摄影原理为中心, 摄影基本技术的步入, 融为艺术修养提高的循序渐进之中。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数码摄影的有利条件, 将技术基础性与表现意识相结合, 使学生完成技术技能的练习, 培植艺术修养, 培养个人对客观实体如何感受及其产生激情, 在艺术刻划表现上, 利用数码像机, 去运用和巩固摄影的基本技能。
3. 应加强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观念与技术的改变, 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创作创新的能力。摄影是观察艺术, 摄影也是观察中的感觉艺术, 所以, 艺术感觉是摄前意识的代言语。在我们的摄影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艺术摄影总体意识, 加强摄前意识的培养。摄影同时也是靠科技器材的使用过程来创造艺术作品, 但拍摄前构思意念的孕育和产生, 运用造型艺术的常规或反常规及其姊妹艺术潜能, 来沉淀主题、去经营画面等等, 都是对客观景物观察、感受, 具有摄影自身的选择性形象思维而引起的艺术与科技结合之作。因此, 拍摄照片, 更重要的是对客观对象的灵敏感觉, 在艺术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等。鼓励和引导学生以文艺学和社会学为中心, 在深入生活的社会实践中, 扩充知识领域, 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艺术摄影创作与设计中, 注重人的视觉感受, 张扬摄影艺术之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面对新的形势, 高校摄影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 认真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调整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不断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艺术形式对高校摄影艺术教学的提出新要求, 结合目前摄影发展的趋势, 提出了应立足数码, 继承传统, 注重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等观点。
关键词:数字艺术,高校,摄影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旭炜.浅谈高校摄影教学[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2]肖伟奇.论在摄影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 2002, 6
[3]王凡.数码相机在非专业摄影教学中的优势[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4]刘智海.基础摄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4
摄影教育数字化变革 篇6
在化学高一初始教学时,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初中化学———感性、形象性、趣味性强;高中化学———理性、抽象性、逻辑性强。化学学科经历初中到高中的跨越, 学生常常反映:太难了、听不懂、跟不上!但每个学生原有的化学基础不同, 理解力不同,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 高一化学课时又很有限, 教师没有足够的课时帮助新高一的学生统一梳理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有什么好办法能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定制自己的“初高中化学衔接课程”呢?数字化教学能不能帮助学生度过这个学习的瓶颈?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媒介具有短小、精练、个性化强的鲜明特征, 用微课创设初高中衔接的化学课程, 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可以帮助不同基础、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搭建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平台, 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 遵从自己的时间安排, 自主地学习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相应主题。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 (课例片段) ,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 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一、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忽略点与延伸点
从客观角度看, 现行初中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降低了, 那些在高中阶段经常会用到的初中知识, 都集中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 这本身就造成了初高中知识的断层。新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 由不同的教师教学, 本身知识结构就是参差不齐的。比如, 就化学分类法教学, 初中教材仅让学生掌握到:物质是由混合物和纯净物组成的, 而纯净物可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细分为氧化物、酸、碱、盐。对于氧化物再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按照不同标准再细分为:含氧酸、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盐可以细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等。初中教学没有过多要求。这就为学生学习高中的过氧化物、强弱电解质、盐类水解带来了知识上的忽略点。于是, 我们利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制作了物质分类的视频演示课件, 利用学生初中原有的分类知识体系进行延伸。
可以利用微课录课软件Camtasia Studio 6 制作一些类讲解ppt,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这样的系列教学视频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接收, 已具备这部分知识的学生就可以选择不学, 没掌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选择学习几遍。我们还制作了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一系列微课教学视频供学生自由选择性学习。
二、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化学具有启蒙性、符号性的特点, 学生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 经历约半年的知识学习就要备考中考, 所以, 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 学习方式上也大多以记忆为主。高中化学的学习具有“理性”的特征, 高中化学知识相对来说“博而深”, 知识由“形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浅显”到“深入”, 知识更加系统而全面、有深度, 因此, 高中化学学习必须变“感性学习”为“理性学习”。这些在学科知识体系下的特征需要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体会、去感悟, 但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不同, 有的学生能快速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 而有的学生面对“繁”而“难”的高中化学学习会出现畏难情绪。为此, 我们利用微课制作了一系列关于化学学习方法的视频讲座, 内容涉及预习法、类比法、归纳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并配以例题指导,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感受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
三、利用微课传播化学学科思想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 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3) 物质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失, 只可能有规律性地转变; (4) 环境问题较多是由人类不正确使用科技成果或使用不成熟的科技成果造成的, 各门科学可以继续为解决环境问题贡献力量; (5) 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需要借助科学知识、遵循科学规律; (6) 自然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 也是人类的朋友; (7) 科学研究有方法可循, 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化学的基本观点: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运动观、分类观、结构观、守恒观、科学价值观。怎样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 让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受到这些化学观念, 微课又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支持。利用微课可以制作化学基本观点系列讲座, 配以动画、视频, 可以使学生更形象生动地感受化学基本观点。如, 学生对于抽象的粒子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而粒子观中又包括粒子的构成观、间隙观、运动观、作用观、能量观和空间观。利用微课制作微视频动画就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 使对抽象空间想象困难的学生走出困惑。
四、利用微课实现学生初高中转化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的更高境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过程, 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地学习也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学习要提升的能力, 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也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因此, 在学生步入高中学习之初利用微课作为桥梁, 搭设学生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学习的阶梯, 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高强度、密集型知识学习, 实现学生自己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自己调节学习进度,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化学知识的初高中衔接, 一直以来都是高一教学所面对的难题, 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化学学习情境、资源和活动, 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化学初高中教学支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帮助学生顺利穿越初高中能力上的“最近发展区”获得进步, 为我们破解化学初高中教学衔接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支持。
专家评述:
教育是被发现和认同的过程。走进天津市第五中学张莹老师的课堂, 会发现, 这一过程在教与学的交互作用中被淋漓尽致地放大, 她的化学课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范儿, 也多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看到了生命的蓬勃发展。发现、认同, 课堂的价值不正是在于此吗?
课改深处是课堂, 师生成长也在课堂,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张莹老师就是从一线教学中, 从课堂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期学员。她钟爱课堂, 因为课堂上有一个个灵动的生命。她钟爱化学课堂, 因为她的课堂上不是给予和告知, 而是师生智慧“化学反应”的新生成, 课堂上充满了惊喜, 她的学生也钟爱她的化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