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

2024-05-22

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精选8篇)

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 篇1

摘要:目的:了解数字化床边摄影X线辐射情况及其防护措施。方法:选择外科病房X线检查650例患者,曝光2850次,测算X线辐射剂量。结果:平均每个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为3.12~7.68mGR。结论:加强床边摄影技师责任心,提高摄片质量,增强防护意识并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对人体不必要的辐射。

关键词:床边摄影,防护,X线

X线床边摄影是放射科日常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不可缺少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但X线对检查者和非检查者及其医务人员的危害、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收集整理我院外科病房的床边摄影资料,探讨X线防护问题及其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7年1~12月在我院外科病房中接受X线检查的650例患者,最大者89岁,最小者7岁,床边摄影曝光次数共2 850次,以该病区每日床边摄影次数,测算该病区患者受到X线辐射的次数。

1.2 摄影方法

临床医生对于外伤不能移动的重症患者开具床边摄影申请单,由放射科每日专门负责床边摄影技师携带IP暗盒,推床边摄影机为患者摄影后回科进行数字化后处理。设备为Agfa ADC-Compact plus型CR系统,Agfa IP,Agfa Drystar5503型干式激光打印机,荷兰PHILIPS移动式床边摄影机1台。

2 结果

2.1 X射线辐射次数

统计2007年1~12月,每天床边摄影曝光次数。放射科技师每天曝光次数为8~39次,平均23次,患者一次检查部位1~12个,曝光次数2~17次。检查者同病房人数2~8名。

2.2 曝光的平均剂量

测试50次曝光的平均剂量如下:在直接照射区域内的剂量(照射剂量)为0.428 m GR,距离球管1.5 m处测得的剂量(散射剂量)为0.186 m GR。每个患者平均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为3.12~7.68 m GR。

3 讨论

3.1 床边摄影目的

床边X射线摄影受检者都是危重或不便搬动者,要求放射技师一切行为必须方便受检者,但是诊断要求床边X射线摄影所获取的图像必须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最佳图像。放射科技师以患者为中心,想办法利用设备的特点,以便获取最佳照片信息,为临床医生抢救危重患者提供充分的诊疗依据。

3.2 主观原因

由于病房楼的设计一般无防X射线辐射要求,其墙壁、门窗、地板不能有效地屏蔽X射线辐射,所以进行床边摄影使受检者及其周围人员都可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接受X射线辐射。在X线摄影中应关心患者的健康,处处为患者着想。在满足影像诊断基础上尽量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X线照射。

笔者在外科病房1 a来,统计了床边摄影检查部位和曝光次数,1位患者一次最多检查12个部位,曝光19次,表明临床医生对X线危害缺乏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和临床医师加强联系和沟通,掌握必要的床边摄影尺度,尽可能减少床边摄影,避免滥开。召开全院医务工作人员防护会议,传达省X线防护会议精神,让其明白到过多床边X线检查对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有伤害,对环境也可能造成污染。

3.3 客观原因

X线摄影技师责任心问题,提高摄片质量,增强放射防护意识。没有足够技术能力和责任心的人,不得操作床边摄影。这就要求放射技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熟练掌握X射线摄影技术和高度的辐射防护意识,尽量避免和减少重照,最大限度地减少受检者及其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对同一病房内人员进行必要的防护或劝其暂避,减少无谓的辐射。

加强床边X射线摄影场所的辐射防护,使病房楼每个楼层设置专门屏蔽医用X射线的病房(墙体、楼板、门窗等),对不能移动的伤病者和陪护人员尽可能利用活动铅屏风屏蔽;对受检者躯体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对X射线敏感部位)利用铅橡皮行遮挡防护。合理应用有用X射线束,在不影响获取最佳X射线诊断信息的前提下,尽量应用“高电压、低电流、厚滤过、小射野”。据资料显示,同样的影像效果,使用高电压,低电流摄影时,患者所接受的X线辐射量比较低。所以技术人员应该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用较高的k V值[1,2],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床边摄影纵然存在着X射线辐射诸多问题,但其作为临床辅助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仍是不可取缔的。特别是对急危重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断提供一张高含量高质量的照片;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可为危重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我们只能呼吁临床医生掌握必要的尺度,尽可能减少床边摄影,避免滥开。同时对同一病房内的人进行必要的防护或劝其暂避,减少无谓的辐射[3]。

参考文献

[1]任庆余,刘卫,赵进沛.床旁X射线机所致受检者体表剂量水平调查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1):72-73.

[2]侯传之,李东,张秀娥,等.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防护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5,14(1):50-51.

[3]洪海兰,林春阳,徐伟萍.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2):292-293.

[4]范志刚.胸部X线摄影相邻器官受照剂量当量评估[J].医疗卫生装备,2008(3):90-91.

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 篇2

关键词 膈下肋骨 技术改进 诊断准确率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00~2005年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的膈下肋骨折病例共52例。男44例,女8例;年龄18~62岁,平均41岁;交通事故32例,直接暴力击伤24例。全部病例均常规摄膈下肋骨仰卧前后位片和前后斜位片,疑似病例和不明确诊断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症,加摄反向大角度斜位片及小角度斜位片。

使用NEU/ILPINE800MA数字遥控X光机摄影、美国GE centricitg CR数字摄影系统进行图像处理。

方法:患者在首次检查中,先摄取仰卧前后位片和立式前后斜位片;对疑似骨折病例和临床症状明显(如触诊局部压痛或明显骨擦感者)但X线片显示不明确的,将患骨分为3等份,考虑骨折位于外1/3段者,加摄患侧小角度前后斜位片,考虑骨折位于中、内1/3段者,加摄对侧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片。

小角度前后摄影要点及体位摆放:被检者直立背靠检查床,身体矢状面问患侧旋转约15°~20°,被检部位置胶片中心,中心线对准胶片中心水平投照。

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摄影要点及体位摆放:被检者直立于检查床前,对侧前胸壁紧贴床面,身体矢状面向对侧旋转70°~80°角,患侧被检处置于胶片中心,中心线对准患处水平投照。以上两方法均用滤线器投照为佳。

结 果

52例膈下肋骨骨折病例中,常规正斜位摄影明确诊断36例,疑似骨折13例,未见骨折3例。

根据疑似骨折部位和临床体征,采用小角度前后斜位及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摄影。13例疑似病例中,11例明确诊断有骨折,3例未见骨折病例中,2例明确显示骨折。其余3例经双层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后明确诊断骨折。

讨 论

肋骨骨折较常见,骨折多数由于胸部受到直接暴力的打击导致,部分病例可由于间接暴力或胸部肌肉的强烈收缩所致[1]。在常规X线片上,有时肋骨骨折不易发现,其原因很多,诸如胸部结构重叠较多,细微的骨折线缺乏对比而易遗漏[1]。膈下肋骨骨折诊断在此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骨折的数量、对位情况在伤害的程度及伤残等级鉴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由于肋骨的解剖特点和传统X线检查方法存在着局限性,经常会遇到肋骨骨折的漏诊,特别是腋下部位与横膈下方肋骨[3]。膈下肋骨与上腹部脏器重叠较多,缺乏天然对比,采用小角度前后斜位和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等改进后的摄影方法,通过体轴旋转合适的角度,最大限度减少组织器官重叠,使膈下肋骨在X线片上的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膈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准确率。

目前利用数字化摄影及多轴透视点片及CT扫描图像重建等先进技术,使膈下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漏诊率下降,但在大多数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利用改进后的摄影技术,对诊断膈下肋骨骨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11:471.

2 李在明,游继平,於维鸣,等.三维X线摄影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附228例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11:1224-1225.

3 张文昌.肋骨骨折的CT诊断.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5,9:73-74.

三部委将考核评估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进展

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对各地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进展情况开展以自查为主的中期考核评估,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按期实现《规划》目标。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国家发改委、财政厅(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开展自查工作,并于8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及相关资料报送卫生部。

内蒙古、辽宁、福建、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个省(区、市)要根据自查结果,于8月30日前向卫生部申报省级实现消除和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 篇3

医院X线床边摄影, 在基层医院多见, 它以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为广大患者或不宜搬动的患者带来福音, 也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了一些方便, 深受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欢迎。自X线发现以来, 以X线诊断为主的放射学的形成, 进而发展成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开创了本学科的新纪元[1]。笔者从事综合性医院放射科X线床边摄影并从中摸索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与技巧, 在此与同道们进行学术交流探讨。

1 X线床边摄影

X线床边摄影, 主要服务于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或称重症监护室 (ICU) 、以及其他科监护室里的危重患者以及在骨科接受牵引的患者, 这些患者一般都不能走动, 要求到床边做X线检查, 以提供给临床医师及时可靠的医疗信息。这项工作表面看来挺简单, 但要求要有高成功率、高标准地完成并非容易事, 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如衡量一张优质床边X线片的标准是: (1) 投照部位与临床申请要一致; (2) 摆位端正, 所照部位完全成像于胶片上面, 且上下、左右对称; (3) 照片的对比度、清晰度、锐利度良好; (4) 铅号标贴准确且可辨左右。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的要求。

床边X线机一般为日本岛律公司出产的125kV, 32mAs床边机和美国GE公司出产的125kV, 25mAs床边机, 功能优良可靠。开展的床边检查项目多是:头颅正侧位、颈椎正侧位、肩关节正位、肱骨正侧位、肘关节正侧位、尺桡骨正侧位、腕关节正侧位、手正斜位、胸部正位、腹部正位、骨盆正位、髋关节正位、股骨正侧位、膝关节正侧位、胫腓骨正侧位、踝关节正侧位、足正斜位、跟骨侧轴位等;但常见的床边检查有胸部正位、骨盆正位、颈椎及四肢关节正侧位。片子大小依据所照肢体大小而定。要发挥其作用还要做到:床边X线检查首先要求临床医师开出检查申请单, 由护送人员送至放射科登记台查号收费, 除急诊抢救者需立即去检查外, 一般病情的床边检查都集中在下午进行, 检查前, 当班技师应从登记台将所有床边申请单取走, 同一科室的单子放在一起, 不同科室的单子按床边检查路线及毗邻关系前后排列, 一般按由远到近, 由楼上至楼下的顺序排列, 以免在检查过程中走冤枉路或回头路, 也影响工作效率, 再在每张单子的左上角空白处编上各异的简易X线号, 以区别每张片子属于那位患者, 然后统计所需投照的部位及人数, 确定所要携带片子的大小和数量。这样可以保证床边检查准确、快捷、有条不紊地进行。技师携带床边X线机在等或乘电梯时, 可对各申请单上患者的简要病史及临床症状作一了解, 便于对每位待查患者的适宜摄影体位做到心中有数, 以免仓促投照, 片子体位不合诊断要求, 如胸腔积液的患者, 胸片应采用坐位投照, 若躺着水平位投照便不能显示气液平面, 以至片子不合要求。投照时应注意:一是对于较胖的, 打石膏的或上夹板的患者, 需根据其肥胖或上石膏、夹板的厚度提高kV值, 而较瘦的患者应适当减小kV值;二是对于好动的婴幼儿或骚动不安的成年患者, 要摆好体位, 选好条件, 对好光, 观察中抓拍, 以避免因体位变动、运动模糊或异物遮挡致投照失败。适当的解释和了解患者的心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2 X线透视

X线透视是医院放射科的传统检查项目之一, 有迅速、简捷等特点, 许多医院目前都购置了高档的放射影像设备如计算机, X线摄影技术数字设备, X线摄影技术数字化胃肠点片机等, 疾病的诊断有了质的飞跃。使得透视技术这一传统放射诊断手段倍受冷落, 甚至部分医院已取消了这一检查项目, 但广大的基层医院不少仍是健康检查, X线诊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浅谈透视在辅助其他放射诊断技术中的价值, 特别是在肺部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2.1 肺部诊断

首先应注意肺部透视中的几个易漏诊区, 如肺尖区、心后区及横膈后等区域的肺部病变易漏诊。应将患者的肩胛骨旋出和转动患者多方位观察肺, 对鉴别肺门阴影增大有重要的补充作用。X线平片中表现的肺门增大病例有时即使加摄了侧位片, 重叠的肺门血管还是癌性表现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性的块状表现, 所致动态观察增大的肺门影的变化可见树状血管支从肺门团块影发出, 并且在患者转至某一角度时血管团块影会分散开来, 而肺门的癌肿或肿大的肺门淋巴结所致的肺门块影无论患者如何转动, 肺门团块影始终存在, 且不变化, 分散在区别肺部阴影来源方面的辅助作用胸壁胸膜的病变及增多增粗的肺纹可重叠于肺内, 形成阴影, 确定阴影来源于肺内或肺外。X线诊断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透视下多方位转动患者并辅以深呼吸作连续动态观察, 对此有确切的帮助。病变来源于胸壁、胸膜及肋骨的阴影时, 阴影的边缘与胸膜相交成钝角, 且在深呼吸时阴影无移动或即是有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肋骨移动方向一致, 肺部的病变阴影在深呼吸动作时运动方向与肋骨方向相反, 由于增粗增多的肺纹理所致病变在深呼吸时会散开来不成片状阴影, 且可以用不同体位观察获得。

肺底积液是指胸膜腔积液局限在肺底与横膈之间, 在立位片上表现为正常膈面消失, 肺底被液体抬高而形成一假膈影。卧位投照, 肺底积液流至胸背肋胸膜腔, 使患侧肺野透亮度降低, 视床的运动作连续透视观察可见上述立位平片上的影像表现, 可看见肺底积液从肺底向胸背部肋胸膜腔游离往返的全过程, 从而更加肯定肺底积液的诊断, 在作食管吞钡透视检查时当稠钡大部分已通过食管全程, 腔内表面仅存少许钡吞下的空气与食管内残存的钡剂, 共同形成食管腔内黏膜的气钡双对比影像, 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 在对肠梗阻患者的腹部透视中, 肠伴内液面的升降是确定肠管张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在确定肠伴内液面有无升降时, 先必须排除正常呼吸运动致膈肌位置变化, 所导致的肠伴内液面的上下移动的移动特点是有充气肠伴内的液面出现方向一致的同步升降幅度小, 频率与膈肌运动一致。

2.2 在胸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作用

常规正斜位肋骨片检查中, 易将无明显移位性肋骨骨折与肺纹理和肋骨重叠的影像误诊为骨折, 透视更能直接看移位性肋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数量及骨折的类型, 由于透视是动态多角度下观察患处, 能避开因患者体位处的生命影缘而分离出来, 并能在最佳体位的骨折处清楚地显示出来, 提高了诊断率与阳性率, 明显地优于常规的肋骨正斜片及投照方法。同时也是对诊断肋骨骨折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2.3 在四肢骨骨折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四肢关节及骨两端的部位由于骨的重叠或体位的关系, 极易造成骨折的漏诊, 透视下能见重叠的骨尽量分散开来, 体位的动态观察骨质结构, 直接明确地显示骨皮质的连续性, 确定有无骨折。

2.4 在儿童肠套叠诊断中的作用

儿童肠套叠拍腹部平片的诊断价值小, 但在透视下通过稀钡灌肠及时观察到肠套叠的部位, 在一定压力下套叠部位肠管退缩的程度及在手动复位中整复情况的观察和判断有利于诊断。

参考文献

普通X线乳腺摄影的数字化 篇4

改装目的是利用原有普通钼靶X线乳腺摄影机, 进行改装后与原有CR系统相匹配利用, 实现乳腺X线摄影数字化。

我院2002年引进AGFA CR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后, 普通X线摄影就已利用原有X线机实现了数字化。而乳腺摄影只因钼靶X线摄影机暗盒托盘尺寸与CR系统IP板暗盒尺寸不匹配, 只好沿用原屏/胶系统。由于屏/胶系统操作繁琐, 废片率高, 出片周期长, 胶片所载影像所受干扰因素多, 且须单独为其提供胶片、暗室、普通X线片洗片机, 单独为其配备显、定影液, 一般情形下乳腺摄影受检者较少, 所以显、定影液在工作温度下的自然氧化成本大于使用成本, 相对而言这种乳腺摄影X线诊断成本很高, 所以我科技师自发改造原有钼靶X线摄影机暗盒托盘, 使之与AGFA 公司乳腺摄影专用IP暗盒尺寸相匹配, 并借用AGFA CR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实现乳腺摄影数字化。

1 材料和方法

材料:上海30 mA钼靶乳腺X线摄影机, AGFA公司18 cm×20 cm乳腺X线摄影专用IP暗盒, AGFA ADC COMPACT多通道图像信息激光扫描仪、SUN工作站、LR5200湿式激光打印机等。

方法:上海30 mA钼靶X线乳腺摄影机原装暗盒托盘仅适用于5inch×7inch (约合12.7 cm×17.78 cm) 暗盒, 且其暗盒为普通屏/胶系统用暗盒, 不适于CR系统, 而AGFA 公司乳腺摄影专用IP暗盒尺寸是18 cm×20 cm, 我们测量钼靶X线摄影机托盘空间, 近肢体侧边缘至球管支架前缘空间距离远大于18 cm, 大有改造空间, 所以我们将钼靶X线摄影机原装暗盒托盘拆除, 自行制作了一个18 cm×22 cm (2 cm为簧片空间) 的托盘, 在其长轴两端内侧各焊接一钢性金属簧片以夹固暗盒, 将原暗盒托盘支撑臂下端截去2 cm, 制作一“┍”型金属板状连接件, 用此连接件将暗盒托盘支撑臂与新制暗盒托盘用电焊焊接在一起, 并使X线源到新旧暗盒表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使IP暗盒的外侧缘与原暗盒的外侧缘在同一位置, 至此托盘改装完毕。

将AGFA乳腺摄影专用IP板暗盒插于新制暗盒托盘内, 摆好受检者体位, 做好受检者防护, 调整好乳腺压力, 设置好曝光条件, 进行乳腺摄影, 摄影完毕将被照IP板暗盒利用AGFA CR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处理, 打印胶片, 并将由此形成的载有数字化图像的激光胶片与原屏/胶系统形成的胶片图像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改装后的胶片影像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 数字化的胶片图像比屏/胶系统获得的胶片图像提供的X线诊断信息量大、分辨率高、宽容度大, 获得信息的速度快。

由于改装后利用IP板摄影获取的图像X线诊断信息量大, 分辨率高, 有效提高了乳腺疾病的检出率, 使乳腺疾病X线诊断符合率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其宽容度大, 图像可调范围广,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重复摄影, 避免了废片, 相对减少了放射技师和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延长了钼靶X线摄影机的使用寿命, 并且不用为其专门提供胶片、暗室、洗片机及其显定影液等, 有效降低了放射诊断成本。提高了诊断效率, 受检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诊断报告和载有数字化图像的激光胶片, 缩短了等待时间, 方便了外出会诊, 避免会诊时重复照射, 减少了外出会诊费用。由于实现了乳腺摄影数字化, 不仅影像科便于信息归档存储, 也便于回访查阅和网上传递, 方便了远程会诊, 为全面建设数字化影像科、数字化医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讨论

CR的产生为影像科搭建了一架通向影像数字化的桥梁, 该方法简便易行, 利用原有设备实现了乳腺X线摄影的数字化, 既充分利用和挖掘原有设备潜能, 又扩大了新设备的应用范围, 避免了设备重复购置, 减少了医院支出, 对暂时资金短缺或觉得原有设备弃之可惜但又想乘上数字化快车的单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李书章等.数字化医院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 :105-107.

[2]薛鸿等.如何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率[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5 (6) :46-47.

数字化X线摄影的发展前景 篇5

1 CR数字摄影的进展

CR数字摄影系统问世已经20多年了, 它是目前一种十分成熟的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近年来在成像板 (IP) 结构和扫描方式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进。

1.1 成像板的改进

IP是成像链中与图像质量密切相关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件。由于新感光材料的出现, 各厂家相继在其结构上做了改进, 目前大多数用针状结构的荧光物质作为闪射体, 使得将荧光散射现象大大地降低, 灵敏度增加。因而, 所获取的图像的锐利度及细节分辨能力大为提高, 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地改善。近年有些厂家推出双面读出IP, 采用透明基板, 双面都有读出探测器, 扫描时, 双面读出器同时同步读取图像信息, 称为透明双面读出技术。该技术可使NEQ提高30%~40%。目前只有富士与爱克发使用这种技术。

1.2 扫描方式的改进

当今所使用的所有商业CR扫描器都是采用飞点扫描的原理, 它是用一束紧密聚焦的激光束激发移动存储荧光体屏 (IP) 中的潜影, 在整个屏面上每次只激励一个点, 通过适当的光学收集器、捕获从每个点发射出的光, 由光电探测器将其转换成模拟电信号, 而后, 经过取样和量化产生数字图像。产生和偏转激光束所需要的硬件以及收集和发射光并将光转换成电信号所需要的部件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所以无定限地减小飞点扫描器物理尺寸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 这些分离部件还会增加成本和复杂性。

为了克服飞点扫描器的上述诸多限制, 爱克发和富士研制并推出了新的扫描技术, 该技术是一次在IP上扫描1行, 实际上, 由飞点扫描部件引起的尺寸限制已不再十分相关了, 而且在流通量和图像质量上均有很大的优势。扫描时间比飞点扫描器的扫描时间短许多, 事实上, 采用新的基于CsBr:Eu2+针状存储荧光体和新的扫描装置, 能够获得与新近的基于CsI:Tl和a-Si平面阵列平板DR系统相媲美的图像质量。

它们是第二次激发光光源与图像信息收集器为一体, 称为扫描头。图像信息收集器为CCD, 第二次激发光光源与CCD器件分别做成1×n个阵列。有两种扫描形式:一种是扫描时IP移动, 扫描头固定不动, 每次读出1行图像信息, 并直接成为数字信号。所以, 整个读出速度比飞点扫描方式快。另一种为扫描时扫描头移动 (或激光源与接收器同步移动) , IP固定不动, 每次读出1行图像信息, 爱克发采用透明IP, 第二次激发光光源与图像信息收集器分别装配在IP的对面。还有一种是富士研发的采用透明IP, 双面读出的扫描器。

1.3 后处理软件

后处理软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处理算法的改进, 各厂家相继推出了许多软件, 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组织均衡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 另外, 还有诸多专用处理软件。

组织均衡的处理软件,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根据不同部位自动地使每幅图像最优化 (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图像) , 也就是消除原曝光图像中过亮及过黑的区域, 降低细节损失, 从而提供高细节对比度、显示更佳解剖结构的、协调的图像。

1.4 系统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

由于IP的结构改进、阅读器扫描精度的提高、处理软件的改善, 从而使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得到了比较明显地提高。现在通用机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7 LP/mm, 乳腺可达10 LP/mm。各厂家根据不同用户和不同用途推出了不同类型的阅读器。如单通道 (单槽) 立式和台式两种;多通道 (多槽) ;卧位浮动平床式;胸部专用式等。随着新的扫描方式的出现, 在不久的将来, CR也会像平板数字化X线系统一样成为固定一体化式的各种用途的摄影装置, 与平板探测器和CCD等其他探测器数字成像系统共分天下。

2非晶硅和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数字成像的进展

非晶硅和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数字成像系统就探测器本身而言, 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进展, 主要是在系统结构与处理软件上有一些新的改进。从两年前的双板结构、U或C形架结构、悬吊式X线管组件和立式胸片架组合结构、遥控多功能诊视床组合结构、胸部专用式结构到新型单板多功能系统结构。

这种新型单板多功能系统为悬吊式X线管组件和落地式多轴探测器架组合或双悬吊组合结构, 配单端固定升降浮动式平床;另一种为可移动单板探测器双向结构 (配浮动摄影床和立式胸部摄影架) , 完成单板多用, 可以实现全身各个部位的数字摄影。床旁移动平板数字X线摄影现在也可以实现了。软件方面除了常规处理软件外, 与CR一样各厂家有专用和组织均衡图像处理软件。

3 CMOS平板探测器数字成像的进展

CMOS平面探测器是Cares Built公司研制的, 像素尺寸为76 μm, 空间分辨率达到6.1LP/mm, 是目前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探测器。但系统成像速度比较慢, 生成1幅预览图像需要18 s, 生成1幅能诊断图像从曝光到处理完成需要120 s的时间, 探测器成像有效尺寸为17″×16.6″。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类数字摄影系统。

CMOS平板探测器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当X线穿过被照体时, 形成强弱不同的X线束, 该X线束入射到探测器荧光层, 产生与入射X线束相对应的荧光。由光学系统将这些荧光耦合到CMOS芯片上。再由CMOS芯片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并将这些电信号储存起来, 从而捕获到所需要的图像信息。所捕获到的图像信息经放大与读出电路读出并送到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4 CCD数字成像的进展

CCD平面传感器成像方式是先把入射X线经闪烁器 (如荧光屏) 转换为可见光, 经反光镜反射由组合镜头或由组合镜头直接耦合到CCD芯片上, 由CCD芯片将可见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再由计算机把电信号变为数字信号。CCD平面数字成像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推入市场, 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 但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 图像质量不理想。进入21世纪后, 很多新技术的引入 (如材料、结构、图像处理等) , 使该成像技术有了长足地进步。CCD平面数字成像技术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改进和提高:

其一是与碘化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一样, X线闪烁体采用了针状结构的碘化铯, 减少了光散射, 提高了图像的锐利度和清晰度;其二是光学组合镜的改进, 采用了航天高清晰高倍组合镜, 提高了灵敏度和可靠性;其三是采用充填系数为100%的CCD芯片, 像素尺寸减小接受面积增大, 从而使获取的图像信噪比增加、分辨率提高。

5线扫描数字成像的进展

系统由扫描机架 (有立式、遥控岛屿式、多功能及全身扫描式) , 机架上安装X射线球管、X射线探测器及前端电子学系统;X射线发生装置及电气控制系统;计算机处理系统, 包括操作工作站及医生工作站等组成。线扫描数字成像的探测器种类很多, 目前实际应用的主要有3种。

5.1 多丝正比室探测器

目前对多丝正比室探测器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 改进的探测器采用微带加工工艺在绝缘板上蒸发出阳极收集极, 解决了金属丝的排列间距问题, 达到1024通道, 系统空间分辨率已达到1.6 LP/mm;采用该工艺, 阳极通道间距最小可做到35 μm, 所以已推出了2048通道的探测器, 系统空间分辨率可达到2.5~3.2 LP/mm, 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4096通道多线阵新型探测器, 系统空间分辨率将达到5.0~6.20 LP/mm。目前只能制作单线阵的探测器。

5.2 光电二极管探测器

光电二极管探测器是近几年研发的固态半导体探测器, 是以DRS系列为主的探测器, 其结构由X线/光转换层、读出电路组成。目前可以制作多线阵 (常用的有8线阵和16线阵) 。

5.3 CCD+CMOS探测器

与光电二极管探测器一样由X线转换层、光电转换层、读出电路 (CMOS) 3部分组成。有单线阵和多线阵 (如8线阵或16线阵) 。

6乳腺数字成像的进展

真正应用于临床乳腺X线成像方式主要有3种, 它们是胶片成像、间接数字化成像和直接数字化成像。虽然前者是作为诊断乳腺疾病的金标准, 但由于它的图像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终究由后两种取代。目前正在开发应用与实验研究的成像方法有如下几种。

6.1 双能量减影

由于钙化组织相对正常软组织对低能量X线吸收率要高, 而对高能量X线的吸收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这样两幅图像进行减影处理可以使软组织完全被减除掉, 从而获得钙化组织的图像信息, 有助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

6.2 数字断层合成技术

这种断层与常规断层不同, 只是X线组件做弧形运动 (弧形角度20°~30°) , 探测器不动, 一般对感兴趣区采集8~10幅图像, 通过数据重建技术获得每一层面的图像, 每一层面只有几毫米。同时可以采用三维重建技术, 获得感兴趣区的三维图像, 从而可更好地观察到病灶与准确定位, 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手术定位准确率。

6.3 基于硅微带探测器

数字乳腺成像技术硅微带探测器, 是一种采用硅半导体技术的固体探测器。它是间距非常小的P-N结半导体排, 在反向偏压作用下, P-N结的载流子被耗尽, 在耗尽区域的每一个光子反应产生一个可以被检测到的电流脉冲, 由读出电路读取其电流脉冲。读出电路是由前置放大器与鉴别器和16bit的计数器组成。当放大的信号超过鉴别器的设定的阈值时, 计数器加1, 即计数一个电流脉冲。它的电子学部分的结构与多丝正比室线扫描系统的基本相同, 图像处理系统也基本类似。

6.4 锥束乳腺成像技术

由于传统的乳腺X线摄影技术是投影在X线胶片上成像的, 因此二维图像上叠加了三维空间中不同的组织结构, 使得很难检测出来小的乳腺癌病变 (特别是尺寸<几个毫米的情况) 。为了提高乳腺癌早期检测的效率, Rochester大学的Ruola Ning教授等开展了乳腺锥束三维成像的研究。通过引入锥束CT成像技术以及平面图像检测器技术, 他们提出了一套基于平面检测器的锥束乳腺成像技术。在该研究中, 通过锥束体积CT原型系统, 他们对模型和乳腺癌的样本进行了成像分析。结果表明, 该项技术不但成功的解决了不同组织的叠加问题, 还提高了对于小的乳腺肿瘤的检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检测直径小于5 mm的乳腺肿瘤, X线剂量少于传统的X线乳腺摄影技术。因此, 基于平面检测器的乳腺锥束成像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6.5 计算机辅助探测或诊断

计算机辅助探测 (诊断) CA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发的新技术, 最初是将普通X线乳腺胶片上的图像借助专用图像扫描仪进行扫描并送入计算机数字化, 由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帮助放射学医生在乳腺图像中探寻更多的乳腺疾病信息, 它相当第二对眼睛, 当某一放射学医生做出初步判断后, 再由CAD帮助探寻, 如果计算机软件在图像的感兴区探测到任何异常时, 就在该感兴区做上标记, 放射学医生再反复观察原来胶片上图像的相应感兴区, 确定所感兴区是否有可疑病变以及是否用其他检查方式予以确诊。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推出后, CAD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并成了帮助放射学医生诊断乳腺疾病的有力助手。

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 篇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及环境因素的变化, 乳腺CA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明显年轻化趋势, 位列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 个别城市已跃居首位[1], 被称为红颜杀手, 是中国妇女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乳腺钼靶对微小钙化的高敏感性使其成为当今乳腺CA筛查的首选[2,3]。高质量的乳腺摄影图像对早发现、早诊断有重要意义,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本文通过对1 607例乳腺摄影图像质量的分析总结, 规范操作, 优化体位, 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有效降低了漏诊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 607例受检者, 年龄15~91岁, 男性14例, 使用意大利GIOTTO数字乳腺机, 采用双侧乳腺头尾 (CC) 位和内外斜 (MLO) 位。必要时采用乳沟位、点压放大位、侧位等附加体位。根据美国放射学院 (ACR) 乳腺摄影质量保证委员会制定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规 (mammography quality standards act MQST) 标准[4], 由2位资深乳腺诊断医师在同一乳腺钼靶工作站独立观察评分。

2 结果

1 607例受检者中, 甲级片占95.83%, 非甲级片 (67例占4.17%, 废片率为0, 32例通过附加体位提高了检出率。非甲级片产生的原因有:肩部软组织、下巴、对侧乳房、手指遮挡18例 (26.86%) ;有皮肤皱褶13例 (19.40%) , 3例合并肩部软组织影;乳头未呈切线位7例 (10.44%) ;CC位未完整显示内侧缘或MLO位外侧腺体组织显示不充分20例 (29.85%) ;病变靠胸壁和腋下肿物遗漏12例 (17.91%) 。前三者通过重拍基本能较好改正, 后二者通过附加体位明显提高了检出率。使用附加体位效果比较结果见表1。

注:其中有6例同时使用2种附加体位, 3例同时使用3种附加体位

从表1中可以看出, 32例使用附加体位的受检者结合病史、触诊合理选择某种附加体位后成功显示病灶的有26例 (81.25%) , 其中23例仅用一种附加体位, 3例为多角度观察病灶, 选用2种体位, 2种体位均显示病灶。6例 (18.75%) 附加体位效果欠佳的受检者包括3例病灶紧贴胸壁, 位置偏高S+M位有遗漏;1例乳腺内侧深部纵形肿块CV位病灶未完全显示;2例病灶较小且偏胸外侧壁, 活动度较大, ML/LM位未能完全压迫到。该6例单一附加体位失败, 改用其他1~2种附加体位后, 除乳腺内侧深部纵形肿块仍未得到良好显示外均得到弥补。附加体位总满意率达96.87%, 为临床提供了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3 讨论

尽管数字乳腺摄影选用全自动曝光获取图像, 几乎杜绝了因曝光条件不适宜而产生的废片, 但要获得高质量、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 还是离不开精心的体位设计和摆位技巧[5]。因此, 我们针对影响图像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采取应对措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3.1 拍摄体位与影像质量

拍摄CC位时, 技师站立于受检者受检侧乳房内侧, 嘱其肩部放松, 用双手牵拉法将乳腺组织远离胸壁置于采集板探测器中心, 乳头呈轴位后调节压迫器, 同时拉出外侧皮肤皱褶。拍摄MLO位时, 采集板与水平面呈30~60°平行同侧胸大肌, 成像侧肩部放松肱骨内旋, 置于托盘拐角处, 技师位于受检者内侧, 运用向上向外组合手法, 使乳腺组织离开胸壁, 乳头呈轴位后, 调节压迫器, 同时拉出腹壁下的皮肤皱褶。

本组资料中由于摆位造成非甲级片的原因分析如下:

(1) 乳头因采集板高度不适宜, 造成上翘 (采集板高度太低, 需上抬采集板) 、下垂 (与前相反) 或与组织重叠。MLO位上多见的乳头与腺体重叠多伴有乳腺后部内侧的遗漏, 此时要使胸壁后外侧缘与采集板之间无缝隙, 压迫板经过胸骨后, 向内旋转受检者身体, 使患者正对机架。

(2) CC位乳腺内侧缘显示不充分, 乳房后脂肪间隙未充分显示, 是因被检者内侧胸壁未充分与采集板紧密接触所致;同时, 乳腺牵拉不够, 应运用双合手法将乳腺组织尽量向前牵拉。

(3) MLO位因采集板高度太低或胸大肌太紧张引起前份胸大肌显示过少, 边缘凹陷, 呈三角形或与胶片平行, 腋下组织包括较少, 腋窝淋巴结遗漏;显示过多是因为采集板位置太高, 常伴有乳腺下垂、下部腺体组织遗漏, 可以通过调节采集板高度和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来解决。

(4) 影像上存在项链、头发、膏药、饰品、痣、肩部软组织影、下巴、对侧乳房影、手指、皮肤皱褶等伪影, 这要求我们在检查前仔细观察, 去除体表的异物, 有痣的要在申请单上做好标志, 并与医师及时沟通。检查过程中要与患者良好地互动, 说明配合内容, 解释压迫制动的重要性, 争取最短时间内曝光, 须摆位细致, 去除一切产生伪影的可能因素。

3.2 乳腺压迫与影像质量

乳腺摄影的剂量随乳腺厚度的增加而增加[6]。要正确地压迫, 降低乳腺厚度, 减少乳腺与采集板的距离, 有效固定乳腺, 减少运动模糊, 避免乳腺组织重叠, 使组织曝光更加均匀, 减少曝光剂量, 提高分辨率和对比度。2007年,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将乳腺组织的权重因子由原来的0.05提升到0.12[7]。如何在低剂量辐射水平下获得高质量影像压迫显得尤为重要。有资料显示, 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压迫器每下压1 cm, 剂量下降14%, 对比度增加7%[8]。而对于一些痛阈过低、紧张、胸大肌较厚或有创伤临床急需检查者, 可在告知压迫必要性后对不能加大压力者采取制动后屏气曝光。

3.3 附加体位与影像质量

(1) 点压 (S) 位是较常用的附加体位。当临床体征阳性, 而钼靶检查阴性时, 可以通过定点压迫进一步提高乳腺组织的分离程度, 使兴趣区域内正常与异常组织结构区分。点压摄影位置灵活多变, 轴、侧、斜均可。有文献报道, 点压摄片的诊断准确率 (86.76%) 高于常规摄影 (63.24%) , 漏诊误诊率 (4.41%) 低于常规摄影 (14.70%) [9]。从中不难看出, 点压是一种良好的检查手段。

(2) 点压放大 (S+M) 位:由点压摄影结合小焦点放大摄影, 提高了乳腺细节的分辨率, 对病变的边缘和其他结构特征是否存在钙化, 钙化的数目、形态、分布能更清晰地显示, 可以发现常规体位不易发现的病变, 但受检者曝光时间相对较长, 大大提高了辐射剂量。

(3) 90°侧 (ML/LM) 位:在常规体位中, 仅一个体位上有异常时需要通过加摄90°侧位区分病变是否真实存在, 确定是伪影、组织重叠影还是病变, 并与标准体位结合呈三角形确定病变位置。如果90°侧位病变位置相对乳头位置上升或比MLO位高, 则病变位于乳腺内侧;位置无明显改变则位于中间;如果90°侧位病变位置相对乳头位置下降或比MLO位低, 则病变位于乳腺外侧。90°侧位是最常用的附加体位。

(4) 乳沟 (CV) 位:对于乳腺内侧深部的病变, 常规体位容易造成漏诊。这时需加摄乳沟位, 同时压迫双侧乳房内侧缘, 位于采集板中间位置的是乳沟, 要注意用手动曝光。

(5) 切线 (TAN) 位:致密型乳腺或丰富腺体遮盖中的肿块由于病灶密度与周围组织相仿, 若缺乏其他伴随症状时, 病灶难以观察, 切线位正好可以解决此问题。拍摄时, 要尽量将病变位置旋转到组织最薄、遮挡最少的地方, 在皮下脂肪的衬托下, 可以清晰显示肿块的形态、边缘、密度、有无钙化, 有利于判断肿块性质。

(6) 夸大头尾 (XCCC) 位:对于乳腺组织偏外侧病灶触诊阳性, 常规CC位阴性或显示不完全者, XCCC位可显示大部分腋尾部乳腺外侧深部的病变。

(7) 腋尾 (AT) 位:对于腋下肿物触诊阳性, 常规MLO位未显示或显示不完全, 或乳内已明确有肿物, 观察腋尾部、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是一个重要补充位置。

附加体位并非固定单一存在, 如AT+S、TAN+M、ML/LM+TAN、CV+LM等, 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3.4 其他因素与影像质量

(1) 由于乳腺密度随月经周期雌激素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经后一周激素水平降至较低水平, 此时受检者乳房受激素影响较少, 一方面, 乳腺密度明显减低, 另一方面, 受检者对压迫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强, 可以使组织结构充分展开, 减少漏诊、误诊。

(2) 技师与受检者的良好沟通会直接影响影像质量。检查前须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方法, 解释压迫会引起的不适、每次压迫的时间, 告知压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缓解受检者的紧张情绪, 取得受检者的积极配合, 降低加压困难。

(3) 平板探测器是数字乳腺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环境要求很高。为了延长平板探测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宜把机房温度限定在20~30℃, 湿度控制在30%~70%, 并做好每日的一级护理, 每年请有资质的机构对乳腺机做一次性能检测, 保证乳腺设备性能的良好, 以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4 结语

高质量的乳腺摄影照片可以有效提高乳腺CA的检出率, 大大提高乳腺CA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因此, 在摄影过程中要重视每一个环节, 规范投照体位, 正确乳房施压, 选择合理的附加体位, 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保持优质的维护保养, 有效避免非甲级片率的产生, 更好地为患者健康服务。

摘要:目的:通过对乳腺摄影图像质量的分析总结, 规范操作方法, 优化图像质量。方法:分析1 607例受检者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常规和附加体位影像的图像质量, 并对投照技术要点进行相关总结分析。结果:1 607例受检者中, 甲级片占95.83%, 非甲级片占4.17%。非甲级片大部分重拍可改正, 32例病变通过胸壁和腋下附加体位得以弥补。结论:优化体位设计, 必要时附加体位, 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降低漏诊率。

关键词: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陈素明, 郭一, 巴蕾.乳腺钼靶X线检查4例乳腺癌误诊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 2009, 17 (5) :397-398.

[2]尚涛, 曹军.利用压力和摄影手法提高X线乳腺摄影质量[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 :44.

[3]John M L, Carl J D, Edward R H, et al.Digital mammography[J].Radio Clin North Am, 2004, 42 (6) :871-884.

[4]燕树林.乳腺X线摄影与质量控制[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67-187.

[5]王慧华.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摆位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 24 (1) :67-68.

[6]宛然, 徐辉, 郭丽, 等.乳腺摄影自动曝光模式控制下DR系统、PCM系统和CR系统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7) :1 363-1 365.

[7]ICRP.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J].Ann ICRP, 2007:37 (2-4) :1-332.

[8]王艳平, 韩英, 韦晓燕.乳腺CR摄影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1) :216-217.

数字X线摄影在临床的应用 篇7

1 D R的结构

DR是由探测器接收X线信息再转换成数字信息, 并立即显示在监视器上的一种摄影方式, 其核心部件是平板探测器[1], 在曝光后几秒钟即可显示影像。系统本身为全固定化结构, 无任何机械运动, 无易损、易耗品。

2 D R的优点

2.1 密度分辨率高, 可达212~214.

人眼只能分辨25灰阶, 照片和屏幕的灰阶显示受到人眼分辨能力的限制。数字影像可变化窗宽、窗位, 转换曲线, 使全部灰阶分段、分时充分显示, 从而使密度分辨力得以提高, 扩大了信息量。

2.2 动态范围大, 传统屏-片X线摄影系统的最大缺点是其影像形成的动态范围有限 (<102) 。

例如在胸部摄影, 肺野和纵隔有较大吸收差别, 在同一图像上限制了所有组织的能见性。而数字摄影的动态范围很大, 约在104~106之间, 可为后处理留有空间, 减少重复检查。

2.3 数字影像后处理功能强大, 包括:

对比度、亮度、黑白反转、双能量减影、测量功能以及窗宽、窗位调整、三维重建等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图像质量, 为诊断准确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DR系统操作简便、快捷、省时省力, 使用工作站, 可与网络联网, 进行网络传输和远程会诊。

2.5

对数字图像采用信息化管理, 取代了传统的管理模式, 便于图像的保存和借阅。如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PACS) , 将更加有利于数字图像的存储和传输。

3 D R的临床应用

3.1 DR在胸部的应用

3.1.1 肺炎

采用高对比处理技术显示肺野, 可见炎性密度增高影像, 界限清楚, 通过黑白反转技术, 可显示炎性病灶周围有无异常血管团存在, 进而与肺癌鉴别[2]。

3.1.2 肺癌

通常采用高对比和影像黑白反转技术, 可见软组织团块, 界限清晰, 边缘毛糙, 病灶中心及周围有血管聚集, 可推断为肿瘤性病变。

3.1.3 软组织

使用低对比处理和空间频率增强处理, 可将软组织清晰地显示出来, 多用于胸壁软组织内异物、钙化、皮下气肿, 软组织内肿物及纵隔的显示, 使心脏、大血管及胸壁等部位结构较易区分出来。

3.2 DR在头颈部的应用

3.2.1 头颅创伤

通常采用层次处理与频率增强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能产生明显的边缘增强效果, 颅骨线样骨折, 鼻骨骨折显示清晰锐利。

3.2.2 耳部

内耳微细结构的分辨力要求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可通过对DR窗宽、窗位调整, 提高亮度及对比度。

3.2.3 鼻窦病变

通过空间频率处理, 使图像边缘锐利度增加, 更准确地判断有无窦壁骨质破坏, 通过窗宽、窗位调整观察窦腔与眼眶密度对比[2]。

3.3 DR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应用

对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 DR的曝光量仅为普通X线的10%~30%, 用低对比度和高亮度处理, 使软组织结构显示更加清晰, 可清楚显示关节囊、关节间隙、皮肤、韧带、软组织内肿块的边界, 用高对比度和低亮度处理技术可明确骨皮质、骨小梁有无骨折。

3.4 DR在泌尿系统的应用

DR系统对泌尿系统的检查, 可增强结石与微小钙化的显示能力, 可增加软组织的分辨力, 尤其使用双能量减影技术可减去膈下肋骨和胸腰椎的影像, 使图像更加完美, 便于诊断。

3.5 对重症患者及婴幼儿的应用

此类患者因在临床检查中很难配合, 故传统X线检查难度较大, 且图像质量较差[3]。利用DR系统高千伏, 短时间 (以ms为单位) 的曝光方式, 图像采集速度快, 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可确保满意的图像质量, 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

参考文献

[1]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5.

[2]巴特尔, 刘博, 曹佳宁.DR摄影技术的应用[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6, 25 (3) :51-52.

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 篇8

1 CR成像技术

1.1 CR成像原理

CR系统主要依靠影像板IP (imaging plate;IP) 来传递摄影信息。将IP板放在一个特制的暗盒内, 在摄影过程中, 穿过人体的X线信号遇到IP板时, 与板上的荧光物质发生反应, 称为一次激励, X线潜影像便会被存储在二维平面上。完成摄影后的IP将传输至图像读取机, 图像读取机利用点状光束对IP进行全面扫描, 此时存储的X线信号便会发光。读取机的光导管再把发光信号收集起来, 并导入光电倍增管内, 将光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 最后将电信号传输至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相关数字处理。当X线剂量不足或过多的时候, 图像质量较差, 而图像处理工作站自身能调节感光度, 因此, 可避免这一问题。在完成图像读取后, 将IP放在专门的强光灯下照射, 以消除IP上面的所有潜影, 方便下次使用。CR数字摄影系统拥有较强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它能根据诊疗需要, 改变相关影像特征[1]。当前, CR系统中的闪射体基本都采用针状结构的荧光物质, 不仅有效解决了荧光散射问题, 还进一步提高了灵敏度。

1.2 CR优点

由于IP具有较高灵敏度, 感光范围宽, 因此CR摄影所需剂量明显少于传统X线摄影技术, 通常为传统X线摄影所需剂量的1/2~1/5。我们可利用磁盘或光盘保存或传输CR图像。传统X线摄影所获得的图像是无法更改相关影像特征的, 而CR成像技术则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图像处理工作站更改图像的部分特征。

1.3 临床应用

目前, CR技术主要用于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相关软组织的摄影成像, 同时还能定量分析其矿物盐含量。CR对相关纵膈结构的成像比较清晰, 要观察膈下部分肋骨及肋骨上骨折线、胸椎、气管、相关主动脉钙化时, 临床上常利用CR技术获得所需的图像。我们通常会借助CR的后处理功能来鉴别乳腺是否发生微小病变, 因此, 它在乳腺检查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2 DR成像技术

2.1 DR成像原理

从广义来讲, 人们将DR作为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的统称, 直接数字化放射摄影技术 (DDR) 仍被称为DR。在直接数字放射摄影 (DR) 系统中, 平板探测器是最主要的图像感应介质。平板探测器不同, 其成像方式也有所差异。目前, 最具代表的平板探测器有两种, 一种是非晶硅 (a:Se±Cs I) 类型, 采用非直接转换方式;另一种是非晶硒 (a:Se) 类型, 采用直接转换方式。当X线光子通过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时, 将和Cs I发生反应形成荧光。这些荧光光子将被光电二极管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据研究证实, 该平板探测器的DQE (量子捕获效能) 大大增强, 至少在60%左右。在获得同等图像质量的前提下, 其X线剂量可减少60%左右。比如, 对胸片正位进行摄影时, 所需剂量仅为1~3m As, 而影像对比度低于1%。在患者身上检测到的表面X线剂量大幅减少, 仅为传统摄影的1/10, 但获取的图像动态范围却明显提高[1]。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的原理是当X线穿过该探测器时, X线光子将与非晶硒半导体产生作用, 生成正负电子对, 从而形成相应的电信号。该过程中并无太多的信息转换, 信息丢失不多, 因此, 获取的图像非常清晰。

2.2 DR的优点

作为X线直接转换技术, DR避免了由光学散射而造成的影像失真问题, 并杜绝了伪影的生成, 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率。DR的应用让网络工作更加简单,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促使医学影像学朝着全数字化、无胶片化的方向发展。另外, DR探测器使用年限很长, 并具有较强的空间分辨力与良好的低噪声率。该技术一般是利用14bit或更高的数字信号来完成图像采集工作的[2]。因此, DR获取的信号强度范围非常宽泛, 能取得数以万计的灰度阴影。DR技术具有成像质量高、成像迅速, 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2.3 临床应用

目前, 利用DR进行胸部检查, 能获取肺部、纵膈、胸壁相关软组织、肋骨及胸椎等影像。同时, 通过DR技术可对影像按照患者体型或病情情况作相应的处理, 从而获取最佳的诊断影像。另外, 该技术通过一次曝光便能获得非常清晰的骨骼影像, 相关软骨及软组织也显示得很清楚。医生利用专门的竖屏显示器观察图像, 能轻易观察到骨小梁的具体间隙及走向, 为微小骨折或骨质疏松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 CR与DR的比较

3.1 物理参数

QDE (量子检测效率) 是我们了解数字化摄影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QDE值越高则表示该系统对X线的转换率也更高, 因此, 对图像的信息利用率也高。比较QDE值, CR一般为25%, DR一般在50%~70%左右[3]。这说明在获取同等质量影像时, DR所需X线剂量为CR的一半。另外, DR的其它参数也明显好于CR, 如影像空间分辨率、信噪比 (SNR) 等参数。

3.2 临床应用范围

CR在医院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既可固定在放射科应用, 也可在病房、手术室、急诊室等场所应用。DR系统比较固定, 只能专机专用, 兼容性差。而CR的兼容性良好, 能和其它X线机配合使用。由于DR成像环节较少, 并拥有强大的数字图像处理功能, 因此, 工作效率高, 能满足不同诊疗需求。

摘要:近年来, 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技术发展迅速, 在医学诊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技术的相关原理, 并探讨其应用现状, 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原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钟易.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 5 (2) :500-503.

[2]房勇.关于x线数字化摄影CR和DR的比较与探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3) :128

上一篇:耐用品消费下一篇: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