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数字化摄影

2024-09-16

全数字化摄影(共10篇)

全数字化摄影 篇1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及环境因素的变化, 乳腺CA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明显年轻化趋势, 位列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 个别城市已跃居首位[1], 被称为红颜杀手, 是中国妇女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乳腺钼靶对微小钙化的高敏感性使其成为当今乳腺CA筛查的首选[2,3]。高质量的乳腺摄影图像对早发现、早诊断有重要意义,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本文通过对1 607例乳腺摄影图像质量的分析总结, 规范操作, 优化体位, 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有效降低了漏诊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 607例受检者, 年龄15~91岁, 男性14例, 使用意大利GIOTTO数字乳腺机, 采用双侧乳腺头尾 (CC) 位和内外斜 (MLO) 位。必要时采用乳沟位、点压放大位、侧位等附加体位。根据美国放射学院 (ACR) 乳腺摄影质量保证委员会制定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规 (mammography quality standards act MQST) 标准[4], 由2位资深乳腺诊断医师在同一乳腺钼靶工作站独立观察评分。

2 结果

1 607例受检者中, 甲级片占95.83%, 非甲级片 (67例占4.17%, 废片率为0, 32例通过附加体位提高了检出率。非甲级片产生的原因有:肩部软组织、下巴、对侧乳房、手指遮挡18例 (26.86%) ;有皮肤皱褶13例 (19.40%) , 3例合并肩部软组织影;乳头未呈切线位7例 (10.44%) ;CC位未完整显示内侧缘或MLO位外侧腺体组织显示不充分20例 (29.85%) ;病变靠胸壁和腋下肿物遗漏12例 (17.91%) 。前三者通过重拍基本能较好改正, 后二者通过附加体位明显提高了检出率。使用附加体位效果比较结果见表1。

注:其中有6例同时使用2种附加体位, 3例同时使用3种附加体位

从表1中可以看出, 32例使用附加体位的受检者结合病史、触诊合理选择某种附加体位后成功显示病灶的有26例 (81.25%) , 其中23例仅用一种附加体位, 3例为多角度观察病灶, 选用2种体位, 2种体位均显示病灶。6例 (18.75%) 附加体位效果欠佳的受检者包括3例病灶紧贴胸壁, 位置偏高S+M位有遗漏;1例乳腺内侧深部纵形肿块CV位病灶未完全显示;2例病灶较小且偏胸外侧壁, 活动度较大, ML/LM位未能完全压迫到。该6例单一附加体位失败, 改用其他1~2种附加体位后, 除乳腺内侧深部纵形肿块仍未得到良好显示外均得到弥补。附加体位总满意率达96.87%, 为临床提供了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3 讨论

尽管数字乳腺摄影选用全自动曝光获取图像, 几乎杜绝了因曝光条件不适宜而产生的废片, 但要获得高质量、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 还是离不开精心的体位设计和摆位技巧[5]。因此, 我们针对影响图像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采取应对措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3.1 拍摄体位与影像质量

拍摄CC位时, 技师站立于受检者受检侧乳房内侧, 嘱其肩部放松, 用双手牵拉法将乳腺组织远离胸壁置于采集板探测器中心, 乳头呈轴位后调节压迫器, 同时拉出外侧皮肤皱褶。拍摄MLO位时, 采集板与水平面呈30~60°平行同侧胸大肌, 成像侧肩部放松肱骨内旋, 置于托盘拐角处, 技师位于受检者内侧, 运用向上向外组合手法, 使乳腺组织离开胸壁, 乳头呈轴位后, 调节压迫器, 同时拉出腹壁下的皮肤皱褶。

本组资料中由于摆位造成非甲级片的原因分析如下:

(1) 乳头因采集板高度不适宜, 造成上翘 (采集板高度太低, 需上抬采集板) 、下垂 (与前相反) 或与组织重叠。MLO位上多见的乳头与腺体重叠多伴有乳腺后部内侧的遗漏, 此时要使胸壁后外侧缘与采集板之间无缝隙, 压迫板经过胸骨后, 向内旋转受检者身体, 使患者正对机架。

(2) CC位乳腺内侧缘显示不充分, 乳房后脂肪间隙未充分显示, 是因被检者内侧胸壁未充分与采集板紧密接触所致;同时, 乳腺牵拉不够, 应运用双合手法将乳腺组织尽量向前牵拉。

(3) MLO位因采集板高度太低或胸大肌太紧张引起前份胸大肌显示过少, 边缘凹陷, 呈三角形或与胶片平行, 腋下组织包括较少, 腋窝淋巴结遗漏;显示过多是因为采集板位置太高, 常伴有乳腺下垂、下部腺体组织遗漏, 可以通过调节采集板高度和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来解决。

(4) 影像上存在项链、头发、膏药、饰品、痣、肩部软组织影、下巴、对侧乳房影、手指、皮肤皱褶等伪影, 这要求我们在检查前仔细观察, 去除体表的异物, 有痣的要在申请单上做好标志, 并与医师及时沟通。检查过程中要与患者良好地互动, 说明配合内容, 解释压迫制动的重要性, 争取最短时间内曝光, 须摆位细致, 去除一切产生伪影的可能因素。

3.2 乳腺压迫与影像质量

乳腺摄影的剂量随乳腺厚度的增加而增加[6]。要正确地压迫, 降低乳腺厚度, 减少乳腺与采集板的距离, 有效固定乳腺, 减少运动模糊, 避免乳腺组织重叠, 使组织曝光更加均匀, 减少曝光剂量, 提高分辨率和对比度。2007年,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将乳腺组织的权重因子由原来的0.05提升到0.12[7]。如何在低剂量辐射水平下获得高质量影像压迫显得尤为重要。有资料显示, 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压迫器每下压1 cm, 剂量下降14%, 对比度增加7%[8]。而对于一些痛阈过低、紧张、胸大肌较厚或有创伤临床急需检查者, 可在告知压迫必要性后对不能加大压力者采取制动后屏气曝光。

3.3 附加体位与影像质量

(1) 点压 (S) 位是较常用的附加体位。当临床体征阳性, 而钼靶检查阴性时, 可以通过定点压迫进一步提高乳腺组织的分离程度, 使兴趣区域内正常与异常组织结构区分。点压摄影位置灵活多变, 轴、侧、斜均可。有文献报道, 点压摄片的诊断准确率 (86.76%) 高于常规摄影 (63.24%) , 漏诊误诊率 (4.41%) 低于常规摄影 (14.70%) [9]。从中不难看出, 点压是一种良好的检查手段。

(2) 点压放大 (S+M) 位:由点压摄影结合小焦点放大摄影, 提高了乳腺细节的分辨率, 对病变的边缘和其他结构特征是否存在钙化, 钙化的数目、形态、分布能更清晰地显示, 可以发现常规体位不易发现的病变, 但受检者曝光时间相对较长, 大大提高了辐射剂量。

(3) 90°侧 (ML/LM) 位:在常规体位中, 仅一个体位上有异常时需要通过加摄90°侧位区分病变是否真实存在, 确定是伪影、组织重叠影还是病变, 并与标准体位结合呈三角形确定病变位置。如果90°侧位病变位置相对乳头位置上升或比MLO位高, 则病变位于乳腺内侧;位置无明显改变则位于中间;如果90°侧位病变位置相对乳头位置下降或比MLO位低, 则病变位于乳腺外侧。90°侧位是最常用的附加体位。

(4) 乳沟 (CV) 位:对于乳腺内侧深部的病变, 常规体位容易造成漏诊。这时需加摄乳沟位, 同时压迫双侧乳房内侧缘, 位于采集板中间位置的是乳沟, 要注意用手动曝光。

(5) 切线 (TAN) 位:致密型乳腺或丰富腺体遮盖中的肿块由于病灶密度与周围组织相仿, 若缺乏其他伴随症状时, 病灶难以观察, 切线位正好可以解决此问题。拍摄时, 要尽量将病变位置旋转到组织最薄、遮挡最少的地方, 在皮下脂肪的衬托下, 可以清晰显示肿块的形态、边缘、密度、有无钙化, 有利于判断肿块性质。

(6) 夸大头尾 (XCCC) 位:对于乳腺组织偏外侧病灶触诊阳性, 常规CC位阴性或显示不完全者, XCCC位可显示大部分腋尾部乳腺外侧深部的病变。

(7) 腋尾 (AT) 位:对于腋下肿物触诊阳性, 常规MLO位未显示或显示不完全, 或乳内已明确有肿物, 观察腋尾部、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是一个重要补充位置。

附加体位并非固定单一存在, 如AT+S、TAN+M、ML/LM+TAN、CV+LM等, 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3.4 其他因素与影像质量

(1) 由于乳腺密度随月经周期雌激素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经后一周激素水平降至较低水平, 此时受检者乳房受激素影响较少, 一方面, 乳腺密度明显减低, 另一方面, 受检者对压迫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强, 可以使组织结构充分展开, 减少漏诊、误诊。

(2) 技师与受检者的良好沟通会直接影响影像质量。检查前须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方法, 解释压迫会引起的不适、每次压迫的时间, 告知压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缓解受检者的紧张情绪, 取得受检者的积极配合, 降低加压困难。

(3) 平板探测器是数字乳腺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环境要求很高。为了延长平板探测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宜把机房温度限定在20~30℃, 湿度控制在30%~70%, 并做好每日的一级护理, 每年请有资质的机构对乳腺机做一次性能检测, 保证乳腺设备性能的良好, 以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4 结语

高质量的乳腺摄影照片可以有效提高乳腺CA的检出率, 大大提高乳腺CA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因此, 在摄影过程中要重视每一个环节, 规范投照体位, 正确乳房施压, 选择合理的附加体位, 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保持优质的维护保养, 有效避免非甲级片率的产生, 更好地为患者健康服务。

摘要:目的:通过对乳腺摄影图像质量的分析总结, 规范操作方法, 优化图像质量。方法:分析1 607例受检者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常规和附加体位影像的图像质量, 并对投照技术要点进行相关总结分析。结果:1 607例受检者中, 甲级片占95.83%, 非甲级片占4.17%。非甲级片大部分重拍可改正, 32例病变通过胸壁和腋下附加体位得以弥补。结论:优化体位设计, 必要时附加体位, 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降低漏诊率。

关键词: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陈素明, 郭一, 巴蕾.乳腺钼靶X线检查4例乳腺癌误诊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 2009, 17 (5) :397-398.

[2]尚涛, 曹军.利用压力和摄影手法提高X线乳腺摄影质量[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 :44.

[3]John M L, Carl J D, Edward R H, et al.Digital mammography[J].Radio Clin North Am, 2004, 42 (6) :871-884.

[4]燕树林.乳腺X线摄影与质量控制[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67-187.

[5]王慧华.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摆位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 24 (1) :67-68.

[6]宛然, 徐辉, 郭丽, 等.乳腺摄影自动曝光模式控制下DR系统、PCM系统和CR系统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7) :1 363-1 365.

[7]ICRP.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J].Ann ICRP, 2007:37 (2-4) :1-332.

[8]王艳平, 韩英, 韦晓燕.乳腺CR摄影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1) :216-217.

[9]郭瑞娟, 胡菊萍.全数字化乳腺机及加压点片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24 (5) :205-206.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 篇2

如此便会对传统形式的纸媒以及读者带来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传播信息方面的载体、方式、方法以及途径的变化对于读者在阅读方面的习性习、能力以及需要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使得阅读传统形式的纸媒的人员对于新闻图片方面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往习惯激动的那部分不具有风度以及深度并且不具备很高技术水平的现场录制。那部分不具备人文色彩的图片,已经不能够被读者当作首选的图片了。他们的需求已经不再单单是要求我们将事情表述明白,并且还要求富含相关的情感色彩以及细节,部分位于特别的视角,乃至于阐释新闻之外的可以给人予以深层次烙印的图片;所需要的是将知识性、趣味性、技术性以及观赏性进行统一而且能够精准展现新闻内容的图片。

在全媒体时代,不仅读者对新闻图片的要求更高,而且随着数码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草根摄影者也日益增多,新闻摄影迎来了“草根时代”。摄影已不再是专业摄影记者的专长。同时,全媒体时代对专业新闻摄影记者有了更高的要求,摄影记者要迅速转变角色,从“一专”走向全能。

1 读者对新闻图片要求更高。动态图片更吸引眼球

目前,平面媒体也青睐于用科学高效的图片来报道信息,以构建一个“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对各类报纸的图片、图片质量的门槛日渐增高。通常读者在读报时,很容易被新闻版块赏心悦目、动感十足、充满生命力的新闻图片吸引,这类各种各样具备真实、简洁、形象、生动、冲击力强等特点的图片备受读者的亲睐和瞩目,对于新闻摄影工作者,不管遇到何类型的采访内容。都要及时到达新闻现场,顺理成章的完成新闻图片拍摄工作,其中要抓住新闻题材的新颖角度,表现出丰富的生活内涵。用图片传达独一无二的信息,其中拍摄的信息内容要真实可靠,要有丰富的信息量,传达一定的艺术精神,要能够造成视觉冲击力,能够抓住读者眼球。

头条的图片通常是该天该报纸之中最佳的新闻照片,其在对受众的目光进行吸引时,依赖的就是图片所具有的“新闻性”。所以,摄影记者需要精准的树立新闻价值观,传播“有用的新闻信息量”,把动态形式的摄影放于新闻之中的焦点以及典型,将新闻的现场情况进行再现,让受众和新闻之间接触实现无障碍。

2 草根摄影者增多,新闻摄影迎来草根时代

科学技术诸如数字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数码相机已经街知巷闻。特别是具备高像素的手机的研发,使照相从需要专门人士操作转变为妇孺皆知的技巧。随着数码相机流入人们生活中。网络信息传递速度也得到了增加,使得社会上只要会照相,就能把身边的新鲜事告知别人的现象。在杭州,报纸上出现了大量谱图读者自拍自述的新闻信息。《都市快报》热线新闻部早在2005年8月就建立了一个“寻找最有意思照片”的栏目,征集发生在市民们周围的新鲜事,市民使用照相机或手机抓拍经典瞬间交予栏目组,该栏目被其他媒体所效仿。有人曾统计过,截止到2001年1月,《都市快报》摄影记者图片仅上头版9次,而读者图片比记者图片还多2次,其中光11日这天,采用的15幅读者照片就比记者照片多出了6幅。不难看出,普通市民也是专业摄影人员的一大“竞争”对象。

2008年3月4日,贺延光作为著名摄影记者,在《中國摄影报》上发表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其实,我们最该感谢的是照相机的普及,同时我们还需要感谢互联网力量。相机普及化,使得诸多贵族宠物成为平民家当,任何人只要透过社会实践,就有成为摄影家的可能。”

3 专业摄影记者转变角色,从“一专”走向全能

现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介面临全新变革。各大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化。前几年曾经有人呼吁。作为一名专业摄影记者,必须要学会及时转变自身角色。希冀在短时间内成为“两栖记者”,反之,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现如今,伴随时代发展,新媒体技术也随之持续发展,假使作为一名专业摄影记者,只具备两栖作战功能,那么将难以适宜时代发展,难以满足形势所需。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对摄影记者而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由之前的“专项技能”步入“全能”领域,显得格外重要。

全媒体时代的今天,作为一名专业摄影记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笔者对此进行总结,最终归纳为五个字,即,“照”、“写”、“摄”、“编”、“网”。所谓“照”,其实就是指,照相功夫。也可以理解为摄影技能。也是诸多摄影记者引以为豪的技能,有人将此项技能视作摄影记者的最强本领。所谓“写”,其实就是指。笔下文字功夫,对摄影记者而言,无疑是一大弱项。所谓“摄”,其实就是指,摄像功力,有人认为,身处网络时代的摄影记者,需要不断超越,朝向全能方向发展,如此一来,生存环境才得以有效改善。所谓“编”,其实就是指,剪辑,编辑功力。所谓“网”,其实就是指。网络传播,网络技术等,现今时代网络科技极为发达,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网络素质,培养网络情怀,如此一来,才得以跟全媒体时代发展相适应。

4 结语

总而言之,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发生了众多变化,读者对新闻图片要求更高,动态图片更吸引眼球;草根摄影者增多,新闻摄影迎来草根时代;专业摄影记者转变角色,从“一专”走向全能。这对于新闻界而言,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进步。

参考文献:

[1]阁洪.读图时代中的动态新闻摄影[J].新闻窗,2009年第3期.

[2]黄璐.视觉诉求下新闻摄影的发展[J].新闻前哨,2012年第2期.

[3]赵志明.视觉转向: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J].青年记者,2010年6期.

全数字化摄影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2008-03—2010-01对全颈椎正位的100例患者行DR检查,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16~75岁,平均48.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不适,头昏、头痛或颈部外伤。

1.2 设备及方法

采用柯达7500DR和GE-Definium 8000DR,Kodak Dryview8900激光打印机。方法:患者仰卧在摄影床台上(也可以采用坐位或站立位于立柱摄影架前),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摄影架中心重合并垂直;使听鼻线与摄影垂直,曝光时嘱患者作连续和均匀的张闭口运动,头部不能动,直至曝光完毕,中心线对准甲状软骨上方3 cm垂直射入[1,2]。采用管电压70 kVp,20 mAs,500 ms,焦-片距100 cm,屏气后曝光。

2 结果

100例中,能清晰显示寰枢关节、全部枢椎齿状突和颈3~7、下颌骨影模糊的有77例;部分显示寰枢关节、枢椎齿状突和颈3~7的18例;寰枢关节显示不清和枢椎齿状突及颈椎影像与下颌骨影重叠或失贩的5例。

3 讨论

DR在颈部病变检查中常规投照位置为正、侧位及双斜位,也可根据临床诊治要求增加张口位、过伸、过屈侧位片[3,4]。采用DR进行张口位时,由于患者头部个体存在差异,一次曝光获取清晰显示寰枢关节、全部枢椎齿状突影像的成功率较低,而重复摄片的可能性高,对此有的患者意见大,不予配合。而一次曝光DR全颈椎正位摄片法利用自体体层的原理,使下颌骨产生运动模糊,消去下颌骨对上部椎体影像遮挡的影像,使第1~7颈椎能清晰显示在照片上,尤其是应用于显示寰枢关节和齿状突的摄片中(见图1)。

该方法一次曝光就能清晰显示寰枢关节和齿状突及颈3~7的正位影像结构,减少了对患者的曝光次数(此前通常要分别摄张口位和颈椎正位),降低了患者接受辐射的剂量。

该方法简单易行,根据患者病情可仰卧、站立和坐位,成功率高。但必须做到,也是本方法最关键的是在曝光前应训练患者进行快速、均匀的张闭口运动,张口幅度应尽量大,保持头部稳定,曝光时嘱患者持续张闭口运动,直至曝光结束。曝光条件:70 kVp,20 mAs,500 ms,焦-片距100 cm,屏气后曝光。

从结果分析来看,部份照片影像显示不佳或失贩大多与患者病情、年龄或不能配合有关,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患者采用其他检查方法,如体层摄影、CT、MRI等。

由于DR系统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在观看影像资料时可对原始图像根据诊断的需求进行各种后处理,保存图像并进行打印,为临床提供最佳的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邹仲,曹厚德.X线检查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62:234-235.

[2]张泽亮,张洁.改进法颈椎正位拍摄的应用[J].农垦医学,2002,24(5):354.

[3]苑欣然,侯勇,田云霞,等.DR后处理技术在颈椎检查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7,29(9):957-958.

浅谈传统摄影和数字摄影 篇4

【关键词】传统摄影;暗房技术;数字摄影

采用数字摄影技术拍摄的照片,在拍摄完成之后立即就可以看到拍摄结果,通过与电脑链接就可以直接输出图片。而传统摄影则不然,如果拍摄重要的新闻、风光、合影等等,除要认真地拍摄外还要多拍几张,甚至要用两台以上的机器拍摄,只有通过这样繁琐的备份,才可以有效预防胶片冲洗失败。

另外数字图片应用于Internet上的新闻传播已经是新闻介入士普遍应用的手段,从拍摄现场送达世界各地所需要时间也许只有几分钟。而在数码技术诞生之前,报纸、杂志等媒体所使用的摄影图片必须经由冲洗、印刷和发行等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才能送交读者手中,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还在用老式的发行手段了。

那么传统摄影技术我们还要不要学习呢?一位老摄影家说过:“掌握了传统的黑白摄影,就等于掌握了摄影技术的一般,如再掌握了黑白暗房技术,那么一切摄影就不在话下了。”

这是他的经验所谈,也是摄影技术的科学总结。

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的结合已经成为必然,甚至结合得如此自然以致你都难以觉察。数码影像的概念应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而不应仅仅局限在数码相机这个简单输入设备上,这样才有助于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这就像我们谈传统摄影时,不会只谈相机而忽略构成摄影系统的冲洗、暗房加工一系列工艺流程一样。一旦我们确立了整体的系统概念,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数码影像与传统摄影之间的融合关系。

传统的基础摄影,要初步掌握人像、新闻、艺术、广告等方面的摄影知识,只有我们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才有可能通过我们的手,产生出一幅幅值得留存的照片。

传统摄影的方法和技巧虽然会被数码摄影逐渐取代,但是数码相机的使用者仍需要具备基本摄影基础。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任何事物都不会十全十美的,当前数码摄影也有许多方面逊色于传统摄影。

1.首先在像素方面

更大的成像面积,意味着更高的像素数。在这方面,数字相机与胶片相机比较,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传统胶片的成像过程是基于光化学理论,数码的成像过程则是基于光电子学理论,有胶片和数码成像的原理可以看出,胶片是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潜像,这个潜像的生成不存在人为的干扰因素,也就是说过程比较自然。而数码成像的过程,插值算法是关键的一环,但Mosaic技术存在一下缺陷:分辨率无法持续提高,辨色能力差以及制作成本好昂。由于色彩是依靠插值计算出来的,所以对于十分细微的色彩变化,容易出现丢失现象,这就是数码图像看起来层次不够细腻、色彩不够厚重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数码感光元件是规则排列的,这就存在一个空间频率问题,当像素的空间频率与影像中条纹的空间频率接近的时候,就会产生摩尔纹。目前缓解的办法是感光元件的前面安装低通滤波器滤除影像中较高空间频率部分,但这样又会导致图像锐度的降低;而胶片的感光颗粒是无规则排列的,也就没有固定的空间频率,所以也就不会出现摩尔纹。

2.在色彩还原方面

数字相机所拍摄的景物虽然看似五彩缤纷,但它的色彩是经过运算推测出来的。使用了滤镜的结果是,保证了图像的分辨率,但是在色彩还原方面却做出了牺牲。而胶片相机,是在银盐接受光照的一刹那,色彩信息就被准确无误都保留在胶片上了,即不用“想”,更不需要“推测”。数字相机难以在严格的色彩还原方面与胶片相机进行较量。

3.在照片存储方式方面

胶片照相机捕捉影像,影像到信息也“原封不动”地记录在胶片上。数字相机用CCD捕捉影像,影响用不同的文件格式储存在储存卡上。目前主流的消费类数字相机都在提供了不同压缩比的JPEG与非压缩的TIFF两种文件格式。JPEG存储方式会使照片的质量受到数字相机存储卡容量的限制,TIFF格式的文件质量虽好,但要占用很大的存储空间(一副300万像素、RGB模式的彩色图像大约有10M)。小型数字相机大都有JPEG格式存储,JPEG算法为“有损”压缩,的含义是在影像文件的压缩过程中要丢弃一部分图像信息以获得较高的压缩率。当我们用中、抵挡JPEG格式存储图片时,图片就会产生“锯齿”现象,明暗过渡、色彩衔接比较生硬,缺乏自然细腻的层次,数字照片还有一种叫“勾边”,就是在图像明暗对比强烈的交界处,深色物体的边缘会出现一条无中生有的浅色边线,这也与JEPG的压缩有关。

4.在所需要温度方面

低温环境会使数字相机电池供电能力下降,甚至会失效,甚至无法拍照,所以,在外面拍摄时,必须准备尽可能多的备用电池,而且,要对备用电池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与相机内装的冰冷电池替换使用。若无备用电池,就要把相机内的电池取出置于保温处,待温度适宜后才可装用。

5.另外胶片记录下来的图像更具有真实感,图片的质感和色彩也更为出色

通过幻灯机来看胶片,这种感觉也是数码无法匹敌的。传统摄影给人的感觉是更真实,特别是反转片的色彩饱和度和反差更为出色。反转片在高档LOUPE和观片器以及在幻灯机上的观看感,是数码图片在短期内还无法超越的。在电脑影像处理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摄影者已开始用电脑软件来控制照片的阶调及加减光。在电脑荧幕上更改照片的反差及阶调只要几个键就可以完成,特别在个人电脑功能越来越强之时,只要一瞬间就可以完成在暗房里数小时的工作,而且这个过程不使用药水,也就没有了暗房工作着的职业病。那么今后暗房我们就不再需要了吗?

笔者认为,摄影者的训练过程,特别是暗房基础的实践,在数字时代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摄影者在掌握了各种暗房作业的基础之后,只要学习了软件的使用方法,采用电脑来做暗房工作,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以前对拍摄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这在传统摄影领域是工作量极大的暗房后期工作。如果使用数码影像系统,应用图形图片像处理软件则可以快捷、方便、直观地完成。调整范围包括颜色及饱满和度、明度和反差、消除瑕疵以及一些特殊效果。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创作出传统暗房特技难以实现的特殊效果。著名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之中,利用各种菜单操作即可轻松完成上述工作;以前修版要把铅笔削得又长又尖,还要在底偏上涂一层松节油,然后在灯箱上一点一点的修该,如果搞不好,一张底片就报废了,这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可以掌握的技术;现在通过电脑作业我们在荧屏上就轻松可以完成,而且这个过程不必担心底片的报废,因为我们直接修改的是照片,如果不满意还可以重新来。

全数字化摄影 篇5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下肢全长,膝关节置换术

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常累及下肢负重关节, 引起关节疼痛、畸形,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生物材料的不断创新和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工膝关节置换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1,2,3]。而行膝关节置换术需要在手术前、后测量股骨角, 胫骨角和膝内﹑外翻角度, 尤其要测量从股骨头中心到踝关节中心的下肢力线, 这就需要一张完整的功能位全下肢X线照片用于测量、判断人体膝关节负荷自重时的形态变化和手术方案选择及术后疗效的评估。为此,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5月至2009年12月为31例准备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功能位全下肢X线检查。其中男8例, 女23例, 年龄55~84岁, 平均67.1岁;骨性关节炎17例, 风湿性关节炎10例, 创伤性关节炎2例, 膝关节畸形2例。患者症状以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为主。病程最长为18年, 最短为7个月。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Kodak公司Directview DR7500 System X线机进行摄片, 在立柱探测器前面安放并调节支架, 固定支架后让患者脱去鞋袜, 背对探测器站在支架上, 两手扶住支架以固定患者体位, 使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双下肢保持稳定;调整球管位置, 将摄片距离设为2 m;调整球管的高度, 使光野完全覆盖感兴趣的区域;利用光野上下移动探测器, 分别摄取从髋关节至踝关节的下肢全长, 根据身高一般摄取3次。打开质量控制模式, 在工作清单中选中病例, 打开并导入图像, 对图像进行调整、裁剪、拼接等图像质量控制操作, 将拼接满意的图像发送至Carestream GX work version 2.0 PACS后处理系统。

2 结 果

31例膝关节疾患患者在Carestream GX work version 2.0 PACS后处理系统均成功拼接出功能位下肢全长片, 拼接成的X线片影像清晰, 对比度高, 股骨、膝关节对位、对线好, 各测量点清晰显现, 影像质量完全达到临床对下肢解剖轴及机械轴的测量要求。骨科医师在此片上进行测量, 决定手术所需的角度及轴线。本组病例测量结果如下: (1) 测量从股骨头中心到踝关节中心的下肢力线, 力线在膝关节中心的内侧为膝内翻畸形, 反之则为膝外翻畸形。本组31例患者中26例为膝内翻畸形, 5例为膝外翻畸形。 (2) 测量下肢力线与股骨解剖轴线的交角, 此角度为术中必须纠正的角度。本组31例中患者最大为18°, 最小为5°。 (3) 测量股骨轴线与股骨髁间窝界面的交界点来确定股骨髓内杆的入点。 (4) 测量股骨轴线与股骨关节面之间的角度来判断股骨切骨面的形态。 (5) 测量胫骨轴线与胫骨关节面之间的角度来判断垂直于胫骨轴线的胫骨切骨面的形态。

经测量, 本组3例显示骨性关节炎未达到晚期而改为保守治疗, 另2例因个人原因不愿接受手术, 余26例接受手术者在X线片上测量手术所需的角度及轴线后确定术中股骨髁开髓点及股骨与胫骨平台截骨线的位置。

术后所有患者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 15例拍摄功能位下肢全长片。经测量, 股骨假体外翻均在5~7°之间, 胫骨假体与胫骨轴线垂直, 下肢力线通过膝关节中心, 髌骨轨道正常, 符合理想的术后状态。

3 讨 论

近年来, 随着生物力学的研究深入和生物材料的不断发现, 下肢畸形矫正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人工膝关节置换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良好的手术效果可以使患者摆脱病痛, 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是, 如果术后效果不好, 等待患者的将是痛苦, 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临床分析表明:胫骨切骨面内翻3°者手术后失败的可能性增加160倍[1,2];而平台外翻会引起患者术后疼痛和步态异常, 也是严重的问题。术前测量数据有误差将会严重影响到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疗效, 使术后双腿的受力失去平衡。当双腿受力不平衡时, 股骨或胫骨的假体会旋转不良, 从而引起髌骨侧倾、半脱位、全脱位或髌骨假体的过度磨损等, 甚至导致髌骨骨折[2],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使患者对医师和手术失去信心。因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充分, 测量的数据必须准确, 从而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从1985年开始, Scott首先认识到全下肢功能位X线片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重要性, 它对膝关节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下肢力线是股骨头中心与踝关节中心的连线, 正常的下肢力线和膝关节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如果下肢力线在膝关节中心的内侧, 则为膝内翻畸形;反之为膝外翻畸形。当要测量畸形的具体角度时, 还需要在X线片上画出其他轴线, 且这些轴线的准确测量是膝关节置换术所必需的。测量下肢力线与股骨解剖轴线的交角, 该角度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需纠正的重要角度[4]。股骨轴线与股骨髁间窝界面的交界点决定股骨髁开髓点, 垂直于胫骨轴线的胫骨切骨面划线则决定胫骨平台截骨线的位置。而术后评价人工膝关节的长期疗效则有赖于下肢正常力线的恢复。这些均需要一张清晰的全下肢功能位X线片来提供测量。为得到一幅清晰、可靠、能较真实地反映各种测量数据的功能位下肢全长X线片, 先后出现了多种摄影技术。如用最初的屏片系统在胸片架上实现, 但此法拼接测量困难, 测量数据误差大;也有用特制超长胶片来实现, 但制作麻烦且曝光量难以掌握, 髋、膝、踝关节无法同时清晰显示;计算机X线摄影 (CR) 虽然为数字图像, 但操作烦琐且图像拼接后缝隙明显。DR平板探测器 (FPD) 因具有量子吸收效率高、衰减速度慢、高分辨率等优良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常规的摄影参数连续采集立位时的多幅图像, 然后再拼接合成的技术, 是目前DR长尺寸X线影像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较CR完全改变了传统X线摄影检查的工作流程, 其操作简便、成像速度快, 图像质量优秀、图像处理系统功能丰富[5]。我们充分利用了直接数字化X线机的强大优势, 实现功能位全下肢成像, 为骨科医师提供了人体膝关节负荷自重时的形态变化, 为准确可靠的测量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 功能位下肢全长片在膝关节置换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评估、术中定位及术后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而数字化影像的发展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提供了更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秦民益, 蒋青, 胡毓亮, 等.负重住全下肢成像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 (9) :845-846.

[2]罗志鸿, 陈胜利, 谢琦, 等.CR双下肢全长图像拼接的摄影参数探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6) :73.

[3]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79-281.

[4]于尔辛, 刘鲁名, 宋明, 等.关节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139.

全数字化摄影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笔者对我院2009-02—2010-01,对43例脊柱侧凸、移行椎患者拍摄的立位全脊柱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27例;年龄5~36岁,平均21岁。各摄正侧位片及部分左、右侧位片,共120张。

1.2 仪器设备

岛津DAR-8000数字胃肠X线机及工作站。AGFA DRYS-TAR5503自动干片机,AGFA DRYSTAR DT2B氦氖激光成像胶片。

1.3 摄影方法

1.3.1 体位设计

正位患者采用标准的解剖学姿势,背部紧贴摄影床,躯体直立处自然放松状态,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双上肢自然下垂并置于躯干两侧,双足并立足尖向前;侧位患者取标准侧立姿势,双上肢前伸,右侧紧贴摄影床,固定身体平衡;左右侧凸位患者正位直立,臀部紧贴摄影床,腰部尽力向左右侧凸,摄取标准的脊柱正、侧位及两张左右侧凸位片。摄影范围上包括寰枢椎,下包括耻骨联合。

1.3.2 条件设定

在操作控制台选择SLOT,曝光条件:正位及左右侧凸位100 kVp,320 mA,8.0 ms;侧位115 kVp,320 mA,12 ms;胶片距1 500 mm。

1.3.3 图像采集

首先进行透视观察确定起止定位点,上端包括寰枢椎,点击操作屏[head position],下端包括耻骨联合下缘,点击操作屏[foot position];然后按住操作屏[set],X线管组件自动回位到起始定位点,启动自动曝光,开始采集图像,到终止定位点处自动曝光结束,所获得图像自动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

1.4 图像重建

使用岛津影像后处理专用工作站。先在[system menu]的[image list]中选中所要处理患者的序列,再点击菜单中的SLOT,图像进行自动拼接处理(可根据患者胖瘦等情况改变SLOT中的不同条件选项)。图像处理完毕后再进行窗宽、窗位、对比度等条件的调整,剪切整理后打印成胶片。

1.5 椎体排序及侧凸角测量

应用岛津影像后处理专用工作站。先在[system menu]的[image edit]中选中图像,在正位片上,明确C1、C2后自上而下明确脊椎排列顺序,再用SLOT测量软件用Cobb法对侧凸角进行测量,沿脊柱侧凸角上端椎的上终板和下端椎的下终板各划一平行线或交叉线即可自动得出角度数,它们的交角即为Cobb角[2](见图1)。

2 结果

用上述方法已拍摄数字化全脊柱正侧位照片各43张及左右侧凸位片各17张,其中胸凸4例,腰凸5例,联合胸腰凸8例,移行椎10例,椎体畸形等其他病变16例。在1幅胶片上所摄全脊柱颈椎、胸椎、腰椎影像显示清晰、密度基本一致,脊椎序列清晰。利用SOLT软件测量的侧凸角准确可靠,为脊柱外科诊断脊柱病变,术前测量侧凸角度,术后评估治疗效果等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数字化影像资料。

3 讨论

近年来在诊治脊椎疾患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脊柱侧凸是青少年脊柱畸形的常见病,发病率约为3%~5%。脊柱侧凸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可分为先天性的、特发性的、神经肌肉型的等十几种。先天性的是椎体发育的不平衡而造成脊柱发育的不平衡产生侧凸,根据X线平片分为脊柱形成障碍、脊柱分节障碍和混合型几种[3],这是患者出生前即有的,患者多小于3岁,由于75%先天性脊柱侧凸是进展型的,可以用支具治疗的只有5%~10%[4]。特发性的病因不明,在脊柱侧凸中约占75%,一般向右侧弯曲,以胸腰段最为多见,其余25%可以包括神经肌肉性、先天性以及各种各样病因[5]。随着医学影像技术迅速发展,多平面成像技术的应用,CT三维重建和MRI可对脊柱的立体结构有了更好的了解。人们对脊柱侧凸畸形的认识加深了许多,而X线平片仍然是脊柱侧凸的首选检查方法。Cobb角是决定脊柱侧凸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Cobb角大于100可诊断为脊柱侧凸;Cobb角在100~200患者需密切观察;Cobb角在200~400患者要以支具为主的非手术治疗[6];Cobb角大于400的患者要进行矫形固定手术。数字胃肠机进行立位全脊柱成像技术,能清楚显示人体全脊柱在自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形,脊柱侧凸的部位和程度、椎体的发育畸形、移行椎的所属等,为临床提供直观、清晰的影像图片;利用其连续曝光采集信息,通过软件处理无缝拼接一次成像,且密度均匀,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方便快捷;在随后的诊疗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X线片反复多次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评估;岛津专用软件SLOT系统测量的准确性更高[7]。目前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全脊柱摄影成像,其成像各有利弊:普通CR和DR受图像准直度的影响[1],且属于多次曝光分段摄影,操作较复杂,图像采集后进行拼接,要求操作者摄片细心,拼接精确、细致,即使这样图像仍会出现明显的分界线(见图2),测量数据误差大;螺旋CT和MRI不能反映人体在自然重力作用下脊柱的形态变化,卧位的全脊柱成像虽然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查方法,主要观察胸廓畸形、椎体自身旋转的角度及脊髓的病变等[8];螺旋CT虽然对全脊柱作三维重建,但图像的测量不如岛津的SLOT系统直观,且术后金属伪影会影响诊断效果(见图3),患者接受X线辐射剂量也更高;MRI受线圈及机器设备的限制,虽然检查时对脊髓等软组织显示更清楚,但对椎体本身却不如X线平片,而且检查耗时长,价格昂贵。再者受患者术后内固定金属支架限制,不宜随访复查。另外一次性全脊柱摄影对移行椎序列的定位能给出准确的诊断[1]。移行椎可能合并有颈肋、T12肋缺如或腰肋等(见图4),要明确移行椎是腰椎骶化还是骶椎腰化,需脊柱全长片方可明确,正常个体或单节段病变,脊椎序列判定错误,对治疗不造成任何消极影响,对于多个脊椎病变,一定要仔细阅读全脊柱影像,给出序列准确的诊断。脊柱全长片明确C1、C2后自上而下对脊椎排序,发现腰骶移行椎发生率明显提高,对准确诊断腰骶椎畸形也有重要意义[9](见图5)。

总之,我院引进的数字胃肠机通过连续曝光,可以一次得到全脊柱的图像,图像直观、清晰,其专门的SLOT软件使测量更准确,操作更简单、快捷,为脊柱侧凸的术前检查、评估以及术后复查提供帮助;数字胃肠机成像质量及测量软件功能齐全、独特的优越性将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且成像清晰、放射剂量低,更易为患者接受。数字胃肠机立位全脊柱摄影逐渐成为检查脊柱侧凸和定位移行椎的首选,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侯黎升,王亦舟,阮狄克,等.数字影像拼接技术拼接脊柱全长片[J].颈腰痛杂志,2009,30(2):117-121.

[2]秦民益,付长根,胡毓亮,等.数字化立位全脊柱成像技术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6(38):656-658.

[3]张永刚,王岩,刘郑生,等.先天性脊柱侧弯术前影像学评估与术中观察结果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22-23.

[4]Cil A,Yazici M,Alanay A,et al.The course of sagittal plane abnormality in the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scoliosis managed with convex growth arrest[J].Spine,2004,29(5):547-52.

[5]奚文华,周莺,朱铭.CR在青少年脊柱侧弯摄片中的应用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增刊):138-140.

[6]Lonstein J E,Carlson J M.The prediction of curve progression in untreated idiopathic scoliosis during growth[J].J Bone Joint Surg Am,1984,66:1061-1071.

[7]李华兵,谭长连,肖恩华,等.数字胃肠机在全脊柱摄影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08,12(16):285-287.

[8]秦民益,傅长根,刘蓉,等.立位全脊柱数字化成像的进展.实用医技杂志[J].2003,12(10):1499-1500.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研究 篇7

随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媒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由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到现在的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指出, 全媒体是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 这就给曾经在纸质媒体上独领风骚的新闻摄影带来新的挑战。

二、全媒体时代给新闻摄影带来的机遇

2010年沈一鸣和他的团队创作了i Phone平台的新闻类APP《周末画报》, 以快捷的新闻、精美的制作、大幅的彩照、时尚的配字, 一炮走红, 上线仅一个月, 用户数就达到了20万, 年底的时候突破了200万。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 新闻摄影也需要进行新的蜕变, 无论是报纸、杂志, 还是手机、网络, 信息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都不断丰富, 这对摄影图片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激励更多情节丰富、视角特殊、观赏性强的作品诞生, 这无疑给新闻摄影带来新的机遇。

1. 多媒体结合, 增强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必将走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摄影图片不再只是纸质媒体的宠儿, 电视的读图栏目、网络的图片网站、手机的看图软件都将成为人们易于接受的图片新闻载体, 这无异于大大拓展了图片的存在空间, 人们接触新闻图片机会增多的同时也增强了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近年来, 许多报社进行了探索, 西安日报社积极筹划传统报业在生产方式上的彻底转型, 陆续推出网络报纸、手机报纸、微博互动平台等多种数字媒体, 合理运用传统媒体人力资源丰富、新闻质量较高的特点, 为广大客户提供保质保量的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的需求量也因此增加, 更多的人参与到新闻摄影的行列中来。

2. 网络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数码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伴而来, 形成了新的传播环境。数码技术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无限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告别胶片时代摄影的烦琐过程, 摄影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容需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拍摄照片。而互联网又为这些照片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平台, 网易、腾讯、新浪、搜狐被称为中国的四大门户, 它们都有自己独立的图片网站, 其中网易图片还创建了i Pad客户端, 成为国内图片容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图片网站。新闻摄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图片拍摄, 它可以作为一种报道形式独立存在。这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去拍摄照片, 而是要积极主动的去策划新闻, 懂得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专题报道, 并且熟练掌握各种摄影技巧, 运用对光比、色温的控制寻求需要的效果, 给读者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面临的新挑战

对于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 新闻图片能否满足人们日益苛刻的审美需求, 又能否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吸引受众的眼球;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提高摄影的影响力;如何构建一个科学、严谨、生命力强的图片运作机制;如何建立摄影图片的现代传播体系, 这都将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所面临的新挑战。

1. 完善采编机制, 提高图片质量。

在我国, 新闻摄影长期重采不重编, 许多摄影部门好的摄影编辑屈指可数, 新闻图片的数量可观, 但质量堪忧。在全媒体时代, 对图片数量、内容都有更高的要求, 这就使得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 一位优秀的摄影记者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水平, 熟悉视觉传播方式, 更要有全面的知识技能, 能够敏感地发现内容丰富的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并拍摄出视角独特的新闻图片;另一方面, 图片编辑将成为图片流程核心, 编辑对信息的采集、解读与加工能力都有更高要求, 并且能够依据报道需要, 及时补充内容, 将编辑思维贯穿到整个新闻图片的生产流程中去。

2. 变革营销思想, 顺应图片市场规则。

新闻图片传播载体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图片营销模式, 使新闻摄影也走向了集约经营的市场化道路。新闻图片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交易, 互联网图片运营商取代了传统的图片供应商成为市场的主导, 他们以增强吸引力、提高点击率和下载率为首要目标, 不懈追求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的新闻图片。许多图片网站辟出大量空间分门别类地将新闻图片存储起来, 并精心制作出图片搜索系统, 便于查找阅读。这些图片可以反复使用, 形成资料功能, 提升了新闻图片价值。新闻图片市场化营造出了许多新观念、新课题, 给新闻摄影事业带来新的挑战。这不仅要求摄影记者提高摄影技能,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也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市场、参与市场, 拍摄出更多的符合时代特征和受众需求的照片。

参考文献

[1]曾璜.报道摄影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读者, 2004, (6) .

[2]曹昆萍.论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12, (3) .

[3]蔡勇.贴近生活贴近情感贴近心灵——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问题与思考[J].新闻知识, 2012, (4) .

[4]陈玉爱.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困境与突围[J].科学导报, 2012, (8) .

[5]李西莉.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J].编辑之友, 2012, (11) .

试论摄影记者的“全媒体”化转型 篇8

摄影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是时代迫切要求

首先, 数码技术的日益成熟, 照相机价格大幅度下降, 照相机越来越普及, 并带来基本照相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传统机械相机对技术训练的高要求被摒弃。而新闻摄影最基本的功能, 乃在于摄取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以传播新闻事件, 艺术价值只是其附带的一小部分。由此看来, 摄影记者的技术壁垒正被逐渐打破, 职业门槛正在降低, 摄影记者作为记者职业中的专门化分支正日益失去技术优势, 如果不及时转型, 获取其他核心竞争力, 职业前景堪虞。

其次,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 使照片的后期加工和传播变得简单快捷, 加上3G手机及微博的推波助澜, 新闻事件从发生到传播, 速率越来越快, 新闻媒体正日益失去消息发布的优势, 而不得不更多地转寻“第二落点”, 即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分析。3G时代, 手机摄影摄像技术的日臻完善和网络带宽的增加,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第一发布源, 摄影记者如果仍将自己局限定位为新闻图片的采集者, 势必会在这种转型中将自己边缘化。

再次, 媒体转企改制作为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 正持续深入展开。这带来各类媒体从“事业性质, 企业管理”到“企业性质, 集团经营”的历史性转变。企业化之后, 在人财物的治理结构上, 将更倾向于市场化和竞争化, 新闻生产综合效率将成为衡量职业水平的重要标杆。摄影记者仅凭摄影技术上的优势, 将难于在内部竞争和外部竞争中获取优势。

因而, 无论是从行业前景还是从个人职业前景来看, 新闻记者在坚持技术优势的前提下, 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成为迫切要求。

摄影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优势与契机

综合来说, 目前所说的全媒体记者, 应该包含下列内容:即记者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 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 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所谓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 即要求记者具有打破传统媒体的部门分工和职业分界的意识, 或者通俗说, 即要用得了设备, 写得了文字。全媒体记者还要求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记者不仅向受众发布新闻, 更通过反馈来调整传播活动。也就是说, 新闻传播活动将突破传统的单向流通, 转而进入一个传受互动的“大流通”的时代。

作为摄影记者, 虽然技术优势已被数码摄影技术的普及冲击得七零八落, 但在会摄影与会新闻摄影之间, 目前仍然存在落差。新闻摄影是要用图像语言来交待新闻的各要素, 与普通摄影相比, 在事件捕捉、镜头语言等方面仍有赖于职业积累, 摄影记者这种靠实践锤炼获得的职业素养, 并不为普通摄影者所具备。

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 人们在各个信息之间的转换速度极快, 新闻图片以其直观性和冲击性, 更容易吸引网民兴趣, 受到人们注目并形成印象。网络的巨大容量, 也使版面不再成为新闻图片发布的限制条件, 高分辨率、高画质的图片可以不受限制地发布出去, 并可通过连续的系列图片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具有更全面的新闻生产观念。从这一意义上说, 摄影记者在网络时代不仅具有优势, 也拥有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优良契机。

摄影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途径

提高采写编评能力是基础。大部分摄影记者在进入媒体工作前, 都将技术训练和钻研作为基本, 媒体在录用摄影记者时, 也倾向于技术的考察与测试。很多优秀的摄影记者, 摄影技术可以用艺术级来形容, 但文字水平却仅停留在简单“图配文”的水平。作为新闻事件的第一见证人, 不可能所有的摄影记者后面都跟一个文字记者, 要做好一个事件的立体报道, 摄影记者在用图片传播的同时, 就应该训练自己的文字报道能力。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过程中, 媒体也应改变训练和招录标准, 从职业导向上使从业人员转向摄影技术训练与新闻采编训练的双管齐下。

掌握新媒体技术是关键。三网融合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 正在日益推进, 媒体集团化水平越来越高, 整合经营趋势日渐明显。摄影记者对技术和图像的敏感, 便其具有掌握运用摄像技术的先天优势。而媒体采编平台的电子化发展, 也要求摄影记者掌握图文实时传播的技术。

养成新闻聚合思维是保障。摄影记者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 即将自己定位为新闻图片的采集者, 这是一种狭隘的职业保守观念, 尤其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新闻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聚合式的报道, 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 得益于网络传播高速化、大容量及互动性等优势, 一个报道中同时出现文字、图片乃至视频, 都已成为常态。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采编中, 突破单纯文字或图片报道的框架, 运用一切尽可能的手段来全面、灵活并有吸引力地做好新闻生产。■

摘要: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给摄影记者职业前景带来危机, 也带来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契机, 本文从摄影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必要性出发, 分析了转型的优势, 进而探讨转型的途径。本文认为, 摄影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摄影记者,全媒体记者,转型

参考文献

[1]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 (第二版)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P105

[2]罗鑫, 《什么是“全媒体》, 《中国记者》, 2010年第3期, P83

全数字化摄影 篇9

谈操作

如果你已经用过索尼A7系列相机,拿到A7II的第一印象一定不错。A7II的机身整体厚度增加了11.5毫米,使它有了空间对机身布局做一次彻底调整,虽然机身变厚是装载5轴防抖组件的“副作用”,但的确提升了整体手感。A7II的握持手柄被重新设计,更加宽厚舒适。快门按钮也从机身顶部前移到了更符合使用习惯的手柄上。同时,取景器两侧的MENU和C3按键的平面也改为斜

面,平时我将C3按键设定为手动对焦时放大取景,转接其他镜头手动对焦时特别好用。

此外,外观的另一大改进则来自于镁合金材质的使用,以及新的耐磨亚光涂层。机身的整体质感更出色,更耐磨,不易磨损出现油光和露白。此外,A7II对多处机身接缝做了密封处理,能像单反相机一样防尘、防滴溅。而且卡口也使用了全金属结构,使用长焦镜头或者转接较重的镜头时,再也不用担心卡口强度的问题了。从操作层面看,A7II比确实A7好了不少。

谈性能

谈到A7II的性能,由于它依然使用约2430万有效像素的全画幅Exmor CMOS感光元件,其成像性能与A7几乎无异。但从实际体验来说,它有不小的突破。具体而言,它几乎弥补了对焦、连拍、机震、边角眩光等A7上所有明显的“短板”,性能优秀。

先来讲它最受关注的5轴防抖技术。虽然该技术在奥林巴斯无反相机上早已使用,但是在全画幅微单TM相机上却是首次使用,对于A7系列来说是如虎添翼,基本能够解决相机机震对于画质的影响。最高等效4.5级快门速度的防抖性能在原厂镜头上效果非常明显。实际试用表明,用索尼FE 70-200 mm F4 G OSS镜头的200mm端,手持1/30s可以轻松拍摄出清晰的照片,实际防抖效果达到了3.5级快门左右;对于蔡司FE 16-35 mm F4 ZA OSS这样的广角变焦镜头,手持1/4s可拍摄出清晰的照片,防抖效果等效约2级快门速度;对于无光学防抖的原厂定焦镜头,也能得到等效1-2.5级快门速度的实际防抖性能,实用性可圈可点。不过,它对第三方转接镜头的防抖效果比较有限,通过对多只徕卡M口镜头的转接测试,5轴防抖大致可以提供1-1.5档的补偿,虽然有限,但有总比没有强,依然要点赞。

瞬间捕捉性能的提升也是A7II的一大亮点,通过对混合自动对焦算法的优化,它的对焦速度提升了约30%,跟焦的准确性也提升约1.5倍,实际拍摄中感受明显。同时过去开始启动卡顿的问题也得到改善,延迟已经可以接受。而在连拍方面,A7II也实现了可以持续追踪对焦的5张/秒连拍,比以前进步明显,实用中出片率高了不少。

视频方面

A7II的5轴防抖技术对于视频拍摄也大有裨益,手持拍摄的品质更高,普通拍摄不用复杂的附件也没太大问题。而且它还拥有了S-Log2伽马、时间码、同步录制控制、标记显示/设置这些专业视频拍摄功能,配合上压缩率更低的XAVC S格式(最高码流50Mbps),准专业用户也可以拍出高画质的高清视频。

意外收获

此外,特别让我意外的则是A7II在转接镜头上出乎意料的优异表现。我们都知道,无论在A7还是A7R上,转接绝大多旁轴相机的广角镜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红移的现象。比如我的蔡司Biogon T* 25mm F2.8 ZM镜头,用在A7上红移现象明显,但用在A7II上仅仅只在边缘的地方有很少一点红移,比A7R好了太多。用徕卡28mm F2.8 ASPH 和徕卡35mm F1.4 ASPH再次测试,同样也几乎没有红移的困扰。另一只蔡司EF 35mm F2.8镜头,早前在A7上有边缘高光眩光现

象,这次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因此我有理由相信,此次A7II在低通滤镜或算法上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在画质的优化上给人意外惊喜。

综上,索尼全画幅微单TM A7II是目前A7系列中非常出色的机型,与全画幅单反相比也毫不逊色,而且更小更轻,同时兼具良好的镜头转接性能,原厂镜头的素质和价格也都相当出众与诱人。万元左右的机身价格很有吸引力,是2015年最值得关注的机型之一。

全数字化摄影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被检测乳腺DR型号:Giotto Image MD;检测时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30%;大气压:100.9 kPa。

1.1 kVp的精度和重复性

目的:检测确认实际kVp的精度(标准要求±5%)和重复性;校正同一厚度模体在不同曝光条件下所得照片影像质量差异[2]。

检测设备:X线多参数测试仪(型号:Barracuda),乳腺机测试模体(型号:MAMMO-152)。

检测步骤:开机,选择手动模式,联接并安放好X线多参数测试仪和乳腺机测试模体,曝光条件选择22 kVp、38 mA,曝光4次,并记录kVp数值。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选择曝光条件25 kVp、38 mA和30kVp、38 m A,曝光检测并记录kVp数值。

数据分析与处理:确定kVp的精度,将每种曝光条件的4次曝光后所记录的kVp数值取平均值,并与预设kVp值进行比较,具体数据如表1。

若kVp误差大于±5%,则要调整参考电压值至容许值范围内;计算每一个kVp模式下的标准偏差,然后计算变异系数,若变异系数大于标准值,则需要修正。修正方法主要是检查供电电源,在曝光时,其范围应在220(1±10%)V;其次是检查逆变器控制板上测试点的kVp和mA波形,以及阳极的电流整流波形。

1.2 系统分辨率的检测与评估

目的:检测评估乳腺DR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和图像对比度。

检测设备:分辨率测试仪(型号:07-521)。

检测步骤:将分辨率测试仪放置在乳腺撑板上方4.5 cm处,测试物居中放置,选择5组临床最常用kVp、mA的曝光条件,分别曝光并存贮图像分析。

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分析5组不同曝光条件的乳腺DR测试图像,结果表明系统的空间分辨率为4.3 lp/m,密度分辨率为0.25 mm,图像对比度为0.1。在5 m高分辨率乳腺DR工作站液晶显示屏上,观察测试图像能产生12 bit灰度,显示出平滑、清晰的图像。通过预置的灰阶标准显示函数(GSDF)校正模式,选择医生阅图所需的亮度和对比度范围,来满足医生诊断习惯、诊断室光线环境影响的需要,达到系统图像阅读的极限清晰度。具体数据见表2。

检测条件:31 kVp,40 mA;31 kVp,41 mA;32 kVp,40 m A;32 kVp,41 mA;32 kVp,42 mA。

1.3 自动曝光控制(AEC)重复性与辐射输出率

目的:测量乳腺平均入射曝光量,计算相关的平均乳腺X线剂量,评估自动曝光的重复性和系统辐射输出重复性。

检测设备:乳腺机测试模体,在乳腺DR设备X线束能量范围内校验合格的电离室和静电计。为了确定系统的辐射输出率,静电计需能测量曝光时间,乳腺机测试模体压缩后厚度约为4.2 cm。

检测步骤:选择最常用的检查模式,记录X线管组件到探测器及X线管组件到滤线栅之间的最大距离;选择常用的临床AEC的密度控制设置,将乳腺机测试模体放置在托板上,使其胸壁边缘与图像探测器的壁边缘紧连,乳腺机测试模体从左至右居中放置,AEC的传感器应位于乳腺机测试模体的正下方。将静电计置于乳腺机测试模体旁、X线照射视野内,中心距影像探测器边缘4 cm,电离室入射表面与模体上表面平齐,使其影像在AEC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外。同等条件下曝光4次,分别记录mAs和电离室读数,并与曝光条件参数比较分析。测试单位辐射输出,先将系统调至手动模式,移去乳腺机测试模体,将电离室放置于乳腺托板上方4.5 cm处,居中放置距壁测边缘4 cm处,确保电离室可完全曝光,下压压迫板使其轻轻接触电离室,在整个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电离室位置,曝光并记录曝光参数和时间。

数据分析与处理:在自动曝光控制的重复性检测中,曝光值和mAs的最大变异系数应≤0.05;计算为测试AEC重复性的同等条件下进行的4次曝光的平均值、标准差和mAs,求出变异系数。利用曝光的平均值计算平均乳腺剂量[3];根据电离室能量修正因子及平方比修正因子,修正平均曝光值,曝光值除以曝光时间,得出每次临床摄影条件的曝光率,以获得系统的辐射输出率。如果实测计算数据偏差超过标准范围,则需要用示波器检查kVp波形,修正为标准方波。具体数据如表3。

2 讨论

测量结果表明,通过主要参数校正,实现了乳腺DR摄影系统的质量控制;全视野乳腺DR摄影系统主要参数的稳定,直接影响系统的图像质量和医生诊断的准确性[4]。

在设备的实际使用中,系统参数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乳腺结构组成(脂肪和腺体各占一半)的特殊性,系统性能及参数微小的变化,直接会影响摄影图像的质量[5]。因此,做好全视野乳腺DR摄影系统的图像质量保证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定期对系统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加强了设备的稳定有效性,提高了乳腺影像的确诊率,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DR摄影系统中不同曝光模式下,对乳腺数字化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为乳腺DR摄影系统的质量控制提供保证。方法:在不同条件下对乳腺机测试模体进行曝光,对所得影像质量进行分析与研究,优化图像的质量。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主要参数校正,实现了乳腺DR摄影系统的质量控制。结论:全视野乳腺DR摄影系统主要参数的稳定,直接决定系统的图像质量和医生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乳腺DR摄影,质量控制,系统分辨率

参考文献

[1]赵永霞,秦维昌.两种数字乳腺X射线摄影系统的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8,28(4):412-415.

[2]宛然,武春雪,刘澜涛.乳腺摄影降低辐射量的优化选择[J].放射学实践,2008,23(8):67-68.

[3]丁文洪,詹灵.乳腺计算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8,28(4):410-412.

[4]曹厚德,赵泽华.乳腺X线摄影技术质量控制述要[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13,(5):376-384.

上一篇:H∞设计下一篇:水泥窑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