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数字胃肠造影

2024-06-13

全数字胃肠造影(通用7篇)

全数字胃肠造影 篇1

随着经济的日益提高CT、MRI等介入放射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但全消化道钡餐造影以廉价、安全、方便, 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在全消化道钡餐造影中胃肠动力药的应用价值, 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进行胃肠造影的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114例, 女性86例;年龄在12~80岁, 平均年龄42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反酸、便秘及腹部包块等, 而进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1]。

1.2 方法

常规方法为应用于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患者, 在服钡餐检查后, 即刻服用普瑞博思, 儿童5mg, 成人10mg, 顿服。分别在30、60、90、150min各检查1次;机动服药方法用于幽门不开放的患者, 发现胃出现停滞状态时服用普瑞博思, 当胃出现明显蠕动时, 便可以观察钡剂通过胃肠情况及病变检出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00例患者中195例采用了常规服药方法口服普瑞博思, 服药后30~60min, 胃内钡剂排出量为60%~80%, 为检查小肠最佳时间;90min胃内钡剂基本上全排空, 90~150min为检查结肠最理想时间;150min钡剂已充盈全结肠段;3h内185例全部完成全胃肠道检查, 较以前未用药时共缩短检查时间2倍以上。只有5例表现为胃停滞状态, 即刻应用普瑞博思口服, 约15~30min后, 5例全部幽门开放, 十二指肠充盈, 最终顺利结束检查, 详见表1。

3 讨论

普瑞博思是通过阻断多巴胺Dz受体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两方面的机制, 不仅能刺激乙酰胆碱的释放, 还能抑制其降解, 从而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它可以促胃肠动力, 可增强食管蠕动和下食管括约肌张力, 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增加胃及十二指肠收缩性与胃窦与十二指肠的协调性, 减少十二指肠胃返流, 改善胃和十二指肠排空, 加速肠的运动并促进小肠运转。临床上用于胃度轻瘫、上消化道感觉饱胀不适、胃食管反流及食管炎及运动功能失调相关的假性肠梗阻而导致的推进性蠕动不足和胃肠内容物滞留, 还用于恢复结肠的推进性运动, 有时也作为慢性便秘患者的长期治疗药物[2]。

胃肠道是一个较长的运动着的器官, 钡剂通过需要一定的时间, 普瑞博思是一种服用方便、安全、高效的胃肠道促动力药, 在胃肠钡餐造影检查中应用它, 可以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查质量。口服普瑞博思后可使钡剂通过胃肠道速度加快, 以达到减少检查次数和缩短检查时间的目的。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且弯曲的器官, 常规不服药的钡餐检查常常需要2~4h才能完成全部的检查, 并且检查次数多, 患者受X线辐射量大, 再有还存在着肠管迂曲重叠难以显示病变等缺点。普瑞博思药不同于胃复安和吗叮啉, 后两者主要作用于胃部, 而普瑞博思不但有增强胃部动力、促进幽门开放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促进小肠动力作用。我们通过对普瑞博思的应用, 明显的促进了幽门管的开放和胃排空, 进而快速的充盈小肠, 明显缩短了检查时间, 一次就可完成了对全部小肠的检查, 并且还避免了小肠的相互重叠导致的病变显示不清等缺点[3]。

通过本文的探讨, 普瑞博思服用方便、安全、高效, 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时只要合理应用它改善胃肠动力, 便可达到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并且还减轻了患者的思想和经济负担。因此, 普瑞博思可作为小肠、结肠病变时钡餐造影检查中的常规应用。

摘要:目的 总结和评价胃肠动力药在全消化道钡餐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200例患者, 195例采用常规服药方法口服普瑞博思, 分别在30、60、90、150min各检查1次, 5例采用机动服药方法, 观察钡剂通过胃肠情况及病变检出的情况。结果 185例在3h内完成了全消化道道检查, 检查时间缩短较未服药2倍以上, 病变检出率提高20%,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普瑞博思服用方便、安全、高效, 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时只要合理应用它改善胃肠动力, 便可达到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胃肠动力药,普瑞博思,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晏湖, 钟智慧, 李初校, 等.广东城镇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37:312~314.

[2]贾博琦.胃肠动力障碍的药物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 1995, 34 (3) :151.

[3]周庆为, 袁洪芬, 石相友.普瑞博思在胃肠钡餐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0, 1 (1) :33~34.

全数字胃肠造影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 01 3年1月至2 01 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完整胃部检查的患者63例, 其中男39例, 女24例, 年龄41~78岁, 平均58岁;患者临床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上腹痛等;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胃肠造影、CT及病理活检, 其中胃癌49例 (77.8%) , 胃溃疡7例 (11.1%) , 胃息肉5例 (7.9%) , 胃平滑肌瘤2例 (3.2%) 。

1.2 检查方法

1.2.1 数字胃肠造影

使用岛津U N I VI S I O N 8 00m A数字胃肠机, 患者检查前12小时禁食水, 检查前吞服200ml钡剂混悬液, 5分钟后口服产气剂3g, 嘱患者进行连续翻动, 以观察不同体位及角度下胃壁的情况。

1.2.2 C T检查

使用G E B r i g h t S p e e d 1 6排螺旋CT机, 患者检查前12小时禁食水, 扫描前半小时口服500~1000ml温开水, 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碘海醇100ml, 速度2.5~3.5ml/s, 然后行常规扫描及增强扫描, 扫描时间1~2秒, 层厚5~10mm, 间距10~12mm。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0, 说明检查结果很不一致, 无实际应用意义;Kappa>0, 说明有意义;Kapp a≥0.7 5, 说明一致性已相当理想。灵敏度=真阳性人数/ (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 ×100%, 特异度=真阴性人数/ (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 ×100%。

2 结果 (表1)

表1可见, 数字胃肠造影诊断胃癌灵敏度为95.9% (47/4 9) , 特异度7 8.6% (1 1/1 4) , K a p p a=0.7 6;CT诊断胃癌灵敏度91.8% (45/49) , 特异度85.7% (12/14) , Kappa=0.74。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高。

3 讨论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主要是胃腺癌[3]。胃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化学污染、食盐摄入量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遗传、胃癌前状态等。肠型胃癌是由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异型增生而逐渐向胃癌演变。在慢性炎症向胃癌发展的进程中, 化生、萎缩及异型增生被视为胃癌前状态。因此, 定期对癌前状态患者进行随访, 对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尤为重要。

数字胃肠造影检查是发现、诊断胃癌的基本手段。数字胃肠造影可发现胃内的溃疡及隆起型病灶, 可动态观察胃壁蠕动情况及柔软度, 若发现病灶黏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 邻近胃黏膜僵直, 蠕动消失, 则胃癌可能性大。但数字胃肠造影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无法检测到部分向腔外生长的肿块, 对附近淋巴结、脏器转移情况无法做出明确诊断[4]。本文统计结果显示, 数字胃肠造影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9 5.9%, 特异度为78.6%, Kap pa=0.76, 与病理结果相比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

CT的分辨率高, 可显示胃壁厚度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还可观察邻近组织器官是否有转移。CT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动态观察胃壁柔软度, 对细微病变的观察存在不足[5]。本文结果显示, C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91.8%, 特异度为85.7%, Kappa=0.74, 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 数字胃肠造影和CT在胃癌诊断中各有优势和不足, 二者联合应用可扩大胃癌诊断范围, 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也提示, 平时要加大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75.

[2]张爱农, 刘晓东, 汪纬.数字胃肠造影与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4 (4) :46.

[3]胡祥.胃癌的临床分期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8) :15.

[4]邹子仪, 高振华.多层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型及T分期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院, 2012, 12 (6) :93.

全数字胃肠造影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结肠癌患者, 男78例, 女42例;年龄37~61岁, 平均 (42.3±5.9) 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黑便、腹部包块等表现, 术前均进行数字胃肠造影检查和螺旋CT扫描, 术后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结肠癌。其中腺癌73例 (60.8%) , 乳头状癌19例 (15.8%) , 黏液腺癌13例 (10.8%) , 未分化癌15例 (12.5%) 。

1.2 检查结果判断

1.2.1 数字胃肠造影表现

(1) 隆起型为类网形、分叶状、菜花状, 表面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 (2) 浸润型:为局部肠管呈向心性狭窄或偏心性狭窄; (3) 溃疡型:较扁平的病灶中央有扁平的龛影。

1.2.2 螺旋CT扫描表现

软组织肿块影为肠壁增厚, 对称或不对称肠管变形, 可强化或坏死灶;若病变区肠壁外脂肪间隙清晰属于T1~T2期, 肠壁不光整属于T3期, 脂肪间隙消失属于T4期。

1.3 结果

1.3.1 数字胃肠造影与螺旋CT扫描诊断结肠癌情况

120例患者中, 经数字胃肠造影术前正确诊断结肠癌97例 (80.8%) , 螺旋CT扫描正确诊断结肠癌71例 (59.2%) 。总体上, 数字胃肠造影术前诊断结肠癌准确率高于螺旋CT扫描。1.3.2数字胃肠造影与螺旋C T扫描判断肿瘤浸润情况120例患者中, 经数字胃肠造影术前发现结肠癌周围浸润41例 (34.2%) , 螺旋CT扫描发现结肠癌周围浸润92例 (76.7%) 。总体上, 数字胃肠造影术前发现结肠癌周围浸润准确率低于螺旋CT扫描。

2 讨论

结肠癌是消化道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患者多表现出腹胀、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症状等。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全数字胃肠道造影和高排量螺旋CT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中[1]。

结肠癌按肉眼分型可分为肿块型、浸润型、溃疡型, 根据不同的分型胃肠道造影和螺旋CT会出现不同征象[2]。胃肠道造影根据造影剂的充盈和缺损情况, 可出现黏膜皱襞破坏、肠壁轮廓改变、恶性龛影及软组织肿块伴局部蠕动消失等征象[3]。螺旋CT的主要征象有肠壁增厚、溃疡、肿块、狭窄、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及直接浸润、淋巴结转移[4]。

本组资料中, 数字胃肠造影术前诊断结肠癌的准确率达80.8%, 明显高于螺旋CT扫描的59.2%;但数字胃肠造影对肿瘤直接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现率仅为34.2%, 远低于螺旋CT扫描的76.7%。由于数字胃肠造影将数字摄影技术和传统的胃肠道造影技术相结合, 能够在显影过程中连续快速动态摄片, 并通过后期的回放技术捕捉病灶部位。这对于局部病灶, 尤其是微小病灶的发现和观察具有显著意义[5], 但无法对周围的组织和器官进行分析。因此, 数字胃肠造影对于结肠癌局部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而对结肠癌周围的浸润和转移情况的诊断价值却不如螺旋CT。

综上所述, 数字胃肠造影能较好的诊断结肠癌的局部病灶, 而螺旋CT扫描能较好的诊断结肠癌周围的浸润和转移情况。临床上应将两者结合起来, 以达到正确诊断结肠癌、判断转移情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德生, 王忠红, 陈刚, 等.结肠癌36例数字化胃肠造影与CT诊断对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1) :5231-5232.

[2]彭泽华, 蒲红, 白林.结肠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10) :1121-1124.

[3]李涛.全数字胃肠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 23 (8) :265.

[4]雷连成.螺旋CT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与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23) :9-10.

全数字胃肠造影 篇4

小肠肿瘤在消化道中较为少见,占消化道肿瘤的1%~5%,加之自身解剖结构特殊,且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表现,术前诊断较困难[1,2]。本文对20例疑小肠肿瘤的患者进行了数字化胃肠道造影和64排VCT检查,对比分析影像表现,并对照手术及术后病理,旨在提高其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0~60岁,平均44.5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部包块、不全梗阻、黑便。病程4~26个月,病情逐渐加重。

采用法国斯达福1 000 m A数字化胃肠机,口服用2型硫酸钡,入十二指肠后,细致观察每段肠管的形态及动度,间隔20 min观察,至回盲部。发现可疑病变处采用多角度观察并点片。

使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检查,患者空腹8~12 h,检查小肠前口服2%泛影萄胺800~1 200 m L,2~3 h后行容积扫描,后行图像处理并三维重建,有2例疑早期病变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病变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近段空肠及末段回肠。小肠腺瘤6例,腺癌5例,间质瘤3例,转移癌2例,肠叠1例(术前诊为癌),淋巴瘤2例,侵及相邻组织器官3例,淋巴结肿大8例。

数字化胃肠道造影表现:(1)良性:形态规则的充盈缺损,边缘光整,黏膜无破坏,无龛影(大者表面可有小龛影),管壁软,管腔偏心狭窄,钡剂通过尚可,病变大者相邻肠管有推移,边缘清。(2)恶性:形态不规则,有分叶,黏膜中断破坏,有龛影,管壁硬,肠管偏心或环形狭窄,钡剂通过不畅,近段肠管扩张。(3)不足:本组有4例肿瘤向腔外生长、3例压迫侵及相邻器官及8例淋巴结肿大均未显示。

GE 64排VCT表现:(1)良性:凸向腔内软组织块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黏膜无破坏。大者对邻近组织器官推压移位,无破坏。(2)恶性:凸向腔内软组织块影,规则或有分叶,密度多不均,黏膜破坏。对肿瘤向腔外生长显示较好,早期局限于黏膜下时表现为肠壁局限性增厚。(3)不足:本组有2例定位于空肠或回肠,不能明确与T氏韧带或回盲部距离;有2例间质瘤向腔内外生长并侵及相邻器官,诊为癌;有2例腺瘤向腔内生长并肠壁增厚诊为癌;8例淋巴结肿大,术后有4例为反应性增生,有4例为癌浸润。

对比2种方法分析,可避免上述不足。本组中,良性肿瘤为凸向腔内的软组织块影者(腺瘤4例,间质瘤1例),GE 64排VCT和数字化胃肠道造影显示大小约1~3 c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黏膜无破坏、龛影,肠壁柔软,肠腔偏心狭窄,钡剂通过尚可;瘤体大于4 cm(腺瘤2例,间质瘤1例),中心有低密度,表面有小龛影,狭窄较重,钡剂可受阻。恶性:表现为凸向腔内的软组织块影者(腺癌3例,淋巴瘤2例,转移癌1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黏膜破坏,伴或不伴龛影(2例腺癌有不规则龛影),管壁硬,偏心狭窄,钡剂通过受阻,近段肠管扩张;表现为腔内外生长(间质瘤1例,腺癌2例,淋巴瘤2例,转移癌1例),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壁厚,以间质瘤明显,1例造影肠道受侵为3 cm,在CT上以瘤体腔外生长为主,直径约9 cm,并侵及横结肠。GE 64VCT可显示外生性肿瘤侵及周围组织和器官,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近段空肠侵及横结肠、胃壁,远端回肠侵及回盲部或乙状结肠,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粘连,肝的转移灶;而数字化胃肠道造影仅能显示肠壁僵硬,粘连受压的肠管。肠套叠1例(术前误诊为癌)病史2 a,在数字化胃肠道造影表现为近段空肠狭窄,钡剂呈线样通过,管壁硬,黏膜显示不清,GE 64VCT显示肠壁增厚,无同心圆症,对比分析后诊为癌。手术后为肠叠,肠壁粘连增厚。早期的病变(小于1 cm的腺瘤或局限于黏膜下的癌),应仔细观察肠管的连续蠕动及64 VCT的肠壁情况,必要时增强检查。本组增强的2例病灶强化明显诊为癌,术后证实为腺癌。

3 讨论

小肠肿瘤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文献报道有发病率高和误诊率高的特点[2,3],多因腹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或不明原因不全肠梗阻就诊,应认真检查。小肠消化道造影表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4,5,6],对病变可精确定位(本组2例位于空肠和回肠的病变,分别距T氏韧带20 cm和距回盲部15 cm,与手术基本相符),显示黏膜微细结构和肠管运动有优势,但检查时需要患者变换体位,逐段观察时间较长,对医生的熟练程度、诊断水平有较高要求,一旦一时疏漏或患者不能配合,则检查会失败。运用数字化胃肠机检查,肠道显示清晰度明显提高,可连续动态录取可疑病变段的肠管像,后期进行回放和对比度的调节,选取最佳位置摄片,较普通胃肠机检查有明显优势,但对腔外病变难以发现[7,8],本组腔外病变均未显示。CT检查患者不用变换体位,时间短、操作过程简单,能显示小肠腔内外肿瘤、肠壁增厚程度,尤其是向腔外生长、恶性病变的周围侵犯,对定性有帮助,并能显示腹部其他区域如肝、脾、肾、肾上腺、肠系膜及膜后淋巴结等,对术前分期及手术切除进行评估,但对病变位置及腔内黏膜改变,不如造影检查敏感和确切[5,9]。GE 64排VCT的应用使CT检查更显重要,其容积扫描可一次完成,时间缩短,经后处理进行多平面重建,可显示病变细微结构,相邻组织器官的情况更加清楚,较普通CT更有优势[1,10,11,12]。

综上所述,两者结合分析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对小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肿瘤大小及密度、腔内外生长情况、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及有无淋巴和远处转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为临床进一步选择治疗提供有用信息。

摘要:目的:通过对小肠肿瘤的数字化胃肠道造影和64排螺旋CT检查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结合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疑小肠肿瘤的患者均行数字化胃肠道造影和64排VCT检查,对比分析两者影像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小肠腺瘤6例,腺癌5例,间质瘤3例,转移癌2例,肠叠1例(术前诊为癌),淋巴瘤2例,侵及相邻组织器官3例,淋巴结肿大8例。结论:数字化胃肠道造影和64排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能较好显示小肠病变,并判断良恶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小肠肿瘤,数字化胃肠道造影,64排VCT

参考文献

[1]陈群林,涂占海,陈潭辉,等.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及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5):745-747.

[2]Antes G,Lissner J.Double-contrast small-bowel examination withbarium and methylcellulose[J].Radiology,1983,148(1):37-40.

[3]蒋国平,俞军,于吉人,等.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附132例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0,15(3):203-204.

[4]陈九如,陈克敏,张依勤,等.小肠肿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93-101.

[5]毛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9(6):355-357.

[6]裘法祖.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64.

[7]李玉升,杨红縻,王佳玉,等.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46例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3,18(2):123-125.

[8]曹崐,侯振亚,蒋学祥,等.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价值(附18例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8):1072-1074.

[9]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44.

[10]王东.原发小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5,14(4):220.

[11]陈学军,高剑波,杨学华,等.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4):304-306.

全数字胃肠造影 篇5

关键词:数字胃肠机,静脉尿路造影,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结石作为泌尿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症, 极其容易诱发输尿管梗阻, 临床上多强化影像学检查, 于治疗前施以静脉尿路造影 (IVU) 检查, 能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输尿管结石, 并明确输尿管梗阻程度、结石位置, 进而分析肾功能。从本质上来讲, 基于数字化胃肠机下予以静脉尿路造影, 可直观、实时地观察输尿管、肾盂显影状况, 并判定输尿管梗阻程度, 分析肾分泌等状况, 与传统IVU定时摄片比较, 减少了机械性、盲目性, 提高了输尿管结石定位诊断准确率[1]。为了深入探究数字胃肠机下静脉尿路造影在输尿管结石治疗前的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经KUB、超声及CT确诊为输尿管结石的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经KUB、超声及CT确诊为输尿管结石的1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伴有腹痛、血尿等症状, 均在数字胃肠机下行静脉尿路造影, 其中男87例, 女65例, 年龄16~76 (41.56±2.53) 岁。152例患者均予以IVU检查, 其中72例重度梗阻者施以延时摄影, 137例结石准确较为定位, 经由体外碎石术、开腹手术及术后随访确诊为输尿管结石;8例因重度肾积水未能判定, 手术确诊为输尿管结石;7例患者均排除输尿管结石。

1.2 一般方法

1.2.1 仪器选择

造影设备择取多功能数字胃肠机系统 (生产单位:美国GE公司;规格型号:ps800) , 相机取干式热敏相机 (生产单位:konica minolta;规格型号:drypro model 832) 及其配套胶片, 并应用泛影葡胺对比剂 (浓度:370mg/ml) , 进行造影。

1.2.2 造影方法

于检查前24h, 于晚饭后予以泻药, 进行肠道清洁, 于次日清晨空腹。择取患者仰卧位, 予以40ml造影剂, 行静脉推注, 2~3min内完成, 无需压迫带。待造影剂注入完毕后, 基于透视下进行观察, 主要内容包括对比剂流动、患侧输尿管显影等, 适时作摄片处理。若患侧输尿管梗阻程度较重, 于常规时间内无法显影, 则基于透视下予以立位或延时摄影, 直至定位准确。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完毕后, 在SPSS 18.0软件中录入实验结果, 进行数据描述, 并对各指标进行详细计算。

2 结果

2.1 输尿管显影状况分析

152例患者中, 65例 (42.76%) 于常规时间内显影;72例 (47.37%) 重度梗阻者延时至40~150min后显影效果较为理想;8例 (5.26%) 患者经延时10d后输尿管未显影, 7例 (4.61%) 排除输尿管结石。

2.2 输尿管结石定位情况状况分析

152例患者中, 除排除输尿管结石7例、输尿管定位困难8例外, 其余患者定位均准确;65例输尿管结石并发轻度不全梗阻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先停留于结石上端, 穿过结石侧缘, 结石近端输尿管扩张不显著, 结石定位相对准确;72例输尿管结石合并中重度梗阻患者行延时摄影, 临床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在结石部位处于中断状态, 结石以上部位的输尿管扩张较为显著, 结石定位相对准确;7例排除输尿管结石;8例延时10d未显影, 经由CT检查提示为肾重度积水, 后通过手术确诊为输尿管结石。

2.3 输尿管诊断结果分析

造影确诊上段结石31例, 中段结石37例, 下端结石67例;术后病理确诊上段结石42例, 中段结石38例子, 下段结石72例;造影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88.81%, 误诊11.19%。见附表。

3 讨论

通常而言, 静脉尿路造影 (IVU) 可清晰观察肾盂、肾小盏、膀胱及输尿管变化, 并能分析双侧肾脏功能, 在临床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多功能数字胃肠机行静脉尿路造影, 可直观地观察对比剂流动情况、输尿管充盈度、肾功能状况及输尿管梗阻度, 能多角度、全方位观察结石的具体位置, 提高输尿管结石定位诊断精准率[2]。

在本文研究中, 可清晰观察到65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轻度不全梗阻者对比剂流经结石状况, 极大地提高了诊断准确率;而输尿管结石合并中重度梗阻者考虑到输尿管内压力相对较高, 基于逆传影响下易增加肾小囊内压力, 降低有效滤过压, 促使肾乳头形成反压力, 进而局限集合管排泄, 极其容易诱发肾功能排泄障碍, 故于短时间内, 对比剂尿液排泄相对较少, 于常规时间内输尿管难以显影, 故需行延时摄影[3]。笔者以本文结果为依据, 认为在延时过程中, 若患侧扩张部位的肾盂肾盏显影突出而输尿管难以显影时, 可变换患者为立位, 促使对比剂向下方流动, 可迅速观察梗阻端, 便于结石定位。从本质上来讲, 数字胃肠机操控性较强, 可随时变化患者立位, 基于把握液体流动特征的基础上可清晰、快速显示梗阻部位, 提升了输尿管的显影效果, 有助于提高输尿管结石定位诊断精准率[4]。

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CT尿路造影技术孕育而生, 应用前景广阔, 能有效补充轴面像诊断的不足, 成像方式具有多样性, 可将重叠部分去除, 能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图像, 同时在输尿管细小结石诊断上, 其较IVU优。此外, CT尿路造影主要以肾功能为依据, 肾功不全者无法完全显示泌尿系[5,6]。而磁共振尿路造影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 在尿路梗阻定位与定性上, 具有较高的正确率, 尤其是对无信号结石诊断具有敏感性, 但尿路无显著扩张时易影响成像, 难以全面分析肾功能价值。两者联合, 可弥补静脉尿路造影技术的不足,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 在输尿管结石治疗前, 基于数字胃肠机下予以静脉尿路造影, 能提高结石定位诊断精准率, 指导临床治疗, 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洪林, 郭良栋, 刘同刚, 等.数字胃肠机下静脉尿路造影在输尿管结石治疗前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0, 19 (6) :362-364.

[2]申京哲, 李成男.碘普罗胺动态静脉尿路造影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23 (9) :96-98.

[3]张勇.低张药物在静脉尿路造影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 2012, 25 (35) :7726-7727.

[4]张勇.静脉尿路造影延时摄影对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价值[J].交通医学, 2012, 16 (5) :476-477.

[5]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2009:1.

全数字胃肠造影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6 月-2015 年2 月收治行TACE治疗的胃肠道癌肝转移患者48例, 男33 例, 女15 例, 年龄36~71岁, 平均 (52.4 ± 3.6) 岁。 所有患者经CT、MRI影像学及肝脏酶谱、血清CEA检查并证实。原发癌分类:胃癌17 例, 直肠癌12 例, 结肠癌10 例, 贲门癌7例, 十二指肠癌2 例。原病灶均予以手术切除, 其中高分化腺癌11 例, 中低分化腺癌37例;肝内转移:单病灶3例, 2个及以上病灶45 例。 上述患者除经TACE治疗外, 均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介入治疗前给予综合评价, 符合TACE治疗指征, 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 通过腹腔动脉造影获知患者肝脏供血情况, 对染色存在缺损患者加做肠系膜上动脉或其他动脉造影, 并探查肿瘤供血动脉, 将导管插入动脉造影, 采集动脉期、实质期和门脉期DSA表现, 明确肝内肿瘤部位、数目、大小及染色程度;结束造影后行灌注化疗, 具体用药方案:5-氟尿嘧啶、表柔比星和丝裂霉素联用, 剂量分别为1 000 mg、40 mg、20mg, 同时取表柔比星10 mg和38%超液态碘化油配制混悬剂, 稀薄程度与栓塞瘤体供血动脉相适应, 栓塞后继续造影, 获取并在碘油聚积图像, 以5 周为间隔治疗期, 重复介入治疗[2]。

评价指标:参照DSA分型标准: (1) 富血供型:肝动脉增粗, 瘤体内血管丰富, 且实质期瘤体染色浓密, 呈不规则分布, 较大瘤体呈囊性染色, 与正常肝组织界限分明; (2) 乏血供型:供血动脉分支纤细, 部分血管出现弧形移位, 且实质期瘤体染色淡薄, 呈现充盈缺损; (3) 中等血供型:瘤体表现介于富血供和乏血供之间, 与正常肝组织界限较为明晰[3]。收取第2次TACE治疗后复查结果, 与治疗前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根据RECIST评价标准, 设定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进展 (PD) 共4级评价标准, 将CR、PR合计为治疗总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以SPSS 13.5 软件包对所收录数据进行整体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肝内瘤体分布及近期疗效比较:不同DSA分型患者TACE治疗的总有效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富血供型 (83.3%) 、中等血供型 (35.7%) 、乏血供型 (21.5%) ,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48 例胃肠道癌肝转移患者行TACE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反应, 并伴有肝区不适感, 给予阿扎司琼和盐酸羟考酮对症治疗, 恶心、呕吐及肝区疼痛均得到缓解;6例患者体温>38.5℃, 给予物理降温和肛降温, 均退热;对于术前存在肝功能障碍以及有恶化倾向的患者, 给予保肝治疗, 未发生肝功能衰竭, 介入操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尚不能明确肝转移癌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与DSA分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适用于不同血供类型的抗癌药物、血管栓塞材料以及介入治疗模式的选择, 均存在很大的争议[4]。本研究中, 48例胃肠道癌肝转移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 根据DSA分型, 分为富血供型 (6 例) 、中等血供型 (14例) 和乏血供型 (28例) , 结果显示, 3种分型患者TACE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 (5/6) 、 35.7% (5/14) 、21.5% (6/28) , 富血供型与中等血供血型、乏血供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不同DSA表现对TACE治疗的近期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 胃肠道癌肝转移多见乏血供型, 行TACE治疗对富血供型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对而言, 中等血供血型和乏血供型患者近期疗效并不十分理想, 有必要结合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方法, 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可武, 樊娟, 王秀明, 等.不同介入疗法对胃癌肝转移瘤疗效的分析[J].安徽医药, 2012, 16 (8) :1114-1116.

[2]含笑.肝转移癌TACE疗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 2013.

[3]李闯, 张跃伟, 赵旭, 等.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的影像学评价[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 10 (2) :267-270.

全数字胃肠造影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我科摄取的全脊柱X线片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6~27岁,平均16.7岁。各摄正侧位两张,共60张。

1.2 设备

岛津Sonialvsion 80数字胃肠X线机及工作站,柯达8900激光相机。

1.3 摄影方法

岛津Sonialvsion 80数字胃肠X线机采集图像,并在岛津工作站行全脊柱重组。一般情况取正侧位图像重组,以站立正位为主,并根据临床需要,可加摄卧位及各种功能位(左右侧凸位,前屈后伸侧位等)。在摄影时患者背贴摄影床,统一采用标准的解剖学姿势,即躯体自然放松直立状态,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上肢自然下垂并置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双足并立,足尖向前。摄取标准的脊柱正位及侧位两张。摄影范围上包括第一颈椎下包括骨盆。步骤:在采集控制板中选择SLOT F;设定曝光条件:正位90 kV,400 m As侧位100 kV,500 m As,曝光时间尽可能短大约10 ms,胶片距1 500 mm;患者屏气,避免因呼吸运动的影响而造成图像模糊;垂直方向束光器调整到图像的20%;首先进行透视观察是否包括患者脊柱,然后确定起始定位(颈1)和终止定位(股骨上段);X线球管自动回位到起始定位部,然后启动曝光,开始采集图像,图像采集到终止定位处自动停止;最后通过软件进行重组成像,并自动传输到工作站以便进行进一步后处理。

1.4 拼接方法

使用岛津专用工作站。先选择病人,打开原始图像点击菜单中的SLOT进行拼接处理。图像处理成像后再进行窗宽窗位,对比度,剪切等后处理。最后打印。

1.5 测量方法

应用岛津工作站专门的脊柱测量软件SLOT软件进行侧凸角度测量。侧凸角度测量的常用方法有Cobb法和Ferguson法[1]。Cobb法即在正位片,先确定侧凸的上终椎及下终椎。在主弯上端,上下终板线向凹侧倾斜度最大者为上终椎,主弯下端者为下终椎。在上终椎椎体上缘及下终椎椎体下缘各划一平线,对此两横线各作一垂直线,这两条垂线的交角即为角。Ferguson法在正位线片,于原发侧凸两端的椎体中心和侧凸顶点的椎体中心之连线的交角即侧凸角度。而且由于SLOT系统功能齐全,只需在上终椎椎体上缘及下终椎椎体下缘各划一平线或交叉线即自动可得出角度数,见图1、图2。

2 结果

用上述方法已拍摄数字化全脊柱正侧位照片30例,其中胸凸12例,腰凸11例,联合胸腰凸7例(其中有椎体畸形4例,半椎体2例)。侧凸角度大于40°用Cobb法,小于40°用Ferguson法测量。用Cobb法19例角度为30°~60°平均47°,用Ferguson法11例角度为11°~30°平均22°。所摄全脊柱颈、胸、腰椎影像显示清晰密度基本一致,并利用SOLT软件为脊柱外科术前测量侧凸角度诊断脊柱病变,术后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了可靠的数字化影像资料。

3 讨论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使人们对脊柱侧凸畸形的认识加深了许多,而X线平片仍然是脊柱侧凸的首选检查方法。同时随着多平面成像技术的应用,CT和MRI可对脊柱的立体结构有了更好的了解。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字式遥控胃肠机进行全脊柱重组成像,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优点:(1)证实临床诊断,有时还能发现病因,例如半脊柱畸形等;(2)在随后的监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X线片,这是因为多次评估脊柱侧凸的严重性,特别是病情的发展程度,仅依靠临床方法是不够的;(3)能清楚显示全脊柱的整体,脊柱侧凸的部位和程度,椎体的发育异常胸廓畸形的程度;(4)操作简便,价格便宜,可重复检查,常用于普查和术后复查;(5)一次成像,减少辐射。

目前进行全脊柱摄影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有:(1)传统的43 cm长的X线照片;(2)普通CR和DR进行分段摄影后利用工作站进行拼接而成;(3)使用DR平板进行连续曝光,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无缝拼接。我院使用的正为该项技术;(4)螺旋CT和MRI行全脊柱扫描后进行重建。其中目前普通X线平片最长的也只有43 cm,而经测算身高180 cm以下人体全脊柱长度大约在60 cm[2],这样就需要分段摄影,得到局部图像,患者接受X线剂量高,NASH等统计在脊柱侧凸的诊治过程中约需要若干次放射学检查,根据全球不多的监测,操作不适当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特别是对于女孩正处在发育中乳腺组织[3]。阅片繁琐且测量误差大,尽管目前随CR和DR的发展,虽然有无缝拼接技术,但均属于多次曝光采集,成像操作较复杂,要求操作者摄片技术高,拼接技术精确。即使这样在图像上还是出现很明显的分界线,见图3。我院全数字胃肠X线机成像质量及测量软件功能齐全,它是连续曝光连续采集信息,这样通过软件真正做到无缝拼接一次成像,且密度均匀,见图1、图2。它还能确切描述脊柱侧凸畸形的整体情况,包括侧凸度数、部位、方向及柔韧性等能够明确病变的性质、范围、程度及分型应用专用软件系统测量角,增加了准确性[4],同时X线剂量较普通线检查和普通CR和DR摄影,其放射线剂量降低了,图像质量高。虽然CT和MRI相比能清楚显示椎体各种情况[5]。但全数字胃肠机所摄立位全脊柱像反映的是人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形态变化,CT和MRI则不能。而且同样下,CT且放射剂量更高,金属伪影会严重影响诊断效果。而数字式遥控胃肠机全脊柱重组成像不仅可以观察脊柱的整体情况,而且金属影像一般不会影响诊断,特别是其专门软件系统的测量功能也比螺旋CT要齐全,要准确。MRI受机器及线圈的限制,侧凸比较严重的患者很难接受检查,而且检查价格昂贵,耗时较长。虽然检查时对软组织显示更清楚,但对骨骼的显示则不如及线平片,且受金属内固定支架限制,不适宜随访及复查。

综上所述,数字式胃肠机全脊柱通过连续曝光可以一次得到整个脊柱的图像,图像清晰、直观,其专门的测量软件使测量更准确,有助于脊柱侧凸的术前检查、评估以及预测矫形达到标准化。操作简单、快捷、经济、消费低,易为患者接受图像质量高,其放射剂量低,且成像更清晰。数字式胃肠机全脊柱重组成像的独特优越性将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逐渐成为脊柱侧凸的常规检查方法中的首选。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在全脊柱摄影的应用。方法对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全脊柱进行拼接并测量角度。结果全脊柱正侧位照片30例,其中胸凸12例,腰凸11例,联合胸腰凸7例,其中椎体畸形4例。结论数字式胃肠机通过连续曝光可以一次获得到整个脊柱的图像,图像清晰、直观,其专门的测量软件使测量更准确,有助于脊柱侧凸的术前检查、评估以及预测矫形达到标准化。

关键词:数字化,全脊柱,X线摄影

参考文献

[1]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57-662.[1]RAO SC.Spinal Surgery[M].2nd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9,657-662

[2]冷晓明,刘斯润,陈棣华,等.膝关节软骨成像的MRI技术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9):933-935.[2]LENG XM,LIU SR,CHEN DH,et al.Technique of MRI in-imaging of articular cartilage in the knee[J].Chinese Journal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2002,18(9):933-935.

[3]KOGUTT MS,WARREN FH.KALMAR JA.Low dose imaging of scoliosis:use of a computed radiographic imaging system[J].Pediatr Radiate Radial,1989,20:85-86.

[4]GERJER H,BECKMAN K-W,JONSSON B,et al.Digital ra-diography of scoliosis with a scanning method:initial evaluation[J].Radiology,2001,218:402-410.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下一篇: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