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战略

2024-08-04

数字化教育战略(通用8篇)

数字化教育战略 篇1

Interbrand相信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品牌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能够精准定位、高效发挥品牌作用的企业将能更好地推动消费者做出选择、建立忠诚度并获得回报。在我们最近针对672家公司进行的一项广泛调查表明,数字化战略作为品牌战略的一部分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使通过数字化运作获取的业务和投资回报率最大化。

对于希望争取市场的品牌而言,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与第一个十年相比,市场发展速度更快、互联程度更高且透明度也更高。仅仅在几年前,许多企业才开始采用数字渠道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展开角逐。时至今日,数字化战略已司空见惯,而且成为任何一家企业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即便企业制定了数字化战略,甚至为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并不意味这些企业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事实上,我们最近进行的调查,以及我们与客户合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数字化战略都是合适的品牌战略。

超越数字化

企业使用数字化的方式是否与自己的定位相吻合?我们调查了许多企业,通过它们的日常经营活动不难看出,企业现状和数字化带来的大量机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客气地说,若要弥补这种差异并获取回报,需要思考数字化以外的方式。从品牌强度而言,我们所处的已不是数字化时代,由于数字化已经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与我们的日常业务密不可分。线上与线下内容、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相互交融,带给我们更加丰富的体验。也就是说,受众如何接触品牌并体验,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

数字化战略如果不能整合到企业和品牌战略中,也只能是徒劳。

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体验到这样一个过程:线上成为我们了解线下体验的场所。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生活在一个无缝衔接的世界里,线上和线下体验互相交织,一系列设备不仅彼此互动,还会与用户的线下日常生活进行互动。由于受众正是以这种方式接触品牌,因此这就成为了思考如何数字化的起点。若要在市场上推动消费者做出选择、建立忠诚度并获得回报,企业就必须以后数字时代的思维看待问题。

这就是这个变化日益迅速的时代的现状。但面对这种剧变所带来的影响,必须坚持业务的根本,这一点尤其重要。对于有效的数字化战略而言,企业必须高瞻远瞩,通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财务考核来定义何谓成功。衡量数字化的指标如品牌印象、点击率如果不能和实际业务相结合,则可能使数字化的投入付诸东流。但如果此类指标能够植根于业务和品牌,则可能帮助企业达成更高的目标。

定义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挑战,Interbrand对10个行业的672家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了解数字化战略和业务的关系。部分结果在预料之中,仅有16%的公司未实施数字化战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下降。68%的公司认为在启动了数字化战略后公司已经领先于竞争对手,这一点不足为奇。但这些公司的自我评估并不能说明余下的数据;相反,这些数据表明,这些公司有些过度自信,而且大多数公司在进行自我评估时存在问题。

在实施数字化战略的公司中有56%未制定社交媒体策略,数据表明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551家受调查的公司与社交媒体有关,这就意味着此类公司中有39%(216家)未制定社交媒体策略。调查还发现有相当比例的主导群体未起到主导作用,而只是凭直觉做出决定。

Interbrand的十大品牌强度要素

■内部

清晰度:品牌价值观、品牌定位和品牌主张是否阐述明确,使消费者在看到或听到这个品牌的时候可以立刻知道并了解这些内容。

内部重视程度:品牌在组织决策层面的高度,品牌在运作时间、得到的关注和获得的投资方面的支持程度。

品牌保护:品牌在各个层面得到保护的程度,包括法律保护、专利成份和设计、制式、品牌地理分布与企业社会责任等。

品牌反应力:品牌自身的领导意识和不断自我发展和更新的愿望带来的,可以应对变化和主动创造新机会的能力。

■外部

真实性:品牌是否基于产品的实际能力而建立,是否继承和传达了明确的理念及良好的价值观,是否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其的期望,

相关性:品牌在所有的人群分类和地理区域中,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的程度。

差异性:消费者所感知的该品牌定位与其竞争对手定位之间的区分度和独特性。

一致性:在各个接触点或各种传播方式上,品牌承诺被消费者所感知和所认同的程度。

品牌存在性:对于品牌的谈论无处不在,品牌得到消费者、客户、舆论、社交媒体包括雇员正面评价的程度。

理解度:客户和雇员不仅仅是知晓该品牌,并且对品牌的内涵有着深度的理解和洞察的程度。

品牌强度:后数字化战略衡量标准之一

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关注品牌的基础至关重要。对于Interbrand而言,衡量某个品牌最为关键的标准是品牌价值,而品牌价值可以通过品牌强度来衡量。多年以来,我们根据经验开发并总结出品牌强度,帮助我们评估品牌价值的十大关键要素。强大的品牌源自四大内部要素,而其强度反映在六大外部要素。我们将这些要素加以综合,就能了解某个组织是否做好了成功的准备。

我们依照最相关的品牌强度指标对调查结果进行筛选,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是否很好地执行了品牌在后数字化时代的基本要素。

我们发现多数公司在内部重视度方面做得不够。尽管社交媒体活动频繁,但有一半的公司(49%)并未设立专门的社交媒体部门。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表明并未投入足够的资源专门用于构建企业的数字化存在度。对于内部品牌投入,36%的公司表明并未对数字化战略进行的员工教育方面恰当投入,投入不足的最大问题在于企业未能将员工行为和企业行为连为一体。总而言之,在内部品牌投入的过程中,近三分之一的受调查公司表示要么其数字化战略资金不足,要么是对员工进行的相关教育不到位。

差异化的机会在于在品牌赢得消费者关注和忠诚的过程中占据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实施数字化战略的受调查公司中,65%的公司认为其品牌具有差异性,仅有13%的公司要求持续对其竞争对手进行评估。很难想象在研究竞争对手方面投入的时间如此之少的情况下如何评估其自身的差异性。

对于品牌的相关性而言,受调查的公司也正在失去机会。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受调查公司并不要求客户就其数字体验提出反馈意见。甚至有46%的公司从未在已完全公开的数据中发掘相关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在希望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公司中有68%似乎只是自欺欺人。

对于品牌强度而言,由于数字化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已经与我们的日常业务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所处的已不再是数字化时代。

再来说说企业自身评估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差异:对于品牌存在性而言,实施数字化战略的公司可能夸大了其战略的覆盖范围和可掌控程度。平均而言,活跃于数字化品牌建设的公司只运用了不到一半的数字化战略工具,就能达到建立完整的数字化品牌存在度。这些公司相信其品牌在数字化空间是非常容易被获取的。品牌保护对品牌的市场强度而言至关重要,但实现这一要素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十分特别,因此为大多数公司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仅有53%的受调查公司对其品牌的不利言论进行了监控,同样也仅有一半的公司针对其员工在互联网上的个人言行制定了相关政策。近一半(47%)甚至还未制定员工数字化准则,且在实施数字化战略的公司中仅有44%制定了社交媒体策略。

与此同时,仍有39%的公司根本没有制定社交媒体策略。从最基本的数据保护层面来讲,据调查披露仅有54%的公司对其网站上的内容进行了备份。有42%的公司在过去两年里所制定的数字化战略根本毫无价值,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上述数据保护措施中有如此多的措施滞后的原因。我们之所以强调大多数公司需要这方面的帮助,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我们在调查中列出的品牌保护活动,实施数字化战略的公司仅仅实施了一半。

最后,在作为一致的业务战略的一部分确定投入时,如若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和前瞻性,似乎还有机会。但大多数公司的日常运营仍旧采用杂乱无序的方法。尽管74%的公司认为其数字化战略具有清晰的目标,但一致性似乎差强人意。举例来说,在实施数字化战略的公司中有43%表示其数字化战略决策是在断续或零散的环境中做出的。这种筒仓效应不仅妨碍效率,还影响了与整体业务战略的统一性。很明显,仍旧需要在一致性方面投入更多的努力,因为近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其品牌体验在数字接触点方面缺乏一致性。

平均而言,活跃于数字化品牌建设的公司只运用了不足一半数字化战略的基本活动,就能达到建立完整的数字化品牌的目的。

数字化教育战略 篇2

在此战略协议的框架下, 琦魄中国公司将与永新视博紧密合作, 为中国的有线电视用户提供一个通过3G无线网络连接的集成式数字化教育、网络及娱乐的平台。这一平台将使拥有琦魄接收器的电视机或机顶盒用户连接到网络, 下载使用互动式学习程序, 以及享受高清视觉盛宴。

琦魄公司向中国市场展示的这款“琦魄”产品是3G网络连接终端, 与数字电视机顶盒配套使用;通过“琦魄”产品, 用户可以通过电视使用无线网络服务、包括经济实惠的网络连接、软件程序等网络内容下载以及社交联络通信等。

琦魄集团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约翰.利兹 (John F.Rizzo) 说:“中国拥有广大的有线电视用户群体, 其中有7500多万用户安装了数字电视机顶盒, 到2015年, 这一数字将突破两亿五千万。永新视博在中国的条件接收系统市场占主导地位, 在我们把琦魄系统平台与中国电视和机顶盒产品集成的过程中, 他们的技术专长以及他们与国内众多机顶盒制造商、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紧密关系对我们在中国的市场战略意义非凡。我相信琦魄与永新视博的结合, 将创造出一个非凡并契合中国市场的传播数字媒体的虚拟生态系统。”

“我们的目标是为中国用户提供高质量和互动式的家庭体验, 从而进一步拓展目前的电视机和顶盒的功能。”Rizzo先生继续说, “琦魄将与永新视博合作, 深入推广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以‘家庭教育和娱乐’为目标的内容服务。琦魄模式将为发展中国数字电视建立新的路径, 在新的3G网络, 及广电双向网络普及的时代, 为中国用户提供一套全新的数字化互动式教育及娱乐服务内容, 也给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新的盈利渠道。”

永新视博副总经理张镭说, “随着中国网络建设的高速发展, 用户强烈需求通过各种不同的网络, 以及更加便利的途径去接触不同的多媒体平台。相信我们与美国琦魄集团以及琦魄中国的紧密合作, 将直接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这也符合永新视博‘服务赢造价值’的一贯宗旨。我们期待与琦魄的合作在不久的将来带给大家更大的商机。”

在此次会上琦魄公司还展示了其面向中国用户的3G教育与娱乐系统的发展计划。通过该计划, 中国用户将可以使用安装琦魄接收器的电视机、机顶盒, 通过3G无线网络连接的集成数字化教育、网络及娱乐平台, 下载琦魄为中国家庭和用户定制的数字化互动式教育及娱乐程序和内容, 享受高清晰度的视觉互动盛宴。

“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家庭需求来看, ‘琦魄3G信息平台’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交流及娱乐’需求犹如天作之合。”琦魄集团总裁约翰.利兹 (JOHN F.RIZZO) 先生说, “这种结合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在家里借助无线信号就能观看、互动和娱乐, 并在电视机上浏览页面的方便、经济的途径。‘琦魄3G信息平台’在中国首先推出适合中国家庭共同参与的教育内容。这种‘学习、交流及娱乐’的结合为国内的内容开发商在日益普及的3G网络时代, 提供了更新的数字传播内容与途径。”

琦魄中国也将开发并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单机版琦魄数字系统。用户只需将该产品连接到电视机上, 琦魄数字系统将会自动与3G网络沟通, 以便用户及时下载及浏览内容。

另外, 琦魄中国还与中国研发商携手创建丰富的文化内容库, 包括完全实现顶尖应用程序和服务的中文本土化。“建立起符合中国用户需要的与文化相关的内容程序库, 对琦魄在中国的发展极为重要。”琦魄集团全球内容及服务部的副主席Mike Yuen表示, “这是我们为实现向正在兴起的中国中产阶级提供经济便捷、并适合家庭氛围的数字化教育与娱乐内容的目标, 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目前, 北京的Nebula软件公司正在为中国的Zeebo系统独家开发几种儿童教学应用程序, 其中包括《七海智多星》及《海底保卫战》。其它计划开发的内容还包括互动式学习读物、英语学习读物等。

《七海智多星》是3D动画, 它由30种交互式练习, 这些练习可以联系并增强少儿的算术、逻辑、记忆、画图及连线等能力。

《海底保卫战》以多彩的剪纸艺术为特色, 激发少儿的布局谋划能力。《海底保卫战》以每日一讲, 百科卡片的形式教授儿童海洋学的知识。

琦魄集团全球内容及服务副总裁Mike Yuen认为, 本土化开发策略及文化相关的内容是琦魄集团的经营理念之一。琦魄集团期望在中国扩展用户群体。Mike Yuen表示:“值得我们骄傲的是, 我们的团队正与中国研发商紧密合作设计开发高品质、更出色的应用程序;把互动式学习及娱乐带给中国的儿童与家庭。在ICTC2010展会上, 我们着重展示并强调了琦魄对于面向中国家庭提供本土化、高品质教育内容的追求, 以及我们对中国兴起的开发团体的支持。”

数字化教育战略 篇3

2013年,相关教育机构获得了比全法平均水平更高的优质基础设施、软件设备等。

2013年9月,发起“互动课堂计划”,推动针对社区教育、学生和家长的数字化服务系统实现多样化发展。

2014年9月,发起“高速网络计划”,为每所中学接入了高质量网络。至此,9000所未被接入光纤网络的学校也能够享受到高速网络。同年9月2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推出“大型数字化计划”,旨在实现教育公平。

2015年2月20日,确立开展全法数字化技术研讨计划,3月9日进行全国性研讨。研讨期间,公布了5万多份网上问卷,1万余人参与了由多个学区举办的150余场座谈会。

2015年5月7日,奥朗德宣布数字化研讨复议会闭幕,并在当日宣布500所中小学将被纳入“数字化校园计划”,同时纳入教育数字化系统。

2015年9月,500所中小学如期被纳入教育数字化系统。

2016年9月,奥朗德倡导的“大型数字化计划”将全面展开。

数字化教育战略 篇4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是公共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数字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从一维信息的可视化,如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重要的电生理信息;到二维信息,如CT、MRI、彩超、数字X线机(DR)等医学影像信息;进而三维可视化,甚至可以获得四维信息,如实时动态显示的三维心脏。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技术,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视化的信息时代。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数字医疗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全球数字医疗行业发展状况、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发展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数字医疗行业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数字医疗其它细分行业运行动态。随后,报告对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数字医疗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数字医疗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目 录

第一章全球数字医疗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

第一节 2010-2011年全球数字医疗行业运行概况 1

一、全球数字医疗市场10年有望成长50倍 1

二、全球数字医疗市场面临的问题 1

三、全球数字医疗市场应对策略分析 2

第二节 2010-2011年美国数字医疗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3

一、美国私人及老年医护支出水平分析 3

二、美国新一代数字医疗RAI分析 3

三、世界电子病历国家标准 3

四、美国数字医疗市场规模预测 7

第三节 2012-2016年全球数字医疗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7

第二章国际数字医疗行业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9

第一节 GE医疗 9

一、企业基本概况 9

二、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9

三、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0

第二节 飞利浦 10

一、企业基本概况 10

二、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10

电话:400-600-8596(免长话费)010-80993936

三、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1

第三节 西门子医疗系统公司 11

一、企业基本概况 11

二、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11

三、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2

第四节 INTEL 12

一、企业基本概况 12

二、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12

三、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2

第五节 柯达医疗集团 13

一、企业基本概况 13

二、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13

三、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3

第六节 爱立信 14

一、企业基本概况 14

二、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14

三、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

4第三章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6

第一节 国内数字医疗经济环境分析 16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16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23

三、2012年中国数字医疗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25

第二节 中国数字医疗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8

第四章中国数字医疗行业运行形势分析 30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现状 30

一、数字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30

二、2012-2016年数字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趋势 30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运行动态分析 31

一、中国数字医疗产业特点分析 31

二、中国数字医疗产业技术分析 35

三、中国数字医疗产业项目投资分析 36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字医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39

第一节 医院信息化建设三大流程再造透析 39

一、门诊流程再造 39

二、住院流程再造 40

三、检验流程优化 40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一、制约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四大障碍 41

二、中国医疗信息化与国外仍有差距 42

三、中国医疗信息化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46

四、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存在两大不平衡 47

五、中国医卫信息化发展面临十大挑战 48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50

一、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0

二、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策略 51

三、医疗信息化的具体发展措施 52

四、医疗信息化发展需要第三方协助 52

五、以业务为核心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53

六、医疗信息化:强化应用服务是关键 53

七、医疗信息化:区域医疗协同走“近路”

54第六章中国远程医疗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58

第一节近几年中国远程医疗项目动态分析 58

一、中国远程医疗技术惠及多个发展中国家 58

二、宝利通C100、CX200搭建军队远程医疗系统 58

三、华南地区最大规模远程医学中心启动 60

四、联通打造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61

五、辽宁省甲型H1N1流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开通 61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远程医疗医院需求趋势分析 62

一、公立医院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62

二、民营医院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63

三、外资医院现状及需求分析 63

四、专科医院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64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远程医疗消费者需求趋势分析

一、中小城市医疗需求增长趋势 65

二、农村医疗需求增长趋势 65

三、跨国远程医疗的发展趋势 66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远程医疗消费者需求变数分析

一、远程医疗需求区域分析 67

二、远程医疗需求区域人口分析 67

三、远程医疗需求经济性分析 68

第七章中国电子病历产业运行形势分析 71

第一节 电子病历建设 71

一、电子病历建设现状 71

二、国内电子病历的模型和标准建设现状 72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3

四、规范性依据 76

第二节 2010-2011年电子病历的数据标准 78

第三节 业务需求分析与业务建模 79

一、建设需求 79

二、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需求 83

三、业务域分析 85

四、用户分析 89

67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电子病历相关法律、技术问题 90

一、电子签名法 90

二、数据接口和交换 92

三、数据模型 96

四、数据安全 102

五、电子病历与电子化病历 10

2第八章中国数字医疗其它细分行业运行动态分析 105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字成像设备行业分析 105

一、医学数字成像技术概述 105

二、数字成像技术发展分析 109

三、主要的数字成像医疗设备及国内生产企业分析 116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集合医疗护理网络产业运行走势分析 117

一、医疗护理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117

二、中国积极推进社区护理网络建设 123

三、建立我国护理网络的意义分析 123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2

5第九章中国数字医疗行业主体企业分析 126

第一节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126

一、企业概况 126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27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28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29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30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31

第二节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131

一、企业概况 131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32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34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35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36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36

第三节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37

一、企业概况 137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37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38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38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39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39

第四节 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40

一、公司概况 140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40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

42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43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44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4

4第十章中国医疗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146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运行总况 146

一、中国医疗产业的形成背景 146

二、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147

三、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149

四、金融危机下中国医疗行业的喜与忧 152

第二节 2010-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事资源概况 154

一、我国医院的诊疗及住院数量 154

二、我国医院病床使用情况 155

三、我国医院工作量情况 156

四、我国医院收支情况 156

五、我国医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构成 156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 157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阻力 157

二、医疗行业存在的历史问题 159

三、医疗行业资产管理面临的难题 159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发展的对策 160

一、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160

二、医疗行业市场化探索 162

三、中国医疗市场政策 167

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建议 168

第十一章2012-2016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171

第一节 2012-2016年中国医疗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171

一、中国医疗市场化商业前景广阔 171

二、医疗器械市场未来前景光明 172

三、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前景美好 173

第二节 2012-2016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74

一、数字医疗服务的“北太平庄模式” 174

二、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趋势分析 178

三、IT企业涉足数字医疗需要扭转思路 180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市场盈利预测分析 18

1第十二章2012-2016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183

第一节 2012-2016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183

第二节 2012-2016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185

一、投资热点分析 185

二、区域投资机会分析 186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187

一、市场竞争风险 187

二、技术风险 187

三、政策风险 187

四、进入退出风险 187

数字化教育战略 篇5

人民日报讯:1月21日消息,儒森教育集团与日本市进教育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合作开发《市进-儒森中国语教室》项目。共同致力于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在日本本土的推广与传播!儒森教育董事局主席Tiffane女士(左)与市进集团社长下屋俊裕先生(右)签署合作协议《市进-儒森中国语教室》项目介绍:

市进-儒森中国语教室坐落在日本东京最繁华的赤坂,株式会社江户文化中心,拥有1000多平米的教学场地,中国式的装修风格。开设针对日本人的一对一课程、小班课程、公司课程,涉及日常通用汉语、商务汉语、HSK辅导、夏令营、游学留学等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同时也开设了IPA国际注册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通过培训,得到国际认证协会颁发的国际注册汉语教师高级资格认证,方便在日本的中国人在日本开展专业、高效的中文授课。同时也会选拔优秀人才留校任教。

合作双方背景资料:

儒森教育集团简介:

儒森教育本身就是专业对外汉语中文授课机构、中国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技能培训和精英人才输出平台!儒森教育旗下品牌为“儒森汉语”、“Mandarin Garden”和“儒鸿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专注致力于创造全球连锁的对外汉语语言培训、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培养、国际跨文化交际精英人才培训与人才输出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集团。

儒森教育在上海设有3个中心,无锡、宁波、武汉、长春、云南丽江各设有1个直营中心,全国共8个教学中心;在中国境外拥有汉语教师国际输出中心、外籍留学游学生招生中心、合作教学中心。同时,儒森教育还荣获:国际留学生“留学签证”签发资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远程教育中心“新HSK(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网考”考试中心资质、国家汉办•世界汉语学会会员单位、IPA(International Profession Certification Association)国际认证协会官方指定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培训基地及资格认证资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1+N复合型人才职业培训办公室授予“全国1+N复合型人才”职业培训项目教学基地资质。

日本市进教育集团简介:

株式会社市进金融控股集团(株式会社市進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是日本极具规模的教育集团,整个集团有正式员工765名,临时员工4857名。旗下有10个子公司,220个课堂分部在日本各个城市。

集团的前身是创立于1975年6月“株式会社市川进学教室”。

集团于1996年在日本JASDAQ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4645)

集团总部位于日本千叶县市川市八幡二丁目3番11号

董事长兼总经理下屋俊裕

集团一共由以下10个子公司组成:

1.株式会社市进(进行针对日本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课外辅导业务)

2.株式会社市进网络(进行网络授课的业务)

3.株式会社市进综合研究所(进行教师研修,教材开发和考试指导的业务)

4.株式会社个学舍(进行1对1,外派家庭教师的业务)

5.株式会社友进(教材的在库管理和物流配送以及教室设备的管理业务)

6.日本橙株式会社(进行视频课程的制作,销售,网站主页的制作业务)

7.株式会社江戸文化中心(针对外国人的日本语教学业务)

8.株式会社市进协助(进行针对促进残障人士就业的相关法律的事务)

9.株式会社友友聚居处(进行老年公寓的业务)

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 篇6

[关键词]人才战略;教育文化;文化启蒙

人才是社会的根基,人才战略关乎社会和国家的兴衰。人才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造就了人才,人才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进入,人才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的战略规划极具影响力。我国人才战略的规划和调整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这必将带来教育领域的改革和转型。为了应对人才战略转变所带来的挑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构想,由此勾画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育现代化的理想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需要超越的藩篱,其当务之急是培育一种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文化。

一、人才战略地位的凸显与教育的转型

(一)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培养的战略演变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古人云:“人者,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气也。”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培养一直被看作立国之本,所以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说。但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谓“人多力量大”,人力资源大国的优势自然就确立起来了。但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的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力的竞争日益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国提出了“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口号,这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之后,“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与之相比翼,“人才强国”的战略也逐渐形成和清晰。1978年在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才是关键。”这为我国的人才战略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阐明了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人才强国战略”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206月,我国颁布了《人才规划纲要》;同年7月,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至此,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我国完成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和部署,未来十年的格局由此奠基,必将助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二)“钱学森之问”:人才观的转变及其对教育的挑战

,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在去世之前,有个问题一直让钱老耿耿于怀,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尽管钱老将矛头指向了大学教育,但大学教育的根基是在中小学教育,因此,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需要整个教育界去反思。

建国60多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不断被打破,进而逐渐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注重创新的科学人才观。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在这一界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是一个亮点,它说明人才不仅要拥有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够进行创造。在2010年颁布的《人才规划纲要》中,这一亮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意味着人才观在我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转向素养型、创造型人才。显然,这种转变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育优先发展”成为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不断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国顺利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素质教育得到不断深化,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这一要求,20,我国开始实施《-20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义务教育发展、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可以说,人才观反映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的定位,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其转变折射出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路径。人才观的演变最终会传递到教育实践领域,由此带来教育领域的革新。经过新世纪以来十年的努力,在“推进素质教育”这面旗帜的号召下,我国的教育正在悄然发生一系列变化,直到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现教育现代化”再次掀起我国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热潮,这种改革其实正是对“人才观”这一社会理想的回应。《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新时期促进教育全面提升的一个标志性教育事件。它提出了“到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最具有时代感和号召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投入,更需要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

二、教育现代化的抉择与文化启蒙

(一)应然与实然:教育现代化的界定与困境

现代化一直是当代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在教育领域实现现代化,应该是教育界未来几十年内最高的理想与诉求。所谓“现代化”,其意义应为“由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其标志为政治民主、理性主义、科学精神、社会流动和现代化人格。这一概念层域在教育界的行业内化,应是以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投资和教育实施方式的不断革新来带动人际、管理效率和思维模式等的实际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现代性特质”。《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现代化”的特质进行了界定: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以及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显然,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它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其核心是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顽疾,它们像路基上的塌方,对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设置了障碍,阻滞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概括起来,这些顽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体现在多个方面:东部学校与西部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不均衡……尽管问题很复杂,但毕竟这些不均衡现象的存在严重挑战了“教育公平”这一基本的社会原则和理念。

二是职业教育滞后。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命运多舛,在“教育精英化”的集体无意识影响下,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未被认同。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如果不能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人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必然受到影响。

三是道德教育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是一种“知性教育”,即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知识来教授。显然,这种德育注重课程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忽视了德育方法和方式的恰当性,导致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对道德修养主体的内在要求产生错位,花了大力气,效果却不理想。

四是“应试文化”泛滥。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调试和操练,目前已经成为一部精密的“应试机器”。这部机器所追求的就是将传输的效率最大化,将教科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复制到学习者的头脑中。这部机器已经将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绑架于其上:学生面对的是学不完的书山题海,教师身心疲惫,家长心力憔悴……“应试文化”已成社会的负荷,但人们仍沉迷于其中,茫茫然不知所为。

五是学生创造力不足。“文化复制”式的教育强调知识的授受,必然导致学生长于记忆而短于创新。于是,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考“状元”,我国学生也获得了无数的国际性奖牌,然而那些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有多少是出自中国人之手呢?时间的推移并不会必然带来改善的结果,数十年已过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仍然是当今我国教育绕不开的一个门槛。

从深层次上来说,教育文化是形塑教育现实的最根本力量。上述顽疾的存在恰恰说明背后的教育文化并没有在现代化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培育,因而文化的阻滞是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二)成熟与理性: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启蒙

“启蒙”这一概念是与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分不开的。面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和宗教教义的束缚,启蒙思想家们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作为斗争的武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关于什么是“启蒙”,哲学家康德(I.Kant)有一段著名的话:“启蒙就是人从由他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来。不成熟是指一个人若无他人指导便不能运用他自己的理智……因此,启蒙运动的格言是: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可见,在康德看来,启蒙的目的在于促使人类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在别人指导下运用理智到独立自主地运用理智,它呼唤的是理性与科学。“在18世纪的欧洲,康德将启蒙解释为从宗教教义的束缚中实现自我解放。”在康德时代,启蒙的对象是中世纪的宗教迷信,是一种“祛魅”的规则,也就是借助真理去摆脱封建愚昧和宗教迷信。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史学家所言:“启蒙运动并不是一套固定的信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设想的为建设性思想和行动开辟道路的批判态度。”

与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相比,中国的文化启蒙是一种“外源性”的文化输入过程。也就是说,近代中国是在欧洲科技文明发展起来之后,受到后者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入侵而不得不进行文化抉择的结果。这意味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启蒙是在或缓和或激烈的文化对话中进行的。而给人以冲击力的是几次激烈的文化对话,如“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教育上的文化启蒙受到这些激烈的文化革新的影响最大。

数字化教育战略 篇7

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逐步完善和普及, 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基础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市政管理作为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通过各种高新信息科技 ( 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流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 与城市行政管理实务相结合, 建立的更加高效、灵活的市政管理方式和体系。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推进和建立起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各种城市管理体系。而近几年, 我国市政管理也引入这一理念, 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从整体来看, 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着重重困境。对此, 笔者在文中针对目前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相关探索。

1 市政管理数字化的提出与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的数字化已经成为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市政管理数字化是指针对我国城市现代发展趋势提出的, 对公共事务和城市行政的新型管理办法, 也是现代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提高市政管理效率及各部门服务水平, 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创造社会观众参与新途径, 建设更加精确、高效、全面的现代化市政管理体系。该模式最早在北京的东城区进行试点实施, 后于2005 年在全国试点施行, 到2015 年年底, 全国各地区政府已经基本实现了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的市政管理模式。

2 市政管理数字化的成效

2. 1 发现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万平单元网格、对城市部件和具体事务进行编码、以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进行的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创新各项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等。网格式管理明确了各行政单位的责任区域, 以编码方式传递信息缩短了政府行政反应时间, 这种全新的新型管理流程和行政办法确保了各项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并且, 数字化市政管理模式从减少信息流动环节、缩短信息传递时间上, 能够保证各责任部门对问题的及时反映, 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政府发现问题的能力。

2. 2 问题处置效率快速提高

通过对各单元网格内城市部件和事件的编码, 实现了对整个城市、各种问题的精确把控, 从问题发现到提出和实施解决方法都有具体部门进行实施和监督, 并从问题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处理、解决。另外, 可将问题处理各个环节的具体时间纳入各部门考核项目, 平衡好问题处置结果和效率之间关系, 明确各部门责任, 提高各种问题的处置效率。

2. 3 市政管理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可以划分网格、精确编码, 将市政管理的各类问题、各种处理办法都精细化、明确化; 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化技术则为汇总各部分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市政管理数字化为迅速汇集整个城市信息, 从全局了解城市现状和各部门情况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建立, 城市生活的各种问题都纳入到市政管理的内容之中, 类似城市内流动摊贩问题、绿化问题、社区管理问题等都会通过系统集中分析, 进而在整个城市范围内进行管理控制, 便于分派到具体部门进行解决。具体来说, 之所以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市政管理的综合能力提升, 主要原因是该模式的建立促进了现代城市管理五个方面的转变, 即由粗放到精细的管理模式转变、由被动到主动的管理主体转变、由开放到封闭的管理实施转变、由分散到综合管理方式转变以及由短效到长效管理制度转变。而这五个方面的转变也为市政管理建立更全面、细致的管理体系提供了基础条件, 为市政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思路。

3 当前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呈现的问题

与国外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相比, 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模式具有其特殊性, 如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数字化处理系统建设较慢、信息沟通困难、全网化办公和数字化城市建设进度缓慢等, 这些都是现阶段市政管理数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3. 1 重建设轻维护

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打造高效运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而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运行则需要不断地更新和维护数字系统, 提高自身数字化程度。但在我国各地区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政府过于重视数字化项目扩建和新建工作, 忽视已有数字化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已成为普遍现象, 并且一些城市也就此提出了数字化体系重建计划、系统维护等工作理念,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各种问题, 无法确保真正落实。

3. 2 横向信息共享困难

首先, 由于各部门分管内容不同, 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隔离, 共享程度不够, 从而导致市政管理综合能力难以提升; 其次, 部门与部门间信息沟通不足, 容易导致信息固化, 丧失时效性, 进而导致市政管理的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效率低下。另外, 部门间职能的不同, 针对的问题不同, 解决方法不同, 各部门间缺乏沟通, 也会导致某些综合性问题无法解决或解决过程繁杂, 浪费社会资源。

3. 3 社会公众的参与不足

各地区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 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免受到传统办公方式的影响, 忽视城市管理受众的参与, 缺乏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具体表现如市政管理网站页面多设宣传页面缺少交流平台; 虽增设热线电话、短信、邮件等沟通方式, 但公众反映的问题处理情况得不到保障等, 进而降低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3. 4 管理制度有待规范

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毕竟是一种新型事物, 也是市政管理的一次创新性尝试, 所以现阶段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系统运行、系统日常维护、信息备份和共享、信息整合管理等都尚未形成稳定体系, 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

3. 5 缺乏相关专业人员

在市政管理数字化模式中, 相关专业人员不仅要熟悉数字化管理的操作, 更要具备市政管理的能力。但在现阶段的各地区市政管理部门中, 多数管理人员由于年龄、成长环境原因对数字化管理操作系统比较陌生, 而“新人”对市政管理工作的熟悉度不足, 难以应对复杂情况, 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运作不良。

4 未来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方向与实施路径

4. 1 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推进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 需要从全局出发, 应对好现阶段面临的挑战, 有效解决各类问题, 确保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 在当前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 注重统一规划, 制定指导、协调各部门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文件, 借鉴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相关方法, 如美国、新加坡的相关文件《2002 年电子政务战略》《政府ICT指导手册》等。

2) 构建数字化平台, 将市政管理负责内容 ( 桥梁、道路、排水、供气、林园、绿化、环境卫生、地下管网等) 进行数据化管理, 为各项基础设施构建数据模型, 并与市政管理日常工作进行关联; 另外, 增加市政管理局域网建设, 保证外联网与内部局域网间的信息传递, 同时注意信息保护。

3) 要完善相关的保障体系。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即制定行政管理标准、建立相关程序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协助以及保证信息安全。

4. 2 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确保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是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战略构想的重要基础。结合国外先进经验, 对比我国数字化建设现状, 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统一规划, 不断拓展管理空间。

根据相关文件制定我国数字化建设的标准文件, 明确管理内容, 在此基础上完善环保、市容、水务等相关基础数据, 进一步扩大市政管理数字化体系数据库, 提高数字化程度和数字化的覆盖度。

2) 依靠公众, 协同管理。

加强政府工作与公众的联系, 有利于各项市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同时社区管理作为市政管理的组成部分, 应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群众组织等各公众群体宣传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 介绍参与市政管理的途径, 积极吸收广大人民的意见, 号召群众广泛参与。

3) 充分借助市场, 吸收专业人才。

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因此在进行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时,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 直接购买专业的数据平台, 诚聘专业人才进行系统维护; 同时加大相关内容的培训, 提高市政管理工作人员对数字化平台的操作能力。

5 结语

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作为行政管理领域内的一种新兴事物, 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仅是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挑战, 是对管理人员要更新管理理念的提醒。面对时代的进步, 社会各阶层都面临着改革, 我们只有顺应时代, 紧跟时代的步伐, 才能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摘要:介绍了市政管理数字化提出的背景及进展情况, 阐述了其建设过程中的成效, 分析了当前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实施路径, 促进了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启雯.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与基本路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8) :50-51.

[2]杨宏山.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 :43-44.

[3]高歌, 钟汉琴, 胡芳.基于博弈理论的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分析[J].科研管理, 2012 (8) :29-30.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战略路径分析 篇8

[关键词]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战略数字出版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1-0080-05

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的出现让传统媒体陷入恐慌。经过最初的恐慌之后,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传媒行业达成共识:数字化战略不仅是企业发展所必需,也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从现实层面看,数字出版产业在硬件开发、产业链、消费者阅读、盈利模式等方面仍相当脆弱。对出版企业来说,这些都意味着风险:投入巨大,数字生产能力弱,销售渠道不畅,盈利效果甚微。但是,政府对于推进数字化战略态度坚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列入计划:‘到‘十一五’末,建设4-15个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形成10-20个网络出版强势企业。”在政府推动下,数字化出版成绩斐然。据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统计,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超过750亿元,比上年增长41.5%,首次超过纸质出版业产值。

产业层面的数字化变革让出版企业管理者陷入困境: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尤其是同时推进的改制,将盈利作为主要指标,使得传统出版企业在面临前景难测的数字化投入时更加小心谨慎。实际上,对倒可一家出版企业而言,数字化战略只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之一,不同的企业状况决定数字化战略有所不同。对于某些出版社来说,可以实现‘数字化生存”;但对其他出版社来说,这一战略可能就是毒药。

本文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面对复杂的产业变化和数字化这一课题,出版企业该如何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笔者认为,出版企业不应急于对数字化采取积极拥抱或断然拒绝的态度,而是应该思考该怎样做出正确决定。这一决策过程就是战略路径分析。数字化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试图简单勾勒数字化战略制定的基本路径,并提供一些思路。

1数字化战略思考框架

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以获得生存和发展。出版企业也是一样。在制定数字化战略之前,出版企业需要了解一个基本问题:发展数字化的理由是什么?这可以分解成三个次级问题:(一)数字化是什么?(二)数字化应该是什么?(三)为什么?

弄清这三个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把握出版数字化的发展基础、未来目标及意义。这也是制定数字化战略的基础。任何战略的制定都始于了解企业生存环境和企业自身。先看图1。

图1给出了出版企业制定战略的基本框架,共分三层。最外一层是宏观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科技因素。可以看到,数字化战略隶属于科技因素,与其他因素一道对出版企业施加影响。

第二层是产业层面,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每一家出版企业都面临五个方面的竞争压力:供应者、消费者、同行竞争者以及替代品生产者。这些要素又可以细分为更多子要素。彼此影响。这些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书中有极为详细的解释。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数字化”是一个产业,也是一个市场;一家出版企业要迈入这个市场,就需要按照上图所列的要素来充分考量其战略,才能实现目标。

经过几年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形成较为清晰的产业链模式——平台竞争模式。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显示,数字出版业正发展为以标准化合作平台为基础,各个环节如传统出版社、软件提供商、硬件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媒介消费者都可以与平台直接相连的产业链。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作者可以绕开传统出版企业作为内容提供商直接在平台上实现出版,因此成为出版企业的竞争者而非合作者。从产业链角度思考出版企业在产业中的位置——只要是与传统出版企业发生联系的产业环节,都有众多竞争者。如果以出版企业为中心,还可以画出另外一幅图(见图3)。

图3从两个维度解释了产业和市场中出版企业的行为。如果去掉替代品厂商、同行等要素,可以看出一家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最终买方,包括潜在市场顾客、企业品牌顾客、竞争品牌顾客、随机流动顾客等。如果将市场竞争者考虑进去,企业面临的情况就将变得更加复杂:它必须处理与各个环节企业的关系——是采取竞争、合作,还是竞合策略?

就数字出版而言,这些竞争要素如表1所示。很显然,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出版,必须从产业链和市场竞争者两方面充分衡量风险和收益。

第三个层面是企业内部要素,包括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文化要素。资源反映了企业的实力,通过分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无形资源,可以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数字化需要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配置,通过资源分析可以确定“有没有实力做”的问题。

在数字化市场中,并不只有一家企业做数字化业务,竞争者的压力要求出版企业必须考虑:在自己所选择的数字化领域里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简言之,出版企业只有在所选择的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杨心能力是指企业依据自己独特的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或其他方面的资源以及各种资源的综合),培育创造本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最关键的竞争能量与优势。其基础是知识和技术。在数字化战略方面,出版企业必须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出版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研发能力?能否形成与众不同的技术、知识和人才积累,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

其次,出版企业是否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出版企业能否根据市场和环境变化,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乃至管理创新?

最后,出版企业是否拥有组织协调能力?任何一项数字化活动都需要企业各立B门、各环节的分工协作,企业是不是能够保证各环节和各部门统一高效的运转及配合?

经过简单分析。不难看出数字化战略是一个复杂系统。上文所描述的一些要素都或轻或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出版企业数字化的未来。它为出版企业提供了立体化的思维和视角。需要强调的是,从宏观因素到微观因素,出版企业对它们的可控制性越来越强。

2出版企业数字化战略管理

战略分析是出版组织制定数字化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完成两个步骤,即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三者共同构成企业的战略管理,也就是理念一蓝图一方案—执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一系列管理行为,可以用图4表示。

图4的核心区域是中间由“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构成的三角形,代表相互联系、循环往复的三个阶段。

战略分析解决的是对影响企业关键因素的把握。就数字化来说,出版企业应该了解宏观政策如何?数

nlc202309022210

字化环境有哪些变化和特征?企业自身的领导者和员工有什么期望?等等。战略选择最重要的是研究方案并优选方案。数字化战略的分析和研究最终会形成一个文本,也就是企业在数字化方面的行为指南。它包括:要研发什么样的技术和产品?与谁及如何合作?预算和风险如何?由谁分几步完成?等等。战略实施则是将方案转化为行动,包括哪些是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由哪些部门负责,如何配合?如果出现变化,如何调整?等等。

必须指出的是,战略并不是一蹴而就、静止不动的,而是动态、连贯的持续过程。如同其来源——战场一样,高明的军事家永远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随时作出调整,目的只有一个,即取胜。以下对数字化战略规划作具体解析。

2.1产业环境概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出版产业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表2)。其中2009年的数字出版收AM2006年的三倍多,而且首次超过纸质出版的总产值。由此可见数字出版增长之快。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内578家出版社已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品种超过50万种。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对数字出版的现状和趋势作了总结。报告指出未来产业融合将加剧,多赢局面有望形成;内容资源的马太效应将集中显现,并可能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营销策略和赢利模式将有所突破;平台建设将受到推崇,等等。

尽管数字出版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不少深层次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数字出版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版权侵权问题非常严重;数字内容监管力度和难度加大;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够成熟;数字出版技术标准难以统一;数字出版技术和管理人才奇缺。

总体而言,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迅速,潜力甚大,但尚不成熟,问题很多。面对这样的环境,传统出版企业不宜冒进,须慎之又慎,这就需要精心制定战略。

2.2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的几个基本问题

传统出版企业如何适应数字化趋势,需要仔细考量以下几个现实问题。

第一,成为内容提供商还是技术提供商?数字出版从功能上可以分作两大部分:内容生产与内容传播。传统出版企业必须清楚地判断本企业在哪方面更具优势。这将决定出版企业涉足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定位。

第二,如何凸显竞争优势?数字出版的物理性质因其集约程度高、存贮寿命长、分销环节少、平台开放、检索快捷、收费低廉等因素,在一般出版、专业出版、教育出版方面呈现不同的优势。专业出版的产品和市场细分程度最高,终端用户需求差异化最明显,因此成为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以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为例,它专注于在科技与医学、教育、法律和财经这四个领域中成为世界顶尖的专业信息提供和出版商。另外,教育领域是数字出版潜力最大的市场,是电子书市场的支柱。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电子书丰富的呈现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方式。2001年以来美国教育出版业巨头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推出了25000种电子教材供大学生使用。大众出版受到数字出版冲击最大。比如博客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大众出版市场。也有出版社试图改变这种状况。2006年7月,企鹅出版社在自己的网站上开出企鹅博客(PenguinBlog),倡导编辑利用博客以便直接和读者就选题进行沟通。

实际上,以上三种类型出版社正好对应三种类型图书,即学术专著、教材和大众读物。出版社可以从数字化效果最好的图书类型着手,开展数字出版。

第三,从何着手?数字化战略工程浩大,涉及因素复杂,出版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实施步骤。

一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也就是说,是企业自主研发和培养,还是借助外力来发展数字出版业?形象地说,是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

二是是由中心到边缘,还是由边缘到中心?数字出版产业链长而且庞杂,是从现有产品的数字化开始,还是直接进入数字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是做局部数字出版,还是整体转型?对数字化进程的安排需要有先后,有选择。

三是从哪里开始?近两年“数字化”叫得很响,但是传统出版企业行动的热情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风险因素以及资源的欠缺。因此,选择数字出版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多数企业选择从安全系数高的领域着手,如与方正合作打包售卖电子书,或自设网站提供部分数字化内容。随着环境要素的改善和数字出版产业的升级,情况会有所好转。

第四,如何运作和盈利?这是目前困扰传统出版企业的关键问题: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现在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有威利(wiley)的互动原创模式,电子阅读器收费下载模式,起点中文网和榕树下的网络原创模式,谷歌图书搜索的广告模式,亚马逊的按需印刷模式等。从传统出版商的收入来源看,大致有两类:一方面,用线上增值服务、E-1earning、远程教育等方式锁定客户;另一方面,采用数据库模式锁定用户。技术提供商的盈利分三种:提供技术服务的收益;通过数字内容的代理发行获得收益;基于内容整合服务的收益。传统出版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

以上四个问题基本涵括了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战略的关键方面。对于目前的中国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总体上“危”大于“机’,经济形势低迷、政策管控收紧、改制任务艰巨、读者阅读时间缩短、企业运营成本增高、出版市场混乱等,都为实施数字化战略蒙上了阴影。但是笔者坚信,情况越是复杂,越需要思想深刻、眼光长远。这也是本文的意旨所在:学会怎么思考,或许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上一篇:脑筋急转弯什么人心眼多下一篇:标准版详细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