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健康教育

2024-08-01

数字化健康教育(共12篇)

数字化健康教育 篇1

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疾病, 然而由于现有的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 对骨折伤情程度等情况不能做出较准确、全面的诊断。随着数字化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骨折的情况以三维可视化形式展示, 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可以为骨折的复位、内固定物的选择、手术设计、手术模拟等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1]。将CT技术与Photoshop CS3软件相结合, 可以呈现给病人或家属立体的、可视的图像, 让病人直观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科学的治疗方式, 增强健康教育的效果, 从而增强病人的配合度和治疗效果。为此, 本研究拟应用数字化的虚拟技术在术前对老年髋骨骨折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以观察数字化虚拟技术对健康教育的促进效果, 为该项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2009 年6月在我院骨外科住院的老年髋骨骨折病人135例为本研究对象。在病人知情自愿的前提下,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7例, 男42例, 女25例;年龄65岁~79岁 (71.2岁±6.2岁) 。对照组68例, 男44例, 女24例;年龄65岁~78岁 (70.8岁±6.7岁)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 对照组

在治疗前接受常规的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认真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既往病史;由于老年人皮肤弹性较差, 会阴部备皮时应特别细心, 以免剃破皮肤;根据每位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和需要, 有针对性地做好安慰、鼓励、解释和沟通的工作, 尽量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

1.2.1.2 观察组

除进行常规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方式外, 应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对病人的状况进行讲解。具体方法为:应用螺旋CT扫描典型骨折病例的资料作为基本数据, 并将数据导入Amira 软件中, 对骨折进行三维重建。然后以重建的骨折数字化模型为基础, 对病人的情况在Photoshop CS3软件中进行骨折复位模拟, 从三维内固定材料数据库中选取合适的内固定材料, 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方向、手术设计与手术模拟。让病人及家属详细了解骨折的实际状况及手术的方式, 消除其不良的心理状况, 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康复的信心。

1.2.2 干预效果评价

①分别于入院时、检查结束后 (干预后)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包括健康教育的效果及病人的配合度, 将病人配合程度分为配合良好、一般、欠佳3个等级。②干预后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的比较, 分为治愈、好转、未愈。③应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测量病人的心理状态, 该量表包括焦虑、恐惧、敌对、抑郁、躯体化等。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3)

注:两组配合良好率比较, P<0.05。

注:两组治愈率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老年髋骨骨折病人不断增加, 由于该病卧床时间长, 病人机体组织老化, 康复训练难度较大, 易产生并发症, 因此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通过教学的方式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消除疾病危险因素, 从而起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3]。

近年来, 多层螺旋CT的出现对提高骨折的治疗效果起到了巨大作用[4], 它能增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密度之间差别。多层螺旋CT 的所获信息可以为疾病的诊断乃至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性依据。但目前的螺旋CT 三维重建的图像只能在机器上显示。然而随着数字化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骨折的情况以三维可视化形式展示, 利用三维重建软件重建的结果可以将模型以DICOM模式导出, 转化成BMP格式, 利用Photoshop CS3 软件对骨折进行进一步分割、渲染, 为虚拟手术设计所用。以往研究已证明了该技术在骨折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科学性[5,6]。该方法可以从多角度、多方向观察, 并模拟出实时的手术环境和手术操作的过程, 显示手术入路毗邻关系, 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有效避免手术的副损伤[7]。对内固定置入物选择可以测量大小、长度, 能够满足不同病人的个性化需求[5]。此外, 该技术立体效果强, 其真实感可与解剖图相媲美, 并且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让作者真正了解自己的病情及其科学的治疗方式, 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提高病人在治疗中的配合度及其康复信心。

本研究将数字虚拟化技术应用于老年髋骨骨折病人的治疗及健康教育中, 使病人真正了解了自身的病情及治疗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在治疗效果、病人配合度及干预后的病人SCL-90得分方面均有较大提高, 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在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应用数字化虚拟技术能够使老年髋骨骨折病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病情及其科学的治疗方式,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大提高治疗过程中病人的配合度和自信心, 从而最终提高治疗效果。然而, 由于该项技术目前费用较高, 在临床上普及尚不成熟,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技术的普及。

参考文献

[1]迟凤玉, 孙菁, 蔡宝英, 等.健康教育系列软件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2) :131-132.

[2]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6) :325.

[3]谢艳红, 高竹英.老年髋部骨折病人两种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9, 23 (5A) :2115-2116.

[4]苗卫东, 王明君, 曹湘豫, 等.螺旋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795-796.

[5]石金海, 谭世奇, 蔡新良.运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和骨折单位概念分析骨折病理[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 49 (2) :69-71.

[6]张元智, 陆声, 金丹.数字化虚拟技术在骨折分类及术前设计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9) :810-812.

[7]裴国献, 张元智.数字骨科学一门骨科新分支的萌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601-604.

数字化健康教育 篇2

第一章 绪论(2500字以内)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情况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4研究内容和结构

1.5研究的不足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3000字以内)

1.1出版产业发展简况

1.1.1分类

1.1.2 简况

1.1.2挑战(体制转型、互联网冲击、市场竞争)

1.2相关理论概述

1.2.1SWOT分析法

1.2.2教育出版社

1.2.3数字化转型(部分与数字化出版相关理论)

第三章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及商业模式分析(5000字以内)

2.1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

2.1.1发展特点

1专业电子书阅读器走向边缘化

2海外巨头加快拓展中国市场

3智能手机领跑移动数字阅读

4电子书包上升为国家战略

5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

6立体复合出版日渐风行

2.1.2现状分析

1.传统出版社纷纷加大数字出版转型力度

3.数字出版新业态、新终端层出不穷

4.媒体融合发展态势明朗

5.娱乐化、碎片化内容消费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2.1.3问题分析

1.移动阅读:终端不是问题,内容建设才是关键

2.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3.人才仍是制约新闻出版业实现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

4.数字出版行业的统一标准尚未形成2.2数字出版社的商业模式

2.2.1专业期刊和图书的商业模式

2.2.2教育服务模式

2.2.3电子书销售模式

2.2.4移动增值服务模式

2.2.4“用户创造内容”模式

第四章 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现况及趋势(5000字以内)

4.1我国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出版发展现况

4.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3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趋势

4.3.1技术创新将愈加明显

4.3.2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再到“运营至上”

4.3.3数字化的平台建设将会受到重视

4.3.4消费群体的分众化需求将明显加大

第五章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4000字以内)

5.1内部优势分析

5.1.1传统出版物的竞争不具优势

5.1.2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了市场

5.1.3电子阅读器和手机阅读的出现。

5.1.4新兴媒体业务模式的诞生。

5.2内部劣势分析

5.2.1管理机制僵化

5.2.2创新意识不足

5.2.3效益不高

5.3外部威胁分析

5.3.1赢利模式尚不成熟

5.3.2版权保护比较薄弱

5.3.3资金投入不足

5.3.4专业人才缺乏

5.4外部机遇分析

5.4.1政策支持

5.4.2集团组建

5.4.3数字产业形成规模

第六章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实例研究(7000字以左右)6.1教育数字化出版的成功模式

1.牛津大学模式

2.“高筑墙、广积粮”

3.丰富信息的接受模式

4.寻求网络公司的合作

6.2实例研究

(暂定外研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6.3思考或借鉴意义

第七章 推动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举措(7000字以左右)

7.1资源战略:整合内部资源,推动数字化转型

7.1.1整合出版社内部资源

7.1.2搭建数字化平台

7.1.3有效利用资源

7.2市场战略:洞悉市场行情,开启新的营销渠道

7.2.1加强专业数字出版的市场调研

7.2.2注意广告传播的专业化

7.2.3开辟直接销售渠道

7.3品牌战略:打造行业品牌,探索新模式

7.3.1.树立品牌战略

7.3.2.打造品牌特色

7.3.3.进行品牌创新

7.4人才战略: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软实力

7.4.1加大社内培训

7.4.2高校委托培养

7.4.3内部进行挖掘

数字化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57-02

受信息技术发展与互联网普及的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也进行了创新,在其影响下,职业教育中的教学观念也进行了创新。在教育改革相关规定中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务必要对其进行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本身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一项重要条件,在提升教育质量等内容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职业教育范围内,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依然是当前阶段教学人员噬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够推动教育的有效发展。

一、强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基础设备与环境建设力度

进行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学校的基础设备与资源环境。所以,当地的教育部门要从多种渠道大力引进数字化硬件设备,以及相应的资金,在地方政府的拨款中设立专项资金,专门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政策上的补助以及社会性质的措施,以此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并建立其覆盖全面的校园网与多媒体教室,进而提升职业教育阶段的信息化硬件水平。手机已经成为现在每个人的必备品,但是因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的学习成绩与习惯不太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方面,可以与目前社会中的数字资源进行结合,在教学中鼓励微课的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建设数字资源平台,例如将数码通讯产品以及宽带网络在课堂中得以应用,或是运用当下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数字化教学资源,也能够体验到无时间、空间障碍的数字化资源服务,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与整合效果

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课程的整合,这不仅是构建教学资源平台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所谓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的整合,即将二者之间所包含的要素进行组合,并能够构成体现价值与效率的整体。进行数字化资源整合,是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将众多独立形态的数据对象与功能结构实行重组,以便可以构成一个具备高效率的新资源平台[1]。所以,职业院校可以按照相应的整合原则,采取整体规划、分工协作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并运用多元化的整合措施,全面推动校园内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信息的采集,以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例如可以对网络中的资源进行搜集,精品课程或是媒体素材等一些相应的教学资料。学校也可以依据不同学科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对本校的资源进行开发,实现传统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在平台中上传之前所用的教学资源、PPT或是学生的个人作品。教师将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交互共享,并通过翻转课堂以及微课的形式进行体现,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师生的搜索与使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也为教师进行研究与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空间。

实现数字化资源的深入开发与利用。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免出现资源重复利用的现象,教师可以将利用价值较大且运用频率高的数字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尽管在个人的角度其信息量与体系仍然缺乏完善,然而由于个体研究与运用的范围比较小,所以,所收集的信息便体现了专业化的特征。若可以消除其中重复的内容,随后对其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利用,这也全面提升了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对于已经构建完成的教学资源平台,要不断对平台中的栏目与内容进行优化与升级,让师生可以随时使用到全新的教学资源,并能够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

三、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主要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可以将教师获取知识渠道进行拓展,以便教师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源,以此提升教学效率。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也能够在自己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从而进行自主性学习,这也为突破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支持,逐渐构成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微视频,在教学的同时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数字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平台[2]。另外,学校方面也要积极寻求企业与相关行业参与,吸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与企业、行业之间共同合作到资源平台的开发与构建中,实现资源平台和生产实际的有效结合、教学资源和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结合,进而全面实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3]。

四、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中构建数字化资源平台,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通过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构建,进而大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其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的全方位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雪.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3,22:10-13

[2]韩冰,顾京.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4-16

数字化健康教育 篇4

1 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

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中, 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教育理论, 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这就要求建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应支持多种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包括自主学习、讲授式教学方法及探究式学习等;支持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充分体现大容量、开放式、共享性、实时性的网络化特点, 并实现友好的交互界面设计、信息显示多媒体化等功能,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 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2.1 多媒体素材库

为了方便教师制作多美体课件和多媒体电子教案, 应建立具有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库。在功能设计及技术实现上, 多媒体素材库应具备权限分配和分级管理的功能, 在登录过程中, 用户必须先注册后, 才能通过Web管理员进行登录, 若想要实现远程管理、转换及审核功能, 则需要采用服务器端管理方式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另外, 多媒体素材库还需要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跨库检索功能及设计个人收藏夹功能。针对素材的入库方法, 通过审核工具将文本格式及图片格式的素材进入数据库服务器, 对于声音、动画及视频相关素材, 则需要利用流媒体格式文件直接进行审核入库, 而非流媒体格式文件则需要经过转换工具统一转换成MAV流媒体格式, 才能审核入库。

2.2 多媒体课件库

多媒体课件库主要是基于Web技术来开发, 采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实现文档文件、光盘文件等多种格式的存储与管理, 并采用Real Server Basic技术和Windows Media Technology技术来构建通用的流媒体服务系统, 以实现对视音频课件的管理。多媒体课件主要包括用户模块、课件上传模块、课件播放模块、系统设计模块及管理模块等。

2.3 校园视频资源库 (VOD视频资源库)

校园视频资源库主要包括视频资源库Web端主要功能模块和视频资源库管理端主要功能模块:第一, 视频资源库Web端主要功能模块, 包括用户注册模块, 用户注册审核通过后, 才能使用本系统, 同时还包括节目列表模块、节目检索模块、视频点播模块、私人收藏夹模块等;第二, 视频资源库管理端主要功能模块, 包括节目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及系统设置模块, 其中, 系统设置模块主要包括最新公告发布、系统调查发布等功能。

2.4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在基本功能模块上, 每一节网络课应包括教学目标、电子教案、学习方法指导、习题库、参考文献及相关网站等。在设计开发上, 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合理设置网络课程, 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生动性、灵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策略设计, 并且网络课程内容设计应简单化、明确化、易于浏览, 从而充分体现出网络课程教学的交互性、多媒体性和协作性。

2.5 讲授型网络课程

以课程讲授为对象, 借助特定的工具将教师上课使用的演示文稿及上课的音频信号等多路信号合成一种高级流媒体并形成独立单元的网络课件, 采用分章节的方式, 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课程。网络课程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再现教学情景, 因此, 在网络课程开发中, 应选择可充分发挥课程效益和适应范围广的课程, 例如: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等, 在讲解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实现图文并茂的网络课程教学,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6 精品课程库

根据职业院校自身的课程教学优势来建设精品课程,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加强网络资源和网络教学硬件环境的建设, 并将课程的教学大纲、习题及参考文献等挂在网上, 并免费开放, 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7 专业课程资源库

由于不同的课程资源有着自身的专业特色, 但是, 在专业课程资源库中, 都应包括素材库、案列库、文献资料库、试题库及资源目录索引等内容模块, 以用于存放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类教学资源。

2.8 教师教学网站群

充分利用Web网页的基本组成要素来构建教学网站, 由于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的设计较灵活, 其可以选择网上课堂、在线练习、教学BBS等栏目, 但是, 教师个人教学网站还应包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题性内容和教师个人成果的汇集等。

2.9 数字化图书馆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 应包括电子科技期刊、电子版文献信息资源及博士、硕士论文库等, 根据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和馆藏资源来建立特色的资源库, 采用基于Web的B/S模式的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针来构建各自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并通过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多种途径, 为师生及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3 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 建立了数字化资源系统,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来备课, 采用单独备课及集体备课的方式, 对网上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整合。有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 则可以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 综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采用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展示、收集、创作等方式进行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实践中, 采取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有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和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协作式学习模式。

4 结论

根据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及教学目标来构建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 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服务, 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韩冰, 顾京.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6) :14-16.

数字化健康教育 篇5

于阅读被公众chen19870631藏2009-04-23数:转

285藏: 公

举报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推荐给朋友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的基础,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在总体缺乏、优质资源匮乏、分布不均、重复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唯有建立合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发挥其最大效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教育资源有两个要素构成: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和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所谓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台、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所使用的软件、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软件标准、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软、硬件教育资源。

一、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经过20多年,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成立了以教育部部长周济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2006年10月成立了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为主任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共性问题,研究制定宏观规划和相关政策,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共享、网络安全保障、标准化、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重大项目审批与管理。[1]该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教育部试图改变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散管理、统筹无力的困难局面,对规范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007年6月16日,在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承办的“2007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信息化

理事会年会”上,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冯吉兵做的报告——“中国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2]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了总结。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我国超过90%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学校的校园网络设施较为完备。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建成开通,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取得重大进展,为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始建于1994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网。该网络总容量为800G,有38个主节点,主干网速率达到2.5-10G,接入能力为1-10G,总长2万多公里,连接了31个省的200多个城市。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正式运行于2000年10月,该网是交互式远程教育服务网。卫星覆盖全国,共播出8套数字电视、8套数字音频广播、25套IP广播,主要播出教育政务、西部扶贫、电大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同步课堂等各种教育信息,接收人数超过了200万。2004年12月,CERNET2主干网开通。2006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为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网是世界上最大的IPv6互联网主干网,以1-10G高速IPv6方式接入服务,目前有25个核心节点,已经连接了20个主要城市的近百所高校。总体技术世界领先,部分技术属国际首创。2003年筹建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格,2006年7月通过技术鉴定。该网整合了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信息、存储等资源,聚合计算能力达到15万亿次,存储能力为150TB,部署了生物信息学、图像处理、远程教育、流体力学、海量信息处理五大特色网格应用,形成了资源共享、配置灵活、跨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网格环境,成为服务于教育、科研的大平台。该系统总体涉及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硬件建设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在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就。我国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了一批优秀资源共享系统(如中国大学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高校精品课程等),初步形成了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如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系统等)。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在远程教育与培训方面,建成了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68所,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百亿工程),建成了全国职业学校远程评估信息系统。在我国,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和培训已经初具规模。

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阅卷、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网络联合办学等一些应用系统发挥了网络的优越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我国基本建成了教育系统办公信息网,初步实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政务信息交换,建成了一大批功能强、特色突出的专业网站(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高等教育学历认证网等)。

我国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组建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构筑了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推出了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标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依据,使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有法可依。

2.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管理体制不顺,造成了很多低水平、重复性建设。

(2)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在资金投入方面总体不足,且存在区域不均衡的特点。

(3)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

(4)数字化教育资源总体缺乏,尤其缺少优质资源。

(5)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存在重复性建设,标准化低,整合与共享难等问题。

(6)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的经济效益。

(7)信息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8)数字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明显存在,区域、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9)此外还有不少人,没有认识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化,实施校校通工程中,国家和个人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

3.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三种倾向

(1)“赶时髦,崇洋媚外”倾向

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教学平台、视频编辑系统等软硬件频繁更新,一旦有新的产品问世,马上就会跃跃欲试,唯恐落后。例如,在学校经常是用上万的投影机、视频展台在做几百元钱的幻灯机、投影器能做的工作。学校的影视中心配置的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是最新的产品,甚至比省电视台的都好。此外还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总是认为国外发达国家的硬件和软件都比我们国家的好。计算机要买进口的,杀毒软件要买美国诺顿,摄像机要买日本的。这种“赶时髦,崇洋媚外”的做法无疑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确实是可惜之举。

(2)“追求软、硬件数量”倾向

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在介绍学校时都会提到我校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拥有多少个多媒体教室,多少教室配备“四机一幕”(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录音机、屏幕),拥有多少教学软件等一些话语。特别是中小学,外来参观学习的人总要被带着参观一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似乎谁的设备好,谁的教学质量就高,谁的就是成功实现了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硬件资源和数字化软件资源建设,但是在建设硬件和软件的同时必须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这种过分强调软、硬件数量的做法,无疑消弱了对信息化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的维护和应用等一些问题。

(3)“求投入,不求效益”的倾向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国家启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的资金号称“百亿”。网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信息:“某县计划投入6000万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某市投入逾亿元资金,以完善农村教育信息化装备”、“投入20亿元,上海校校通工程基本竣工”、“2005年,辽宁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资金共计1.87亿元。2006年又投资1.09亿元保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期工程顺利实施”等。但是确很少见到关于“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成本效益的研究。一时间,好像是投入的资金越多,取得的效益越大。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校校通工程中,国家和个人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然而在有的地方,花费重金购置的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我们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须考虑投入的成本效益。要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取最优的效益。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

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注目的,但是也存在上述所说的一些问题。为了避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不协调因素出现,当务之急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发展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动力。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分布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标准建设是保障,资源共享是核心,应用是目的。政府必须对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强引导,合理规划,努力提高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认识。

2.加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

目前关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发展水平与实践不相适应,也就是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缺少有利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一些重复性建设、不合理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有必要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宏观规划、建设标准、共享机制、优质资源建设、均衡发展、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

3.走合适、实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之路

数字化艺术与素质教育 篇6

在学校,作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手段,数字化艺术显示了其独到的优势;它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质量、效率,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对于被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中小学美术学科虽然在90年代中、末期陆续引进了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但因种种条件限制,大多也仅仅是非常规性、普通性的,只是教师上公开课时才有幸使用的一种具有对外表演性质的“辅导性教学手段”。而且,即便偶尔使用也得依赖他人(学校专职电脑教师),一堂美术公开课,因教师不会自制课件造成的画面构成方面的缺憾或因教师不熟悉电脑操作而导致下半节课无法进行的尴尬场面已是屡见不鲜。眼下,自制课件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事,即使采用简单易用的软件,一个课件也需十几甚至几十小时的工作量,即使每位美术教师都会制作课件,也难以实现美术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普及。因而,课件制作的科学性、技术性、熟练性、实用性、艺术性等等问题,都有待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都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拓展。当然,这只是教师的状况,至于学生,即使在美术公开课上有幸触摸电脑者也是寥寥无几,他们对电子游戏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电脑美术。殊不知,一堂生动、活泼、充满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美术多媒体公开课的背后,成百上千堂美术课却依然在“现代教育”的门面里延续着以往的旧模式、旧设备,成千上万个孩子仍在接受着旧式的美育方式。这样的公开课,从某种角度来看,已经成了某些旧教学体制、模式的“现代”装饰品!

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已意识到了以上这些问题,并采用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原因是:1.管理不到位,抓而不实。美术学科“小三门”的地位,在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调整,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美术教育往往有人管而无人抓,有人抓而不得力,得力而不得法。如:很多地方没有美术教育专管人员,或是专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甚至一些地方的美术教育专管人员由其他学科的人员兼职。正是这些“缺欠”和“错位”影响了美术教学工作和美术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美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2.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抓而不实,搞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没有统一的大纲要求和进修教材,考核制度不健全;一些教学部门不管是否有实际办学能力,将教师培训视为“创收途径”,只管“进”而不管“出”。3.美术教育资金短缺——“杯水车薪”,现代教学设施难以健全。一些指定用于美术学科的专用资金,截流挪用现象屡屡发生,资金不到位,现代技术教育成了“无米之炊”,教学质量无从谈起。4.专业师资短缺,教学质量难以确保。由于工作环境和经济收入上的巨大差别,一些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流向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或者干脆自己成立设计公司,很少有人愿意去地方从事教育工作。5.美术教材改革运作多而实质改进少,往往“换汤不换药”,真正体现前瞻性、关注数字化艺术的好教材并不多见,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参编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凡此种种,现代美术教育体系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显现出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科技兴国,教育先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学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美术教育必须正视现实,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审美素质。

为此,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1.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单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素质教育的精神,确立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实际地位,加强领导,加强管理,促进美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2.尽快出台国家艺术教育法规,成立国家数字化艺术教育研究机构,对美术学科现代技术教育加大督促、管理力度。3.增加美术教育经费,改革办学条件。政府、地方、部门可多渠道筹资,努力完善美术教学设施,在大、中、小学逐步实现美术教室微格化、网络化。4.加强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要重视师范院校计算机艺术方面师资力量的建设。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努力改革教师培训系统,设立稳定的美术教师再教育机构,制定常规性的教师轮训制度,确保师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目的、保质保量地进行,不断提高在职教师驾驭现代技术教育的能力。5.构筑新的教学框架和内容,探求新的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教学体制模式,创立融本国特色及世界先进水平于一体的美术教育体制模式,彻底更新大、中、小学现有美术教材,将数字化艺术教育切切实实地纳入中小学和师范艺术院校的必修课范畴,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6.加强美术学科与国际的接轨、交流,吸取发达国家数字化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加强美术教育科研方面的经费投资,加强数字化艺术教育研究的力度,构筑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艺术教育理论体系。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走出蒙昧的两把利剑,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数字化艺术正是一把这样的复合利剑,谁最先最快地把握它,谁就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

数字化学习促进教育变革 篇7

新一代信息技术

我们两代领导人都非常关注信息技术。今年3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 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有4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就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革命和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 走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做了重要阐述。

教和学的双重革命

刘延东副总理则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 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从以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转变, 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 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 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紧接着, 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什么叫“带动”?落在后面或者走在同一水平线上都不叫“带动”, 只有走在前面并且领先一定幅度, 才能起到“带动”作用。智能终端教学应用与我们的现实相比, 的确是有些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迎头赶上, 有些提前量,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带动”。

教育信息化的重大转变

长期以来, 由于教学模式整体变革的滞后, 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是局限于信息产品的碎片化应用, 技术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 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甚至还没有破题。所以, i Pad再薄、服务器再快, 如果没有与教育过程结合, 那就是IT产品的教育, 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2007年开始兴起的与教育有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云计算。与过去不同的是, 这一波的技术带动教育发展, 它把教育的根本变革跟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从2010年开始, 国际上就有相关思考, 如何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并且从2011年开始了一些实践探索, 如微课程、电子书包等, 总的思路就是在紧密跟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促进教育的整体变革, 把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内驱动力, 从而加快教育变革的进程。

新技术支持的学习生态系统

在这种应用思路的主导下, 教育信息化也从技术的碎片化应用转向构建新技术支持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个学习生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标志的环境建设系统;二是云平台、增强现实技术、Web2.0技术、大数据支持的个性化和交互学习系统;三是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从计算机教室到BYOD

为什么说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是发展方向?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美国著名的IT咨询机构IDC把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统称为智能终端。据调查, 2011年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将近10亿台, 预计2016年为18.4亿台。也就是说, 再过三四年, 平板电脑一年的出货量占全球70亿人口的1/4。将来的趋势是, 智能终端会在全社会得到普及。但我们目前研究智能终端环境下的教与学, 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 平板电脑都是国家买的, 是固定资产, 所以只能在教室里用, 没有办法开展泛在学习。所以, 兴起于美国的BYOD (带着你自己的终端去学习) 可能是今后智能终端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到时候, 学生带着自己的终端, 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课前、课中和课后也就变得没有界限, 融合在了一起。BYOD也会带来新的技术, 那就是多系统 (笔记本、手机和平板电脑) 、多平台 (IOS和安卓等) 的整合。

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了全球数字化学习的迅速发展。2010年以来, 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在国内国际造成很大影响, 触发了人们对整个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型学习方式将形成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范式 (如图1) 。

微课程带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精简化、微型化, 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翻转课堂从本质上说是对教学结构和教学理念的变革。其核心理念只有一个——学习是要个性化的, “一刀切”的学习不适应学生的发展, 知识的巩固、内化、迁移和应用要在交互和交流的环境下进行, 实现知识学习的个性化与知识内化的交互性相结合。

学习社区是我们国家现在要花大力气去做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 像新浪微博这样几千万人的大社区, 有一个1%现象。即真正在发布信息、创新信息的只占1%, 10%的人分享和下载信息, 还有89%的人只是下载。不仅中国这样, 全世界的社区皆如此。根据这个研究结果, 有人研究出了“150人定律”, 即一个深度交互的社区不能超过150人。“150人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教师专业发展社区一要专业、二要细分。

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我主张谨慎对待。美国对大数据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做过一个分析, 大数据在电子商务、旅游业用得最好, 教育属于中间的行业, 关键是采集信息比较麻烦。大数据应用到教育, 三个概念要先弄清楚:上网行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上网行为不等于学习行为、有学习行为不一定有学习效果, 比如线上学习, 我打开了挂在那里, 但实际可能在QQ聊天、打游戏。上海有一个区七年前就想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 把学生操作计算机在网上的每一个动作数据都要记录下来, 但最后变成乌托邦。因为数据太多, 三天不到服务器满了。所以现在主要是对那些明显的, 如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对还是错等数据进行挖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 教育系统做大数据, 千万别把“经”念歪, 变成题库, 这将比应试教育还严重。

重新审视微学习与微课程

我去美国时就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做过专门的考察。我发现微课程的起因是很朴素的, 就是可汗为了给亲戚补课才录制微视频并放到网上。微课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第一, 适应现在的快节奏生活。一个微课就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难点, 解决一个难题, 适应快节奏的、碎片化的学习需要。第二, 低成本。微课程的核心是五化:微型化、片段化、社会化、大众化、草根化。这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学习趋势。但是微课程在美国也有争议。首先, 有些教学内容是通过微视频解决不了的。如数学强调“做中学”, 强调体验, 仅靠看视频学数学, 那与过去的“满堂灌”有什么区别?用微视频讲数学, 本身就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违背。其次, 微课程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一节课要解决的难点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在短短5分钟内讲清楚的。如果老师上课都讲不清楚, 拍成微视频让学生回去看, 学生就能听懂了?

我主张, 微课程还是应该按学科、按年级来, 而且既然叫微课程, 就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小型课程, 要有课程设计和评价方法。正所谓“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建议在做微课程之前, 先集体备课, 确定大家公认的难点, 然后每位教师谈谈这个难点怎么讲, 最后把讲这个难点最好的方式做成微课程, 而不要以数量取胜。

翻转课堂的起因也是补课。由于学校在偏远的郊区, 下雪不通车, 学生上不了课。所以两个化学老师就把要讲的内容放到视频里, 让学生在家里学习。上课时就做实验、做作业和讨论。但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 美国和中国的国情不一样。美国学生一年120个学习日, 每天最多上半天课, 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增加学生学习时间, 让学生学得好一点, 也就是通过延长教育时间来保证教育质量。中国180个学习日, 我们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延长学生学习时间, 而是调整学习时间结构, 要减负, 这是中国特色。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美国模式, 有些教学内容可能40分钟内就解决了, 为什么每个学科都搞课前、课中、课后?我主张, 微课程应该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生源而因地制宜。小学不能搞微课程, 初中可以;语文可以, 数学未必;高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尝试微课程。

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学习模式

基于学习个性化和知识内化的交互性, 我们可以构建自主和交互学习交替的混合学习模式。

第一, 以微课程作为课程形式, 实现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微课程解决的是怎么用、怎么学的问题。现在, 资源应用是瓶颈, 用微课程建设来统领资源建设是发展方向。

第二,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面对面双向交流和基于Web2.0技术的在线交流相结合的混合型交互方式。也就是说, 要将网上多对多的交流与课堂上一对多、一对一的交流结合起来。美国教育部2010年对50项研究成果的多元分析发现, 在线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比传统面对面教学环境中的学生总体成绩要好, 采用在线和面对面的混合型教学的优势高于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

第三, 以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分析为基础的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监测评价模式。我主张过程与结果并重。如果全要结果, 则又回到了应试教育。关于学习成效问题, 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关于革新教和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学生成绩差异90%不是由于学生本身的差异, 而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堂学习活动的差异导致的。这说明教师是关键。

学校变革:洛川学校的故事

上海市普陀区洛川学校是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这所学校没有可挑选的生源, 也没有超出一般学校水平的资金支持, 走的是技术促进变革的新优质教育的道路。教师全员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 教师的观念和信息技术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 又参加了上海市教委-英特尔“教育变革与技术整合”项目, 把“做中学”和探究式学习迁移到学科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中去, 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当这种“迁移”和“转化”变成学校行为时, 教育变革就开始了。

信息技术助推学校转型的路线如下:

第一步, 定位面向21世纪的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

第二步, 改变课堂:精讲多学, 把讲的时间减下来, 把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挤进”课堂, 加快教与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在技术支持的丰富的环境中接触、体验、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 积累课程经验。技术的作用一是提供环境, 尤其是问题的情境, 二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脚手架。在交互的环境中促进知识的内化。

第三步, 超越课堂:以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课外基本活动形式, 创建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 重构现代课程体系。

第四步, 创建学校数字文化愿景。

洛川学校数字化学习的课堂模式如图2。

我们需要教育的《阿凡达》

浅论服装数字化教育 篇8

一、服装数字化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服装业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快速反应(QR)、条形码和扫描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批量量体裁衣、人体扫描和服装虚拟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设备有的在我国的服装企业中已经开始使用,有的仅在科研机构中存在,有的还正在研发中。

(一)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将企业中许多单项自动化技术,如柔性生产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日趋成熟的单元,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更迅速、准确、便捷,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佳,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快速反应系统(QR)

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是一种商业策略,其目的是缩短从原材料、设计、生产,直至将成品销售给消费者整个过程的时间。它的发展给了制造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来对抗国内外的竞争。贸易伙伴关系网络和高科技的自动化设备,把所有供应渠道直接连接起来,提供给国内的零售商。

实现QR需要以下基本的信息技术和条件:条形码(Bar Code)技术、条形码信息处理技术、POS(条形码扫描)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SCM(出货包装箱)标志、INTERNET和电子商务、“PDM+ERP”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一个公司与另一个公司的计算机之间以机读标准格式进行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取代了以往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大量的书面单据往来,包括定购单、发票、包装通知单、装船文件和存货清单、报关单等。

从EDI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效益两方面来阐述。EDI比邮寄、快递、空运等都快,通过缩减单据往来,大公司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纸张和邮资。和传统的纸张传输相比,运用EDI可以产生以下经济效益:节约员工成本;降低单证处理成本;减少库存量;降低时效成本;避免重复操作。运用EDI还可以产生以下战略效益:加强客户服务;改善公司内部的数据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有助于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批量量体裁衣

在上世纪,标准化生产意味着低成本,人们一直生活在批量生产和单一模式服务的世界里。批量量体裁衣(Mass Customization)的构思是:要为每位特定顾客定制服装,而不是用一种尺寸去面对所有消费者;可以供应千位定制顾客,但以批量价格而不是定制价格出售。在服装和服饰品中运用批量定制的概念将会给时尚界产生巨大的变化。

服装工业越发达的国家,量体裁衣的需要也越多,比如欧美和日本。量体裁衣能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但与批量工业生产相比,效率低,成本高。如何才能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批量量体裁衣的构思呢?很显然,需要新的技术和设备。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

(五)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批量量体裁衣的技术支撑

MTM(Made to Measure)是通过三维人体测体仪获得个体三维尺寸→自动电子订单→尺寸输送给生产部CAD系统,自动生产样板→各种号型规格自动组合并形成优化裁剪方案,进入自动裁床制成衣片→进入吊挂缝制生产系统快速生产。

MTM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产业为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技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MTM与“量体裁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区别。“量体裁衣”只能针对一个一个的对象,根据其身材特征制定相应的板型,再做出衣服;而MTM是在已有板型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体型自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在新的角度达到“个人定制”和“批量定制”的目的。

(六)人体扫描(Body Scanning)—————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

人体三维测量技术主要以现代光学为基础,是集光电子学、计算机图像学、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种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测量技术。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把图像当作检测和信息的手段和载体加以利用,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其测量方法主要有莫尔条纹法、激光测量法、白光相位法、红外线测量法、立体摄像测量法等。

(七)服装虚拟设计技术

虚拟设计建立在利用计算机完成产品开发过程构想的基础之上。它以计算机仿真和建模为基础,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并行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一体,在虚拟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构思和设计,并可对其进行虚拟的制造、测试和分析。它的显著特点是利用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数字化模型———虚拟产品来代替实物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提高产品在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等多目标中的决策水平,达到全局优化和一次性开发成功的目的。

对服装的生产商而言,从发展的角度讲,利用三维CAD系统建立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机制将是在当今世界服装业取得竞争实力的关键措施。而快速反应机制的确定必须对服装设计、面料供给、生产制造方法及商品流通各个领域的业务进行根本性改革。快速反应的目标是要在适当的产品及数量上,实施“针对顾客的价值创造”的供求关系,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要贯穿所谓“JIT”(just in time适时)生产方式。在这种未来理想的状态下,虚拟设计,特别是三维的虚拟设计显示出极大的优势。

数字技术使服装生产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流程价值链加速,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数字量体技术、数字样衣、虚拟试衣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将带来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现代服装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数字化服装定制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硬件环境

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心理初探及对策

喻正宾

(大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江苏大丰224100)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尤其在刚开学时,各种心理都有,可谓五味杂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密切注意观察并研究,既要提出相应措施,又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学生心理健康放到重要位置来对待。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之快令人应接不暇。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经受了巨大的与软件支持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服装教育要结合数字技术的前沿结果,重视与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交流,为中国的服装制造业培养现代化的服装高级人才。

二、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兼容,模糊了市场分野,这必将对中国服装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人们的视点聚焦于有品位、个性化的中高档品牌服装,中高档品牌服装是新世纪中国“二次消费周期”的消费热点,这也是导致服装行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

21世纪,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意识到,对市场快速反应(QR)和对产品快速敏捷制造(AM)是市场竞争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必须具有计算机网络形式获取流行、市场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GIS),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服装CAD/CAM系统),具有模块式专用缝制系统或具有电脑控制的吊挂传输式服装缝制生产系统。使企业管理系统的需要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服装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技术升级的关键环节。电子商务技术在服装界广泛应用,所需服装信息一旦从网上发出,服装品牌、服装设计、服装文化、服装面料、服装企业等一系电子商务活动就会同时进入企业,并即刻按订单快速组织生产。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时装产业结构,大大缩短了原料———成本———货币的转换时间,使商品和原料的规划同步进行,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十五”期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实现传统服装产业的生产过程集成化、快速反应化、控制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以提高传统服装生产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品牌市场竞争能力。由于服装产品是最具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含量的载体,它在服装市场上也是最敏捷制造的产品,在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艺术文化相互交融,国内外服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传统的服装企业生产加工方法已很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呈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服装数字化缝制加工系统是数字化服装企业的必备条件之一。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和设备的全面开发与应用,使服装企业的各生产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系统。

但从国内服装企业对高新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和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服装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这就给我国服装企业向高附加值品牌企业发展造成很大障碍,因而培养适应新型服装企业管理系统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三、以课程建设为先导,不断深化服装数字化教育

激荡。有些人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心理发生扭曲或者变异,甚至像马加爵那样漠视人的生命,杀人犯法,结果也断送了自己。这些情况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素质较一般中学生稍差些,更需注意、研究和防范。这是一个比较大而深的课题,需要花大力气研究。本人谨就职业高中新生入学时的心理状况和对策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将自己这些年来的心得以及调查情况拿出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商讨。

每年的8、9月是新生入学的高峰期。职业学校由于老师的

服装高等教育伴随着服装工业的成长,为其培养了大批的服装高级人才,我国服装数字化技术还很薄弱,这就要求服装高等教育要以服装工业的发展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以数字化技术引领服装工业发展。

教育的首要手段是教学,而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成为教学的先导,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进行设置,是服装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因此,在服装工业朝着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方式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程的增减,更重要是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在保证高等教育培养规格不变的前提下,使其成为合乎现代服装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字化服装设计与管理》被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出版,《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商品企划学》、《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服装营销学》《服饰零售学》等教材被作为服装高等教育“十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出版。这些教材的出版与应用,将为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用力的支撑。

四、结语

未来的服装业将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方向转化。在服装领域实现新技术,提高服装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是关键。然而,我国的服装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基础很薄弱,高新技术成本太高,这就要求我国各服装高校加快构建服装“数字化”教学环境,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尽快培养我国掌握“数字化”服装技术的服装专业毕业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提高我国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及服装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数字技术使服装生产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流程价值链加速,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针对我国服装薄弱的数字化技术,服装高等教育必须建立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平台,从课程建设开始,不断深化服装数字化教育。

关键词:服装数字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宋科新.关于当前高等服装教育实验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5).

[2]杨念.服装新技术及运用现状[J].现代纺织技术,2005,(6).

借助“数字化”科学引领区域教育 篇9

一、教研的引领作用

1.用思想引领课程改革。

教育思想决定教师的教学观念,教研活动要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切入点,以解决教育教学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核心,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教研活动采取“研训一体”和任务驱动的形式,通过专题报告、视频赏析、示范引领课、教案点评、互动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教师们近距离接触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开阔视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一线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我们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倾听教师的心声,思考课改的疑惑,评价师生的得失,引导课改的方向,使区域教研活动焕发活力,真正起到教研的引领作用。

2.用研究提升教学品位。

教研活动围绕着“培育课堂文化,提高课堂效率”这个主题,通过“名师引领、全员参与”的活动方式逐步推进。学科教研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并形成区域教学改革的合力。在不断优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的过程中,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品位,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

3.用精细打造教研文化。

教研员要不断思考教师的所疑、所想和所思,不断地转变教研方式,细致入微地做足准备工作,营造良好的教研文化氛围。

二、具体做法

我的做法是:“借助数字化,服务基层校,科学引领区域教育”。

数字化即数字化教育资源,如电子设备、电子素材等。数字化手段运用的途径有很多,这里仅从学科资源建设、网络平台的使用以及增值性评价手段的运用三个方面简要加以说明。

1.学科资源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科资源建设以教研员为辐射点,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带动区内教师全员参与。

任务一:每学期要求每位教师按照一定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一份命题任务。试卷上传后教研员认真审核,给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反复修改后实现资源共享。任务二:每位教师每学期要编一道原创题和区内教师进行分享。

目的:磨卷和磨题的过程是助推教师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设计课堂反馈练习”的研究过程,它不仅丰富了学科资源,更主要的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还成为了校际合作交流的平台。

2.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使教研员的服务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数字化”引进教研,缩短了这个过程,提高了研究实效。通过网络反复备课,降低了无效试讲的概率。教学观摩课教案和课件通过电子邮箱实现快速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课的引领作用。

3. 增值性评价,为诊断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增值性评价在寻找教学短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学期收集各校期末检测成绩,运用增值性评价手段进行了全样本分析。从学生的个体成绩到各题得分率,通过对各组数据的揣摩,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综合实践能力等不同维度客观全面地剖析学业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增值性评价的信息,运用详尽的数据描述教学的成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科学的依据,帮助学校寻找教学短板。

(2)增值性评价使得教师水平变量的分析极具说服力。

教师的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有影响?有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教研工作者、教学管理者关心的问题。运用增值性评价破解了这一难题。将教师业务考核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很容易看出教师的水平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我们抽取了教师业务考核成绩及所执教班级的成绩,将教师考核的位次与所执教班级学生平均成绩的位次对比、教师考核的位次与所执教班级学生优秀率位次对比(图略),结果表明,学生的整体成绩与教师的业务素养有一定关系,虽非绝对因素,但优秀生的培养与教师的良好业务素养关系密切。

我推荐的书

《魅力课堂———激趣艺术》,余文森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让学生灵性成长》,严育洪、管国贤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数学思维方法》,王宪昌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高校音乐教育数字化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优势,措施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全国各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优秀的传统音乐教学合理引入了多媒体、网络、MI-DI技术后,会使教学效果相得益彰,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高校音乐数字化教育的历史前提

以前,普通高校教师教学模式十分老化,相当多的院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依然沿用古老、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几盘老磁带,教师讲,课堂学生听的少,能听到的也只是单调的钢琴,缺少交流。以传统的和声教学为例,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面对乐谱大多很难在心中形成音乐形象,靠钢琴视奏,因为题量大,学习时间紧,也只能一带而过,支离破碎,很难每题都做到完整。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面对乐谱,脑袋里的音乐形象被斯波索宾的条条框框所替代。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也只能用条条框框的语言来描述丰富变化的和声。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忘记:任何语言在音乐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有时甚至显得多余。但他无能为力。恶性循环就这样被写成了历史。在这段历史上.有无数的学子失去了对和声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对和声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这无疑已经给他们的深入学习音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音乐数字化教育的优势

1、领域更广

目前,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大量进入家庭、机关和学校,多媒体计算机在人们的学习娱乐、机关办公和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界,许多音乐院系把电脑音乐系统和多媒体电脑结合起来,构成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是多媒体电脑与电脑音乐系统的结合,把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功能与音乐设备、音乐软件相结合,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方式展示音乐教学内容,数字技术更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产业等各个领域之中,对音乐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功能更强

数字技术对音乐存储、传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音乐编辑制作软件。可以极大地方便作者的修改和创作,而且在节奏、音色上可以量化统一,避免人为过失造成的错误施教。而学生们也可以更自由地通过音乐软件熟悉掌握音乐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3、更贴近大众

以前我们所拥有的大量音响资料中,有不少是以磁带、录像带为载体,它们采用模拟手段记录声音信号.这些资料经长期使用,在放音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一旦这些噪音叠加在声音信号上,会使音质劣化,影响声音的正确表达,影响听者的情绪。现代人采用数字音频技术把模拟信号经音频卡处理成数字信号,录入电脑,再经过音频编辑,降噪处理,把它们以.wav、.wma或.mp 3等数字音频格式保存下来,最终可将它们刻成CD保存,也可随时在电脑中点击播放。因此数字技术在深入音乐管理、音乐教学的同时,也正逐步走向大众,使高保真的音乐与人们随身相伴。

三、数字化革命的具体实施

1、视唱练耳自修听力教室的建立

建立视唱练耳自修听力教室是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前提。最简单的配置就是一台电脑加上M IDI键盘。MIDI键盘可以是电子合成器或带MIDI接口的电子琴、数码钢琴。用作专门音乐教学的多媒体电脑、声卡应尽量专业些。要使声音质量真实还原,可以配置较好的话筒(如SHURE)、功放、音箱(杜希3.1型)等。另外,视频分配器可将电脑或DVD机的图像在电视机或大屏幕上投影再现,适合集体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再添置几台数码钢琴,供集体课或兴趣小组学习用。

2、寻找多种渠道,建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1)网上下载

可以从因特网上把一些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及各种素材资源,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网址加入专门的收藏夹,如洪啸音乐教育网站(主要栏目有音乐交流、音乐资源精品、艺术教育专栏、音乐知识集锦等)、百度音乐网站(可通过百度搜索到体裁各异的多种音频格式的音乐作品及相关歌词,较为快捷)、古典音乐网站(该站点有古典快讯、音乐家及其作品介绍、乐团介绍、唱片评论等栏目)、中音网(一个综合性音乐技术网站,重点介绍MIDI制作技术、数字音频技术及相关产品)等。

(2)制作和运用教学软件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制作工具,常用的有Powerpoint和Authware软件制作实用性较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融入教学资源库中即时调用,也可直接运用现有的音乐教学软件,如视唱练耳软件《Ear Master》等。

(3)合理运用各种专业音乐软件

制作软件首推cakewalk/sonar。这是一款非常专业的音乐编辑软件,界面清晰,操作简单,可以通过外部MIDI设备,完成音乐制作的全过程。运用它可以让学生了解乐器的音色、和声的编配、旋律的走向、节奏的组合、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变化、力度的强弱,用于课堂教学非常直观而生动。并可结合使用一款功能强大的音频编辑软件Samplitude及一款强大的自动伴奏软件Band in A Box,使音乐制作效果更佳。

3、结合网络和数码乐器,开展网络教育

网络,指将几台计算机通过网络适配卡、网络传输线等硬件,以及网络操作系统的软件连接而成的一个系统。通常网络按照区域大小,可分广域网(WAN)、中型网(MAN)和局域网(LAN)三种。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既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又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难题。现代远程音乐教育的优势在于:共享“名校、名师、名课”等优质教学资源,突破音乐教育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平等性;广泛性。

应该说,在人类跨入21世纪后,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历史赋予教育新的机遇。同时随着网络、MIDI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音乐教学必将使传统的音乐课堂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丰富的课堂视听、规范的课堂内容、统一的课堂进度将是这一革命显而易见的阶段性成果。我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音乐教育应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音乐制作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数字化教学手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使高校音乐教育朝着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杨莉:《论高校音乐教学面临的数字化变革》[J].江西: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6).

[2]孟令红:《周淑媛.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数字化革命》[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6).

[3]黄米:《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化音乐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20).

[4]朱峰、邢英莺:《浅谈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1).

[5]石娜:《数字化音乐教育技术探讨》[J].何难教育学院学报,2006(2).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篇11

【关键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线教育;数字教材;教育资源数据库

【作者单位】赵晓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的教育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而占据了出版业半壁江山的教育出版,不得不面对互联网与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教育出版数字化等问题。近几年来,我国传统的教育出版社凭借自身优势,纷纷施展拳脚,积极进行教育出版的数字化探索,转型之路日渐明朗。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鉴于技术壁垒高、风险大,缺乏试错、容错、纠错机制等原因,大部分出版社选择了“借船出版,合作共赢”的发展途径,其中亦不乏勇于创新,大胆自建平台者。无论是自我摸索,还是借船出海,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都可以根据数字资源的具体用途以及适用对象,归为数字教材出版、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数据库建设几种形式。

一、在线教育平台融合共建之路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全球的在线教育方兴未艾,而在我国,其火热程度不言而喻。2016年3月,百度发布了《2016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的在线教育规模高达1610亿元,可见“蛋糕”的分量之大。

毋庸置疑,对于教育出版机构而言,在线教育是一块无比诱人的蛋糕,但与此同时,若想参与其中,所面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鉴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专业人才的不足,盈利模式相对不够成熟,短期难以营利的现实,大多教育出版机构选择在技术上以外包开发为主,内容以出版社自有资源为主,进军在线教育领域。教育出版社这一类合作形式的产品主要以传统教育出版物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为主。如山西教育出版社近年来虽然并未大张旗鼓地进入数字出版,但一直密切关注,跟进互联网增值服务,其与西安博创软件有限公司合作的“导学号”产品,拓展了该社教辅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他们在纸质的教辅图书中加入数字代码,只要学生在手机上安装导学号APP,将每一道题背后的数字输入其中,就能够快速地获取该题的详细解答信息。目前山西教育出版社与西安博创软件有限公司已经通过教辅图书《学业观察》达成了合作,效果显著。

相比之下,虽然高校出版社的在线教育平台不如K12、语言教育等火热,但在这场互联网风暴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版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主要聚焦优势学科,重点布局在线教育平台。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智学苑”就是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平台的典型代表。“智学苑”包括智能教学、高级智能教学、学习辅助、学习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充分整合了教材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资源,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帮助高校师生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此外,还有南开大学出版社的“数字教室”“南开教育云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智慧职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医考在线”等。

二、细分专业领域的数字教材建设之路

数字教材的多媒体融合建设是教育出版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在K12以及职业教育、语言教育领域,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电子课本,可以说是走在了数字教材出版的前列。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教材出版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优质资源,在数字技术日渐成熟的当下,其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依据市场需求开发了一系列智能化的电子书。电子书包含数字工具类、学习服务类、媒体延展类以及数字阅读类四大类,涵盖大众阅读、少儿教育、文化教育、语言学习等多个专业领域。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学习服务类电子书,编辑将原本厚重的纸质教材数字化,装入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终端里,方便使用者随时随地使用。该电子书不仅涵盖了纸质图书的完整内容,还特别强化了练习、模仿、对比等学习功能。此外,其媒体延展类电子书,不仅可以让使用者一边看一边听,还可以依照知识特点和阅读需求,将文字、图像、视频以及音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让使用者可以随文跟读,有助于他们独立学习。

在高等教育出版领域,数字教材的建设也非常受重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的“M+Book”,可以说是新型的传统出版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出版呈现方式。M+Book即Mobile Multi-Media Book,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以及图像识别技术,将纸质出版物与移动终端的多媒体素材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可以实现泛在学习(U-Learning)。这是一种新型的出版形态,当读者拿到纸质出版物时,只要利用手机下载安装APP,然后扫描图书上的相关图文,就能够通过三维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灯光、材质、物理属性的原生三维格式等内容实现交互学习。除了AR与图像识别技术, M+BOOK还借鉴了游戏引擎,运用了增强现实技术,完全支持交互式三维图像的展示。比如,在《电力机车制动机》中空气制动阀一章的阀体部分,读者通过扫描纸质图书上的图案,就能在手机屏幕上显示三维模型,还可以拆分、组合相关的零部件,360度查看其具体构造。

围绕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布局,进而抢夺细分专业领域的数字出版市场,这是目前教育出版遭遇数字化转型尴尬之后的破局之策。

三、教育资源数据库的垂直差异化建设之路

在教育出版的转型道路上,教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也是众多出版社选择的路径。教育资源数据库一般是依托数字化教材而产生的,属于专业的数据库,具有强大的语义分析、知识发现、内容重组等功能。在多年的教育出版发展中,出版社积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分布于不同的领域,如何将它们用好、用活,走好差异化的道路,成为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升级时重点考虑的方向。

教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同样是基于各大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寻找细分板块,从差异化方向切入。在高等教育出版领域,这类垂直差异化的数据库建设成果颇为突出。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专业数据库+解决方案”是其探索数字出版的重要方向,也是出版社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转型成功的基石。上海交大社历时三年,开发了“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该库是一个数据库产品,此外还是可以向同类文献资源客户提供独立数据库的出版云平台系统。

nlc202309081713

在K12教育领域,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化题库、教学微视频库以及助教资源库非常值得出版同仁借鉴。苏教社认为,当前的电子教材、数字化备课资源、微视频、题库等,普遍缺乏真正的优质资源,因此,他们也将自身定位为资源提供商。早在2010年,苏教社就做出了教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重要部署,并非常注重资源建设工作的模式创新和质量管理,保证教育资源的优质性,以吸引和留住用户。2013年,苏教社又配套苏教版的9种教材,启动了专门辅助教师备课授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设计以及课件PPT等资源,总量达到了2800个课时。与此同时,苏教社为了配套教辅书数字化改造建立了教学微视频库,其微视频内容包括题目讲解、知识点讲解、知识拓展等。目前,苏教社的微视频数量已经达到了1000多个,在助推数字化建设的同时,也提高了传统出版的市场竞争力。在题库的建设上,苏教社边建设、边使用、边销售,不断完善题库建设,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68万道题的建设,并完全能够实现商用。苏教社计划于2017年完成高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共100万道题目的入库建设,进而实现基础教育题库的全方位覆盖。在数据处理上,题库中成千上万道题目彼此间可以实现有效的关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迅速配置发布题目,还可以满足用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使用需求,如进行课时训练、单元测试、自考模拟等。

无论是借船出海寻求合作,还是发挥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数字教材,或是充分整合垂直领域的资源优势建设大型教育资源数据库,都只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出版社想要成功转型,就必须开发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业化产品。深入理解学生、老师及家长等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构建一个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教育服务系统,这才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最务实有效的路。

[1] 谢敏.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实施难点及应对措施[J] .科技传播,2015(19) .

[2] 叶奕.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与出路[J] .出版参考,2013(17) .

[3] 李茹.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社的战略变革[J] .编辑之友,2014(12) .

[4] 王亮.数字时代国内教育出版的困境与出路[J] .出版广角,2011(3) .

[5] 李朋义.回顾与展望:数字时代的教育出版[J] .中国编辑, 2014(5) .

构建数字化教育教学信息空间 篇12

构建全面管理的信息空间

我校努力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把校内人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从繁杂的日常教务活动中解脱出来, 用技术创造一个开放的管理氛围, 一个动态的文化环境, 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拉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我校自主研发了新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新座标”数字校园系统。平台中的“校务办公”已开发实施了以下几大功能模块。

我们以这个平台构建起学校全面管理的信息空间, 使得综合教务管理、科研与学生管理、人事管理、校内信息流转与办公自动化等各个方面在网络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协调, 从而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更便捷的沟通, 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使学校的管理规范化、自动化, 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构建德育文化的信息空间

育人是学校德育乃至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所在。网络作为最快速发展的媒体, 已使整个校园文化、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 我们综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人文精神等要素, 形成了全方位的校园文化与德育空间环境, 既突出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动态校园文化, 同时又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 拉近师生间的交流, 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更为关键的是, 让学生在这样的信息空间中, 培养良好的德行情操。

为了配合德育工作, 我校网站设立了多个相应频道, 定位明确, 且同属一个强大细致的后台管理发布系统。网站的所有资讯由全校师生共同发文, 共同建设。某个教研组开展了课例研讨活动, 组内教师就立即主动撰写报道, 将这一讯息图文并茂地对外发布。一篇篇报道传递积极进取的精神, 展示敬业精业的风采, 折射睿智深邃的思考, 引领学校孕育积极向上的评价文化。

网站还设定多个特定的功能中心, 一方面为师生提供相应的服务, 另一方面将德育无痕地融于其中。例如, “图档中心”是全校教师收集的学校所有活动的照片。这些照片以一个个真实的瞬间, 生动地记录着学校的发展足迹, 是学校历史的最好见证。“视听中心”则是将校园电视与网络整合为一体, 丰富了学校文化。

正是有了网站“频道”与“中心”构建的德育文化的信息空间, 不仅让我们得以一览学校生活的概貌, 而且有了面向全社会的信息窗口。

构建教育教学的信息空间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 实现了双向的交互、实时的交流、广泛的传播、快捷的数据信息收集等多种功能, 为主动探索、协作交流提供了平台, 也为实施新课程教学评价所要求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自评互评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我校致力于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数字化环境的建设。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让师生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推动学校从传统教学向数字化学习转变,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强有力工具, 促进教育教学信息空间的形成。

目前, 我校“新座标”数字校园系统中的“教学研修”已开发实施了以下几大功能模块。

在课案学案管理中, 我校教师把传统备课教案与制作课件合二为一, 以网络超链接的方式, 把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素材编入学案, 以框架网页的形式予以呈现, 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类生成功能, 在线编辑超文本教案, 组合教学积件、生成在线测试、在线交流……把备课普通的电子化转向网络课程化, 全校共享, 形成全校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师既是资源的使用者, 又是资源的建设者, 大家共同建设, 促使教学资源库更加丰富。

在博客日志管理中, 教师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 将自己日常的教育故事、教学心得、教学设计、生活感悟等上传发表。教师甚至让学生参与其中, 发表相关评论, 实时评价, 进行网上学习、交流、讨论, 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 让全校乃至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 引起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共鸣。

上一篇:用能设备下一篇:中学生的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