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共8篇)
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 篇1
摘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 能使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盎然,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不再难, 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数学教学,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 使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之后, 学习数学就更容易了。但是, 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 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运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 实现信息的多渠道传递,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可以为教育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 静态的画面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 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一年级的“比一比”“钟表的认识”以及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等内容的教学点数字教育教学资源都将书本上静止的图画变得运动起来。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 可以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 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 形象生动的画面, 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 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 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快乐, 让学生主动探究, 积极进取, 从而愿学、乐学和会学。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不再难
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的过程中是否学懂学会, 而这又决定于对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光靠传统的说教, 学生对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抽象内容很难理解掌握, 即使记住了, 也是囫囵吞枣。借助教学点数字教育源服务教学, 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 使学生更快更容易地学好数学。小学生知识有限, 缺少生活经验, 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 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教学点数字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 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 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 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 发展思维能力, 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模拟仿真, 呈现过程, 化抽象为形象,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 变难为易。
三、教学点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 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适时设计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情感状态,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中多种多样的练习设计, 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巩固数学知识。通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中的这些练习, 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使矛盾突出, 有利于学生学习难点的解决, 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点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中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练习, 改变了传统的练习形式单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的缺点, 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 信息反馈及时化,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点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也是小学各学科自身教学改革的要求, 创造性地贯彻新课程标准。教学点数字教育教学项目中运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一模式”教学,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中的学生是发达地区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见识都比山区的学生要广。如果在教学中, 长期让学生只是去模仿电视中的学生, 也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缺乏参与意识, 创新精神就得不到培养。笔者在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时, 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当他们通过电视学懂了知识后, 常常还让他们和电视里面的小朋友“较量”一下。如在一年级的“分类”教学中, 里面的小朋友有好几种分法, 而且学生也学会了这些分法, 就让孩子们自己想一些不一样的分法。如其中的帽子的分法, 有些同学就想出男孩儿带的和女孩儿带的这样两种, 还有的把它分为夏天带和冬天带的等等。在学生汇报了自己学习的结果后, 播放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师生互评, 寻找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中学生的差异, 及时鼓励同学们的不同见解与独到之处,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之, 合理地使用教学点数字教育教学资源, 不仅能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情境中, 学得主动、灵活、有兴致, 并且在身临其境的数学习天地里, 畅想遨游, 在快乐中提高了数学素养, 促进了全面发展。笔者相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教学点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必将以更优的设计为数学教学工作提供更方便和快捷的服务。
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 篇2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一些花种,让他种在自己的院子里,小和尚拿着花种正往院子里走去,突然被门槛绊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种洒了满地。这时方丈在屋中说道“随遇”。小和尚看到花种洒了,连忙要去扫。等他把扫帚拿来正要扫的时候,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把散在地上的花种吹得满院都是,方丈这个时候又说了一句“随缘”。
小和尚一看这下可怎么办呢?师傅交代的事情,因为自己不小心给耽搁了,连忙努力地去扫院子里的花种,这时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小和尚连忙跑回了屋内,哭着说,自己的不小心把花种全撒了,然而老方丈微笑着说道“随安”。冬去春来,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发现院子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他蹦蹦跳跳地告诉师傅,老方丈这时说道“随喜”。
对于随遇、随缘、随安、随喜这四个随,可以说就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在遇到不同事情、不同情况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具有心态就是“随遇而安”。而且,一个人如能不管际遇如何,都保持快乐的心境,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有福气!
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 篇3
1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过程中, 技术起主导作用, 艺术起辅助作用, 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 共同发挥作用。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字媒体领域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艺术修养, 并且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 技术是起主导作用, 艺术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 也正是因为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 导致很多学生缺失艺术素养。除此之外, 很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高校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态度不够严谨,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同时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差, 导致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数字媒体艺术是把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 还要让学生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但是, 相对来说,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较差, 即便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无法用数字媒体展现给大家, 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3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整合的意义
3.1 提升艺术作品的画面感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可以让很多艺术作品的展现成为可能。很多艺术作品在把现实和虚幻结合在一起时, 可以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实现, 提升艺术作品的画面感, 打造出完美的意境, 也可以提高观众观看的热情和积极性。
3.2 缩短艺术的创作周期
传统的艺术作品创作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今, 提高艺术作品的创作效率, 也可以降低创作成本。
3.3 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艺术创作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作品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今,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可以完成更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数字媒体技术操作相对简单, 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设计出自己喜欢的作品。除此之外,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也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4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整合策略
4.1 注重人才培养
目前,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教学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较低。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需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如果艺术创作缺乏灵感, 即便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也无法创作出满意的艺术作品。因此, 要想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除了要应用数字媒体艺术, 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把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结合在一起, 不能出现专业相分离的现象。除此之外,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 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要想提高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高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调查显示,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缺口大概在16万。数字媒体行业市场巨大, 数字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02年, 数字产业的收入为365亿美元, 仅在动画作品上的收入就高达9.1亿美元。日本是动画片的出产大国, 每一年日本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都会增加31万人。如今, 我国政府对数字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导, 艺术为辅, 技术必须和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高校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 高校一定要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这样才能满足数字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 很多高校均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4.2 合理制定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方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数字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今, 数字产业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但是还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实际需求。社会对数字产业人才的要求有两点:一是掌握专业的数字媒体技术, 二是具备艺术创意。当下, 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要求不断提高,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必须不断创新, 提升品味, 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件艺术作品是否让观赏者满意, 关键看作品的创作形式好不好, 作品的思想是否饱满。要想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创作人员可以把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创作过程中, 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在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之前, 一定要结合艺术作品的创作需求, 合理的制定融合方案。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整合, 可以更好的展现出艺术作品的内涵。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可以让很多艺术作品的展现成为可能。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可以缩短艺术作品的创作时间。数字媒体技术操作相对简单, 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设计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到艺术的创作中, 能够创作出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艺术特点。值得注意的是, 将数字媒体技术同数字媒体艺术两者间进行融合时, 需要对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理念进行深入剖析, 这样才能制定合理方案使作品更加突出主题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今, 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 数字媒体产业已经成为国家乃至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国家和相关部门对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 鼓励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教育行业, 很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和数字媒体相关联的课程。数字媒体艺术就是高校新开设的专业, 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整合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鹏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
[2]卢新亮.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塑造与价值实现[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10.
[3]王国瑜.当前壁画艺术在新媒体技术参与下的生态空间[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
[4]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新时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意义 篇4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数字图书馆 (Digital Library DL) , 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 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 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 目前, 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
一、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 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 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 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 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 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 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 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 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 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 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 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 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 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 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 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 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 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发布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 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发布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 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 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三、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 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 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 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 数据储存和管理, 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 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各种载体的数字化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 (包括地图) , 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 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 将这些资料数字化。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 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 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 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 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 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关键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 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 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 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 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加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中, 既要着手于当前, 又要着眼于未来, 统筹兼顾、合理规划。要加强领导对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意识,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软、硬设施的投入。确保自动化、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逐步具备数字图书馆所需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改变服务观念, 提高图书馆诚信度知识经济时代,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特征是“快、广、深”。数字图书馆对用户的服务具体体现在信息的快捷、准确、新颖、广泛和丰富上。传统的、单向的、呆板的、被动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将被现代的、互动的、声情并茂的、主动的服务形式和内容所取代。只有当公众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时, 其诚信度就达到了较高水平, 数字图书馆的各项功能才得以充分发挥。所以, 服务和诚信度是衡量服务体系和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数字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必备理念。
人才培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 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 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各种不同的方式引进人才, 培养人才, 并从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出发, 科学地建立有层次、阶梯形的人才发展模式。与此同时, 在具有人才潜力的基础上, 和相关机构协同合作, 加强数字图书馆各层面的研究, 并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以内容和收藏为中心的研究、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以技术为中心的研究等作为重点, 使数字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 篇5
Digital Intermediate is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intermediate produced by the Laboratory not only because DI is more editorially flexible and fas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way, but also because it is better suited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digital motion pictu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 work flow could be summarized as below: The processed camera negative is first transferred to NTSC or PAL for non-linear editing. Then the selected shots are scanned in high resolution and color corrected. Finally they are recorded back to film. The advantage of DI is that it can create multiple negatives which are used to produce the release prints directly. In this way, the potential quality degrading issues could be completely avoided and the digital mastering be preserved safely.
DI provides a more flexible way for editing, allowing the best digital mastering be selected to generate different format of digital distribution channel (HDTV, SDTV, DTV, DVD and film). Many video masters are produced by transferring an inter-positive with a telecine.
2 Scanning
The first step of digital post production process is to scan the camera negative into digital format.
2.1 Quality of Scanning
When scanning image using DPX, a scanner sees the transmittance of the negative and converts the transmittance to a photographic metric. The conversion is stable with higher resolution. As it takes time for a digital image sensor to capture the negative densities, the image quality could be degraded and noise be increased if the conversion speed is too fast. Generally, 4 frames/second is an acceptable scan speed. In addition, it is a good way to prevent image aliasing by keeping a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of scanner than output format.
Scanning resolution is the key issue when it comes to scanner performance. HDTV is normally sampled with 1920 pixels per line and more often is scanned with 2048 pixels per line currently. For VFX, it scans at 4K resolution (4096 pixels per line). The traditional way to make prints requires IP/IN processes, each reducing the image spatial resolution. DI cuts some inter-processes and therefore, the image looks more real.
Quantization means to translate the continuous range of densities in a negative into discrete digital numbers by a scanner. The bit depth or number of bits per channel determines how many levels can be encoded. In normal condition, 100+ levels can produce a perfectly smooth tonal scale.
The image dynamic range is the range a scanner needs to capture to determine the entire density of the negative. The dynamic range is another important area to ensure the high scanning quality. The change could be made within the dynamic range to meet the creative requirements although some information may not be shown in the final image.
To correctly scanning a negative, a key condition is to calibrate the scanner.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source in the scanner has to be adjusted based on the density of the clear base of the film. Otherwise, some information in the shadows (if the intensity is too high) or in the highlights (if the intensity is too low) could be lost during the scan.
2.2 Format of Scanning
The commonly used file format for film scanning is Cineon developed by Kodak or DPX developed by SMPTE. The format uses 10 bits per channel, which equals 1024 levels, and linearly encodes the densities of the negative above base. The density of DI is about 0.2 lg D heavier than the original negative. When recording the Cineon image on DI film, the densities are shifted by 0.19 lg D.
The formula to convert between negative density and Cineon/DPX code values is:
Density above base=DPX code value/500-0.19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exposure and Cineon/DPX code values is:
DPX code value=95+500×density above base
2.3 Transmittance and Density
Most film scanners use a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or a 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element as image sensor, which both convert light into electric charge and process it into electronic signals. The response of both sensors is related to the transmittance of the film. The transmittance could be converted to density but the conversion function is very steep at high opacity/density values, which means that more code values or more bits are needed in the sensor output than in the final file format and the film transmittance must be sampled with a higher quantization than the density.
It has to be pointed out that what a scanner sees is neither film densities nor scene luminance. It actually sees film transmittance which has to be converted to a photographic meaningful metric. Because of this conversion the internal bit depth needs to be higher than the output bit depth. A scanner should scan with a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than the output format to avoid aliasing.
3 Color Processing
3.1 Color Gamut
The color gamut is the set of colors that can be represented in a media . A different media (digital display, a print film, etc.) has its own color gamut. So, for example, some colors seen in a printed film may not be reproduced on a CRT.
Almost all color systems has three attributes, that is, any color my be described as:
(1)an additive mixture of some amounts of RGB light; or
(2)a subtractive mixture of cyan, magenta, and yellow dyes in certain densities; or
(3)a mixture of lightness, hue, and saturation.
Since there are always three dimensions, it is often called color space.
The Co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 (CIE) has established a family of color spaces, which are used to specify colors independently from the medium in which they are generated. CIEXYZ space is one of those color spaces. The function of CIEXY could be described from the example below: Imagine a specific hue of green appears on a motion picture print film, a computer monitor, and a paper print. The numbers describing the CMY dye densities or the RGB values of that color will be different for each sample. If all three samples look identical to a human observer they will have the same XYZ values assigned to them. So the CIE color spaces are very useful to compare the gamut of different media. A common way to do this is to plot the xy-coordinates of the primary colors in a so called chromaticity diagram. It has to be mentioned that there are always three attributes needed to describe colors. The problem with chromaticity diagrams is that they show only two thirds of the picture. The chromaticity diagram ignores the lightness and can therefore lead to wrong conclusions.
3.2 Color Encoding
There are two methods of image encoding in the DI process. The first one is to scan the original camera negative (OCN) into DPX files. The DPX file is then loaded into a color correction application which transforms the image data and displays the image on a CRT or DLP. After the necessary color correction, the result is saved in DPX files again for recording to film.
Another way is to transfer the film to digital realm with an HD telecine or, alternatively, convert DPX files to video images. Tha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 images are stored on a video device like a disk recorder or a VTR but just means that the images are displayed directly on a monitor or a DLP.
The image data represent colors in the gamut of the display rather than the gamut of film. The colorist then works on the telecine to create a good reproduction. The final color correction is either done during the transfer or a so called best-light transfer is used for further sessions. Finally, the color corrected images have to be transformed into negative densities for recording on film.
3.3 Color Correction
Even the grayscale characteristic of the image is identical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image technically processed by DI, the image color may become aliasing. For example, the color of the grass in some images is too saturated that the object looks like made from plastic because of its green color.
The color correction in log encoded images in DI flow could be easily simulated to the same film laboratory's process. For example, when the printer lights are incremented by 2 points, the exposure of the print film is increased by 0.05 lg E and the print density is increased too. The same result would happen if the density of negative is decreased by 0.05 lg D. So we can simply subtract the equivalent number of code values (500×0.05 = 25) from a DPX file to achieve the same effect. We can also correct the printer in the same way to change the color balance of an image. If the red printer light is incremented by 2 points, it will increase the red-absorbing-that is cyan dye density in the print; the result would be less red or more cyan. Subtracting 25 code values from the red channel of the DPX image will result in the color balance in a very similar way. Because the primary colors of the optical printer are not perfectly selective, large alterations of the printer lights are not so easily represented as digital values. Changing the red printer lights by a large amount will also affect the green-sensitive, magenta-dye-forming layer.
Color correction in the DI process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traditional printer light in film laboratory. In DI, the gradation curves can be bended, hues and saturation can be changed in any way to lighten or darken parts of the image. The possibilities are almost endless. The possible best way is to start with the simple RGB offsets to align lightness and color balance of the shots. This gives the similar results as the colorist would see on a standard print. Another advantage of the primary RGB correction is that it is easily reproducible in any software. Once the basic look of each shot is defined, the RGB offsets can be directly added or subtracted from an image by VFX software packages.
4 Film Recording
The last step in the digital post production is to bring digital images back to negative film by a film recorder, which is used to produce the release prints.
4.1 CRT Film Recorder
A CRT film recorder consists of a cathode ray tube , a color wheel with RGB filters and a camera. An image from the computer is sent to the monochrome CRT, which is photographed once through each of the color filters resulting in a full color image on film.
The CRT internal environment is not bright enough to expose low speed intermediate film, so the CRT film recorder mainly uses the camera negative film for the recording. If the recorded file originates from film, it has already contained grain from the camera negative. The recording will add additional grain when the images are transferred to camera negative again. Also, it is not possible to produce the maximum density encoded in a DPX file, which is 2.046 lg D.
4.2 Laser Film Recorder
The laser can output more energy than a CRT so a laser recorder enables recording on intermediate film in the same speed a CRT recorder can expose the image on camera negative.
Cineon/DPX format is the most common image format in DI. The DPX file is a linear encoding of negative densities. The laser recorder transfers the DPX code values linearly into densities so scanning from film and recording back to film should not alter the tonal characteristic of a scene.
DI output must have the same density range as the negatives made traditionally. It is common practice to use the density produced by the code value 445 as the LAD in the recorded negative. The color correction software in laser recorder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ystem, which ensures that DPX code value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grayscale and color value and produce the expected density on the film.
ARRILASER is the first film recorder which uses solid state laser and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standard. The ARRILASER demonstrates a high level of engineering resulting in a compact, user-friendly, low-maintenance device which maintains outstanding speed, exposure ratings and image quality.
The ARRILASER has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features.
(1)Supports 1920 (HDTV), 2048, and 4096 pixels per line.
(2)Records on intermediate film in 1.7 seconds per frame (with 2K).
(3)Reproduction of the full dynamic range of DPX files (2.046 lg D).
(4)Low-maintenance solid state lasers.
(5)Can record up to 600M image.
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ntermediate (DI)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ethod in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DI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film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chieves having editing, scanning, digital effects, compositing, and film recording working together and brings about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film production.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gradually improvement in marketing, DI will have larger and larger percentage in film production and take the film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to a newer level.
摘要:目前数字中间片(DI)已逐渐取代电影洗印厂制作的传统中间片。在制作DI时,图像扫描成DPX文件格式。扫描仪感应的是底片的透光率,扫描所需的空间分辨率高于输出格式的空间分辨率以避免图像失真。DI有2种不同的图像编码方法;一种是用DPX文件,它表示的是底片密度,预览画面需要显示LUT;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显示图像数据,在记录到胶片上之前,图像数据需要转换成密度值。记录到胶片上时,记录仪应降低M状态的红色格码值数据。如果将印片密度正确转换,则由数字中间底片印制的正片将与原底片印制的正片是相同的。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DI的制作。
关键词:数字中间片,胶片扫描仪,胶片记录仪,色彩处理,密度
参考文献
[1]Kennel, Glenn. Digital Film Scanning and Recording [J]. SMPTE Journal, 1994 ,103 (3): 174.
[2]Steurer,Johannes.Digital Restoration of Fil m-Tasks,Methods Results[C].The 1996 European SMPTEConference on i maging Media,Conference Record,Pa-per Session,Sept.1996,19-21,Cologne,German Sec-tion of the SMPTE.
[3]The Quantel Guide to Digital Intermediate and Discreet'sWhiteoaoer on Digital Intermediate[EB/OL].ht-tp://www.Quantel.com.
数字成语的类型、结构和意义说略 篇6
一、汉语成语与数字成语
汉语成语主要来自古代经典著作、历史和民间故事, 经过长期习用, 已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成语的使用在古代就备受推崇, 元代刘祁在其《归潜志》中论述到对成语的习用 :“四六宜用前人成语, 复不宜生涩求异”。汉语成语中有很多嵌入数字的成语, 如一诺千金、二三其德、朝三暮四、七上八下、百家争鸣、千头万绪、五十步笑百步, 等等, 这些数字成语中的数字很少表示的是确数, 古汉语中的“三、六”通常表示多的意思, “七、八”表示繁杂的意思, “一、十、百”表示突出的意思, 这也延伸到成语当中, 同时成语中数字还能够构成多种类型的修辞格, 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 数字成语实际上是对成语的变通以及古汉语的活用[1]。
二、数字成语的类型和结构
(一) 数字成语的类型
成语的类型除了四字格 (ABCD) , 还有三字格 (如莫须有) 、五字格 (如杯酒释兵权) 、六字格 (如哀莫大于心死) 和七字格 (如置之死地而后生) , 此外还有八字格以及十四字格的,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主要还是以四字格为主。数字成语同样具备多种格式, 如百里才、百步无轻担、一尺水十丈波、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同样以四字格为主, 这里主要分析四字格数字成语的类型 :其一是嵌入一个数字的成语, 这个数字可以嵌入四字格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如一字之师 (A位) , 不二法门 (B位) , 市无二价 (C位) , 表里如一 (D位) , 其中, 嵌入A、C位的较多, 以起到修饰或限制作用 ;其二是嵌入两个数字的成语, 这两个数字可以连续出现, 如三五成群、气象万千, 其中嵌入A、B位置的比较多, 也可以间接出现, 如百发百中、杀一儆百、百里挑一, 其中嵌入A、C位置的比较多 ;其三是嵌入三或四个数字的成语, 如三六九等、一五一十, 这类数字成语相对较少。
(二) 数字成语的结构
数字成语的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短语和合成词基本一致, 主要有并列、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 这里我们只介绍带有两个数字的成语, 通过对数字成语类型的分析, 我们发现这类数字成语的数字多处于A、C位置, 主要作“二二”意义切分, 因此要以并列结构为主, 主谓结构则出现的比较少。并列结构主要分为偏正定中式 (如五光十色) 、偏正状中式 (如千锤百炼) 、“动宾 + 动宾”式 (如一心一意) 、“主谓 + 主谓”式 (如朝三暮四) ;此外, 还有一日三秋等主谓结构和十拿九稳等连谓结构。这类数字成语形成的是一种骈立格式, 前后两部分保持结构一致, 以平声数字口头时很容易再嵌入仄声数字, 从而构造出平仄相对的成语, 比如千方百计[2]。
三、数字成语的表意功能探析
(一)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非数值表意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非数值表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数字表示虚指或代指, 一些数字成语中的数字连用主要表示某种动作或次序的交替重复, 如一唱一和, 这里就是虚指, 还有一些数字连用主要表示两种不同的情况或事物, 如丢三落四, 这就是代指 ;二是数字表示某种关联、夸张强调或对比, 如一穷二白, “一、二”数字的连用表示的就是“穷”与“白”的关联, 如三教九流, “三、九”强调的就是多, 再如九死一生, 通过“九”与“一”来对比“生”与“死”, 形象生死攸关的危急情况。数字成语中数字的非数值表意重在定义某一种属性, 数字本身代表的具体数值的功能则被弱化了。
(二)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转指义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转指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与数字本身数值有关, 即用数字表示强调、夸张之意, 如用“三、六、九”来强调多, 用“百、千、万”来表示夸张, 关于三九表意的问题, 清代汪中在其《述学》中有过阐述 :“三者, 数之成也 ;……九者, 数之终也。……此言语之虚数也。”二是与数字所处语境以及使用者文化背景有关, 即与所修饰和限制的成分以及社会语言文化习俗有关,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转指义到底表示多还是少应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汉民族对“一”有文化认同感, 汉语对“一”的表述比较多, 数字成语中“一”出现得也最多, 在《中国成语大辞典》中, 以“一”起头的成语就是350余条, 同时汉民族又讲究均衡对称之美, 数字成语中通常用有规律的数字连用来表达和谐对称之意, 如四通八达, 而杂乱无章的排列则多表示贬义, 如不三不四[3]。
结论
《汉语成语词典》中收录的数字成语将近600条, 占到汉语成语总数的10% 以上, 同时, 数字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非常高, 因此, 研究数字成语的类型、结构和意义,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杰.含数字成语的语法、语用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 2013.
[2]李亚.汉语数字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及建议[D].重庆大学, 2013.
外语音像资料数字化的意义及方法 篇7
外语音像资料目前已经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工具。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 我国高校开始应用语言实验室以来, 外语音像资料便以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磁盘等为载体被广泛应用和保存,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然而,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语言实验室的数字化、网络化, 使得这些十分宝贵的资料无论在应用上还是在存储上与目前人们所使用的光盘、硬盘、U盘等比起来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弊端。
1. 在应用上。
过去教师备课和学生听音都使用录音机, 因此录音带是不可缺少的存储声音的载体;而现在电脑、网络得到了普及, 人们以MP3、U盘、光盘等作为声音的载体, 无论学生还是老师使用录音机、“随身听”的人越来越少了, 而电脑和网络无论个人还是校园里随处可见。在语言实验课上, 过去音频部分使用录音机、视频部分使用放像机;而现在, 用于外语教学的语言实验室从模拟型逐渐发展成多媒体型、数字型、网络化, 与之配套使用的音像资料载体大多是光盘、VCD、DVD等。虽然有的学校也配备录音卡座和放相机, 但在应用上不如直接在电脑上使用光盘、U盘等更为方便。
2. 在存储上。
录音带和录像带是用磁介质保存声音和图像。磁带在存储上要求温度在10℃-24℃之间, 湿度要求在40%-60%, 这样的条件一般很难保持, 而且在防尘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防止磁带粘连, 一般2至3年就要对不经常使用的磁带进行倒带。即使这样, 保持时间较长的磁带也有退磁的现象, 使声音和图像的清晰度逐渐衰退。而且录像带、录音带的容量与数字化存储的光盘、MP3、U盘等比起来相差很多。一盘录音带存储的声音是60-90分钟, 而一张700M的VCD光盘, 就能存储80分钟, 一张单面4.7G的DVD盘存储537分声音, 现在的MP3、U盘的容量也达到了2个G。
3. 在复制和携带上。
复制一盘60分钟的磁带最快的机器也需要二三分钟, 而且复录次数多了之后, 母盘上的声音和图像信号将逐渐衰减。以数字信号存储声音和图像的光盘和U盘等不但体积小、容量大、携带方便, 而且复制也非常方便。它随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拷贝或刻录光盘, 还可以在网络上传输, 而且其信号不会因拷贝的次数受到影响。
许多学校目前还保存着大批外语音像教学磁带, 但由于应用上的不便利等原因却一直闲置。为了充分利用并保存好这些外语音像资料, 我们应利用新技术对目前的模拟信号所存储的音像资料进行格式上的转换, 即将原来的录音带、录像带为载体的音像资料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数字化, 转换成以光盘、U盘等为载体的音像资料。
二、外语音像资料数字化的方法
1. 音频转换, 即将录音带转成光盘。
工具:一根双头音频转接线, 盒式录音机, 计算机 (配置刻录机) 及刻录软件 (购买或网上下载) 。
方法1: (1) 把双头音频线的两端分别接入录音机输出口和计算机声卡输入口。 (2) 在电脑上打开刻录软件, “单击将录音带转换成光盘”选项, 然后按所显示步骤去做。 (3) 为了制作成音质好的光盘, 在制作过程中打开“编辑音频”, 可对它进行音量和杂音的处理 (这一步也可不做) 。 (4) 点击“刻录光盘”, 即刻录成声音光盘。
方法2: (1) 把双头音频线分别接入录音机的输出口和电脑声卡的输入口。 (2) 依次点击电脑桌面上的“开始”———“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打开了一个小巧的录音界面, 这是WINDOWS系统自带的录音软件。 (3) 播放录音带, 同时点击“录音”软件界面上的录音按钮, 此时可以看到录音软件界面上声波线粗细高低不停地跳动, 说明正在转录。 (4) 录音结束后点击“文件”进行保存, 此时转换的是WAV文件, 即可以保存在硬盘、U盘上, 也可刻录成光盘存储。
2. 视频转换, 录像带转换成VCD或DVD盘。
工具:计算机 (配置刻录机) 、数码摄像机、放像机、视频采集卡、“绘声绘影”或“Premiere”编辑软件。 (1) 将DV带信号输入电脑, 直接刻录成VCD或DVD盘。
方法: (1) 在计算机上安装IEEE1394视频采集卡。 (2) 将计算机上的IEEE1394接口与摄像机输出口连接。 (3) 打开“绘声绘影”或“Premiere”软件, 按所显示步骤进行操作, 直至刻录成光盘。 (2) 利用数码摄像机的数模转换功能将模拟录像带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直接输入到电脑中, 然后刻录成VCD或DVD光盘。
方法: (1) 用数码摄像机配备的A/V连接线将录像机 (VCR) 与数码摄像机连接。单头接数码摄像机的A/V口, 其他三个头分别接录像机的视频、音频输出口, 用i LINK (DV) 线将摄像机与电脑的口相连。 (2) 在数码摄像机的操作菜单的视频项中选择并确认A/V-DV, 在录像机上播放模拟录像带, 通过电脑上相关软件就可以转换。
3. 推荐几个常用的格式转化和编辑软件:
音频格式转换软件:Audio Converter、Converter及金山音频转换器。视频格式编辑与转换软件:绘声绘影和Premiere。这些软件可以在网上下载, 也可以购买。
参考文献
[1]胡志钢等.视音频资料新载体的选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01 (6) .
文书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的意义 篇8
文书档案管理是档案事业的源头, 而档案大多数存在于初始档案中。档案在初始保管的阶段是最具鲜活价值的。然而目前档案管理现代化基本是围绕档案馆或档案室的信息化, 其投入产出与价值发挥的不明朗一直困惑着我们。而档案的价值首先应该在最初始就发挥出来, 如果在档案的鲜活期不能产生效益, 档案移交到档案馆或档案室后再发生效益的可能性就更微乎其微了。
如何提高初始档案的利用效率是摆在当今档案管理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一方面数字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一是归档材料门类不全。二是归档部门不全。三是归档文件材料不完整。四是所在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设备不全, 硬件条件差, 宣传力度不够, 五是其他科室人员档案意识不强参与意识薄弱等方面。如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现代社会新一批档案管理员面前的最迫切任务。
首先我们要先建立一个数字化档案标准体系。其次要构建档案专网。最后要建立档案查阅平台。同时为确保档案专网和查阅平台数字档案资源的安全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要明确规定查阅平台仅集中存储。实行数字档案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上传负责制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要求接入档案专网的终端设备以及移动存储介质必须专网专用, 专人管理。在查阅平台配置安全管理专用服务器, 并在服务器上安装杀毒软件和终端管理系统, 由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负责定期升级病毒库并对接入查阅拼台终端的移动存储介质实行注册准入制。从而保证了档案专网查阅平台的安全性。意义和作用如下:
一、增强档案原件保护
档案数字化管理之后, 能有效的保护文件不被损坏, 及时遇到什么问题还可以用副本来替代, 当然, 副本跟原件一定是不能够保存在一块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出现人为破坏或者自然灾害都可以大大提高档案资料的安全性, 保证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通过数字化手段把一些历史久远且有很高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转化为数字档案, 这样一来档案的使用性将更加安全。
二、提高办公室的工作效率
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能使资料得到及时整理归档, 并迅速提供利用。档案数字化后便可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与服务。与此同时, 档案数字化以后可以实现智能查询功能, 为办公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档案数字化以后, 在任何地方, 只要有PC端的接入, 就能很好的浏览这些档案知识, 方便快捷。
三、提高经济效益
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增加人员和增加办公经费的唯一手段, 使传统的纸质档案资料转为数字化档案, 不仅节约了档案的保管经费和保管空间, 而且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查阅功能, 从而大大节约了办公经费和办公人员。
【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推荐阅读:
大写数字的故事10-16
数字王国的故事350字作文07-30
数字故事培训心得08-22
7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07-22
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小故事09-15
数字金融的意义07-30
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意义论文05-09
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07-05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05-09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