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的意义

2024-07-30

数字金融的意义(共8篇)

数字金融的意义 篇1

反思数字背后的意义

“管理会计的核心不是数字本身,而是让你反思数字背后的意义,从而了解现实。”日前,在第十一届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经济论坛上,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发表了上述观点。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夏大慰教授说,区别于对外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面向企业内部的,是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主要职能是为各种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管理会计的目标包括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合理使用经济资源、调节控制经济活动、评价考核经济业绩等方面。

彼得・圣吉博士指出,就会计领域在西方的历史发展而言,有两种不同的理念,并大致形成两种不同的会计:一种是学习型的,就是管理会计;另一种是投资者加入企业后,为了解委托资金情况与对企业实施控制等而生成的财务会计。

为什么称管理会计为学习型会计呢?彼得・圣吉博士解释道:“所有管理人员都要了解企业的状况到底如何,对于一定的企业发展目标、生产目标等,我们到底做得怎么样,管理会计就是提供‘企业到底怎么样’、‘我们做得怎么样’之类的信息,这就涉及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测评,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评估,也是将管理会计划归学习性领域的原因。”

彼得。圣吉博士指出,在会计领域,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死的数字,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信息怎样形成和使用,关系到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利害得失。因此,管理会计的核心不是数字本身,而是让人反思其背后的意义和信息,管理会计数据需要管理主体内部公众的了解。

同时,彼得・圣吉博士也提出了对会计发展的忧虑:作为学习型会计,管理会计逐渐被财务会计赶下历史舞台。他认为,在20世纪新管理发明-MBA教育中,由于管理会计具体性、个案性而引起教学的麻烦,但财务会计就具有普遍适用性。于是,财务会计成为管理学院中相关内容的主流。而目前管理学院中教的只是财务上的数字,这些MBA出来后,没有任何经验,脑子里面都是数字,却被派到公司里面从事管理,产生目前“管理学院出身的经营管理者从上到下用一些指标来试图控制一个企业”的现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日益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规范以对外报告为主的财务会计,但资本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先进的以对内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我国应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真正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

数字金融的意义 篇2

1 金融仓储的缘起

关于金融仓储的故事, 最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浙江金储创始人童天水年近50岁之际放弃50万的年薪筹款5000万元去创业, 因为“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我已经找到了办法”。在童天水看来,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切入点在于打开银行的动产抵质押授信之门。“金融仓储”就是他找到的那把钥匙, 他也因此获杭州市政府授予“2009年度金融创新奖”。

金融仓储, 是为银行信贷提供第三方动产抵质押监管的专业仓储服务。定位为专业服务于金融业务的仓储活动, 是金融与仓储的交叉创新。

2 金融仓储的创新

金融仓储公司的核心业务有两类:动产 (第三方) 监管业务和标准仓单 (设计) 。

从业务内容来看, 金融仓储公司所从事的仓储金融服务, 并未脱离传统物流仓储行业的范畴。中外运、中储等国内综合性物流仓储公司均在商业银行仓储监管合作单位名录之列。国内第一单仓储金融服务即是1999年由中储与银行合作开展的。据中储网站提供的数据, 截至2010年, 中储质押业务已推广至全国27个省份, 年质押监管规模超过600亿元。

早在19世纪初, 国外仓储金融服务业就有较大的发展并初具规模。20世纪美国颁布了统一的仓单法案, 明确了仓单标准, 建立了社会化的仓单系统, 增强了存货的流通性, 促进了仓储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既然业务内容并非新事物, 如何来理解金融仓储的创新呢?从市场定位、业务模式的角度来看, 或许能够找到解释。

与综合性物流仓储公司相比, 金融仓储公司专注于仓储金融服务领域 (见图1) , 业务关系中的合作银行实质上成为其首要的客户市场, 企业客户也以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为主。围绕银行动产抵质押信贷业务的需求, 设计产品和业务, 为银行实施该类业务创造条件, 以更加主动、专业的姿态介入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之中。

对于银行而言, 动产抵质押信贷业务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动产管理与价值监控。传统模式下, 银行与仓储机构、融资企业形成管理对立面, 仓储机构更易于与融资企业达成一致的利益诉求, 致使银行风险加大;金融仓储模式下, 金融仓储公司以服务银行、外包监管责任为己任, 与银行具有更紧密的市场关系, 理论上没有“失信于银行”的动机 (见图2) 。

2012年起爆发的钢贸危机中, 钢材仓储领域发生了上百起“重复质押、空单质押”等类型的信贷案件, 钢材仓储行业失信行为大大冲击了传统的第三方监管模式, 却给金融仓储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金融仓储将仓储金融服务业务从传统物流仓储行业中分离出来, 转型为金融外包服务商, 是行业分工深化的产物, 其创新意义更多在于以类似银行的监管标准替代非专业性、临时性的管理方式, 重构市场关系、调整业务模式、革新服务理念。

3 金融仓储的业务模式

3.1 动产监管

动产监管是指金融仓储企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 接受货主或关系人 (债权人) 委托, 负责对特定货物的动态监督、控制、管理。金融仓储企业的权利义务由监管协议约定, 一案一议, 个案管理。金融仓储企业可以依约提供动产货物的流量控制管理、存量控制管理和货值控制管理。监管品需具备保值、保质、易变现的基本特性。

以浙江金储的业务流程 (见图3) 为例, 其中移交仓库及货物环节包含着金融仓储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即依据银行的指令对货物价值予以评估;在实施监管环节, 金融仓储企业需结合市场价格行情, 向贷款银行及借款企业出具抵质押品价值动态监控报告, 并对相应的风险进行揭示。同时, 可根据三方协议, 对抵质押品实施最低价值动态“补差”管理。

3.2 标准仓单

一般意义上, 仓单是保管人收到仓储物后给存货人开出的提取仓储物的凭证。我国《合同法》第385条规定:“存货人交付仓储物的, 保管人应当给付仓单。”

对于金融仓储企业而言, 标准仓单除了具有仓单的一般性质以外, 还具有特定的金融服务意义, 对应的业务内容为动产抵质押价值标准设计, 为银行开展动产抵质押贷款业务做好基础服务, 满足其动产价值认定需求。金融仓储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标准仓单, 要充分体现银行的意见, 并获得银行的普遍接受才具有操作意义。

货主委托金融仓储企业保管货物, 经验收合格办妥入库手续后, 由金融仓储企业签发给货主标准仓单。标准仓单集货物存储、仓单交易和仓单抵质押功能于一体, 可以背书转让。金融仓储企业对仓单合法持有人见单付货, 并向仓单持有人提供仓单的咨询、转让、抵质押备案服务, 确保每个交易环节的安全。

标准仓单可用于质押贷款, 亦可以背书交易, 在童天水的事业理想中, 当标准仓单普及, 标准仓单证券化亦可期待。

仍以浙江金储为例来说明标准仓单融资流程 (见图4) 。2009年11月27日, 绍兴县一家纺织企业把价值661万元的白坯布存放到浙江金储自备的青云仓库。浙江金储在对货物进行验收后, 签发了6张标准仓单。企业拿着6张仓单到杭州银行质押申请了6个月期的366万元贷款。到期后, 如果企业及时归还了贷款, 银行就将标准仓单归还给企业, 企业凭标准仓单到青云仓库将货提走;如果企业无法偿还贷款, 银行则可以凭标准仓单将货提走, 也可委托浙江金储按市价将货物变现偿贷。

以上两种业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动产监管下的货物, 企业可以使用, 可进可出, 只要货物的价值始终保持企业贷款时的价值 (最低安全线) 即可;而标准仓单一旦形成, 货物就严格封存。

4 金融仓储的前景

当前国内银行信贷担保方式以不动产抵押、融资性担保企业担保、企业互保为主, 动产抵质押方式起步晚、发展慢。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动产抵质押融资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不到0.5%。

对专注于动产抵质押融资服务的金融仓储公司而言,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发展是有压力的:一方面银行开展动产抵质押信贷的意愿不足, 市场容量有限且拓展难度极大;另一方面金融仓储公司作为新事物, 市场认可接受度较低, 是否能凭借更专业精准的服务从有资历、有口碑的物流仓储企业口中分得一杯羹?甚至分庭抗礼?

当然, 根据发达国家的信贷规律, 动产担保融资是短期贷款的主要方式之一, 约占30%。随着国内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 动产抵质押信贷业务的发展必然有所突破, 金融仓储的市场需求具有想象空间。

在融资性担保公司遭遇重挫、企业互保叠加风险频发、钢材仓储行业面临诚信危机的情况下, 金融仓储的出现获得了各地政府、金融监管机构、银行、企业等多方面的关注, 这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新事物能否把握机遇成长为新兴行业?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游春, 胡才龙.中国金融仓储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1 (2) .

[2]童天水.金融仓储模式:功于银行信贷, 利在中小企业[N].浙江金储报, 2010-5-8.

[3]郭延安.金融仓储业务模式及其风险防范探析[J].浙江金融, 2010 (3) .

重塑金融的意义 篇3

大家都在谈互联网金融,当然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打造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互金行业当前核心的发展战略。那杠杆在哪里?如何撬动互联网金融新的板块?如何重塑变革互联网金融新模式?进入监管元年,互联网+金融+行业或将“涅盘重生”

互联网金融已经渡过了前期发展阶段,开始进入加速创新阶段,呈现出多业态、交叉性和爆发式的特点。目前,在P2P行业发展中,行业演化大部分都来自于资产端,模式迅速转向P2B。P2P从广义上可以理解成为债券众筹,此外众筹还包括捐赠型众筹、产品型众筹、股权型众筹等。

2015年以来,由于淘宝众筹、京东众筹、蚂蚁达客等巨无霸平台相继发力,争抢优质项目和大量投资人,越来越多的草根平台选择走异质化道路,个性化平台不断涌现。依托在线理财拓展新的业务模式,跨界融合、靠衍生业务获利是大势所趋。未来理财服务将是第三方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应运基础好、细分金融需求强烈领域将涌现更多机会和竞争;在应用与服务尚待培育的强金融需求领域,将出现更多精细化的新模式。

“各种类型的理财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面临高收益诱惑,消费者并不太关心资金去向,这反倒是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种跑路行为的出现,都在警示我们保护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成为企业能否防控风险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护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不仅有利于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还将有利于构建和谐金融消费环境、维护金融行业稳定、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场景化产品进入爆发期,让用户更清晰投资资金去向。对于平台来说,要进一步细分市场,如医疗、旅游等。随着监管时代P2P市场的进一步细化,垂直细分领域会涌现出新的参与者,合众金服正在努力创新中。

当下,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落地,行业发展告别野蛮和粗放阶段,将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合众金服未来会积极引领互联网金融行业场景化、智能化趋势,不断寻找新的业务点,改变纯平台经营模式,将投资理财拓展到投资人的消费与生活,打造一个高黏性、有品质的生活、金融生态圈,让互联网金融更“接地气”。

互联网金融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将用户的闲散资金进行保值增值,“聚沙成塔、点石成金”把金融红利真正应用到百姓生活中,以金融的力量促进消费升级,它必会带来更为丰富的业务形态、创新的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参与主体。

在金融市场,互联网阵营经过近几年的深耕与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领地,接下来,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必将改变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大数据、云计算等支撑性技术业已成熟,未来互联网金融必将进入一个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在营销渠道与服务平台之外,互联网开始在金融领域展现更多价值,这种价值转化为全新的发展理念与商业模式,这是想要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下去的银行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内涵;

数字金融的意义 篇4

科学合理的金融管理模式,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业若要规范、高效、科学的发展,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其规范经营的重要支柱。金融管理对金融业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的金融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

因此,必须不断完善金融管理模式,提升金融管理的有序性及规范性,转变陈旧的过分强调对资金的管理,逐渐向全面持续性管理方向转变,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业成为连接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的枢纽,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中的金融管理占据着十分特殊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金融管理模式逐渐突显出诸多的漏洞,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着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必须深入探究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解决策略,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势必会有其客观规律,根据这一特性,开展深入探究、探寻规律,达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目的。金融业的发展必然会遵循某种特定的发展规律,结合经济实际运行情况,随时调整金融管理策略。另外,及时总结收集全球成功的金融管理经验,借鉴成功的金融管理方式,跟随经济发展步伐,随时更新、调整金融管理理念。生产力的发展对管理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随着生产力的转变,管理理念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便充分体现了金融管理为何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因。

2、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金融管理方式的滞后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金融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陈旧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结合近年来频发的金融危机,不难发现,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的漏洞显露无疑,具体体现在: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理念,混乱的外部环境等。面对金融危机金融管理无法准确的预测,无法开展有效的控制。

因此,必须全面优化金融管理,执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其次,金融管理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投资机会逐渐增多,而监管体制的缺陷也逐渐呈现出来,投资者为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利用诸如此类的制度漏洞,开展过激的投资行为,给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的冲击,影响其正常发展。因此,强化金融管理势在必行,完善相关金融监管政策,加强监管力度,为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金融结构的调整,管理系统的优化。

金融环境的改变,促进金融管理的革新。因此,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目的的达成,必须调整金融结构,以创造金融发展环境。首先,法制化金融管理环境的创造,金融管理规范的制定,必须由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及银监会来完成,让金融管理有章可依,实现管理制度化,管理操作流程规范化。其次,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促进金融管理发展,提升金融的开放性,强化金融业各项规章制度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入提供契机。

最后,金融管理体系的创建,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明确各商业银行的中心地位,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管理体系,完善金融管理规范的建设,安全可靠的环境,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金融沟通的便捷性。

2、实施现代化管理,提高金融管理实效性。

现代化企业管理是实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且法人治理结构在金融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法人治理结构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这个平台上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协调运转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功能,因为金融管理中每项决策和策略必须得到彻底的施行,高效的管理水平,卓越的运营模式,促进金融企业效益的提升。

当前,我国不断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但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影响,且我国经济基础也相对薄弱,为提升抵御金融危机的实力,必须创建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现代化金融管理。法人治理机构具有有效性和制衡性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实现现代化金融管理,强化金融企业凝聚力及管理的协调性。法人治理结构的创建,实现现代化管理,有助于提升金融管理决策的有效性,促进金融企业效益的提升,保障企业各项规范制度的实行落实,提升金融管理的实效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金融人才。

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选拨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金融人才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个人素养,高效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丰富的金融管理知识,且灵活运用金融管理知识的能力,对经济发展动态全面掌控。人才的竞争和发展,同样也是金融业的竞争和发展,所以人才选拨机制必须完善,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人才的选拨,调整招聘方式、制定合理的招聘标准,吸纳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精通金融管理知识的人才,聘用后根据其自身优势,合理安排职位,充分挖掘其能力,完善相应奖惩机制,为其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

其次,人才的培养,积极对金融管理人才开展技能培训,金融管理知识的学习,如金融相关的理论知识、管理手段,及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充实其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适应经济发展形势,优化人员配置,实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金融管理对金融业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金融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管理的现代化,金融环境的稳定,决定着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锐.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J].时代金融 (下旬),2015(2)。

数字金融的意义 篇5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数字金融的意义 篇6

充分就业 4% 失业率

2、上市公司:股票型上市公司:资本总额>=3000万

发行股份>=25% 资本总额

资本总额>4亿

向社会公开>10亿

开业>3年,连续盈利,无重大违法行为

债券型上市公司:债券期限>1年

债券发行额>=5000万

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3000万

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6000万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数为2—200人

全体人员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20%

3、面值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应由承销团承销

4、证券公司信息报送制度要求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报送

每月结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报送

5、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公司净资本>=2亿

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净资本限额为3亿

非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净资本限额为5亿 3年以上自营资产管理或投资基金管理人>=5人

定向资产管理单个客户资产净值>=100万

集合限定性,单个客户资产净值>=5万

投资于权益及股票类,不能超过计划资产净值20%

6、证券公司中介介绍(IB)业务:总部5名,营业部2名,期货从业资格

7、直接投资:直投基金负债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

负债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或实缴出资额的30%

8、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2名执业律师,其中5名从事过证券2年 2年,3年

9、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证券资格的条件:成立5年以上,合伙制或特殊的普通合伙制

注册会计师>=200人,执证执业5年以上>=120人

年龄<=65岁

净资产>=500万

累计赔偿限额和职业风险基金之和>=8000万

上一业务收入>=8000万其中审计业务>=6000万

合伙人>=25人,半数以上执业3年以上

10、注册会计师申请资格:取得注会1年,不超过60岁,3年无违法违规

11、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机构条件:同时从事,10名以上从业资格

分别从事,5名以上从业资格

高管>=1人取得咨询从业

注册资本>=100万

12、申请证券评级业务(国债除外):实收资本与净资本>=2000万

高管>=3人,证券从业>=20人,其中3年经历>=10人,注会从业>=3人

5年无刑事,3年无违法,不良

13、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资格3年以上,完成工商变更满1年

注册资产评估师>=30名,3年以上>=20人

净资产>=200万 半数/持股50%以上执业3年以上

3年收入>=2000万,每年收入>=500万

14、证券金融公司从事转融通业务:融通期限<=6个月

货币资金占有应收取保证金>=15% 净资本/风险资本准备之和>=100% 对单一证券公司融资<=净资产的50% 充抵保证金的每种证券余额<=证券总价值15% 每年按税后利润10%提取风险准备金

每一会计结束4个月,报告

每月结束之日7个工作日,月度报告

证券金融公司各类文件、资料保存>=20年

15、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条件:自有资金>=2亿

16、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来源:深沪经手费的20% 中国境内注册证券公司,按营业收入的0.5%--5% 不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的证券公司,每季后10个工作日预缴

17、记名股票可以一次或分次缴纳出资,以募集方式>=35%股份总数

18、普通股东权利:公司重大决策参与权,参加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 10%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19、社会公众股: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25% 公司股份总额超过4亿,向社会公开发行>=10% 20、股票承销不少于10日,不多于90日

21、新股公开发行:持续经营时间3年以上,独立性3年

3个会计净利润>=3000万,现金流量>=5000万或年营业收入>3亿

最近一期期末无形资产<=净资产20% 非公开发行:发行价格不低于20个交易日均价90% 自发行结束之日,12个月内不得转让

控股股东,实际控人,36个月内不得转让

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对象<=10名

22、配股:拟配股股份数量不超过本次配售股份前股本总额的30% 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增发)的条件,最近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6%

23、企业债券品种:短期融资券(<=365天)、超短期融资券(<=270天)

中期票据:偿还余额<=企业净资产40% 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

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券

24、企业发行定价方式利率:不得高于储蓄定期存款的40%

25、中小企业私募债用途灵活,期限比银行贷款长,一般2年

26、国债的投标量限定:利率或利差招标时,标位变动幅度为0.001 甲类成员最低投标限额为当期国债招标量的3% 乙类成员最低投标限额为当期国债招标量的0.5% 不可追加的记账国债,甲类成员最高投标限额为当期国债招标量的30% 可追加的记账国债,甲类成员最高投标限额为当期国债招标量的25%

乙类成员最低投标限额为当期国债招标量的0.5% 单一标位最低投标限额0.2亿 单一标位最高投标限额30亿

投标量变动幅度为0.1亿元的整数倍 甲类成员的最低承销额为1% 乙类成员的最低承销额为0.2%

27、我国金融债券: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4%,近3年盈利且无重大违法违规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已发行尚未兑付金额<=净资产100%

资本充足率>=10%

申请前一年,注册资本>=3亿

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其他1年

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租赁注册>=5亿,汽车>=8亿 近3年盈利

28、我国金融债券操作要求:限额内分期发行每期前5个工作日报中国人民银行

担保要求:商业银行不强求,财务公司能力决定

金融租赁成立不满3年,需担保

信用评级:每年

发行人在核准60个工作日内发行,结束后10个工作日报告发行情况

29、商业银行次级债务: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含)

保险公司次级债务:在偿还次级债务本息后偿付能力充足率>=100%,募集人偿付本息 证券公司次级债务:2年(含)以上为长期次级债券 3个月—2年为短期次级债券 短期次级债券不计入净资本 30、混合资本债券:期限15年,10年内不可赎回

31、公司债券:最近1期未经审核的净资产额合规

最近3个会计实现平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1年利息

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1期净资产40% 不得再发行情况:36个月内会计文件虚假

32、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债券总面值<=自有净资产

累计债券余额<=企业净资产40% 期限不低于1年

自中国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12月内首发,24月内发完

募集说明书自签署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

分期发行,每期发完5个工作日内报证监会

33、短期融资融券:每周召开一次注册会议,5名注册会员参加,会议前2个工作日文件

两名(含)以上不同意,不接受

交易商协会出具《接受注册通知书》,有效期两年

两个月首期发行,后续提前2个工作日备案更改,6个月重新提交

34、中期票据:注册之日起3个工作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一次性纰漏发行计划

35、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任一企业偿还余额不超过净资产40% 任一企业募集资产不超过2亿

单支集合的注册金额不超过10亿

36、证券公司债券发行条件:最近1期未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10亿 2年内为重大违法违规 注册资本1000万或审计净资产2000万

发行规模:累计发行的债券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额40% 公开发行债券每份面值100万

定向发行每份面值50万

担保:公开发行债券的担保额应不少于债券本息总额

定向发行债券的担保额应不少于债券本息总额50% 期限:最短1年

承销:承销或自行组织的销售,销售期<=90日

37、证券公司次级债券:长期次级债券净资本<=净资本50%

38、证券公司债券发行的申报程序:发行申报:最近3年和最近1期财务会计报告

实际发行面额>=5000万

定向发行可采取协议方式转让,最小转让单位>=50万

39、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为中国境内项目或企业提供贷款和股本资金10亿美元

提交材料:近3年审计财务报告及附注 40、远期交易:最长不超过365天

回购交易:通常只有24小时,超短期

期货保证金合约价:5%--10%

41、投资标的: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的为债券基金 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的为股票基金

以货币为对象,期限通常为1年以内

合规金融工具:现金,1年以内银行存款,债券回购,中央银行票据

剩余期限在397天(含)债券、资产支持证券

不得投资工具:股票,可转换债券,剩余期限超过397天债券,流通受限

信用等级在AAA债券,A-1级以下(含)短期融资债券

规定:投资于同一公司发行短期企业债券比例<=基金净资产10% 存放于具有托管资格同一商业银行存款<=基金净资产30% 存放于不具有托管资格同一商业银行存款<=基金净资产5% 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正回购资金余额<=基金净资产4% 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超过180天

42、资源配置:偏股型:50%--70% 偏债型:20%--40% 股债平衡型:40%--60%

43、募集方式:私募:特定的投资者,非公开募集应向合格投资者募集<=200人

44、基金管理人资格:注册资本>=1亿,最近3年无违法记录 更换:6个月内选出新的

45、证券投资基金的费用:1,管理费:认股权证1.5%--2.5% 股票1%--1.5% 债券0.5%--1.5% 货币市场0.25%--1% 香港债券0.5%--1.5% 香港股票1%--2% 美国为1%左右 台湾为1.5% 2,托管费:规模大,托管率低,基金托管年费率0.2%左右 3,运作费:发生费用>基金净额十万分之一,采用计提或待摊

方式计入基金损益

数字金融的意义 篇7

Digital Intermediate is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intermediate produced by the Laboratory not only because DI is more editorially flexible and fas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way, but also because it is better suited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digital motion pictu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 work flow could be summarized as below: The processed camera negative is first transferred to NTSC or PAL for non-linear editing. Then the selected shots are scanned in high resolution and color corrected. Finally they are recorded back to film. The advantage of DI is that it can create multiple negatives which are used to produce the release prints directly. In this way, the potential quality degrading issues could be completely avoided and the digital mastering be preserved safely.

DI provides a more flexible way for editing, allowing the best digital mastering be selected to generate different format of digital distribution channel (HDTV, SDTV, DTV, DVD and film). Many video masters are produced by transferring an inter-positive with a telecine.

2 Scanning

The first step of digital post production process is to scan the camera negative into digital format.

2.1 Quality of Scanning

When scanning image using DPX, a scanner sees the transmittance of the negative and converts the transmittance to a photographic metric. The conversion is stable with higher resolution. As it takes time for a digital image sensor to capture the negative densities, the image quality could be degraded and noise be increased if the conversion speed is too fast. Generally, 4 frames/second is an acceptable scan speed. In addition, it is a good way to prevent image aliasing by keeping a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of scanner than output format.

Scanning resolution is the key issue when it comes to scanner performance. HDTV is normally sampled with 1920 pixels per line and more often is scanned with 2048 pixels per line currently. For VFX, it scans at 4K resolution (4096 pixels per line). The traditional way to make prints requires IP/IN processes, each reducing the image spatial resolution. DI cuts some inter-processes and therefore, the image looks more real.

Quantization means to translate the continuous range of densities in a negative into discrete digital numbers by a scanner. The bit depth or number of bits per channel determines how many levels can be encoded. In normal condition, 100+ levels can produce a perfectly smooth tonal scale.

The image dynamic range is the range a scanner needs to capture to determine the entire density of the negative. The dynamic range is another important area to ensure the high scanning quality. The change could be made within the dynamic range to meet the creative requirements although some information may not be shown in the final image.

To correctly scanning a negative, a key condition is to calibrate the scanner.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source in the scanner has to be adjusted based on the density of the clear base of the film. Otherwise, some information in the shadows (if the intensity is too high) or in the highlights (if the intensity is too low) could be lost during the scan.

2.2 Format of Scanning

The commonly used file format for film scanning is Cineon developed by Kodak or DPX developed by SMPTE. The format uses 10 bits per channel, which equals 1024 levels, and linearly encodes the densities of the negative above base. The density of DI is about 0.2 lg D heavier than the original negative. When recording the Cineon image on DI film, the densities are shifted by 0.19 lg D.

The formula to convert between negative density and Cineon/DPX code values is:

Density above base=DPX code value/500-0.19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exposure and Cineon/DPX code values is:

DPX code value=95+500×density above base

2.3 Transmittance and Density

Most film scanners use a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or a 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element as image sensor, which both convert light into electric charge and process it into electronic signals. The response of both sensors is related to the transmittance of the film. The transmittance could be converted to density but the conversion function is very steep at high opacity/density values, which means that more code values or more bits are needed in the sensor output than in the final file format and the film transmittance must be sampled with a higher quantization than the density.

It has to be pointed out that what a scanner sees is neither film densities nor scene luminance. It actually sees film transmittance which has to be converted to a photographic meaningful metric. Because of this conversion the internal bit depth needs to be higher than the output bit depth. A scanner should scan with a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than the output format to avoid aliasing.

3 Color Processing

3.1 Color Gamut

The color gamut is the set of colors that can be represented in a media . A different media (digital display, a print film, etc.) has its own color gamut. So, for example, some colors seen in a printed film may not be reproduced on a CRT.

Almost all color systems has three attributes, that is, any color my be described as:

(1)an additive mixture of some amounts of RGB light; or

(2)a subtractive mixture of cyan, magenta, and yellow dyes in certain densities; or

(3)a mixture of lightness, hue, and saturation.

Since there are always three dimensions, it is often called color space.

The Co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 (CIE) has established a family of color spaces, which are used to specify colors independently from the medium in which they are generated. CIEXYZ space is one of those color spaces. The function of CIEXY could be described from the example below: Imagine a specific hue of green appears on a motion picture print film, a computer monitor, and a paper print. The numbers describing the CMY dye densities or the RGB values of that color will be different for each sample. If all three samples look identical to a human observer they will have the same XYZ values assigned to them. So the CIE color spaces are very useful to compare the gamut of different media. A common way to do this is to plot the xy-coordinates of the primary colors in a so called chromaticity diagram. It has to be mentioned that there are always three attributes needed to describe colors. The problem with chromaticity diagrams is that they show only two thirds of the picture. The chromaticity diagram ignores the lightness and can therefore lead to wrong conclusions.

3.2 Color Encoding

There are two methods of image encoding in the DI process. The first one is to scan the original camera negative (OCN) into DPX files. The DPX file is then loaded into a color correction application which transforms the image data and displays the image on a CRT or DLP. After the necessary color correction, the result is saved in DPX files again for recording to film.

Another way is to transfer the film to digital realm with an HD telecine or, alternatively, convert DPX files to video images. Tha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 images are stored on a video device like a disk recorder or a VTR but just means that the images are displayed directly on a monitor or a DLP.

The image data represent colors in the gamut of the display rather than the gamut of film. The colorist then works on the telecine to create a good reproduction. The final color correction is either done during the transfer or a so called best-light transfer is used for further sessions. Finally, the color corrected images have to be transformed into negative densities for recording on film.

3.3 Color Correction

Even the grayscale characteristic of the image is identical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image technically processed by DI, the image color may become aliasing. For example, the color of the grass in some images is too saturated that the object looks like made from plastic because of its green color.

The color correction in log encoded images in DI flow could be easily simulated to the same film laboratory's process. For example, when the printer lights are incremented by 2 points, the exposure of the print film is increased by 0.05 lg E and the print density is increased too. The same result would happen if the density of negative is decreased by 0.05 lg D. So we can simply subtract the equivalent number of code values (500×0.05 = 25) from a DPX file to achieve the same effect. We can also correct the printer in the same way to change the color balance of an image. If the red printer light is incremented by 2 points, it will increase the red-absorbing-that is cyan dye density in the print; the result would be less red or more cyan. Subtracting 25 code values from the red channel of the DPX image will result in the color balance in a very similar way. Because the primary colors of the optical printer are not perfectly selective, large alterations of the printer lights are not so easily represented as digital values. Changing the red printer lights by a large amount will also affect the green-sensitive, magenta-dye-forming layer.

Color correction in the DI process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traditional printer light in film laboratory. In DI, the gradation curves can be bended, hues and saturation can be changed in any way to lighten or darken parts of the image. The possibilities are almost endless. The possible best way is to start with the simple RGB offsets to align lightness and color balance of the shots. This gives the similar results as the colorist would see on a standard print. Another advantage of the primary RGB correction is that it is easily reproducible in any software. Once the basic look of each shot is defined, the RGB offsets can be directly added or subtracted from an image by VFX software packages.

4 Film Recording

The last step in the digital post production is to bring digital images back to negative film by a film recorder, which is used to produce the release prints.

4.1 CRT Film Recorder

A CRT film recorder consists of a cathode ray tube , a color wheel with RGB filters and a camera. An image from the computer is sent to the monochrome CRT, which is photographed once through each of the color filters resulting in a full color image on film.

The CRT internal environment is not bright enough to expose low speed intermediate film, so the CRT film recorder mainly uses the camera negative film for the recording. If the recorded file originates from film, it has already contained grain from the camera negative. The recording will add additional grain when the images are transferred to camera negative again. Also, it is not possible to produce the maximum density encoded in a DPX file, which is 2.046 lg D.

4.2 Laser Film Recorder

The laser can output more energy than a CRT so a laser recorder enables recording on intermediate film in the same speed a CRT recorder can expose the image on camera negative.

Cineon/DPX format is the most common image format in DI. The DPX file is a linear encoding of negative densities. The laser recorder transfers the DPX code values linearly into densities so scanning from film and recording back to film should not alter the tonal characteristic of a scene.

DI output must have the same density range as the negatives made traditionally. It is common practice to use the density produced by the code value 445 as the LAD in the recorded negative. The color correction software in laser recorder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ystem, which ensures that DPX code value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grayscale and color value and produce the expected density on the film.

ARRILASER is the first film recorder which uses solid state laser and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standard. The ARRILASER demonstrates a high level of engineering resulting in a compact, user-friendly, low-maintenance device which maintains outstanding speed, exposure ratings and image quality.

The ARRILASER has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features.

(1)Supports 1920 (HDTV), 2048, and 4096 pixels per line.

(2)Records on intermediate film in 1.7 seconds per frame (with 2K).

(3)Reproduction of the full dynamic range of DPX files (2.046 lg D).

(4)Low-maintenance solid state lasers.

(5)Can record up to 600M image.

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ntermediate (DI)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ethod in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DI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film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chieves having editing, scanning, digital effects, compositing, and film recording working together and brings about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film production.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gradually improvement in marketing, DI will have larger and larger percentage in film production and take the film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to a newer level.

摘要:目前数字中间片(DI)已逐渐取代电影洗印厂制作的传统中间片。在制作DI时,图像扫描成DPX文件格式。扫描仪感应的是底片的透光率,扫描所需的空间分辨率高于输出格式的空间分辨率以避免图像失真。DI有2种不同的图像编码方法;一种是用DPX文件,它表示的是底片密度,预览画面需要显示LUT;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显示图像数据,在记录到胶片上之前,图像数据需要转换成密度值。记录到胶片上时,记录仪应降低M状态的红色格码值数据。如果将印片密度正确转换,则由数字中间底片印制的正片将与原底片印制的正片是相同的。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DI的制作。

关键词:数字中间片,胶片扫描仪,胶片记录仪,色彩处理,密度

参考文献

[1]Kennel, Glenn. Digital Film Scanning and Recording [J]. SMPTE Journal, 1994 ,103 (3): 174.

[2]Steurer,Johannes.Digital Restoration of Fil m-Tasks,Methods Results[C].The 1996 European SMPTEConference on i maging Media,Conference Record,Pa-per Session,Sept.1996,19-21,Cologne,German Sec-tion of the SMPTE.

[3]The Quantel Guide to Digital Intermediate and Discreet'sWhiteoaoer on Digital Intermediate[EB/OL].ht-tp://www.Quantel.com.

就业率:关注数字背后的意义等 篇8

为什么“就业率”指标会在众多与高校办学相关的数据中“脱颖而出”,成为众矢之的?笔者揣测有这样一些可能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好找”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然而各高校的就业率数据却一路坚挺,两者之间的反差不免让人心生疑窦。二是高校作为传播知识、追求真理的神圣殿堂,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哪怕只是极个别单位,从人们的心理层面来说,都让人难以接受和反感。三是学生、学校、统计部门似乎都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愤怒,明明还在就业市场上寻找未来,那边却已经“被就业”;学校委屈,辛辛苦苦汇总数据统计上报,那边质疑声却此起彼伏;统计部门尴尬,规则明确要求严格,那边却屡出状况,问题不断。

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从主管部门的角度来说,对于就业情况的统计,可以了解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为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的调控提供依据;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助于了解学校培养了“什么人”,与学校确立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否一致,进而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报考时选择学校和入学后确立目标的重要导向。当前,就业率数据难免龃龉,恐怕还是“功利”二字在作祟,因学校的声誉、办学的成效、资源的获得都与这样一个数字有或多或少的“利害关系”。人们必然带着“批判精神”和“审慎态度”来关注和研究它。当务之急,就业率的去功利化很有必要。

加强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有很多办法。比如统计时间,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在毕业时可能尚未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目标,第一份工作只是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的体验与尝试,相比于此时的就业情况,一年后的数据或许更能反应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对于学生毕业后3~5年的职业发展情况跟踪,则更能有效反映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轨迹和特点。但这些只是皮毛,属于“技术”改进的问题。事实上,这样一个与多方利益攸关的数据,理应由第三方来出具。目前在就业率统计上高校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一点本身就是荒唐的。引入第三方无疑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高职“注册入学”不要流于表面文章

高志

于今年8月公布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江苏高招将进行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将施行“注册入学”。而9月28日《南京日报》报道:招生状况不尽如人意的民办高职院校可能将率先实行这一制度。

在欧美发达国家,“注册入学、申请人学”招生方式早已成熟,即大家熟悉的“宽进严出”,意在提高公民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普及大学教育,让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继续发展,有特长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一般素质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经成熟的“注册入学”制度不同,江苏高职尝试“注册入学”的出发点还是立足于招生困境中暂时扩大生源,但客观上促进了教育公平性的实施,使更多人有学可上。借鉴西方国家模式,如果将高职“注册入学”改革放到高教改革的大局考虑,它是高校逐渐由买方走向卖方市场化过程中的一项尝试,或许能够成为高教改革的一个创举。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丰富、扩招的继续施行,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将出现生源不足、相互争夺生源的状况,民办高职现在的招生困境可能就是不久的将来其他高校的模板,所以高职院校的改革应站在更高的基点上,全方位考查招生细则、管理制度,用人制度、课程体系、就业渠道等环节的创新建设,汲取欧美教育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为将来的高校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具体到这项尝试,笔者认为此次改革应该着重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切勿急躁,应该从招生管理、就业各个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确保高职“注册入学”的招生不流于形式,不简单暗箱操作,使社会对高职院校失去信心。“学校里根本没有学习氛围,好的没学到多少,坏毛病学了一堆。高职如果也变成注册了,我绝不敢把孩子送过去。“面对严重质疑文凭”含金量“的学生家长们,学校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培养、就业制度来,使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学有所值。

其次,要将国家积教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切实加大高职院校的投入,把高职院校作为招生、管理、培养的试点。要监督学校财政投入的款项流向,评价其实效性,切实督促高职自主招生创新制度的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各环节的指导和监督,规范高职院校的招生、管理和就业。此外,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切实形成自己的特色,依据地方经济设置特色专业,加大行业人士参与力度,培养出品德优秀、行业技能卓越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毕业后有所作为。

上一篇:17学校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语文误区及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