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2024-08-01

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共12篇)

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1

“90后”大学生敢于挑战和创新, 充满梦想和希望。新的时代注定了他们思想活跃,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思想富于变化, 敢闯敢拼[1]。“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人生表现出来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下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和因学业压力带来的极大压力形成反差。遇到困难时, “90后”大学生经常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气和动力, 表现出他们脆弱的一面。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 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能够提高学生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目前, 大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比如来自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等主观因素, 或者是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客观因素。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为大学生们带来了许多便利, 为大学生全方位获取信息, 全面发展提供了积极因素, 但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亦不可同日而语。数据显示: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20.23%, 且呈现日趋增高的趋势。高校通过挫折教育提高“90后”大学生的抗挫能力势在必行。

一、挫折教育的作用

1.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人的某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90后”学生而言, 当其遭受挫折时, 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 越不容易找到答案,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 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 切实掌握知识。

2. 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

一些“90后”学生由于成长条件优越, 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3]。在这种情况下, 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 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 应当在事后向学生说明, 打击不是目的, 而是希望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 让学生受到教育, 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 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 戒骄戒躁, 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3. 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应用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的知识或者经验解决问题固然令人感到欣喜, 但毕竟直接来自于他人, 没有趣味性与探究性, 学生的获取是枯燥无味的、被动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更有意义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一个难题, 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也将大大增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4. 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 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90后”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 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 如同温室里的“花朵”, 将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而只有学生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 (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 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 今后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挫折教育的方法

1. 首先要让“90后”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 但挫折是正常的,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使学生懂得在人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育学生认识挫折的两面性, 挫折既是成长的不利条件, 又能砺人意志。面对挫折, 学生应抱有自信和乐观的情绪。同时, 学生在顺利经历挫折后的行为和情绪的反应又能积极地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4]。

2. 教育“90后”学生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即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健全的心理和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成正比的。应教育学生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 能随境遇的变化改变自己;情绪稳定, 善于与人友好相处;意志坚强, 勇于在竞争中磨炼、提高自己;乐于学习, 有明确的进取目标;遵纪守法,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沉着冷静, 对各种问题都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和安排。

3. 培养“90后”学生经受挫折的意志力。

要创造一定限度内的挫折情境让学生感受挫折, 感受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理智而现实地走出挫折, 从而培养锻炼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培养锻炼坚强意志力的机会, 使学生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 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够泰然处之。

4. 注重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积极鼓励。

根据学生个性实施挫折教育, 这和心理教育中“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性原则”是一致的, 即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工作。教师应通过语言、文字甚至行为等多种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疏导和帮助, 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教育, 从而缓解学生因挫折而造成的心理紧张和彷徨, 提高学生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5. 教育“90后”学生善于调整目标, 降低不合实际的期望值。

挫折与失败的出现, 很可能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 目标偏高, 而为现实条件所无法企及[5]。“90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条件优越, 经历简单、顺利, 在制订目标和追求成功上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甚至好高鹜远, 企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往往自我制造挫折, 结果可想而知。所以, 我们要教育学生“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要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 降低不合实际的期望值, 脚踏实地, 韬光养晦, 百折不挠, 厚积薄发, 用每一天的汗水和努力去赢得精彩的未来。

挫折教育, 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学校和家庭应通过不同形式对“90后”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高等学校作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 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应当视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 在学校教育中, 不失时机地将挫折教育机制引入教育过程中,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等学校对于青年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必然性。“挫折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流行语, 由于缺少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青年学生面对困难的畏惧情绪严重。数据显示: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20.23%, 且呈现日趋增高的趋势。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的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等学校,“90后”,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新网新周刊新浪网

[2]张淑君.加强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建议.

[3]刘振湘, 张晓军.试论高职院校学生挫折教育.

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2

——中学生挫折教育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学生挫折教育。人生在世,谁都希望自己过得一帆风顺,永远都是快乐,没有痛苦。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作为一个人,他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理想中,必定要历经坎坷、挫折,挫折就像人的影子,如影随形。

什么是挫折?简单点讲,就是我们学走路时的摔跤,做错事时父母的一声责骂,考试时对成绩的不满意,欺负同学时老师的教育。

挫折意味着进步。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没有摔跤,就永远也学不会走路,没有父母的责骂,就永远不懂得对与错,没有对考试的不满意,就永远考不出更好的成绩,没有老师的教育就永远不会懂得是非黑白。每一次挫折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挫折意味着转折。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是由古类人猿进化而来。如果当时类人猿没有遇到环境的改变,不得不从树上下来这一挫折,我们就永远学不会用两只脚走路,永远躲在树上用两只手攀爬。这是这一挫折,这一改变,才有我们人类的今天。

挫折意味着成功。“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只有经历 风风雨雨,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美国总统林肯一生经历的磨难和挫折非常多,9岁时,母亲去世。22岁时经商失败。24岁时向朋友借钱经商,同年年底,再次破产。接下来,他花了16年时间才把债还清。26岁时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27岁时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29岁时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两年后争取成为选举人——落选了,五年后参加国会大选——还是落选了。39岁时,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45岁时,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47岁时在共和党内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足100张。这些挫折和磨难并没有让他放弃,最终在51岁时当选为美国总统。生下来就一无所有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曾经绝望至极,但从没有放弃人生这场跳高比赛。

没有经历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司马迁在狱中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中说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没有经历过这些挫折,这些磨难,就没有这么伟大的作品,成就不了伟大的事业。

当挫折来临时,我们不应该选择逃避、气馁、放弃,甚至怨天尤人。我们一要冷静对待,在失败中看到其中孕育着成功的可能,使自己重树信心;二要自我疏导,不要过于自责,善于自我排解,使情绪得到调节;三要请求帮助,主动把失败的痛苦向我们身边的人倾诉,克服消极情绪;最后要精神升华,化压力为动力,奋发图强去取得学习、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功。

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 挫折 教育 措施

近年来,“挫折教育”正在一些发达国家兴起和盛行,其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自觉磨炼、刻苦锻炼,培养他们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而我国在中职教育中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还是很少,中职生接受的教育中还缺乏耐挫折力的培养。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刻不容缓,这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切不可等闲视之。

一、中职生产生“挫折”的分析

中职生一般是初中毕业后来就读的,在校读书的年纪也就是15至18岁左右,心理与生理的不平衡性、思想与情感的波动性,以及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学习上的自觉性、管理上的规范性等一系列问题,更易产生挫折心理。根据对我校近几年来中职生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他们挫折心理的形成原因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学习方面

中职生一般在初中时都怀有美好的理想,那就是进入大学校园,一圆象牙塔之梦。但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中的部分人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上高中继续学习就显得很吃力,而有的同学中考时就差了那么几分,甚至一分之差,而未能进入重点高中造成终身遗憾。有的同学则产生消极自卑心理,学习信心不足,甚至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疑问,认为自己彻底没希望了,便自暴自弃,从而阻碍了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发展。从学习方面的分析可知,许多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从进入学校之日起就已经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二)人际关系方面

来到中职学校,中职生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不少学生在新环境下逐渐适应了,他们通过观察,再进行对比:在学习方面的竞争不如高中生激烈,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而在人际关系方面愈趋复杂,志趣有所转移。恋爱方面显得简单而不严肃,如有一位中职生因恋爱不如意发生挫折而寻短见。不少学生把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习精力耗费在消费方面的相互攀比,有的家里有钱的同学瞧不起家里较贫穷的,在人际交往方面斤斤计较。

(三)生活方面

中职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寄宿在学校里,远离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很低,有的被子不会叠,有的衣服不会洗,似乎处处都感到不适应,以至于学习精力分散、不集中,成绩难以提高,有的产生“恋家情结”。

二、中职生抗挫折能力低的原因

(一)面对多种压力

在激烈竞争的经济社会中,中职生承受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如日后就业的竞争压力,现代生活方式的压力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压力等等,都对中职学生产生了很重的心理负担。这些情况,都是中职学校应当对他们关心和及时疏导的,否则他们遭受挫折就难以克服。

(二)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与现实的反差

现在中职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容易养成“娇骄二气”。到了中职学校,“小皇帝”们在一起,必然是在利益上、在互相交往相处上有太多的不如意,与以往相比真的是相差太大。而许多同学无法调整,稍稍遇到些挫折,有时会恼羞成怒,有时则觉得无地自容,显示出意志比较薄弱的一面来。

(三)学校在教育上的不足

中职学校较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吃苦教育和受挫教育,而且在教育上还存在一些误区,那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比较多的是从思想认识、道德规范和纪律等方面进行教育,笼统地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思想问题,缺乏人性化的教育和沟通。

三、中职生防挫折策略与措施

中职生由于生理、心理不成熟,他们对发生挫折所用的措施只有消极的防卫,防止其心理受到更大的伤害,但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学校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开展挫折教育,帮助他们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为此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实施挫折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学生受到挫折以后,心里十分苦恼,心理上迫切需要老师的理解鼓励和点拨,教师应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挫折,使学生明白遭遇挫折并非是坏事,它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待自己的积极的评价,教育中职生树立自信心尤其重要。中职生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成绩不理想,经常体验到失败和老师及家长的负面评价,缺乏成功的体验,缺乏阳光的一面,自信心不足,形成灰色的心理屏障。但他们大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建议学校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多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歌咏、演讲、球赛、技能、运动会等,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减轻挫折的压力

现代教育认为,心理教育是人性化教育的重要一环。中职学校要经常开展心理教育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自我调试,另一方面能得到心理老师的帮助,其主要的心理调节方法有:

——“自我鼓励,增强自信”。敢于直面挫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转移”。当情绪急躁时,可以通过散步、聊天、 打球、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使情绪得以舒缓;

——“学会宣泄,摆脱压力”。找一两个至亲至近的人,把心里的烦恼全部倾吐出来,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或拨打当地的心理咨询热线加以倾述或求助。

四、结语

中职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正处在一系列的突变之中,可塑性极强。要根据中职生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走出挫折的阴影,增强他们抗挫折能力,以适应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和挫折,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4

1 挫折的内涵

心理学认为, 挫折是指学生个体在设定目标后, 在为之努力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 自认为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障碍和干扰等负面因素, 导致其个人认为自己的预期设定好的目标不能如期实现、以及自身需要不能被满足时, 由此产生一种紧张、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的体验。挫折在生活中不可避免, 它在社会上普遍存在, 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就是, 看他在面对挫折是是否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大学生挫折是指在大学生活过程中, 大学生想要在生活、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 自己想要想达到既定目的或者在可以满足某种需求的过程中, 因情绪、身心等方面, 不可避免的遇到阻碍抑或是干扰, 因而导致形成的一种由过度烦恼、焦虑、困惑、迷茫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成的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和消极情绪, 这种不良的心理情绪在很大程度上, 有可能引发过激与不理智的行为。

2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与社会进步的长足发展, 每个大学生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 再加上一度处于校园内, 很少接触到社会实践, 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抗挫折的体验和教育, 挫折承受能力不断下降。在经历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由于大学生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就业压力等诸多不适应, 面对一系列的挫折情境, 很多大学生因此感到迷茫、产生了困惑, 并造成了心理失衡。

据相关资料表明, 北京市的各大高校中, 大约有25.56%的学生有过严重的受挫感, 大约有29.35%的学生在挫折的阴影下, 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 这给他们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最重要的是, 他们大多是90后, 从小在家长的过度呵护和溺爱中长大, 很少接触社会实践。因此一旦遭遇点小小的挫折, 从此以后便一蹶不振, 心情抑郁, 进而造成情绪的波动, 严重者会选择轻生来结束年轻的生命。挫折无处不在, 我们无法避免, 能做的就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 遇到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 而不是去回避。大学生因不能及时有效的去解决生活上、学习中、恋爱上遇到的的小挫折而产生自我放纵、毁灭、消沉的行为, 已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当前,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

3 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3.1 国家教育部门的重大决策内容

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郑重地提出了挫折教育。1998年, 我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2001年, 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 明确提出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3.2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是新时期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身上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使命。目前, 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一大背景、大环境下, 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 他们当中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颇。更引人深思的是, 学生群体中不和谐的现象屡见不鲜, 比如人际关系恶化、同学间的盲目攀比等等, 这些问题如不及早发现, 及时进行干预, 就有可能演变为心理问题, 更有甚者无法自控, 一时间失去理智, 做出非正常行为, 导致了犯罪的发生。因此, 高校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责任, 而且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尤其是抗挫折能力, 这样才能帮助其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 能正确面对人生的低谷,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3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目前,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与挑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诸多的心理问题的发生, 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也引发了学者的深入思考。据不少学校的调查统计表明, 校园内的许多暴力事件都是因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的。究其原因主要是, 学生在受挫后产生的消极情绪未能得到及时排解, 长期处于心情压抑、内心痛苦的精神状态下, 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受挫, 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严重地会在绝望中轻生。因此, 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 提高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本领, 提高其抗挫折承受能力, 从而实现自我完善的目的。

4 对大学生挫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挫折感的产生是个人主观原因和外界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4.1 客观原因

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在的大学中, 90后占很大比重, 而且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的过分溺爱中长大, 他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 有求必应, 一味纵容, 从不考虑其要求是否合理, 长此以往, 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小, 心理素质差。经不起生活中的任何风浪, 稍有与自己期望目标不符合, 便会脾气暴躁。还有, 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教育, 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 就会一蹶不振, 这也表明我们的教育一向过度重视专业课的教育, 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 也未能把挫折教育融入到平时的专业课教育中。

4.2 主观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在提及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指出, 事物发展与变化时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体。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 在面对学业、生活上的各种不顺心、不满意的时候, 我们应该采取是积极的态度去想方设法的解决, 还是采取消极的态度去逃避, 这完全取决于大学生的个人意志。面对挫折, 不同生活态度的学生采取的方式方法的大相径庭, 有些会一蹶不振, 从此颓废下去;还有些学生遇到挫折, 会绞尽脑汁想方法去解决困难。再者, 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从自身出发, 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 也不能妄自菲薄, 看轻自己, 切合实际的为自身打造既定的目标, 一步步地努力去实现。

5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对策

5.1 教育大学生敢于正视挫折, 正确看待自己的劣势与不足, 确立正确的挫折观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而挫折也客观存在, 不可避免的发生在我们身上, 如果我们能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就能对社会上、生活中发生的的不幸, 可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以平常心去面对, 积极思考解决方式, 做到冷静而稳妥的处理问题。同时, 也能以饱满、乐观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 从而锻炼了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挫折观, 实则是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挫折。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我们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挫折可以使我们掉入万丈深渊, 从此一蹶不振;但它帮助我们成长, 经历挫折, 吸取教训, 及时反思总结, 预防我们重蹈覆辙, 这样一想, 遭遇挫折未必是件坏事, 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它。我们只有客观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 及时调整心态, 这样才更有助于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

5.2 教育大学生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策略方法

遭遇学业或情感上的挫折时, 我们要及时反思目标定的是否合适, 是否适合当前形势, 当原有的目标未能达到时, 我们应及时调整目标, 适当降低点标准。如若屡次经历失败, 我们应放弃原有的目标, 追求新的目标。再者要学会自我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 人生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此要做好接受不如意情况的准备。遭遇挫折在所难免, 每个人都会遇到, 客观辩证的看待它, 告诉自己困难都会过去的, 同时也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进而全盘否定自己。最后, 要学会转移注意力, 经历挫折之后, 心情不痛快, 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让自己忙碌起来, 在短时间内转移注意力, 及时调节自我情绪, 使心情得到放松。

5.3 学校应建立一支有高素质心理咨询队伍, 完善心理咨询室的相应的配套设施

从各个方面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为他们提供挫折教育的学习及发泄情绪的场所。学校教育者要重视心理课程的开发, 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上的困惑。用时, 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 提高受挫能力, 逐步培养其自信。

大学生挫折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成就, 这与大学生本人、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摘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自2008年以来, 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和我国疙瘩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政策,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骤福增加,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处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由于其所处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相对优越, 加之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忽视了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因此, 不少学生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脱节造成挫折时, 便惊慌失措, 陷入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困扰而无法自拔, 有的甚至会走入极端, 选择轻生。这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情绪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鉴于这种客观情况, 开展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理应提上各个学校的教学日程。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分析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德超, 耿德英.浅析专科大学生的挫折教育[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

小学生耐挫折教育的初步探索 篇5

宁波市江东区中心小学石芳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学会生存。”这个口号将竞争提到了有关人们生死存亡的高度。为了我们的少年儿童能够生存,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很重要的是孩子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耐挫折能力。

然而,当代少年儿童心理素质方面的现状究竟怎样?应当肯定,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忧虑:

1、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

笔者曾问学生:“你的弱点是什么?”6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毅力、耐心,或情感脆弱,经不起挫折。许多少年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差,只能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只能经受顺利和成功,不能忍受挫折和失败。

2、勇敢、自主等心理品质较差、依赖性强。

笔者曾对400名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缺乏毅力,做事不负责任的占87.5%,不敢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占90.3%。问到:“你遇到失败,打击时能顶得住吗?”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顶不住。主要理由是:“没有经受过失败和打击的锻练,”“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顶住失败的勇气。”

这些事实表明,孩子挫折承受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爱孩子而使他们失去了生存能力。所谓挫折承受力就是指个人遭受失败后保持常态的能力,是社会适应力的构成要素之

一。那么,挫折承受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生理条件

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者的耐挫力一般比体弱多病,有生理缺陷者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体弱多病者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挫折感大大超过正常人。多次的失败,造成了他们缺乏自信心,怨天尤人,相信命运,事事听其自然,从而形成了麻木不仁,处事冷漠的态度。身体有残疾者,与正常人相比更具有自卑心理,自我评价偏低,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愧不如他人,总考虑到竞争失败。因此,在竞争中往往要逃避挫折,在挫折面前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畏畏惧惧,苦恼万分。所以,生理条件是形成耐挫力强弱的自然基础。

2、挫折经验

个体的耐挫力是习得的。耐挫力强的通常是经过磨练,饱经风霜的人,他们在挫折中不

断提高应付逆境,战胜困难的能力,因而更能经受挫折情境。而对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或压根儿毫无准备的人,其挫折忍受力必然很低。

3、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对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所规定的标准。规定的标准越高,其抱负水平就越高。抱负水平不但影响个体的挫折感,而且也影响耐挫力。一般来说,抱负水平高的人比抱负水平低的人更易以承受挫折。因为抱负水平低的人,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得失,缺少远大的奋斗目标,为人处事斤斤计较,因此极易引起心理不平衡。而抱负水平高的人有远大目标,遇挫折后能往远处想,所以经得起精神刺激。但这并不意味抱负水平越高,耐挫力就越强,如果个体确立的目标远远超过自己的能力,不但经常容易产生挫折,而且还会无法承受挫折,丧失理智。

分析现在孩子的情况,就目前而言,挫折经验是影响青少年耐挫力的最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耐挫力呢?

1、辩证地分析不尽人意之处,在比较中认识挫折。

我们的教育要多引导孩子辩证地看世界,看祖国、看社会、看人生┄┄要让孩子知道挫折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小学点辩证观点,既多看主流,多看光明,又看到黑暗,看到挫折,长大才能迎难而上,勇敢出击。

2、巧妙利用多种挫折提高耐挫力。

少年儿童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具体的、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触发联想。进行挫折教育如果空对空地讲道理、列条条,很难收到实效,必须遵循“从游泳中学游泳“的基本原则,从”挫折中悟挫折,“多利用报载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进行教育。

一类是自然环境挫折。自然一旦发生淫威,人的力量就显得渺小和苍白。但如果这时人的心理堤坝没有被冲垮,那么就还能实现根本意义上的“人定胜天。”如我国去年长江两岸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时,年仅六岁的小江珊,在那个风高天黑浪急之夜,硬是一个人爬在树上,坚守了整整九个小时,终于生存下来,这是需要多大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抗挫折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假想”讨论,“假如洪水淹没了我的家┄┄”,这样,对人力所不及的自然挫折做到有心理准备。

一类是社会环境挫折。由于社会条件的某些限制,人的某些需要和动机可能无法实现。如果对此准备不足,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如在三好学生选举投票前可先开展“假如我落选?”“为啥别人不投我的票?”的小型讨论。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一类是个体需要挫折。荣格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常常为未来的目标而奋斗不息,以求在达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完善。这就是自我实现。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如某学生一向自以为歌唱水平高,可参加全区“独唱”比赛时却名落深山。老师可抓住这件事,开展主题活动,使大家明白: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任何时候既要想到成功的不易,也要准备失败的可能。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挫折耐力就会渐渐提高,从而做到荣辱不惊,成败安然,将胜利、失败都作为零的起点。

3、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艰苦磨练。

有意识地为少年儿童设置障碍,把他们置于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如组织“磨难式夏令营”等,也是锻练生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度里,尤应强调艰苦磨练。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成长太顺,人为的宠护太多,这已经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应当拆除过多的人为保护,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麻烦”让孩子经过努力去克服和解决。学校可组织诸如远足、野营、登山、自炊、值厨、拉练、支农、学工、军训等主题活动,从室内拓展到室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于敢于承担风险,从“坐而论道”发展为“起而力行”,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自我锻练。

还可以与家庭取得联系,以团队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每月学会一件事”、“我是父母好帮手”、“怎样解决生活”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

4、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耐挫折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往往把某些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发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一是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和典型范例为榜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必须努力学习才能有所进展。历史上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通过科学家战胜挫折的生动实例,让学生懂得意志坚强还是薄弱,对人的学习,乃至一生的事业关系极大。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意志坚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人。反之,那些意志薄弱、知难而退、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即使具有超常人的聪明才智也很难获得成功。

二是以全国著名的同龄人英雄为榜样。赖宁,“自造”逆境,锻练自己;成洁,失去双臂,谱写生活新旋律;边荣唐,用7岁的稚嫩的双肩支撑起一个残破家庭;杨云和,由不识字的奶奶领养大,蛰居6平方米的小阁楼内,却两次摘取了国际信息学竞赛的金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中的武高梅、周婷婷、季洪波也都是身处逆境自强自惫的典范。

三是以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为价值尺度。要注意找寻学校、班级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如有一学生自幼丧父,读小学时又丧母,但她不甘沉沦、勤奋进取,在全市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学校以“挫折丛中一朵花”为题开展主题活动,效果良好。

另外,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拥有宽广的胸怀,为人处事不斤斤计较,不断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

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6

[关键词] 红色体育文化 大学生 挫折教育

问题缘起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用红色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以便使大学生得到良好的训练,以健康的心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坚强的意志品格来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外在环境。

大多数学者主张将红色资源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大类。笔者认为,红色资源的内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红色遗址,即物质载体;二是红色文化,即文化载体;三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红色资源中具有核心教育价值意义的内容,红色遗址和红色文化为红色资源教育价值意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文化载体。红色资源已经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学术界便掀起一阵“红色文化”的研究热潮。关于红色文化的含义,可谓见仁见智,至今尚无定论。[1]根据以上情况,笔者将红色文化界定为:红色文化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时间界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建国前。

挫折教育的价值

挫折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开展抗挫折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预防大学生犯罪,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挫折教育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极为重视。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弥补传统思想教育的偏差与不足。通过调整心态、调节情绪、化解矛盾等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迈上一个新台阶。

2.挫折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客观需要

具备良好的抗挫折心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接受挫折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消极心理、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促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抗挫折能力,不断促进和增强身心健康。

3.抗挫折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必然要素

挫折与失败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越是成就大事业的人,其经历的挫折和失败也往往越多。因此,挫折与失败为重新崛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走向成熟、迈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无论遭受何种挫折,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能够泰然处之,积极应对。

路径思考

1.以“两课”为主渠道进行挫折教育

当前,高校通过“两课”这个主渠道、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两课”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要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必须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特别是运用红色体育文化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两课”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特别是运用红色体育文化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但能够提高“两课”教学效果,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挫折教育

高校体育活动是群体性和独立性相互交织的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体育教育中运用挫折教育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物而异。要选择学生们处于亢奋状态时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如果在学生情绪低落时进行,则会适得其反;要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外向易骄傲自满的学生,可以采取单刀直入的挫折教育,对于性格孤僻的学生要采用集体性活动加以改善;体育教学中,各类体育器材很多,作用也大不一样,要根据不同器材的不同作用,有针对性的作为载体用于不同学生的挫折教育中。

3.在社会实践环节中运用挫折教育

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来自由支配,但具体做什么,怎么支配又成了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就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甚至因为空虚无聊而把一些小挫折视为无法解决的大事情。这就需要学校来提供一个很好的社会实践平台,让他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又感到充实而充满自信。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野外生存训练,通过找水、找食物、睡袋使用、常备急救箱使用等生存训练,达到提升抗挫折能力的目的[2]。

4.借助传媒平台实施挫折教育

将红色资源与校园网络进行衔接,把红色资源文化作为校园网络的主要阵地,使其成为网络时代高校校园的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加强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具体方式有:通过建设红色文化网站、开设红色文化论坛、播放红色影视作品及红色歌曲、建立红色文化博客与微博等形式,详细记录红色文化的点滴内容,使红色文化特别是红色体育文化在整个高校校园广泛传播,以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5.开发新产品进行挫折教育

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合理、有效开发红色资源,注重红色资源的整体性,采取联合系统、动态开发的模式,使红色资源保持连续性,发挥整体效应。同时,要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可通过教育开发、旅游开发、红色影视文化开发、产业开发和档案资料开发等方式,采用新技术,不断推进与创新红色资源的优势,使红色体育文化成为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李贤海.李文瑞.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胡达道.红色资源融入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心理承受能力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

探究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7

当然, 这其间有很多因人而异的因素, 他们面临着学习、就业、情感、生活等几重压力, 诚然不能全怪在教育的头上。可是, 不可避免的, 教育在某个层面有其不能推卸的责任。回想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走来, 除了知识的积累, 我们受到更多的是“得意教育”, 即如何才能让自己具备成功的条件, 如何能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争做佼佼者, 而完全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的挫折和不顺。我们缺失的, 正是一种挫折教育, 使得我们具备坦然面对一切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也就是抗挫折的教育。

一、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一定的挫折, 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和完善健全人格的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特别是现代大学生, 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也决定了他们要面临的挫折不仅来自物质层面, 更多的是精神层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状的不满。

很多大学生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价值, 没有很好的进行自我定位, 对自己所处环境及所受待遇表现出强烈不满, 预期与现实的不符让他们倍感挫折, 由此产生的失落、悲观、心理受挫等情绪整日笼罩着他们。大学生大多是中学的佼佼者, 存在一定的心理优势, 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猛然间发现自己对于争做众人眼中的“尖子生”已经力不从心, 因为大学期间已不单单是成绩的较量。这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牢骚满腹、心灰意冷, 对朋友冷漠, 对别人的建议置若罔闻、盲目排斥。

2、对未来的焦虑。

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大学生还没迈向社会就已经疑云重重、焦虑万分。对现实的恐惧并没有激发他们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 反而让他们处处将周围的人当做“假想敌”, 有了好的资源或讯息害怕与人分享, 朋友间互相猜疑, 情绪敏感, 自私自利。有的会因为面试失利而郁郁寡欢。有的为了逃避现实, 整日酗酒、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拨。

3、生理或家庭条件等原因给大学生造成的困扰。

有些大学生常常因为自己的身高、体型、长相等不够出众而苦恼, 有的会因为家庭比较贫困而感到自卑, 或者因此对条件优越的同学感到愤恨不平。这也极易引起攀比之风。而攀比的背后必然是大量的资金支持, 这对贫困学生来说, 既是一种折磨, 也是促使部分人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纵然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不尽相同, 但总体情况是令人堪忧的。从小处着眼, 这将影响到每个大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 从大处来讲, 这直接影响到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进而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要缓解这一现状, 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就势在必行。

二、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建议及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教师要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要遁于无形, 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对入学新生和毕业生。他们是从一种生活状态步入到另一种状态, 由于不适应或者难以接受, 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机构的成员可由学生比较信任的教师、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学生家长、权威心理医师等组成, 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并严守其个人隐私。这样, 有需要的学生就是摒弃顾虑, 勇敢求救。

2、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外界刺激事件,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 意义重大。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锻炼自己的意志, 客观公正的认识这个世界, 走出象牙塔。学校要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教育, 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刺激性事件。要使其懂得, 挫折虽然可以使人沮丧不堪, 信心下滑, 但从长远来看, 每一次挫折都是人生的财富。因为你从挫折中获得的, 不仅是令人痛彻心扉的经验教训, 更多的是你对人生的感悟, 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任何挫折都会过去, 我们需要做的是, 积极调整心态, 分析挫折原因, 寻找解决办法。

3、建立民主的教育环境, 让每个

学生都得到重视, 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大学生的价值观渐渐成熟, 他们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更显个性。民主在乎的是个人, 民主的教育是每个大学生极其向往的, 故在民主的教育环境中, 更易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把教师当做朋友。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更易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引导, 及时遏制。

4、从大学生本身来讲, 要正确的

评价自己, 客观的认识实际, 自我期望值要恰当, 确立适当的目标, 避免人为造成心理挫折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常以一种无畏的精神看待挫折并坚持自己的目标和计划, 那么最终一定会成功。

摘要: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差而引发的自杀率上升问题已引起社会重视, 本文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就提高大学生的抗挫力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付新:《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黑河学刊》, 2010年总第150期第2期。

关于青年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 篇8

挫折是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 在所要达到的欲望和目标因受到障碍和干扰而无法满足时, 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挫折在所难免, 有的人遇到轻微挫折就意志消沉, 颓废沮丧, 甚至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即使遇到严重挫折, 仍意志坚定, 坚忍不拔, 百折不挠, 顽强进取;也有的人能忍受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严重挫折, 但不能忍受自尊心所受到的伤害;或者能任劳任怨, 经不起委屈等等。一个人是否敢于面对并勇于承受挫折;能否在受到心理挫折时进行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 使之对心灵的冲击减少到最低限度;能否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 使坏事变成好事, 化失败为成功———这都要看学生是怎样看待挫折的。

2 怎样看待挫折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确实一个万丈深渊。一定的挫折能使人们增加知识才干, 培养坚强的意志, 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便是挫折的积极作用。挫折也会使人消极悲观, 丧失信心、畏首畏尾, 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从而对心里的健康发展和其所从事的活动产生消极影响。正确看待挫折, 就能充分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 把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罗伯特说过:“我们因为不能容忍错误而丧失了竞争力, 其实, 一个人只要运动就难免有摔跟头的时候。”鲁迅也认为:“伟大的胸怀, 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催的命运, 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 挫折是人生中必修的一课。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挫折、应对挫折。

3 面对挫折该怎么办

如果说, 正确看待挫折, 是对人生中可能遭遇的挫折的正确看法和认识, 并能自觉的把它看成必修课, 为接受挫折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那么, 面对已经来临的挫折, 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 顽强的克服它, 战胜它;还是闻风丧胆, 失魂落魄, 尚未交手就败下阵来;或者及时调整目标, 改变策略, 以“智取”代替“强攻”?我国学者张殿国、陈家麟等提出了面对挫折的“三性”原则, 即是具有面对失败的不屈性, 面对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有了这“三性”, 就能够笑对挫折, 勇对挫折, 冷对挫折, 智对挫折, 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如何使大家具有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 培养挫折承受能力与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密不可分。

3.1 立志, 坚强的意志的前提是有志。

有“志”才有勇, “有志者事竟成”, 有远大志向才能激发热情,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敢于冲破阻力, 为实现志向而奋斗。立志, 要立大志,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而翱翔”。大志者, 以祖国现代化大业为志, 以社会进步发展为志。因此, 我们要培养坚强意志力, 首先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3.2、培养意志, 从小事做起。

坚强的意志不可能一日而成, 要日积月累, 要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逐步培养自己的意志。青年学生要完成学生、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 都要克服困难, 付出辛劳, 方可成功。克服困难的过程, 就是培养坚强意志的过程。只有克服无数小困难, 才有可能克服大困难,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小意志, 才能具有克服大困难的大意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能从小事做起的人, 无疑是意志薄弱者。

3.3 锻炼意志, 首先从严格守纪做起。

合理而严格的纪律制度是培养大家意志力所必不可少的。马卡连柯指出, 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起床, 是对意志最基本的训练, 它可改正学生在被窝里幻想的习惯。“所谓有纪律, 正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 这是非常重要的纪律原则。”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严格纪律管理, 要求大家自觉守纪,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家在遵守纪律的过程中锻炼意志。

3.4 锻炼意志, 还可以体现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知识、学做人是学生的本职。学知识的过程, 便是克服困难的过程, 便是培养意志的过程。你们意志的强弱, 在学习上很容易反映出来。没有意志努力, 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过程, 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锻炼意志———再学习———意志更强———不断的学习———乐趣无穷, 意更坚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就是学习和意志的良性循环, 这就是学习的苦乐观, 也是意志磨练的辩证法。反之则一事无成。

3.5 磨炼意志, 坚持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有效方法, 体育活动的本身就要有意志力的配合和参与。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性、自制性、坚定性、果断性、独立性、勇敢精神等意志品质。健全的心里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身体健康、体魄强壮的人容易养成坚强的意志。另外, 能否坚持体育锻炼, 本身就表现了学生意志力的强弱。

3.6 磨练意志, 另一方面体现在自我教育上。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既要有我们的意志教育, 又要有大家的自我教育。意志的自我教育, 可以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 选择名言警句, 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用以提醒自己、勉励自己, 做好自我提醒;可以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 订出切实可行的规矩、要求, 以约束自己, 做到自我约束;也可自我反省。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只是在挫折面前退却、沉沦。在挫折面前, 需要乐观、自信、自勉、自强, 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拼搏精神。同学们, 我们何不趁着年轻, 用飞扬的激情, 在遇到挫折时, 一一击碎它们, 用不可一世的心态, 在一筹莫展时, 永远笑对人生。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现在开始, 带着勇气上路, 让一切挫折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灰飞湮灭!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4) :48-49.

浅谈中小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9

在21世纪的中国, 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大量出现, 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包办孩子的起居生活, 为孩子的未来尽心竭力铺平道路。面对挫折缺乏正确引导, 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身心不能健康的成长。

一、挫折教育采取的措施

(一) 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

渗透性教育是将教育影响渗透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 充分利用各种磨难机会, 帮助中小学生积累挫折经验, 逐步培养正确的挫折认知和良好的对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挫折情境, 经常性地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使之得到磨炼, 增强排挫能力。这种挫折教育过程自然、真实, 易为中小学生接受, 教育效果稳定而持久。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和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因素,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 使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孕育着成功”的道理, 从而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二)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挫折教育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 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 应重视中小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主动性, 使中小学生主动接受挫折教育, 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挫折 (包括教育者创设的一定限度内的挫折) , 自觉地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不断积累挫折经验, 正确归因挫折, 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

(三) 提高认识与实际磨炼相结合

挫折教育是一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 它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认识。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阶段性挫折问题及心理水平, 开设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挫折教育微型课程, 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把提高认识与实际的磨炼结合起来。教育者既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磨炼机会, 又要有意识地创造挫折情境, 并引导中小学生自找磨难, 增加实际磨炼的机会, 提高中小学生抵抗挫折的实际能力。只有真正做到掌握知识与实际磨炼的有机结合, 才能增强实际磨炼的科学性、系统性, 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四)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担负着设计、主持、调整教育过程的任务, 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 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中筛选和积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因素去主动施教”。学校应提出科学的挫折教育方案, 并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 取得家长的共识。

二、挫折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 挫折教育应遵循“适度”的原则

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适当给予, 否则适得其反, 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度的挫折教育固然能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但过量的挫折则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特别是在创设挫折情景中把握好度。

(二) 挫折教育应遵循因人而异的

原则

挫折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经历进行开展。学生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经历不同, 那么采取的挫折教育措施、挫折教育度则不尽相同。对于家长过于溺爱的学生, 重点应在实际的情景中磨练他们的意志, 而对于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则重点引导他们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三) 挫折教育应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挫折教育自然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习成绩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开展挫折教育, 对学习成绩优异、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也要开展挫折教育, 而后者往往是被忽视的。

三、挫折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挫折教育必将成为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挫折能力必然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挫折教育也必将走出学校, 成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团体、教育主管部门转变思想, 开拓创新, 建立健全挫折教育理论基础, 完善机制, 勇于实践,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

当前挫折教育必须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的高度重视, 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精心的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 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能健康的成长, 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 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

摘要: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在重要组成部分, 可采取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提高认识与实际磨炼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等措施, 需要遵循挫折适度、因人而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原则。

关键词:挫折教育,渗透性教育,集中教育,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寅生.教育学教程。[1]胡寅生.教育学教程。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挫折教育 篇10

采访一

时间:2016年8月28日

地点: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采访对象:大二贺同学

问:同学你好!我想了解一些关于贵校挫折教育课程的问题。首先,请问贵校有开设这方面课程吗?

答:似乎没有,但是有心理健康教育,大概是这类课程吧。

问:那你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趣吗?同学们喜欢吗?

答:当然不喜欢,占据每周一整晚,老师只会说一些空话,什么“要直面挫折”之类的,这些话从小听到大,估计没人能听进去吧。

问: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课程,的确不是很有趣。但你觉得这门课程一点效果也没有吗?

答:当然没有!举个例子吧,前段时间和舍友闹了点别扭。课上老师说,要和宿舍人相互谦让,彼此体谅,但是这道理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啊,这也算是小挫折吧。

问:那你认为怎样的挫折教育是你喜欢、你接受的呢?

答:我认为实践比空谈强得多,比如我们学校暑假开展的“莳英计划”就不错。

问:请你介绍一下这个活动好吗?

答:好的。这是我们校团委主办的生存挑战活动,参加者23人,每人仅仅怀揣25块钱,要在北京生存15天。

问:听起来好“惊心动魄”啊!想来是一个很好的挫折教育活动,用25元如何在京城生活15天呀?

答:我们同学也觉得这是个巨大的考验,每天都在关注他们的动态。有位刘同学,他头三天在五道口地铁站附近找了个遍,最终在中关村南三街一家饭馆找到了工作。他在餐厅工作了8天,挣了480元。

问:真的很了不起。有过这样的经历,的确比课堂上灌输理论来的实际。那你为什么当初没有报名呢?

答:其实还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些担忧,害怕自己难以在那种条件下生存。不过我准备明年有机会挑战一下自己。

问:加油,希望明年能听到你的好消息!谢谢你接受采访。

采访二

时间:2016年8月26日

采访对象:浙江工商大学刘同学

问:同学你好!请问贵校有开展挫折教育课程吗?

答:好像没有。不过选修课有可以选的。

问:那你有选这方面的选修课吗?

答:没有。

问:为什么不选呢?

答:因为老师给分太低了。

问:原来是这样。那你觉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接受挫折教育吗?

答:当然需要了,但我觉得像上课教育的方式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问:哦,那你希望是什么形式的呢?

答:其实上了大学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同学们总觉得实践和理论相差太远,所以学习的时候并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很多人真正经历挫折的时候也不会去想想老师讲过什么,或者书上是怎么写的。

问:事实确是如此。一味地灌输道理起不到什么作用。

答:是的。我们学校有一个心理梦工厂,我觉得做的挺好的。可以说是一个我们学生发泄情绪的地方,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去那里做些事情,那里也有心理老师,愿意的话可以和老师聊一下,我觉得不错。

问:听起来很好啊。那你去过心理梦工厂吗?你觉得心理梦工厂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升有什么帮助呢?

答:我觉得所谓的挫折教育,其实就是提升我们面对挫折时的乐观积极的心态,教会我们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我去过一次,觉得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问:你觉得我们现在的挫折教育有什么普遍存在的问题吗?

答:在我看来,我们目前的挫折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我认为,挫折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学生处于挫折的时候能给予正确的导向,真正的走出挫折,内化挫折还是要靠自己。从这个角度看来,挫折教育不能仅仅靠学校开设课程,还需要家庭的参与。我们需要有经验的家长帮助和支持我们度过难关啊!

问:我的确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采访一直局限在学校教育,这是我的失误。谢谢你,为我的采访打开了新的思路。那么,你在遇到挫折时,家人给过你怎样的帮助呢?

答:帮助多于学校。平时在学校遇到问题,比如学习状态不好,和舍友有矛盾之类的小问题,我更倾向于和妈妈谈心,而不是去找心理老师。我觉得妈妈是最了解我的人,和亲近的人聊天更能放得开,而且她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段走过来的,她的经验和建议对我很有参考价值。

问:你的回答很有深度啊,值得我细细思考。谢谢你接受采访!

针对两位同学的采访,引发了我对大学生挫折教育深入的思考。

一、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挫折教育相关课程,绝大多数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参与度与认可度都比较低,尤其是当书本知识难以为现实生活服务时,课堂上的挫折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类似于贺同学提到的“莳英计划”,也有很多高校意识到了课堂书本教学的不足之处,在课余时间开展各式各样的生存拓展活动,让大学生走进社会去亲身体验生活的磨炼,独立探索解决方法。尽管这种挫折教育的方式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教育模式,但在国内尚未得到推广。

二、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条化

当前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大多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中,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行为准则,而在真正面对问题时却手足无措。正如两位同学在采访中均提到的,课堂上的知识和实际问题脱节,即使我们清楚全部的道理,也很难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恰到好处的运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或者需要有人能够起到引导作用,或者需要自己去亲自探索;另外,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讲授道理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导致当前学校内的挫折教育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一状况,结合学生意见,学校不妨多开展一些实践探索活动,比如美国学校会举办实践磨炼,鼓励孩子假期到社会中去,独自闯荡,体验生活的艰辛。往往“实践出真知”,我们对抗挫折的能力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样得到的是一种陪伴我们终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存留在脑海中的知识。其实,目前许多高校已经举办了这样的素质拓展活动,就如贺同学提到的“莳英计划”,让学生用极少的钱在繁华的大都市生活下来,靠省着用肯定是行不通的,学生们必须尽自己所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自己体味挣钱的艰辛。当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少不了要与人沟通,推荐自己,无形之中锻炼了与人相处、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一举多得。

(二)片面化

正如我在采访中犯的错误———将大学生挫折教育片面的归结为学校教育,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一大问题也是如此———片面化。一方面,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也相对较少。

首先,大学生中绝大部分到外地求学,会面对很多的不适应。可是由于距离问题,大学生很难与家人保持像以前一样的紧密联系,独自身处异地的孤独感可能会使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更加沮丧和失落;而学校往往只是面向全部的学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个体。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和学生家庭的联系,构建一个交流平台,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动态,不因家校距离而疏远。归根结底,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家长的经验和建议能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更加坦然,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

其次,当前学校能提供给大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实习时间也较短。作为毕业后就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能得到的工作经验是严重不足的,难以和社会接轨,导致初入社会时,在心理上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和社会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提前接触和初步体验社会的真实性和残酷性,独立摸索战胜挫折、提升自我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为将来的美好生活铺路。

参考文献

[1]方鸿志,李辰媚.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4(6)

[2]张骞.大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0)

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篇11

古语说“人之逆境十之八九”,也就是说,人生中挫折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正视它。因此,我经常利用班会课、队活动课及课余时间,通过自己讲述,或学生自己找资料、讲故事的形式,说一些名人的成才故事,让孩子明白,挫折就是失败,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碰钉子”。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就必须战胜挫折,逆境是成才的沃土”,“不经磨难不成才”是人生的真谛。人的一生总是与挫折相伴随的,没有挫折,就无法领略人生的胜境。人生就像走路,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摔倒了,别人可以扶一把,但真正要站起来就得靠自己。其中我利用一节队课时间,让我们二年级学生学系鞋带。在系鞋带的过程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不能有任何的帮助,只能看了老师的示范后,自己学着系;第二组学生分别以两人为一个单位,其中一人会系,就做小老师,当另一人不会系时,可以帮他系。显而易见,比赛刚开始时,第二组的学生屡屡获胜,当临近下课时,要求来个总决赛,所有的人必须自己动手系鞋带。结果,第一组基本上每一位同学都能又快又好的系鞋带,相反,第二组能完整的系鞋带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

二、抓住挫折良机,分析原因,让学生在挫折中前进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在第二课展开了一个大讨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在同样的时间内,第一组没人教反而学会了系鞋带,而第二组每位同学都有一位小老师却没几位同学学会系鞋带?通过讨论,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第二组的失败并不是缺乏能力,而是在学系鞋带的过程中,碰上不会系时,就依赖身边的小老师,自己不去实践,不去克服困难,所以一直学不会。另一方面,几位小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太过于溺爱,反而窒息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学习、生活都同系鞋带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只要我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自卑、不逃避,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成功。

三、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往往把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挫折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的丰富性。

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为榜样。我努力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必须努力学习才能有所发展。历史上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19世纪20年代,俄国青年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在创建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新论的过程中,蒙受许多人的嘲弄、攻击,说他是“疯子”“怪人”。但是,他把个人蒙受的一切侮辱、诽谤置之度外,勇往直前,继续他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所以意志坚强还是薄弱,对人的学习,直到一生的事业关系极大。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意志坚强、始终如一的人。反之,那些意志薄弱、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即使具有超常人的聪明才智也很难获得成功。

以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为价值尺度。我注意找寻学校、班级学生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我校某班有一名学生自小丧父,后又丧母,但她不甘沉沦,勤奋进取,在全市的数学和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我就以“挫折丛中的一朵花”为题开展主题活动,效果良好。

四、适当地创造经受挫折的环境

有许多孩子都不满意父母的过度保护,都非常的想去“闯世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总是满足他。要在学习、锻炼、劳动、生活以及集体活动中,适当的制造一些困难,然后引导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从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忍耐力和吃苦精神。

比如,有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爱拖拉,早上总是很慢,天天要父母催,搞得父母反而很紧张。我同家长商量后根据孩子对参加运动会积极性很高这一机会,对他进行了一次特殊教育。举行运动会选赛拔那天早上,父母只帮他准备好早餐,就不提醒、不催促、耐着性子拭目以待。等到孩子发现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家长依然若无其事干自己的事,不理睬他,结果他失去了这次参加运动会的机会。从那天开始,孩子对于自己常常失去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感到懊恼、后悔,渐渐地增强了守时意识,学会了管理自己,不再让父母操心。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和对策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高等院校

挫折在人生中到处存在,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反映了挫折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常态性。大学生的心理处于成长阶段, 很少经过挫折的磨砺, 对挫折缺乏全面的认识, 在面对挫折时往往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另外,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 各种复杂思想和社会现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各种影响[1]。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识, 增强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现实的工作。

挫折教育就是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 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2], 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乐观、淡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 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定的基础[3]。

1 大学生挫折的主要类型和原因

1.1 学习挫折

大学生遭受学习挫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部分学生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方法还停留在中学的模式上, 学习效果不好易产生挫折。 (2)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 缺乏起码的专业认同感, 学习兴趣低下, 态度消极, 由此导致成绩不理想, 产生厌学情绪和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更加深了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形成了恶性循环。 (3) 大学生作为年轻人充满热情,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这一方面给他们充分的前进动力, 另一方面使其理想和抱负容易脱离客观条件, 制定过高的标准和要求, 甚至是无法达到的目标,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容易形成对自身和现状的消极情绪。 (4)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中, 部分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 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怀疑, 认为学习没有前途, 缺乏必要的动力, 但是又不得不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做自己认为无意义的事情, 这也容易形成挫折感。

1.2 生活挫折

大学生遭遇到的生活挫折主要表现在生活适应与人际关系处理上。大学新生首次离开家人, 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大学后, 他们不得不面对生活自理的考验。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供给, 家庭经济情况差别比较大[4], 校园消费中的攀比心理, 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生活上的挫折感。另外, 很多大学生的理财观念淡薄, 缺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的能力, 很多人会感到经济上的压力。

在人际交往上, 很多大学生刚开始进入集体生活, 会出现不安的情绪甚至与同学发生摩擦, 如果与同学、朋友、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好易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很多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中, 缺乏课外活动的锻炼, 有限的人生阅历导致大学生认识的有限性, 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 缺乏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因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会使他们感到孤独无助, 觉得自己时时刻刻处于压力之中, 其实这也是多种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所在。

1.3 感情挫折

受社会风气对校园的道德侵蚀, 大学生恋爱中具有冲动、浮躁、缺乏责任感的特点。大学生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加上必须经受毕业和就业的考验, 决定了大学生的恋爱往往不够牢固。当恋人感情破裂时, 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尽管大多数学生能理智地看待并接受现实, 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把失恋看的太重而很难解脱出来[5]。失恋的创伤有时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们大多表现为逃避现实, 缩小人际交往圈, 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 甚至有人向恋人进行行为或心理上的报复。

1.4 就业挫折

近几年来, 高校的连续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呈现递减趋势[6]。有些学生有感于就业难, 从进大学那天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对就业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就业竞争的担忧, 使他们入校一开始就处于焦虑之中。另外, 我国高校在发展中, 存在不注重市场需求、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没有特色、办学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毕业生质量不高, 就业受挫。

2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方法

2.1 以教育锻造大学生的挫折观

大学生作为挫折教育的主体, 需要形成正确系统的挫折观, 才能在遇到挫折时理智的对待问题。挫折观的锻造需要从如下几点着手: (1) 学会辩证地认识挫折; (2) 有意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 (3) 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的基本方法。学校的思政工作者应在课堂教育中充分重视。

2.2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是大学生战胜挫折的重要法宝。面对挫折, 如果个人能够牢记自己的目标, 不轻易地改变或放弃既定的计划, 持之以恒, 就容易抑制消极情绪, 克服障碍, 达到成功。相反, 则很难面对各种困难。在教育过程中, 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品质意志的培养, 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 培养其适应和改变恶劣环境的能力, 养成忍受磨难、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2.3 以心理训练促成熟

通过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活动,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感受失败的经验,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失败, 帮助学生走向心理成熟。

2.4 专业机构引导面对挫折

大学生遇到挫折后正确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其克服消极、悲观情绪, 宣泄紧张心理, 重新找回心理平衡。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并进行引导, 使得学生在遭受挫折时, 可以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2.5 合理的宣泄疏散挫折

大学生受挫以后, 心理上处于焦虑、愤怒、冲动的应激情绪状态之中, 如得不到妥善地化解, 大学生可能表现出多种消极的行为反应。采取可控的、合乎社会规范的方式宣泄受挫后的紧张心理,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来说也十分有效。可以采取“自我疏导”、“情绪宣泄”、“运动宣泄”作为有效的宣泄方式。

2.6 在实践中战胜挫折

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炼, 这使得大学生鲜有遭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机会。我们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地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

总之,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已势在必行, 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 它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S

参考文献

[1]骆锐, 陈艳琼.大学生挫折教育对策探讨[J].科园月刊, 2010 (7) :82-84.

[2]王强.浅析大学生挫折教育[J].教育探索, 2010 (20) :146-147.

[3]于洋.浅谈高校贫困生的挫折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4) :78-79.

[4]刘书博, 谭一酉.挫折教育:大学生的必备课[J].黑河学刊, 2010 (10) :129-130.

上一篇:数字化健康教育下一篇:网络密码认证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