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2024-08-13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精选12篇)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篇1

2003年, 师范类院校基本上也全部实行了收费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重新恢复, 1999年成为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且出现了依托公办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 学费是这些学校资产积累的两条途径之一。随着高校收费改革、扩招和办学体制的改革, 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教育部在2010年第10次新闻通气上公布: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 15万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 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

2007年以来, 国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针对贫困生的认定、奖助政策, 为贫困生的发展提供了经济资助平台。但是, 因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问题更不容忽视:2004年云南大学贫困学生马加爵因杀害了4名同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深的思考。2009年末,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贫困生杨元元在宿舍自杀, 再次引发了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像马加爵一样极端的大学生是罕见的, 但他表现出的自卑、孤僻、封闭、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特点却在贫困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可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极其需要关注。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 研究方法

1. 1 研究被试

研究被试为云南省6所高校的720名贫困大学生, 共发放问卷720份, 收回有效问卷686份, 有效率为95.3%; 其中男生254人, 女生432人; 一年级学生179人, 二年级学生171人, 三年级学生172人, 四年级学生164人。

1. 2 测量工具

1. 2. 1 王啸天 ( 2003) 编制的“大学生挫折情境问卷”

该问卷包含72个自评题项, 由与自尊有关、与求助有关、因受惩罚产生、与家庭关系有关、与亲友健康有关、与主观学习因素有关、与自我实现有关、与客观学习因素有关、与经济有关、与适应环境有关、与高考有关、与恋爱有关、与丢失有关、与饮食有关、个体某些、外界施压、与远离家人有 关、与自制力有关等18个挫折因素构成, 采用6级记分标准, 得分范围是0 ~ 360分, 每一因子得分越高, 说明影响越重, 总体得分高则说明遭受的挫折情境多, 影响也重。本研究的结果发现与高考有关、与恋爱有关、与丢失有关、与饮食有关、个体某些、外界施压、与远离家人有关、与自制力有关这几个因子对挫折情境的贡献较小, 因此本研究予以删除, 删除后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 9281, 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 7147 ~ 0. 8704之间。

1. 2. 2 唐书怡 ( 2009) 编制的“大学生挫折体验问卷”

该问卷包含28个自评题项, 由性格缺陷、现实矛盾、经济困难、就业挫折、感情挫折、交际困难、学习困难等7个挫折类型构成, 采用李克特式5点记分标准, 得分范围是28 ~140分, 每一因子得分越高, 说明挫折体验越强, 总体得分高则说明遭受的挫折类型多, 挫折体验也重。本研究的Cronbach系数为0. 846。

1. 2. 3 张丽霞 ( 2008) 编制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

该问卷包含34个自评题项, 由生理因素、积极的挫折认知、消极的挫折认知、个性特征、情绪调控、他人支持等6个挫折承受力因素构成, 采用李克特式5点记分标准, 有17个题项是反向计分, 得分范围是34 ~170分, 得分越高, 说明挫折承受力越强。本研究的Cronbach系数为0.853。

1. 3 统计方法

研究采用SPSS11. 5统计软件包和AMOS7. 0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 1 贫困大学生挫折情境、挫折承受力和挫折体验的相关分析

2. 1. 1 贫困大学生挫折情境与挫折体验的相关

从表1可以看出, 贫困大学生挫折情境总分与挫折体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除挫折情境中亲友健康维度与挫折体验中理想与现实冲突维度正相关不显著外, 贫困大学生挫折情境各维度及总分与挫折体验各维度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2. 1. 2 贫困大学生挫折体验与挫折承受力的相关

从表2可以看出, 贫困大学生挫折体验总分与挫折承受力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贫困大学生挫折体验各维度及总分与挫折承受力各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2. 2 挫折承受力对挫折情境与挫折体验的中介作用

温忠麟, 张雷 ( 2004) 等人提出: 假设Y与X的有显著相关, 意味着回归系数c显著, 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考虑中介变量。中介作用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 1) 自变量必须与中介变量相关; ( 2) 自变量必须与因变量相关; ( 3) 当控制了中介变量时,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显著下降, 如果下降后依然显著则为部分中介作用, 如果下降后变为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作用。由于中介效应是间接效应, 无论变量是否涉及潜变量, 都可以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介效应。因此, 结合前人的相关的研究, 以及挫折情境、挫折承受力和挫折体验的相关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然后对模型进行整体的检验与调试。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数据, 拟合度较好, 模型的相关拟合指数见表3。

3 分析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认为在以挫折情境对挫折体验进行影响的路径中, 有两条比较显著的路径: 一是大学生挫折情境对挫折体验的直接影响路径; 二是大学生挫折情境通过挫折承受力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挫折体验, 并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达到显著。车文博、张旭东、林兆君等人都认为挫折承受力在遇到挫折之后, 能降低个人的挫折感。由此可见,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了贫困大学生的挫折情境对挫折体验的预测效应是通过挫折承受力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

在模型中, 认知因素、情绪控制、他人支持因素对挫折承受力的贡献很大, 即表明挫折情境对挫折体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这三个因素起作用。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改变是调整情绪, 适应压力环境并发展自我的重要因素。盛友兴 ( 2003) 认为, 贫困大学生长期经受磨练, 能吃苦耐劳, 意志比较坚强, 大多数的学生都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实践成材。除了上述观点以外, 贫困大学生还具备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优秀的心理特征。董彬 ( 2005) 等人经过调查发现, 乐观向上、自强自立, 知恩回报是贫困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特征。贫困大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 并且能够认识到个体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控制外部世界, 能有效的应对各种挑战, 积极的运用各种适当的防御机制去适应和调整, 缓解内心的矛盾和挑战。

社会性支持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良好的社会支持, 使个体面对外界刺激的时候增加其耐受性, 增加承受挫折的能力; 反之, 社会性支持差, 人的心理适应就差, 因而很小的刺激就易造成心理问题, 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也会降低, 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支持, 包括父母亲、老师、朋友以及社会资源等。人生活在社会上, 离不开社会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尤其是遇到挫折情境时, 如果周围的同事、亲人、朋友表示关心、慰问、鼓励、支持, 会使受挫者感到温暖和力量, 因而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相反, 当一个人受挫时, 如果周围的人不给鼓励, 而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理不睬或持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 受挫者会感到世态炎凉、人情淡漠, 因而心寒无助、孤独、降低了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体会到强烈的挫折感。可见拥有较佳人际关系的人即有较多的社会支持, 当挫折来临时, 社会支持给予个体的心理力量, 能协助个体渡过难关。

4 教育对策及建议

第一, 对贫困生工作既要重视, 也要“忽视”。重视就是要把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完善相关资助体系, 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就是要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解决心理问题, 疏导不良情绪, 激发潜能, 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 走向自立自强。“忽视”就是孕育工作于无形, 太积极的工作有时可能会强化贫困生的对贫困的消极认同, 甚至使周围学生对贫困生产生歧视、“贴标签”, 最终走向“污名化”。

第二, 开展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 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大学教育过程中,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挫折教育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抗挫折能力是辅助人生成功的要素。

第三, 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积极心理学把以矫治社会或人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成为“消极心理学”, 主张以人为本, 主张把培育人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的根本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在具体工作中, 加强针对性的前提是各个学校要弄清自己学生群体实际心理特点及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题和心理特点, 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和个别辅导活动, 加强学业、人际关系、就业、情绪控制等方面心理指导, 在工作中要以人为本, 充分发扬人的积极品质, 挖掘人的潜能。

摘要:本研究以云南省6所高校的72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 探讨贫困大学生挫折情境、挫折承受力和挫折体验之间的关系,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 挫折承受力在挫折情境对挫折体验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挫折情境,挫折承受力,挫折体验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篇2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顺境中长大,一遇到挫折,如:成绩下降、竞争失利、误会隔阂、指责批评、疾病残疾、亲人逝世等,心理难以承受,抗挫能力差。而当今社会却又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时时刻刻都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没有一定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是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因此,对现今的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尤为具有现实意义。现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有意设置情境,使学生经历挫折,以获得遭受挫折的亲身体验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挫折带来的阵痛,才能正确感知挫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劳动、体育锻炼等渠道,有意识地设置挫折情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如:有一次我利用晨会课,专门以“直立书”游戏有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挫折教育。上课了,我走上讲台说:“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今天晨会课我们来玩直立书游戏”,于是同学们欢呼起来,我讲了游戏规则:每人拿出3本书,书要直立,要码3层,不能用其他物体支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可是一次次都失败了。这是我有意识引出的情境。我见时机已到,就说:“要树立信心,总结经验,就一定能把这个游戏做成功。”经我一鼓励,有少部分同学已从一次次挫败中吸取教训,按要求完成了游戏,于是我请按要求完成游戏的同学说一说:怎么成功的?没成功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用什么办法做成功的?学生们一一说出了我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从做成功同学那里获得了启示,终于全班同学都按要求完成了游戏,那种失败后又成功的喜悦从一张张小脸上表现出来。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总结:“失败并不可怕,就怕我们害怕失败。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只有在失败面前树立信心,吸取教训,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失败,意志坚强的好孩子。”

二、指导开展研讨,使学生认识挫折,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 要使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仅有挫折体验是不够的,体验只是一个感知阶段,还必须让学生理解挫折,认识挫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经历挫折、感受挫折的机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讨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挫折,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如:去年春季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按规定每班15人参赛,而我们班的对手多上了人,裁判员老师没有发现,使我们班未能拿到冠军。大家很气愤,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哭。有的学生边哭边对我说:“某某裁判老师包庇某某班。”我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裁判老师对加人这一现象没有看到,我们不能说他包庇人,你们以后当了裁判,一定要公正,要进行充分调查、核实,做出公正的判决。我接着说:这个世界上,因种种原因不公正的现象是常有的,关键只要自己发奋图强,要比对方强大。如果我们能在拔河技巧上下功夫,不就是冠军吗?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没有得到冠军,我们要找找自己的原因。同学们停止了哭声,班长站起来说:“如果我们讲究点拔河技巧,也不在对方加几个人。”这时我总结到:这次我们班没有得到冠军,但我们从中受到了教育,我相信下次再进行这样的比赛一定能取胜。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们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形成了正确的对待挫折的心态,增强了下次再进行比赛拿冠军的信心。因此在同年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上,我班夺得了拔河、接力赛的冠军。当学生们得到冠军时,也深有体会地说:“失败真是成功之母啊!”我说:“是啊!当我们失败后,只有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从挫折中振作起来了,才能够减少挫折的再次出现。”

三、教给方法,自我训练,积累应付挫折的经验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累应付挫折的经验,培养增强的意志,不被挫折所打垮。要达到这一目的,仅让学生感知、理解、认识挫折还不够,还要教给学生应付挫折的方法,进行自我训练。一般地说,做什么事,都要经历计划、实施、调控和总结的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减少挫折,就要学会计划、实施、调控的方法。计划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做某件事之前,先想好怎么做。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我教学生学习计划的方法,一般都围绕“我准备怎么做”的问题进行,就是要求学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做好打算。实施方法和调控方法就是按照打算去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微调。根据小学生的实际,一般都围绕“是否按打算去做的”,“有没有比打算更好的方法”、“我现在这样做能达到目的吗”等问题进行。总结方法就是通过实践,总结按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逐步减少挫折。对小学生来说,一般都围绕“计划订得怎么样”、“在实施过程中哪些做得好”,“在实施过程中哪些做得不好”,“以后计划该注意什么”、“以后在做过程中该注意什么”等问题进行。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教育  阳光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26-02

一、当前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心理表现

(一)适应挫折

适应是指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自由的选择其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从环境、调控环境或改变环境。[1] 大一新生初入大学,处于“心理断乳期”,一般来说,此阶段顺利过关,那日后的“陌生感”可能荡然无存,否则将出现适应障碍。很多适应挫折的大学生独立性差,不适应军训生活、不适应集体生活,部分学生甚至必须在家长的陪护下才能坚持完成学业,甚至一部分大学生由于适应挫折而选择休学或退学。

(二)人际交往挫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社交需要是较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2] 当人类的基本需要被剥夺时,个体会产生不安情绪。大学生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相聚于一所学校,她们渴望交往但又不懂交往。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个体间共性因素相对较少,导致大学生一段时间内难以相容、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初高中封闭式教育的束缚,社会实践、交往经验缺乏,导致人际交往出现挫折,进而孤独无助、情绪低落,甚至一度陷入抑郁。此外,也有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引发情感危机,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甚至选择轻生或酿造悲惨命案。

(三)学习挫折

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授课形式与初高中截然不同。所有大一新生在学习方法上都处于全新的探索阶段。一部分同学能积极主动、多方面、多渠道的寻求最快的学习适应方法,从而克服障碍、成绩斐然;另一部分同学,面对突变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能选择退缩、回避进而产生挫折心理,她们学习动力减退,听课时习惯性地选择倒数几排座位,坐以待毙;亦或选择逃课、上网等方式规避学业上的挫折。久而久之,产生学业倦怠心理。

二、影响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人生理和心理上条件与需要发生冲突,个人所具备的智力、能力、容貌、身材以及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某些限制,导致不能胜任某项工作或学习而遭到失败产生挫折感。[3]

首先,大学生自身独立性较差、意志力薄弱,步入大学难免会出现适应性障碍;其次,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AQ指数较低,他们经常制定较高目标,当现实与目标相差甚远、无法到达时,便万念俱灰、消沉失落;第三,班杜拉在动机理论中指出,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如果自我效能感较低更易经受挫折;[4] 再次,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试能力较弱,当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大学生常忽略分析是否是可控因素,而无端自责和感伤。

(二)客观因素

家庭教育不良是引发大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导向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越来越大。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得独生子女及万千宠爱于一身。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智力、能力和身体健康发展,而大大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作了科学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5]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保护,让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随之倒下,使得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人情冷漠、意志品质薄弱,在社会适应方面遇到了较大的挫折。

三、大学生阳光心态培育的有效策略

(一)大学生自身应对挫折

首先,调整心态,做好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充分认识到个体一生中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大学生应多从光明角度看待问题,正视挑战与磨难,放平心态,减轻不安,适应挫折、应对挫折才是智者的风采。

其次,大学生要设定合理的目标。对生活合理定位,目标既不能定制过高也不能定制过低,要有计划地制定近远期目标,大、小目标,由点及面,各个击破。

第三,大学生平时可以看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模仿成功人士成功的经验与方法,从书中获取正能量,转移注意力,改变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达到一种释然和升华。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加强体育锻炼,磨练坚强意志品质,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己在各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二)教育者积极配合

鼓励、相信大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一定能够解决。家长需要给孩子创造无限的个人成长及发展空间,增加大学生社会参与与实践能力,让大学生自由探索、独立生活,锻炼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增加挫折教育。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在安逸、和谐、舒适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好似温室中的花朵不堪一击,挫折教育随之在国内外盛行。德国已将挫折教育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教育皆在培养大学生内在自信与乐观。通过让大学生想象经受不幸时的复杂心情、焦虑情绪,感受各种痛苦的体验与经历,使大学生了解在突发事件面前如何应对、如何控制情绪、如何放平心态、如何克服困难,培育大学生的阳光心态。

参考文献:

[1]刘鲁蓉. 大学生心理卫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57-58.

[2]张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0-21.

[3]杨娇丽,陈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教程[M]. 北京: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179-181.

[4]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20-221.

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篇4

1 挫折的内涵

心理学认为, 挫折是指学生个体在设定目标后, 在为之努力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 自认为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障碍和干扰等负面因素, 导致其个人认为自己的预期设定好的目标不能如期实现、以及自身需要不能被满足时, 由此产生一种紧张、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的体验。挫折在生活中不可避免, 它在社会上普遍存在, 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就是, 看他在面对挫折是是否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大学生挫折是指在大学生活过程中, 大学生想要在生活、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 自己想要想达到既定目的或者在可以满足某种需求的过程中, 因情绪、身心等方面, 不可避免的遇到阻碍抑或是干扰, 因而导致形成的一种由过度烦恼、焦虑、困惑、迷茫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成的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和消极情绪, 这种不良的心理情绪在很大程度上, 有可能引发过激与不理智的行为。

2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与社会进步的长足发展, 每个大学生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 再加上一度处于校园内, 很少接触到社会实践, 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抗挫折的体验和教育, 挫折承受能力不断下降。在经历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由于大学生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就业压力等诸多不适应, 面对一系列的挫折情境, 很多大学生因此感到迷茫、产生了困惑, 并造成了心理失衡。

据相关资料表明, 北京市的各大高校中, 大约有25.56%的学生有过严重的受挫感, 大约有29.35%的学生在挫折的阴影下, 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 这给他们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最重要的是, 他们大多是90后, 从小在家长的过度呵护和溺爱中长大, 很少接触社会实践。因此一旦遭遇点小小的挫折, 从此以后便一蹶不振, 心情抑郁, 进而造成情绪的波动, 严重者会选择轻生来结束年轻的生命。挫折无处不在, 我们无法避免, 能做的就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 遇到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 而不是去回避。大学生因不能及时有效的去解决生活上、学习中、恋爱上遇到的的小挫折而产生自我放纵、毁灭、消沉的行为, 已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当前,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

3 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3.1 国家教育部门的重大决策内容

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郑重地提出了挫折教育。1998年, 我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2001年, 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 明确提出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3.2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是新时期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身上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使命。目前, 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一大背景、大环境下, 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 他们当中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颇。更引人深思的是, 学生群体中不和谐的现象屡见不鲜, 比如人际关系恶化、同学间的盲目攀比等等, 这些问题如不及早发现, 及时进行干预, 就有可能演变为心理问题, 更有甚者无法自控, 一时间失去理智, 做出非正常行为, 导致了犯罪的发生。因此, 高校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责任, 而且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尤其是抗挫折能力, 这样才能帮助其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 能正确面对人生的低谷,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3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目前,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与挑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诸多的心理问题的发生, 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也引发了学者的深入思考。据不少学校的调查统计表明, 校园内的许多暴力事件都是因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的。究其原因主要是, 学生在受挫后产生的消极情绪未能得到及时排解, 长期处于心情压抑、内心痛苦的精神状态下, 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受挫, 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严重地会在绝望中轻生。因此, 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 提高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本领, 提高其抗挫折承受能力, 从而实现自我完善的目的。

4 对大学生挫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挫折感的产生是个人主观原因和外界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4.1 客观原因

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在的大学中, 90后占很大比重, 而且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的过分溺爱中长大, 他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 有求必应, 一味纵容, 从不考虑其要求是否合理, 长此以往, 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小, 心理素质差。经不起生活中的任何风浪, 稍有与自己期望目标不符合, 便会脾气暴躁。还有, 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教育, 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 就会一蹶不振, 这也表明我们的教育一向过度重视专业课的教育, 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 也未能把挫折教育融入到平时的专业课教育中。

4.2 主观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在提及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指出, 事物发展与变化时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体。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 在面对学业、生活上的各种不顺心、不满意的时候, 我们应该采取是积极的态度去想方设法的解决, 还是采取消极的态度去逃避, 这完全取决于大学生的个人意志。面对挫折, 不同生活态度的学生采取的方式方法的大相径庭, 有些会一蹶不振, 从此颓废下去;还有些学生遇到挫折, 会绞尽脑汁想方法去解决困难。再者, 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从自身出发, 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 也不能妄自菲薄, 看轻自己, 切合实际的为自身打造既定的目标, 一步步地努力去实现。

5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对策

5.1 教育大学生敢于正视挫折, 正确看待自己的劣势与不足, 确立正确的挫折观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而挫折也客观存在, 不可避免的发生在我们身上, 如果我们能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就能对社会上、生活中发生的的不幸, 可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以平常心去面对, 积极思考解决方式, 做到冷静而稳妥的处理问题。同时, 也能以饱满、乐观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 从而锻炼了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挫折观, 实则是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挫折。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我们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挫折可以使我们掉入万丈深渊, 从此一蹶不振;但它帮助我们成长, 经历挫折, 吸取教训, 及时反思总结, 预防我们重蹈覆辙, 这样一想, 遭遇挫折未必是件坏事, 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它。我们只有客观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 及时调整心态, 这样才更有助于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

5.2 教育大学生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策略方法

遭遇学业或情感上的挫折时, 我们要及时反思目标定的是否合适, 是否适合当前形势, 当原有的目标未能达到时, 我们应及时调整目标, 适当降低点标准。如若屡次经历失败, 我们应放弃原有的目标, 追求新的目标。再者要学会自我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 人生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此要做好接受不如意情况的准备。遭遇挫折在所难免, 每个人都会遇到, 客观辩证的看待它, 告诉自己困难都会过去的, 同时也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进而全盘否定自己。最后, 要学会转移注意力, 经历挫折之后, 心情不痛快, 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让自己忙碌起来, 在短时间内转移注意力, 及时调节自我情绪, 使心情得到放松。

5.3 学校应建立一支有高素质心理咨询队伍, 完善心理咨询室的相应的配套设施

从各个方面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为他们提供挫折教育的学习及发泄情绪的场所。学校教育者要重视心理课程的开发, 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上的困惑。用时, 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 提高受挫能力, 逐步培养其自信。

大学生挫折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成就, 这与大学生本人、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摘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自2008年以来, 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和我国疙瘩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政策,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骤福增加,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处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由于其所处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相对优越, 加之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忽视了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因此, 不少学生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脱节造成挫折时, 便惊慌失措, 陷入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困扰而无法自拔, 有的甚至会走入极端, 选择轻生。这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情绪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鉴于这种客观情况, 开展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理应提上各个学校的教学日程。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分析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德超, 耿德英.浅析专科大学生的挫折教育[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

中学生心理挫折及教育 篇5

学生的心理挫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挫折感的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疏导,往往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影响本人的一生,在学生的管理活动中,对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防患于未然,对不可避免的挫折应及时把握事态的发展,做好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

所谓心理挫折就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目的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情感情绪状态。造成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较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环境不适应

由小学到初中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次飞跃.首先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学科增多,内容加深,每门学科有不同的教师;其次进入中学以后,人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同班同学来自不同的小学或不同的地区,再次由于小学阶段课程少,在教师教育和家长要求下,绝大多数的学生成绩优秀,表现也较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和家长的表扬和夸奖,进初一后仍沉浸在小学阶段的光荣感中,不能及时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当发现自己落后了,就会怪这怪那,从而放纵自己,不思学习,不求进取,造成心理挫折。

二、心理品质的不成熟

正处在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的中学生,心理发育大大落后于生理的发育,他们外表虽然逐渐具有了成人的体态,但心理上仍带有孩子的烙印。一般地他们都不客观地评价自己,再加上这个时期剧烈发展着自尊、自立、友谊、交往、公正、自我实现等社会性需要,使他们不容易理性地对待危机和处理矛盾。往往会因身材的高矮,体态的胖瘦,长相的缺撼,学习成绩的落伍以及意外的刺激而导致怯懦、自卑、孤僻、离群、意志消沉等不良倾向,他们中有的人会因此放弃追求的目标,逃避现实,从而造成心理挫折。

三、家庭教育的不适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反映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便是不可忽视的“温室”教育。父母对子女过份照顾、溺爱和娇惯,使学生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和忍耐力,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有的学生某些方面有困难请同学帮忙,同学动作稍慢或“指挥”不动其它同学时便闷闷不乐,好象失了面子,误认为自己无能;有的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认为教师看不起自己,是和自己过不去;有的缺少自知之明,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失败便自暴自弃,听之任之,遇难而退束手无策,从而造成心理挫折。

四、教师的评价不全面

当前仍有部分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单一的,全面教育已沦为智育,而智育又以分数至上,将学生按分数的高低进行优劣排队,“三好”变“一好”,“一好”就全好,这不仅‟造就了一批牺牲其它发展为代价而换取„智育低效增长‟的„优等生”,也“造就了往往以勇敢、热爱劳动以及具有其它特长的所谓„差生‟。由于教师评价的偏差,促使我们不知不觉都有可能给“优等生”或“差生”造成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对学生本人来讲,会造成意志消沉,学习消极,1

逃避现实。对学校来讲,会表现为怨天尤人,嫉妒冷酷,会给学校在今后的教育上带来一定的麻烦。目前,中学仍有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较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心理挫折造成的,笔者认为,对具有心理挫折感的学生,应加强这几个方面的教育。

1.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教师传授知识能力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刚关怀、尊重和理解,使学生感到你是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要用和蔼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尤其是具有心理挫折感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支持、鼓励、关心和同情,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愉悦轻松的教育教学氛围。(2)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同时还要创造给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有心理挫折感的学生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初中生,对成功的事情易感兴趣,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并愉悦其整个身心。这时我们更要注意积极引导,促使他们在得意中不断追求成功,而对暂时失败的学生我们千万不能讽刺、挖苦,应更好地耐心地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对他们改正后取得的成功,同样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对他们在乎时的一切活动中;表现出哪怕是很少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倍加呵护,对每个人来说,其成功与失败并存,信心越大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成功了也越有信心,则能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形成恶性循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2.交流情感,引导学生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知道,情感是通过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情感交流是人们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性一般是由交流双方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当人们处在悲痛的情绪状态时,往往希望通过情感交流唤起别人的同情,使自己痛苦的心灵得到慰藉;当人们处在喜悦的情绪状态时往往通过情感交流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愉快和快乐;当人们处在忧愤的情绪状态时,又往往希望通过情感交流,使别人对自己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作为教育方法的情感交流当然不排斥上述多样的目的。因为如果忽略了人们在一般情感交流那些直接的具体的目的,其教育也就无法普遍进行,通过给青少年以积极、健康的情感信息,促使他们在情感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并由此引导他们产生正确的行为。多年的教师工作使我们懂得,我们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交流是给人鼓舞,催人奋起,促人进步的情交流,能使人在挫折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获得成功.

3.根据个体差异,引导其发挥特长。造成学生的心理挫折与个体的差异也紧密相关,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且促进其独特的发展,不能用同样的尺度来要求一切并要求于所有的学生,事实上有些造成心理挫折的学生,正是因为其独特风格不被教师认同而不受欢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面要使一切的天赋和才能都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应在班上引导其它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生活,学习上的失败的学生,应给他们

创造条件并形成一种关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让他们充分显露出自己的才能,增强信心,重树勇气。如;有位“电脑迷”的学生,原在班上各方面的表现、学习都较好,自从迷上了电脑,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不服从教师管理,同学问的关系也开始紧张,经常迟到,成绩下降,影响班级荣誉,心理开始发生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找他谈话交心,采取正面诱导,其次想法发挥他的特长;一是安排他做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员,二是让他准备一篇演讲稿——(我熟悉的电脑》,并在班会上为大家演讲,正当同学们喷喷称羡这位同学懂得如此多的电脑知识时,我又因势利导,组织大家讨论“过度玩电脑‟好不好?一番“论战”以后,即使大家重新认识这位同学,又使这位同学认识了玩电脑的利和弊,从而自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期终考评中,得到同学们的好评。

4.通力协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挫折.班主任与各课任教师必须形成合力,同时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调动和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矫治学生中出现的心理挫折。

谈小学生挫折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生;挫折教育

一、小学生情绪偏激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多年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天天和小学生在一起,对他们有极其深入细致的了解。我以为,天性自娇自爱是小学生情绪偏激、产生挫折感的主要成因。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幼时就养成了自私、虚荣、唯我独尊的习性,自然也就把这种不良习性带进校园,他们受不得半点委屈,同学不能说,教师不能批评,不能接受任何挫折。

美国一位知名儿童心理专家认为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诚如斯言,小学生是多梦的年龄,他们每天都充满幻想,但生活中与幻想毕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他们一旦遇到了困难和障碍,或者周围环境不利自我,幻想与现实相悖,就会情绪低沉,产生挫折感,随之派生出许多的偏激行为,除来自家庭溺爱的主要原因,物质生活的相互攀比以及学校忽视心理疏导,则成为另外的诱因。

小学生情绪偏激大抵发生在学习成绩下滑、教师批评、班级选举、同学不睦、家长离异等等区间内。表现形式往往为消沉、痛苦、沮丧、烦躁,课堂嗜睡、手撕纸片、敲打课桌、无端吵嘴等等形式,进而出现深居浅出、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现象,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二、对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1.因人施教,把准脉搏。小学生情绪偏激,他们表现形式千奇百怪,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对小学生挫折教育中,要根据他们的个体情况和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人施教,分步实施,一定要摸准病情把准脉搏,对症下药。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其行为的特征,破译其内心的密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比如,每个班级都有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每次考试都不理想,往往表现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强,甚至是“考试恐惧综合症”。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对这样的施教就不可以继续给他们施压,而是要不失时机地提高其自信心,多一些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2.主题班会,现身说法。课堂是小学生挫折教育的主战场,主题班会是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最佳形式。我们学校每周都有心理咨询训练课,而我每一个月在我的班级进行一次挫折教育的主题班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挫折教育的主题班会上,设置障碍、模拟训练,学生自拟主题,共同参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个学生都可以现身说法,别人可以论辩,可以争论,道理越辩越明,教育自己教育别人,最后综合大家的一些看法,教师做一个总结发言。

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学生之间广泛交流,互相影响,彼此感染,坦然挫折,进一步认清了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挫折面前不气馁,跌倒站起从头来,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自身的抗挫折、抗击打能力。

3.双管齐下,家校结合。不仅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要动员小学生的家长在家庭里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家长要经常向班主任汇报,经常联系,互通情报,双方把小学生的挫折教育都当成一件大事。

这里,我重点说说家长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抗挫折抗击打能力如何,直接标志着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在生活中,不要听之任之,不要唯他(她)独尊,不要让他们随意花钱,不要随意满足他们的欲望。同时,要适当地给他们一点小挫折,比如,4—5年级的小学生,在教育他们注意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有私家车的不要再去接送,责令自己步行,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吃苦、学会坚强、不怕挫折的能力,让他们欲飞的、稚嫩的翅膀强健起来。

三、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说,一个有着坚强心理素质的民族才是真正坚强的民族,小学生直面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1.由于一些家长对小学生的过分溺爱,造成他们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另外,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小学生的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小学生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现状的原因。我们应该重提鲁迅先生那句呐喊:救救孩子!

2.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挫折无时不在,挫折伴随着成长的每一步,也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有意识地让小学生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尝试一点点生活的磨难,使他们明白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挫折,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挫折教育是全面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

3.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传授有限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能力,尤其是抗挫折抗击打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在亚马逊平原上,翱翔着飞行之王——雕鹰,飞行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而谁能想到残忍的母爱的故事:幼鹰出生后,母鹰要把它无数次上百次的摔下山崖,鲜血淋淋,悲壮哀鸣,这是母亲让孩子接受着挫折,为了强健孩子稚嫩的翅膀,为孩子创造一个生存的空间……

从雕鹰的故事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受到一点启迪呢?

大学生挫折教育案例探析 篇7

挫折教育, 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 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乐观、坦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 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成长的摇篮, 教育工作尤显重要。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最多的辅导员在教育学生积极应对挫折,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良好品质上起到关键作用。以下为我在大学辅导员工作的工作案例。

【案例背景】

王某, 女, 19岁, 为我系2007级学生。王某入学时的成绩比较好, 性格比较外向。开学不久, 王某曾向辅导员老师透露其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希望能够得到学校的帮助。由于王某比较胆小害羞, 在参加各种社团竞选活动中屡屡受挫, 很是失落。以前在中学因为成绩很好, 深得老师器重和同学们的信任。进入大学后看着其他同学积极的表现, 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了怀疑, 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所带来的压力和挫折导致王某不能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甚至会产生幻觉。

班里的同学尤其同宿舍的同学感觉到了她的变化, 几位关系较好的同学积极开导王某, 但是见效不大。王某由于经常情绪不稳定, 导致身体状况出现问题, 几次晕倒在教室和宿舍楼道, 送往医院并作了全面的检查, 但结果显示王某身体上没有出现异常, 被医生诊断为癔症。得知王某的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开导他。

【案例过程】

1. 积极与王某谈心, 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我经常通过宿舍走访、面谈、聊天的方式与王某谈心, 耐心地与她交流, 倾听王某诉说心事。在交谈过程中, 王某渐渐对我产生了信任, 建立起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后来王某与我无话不谈。通过交谈, 我发现:王某家人身患重病, 医药费用高昂;父母打零工很辛苦, 自己很想减轻家庭负担, 但发现自己却无能为力, 因此非常痛苦、郁闷。同时, 王某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要求很高, 看到同学们极强的表现力, 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又不甘心。双重压力导致她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我了解情况后适时开导王某, 鼓励她要自强自立, 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在生活上, 我从身边的小事关心王某, 积极帮助她找兼职和勤工助学岗位、申请生活补助金, 以减轻其在经济上的负担。

2. 联系心理辅导老师, 寻求专业辅导。

我积极主动与心理辅导中心专业老师取得联系, 并将王某的情况反馈给咨询中心, 给他们预约会谈时间。心理辅导老师热情地接待了王某, 其热情打动了王某并取得了她的信任, 王某将自己的心事和顾虑和盘托出。心理辅导老师认真倾听其苦衷, 并从专业的角度对王某进行开导。每次和心理辅导老师交流之后王某的精神面貌都有所改观。

3.帮助王某树立信心, 转移注意力, 端正学习态度。

我积极关注王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表现。根据她唱歌方面的特长, 让她担任班里的文娱委员, 使她能够重拾自信。同时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 请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给予王某更多的关注, 时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 重建她学习的信心。

4.联系家长, 取得家庭的支持。

我积极与王某家长取得联系, 与家长交流王某在校情况, 希望家长能从家庭的角度对王某进行开导。这样有利于减少了王某对家庭负担的过度忧虑, 能够坦然面对家庭环境的困扰。

经过两个月的耐心辅导, 王某的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参加班级和系里组织的多项活动, 并且在某些方面小有成就;学习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气色, 上课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学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生活上热心关心同学, 对有困难的同学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案例思考】

通过本次案例, 我深有感触。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 他们面临着角色的转换、环境的适应、学业的竞争、社会的挑战、人际关系的困惑等问题, 在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自由与纪律等诸多矛盾和冲突面前, 往往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 耐挫折能力差的弱点。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 情绪波动较为普遍;有的学生受到挫折后, 精神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产生情感失控, 造成心理疾病, 甚至做出破坏性的举动。因此, 做好大学生遭受挫折后的教育工作, 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1.认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

我们要教育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及时找出症结所在。从个人的实际条件出发, 用切实的行动改变挫折情境, 使其成为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 而非绊脚石。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越是能够获得与挫折事件相关的信息, 就越能够有效地处理它;越是积极地面对挫折情景, 就越能够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境。可见, 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挫折情境本身, 而且取决于其对挫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许多大学生属于理想主义者, 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历, 增长其见识。大学生之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弱,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越深, 容忍力越强, 承受挫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宽容、理解和忍耐, 能自我控制、释放、转移和升华内心的挫折, 以达到自我调适、内心平衡, 使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 能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挫折的挑战。

3. 加强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给学生提供心理宣泄机会。

心理咨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首先, 它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通过调整学生心理来增强其挫折能力, 降低挫折感;其次, 它可以帮助求助者提高对待自身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能力, 促进人格的重建和发展。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通过在报刊杂志、黑板报、广播、宣传栏上开辟专栏、现场咨询、校园网、热线电话等形式, 加强理论咨询, 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 从而提高心理调节和耐挫折能力。

4. 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加强心理知识学习和培训。

辅导员自身的素质高低对于工作成效起着关键的作用。“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果辅导员自身素质不高, 认识不全面, 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会不知所措。因此, 辅导员在开导学生时必须运用系统的、科学的心理知识和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辅导员自身提出了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通过加强学习, 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高校应多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系统地进行学习才有利于构建、完善辅导员的知识框架。

总之, 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需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际效果。同时, 挫折教育应该从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倡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出发, 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切入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引导学生从容应对挫折, 在实践中培养自强、自立、自信的人格与品质。

摘要: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时期, 面对挫折往往表现为悲观、压抑、失望、胆怯等负面情绪, 极易导致心理障碍。因此高校须加强挫折教育,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从而提高心理调节和耐挫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荆爱珍, 申小军.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探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5) .

[2]王骁骅.抗挫折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时空, 2007, (21) .

[3]季达成.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J].科学大众, 2009, (03) .

大学生挫折教育反馈调查 篇8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扮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 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挫折, 要能够正确应对, 积极调控, 将能减少消极的情绪反应, 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具备健康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把握现在、迎接挑战、面对竞争的必备素质之一, 是现实教育的当务之急。

1 我校在校二年级大学生的挫折心理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二年级的大学生, 在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 (以下均简称五年制、七年制学生) 2个层面的大学生中发放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523份 (男226份, 女297份) 、84份 (男37份, 女47份) , 其中有代表意义的选项如下。

(1) 五年制、七年制学生个人评价认为自己中学时代是优秀学生的比率依次为63.50% (男62.39%、女64.31%) 、67.85% (男59.46%、女74.47%) 。 (2) 五年制、七年制学生个人评价大学生活表现第一学年为优秀的比率分别为21.41% (男27.00%、女17.17%) 、17.85% (男18.91%、女17.02%) , 优秀率较中学时代明显下降。 (3) 面对这二者的差异, 2个群体的男生和女生认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明显差异:五年制学生中男生、女生有过半数者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七年制学生中半数男生认为自身努力不够, 过半数的女生认为大学内竞争激烈。 (4) 面对第一年的大学生活, 五年制学生中有33.33%的男生、20.00%的女生归结为人生的挫折或失败期;而七年制学生中43.24%的男生、36.17%的女生把大学第一年归结为人生的挫折或失败期, 其比例明显高于五年制学生。但各年级男生受挫感明显高于女生。 (5) 五年制、七年制学生明确表示, 过去的挫折造成自己现在信心不足的比例分别为16.25%、10.70%。 (6) 面对挫折时, 各年级大学生都表示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但第三顺位影响因素所占比重略有差异:五年制学生中有25.00%的人希望自己独自承担;七年制学生认为父母理解、教师理解、独立承担三方面因素同等重要。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 大学生已明确体会到挫折感的存在。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各种挫折的情况非常普遍, 因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优中选优的七年制学生的受挫意识更强些, 更渴望得到理解和关心, 五年制学生则独立性更强。这说明现实的校园生活无形中给大学生上了挫折教育课, 大部分大学生能正视现实, 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原因, 正确评价自身, 给自己准确定位;但本次调查中选择消极选项的比例也不低, 这说明大学生不能够认识自我,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其应成为教育管理工作者重点关心的对象。

2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生活事件的频度增加, 其中人际关系丧失和其他因子应激程度降低明显, 而学习压力因子应激程度有所增高。这是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激烈在校园中的反应, 同时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使学习的压力有所加大。个体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的选择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等都会影响其面对社会、生活事件的结果。同时大学生应对技巧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大潮汹涌来临, 日益倚重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国家间的竞争, 促使高校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大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要注重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 加强对少部分行为过激大学生的跟踪教育。从2方面着手, 即智力因素和包括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心理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仅仅依靠具有科技文化素质的人才的观念已经落伍于时代的要求, 人民的期望、国家的重托迫使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挫折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阳光式教育, 而是把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 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它能够引导茫然若失、无所适从的大学生调整、充实自己, 从而以坚定的意志、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迎接社会化大学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王建中教授认为, 现在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挫折承受能力比较差, 生活条件优越使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 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利, 自我定位不准, 对遭遇挫折没有准备, 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 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另外, 现代社会变化较快, 竞争日趋激烈, 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都比较大, 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导致大学生精神压力很大。进大学之前, 在家里有家长照顾, 而进大学后, 一切都要自理, 要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尤其是个人的生理状况、外表形象差异、心理特点、个人的经历差异、地域文化差异、经济条件的差异、教育背景的差异等因素是造成这些大学生心理受挫, 最终无法完全适应现状的根本症结。故作为高校教师帮助疏导、化解大学生的挫折感, 激励他们战胜挫折, 顺利完成生理、心理的过渡成为目前高校师生沟通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3 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现状, 采取挫折教育作为首选对策要被纳入到素质教育的日程中。目前大学生中心理挫折的常见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现实挫折、学习挫折、社交挫折、经济挫折、就业挫折等。应根据引发挫折的原因, 多层次、广泛开展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在校所有大学生而非少数问题大学生, 其性质应当是正面教育而不是治疗性模式, 要注重个人的力量和价值。

3.1 引导自我调适

通过有针对性的自我调适方式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 能够有效地降低自己的不良情绪反应, 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即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性。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能够自觉地结合个人实际, 不断提高、调整和消除心理上的困惑乃至危机。因此, 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心理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提高其消除心理压力与危机的自觉性, 是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关键一环。

3.2 确立正确的人生抱负

调查结果表明, 部分大学生遇到挫折后会出现各种反应, 如消极、悲观、焦虑、抑郁、攻击、自杀等, 其中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反应, 其程度超过正常范围。对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讲, 每个人都面对着一个崭新的世界。随着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角色地位、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和冲突, 大学新生常常处于自豪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渴望交往与孤独的矛盾之中。因此, 一定要积极开展有效的入学教育, 提高大学新生在控制自己抑郁情绪反应方面的素质, 尤其是对消极、悲观情绪反应的控制力, 采取多种途径, 向新生系统地介绍大学的学习方式, 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 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大学新生确立正确的抱负,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形成适度的期望值。再根据大学新生对自己的客观评价, 考虑各种实际情况, 确定一个适宜的个人奋斗目标, 避免由于所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散漫。

3.3 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和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心理素质训练课是一门直接的、应用性的课程, 其训练的内容可以是认识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调节训练、人际训练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开设专题讲座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 一方面可以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增强大学生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 开展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 加大帮助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力度;另一方面, 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知识, 可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培养健全人格, 保持良好情绪, 增强挫折容忍力, 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进而欣赏自我, 以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3.4 正视挫折, 学会自我激励

在大学生遇到压力或烦恼时, 指导其自觉运用应对技巧,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减轻压力和挫折感, 从而降低心理反应的程度, 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而又现实的人生目标。首先应加强大学生对挫折意义的理解, 如挫折的客观存在性, 人生总要面临各种挫折的挑战, 人生没有挫折, 难以成熟;挫折有两重性, 是成功的前奏;人生因有挫折而辉煌, 要善于利用和转化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孪生兄弟, n次的挫折加上n+1次的努力就可能意味着成功。分析造成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和自己的受挫反应。懂得一些化解挫折感、调整心态的方法, 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激励。通过自我激励, 同有着积极性格的人交往, 这样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积极心态的感染;广交良友, 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多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 多主动寻找外界的激励源, 多看振奋人心的好书, 多听积极的报告或讲座, 多唱积极向上的好歌, 多参加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等以增强自信、学会人际交往、磨炼意志, 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如电影欣赏、演唱会等,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2]。

3.5 疏导障碍, 搭建交流平台

加大心理健康帮助的力度, 积极开展同伴教育, 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及时疏导心理障碍, 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而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

护生的职业生涯预期对职业定位倾向的影响

王远湘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探讨护生的职业生涯预期对职业定位倾向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定位不明确、职业发展意识模糊、职业定位好高骛远、职业定位存在空缺等方面, 进而影响到护生的择业观, 最终影响护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定位;职业价值;护生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B

护生的职业生涯预期能基本反映护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倾向和护生的职业价值倾向。护理职业在就业方向上相对受到限制, 一般只局限于护理行业, 不像其他职业如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等就业范围广。护生在校期间, 对护理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有限, 对其他高薪职业的盲目憧憬和向往, 导致其在职业定位上容易脱离实际。如何指导护生进行正确职业定位, 把握机会, 是需要护理教育者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问题[1]。

1对象和方法

2007年10月份调查2006级三年制大专护生共186名, 采用非结构式问卷, 对护生未来十年的职业生涯预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见表1)

式, 一般由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向同伴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或充当积极的榜样角色, 通过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与被教育者进行交流, 以唤起共鸣, 激发情感, 共同采取有益健康的行动。渴望获得友谊、理解和倾听的青春期大学生, 在这个平台上, 可以敞开心扉, 宣泄内心的烦恼、苦闷, 并且在同伴的疏导、抚慰和帮助下, 受到启发, 采纳好的建议, 能以积极的态度去调整情绪、面对现实, 完成青少年向成年人的真正过渡, 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从而能坦然地面对伴随成长的各种困惑和矛盾, 并体验到成长文章编号:1671-1246 (2009) 12-0105-02

3讨论

3.1职业生涯预期对职业定位的影响

护生的职业生涯预期, 从根本上讲不能完全反映其职业生涯的定位和发展, 但从其中可以反映当今护生在职业定位上的模糊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对专业性质认识不足, 对专业前景了解甚少, 职业定位不明确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实践是紧密相关的, 它既是关怀照顾的专业实践, 也是真诚服务的理念和责任[2]。护生在挑选专业时, 把自己从事的护理工作视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还是终生发展的事业, 对其在专业生涯中的发展至关重要[3]。护生中, 有相当一部分认为护理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这种手段能让自己生存就足够了, 因而不会付出努力去追求事业的成功。甚至有一部分护生对专业前景预期很悲观, 认为护理服务技术含量低, 专业性的关怀照顾不被社会认可, 薪酬水平偏低, 工作压力和风险很大, 专业发展历程艰难。受这些因素影响, 护生职业定位不明确,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护生毕业后一年内无所适从, 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 能做什么, 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徘徊等待。教师如果能在对护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同时, 及早地向护生介绍专业生涯规划的知识, 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专业生涯发展与专业成长[1]。

3.1.2对专业前景抱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期待, 导致职业发展意识模糊, 职业定位好高骛远在调查中发现, 有的护生在心中早已给自己的薪酬定了位, 如每月收入达不到2 000元以上就改行开书店、花店、服装店等, 甚至改行当医生。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足以证明, 护生对专业的选择缺乏信心, 内心一片迷惘, 其专业价值取向只与薪酬相联系。还有52.7%的护生工作第五年就期望当护士长, 不能当护士长就转行, 这说明护生的职业发展意识模糊, 一旦遇到挫折, 就容易放弃对专业的认同和追求。

所带来的兴奋、喜悦和自信, 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确保在这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社会立足。

参考文献

[1]孙季勤, 原庆琴.浅谈学生的挫折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9) :24.

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探讨 篇9

一、挫折的内涵与构成

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导致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1]。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如环境适应、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因素引发的一些心理烦恼、焦虑、失望、痛苦等情绪反应。

挫折的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存在着的目标不能实现、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的干扰情境, 如理想与现实的挫折、考试与就业应聘的失利、考研落榜等;二是指对挫折情境的认知与评价, 这种认知与评价的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三是指在对挫折认知评价的基础上, 产生情绪或行为反应, 如紧张、消沉、悲观忧郁、退缩、逃避、冷漠等。这三方面内容的关系是挫折情境 (真实或想象的) 引起挫折认知, 从而产生挫折反应。

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能力, 汲取经验教训, 调整目标或策略, 从逆境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 挫折也可以扰乱人的心理情绪, 使人心态失衡, 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 如不安、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

二、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具体表现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人才竞争的社会背景之下, 正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 不少学生在报考院校、选择专业、考级考证、应聘就业等环节中, 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造成挫折时, 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陷入不良情绪的困扰而不能自拔,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孤独心理

孤独是与他人、与社会隔离的自身孤立心态, 是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中容易产生孤独感的人主要是学习困难生、经济贫困生以及生理残缺者、严重违纪者、人际交往困难者、情感处理困难者等。很多大学生进入陌生的大学环境后, 新的人际关系往往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心理上失落无助, 表现出人生没有奋斗的方向、精神的支柱以及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 甚至找不到可信任的朋友, 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2]。加上学生自身存在个性差异、城乡差别以及经济文化背景、生活行为习惯、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同, 往往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没有主动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去, 常常出现心里烦恼无人倾诉的情况, 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一旦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他们便会更加感到孤独无助, 从而产生心理挫折。

2. 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时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一部分学生由于教学方式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 个别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常沉溺于上网、玩游戏, 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考试失败, 甚至个别学生还因此休学或退学。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原来在高中都是佼佼者, 但进入大学后, 由于高等学校人才济济, 面对激烈的竞争, 他们之间出现了分化, 有的学生逐渐发觉自己原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优越感和自信心随之丧失, 对自己的能力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业受挫、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挫折心理体验。

3. 厌倦心理

厌倦是心理疲劳、心理消沉的一种情绪表现。厌倦常发生在对自己的一切失去兴趣、对前途缺乏信心、自我封闭的学生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 相互间很难做到敞开心扉。久而久之, 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空虚和厌倦。此外,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成熟期, 身心迅速发展, 他们表现得更加关注自我, 有非常强烈的交往愿望, 希望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加上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又比较强, 这就导致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自信、理解和宽容的品质, 也缺乏合作的精神, 从而使他们的人际关系陷入紧张、孤独的境地, 特别是性格内向、缺少特长、不善于交际和言辞表达者, 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淡漠、沮丧等状况。

4. 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而造成的妄自菲薄, 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自我意识[3]。自卑的产生最主要还是因为缺乏自信心, 认为自己的能力素质、外貌体态等都不如别人而否定自己。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 面对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 跟不上教学进度, 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 在家庭中也往往缺少父母的认同, 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加上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 有的是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的, 生活上的娇生惯养, 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 缺乏战胜困难、克服磨难的毅力, 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也有的学生甚至未能脱离高考失利的阴影, 有一定的挫折感和自卑感。面对就业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 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家人期待的冲突, 职业期望与就业竞争力的反差等都可能导致他们自我评价偏低, 对前途悲观失望。

三、开展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措施

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和人格的不健全因素、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因素, 也有大学教育方面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一方面,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预防为主、迅速反应、重点突出、长期监控”的新模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挫折, 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 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 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4]。另一方面, 要建立课堂教学与心理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着重强化抗挫折教育, 进行挫折应对的模拟训练,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心理障碍问题做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 帮助和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择业、个人发展和成长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以达到陶冶心情、启迪人生的目的, 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普遍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执著的追求。不少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变幻莫测的复杂的事物面前, 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尤其是不良环境会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虚荣、攀比、孤独、封闭、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 高校要将德育和学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将德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去, 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拓宽德育渠道, 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关怀的育人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共青团、学生社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发挥学生教工团支部、党支部的组织作用, 带动广大学生形成一种健康和谐、积极上进的局面;利用“两课”教学来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自觉地把社会理想、时代要求内化为个人成才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 正确地看待世界、认识自我, 冷静地对待困难和挫折, 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 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提高学生关注自我的意识和应付挫折、调控情绪的能力, 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 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思想品德塑造的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行动、献爱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调查等活动, 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协作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 要充分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和心理话题调查等活动, 使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 构建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其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5]。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具有人格塑造、理想信念与目标追求、精神激励、文明形象形成、建立自信、磨炼意志等功能, 它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升华精神, 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因此, 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政治、学术、科技、文体、艺术、娱乐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集体主义观念, 减轻、消除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挫折,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增强心理的适应能力, 促进自主发展的潜能,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 加强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勇于面对挫折的顽强拼搏的意志,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大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研究和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10 (4) .

[2]梅萍, 陈饶燕.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与自杀预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1) :31.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04:70.

[4]戴勇.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4) :36.

浅谈大学生挫折教育 篇10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 他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那种艰苦的劳动锻炼和生活磨练, 不曾为衣食问题所困忧。这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 一方面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减少了面对困难与承受挫折的机会, 以至于许多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较低。事实表明, 智能出类拔萃的大学生,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能正确应对成长中遇到挫折, 就不能成为生活强者, 就难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

1、学业上的挫折。

新生入校前, 学习成绩一般都名列前茅, 成了家长的“宠儿”, 学校的“骄子”。他们在鲜花和掌声中度过了中学时代。进入大学后高手云集, 棋逢对手。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而成绩不理想所造成的失望、焦虑,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治, 就会形成挫折感, 并影响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生活上的挫折。

中国的部分家长过于保护孩子并代为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 使这些从小被抱大的一代, 因失去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而造成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 正值青春发育时期, 情窦初开。有些大学生或自由相识, 或他人牵线, 建立了恋爱关系。但由于家庭、性格等原因, 最终不得不分道扬镳。失恋者因此产生悲伤、绝望等复杂的心理,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际交往上的挫折。

进入大学, 人际关系开始复杂化, 中学时代的那种纯洁的友谊不多见了, 同学关系开始渗入一些利害因素, 这就使得一些思想稚嫩的学生感到苦恼。由于性格、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难免产生一些人际交往上的矛盾。这些矛盾若得不到及时处理, 势必影响同学关系, 使人感到烦躁与不安, 从而导致人际交往上的挫折。

4、其它挫折。

(1) 政策变化引起的挫折。由于毕业生分配制度、分配政策的变化, 毕业生人数的增多,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公认的现实。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毕业生需求明显不足, 就业难度大, 部分地区出现了毕业生待岗现象。大学生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 使在校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2) 由个体特征引起的挫折。个别学生由于身材矮小、相貌不佳、生理缺陷、心理障碍等原因, 产生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挫折感。

二、培养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的途径

1、使大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

培养耐挫折能力, 首先要使懂得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无论在哪个社会里生活, 个人的社会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 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所谓“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愿望而已。实际上,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总会有某些方面的目标不能实现, 总会有事情办不成, 总会有天灾人祸发生, 因此, 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 只是挫折的轻重程度不同, 产生的影响不同而已。

要懂得挫折难免, 就应认识产生挫折的原因。明确了产生挫折的原因, 准确、全面地认识评价挫折也是很重要的。挫折对个体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只看到挫折对人的消极影响是片面的。挫折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如可能增强个体的情绪反应力量, 增强容忍力, 提高认识水平等。

2、要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面对挫折, 如果一个人仍然能铭记自己的目标, 不轻易地改变或放弃既定的计划和决定, 深思熟虑, 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 善于抑制消极情绪, 克服内外障碍, 他就能够成功。相反,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就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就不可能克服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 培养起适应和改变恶劣环境的能力, 养成既能忍受磨难, 又能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培养耐挫折能力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 他们绝大部分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 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一代, 在家娇生惯养, 在校一心读书, 对社会知之甚少, 因而在心理上非常脆弱, 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 因家境贫困, 恋爱受挫, 学习成绩不佳等各种原因而自杀的现象已不鲜见。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磨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渠道。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工农、了解国情、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 学知识, 长才干, 练本领, 砺意志, 增强竞争意识和挫折的耐受力。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地组织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科研活动、社会调查、科技咨询、专业实习、为民服务、勤工助学等实习或实践活动, 并把它纳入教学计划, 切忌任意性, 走过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使学生认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端正动机, 做好心理准备, 有学习实践工作者优秀品质的意向, 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设良好的挫折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结合专业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开发智力, 提高文化素养, 完善知识结构, 陶冶情操, 提高思想觉悟和人际交往技能,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挫折教育必须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

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挫折教育的三大支柱。学校是挫折教育的重要基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挫折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既是人们生长的温床, 又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父母对挫折的态度影响子女对挫折的认知;父母的挫折教育意识和教育方式影响子女的挫折承受力。父母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及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等, 对子女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职业、阅历、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家庭与邻居之间的关系等等, 无不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学生的心理挫折, 总能或多或少地找到家庭的烙印。因此, 挫折教育必须从家庭抓起、父母做起、幼儿开始。挫折教育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各行各业、各级各类人员、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挫折教育网络, 这是全民族的、新世纪教育的系统工程, 是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父辈们那种艰苦的劳动锻炼和生活磨练, 减少了面对困难与承受挫折的机会, 以至于许多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较低。本文提出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心理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9-02

心理学中,所谓挫折是指阻碍、干扰或阻断个体朝向某一目标行进的动作以及由这些动作所引起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行为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使人出现一些挫折反应。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国优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幸福的一代,又是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国家重任的一代,因而他们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是优秀群体精神面貌的体现。近年来,这一群体在寻找人生理想的道路中,被越来越多的发现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或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处理好而产生紧张与焦虑,失去心理平衡,导致了心理受挫,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了整体的精神风貌,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现状研究,对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抗挫能力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增强抗挫折能力,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况,引导他们乐观、坦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提高其心理素质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情商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也是势在必行。

一、挫折心理来源表现

1.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

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后,改变了高中阶段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大学阶段的学习完全靠自己自学,注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点,同时大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高手云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有可能从一名高中时代的佼佼者变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一名普通学生,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心理产生巨大落差,包括对美好的向往和对自身的失望,因为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会产生焦虑、迷茫的情绪,找不到人生方向。

2.来自经济方面的困扰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们在城市里生活,各类“生活城市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多,他们大都家庭经济困难,而家庭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各类需求,导致心理压抑,甚至是抑郁,长期的心理不平衡与自卑往往也形成了挫折心理。

3.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趋于成熟的阶段,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注重异性情感,由于年纪小,社会阅历浅,往往对爱情没有正确的认识,在恋爱过程中,也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一旦遇到情感问题,或是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挫折心理,情感苦恼导致一蹶不振。

4.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失败

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往往首先面临的是集体生活,如何处理好与同学、室友、老师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每位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青少年能够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少大学生本身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同学交往,也有部分同学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与同学们相处不太融洽,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紧张、封闭、敏感等一系列问题。

5.来自就业方面的艰难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们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很多大学生不够自信,认为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越来越多的研究调查也显示出大学生们的担忧,尤其是有生理缺陷、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们的忧虑程度表现得较为强烈。

二、大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市场经济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人们时时刻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迎接现实带来的挑战。然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成长欲望强烈,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不能适应这一变化,极易产生挫折心理,不能处理好情感、人际、就业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表现出种种心理困惑,乃至心理障碍。

抗挫折心理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大学生正视挫折,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学会如何预防挫折心理。抗挫折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此外,我国大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研究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延展,充分认识其研究的重要性,客观分析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的现状,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的培养策略,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現实意义。

三、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影响

我国正处在一定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大潮正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各项传统观念都在经受挑战,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压力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况,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选择,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锻炼,极有可能遇到挫折。另外,校园周边环境中不健康的东西得不到有效整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2.家庭关系影响

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形成了自卑、孤僻,容易产生抑郁的性格特质。在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不和谐,精神过度紧张,受挫后也没有朋友听其倾诉,从而形成心理障碍。

3.学校因素制约

在我国,自小学以来实施的就是应试教育,对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缺乏,进入大学后,不同于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出现了,且强调的是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锻炼,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内心感到茫然。

4.自身能力偏弱

当今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关系,他们整体存在适应能力较弱的特点。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凡事都要自己动手处理,长期衣食无忧的生活使他们自理能力较弱,环境适应能力差,自主能力、自学能力都受到了严峻考验,由此产生较强的心理挫折感。同时,由于从未离开过家独自生活,也未曾遇到过任何挫折,一旦在学校遇到生活、学业等方面的问题,产生苦恼心理,自身调试能力差,一时又不知如何排遣,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问题。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对策研究

1.学校应积极采取得当措施

(1)组织寒暑假赴农村实践,加强“吃苦”教育。绝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都自视为天子骄子,即使来自农村,由于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大部分都未接触体验过农活,学校应开展“吃苦”教育,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2)开展户外实践活动,增强适应能力。为了使大学生毕業后能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综合社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必须开展相应培养措施。作为教育方,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氛围与环境,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3)策划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定位要明确,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大学生的视线转移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引导其参与其中,以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2.大学生个体强化自我调适能力

(1)合理宣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时首先需要正视问题,才有可能排遣不良情绪,回到生活的正轨上来,继续新的生活。当代大学生在校园里就要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把握自我,找到自己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与途径。如感受运动过后的酣畅淋漓,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会向好朋友倾诉心境都是不错的排遣方法,有助于帮助自我整理好情绪,提高心理素养。

(2)保持乐观心态。人生路很漫长,也没有笔直路,坎坷、困难与挫折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当代大学生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中更应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学会爱与宽容,借助运动保持健康,热爱生活,善于从身边寻找快乐,如节假日爬爬山、看看蓝天和白云、听听音乐、跳跳舞等,都是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的好方法。

(3)加强坚强意志锻炼。当代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优越,难以接受艰苦生活的挑战,有些大学生很想有番作为,却不肯付出努力,没有吃苦意识。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当代大学生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逐渐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当遭遇挫折时,要不断从逆境和挫折中学习经验,锻炼自己的意志。

参考文献

1 周石其、刘茜.赣州驻市高校内涵发展策略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04)

2 王海英.大学生挫折教育论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3 苏丽.大学生挫折心理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8)

4 翟佳萍.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原因及其调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5 张亮.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之管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6 倪嘉波.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3)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挫折教育 篇12

采访一

时间:2016年8月28日

地点: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采访对象:大二贺同学

问:同学你好!我想了解一些关于贵校挫折教育课程的问题。首先,请问贵校有开设这方面课程吗?

答:似乎没有,但是有心理健康教育,大概是这类课程吧。

问:那你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趣吗?同学们喜欢吗?

答:当然不喜欢,占据每周一整晚,老师只会说一些空话,什么“要直面挫折”之类的,这些话从小听到大,估计没人能听进去吧。

问: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课程,的确不是很有趣。但你觉得这门课程一点效果也没有吗?

答:当然没有!举个例子吧,前段时间和舍友闹了点别扭。课上老师说,要和宿舍人相互谦让,彼此体谅,但是这道理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啊,这也算是小挫折吧。

问:那你认为怎样的挫折教育是你喜欢、你接受的呢?

答:我认为实践比空谈强得多,比如我们学校暑假开展的“莳英计划”就不错。

问:请你介绍一下这个活动好吗?

答:好的。这是我们校团委主办的生存挑战活动,参加者23人,每人仅仅怀揣25块钱,要在北京生存15天。

问:听起来好“惊心动魄”啊!想来是一个很好的挫折教育活动,用25元如何在京城生活15天呀?

答:我们同学也觉得这是个巨大的考验,每天都在关注他们的动态。有位刘同学,他头三天在五道口地铁站附近找了个遍,最终在中关村南三街一家饭馆找到了工作。他在餐厅工作了8天,挣了480元。

问:真的很了不起。有过这样的经历,的确比课堂上灌输理论来的实际。那你为什么当初没有报名呢?

答:其实还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些担忧,害怕自己难以在那种条件下生存。不过我准备明年有机会挑战一下自己。

问:加油,希望明年能听到你的好消息!谢谢你接受采访。

采访二

时间:2016年8月26日

采访对象:浙江工商大学刘同学

问:同学你好!请问贵校有开展挫折教育课程吗?

答:好像没有。不过选修课有可以选的。

问:那你有选这方面的选修课吗?

答:没有。

问:为什么不选呢?

答:因为老师给分太低了。

问:原来是这样。那你觉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接受挫折教育吗?

答:当然需要了,但我觉得像上课教育的方式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问:哦,那你希望是什么形式的呢?

答:其实上了大学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同学们总觉得实践和理论相差太远,所以学习的时候并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很多人真正经历挫折的时候也不会去想想老师讲过什么,或者书上是怎么写的。

问:事实确是如此。一味地灌输道理起不到什么作用。

答:是的。我们学校有一个心理梦工厂,我觉得做的挺好的。可以说是一个我们学生发泄情绪的地方,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去那里做些事情,那里也有心理老师,愿意的话可以和老师聊一下,我觉得不错。

问:听起来很好啊。那你去过心理梦工厂吗?你觉得心理梦工厂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升有什么帮助呢?

答:我觉得所谓的挫折教育,其实就是提升我们面对挫折时的乐观积极的心态,教会我们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我去过一次,觉得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问:你觉得我们现在的挫折教育有什么普遍存在的问题吗?

答:在我看来,我们目前的挫折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我认为,挫折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学生处于挫折的时候能给予正确的导向,真正的走出挫折,内化挫折还是要靠自己。从这个角度看来,挫折教育不能仅仅靠学校开设课程,还需要家庭的参与。我们需要有经验的家长帮助和支持我们度过难关啊!

问:我的确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采访一直局限在学校教育,这是我的失误。谢谢你,为我的采访打开了新的思路。那么,你在遇到挫折时,家人给过你怎样的帮助呢?

答:帮助多于学校。平时在学校遇到问题,比如学习状态不好,和舍友有矛盾之类的小问题,我更倾向于和妈妈谈心,而不是去找心理老师。我觉得妈妈是最了解我的人,和亲近的人聊天更能放得开,而且她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段走过来的,她的经验和建议对我很有参考价值。

问:你的回答很有深度啊,值得我细细思考。谢谢你接受采访!

针对两位同学的采访,引发了我对大学生挫折教育深入的思考。

一、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挫折教育相关课程,绝大多数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参与度与认可度都比较低,尤其是当书本知识难以为现实生活服务时,课堂上的挫折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类似于贺同学提到的“莳英计划”,也有很多高校意识到了课堂书本教学的不足之处,在课余时间开展各式各样的生存拓展活动,让大学生走进社会去亲身体验生活的磨炼,独立探索解决方法。尽管这种挫折教育的方式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教育模式,但在国内尚未得到推广。

二、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条化

当前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大多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中,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行为准则,而在真正面对问题时却手足无措。正如两位同学在采访中均提到的,课堂上的知识和实际问题脱节,即使我们清楚全部的道理,也很难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恰到好处的运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或者需要有人能够起到引导作用,或者需要自己去亲自探索;另外,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讲授道理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导致当前学校内的挫折教育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一状况,结合学生意见,学校不妨多开展一些实践探索活动,比如美国学校会举办实践磨炼,鼓励孩子假期到社会中去,独自闯荡,体验生活的艰辛。往往“实践出真知”,我们对抗挫折的能力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样得到的是一种陪伴我们终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存留在脑海中的知识。其实,目前许多高校已经举办了这样的素质拓展活动,就如贺同学提到的“莳英计划”,让学生用极少的钱在繁华的大都市生活下来,靠省着用肯定是行不通的,学生们必须尽自己所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自己体味挣钱的艰辛。当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少不了要与人沟通,推荐自己,无形之中锻炼了与人相处、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一举多得。

(二)片面化

正如我在采访中犯的错误———将大学生挫折教育片面的归结为学校教育,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一大问题也是如此———片面化。一方面,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也相对较少。

首先,大学生中绝大部分到外地求学,会面对很多的不适应。可是由于距离问题,大学生很难与家人保持像以前一样的紧密联系,独自身处异地的孤独感可能会使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更加沮丧和失落;而学校往往只是面向全部的学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个体。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和学生家庭的联系,构建一个交流平台,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动态,不因家校距离而疏远。归根结底,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家长的经验和建议能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更加坦然,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

其次,当前学校能提供给大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实习时间也较短。作为毕业后就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能得到的工作经验是严重不足的,难以和社会接轨,导致初入社会时,在心理上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和社会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提前接触和初步体验社会的真实性和残酷性,独立摸索战胜挫折、提升自我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为将来的美好生活铺路。

参考文献

[1]方鸿志,李辰媚.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4(6)

[2]张骞.大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0)

上一篇:监视和控制下一篇:资金成本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