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精选12篇)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篇1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关注人及其生命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然而, 当前的高等教育突出教育的工具理性, 遮蔽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值得教育者反思。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看, “生命”是一种本体存在, 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超越理性, 教育不能不关注人的生命及其活动。笔者在生命哲学视野下探寻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 思考对大学生的生命观照。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哲学作为一个学派, 兴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人物有狄尔泰、齐美尔、柏格森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思想家柏格森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强调人的感情冲动、直觉和非理性的情感, 并且把这种情感当作人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方法, 显然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但是其肯定生命的存在意义和创造价值, 对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柏格森从生命直觉出发认识生命, 认为“生命不是位置, 而是变化, 不是数量, 而是质量, 它是流动的、执着的创造, 是绵延”[1]。强调生命的直觉, 强调生命冲动的价值, 是其思想基调。狄尔泰则以一种历史文化哲学的思维理解生命, 他认为体验是生命的基本形式, “在生命的立场上, 没有一条通过超出意识里包含的东西以达到某种超验的东西的证明途径。自我和他物或外界, 都只不过是些包含于或存在于生活体验之中的东西”[2]。因此, 体验也就成为认识生命的唯一途径。生命教育就是通过理解、体悟等方式来满足个体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 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由此得到启示,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包含生命知识、生命关系和生命价值三个基本方面的教育。
1. 生命知识的教育。
狄尔泰认为, 社会科学可以借助于直觉的理解, 达到人的生活的深处, 出发点就在于知识和智慧[3]。一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世界有更好的理解和认知, 首先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高校的生命教育, 就是要给大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 它涉及生命哲学、生命形态、生理结构、生活习性和生命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在实施教学中, 由于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必然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因此, 生命教育要把握时代性, 同时, 生命教育还要引导、帮助大学生关注生命现象, 发现生命真谛, 解决人生困惑, 不断提升自觉的生命意识。
2. 生命关系的教育。
生命存在于关系之中, 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因此, 生命哲学强调, 人必须亲自去理解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的种种关系。为此, 高校开展生命关系教育, 必须让学生理解并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首先是与他人的关系。学生应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与他人和谐相处。其次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大学生总是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之为人, 是在社会关系中得以体现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大学生是一名准“社会人”, 他们要获得社会共同体的接纳, 成为有意义的社会存在, 必须突出人的“社会性”, 而人的“社会性”的实质就是“关系”。再次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其他生物处在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中, 应遵循“诺亚规则”来保证各种物种得以延续。大学生需把“大生命”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起对所有生命的敬畏, 以大爱境界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 正确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3. 生命价值的教育。
“人直接是自然的存在物”[5], 人的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自然的生命, 只有首先成为肉体的主体, 才有可能成为人。因此, 生命价值的教育凸显“肉体”价值的重要性, 使大学生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血肉存在。个体只有“活着”, 其生命才具有现实性, “活着的肉体”是“精神”存在的物质基础。有生命的人不仅仅“活着”, “人之特殊就‘特’在, 人虽来自于物, 却能超越于一切的物, 人是生命的存在, 却又超越了生命的局限”[6]。人的存在不是简单自然生命的存在, 更是精神生命的存在, 人之生命的精神性决定了人是生命哲学强调的“创造性”的存在, 蕴涵着人对理想、感情、道德、信仰和价值的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还应凸显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具有的价值, 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个体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
二、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 就其本意来说, 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7]。但是, 当下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功利性价值观的驱使下, 教育的工具性被无限放大, 教育的目的性———塑造人的功能往往被忽视。生命教育的缺失,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
高等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什么?纵观相关论著, 绝大部分论者认为,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传授知识和社会规范, 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智慧的熏陶和人格的陶冶。这固然是高等教育的追求之一, 但它遗忘了受教育主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这种启蒙与理性为教育思路迥然不同, 生命哲学把生命及其教育作为一个本源问题加以考察。狄尔泰认为:“生命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是对社会———历史世界的理解的生生不息永远流动的源泉。”[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命哲学尊重人的生命体验、关注人的存在价值的教育取向。
现实中的高等教育,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裂, 消解了人性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精神性, 使学生成为了一种物化的存在, 一种单向度的存在, 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主客对应的教育活动中, 片面地强调实用性, 在种种硬性指标的裹挟下,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复杂性, 没有顾及个体学生的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要素的差异性, 把一个完整的受教育者, 按照教育内容的需要分割开来, 分别进行“加工”。二是缺乏生命意识的理念。现行的教育, 多关注于受教育者的外在知识, 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心灵的欲求, 生命意识淡薄。这种工具化和技术化倾向的教育, 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在这样的教育中, 大学生完整的生命为认知所取代, 学生成为没有生命的知识载体。
2. 生命教育内容的缺失。
生命教育是伴随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 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9]。为此, 国外的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生命教育, 而国内的生命教育几乎还处于初创阶段。一是缺乏生命教育课程。国内高校至今尚未将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去, 仅有一部分医科学校和个别院校开设了一些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程。二是大部分教师尚未将相关的生命知识自觉地融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其实, 有关生命的知识是极为广泛的, 它与许多专业知识相关联, 但因种种缘由, 教师在授课时未能予以充分展现。三是一些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失之偏颇、狭隘, 简单地将生命教育归结为生理教育, 抑或是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简单化的做法, 抹杀了生命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
3. 生命教育文化的缺失。
文化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10]。人作为文化的存在, 既创造文化, 又为文化所创造。校园文化在陶冶大学生情操、开启心智、扩大视野和塑造性格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文化的基本构成出发, 结合大学文化的特性, 可以把大学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层面。当下各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但由于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惯性影响, 就总体而言, 校园文化中奉行工具理性, 漠视生命的现象依旧存在。诸如校训、大学精神等维度的文化, 大多停留于文字层面, 没有融为大学人的内在精神。制度文化, 本应是学校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外化了的精神, 是大学人集体活动规则的认同, 它对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 时下不少制度, 在师生中的认同度较低, 难以形成行动上的自觉遵守。同时, 制度中可量化、可评估的指标较多, 人文性、道德规范类的内容较少。由于缺乏精神向度的观照, 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本真领悟, 以致于大学生的行为失范、道德缺失, 在校园中也就绝非偶然了。
三、生命教育的路径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生命质量与存在价值。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从当下生命教育的症结出发, 笔者提出高校生命教育的可行路径如下。
1. 树立关怀生命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一种活动, 认真解读个体生命, 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 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 是教育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基础[11]。关注人, 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所致。为此, 高等教育需要树立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理念。
体现生命关怀的高等教育, 就要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其终极关怀是导向社会进步和个体幸福。然而, 实然的教育背离了社会需求, 也有违个体发展的初衷, 它倾向于个体的物质需求。这种观念, 导致以外在的目标取代个体生命的终极目的, 进而宰制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教育的目的除了其内在的目的以外不存在外加的目的, 教育就是要不断地完善学生现时的经验世界, 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和思考真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不断建构生命的意义。
关怀生命的教育, 意味着在教育中给生命以充分的自由。自由是主体生命的基本品质, 是生命的内在需求。从根本上看, 教育是育人不是制“器”, 因此, 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建构的过程。教学活动要预留体验性学习空间, 营造倾诉与分享生活体验的场景, 从而培养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倡导科学精神、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 大胆进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扩大选修课程的种类, 以满足不同个性和专业倾向学生的需求。
2. 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
回归生命, 是高等教育的应然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为此, 需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组织专家制订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编写相应的教材, 培训师资队伍, 系统地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 促进其生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生命教育课程应以全人教育为理念, 坚持“为何而活”和“如何生活”两个方向, 围绕处理好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三个向度, 以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等为四大教育目标来展开[12]。除了专门化的生命教育外, 其他教师要融生命教育的内容于专业知识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
在初步构建起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要着力促使教育方式的转变。有效的教育方式, 要与完成生命本真的回归、扎根现实世界和走进真实生活相适应。生命哲学也认为, 人不是靠逻辑思维来认识生命的, 而是靠直觉和体验来把握生命的[3]。因此, 生命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一种教育实践。高等教育在肯定人类反思重要性的前提下, 要着力拓展大学生的实践教育领域, 把生命关怀作为教育哲学思想, 在丰富的实践内容中获得多维度的真切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 侧重于他们的伦理体验, 使大学生明了生命的诞生意义与价值, 感悟生命的可贵。通过体验生活, 他们能更加珍惜生命, 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3. 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在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生命品位, 熏陶健全的生命。特定的校园环境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 特定的群体个性中又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为此, 要在深化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特色上下功夫。要形成严谨而规范的教育秩序, 建设和谐、纯洁和高雅的教育生态环境, 遵循大学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这正是大学区别于纯粹的职业训练场所的显著标志之一。正是超凡脱俗的品性, 决定了校园人内在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就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而言, 要张扬生命的冲动性和创造力, 反对迷信, 追求真理,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相互启迪, 形成批判性的辨证思维方式。就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言, 要突出教育的生命本体地位, 克服教育的工具性倾向。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它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的, 这个过程又是一个人性境界内在生成和文化良性互动的过程。继承和综合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 建立起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系, 防止大学生成为“科盲”和“经济动物”, 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达到“创新为纲”的科学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这是大学的任务。
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 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 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此, 在学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 要通过家庭、社会等途径,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自助的技能等, 从而形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合力, 为大学生健康的生命注入更多的营养。
参考文献
[1][法]昂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229.
[2][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M].王玖兴, 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368.
[3]郭官义.什么是生命哲学[J].世界哲学, 1985 (04) :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0:56.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167.
[6]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3.
[7]叶澜.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9]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其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04) :6.
[10]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4.
[1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3.
[12]徐秉国.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特点[J].教育评论, 2006 (04) :75-76.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篇2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也体会到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是有多么辛苦。
到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没多久,一切就紧锣密鼓地敲响了。第一件事便是换上颇具风范的迷彩服。在进行简短的开营式后,教官带领各连来到教室,开始了在那的第一堂课----寝室卫生和打扫。教官跟大家讲了如何放拖鞋、叠被子、枕头和被子该如何摆放等,也提出了要求和不达标的处罚制度。听起来很容易,然而真正实行起来的时候就有许多人遇到了麻烦。晚饭休息过后,则进行楼宇逃生训练及听民防讲座。
第二天的行程也大致如此,上午学习的第二节课便是止血包扎操作。下午学习了防毒面具使用及交通安全手势。晚上则听了食品安全的讲座,还进行了野外生存拉练。不得不说,一天的课程令我们受益匪浅,开拓眼界。
第三天,学习了心肺复苏按压,心肺复苏按压在危险时刻是十分有用的。晚上,在消防知识讲座结束后。全体师生举办了文艺汇演,这可谓是整个生命教育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了。每个节目都是十分的精彩,而每个节目都有我们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
在基地的最后一天,同学们进行了各类项目的比赛,都是之前三天中大家所学习的知识。最后离开的时候,大家都显得十分不舍,经过了四天的训练,似乎站军姿,匍匐前进,蹲姿,深蹲,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再算什么了,大家心中有的只是这四天中欢快的点点滴滴。
这四天里,烈日晒黑了我们的肌肤,却使我们滚烫的心变得更加热烈。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背,我们却没流一滴眼泪。微风习来,吹散了多日来的疲倦,留下了许多许多难以言表的感情。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很完美,但是每个人都在不折不挠地坚持着,始终如一地追求着。我们的心中更是回荡着出发前政教处彭主任对我们说的话:“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此次活动,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彻底的体会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如站军姿的时候,再不舒服也不能动,再痒也不能动,可谓是度秒如年,而当教官叫我们停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曾经的我们不能做到,而是我们没有坚持,而现在我们却做到了。
关注学生生命,提高生命教育实效 篇3
报载,某校初二学生,因打赌“看谁的胆子大”,数人集体服安眠药,所幸剂量不大,经抢救脱离危险,才没有酿成悲剧。
报载,某重点高中一年级数名女生,刚入学因不服从学校不准留长发的规定,而集体服毒,幸亏发现较早、抢救及时,才把这些花季少女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每每看到这一则则触目惊心的消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都心如刀绞。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上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因自杀而失去生命,自杀已成为当代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因。看来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必须提到学校教育工作的议程,且已是刻不容缓。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让学校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求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样的几种需求:探究的需求、获得新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求、责任承担的需求。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求,必将创造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求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所以,我们在校内开设了“心语吧”,并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教师会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以“心语吧”为平台,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导,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解决心中烦恼。还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其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特点
1.创设舒适的环境。舒适的环境,是个性自由流淌的小溪,是个性自由穿透的阳光,是个性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学生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
2.建造沟通的桥梁。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发展。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渠道沟通的机制。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新父母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性。
3.充实活动的载体。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弘扬个性、实现自我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
1.实施挫折教育。个体身心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挫折,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必要的压力对提高机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个体分析挫折情境及造成挫折的内外因,正確认识、评价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遇到挫折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为此,我们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挫折教育来磨炼学生的意志。适度和适量的挫折教育能使学生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要给予信心和帮助。受挫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成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自信、更稳健、更长远。
2.讲述生命故事。“生活即教育”,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提炼学生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学生思想面貌的小故事,将是很好的教材。我们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学生生命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地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篇4
关键词:生命观,生命教育,大学生
生命观 (View of Life) , 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物体 (也包括人类自身生命) 的一种认识, 它不仅指生命主体能认识生命本身的性质, 还包括生命主体对生命应有价值的把握和判断, 一直是东西方学者不断关注和研究的一个主题。
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 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 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 承载着社会的重托和期望。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思政厅[2011]5号) 明文规定将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可见其重要性。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随机调查了300名在校大学生, 共回收有效问卷264份, 回收率为88%。
(二) 测量工具
研究选用林雪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控制感问卷》、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潘美姬编制的《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调查问卷》进行测量, 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对待生命的态度。
95.1%的同学选择“会珍爱自己的生命”, 有62.1%的同学选择“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奋斗目标”, 有60.6%的人认为“人生什么都可以舍弃, 只有生命不能”, 有82.2%的人认为自己“一定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人生目标。
45.5%的同学在“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的项目上做肯定回答, 有10.2%的同学做否定回答, 有43.9%的同学选择“不确定”。
3.生命责任感。
58%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责任的人, 并且有53.8%的同学在非典时期情境选择的题目上回答“我也会做, 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4.对死亡与自杀的态度。
56.4%的同学认为“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 有27.3%的同学“从不或很少考虑死亡的问题”, 有84.5%的同学认为“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有79.9%的同学认为“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 有51.9%的同学遇到挫折后会“很快振作起来, 找出原因并解决”。
5.有关生命的知识来源。
最主要的来源是社会传媒, 接下来依次是学校、家庭和朋友。84.5%的同学认为“需要了解有关生命方面的知识”。
除此之外,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当遭遇火灾、溺水, 车祸等一些紧急事件时, 你是否具备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项目上, 仅有22.3%的人选择“是”。
(二) 应对方式与生命控制感
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积极应对方式得分 (M=25.1) 高于消极应对方式 (M=9.9) 。
大学生生命控制感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进一步考察生命控制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结果见表2) , 生命控制感的总分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同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生命控制感水平越高的大学生面对生活问题时, 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而控制感水平低的大学生则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从各个维度上看, 除变化接纳和苦难接纳之外, 其余各个维度与两种应对方式均呈极其显著的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也显示, 生命控制感的总分能够很好地预测积极应对方式。
注: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三、研究结论与教育对策
(一)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主流是积极的、乐观的, 应对方式也多是积极的, 且应对方式能够很好地由高生命控制感水平预测。
(二) 教育策略
家庭和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社会舆论生死观引导不力等多方原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生死困惑的现状。对于专门接受学校教育的大学生, 在学校中开展系统、专门的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有效途径。
转变观念, 全面理解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首先要完善对生命的理解。不仅包含生命的基本内涵, 还包括对人生目标的正确定位、对应对挫折的态度、对死亡的看法和对幸福的感受等等。教育工作者要首先转变自己的生命观念, 营造不回避死亡、坦然面对的良好学校氛围。
教学渗透, 树立理性观念。能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系列课程自然是实现生命教育的理想途径,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总量等内容都还处于探索之中, 因此, 在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观教育的内容, 使同学们树立理性的生死观, 实现自我价值。在此基础上, 逐步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夯实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基础。
四、总结
生命是有限的, 也正是如此, 才使得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内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目前大学校园内呈现出的各种生命意义缺失与人生困惑的现象不断地提示我们, 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必要且亟需, 只有以生命教育为起点, 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才有其实现的根基, 只有以生命教育为起点, 大学教育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美姬.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
[2]林雪.大学生生命控制感、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
[3]田秋莹.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思考.青年科学, 2009, (9) :184-185.
[4]王志华, 李建伟.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探究.教育学报, 2009, (8) :89-94.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篇5
生命与健康教育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读一本与生命有关的书籍,经过同学推荐和自己以前的了解,加上自己之前一直想看,我选择了余华的活着这本获奖无数的小说,花了一段时间每天读一点,读完之后,感慨万分,生命的产生,消亡,生长过程,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说的主角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吃喝嫖赌,一次在城里大赌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气得身亡,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这个时候开始,悲情故事却不断上演。首先意外死亡的是儿子有庆。在当时那个年代,儿子因为给县长老婆输血过度而死亡这种事就这样真的发生了,有些荒诞,但在那个年代,人的生命可能确实就这样脆弱。接下来的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全都离福贵而去,从早期的父母的病故到人的各种生离死别福贵都经历了一遍,期间还有福贵在国民党部队期间战友的接连死亡,赢了自己家产的地主的被枪毙,以及幸存的战友也就是后来的县长在文革中自尽身亡,几乎所有的人物都离福贵而去,只有福贵,最后来乡亲的感叹中,甚至买了一头老牛,给老牛取了和自己一样的名字,还坚强的一直活着。
书中不仅仅只写了人的离开,也有生命的降临,儿子和外孙的降临无疑对福贵和老婆来说是世界上让人喜悦的事,我们也看到了新生命给环境带来的活力。而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显然是对生命的过程的最佳诠释,经历过富贵贫穷,生离死别,在经过一生的时间洗礼后,显然这个人物的历程不仅仅能用丰富来形容。正如书的名字所说,活着,可能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上过老师的大学生生命这门课后再读这本书,我的体会更加深刻,人物的来临,离去,各种经历,都是老师上课内容的体现。可能上完一门课,看完一本书就来思索和探究生命的意义所在有些不太现实和过去肤浅,但是我想我还能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生命的到来是不容易的,是由父母的结合,母亲十个月的孕育和经历了分娩的痛苦才产生的一个人的生命,我们首先应该在生命出生之前就开始尊重生命。有一节课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主题是关于人流的,上过老师的课和看过纪录片后,我全面的认识到人流的过程,我觉得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人流是对生命的蔑视,因为事实上早在几个月之前,生命就已经诞生和形成了,胎儿也应该享有和人一样的活下去的权利。
同时生命的终结也是避免不了的,正如《活着》中主角福贵经历的父母,妻儿,女婿,外孙的离世。我们也会必然地经历各种亲友的死亡,我们必须以科学和理智的心态,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去看待死亡这一生命终结的严肃自然规律。
正如有的人所说,看过了《活着》,就再也不会想到自杀。存在于世,已经很不容易了。活着,是种奢侈品。当前很多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等各种社会原因,心理存在一些障碍,所以就经常有了类似于大学生跳楼之类的轻身的新闻出现,今天还在网上看到有一对中学生情侣竟然因为父母反对一起跳河殉情。这显然是对生命不尊重不负责的表现,我们应该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活着》中的福贵在发生那么多悲情事件之后依然选择坚强地活着,这就是对生命的最大的珍重。现在大学生人生经历有限,学校社会也没有给大学生足够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容易走进误区,因为一时的一点心理挫折就承受不了,从而做出的轻生的决定,对此,给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足够的生命教育是必须也是急迫的。
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身边人的生命,常有这样的事发生,冬天乞丐在路旁冻得几乎死去,人们却不管不问,这样漠视生命的社会现象应该得到广大社会的重视,在社会上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当务之急。
最近发生的复旦研究生毒死室友事件,以及之前的马加爵甚至更早的朱令案,都是发生在大学生同寝室室友之间的惨剧,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是否每天朝夕相处的和自己同等的生命就可以这样被践踏。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教育目标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侧重于使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掌握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生命教育的目标侧重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
教育内容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的本质,全面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途径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个别辅导服务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宣传和体验等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是互相包涵,相辅相成的,都是高校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措施,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生命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进一步得到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都要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平衡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其智力发展与顺利成才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现实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们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
(二)大学生现状亟需加强生命教育。首先,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次,漠视生命,他杀和暴力现象普遍。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暴力杀人事件表明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第三,虚度生命,游戏人生。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的追求中,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消极颓废,游戏人生。这些现象都亟需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有待生命教育弥补。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不容置疑,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明显,急需通过生命教育来弥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目标相统合。要明确相统合两者的目标,在顶层设计大学生健康教育,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行不悖,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形成立体交叉、科学有效的教育合力,实现其教育的一体化。(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相互补。很多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或视为心理学课程教学,或等同于心理咨询,甚至当做心理疾病的治疗等,这其实就是一种偏差与误区。如前所述,生命教育之所以在高校兴起与开展,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失的补充和遭遇困境的突破与拓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与推进。当然生命教育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两方面的教育内容互补,才能形成更为完整深入、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健康素质教育。(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方法相互鉴。生命教育法与心理健康教育法,各有特长与优势,可以互鉴,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互促效果。(4)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资源相兼容。第一,建立必要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融合与渗透的教育管理机制,做到有机构设置、目标要求、规章制度、人员编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等,把两者教育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教育体系中。第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在统一管理下,实现教育资料、信息、设备等资源的互通与共享,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价值与教育效果。第三,教育人员互兼。从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要能够相互熟悉相关的学科知识、理论、信息以及方法等,做到相互能够兼任一定的教学教育任务,以其人员的相互兼任,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篇7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选取我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具体分布如下:男生126人,占64%,女生71人,占36%;大一47人,占23.9%,大二52人,占26.4%,大三56人,占28.4%,大四42人,占21.3%;文科48人,占24.4%,理科65人,占33%,工科84人,占42.6%;独生子女96人,占48.7%,非独生子女101人,占51.3%。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和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涉及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杀的态度、能否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等,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
二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认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体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那么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情况如何呢?
1对于珍惜生命方面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珍贵的,你觉得你是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回答“是”占92.2%;回答“不清楚”占6.5%;选择“否”占1.3%。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较好地珍爱生命,并能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对生命的意义方面
被试者中有62.3%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有明确的人生目标,27.2%的学生不清楚,10.5%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上大学的目的依次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为了学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父母的希望,将来报答父母”。
3对生命的体验方面
回答生命是美好精彩的有48%,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一般的人有41.3%,感觉生命轻松快乐的有37.9%;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不自由”的有10.7%;感觉生命充实的有38.5%;对生命的体验感觉“空虚”的有9.6%。
由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对生命关注程度不高,不到半数的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对生命的关注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对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鼓励、对生命的自我确认。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生命忽视、生命意识不强。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重,大多数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业、就业、恋爱等诸多原因都会引起个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衡。心理危机发生后,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甚至是自杀、他杀等。这些现象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出现,而且也不是个别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价值缺失。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较欠缺。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时期,他们享受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他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四二一”家庭,自然而然就受到家人的过分疼爱和迁就,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抗挫折的能力,加之他们一入学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家长被“高分数”、“好成绩”、“升学率”等目标蒙蔽了,只重视他们的学业,却忽视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教育中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底蕴,使生命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学校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内容非常匮乏。在我国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的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决定学校主要科目的设置,地方与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生命教育现在只是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少数地区或学校,还有的仅仅流于形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还有待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积极普及生命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意识构建
要用“生命关怀”指导大学德育的实施和改革。“‘生命关怀’的教育观从人本出发,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以‘帮助每个人最完美地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为教育目的。‘生命关怀’的德育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另一方面,要用大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启发大学生的生命智慧。大学教师作为大学生良好生命意识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必须自觉锤炼自身的生命情怀,养成自身的生命智慧,做一个敢于和善于在与学生的日常直面中研究学生生命的教育者。在直面学生的场景中,能“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课程设计
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在于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认识死亡,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从而珍惜生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生命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认知;生命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关爱生命的信念,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意,实现生命的发展;生命安全教育,教给大学生保全生命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养成生命智慧;生命审美教育,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享受生命之美;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拓展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死亡教育,帮助大学生直面生命过程,向死而思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本身,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通过对生存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针对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讲授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化解他们的挫折感。
(三)环境构建
要创建充盈着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经过其内在系统(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生活)的维持与外在环境变化的互动,共同创造、继承和不断更新的假设、信念、价值观念、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产物”。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要构建校园的人文环境,高校不仅要有设计独特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环境优美的校园,而且更要增加人文教育内容,比如定期邀请一些学识渊博的大师开设讲座。学校要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学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习上引导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上,教给他们有关青春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帮助他们改变心理品质。在生活上,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生活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知识,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实践中,让他们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大学生自助组织,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并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开设一些绿色通道,比如健康网站或者心理咨询室等,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所遭受的挫折,掌握转化不良情绪的技巧,避免出现自毁性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文科.生命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83.
[2]许海元, 等.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 2009 (, 01) :125-129.
[3]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1) :102-104.
[4]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J].现代大学教育, 200 () 2) :39-43.
[5]潘明芸, 等.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6 (2) :129-13.
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简述 篇8
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中,学校普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这种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氛围,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并由此造成生命伦理观念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学生对生命伦理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因此出现了言行的失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甚至出现自杀、伤人、伤物等严重不良行为。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杀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这已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位原因。”近年来,我们频繁在媒体上看到大学生自杀的消息,这些大学生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因为各种理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严重扭曲的心理产生的,是对生命的漠视。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伤害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行为,反映出了大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严重歪曲的心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教育,是导致大学生轻视生命、漠视伦理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当今高校应该重视生命伦理观教育。
针对当今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利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他们的各种问题、原因之所在,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努力成为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用人才,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现状
八十年代初期,生命伦理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1980 年,邱仁宗教授在《医学与哲学》创刊号上发表了《死亡概念与安乐死》一文,首开了生命伦理学学术讨论的先河。随后,有关生命伦理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研究与关注。三十多年来,有关生命伦理的论文、论著、译著不断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邱仁宗教授1987 年5 月出版的专著《生命伦理学》,它标志着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萌芽。
1、国内研究现状
在台湾地区,20 世纪初,生命伦理教育从日本由民间团体引进并推广,少数学校开始增设相关课程,但并未成为主流。直到1997 年台湾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生命伦理教育才被重视起来,大批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与讨论,发论文、编教材、学术讨论等,推动了生命伦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逐步提高了生命伦理教育的影响力。与台湾地区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区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发展,是由社会福利团体、义工组织、宗教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推进和发展的。另外,香港政府也特别重视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培训,各种学习培训、课程设计、实践体验等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总体来说,香港虽然十分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但真正具体、科学的生命伦理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作用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比较而言,大陆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人的心理健康,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开始。各个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06 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并发布权威报告;2005 年上海市正式提出《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生命伦理教育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2004 年辽宁启动“生命伦理教育工程”,全省中小学均开设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生命伦理教育。但是全面整体看我国的生命伦理教育现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还不够,理论的研究成果不多,实践教育成果不强。因此,我国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
2、国外研究现状
1915 年,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对“生命”范围的界定突破了生命对动物的限定,扩展到了植物和一切生命,为后来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1937 年,美国政府提出要普及学生的死亡教育,使学生领悟到生的真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20 世纪中期,加州的阿南达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体验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提高学生生存质量。1976 年,美国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生命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的生命伦理教育基本普及,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挑战教育、情绪管理教育和品格教育等。英国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7年,由中心基金会组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90 年代在学校已基本普及,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跨学科重要课程。2002年,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必修课程,由此得到全面推广。日本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9 年新修改的 《教学大纲》,为了解决日本青少年中存在的自杀、杀人、污染环境等现象,明确提出了生命伦理教育,重点定位于尊重人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态度、重视生态保护等领域。近年来,日本教育又提倡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为主题的“余裕教育”,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坚强地面对挫折,珍爱生命。总之,国外的生命伦理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生命伦理教育的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研究和教育则相对较弱。
总结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关于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文章较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
三、大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简要述评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从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去探寻大学生中消极生命伦理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去丰富自身生命意蕴,回归伦理道德本色,实现个人最终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现实,年轻大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杀或者杀人等否定生命的做法,在放纵自己、忽视生命价值和伦理道德要求的同时,迷失于生命的价值和伦理道德的追寻中。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同情、惋惜、关爱生命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开展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责任、生命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真实了解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基本现状,并根据当前高校教育和学生生命伦理需求实际,进一步探索符合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实际的内容、原则和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
1、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出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不能只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大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尊重其独特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大学生遇到的现实生活困境、学习困境,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愉悦的生活和学习。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排解各种不良的情绪,学会去领略生命的美好,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真正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并为之努力。
2、深化教育内容
一是应该立足于生命存在的价值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人发展的前提是存在,而存在应该是不断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人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梦想,都必须要有生命的存在作为前提,所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无比重要并具有无比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应该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每个生命,关注每个生命的价值。二是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挫折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生命中挫折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并指导他们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从而战胜挫折获得人生的继续前行。要教导学生在挫折面前,人的意志可能比行为更有效,使他们从心理意识上去正确对待挫折,更好地战胜挫折,锻炼自己不断成长。三是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意识,并同时要树立对他人、对整个社会负责的责任观。应该教育大学生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人有理由肆意剥夺另一个人或生物的生命,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善良,这也是一个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3、整合社会资源
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除了高校通过实施生命伦理教育来改变现状之外,还必须整合一切社会教育资源。大学生目前对生命状态的认识,迫切要求社会广泛地宣传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传媒的作用与影响。现在是个全民信息传播的年代,网络、博客、微信、视频等各种传播媒体应坚持正确的传播导向。特别是在发生一些负面事件时,在真实报道的同时也要选取适当的视角,向全社会、向大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进而热爱自己的生命,并珍惜他人的生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却不断凸显,对生命的漠视和伦理观念的缺失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本文对当前研究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旨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伦理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篇9
1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涵义及作用
所谓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引导大学生群体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 进而唤醒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 确立生命价值目标, 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这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能够教育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的自然特征, 引领大学生科学把握生命的本真, 懂得生命的宝贵, 进而明确生命的目标, 寻求生命的意义。生命价值观教育旨在创造一种广泛的和谐, 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并与他人和谐交往;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掌握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艺术;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主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让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现实、接受现状, 对于自己不满意的生活事件, 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运用自己的智慧点亮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属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找到自身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对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对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 有给予客观的认识,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做到与社会共融共存, 并引导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健康的生存信念, 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与宝贵性, 真正体味到生命之真、生命之美, 树立起追求人生幸福的信念, 认识到生命的无限价值。同时,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 认识的熬责任的重要性, 即生命的存在就是个体必须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 履行各种义务, 并且引导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生化生命的价值。
2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
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状况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认识不清, 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人生, 不能科学的了解死亡, 缺乏对生命的基本信念, 缺乏对生命关怀的情感和能力, 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第二,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太受溺爱, 缺失家庭责任感, 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差, 经受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当他们遭受挫折, 不能克服又无法逃避时, 就有可能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或他人。第三, 长期以来, 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致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第四, 社会的“功利化”行为的过度膨胀, 或者是社会上一些缺乏责任的意识和行为, 必然会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造成影响, 难免会造成大学生学会了“何以为生”的本领, 却放弃了对“为何而生”的追问与思索, 也使其缺失了社会道义的基本责任。最后,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压力, 不易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 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也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带来一定的阻碍。
3 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 加到学校教育力度
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我们现在的大中小学, 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不够, 缺乏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因此, 笔者建议,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教育:第一, 适时地把生命教育引入课程体系, 也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 将生命教育开设为选修课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第二, 高校应确立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规划体系, 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将其归入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并确定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改革等。第三, 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良好空间, 通过丰富和活跃他们的业余生活, 树立大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意识, 这将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转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四, 拓展社会实践领域。为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提供机会, 使其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学校尤其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积极发现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不足, 对有自杀和轻生念头以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开展生命教育。综上, 学校要将生命价值观教育与高校各类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这也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教师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及亲身的生活体验营造生命情感教育的氛围, 使教育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同时重视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 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 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3.2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人的生命价值构成包括人的身体素质、智力、知识、能力等, 这些价值的大小都和个体自身的努力程度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是要了解生命的宝贵, 从而正确认识和善待自己的生命, 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二是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身心健康素质、安全防范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等, 并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从而远离危险, 健康成长。三是要注重规划自己的未来。大学生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才能够找到自己位置和前进的路径, 才能保证自己在不停地进步, 避免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沉沦或堕落, 也只有这样, 在面临各种压力时, 才能积极应对压力, 顺利克服各种困难, 最终不断超越自己。
3.3 加强家庭和社会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父母对他们百般溺爱, 养成了他们依赖、任性、骄横的心理, 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弱, 当遇到问题时就容易产生恐慌、焦虑, 甚至是自杀。而且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父母能够热爱生命、以积极的态度生活, 子女也往往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因此, 家庭教育环节中, 家人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 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并充满生命活力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度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的全面接轨, 思想文化领域在逐渐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导致社会上诸多不良现象不断滋生, 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 造成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 这严重冲击和影响着生理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 使他们在思想观念、心理发展价值取向上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因此, 政府和舆论应加强对生命理论的规范与宣扬, 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正面舆论引导大学生, 用一些先进的、典型的人物为榜样鼓舞大学生, 引导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所体现的社会关系进行正确理解, 使其不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个性来彰显生命的价值。
综上所述,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是预防心理危机发生、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方法, 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与大学生的个人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 因此, 我们要共同努力, 积极探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引导大学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最终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思想状况好、心理素质强、知识结构优的大学生队伍。
摘要: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 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就目前而言, 部分大学生缺乏生命知识和人生理想, 人生意义模糊、责任意识淡薄, 因此, 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 了解生命的意义, 对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孙莹.家庭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7.
[3]向楠, 朱世宏.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对策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
[4]冯魁.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基于“药家鑫事件”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1 (6) .
[5]王曾.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以深圳大学为例的实证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分析 篇10
1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及其开展现状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 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 促进大学生尊重、珍惜自我生命, 获得健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建立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的和谐关系, 进而最终获得自我的过程。
由于网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降低了生命教育的实施成本, 还拓展了生命教育的实施范围, 丰富了生命教育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途径, 教育方法更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学生喜闻乐见, 更容易接受。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已在一些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实验工作,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 需要指出的是, 现在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在我国尚未能形成科学体系, 在一些高校仍属空白, 未能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自觉实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项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工作,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由于缺乏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 因此, 在具体操作上也颇具难度, 缺少标准化的网络心理测量工具,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工作中的心理测量工作的信度、效度均存在不少问题, 这都影响了教育质量。还存在难以采集准确的咨询对象背景信息和相互的咨询关系难以稳定持久等客观问题。
2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基本体系
2.1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首先应教育大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 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进而创造生命的价值。其次, 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攻击性网络信息, 以减少这类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还有利用网络人际交往的普遍性和表现性,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掌握面对挫折的正确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自尊与自信, 认识自我的独特, 协助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与失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 关怀社会, 维护自然。
2.2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途径
我们不仅要善用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校园生活中更要充分利用校园网, 灵活采用心理讲座视频、网络游戏、Flash、动画、幽默短片、BBS、聊天室、QQ等大学生常用且喜闻乐见的形式, 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 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还应提供个性化的趣味心理游戏, 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能得到生命教育知识的熏陶, 又能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但是要注意网络的监管力度, 学校网络管理员不仅要对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梳理, 防止垃圾信息污染、腐蚀校园网络, 还要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利用各种网络技术, 不断革新校园网络, 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学生乐于使用的生命教育的第二课堂。
2.3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原则
(1) 在体验和实践下开展生命教育。
体验、实践式教育, 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实习等, 让学生直接参与, 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 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此背景下, 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 进而学会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坚强, 理解他人的处境, 进而学会体谅别人, 学会与人相处。如在校园网上播放一些视频, 让学生观看, 了解生命孕育的艰难, 知晓生命降临的过程, 进而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前不久,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中学一个学生自拍自编的DV短片—《懂你, 母亲》, 短片用镜头记录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的全过程。一些学生在网上观看后, 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对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对生命充满了敬畏。
(2)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作用。
各高校基本都有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教师, 可能因为时间、地点、人员、设备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这一工作做的不是很扎实, 利用网络途径, 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校内网的心理聊天室、QQ、MSN、飞信等, 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为其开展生命教育。大学生往往通过对人生每一阶段的生命叩问, 对自己和世界发生关联的每一种探索, 逐步建构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而实现自己的精神生命的生长期。教师不应让这些“问题”无处求解, 最终成为死结。因此,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出现在生死抉择的当口, 而是应该与他们的心灵成长伴行。
(3) 学生为主体。
在网络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是网络生命教育成功的基础。在网络空间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独立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自由度和灵活度都显著增强, 因此, 适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 将知识和技能内化, 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激发其学习动机和探索欲,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此外, 网络生命教育必须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即鼓励学生主动将所学的内容用于现实生活, 在实践中将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 使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空洞乏味的理论。
(4) 监督管理与正面引导相结合。
学校网络生命教育必须实现监督管理与正面引导导相结合的原则。首先, 学校可通过校园网络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 监督上网内容, 过滤有害信息, 控制上网时间和频率, 防止学生网络成瘾。也就是说, 学校应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网站安装过滤不良信息的软件, 净化学校网络信息资源。其次, 学校要适时增加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的信息的发布, 正面引导学生学习生命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不主动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 那么学校网络生命教育工作将可能事倍功半, 甚至会徒劳无功。
参考文献
[1]乔虹, 陈家麟.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 2009, (2) :48.
[2]乔虹, 陈家麟.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模式特点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 (3) :33-35.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篇11
【摘要】本研究调查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进行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及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把生命健康教育全面结合在学校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研究开设生命健康教育求生训练实践课程构建。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举办生命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可提高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及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生命 健康 课程 实践
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2002 年8 月, 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英国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21 世纪后,西方的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学者们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我国近年许多学者和学校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逐步认识到生命教 育的重要性。2003 年4 月8 日, 我国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2004 年 4 月在杭州召开“两岸三地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 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 40 多位专家、教授呼吁,必须重视校园“生命健康”教 育理念;2006 年 12 月28 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 教育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的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的代表和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67 所学校的专家及教育人士参与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及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等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西省7所普通大学的大一学生,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其中有男生589人,女生725人。
1.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国内外有关生命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文献,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调查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进行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及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和研究。
(3)对照组研究:选择不同学校,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进行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训、生活实践的对照组班级,进行分析、研究。
(4)归纳整理法。对材料去伪存真,边实践、探索,边总结、调整,获得对生命健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2 结果
2.1在江西省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研究,并把生命健康教育全面结合在学校的专业教育全过程中。在大学教学课程计划中,研究并建设性的开设生命健康教育,求生训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危险情景下的求生训练活动实践;研究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学习的有机结合的效果,并进行交流和提升。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举办生命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生命健康教育的咨询和辅导的策略或方法,有利于教师建立学校和家庭的生命健康教育沟通渠道和学生的生命健康档案,可达到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随时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效果;(3)开展以学校社团、班级等为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游戏活动、求生训练活动,在大学校园开展“生命健康教育文化”,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征文比赛、小品演出等进行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各校的评估结果显示效果很好,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大大增强,“爱我,爱生命,爱学习,爱生活”成为研究基地大学生的新风尚。
2.2本研究成果:形成了大学特色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大学试点开设了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本研究开设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从一个比较显性的方面形成了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通过生命健康教育,初步实现了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升华,大学生生命健康文化的认同和生命健康理念的内化。完成的适合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能初步实现高校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践训练课程的开设,促进大学生掌握必要的求生知识,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增强自我保健的能力和心理健康。
2.3研究效益:(1)本课题实现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理念。(2)本课题大学生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开设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实现大学生整体生命健康意识的升华具有重要的作用。(3)本课题构建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践课平台,激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教学模式。
3 讨论
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开发生命健康教育的社会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在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性问题上的解决和生命健康人格内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的解决。本研究就如何运用校外生命健康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生命健康教育理念,引领大学生对生命健康教育学习的深层次探索有一定的意义。
本课题以构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为特点,探索了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的模式;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来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建立学校与家庭的生命健康教育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把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所学的相关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重视研究生命健康教育的课外训练实践等。本研究成果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将运用于生命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会对高校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江伟,张韵君.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马金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3]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J].教育,2011,23
[4]蒋强军,梁文慧,林莉,韦静,周建平,闫娟.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途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03
[5]刘杰.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新视角[J].教育评论,2011,03
[6]李佩芸,李弘阳,何婧文,余晓君.德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篇12
关键词:生命价值,生命价值教育,对策,研究
一、生命价值与生命价值教育
“价值”一词已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许多领域, 其范畴相当丰富, 其定义有各种各样, 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 即都认为价值是指“有用物对人的意义、重要性或人对有用物的估价, 评价、珍视, 尊重等等”。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对价值进行了阐述:“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它“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 “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 它的本质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物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 “价值”一词的定义被学术界所广泛认同的是“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的需要, 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 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 即有用物对人的用途、积极意义或对有用物的估价、评价、珍视等。
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 不仅具有生理学的内涵, 而且还具有社会的和精神的内涵, 人的这种生命特质使人的生命价值有了赖以存在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生命价值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 没有人的生命, 就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价, 谈论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对于作为主体的自身需要和作为主体的社会需要满足, 既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又强调人的生物属性。生命的价值问题, 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 它涉及到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 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 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从生命的自我价值来看, 人的生命活动越能满足他的生存、享受、发展等的需要, 其自我价值就越大, 从生命的社会价值来看, 其生命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越大, 其社会价值就越大, 人的生命价值更在于人的生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总而言之, 生命是有价的, 生命价值的大小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对自身对社会的满足程度。
生命是人之根本, 对任何一个人都具有最高价值, 生命也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人的生命存在, 就无以谈起生命的尊严、理想和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等人生问题是一门科学, 人们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命价值发展能力, 它必须通过相关的生命价值教育活动, 使受教育者在对生命、生命价值及其意义了解、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生命价值知识和人生知识, 学会辨别各种生命价值现象和处理人生问题的能力, 并在日后的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命价值发展能力等奠定基础。“生命价值教育”正是依据生命的特征, 遵循生命发展原则, 通过选择优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意识, 启迪其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本质及生命的价值, 培养其人生情怀, 自觉提升生命境界。作为学生个体首先要明确生命的唯一性,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新时期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学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 我国的物质层面已较为富足, 他们大多没有父辈们为生计而劳累的感受和为生存而经历生死的考验, 但这一时期, 我国精神文化层面却较为复杂, 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绞合, 出现多元、混乱、断层局面, 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发生很大变化, 出现多样化、混乱化, 这些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带来相应的冲击, 使高校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忽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认知力
生命价值认知力是指个体对生命价值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是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现象、行为和生命价值发展方向的观念性把握能力。个体对生命和生命价值事实知识、价值知识、实践知识的掌握, 将使其明白“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自己该走过怎样的人生”等, 引导和激励其选择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 自觉发展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当前许多学生面对社会的混乱, 存在不适应、不理解的地方, 产生困惑、矛盾, 更有个别学生在矛盾、困难、挫折面前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些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认知, 高校忽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认知力。
2. 没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
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以一定的主体性为前提, 是主体在科学的生命价值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生命价值知识, 对面临的生命价值现象、行为等加以分析, 做出判断和评价, 并选择自己所认可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的能力。主体对生命价值进行判断是主体生命价值选择力的前提, 没有生命价值的判断能力就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价值选择能力, 是个体价值意识向其生命价值实现的关键点。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对社会、他人的错误评价和不满情感, 奉行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价值取向充分表明他们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 也表明高校没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
3. 未成功引导大学生养成生命价值实际行动力
生命价值实际行动力是的指主体自主、自觉地把生命价值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并在行动中努力躬行的能力。生命价值行动力能促使主体在具体行动中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思想、言行,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其沿着自己所坚定的方向和轨道前进, 它是个体达到目的, 实现生命价值的关键环节。不少大学生因受社会不良思想、道德、行为、事件等影响出现思想消极、不道德行为、意志力薄弱, 抵御诱惑能力较差, 表明大学生没有养成生命价值行动力, 高校未能成功引导大学生养成生命价值实际行动力。
4. 忽视大学生生命价值创造力的培育
生命价值创造力是指主体对生命价值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认知、综合、协同, 形成对原有生命价值观念和思维的超越能力。人的生命价值能力由潜能变为现实、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都与主体的能动性分不开, 个体只有具备生命价值的创造力, 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能够追求生命价值的主体。有些学生虽然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 很清楚只有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而且内心深处确实也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充实而有意义, 但实际的情况是, 他们却依然在矛盾、空虚、平庸、不愉快中一天天渡过, 这些都表明一些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生命价值创造力。
三、新时期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对策
为更好地落实高等教育“育人为本”、“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目标, 高校应在充分认识大学生生命价值内涵、目标的基础上, 积极承担起生命价值教育的重任, 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帮助和指导。
1. 课堂教学环节, 应以生命价值教育为主线, 引导大学生形成生命认知力和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
鉴于课堂教学特点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课课堂教学特点,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应以传授生命价值知识、生命价值理念、培育生命价值认知力和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材中分散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教育内容,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的不同章节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生命价值教育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生命价值知识, 通过案例讨论、视频观看、课堂研讨、课堂辩论等形式为学生设置生命价值模拟情景,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认知力和生命价值判断与选择力。在自然生命层面,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 个体生命的生理机能是心的基础和前提, 身与心密不可分, 为使自然生命健康长久和为生命价值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自觉促进自我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以及处理好与他人、自然的关系。在社会生命层面, 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生命价值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精神生命层面, 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 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 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2. 实践环节, 要创设学生生命价值体验情境, 培养学生生命价值情感, 提升学生生命价值情感、生命价值行动力、生命价值创造力
生命价值情感、生命价值行动力、生命价值创造力是个体对追求生命价值的自觉、欣悦、沉浸, 真正的生命价值教育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必须重视创设体验情境来进行。高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以生命价值为主题的宣传、演讲、辩论、展览、关怀、参观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人格得到陶冶, 生命价值情感得以强化, 生命价值行动力得以提高, 生命价值创造力得到提升。
3. 教师环节,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生命价值情怀、生命价值行动力和生命价值创造力
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智慧的碰撞, 更是灵魂与生命的激荡, 教师的言谈举止、知识与修养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认知力、判断与选择力、生命价值行动力、生命价值创造力等起着重要的教育、引领作用, 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素养对开展好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 要不断丰富自身生命价值体验, 拓宽生命价值情怀, 提高生命价值行动力和创造力, 在工作中做到以生命影响生命、以人格影响人格, 让人人性的关怀、温暖、滋润和感化充满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詹万生.中国传统人生哲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6:5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4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326.
[4]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108.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推荐阅读:
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07-27
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09-27
大学生生命教育新论文05-28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08-18
生命安全教育演讲稿大学生05-26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演讲稿07-23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生调剂09-25
大学生生命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