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命教育

2024-09-22

中学生生命教育(精选12篇)

中学生生命教育 篇1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观调查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自杀、暴力等严重危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已经经历过高考,在近似搏弈的对垒中脱颖而出,并顺利跨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理为什么依然如此脆弱呢?在当前社会中漠视生命现象不断发生之际,我们需要关注这样一个伦理命题,即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考察传统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生命本体的教育理念、对生命价值的理论探讨、对生命个体的意义探究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的产品没有对生命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包容。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及态度,以及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开展情况,本文以某高校为范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并通过总结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既要珍爱生命,又要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本次调查以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的样本包括各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男生占58.6%,女生占41.4%;文科学生占31.2%,理工科学生占43.3%,艺术专业学生占25.2%,收回问卷95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个别访谈近100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大学生对生命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在对“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85.3%的同学能够认识到生命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并表示能够做到珍惜生命。但是在对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更趋于现实,更加注重物质追求,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年龄偏大,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物质要求。 (2) 大学生对死亡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对死亡有极大的恐惧,并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他们也认识到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死亡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对于死亡现象,调查结果显示,有69.3%的大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永远结束了”,有25.1%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肉体在这个世界消失,精神去了另一个世界”,甚至还有5.6%的大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死亡能够有客观认识,但一些学生的模糊认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大学生死亡观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3.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认知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杀整体上持矛盾的态度,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心。但还是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应有的敬畏,一旦遇到挫折,出现与自己期望不符的结果,就会对生命的理解发生偏差,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不归路。调查显示,当遇到不顺心或不公平的事情难以解决的时候,经常有自杀计划和念头的占7.9%,曾经有过的占25.4%,从未出现的仅为66.7%,不到七成;当遭到别人严重侵犯自己找不到解决办法时,8.5%的大学生经常出现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出现的占25.3%,从未出现的为66.2%。而对于可能引起的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困难”(30.5%),接下来依次为“心理问题”(22.3%)、“学业问题”(18.9%)、“恋爱问题”(15.6%)、“其他”(12.7%)。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比中学生成熟,但是缺乏社会经验,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时期使他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更应该开展生命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4.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一直是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对于“你认为奉献与索取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依然是主流价值观,占到了41.6%,还有9.94%的同学认为应当首先满足个人利益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到:较之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更加注重自我,他们有时候更加关注自身能获得什么利益,不再完全接受传统以社会和他人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影响,这给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5. 对高校生命观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当问到“你校是否开设生命观教育课题及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开展生命观教育”的问题时,有73.4%的大学生表示相关课程很少,自己的认识也很少,表明了生命教育亟待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研究生中有77.3%的人表示更应该开展生命教育,这可能与研究生自身所背负的心理压力更大有关,需要重点关注。在考察其它高校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现在很少有高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生命观教育,更谈不上形成生命观教育体系,存在着生命教育与学生需求相脱节的状况。面对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增多的漠视生命现象,我们应当意识到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生命观课程的学习,对生命有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生命的存在和生命价值有比较理性的认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珍爱生命。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生命观模糊,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下,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生命。其次,有相当部分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较差,出现问题一味逃避,逃避不了的时候就可能做出极端的行为,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责任感,部分大学生体会不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对人生的态度令人担忧,缺乏对生命意义和目的思考,缺少人生目标和奋斗的动力。最后,生命观教育不应只在大学阶段才开展,小学和中学阶段更应该重视生命观教育,因为那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开展生命观教育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同时,家庭、朋友和社会在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当然,高等教育也应该更好地承担起生命教育这一重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进而不断追求生命真谛,提升生命质量。

二、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1.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缺乏,生命危机凸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宿舍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学校的环境相对较为封闭,学生不需要承受过多来自社会的压力,因此,大学阶段应该算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但很多大学生却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进入大学后找不到方向,甚至不知道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大多数自杀者生前都有一些抑郁症状,其中高达60%的患者可以诊断为情感障碍。”[1]这样的大学生遇到的任何挫折往往都可以使他们陷入绝望,很容易走极端,对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不懂得珍惜和关爱生命。现在的高校很少有系统的生命观教育,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及时的引导,导致大学生生命危机凸显。

2. 应试教育体制使高等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2]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深思下去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满足不了学生对生命观教育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实行标准化、统一化模式,高中之前唯一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考上大学,到大学生,高校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把人变成了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缺少对生命本身意义的思考,背离了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促进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1. 明确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学科特点,构建新的生命观教育体系。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等政治理论课来实现。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上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但对生命、生存、生活方面的教育内容却相对较少,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根据社会变化新形势的要求,吸取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生命观教育的新内容,建构完整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体系。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价值,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这种价值。

2.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价值。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热情,不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渴望在学习之余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成长。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通过搭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为学生的负面情绪提供健康合理的宣泄渠道,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团队训练等集体性活动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帮助其在挫折和痛苦中努力寻求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重新发现和感悟生命的美好。

3. 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拓展生命观教育途径。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对文化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成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信息时代,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能够有效地预防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首先,可以开展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给学生以健康的生命意识和道德行为熏陶;其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子报刊等舆论阵地,调动家庭和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共筑学生人性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大堤;第三,可以设立网络辅导员。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与受众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引导,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4. 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职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生命观教育要想最大限度的获得成功,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对学生影响重大的环境因素,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生命观教育的立体网络,通过全方位的开展生命观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性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摘要:针对当今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益凸显的现实, 本文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生命观调查, 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评估研究, 总结出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参考文献

[1]彭鸿雁.论析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研究的构建[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

[2]张曙光.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J].学习与探索, 1999, (5) :49-56.

[3]张忆琳.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透视[J].青年教育, 2004.

[4]刘佑生, 陈俊豪.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中学生生命教育 篇2

1、让学生了解交通、活动、意外事件中必备的安全知识,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能更好的懂得避免安全事故并把学到的安全知识传达给周围的人们,做安全教育的宣传员。

3、通过本次班会,旨在教育学生明确: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弥足珍贵,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会对生命负责。

4、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平等的;人类应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对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负责。

5、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

6、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活动背景

班级学生单纯、善良、热情,对于大自然有一种出于内心的热爱,但尚未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同时班中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耐挫力弱,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对于他们显然尤为重要。全班学生对于参加本次主题班会热情非常高涨,前期积极准备、筹划。

三、活动准备

1、教师查找资料、收集故事、班内失去父亲的孩子准备讲他父亲的故事,诉说对父亲的思念。

2、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身怀六甲妇女的图片、各行各业的人物图片)

3、主持人准备串联词。每小组准备一个与生命有关的节目。(内容由教师审核后确定)

4、活动场地设计,板面设计。

时间:第5周星期五班会课

地点:三(1)班教室

主持人:沈乐、王宇琪

四、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导入

二、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甲: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

乙:生命之花美丽而多彩。

合:“培育健康心灵,守护生命阳光”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生命的诞生

(1)甲:我们来自于哪里?将来离开学校将走向哪里?请看下面两组图片。

(2)课件出示身怀六甲妇女图片、各行各业的人物图片。

(3)学生组内交流我来自哪里,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行业。

〔评析:通过看图片使学生明白自己来自于父母,将来要走上社会,从事各行各业。〕

(三)生命的可贵

(1)乙:生命一旦逝去将永不返回,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2)甲:听_×同学朗诵生命可贵的文章。

(3)乙: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生命可贵,请看组图《生命》。看了你有什么感受?

(5)学生谈论看短片的感受。

〔评析:唤起同学们深切的情感体验,树立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责任。〕

(四)珍爱生命

(1)甲:生命是可贵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怎样保护自我,珍爱生命?请看小品《过马路》。

(2)乙:大江,大河是危险的地方,我们应不应该独自到哪里去玩呢?请看短剧《大江,大河是危险的地方》。

〔评析:通过看小品和短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大江,大河等危险的地方去玩,珍爱自己的生命。〕

(3)甲:5.12汶川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学生讨论当地震来临时应该怎么办?)

(3)班主任总结本次活动

三、主持人讲话

四、结合具体数据与图片,谈论安全的重要性。

主要探讨我们身边的交通安全和校园内安全。

交通安全:

1、在马路上行走或骑车,都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自行车要走非机动车道,横穿马路要看清信号灯,绿灯行、红灯停,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2、不要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要追车、扒车、强行拦车。

3、12岁以下的小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上路。自行车的车铃、车闸必须齐全有效。骑车不要带人,不要三五成群并肩而行,也不要聊天、勾肩搭背,更不能追逐或曲线骑行。

4、不乘坐无牌、无营运证、超载的车辆。

5、乘坐出租车前排座位,要系好安全带。行驶中,不要将头、手、身体伸出窗外。

五、安全知识问答

六、班主任总结:

安全无小事,让我们一起关注安全,关注生命吧!

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3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基于生命关怀谈小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4

1.1 生命关怀的定义。

生命关怀是对人类和人的生存情况和生存价值最深层的关心与热爱,它是以生命中实际的需要为起点,为生命创造出自由和自然的状态,帮助生命领悟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个体的生命关怀其实质上是关怀个体生命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同个体的生命是不同的、独特的,并通过各种经历、感受展示出来,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1.2 生命关怀的重要性。

在当今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生命关怀的理念,不仅是对小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还是对小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当今教育界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2. 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2.1 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生命教育工作的实施主要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方式展开的,因此,学校应该支持和帮助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在当前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许多学校并没有将生命教育列入日程,开设的专门性的生命教育课程比较少,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缺少生命教育人才。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不少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教师,一些学校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并不是主要负责生命教育工作的,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生命教育培训就担任这一教育工作,对生命关怀等的认识与理解也仅仅来自书本,缺乏实际意义,甚至有些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与书本理论相违背,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最终不利于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效率明显降低。

2.3 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今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父母都给予了过多的爱,但是父母没有在付出爱的同时教导小学生如何关心他人,使得不少学生对父母、对他人、对生命无情与漠视。还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暴力的影响,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形成暴力倾向,从而出现了校园暴力事件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4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判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而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东西约束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例如网络文化和游戏的存在。目前网络上充斥着不良文化或暴力文化,小学生在无意中接触后就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错误地理解各种不良行为;最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的侵害,大部分游戏都有着血腥的内容,不少小学生沉溺于这些游戏中,也习惯了这些暴力游戏,对于血腥的画面没有感觉,长此以往,在他们看来,生命的价值就变得无足轻重,回到现实生活中,虐待残杀动物不足为奇,同学间打架斗殴更是常事。

3. 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改进措施

3.1 学校应加强对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视。

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小学生生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目中,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认识了解生命,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保护,珍惜和热爱生命。其次是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对于从事生命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但要加大数量,还要加强质量培训,让教师能够以活跃的方式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领悟生命的价值所在,形成生命意识。最后,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等,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小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活动场景,增强对生命活动与现象的体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生存知识。

3.2 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空泛的说教,它渗透在教师的每个动作中,每天的生活里。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伟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教导学生关怀生命。在一次上课中,同学们围着一只惊慌措施的飞蛾,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只虫子,因此主张踩死虫子并没有什么,然而,我用扫帚帮助飞蛾逃离了这困境,解救了它。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知道,从事生命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将生命关怀融入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学会关怀生命,珍惜生命。

3.3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小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接受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学校时,应当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尊敬师长,和同学和平相处,团结友爱,切记不可和同学打架斗殴等;在家里,应当尊老爱幼,听长辈的话,如遇到父母吵架等情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劝阻他们,努力维持和睦的家庭;在社会上,尽可能地避免和不良分子接触,不受社会坏风气的影响,不沉溺于网络游戏。总之,小学生应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避免不良事物的干扰,做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断进步。

4. 结语

生命教育帮助了我们超越了自我的生命,提高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实现了生命价值。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从事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应当尊重生命,使每个生命都能够全面发展,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得小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大社会舞台上能够勇敢向前进,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

参考文献

[1]王长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篇5

一、活动时间:

二、活动地点:

三、参加对象:班主任及全体学生

四、班会目的:

生命是美丽的,世界的美好也正在于生命的存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无数的生命,而且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生命。那么,我们关注过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生命吗?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因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很优越,因而养成了一种安逸享乐的习惯,解决困难的能力,心理承受力都较差。因此,当困难(在成人眼里算不上困难)突然降临时,往往不知所措,采取逃避的态度,有的甚至“轻生”。

生命只属于我的一次,我们该把她打扮得更加光彩,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把握青春,珍爱生命。我们要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活动形式:

诗朗诵、新闻资料、合唱歌曲、学生讨论等

六、活动准备:

1)搜集准备有关生命教育的资料;可从网站上下载,或者报纸新闻中获取。2)每位同学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及身边发生的故事。

七、活动过程

1.开场白

主持人发言:生命是美丽的,世界的美好也正在于生命的存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无数的生命,而且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生命。那么,我们关注过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生命吗?生命只属于我的一次,我们该把她打扮得更加光彩,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我们要让生命得有意义,必须对自己负责任。2.诗歌朗诵

主持人:诚然生命是非常可贵的、非常美好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下面请听苗田同学带来的诗朗诵《热爱生命》:

当我一次次被遗忘在角落,找不到黑暗的出口,我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时,内心仍然挣扎的警醒我:热爱生命

当我仍在迷雾中穿梭,把握不住生命的方向,我以为自己的前程像汪洋中的小船时,勒住风帆的手依然告诫我:热爱生命

当我的行为被周围人所不理解,我的解释像东风一样无力,我以为自己将要被世间所遗弃,坚定的脚步仍然告诉我:热爱生命

当生活的苦难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冒出,甚至一次次将我逼到人生的死角,我感到窒息甚至无所依附时,我的精神依然像阳光一样洒出:热爱生命

当疾病的恶魔总是缠绕凄苦的人生,把生命的力量吸尽到软弱,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像秋叶般飘零,不屈服的性格紧抓住人生的尾翼呼喊:热爱生命

也许我的未来是沉浸在百年寒冰下的雪莲,永远是属于观赏而不可及的美好,也许我的生命是九九曲回的羊肠,永远在荆棘之间匍匐,请相信,我依然会执著的去为——

生命喝彩,生活高歌!

也许我的爱情是冬夏的冰火,永远在痛苦中灼烧,在热烈中消亡,我依然会为爱情的美好而赞美,不信,请看我的诗歌,那里面依然有为爱情的歌唱:热爱生命

也许我的生活落魄的如乞丐般的潦倒,也许生命的尽头仍是孤独寂寞,我仍会为曾经的追求和热烈的生命历程而举杯!

朋友们,热爱生活吧,也许他赐予我们的总是比想象的少得多,也许他不公平的天平总是倾向别人的枝头,我们依然要感谢生命的阳光和那些为苦难而作斗争的日子,只有品尝了生活的五味百态,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人生的不易,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定的:

热爱生命,相信自己!3.诗歌感悟:

主持人: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纵使遭遇再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勇敢的活下去,那么热爱生命是不是仅仅指活下去呢?答案无庸置疑是否定的,那么怎么才是真正的热爱生命呢?我们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呢?(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4.学生观看视频分析:(试分析当今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如何)

1)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坠楼身亡。华东理工大学宣传部向媒体表示,死者的成绩不好,各门课程及格的比不及格的少很多,有些甚至是零分。2)2011年1月5日晚5时30分许,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公寓5号宿舍楼,一名男生从4楼跳下。医护职员赶至现场施救时,跳楼男生已不治身亡。得知跳楼者死了,一名女子趴在死者身旁痛哭不已。据称,跳楼者是该校大一学生。5.主持人小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珍爱生命不仅仅是珍爱肉体的生命,更要珍爱精神层面上的生命。珍爱生命是一种执着,执着于理想、信念、爱情、事业;珍爱生命是一种心态,或豁达、或清净,或悲壮,亦或坚韧;珍爱生命是一种挑战,挑战外物,更是挑战自我;珍爱生命也是一种牺牲,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珍爱生命还是一种崇高,一种绚烂,一种追求,一种自信。也许我们的理解还太感性,还不太成熟,还有待完善。但无庸置疑的是我们一定会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个阶段。积极进取,奋勇直前,充实人生,使我们的生命如夏花之绚烂。6.班主任发言:

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所以每一朵花都不应该拒绝开放。一个人活着,你的生命就不再是你的一个人的所有。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以便让其他的生命更好的活着。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是永远是一帆风顺的,也可能是充满坎坷。但我们不抱怨,不气馁,要坚持不懈,努力进取,享受这样的过程,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

八、班会效果:

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珍贵。更加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做一个身心健康、有所追求的人。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不良心态,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有些人受挫能力弱,稍微大一点的压力就超越了他的承受范围,导致精神崩溃,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我们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向别人诉说、运动等)合理释放压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受挫能力,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处于逆境不灰心,培养自信心。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积极面对困难。

关于对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 篇6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课题。有识之士早已呼吁,教育不能漠视生命的价值。本文就针对当前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当前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

今年1月23日,海南省海口市13岁的初中生小瑾,无意中偷听到母亲与班主任通话聊她学习有关的内容。于是她大喊一声:“我再也不要上学了!”便摔门而去,来到附近一栋公寓15楼纵身跳下……这篇来自南国都市报的报道令人唏嘘。面对敏感的孩子,家长与老师该如何沟通?

近几年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其中不乏成绩佼佼者。导致孩子脆弱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结局只能由家庭去承担。所以,给孩子的人生路途中铺设起安全的防火墙,让悲剧不再重演,是每个家庭、学校应该提前预设的教育责任。

资料显示: 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人想过自杀; 2009年3月,南阳市西峡县17岁高三女生小蓓,因学业压力大跳楼自杀; 2012年2月,驻马店泌阳县14岁的小铭上课看小说被老师抓住,喝农药死亡; 2013年3月,开封市通许县一名小学生,疑因被学校强制购买教辅资料、向父母要钱被拒后上吊身亡——一个个真实的事例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青少年为什么会频频导演自杀的悲剧,如何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珍惜宝贵的生命?

二、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迷失自我的原因分析

1.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变化明显,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全面提高,自我意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在他们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生命显得太渺小,生命意识淡漠。

2.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过于脆弱。现在的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3.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德、智失衡,重智轻德;在德育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法制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内心缺少对法律的必要敬畏。

4.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教育态度、方法失当。一方面家长过度娇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方面斥责、苛求、打骂,或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导致心理严重失衡。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在孤独无助的迷茫之际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三、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措施

1.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引导他们感受生命之宝贵。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应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没有了生命,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将成泡影。生命教育本质是一种生死观的教育,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以及顾及他人生命;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要学生感悟到:生命不可逆转,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所以才愈发珍贵。

2.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让他们体味生之不易。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生物和心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而要把一个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经千辛万苦。更要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3.磨砺学生的耐挫力,打造他们坚强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而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备受呵护,耐挫力较弱。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等压力的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与日俱增,遇到挫折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所以,学校教育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小冲突、小委屈中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随时准备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学会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摆脱困境。

关注生命教育呵护学生成长 篇7

“生命不保, 何谈教育?”所以要时刻把强化学校安全责任摆到最重要的位置。虽然当前全国上下狠抓安全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危房改造覆盖全国中小学, 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了教学设施, 但交通、踩踏、溺水、食物中毒等令人痛心的重大伤亡事故, 在校园内外还是时有发生。

生命不会有第二次, 悲剧不能重演。血的教训, 反映出学校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强,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薄弱, 暴露出学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严治教, 强化管理, 确保安全必须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以下是笔者对学校安全工作的两点看法:

一、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教育, 牢固树立安全防护意识

要时刻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校内外安全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阵地, 将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宣传的重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形成社会上下重视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的共识。二是要提高校园负责人的安全意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责, 明确管理要求, 落实校园负责人的安全管理责任。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要经常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尤其要做好交通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踩踏、自救自护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预防和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二、强化措施、从严管理、落实责任

学校必须为师生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校园安全工作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责任制, 学校一把手作为本单位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要关注安全工作, 把安全工作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分管安全的领导要集中精力抓, 切实负起责任。要统筹兼顾、全面设防, 绝不能出现丝毫疏漏, 做到管好分管的事, 管好自己的人。做到事发前有预防, 发生问题及时妥善处置, 事后认真总结, 汲取教训, 并制定整改方案, 形成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制定学校重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要将学校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 逐条细化, 分解落实到人, 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要将学校安全管理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 制订目标管理细则, 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 形成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和支持的安全工作格局。

学校安全工作要细。例如, 认真组织检查门卫、值班、巡逻等方面的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 加强校园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又如, 要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进一步加强对校车的管理。再如, 督促各个学校和幼儿园要建立严格的卫生保健制度, 严格执行定期健康检查、卫生消毒、预防接种、传染病管理、膳食管理、食品采购索证制度及卫生保健登记统计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要根据寄宿制学校大量增加的实际情况, 尽快研究制定新的管理办法, 对这些学校加强管理和指导, 防止针对寄宿学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要实行严格的夜间值班和巡查制度, 精心选择和安排政治过硬、经验丰富、身心健康的教师, 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和必要的管理, 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

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 让这个世界因为孩子的欢声笑语而精彩。学校要加倍重视、认真负责地把学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特别是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 肩负起这神圣的职责, 为孩子的安全健康发展护航。安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初探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近年来, 大学生轻生、自伤事件时有发生, 生命教育由此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方兴未艾的话题。

当今社会受到急功近利的文化、应试教育的体制及升学主义的影响, 学校、社会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 而轻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与引导, 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生命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学生对生命和生命的价值存在种种片面、零乱甚至矛盾错误的认识。高职学生是被普通高校淘汰的学生, 这些学生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成绩不佳。当成绩成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时, 对于学业成绩不理想、不善于知识学习的高职生而言, 学业的失败、人性的压抑使其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觉得生活是无趣的, 生命是受压抑的。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高职生摆脱了高考的压力, 开始自觉地思考人生, 感受生命存在之价值。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价值?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成为他们经常拷问自己的话题。矛盾和冲突由此产生, 部分高职生迷茫、困惑、挣扎、颓废, 漠视生命乃至践踏生命。因此, 对高职生尤其需要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涵盖人的一生,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笔者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形式——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积极创设各种情境, 包括阅读、角色扮演、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想象、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 通过师生间的分享与讨论, 产生碰撞与共鸣, 使学生学会转化、战胜消极的情绪体验和错误认知, 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知,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生命的意义因人因时而异, 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 生活于宇宙之中、世界之上, 要靠自己的实践发现生命之真, 领悟生命之善, 体验生命之美, 不能靠他人的说教。学生的生命及其体验的生成基于学生生命活动、生命实践的永无止境的展开。只有通过学生切身体验获得的东西, 才能入脑入心, 珍藏久远。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为依归, 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 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与传统的说教相比,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互动分享——觉察反思———整合运用”的技术路线, 由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学生通过对情境的亲历, 产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 通过师生间的分享和讨论, 产生思想的碰撞, 从而达到转变认知、改变行为的目的, 其鲜明的亲历性和自主性、独特的个体性、丰富的情感性, 使体验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种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引导、自我成长的过程, 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体验式教学是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内容

人生包括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两个层次, 因此,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两大层次。

(一) 生存教育

生命存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 生命活动创造价值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在传统教育中, 往往只强调创造人生价值而忽视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价值, 加之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业之中, 根本无暇领悟生命之重、欣赏生命之美, 因而漠视生命, 对生命缺乏敬畏之情, 进一步导致践踏生命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生命教育首先应是生存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 笔者认为主要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意识教育的实质是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具体包括两个层面: (1) 主体生命意识, 即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 (2) 客体生命意识, 即敬畏、尊重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应通过生命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是宝贵的, 要热爱生命;生命来之不易, 生命的诞生是个奇迹, 要敬畏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世间一切生命体是共存的, 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同时也要珍爱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

死亡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死亡”的话题一直是被避讳的, 这种回避态度使得学生对死普遍缺乏科学认识, 充满恐惧感或神秘感。有的学生将死视为解脱, 碰到一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轻生;有的学生则因为害怕死亡而导致各种神经症。因此, 对高职生开展死亡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很有必要。死亡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1) 了解死亡及其意义, 既明白死亡之重, 又能正确面对死亡, 懂得死是生活的终止, 但生命可以永存, 消除恐惧、焦虑等消极心理; (2) 当面对重要他人死亡时要有心理上的准备; (3) 向死而生, 要为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努力。

生命意义教育生命意义教育的实质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教育, 亦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纵观现今的生命意义教育, 不过是成功教育的代名词, 世人眼中的成功不外乎金钱、地位、名利。因此, 今天的人们常常生活在别人的期望中, 在房子、车子、票子、工作等外在目标的达成中蝇营狗苟, 时时刻刻为生命担忧, 为未来做准备, 似乎这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在追逐生命的外在形式——金钱、地位、名利的同时, 人与自身越来越疏离, 对生命的内在本质越来越失去把握。当这些外在的目标不能达成时, 人会焦虑;当这些外在的目标达成时, 人也会迷茫、困惑。人类在无尽的物质需要与满足的追求中饱受精神困惑的痛苦与折磨。对于高职生而言, 成绩和学历至上的观念使他们得不到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认可, 亲情和生活中的负性经验, 金钱、地位、名利的遥不可及, 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高职生对生命的消极体验多来自对生命的迷茫与不解。

要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 出路在于突破狭隘自我后的真正超越。高职生需要学习对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解读——活在当下, 从外向目标的蒙蔽中转向对当下生命体悟的兴趣和实践。高职院校的生命意义教育可尝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高职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去。通过一个个“当下”的练习, 借助活动帮助学生从狭隘的、自私的、能所对立的、被语言思维和逻辑障碍的自我中解脱出来, 进入放松、专注、忘我、愉悦的生命状态, 体察其中的差别, 体会生命的新感受与大境界。生命的意义感也就在当下的实践中, 体验会越来越充盈、扩大, 从而帮助学生熟悉新体验, 使学生认识自己成长的方向, 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自我引导与自我终身成长, 提升高职生的生命意义感, 提高其生命质量。

(二) 生活教育

生活是生命的具体展开。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生活教育。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课题, 生命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展开。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基本在18~22岁之间, 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 面临着自我和谐、就业、人际关系、择偶等人生课题, 因此, 需要在这些方面得到正确的指导, 以减轻高职院校学生人生发展阶段的困扰、冲突与矛盾, 改善生活状态, 增加需要满足、生命意义的快乐体验。因此, 生活教育要重视高职生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与辅导, 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挫折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在父母的极度爱护下成长, 挫折的承受力与应对力较差, 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 往往不知所措, 紧张、焦虑, 有的自暴自弃甚至选择轻生以逃避现实。挫折教育就是指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 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及其作用, 从增强挫折承受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加强自我调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提高学生适应和战胜挫折的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 辩证地看待挫折及其作用,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变挫折为动力; (2) 缓解挫折心理的技术和方法; (3) 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 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4) 合理利用挫折心理防御机制; (5)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增加外部支持。

感恩教育西方有句谚语:“幸福, 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个健康的身体, 一份称心的工作, 一位深爱你的人, 一帮你信赖的朋友。”感恩是人生的基本准则, 是生命美好的基础, 是生命质量的体现。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感恩、报恩及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首先是识恩教育。识恩才谈得上感恩, 然而, 物化的社会、激烈的竞争使人的感恩意识日益淡漠, 加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骄横任性, 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 把别人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 只注重自己的感受, 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高职生中很大部分来自农村,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 亲子沟通不畅, 因此而怨恨父母、自私冷漠、肆意挥霍父母血汗钱的学生较多。首先, 感恩教育要训练学生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能力, 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其次, 要学会表达感激之情。马斯洛认为, 体验与表达感激之情是情感健康的重要而又常被忽视的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含蓄, 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以教师在辅导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将内心压抑已久的对父母的爱表达出来时的酣畅淋漓。再次, 要学会宽容与尊重, 懂得负责与回报, 对生活寄以希望, 对别人施以爱心, 对工作怀以敬意, 对社会予以回报。最后, 人与宇宙万物是共生共存的, 要感恩世间万物, 善待宇宙一切生命体。

自我和谐的辅导与教育自我和谐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和谐的人往往自我存在价值感高, 生命意义感强。一个人自我不和谐, 人格中的矛盾和冲突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烦恼, 大量的心理潜能因之而被消耗掉, 使人无法对现实生活表现出充足的热情、精力和创造力。高职生在过去的学校与家庭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是负性经验, 很多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自卑感强, 自我接纳性差, 自我体验消极, 内疚、迷茫、颓废等消极情绪常常困扰着他们, 体会不到生命的精彩, 生命的动能被压抑, 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因此,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要加强学生自我和谐的辅导。针对高职生自卑感强、自我悦纳性差的特点, 高职生自我和谐的辅导应着重在自我悦纳方面: (1) 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辩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既看到自己的优点, 又看到自己的缺点; (2) 增强自信。既要彰显自己的优点, 又要悦纳自己的不足, 减少或消除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 (3) 合理调整自我期望。既不好高骛远, 也不妄自菲薄, 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人生的使命和发展方向, 从而体会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 成为一个精神上完整、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异性交往的辅导与教育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将18~25岁这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早期, 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体验爱情的实现。高职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 有强烈的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要, 尤其是当今的大学校园是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环境, 在高职生的人际关系中, 异性交往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异性交往可以使交往双方获得稳定感、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由此会感到生活充满乐趣, 富有意义, 也会为日后获得成熟的爱情奠定基础。当异性交往失败时, 会导致自尊的严重失落、自我价值感的丧失等, 如不及时调整, 还可能导致长期的抑郁, 产生精神性疾病, 甚至出现轻生或攻击他人等行为。因此, 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 生命教育应开展关于异性交往的辅导与教育, 异性交往的辅导内容可涵盖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有关知识, 异性交往技巧, 爱的学习与成长等等。

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与教育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内在生命价值, 目标是提高个体生命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意义治疗理论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工作不是生活的目的, 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 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工作中得以展现。人们终其一生都在选择、准备与实践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态, 获致相应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透过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评估、选择、计划、准备与实施, 表达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然而, 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强调升学第一, 学校忙于教学, 学生疲于学习, 根本无暇亦无心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很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缺乏专业指导, 报考学校、专业的依据往往是学校的知名度、就业率, 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等外在因素, 有的则是遵从父母的要求, 很少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禀赋、能力、特长等等, 有的甚至对自己所报考的专业一无所知, 跨入大学校门后才发现所选的专业自己不适合、不喜欢, 迷茫、痛苦、颓废由此而生, 生活失去了应有的色彩, 生命的潜能受到压抑。目前, 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就业指导, 但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职业发展上面临的困扰。因此, 高职院校应从就业指导转向以学生成才就业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 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与教育,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生涯管理, 择其所爱、爱其所择, 这对于学生顺利度过大学阶段乃至走好一生的道路, 获致自我实现, 活出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 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吴增强, 张声远.生命教育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3) :33-36.

[2]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3) :64-68.

[3]易丽.教学中的体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40-44.

[4]崔秀兰, 袁利红.寓挫折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6) :104.

中学生漠视生命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篇9

一、导致中学生漠视生命的原因

1. 学校教育的失误

(1) 教育目的严重异化。教育应该使学生不仅学会“以何为生”的本领, 还要懂得“为何而生”的内涵。但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 由于仅仅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依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所以很多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把升学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 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中学生时刻面临着激烈的学业竞争, 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因此, 当有些学生学业失败, 没有达到家长和老师要求的目标时, 挫败感会使他们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据调查, 在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中, 学校问题是重要因素, 考试失败、休学、失学的个体, 自杀的危险分别是对照青少年的3.3, 6.1和5.1倍[2]。

(2) 教育方式不当。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教育者缺少生命关怀意识, 无视生命成长的规律, 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把教育活动变成了加工标准零件的过程, 几乎剥夺了学生休息和娱乐的自由, 甚至忽视学生的生命尊严, 任意对学生进行体罚及心理惩罚。教育对生命的压抑和漠视, 使学生除了充足的知识技能、道德信条、政治观念的接受外, 体验不到直接关乎生活与人生的精神内涵, 体验不到学习与生活的快乐。如果一个学生, 长期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将会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都失去兴趣和信心, 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 既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也不关心他人的生命。

(3) 教育内容的缺失。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国外, 生命教育是孩子的一门终生教育课程, 老师和父母会带领他们到医院、到太平间, 给他们讲解生命之由来, 感受成长之艰辛、生命之可贵。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生命教育始终没有得到重视。家长和老师宁愿花费金钱和时间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特长班, 却很少让他们到医院、特殊学校等场所, 体会生命的可贵, 多一些对生命的感悟。正因为一些青少年丧失了对生命应有的敬畏,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 就容易引发冲动, 伤害到自己或他人。同时, 我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还不够重视, 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空白或形同虚设。面对中学生学习与成长中的困惑, 如果学校能有针对性地做心理辅导、心理讲座, 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困境, 那么无数心灵的困惑就会化解, 他们会理解现实, 看到希望, 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2. 家庭教育的不当

首先由于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往往对孩子百般溺爱、过于保护, 而不注意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同情心、责任感, 于是青少年自然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当遇到挫折时, 往往以发泄的方式解决, 根本不顾及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及他人造成何种伤害。其次, 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得他们过高过严地要求自己的孩子, 碰到问题时不注意与孩子沟通, 往往采取粗暴打骂的方式来压制孩子。缺少沟通的家庭, 让孩子无法领略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以至孩子不能善待那些与自己有矛盾冲突的人, 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随着身体的快速发展, 他们的心理逐渐复杂, 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他们渴望和别人交流, 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 如有些中学生在调查中写道:“我的苦恼在于没有人能理解我”;“如果老师允许我们说说心理话就好了”;“如果父母允许我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就好了”;“在我伤心的时候没有人会来安慰我”;“我觉得父母对我很不理解, 我感到很困苦”;“如果学校有心理老师就好了”[3]。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 使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心理的异常变化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所以他们通常会经历一段迷茫、苦恼的时期。

此外, 随着身心的快速变化, 中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大人了, 渴望被尊重、被理解, 渴望独立, 但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 他们看问题仍然有很强的幼稚性、片面性,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少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 常表现出焦虑不安、情绪不稳, 有的甚至容易走向极端。

二、教育对策:

1. 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题海战术”、节假日补课加班, 只能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 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健康性格、个人兴趣的培养, 与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因此, 学校管理者应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学评价上, 由只重知识、技能的评价转变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人格的整体生命的评价,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领导者应给学生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 丰富学生生活、减轻学习压力, 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可以感受到美好环境所带来的愉悦;应在操场中多设置一些运动器材, 让学生的紧张情绪在运动中得到宣泄与释放;应积极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让校园成为学生增长智慧、生命成长的乐园。

2. 教师要树立生命意识, 让学生享受生命的快乐

教师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 不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教师要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宽容生命、欣赏生命,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要善于把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力量诱发出来, 使学习过程成为生命成长过程中享受快乐的过程。教师要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让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探索的激动、超越的快感和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尊重生命的平等性, 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注他们的感受与需要, 师生间有了人格上的平等、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学生才能在师生交往中获得快乐、幸福成长。

3. 重视生命教育

所有学校都应把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生命知识的系统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认识到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提高生命质量。还应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 引发他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试想, 当一个孩子经历了对生命的抢救, 是不是更会懂得生命的重要呢?一个懂得在地震、火灾等危险事故中自保的孩子, 是不是还会轻易想到结束或虐待自己的生命呢?[4]

4. 重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由于中学生面领着激烈的学习竞争, 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再加上他们青春发育期的特殊心理, 迫切需要学校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因此, 学校领导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塑造中学生的健康人格, 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等形式, 为学业困难者、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者及个性孤僻、人际交往困难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 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防患于未然。

5. 家长密切配合, 培养学生的健康性格

和谐的亲子关系、宽松和睦的家庭氛围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与保障, 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与修复场。因此, 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 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倾听孩子的心声, 尊重孩子,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欣赏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家庭生活的快乐, 形成活泼、自信、乐观开朗的健康性格。

此外, 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多给孩子一些机会, 甚至是犯错误的机会、遭受打击的机会, 使学生理解挫折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 学会用健康的心态、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各种挫折, 相信自己, 积极地迎接挑战。一个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 是不会因受到批评而自杀, 不会因学习压力大而轻生的。

参考文献

[1]龚正华.中学生自杀倾向的成因及心理救助.中国德育, 2007 (11) .

[2]PELKONENM, MARTTUNENM.Child and ado-lescent suicide: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Paediatr Drugs, 2003 (4) .

[3]郭海英.关于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青年探索, 2006 (4) .

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途径研究 篇10

生命教育最早开始于美国,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其思想, 因其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消除对生命的威胁, 很具现实意义。随后在全球逐步推广, 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在内涵的解读上, 不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有不同的结论。但面对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这些论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互通的, 那就是生命教育让人活得更像人, 更完善人、发展人, 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所以, 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 而且包括对人的优势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实践。“认识生命”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由来和各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 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 并能正确面对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热爱生命”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 关心他人, 关心自然, 关心社会, 提高生命质量。“发展生命”是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促进学生个人的价值实现。

二、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 类似中小学生不堪各种压力而轻生的惨剧屡见报端。有的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突然遇到一点挫折、打击, 感觉郁闷, 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方式。悲剧的发生除了与青少年心理脆弱有关外, 还跟学校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这些恶性事件提醒我们,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近几年来, “生命教育”的概念也逐渐被国内的教育界认可, 教育教学工作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学会敬畏生命, 爱惜生命。我们期许“生命教育”能被更多的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重视起来, 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增强生命意识, 在更高意义上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在新课程标准中还鲜明地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当既教书, 又育人, 把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 挖掘生命教育内涵, 激活蕴藏在学科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语文学科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 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 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生物学科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的奥秘;历史学科让学生认识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创造;美术、音乐学科用艺术美感,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 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教师人人参与, 学科门门渗透, 使生命教育“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同时学科教学作为学生在校园里最常态的受教育的方式, 更是实施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主阵地, 所以我校在去年开始实施的生命教育中, 也将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2. 活动中认知, 实践中体验感悟。

“课堂向课外延伸, 校内向校外拓展”, 是探索生命教育多措并举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体现在构建“安全防护”、“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上, 更注重的, 是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与体验。“安全防护”, 即通过消防疏散演习、生命急救等活动, 帮助学生用知识保护自己, 用智慧战胜灾难;“社区服务”即与桥西区友谊大街办事处建立长期合作, 共创社区文明清洁好环境。通过到瑞祥老年公寓、环卫队、交通岗亭义务服务, 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学会懂得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学会交流。实践活动的拓展,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 关心社会, 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 形成了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自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以来, 结合我校具体情况, 依据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 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 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的原则, 针对造成青少年意外死亡的卫生、中毒、交通事故、抢劫绑架、触电、溺水、烧伤、窒息等开展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自救教育和训练。并结合生活案例和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 磨炼学生的意志。在实施过程中, 逐步摸索出适合我校特点的生命教育模式, 编写成校本教材《生命教育》, 对学生进行发展性、预防性教育。整套教材以“敬畏生命、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安全教育、美丽人生”七个核心理念为主线, 以丰富、新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为学生健康成长开辟了新的学习天地, 使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重点实施。

4. 家校携手, 关注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家庭作为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对生命教育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对生命的态度。于是我们倡导在家长中开展生命教育, 指导家长学会培养孩子如何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明白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必然会有健康的人格, 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我校于2009年成立了家长学校, 把家庭教育融入到生命教育之中, 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在原有家长学校的课程中增添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把关爱生命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家庭教育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协助家长了解关爱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指导他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 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 并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 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最终使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生命的所有者与爱护者。我们通过家长会、讲座、家访、校校通等形式, 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 提升家庭情趣, 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教育和引导家长从自身做起, 共创民主、平等、和睦、幸福的温馨家庭, 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父爱、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在互爱中体味家庭的温馨和人生的幸福。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一如既往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采用个别辅导、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周、心理宣传栏等各种方式, 向学生传授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 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对于解决学生中一般的心理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的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 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 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 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 开设心理咨询室, 由专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活动, 帮助学生提高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生命教育的展望

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 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 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 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 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 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目前, 在内地生命教育仍然发展缓慢, 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时代的发展。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 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 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 共同参与。真正的生命教育应该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 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 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 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 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摘要:生命是神圣的,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因此我们都应该珍惜这宝贵的生命, 使生命更美好、更有意义。从教育方面来讲,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 也是教育的目的。当代青少年过度自我化的人生观, 对生命的不重视, 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生理、心理、社会问题。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即培养他们对生命现象的正确看法和观点。有了正确的生命观的指导, 人们才会正确地看待人生中的诸多问题, 才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内涵,研究现状,实施途径,展望

参考文献

[1]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沅海洋.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06, (1) .

[3]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4) .

[4]盛天和.港台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9) .

[5]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9) .

中学生生命教育 篇11

一、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现代教育学家都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启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正确判断、自由选择,不仅仅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要让学生身体、情感、意志及智能得以全面开展,以面对整体的人生,引导学生成为自主自觉的人,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学会去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一旦教育与生命脱节,无论学生的脑袋被填鸭式地塞进了多少书本知识,经过了十二年或十六年的教育,对一般事物与人生的了解,将和真实经验完全脱节,对自我的了解更是匮乏。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中学教育必须加强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教育所强调的对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关注,就决定了生命教育是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的这一特征,又决定了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内在相通性。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还具有综合性特质。所谓“综合性”是指语文不像其它学科,只有一种专属领域,像历史只讲与历史事件有关的课程;地理谈与地理相关的学问;美术则是艺术的表现技巧,而语文它要教识字阅读,同时要讲解课文,把文字与思想、文化、政治、历史、地理、感情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说,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课程与文学作品里经常是地理、历史、政治、文化、情感、思想、逻辑、推理等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的这一综合性特质决定我们能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内容

明确教育内容是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前提。只有清楚了解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才可能正确的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自在生命”和“自为生命”的统一。所谓“自在生命”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有着自然本性,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孕育、出生,到成长,再到衰老,最终至死亡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靠摄取诸如“吃穿住行”之类的外在能量才能维持生命。这实质上是“我是谁”的问题。当然,人更具有“自为生命”。所谓“自为生命”就是指人的生命是一种生成性、关系性和意义性的存在。人能对自己的存在、他人的存在、整个人类的存在进行反思性的思考,而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首先,人要通过学习人类千百年积累的知识来学会“做人”,以完成二次生成,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这实质就是“我应该是谁”的问题。其次,人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须在与他人共处中生存,因此,人要突破个人世界的局限,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对话,在与他共生中走向共同发展。这实质上就是“他是谁”的问题。最后,人应该不断超越自己这个“小我”,学会去思考人类这个“大我”,追寻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寻求“终极关怀”。这实质就是“我们是谁”的问题。

人的这四种存在方式就决定了生命教育的四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生命自身。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自然生命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懂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热爱生命。二是人与自己。帮助学生主动去认识自我,进而尊重自己、热爱自己。三是人与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四是人与宇宙。教育学生认识生存环境,了解人与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协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二)改革教育方式

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关键。要实现由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向大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注重语文技巧与知识性的教授,像生字习写、新词、造句等等内容,长久以来不出课文及写作的范围。虽然这在提升考试分数及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确实发挥了功效;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表达、思考、辩论、道德、批判等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或捉襟见肘。

而所谓大语文教学,即是教师尽量提供学生各种有意义、有目的的读写活动,让学生更活泼地使用语文,发挥语文表情达意的功能,并增加师生互动性。大语文教学不强调语文技巧的反复与过度训练,而是培养引导学生自我表达的内涵与空间。

具体说来,这种大语文教学方式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主动从文本中发掘其中蕴含的有关生命的真谛,将生命教育的认知与情意部分,融入于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技能中;同时将语文领域中的说话表达、阅读写作融合自然与生活体验,在课堂中进行启发、探索、陶冶。事实上,生命的悲欢、人存在的价值,在文人的笔端诠释最多,因此,以文学来引领学生了解生命的美丽与哀愁,是最深入也最恰当的途径。古今中外的语文素材中,蕴涵着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庄子》一书中“庄子与大鹏鸟”、“庄周梦蝶”的故事,《论语》中“未知生,焉知死”的概念,孟子所提“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杏林子的《生之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文学作品,都是兼具文学价值与励志功能的生命教育素材,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生死议题,教师可从中撷取精华,让学生深思咀嚼。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分析 篇12

1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及其开展现状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 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 促进大学生尊重、珍惜自我生命, 获得健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建立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的和谐关系, 进而最终获得自我的过程。

由于网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降低了生命教育的实施成本, 还拓展了生命教育的实施范围, 丰富了生命教育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途径, 教育方法更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学生喜闻乐见, 更容易接受。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已在一些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实验工作,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 需要指出的是, 现在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在我国尚未能形成科学体系, 在一些高校仍属空白, 未能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自觉实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项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工作,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由于缺乏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 因此, 在具体操作上也颇具难度, 缺少标准化的网络心理测量工具,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工作中的心理测量工作的信度、效度均存在不少问题, 这都影响了教育质量。还存在难以采集准确的咨询对象背景信息和相互的咨询关系难以稳定持久等客观问题。

2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基本体系

2.1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首先应教育大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 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进而创造生命的价值。其次, 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攻击性网络信息, 以减少这类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还有利用网络人际交往的普遍性和表现性,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掌握面对挫折的正确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自尊与自信, 认识自我的独特, 协助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与失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 关怀社会, 维护自然。

2.2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途径

我们不仅要善用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校园生活中更要充分利用校园网, 灵活采用心理讲座视频、网络游戏、Flash、动画、幽默短片、BBS、聊天室、QQ等大学生常用且喜闻乐见的形式, 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 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还应提供个性化的趣味心理游戏, 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能得到生命教育知识的熏陶, 又能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但是要注意网络的监管力度, 学校网络管理员不仅要对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梳理, 防止垃圾信息污染、腐蚀校园网络, 还要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利用各种网络技术, 不断革新校园网络, 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学生乐于使用的生命教育的第二课堂。

2.3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原则

(1) 在体验和实践下开展生命教育。

体验、实践式教育, 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实习等, 让学生直接参与, 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 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此背景下, 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 进而学会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坚强, 理解他人的处境, 进而学会体谅别人, 学会与人相处。如在校园网上播放一些视频, 让学生观看, 了解生命孕育的艰难, 知晓生命降临的过程, 进而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前不久,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中学一个学生自拍自编的DV短片—《懂你, 母亲》, 短片用镜头记录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的全过程。一些学生在网上观看后, 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对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对生命充满了敬畏。

(2)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作用。

各高校基本都有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教师, 可能因为时间、地点、人员、设备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这一工作做的不是很扎实, 利用网络途径, 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校内网的心理聊天室、QQ、MSN、飞信等, 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为其开展生命教育。大学生往往通过对人生每一阶段的生命叩问, 对自己和世界发生关联的每一种探索, 逐步建构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而实现自己的精神生命的生长期。教师不应让这些“问题”无处求解, 最终成为死结。因此,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出现在生死抉择的当口, 而是应该与他们的心灵成长伴行。

(3) 学生为主体。

在网络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是网络生命教育成功的基础。在网络空间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独立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自由度和灵活度都显著增强, 因此, 适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 将知识和技能内化, 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激发其学习动机和探索欲,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此外, 网络生命教育必须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即鼓励学生主动将所学的内容用于现实生活, 在实践中将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 使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空洞乏味的理论。

(4) 监督管理与正面引导相结合。

学校网络生命教育必须实现监督管理与正面引导导相结合的原则。首先, 学校可通过校园网络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 监督上网内容, 过滤有害信息, 控制上网时间和频率, 防止学生网络成瘾。也就是说, 学校应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网站安装过滤不良信息的软件, 净化学校网络信息资源。其次, 学校要适时增加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的信息的发布, 正面引导学生学习生命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不主动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 那么学校网络生命教育工作将可能事倍功半, 甚至会徒劳无功。

参考文献

[1]乔虹, 陈家麟.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 2009, (2) :48.

[2]乔虹, 陈家麟.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模式特点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 (3) :33-35.

上一篇:原则探索下一篇:科技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