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2024-08-06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共12篇)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1

中学生正处于个人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 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非常必要。但目前有少数中学生还没有完全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因此, 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合作, 强化对其感恩教育非常必要。

一当前少数中学生感恩观存在的问题

1. 对他人感恩之心不浓

任何人都不能单独生存于世界上, 任何个人都要感恩他人和社会为自己的付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一些中学生对父母不敬、对老师不感恩、对其他人表现得较为自私。以对父母为例, 一些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叛逆期, 对父母的教育反感, 平时在家里很少帮助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甚至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2. 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感恩

中学生自小都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爱党教育, 但仍然有少部分中学生认为党和国家离他们很远, 与他们根本无关。因此, 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和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一切, 对付出生命才换来这一切的革命先烈, 对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 对默默关爱他们成长的社会都缺乏感恩之心。

3. 对大自然缺乏感恩和敬畏之情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感恩大自然的最好行为就是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但在日常行为表现上, 不少中学生还是有不爱护环境, 随地抛撒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等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同学的消费习惯不低碳、浪费资源。这些都是不尊重、不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对大自然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

二中学生感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人的感恩之心主要是后天实践中形成的, 其中感恩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目前中学生感恩观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出了问题。因为, 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自我选择能力尚弱, 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 家庭的感恩教育不到位

家庭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目前, 不少家庭在孩子的感恩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 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 父辈、祖辈容易溺爱孩子, 容易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自私、冷漠、无情的习惯;另一方面, 许多家长都把孩子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习成绩方面, 对感恩之类的德育不重视, 这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不懂感恩。

2. 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受社会上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一些诸如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冲击,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这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对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历的中学生价值观包括感恩观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 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

受当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政府、社会、家庭乃至学生本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 其他如感恩教育多被忽视。中学德育课变成了政治知识和道德基本原理的强行灌输, 学生只管死记硬背, 考试得高分就行了。至于这些要求是否真正被中学生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感恩行为, 丝毫不被人关心。

三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基本要求

1. 重视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感恩观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一方面, 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这种教育既可以是直接的语言教导, 也可以是通过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 家长自身就要懂得感恩, 包括对长辈感恩、对社会感恩、对所有帮过自己的人感恩, 这样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2.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培育中学生的感恩观

第一,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以语文教学为例,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篇目, 挖掘其与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 如在讲授《背影》这篇经典作品时, 教师就可以突出其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去感染学生;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写作, 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则更是直接进行感恩教育。因此,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相关的感恩内容, 从进入中学第一堂课开始就要教育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感恩。

第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一个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围。一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楼梯、走廊、电子展示板、建筑物等, 展示与感恩教育有关的诸如《弟子规》这样的名人名言和典故, 或树立历史上一些有名的知恩图报的人物雕像,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还可组织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 如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前些年, 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 还是有意义的。

3. 社会各界也要创设有利于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

除了学校和家庭外, 社会环境的熏陶也是培育中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手段。为此, 社会各界要负起中学生感恩教育的责任。一方面, 政府和社会的宣传要在全社会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比如说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或平面媒体大力宣传感恩的重要性, 引导中学生学会报恩施恩;另一方面, 要在全社会举办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活动, 如积极寻找感恩道德榜样, 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先进事迹, 激励中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如近几年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 对激励广大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总之, 中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 他们中间一部分人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是一个小问题, 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政府、社会到家庭, 再到学校教育, 都应该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承担自己的责任, 共同协作, 培育学生正确的感恩观。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2

小 订阅

包 蕾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 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既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大学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引导学生识恩、知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施恩,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教育思考

一、感恩教育的涵义

由于中国社会的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所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皆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从孟子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到张居正的“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从血缘家庭领域的孝道到政治领域的忠君;从汉代的察举孝廉到对孝妇的彰表„„都把感恩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感恩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的根本价值信念与基本文化立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社会学家把这种回馈特别是精神的回馈称为“内在报酬”。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人们训练发现美好并对其感恩的眼光。从个人角度而言,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愫”的其中之一便是恩情。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也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它将使整个社会稳定、校园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例如把父母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孝心和赡养观念淡漠;对素未谋面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的帮助只知接受,不知责任。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只知拿钱而不知还贷,毕业离校后便杳无音信,欠下的债款无从催促,给国家、学校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还有一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

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不知回报„„感恩意识的缺失既有家庭、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1、从家庭方面看,家长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家长围着孩子转,视考试为 “重中之重”,把上名牌、读重点看成 “人生大事”,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久而久之,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态和习惯,也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2、从学校方面看,缺乏感恩教育。我国学生从小接受的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德育课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养成的是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情结,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3、从社会方面看,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现代市场经济强调的多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蚕食了他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被削弱。

当代大学生基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所接触和感受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应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认识层面。感恩教育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并在内心认可这些恩惠。从心理学角度说,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什么样的认识,便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感恩的前提是识恩和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恩惠并非天经地义,更不是理所当然。

2、情感层面。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细心地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在认识基础上,唤起大脑中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回报恩情的自觉意识。

3、实践层面。感恩教育还要教会大学生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形成一种习惯。

四、大学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研究

1、大学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1)正确的感恩意识。大学生既要懂得知恩图报,又要懂得如何把握正确的感恩意识。不

要因为自己受他人之恩而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恩,把报恩变成思想负担甚至变成负罪感。感恩意识应当是由于受到他人恩惠而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2)正确的感恩方式。感恩应当在自己力所能及以及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更不能因对某些人的感谢而损坏了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感恩不仅仅是报答施恩于己的人,最重要的感恩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报答社会。

(3)正确的施恩心态。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还应当有施恩不图回报的心态。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个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表现。正如华罗庚所言“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施恩的前提是不图回报,这样施恩者才有会帮助别人后自身所获得的愉悦感,才会真正拥有感恩意识和感恩品质。

2、感恩教育的实施。心理学家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教育者可以通过大学思想品德、语文、专业课等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将感谢变成习惯。学会感恩首先要从“感谢”做起,感谢教育的活动形式可以包括:倡导大学生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谢信,举办精彩感恩电影展,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或演讲比赛等,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施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感恩教育同样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施感恩行动,鼓励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实践行动中。例如:志愿者行动,利用周末时间为社区清扫一次楼道,或者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大学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3

央到地方開展“感恩教育”已被提到相当的高度来重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感恩

教育”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位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关键词:感恩 教育 现状

G641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本性,是我们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牛津字典给感恩二字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互相鼓励和宽容,这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要看其知识水平,更要看其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的思想源远流长,《诗经》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的感人诗篇。这些思想诠释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浸染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感恩体现出更丰富的内涵这也可以从当今学者的操守中找到答案,其中就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怎样去感恩。并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所具备的基本的素质,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不孝敬父母、唯我独尊、封闭自卑、嫉妒猜疑、偏执极端、虚幻情感交往、暴力倾向、重竞争、轻合作等等违背道德的事件屡屡发生。

其次,社会正能量的缺失。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我们的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逐渐就变成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

三、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对策

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这是感召无数青年大学生为祖国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感恩意识的形成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没权利去责怪现有道德缺陷的学生,那么如何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

首先,从家长做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教师,家长要有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孩子做到言传身教。父母在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其次,社会重视。社会是一个教育和谐的一个大机构,它不仅是家庭与学校的一个桥梁和纽带,社会政府应在各种意识形态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各种有益青少年成长的组织活动。并能响应高校一些正能量青年组织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每个高校都会有青年志愿社、义工社、爱心社这样的青年社团组织,主要就是从事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学生组织。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学生通过这样的社团活动。了解社会的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某高校的青年志愿团持续近十年的报纸义卖活动,社团同学每年都得到了社会上几家报社的报纸的赞助,同学们将报纸到市区的中心地区进行义卖,筹集的善款捐助社会上的弱势、贫困人群,其中就有帮助西部山区希望小学的同学购买学习用品、帮助贫困县的孤儿姐弟、帮助患脑萎缩的青年等等。持续每年的义卖活动得到了社会相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在社会中引起广泛的好评,对于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等于就是一次最深刻的感恩教育。

再次,学校教育。大学生感恩意思的缺乏是学校教育以升学和就业教育为主的产物。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人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 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人才,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所在。(一)、从班级入手让班级变成一个大家庭,让同学感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爱。班主任往往是同学到学校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以班级为阵地,倡导感恩意识主流宣传,结合契机开展各种感恩的活动。比如说从最普通的班会开始,例如一些高校开展了“主题班会展示周”活动。 其中就是“青春、清纯、清香------我的恋爱观”主题班会,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主题班会, “相识虽易,相处不易,且行且珍惜”主题班会,通过游戏、竞赛、合唱等多种形式让同学懂得一懂得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是要同学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二)、通过校园活动,结合教师节、毕业季等时机,并发挥我们学生的展业特长,举办感恩教育的活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片凋落了全化作泥土来保护树木和花朵。这是多么可贵的感恩之心,物都是如此更何况人呢?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学会了感恩,才会少些抱怨,才可以从容的面对生活。作为高校,培养社会栋梁的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做好感恩教育,才可以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品质健全、有担当、有责任的当代青年。

参考文献:

刘凤:《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载《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10期。

郭智卓:《谈班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载《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21期。

谈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4

当下, 我们应加强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感恩认识。什么是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 即“知恩图报”。“知恩”就是要让受恩者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 然后才能让受恩者去“图报”。如果受恩者不能感知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 如何能让他们去“图报”呢?认识是行动的前提与基础, 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明白自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知识增长、健康保障等方面所受的恩情。用空洞说教、讲道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学生的感悟领会不深, 往往也就出现学生感恩行动不力。俗话说:“不当家, 不知柴米贵;不养儿, 不知报母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情, 感恩教育应更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 发挥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性,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自己去感悟, 领会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如通过班会、日记或访谈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自己每天吃的一碗饭需要多少人真诚地付出。学生会想到种地的农民, 制种的科技人员, 生产农具的工人, 生产农药、化肥的工人, 碾大米的工人, 出售大米的人, 运输粮食的工人, 制造运输工具的工人, 生产制造运输工具原料的工人, 探查生产制造运输工具原料的科技人员, 培养这些科技人员的人, 煮饭的人员, 煮饭用水的供给者, 生产供水设备的人……这样, 学生就会明白自己每天吃的饭需要千万人的辛勤付出, 可以称得上是“万人饭”。由一碗饭拓展开来, 让学生再想想, 大家吃的其他食品、用的各种生活学习物品, 穿的、住的、行的以及生活的这片美丽土地和呼吸的空气等等都需要千千万万人的真诚付出, 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 大家的正常生活就没有保障。这个社会果真是“人人为我”。学生们要牢牢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 勇于承担责任, 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作为育人的教师必须是感恩者的化身, 是学生感恩学习的榜样。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一个教师最有效的教育是身教, 这就要求作为育人的人民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感恩的典范。教师应心怀感恩之情, 积极地投入工作, 把自己的满腔热血乐于奉献给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 为祖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热情满满的教师方可教出情感丰富的、有感恩情感的学生。以感恩之情从教的教师会感受更多的教育幸福与快乐。整天怨气满天的教师是不可能好好工作的, 也教育不了有感恩思想的学生, 这样的教师也是难以感受到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的。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领航者, 是人生之导师。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必须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法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要求。老师要去掉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功利化教育的思想, 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如今学生的知识获取是比较容易的, 通过互联网等渠道都可以获取相关知识, 即便有的知识一时学不到, 过后完全可以补回, 而思想道德建设一旦错过了再想弥补是基本不太可能了, 即便能弥补往往也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并且效果也往往不太理想。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人的习惯一旦建立要想改变是不容易的。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 感恩教育应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感恩教育是基本的人性教育, 是人的良知教育, 是温暖的情感培养,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传输, 积极融入感恩思想教育与感恩情感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 因此, 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要想孩子有感恩的思想与行动, 父母在平日的言行中就必须体现感恩的情怀。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奉献, 不求回报的付出, 是值得肯定的。不过, 父母只要求孩子努力学习, 其他的一切皆不用管;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只是一味地为孩子付出, 让孩子仅懂得接受, 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 没有感恩之情, 更别说感恩行动了。上海一位“24岁留学生”因留学费用问题在上海机场杀母就是例证。24岁留学生习惯了不断向父母伸手要钱, 从不考虑父母的实际能力, 父母不能满足就迁怒于他们。也许这是个特例, 可时下“坑爹”的现象不断涌现, 这足以说明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反思?不是孩子怎么了, 而是家长们怎么了。父母们往往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 淡化了孩子的德育修练, 只要孩子努力学习, 其他事情孩子不用干, 家长大包大揽, 无微不致地照顾, 不让孩子吃苦。过度的保护, 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 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是一个情感缺失、人格不良的人, 也是难以成大器的人, 更可能成为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无论你的学识有多么渊博, 也往往是不受人欢迎的。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同时, 不要忘记教育孩子要学会孝敬父母这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要求。在孩子年幼时,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学会帮助父母、老师、朋友等人做些事, 勇于承担一些责任。孩子小的时候是乐于做事的, 只要家长注意适当引导, 孩子这种乐于做事、有责任感的意识就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孩子乐于做事, 有责任感就是建立了感恩的意识。家长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 更要注重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 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和谐健康成长, 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孩子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到了学校老师要修正是相当的困难, 有时教师的教育也是回天无力的。老师要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必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家长必须改变一些不良的思想道德观念, 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孩子的思想道德认识偏差, 才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生往往因为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坐后, 得不到一句“谢谢”而感到郁闷与失落。感恩本来就是相互的付出与回报。感恩教育中必须教育学生认识到能给予他人帮助是一种幸福, 不要要求一定要有回报。如果付出一定要回报, 那就是有所势利, 就显得心胸不够宽阔, 修养境界不够高, 那种施恩的快乐幸福也难以体验。要教育学生,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布施善心, 本身就是幸福快乐的。要培养学生有勇于吃亏的奉献精神, 真诚的付出不在于图一丁点的回报。让学生相信善有善报的信念, 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地行善, 促进美好社会的发展。

对我们好的, 理应感恩回报。伤害我们的, 还是应感恩回报。以牙还牙不是有感恩之心的人应有的心态。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以德报怨, 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太阳供应光明与热能, 空气供应呼吸, 花草树木供应赏悦, 山川河流与大地供应生活来源, 生活的一切大都是自然无私的给予。我们就该好好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节约资源, 爱护花草树木, 不随意猎杀、食用野生动物, 保护生态环境平衡, 让大自然健康持续地发展, 保持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时下, 我们过多向大自然索取, 追求物质上奢侈排场的生活, 淡忘了对大自然恩赐的回报, 结果生活是开着小车, 穿着华丽, 在有毒雾霾中渴着不洁净的水……我们应教育学生认识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应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回报大自然,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 篇5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教育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感恩教育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让学生弄明白,“何为感恩”及“为何感恩”。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支

点。感恩由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四个环节构成。

首先要“识恩”。当父母、老师、朋友乃至大自然有恩与我们时,我们要细心地去发现,并在思想中产生感恩意识,这就是“识恩”。

“识恩”后,我们要把别人的恩惠记在心里。“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记恩”的例证。

“谢恩”是第三个环节,就是对别人的恩惠表示感谢,这会增加对方的愉快感。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报恩”。“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落脚点都是“报”。我们的感恩对象太多了,包括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大自然„„要引导学生认识:父母“养育”了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我们对他们的回报有多少?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切记:报恩。

“施恩勿念,受恩勿忘”,这将永远是我们的处世情怀。通过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

二.家长、教师应做学生感恩的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说家长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活出感恩的生活,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帮助孩子明白,当得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给自己带来快乐时,要为带来快乐的人献上感谢,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谢别人。另一方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使教师很自然的成为学生的心中偶像。因此,教师是否躬行感恩,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意义重大。例如:当学生帮助教师完成了某项任务时,教师要主动向学生表示感谢。这样,教师就会不知不觉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感恩的榜样,学生就会更加敬佩教师。

三.开展“三个感谢”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感恩。

1.感谢父母。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法定监护人,是其衣食住行的保障者,不仅给予孩子生命,还给孩子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了把“感谢父母”落到实处,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四心孝敬”活动:一是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要求学生在任时候见到父母都要主动问好,如“爸爸好”、“妈妈辛苦了”等,父母听了,自然舒心。二是少说话,多做事,让父母省心。要求学生要自强自立,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积极参加一些公益劳动,让父母少一些辛苦。三是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放心。学校应教育学生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使学生懂得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自立,才能服务社会,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孝心。四是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要多从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宽容父母过分的爱心,在宽

容中学会感恩,让父母顺心。这样,孩子就在感恩教育中与父母形成了互动,父母获取了爱心的回报和满足,孩子在感恩中找到了学习的动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感谢学校。

对于学生来说,感恩情怀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学校这个大氛围中去熏陶感染,去感受升华。因此,学校应通过开展感谢学校活动,教育广大学生“感谢同学给我的帮助,感谢老师给我知识,感谢领导给我关怀”。

学校可以重点开展感谢老师活动。一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参与者。学校可以举行“老师您辛苦了”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师生利用班会时间进行情感交流,促使师生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对象。二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共鸣者。这就是说,让教师的情感和学生处在同一感情线上,并与其达成最微妙的融洽和共鸣,这样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感恩,而且能使教师成为学生情感的共鸣者,使学生学有榜样,逐步形成学习进步的动力。

3.感谢社会。

这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感谢社会活动,教育学生懂得家庭幸福、学校发展都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要感谢社会给予我们的幸福。学校可以利用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谈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6

感恩是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时代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就要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对于幸福生活的小学生而言,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呢?

以传统文化引导,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有“二十四孝”的美好传说;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有“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的感恩事例。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礼仪事,尤其是一些尊师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染不朽的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感恩的榜样,培育学生感恩的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的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是产生不了任何效果的,所以教师在教来教育感染学生。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如:定期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己的进步,教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近期在校表现,针对孩子的进步,家长留下真诚、鼓励的话语和发自肺腑的对教师的谢意,沟通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密切了家校间的联系。通过一段时间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即扎实又有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举措。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很难说他能够真心关爱他人,更不用说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心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不懂感恩,小而言之,是道德的沦丧和缺失,大而言之,将可能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中心小学承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场会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课,更使大家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班(队)会《寻找身边的爱》、设计《感恩画廊》等各项活动中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學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道,走进部队、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每年的节日只有几天,但是,怀有感恩的心应该是时时、天天、月月、年年直到永远,感恩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感恩内化为孩子的一种天性品德。

教师间和谐相处,彼此真诚,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目标、教育策略,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是学校的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作风。细细解读这其中原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园精神文化之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学校大力提倡感恩教育的同时,首先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有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活动才会气氛热烈,丰富多彩。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师首先是感恩教育的体验者。感恩教育要进入学生心灵,关键要在情感上感动学生。若在情感上打动学生,首先自己要进入情境;若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首先自己要有情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要经常在教师中开展“文体活动竞赛”、演讲比赛、好女儿、好媳妇、好儿子活动等等活动,首先让教师进入感恩情境中,为教师提供了情感体验的平台。并利用一定时期对评选出的优秀人员进行评比,组织青年教师再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期间,为全校老教师开展感恩活动,这样全校教师都沉浸在祥和、温馨、和谐的感恩气氛中,才会有情感教育学生。

教师是感恩教育的设置者。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能精心设计出生动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对儿童具有很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情境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组织感恩教育方面的书法、绘画大赛,各参赛选手挥毫泼墨,用心灵、用情感书写对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的感谢,有感恩父母、朋友,上升到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抒发对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再没自然的美好情感。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7

一、感恩的概念

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 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 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心理。Gullup一项关于感恩的访谈调查研究发现, 有超过60%的被访者称, 表达感恩让他们感到快乐。同时, 许多研究表明, 体验感恩可以提高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感恩还可以引起正确的归因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另外, 感恩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 是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有效手段。同时, 感恩也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因此,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既是其个人发展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的颁布,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都在贯彻《纲要》精神, 以人为本, 大胆改革, 深化实践, 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 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写心得、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到社会上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措施, 以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但针对学生出现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这一现象, 很多高校由于思想认识问题, 没有将加强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具体规定到哪个部门负责, 而使大家感觉应该对学生实施这一教育, 却又因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而导致对这方面工作的疏忽。加之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本应很纯洁善良的心现在也变得冷漠、麻木。

就拿笔者所在学校刚刚发生的一个小事来看:2012年4月下旬, 按照惯例, 学校组织了2012届毕业生及2011届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毕业总补考工作。按照学校规定, 辅导员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学生, 学生按照时间来校参加补考。一项平平常常的工作, 没想到一位辅导员却为此雷霆大发。原来有个学生在成绩未公布之前给辅导员打了一个电话, 本来学生也可能是焦急, 因为这个学生就是上年因为成绩不合格导致未能按时毕业, 可他不检讨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反而把气撒到辅导员身上。这个学生打电话说:“我什么时候去领毕业证啊?”言语冰冷且带不满情绪。好像他未能按时毕业全怪老师。而这位辅导员强压怒火, 客气地对他说:“现在成绩还没出来, 等成绩公布以后我通知你好吧?”“哼, 那你快点。”说完学生就挂了电话。辅导员带他几年, 经常鼓励他、教育他, 当然有时也会批评, 可这都是充满着爱啊!结果落了一肚子的委屈。一个培养了4年的本科毕业生怎么能用这种口气对待老师?又怎么能对曾经培养他、关心他的辅导员这么无礼呢?

再看一个例子。一男生经常无故旷课, 学习态度不端正, 辅导员出于对他的关心, 找他谈话, 一次、两次、三次, 但是收效不大。后来辅导员把他找到办公室, 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 没想到这个学生突然说了一句:“你牛什么牛!你们老师吃的、花的还不都是我们学生缴的学费呀!换句话说, 是我们学生在养着你们!”这位辅导员听后无语, 事后大哭了一场。大学生竟然蛮横无理到了这种程度:黑白不分, 是非不辨, 把老师的一片苦心当成了恶意。更可气的是, 本应当感恩老师, 却反过来以恩人自居, 真是荒唐之极。

再看药家鑫事件。如果他有一点点对社会的感恩, 他会对被他开车撞倒的农妇不但不赶快抢救反而将其残忍地杀害吗?还有日前在上海机场对母亲连捅9刀的留学生, 不仅不感恩亲爱的母亲, 反而恩将仇报, 对满怀亲情前去迎接他的母亲狠下毒手。这是为什么?就是极端的自私, 认为母亲没能满足他继续留学就是对不起他。

另外一个媒体上的例子, 就是一学生因上网成瘾, 当父母亲不能满足其愿望时, 竟然在黑夜母亲熟睡之际把自己的亲生母

教育的措施

亲给杀死了。多么可悲啊!这既是他们人生的悲哀、家庭的悲哀, 也是社会的悲哀。

综其种种都说明, 感恩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诸多悲剧, 应当引起教育者特别是高校教师的深思。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1.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网络媒体高科技的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汲取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一些资产阶级的消极不利影响也正在侵蚀着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民办院校的学生, 由于文化知识相对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的较低, 但这批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 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更多些。所以, 这部分学生更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自我意识膨胀, 集体观念淡薄, 他们脱离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盲目进行“自我设计”;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对立起来, 一旦个人需求无法实现就会选择冒险甚至铤而走险, 不惜走向自我毁灭。

2. 教育工作不力。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 更是一种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感恩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 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感恩的认知水平, 其次要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向乃至形成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 从而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 目前高校感恩教育大多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科书, 教育内容仅限于讲座和一些活动, 教育途径单一, 没有长效的发展和考评机制, 加之部分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思想觉悟不够,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能以人为本, 设身处地、真心实意地为学生考虑, 甚至出现一些不符合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腐败事件, 或者有损于为人师表这一光辉职业的现象, 从而导致学生对其失去信任, 甚至出现仇恨、报复的心理。因此, 学生不仅不感恩教师, 反而常常制造矛盾, 惹是生非。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风刮不得, 雨淋不得, 再苦再累也不能穷孩子, 孩子从小缺乏受苦训练, 没有从自身实践中体会到他人的辛苦, 感觉别人给予自己都是理所应当, 所以导致了他们自私、只会索取而不会付出, 更不会去感恩别人。甚至还会跟同学攀比, 当父母满足不了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时, 就产生不满, 甚至挖苦、打击自己的父母。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 笔者某同事家的孩子, 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曾经告诉他的妈妈:“你不能在幼儿园门口等我, 你要站到同学看不到你的地方等我, 否则他们会嘲笑我你长得不漂亮。”还有一同事家上小学的孩子, 说父母如果不开车去接她, 她就宁肯自己坐公交回家也不坐家长的自行车, 说是同学会嘲笑她家穷, 也不跟她玩等等。诸如此类, 匪夷所思。真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太大了。但细品起来, 除了社会原因, 难道家长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小孩子正处在人格品德修养需要完善的时候,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家庭这个教育环节, 要从小培养孩子知恩、感恩、施恩的美德, 对其出现的不正确的言行要积极引导, 用自身的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 让其在家庭中学会知恩、感恩。

四、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

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

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 在大纲中增加传统道德伦理知识的内容, 尤其将感恩教育重点列为一章, 要求除理论知识的传授, 还要有实践教学环节。如, 在理论知识授课完毕, 可给学生布置做一件感恩别人的事, 写一篇感恩方面的文章, 或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感恩方面的集体活动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 让其明白人为什么要知恩、感恩。

2. 组织有关感恩教育的二课活动。

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二课活动, 明确规定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关感恩知识竞赛或者感恩社会的公益活动等, 并在学期考核中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从而形成期期有计划, 事事有落实, 次次有总结的良好感恩教育制度和感恩教育氛围。同时, 将知恩、感恩教育活动列入辅导员主题班会内容, 从辅导员日常工作入手, 要求辅导员作知恩、感恩活动的表率, 从自己本职工作做起, 在细微处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

3. 注重感恩知识的大力宣传。

学校管理者要明确感恩教育的责任部门, 并要求其定期对全体师生进行感恩知识的宣传。同时, 邀请知恩、感恩先进典型人物做专题讲座。也可以从师生中间挖掘知恩感恩的典型代表, 组织他们到各个院系进行巡回演讲。注意日常工作中挖典型、树典型。让知恩、感恩、会施恩的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4. 利用各种假期安排各种感恩活动。

学校可利用广播站、校报、板报、墙报、宣传栏、周末文化广场等舆论宣传阵地, 积极组织各种感恩教育活动, 可进行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诗朗诵、板报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同时, 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安排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同学和老师、对学校、对学院、对班级、对社会做一件感恩于别人的事, 或者写一篇感恩于他人的文章, 开展卓有成效的评比活动。

浅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8

一、如何理解“感恩”

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 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简单地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 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培养感恩意识, 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使感恩成为自觉地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 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 “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为社会的主导, 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 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 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 在家中是“小皇帝”, 在学校则目空一切, 眼中只有自己, 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 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 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 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 自主成长”, 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 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 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 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 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 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的理所当然, 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 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 只知道索取, 不知道奉献, 这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 是多么的危险, 多么悲哀, 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三、感恩教育的途径

1. 培养“感恩”意识, 让学生懂得回报。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 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 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让学生成为常怀感恩之心、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如“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恩欲报, 怨欲忘;报怨短, 报恩长”, “知恩不报非君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经典词句, 让学生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 身外才会有春天;懂得播种春天的人, 才会收获春天”。

2. 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让学生体验感恩。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发掘教材的感恩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教材优势, 进行感恩教育渗透, 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得到品德的熏陶。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乘机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 更要珍惜他人的关爱, 好好学习也是回报他人的一种方式。

3. 从身边做起, 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

教育者要积极引导, 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 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 是快乐生活之源, 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通过书写表达谢意纸条、一个小小的拥抱 (在适当的时候) 、一份小小的礼物、为别人意外惊喜等感恩方式, 养成一种感恩的习惯。

鸟有反哺情, 羊有跪乳恩,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只有学会感恩, 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 我们才能体会真情;只有学会感恩, 我们才会感受幸福, 享受生活”。总之, 时代在发展, 教育在不断改革, 我们的感恩教育也将继续。我们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 更要用心去浇灌、培养、呵护他们, 这个过程虽然艰辛而漫长, 不过, 相信总有一天, 一朵朵绚丽的心灵之花会在“阳光”下欣然开放。

摘要:感恩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今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悄然地影响着学生, 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 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如何对学校学生展开感恩教育,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使学生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 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9

1.1 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设立感恩教育科研课题

我校党委、行政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领导小组, 每年召开由班主任、德育教师、管理人员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议。近年来,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 以“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2009年秋季, 学校开始接收阿坝州“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生。这项教育计划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两个加快”和藏区稳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加快藏区人才建设、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安康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 帮助藏区农牧民子女实现就业愿望, 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 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其具体做法是将9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再进行3年免费职业教育培养。针对这一特殊情况, 2010年学校设立“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科研课题, 使得感恩教育研究、探索更加深入、扎实、有序。

课题组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对2009级、2010级、2011级共363名“9+3”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1~6。

表1显示, 调查对象的感恩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 排在前3位分别是2009级:教师 (25.2%) 、家庭 (19.8%) 、科普杂志 (18.9%) , 2010级:教师 (27.3%) 、家庭 (21.2%) 、教材 (18.2%) , 2011级:教师 (26.7%) 、家庭 (25.6%) 、教材 (20.0%) 。表2~4显示, 调查对象对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都能积极、主动参加。“如果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讲座”, “放下其他事情, 积极去听”的学生2009级有67.4%、2010级有81.8%、2011级有76.7%, “如果学校、班级开展感恩的具体实践活动”, “放下其他事情, 会积极去参加”的学生2009级有76.4%、2010级有80.3%、2011级有76.7%;“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讲感恩的故事”, “都认真听”的学生2009级有92.1%、2010级有98.5%、2011级有96.7%。表5显示, 调查对象认可的改善感恩状况最好的途径是实践活动, 3个年级的认可率分别为2009级68.5%、2010级40.9%、2011级48.9%。表6显示, 调查对象认可的改善感恩状况的最好方法分别为教师讲、自己读、听报告。认可“教师讲”的学生2009级有38.2%、2010级有40.9%、2011级有35.6%。认可“自己读”的学生2009级有33.7%、2010级有28.8%、2011级有42.2%。认可“听报告”的学生2009级有21.3%、2010级有19.7%、2011级有13.3%。

这些数据为感恩教育的探索、研究和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让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探索更有章可循。

1.2 把感恩教育写入德育课程教学计划中, 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阵地作用

我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学生德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 编写相应的教材, 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由学校德育教研组牵头, 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实施感恩教育计划, 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与此同时, 将感恩教育具体细化到各类德育课程之中。利用入学教育、五项教育专题工作、日常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班团活动等德育活动的开展, 使感恩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在学生中全面施行。这样不仅使感恩教育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也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 提高了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1.3 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1.3.1 服务育人“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古到今为师之道, 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师者, 人之模范也”。强调师者的表率作用, 而师者身正才能为范。在教育工作中, 学校教职工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对学校管理水平、管理效果影响极其重要。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校风示范校。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通过德育教育周、文明礼仪活动、普法活动等多形式、多内容的活动, 不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而且对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也起到了很大的鞭策作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强化教职工服务意识是学校长期不变的主要工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是学校坚持的原则。因此, 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教职员工无论是在日常教学、管理中, 还是在生活、交流中都努力做到言传身教, 起好表率作用, 实施正确引导和有效教育教学管理, 形成良好的服务育人氛围。

1.3.2 管理育人

“让学生成才, 让家长放心, 让人民满意”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此, 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为主题, 以优化教育资源为手段,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提升护生形象、培育创新人才”为导向, 以特色活动为载体,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打造学生培养、教育、管理特色, 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育人模式。

在教学管理中, 以其职业特点为导向, 特别注重让学生将知识、技能和工作情境相结合的训练,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由此提高其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 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在学生管理中, 实施“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教育和管理模式。通过“四自”管理模式, 校园卫生、学生生活、纪律、第二课堂和志愿者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四自”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独特的管理育人模式, 赢得了社会和同行的赞誉。

1.3.3 环境育人我们的校园整洁、美丽, 鸟语花香。

2011年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打造校园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如今的校园, 广播、校刊引领学生追求知识和真理, 坚定理想和信念;文化墙、宣传栏、评比栏、名言警句等张贴物让学校的每面墙、每根柱都成为育人阵地;宿舍、教室的达标管理, 让学生时时处在浓浓的育人氛围中。

1.4 知行合一, 巩固感恩教育成果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周、文明礼仪、普法教育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礼仪、学会做事、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在开展实践活动时, 十分注重活动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生活、行为等需要的前提下, 与学生一起设计活动形式、程序内容。有的放矢地把感恩理念、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循序渐进地、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同时, 对实践活动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 研究制订跟进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力求通过后续活动的开展达到感恩教育效果最大化、感恩教育目的最优化。最终实现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知行合一, 使感恩教育成果持久化。

2 讨论

2.1 感恩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是学生接受知识、得到教育和启迪的主要阵地, 特别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影响更大, 这是教育的优势。无论是我们进行的调查还是开展的实践活动, 其结果都体现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好学校主体作用的理念。当然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 建立起家校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家长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形成家校合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组的研究对象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尤其是2011级学生父母均无大专及以上学历者) , 父母工作地点多在藏区。因此, 交通、语言、宗教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给家校沟通、交流带来的困难也是开展教育活动时不容忽视的因素。

2.2 感恩教育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改善感恩教育状况的最好途径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认为目前改善感恩状况的最好方法是教师讲、自己读和听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调查对象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不强, 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组织的活动、教师的讲授。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在进行教育方案设计时就把感恩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大纲中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 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营造育人氛围上我们还应从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稳定性、持久性上下工夫。创设整体的教育氛围,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每幢房、每面墙、每条路、每棵树, 充分利用好每堂课、每次练习、每次培训。让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过程、体验都成为学习、成长的一部分。在强化班主任、任课教师、行政及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服务意识, 贯彻感恩教育理念, 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教育模式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如何迁移、提升感恩教育成果更是值得我们一直追寻的。

摘要:通过在全校学生中, 特别是“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实践、探索新时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为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依据。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设立感恩教育科研课题, 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相应教材, 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以感恩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报告、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 将感恩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中。

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10

一、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目标

(一) 以情动人,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增强责任感, 善于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报效社会。

(二) 变说教为体验感悟。

力避道德说教的弊端, 通过让同学们参与系列活动, 在亲身实践体验中, 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三) 以校本德育活动为载体。

以班队活动、德育课程为切入点, 以节日活动为契机 (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儿童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 , 构建学校感恩教育整体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搞好感恩教育, 教师、家长必须身先垂范。同时引导教师、家长参与感恩教育, 促使教师研讨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引导教师、家长增强感恩体验, 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二、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教育是一种人性唤醒人性的教育, 在这个阶段的感恩教育,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 使学生明白, 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以及他人、学校、社会的恩惠, 人人都需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感恩要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 而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去体验,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推进感恩教育。一是可以进行一次实地采访, 开展一次征文比赛, 内容要围绕感恩与报恩的思路进行;二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曲, 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具有感恩内容的歌曲, 要求学生每人会唱一首, 并把这首歌曲唱给父母听。三是可以利用教师的生日或教师节, 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学做一些生日卡片, 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四是成立“爱心帮扶小队”, 为身边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为打造亲情班级、和谐班级出一份力;五是利用“学雷锋活动”、“你丢我捡活动”、“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形式, 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六是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艺术节, 演讲比赛, 在校园内设立灯箱展示感恩名言, 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写作竞赛等。

三、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体会

实施感恩教育, 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用身体和心灵去体验与感悟。通过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懂得好好学习, 好好学会做人, 好好回报社会和所有关心我的人。要使学生懂得善于去发现别人的好, 常怀感恩心, 幸福无所不在。要使学生懂得真正的自尊, 进一步健全人格, 让学生的心态更好, 班级人际关系更和谐。

(一) 以体验活动为载体, 突出感恩教育实效性。

注重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可以让学生处处体会到感恩的情感, 感受到感恩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生活之中, 从而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体验活动的感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 分层分段设计活动, 增强感恩教育针对性。

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 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 对感恩教育方式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创造性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以突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整合教育资源, 强化感恩教育整体性。

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 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 需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 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的途径, 向家长说明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图和要求, 包括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要求, 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请家长参加感恩教育活动, 如感恩主题班会、感恩艺术节活动等, 让家长体验感恩文化, 体现一份感动。同时, 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 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等结合起来, 还必须把感恩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 学校德育要构建德育体系, 提升感恩教育的质量, 逐步形成德育教育的特色文化。要建立德育融合机制,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资源的联动, 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融合式德育的机制, 开展小型多样的感恩教育, 有力地推进文明校园、亲情校园、健康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更是一种境界, 是生活的智慧和处世的哲学。永怀感恩之心, 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多元化了, 表现出依赖性极强, 缺乏关爱之心, 不知感恩等缺点, 感恩教育出现严重缺失。在中学生中推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感恩教育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 篇11

感恩的定义与由来

感恩的定义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感恩:感,动人心也。”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感恩的言论。《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第五十七卷中写道:“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感恩的由来 “感恩”是一个舶来词,最早起源于西方,提到美国的感恩文化,最可以联想到感恩节。感恩节的由来,可追溯至美国历史的发端17世纪初。1620年,102名英国清教徒搭载“五月花”号船到达美洲的普利茅斯。那一年的冬天,他们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饥寒交迫。终于,在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有50来人活了下来。这些人在新大陆上开始耕种,眨眼到了第二年的秋天,收成居然出乎意料的好。新教徒们认为他们得到了上帝的眷顾,为了感谢上帝和印第安兄弟们的帮助,他们在那年的秋天举办了一次长达3天的盛大宴会,邀请印第安朋友一起庆祝丰收的节日。从此以后,美国人民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并且把命名为“感恩节”。

感恩教育的涵义和价值

感恩教育的涵义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他以情带情,激发学习者想要感恩的想法和欲望;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他以德报德,学习者通过接受此种教育懂得具体该怎么做;感恩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他以最高尚的人性唤醒人性,学习者从心底出发,感恩他人。总的来说,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教育的价值 权利和义务具有统一性,他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义务,权利便不再存在;没有权利,便没有义务存在的必要。同时,权利的实现,离不开义务的履行。他人为你做一件事是他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把这种利益让与你,给了你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你履行你的权利接受他人的让利时,也该想着为他人尽一份义务。作为教师,只有让青少年学生有付出的意识并且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责任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社会责任感,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感恩教育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有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我们就能够具备这双发现美的眼睛了。感恩教育,正是希望通过教育,赋予学生这么一双眼睛。小学生本身就具备着成人无法匹及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如果教师再辅之以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正面的运用这份好奇心和创造力,怀着感恩去发挥好奇与创造,那么这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以及长大以后,不仅可以发现世界的美好,更有希望可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 人格是由学生的个人特征、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出来的。小学阶段的义务教学,主要任务是德育。学生从幼儿园这个培养兴趣的阶段走来,第一次有了除父母以外规范自己言行、引导辨别是非、塑造自我品质的人,那就是老师。如果想要一步步地尽力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懂礼貌、尊师重道、无私、互助、大度、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那就需要感恩教育。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定能拥有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头脑 比如说,“我的早餐是怎么来的?是妈妈做给我的。早餐的材料哪里来的?妈妈买的。妈妈用什么买的?用钱买的。钱是哪里来的?是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妈妈为什么要赚钱?因为妈妈想给我做早餐。妈妈为什么做给我早餐?因为妈妈爱我。”刚开始的时候,或许很难每次都进行思考,可能需要教师进行提示;但是,久而久之,经过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学生们便会把思考作为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了。

结束语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日益上升,以致许多家庭里的孩子往往养尊处优,从而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得到改变,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身边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的,大家应该心怀感恩,体谅父母,尊重老师,关爱同学,感谢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才能成为对社会文明发展有帮助的人。可以说,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12

然而, 笔者认为, 要开展感恩教育, 首先应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及高校目前的感恩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评估。关于感恩, 本课题沿用学者陶志琼的观点, 将感恩界定为“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本课题以上海某高校的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访问等形式, 主要考察当今大学生对父母、师长、国家、社会的感恩意识和对感恩教育的看法, 并结合一线思政教师及学生工作者的意见, 以此探索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实践模式。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30份, 回收率95%。问卷对象涵盖各个年级、文理医工等大部分专业。值得说明的是, 大二学生在本次调研对象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 高达80.6%。但笔者认为, 这并不影响调研的客观真实性。从某种程度而言, 经历了近两年大学生活的学生, 更能反映出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从而也更能说明问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及其教育的状况

1.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在调研中, 我们围绕学生对父母、师长、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这四个层面展开。

大多数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80.6%的学生对父母的生日记得很清楚, 61.3%的学生每年都会在父母生日时表达祝福和问候, 87.1%的学生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较为薄弱。9.7%的学生从来不会在父母生日时表达祝福和问候, 从来不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 也从不主动做家务。

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老师怀有一种尊敬与感激的感情, 但不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少部分同学, 对老师的辛勤培育表现出冷漠。22.58%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去看望老师;54.84%的学生表示在过年过节时会送去祝福;16.13%的学生心里感激, 但没有表示出来;6.45%的学生觉得没必要表示感激,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责任;3.23%的学生甚至认为路上遇见老师, 都没有打招呼的必要。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等会受到同学、他人及社会的影响, 肯定自己与整个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他人或社会有助于自己时, 会表示感谢;当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时, 自己也会主动提供帮助。但也有少数同学不以为然。3.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成长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与他人无关;6.5%的同学不喜欢与宿舍同学相处, 认为很多习惯无法协调;16.1%的同学在别人有困难时, 不太费事才会帮忙;3.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对身边的人施与关爱。

大部分同学能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漠不关心。87.1%的同学认为自己会在国家有困难时, 挺身而出尽自己的一份力;12.9%的同学表示会有其他人解决, 自己不会出面;83.87%的同学认为是国家的发展给了自己良好的生活环境;16.1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奋斗的结果, 与国家无关。

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有少数同学的感恩意识不是很强烈, 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对父母的恩情及日常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同学都默默记在心里, 并立志回报。唯有不足的是, 很多同学不知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也是我们高校感恩教育需要引导和突破的重点。对于极少数缺乏感恩意识的学生, 应通过各个平台加强教育, 引导其调整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现状。

大部分同学对当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评价不高。58.06%的同学表示有必要在大学里开展感恩教育, 但也有41.9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 大学里的感恩教育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一系列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感觉到了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有待提高, 但目前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收效寥寥, 对于教育的效果颇有争议。

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部门院系学生工作者所开展的教育。据了解, 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并未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 仅有《思想道德修养》这一门课, 部分篇章涉及感恩。各类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 成为当下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生工作者队伍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从班级活动看, 29.03%的同学表示进入大学以来, 所在班级开展过感恩教育活动;48.39%的同学表示没有, 22.5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学生印象较为深刻的感恩教育活动有:主题班会、母亲节寄贺卡活动、感恩节主题活动、为山区儿童捐赠书籍等。这些活动开展的效果, 50%的同学表示效果良好, 内心深处有所触动;50%的同学表示效果一般, 活动前后没什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 主要与组织者的能力、活动形式是否吸引人、活动目的是否明确等相关。在班级以外, 仅有12.9%的同学参与过学校其他组织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 67.74%的同学没有参与过, 19.35%的同学表示不清楚。

总体而言, 高校的感恩教育较为薄弱, 没有系统地推进, 且活动效果受到各方面影响, 较不理想。因此, 若要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则应当将感恩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体系, 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 重点开展。

二、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 多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良好的、积极的,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观出现偏颇, 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笔者认为, 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因素主要由家庭、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三方面组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开始的时间更早, 持续更久远, 影响更深入。研究表明, 一个人童年所受的教育对其之后的人生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主要在两方面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一, 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有些父母自身缺乏感恩意识, 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其二, 如今很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呵护, 使得有的大学生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习性, 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

2.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 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 存在多元价值观, 金钱至上、不孝敬父母等现象时有发生。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获取信息越来越快捷和方便, 一些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并不一定能抵御这些负性价值观的冲击。与此同时, 选择的多元、思想的差异、互联网对生活空间的挤占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越来越少, 这在无形之中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产生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进入大学之前, 在高考压力下, 学校通常会主抓文化课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进入大学以后, 高校的感恩教育往往较为薄弱, 收效甚微。目前高校在感恩教育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够重视, 有的高校没有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有的高校对感恩教育投入力度不够; (2) 感恩教育的方式通常为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 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 因而效果不佳; (3) 感恩教育的内容、层次不清, 缺乏系统地推进。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 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 主要应围绕两方面内容:其一, 强调感恩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其二, 通过各类感恩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表达感恩之情的渠道和平台。而感恩教育的开展, 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 也非一时即可产生效果, 需要各个层面的教育者通力合作, 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格局。在被问及哪些个人或组织应当承担感恩教育的职责时, 辅导员占比88.24%, 思政类任课老师占比70.59%, 团委或学生会占比47.06%, 学工部占比29.41%, 专业课老师占比17.65%。

1.加强辅导员的育人作用, 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感恩意识。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 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容易获得学生信任。因此, 辅导员应当成为感恩教育的主力军, 在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沟通中, 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感恩意识。由于辅导员受本身的知识、经验、能力所限, 未必能很好地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及院系应对辅导员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搜集典型的感恩教育活动案例, 共同探讨如何在班级的层面上开展感恩教育。辅导员自身也应有意识地从班级的管理者转型为教育者, 将感恩的理念贯彻于班级活动之中, 设计既能吸引学生参与, 又能启发他们有所感悟的活动, 并适时点破活动的意义。此外, 辅导员应当以身作则, 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感恩意识, 为学生树立榜样。

2.任课老师积极配合, 将感恩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任课老师需承担部分职责,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 目前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 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接纳度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可以增加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比重, 或开设感恩教育必修课, 以引起学生重视。同时, 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以强化授课效果。

3.抓住教育契机, 营造感恩氛围。

学校氛围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一定影响。学校应抓住教育契机, 将感恩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之中,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感恩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 将感恩意识内化成自我的价值观。

高校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 但娱乐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如何寓教于乐、将教育理念贯彻于精彩的活动之中, 值得我们深思。因此, 团委、学生会应当整合各个学生团体的资源倡导感恩理念, 并积极提供平台, 打造感恩教育的品牌活动, 让更多同学关注并参与其中。

4.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教育体系。

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要努力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学校为纽带,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拓宽感恩教育的渠道。如上所述, 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因素。因而, 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事施教, 使感恩教育更有针对性。同时, 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机会, 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 在实践中受教育, 激发其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 并为其回馈社会、参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 多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良好的、积极的,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观出现偏颇, 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究其原因, 主要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有关。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 应重点围绕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为学生搭建表达感恩的平台两个方面展开,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教育体系, 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4 (04) .

[2]马云献, 扈岩.大学生感恩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05) .

[3]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4]亢婧.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9.

上一篇:地下换热系统下一篇:初中英语的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