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2024-05-18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精选12篇)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1

感恩,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诗句, 告诉我们的是感恩。“知恩不报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经典词句, 结草衔环、一饭千金的美丽传说, 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国人民如此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 应该在孩子们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乃至发扬光大, 而不应该薄弱甚至缺失。因此, 在德育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一、不感恩现象原因分析

如今感恩意识的缺失, 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 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这三个方面。

(一) 感恩的缺失, 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因素对学生感恩现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百依百顺, 当受溺爱的儿童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往往会立即翻脸, 更谈不上感恩。二是家长自身不懂感恩。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 而回馈很少。父母如果不会感谢别人, 怎能教孩子学会感恩?另外, 在很多家庭里, 父母为孩子做事从不要求言谢, 认为自家人相互之间的礼貌是虚伪。其实不然, 父母于孩子有大恩, 孩子都不言谢, 怎会感谢他人?三是家长对孩子过于刻薄或严厉。有些生活艰难的父母视孩子为负担, 孩子稍不遂意, 对其非打即骂;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管教过于严厉, 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乐趣。这些均不利于引导孩子对父母抱以感恩之心。可以想象, 一个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怎么会对他人、对社会感恩?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二) 感恩意识的缺失, 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中小学校把成绩当成了评判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 德育成了口号, 这使孩子们感恩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在目前这种追求考试高分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下, 学校几乎把文化课当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 而在德育方面往往又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 盲目美化甚至神化英雄人物, 这样一来使得孩子养成的便是虚无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 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 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天生是干大事的料, 做小事的都是无能之辈, 从而产生行为偏差, 根本体验不到“感恩”。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 也就失去了美丽的“道德之花”, 更别谈甘甜的“感恩之果”。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没有机会学习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 也就不会具备感恩之心。

(三) 感恩意识的缺失, 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必然联系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 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受社会上恶劣风气的影响, 学生之间不再攀比学习成绩高低, 把向父母伸手拿钱当做“理所当然”, 感恩无从谈起。对他人欺诈蒙骗、对老人不敬不孝、获得救助而不感恩回报等行为屡见不鲜, 这些丑陋现象正不断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染黑”, 给涉世未深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我们对年青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 感恩是一种美德, 也是一种境界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感恩应该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这种财富属于感恩的人和被感恩的人。因为接受过别人的帮助, 我们感恩, 这时, 感恩是我们心灵悲悯、感情真挚的一个表现, 拥有这样的心灵, 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关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关心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 我们就会逐渐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 接受感恩的人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满足, 因为自己的无私付出没有白费。这时, 接受感恩的人扶助弱者的心态会更加强烈, 别人的感恩会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为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做贡献。

(二) 感恩是一次人生启迪, 这种启迪同样属于感恩和接受感恩的人

感谢别人的帮助, 感恩者收获的是:原来, 我也可以在自己的条件允许时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自己也拥有一定的力量。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尽管力量微薄, 也一样可以帮扶贫困和弱小。接受感恩者会感到, 世间有许多知恩图报的人, 他们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 今后, 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才对得起他人和自身。常怀感恩之心, 从个人角度而言, 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广, 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 人人常思回报, 少索取, 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三) 感恩是一次爱心接力, 为这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心怀慈善的人

因为回报, 就会有更多的人接受来自别人的帮助扶持, 这时, 最早的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付出换取的是大众的善良意识的复苏和强大, 继而, 这种意识会转变成大众对社会、国家、个人的爱、同情、怜悯。这样, 愿意帮助他人的人群将以几何数字的速度增长, 如此, 我们的社会岂能不美好、不和谐?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 立足于使学生达到“向善”的境界, 引发学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 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感恩教育也是社会、家庭、学校的系统工程。感恩教育更是构建学校德育的重要元素, 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因此, 从教育的层面, 必须切实地开展感恩教育。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对老师感恩, 对父母感恩, 对曾帮助过自己的一切人感恩。要使感恩意识成为人的一种思维习惯, 成为人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 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

(一) 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

德育工作中, 感恩教育又是核心教育, 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是一种修养。试想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 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 那么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又从何谈起呢?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 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 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 给他人以回报, 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 增强责任感,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懂得怜悯, 懂得尊重, 懂得负责, 与人为善。

(二) 挖掘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生活中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在小学教科书中 (特别是语文教材) 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教师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 通过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 来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如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等。一声”谢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的礼仪用语, 也是表达感恩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在学校, 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时, 学会说声“谢谢”;得到同学、家长的帮助时, 学会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 学会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 会热情鼓掌致谢;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懂得向校长、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表示感谢。在家里, 让孩子接受家庭成员递送的物品, 或是家庭成员为我们做了事情时, 或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爱护时, 会说声“谢谢”。在我们生日时, 应该谢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三) 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 更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 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 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 成人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其实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 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给孩子渗透感恩的意识。无论工作有多忙, 都不忘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每逢节日和老人生日时, 都会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父母对长辈的关爱将会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上, 影响孩子的成长。

(四) 教学生报答他人、学校和社会

教育学生主动给老师和同学帮助, 帮助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身体较差的同学。教师节不仅主动向自己的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 也向以前的老师和全校老师送上节日的问候。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老师的关怀, 如每月主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 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 (不随手乱扔) , 也是对学校老师以及辛勤劳动的同学的报答。如果条件许可, 应该主动”施恩”去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报答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 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 如社会调查、家庭访问、学校劳动、社会实践等。通过耳闻目睹, 让学生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辛酸苦辣;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 从中明白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人民的关心与帮助, 懂得作为新一代应该心存感恩, 心存感激, 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为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感恩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学生学会了知恩图报, 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和财富。

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要让感恩之心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每个孩子纯洁的心田, 滋育每一颗童稚的心灵, 让他们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激父母生养之恩, 感激师长教诲之德, 感激朋友关爱之谊, 感激生活赐予快乐幸福甚至挫折苦难。用言传更用身教为孩子营造一个感恩的成长环境, 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建的关乎民族未来的教育长城、道德长城。感恩教育能对学生播撒爱的种子, 融化心灵的冰雪, 洗涤身上的灰尘, 净化他们的灵魂。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2

何为进行感恩教育呢?“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这是牛津字典的定义。它有一个来历: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天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他们把这天定为感恩节。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节日,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学生知恩,报恩,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使感恩行为发扬光大。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

为什么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进来,在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经济物质财富的生产腾飞,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是不容否认,在思想领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有待建立。这时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道德有所沦丧。我们看到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一些人受到恩惠却不懂得感恩,受了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党和国家给予的优越的工作环境、幸福生活,而不好好工作,不知报恩,反而认为自己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能干,给他留下的东西太少;党和国家对他总是争三欠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幼儿如此,学生呢?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稍一不顺心就耍性子,不知体恤父母。在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使用优良的教学设备,却不知感恩社会。在课堂上,老师讲课他打瞌睡,上语文课他看数学,上数学课却又看着语文,老师苦口婆心的规劝他视为耳边风,不知感恩老师。享用着大自然赐给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护它,反而随意破坏它„„这些人常常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将父母、亲人、师长、朋友、同学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这种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失误是导致这一切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到以育人为首要目标的体系中去。毕竟,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热爱的人,又怎么能爱他人、爱事业、爱国家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喊政治口号,2000年出现了大学生马加爵因不满现实而报服社会,杀害同寝室几名无辜同学事件,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从而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关注,“感恩教育”也就应势而生。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人任何东西。其实,人生时时处处有恩感。在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即是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但那也是使人思想认识深刻:周文王被拘而演绎《周易》;孔子一度遭遇厄运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吕不韦被贬蜀国,世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秦国,才有《说难》和《孤愤》。所有的苦难、失败和痛苦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社会才变得和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拥有感恩之心,心存感激之情,是做人最基本的标准。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做人、感恩社会,感激父母的艰辛付出,感戴老师的培育抚爱,引导学生爱家庭、爱父母、爱党爱祖国。在这方面,我校起步稍迟,必须迎头赶上。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学会感恩,让生命轻装,未来才会阳光。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用所能做到的一切去感谢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党和祖国,用所能及的全部力量来报答一切。那么,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重视感恩教育启蒙,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学生的心灵是一块奇异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取;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里播上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帮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感恩不仅仅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回报。这种认同应该是发自学生的心灵里的认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重视抓“感恩”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知恩感恩 要使学生知恩、感恩,必须做艰辛、细致的工作:

(一)、营造感恩环境。有人说:“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感恩,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重要一课。当孩子们细细品味父母的付出时,一些不满就会消弭,幸福之感就会油然而生。”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受到洗礼。如:

1、组织唱感恩歌、看感恩影视,诱发学生感恩心;

2、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3、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主题,定期出刊“感恩”的内容,使学生亲眼目睹“孝心”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4、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到“感恩”活动中,从中受到熏陶。

5、算一笔感恩账。让学生将自己一个的年费算个总帐,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帐,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一封感恩信,抒发自已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创设感恩情境。感恩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行为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对于内容的选择,应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活动内容,找到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组织体验活动。

1、帮助父母劳动。在家洗衣、扫地,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父母做感恩饭,端茶递水,将感恩付诸行动。

2、组织学生与班里的贫困学生结对交友、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并改变学生的冷漠,培养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增加学生的人情味。

3、将“感恩”迁移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上。开展“队旗”、“学校”、“国旗”在我心中活动,自觉维护学校、国家名利,争做护洁卫士,课余清扫“白色垃圾”,主动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老人,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情怀。这样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让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会真理。

三、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的感恩教育能不能取得实效通常与家庭教育有重要关系。现在家长们总是显得较为急功近利,他们仍然片面强调“智育”,只想学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就行,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在亲情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引导,导致亲情教育的漏洞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尤其要注意解决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发展状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合力。

感恩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花大力气来抓,并坚持到底。使我们的接班人人人心存感恩,知恩图报,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新泰市石莱镇琵琶庄联办小学

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3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氛围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为学生创設了感恩为主旋律的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1. 让学生讲感恩故事。小学生年龄小,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就让学生找一些具有感恩情节的小故事,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讲故事。学生在“找、讲、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从故事情节中受了感恩的教育,当他们遇到相类似的情况时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2. 让学和搜集感恩格言。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从课外书和网上搜集有关感恩的格言,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进行交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羊跪乳,鸦反哺”“可怜天下父母心”“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等一些含义深刻的格言在交流的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能背相关的格言语句,同时对句子中的道理也深入理解,对他们的行为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切忌讲大道理,而应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使他们受到教育。我让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在诵读的基础上我又给配上音乐让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进行表演,动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加,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大增,既记住了古诗,又从古诗中学会了报恩。除了读古诗外,我还让学生读一些感恩的文学作品,如冰心的《荷叶母亲》、朱德的《我的母亲》、海伦的《我的老师》等。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专心揣摩,自然会感同身受,意韵深长,学生学会了报答,学会了感恩。

4. 让学生学唱感恩歌曲。我引导学生多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爱的奉献》、《感谢你》等等。通过歌唱,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感恩

1.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我在教育过程中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寓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账”、“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等。假如开展“算算亲情账”的活动,我要求学生把一个月中父母给自己的花费记下来,包括买书本钱、买衣服钱、买零食钱,总之包括一切为你花的钱,等到月末算一算你的花销占全家总花销的多少,就会知道父母为你付出了多少,从而学会回报父母,学会精打细算。同时,我还结合“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在“三八”节时,让学生给妈妈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业演绎人间的亲情。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学生深深地体会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情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为自然之举。

2.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感恩。我们除了与父母、同学、老师打交道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时还会与父母的同事、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交往。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另外,生活中发生的大事,我们同样应该教育学生加以关注。比如,在同学在跑步时摔倒了,你要主动上前去扶起;在过马路时,遇到红灯在让身边的人停下来;当某地发生水灾或地震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献出零花钱或是将衣物用品捐出来让他们度过难关。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在别人有难时伸出爱的双手。

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浅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4

一、如何理解“感恩”

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 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简单地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 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培养感恩意识, 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使感恩成为自觉地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 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 “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为社会的主导, 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 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 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 在家中是“小皇帝”, 在学校则目空一切, 眼中只有自己, 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 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 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 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 自主成长”, 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 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 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 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 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 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的理所当然, 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 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 只知道索取, 不知道奉献, 这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 是多么的危险, 多么悲哀, 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三、感恩教育的途径

1. 培养“感恩”意识, 让学生懂得回报。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 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 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让学生成为常怀感恩之心、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如“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恩欲报, 怨欲忘;报怨短, 报恩长”, “知恩不报非君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经典词句, 让学生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 身外才会有春天;懂得播种春天的人, 才会收获春天”。

2. 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让学生体验感恩。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发掘教材的感恩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教材优势, 进行感恩教育渗透, 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得到品德的熏陶。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乘机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 更要珍惜他人的关爱, 好好学习也是回报他人的一种方式。

3. 从身边做起, 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

教育者要积极引导, 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 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 是快乐生活之源, 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通过书写表达谢意纸条、一个小小的拥抱 (在适当的时候) 、一份小小的礼物、为别人意外惊喜等感恩方式, 养成一种感恩的习惯。

鸟有反哺情, 羊有跪乳恩,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只有学会感恩, 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 我们才能体会真情;只有学会感恩, 我们才会感受幸福, 享受生活”。总之, 时代在发展, 教育在不断改革, 我们的感恩教育也将继续。我们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 更要用心去浇灌、培养、呵护他们, 这个过程虽然艰辛而漫长, 不过, 相信总有一天, 一朵朵绚丽的心灵之花会在“阳光”下欣然开放。

摘要:感恩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今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悄然地影响着学生, 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 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如何对学校学生展开感恩教育,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使学生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 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5

大家知道,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属于“6+1”的家庭,6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无形中就会对孩子有了溺爱,让孩子养成只懂的接受,不知感恩回报的个性。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小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教师之恩,要尊敬老师;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回报社会,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那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感恩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不但重视学生的学习,更要重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品德和推行德育的业绩纳入考核体系中。要通过大力开展学生对自已的家长、教师、社区等进行感恩活动,并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二)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情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其次,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小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三)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感恩

学生往往在学校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往往忽视了他人。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家长不仅仅教育孩子持守经律条文,最重要的是让他(她)们学会实践,学以致用。

1、通过亲身体验感恩自己的父母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我让学生回家当一天父母。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自己父母生活的甜、酸、苦、辣,结果我从和学生的谈话以及他们的作文中发现他们已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

①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学生郑晨刚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而且也很任性,做事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旁人的感受,经过我组织的这次活动,他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在作文中写道:“寒风呼呼地刮着,当我的手浸入0℃以下冰冷的水中时,犹如刀绞一般,冻得直痛心头,实在难熬。”“难怪妈妈一到冬天,满手都是冻疮。有时口子裂开还流血„„”,“我从来就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没考虑过家长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太自私了,我今后一定改正,孝敬自己的父母。”从那以后,他变得帮助同学了,不再和同学经常发生矛盾了,也知道为别人着想了。

②夏天帮父母干农活。学生韩天乐,他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打架,上课从来没有认真地听过一节课,多次做思想工作,效果总是不好,后来,我和他的家长取得共识,让他去地里帮助家长干农活,体验一下家长的艰辛,经过一周的实践活动,他晒黑了,人也变了,懂得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是家长辛苦换来的,没有辛苦的努力耕耘,怎么会有收获。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今天好热,大概有三四十摄氏度吧,这样的天气,作为农民出生的爸爸、爷爷还要下田除草、施肥、防虫治病。

午饭后,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去地里干活,我看到爸爸和爷爷额头的汗珠像黄豆似的不停地落下来„„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父母干农活的辛苦。我才知道自己以前是那么得不懂事,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再让家长和老师担心,请老师看我今后的表现吧!”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的人,他们一直在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默默为孩子付出,但孩子们可能不曾细细体会,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回忆一下爸爸妈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都为自己做过哪些事?然后布置爱心家庭作业。有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外出的父母打一次电话或送去一声问候; 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在家主动做家务。并记录下来。

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2、通过影视资料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

今天的孩子既没有遭受过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痛苦,也没有体验过艰苦奋斗的艰辛,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看一些抗战题材的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董存瑞》《长征》等,这些影片形象直观,感染力很强。另外,教师还可以带孩子们到烈士陵园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用过的手枪,烈士们的照片和事迹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应该学会珍惜。

我们乡里有所烈士陵园,每到清明节,我就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给他们讲烈士们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去敬老院看望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们,孩子们每次都会受到很大的感动,他们会主动去帮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通过生动的故事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知恩图报的美

德故事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还可以聘请老党员老干部到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报告等。孩子们听了这样的故事,自然会知晓感恩图报的美德。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感恩教育实际上就是育人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可以没有读过许多书,可以没有许多知识,但是,他必须懂得做人最起码的原则——知恩图报。我们一定要在教书的同时育好人,让孩子们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后用更多的爱来回报社会。

4、“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

为了培养小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意识,我设计了如下活动:

举行《人生路上的领路人——老师》演讲比赛。举行题目为“师恩难忘,师情永存”的作文竞赛。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班级里我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和睦了。

我们班有个新转来的学生叫蔡高巩,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而且他父母离婚的理由是他母亲得了不治之症,他的父亲为了逃避责任而选择了离婚,这件事在当时被人们纷纷议论,人们都谴责他父亲。有这样一个自私的父亲,这个孩子从小所受的教育可想而知。爷爷奶奶心疼孩子,对他非常的溺爱,造成现在他格格不入的性格,在班里他基本不和别的同学说话,更别提玩耍了,他的东西别人都不能动,别人有的东西他要是没有那可就不行了,他就大哭大闹,已经五年级的他就像个幼儿班的孩子一样不懂事,这让他的家长和我都感觉特别挠头。针对他的特殊情况,我发动了全班同学,对他进行帮助,让同学们先容忍他的小缺点,帮助他一点一点的改正过来,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找他说话,和他一起玩,和他一起写作业,慢慢的,他和

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变好了,他会说笑了,也不再那么自私了,他敞开了自己的心扉,接受了这个班级,也接受了我这个班主任,有什么话他都愿意和我说了,我也时刻关心着他的状况,天冷了让他穿衣,不舒服了带他看病,现在的他简直把我当成了他的妈妈。看到了他这些可喜的变化,我发自内心的高兴。对于他的家庭,我也和他父亲进行了谈话,尽量不让他家里的矛盾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通过这些感恩的活动,许多学生都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好,并在生活中能主动帮助别人,家长们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表现比以前好多了。

5、“感恩”迁移到爱班爱校上。

在班里我让学生组织了“护绿”小队,“清洁”小队,“维护秩序”支援队,助学“解困”救急队„„每天都有学生活跃在校园各个执勤岗位上,礼貌示范,文明督查,卫生保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也更自觉了。

一次在我班的执勤过程中,六年级的一个大孩子随手在我们班负责的区域上扔了一个冰糕袋,文静马上走过去让他捡起来,可是这个孩子就是不捡,我们班清洁小队的孩子们都走过去,有扮红脸的,有扮白脸的,一点都不妥协,最终六年级的这个大孩子不得不捡起了自己扔的垃圾。看到孩子们对于对的事情的坚持,我笑了。

6、“感恩”迁移到爱社会上。

开展“争当优秀队员”的文明新风活动,少先队员的身影活跃在农户里、敬老院、幼儿园等地,他们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小朋友带去快乐;课余时间往返于街道,扫地、清除非法广告纸,扶老携动,礼貌示范。开展“争做环保的小卫士”、“绿色购物”等环境保护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

三、加强感恩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少不更事的小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学会感恩”,首先就须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即:成人必须做好“感恩”榜样。

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学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篇6

【关键词】幼儿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47-02

一、“感恩教育”活动的实施背景

为了解幼儿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我园幼儿的家长曾被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孩子占74%;现在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人的孩子占63%;受到别人的帮助,不懂得要向别人表示感谢的孩子占56%。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因此,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感恩的心态和习惯需要逐渐的引导孩子们养成,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感恩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

1.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

在孩子感恩教育中的启蒙教师是父母,让孩子获得感恩教育的第一个平台是家庭。

一是礼貌教育在家里开展。让孩子们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家人。我园组织了一次专项培训家长会,指导家长如何教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都必须重视家人的存在,知道长幼之分。 我园教师会随时跟踪家访,实际查看家庭礼貌教育的成果。

二是让家长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在让孩子逐渐有了一定的意识后,家长切忌向孩子在灌输自私的观念,让孩子在邻居之间、同伴之间、家人之间学习谦让,让孩子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去年9月份,我园的教师去跟踪家访,中班的悦悦小朋友及家长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悦悦小朋友的家庭很特殊,妈妈离异后带着她和弟弟随没有劳动能力的姥姥姥爷生活,家庭生活很是困难。悦悦小朋友发育较晚,刚入园时,不会说话,也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在老师一年的努力帮助下,到中班了才勉强会说一些简短的词语。但当我们的老师进入她家时,她主动将家里的板凳搬过来给老师坐。妈妈买的面包她分给了弟弟一半,另一半给了姥姥,自己眼睛盯着面包咽口水。我们的老师看到后,很是震惊,在这样的家庭里,如此不健康的孩子,能懂得分享,懂得孝敬,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多么让人欣慰的事情。随后,我园教师多次去悦悦家里帮忙,并自掏腰包贴补她们家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感恩教育”。

三是要让家长对孩子进行互助教育。家长帮孩子穿衣服,孩子帮家长拿拖鞋,家长帮孩子盛饭,孩子帮家长拿筷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在后来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这种“互助教育”在大班成效显著。

2.幼儿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关键

我园教师将感恩教育在幼儿的日常教育中有效地融入,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要尝试着去爱别人。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教师以身作则,关爱幼儿,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孩子的第二父母及孩子眼中的偶像和榜样都是教师,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抓住节日活动环节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中华民族现有许多节日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如春节、清明节、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因此,我们结合这些节日庆祝活动,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心。

如“感恩节”,我们请来了部分家长来和我们共同度过这个节日。有两代人参与活动的,有三代人参与活动的。活动的环节有幼儿表演“感恩的心”,孩子和妈妈互洗衣服,孩子给奶奶凿腿,儿媳给婆婆捏肩,婆婆教孩子剪纸等等。活动中,温馨的气氛、感人的画面一直温暖着大家,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的心中也都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如“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了一次大班幼儿的“感恩教育”,我们请来了孩子们的妈妈,让她们谈自己的工作,谈谈是怎样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我们还开展了一次“角色互换”的亲子游戏,让孩子们充当一次“妈妈”,体验一下照顾人的苦与累,这些都使孩子们切身体会妈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拳拳之情,从而让孩子们心存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的关心和呵护。

如“父亲节”,我们为中班孩子的父亲们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并对孩子们进行了“感恩教育”,主题是“当您老了”。活动中,孩子们搀扶着蒙着眼睛的爸爸走过障碍,并喂爸爸吃饭,等到某一天爸爸真的老了,我们的孩子就是拐杖,就是依靠。爸爸们感动了,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

经过这些感恩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在不断的被强化,感恩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让他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将感恩的种子长成一颗感恩的大树,然后回报家人和社会。活动中,家长朋友们也很是感动,对我们的活动表示了充分的认可并给予最大的支持。

三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幼儿感恩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我园重视。如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扮演绘本故事中的角色,对故事进行触角扮演,体会故事中小动物们处处想着别人,感受爱和温暖。在健康活动“为小企鹅搭房子”这个活动中,体会无家可归的可怜,并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小企鹅,体会帮助别人后的快乐。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样的角色体验能使感恩教育能够在实践层面上“活”起来,逐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四是充分利用生活细节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幼儿感恩活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时常关注幼儿的生活事件,关注孩子们的言行,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如中二班小朋友在午睡的时候,欣欣小朋友裙子后面的拉链拉不下来,很是着急。这时,珊珊小朋友看见了,就过来主动帮助她把拉链拉下来,欣欣非常高兴的对珊珊说:“谢谢你”,珊珊说:“不用谢”。看见他们互相帮助而且还主动道谢,老师对他们两个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了表扬。从那以后,像这样的事情在中二班就越来越多,如帮别人端饭,拿纸呀,互让玩具呀,小朋友之间的争吵少了许多,并且孩子之间的相互友爱之情正慢慢蔓延开来。不仅在幼儿园这样,在家里对侍家人也是如此。上学期的半日开放活动,中二班的瓜瓜小朋友见妈妈来了,就主动把小椅子抬到妈妈那里,让妈妈坐。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对他们的行动做出了肯定,这就让我们的感恩教育能够持之以恒的继续下去。

五是用感恩评价制度督促感恩教育的成果形成。孩子的“爱心”不用刻意培养、教育,“感恩”的培养也是如此,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于生活之中,不着痕迹的。幼儿园与家长密切配合,家长在家中创设轻松的感恩氛围,配合幼儿园做好评价监督。为此,我们设计了“感恩教育“活动记录表。

附表:“感恩教育“活动记录表

班 别: 幼儿姓名: 月份:

活 动 内 容

时间及服务对象

总次数

家长签名

主动为长辈端杯水

主动为长辈洗洗脚

主动为长辈捶捶背

主动为长辈盛碗饭

主动与长辈做卫生

其他感恩事例

家长对幼儿评价:(是否有进步)

活动记录表,每月统计一次,以便更好的监督幼儿感恩意识的形成。

三、“感恩教育”活动的初步成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在家尊老爱幼、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很大的提升。我园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于需要之人。

在幼儿园的附近有一个养老院,自我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后,老师们经常去敬老院做义工,为孤寡老人洗衣服,做卫生,做按摩。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去敬老院帮助这些孤寡老人,家长们干活儿,孩子们陪老人们唠唠家常,哄老人们开心等等。敬老院是对师幼进行感恩教育最好的资源。我园感恩活动的进行,一次比一次成功,一次比一次收获大。活动不仅使老师和孩子们收获着幸福,也让老人们得到了慰藉,同时在社会中传播了正能量。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都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动中,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总之,幼儿应该从小就培养感恩之心。使孩子们常怀感恩之心,并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爱世界充满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就一定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张晶.3到6岁幼儿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感恩教育,人格完善,社会发展

大学生感恩教育, 就是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当今的天之骄子们, 他们的道德观念、人文情怀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真空地带”。而失去了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我们的教育就是“半截子”教育, 就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感恩危机, 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长期欠缺导致的不良后果”。[1]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而且要结合上述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懂得财富的得来不易, 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 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和该怎么样向父母“感恩”。

一.具体措施与方针

1. 感恩教育要从小开始培养

感恩教育关键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和引导。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在18岁以前就已经基本形成。要想让孩子“明事理”、“知道德”, 那么在他们懂事之初就得进行言传身教。如果等到孩子进了大学校门后再来“补课”, 此时孩子的诸多不良习惯已然成形, 改正的难度系数很大。所以, 感恩教育要从小抓起。上海市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 填补了教育内容的一大空白, 有利于培养孩子养成感恩这一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2、感恩教育源于真切体验。

由于抽象而空泛的理论说教, 孩子缺少感性体验的机会, “感恩”教育可能会引起孩子们的腻烦甚至逆反心理, 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 在具体的环境里, 让他们亲身体验父母的工作的辛劳和艰苦, 这样才会让孩子们理解父母的不易, 把“报恩”之情永记于心。笔者有一个学生, 今年刚大一。他暑假在一家饭店打工, 起早贪黑拼命干了一个月, 好不容易才赚到了500元钱。有了这个经历, 他真正明白了爸爸妈妈常唠叨的“工资是用汗水换来的”这句话。这些日子里, 他对父母比以前更加尊敬和关心了。的确, 让孩子真正有所体验了, 他们才会更懂得“感恩”的含义。而从真切的体验中受到的“感恩”教育, 显然要比教室里听课受益更多。

3、在素质教育中发展感恩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靠书本的灌输, 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开展的实践性, 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兴趣,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2]现如今的部分大学生, 甚至不少中、小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 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荒废学业、不求上进, 根本就没理解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 没有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苦心和期待, 更没有好好地审视自己的缺点以及未来之路。这样的事实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经媒体调查证实的。因此, 迫切需要我们在素质教育中积极发展感恩教育, 可以说, 感恩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在塑造学生良好人格上的重要作用

不久前成都教育学院在学生中推行了感恩教育, 其意义在于通过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 让学生们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 知道父母给他们的每一笔钱背后, 原来都包含着那么多心血。通过感恩教育, 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自立意识, 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

2. 感恩教育能够弥补“感恩”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匮乏和缺失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 而现实中的当代大学生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如今的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而作为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感恩教育”更是常常被人们遗忘。只有通过“感恩教育”, 青少年才会认识到“潇洒一支烟, 父母半身汗”的道理, 才会在爱父母、感激父母的过程中克服奢侈攀比的不良风气, 弥补“感恩”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匮乏和缺失。

3. 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加强感恩教育, 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3]“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 坐标的原点是“我”, 我与他人, 我与社会, 我与自然, 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建立。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 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 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 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

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感恩,生命,大学生,教育,健康

俗语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1]。感恩师长, 感恩家人, 感恩朋友, 感恩生活……感恩, 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一种行为、一种对生命恩赐的领悟。生命, 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人生的一切奋斗、成功与幸福, 都附在失而不能复得的生命上, 没有了生命, 一切都等于零。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 应该学会珍惜每一天、每一份欢乐和每一份痛苦,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痛苦。但只要我们再多一份耐力, 少一份浮躁, 再坚持一步, 再忍耐一下, 或许狂风乌云就会折服地离我们远去, 丽日睛空就会欢欣地迎接春天的到来。因此,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感恩与生命的真谛

感恩与生命的真谛, 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较广的命题。“感恩”二字, 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感恩, 是一种美德, 是一种境界。学会感恩, 是一种情怀, 学会感恩, 更是一种情操。生命是一个事物, 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或矛盾体。19世纪70年代, 恩格斯曾经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取得的成果, 给生命下过的经典定义是: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2]。根据现代的哲学家、科学家们长期的探索后认为, 广义的生命包括生理学定义、新陈代谢定义、生物化学定义、遗传学定义和热力学定义等五种属性特征。“生命”这个概念, 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 每个专业的研究者倾向于用自己的术语来下定义。当代思想家认为, 生命是珍贵之物, 死是最大的罪恶;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是人类共同情感。生命的哲学启示我们, 善待自己就等于善待生命, 生命的价值永远高于一切物质, 失去了生命, 即使你拥有全世界的黄金和白银也没有作用。珍惜生命, 生命将会为你缔造幸福;珍惜生命, 生命将会为你打造财富快乐成长, 这, 就是生命的真谛。

二、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从一封家书开始

家书, 顾名思义, 是指家人、亲人之间的往来书信, 西方人称它是“最温柔的艺术”。“家书”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的西汉。在纸还没有发明前, 古人的家书还常用白绢来写, 长约一尺左右, 称为“尺素”。古人除了用绢、布写书信外, 还把信写在竹、木片上。所以书信又称“书简”、“书札”、“书牍”、“简札”、“简牍”。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 纸张的发明, 家书就开始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 维系着人间的亲情。然而, “家书”本身所体现的私密性和现代通信方式的变革使传统家书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正在一点点被电话、手机和互联网所取代, 家书这一传承千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悄然消亡的命运。据我们对漓江学院体育系一份相关的“感恩亲情问卷”显示, 79%的新生到校后和家里联系3次以上, 约七成新生是因为缺零花钱, 要求父母往银行卡里充钱或汇款而与父母联系, 99%的学生首选联系方式为电话, 一位同学表示, 除了要钱, 和父母没什么话好说, 写信根本没有内容。学生们“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离开电脑, 提笔忘字。而毛笔更几乎成了“文物”。 另一个调查则在15名20~25岁的网友中进行, 这15名在广告公司、通讯公司、高校等单位就职的网友除了个别商务信函和明信片, 都不再提笔写信, 跟家里的联系都是用电话, 跟旧时好友都用电子邮件, 理由是“邮寄比较麻烦”、“打字习惯了, 写字反而不习惯了”。可见, 留住家书学会感恩, 抢救家书, 重视传承家书文化, 保护中国文化遗产, 高校应成为传播文化遗产的前沿阵地。为此我们每年从中秋佳节起, 在全系学生中发起“写一封家书, 道一声问候” 感恩活动周。此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以“集体家书”形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沟通, 表达从感谢父母开始, 增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倡议大家在中秋佳节, 给家里的亲人手写一封家书!向他们讲述美丽的校园, 谈一谈热情细心的师长, 说一说快乐充实的学校生活;叙一叙自己的近况:军训感悟, 寝室生活, 师长情谊。用鸿雁传书的传统, 将心底里的话和父母说说。遥寄自己的思乡之情, 表达对关爱自己的父母、亲友衷心的感谢和祝愿。一名大学生如果连“感恩”之心也没有, 还谈什么良知与道德?写一封家书感谢父母, 这仅仅是大学新生们应该做的第一步。

三、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 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增强社会的信誉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 是做人起码的修养, 更应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 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有的学生, 只顾读书学习, 对父母的生活不管不问, 父母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总是最大程度地予以满足, 从而养成了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伸手派”。有的学生, 消费大方阔绰, 常向父母“狮子大张口”, 有的学生, 家境贫苦, 嫌弃父母的身份和地位。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 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 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 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通过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 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 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悟出生命的真谛。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在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探寻桂林保卫战的历史踪迹, 组织学生去七星公园, 为抗日战争阵亡三将军墓和八百壮士墓扫墓凭吊;现场介绍桂林保卫战守军1万9千名将士英勇抗战、勇赴国难的民族形象, 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使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 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深刻认识到,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 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懂得养育之恩的人, 不懂得孝敬父母, 长大后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材。

四、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的理念, 当然也包括构建和谐城市、和谐校园……, 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 是矛盾的融化剂, 只有人人学会感恩, 社会才能充满关爱与和谐, 校园才能更加文明与温馨。大学生无疑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 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对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 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

在社会的大家庭里, 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 有国家的培养, 大自然的给予, 师长的教诲, 亲友的关爱, 他人的服务, 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在家里, 他们也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 权利无限, 义务为零。他们认为父母的奉献, 自身的索取乃理所当然。感恩不是生而知之, 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孩子们产生感恩的心态, 让现在的独生子女们从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享受、不知回报的意识中走出来。只有让大学生们学会感恩, 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 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 对别人施以爱心, 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校园中与人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的校园, 最后达到生与生、生与师、师与师、干与群、家与校、校与社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 懂得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 帮助他们走出迷失、迷惘的怪圈[3]。

五、生命教育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 是中国目前青少年教育的重大问题。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变化的高峰期, 由于生活阅历浅, 实践经验少, 知识不够丰富, 心理健康状况失衡,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建立。于是在认知上却对生命充满了迷茫, 不能感受到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

近年来, 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发现当前我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初中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左右;高中生占19%左右;大学生约为25%。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网恋、学校恐怖、吸烟酗酒, 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这些数据和案例都让人触目心惊, 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正如哲学家狄尔泰所言:知识与生命的脱节、理论与生活的分离, 产生了许多无思想的生命和无生命的思想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让生活富裕起来的人们并不感到幸福快乐, 反而叹息“活着没意思”。据笔者的调查显示, 当前大学生很少从学校里接受到生命教育的信息, 也比较缺乏对生命的了解、尊重和珍爱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生命不可逆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轻易毁灭自己与其他生命。二是不了解、尊重与欣赏生命的各种特点与多样性, 为人独尊, 不关心生命与他人、社会及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三是缺乏对生命安全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和技能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缺乏对生命尊严与价值的基本思考, 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生命道德。四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 颠倒了对生存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与实践。所谓生命教育引领学生快乐成长就是帮助大学生们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总而言之,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追求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与推动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睿齐.学会感恩, 善待每一天[J].思想理论教育 (下半月) 2005, 11:40~4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第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1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9

一、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目标

(一) 以情动人,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增强责任感, 善于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报效社会。

(二) 变说教为体验感悟。

力避道德说教的弊端, 通过让同学们参与系列活动, 在亲身实践体验中, 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三) 以校本德育活动为载体。

以班队活动、德育课程为切入点, 以节日活动为契机 (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儿童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 , 构建学校感恩教育整体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搞好感恩教育, 教师、家长必须身先垂范。同时引导教师、家长参与感恩教育, 促使教师研讨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引导教师、家长增强感恩体验, 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二、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教育是一种人性唤醒人性的教育, 在这个阶段的感恩教育,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 使学生明白, 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以及他人、学校、社会的恩惠, 人人都需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感恩要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 而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去体验,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推进感恩教育。一是可以进行一次实地采访, 开展一次征文比赛, 内容要围绕感恩与报恩的思路进行;二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曲, 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具有感恩内容的歌曲, 要求学生每人会唱一首, 并把这首歌曲唱给父母听。三是可以利用教师的生日或教师节, 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学做一些生日卡片, 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四是成立“爱心帮扶小队”, 为身边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为打造亲情班级、和谐班级出一份力;五是利用“学雷锋活动”、“你丢我捡活动”、“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形式, 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六是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艺术节, 演讲比赛, 在校园内设立灯箱展示感恩名言, 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写作竞赛等。

三、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体会

实施感恩教育, 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用身体和心灵去体验与感悟。通过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懂得好好学习, 好好学会做人, 好好回报社会和所有关心我的人。要使学生懂得善于去发现别人的好, 常怀感恩心, 幸福无所不在。要使学生懂得真正的自尊, 进一步健全人格, 让学生的心态更好, 班级人际关系更和谐。

(一) 以体验活动为载体, 突出感恩教育实效性。

注重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可以让学生处处体会到感恩的情感, 感受到感恩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生活之中, 从而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体验活动的感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 分层分段设计活动, 增强感恩教育针对性。

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 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 对感恩教育方式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创造性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以突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整合教育资源, 强化感恩教育整体性。

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 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 需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 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的途径, 向家长说明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图和要求, 包括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要求, 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请家长参加感恩教育活动, 如感恩主题班会、感恩艺术节活动等, 让家长体验感恩文化, 体现一份感动。同时, 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 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等结合起来, 还必须把感恩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 学校德育要构建德育体系, 提升感恩教育的质量, 逐步形成德育教育的特色文化。要建立德育融合机制,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资源的联动, 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融合式德育的机制, 开展小型多样的感恩教育, 有力地推进文明校园、亲情校园、健康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更是一种境界, 是生活的智慧和处世的哲学。永怀感恩之心, 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多元化了, 表现出依赖性极强, 缺乏关爱之心, 不知感恩等缺点, 感恩教育出现严重缺失。在中学生中推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10

1 感恩教育是对传统德育的补充

德育是我国在校学生的必修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而传统的德育一味依赖纯理论灌输,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这种灌输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这种灌输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结合时代和个性化的鲜活内容,使学生感觉不是事不关己就是厌烦不已。而感恩教育从其身边的具体人、具体事谈起,让学生真正体会父母的养育之苦,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家庭给予的温暖的生活,做到真正爱家、爱父母,由此推广到爱国家、爱人民。

2 感恩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

客观地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其弱势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大多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质修养,属于同阶段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第二,其与普通高中生有着极大的心态差别,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常常感到前途无望。第三,一部分学生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低,收入水平低。因此,必须在抓同龄人德育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其特殊性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即用他们身边最亲的人、最了解的朋友、最熟悉的环境最实在、最有效地引导他们如何爱父母、感谢父母、爱身边的朋友、感谢身边的朋友、爱身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感谢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学生在校接受常规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感恩教育开始,结合实际开展一些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恩必要性的教育活动。如在班级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展开讨论,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在班级内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感受同学的可爱,体会教师的无私,然后交流感想,体味真情。这样的活动更容易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

3 感恩教育必须坚持其永久性

浅谈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11

央到地方開展“感恩教育”已被提到相当的高度来重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感恩

教育”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位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关键词:感恩 教育 现状

G641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本性,是我们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牛津字典给感恩二字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互相鼓励和宽容,这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要看其知识水平,更要看其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的思想源远流长,《诗经》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诗句,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的感人诗篇。这些思想诠释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浸染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感恩体现出更丰富的内涵这也可以从当今学者的操守中找到答案,其中就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怎样去感恩。并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所具备的基本的素质,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不孝敬父母、唯我独尊、封闭自卑、嫉妒猜疑、偏执极端、虚幻情感交往、暴力倾向、重竞争、轻合作等等违背道德的事件屡屡发生。

其次,社会正能量的缺失。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我们的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逐渐就变成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

三、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对策

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这是感召无数青年大学生为祖国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感恩意识的形成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没权利去责怪现有道德缺陷的学生,那么如何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

首先,从家长做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教师,家长要有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孩子做到言传身教。父母在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其次,社会重视。社会是一个教育和谐的一个大机构,它不仅是家庭与学校的一个桥梁和纽带,社会政府应在各种意识形态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各种有益青少年成长的组织活动。并能响应高校一些正能量青年组织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每个高校都会有青年志愿社、义工社、爱心社这样的青年社团组织,主要就是从事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学生组织。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学生通过这样的社团活动。了解社会的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某高校的青年志愿团持续近十年的报纸义卖活动,社团同学每年都得到了社会上几家报社的报纸的赞助,同学们将报纸到市区的中心地区进行义卖,筹集的善款捐助社会上的弱势、贫困人群,其中就有帮助西部山区希望小学的同学购买学习用品、帮助贫困县的孤儿姐弟、帮助患脑萎缩的青年等等。持续每年的义卖活动得到了社会相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在社会中引起广泛的好评,对于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等于就是一次最深刻的感恩教育。

再次,学校教育。大学生感恩意思的缺乏是学校教育以升学和就业教育为主的产物。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人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 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人才,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所在。(一)、从班级入手让班级变成一个大家庭,让同学感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爱。班主任往往是同学到学校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以班级为阵地,倡导感恩意识主流宣传,结合契机开展各种感恩的活动。比如说从最普通的班会开始,例如一些高校开展了“主题班会展示周”活动。 其中就是“青春、清纯、清香------我的恋爱观”主题班会,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主题班会, “相识虽易,相处不易,且行且珍惜”主题班会,通过游戏、竞赛、合唱等多种形式让同学懂得一懂得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是要同学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二)、通过校园活动,结合教师节、毕业季等时机,并发挥我们学生的展业特长,举办感恩教育的活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片凋落了全化作泥土来保护树木和花朵。这是多么可贵的感恩之心,物都是如此更何况人呢?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学会了感恩,才会少些抱怨,才可以从容的面对生活。作为高校,培养社会栋梁的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做好感恩教育,才可以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品质健全、有担当、有责任的当代青年。

参考文献:

刘凤:《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载《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10期。

郭智卓:《谈班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载《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21期。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独生子女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独生子女在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据统计, 现今在校的大学生, 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达到70%-80%, 是大学生群体的主流, 据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益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与非独生子女而言, 倍受父母亲的关爱, 父母什么事都依着他们, 迁就他们。极易使他们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认为所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天经地义, 不懂得知恩图报。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因此, 有必要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科学内涵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 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感恩, 是值得用一生去兑现的一句无言承诺, 用一生去珍视的爱的教育。对当今时代而言, 感恩包涵着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亲人、感恩朋友……, 把爱的种子传播下去, 让世界充满爱。感恩教育, 实质是让人们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 只有这样才能把爱回馈社会、回馈他人, 人与人之间才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生命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当前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缺失的表现及其诱因

现代社会的转型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 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使得独生子女大学生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感恩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首先,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不懂得体谅父母, 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独身子女由于是家中的“独苗”, 家人宠爱他、溺爱他, 事事由着孩子, 迁就他们, 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紧盯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 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 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种溺爱的教育方式, 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德, 将家中的每一个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表现为在校期间, 部分学生从来不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关爱父母, 有的学生只有缺钱花时才想到打电话, 但除了向父母张口要钱外, 其他一概不问不关心, 他们早己习惯于把父母当成取款机。放假期间, 有的学生即使回到家里, 也是完全依赖父母, 从不帮父母洗衣做饭, 也没有想到帮父母捶捶背, 揉揉肩, 更不用说给父母洗脚, 常常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上网听歌或打游戏。

其次,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 忽视班集体、忽视他人感受。由于都是独身子女, 在家中都是父母的“王子”或“公主”, 孩子们都很任性和自私。学习或者做事往往事先考虑自己, 例如评优评先进等活动中, 很多大学生为了多几个证书将来能找到好工作, 都愿意争优争先, 有的大学生甚至为此到处去拉选票, 如讨好同学、老师。

再次,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不懂得珍惜, 没有责任感。表现为上课时玩手机、打瞌睡、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等, 不珍惜老师的辛勤付出, 对老师的淳淳教诲置之脑后, 不能体会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心。在校园践踏草坪, 对园林工人的劳动成果不珍惜;在干净的教室乱扔垃圾, 不珍惜环卫工人或者同学的辛勤付出;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等。

最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在经济上都尽力满足大学生所需要求, 给孩子购买昂贵手机和电脑, 由于经济宽裕, 导致部分大学生经常出入高档餐厅等场所, 把父母的辛苦、家人的辛苦置之脑后。

此外, 在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出对他人缺乏爱心、怀疑世间的真情真爱, 防范心很强, 对无私伸出的援手往往心存疑虑。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 很多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损人利己、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对当今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如对于一些献“爱心”活动, 一部分学生表现很冷淡, 认为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总是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 不肯付出, 有的甚至还避而远之。

四、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的途径探讨

独身子女大学生是父母的骄傲, 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栋梁。他们是否有感恩意识, 是否懂得感恩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前途。有感恩, 社会才会有爱, 有爱才会激发社会成员的信心和勇气,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国家才会更加兴旺发达。因此, 我们应该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 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塑造他们的感恩行为, 提升他们的精神素质, 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爱的基础。

第一, 父母要以身作则, 给孩子树立榜样作用, 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对孩子不能过分的溺爱, 要从小就教会孩子尊老爱幼、学会对别人付出和关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和睦、友爱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看望长辈, 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父母及长辈身上学到关爱他人, 让他们从小懂得爱和被爱, 懂得知恩图报, 施恩不图报的道理。

第二, 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发挥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特别是思政课老师积极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通过各种途径, 让学生体会感恩, 感受感恩所带来的愉悦, 让他们学会用实际行动树立正确的感恩思想。如提倡学生做感恩“小事”如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 尊重老师等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感恩教育的活动, 有意识地逐步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情怀;或组织大学生观看感恩的教育影片, 利用知恩图报和忘恩负义的正反方面的典型例子来教育他们, 并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 给大学生心灵洗礼;或开展有关感恩的演讲比赛, 让大学畅谈感恩;或举办向贫困山区或灾区人民捐献“爱心”的活动、校园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或举办关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晚会等活动, 提升独身子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三, 让独生子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磨练自己, 让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影响他们, 教育他们。例如一方面通过一些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自私的品德和不良行为, 做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另一方面, 通过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电视, 播放一些有关忘恩负义者, 为利而出卖朋友、出卖国家者的不好下场, 使大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同时还可以利用街道宣传或社区宣传, 开展多方面的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真实事例教育学生, 可以对他们形成感恩意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因此, 对每一位大学生而言, 学会感恩, 学会付出, 是每一位大学生的责任, 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只要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国家才会更加团结、和谐, 人类世界才会充满爱。

摘要:目前, 独生子女已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体部分, 较之非独身子女大学生,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感恩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如不懂得体谅父母, 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 忽视班集体、忽视他人感受。不懂得珍惜, 没有责任感;把父母的辛苦、家人的辛苦置之脑后;对他人缺乏爱心、怀疑世间的真情真爱, 防范心很强, 对无私伸出的援手往往心存疑虑。可见,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 才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关键词:独身子女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余海英, 李化树.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 2007年第05期.

[2]许录艳, 姜秋耘.浅析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09年14期.

[3]梁勤儒, 王燕芳, 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年04期.

上一篇:学生作文存在问题下一篇:生态农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