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场的建设

2024-05-18

生态农场的建设(通用6篇)

生态农场的建设 篇1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 人们对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 国务院连续第6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在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章节中, 专门提出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的要求,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生态农业建设,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保障食品安全。2008年苏北成功试点实施监企分离改革的大中农场, 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生态农场”的口号, 率先建设生态农业, 经济效益连续5年位居省系统前列,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1 大中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1.1 改造农田, 提高作物成苗率

20世纪50年代, 根据机械作业和排水降盐的要求, 农场规划为:东西向排河间距2 000m, 中沟 (路) 分隔成长约1 000m的条田, 南北向由中心、东、西干河及东海堤腹河、西界河组成的5条纵向排水河, 条沟间距约100m, 每个条田约8hm2。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为加速土壤改良, 将东、西干河改为灌溉总渠, 中沟改为支渠, 条田开挖农渠, 种植水稻, 洗盐改碱, 通过采取两级提水, 保证了水稻灌溉的盐分要求, 特别是“十五”以来, 河道连年疏浚, 保持了土壤良好的理化性状, 土壤盐分大幅度下降, 使旱粮立苗面积达到了100%。

1.2 发展林业, 提高森林覆盖率

大中农场始终将林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场建设的战略重点。通过加强林政管理和林业资源监管, 使林业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经过“九五”到“十五”的努力, 大中农场林地面积目前达到832hm2,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6万立方米, 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3 300hm2, 渠道、道路绿化1.5万米, 培育城市景观苗木苗圃3hm2, 近年栽植树木花草20多万株, 种植草坪3万平方米, 总投资1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林分结构合理、生态功能完备的生态农场。

1.3 秸秆还田, 提高土壤有机质

为克服盐碱土有机质含量低的根本问题, 逐步培肥土壤, 大中农场持续15年实施大田作物秸秆全量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一是优化栽培, 减少倒伏, 避免收割散草堆积而影响耕地质量;二是定期更换收割机切草刀片, 定期检查刀片数量, 保证秸秆切碎效果, 从而保证耕地质量;三是调整犁铧参数, 提高耕地覆盖效果。秸秆全量还田使土壤有机质从15年前的1.01%上升到目前的1.95%, 为作物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1.4 复垦整理, 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中农场历经兵团、农垦、劳改体制变革, 历史上民警、职工居住和罪犯关押分散, 土地利用率较低。实施复垦整理第1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居民搬迁时, 实行小城镇集中居住, 既改善了生活条件, 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第2轮是“十五”以来, 为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使用, 加强土地规划, 及时将废弃居民点、旧水泥晒场、低洼地块等复垦整理成为耕地, 累计增加耕地面积达459hm2。

1.5 水旱轮作, 降低农药残留量

水稻生产在病虫草防治上需要大量使用农药,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土壤的污染, 甚至造成农药的累积。大中农场在努力杜绝水稻高残留和剧毒农药使用的同时, 对10年以上连作水稻采取轮作回旱措施, 近几年有计划地布局大豆从300hm2增加到逾500hm2。不仅努力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幅度降低了土壤农药残留, 显著提高了持续增产能力, 而且减轻了水稻面积大、晚插比例高和季节紧的矛盾, 有利于提高水稻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水稻单产;减少了水稻恶性杂草化除用药, 降低了化控成本;减少自生稻数量, 改善了水稻种子生产条件, 促进了水稻种业的发展, 从而推动了大农业的发展。

1.6 技术创新, 减少化肥投入量

实施技术创新, 才能走上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道路。该场根据苏中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 在小麦栽培上推行“精种、扩行、降苗、减肥”的“八字技术”, 使尿素施用量减少75kg/hm2, 加上省种成本, 共减少20元/hm2, 单产增加1.5t/hm2, 改变了片面增加农业投入的传统做法, 显著提升了农业效益。在水稻栽培上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干湿交替, 以及配方施肥、减施氮肥, 每年节约用水1 200万立方米, 节省尿素50kg/hm2, 保证了水稻生产的需要, 促进了水稻健壮生长, 也同样实现了降本节耗、增产增收的目的。

1.7 循环利用, 推动农业产业化

作物布局优先考虑种子生产, 其次是优质稻米加工, 最后是适销对路的商品粮生产。种植业主产品首先是种子产业的原料, 其次是优质稻米加工业的原料。而种植业的副产品饲料粮、加工业的副产品皮糠、种子加工的副产品破碎粒都是畜禽绿色、优质饲料。场头下扬、养殖业的副产品是水稻基质育秧的上等原料, 通过循环利用, 推动了种植业、养殖业、种子产业和优质稻米加工业协调发展, 做大做强了“江淮”牌种子和“碧绿”牌大米,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升了产业化水平, 使农业朝着环保和生态的方向健康发展。

2 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大中农场在连续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仍然取得了农业的良好效益, 以农业为主导的监狱经济持续领先, 而且奠定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虽然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生态农业开发滞后、政策导向上不利于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投入不足、有机稻生产步子不快等。对此, 提出以下对策。

2.1 加强宣传, 开发农业生态功能

由于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适宜、人类活动较少、环保意识增强, 大中农场不仅成为了麋鹿、丹顶鹤、白鹭、獐的出没地, 也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越冬主要栖息地, 数十万只大雁齐聚, 场面极为壮观, 只要加强宣传, 努力融入城市生态景点群, 就能够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 借助监狱这一独特的廉政教育基地, 建设集教育、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特色生态农场。

2.2 完善机制, 明确生态建设职责

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由于省局对监狱的考核, 和监狱对监区、分场的考核侧重当年效益, 地方政府对监狱农场的生态建设考核也非刚性, 造成生态建设重视不够, 发展不均衡。因此, 要完善考核机制, 明确生态责任, 在政策导向上推进农场生态建设。

2.3 加大投入, 加快生态农场建设

生态农场建设除了要加强宣传, 更要实实在在地加大投入。一是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 尽可能使用生物农药;二是在肥料选择上, 减少污染严重的化学肥料用量, 增加有机肥使用;三是在农产品处理、存储、加工过程中, 提高作业水平, 减少污染环节, 保证食品安全;四是增加科研投入, 实现种植业的增产增效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2.4 突出重点, 加快绿色和有机食品开发

大中农场2005年开始有机稻生产, 近年来面积达到30hm2, 栽培技术逐步走向成熟。要发挥农场自然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集体经营的优势, 突出重点, 加快绿色和有机食品开发, 将有机稻生产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步伐, 扩大生产规模, 着力打造品牌, 才能提高有机稻生产的经济效益, 推动生态农场建设。

摘要:介绍了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指出了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实践,思考,大中农场

生态农场的建设 篇2

鹈鹕发威,天鹅当Model

进入农场后,迎面“撞见”一只大鸟,长长大大的嘴巴,下颚有一个“小簸箕”,还是个捕鱼能手,它就是——鹈鹕。我想大部分人都好奇它那与生俱来的“小簸箕”是怎么回事,原来那个是大皮囊,是下嘴壳与皮肤相连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也是鹈鹕的小仓库,用来存储食物的地方。

看见鹈鹕静若处子般地站在那里,我们一行十人就蜂拥而去,大家抱着长枪短炮咔嚓咔嚓地拍了半天,人家鹈鹕都没正眼瞅我们一眼,看样子与它比起来,我们太不淡定了。这时有个同行美女,想用个“美人计”和它来个近距离接触,跨入了传说中人与人(鸟)之间的安全距离,此时它不再漠视我们了,而是张开嘴展开翅膀不时地发出“吼叫”,仿佛在说:“站住,这是私人领地,再往前走,我就不客气了!”美女见状,也只好作罢了。

在天鹅湖区,远远地看见两只天鹅,在湖里游泳,因为被鹈鹕教训过了,我们不再奢求和它们近距离接触了,所以拿出长焦镜头,想用镜头弥补距离上的缺憾。就在这时十分友爱的一幕上演了,只见它们慢慢地向我们所在方向游过来,十分优雅地辗转着身体,以展现它们不同的侧面,我们让这娴熟的“MODEL”镇住了。什么是“和谐”,我终于明白了。

金刚鹦鹉,动物剧场的大明星

沿着湖畔走过来,动物剧场到了,上午十点有精彩演出。等待演出前的一小段时间,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羊驼,也就是怎么听都不能不多想的“草泥马”。它们长得十分可爱,脑袋小小的,脖子长长的,身子有点小胖,一直是群体集中亮相,如果你想单独给它们中的一个来个特写,必须手疾眼快。

十点一到,我们迅速走进剧场,长凳上已经坐了很多小朋友,演出舞台两边也占满了漂亮演员——金刚鹦鹉。它们的故乡位于拉丁美洲地区,其羽毛色彩绚丽,寿命最长可达80年。我刚刚坐下,左侧的一只小可爱十分及时地说:“您好!”实在太受用了,有点受宠若惊。正在陶醉时,只见鹦鹉“班长”摇摇摆摆地走到演出舞台中间,哟,是要升旗了。刚刚升好旗,那边鹦鹉“值日生”提着桶要来打水来搞卫生了。哇,每个步骤都是有条不紊,接下来上课时间到了,数学课、体育课、表演课,鹦鹉童鞋们上都是有模有样。有一只还拿着钱推着购物车去水果店买了自己爱吃的水果,真是聪明可爱的不得了。

金刚鹦鹉除了可爱聪明之外,还有一副“火眼金睛”,据说它们的眼睛的辨别能力比人的眼睛高了五倍。小时候都看过《猜球》的小魔术:三只碗一个小球,把小球扣在其中一只碗下,然后表演者不停地让三只碗转来转去,然后让观众猜小球到底在哪只碗下。如果没有作弊的话,我们只能乱猜一气。因为早就被这转来转去的碗搞晕了,但这种把戏,对于金刚鹦鹉来说,那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屡猜屡中。或许你会怀疑表演者作弊了,其实不然。这与金刚鹦鹉的眼睛有关系,它们是通过眼睛中心聚焦看到事物,所以无论你怎么转,它都盯着那一只有球的碗。当然一猜就中啦,大千世界真是奇妙。

树懒,我懒得和你比

穿过动物剧场前的草场就到了生物多样性的探索区,刚一进门就听见巨雷隆隆的声音,心里一惊,莫非有机关,随即前面噼里啪啦下起了大雨,过去一看,原来有个按钮,一按下去就会模拟热带雨林地带的闪电暴雨的情形。导游小哥带我们到达的第一区域是冷血动物区,各种蟒蛇、蜥蜴、蛙类,黄色的、绿色的、土黄色的、棕色的,有长相可爱的、有会卖萌的、也有挺瘆人的。我们一行的有两个女生特别怕冷血动物,一个压根儿没敢进来,另外一个进门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蟒蛇,所以“嗷”地一声又夺门飞奔而出了。与我们这些成年人相比,台湾的小朋友倒是勇敢很多。他们在父母的鼓励下,会好奇地去摸摸那些比较温顺的蟒蛇或者蜥蜴,与它们进行亲密接触。我想这应该算是教育的差异,在这里父母会鼓励孩子去做一些他们好奇的事情,只要没有生命危险。

据台湾人讲,绿世界生态农场是一个相当具有教育功能的景区,因此常作为校外教学的热门景点,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会来几次,来认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动植物。

边走边看,导游说:“大家抬头往上看,那里有一只树懒。”树懒,到底有多懒呢?它要移动2公里的距离,需要1个月的时间,什么事都懒得做,甚至懒得吃饭,懒得玩耍,能耐饥一个月以上,如果有危险状况发生,非得活动不可时,动作也是懒洋洋地极其迟缓。我想树懒的人生格言应该就是这一句了:别和我比懒,我懒得和你比!

生态农场的建设 篇3

1 区位分析

1.1 城口县县情分析

城口县位于重庆东北部, 地处大巴山南麓。由于位处山区, 远离主城, 经济发展和其他区县相比有一定的劣势。2011年以前, 矿产业是城口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2011年以后,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城口县积极发展以林为主的山地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 畜禽、干果、中药材产业为第1产业;以锰钡矿产业为第2产业;以商品销售、住宿餐饮、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为主的第3产业也在逐步发展。但由于地理环境、交通不便、经济起步较晚等外在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城口纳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后,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 使得城口具备了明显的后发优势。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 城口县人民携手并进, 使得众多城口特色有机农产品走出大山, 得到外界市民的广泛青睐。但由于城口的多山坡陡的地理局限性, 导致农产品种植的规模化程度不高, 产出较低, 供不应求。经笔者调查, 目前城口县除高观镇、坪坝镇等城镇特色效益农业园初具规模外, 其他优质的高山土地利用仍然还处于“沉睡”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大量农民外出务工, 大量优质的高山土地闲置, 农业的贡献率有待提升。加之, 早年对锰矿不合理的开采导致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 县域内工业化水平较低, 依靠工业带动城口县人民致富可能性较小, 因此在城口范围内开发优质高山规模化农业基地和打造高山乡村旅游业, 对于为民创收, 脱贫致富, 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红军村区位分析

红军村, 属城口县高燕镇行政村, 城万快速通道从该村山脚经过, 辖区幅员面积6km2, 海拔800~1200m之间。全村900余人, 其中务工人数300余人 (占全村主要劳动的2/3) ;辖区内耕地面积200hm2, 且属连片化土地, 土地平坦, 土壤类型属于肥沃的黄土地;林地面积866hm2, 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 日照充足, 属北亚热带山地气候, 同时属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 雨量充沛。该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质的资源禀赋、33.3hm2左右的连片化土地有4处, 极宜于建设高山生态农场。

2 红军村发展高山生态农场的条件和限制因素

2.1 发展高山生态农场的优势

2.1.1 资源优势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据统计, 红军村有2片26.7hm2的水稻田, 数片连片化耕地, 土地平坦, 众多土地由于房屋复垦, 农转城人口迁移, 大量土地闲置弃耕;山区空气新鲜、水质洁净、土壤没有工业“三废”污染, 高山蔬菜可呼吸森林氧吧空气, 喝着纯净的泉水, 有利于种植有机无公害农作物;高山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 营养丰富。

2.1.2 基础设施优势

近年来, 红军村交通得到有效改善, “村通畅工程”公路从农地穿过, 对发展蔬菜基地的所需要的一切物质, 均可以从该村级公路运输;红军村建设了多个“山坪塘”, 除了能够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外, 还可以用于农用灌溉, 且水资源较为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 红军村有一个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排水系统 (“旋洞”) , 经过历代村民人工筑成的水渠将其连接, 几百年来, 红军村农田未受过大的洪涝灾害, 这种天然形成的排水口无疑减轻了人工兴修泄洪设施的资金压力。

2.1.3 市场优势

就近市场:据笔者从城口县农贸市场了解到, 大棚蔬菜充斥着整个市场, 而市民对有机无污染农产品需求量较大, 当城口旅游旺季时, 县外游客对山区蔬菜更是青睐有加, 有机蔬菜供不应求。就远市场:近年来, 城口着力打造农业品牌, 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51个、地理标志商标3个、重庆名牌农产品2个、重庆市著名商标4件, 众多知名品牌享誉市内外。因此城口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打造势必为今后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2.1.4 政策支撑优势

城口农业始终坚持“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发展为要、民生为重”的发展理念, 按照“人口下山, 产业上山, 游客进山, 产品出山”的工作思路, 突出产业重点, 打造区域性特色效益农业, 未来将打造出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秦巴有机农林产品集散基地和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 红军村若能迎着农业政策支撑和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春风, 必将打造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大道。

2.2 高山农场发展不利条件

2.2.1 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利用率低

尽管红军村有着优质连片的土地资源, 但是农民仍然处于各自耕种的状态, 土地的利用较为分散, 大量的土地闲置, 规模化生产、销售难以落实, 加大了对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使用的难度。

2.2.2 村民文化素质较低, 思想观念落后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 2015年全村900余名村民, 300余名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在家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 他们大多思想观念落后, 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种粮吃饭、养鸡换盐、喂猪过年”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始终不能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 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意识不强, 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2.2.3 资金筹措难

据笔者调查分析, 95%的村民对于建设高山生态农场有着极高的积极性, 但由于红军村海拔较高, 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弱, “靠天吃饭”的困境难以改变, 要想实现规模化建设, 需要大量资金, 造成筹资难等问题出现。

3 因地制宜地建设高山生态农场

那么如何在海拔较高的红军村等高山地区实现生态农场的建设, 使得土地集中起来产生规模效应, 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意见: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对高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尽管近年来红军村交通得到改善, 但该公路“九曲十八弯”, 村民上山下山需要较长的时间, 与外界沟通较少, 即使有优质的资源也无法与外面的市场进行对接, 外界的技术、人才、资源、信息无法到达。因此一条宽敞的大道是连接山里山外的桥梁。完善水利设施, 2014年红军村建设有农用灌溉“山坪塘”7个, 大型连片人饮“山坪塘”1个, 到目前为止, 这些山坪塘发挥的效能较低, 水资源无法便捷地达到农地, 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所以因地制宜的增添堰渠、引流、灌溉工程建设, 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 提高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3.2坚持“人口下山, 产业上山, 游客进山, 产品出山”的农业发展理念

有序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截止2014年底, 城口县城镇化率仅为28%, 仍然处于全市最低水平。而红军村, 生活在海拔1200m左右的人群近20%, 诸如土墙房屋也是随处可见, 居住条件较为恶劣, 实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让村民下山既改善了居住条件, 又是一项推进城镇化的惠民工程。要让搬出来的村民要让其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差异化发展;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撬动、产业拉动、典型带动等措施, 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村民逐步能致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合理规划高山生态农场建设的土地利用, 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将零星化的土地利用起来, 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农作物。根据土壤的性质、气候状况选择种植合适的农作物, 坡度较大的土地上种植对土地坡度要求不高的作物, 对适合的作物进行规模化生产, 形成主导产业, 建立支柱型产业;拓展销售市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发展高山生态农场与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相结合, 有些规模化生产的作物要形成“公司+农场”的模式, 把产品更好的融入市场;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地区品牌, 形成产业链, 实实在在解决好农产品从地里到餐桌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积极拓展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 真正让好产品走出大山。

3.3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 经调查该村农村劳动力大多数人无特殊技能, 加上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为此,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转变农民观念, 提高农民素质势在必行。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育的力度, 引导农村青年对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增强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的信心, 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及法律知识的现代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3.4 畅通融资渠道

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资金的保障, 尽管红军村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优势, 但仍然是县域内深度贫困村之一, 全村贫困人口 (含五保户、低保户、建卡贫困户) 169人, 占整村总人口的20%左右, 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5000多元, 贫困是该村最大的瓶颈, 资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因此, 畅通融资渠道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参与, 实行“政府+企业+创业者+农户”的方式, 坚持政府引导,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创业者示范带头, 农户广泛参与的模式进行筹资;积极招商引资。

3.5 打造区域特色

城口县拥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大中华区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老年人宜居宜游县”等称号。高燕镇红军村的高山生态环境更是城口境内的翘楚, 在打造高山生态农场的同时, 融入当地特色, 挖掘地方民俗文化, 打造具有红军村特色的高山农场休闲度假产业, 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比翼双飞。

4 高山生态农场在县域的推广价值

4.1 有利于振兴农村经济, 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关键在于振兴边远山区, 边远山区振兴关键在于繁荣农村, 繁荣农村关键在于为民增收。而诸如红军这样优质的高山地区, 根据2015年精准扶贫数据统计, 城口县90个贫困村, 10994名贫困户, 贫困人口达37567人, 70%的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恶劣,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子, 必须要寻求农村的产业支撑, 为农民谋求可持续的生存路子, 因此在山区实行高山生态农场建设是一条绝佳路径。

4.2 有利于解决农村社会问题

在农村地区实行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可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 有效地解决“城归族” (农民工) 能够真正扎根家乡, 为他们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处所, 从而解决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既照顾了老人, 又教育了孩子, 为农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3 有利于整合山区资源, 开辟乡村旅游新路径

高山生态农场的建设是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农村整体资源的综合性开发, 具有商品性、体验性、观光性等特点, 这无疑为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视角, 开辟新路径。随着游客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城口单一的乡村旅游模式无法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 无法带给他们更新鲜、更深刻的体验。而诸如台湾、江浙地区的高山生态农场, 许多游客对其流连忘返, 印象深刻, 值得都市人盘桓一日, 体验久违的田园生活。为此, 在城口发展高山生态农场, 不仅可以为民创收, 又为“心灵牧场养生天堂”的城口平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4.4 有利于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平台

高山生态农场建设具有专业化、科学化、商品化、规模化等特点, 农场的规划、作物耕作、物流配送等, 这无疑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 大量的知识分子包括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人才进入农村, 为沉寂的乡村带来了活力, 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大多年纪轻、学历高、闯劲足、观念新, 有着创新创业的优势, 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 如果引导得当, 能够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 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5 有利于贯彻落实“生态立县、涵养发展”的战略部署

从特色效益农业入手, 发展高山生态农场,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充分发挥市场和资源优势, 结合生态旅游发展富硒富锌和绿色、有机特色农业, 打造高端、安全的农产品基地, 在涵养和保护生态的同时为民增收, 按照重庆5大功能区的划分要求, 走出一条加快发展和涵养生态的双赢路子。更是贯彻和落实“十三五”规划整体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也是将“绿色城口”与“美丽中国”相对接的重大举措。

摘要:高山生态农场是一种农业经营模式, 具体是指利用海拔500m以上高山的凉爽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 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栽培, 是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农村整体资源的综合性开发, 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

有关农场生态基地的宣传广告词 篇4

2. 认养一方土地,世外桃源归你。

3. 来新立认养,为生命充氧。

4. 天蓝水清农家乐,果蔬飘香新立来。

5. 何处寻,绿色米蔬认养地;此间乐,世事纷扰浑不觉。

6. 认养新立一分地,当回开心农场主。

7. 农民工社,这里是您郊外的别墅,梦想的家园,快来认领您的一亩三分地吧!

8. 一次认养,一生信赖——新立农场绿色米蔬认养基地。

9. 米蔬认养,拥抱健康。

10. 绿色米蔬人人爱,新立农场人人来。

11. 绿色开心农场,幸福认养天堂。

12. 相约新立基地,共享农耕盛宴。

13. 新立农场租块地,畅享绿色乡野情。

14. 新润绿色米蔬,立起农家田园。

本地有材 成都有机生态农场游记 篇5

糠屑洗碗 无土种菜

沿着村头蜿蜒的小路走进郫县安龙村高一程家大院,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两个盛满糟糠的铝质大盆。因为要保持全绿色无化学污染的状态,不能使用化学洗涤剂,所以高家使用的,是最原始的糠屑洗碗。这时高家刚吃完午饭,高一程把一个油腻的空碗放在盆子里,用糠屑反复擦洗,两三下的功夫,油渍便被清除了,接下来,再把碗放进旁边的水桶里,把粘在碗上的糠屑清洗干净。

高家大院的背后,就是一片菜地。正值胡豆成熟的季节,一串一串胡豆挂在枝头,它们每一串的大小并不标准化一,可是透过外壳的包裹,却可以看见每一粒饱满的果实。高家用的,全是农家肥,在菜地的一旁就是厕所,厕所外有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沼气池,粪便就在这里发酵,既而被用来灌溉。

而在崇州市桤泉镇的文井源乐活村,随处可见的是一排又一排的蔬菜大棚。这里的空气质量很好,隐约飘来的肥料味道会提醒你,这里一定是个有机农场。既然叫农场,光有蔬果是不够的,在这里,除了有机蔬菜基地外,还有健康猪养殖基地和山林鸡场,同样的有机健康。

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看上去非常漂亮,这里蔬菜分区清楚,而且都是应季蔬菜。“我们基地内采用无土栽培,栽培基质、肥料均以有机物质为主,完全避免了产品中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残留。”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用杀虫剂怎么除虫

国家对于有机蔬菜有一套详细的评价标准,从环境、土壤、水源到种植过程都要完全符合标准,才能称得上是有机蔬菜。文井源乐活村采取的物理防治技术非常多样,辣椒水杀虫、牛奶防治病虫害、频振式杀虫灯防虫设施、黄粘板防虫设施等方法都能更好地达到有机蔬菜的防虫要求。

为了除虫,“有机农民”们也想尽了办法,郫县安龙村农民高一程就在自家地里留了1分地出来种植香草,以香草的气味来防虫。这小小的1分地里,有30多个品种的香草,迷迭香、薰衣草、琉璃苣、甜叶菊……放眼望去,黄的、蓝的、紫的、红的,点缀在一片绿色之间,春风拂来,各种香草的味道混杂在一起,空中顿时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这种味道,会让虫子们敬而远之。

在有机农场里,手工作业也是必须的一部分,工作人员手工拔草除虫是必做功课。负责人告诉记者,农场不能用除草剂,得用刀和锄头人工除草,育秧时,还要注意别把秧苗当杂草除掉了。在农场参观时,“禁止吸烟”的标志在农场里随处可见,原因很简单,这也是为了保护有机农场农作物的生态环境。

这样的标准化作业,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家家有机农场都在执行。在新津县兴义镇的翔生有机生态农场,大棚不是为了种反季节蔬菜,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持空气湿度,均衡温度以及防虫,保证蔬菜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不仅可以用在有机种植上,还可以用在生态养殖中。在龙泉驿十陵镇苏英桃的鸡舍里,几万只鸡待在鸡棚里,鸡头齐刷刷地从围栏里探出来。鸡舍尽头的墙上,是几个巨大的塑料箱,里面装着饲料,一根传送带连接着塑料箱和饲料槽,每当喂食时,打开传送带,饲料便可以自动输送到饲料槽中。

你有成为“农夫”的机会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有机蔬菜,不少农场都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例如蔬菜采摘活动、亲手种植活动等。记者前往翔生有机生态农场时正好赶上草莓采摘节,在农场里,可以看到不少市民正在采摘草莓,这里的草莓无论从个头还是颜色来说,看上去都比城里卖的草莓要好很多。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采用了“百欧欢种植标准体系”,无化肥、农药和激素,采摘后即可入口,甘甜中略带“莓酸”口感。

文井源有机农场则会不定期邀请会员前来农场参观,对于那些想要自己在家种植有机蔬菜的会员,文井源也推出了家庭种植项目,通过花架、种植柜就能把菜地搬回家,厨房、客厅和阳台都可以,既可以看也可以吃,农场还负责每周上门更换菜的品种。在乐活村内,还有有机餐厅,在这里所有菜品都来自农场,清爽的蔬菜能够让吃惯大鱼大肉的油腻肠胃得到一次全新的享受。

闭门家中坐 有机门外来

既然家门口就可以吃到有机蔬菜,那么,在成都市内难道就没有能买到有机蔬菜的地方?当然有。现在在成都的一些大型超市都可以购买到成都周边有机生态农场出产的有机蔬菜。例如翔生有机农场的产品已进驻仁和春天等商超,文井源有机农场在成都市也开设了实体店。

生态农场的建设 篇6

埃德尔2010年斥资52.5万美元买下这幢原为猪肉加工厂厂房、后遭废弃的建筑。

一番改造后,楼内建成鱼塘,种植一些能靠塘水中氮等养分生长的绿叶菜,塘水得到净化。埃德尔把改造后的建筑命名为“农厂”。

农厂吸引来几名租户,包括3家从事“鱼菜共生农业”的小企业、一家手工酿酒商和一家发酵茶商。埃德尔用租金进一步改造“农厂”。

埃德尔希望他的“农厂”最终摆脱对外界供电的依赖,成为一个能自给自足,实现“零排放”的生态圈。他准备过些时候在楼里建一个面包房,用酿酒产生的废料做烤炉燃料,明年安装一台可用堆肥所产沼气做原料的发电设备,为农场照明和调温供电。伊利诺伊州政府拨款150万美元资助安装这种发电设备。

迪克森·德波米耶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健康教授,著有《垂直农场》一书。书中道,在楼房里建农场潜力巨大。

作物不容易遭受病虫害和杂草侵袭,大大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用量;农民不必担心干旱、霜冻、暴风雨等恶劣天气。

楼房农场一年四季都可收获,产量惊人。例如,楼房农场一英亩(约4047平方米)的草莓年产量可以比露天农场多30倍。

上一篇: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下一篇:教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