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发展

2024-08-19

农场发展(共9篇)

农场发展 篇1

平川区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我区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一、平川区家庭农场现状

截至6月,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家庭农场37家,经营产业覆盖粮油、蔬菜、畜禽养殖、水产、苗木等产业。家庭农场逐步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区

亩至

亩家庭农场家,占

%:

亩到亩家庭农场

家,占

%:

亩至

家庭农场

家,占

%:

以上家庭农场家,占

%

2019年,评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家。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引导,稳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我区坚持以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士地流转工作,健全区乡村级士地流转服务平台等,积极引导地向家庭农场的有序流转。

(二)规范管理,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完善家庭农运营制度,健财务制度,建立全面的农业生产记录,规范家庭农场运营机制。

(三)强化服务,提升家庭农场综合实力。

加强培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能力。

三、存在困难

(一)农业生产高成本、高风险,效益低。

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本逐年增加。

(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存在不确定因素。

一些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心存顾虑,导致一些农场流转来的土地不集中,有的租期短、变数大,农场主不敢投入,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制约了农场扩大经营规模。

(三)家庭农场融资难。

家庭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融资难,难以扩大生产,影响了农场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

(四)家庭农场设施薄弱。

多数家庭农场的道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修建费用较大,农场主因陋就简,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五)受人才制约较大。

家庭农场经营者多为种养殖大户型而来,文化素质偏低对农场的管理较粗,产品市场营销意识不强,产品没有向精深有效延伸。

四、意见建议

(一)加快土地适度流转规模。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上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推进承包上地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入才流转土地,逐步建立士地向规模、向“能人”集中的激励机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围绕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扶持,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

(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形成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联合体,构建完善的新型衣业经营体系,实现三大主体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技术指导,提升家庭农场生产平。

根据家庭农场类型,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家庭场主培训班,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培育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现代农业。

农场发展 篇2

1 泰州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泰州市2015年成立了家庭农场服务联盟, 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信息发布、农场推介、经验交流、产品展示等活动开展个性服务和创业指导, 建立了家庭农场发展指导员制度。截止2016年3月, 泰州市共有家庭农场4942家 (其中认定管理的家庭农场3561家) , 规模经营面积7.44万hm2。目前, 3561家家庭农场均进入省家庭农场运营监测系统, 并创建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8家, 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0多家。

2 泰州市小农场样本调查情况

因泰州家庭农场众多, 类型多样, 为方便调查了解泰州家庭农场的运行质态, 课题组选择了泰州某区的小农场作为调研对象。

截至目前, 该区现有规模经营小农场97家, 其中, 工商注册登记90家, 规模经营总面积2247hm2, 单个小农场最大面积113.93hm2, 最小面积8.47hm2。种植规模在13.3~20hm2的小农场56家, 20~33.3hm2的小农场22家, 33.3~66.7hm2的小农场16家, 66.7hm2以上的小农场2家。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小农场85家。小农场实际运营78家, 列入本报告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小农场68家。

2.1 经营体制

调查的小农场中, 由村组干部集资建设的小农场44家, 占比64.7%;由个人投资建设的小农场24家, 占比35.3%。个人投资建设的小农场中, 本地居民投资15家, 占比62.5%, 外地人承包9家, 占比37.5%。

2.2 租赁土地情况

租赁土地包括两种结算方式:以实物结算和以现金结算。以实物结算的, A街道按每公顷每年支付农户水稻4500kg、小麦2250kg结算;B街道按水稻4500kg、小麦3000kg结算 (收割后田头支付, 不进行晒、烘干等程序) ;C镇以水稻4500kg、小麦1500kg结算。以现金结算的, D镇为每公顷每年18000元 (其中镇财政支持每公顷9000元, 连续补助三年) ;E镇、F街道为每公顷每年1.5万元;G镇为每公顷每年1.35万元。全区小农场一般按每年两次结算。

2.3 投资情况

小农场主要投资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农机具购置, 主要购置机具包括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等, 投资资金在15万元到70万元不等。二是生产成本投资, 包括育插秧费用、种子、农药、化肥等, 每公顷投资在7500~12000元之间。

2.4 用工情况

各镇街人工工资存在差别, D镇80~100元/天, F街道、B街道50~60元/天, G、E、C等乡镇30~50元/天。管理较好的农场大田每公顷用工不超过18个。一般规模在13.33hm2左右的小农场, 日用工5~6人, 由农场主带领劳动, 工效较高, 用工成本就低。规模较大的农场, 或劳力相对紧张的地方, 日需用工15~20人, 农场主带领困难, 出工不出力, 用工成本明显上升, 有的小农场每公顷用工成本超过3000元。

2.5 农田长势

小农场长势明显好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20家, 约占29%;因第一年流转土地、时间紧张等造成生产滞后, 农田长势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39家, 约占57%;因管理困难、用工紧张、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苗情长势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约9家, 占13%。

3 小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场基础设施较弱, 规模效应难体现

约有三分之一的小农场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机械化的推广, 从而影响小农场规模效益的发挥。加之大型机械进田操作困难, 机耕路不健全, 粮食收割后的运输等也存在不少问题。G镇G村等极少数农场还存在排灌水系不配套, 连续多天打不到水、排不出水等现象。

3.2 劳动力紧缺导致用工存在困难

该区农户种田一般利用早、晚空闲时间, 多则一小时, 少则十多分钟。成立小农场后, 因农场的工时相对固定, 而农场富余劳力严重不足, 导致真正需要劳力时, 用工较为紧张。另外, 用工工资高、出工不出力、劳动力年老体弱等成为多数农场普遍面临的难题。一般规模在13.33hm2左右的小农场, 通过组织亲戚朋友、邻居等帮忙, 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但对于规模较大的农场而言, 用工问题就更为突出。

3.3 粮食保存、烘干问题急需解决

每个小农场年生产水稻一般都在100t以上, 生产小麦在80t以上, 粮食烘晒问题成头等大事。特别是小麦收割, 由于时间紧, 且长江流域正处雨季, 雨水多, 规模化的农场由于库房、仓库用地得不到及时解决, 缺少晒烘场所, 仓储用房往往因烘晒不及时, 导致丰产不丰收, 加大了农业生产风险。

3.4 家庭农场发展资金筹措比较困难

根据调研分析, 一般农场需投资租金、物化、用工等成本每公顷1.95万元, 规模较大的农场需资金60万元左右, 加上购置农机具等也需要资金, 而现在的家庭农场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在资金筹措时由于注册资金、抵押担保等的闲置, 在银行贷款等方面往往缺乏足够的优惠扶持政策, 要筹措足够的发展资金一般都比较困难。

3.5 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部分农场建设准备不充分, 在考核和行政推动的压力下草草上马。一些农场由村组干部出资经营, 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机插时一般需要先给农户机插, 农户全部完成后, 才能给小农场作业;防病治虫时也是先给农户防治, 结束后, 才能组织到劳动力给小农场服务。加之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不足, 管理粗放, 农田长势一般也较差。

4 小农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政府需要尽快出台扶持政策

政府需尽快出台完善关于小农场建设的各类扶持政策。一是对小农场建设主体进行奖励扶持, 帮助其解决部分开办费用。二是对小农场投资主体提供信贷优惠政策。对小农场主贷款用于生产设施设备投入的, 银行在抵押担保、贷款手续、银行利息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对小农场辅助设施用地上给予优先照顾。四是向上争取各类财政支农项目, 尽量向小农场倾斜, 逐步提高小农场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和机械化应用程度,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4.2 家庭农场要走规范发展之路

相关部门要总结小农场的发展情况, 根据运转质态, 科学合理的对已建小农场进行整改、拆分、重组等, 促进小农场健康成长。一是要尽快健全小农场的财务管理制度。各个农场应建立管理台账, 明确人员做好会计核算, 编制相关报表;不具备专业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 可委托乡 (镇、街道) 经管站或村会计服务站代为记账核算;二是严格督察考核。对一些主体不明、运行不规范的小农场进行合理整改。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时, 要进一步组织对小农场进行严格考核, 确保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对规模较大而经营能力不足的小农场, 通过协商、协调等方式, 帮助其拆分、合并、重组等, 防止小农场经营失败带来后遗症;四是加强小农场的培训、交流、学习, 通过相互学习、借鉴经验, 共同探讨发展难题, 化解各类困难。

4.3 政府需引导发展社会化服务

推广小农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 而规模效益的发挥需依靠社会化服务。一是农机具的社会化服务。如果小农场自购机插、收割、病虫防治等机械, 自行组织相关作业, 就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如果组建各类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组织, 每个合作组织为几个小农场服务, 将会实现双赢。二是病虫害统防统治、施肥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组织可以节省药肥, 节省人工, 专业组织熟练的操作还可以提高病虫防治和施肥效果。三是粮食仓储加工的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的仓储加工企业可以解决小农场当前粮食丰产不丰收的难题, 加大仓储环节的投入, 可以在提高技术、节省成本、提高粮食品质等方面产生更大效益。

4.4 品牌建设是提高家庭农场收益的根本途径

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同时, 要考虑农产品的品牌化, 通过好的品牌才能真正提高效益, 保障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说, 小农场更容易通过注册商标, 申报无公害、绿色产品, 扩大市场宣传等, 从而有利于推动小农场良性发展。

4.5“互联网+农业”是家庭农场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家庭农场可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及相关控制设备, 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并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 或者和社会相关部门机构搭建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 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 实现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家庭农场只有积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主动运用“互联网+农业”的思维, 对农场的种植、养殖、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创新, 加强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远程指导农业生产,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提高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

摘要:近年来,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动, 家庭农场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经营组织形式。然而, 随着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诸如基础设施弱、资金缺口大、劳动力紧缺、规模效应不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因此,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出台、细化相关扶持政策以及具体扶持举措, 对促进家庭农场规范经营、提高效益、提升质态、促进农民增收及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何多奇.19世纪美国西部家庭农场制度与传统农业转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26-30.

[2]李尚红.从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看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6 (7) :84-86.

[3]农业部农垦培训考察团.加拿大现代家庭农场运行机制培训考察报告[J].中国农垦经济, 2004 (4) :38-44.

[4]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 (5) :87-91.

[5]黄桂弟.发展家庭农场建设现代农业——来自松江家庭农场的思考和启示[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 (8) :43-44.

农场求发展 协会筑桥梁 篇3

会上宣读了民政局关于批准专业农场协会成立的批文,宣读并审议通过了《汪清县专业农场协会章程》,选举并产生了14名专业农场理事、7名常务理事,由常务理事会选出了协会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并聘请李树顺副县长为专业农场协会名誉会长。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州首家专业农場协会正式成立。

参会的专业农场负责人对专业农场协会的成立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汪清县罗子沟镇西河专业农场负责人朴日洪说:“协会是个组织交流经验的好平台,以往很想到别的农场进行参观学习,但苦于没有机会,协会成立以后,组织交流活动,这对我学习先进经验,更好地经营农场有很大帮助。”

专业农场协会会长、汪清县创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农场负责人邹忠刚表示:“作为会长,将尽快使协会发挥有效职能,使协会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使协会成为架设在政府和专业农场间的桥梁,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总结专业农场发展经验,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把汪清的专业农场打造成汪清农业领域最大的项目,使专业农场成为汪清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汪清县县专业农场从2009年至今,共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了38家,全县专业农场投资总额6231万元,共经营土地3706.6公顷,流转土地面积3202公顷,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需要建立一个民间社团组织对专业农场进行整合、管理,增强专业农场凝聚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汪清县专业农场协会应运而生。

汪清县专业农场协会的成立是汪清县专业农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汪清县专业农场组织化程度加深,规模进一步扩大,管理和监督机制更加科学和民主。

全县九个乡镇主管专业农场建设的镇长,县财政局、民政局、特产局、水利局、工商局、农业局、农机局、气象局、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合作银行、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农场协会的会员单位——全县38家专业农场的负责人全部到会。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篇4

按照有关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根据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以及工商等部门的统计,我县现有家庭农(林)场13941个,其中种植业13922个,种养结合2个,畜牧养殖场16个,水产养殖场1个。全县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71541人,其中家庭成员41970人,常年雇工29571人。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有20家,除了个别家庭林场因列入工程造林享受过国家政策补助外,其他均未享受过专项政策扶持补助。

现阶段我县家庭农场呈现以下特点:

1、主要以家庭林场为主。我县林业资源丰富,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家庭林场发展迅速,家庭农场呈现以家庭林场为主的特点,家庭林场比例占到总数98%。

2、发展不规范。根据摸底调查,我县家庭农(林)场数量达13941个,但由于家庭农场属新生事物,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和办法,除了34个家庭林场拟注册,其余所有家庭农场尚无工商注册意识,而且大部分家庭农(林)场账务核算不规范,未进行详细的财务收支记录,只算大帐,不记小账,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3、家庭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全县家庭农(林)场经营总面积约52万亩,但以小型家庭农(林)场规模为主。其中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下的8773个,占了总数的63%,50—100亩的5042个,100亩—500亩的91个,500—1000亩的19个,1000亩以上的16个,规模化经营趋势不明显。

4、农场用地来源于土地流转。家庭农(林)场的土地来源主要是承包或租赁镇村组集体林地或私人林地以及荒山荒地造林,承包期限为10至50年不等。

5、从业人员具备一定技术经验。农场业主都是村里懂技术、善管理的能人,个别为村组干部或长期从事木材经营的老板。个别农场业主办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农场主均有一定资金实力,经验丰富,比较熟悉农业政策,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和市场前景。

二、当前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1、产品效益较低。农(林)场总体效益较低,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有13907个,10—50万元的有27个,50万元以上的仅有7个。我县家庭林场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原木、原竹或部分加工半成品,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无特色无品牌,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2、经营管理水平待提高。目前,我县家庭农(林)场主大多是农村的种田能手、村组干部等,他们尽管在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经营管理水平,但就多数家庭农场经营者而言,他们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农场的经营管理大多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3、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我县属于典型山区县,土地细碎化情况较为严重,加上农民的惜地意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家庭农场实现规模经营的最大难题是不能流转到大面积连片的耕地,造成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较低,土地生产效率较低。

4、融资难,投入能力不足。家庭农(林)场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型生产,资金积累少,加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家庭农场大多缺乏贷款抵押,融资难;现有政策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进而制约了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明确主体资格,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在尽快明确家庭农(林)场的概念、内涵、注册登记等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逐步把家庭农场扶持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二是各地在制定家庭农(林)场认定标准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行业的性质,进行不同标准界定,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三是规范管理。在明确认定、注册制度后,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进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确定专门机构及专(兼)职人员负责家庭农(林)场的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家庭农(林)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积极主动发展这一新生事物。

2、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户拥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求;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

3、推进技术普及,提升科技水平。一是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二是加强土地整理力度,打造集中连片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三是研发方便于山地间运输、价格低、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易、便于田间作业等特点的小型或微型农机产品,普及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坚持企业引领,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家庭农(林)场”等产业组织模式,创建市场中介组织,探索建设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独立经营、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实现家庭农(林)场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家庭农(林)场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

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篇5

发展家庭农场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提出的重要命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一个急迫的任务。发展以适度规模为特征的家庭农场,既坚持了我国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制度,又能够提高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及功能定位

(一)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从其概念来看,家庭农场大致有四个主要特征:

一是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我国家庭农场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这决定了我国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尽管劳动生产率会继续提高,但土地产出率将出现下降。因此适度规模经营将是我国家庭农场区别于发达国家大农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是长期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且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家庭农场与传统小规模农户最本质区别。家庭农场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能够实现农户的充分就业,为其提供不低于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收入,使其能够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

三是家庭农场集约化、商品化水平相对较高。这是家庭农场的目标性特征。家庭农场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其对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有较高的积极性,资源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将明显提升,土地产出率提高,商品化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

四是主要利用农户自身的劳动力。家庭农场没有长期雇工或者长期雇工数量少于家庭劳动力数量,在农忙季节可以有少量的季节性雇工。如果农场规模过大,雇佣大量工人,就会出现劳动监督问题,丧失了家庭经营的优势。

(二)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1.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主体,与大量的兼业农户共同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力量。未来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主体。但同时,相当比例的中老年农民仍然将从事农业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未来家庭农场和兼业农户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力量。2.家庭农场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保障重点农产品供给的主要力量。尽管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也是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农民合作社更多是为农户和家庭农场提供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更多从事农产品的产后流通和加工,与家庭农场的职能有明显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农场的发展对于保障我国农产品商品化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路及政策取向

(一)加快土地确权,促进土地流转。应明晰农民土地权益,通过土地确权颁证稳定农民土地预期。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定比例的耕地用于建设生产性设施,如粮食仓库、烘干机房等。

(二)支持家庭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后储藏烘干设施和农机具设备购置。国家应出台专门政策、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家庭农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后储藏烘干设施设备和农机具购置。

(三)完善信贷支持政策。和传统小规模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流动资金投入明显增大,资金借贷需求增多。国家应出台针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政策,通过提高小额信贷的上限或者建立农业信贷担保等方式,为农户提供10~100万元的信贷资金,缓解家庭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困境。

(四)健全农业保险政策。和传统农户收入来源多元化相比,家庭农场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其对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敏感。这就要求政府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品种范围,特别是粮食品种应逐步实现全覆盖,提高保障水平,为家庭农场构建风险保障机制。

(五)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大对新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专业性强、效率高的专业服务公司,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六)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国家应建立针对专业化大户和家庭农场的人才培训计划,对有意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系统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七)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家庭农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适宜的规模,都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行政认定的。但从政策支持的角度看,优先扶持从事粮食生产,能够经营规模适度、土地产出率相对较高的家庭农场,符合满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宏观目标。因此,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主要作物和劳均耕地规模,制定一个示范家庭农场的标准,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推动示范家庭农场的发展,示范带动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

巴彦农场农机现状及发展规划 篇6

农业现代化是农场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机标准化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依托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基地创建单位。借助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两个国家级项目,完善农机提档升级。为巴彦农场“十二五”时期,率先实现粮食总产翻一番(到2015年实现事业区播种面积21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5亿斤,平均单产实现1000斤)提供保障。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发展、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做表率。

一、基本原则

一、加快农机更新速度,农机装备提档升级,提高标准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现“六统一分”模拟股份制经营模式,员工从土地中分离出来,搞二、三产业,使职工增收,生活更加富裕。

三、做好跨区作业,辐射周边乡镇,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二、主要目标

加快农场农机更新换代的步伐,将技术性能差、油耗高、马力小、修理成本大的机车进行淘汰。利用2014-2015两年的时间逐步淘汰小四轮,更新、引进性能好、马力大的新型机械,包括动力机械、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种子加工机械、牧业机械等七类机械,到“十二五”时期末,农场机械总动力达到4万千瓦,缩小与黑龙江垦区差距,争取达到九三分局水平。

三、主要任务

1、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础,以落实责任制为措施,以集中管理为重点,将九队农机场改扩建一个高标准的农机服务中心,计划占地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20平方米,其中驾校办公楼一处400平方米,修理养护车间一处200平方米,拖拉机库12门三栋2000平方米,收获机库12门一栋 720平方米,播种机库12门两栋1200平方米,该区标志性建筑及花坛100平方米,农机具停放平台5000平方米,农机具临时临时停放场一处5000平方米,建围栏500延长米。原有办公楼、农机具停放平台、三栋库,需扩建库房三栋、修理间等,预计总投资500万元。竣工后全库可容纳农场进口机械,拖拉机24台、收获机12台、喷药机4台,农具200台件。

农机服务中心是集农机管理、驾校培训、维修保养、学习交流、机型展示、宣传窗口、观光旅游、企业形象、垦区特色功能于一体。能起到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教育基地的作用;能起到国有农场大机群统一停放规范管理的示范作用;起到展示垦区、农场经济实力的作用;起到企业发展、凝聚人心、共铸辉煌的作用;起到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作用。农机服务中心建成,能充分体现呼伦贝尔农垦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和规范管理;体现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机装备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农机标准化管理的提档升级,为农业增收、企业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巴彦农场计划采取政策导向、典型带动,资金(贷款)扶持、购机带地、融资等方式,鼓励职工农机更新。大型机械: 385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预计190万元,配臵30000亩代耕,预计年收入75万元,扣除主油、副油、维修、人员工资等年纯收入可达41万元,五年可收回成本。迪尔9670收获机预计215万元,年收获18000亩地,预计毛收入78万元,扣除主油、副油、维修、人员工资等年纯收入可达40万元,五年可收回成本。中型机械:迪尔8270、7930、2204拖拉机,一台中型农机具预计投资150万元,配臵10000万亩代耕,预计年收入115万元,扣除主油、副油、维修、人员工资等72万元,年纯收入可达43万元,四年可收回成本。高地隙喷药机140万元,配臵40000亩地代耕,年纯收入可达35万元,四年也可收回成本。另外现有中小型拖拉机作补充,实行农机“六统一”管理模式。

3、巴彦农场现有大型先进农机设备196台套,其中:德国格兰免耕播种机12台、美国迪尔4730自走喷药机3台、200马力以上胶轮拖拉机13台、卫星导航及辅助自动驾驶系统11台、国产100-200马力胶轮拖拉机27台、配套农机具120台套,迪尔S660收获机10台。计划到2015年底,巴彦农场计划更新农机具258台套,总投资6500万元,大型农机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九队农机中心,集农机监测、标准化停放、维修、驾驶员培训于一体。拥有进口迪尔8270或7930拖拉机20台及配套农机具,进口迪尔9330拖拉机3台,迪尔9670收获机16台,高地隙自走式4730喷药机4台,进口机具基本覆盖巴彦农场,基本实现耕地规范化、农机标准化、农情数具化、管理信息化、跨入农业现代化。

农机服务中心建立预计总投资6500万元,其中:购买农机预计投资6000万元、农机服务中心(九队)基本建设投资500万元。需要贷款预计计3250万元;职工自筹50%,计3250万元。

四、借助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1、完善精准作业智能装备物联网系统

①完善20套拖拉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补充建设2套大马力拖拉机。实现卫星导航和自动驾驶,用于大田精准生产起垄、施肥、播种等项目昼夜作业,提高作业精度和效率,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作业田间直线度误差千米小于2.5厘米。

②完善10套精准控制精量点播机,示范应用于玉米精量播种和施肥作业中。格兰新型精密播种机能达到精确播种,播后苗均苗匀,可以一次完成播种施肥和镇压,每台播种机每小时可作业3公顷,播后出苗一致长势一致,易于田间管理,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播种机配套的车载计算机终端可以精确记录播种量等信息,同步上传至服务器中。通过服务器中的播种信息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数字化管理。③配臵3套变量施肥机,用于玉米田间精准施肥。基于科学方法如养分平衡施肥法、目标产量施肥法等,确定对玉米的变量投入,按需投入。实施按需变量施肥,可以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④配臵2套精准喷药及割顶机,用于玉米田间精准生产管理。一般在每年9月10日左右就可进行玉米去顶作业,去顶后的玉米果穗在阳光的直接照射和风干的作用下,快速脱水、早熟,一般在去顶后10天左右,就能使玉米籽粒含水量降低3%-5%,促使玉米早熟,提高玉米品质。玉米顶部的茎秆去除后,为后期玉米的收获减轻负荷,降低收获成本,达到增效的目的。

⑤配臵3套具有产量监测系统的收割设备,用于玉米精准收获作业。该设备配套产量监测系统,系统包括流量传感器、水分传感器、地速传感器和升运器转速传感器等。在收割作业的同时可以获得基于地块的产量分布数据,为玉米变量施肥处方生成提供数据源,提高玉米精准生产过程肥料利用率,达到节肥增产的目的。

2、完善农机精准作业监控与计量服务物联网系统 结合内蒙古垦区巴彦农场玉米生产中农机装备情况,构建1套农机精准作业监控与计量服务物联网系统,包含50台车载终端,对农机田间作业位臵、速度、作业面积、视频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上报。开发农机精准作业监控软件,面向巴彦农场农机驾驶员发布服务信息,实现农场农机作业远程监控调度、作业面积实时计量、终端管理、信息交互、作业统计与信息发布等主要功能,有效减少作业成本,提高农场农田机械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发展家庭农场的现实意义 篇7

关键词:家庭农场,创新经营,可持续发展

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 “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不同于现代农业示范园、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体,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在土地掌握在谁手中, 简单说, 农民合作社还是农民在自己土地上种植, 只是“抱团闯市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同样是农民在自己土地上种植, 由公司收购产品。种粮大户种植品种也很单一。而“家庭农场”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都是由场主决定。家庭农场与种养大户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是经工商登记的法人, 而后者是自然人。只有获得认定, 有了一个明确身份, 才能成为被扶持对象。

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有效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 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 我们看到了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 一条充满着阳光和希望的新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保证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 避免了农地“非农化”倾向, 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家庭农场,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 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 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 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 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1 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 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 通过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 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 正好顺应了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变革。

2 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集约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集约经营的目的, 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 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目前发达国家2个职业农民可以养活100个国民, 而我国60个农民才能养活100个国民。因为我们的农业生产比较低效, 土地利用率不高, 生产方式又比较传统, 无法达到规模化生产。所以必须走集约经营的道路, 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 能较好的维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发展家庭农场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

有一定规模, 并且登记注册商标的家庭农场, 会比较重视自己的品牌, 操作也更规范, 由于农产品可以追溯到根源, 他们会更注重食品的安全。家庭农场是法人, 不是个体, 它要生存和发展, 就需要保证产品品质, 从注册开始就形成了约束力;

4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

家庭农场有效载体, 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科教兴农, 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手段。作为规模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 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广和使用, 成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力军。

5 结语

“家庭农场”模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农业的潜力。“家庭农场”的经营特性明显, “家庭农场主”必须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加强管理、追逐利润, 必须要适应市场、开拓市场, 由于“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因而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鼓励扶持下, “家庭农场”必将成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孝斌.松江960户家庭农场全面丰收[N].东方城乡报, 2010.

[2]冯昕.虎林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6.

[3]郝林生.家庭农场问题[J].世界农业, 1980 (10) .

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篇8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在对当地家庭农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该地区家庭农场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总结该地区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希望能对我国其他地区家庭农场发展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

一、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大垛镇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家庭农场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为了进行研究,笔者在2015年对大垛镇家庭农场的经营户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共计发放问卷50份并且全部回收,之后对调研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截止至2015年年底,大垛镇共有家庭农场50户,数量上基本达到兴化市各乡镇家庭农场数量的平均水平。现有的已注册登记的50户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时间均在2013年、2014年、2015年这三年。

从经营规模来看,当地家庭农场普遍规模较小,除面积最大的旭友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之外,所有农场经营面积均小于400亩;面积最小的华建、德权生猪养殖场,面积仅为4.5亩。

现有的农场经营者年龄均集中在40-60岁之间且受教育水平偏低,该地区农场主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为35人,占总人数70%,高中文化程度农场主人数为13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场经营者共有2人,没有农场经营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2015年全镇50户家庭农场共实现销售收入3985万元,这50户农场平均销售收入近80万元,总利润为825万元,大部分家庭农场净利润额位于10-30万区间,平均每户家庭农场利润为16.5万元,当年该镇农民人均收入为18949元。2015年全年没有家庭农场亏损。大部分农场经营者与农产品经纪人联系紧密,他们对市场信息有着较为灵敏的嗅觉,生产的质量过硬,产品的市场份额较高。但这50户家庭农场均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产品也均未获得过“三品一标”的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现有的50户家庭农场产品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二、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金融保险平台

农业是一项回报率较低的产业,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大垛镇现有的50户家庭农场中有42%的家庭农场投入资金来源全部为自有资金,在存在借贷的家庭农场承包经营者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民间借贷,银行贷款只占22%,且贷款渠道均只有当地的农村商业银行。由此不难看出,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由于抵押物品的缺乏,金融机构在贷款的发放上更倾向于非农产业,这些制约了家庭农场发展资金的投入,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存在着“靠天吃饭”的特殊性,商业保险不愿意涉足农业保险领域,所以政策性农业保险显得尤其重要。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垛镇现有的家庭农场参保比例很低,绝大多数农场经营者还未能意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二)农场经营者经营管理能力较低

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导致农场经营者们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产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均有所欠缺,没有农场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也没有农场的产品获得过“三品一标”认证。在面对市场化风险的时候,农场经营者们往往存在着滞后性与盲目性,不能很快的应对风险,在进行投资经营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与时俱进;绝大多数农场经营者们还是局限为农业思维,关注重心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对于财务、运营、物流等方面关注很少,农场经营者们较弱的经营管理能力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柱。大垛镇目前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除缺乏农产品晒场、仓储场地、烘干设备等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机械的提供等方面也相对欠缺,50户家庭农场中拥有农机数量在10台以上的仅有6家,能够为其他农户提供全程农机服务的只有3家。大垛镇家庭农场也缺乏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依托,在与市场进行交易活动时,没有具有优势的交易地位。

(四)现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大垛镇尚未出台明确的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对于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融资保险等方面没有具体的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没有具体的激励措施鼓励家庭农场之间的联合协作,这些都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大垛镇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拓宽补贴的种类,加大补贴力度,进而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一)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大垛镇目前农业农村融资难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来扩大农村农业融资渠道、深化农村的金融改革。当地政府可以大力培育企业法人、自然人等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鼓励农场经营者们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从而规范民间借贷活动,针对农业农村融资过程中存在的缺乏抵押物所以贷款担保、抵押难的问题,可以设立担保基金或者担保机构,建设政府、农户、银行的三方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平台使得这三方信息共享,支持农机发票与仓储单等财产权利凭证作为短期低息惠农贷款的质押物。

(二)完善农业运行保险机制

由于农业存在着“靠天吃饭”的特殊性,商业保险不愿意涉足农业保险领域,所以政策性农业保险显得尤其重要。当地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让农场经营者们认识到参与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使得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形成一种进行农业保险的自觉行为;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将强制性保险与诱导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重要的农作物和大宗农产品可以采取强制保险的方式,将农业保险与相关的支农惠农政策相结合,运用经济手段对农场经营者投保进行诱导,使得农场经营者可以在投保与获得经济利益之间进行自由选择。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大垛镇当地政府应该严格落实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市相关政策,积极支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在资金管理方面,地方财政可以每年统筹安排一定的资金来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支持农场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还可以依据家庭农场不同的经营面积与经营类别划分不同的扶持标准,对于经营产品获得“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在资金补贴方面,可以增加在技术推广方面与关键的农业生产环节的资金补贴,以此可以提高家庭农场的生产积极性;除此之外,对于国家、省、市的专项补贴,一定要优先安排,及时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补贴等。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于新形势下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 篇9

近几年,家庭农场经营快速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透过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我们看到了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一条充满着阳光和希望的新路径。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家庭农场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保证我国的农业的健康发展。

一、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经营是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模式,它既不同于集体统一经营,也不同于一般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单家独户经营,其特点主要有:

一是经营主体多元化。当前进行家庭农场经营的主要有四种人:即务工经商致富的能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农村种田致富能人。这些有先进管理理念的致富能人加盟农场经营,给新形势下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直接导致投资的多元化,从而有效拓宽了农业投入渠道。

二是生产专业化。家庭农场经济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为目的,着力做好“专”的文章,依靠农产品质量和特色抢占市场,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了传统农户的自给性、兼业性特征。

三是运作模式多样化。实行农场经营的单位或个人,在具体的经营方式上各有不同,主要有租赁经营、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转让经营等。就目前情况来说,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了家庭独资、合伙制、股份合作及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制度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是经营方式集约化。农场经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但突破了家庭经营的局限,实现了土地、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约经营。农场经营者十分注重科技投入,聘请科技人才,更新技术装备,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经营,使农庄的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五是经营管理企业化。大部分家庭农场经济引入农业,以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1

大多数家庭农场采用企业管理方法组织生产经营。特别是近两年出现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农庄,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生产经营,把农业家庭经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代表了家庭农场经营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一)可优化配置整合农村资源。

首先,家庭农场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大量的荒山、荒地、荒水、荒滩及效益低下的老基地等闲置资产得以重现生机,农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其次,家庭农场经营通过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增加资本投入、提高经营者素质、改进生产设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最后,家庭农场经营吸纳和造就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人才密集型农业。

(二)可发挥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

家庭农场经营者大多具有信息、技术、资本、管理方面的优势,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能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通过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家庭农场经营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一般农户在结构调整中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

(三)增加市场竞争力。

家庭农场经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界定了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关系,产权明晰,利益直接,责任分明,从而激发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使承包经营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经营者通过引进和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改善家庭经营的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

家庭农场经营的兴起本身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的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而且也为直接参与农庄经营的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分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新形势下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家庭农场作为农村经济新的组织形式,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暴露除一些

问题,亟待研究。

(一)不利的客观环境影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经营是在夹缝中成长的。第一,没有相关的法律,也没有相关的扶持和保护政策,经营者的利益难以充分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营者对深度开发的投入与发展。第二,一般家庭农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条件差,这影响了农场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三,家庭农场地处农村,而农民自身的素质相对较低,对农场的正常经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第四,在市场信息、科技服务、融资、管理等服务方面对家庭农场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生产经营规模过小。欧洲和美国农场的作业面积一般是几十公顷到几千公顷,劳动生产率高,农产品质量高、价格低,极具竞争力。而我国的家庭农场作业面积一般只有几公顷,家庭农场劳动生产率极低,农产品产值不高,品质差,农产品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制约了其发展。

(三)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仍处在低层次。第一,缺乏长期规划,发展后劲不足。有些项目虽然在短时间内初见成效,但由于没有中、长期发展项目,形不成产业支柱,发展后劲不足,扩张困难,资本的回报率极低。第二,农场经营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还很薄弱。第三,经营决策大多以家长式为主。

(四)资金缺乏与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家庭农场经营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国家队家庭农场投资在借贷方面没有优惠政策,单靠农场自身投资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现阶段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农民不愿也不敢轻易放弃土地使用权,大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的“保命田”,因而宁可粗放经营,甚至其更荒芜,也不愿轻易放弃土地,特别是近两年粮食价格上调,部分农民回流,农地流转将更加困难。

三、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行家庭农场经营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及农业特点,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好方法,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那只是不成熟的表现,应该采取措施支持其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各地已经取得的经验,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要破除思想障碍,转变观念。

一定要转变传统的小农经营的思维,鼓励农民、城镇人员以及私营工商业者兴办家庭农场,走规模化现代化农业之路。一定要破除“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家庭农场代

表了我国农户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在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下通过土地的流动使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是对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二)制定扶持政策。

从目前情况看,家庭农场经营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制定有利于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各项政策,变家庭农场经营的自发发展为政府扶持下的自觉发展。首先,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离田的疑虑;其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农场等同于企业对待,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政策倾斜,拓宽农场经济的融资渠道;再次,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制度上的城乡差别,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最后,政府要依法保护农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家庭农场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确立法人地位,使其能更有效地自我保护,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家庭农场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生产发展环境。

(三)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农庄承租面积大、时限长、地租低等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面积过大、时间过长,将会给农村稳定造成后患,而租金过低将导致集体资产流失。因此应加强管理和引导。第一,要提倡和允许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偿转让。第二,要依法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标准化合约,严格合同管理,维护双方权益。第三,对“四荒”资源使用权的招租要实行招、投标,必要时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同意,增强透明度,以防止暗箱操作,损害集体利益。

(四)建立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上一篇:有时有时造句下一篇:什么是造价员,造价员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