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家庭农场势在必行

2024-07-18

发展家庭农场势在必行(精选10篇)

发展家庭农场势在必行 篇1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 以农户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主体形式看, 家庭农场一般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般经营规模较大, 产业覆盖面宽, 使用土地面积多, 实行企业化管理、机械化作业。从经营范围看, 家庭农场不仅从事传统的粮食种植, 还扩展到蔬菜种植、苗木花卉培育、特种养殖等领域。从经营方式看, 有的家庭农场与涉农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 有的拥有商标专用权, 人均收入水平远超过普通农户。

一、发展家庭农场是未来中国发展的趋势

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 有了实行家庭农场的基础和条件, 因为过去我国土地是不允许流转的, 现在土地可以流转了。同时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市场经营方式。

1. 规范土地流转为发展家庭农场创造了先决条件

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 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秉着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 保证流转土地农民的双方利益, 在土地流转机制上保证了家庭农场依法获得土地经营的许可条件。

2. 农业经营主体减少, 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物质条件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二、三产业日益发展壮大, 大量的农民都转移到了非农就业的岗位上。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者转移到第三产业中, 这就使田地流转出来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成为可能。

3. 社会服务水平提升, 为推进家庭农场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一户农民如经营100亩到150亩的家庭农场, 光靠自己种植那是肯定忙不过来的, 而且常年聘人的话成本又太高, 结果必定搞不下去。随着机械化的水平提升, 使育苗、插秧、收割等农业新技术、新农艺得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水稻机插秧、机直播、机收割等新农艺得到大力推广。乡镇农业推广技术服务中心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配送农药和化肥、统一科技入户, 啥时播种啥时施肥, 技术员上门指导, 家庭农场户只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即可获得较高的收获。

4. 政府扶持政策出台, 为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政府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家庭农场发展。一是对土地流转的农户, 每亩地进行相应的补贴。二是对家庭农场实行财政补贴, 这样使土地流转户和家庭农场户都得到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户还可以通过第二、三产业获得报酬, 或通过给家庭农场主打工增加收入。

二、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以推行家庭农场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的专业化,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增加农民土地经营收入,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等方面。

1. 粮食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家庭农场的发展, 不仅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不变, 而且农民的经营规模扩大了, 克服了长久以来传统农业经营低、小、散的问题, 能更好的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良种、良法、农机作业等高科技和标准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能力, 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速度加快了。从而进一步推进了粮食生产专业化的进程, 粮食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2. 农民经营收入显著提高

组建家庭农场后, 农民千方百计管好用好, 加上各类补贴, 及国内价格上涨因素,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 单位面积产出率也会提高, 加上规模效应, 家庭农场经营收入得到了大幅增加, 而且土地流转后, 大量农民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 他们摆脱务农后, 可以专心致志地就业于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同时还可以得到土地承包者的土地承包金, 不但比外出打工收入高, 而且只要掌握技术要领, 管理得当, 收入就会显著提高。

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产品安全

家庭农场有了一定的规模, 并进行了工商登记, 导致经营者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效应和农产品安全, 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减少。从而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而且农产品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有效保障。

4. 改善农业生产活力

家庭农场的发展逐步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 减少了弃耕和休耕现象, 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和经营效率, 同时家庭农场拥有生产经营自主决策权, 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变其经营方针或经营内容, 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活力。

总之, 立足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及农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国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努力提高家庭农场服务经济发展的效能, 势在必行。

发展家庭农场势在必行 篇2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xx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式牲猪、牛、羊,家禽养殖基地86个,其中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12.9万只,创农业经济收入3.46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具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xx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xx年的6.82亿元、20xx年的8.46亿元、20xx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近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延寿等乡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26.5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1、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

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

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

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平台;

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

2、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

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政府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平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

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平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xx—20xx)》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

郑州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篇3

截至2014年6月底,全市经过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共有77家,其中新郑市注册登记的数量最多,有22家;其余依次为登封市20家,中牟县13家,荥阳市10家,新密市4家,上街区、郑东新区、惠济区各2家,金水区、二七区各1家。

一、郑州市家庭农场发展的特点

1.发展种植业的面积占比例较大。郑州市家庭农场从事种植业的有188家,面积1533.3万平方米。虽然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占总数量的40.3%,但是种植面积占了家庭农场总面积的79.3%。

2.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偏低。郑州市家庭农场全年总收入达到4065万元。收入10万元以下的家庭农场286家,占家庭农场总数量的55.9%,10~50万元的有147家,占总数量的37.1%,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仅有38家,占总数量的6.9%。

3.家庭农场主年龄结构合理但受教育程度不高。以荥阳市为例,其家庭农场主年龄大多集中在40~60岁,40岁以下和60岁以上不多;农场主学历初中的占70%左右,高中的占30%左右;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85%。

二、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在积极探索,但是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全市家庭农场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工商注册登记数量少;融资难、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农场主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等。

三、发展郑州市家庭农场的建议

1.制定标准,出台意见。根据郑州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应尽快出台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制定符合郑州市示范家庭农场发展的认定标准。

2.加大扶持,提高水平。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财政应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能力建设;税务部门应对已注册的家庭农场享受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示范家庭农场评选并予表彰。

3.强化服务,提供保障。优化金融服务,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经验管理水平。

广西家庭农场发展初探 篇4

1 家庭农场的数量

截至2014年底, 广西共有家庭农场2149家, 最早出现的家庭农场位于北海合浦市, 于2009年4月30日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可见, 广西的家庭农场的萌芽较早, 经过了6年多的发展, 由最初的4家家庭农场, 发展到了2014年底的2149家 (见表1) 。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从表1可以看出, 在2013年之前, 广西家庭农场仅有30家;2013年至今广西家庭农场数量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2013年广西家庭农场数量增加了1096家, 2014年增加了1023家。究其原因, 首先是受到了政策的强烈刺激, 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屡次提到发展家庭农场, 尤其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三次提及发展家庭农场, 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是广西地方政府对发展家庭农场的支持, 包括广西自治区工商局针对家庭农场登记注册的“三放宽”政策、广西农业厅专门设置家庭农场的扶持项目、各地区政府对认定的家庭农场优先安排国家各类支农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 优先安排承担农业项目等。其次广西家庭农场发展有较好基础, 2013年以前广西各地市已培养大量的种养大户, 但发展起来的种养大户由于没有市场主体资格, 无法获得财政和银行贷款的支持, 借着国家和地方政策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这些种养大户纷纷转型成为家庭农场。

2 家庭农场的产业类别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由表2可知, 截至2014年底, 广西有种植型家庭农场995家, 占比46.30%;养殖型家庭农场709家, 占比32.99%;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有445家, 占比20.71%。在种植型家庭农场中, 从事粮食种植的有358家, 占养殖型家庭农场总数的35.98%;养殖型家庭农场中, 有428家家庭农场从事畜牧业养殖, 占比60.37%, 281家从事渔业养殖, 占比39.63%。

3 家庭农场的规模

从广西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规模来看, 截至2014年底广西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面积为13272.5hm2, 其中耕地面积为9735.3hm2, 草地面积217.27hm2, 水面668hm2, 其他2651.93hm2, 平均每户家庭农场拥有6.16hm2。由于不同经营项目的家庭农场对土地的需求不同, 仅从土地面积考察家庭农场的规模是不全面的, 因此本文从年销售农产品收入角度来考察广西家庭农场的规模 (见表3) 。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本文将年销售农产品总值在10万元以下的家庭农场定义为小型家庭农场, 10~50万元的家庭农场定义为中型家庭农场, 50~100万元的家庭农场定义为大型家庭农场, 10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定义为特大型家庭农场。由表3可知, 广西目前家庭农场以中小型家庭农场为主, 而大型家庭农场的数量较少。并且, 从数据上看广西各地市农场发展的规模和数量并不成正比 (见图1) 。

由图1可知, 贵港市家庭农场的数量虽然遥遥领先, 但是家庭农场的销售农产品收入却排位较后, 说明规模偏小, 发展质量不高。桂林市家庭农场的平均注册资本最高, 说明虽然桂林市家庭农场数量不多, 但是发展的质量很高。由此可见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

4 家庭农场的分布

截至2014年底, 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都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 其数量和规模的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 (见表4) 。

由表4可知, 截至2014年底, 广西贵港市的家庭农场分布最为密集, 达到了680家, 占广西家庭农场总数的31.64%, ;其次是钦州市家庭农场有269家, 占广西家庭农场总数的12.52%;南宁排在第三, 有215家家庭农场, 占广西家庭农场总数的10.00%。

由于贵港市家庭农场分布最为密集, 本文继续考察了贵港市家庭农场的分布状况, 如表5所示。

由表3~5可知, 截至2014年底, 贵港市家庭农场分布最密集的是桂平市, 有259户家庭农场;其次是平南县共有184户家庭农场, 排在第三位的是港北区, 有122家家庭农场, 即使是贵港市家庭农场最少的覃塘区也有39家家庭农场, 高于崇左市和贺州市。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截止到2015年2月。

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家庭农场分布的统计, 笔者发现许多地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区域较为集中, 且有明显的特色经营项目。

5 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特征

5.1经营项目逐渐多样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 广西家庭农场不仅在数量上、规模上不断增加, 经营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2009年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主要是鸡和猪的养殖, 2010年增加了果树种植家庭农场和淡水鱼养殖家庭农场, 2011年广西家庭农场中出现了花卉种植和番石榴种植的家庭农场, 2012年出现了中草药种植和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到了2013、2014年广西家庭农场的蔬菜、中草药、林木、水果和园艺作物种植以及养殖的品种迅速增多。其中, 种植的品种较多, 种植蔬菜的包括番茄、茄子、辣椒、香瓜、苦瓜、丝瓜、叶菜、玉米、红薯、板栗、香芋、雪藕等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包括百香果、葡萄、提子、火龙果、贡柑、香蕉、菠萝、芒果、甘蔗、柑桔、杨梅、柚子、山楂、龙眼、荔枝、西瓜、莲雾、青枣、油桃、罗汉果、猕猴桃等;中草药种植包括葛根、金银花、野菊花、霸王花、牛大力、巴戟、灵芝等;林木种植方面主要是速生桉树和油松;养殖方面包括鸡、鸭、鹅、生猪、牛、米谷黑猪、白鸽、兔、山羊、蚕、淡水鱼、田螺、龟类等的养殖。

5.2 农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广西家庭农场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使用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 并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经营。例如, 位于港北区大圩镇新建村的新农家庭农场种植了30hm2水稻,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位于广西北流市的大伦宝旺家庭农场从事肉牛养殖, 建立了标准化的肉牛养殖场, 所调查的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也都是按照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标准建立猪舍进行生产, 其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

5.3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较好

2014年全年广西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总产值为58130.78万元, 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4834.48万元, 平均每户家庭农场经营净收益为15.50万元, 而2013年广西农户平均每人家庭经营收入为5734.29元, 即使按每户5口人来计算, 广西农户每户家庭经营收入为28671.45元, 远低于家庭农场的收入水平。可见, 广西家庭农场主的收入水平远高于普通农户经营收入。

家庭农场在自身获得较高收入的同时, 还带动周边的农民收入增加, 农忙时临时雇佣周边农民到家庭农场打工, 并且与周边农民建立合作社, 利用技术、经验以及销售渠道的优势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可见家庭农场的经营在取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4土地流转形式较为规范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广西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的形式都较为规范。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大多和农户或者村集体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 合同中限定了流入土地方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土地的位置面积以及土地等级等具体情况, 并对土地流转的期限、土地流转的价格及其调整作了详细的规定, 明确了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违约和纠纷的处理办法等。规范的土地流转形式能够保证家庭农场的土地相对稳定, 家庭农场主敢于在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等长期投资, 为广西家庭农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对广西家庭农场的数量、产业类别、规模、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总结了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特征, 有利于全面了解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 为进一步研究广西家庭农场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广西

参考文献

[1]商洋.广西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5.

[2]朱海涛.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 2012.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报告 篇5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报告

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市农业局《关于开展我市家庭农场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为了解我镇家庭农场发展状况,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就此项工作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家庭农场的条件标准,逐户进行调查,做到不漏登一户、不错登一户的总体要求做好本次摸底调查工作。同时,抽调专人负责对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典型专业户入户走访,对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存在问题与取得经验进行调研。现将**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本镇以绿色蔬菜种植为特色产业,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经济作物、林果业种植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随着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粮食、蔬菜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种植的家庭农场共有11户,其中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5户,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6户。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呈现多元化,覆盖面逐步拓宽。种植业由单一种植粮食作物,逐步向多种经济作物拓宽,多元发展,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大部分农场主都是乡土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政策、懂经营、会管理。

二、当前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同时在发展家庭农场中,缺少系统的专门政策扶持。

(二)土地流转困难,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存在思想障碍。有的是土地命根子思想浓厚,担心失了地、丢了根,不愿流转;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用养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政府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土地难以流转。三是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快,特别是对从事种植业的农场发展带来压力,导致发展缓慢。四是不规范的土地流转与短期的流转期限的的限制,导致土地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家庭农场发展。

(三)种养行业的高风险低效益性,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因农业基础薄弱,受自然界约束,摆脱不了雨养农业的局面,风险增加。同时,的市场价格不稳定性,也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巩固与发展。

(四)融资、用工等要素制约发展。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

(五)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三、引导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有条件的家庭经营专业大户,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顺势引导,为家庭农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有选择性的,对已经基本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的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中介协调、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加大扶持,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6

作为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面临更为严峻的土地资源约束和经营制度困境。散(组织化程度低)、弱(发展能力差)、小(经营规模小)、兼(兼业化程度高)、穷(经济实力不强)的农户难于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能够经营家庭农场的农民,是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相对改变了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人地关系,改变了资源约束条件,为河南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扩大经营规模的条件。

家庭农场发展背景和条件

从农业生产实践看,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它既保持了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优势,同时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的小、低、散等问题,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激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力。

据统计,2014年河南省财政整合涉农资金1.4亿元,统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

2013年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16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3%,70%的流转土地流入经营大户,发生土地流转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63.2%。扩大经营规模,是提高农民专业化生产收入的必然选择和市场化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土地流转率的不断提高,基本完成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和正在推进的农民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也将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为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的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随着2004年以来的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河南省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进入机械化时代,成为农业稳定发展的保障。数据显示,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13年已经提高到75%。土壤耕作全面实现机械化,小麦生产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8%,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5%和65%;水稻机收水平达到80%。

政府、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农业社会经济组织,为农户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的各种服务而形成的网络体系,正在逐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财政资金的支持,规模化经营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都为河南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家庭农场应成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

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2014年年初,河南省符合统计条件的家庭农场有15538家,其中,从事种植业9887个,养殖业4306个,种养结合1083个。经营面积在50~100亩的小型家庭农场有5013家,1000亩以上大型家庭农场有431家,耕种总面积达到287万亩。从家庭农场种植、养殖结构大致分布来看,黄淮海平原地区以种植粮食为主体,兼有一些养殖和经济类作物;丘陵山区等旱坡岗地,种植林果、药材、花卉等经济类作物的比例稍高。

数据显示,河南省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注册为个体户的占84%;注册为企业的占16%。根据经营内容,家庭农场分为纯粮、以粮为主兼营其他、经济作物和养殖三大类型。其中从事纯粮食种植的占60%;以粮食为主,兼营蔬菜、林果、药材、水产等的占28%;其余12%为专业经营蔬菜、花卉、林果等经济作物或畜禽养殖。家庭农场户均经营面积395.04亩。调查中发现,多数农场主倾向于经营以粮食为主、兼营其他类农场,纯粮食类次之,经济作物或养殖类最少。从追求效益最大化角度看,经营经济作物或养殖类农场为最优选择。综合考虑亩均效益与规模效益,当前种植纯粮食作物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在

200亩左右较为合适。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盈利空间、资金需求、服务体系、管理水平、设施建设、政策扶持这六个方面。

一是土地、农资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较快,盈利难度不断加大。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是缺乏技能的传统体力劳动者。受惜地观念、物价上涨和高收益农业项目等影响,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并且流转过程中,部分存在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全、违约成本不对称等问题,带来农地纠纷,影响农场主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生产积极性。

二是家庭农场资金需求大,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融资难主要表现为贷款手续繁琐、贷款规模小、贷款期限短。从农场资金实际获取来源看,只有58%的农场有民间借款或银行贷款行为,并且民间借款的比重远高于银行贷款。具有融资需求的农场主中,认为担保手续复杂的比重最高,贷款额度小次之,同时还有利率太高、贷款期限太短及没有人情关系等因素。有62%的农场主希望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拓宽融资渠道。

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显薄弱。在家庭农场产品销售渠道上,商家上门收购的占40%,自己送货的占34%,两种方式结合的占20%,通过农业合作社、网上销售的分别仅占4%、2%。52%的农场主希望政府加强引导,在家庭农场优先推广新特产品,对接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销售;50%的农场主希望加强病虫害测报、气象、产品供销信息等公共服务。

四是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看,农场主需要具有懂农技、善经营、会管理等综合技能。但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家庭农场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多由种粮养殖大户转身,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实践经验丰富。但对新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掌握不多,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五是基础设施条件需要改善。相当一部分农场在起步阶段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如发改、水利等部门在水利排灌设施方面的支持。但由于部分农场流转的区域是一些地形地貌复杂、生产条件差、缺水肥薄的土地,若要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才行。不少农场主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家庭农场完善水利配套设施,以及晾晒、存储等其他生产性辅助设施,降低用水用电成本。

六是家庭农场发展缺乏系统的配套政策。从当前发展实践来看,家庭农场享受有不同程度的支持政策,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及农机购买中可获得一定比例的补贴优惠。但相关政策不系统、不协调,支持力度也与家庭农场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须制定和实施专门的用地、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政策,有效整合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措施

基于河南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当前家庭农场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土地、资金、补贴、服务和环境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促进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大省建设。

一要引导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在按照现行的工商登记制度和市场主体类型规范登记注册的基础上,农业部门要把家庭农场纳入现有支农政策扶持范围,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落实涉农财政补贴、信贷扶持、农业保险、设施建设用地等相关政策,支持家庭农场稳定经营规模、完善生产条件、提升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等。

二要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随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行,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不断完善,为家庭农场获得规模化经营需要的土地提供了条件,政府应鼓励家庭农场通过产权交易平台扩大土地规模,并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三要多渠道满足家庭农场发展资金需求。政府应完善政策性金融对家庭农场的支持方式,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吸纳民间资本进入合作金融领域。要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在财税方面长期稳定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要对农业保险专门进行规范和保护,提高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同时对保险公司涉农保险提供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保险经营。

四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主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主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经营观念和现代管理水平。

五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农场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关系,政府应支持启动社会服务,补贴规模经营家庭,以拉动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待社会服务组织具备自生能力和盈利条件时,可退出或减少取消财政补贴。

本论文课题资助项目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吉林和黑龙江三大核心区微观基础研究”【09YJA630030】

河南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基于“三化”协调发展的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问题研究”【2014BJJ077】

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 篇7

1 成本小, 效益高

6.67 hm2农田一般只需4~5个劳动力, 一般农户一个家庭就可以满足, 一家人经营6.67 hm2土地, 不需要详细的财务管理, 不需要专业的非生产人员。自已解决劳动力, 劳动力成本降到最低, 使用效率最高, 可以避免因劳动力涨价造成的效益下降问题。即使一家不足4名劳动力, 也只是在大忙季节需要几名帮工且很容易找到, 甚至从亲朋好友中就可以调剂, 或者普通的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就可以满足需要。一个家庭种6.67 hm2农田, 年平均效益在9000~15000元/hm2, 加上副业收入, 年家庭收入大约在10万元, 可以确保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2 风险小, 产量高

6.67 hm2规模, 只需几个人就可以管理得很好, 一家人共同管理, 责任心很强, 产量会明显高于大型农场, 没有特殊自然灾害不会造成大减产, 即使一季欠收, 损失也不会太大, 完全有能力自行恢复生产。发展6.67 hm2家庭农场有利于新技术推广应用, 主动流入土地的都是富有经验的种田能手, 是专业农民, 以种植业为主业, 善于学习运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 还能传播新技术。达到6.67 hm2规模, 产品批量大, 可以注册品牌, 便于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指导和服务。6.67 hm2种植规模能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质量不下降及国家粮食安全, 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3 土地流转难度小

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流出方、流入方都有后顾之忧, 流转面积太大、涉及农户太多, 往往需要政府介入, 最终导致地价抬高, 社会矛盾多, 流转难度大。前几年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虽然理论上行得通, 但是实际上由于农民合作意识较差, 运转效果很不理想, 联户经营也存在同样问题, 家庭农场最有生命力。家庭农场不需要太大的规模, 也不需要繁杂的组成程序。农民家族、宗族观念较强, 不管是已进城的农民还是农村留守农民, 都愿意把土地交给自己的亲属。5~10户的农田总面积基本可达6.67 hm2, 往往在一个家族内就可实现6.67 hm2的规模, 涉及户数少, 流转难度小, 信任程度高, 流转手续简单方便, 地价也较低, 流入方、流出方的农户后顾之忧少, 容易实现土地快速流转, 也很容易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

4 生态效益高

6.67 hm2规模, 年产农业废弃物总量50 t左右, 转化利用途径多, 效益高。如果全部用来堆肥, 只需100 m3的水塘即可, 可以节约50 t有机肥, 节省成本1.5万元左右。6.67 hm2规模只需666.67 m2晒场, 100 m2仓库, 一般农户家庭都具备条件, 基本不需增加投入。6.67 hm2规模生命力强, 可以办理营业执照, 完成质量认证, 做成品牌农业。6.67 hm2规模培养的多是以本土大户为主, 人熟, 地熟, 有长远眼光, 有长期计划, 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可持续发展。6.67 hm2规模不影响家庭副业, 可以同时搞养殖、加工, 种植经济作物, 让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 减少排放, 让农业劳动力在农闲时节有所创收。规模过小, 农业废弃物总量少, 不值得投入。规模太大, 废弃物太多, 处理不便。发展6.67 hm2规模家庭农场, 可以把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压缩到最小。

5 便于政府管理

6.67 hm2规模家庭农场可以确保家庭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中产阶层社会责任感强, 社会管理难度小,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对6.67 hm2家庭农场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农业机械, 其次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种植6.67 hm2农田需增加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农业机械, 至少配备1台收割机、拖拉机, 1台机械耕种6.67 hm2地, 作业能力可能有剩余, 在完成自家土地作业的情况下可以为周边农户服务, 增加收益。农业机械投入是政府支持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多个6.67 hm2大户可以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形成集团优势, 掌握话语权, 有利于农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有利于农村繁荣稳定。

6 结语

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应当注意发展6.67 hm2规模家庭农场, 按照稀缺资源最高报偿原则, 充分让有限的土地多产出, 把农业的主要目标放在产量上, 其次才是经济效益。要把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 而不是向投机者流转。可以把大型农机补贴资金与流转6.67 hm2土地挂钩, 推动土地流转, 从而加快城镇化步伐, 解放劳动力。对土地流转的各种鼓励政策应当以6.67 hm2左右为起点, 不要一味求大。对于33.33 hm2以上大户, 应当实施资格准入制度, 增加粮食单产指标, 产量应不低于当地县前3年平均产量, 产量过低的不但应当取消政策扶持, 还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很多种植大户由于规模过大, 过度依赖于政策扶持, 有的成为政府的负担, 必要时可以以6.67 hm2为一个单位进行分解。6.67 hm2种植成功, 即可在6.67 hm2基础上积累了经验, 家庭农场会主动积极地发展成13.33、66.67、666.67 hm2。

摘要:发展6.67 hm2左右规模的家庭农场, 与小规模经营和大规模经营相比, 具有成本小、风险小、土地流转难度小、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高、产量高等特点, 便于政府管理, 是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最合适的“度”、最适合的经营方式。因此, 政府应当在农机补贴等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对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进行探讨, 以期促进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

关键词:规模农庭农场,优势,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博文.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 2005 (2) :69-72.

[2]许莹.简论家庭农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20.

[3]黎东升, 曾令香, 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6-9.

浅析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篇8

在我国传统农业经营中, 主要以单个分散的家庭为主体进行经营, 土地规模相对较小, 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较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为深化我国农村改革,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需要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其中, 家庭农场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 当前我国对于家庭农场的定义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和明显的界定, 但一般情况我们所说的家庭农场主要是指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以家庭的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结合现代经营理念, 进行农业集约、规模、商品化生产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截止2014年, 我国家庭农场中符合统计标准的有87.7万个。

2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2.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首先, 做好土地的确权工作是完善土地制度的基本前提, 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基础上, 按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前提, 保障土地向家庭农场合理有效的流转, 促进土地正常有序流转。颁布相关法律规范, 强有力的提供保障, 将土地的经营权长期有效地赋予农场主, 明确家庭农场主与土地的承包关系, 解除后顾之忧, 保障家庭农场能够真正掌握生产和经营的权利, 以此扩展土地生产规模, 促进土地向技术、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家庭农场转移, 提升家庭农场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2 增强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 完善人才体系建设。

我国当前家庭农场主主要以农民为主, 平均接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经营管理理论知识, 更多的凭借经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家庭农场经营的基础和前提, 培育懂生产懂经营的职业新农民, 有目标性的提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等, 促进生产、管理中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提升综合素质, 完善人才体系的建设。一方面, 积极探索和建立人才体系的建设, 将农民的职业教育制度化, 尤其是针对种养大户或专业大户重点培养, 定期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 提升综合素养, 增加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 加强和院校合作, 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 建立人才实习基地, 加强人才储备,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吸引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大学生参与, 发展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 参与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

2.3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的生产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 我国需要尽快建设和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真正发挥其实际效果。在家庭农场生产、加工、销售、信贷、咨询等环节的提供服务, 极大促进农业产业化程度,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家庭农场的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提供有效的帮助, 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扩展生产资料市场, 增加基层供应服务;加强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的完善, 增加农场的科技含量;及时更新信息资源, 更新市场供求信息;改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在收购、储运、销售等环节为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提供具体服务, 发挥实际效果。

2.4 增强财政信贷支持力度。

政府强化财政补贴的力度, 确定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以促进其发展。在税收政策上, 针对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家庭农场进行税费的减免, 尤其需要增加对生产大宗农产品的家庭农场税收的减免, 减少家庭农场的税收压力, 以税收的优惠来促其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一些更符合家庭农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允许家庭农场通过订单质押、农机抵押等多重方式进行融资, 鼓励民间企业为家庭农场进行担保, 缓解家庭农场的资金压力, 扩展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 避免因资金运转困难而导致的经营不善。政府应该统筹城乡发展, 真正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水利、交通、电力等方面创造条件, 为家庭农场的经营提出便利条件, 减少交易成本。

2.5 营造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有较多的行政命令和干预, 甚至少数地方为了完成上级计划, 强制开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索, 极大的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政府应该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尊重农户的个人意愿, 不侵犯农户的基本权利。按照法律程序有序引导土地流转, 因地制宜, 避免“一刀切”, 积极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政府更多发货引导的作用, 强化农民自主意识, 形成良好的宽松的社会氛围

2.6 统一和完善家庭农场认定的标准。

如今我国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界限模糊, 在规模、资产、劳动力、农机数、条件等各个当面没有具体量化的准则, 导致家庭农场和传统经营主体没有体现出差别, 没有体现出效率方面的优势。此外, 家庭农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 家庭农场在抵押、融资等各个方面带来一些列困难。因此, 我国需要立足于家庭农场发展状况, 明确认定基本标准, 量化细则, 明确准入原则和退出机制, 以此促进生产、管理的规范和标准, 以提升家庭农场的运作效率。

2.7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随时互联网的触角不断深入农业, 互联网平台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 同时也是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一方面,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销售等, 促进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销售扩展渠道。另一方面, 及时获取互联网信息资源, 获取国家政策法规, 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资源, 且避免生产和经营与国家政策相互矛盾;了解和学习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 增加科技含量;了解农业市场信息, 及时更新农产品供求信息, 包括生产资料、流通信息等, 及时做出计划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01:4-7.

发展家庭农场势在必行 篇9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而我国实践证明, 国有农场、集体农场、资本农场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合作农场是偏向于集体农场还是家庭农场具有不确定性, 而多数家庭农场的案例则是成功的。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定义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学者们也从本质属性、资源要素、规模经营、企业化等角度对家庭农场作了定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 “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这就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和理论基础, 我们应当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展壮大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

大英县属于西南丘陵地区, 土地零碎化, 且经济欠发达, 但是城镇化发展迅速, 自1997年建县的8%到2010年的28.8%, 发展速度可见一斑。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大量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使得土地资源不断集中, 而城镇发展暂时不能吸纳这么多的土地, 这就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有效组织方式, 能够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降低农业生产固定成本, 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随着非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 农产品消费市场逐渐扩大, 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大也迫切需要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 这些因素和条件都构成了发展家庭农场的迫切需求。

2 大英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2.1 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从2013年4月, 大英县首个家庭农场永伦家庭农场在卓筒井镇骑龙寨村诞生, 到2014年1月, 大英县正式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已有13家, 注册资金8070万元, 家庭成员达73人, 带动农户360户, 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700万元。各家庭农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周边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土地租金收入。

2.2 家庭农场类型多样, 种养结合

在13个家庭农场中:种植业有8个, 养殖业5个。永伦农场以养殖业为主, 其中养猪和养鱼是其主要的营业收入, 也发展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志财农场, 主要种植大棚香菇为主, 自今年志财农场成立以来, 已经搭建种植大棚30多个, 正在逐步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堡旺家庭农场主要从事肉牛养殖业及魔芋种植销售。由于粮食的比较价值偏低, 在大英县并没有出现专门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

2.3 自有土地非常有限, 基本上来源于租赁

由于土地零碎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存在, 大英县农户单个家庭的土地数量极其有限, 基本靠租赁而来。从而导致家庭农场经营稳定性不够, 从而影响农场主的投资水平和长期期望。例如, 永伦农场占地16.53hm2, 其中流转土地15.33hm2, 自有土地以及亲戚土地极为有限。

3 大英县发展家庭农场中面临的问题

3.1 发展家庭农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地方政府方面:大英县政府有关部门尚未真正认识到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 重视程度不够, 创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不高。农户方面:由于宣传的不到位, 大多数农户不了解家庭农场甚至不知道家庭农场为何物, 从而使家庭农场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民缺乏冒险意识, 他们不愿意承担风险去租赁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和养殖, 进而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3.2 资源要素的限制

土地方面:在我国欠发达的西南地区, 以山区、丘陵地形为主, 土地零碎化较为严重, 土地质量也参差不齐, 土地集中和流转实施较为困难。从而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此外, 由于农民的土地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 导致大多数农民对于土地流转持保守态度, 这就导致土地成片、大规模流转困难重重。

资金方面:资金是目前制约大英县发展家庭农场的关键因素, 大英县各家庭农场属于一家一户的生产, 普遍存在投资能力较弱的问题。此外, 大英县农信社等信贷机构从农村汲取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却没有回到“三农”建设上来, 导致家庭农场融资困难。

人力资源方面:大英县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每年向东部沿海地区输出了大量的劳动力, 属于典型人口输出地, 导致大批青壮年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外流。老人、妇女成为主要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 他们难以掌握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机耕技术, 导致总体管理水平低, 劳动生产率低。再加上会经营, 懂技术, 善管理的农场主匮乏,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

3.3 农民社会保障不到位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 导致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较大, 形成了农民工的“三栖”状态。“三栖”状态是指: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在一、二线城市, 子女教育和住房在小城镇, 父母、土地和保障在农村。他们的工作地在一、二线城市, 面对着子女教育、入户等制度性障碍及住房和社会保障等现实性障碍, 他们难以将城市作为永久居住地。因而, 当他们利用劳动赚来的钱在老家所在的县城置办房产, 进而解决子女教育和住房等问题。但是他们在农村仍然拥有最后的保障线 (宅基地和承包地) , 他们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因而不愿意为了廉价的土地租金而把土地交予别人耕种。这种情况在大英县城郊区的乡镇的农村居民中表现更甚, 一旦列为规划区, 政府征收土地会带来一笔较为丰厚的补偿资金, 他们更加不愿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家庭农场对土地的需求。

3.4 政府扶持不够和社会化服务匮乏

政府扶持方面:政府补贴政策滞后, 大英县家庭农场均未享受国家财政资金扶持, 甚至一些本应该享受的惠农补贴也没有享受到;农村基础设施, 尤其是田间基建设施极度缺乏, 永伦农场的防护网等设施均为自己购买。

社会化服务方面:大英县农村社会化服务相对落后, 公益性机构 (比如家庭农场主协会) 和盈利性机构 (比如合作社) 等社会性服务组织匮乏, 导致对家庭农场产前、产中、销售等环节的服务能力较差。

4 大英县家庭农场的发展对策

4.1 做好家庭农场的宣传和示范工作

其一, 大英县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应加大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宣传力度, 开展包括交流会、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家庭农场的内涵、优点以及典型模式。此外, 政府应当对农业部门干部、业务指导人员、村“两委”干部和家庭农场主进行培训, 进而让他们深入群众内部去宣传、指导和交流;其二, 优先扶持一批有特点、带动作用强以及经营效益好的家庭农场, 形成较好的带动效应, 使农民群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发展家庭农场带来的利益, 进而从内心深处支持并成立家庭农场。

4.2 加大资源要素的投入

土地方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建立起土地流转双方的沟通、协调机制, 为家庭农场主提供集中连片且租期稳定的土地。

资金方面:在全县进行各种家庭农场的试点, 对起带头作用的家庭农场给予资金和政策补贴。此外, 大英县各级政府也要为家庭农场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及销售渠道上的帮助, 帮助其规范和壮大。

人力资源方面:培育现代家庭农场主:一是培养当前农村中的种养大户, 培养他们的经营管理等理论知识;二是鼓励农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 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三是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利用他们的资金和社会经验来发展家庭农场。

4.3 建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其一, 大英县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保障体制, 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并轨, 同时, 逐步开放户籍制度, 加强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为农民工提供长期稳定居住的居住条件, 使农村居民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其二, 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 允许农民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 为退出土地的农村居民提供子女教育、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三, 大英县属于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出地, 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当采用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予以分流,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4.4 加强政府扶持,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扶持:其一, 大英县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为符合规定的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指导, 提供供求双方信息以及提供土地整治等帮助。其二, 对有利于国计民生或者起着示范效应的家庭农场给予资金扶持和财政奖励, 其三, 提供农业基础设施, 尤其是田间基础设施的建设辅助, 同时, 扶持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 减轻家庭农场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一, 盈利性机构方面, 农业合作社应当成为大英县各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成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媒介;其二, 公益性组织方面, 家庭农场协会能够提高家庭农场主的政治地位, 在融资以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强, 刘同山, 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 2013 (6) :48-56.

[2]高帆, 张文景.中国语境中的“家庭农场”[J].探索与争鸣, 2013 (6) :57-61.

[3]孔祥智, 毛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主体及推进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3 (2) :9-15.

[4]黎东升, 曾令香, 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3) :5-8.

[5]王鑫.中国家庭农场构建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6) :33-35.

安阳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及建议 篇10

根据中央、省、市要求,安阳县及时研究制定了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案,规定家庭农场设施农业经营面积需在13340平方米以上,大田作物经营面积在6670平方米以上,水产养殖在13340平方米以上;畜牧业要求生猪年出栏1000头以上,羊年出栏在500头以上,奶牛年存栏50头以上,家禽年出栏1万羽以上。土地规模经营要相对集中连片。为保证家庭农场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土地流转时间一般在10年及以上,投资总额达15万元以上。

二、制约我县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

1.认识不足。家庭农场建立在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和商品化基础之上,需要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前提。目前我县70%以上的人口仍然是农民,受传统观念和大环境影响,当前我县粮食种植模式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在家庭农场效益不是十分凸显的情况下,农民对家庭农场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农户还不愿意把土地出让给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存在土地流转难、土地流转不稳定的现象。

2.扶持办法和优惠政策不完善。目前我市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办法,在登记注册上也是和工商部门协商后摸索着办理,标准上无明确规定,我县仅靠县农业局下发的一个“申报指南”作为办理指导。

3.融资难。家庭农场从注册办理到发展壮大,从土地流转到大型农业机械的配备,都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和支持办法,家庭农场普遍出现发展资金不足现象,多数家庭农场主缺少可以抵押的资产,靠少量贷款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4.土地流转难。针对全县农户承包地极其细碎的现状,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最大的困难就是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并确保租期较长、相对稳定。但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

5.品牌经营意识不强。多数家庭农场主受知识水平限制,品牌经营意识不强,致使多数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三、发展我县家庭农场的建议

1.加大宣传,科学引导。家庭农场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在我们国家还属于新生事物,县农业、林业、畜牧、工商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在家庭农场发展上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引导。使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理解家庭农场的涵义,积极稳妥地发展这一新生事物。

2.制定政策,加大扶持。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家庭农场发展,重点支持示范家庭农场的培育与建设。二是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税收登记、管理和政策支持体系,尽快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办法。四是加大信贷支持。加快建立符合家庭农场特点的信贷担保机制,积极探索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政策性信贷扶持的途径和方式。五是探索建立农业投资风险防范机制,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专项扶持基金,切实降低土地流转的市场风险。

3.注重示范,引领带动。家庭农场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从政策扶持、资金奖补、技术支持和市场需要等方面加大扶持,尽快培育形成一批家庭农场典范,让群众通过典型示范更直观地看到家庭农场的优越性和明显效益,从而示范带动农民群众广泛发展家庭农场。

4.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可以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放宽家庭农场初期申报条件,在发展家庭农场数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让家庭农场经营真正成为有效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成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下艺术设计下一篇:服务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