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蜂

2024-07-14

家庭养蜂(精选9篇)

家庭养蜂 篇1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 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禄劝县打破了“以粮为纲”和粮猪安天下的格局, 采取多种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草食畜、林果等经济作物, 已初见成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肉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并且对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提倡生态农业、生态养殖, 要求市场提供无公害的畜禽产品。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的蜂产品, 正好迎合人们的这一消费需求。

1 蜂产品及其用途

蜂产品主要有蜂蜜、花粉、蜂王浆、蜂蜡、蜂毒、蛹及虫、蜂尸等。蜂产品是无污染、营养丰富可口的纯天然保健食品, 经济价值高, 用途广泛。蜂蜜是一种很好的食用糖和引用药, 许多中草药配方都必用;蜂花粉是纯天然的保健食品, 富含各种营养物质, 与蜂蜜配合食用, 是中、老年人最好的保健食品, 蜂毒、蜂蜡也被广泛用于医药, 蜂毒是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的特效药[1]。

2 禄劝县家庭养蜂的有利条件

2.1 劳动力富余, 境内污染较小

禄劝位于云南北部边缘, 是昆明市所辖的一个远郊县, 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县, 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8.42%, 全县45万人, 有全、半劳动力20多万人, 富余劳动力约10万人。禄劝属于典型的农业县, 境内工矿、加工企业较少, 空气、水源、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加之在西部大开发的激励下, 农民纷纷退耕还林 (或林果) 还草, 大力发展草食畜, 人工种草已成为其需求, 从而提高了土地植被覆盖率, 水土流失减少, 净化了空气, 绿化了环境, 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政策, 使养蜂业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

2.2 一年四季都有花开, 蜜蜂品种较好

禄劝地形极为杂, 地貌千姿百态, 高山、中山、丘陵、山谷、河流、山间盆地都兼备, 境内乔木、灌木、藤蔓、草本、果木、奇花异草种类齐全, 一年四季都有花开, 蜜源、粉源植物十分丰富, 特别是优质蜜源植物野坝子、野霍香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居住在山区的各族人民, 具有养蜂的传统习惯, 并有丰富的养蜂经验, 常年饲养蜜蜂2万多群, 品种优良, 个体大, 生产性能高, 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蜜蜂。因此, 为发展家庭养蜂提供了物质基础或最有利的条件。

3 养蜂效益

3.1 经济效益

养蜂投资少, 见效快, 不用粮, 不争地[2]。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纯天然保健食品的人越来越多, 对蜂产品的需求也就日益剧增, 不论现在和将来, 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市场都较紧缺, 并且价格是逐年上涨。目前, 老式养一群蜂一年可产蜂蜜5~20 kg (活框饲养30~50 kg) , 按2009年当地的调拨价计每群蜂每年收入100~400元, 纯利80~320元 (活框饲养每群蜂每年收入600~1 000元, 纯利480~800元) ;一户年饲养20群蜂, 年收入可达2 000~8 000元或4万~16万元, 全县饲养2万多群蜂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90万~360万元或4 000万~16 000万元, 且不影响其他养殖业和农业生产。

3.2 生态效益

养蜂不会破坏环境, 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反而还可起到净化空气和绿化环境的作用。蜜蜂为农作物、林果植物及花草传花授粉, 使其生长茂盛, 籽实成熟落地生根发芽;养蜂可使粮食增收, 果实更加饱满。因此, 养蜂业、种植业、林果业可使生态环境形成一种良性大循环。

3.3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使富余的劳动力有事可做,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加快山区农民致富步伐, 服务城市开拓市场, 为医疗业提供原料;改善人们的糖食结构, 提高人体素质, 增强商品生产意识, 提高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 推动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减轻社会压力, 对社会治安的稳定起到间接促进作用, 振兴民族地区经济, 实现民族繁荣。

4 养蜂存在的问题

一是饲养管理落后。居住在山区的各族人民, 自古以来都喜爱养蜂, 但饲养技术十分落后, 一直沿用木桶或墙洞饲养方式, 管理不便;分窝任其自然, 取蜜采用连巢带蜂儿一齐毁的办法, 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都很低, 年均每群蜂产蜜5~20 kg。二是蜂农缺乏科学养蜂知识和商品意识。农户不知道养不好蜂的真正原因, 缺乏病虫敌害防治意识, 中蜂的病、敌使很多蜂农失去信心和放弃养蜂行业;而且养蜂只是本着自己吃, 多就多吃少就少吃, 根本就没有出售蜂产品的意识, 使资源优势无法变为经济优势。

5 发展对策

5.1 改变传统饲养方式, 进行蜂产品的初加工

推广普及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活框饲养每群1次取蜜6.5 kg, 最多的可达9.5 kg, 是旧法饲养中蜂全年取蜜量的19倍。如果禄劝县50%的中蜂都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或改为活框饲养, 全县产蜜量可翻10番以上, 养蜂收入可达2 000万~8 000万元。蜂产品的初加工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蜜源植物按质按量分装和包装, 按质定价, 经过初加工的蜂产品有利于运输、延长保质期和便于进入各种形式的销售市场, 方便消费者的购买, 以消费促进养蜂业的发展, 提高消费者对蜂产品的认识。

5.2 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 增强病敌虫害防治意识

业务主管部门主要从技术上给予扶持, 举办培训班、发放资料与实地指导蜂农,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经常开箱检查蜂群, 保持箱内的清洁卫生, 人为地控制分群, 注意除湿保温, 更换老劣蜂王, 冬春季节要补喂饲糖和水[3]。病敌虫害的防治是保证养蜂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蜜蜂的病敌虫害很多, 常见的病虫害有美洲幼虫病、腐臭病、囊虫病、孢子虫病、麻痹病、卷翅病、花病、蜂螨、剿虫病等;蜜蜂的敌害主要有胡蜂、蟾蜍、蚂蚁、蜘蛛、鸟类和兽类, 应加强防治[4]。

摘要:介绍了蜂产品及其用途, 分析了禄劝县家庭养蜂的有利条件及其效益, 指出其养蜂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促进禄劝县养蜂业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养蜂,有利条件,效益,存在问题,发展对策,云南禄劝

参考文献

[1]何定明.蜂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大[J].农村新技术:加工版, 2010 (8) :15.

[2]徐朝政.小蜜蜂酿出甜蜜大产业[J].蜜蜂杂志, 2010 (8) :35.

[3]赵平.阿坝州养蜂业发展建议[J].四川畜牧兽医, 2010 (6) :9.

[4]林浩, 曾秋华, 吴殿军, 等.广西昭平县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蜂业, 2010 (8) :45-47.

中国养蜂之乡 篇2

十年前从事蜂产品行业的人几乎没人听说过湖南昌盛这个名字,而如今,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讲已是耳熟能详、一个企业在十年中从组建到傲视群雄,把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并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昌盛的发展令人惊叹,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昌盛以骄人的业绩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前不久,我专程去长沙市昌盛蜂业公司采访全良昌总经理,知暂的接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以忘怀,他原本淡泊名利,而今却誉满中国养蜂业,一千多家专卖店遍布大江南北,昌盛蜂业也因此而跃居中国蜂业知名个业。21世纪初的蜂产品产业,潮起潮落、鱼龙混杂,昌盛作为中国蜂产品行业的领头雁,多次获得“中国名优产品”、“中同著名品牌”、“全国消费者信徘过品牌”“中国质量万里行重点保护品牌”连续三届荣获“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等光荣称号。创新发展、追求卓越,昌盛一路领先,行业沸腾。昌盛现象,从湖南走向全国。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践蜂产品连锁经营模式以来,每到一地开一个店,就把经营模式克隆到新店,开一店旺一店,到一地火一地,充满了吸引力。

李总㈩生于养蜂世家,1975年开始养蜂,他和所有养蜂者一样饱偿了万里放蜂路上的艰辛,转地放蜂,追花夺蜜,可李总靠养蜂致富了,登门拜师学艺的多了,被评为市里‘致富状元、养蜂大王、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获了多少个荣誉证书连他自己也氾不清了。他付出的是辛苦,得到的是甜蜜,收获的是成功,李总从一名养蜂员变成了市畜牧局干部,市养蜂管理站站长,变成了湖南省蜂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养蜂协会理事。1998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乎总毅然把自己的大本营迁移落户省会长沙,率子女继续探索蜂业强国之路,报国之心。他决心把这项“甜蜜”事业发展起来,并将其做大做强,组建了长沙市昌盛蜂业公司,公司在长沙市经济开发区毛塘工业园征地50多亩,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安装了四条蜂产品全自动生产线,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线。昌盛公司养蜂基地座落于洞庭湖畔岳阳市,创建于1977年,是全国大型养蜂企业之一。洞庭湖区土质肥沃,有大面积紫云英、柑橘。洋槐树、野菊花、百味子、荷花、益母草、油菜等主要蜜源,年产蜂蜜5000多吨,花粉400多吨,蜂王浆180多吨,还有蜂胶蜂蜡等原料,公司下属200多个养蜂分场,组建庞大的养蜂联合体网络牛产“昌盛”牌蜂产品,是一家集养蜂、科研、加1经营千一体的综合企业。通过多年努力,介业管理完善、设备先进、产品稳定、质检手段达到国家标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以销原材料为主发展到深加工蜂蜜、蜂干浆、蜂花粉、蜂胶等4大系列20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科技含量高、包装精美,业内超低价格供应各种蜂产品,特别是昌盛的散装蜂蜜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喜爱。专卖店每月的营业额一半以上来自散装产品,这是昌盛具有无比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机遇改变命运,好产品带来财富,如今在200多个大中城市,飞扬着昌盛大旗的1000多家专卖店中,绝大多数经营者都步入了财富精英行列,如果您有幸加盟昌盛事业,坐拥有一方成为某地区的独家代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您很有可能成为昌盛的又一个财富精英。

成都昌盛专店梅经理:“昌盛圆了我的老板梦,不到二年时间里我在成都连续开了30多家昌盛专店,还把昌盛产品进了,一部分超市和药店。

天津昌盛专店章经理:我一直苦于找不到好项目、好品牌,自从踏上昌盛的财富列车,我的事业便风生水起……

湖南昌盛代理商张氏二兄弟:‘选择了昌盛,市场前景好,凭借昌盛品牌的影响,湖南一些超市和连锁药店主动找上门要求在超市和药店没专柜,使我们迅速步入了财富的快车道。”如今常见的行业都进人了微利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特色的昌盛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的利润远远高于其它行业,这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不容错过的高利润商机,昌盛蜂产品经营模式灵活多样,开专买店、在超中和药店设专柜、直销及会展销售效果非常不错,绝对让您获得巨大的收益,永不饱和的市场,据专家预测我国蜂产品市场中销量高达1000亿元,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一个新的重大商机就在眼看,昌盛蜂产品专卖店投资仅需3.5千元,这样的机遇谁愿轻易放弃?加盟昌盛,一套优秀的经营模式,一条畅通的创业捷径,克隆了一批新富翁,让众多的投资者成就了财富梦想。

个业诚信足无形的资产,2002年昌盛公司在全国蜂产品行业内向客户承诺保证经销风险为零,无论是对产品不满意还是退出经销行列,都有退货、退款的保证,2004年更进一步推出,在全国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店面设计,统一企业形象,进货数量不限,总部提供宣传资料,厂价直销,完善的退、换货制度,卖掉的足您赚的,滞销品退回总部,网上选货,电话订购,银行电子付款,物流送货上门,您足不出户节省时间,轻松经营无后顾之优“一日开店、终生关怀”建守客户档案,用真情来获得客户对昌盛品牌的满意和青睐。李总带领员工率先向行业发出了诚信经营的倡议,赢得客户对昌盛品牌的忠诚度,几年来,昌盛公司持续开展了“昌盛蜂业永不让您失望”的诚信建设活动,激励各部门争创文明品牌,文明创建成效不断凸显:“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口号深入人心,同昌盛公司交住过的人都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实在、可信,而经营昌盛产品的商家更是放心,因为这里发出的产品有质量监督部门和卫生部门检验合格报告。昌盛公司“立定做人、躬身做事、跑步服务”的原则,也成为闻名业界的服务品牌,上季度全公司开展了为期二个月的诚信建设大讨论,“建一个专店,树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拓一片市场”。以品牌占有市场,以诚信赢得市场,以创新开拓市场,成为昌盛公司文明创建的核心理念,为了帮助更多的加盟者实现财富的梦想,与以前的加盟者一起精心培养,步入规范的专卖制,着力打造蜂产品市场的“航空母舰”。面对自信的昌盛人和火爆的加盟场面,我们坚信昌盛蜂产品财富兵团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相关连接:

电话0731-4749965(总机)

短信索函:13317494777

养蜂管理办法(试行) 篇3

特此公告

养蜂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支持养蜂行为,维护养蜂者合法权益,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养蜂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养蜂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养蜂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养蜂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发展养蜂,推动养蜂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发挥养蜂业在促进农业增产提质、保护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

第五条养蜂者可以依法自愿成立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维护成员合法权益。

各级养蜂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养蜂业行业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指导和服务,提高养蜂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

第二章生产管理

第六条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广泛宣传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增产提质作用,积极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做好辖区内蜜粉源植物调查工作,制定蜜粉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第七条种蜂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出售的种蜂应当附具检疫合格证明和种蜂合格证。

第八条养蜂者可以自愿向县级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免费领取《养蜂证》,凭《养蜂证》享受技术培训等服务。

《养蜂证》有效期三年,格式由农业部统一制定。

第九条养蜂者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生产。

各级养蜂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养蜂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工作。

第十条养蜂者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所生产的蜂产品质量安全负责。

养蜂者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正确使用生产投入品,不得在蜂产品中添加任何物质。

第十一条登记备案的养蜂者应当建立养殖档案及养蜂日志,载明以下内容:

(一)蜂群的品种、数量、来源;

(二)检疫、消毒情况;

(三)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剂量;

(四)蜂群发病、死亡、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蜂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第十二条养蜂者到达蜜粉源植物种植区放蜂时,应当告知周边3000米以内的村级组织或管理单位。接到放蜂通知的组织和单位应当以适当方式及时公告。在放蜂区种植蜜粉源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避免在盛花期施用农药。确需施用农药的,应当选用对蜜蜂低毒的农药品种。

种植蜜粉源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施用农药3日前告知所在地及邻近3000米以内的养蜂者,使用航空器喷施农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作业5日前告知作业区及周边5000米以内的养蜂者,防止对蜜蜂造成危害。

养蜂者接到农药施用作业通知后应当相互告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三条各级养蜂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养蜂者与蜂产品收购单位、个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蜂产品优质优价、公平交易,维护养蜂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转地放蜂

第十四条主要蜜粉源地县级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蜂业行业协会,每年发布蜜粉源分布、放蜂场地、载蜂量等动态信息,公布联系电话,协助转地放蜂者安排放蜂场地。

第十五条养蜂者应当持《养蜂证》到蜜粉源地的养蜂主管部门或蜂业行业协会联系落实放蜂场地。

转地放蜂的蜂场原则上应当间距1000米以上,并与居民区、道路等保持适当距离。

转地放蜂者应当服从场地安排,不得强行争占场地,并遵守当地习俗。

第十六条转地放蜂者不得进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依法确立的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区、保种场及种蜂场的种蜂隔离交尾场等区域放蜂。

第十七条养蜂主管部门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及时处理偷蜂、毒害蜂群等破坏养蜂案件、涉蜂运输事故以及有关纠纷,必要时可以应当事人请求或司法机关要求,组织进行蜜蜂损失技术鉴定,出具技术鉴定书。

第十八条除国家明文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养蜂者有权拒绝任何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行为,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四章蜂群疫病防控

第十九条蜂群自原驻地和最远蜜粉源地起运前,养蜂者应当提前3天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的,方可起运。

第二十条养蜂者发现蜂群患有列入检疫对象的蜂病时,应当依法向所在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就地隔离防治,避免疫情扩散。

未经治愈的蜂群,禁止转地、出售和生产蜂产品。

第二十一条养蜂者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正确使用兽药,严格控制使用剂量,执行休药期制度。

第二十二条巢础等养蜂机具设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禁止使用对蜂群有害和污染蜂产品的材料制作养蜂器具,或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任何药物。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所称蜂产品,是指蜂群生产的未经加工的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毒、蜂蜡、蜂幼虫、蜂蛹等。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高寒地区养蜂四季管理要点 篇4

春季管理

1时间:在每年的3月中旬,气温回暖,要抓好时机及时排泄。

2方法:先铲除积雪。清扫好场地。把要放蜂箱的地方用碎草铺垫。将蜂箱整齐地摆放在碎草上。夜晚箱顶盖上棉垫,以防夜间低温伤蜂。

3排泄:打开箱盖,拿出多余的空脾,清扫箱内死蜂杂物,加上蜜脾、隔板,如有个别死蜂太多、群势太小应马上合并(出窖蜂没有群界)。

4治螨调脾:调脾最好在排泄后7天有回暖天气时进行,并结合治螨。

5春繁:春繁是高寒地区养蜂最重要的一环。要发展就必须扩大蜂群,因此春繁这一环节做不好,势必影响蜂群全年的发展,造成“春衰”。在调脾治螨后,必须接着喂粉,把上年的粉脾加进去效果会更好。如没有,也可用上年脱的粉做成粉脾放到框梁上面。一直喂到野外有粉源为止。

6育王分蜂:大约5月下旬育王。6月中旬分蜂。此时已山花遍地开放,气温也比较稳定(个别时候或个别地方气温还有点差异,可以灵活掌握),正是育王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所培育的蜂王健壮,起群快。

7分蜂:在蜂场边缘采取三箱为一组,按东、北、西三个方向分蜂。蜂王产卵后,把卵虫脾与老群的封盖子脾对换,这样处理新王起群快,一般到6月末都能加上继箱。

夏季管理

夏季是养蜂的黄金季节。取浆、脱粉、产蜜是养蜂人每天忙碌的工作,也是养蜂人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时候,对养蜂人来说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夏季管理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采取少分蜂,组织强群夺高产。

二是采取小转地,防止黎芦中毒。充分利用种植蜜源,如油菜、黄豆等,待7月下旬再返回山区采胡枝子和杂花,这样做可保稳产高产。

秋季管理

秋季管理也很重要。这一季节做得好可收到一季管两年的奇效。因为8月中旬蜂王产的卵发育成的蜂原本是越冬蜂,所以粉蜜饲料必须充足,否则会因温差大使群势下降,导致拖子现象,造成秋衰。9月中旬开始喂越冬饲料。首先治螨两次,把蜜全部摇出,以防越冬饲料结晶。把多余花粉脾撤出,开始喂越冬饲料(每群多喂出两张以备越冬用),饲料糖应喂足,每张脾要达到2公斤以上,8~10天喂完。加宽蜂路冻蜂,喂蜂时不能扣王。

冬季管理

高寒地区必须强群越冬,一般要5-6框足蜂。窖温在一5℃以下才可进窖。箱底留有支架20厘米,支架上放2-3层蜂箱。窖温控制在0℃左右。到年末做一次全面检查:打开出、进气孔,把有蜜的边脾调到蜂团中间。要按箱逐一进行。第2次调脾在农历腊月二十几即可,方法是:把上年喂饲料多余的蜜脾加进去。把吃空了的空脾拿出来,有少量蜂用蜂扫帚扫下就可以了。只要窖温正常,六个月的漫长越冬也不会因冻饿而垮群,在新的一年必将获得更好的收成。

秋冬养蜂的高效补救措施 篇5

1 秋季培育优质新王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 用秋季育出的新王更替老王有许多好处。由于新王正值生理上青春旺期, 产卵积极性高, 卵圈大, 抗寒能力强, 冬季停产也迟, 可以大大促进越冬蜂的繁殖;秋季培育出的新王可以组织双王春繁, 有利加速养成强群, 这样, 经过一年的生产, 春繁时大多只能单王繁殖, 大大加快繁殖速度, 提前养成强群, 不但可以提前生产王浆, 还赶上了油菜花期;另外, 每年春季后期, 蜜蜂繁殖到顶峰时, 就要出现分蜂热-采集蜂消及怠工, 蜂王产卵减少, 工蜂卵巢发育, 以致出现分蜂飞逃。然而秋王仅产几代子后就关王停产, 生理上仍处青年时期, 所以蜂王物质分泌多, 分蜂意念少, 有利于维持强大群势, 避免了分蜂热造成的损失, 增加了产量。不少养蜂者习惯于春季培育新王, 但春季正值采集油菜蜜和生产王浆的重要时刻, 一个中等蜂场, 如果一次性育30只王, 就要在基本群中提出30~60框蜂, 此时就会大大削弱了生产群的群势, 减少了蜂产品的收入。

培育秋王以9月初到10月底为最佳时间。此时气温适宜, 一般日平均温度在15~20℃, 与早春温度大体相似, 有利于蜂王的婚飞和交配;同时外界粉蜜源也较丰富。此时育王, 不但蜂王素质好, 而且成功率高。培育王群, 要选择王浆产量高, 繁殖力强, 抗病、抗逆性能好的蜂王作母本, 同时要有计划地培育雄蜂。杀灭低产群的雄蜂, 以提高父本的品质。育王台应采用复式移虫的方法, 即在王台中移入的幼虫24小时后出复移幼虫。这样王台内王浆多, 营养丰富, 有利于王体的先天发育良好。在育王群中要补充营养。在育王框播入的当晚起, 每晚补喂糖液。糖液中加入适量的VB、VC和蛋白质 (如酵母片等) 一直喂到王台封口为止, 使育王群有丰富而充足的营养, 保证蜂王发育健壮。

2 补充治螨切莫忽视

由于天气、环境等因素, 夏季蜜蜂治螨往往难以根治, 这就需要秋季补充治螨。有不少养蜂者由于忽视秋季治螨, 结果等到蜂螨严重时才匆忙用药应对, 结果导致病脾增多, 蜜蜂死亡严重。因此, 秋季一定要注意治螨, 这样才能更好的培育出越冬壮蜂, 为来年生产打下基础。在对蜂螨的防治中, 要让蜂群人为断子, 使螨无法繁殖, 暴露于蜂体上, 将封盖子脾带蜂提到1个空蜂箱内, 待子脾上的蛹全部羽化出层2~3天后, 将其并入原群, 使原群内无幼虫2~3天, 分出群内断子2~3天, 这样, 小螨自然死亡。扣王断子的药物治疗, 要在幼蜂全部出房后进行。对小蜂螨防治, 一般采用升华硫均匀撒在蜂路中即可;对大蜂螨可采用箱内挂氟氨氰菊酯条或涂撒其粉剂的有效方法。

3 秋后慎防农药中毒

每年的9—11月份是蜜蜂农药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主要原因是由于外界蜜源减少, 转地蜂群经长时间运输, 蜂群蜜储减少, 蜜蜂虽能外出采蜜, 但蜂群整体抵抗力却相对较弱, 当外界使用农药时, 容易引起蜜蜂中毒, 造成蜜蜂大量死亡。因此, 在秋季的养蜂生产管理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对农药中毒的防范工作。要谨慎选择越冬场所, 在具备必要的越冬条件之外, 还必须考虑周围农药使用情况, 尽量选择山脚、荒坡等周围较大范围内的场地越冬;对周围可能喷施农药的场地, 应事先同当地农户协商, 要求在用药前告知, 能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 最好避免多个蜂场在近距离范围内越冬。

4 尽早贮备越冬饲料

从秋季蜜源结束到来年春季, 蜂群在这段时期消耗的贮备蜂蜜为20~30 kg, 这些饲料都要在大流蜜期准备好。应在最后一个主要蜜源期选留蜜脾, 每群选4~5个巢脾平整、无雄蜂房、且哺育过几代蜂子的优质巢脾, 放到继箱里, 让蜜蜂贮满蜂蜜、封盖。每个蜜脾毛重为2.5~3.0 kg (蜂蜜净重2.0~2.5 kg) 。天气暖和时, 可将蜜脾脱去蜜蜂, 集中放在继箱内, 加在强群上让蜜蜂保护。气温下降时在室内保存。在北方越冬的蜂群, 每框蜂需有1.5~2个蜜脾;南方的蜂群每框蜂需留1~1.5个蜜脾。此外, 还要保留一些半蜜脾和蜂蜜, 以备急需。在秋季粉源充足的地方, 为每群选留2框花粉脾。越冬饲料蜜脾要保存好, 放在凉爽通风的地方, 为防止巢虫危害, 可用硫磺等药物熏杀, 方法是每个继箱放8个蜜脾, 几个继箱放在空巢箱上, 箱内点燃硫磺, 关严巢门, 最上面继箱上盖好纱盖和大盖, 各箱间缝隙糊严。也可将几个存蜜脾的继箱放在一个强群上, 让这个群蜂保管, 直到越冬时使用。如果因气温、环境等原因造成最后一个主要采蜜期未能留足冬贮饲料, 应在蜂王接近停止产卵前, 突击用2份糖、1份水或10份蜜、1份水兑成浓糖浆, 在3~4天内把蜂群喂足, 待蜜脾封盖后抽出或直接留在巢内作越冬饲料。

5 合脾并箱安全越冬

养蜂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6

1 养蜂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的内容

1.1 重新构建养蜂学课程教学体系

1.1.1 建立养蜂学课程学习的入门资料

由于养蜂学是一门边缘课程,仅为选修课,很多学生根本就不了解蜜蜂,也不想去了解蜜蜂,对蜜蜂不感兴趣,而且蜜蜂还会蜇人,导致很少学生会去接触蜜蜂。鉴于此,笔者制作了蜜蜂王国、蜜蜂模型、蜜蜂观察箱以及手提观察箱(方便带入教室),建立了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实验蜂场。但是原蜂场内为草地,常有蚊子和蛇出没,不利于学生学习,笔者对蜂场进行了整修,将草地改造为花园,提高实验室对学生的吸引力。

1.1.2 修订养蜂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

养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养蜂学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建立了“先了解蜜蜂—再接触蜜蜂—最后研究蜜蜂”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上按照“了解蜜蜂—如何买或收捕蜜蜂—如何养蜜蜂—如何生产蜂产品及利用蜜蜂”模式开展课程引导式教学路线。在教学方法上,尽量使用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基于此,重新制订了养蜂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课件。

1.1.3 将科研成果及未探索的科研内容导入实验教学活动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课题组承担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将科研项目有关内容、成果运用于实验教学活动中,对未探索的科研内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并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1.1.4 建立养蜂学网络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及与教师的互动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建立了养蜂学网络课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提供及时、具体、有启发意义的反馈。

1.2 开展课余养蜂兴趣小组活动

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利用校内养蜂教学基地,每年开展了一届养蜂兴趣小组活动,招收对蜜蜂感兴趣的学生。每年上半年(第二学期)从大一新生中招收对蜜蜂感兴趣的学生,组建养蜂兴趣小组,给予一定的经费和养蜂素材,在教师指导和研究生的参与下开展养蜂生产与养蜂研究[5]。一年后进行换届,即从上一届学员中自愿留下一部分人员,参加下一届兴趣小组活动,起着“传-帮-带”的作用。另外一部分新成员又从大一新生中招收。兴趣小组成员在指导教师指导和研究生的参与下开展相关养蜂学内容学习与研究活动,并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证明:开展课余养蜂兴趣活动,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研究生参与指导兴趣小组,也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兴趣小组活动实现了研究生与本科生双赢。

2 养蜂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践结果

2.1 重新构建养蜂学课程教学体系

将重新构建的养蜂学课程教学体系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其中自行建设的养蜂学网络课程已通过专家评审;本科生选修养蜂学课程的班级也越来越多,2013—2015年选课养蜂学的班级分别有5,6,8个班,而且,学生对养蜂学课程网络评教平均分在90分以上。本科生选择养蜂学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2 开展课余养蜂兴趣小组活动

开展课余养蜂兴趣小组活动,大大提高了本科生学习养蜂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兴趣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与探索,并积极申报相关研究项目,目前主持了2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其中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结题。兴趣小组成员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积极参加了兴趣小组并报考研究生。截至2015年9月份,小组成员共有42人毕业,其中22人录取为研究生,比例为52.4%,远远高于学校和学院学生录取为研究生的比例。另外,每届养蜂兴趣小组将学习心得、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科研成果汇编成册,印刷为《蜜蜂通讯》,供大家学习交流,每年编辑印刷1期。

研究生参与指导兴趣小组过程中实现了双赢,每届兴趣小组安排1名研究生与本科生一起参与养蜂兴趣小组活动,本科生可以协助研究生开展部分实验,使研究生的实验更加顺利。目前已有5位参与养蜂兴趣小组的研究生毕业,其中1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留学,2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江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1人获国家专利1项,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讨论与分析

笔者在全面分析养蜂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养蜂学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了养蜂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养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养蜂教学与科研资源,开展课余养蜂兴趣活动,提升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学生考研的录取率和优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然而,养蜂学课程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实验课时太少,目前只有8学时,不利于学生开展相关创新研究实验,有待于提高实验实践学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进一步开展养蜂学慕课、微课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尚未建立,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平台,并探索“本科生—兴趣小组—研究生”培养模式等。

参考文献

[1]曾志将.养蜂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吴小波.用科学发展观加快高校蜂学全面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0下):170-172.

[3]林继熙.探析蜂学特色学科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蜂业,2010,61(12):46-49.

[4]林继熙,张成,徐新建.特色学院的党建与学科建设[J].福建高教研究,2010(6):22-25.

赣州市养蜂产业调研报告 篇7

1.1养蜂历史悠久

赣南养蜂由来已久,赣南山区素有饲养中华蜜蜂的传统习俗,养蜂在安远、会昌、信丰、寻乌等地是农民群众一项重要副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2养蜂遍布全市

赣州18个县(市、区)都饲养蜜蜂,山区主要饲养中华蜜蜂,平原地带饲养意大利蜜蜂。中蜂主要分布在安远、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寻乌、于都、会昌、崇义、上犹等10个县,意蜂主要产区分布在南康、宁都、瑞金、石城、赣县、大余、兴国、章贡等8个县(市区)。

1.3养蜂初具规模

2015年,全市蜜蜂饲养量100 645箱,其中中华蜜蜂大致60 000箱,意大利蜜蜂约40 000箱。全市蜂蜜产量2 077t,养蜂业产值15 000元。全市建立了信丰金盆山、会昌站塘、石城屏山、瑞金京都、全南乌梅山等15个养蜂生产基地,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18个,有饲养100群以上的养蜂专业大户180余户,有职业蜂农2 000余人。还成立了赣州市养蜂学会和4个县级养蜂协会。

1.4养蜂蜜源丰富

赣州有10万hm2果园,15.3万hm2油茶林,20万hm2水稻。一年四季都有蜜源植物,春季有油菜、肥田萝卜、紫云英等;夏季有柑橘脐橙、乌桕、山乌桕等;冬季有野桂花、枇杷、菊花、茶叶花等植物。赣州蜂农还可以就近到福建、广东采龙眼、荔枝蜜。

1.5养蜂产品独特

赣州蜂产品主要有蜂蜜、蜂王浆和蜂荷花粉。其中,蜂王浆年产量20000kg,蜂荷花粉年产量60 000kg。赣州蜂产品特色鲜明,由于生态环境优美,生产出优质生态土蜂蜜;由于蜜源植物多样性,生产出独特百花蜜和品质超群的野桂花蜜;赣州是世界脐橙主产区,可以开发生产独特的脐橙蜜;赣州石城县生产的蜂荷花粉畅销市场,销量全国名列前茅,年销售额达600万元。

1.6养蜂效益凸显

蜂产品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养蜂效益显著。赣州市场蜂蜜可卖到50~60元/kg,高的可达160元/kg;蜂王浆600元/kg,蜂荷花粉180元/kg;蜂农养10箱蜂每年可获利万元以上。

2前景

2.1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美容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消费需求量将持续增长,给今后养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赣州养蜂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更具备人口多,消费群体大,蜜源植物丰富等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优势条件,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2.2可助力精准扶贫

由于养蜂业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其他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等优点,使得养蜂业短时间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成为精准扶贫的好产业。发展甜蜜事业,可以助力精准扶贫攻坚。

2.3能够促进主要农作物显著增产和保护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蜜蜂授粉是一项很好的农业增产提质措施,而且对于保护植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5%,油菜增产18%,蔬菜水果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发展养蜂业能够显著促进赣州市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增产和保护生态环境。

3主要问题

3.1对发展养蜂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国家到地方,对养蜂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市、县农业部门一直没有专门的蜂业生产组织机构,缺乏鼓励发展养蜂业的扶持政策,缺乏养蜂专业人员对基层进行业务指导,普遍不了解蜜蜂对农作物增产和对生态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2养蜂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虽然组建了地区养蜂学会和18个养蜂专业合作社,但是蜂农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现象严重,养蜂生产依然处于传统养殖状态,缺乏利益联结机制,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知名品牌的影响,产品质量难于保证,产品的价值效益与抱团合作创业能力没有得到体现。

3.3产业规模小,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山区农民贫困,连基本的养蜂机具蜂箱也不舍得购置,蜂箱破烂,蜜蜂受严寒酷暑影响,受药、病、虫、饥威胁,容易飞逃,权当副业。养蜂靠天吃饭,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养蜂人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缺乏养蜂技术指导,养殖水平低,规模小。

3.4蜜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由于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造成无法采集独特的赣南脐橙蜂蜜,每年有50万kg以上的脐橙花蜜白白流失。同时夏季的主要蜜源植物山乌桕、园株树,尤其是冬季的主要蜜源植物野桂花,都曾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利用,从而影响了赣州养蜂业发展。

4对策与建议

4.1把养蜂业列为精准扶贫的主要产业来抓

切实提高对养蜂业的认识,将养蜂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养蜂机构,充实养蜂技术人员,出台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推进措施,大力发展养蜂产业,使养蜂业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的好产业。

4.2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完善中蜂良繁体系

由于中蜂同场同群兄妹之间交配遗传,特别容易发生品质退化、分蜂性强、个体变小、采集力下降、抗病能力弱化的现象。建议以安远三百山、信丰金盆山、黄泥蜜蜂山、崇义阳岭章江源和全南乌梅山、石城洋地贡江源为选点,设立中华蜜蜂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防止外来蜂场进入放蜂。完善中蜂良繁体系,开展中蜂本品种选育与提纯,建设种蜂场,培育优质中蜂种王。

4.3大力培植蜜源植物,为养蜂业大发展打牢基础

结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林下经济、公路绿化、新农村建设,在山地、房前屋后、冬闲田广种既可以供人们观赏又能让蜜蜂酿蜜的油菜、红花草、山乌桕、园珠树、板栗树、油桐树等蜜源植物。同时,制定脐橙等农作物花期农药使用规范,改进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式,尽量避免花期喷施农药,加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安全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通过对农药的减量替代和使用控制,减轻对蜜蜂的伤害,促进蜜蜂进脐橙园采蜜,大量生产赣州特色脐橙蜜。

4.4普及蜜蜂授粉技术,建设蜜蜂授粉生态农业示范区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发展生态农业。选择油菜、草莓、柑橘、枣等蜜蜂授粉增产提质明显的农作物品种,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加强蜜蜂授粉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在蜜蜂授粉主要区域,将蜜蜂授粉技术列入农技推广示范的主推技术,加快普及应用步伐,建设一批蜜蜂授粉生态农业示范区。

4.5注重品牌建设,创新营销模式

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打造赣州蜂产品的品牌,不断提高赣州蜂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制定蜂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养蜂基地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商标。建议赣州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报注册区域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赣南富硒土蜂蜜。要创新蜂产品营销模式,实施“互联网+”养蜂行动,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微商,开拓赣州蜂产品销售市场,加大营销力度,让广大蜂农的产品能够好卖、价高。

4.6加强养蜂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训,提高养蜂技术水平

要高度重视对蜂农的技术培训。市、县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相关部门或市养蜂学会组织开展养蜂生产技术的培训工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请蜂业技术专家举办技术培训班、选拔有提升空间的蜂农或合作社负责人参加省养蜂所的技术培训,到蜂业生产先进地区学习观摩,或采取结对子以老带新开展养蜂技术传授,组织养蜂专业技术人员巡回现场指导等,帮助广大蜂农尽快提高养蜂水平。

4.7创建赣州中华蜜蜂主题博物馆,宣传普及蜜蜂文化和养蜂知识

对湖北发展养蜂业的思考 篇8

1.1 湖北省养蜂业的现状

1) 湖北是养蜂大省, 重点养殖区域分布于武汉、荆州、襄樊、黄冈、孝感、荆门、宜昌等29个县市, 蜂蜜是湖北第3大出口农产品。截止“十一五”末, 全省养蜂468 000群, 其中西蜂271 500群、中华蜜蜂196 500群;有蜂场8 271个, 其中西蜂场5 520个、中华蜜蜂场2 751个。据调查, 湖北省定地饲养西蜂每箱产蜜40~50 kg、中蜂每箱产蜜10~20 kg;蜂蜜产量为9 000 t/a左右;王浆产量约280 t。21世纪以来, 湖北省蜂产品加工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作坊生产模式, 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出口能力明显增强, 有10年名列全国蜂产品出口第一;全省涌现出武汉小蜜蜂、湖北扬子江、武汉大兴、孝感三蜂、麻城英联、荆门顺昌等多家龙头企业。

2) 在养蜂业的发展进程中, 湖北省各地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方面。一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重点加强国际蜂产品市场开拓, 不断拓宽消费市场;二是以质量安全为保障, 重点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 不断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以产业化发展为突破, 重点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不断探索创新养殖加工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

1.2 湖北省养蜂业的发展优势

湖北省养蜂业历史悠久, 区位优势明显, 基础较好, 蜜粉源植物丰富, 蜜蜂授粉和蜂产品市场的消费量巨大,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 蜜粉源植物载蜂量方面。

湖北是全国蜂蜜的重要加工和出口基地, 蜜粉源植物丰富, 有油菜、桂花、荆条、刺槐、益母草、柑橘、紫云英、荷花等。湖北的油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 约87万hm2;鄂西柑橘种植, 发展前景广阔;鄂东南特有蜜源植物野桂花, 全国著名。可稳步提高蜂产品生产加工能力, 努力使湖北省的蜂产品在产量和质量上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2) 国内外市场消费方面。

武汉市的蜂产品消费量居全国中等水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 人均蜂产品消费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同时, 蜂产品出口贸易额增涨较快, 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继续保持增涨趋势, 国外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另外, 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加, 蜂产品生产的增加部分主要在国内销售, 内销重点企业主要有武汉葆春、华农康思农、黄陂大西北和神龙等。预计到“十二五”末, 人均蜂产品潜在消费量将达到0.35 kg。

3) 蜜蜂授粉方面。

蜜蜂为农作物授粉, 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 我国蜜蜂商业授粉还处于起步阶段,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环境生态保护的需要。国内已有部分省份对蜜蜂授粉给予政策性补贴 (20~50元/群不等) , 如广西的荔枝, 山西、内蒙的向日葵, 山东的苹果及青海的油菜等。湖北今后宜将蜜蜂授粉作为商品化、专业化的产业, 建立健全蜜蜂授粉配套体系, 以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此项产业潜力巨大。目前, 武汉、荆州、宜昌、黄石等城郊设施农业的授粉正在兴起。

2 湖北养蜂业发展的效益估价

2.1 有利于农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调整

湖北省有草山草坡447万hm2左右, 蜜蜂采花授粉范围广。充分利用现有植被优势, 结合国家建设神农架中蜂保护区的规划, 依法设立中华蜜蜂自然保护区, 保护好湖北省的中蜂资源。大力发展养蜂业, 可防止水土流失, 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还可调整农业总体布局和产业结构, 促进湖北省养蜂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另外, 把湖北省由农业大省打造成农业强省, 这种社会效益将造福于子孙后代。

2.2 有利于农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据国内外资料显示, 蜜蜂为农作物采花授粉, 农作物可增产15%~20%左右, 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 湖北省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还处在认识和起步阶段, 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 促进措施不力。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蜜蜂授粉技术一旦普及, 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将是无法估量的。

2.3 有利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蜂产品绿色环保, 且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例如:蜂胶对病变细胞和病变组织有治疗与修复作用, 能帮助胰岛细胞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 促进外源性葡萄糖合成肝糖元和双向调节血糖, 还具有抗氧化、降血脂、软化血管、调解机能代谢、提高机体抗病性的功效;蜂王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和调节生理机能、增强免疫力、促进糖代谢、增进食欲、镇定安神等功效, 还对30多种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蜂蜜具有改善心肌供血, 提高心肌代谢功能, 还可滋补神经组织、调节神经系统机能、改善睡眠、安神益智、增强记忆力等。蜂产品老少皆宜, 可强壮一个民族, 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确实无法估价。

3 湖北养蜂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湖北省养蜂业虽曾有辉煌的历史, 取得过显著的成绩,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1 蜂群数量减少

由于养蜂生产效益比较低, 养蜂从业人员减少, 使蜂群数量也在减少, 蜂产品产量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3.2 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低

湖北省养蜂业因技术服务、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控4大体系缺失, 蜂场规模小, 标准化、良种化程度不高, 蜂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 蜜蜂饲养、蜂病防治、蜂产品生产及检测、授粉利用等标准有待规范、完善。蜂螨、白垩病、爬蜂病、幼虫腐臭病等疫病还比较严重, 加之没有专家进行疫病防控指导, 蜂群健康状况和生产水平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蜂产品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3.3 蜜蜂授粉增产的促进措施不力

湖北省对蜜蜂授粉增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促进措施不力, 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很少, 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目前, 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喷洒农药现象普遍, 局部地区造成蜜蜂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 给蜂农造成较大损失。

3.4 蜂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

湖北省部分蜂农使用蜂药时操作不规范, 使得蜂产品中药物超标现象还比较严重;蜂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还不完善;天然成熟蜜比例较低, 市场监管较为薄弱, 蜂产品存在掺杂使假现象。现今, 国内外对蜂产品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置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 限制了蜂产品出口, 贸易风险不断加大。

3.5 养蜂业组织化程度低

近几年来, 湖北省各地养蜂管理机构逐渐弱化, 养蜂行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 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还未充分发挥, 养蜂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农业主管部门虽然对养蜂专业社团、专业合作社较为重视, 但在引导服务、技术推广方式上, 还没有探索出一套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3.6 养蜂业资金投入少

养蜂业对国家和湖北省的项目争取不够, 使得资金投入不足, 产业吸引力和产业经济总量下降, 导致技术改造、人员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开展艰难。

3.7 养蜂业后继乏人

湖北省现有养蜂人员大多数是50-60年代出生的人, 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且由于养蜂长年在外、条件艰苦、设备落后、居无定所, 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 一旦老一辈退休, 养蜂业将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4 发展湖北养蜂业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1) 争取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 扶持养蜂业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及湖北省的相关产业政策和项目扶持;对为油菜授粉的蜂群采取不同形式的惠农补贴;理顺养蜂业和种植业的关系;将蜂农的财产和人生安全纳入保险范围, 保障蜂农合法权益;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2) 整合养蜂业现有资源, 打造湖北省知名品牌。

充分整合湖北省现有养蜂企业资源, 努力打造湖北省知名品牌;完善蜂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建设, 提高湖北省蜂产品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3) 鼓励多元投资, 发展养蜂产业。

在湖北省现有基础条件下, 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进入养蜂行业, 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提高蜂产品竞争力, 扩大出口创汇率, 促进湖北省养蜂业进一步发展。

4.2 逐步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结构

充分把握省养蜂学会学术交流机会, 发挥县市蜂业协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 认真履行养蜂社团在协调、服务、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的职能, 加强养蜂社团组织的建设, 引导蜂农向组织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合作社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统一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和操作规程, 统一防治蜂病, 统一提供优良蜂种, 统一蜂产品质量标准, 统一采购养蜂生产资料、蜂机具等用品, 提高蜂农养蜂技术水平和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帮助蜂农增加经济收入, 更好地为广大企业和蜂农服务。

4.3 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神农架中蜂保护区建设

养蜂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养蜂业朝着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时期用工理念指导养蜂业发展的“着陆点”和“切入点”。建立标准化养蜂示范基地, 集养蜂技术培训、技术推广、良种繁育及优质蜂产品生产加工于一体, 实行农、林、草、蜂相结合, 开展综合利用;积极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提高养蜂商品经济水平, 推进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通过基地示范, 带动及辐射当地和周边地市县的养蜂业发展。对蜜源植物进行统计、区划及蜜源预测预报, 准确、充分、适时地利用蜜源, 增强蜂产品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大幅度地提高各种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以满足国内外的消费需求, 增加蜂农的经济收入。

农业部已在2011年5月30日公示, 确定神农架林区为国家中蜂保护区。中蜂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 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且嗅觉灵敏、能够采集分散的零星蜜源。但随着西蜂的引入, 中蜂养殖者越来越少, 中蜂资源也就逐渐减少。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湖北省中蜂资源, 应结合国家建设神农架中蜂保护区的规划, 依法建设中华蜜蜂自然保护区, 统一规划, 整合资源, 改变随意性、盲目性引种, 解决蜂种退化问题, 实现合理的蜜蜂品种改良和利用。

4.4 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全省蜂业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 通过技术培训、媒体宣传、咨询交流等多种方式, 提高蜂农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避免超标使用蜂药, 减小农作物喷洒农药对蜜蜂的伤害;还要积极配合工商、质检等职能部门, 开展蜂产品质量安全检查, 加强对蜂产品质量的监控, 采取企业自检、定期抽检和媒体监督相结合的形式, 保障蜂产品质量安全。同时, 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 严格把好原料收购、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个环节关;严格自律, 杜绝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另外, 省级监管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力争创建省级蜂产品检测专业机构, 规范和统一行业产品质量标准。

4.5 打造湖北省高端蜂产品知名品牌

加大对蜂产品的开发、研究力度, 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对蜂蜜、蜂王浆等产品, 进行深层次开发。同时, 充分整合利用湖北省现有的科研力量, 深入挖掘蜂产品的保健功能和医用价值, 结合市场需求, 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蜂产品,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4.6 加大宣传力度

行业管理机构、企业、各种团体和从业者, 要统一认识, 加强合作,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 多渠道广泛宣传蜂产品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和医用效果;适时召开信息发布会和蜂产品推介会, 提高社会对蜂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为湖北省蜂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外部环境, 从而拓展蜂产品的消费市场。积极宣传国家扶持养蜂业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调动企业和蜂农发展养蜂业的积极性。

4.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9

一、发展概况

(一) 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养蜂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巩固提高和稳步增长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养蜂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单产水平和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养蜂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1. 养蜂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发展。

我国养蜂生产在20世纪70-80年代发展较快, 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1988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780万群。之后进入了10多年的调整巩固期, 2000年全国蜂群数量下降到680万群。近年来, 我国养蜂生产开始稳步回升, 2009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820万群, 蜂蜜产量上升到40万吨, 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均超过4000吨, 蜂胶350多吨, 养蜂业总产值达40多亿元。

2. 标准化饲养和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

各地不断创新蜜蜂饲养方式, 更新养蜂机具, 加快生产科技推广, 加强疫病防控, 养蜂业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很快。全国蜂群平均单产由1999年的31kg增加到2009年的48kg。浙江、四川、湖北等传统养蜂大省的饲养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浙江省养蜂业产值在全省畜牧业中居第三位。黑龙江、吉林等新兴养蜂基地迅速崛起, 蜂群饲养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 蜂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数量大幅提升。

近十几年来, 我国蜂产品加工逐渐摆脱传统的作坊生产模式, 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增强。蜂蜜、蜂王浆等传统产品加工稳步发展, 蜂花粉、蜂胶等新产品不断推出, 蜂产品花色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全国涌现出一批出口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2009年, 我国出口蜂产品金额超过10亿元, 比1999年增长80.3%。

4. 养蜂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作物增产作用进一步增强。

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 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 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约300元计算, 每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 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目前蜜蜂授粉业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 北京、浙江的设施农业授粉, 内蒙古的向日葵授粉, 广东、福建的荔枝、龙眼授粉等已初具规模。通过蜜蜂授粉, 使油菜、棉花、油葵、草莓、苹果、白莲等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 品质显著改善。据测算, 全国每年通过授粉使农作物增产产值达500亿元。在养蜂业的发展进程中, 各地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重点加强国内蜂产品市场开拓, 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以蜂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 重点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 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以产业化发展为突破, 重点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不断探索创新养殖加工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 存在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 但不是养蜂强国, 养蜂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化规模生产程度低。我国养蜂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蜂场规模小, 蜜蜂良种化程度不高, 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等疫病还比较突出, 蜂群健康状况、蜜蜂育种以及机械化生产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蜜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国内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 宣传力度不够, 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较少, 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目前, 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喷洒的部分农药对蜜蜂毒性较大, 由于蜂农不了解农药使用情况, 造成蜜蜂大批死亡, 给养蜂业造成较大损失。三是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蜂药使用不规范, 蜂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还不完善, 市场监管较为薄弱;加工企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个别企业还存在追求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四是养蜂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 部分地方养蜂管理机构逐渐弱化, 养蜂行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 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 养蜂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此外, 养蜂条件艰苦、设施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年轻人不愿从事养蜂业, 养蜂人员老龄化现象凸显。

(三) 养蜂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应当看到, 我国养蜂业从业人员众多, 蜜源植物丰富, 蜜蜂授粉和蜂产品市场消费量巨大,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 市场消费方面。

2009年我国人均蜂产品消费量为0.3 kg, 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上还没有消费蜂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 人均蜂产品消费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 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按照2000年至2009年蜂产品消费年均增长4%推算, 2015年人均蜂产品潜在消费量将达到0.35kg, 届时按照全国人口14亿计算, 则需要50万吨蜂产品, 蜂产品生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30%。近年来, 我国蜂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缓慢, 但贸易额增加较快, 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随着国内需求不断增长, 蜂产品生产增加部分主要销往国内市场。

2. 蜜源植物承载量方面。

目前, 我国饲养的蜜蜂70%为西蜂, 30%为中蜂。平原地区 (农区) 以饲养西蜂为主, 山区 (林区) 则以饲养中蜂为主。到2015年, 按照每群蜂生产50kg优质蜂蜜计算, 生产50万吨蜂蜜需要饲养1000万群左右的蜜蜂。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林业局统计, 2008年我国主要的农业类蜜源植物约为28.5万平方公里, 林业区经济林种植面积约为20.2万平方公里, 理论可承载5000万群蜜蜂, 即使实际利用率按照30%计算, 我国现有的蜜源植物也完全能够承载1000万群以上的蜜蜂。

3. 蜜蜂授粉方面。

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目前我国蜜蜂授粉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今后将蜜蜂授粉作为商品化、专业化的产业, 建立健全蜜蜂授粉配套服务体系, 提高农作物产量, 增加农业效益, 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潜力巨大。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政策扶持, 着力改善养蜂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转变养蜂业发展方式, 优化区域布局, 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 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 加快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发展;以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 加强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 稳步提高蜂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积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 努力实现养蜂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推动发展养蜂生产和促进农业增产、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强化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功能。坚持市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投入产业;加大政策扶持, 强化对行业发展的指导、管理和服务, 健全相关法规与标准, 营造养蜂业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质量至上, 推广先进适用饲养技术, 严格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监督管理, 落实各环节的质量负责制度, 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 发展目标

---蜂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15年, 全国养蜂数量达到1000万群, 其中西蜂650万群, 中蜂350万群。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 稳步增加产量, 力争蜂蜜产量达到50万吨。

---生产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到2015年, 年饲养100群蜜蜂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 (户) 和专业合作组织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5%提高到50%, 养蜂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蜜蜂规范饲养标准得到广泛推行, 危害蜂群健康的蜂螨、孢子虫病、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爬蜂综合征等得到有效控制。---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得到普及, 形成一批专业化的授粉蜂场, 初步实现蜜蜂授粉产业化。

---蜜蜂资源保护和种蜂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 国家级和部分省级蜜蜂资源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得到建设完善;种蜂场供种能力显著提高, 全国优质种蜂年供应能力由目前的2万只增加到4万只。

---蜂产品质量安全大幅提高。到2015年, 规模养蜂场 (户) 基本建立养殖档案和养蜂日志, 兽 (蜂) 药等投入品使用规范;蜂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基本建立, 蜂产品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更趋完善, 蜂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蜂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到2015年, 60%以上的蜂农加入专业合作组织, 蜂农与企业的蜂产品产销衔接更加紧密;行业组织在技术培训、产销衔接、信息发布、维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发展重点

---推进标准化饲养。加大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 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蜜蜂饲养标准和规范, 推动机械化饲养, 建立养殖档案和养蜂日志, 提高饲养效益, 解决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推行蜜蜂强群饲养技术, 切实加强疫病防控, 有效降低传染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大力推广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示范, 鼓励和发展专业化授粉蜂场, 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 逐步提高授粉收入占养蜂总收入的比例, 促进蜜蜂授粉业的产业化发展。

---扶持养蜂业产业化组织化发展。发展以蜂农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蜂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 与蜂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扶持养蜂合作社、蜂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发挥其在维护蜂农利益、产销衔接、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按照《畜牧法》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的要求, 加大对蜜蜂资源场、保护区、基因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完善配套设施。对重点蜜蜂种质资源保护予以支持, 提高资源保护能力。加强种蜂场建设, 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

---完善质量标准、检测、评价体系。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修订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加强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 完善蜂产品检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产品追溯制度, 推广蜂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发展区域布局

基于养蜂生产发展实际、蜂产品加工水平、蜜源植物利用现状等, 将全国养蜂业发展布局划分为华北、东北内蒙、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区域, 确定各区域的主攻方向和2015年的发展目标。

(一) 华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山东5省 (市) , 蜜蜂饲养技术水平较高, 2009年蜂群数量为70多万群, 年生产蜂蜜2.4万吨。蜜源植物主要有荆条、洋槐、枣树等, 是我国优质蜂蜜的重要产区。该区域蜂产品消费市场大, 加工能力强, 拥有多家大型蜂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国家级蜂业科研机构、蜂产品检测机构和蜜蜂育种、保种中心。山西省是我国蜂药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基地。

主攻方向:以发展西蜂标准化规模饲养, 建立和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为主, 兼顾华北中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设优质洋槐蜜、枣花蜜和荆条蜜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高效无残留的蜂药研发和生产。加大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力度。选育和推广优质蜂种。加强对蜜蜂饲养技术、蜂产品检测技术和蜂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的研究推广。

发展目标:稳定蜂群数量, 提高蜂产品质量, 规模化、集约化养蜂程度显著提高。建立一批优质洋槐蜜生产基地, 建立一批蜂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蜂药质量全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检测机构对蜂产品质量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 东北内蒙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4省 (区) , 2009年蜂群数量达到83万群, 年生产蜂蜜3.3万吨。蜜源植物主要有椴树、刺槐、胡枝子、向日葵、荞麦、牧草等, 到本区域转地放蜂的数量较大, 是我国优质椴树蜜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区内有国家级蜜蜂遗传资源基因库一个、东北黑蜂国家级保护区一个、国家级蜜蜂保种场两个, 是我国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基地。

主攻方向:保护椴树等蜜源植物, 加大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继续发挥种质优势, 保护和利用黑蜂资源。加强长白山中蜂保护区、种蜂扩繁场、种蜂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建设。以饲养西蜂为主, 加强优良蜂种的繁育和推广, 实现蜜蜂饲养良种化。加大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力度。

发展目标:在黑龙江、吉林建立椴树蜜生产基地, 在辽宁建立荆条、洋槐蜜生产基地。蜂群数量以每年5%增长, 至2015年达到110万群, 蜂蜜产量达到5万吨。东北黑蜂等地方蜜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向日葵等农作物蜜蜂授粉技术得到普及, 设施农业生产基本采用蜜蜂授粉。

(三) 华东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6省 (市) , 主要以饲养西蜂为主, 向外转地放蜂数量较大, 2009年蜂群数量为190万群, 蜂蜜产量13万吨, 蜂王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 是我国蜂王浆主要生产和出口地区。区内蜜源资源较为丰富, 主要蜜源有油菜、紫云英、荔枝、龙眼、柑橘等。本区域是我国蜜蜂饲养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科研和加工力量雄厚, 是我国竹木、塑料蜂具主要生产基地, 蜂产品生产种类齐全。该区域种植的蜜源面积 (油菜、紫云英等) 随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而萎缩, 但山区蜜源资源利用还不充分。

主攻方向:加强对本地中蜂资源保护和利用, 建立皖赣山区、大别山区中蜂资源保护区。浙江加强优质王浆蜂种的选育。安徽、福建、江西三省的山区, 以定地为主, 小转地为辅发展中蜂的饲养, 生产特色蜂蜜。加强蜂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 加大优质蜂具生产, 加快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中蜂囊状幼虫病等疫病的防控技术研究力度。加大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养蜂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加快蜂农风险救助机制建立, 保护蜂农的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稳定现有西蜂数量, 增加中蜂的饲养量, 蜜源植物得到充分利用, 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大优质蜂具生产基地建设。中蜂囊状幼虫病、爬蜂综合征等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一批蜂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

(四) 中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6省。2009年蜂群总数为190多万群, 蜂蜜产量13.5万吨。区内蜜源植物丰富, 河南、湖北、湖南主要有油菜、枣树、刺槐、柑橘、紫云英等;广东、广西、海南以荔枝、龙眼、山乌桕、八叶五加为主。本区域拥有年加工出口蜂蜜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 是我国蜂蜜的重要加工和出口基地, 蜂产品消费能力较强。

主攻方向:广东、广西和海南以发展中蜂为主;湖南、河南、湖北以发展西蜂为主。建立优质油菜蜜生产基地和山桂花蜜生产基地, 加强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支持养蜂专业合作社建设, 加强对蜂农的技术培训, 促进养蜂户向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加大对蜜源植物资源和中蜂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 建立中蜂保种场和保护区。发展特色蜂蜜生产, 提高蜂产品质量。开展果树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控研究。

发展目标:稳定蜂群数量, 提高蜂产品质量, 建立一批特色蜂产品生产基地和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主产省建成一批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区内油菜、荔枝、龙眼等农作物蜜蜂授粉率达到60%以上。建立神农架国家级中蜂自然保护区。中蜂囊状幼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 西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5省 (区、市) , 2009年蜜蜂饲养量为230多万群, 蜂蜜产量6.5万吨。这一区域除西藏之外, 地理位置特殊, 气候温和, 蜜源植物和蜜蜂品种资源丰富, 四季蜜源不断, 发展中蜂、西蜂饲养都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 是我国主要的蜜蜂繁育基地和蜂蜜生产基地之一。

主攻方向:中蜂与西蜂发展并举, 坝区和丘陵区以发展西蜂为主, 重点推广蜜蜂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技术, 建立和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山区和深山区以发展中蜂饲养为主, 利用山区蜜源优势, 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着力提高蜂群单产水平, 增加养殖效益。加大西藏地区蜜蜂饲养技术推广力度, 扩大饲养规模, 增加蜂产品产量。利用蜜源优势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蜂产品。加强对本地中蜂资源保护和利用, 以及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控研究。

发展目标:到2015年, 蜜蜂饲养量达到300万群 (其中中蜂150万群) , 年生产蜂蜜8万吨。建立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中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蜜蜂养殖效益和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建设成为我国的蜜蜂越冬春繁基地、养蜂生产基地、特色蜂蜜生产基地、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

(六) 西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5省 (区) , 2009年饲养蜜蜂50万群, 生产蜂蜜1.4万吨。本区域夏秋蜜源植物种植面积大, 特色蜜源植物与草地植物等蜜源资源丰富。

本区域蜜源植物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蜂群单产水平低。青海、甘肃是夏秋季转地放蜂比较集中的区域, 青海生产的蜂王浆品质优良。

主攻方向:新疆保护和发展黑蜂, 加快推进规模饲养, 产品以生产优质特色蜜为主。青海建设优质蜂王浆、蜂花粉生产基地。陕西、甘肃、宁夏在发展西蜂饲养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在山区发展中蜂, 建立中蜂资源保护区, 扩大饲养规模, 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提高养蜂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加大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在扶持本地养蜂发展的同时, 积极做好对外来转地蜂群的接待和安置工作。

发展目标:到2015年, 蜂群饲养量达到80万群, 年生产蜂蜜2.5万吨。养蜂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大幅提高, 转地放蜂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建成我国优质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生产基地和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农作物蜜蜂授粉技术得到逐步推广。

五、重点项目

(一) 蜂产品基地建设

---蜂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重点依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培育一批标准化蜂蜜生产示范基地和蜂王浆生产示范基地。

---支持蜂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全国发展一批示范蜂农合作社和养蜂协会, 联合分散养殖户形成大规模养蜂团体, 使其在维护蜂农利益、协商蜂产品收购价格、为蜂农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科技推广和蜂农技术培训。鼓励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单位加大养蜂生产技术推广力度, 重点加强对生产基地、蜂农合作社、大型养蜂场生产人员的培训。加强蜂农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山区、贫困地区、老少边远地区的养蜂知识普及。五年内, 全国培训蜂农10万人次以上。

---扶持养蜂生产。结合养蜂业发展的实际, 探索对蜂农、蜂业合作社的蜜蜂饲养以及养蜂机具购置等给予补贴。

(二) 蜜蜂授粉增产技术体系建设

---建设蜜蜂授粉示范基地。重点依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在全国建立一批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探索政府蜜蜂授粉补贴政策, 加快普及绿色植保技术, 加强宣传与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 带动蜜蜂授粉产业的发展。

---建立蜜蜂授粉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建立蜜蜂授粉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支持有关单位开展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机理及技术的研究推广。

(三) 蜜蜂资源保护与种蜂良种繁育

---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中蜂等资源场15个, 保护区8个, 完善“国家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中心”, 完善资源基因库2个, 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蜜蜂新品种培育。建设蜜蜂育种中心, 培育5个蜜蜂新品种 (系) 。

---蜜蜂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在养蜂大省和种源基础较好的省份改扩建种蜂场10个。

---种蜂质量监测。新建蜜蜂种质鉴定中心, 建设蜜蜂良种数据库, 收集、分析、发布全国优良蜂种信息。

(四) 蜂病防控

---蜂药研制。研制推广一批高效无残留的杀螨、抗菌蜂药。

---加强疫病防控。研究推广蜂病防控技术和实验室及现场快速诊断技术, 提高蜜蜂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强化蜂场日常卫生防疫管理和蜂群保健, 加强蜂螨、白垩病、蜜蜂孢子虫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等危害严重的疫病的防控。

---加强蜂药使用管理。加强蜂药等投入品使用指导与管理, 规范使用时期和剂量, 严格执行休药期。

(五) 蜂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建设, 将各地蜂产品质量检测功能纳入各地综合质检体系, 完善质量检测体系运行机制, 提高检测能力。鼓励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加强蜂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

---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开展蜂产品真实性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蜂蜜类别区分技术研究、污染物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风险评估。加大蜂产品质量检测投入, 加强蜂药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 实施例行检测、应急检测和风险评估, 及时掌握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研究适合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 实施危机预警报告制度。---完善蜂产品标准体系。及时修订完善蜜蜂饲养、蜂病防治、蜂产品生产、蜂产品检测、授粉利用等标准, 建立健全蜂业标准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 加大对养蜂业发展的支持与保护。

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强蜂药生产、销售、使用等管理, 建立和健全规模蜂场备案与养殖档案制度, 规范蜜蜂检疫行为。探索建立养蜂主产区成熟蜜生产补贴和政策性保险政策, 提高养殖积极性, 降低养殖风险。推动出台蜜源植物保护利用政策, 探索有偿授粉机制, 协调有关部门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中支持蜜源植物种植。

(二) 保护蜂农合法权益。

逐步推行蜂产品优质优价, 完善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转地放蜂集中地区, 配合有关部门, 妥善解决治安、收费、蜂产品销售、蜜蜂农药中毒、人蜂安全等问题, 保护蜂农的人身权益和经济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在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 喷洒对蜜蜂低毒的农药。加快推行农药喷洒事先告知制度, 探索建立种植农户和蜂农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积极支持建立养蜂业风险救助金制度, 不断增强蜂农抵御风险灾害能力。

(三) 加快科技研发与应用步伐。

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快养蜂和蜜蜂授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大对新型养蜂机具、新蜂药、新技术、新产品等研发的支持, 加强养蜂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和科研院校的联结, 切实搞好蜂农科技培训, 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蜂农, 提高养蜂管理技术水平。

(四) 积极开拓蜂产品消费市场。

普及蜂产品知识,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消费咨询, 对违规企业及时曝光,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维护消费者权益。适应市场需求, 丰富蜂产品花色品种,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积极培育蜂产品知名品牌, 利用已有优势巩固和扩大蜂产品出口,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五) 强化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

加强行业监管, 充实养蜂管理人员队伍, 养蜂重点区域主管部门要安排专职蜂业管理人员, 其他地区要有兼管人员, 及时处理养蜂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 要根据本地市场和资源优势, 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 充分发挥规划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养蜂生产的信息平台建设, 密切关注养蜂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推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环境影响评价

养蜂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蜜蜂授粉维持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 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评估对生态环境没有不利的影响。

(一) 养蜂业发展与生态农业目标一致。

养蜂不与农争地, 不与人争粮, 只利用农田的边缘地带、林下、道路两旁等闲散区域摆放蜂箱, 开展养蜂生产。蜜蜂消耗的能量和物质主要来自生态系统内可再生的植物花蜜和花粉, 蜜蜂在采集植物花蜜和花粉的过程中为植物传授花粉, 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 《规划》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养蜂业的生态环境作用, 《规划》充分考虑了蜜源植物承载能力, 根据不同区域蜜源植物物种类型和数量, 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确定适当的增长速度, 强化饲养技术培训, 规范蜂药的使用管理, 兼顾了养蜂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三) 养蜂业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上一篇:健康安全咨询下一篇:压力蒸汽湿热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