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家庭

2024-06-25

城区家庭(精选6篇)

城区家庭 篇1

1. 前言

家庭体育是指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 ,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 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本单位, 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和延续, 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发展家庭体育, 对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对大同市城区小学生家庭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 旨在分析家庭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参考建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大同市城区第一小学、第十小学、第十八小学、大同市实验小学、逸夫小学五所小学的420名学生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 通过大同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途径查阅了近5年来相关文献资料,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2.2.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小学生家庭体育开展现状调查问卷》, 对420名学生家庭进行调查 , 回收问卷391份, 回收率为93.1%, 其中有效问卷374份 , 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7%。

2.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 , 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家庭体育的开展动机

通过对大同市城区374个小学生家庭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进行调查 (见表1) , 可知大同市城区居民参与家庭体育的动机强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为了强身健体 (46%) 、休闲娱乐 (20%) 、交流情感 (18%) 、发展特长 (12%) 、其他原因 (4%) 。显然, 家庭体育开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子女的身体健康, 这与体育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相一致;同时 , 家庭体育的开展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体育的本质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化。

3.2 家庭体育的活动内容

研究表明:大同市城区小学生家庭体育的活动内容呈多元化。其中, 走跑跳 (65.4%) 、小球类 (57.9%) 和体育游戏 (21.8%) 位居前三, 这说明:第一、虽然居民使用的体育器材比较简单, 锻炼手段简单易行, 但是对身体的锻炼作用较好, 并且易于普及推广。第二、活动节奏便于控制, 活动量相对较小, 技巧性方面的要求不高。第三、体育项目的资金投入较小, 如散步、游戏、跳绳、羽毛球等都是不需要投资或少投资的项目。

3.3 家庭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场所

在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向一家三口的核心家庭发展的趋势下, 学生与双亲的体育活动更频繁些, 除此之外, 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 自己单独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高;其次, 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也影响了学生与同辈的活动比例。

由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 各社区响应国家号召, 加强了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 加之居民居住小区坏境的绿化, 使得住宅小区空地成为家庭体育活动的最佳选择;同时, 由于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的北部,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盛行西北风,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体育的室外活动。因此, 大同市家庭体育的第二大活动场所是自家庭院;另外, 城市广场的建设和公园的免费开放, 使它们成为家庭体育开展的好去处;而体育健身场活动比例相对较少, 这与家庭收入和消费观念有关。

3.4 影响小学生家庭体育发展的因素

3.4.1自由支配时间。自由支配时间是学生或家长按照个人的意愿, 随意选择活动内容的时间。它是家庭体育的基本物质前提, 并且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 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文化课, 这就占用了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另外, 家庭体育的开展时间集中在寒暑假、周六日与晚上, 显然这与学校的作息制度有关。

3.4.2经济实力和消费方式。家庭收入对家庭体育的开展影响很大, 根据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定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 饮食费用的开支比例就越小, 而用于休闲娱乐的费用会越多。家庭体育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方式, 必然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此外, 家庭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影响到家庭体育的发展, 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 大部分中国人喜欢攒钱而不愿花钱, 这也制约了家庭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和持久性。

3.4.3设施与环境条件。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离不开场地和设施坏境等条件。目前, 大同市城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并不乐观, 据调查统计, “很满意”的只占6.3%, “比较满意”的占32.6%, “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42.7% 好18.4%, 这说明, 在国家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 体育场地和设施虽然有了很大改善, 但仍然不能满足家庭体育活动的需求, 阻碍了家庭体育的发展进程。

3.4.4家庭成员体育观念。家庭成员对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对家庭体育的开展有很大影响。有的家长认识到体育活动能够锻炼身体、增进亲子关系、愉悦身心等, 他们就会积极支持和引导或与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 由此, 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 对体育也就形成了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而有的家长认为体育可有可无, 没有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只是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文化课成绩, 甚至会阻拦孩子的体育活动, 这就使孩子远离了体育活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大同市城区小学生家庭体育开展有四点特征:第一, 开展动机以强身健体为主, 追求健康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首要目标;第二, 活动内容呈现多元化, 以走跑跳、小球类等方便又经济的项目为主, 新兴项目也有所发展;第三, 组织形式主要是与父母或其一方一起, 这与当今的家庭结构有关;第四, 活动场所可选择性不强, 主要是住宅小区空地与自家庭院, 但发展空间较大。

4.1.2大同市城区小学生家庭体育开展主要受自由支配时间、经济实力和消费方式、设施与环境条件、家庭成员体育观念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目前, 第一, 自由支配时间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学生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去参与体育活动;第二,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家庭体育消费虽然有所提高, 但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仍有待改善;第三, 社区的体育设施与环境仍不能满足家庭居民的需求;第四, 少部分家长的体育观念存在偏见, 需要正确引导。

4.2 建议

4.2.1学校和家长应理性对待小学生的余暇时间, 避免追求文化课成绩而给学生造成的负担。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活动, 以推进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的良性发展。

4.2.2家长应懂得健康投资, 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选择合理的家庭体育消费方式, 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体育服装、器材等。同时, 国家应规范家庭体育消费市场, 促使家庭体育与体育产业的有机结合。

4.2.3社区应合理规划布局, 遵循“经济有效”的原则, 为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体育场地与设施, 并尽可能定期组织家庭体育游戏等活动, 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国家也可安排社会指导员, 指导居民的体育活动。

4.2.4国家应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性, 使家长提升体育观念和体育锻炼意识。学校也应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会等形式,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永保, 田雨善.“家庭体育”的释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33 (6) :9-12.

[2]叶立群总主编.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81.

城区家庭 篇2

标准

为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和完成义务教育,解决我区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我区特制订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具体标准如下:

1、父母双方或单方亡故,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孤儿、单亲家庭);

2、父母双方或单方下岗,家庭经济靠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低保户);

3、烈士子女;

4、特困残疾人子女或残疾学生;

5、父母双方及单方常年生病或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

6、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

7、因突发事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

城区家庭 篇3

摘 要 幼儿的体质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一直对幼儿体质方面的研究也比较重视,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形态、机能、素质方面,对于影响幼儿体质的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使用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中幼儿部分的调查问卷,向沈阳市城区8所幼儿园的家长进行发放,整理数据,从而得出影响沈阳市城区幼儿体质家庭因素的现状,以希为沈阳市城区幼儿体质的研究提供数据。

关键词 幼儿 体质 家庭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沈阳市各区8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184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以“幼儿体质”和“影响因素”为检索词,用模糊检索的方式,检索出最近5年的相关文章。

2.问卷调查法

使用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幼儿部分的调查问卷,向8所幼儿园共184名幼儿家长发放,收回184份,其中无效问卷22份。

3.数据统计法

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部分

1.出生胎龄

幼儿出生胎龄分为小于正常胎龄即早产、正常胎龄即足月和大于正常胎龄即过期产三种,幼儿出生胎龄与幼儿长大后的体质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分析病例过程中发现胎龄越小的幼儿营养摄入和骨髓造血的功能越弱,故较容易产生贫血。足月出生的幼儿在身体各个方面的发育都比较成熟,长大后的体质也会比较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城区幼儿出生胎龄以正常胎龄(足月)为主,占82.7%;其次为大于正常胎龄(过期产),为9.3%;小于正常胎龄(早产)者,占8%。

2.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

新生儿初期是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和各项功能发育的快速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营养供给十分重要。母乳中含有幼儿成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并且还有多种免疫物质,是出生后4个月内幼儿最佳的食物。《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提出2000年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至少达到80%的目标,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要求婴儿母乳喂养率要达到85%,而通过此次调查结果发现,沈阳市城区幼儿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中母乳喂养仅占53.1%,远远达不到纲要所提出的目标。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比例分别为31.5%和15.4%。

3.平均每天睡眠时间

幼儿睡眠与幼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幼儿大脑容易疲劳,只有在适当的、足够的睡眠以后,大脑才能得到完全休息而解除疲劳,这时幼儿才能吃好、玩好,才能使幼儿体质更加健康。研究表明,幼儿每天的最佳睡眠时间在11-13个小时,至少要保证10小时以上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城区幼儿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最多的为8-10小时,占66.7%,其次才是10小时以上,为32.7%。可见目前沈阳市幼儿的睡眠时间不容乐观,长期下去会对幼儿未来的体质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4.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

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能够提高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对于改善幼儿体质有着很好的作用。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城区幼儿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多为1-2小时和30分钟-1小时,分别占44.4%和32.7%;另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和30分钟以下的幼儿分别占14.3%和8.6%。

5.平均每天看电视、录像、玩电脑游戏的时间

调查显示,沈阳市城区幼儿平均每天看电视、录像、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分钟-1小时,占47.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27.8%;而在1-2小时的幼儿为20.4%,还有4.3%的幼儿平均每天看电视、录像、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悉尼大学巴米尼•古比纳斯博士的科研组研究表明,平均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在1.9小时的幼儿眼睛里的动脉血管会变窄,这是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可能性增加的一个早期预警。因此,幼儿每天看电视、录像、玩电脑游戏的时间要严格控制在2小时以下。

6.参加兴趣特长班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在课外参加兴趣特长班的现象越来越普及,兴趣特长班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城区幼儿参加的兴趣特长班,排在第一位的是音乐、舞蹈,第二位的是绘画、书法,第三位的是文化课,而体育排在了第七位,也是调查类型中的最后一位,参加体育兴趣特长班的幼儿仅占6.2%。过多的文化课程占据了幼儿的生活,在身体发育的最重要时期,幼儿应多多参加体育活动,改善体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另外,同时参加三个兴趣特长班的幼儿占总人数的17.3%,同时参加两个的占34%,建议家长不要为孩子安排过多的兴趣特长班,要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途径。

7.幼儿园之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

在幼儿园之外,对于体育锻炼主要项目的选择上排在第一位的是骑童车,占32.8%,排在最后一位的是体操,仅占1%,而实际上幼儿体操应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以3-6岁幼儿为主要对象,根据幼儿解剖、生理等特点,通过徒手或借助器械,辅以简单的技巧动作、舞蹈动作,加上多次的队形变换和造型,配上节奏欢快的音乐,有目的、有节奏的进行各种举、摆、绕、踢、屈伸、绕环、跳跃等一系列单一或组合动作的身体练习活动。因此建议家长多多指导幼儿选择体操活动。

(二)家长部分

1.父母受教育程度

国内外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会反映出这个家庭的教育学素养,会影响父母教育子女的倾向性。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城区幼儿父亲受教育程度最多的为大学或大专,占53.1%,其次为高中或中专和研究生及以上,分别占23.5%和17.9%,而初中以下学历者没有。母亲受教育程度最多的也为大学或大专,占56.2%,其次为高中或中专和研究生及以上,分别占22.8%和11.1%,同样没有初中以下学历者。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要好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对于幼儿的成长教育和体质健康都会有着正向的发展。

2.父母平均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

父母平均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从数量上反映了父母对于体育运动的认可程度和生活方式,而父母对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运动方式既直接又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体育行为。从调查结果看出,沈阳市城区幼儿父亲平均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多为1-2次,占38.3%,而其次就是不锻炼的人群,占20.4%;母亲平均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同样最多的为1-2次和不锻炼,分别占34.6%和27.8%。父亲的每周体育锻炼情况要好于母亲。

三、结论与建议

(一)沈阳市城区幼儿出生后4个月的喂养方式以母乳喂养为主,但还远远没有达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所要求的目标。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优势,提高母乳喂养率。沈阳市城区幼儿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的仅为32.7%,也就是说有67.3%的幼儿达不到最佳睡眠时间,建议家长要掌控幼儿的生活作息,延长幼儿睡眠时间,为良好体质的养成做好保障。

(二)沈阳市城区幼儿选择体育兴趣特长班的仅有6.2%,而过多的文化课程占据幼儿生活的主要部分,对于幼儿身体的发育十分不利。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对体质的培养更为重要,建议家长多安排幼儿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项目中,体操作为发展幼儿体质的重要方式没有受到重视,无法发挥其作用,建议家长多让孩子参与体操活动。

(三)沈阳市城区幼儿父母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建议父母平时应多参加体育锻炼,在自己健康的同时,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胎龄、喂养方式因素与幼儿体质水平的关联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2.

[2] 于秀.影响辽宁省3-6岁幼儿体质状况的家庭因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2.

[3] 王圆圆,巴义名.2005年贵州省国民体质监测幼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8.1.

城区家庭 篇4

一、县城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人类的需要, 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在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 具有特殊的作用, 特别是对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新昌县的家庭教育, 在传统的基础上, 发生了巨大的发展, 为我国和当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但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 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城区小学生家庭同样如此。

1. 家庭教育目标上的偏颇

在走访中发现, 新昌县小学生家庭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 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养育观、教子观和成才观上。一些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把教育子女当作家庭的私事, 把教子成才仅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幸福联系在一起, 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一些父母“望子成龙”的观念造成了孩子自主性的缺失。 (1) 家庭教育的目标单一; (2) 家庭教育的期望过高。

2. 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偏颇

家庭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子女的态度常常以父母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育方法随心所欲, 这就导致了家长在教育方式上的随意性。笔者发现, 在新昌县城区小学生家庭中, 较为普遍地存在“爱不得其所, 教不得其法”。 (1) 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 (2) 放任自流, 缺乏科学的指导; (3) 娇生惯养, 忽视独立性培养。

3. 家庭教育取向的偏颇

现在县城小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的确有很多优点, 但跟社会的实际要求相比还是体现出了许多不足, 如责任心缺乏、生活目标不明确、缺乏勤俭朴实的作风、生活自理能力差等, 所有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 家长必须重视这些问题。

(1) 重视智育, 轻视德育。

在访谈中发现, 许多小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 他们不会洗衣、做饭, 上下学要家长接送。开家长会时, 家长关心的只是孩子考试成绩怎样, 在班里排第几名, 几乎没人问孩子其他表现怎样, 品德如何。家长产生重智轻德的现象固然与我国现行的升学、就业制度有关, 但更主要的是跟家长的认识有关。许多家长认识不到孩子高分的取得, 除了智力因素外, 还与许多非智力因素有关。假如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只知死读书本, 整天做作业, 即使能考高分, 也成不了高素质人才。

(2) 只凭家长愿望, 不顾孩子兴趣。

孩子的先天素质是千差万别的。但是, 在走访中发现, 有许多家长却不顾孩子的先天生理素质, 不根据孩子的优势和弱点因材施教, 而是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 将自己的爱好、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 主观地为孩子购买学习资料, 给孩子请家教, 送孩子读奥数班, 学这学那, 忽略了孩子的兴趣, 抑制了孩子爱玩的天性。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浪费了钱财, 耗费了气力, 孩子的成绩却不见提高。

(3) 重孩子教育, 轻家长自身提高。

提到家庭教育, 大多数人就理所当然地把它等同于子女教育。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孩子只是家庭成员之一, 只是家庭教育的对象之一, 家长也应当是家庭教育的对象。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终身影响者, 拥有较高的自身素质是有效教育子女的关键。在被访谈的家长中, 几乎所有的小学生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的对象只是他们的孩子, 这极不利于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4. 特殊家庭教育问题突出

目前, 新昌县城区小学生有13691人, 来自农村和外地的在校生4519人, 占城区小学生总数的33%。他们好多居住条件较差, 缺乏必备的学习条件;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 难于指导孩子成长;居住环境比较复杂, 缺乏读书学习的氛围;家长劳动时间较长, 缺少时间和孩子交流等, 这些家庭育人环境令人担忧。因为家庭的破裂让孩子们的心理受到创伤,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 造成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

二、县城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孩子教育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 而且影响到一代人在民族进步与繁荣中的作用, 其重要意义应该被全社会及每个家庭所认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家庭和家庭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造成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1. 社会变化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变革, 有父母和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成了新昌县城区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生活节奏加快, 忙碌的生活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虽同居一处, 相互之间感情的敏感性却越来越差, 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越来越少, 相互理解更是缺少。在当问及“作为父母或家长你经常问你孩子学校的事情吗?”“每天和孩子聊天吗?”能做到的家长不到一半, 有的家长甚至连续几个星期都难得和孩子见上一面, 亲子关系的冷漠, 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 家庭条件的原因

家庭的经济条件对于子女成长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新昌县是一个国家级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 较好的地域经济给家庭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条件。但反映在家庭教育的质量上, 还要看家长对较好的家庭条件能否把握好分寸, 运用是否得法。首先, 家庭富裕给孩子带来了依赖性。其次, 能否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再次, 营造怎样的家庭文化氛影响孩子。可在我们的身边发现, 有许多家庭在装修新房时宁愿设计麻将室, 也不愿设计一个书房。这令人诧异。

3. 家长素质的原因

父母的素质都比较高, 其家庭教育的质量相对就比较高。首先, 家长的文化程度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意识, 对教育目的明确, 教育方式和教育眼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次, 部分家长修养太低, 也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4. 学校教育的原因

学校教育本来是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但迫于社会的压力, 我们的教育畸形地发展了学生的部分能力, 而置其他许多能力于不顾。学校教育目标的狭隘、教育内容的繁难、学业竞争的激烈, 迫使学生每天想着学习、考试、分数、名次, 他们除掌握了一些书本知识外, 没有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经验缺乏, 身体素质较低,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填鸭式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模式里, 小学生原本活泼可爱的人格被割裂、个性被忽视。

三、县城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现今家庭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为了让小学生健康成长, 应该好好克服上述弊端, 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思想、方法, 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

1.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育人观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要搞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传统的观念, 树立起未来社会的人才应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观念;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也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接受某种爱好;放弃要求孩子成龙成凤的思路, 正确引导孩子, 恢复孩子的天性, 使孩子生活得快乐、轻松。

2. 端正家庭教育取向, 实现家庭教育的变革

(1) 变单一型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今独生子女家庭中, 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 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 在施教过程中, 许多家长把教育的目标简单地定位成智力开发, 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进行智力教育时, 多数家长把智力教育等同于文化知识教育。其实, 科学的家庭教育应该以智力为中心, 把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品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融为一体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

(2) 变知识型教育为能力型教育。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高, 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任何一种只注重某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 应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法和培养人才的观念, 实现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轨。家庭教育必须从以知识教育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上来。教会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竞争, 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3) 变亲子教育为亲职教育。

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单一的亲子教育, 家长大多把子女当作家庭私事来进行, 许多家长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并以家庭利益为出发点来培养。其实, 培养子女既是为家庭培养后代, 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 必须变革传统的家庭教育, 由亲子教育转变为亲职教育, 强调家长培育子女、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一职责。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参加有益的、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鼓励孩子独立地解决交往中碰到的问题, 让他们学会与其他成员合作、共处, 形成群体观念, 养成责任感、义务感, 改变自我中心倾向。

3. 丰富家庭教育知识,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 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适时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要搞好家庭教育, 家长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了解孩子心理活动的规律, 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其次要学习孩子的生理知识, 科学地养育孩子, 使孩子得到正常发育, 更好地成长。三是要学习教育知识, 遵循教育原则, 掌握教育方法, 重视对孩子的各方面教育, 使孩子得到充分发展。四是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起模范作用。

4. 巩固家长教育阵地, 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效能

目前, 新昌县城区小学已经普遍设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 要进一步发挥和提高他们的作用, 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和社区在家庭教育中的的作用:第一, 增加学校家长教育指导的时间, 将家长教育指导的频率提高到每学期2~3次。第二, 提倡现代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第三, 实施小学生家长教育分层指导。第四, 根据社区功能日益完善和传媒的发展, 新创建了一批社区家长学校、广播电视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双休日家长学校等, 千方百计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提高家长整体水平。

5. 创建学习型家庭, 实现家庭成员的终身发展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 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的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 需要家庭自身的不断努力, 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政府应该出台有利于学习型社区发展的政策, 采用相应的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学校可以借助与家庭的联系, 促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联系和发展。家庭要创设条件, 父母要不断学习, 树立“向孩子学习”的理念, 平等、尊重与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东辉, 赵萌.浅谈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道德发展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 2009 (19) .

[2]陈艳娜.浅谈网络环境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J].青年文学家, 2010 (16) .

[3]刘在花.幸福家庭教育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 2011 (09) .

[4]刘红妹.浅谈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2) .

[5]李营.浅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网络财富, 2009 (09) .

城区家庭 篇5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国家正大力发展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机构养老在我国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已由补充地位上升为支撑地位,成为应对失能老人、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的有效方式。在此背景下,研究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索能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养老制度,对于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围绕机构养老开展了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的现状。既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意愿很低(郅玉玲,2002;夏海勇,2003)。二是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已有研究主要从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健康状况等方面来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状况、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对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王彦方、王旭涛,2014;张文娟、魏蒙,2014);而田北海等(2012)则认为,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不完全是一种“经济理性”,而是一种嵌入生活境遇的“情境理性”。另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新农保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何军等,2015)。

对以往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关于机构养老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不同因素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关系还没有得到经验数据的充分检验。目前学术界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研究不但结合了社会保险等宏观因素,还结合了老年人自身特征、家庭经济特征等微观因素,但与老年人养老需求意愿息息相关的家庭照料能力并未得到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从是否有配偶、居住情况、健在子女数量和目前起居照顾情况四个方面描述了老年人家庭照料能力,探究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的影响。

二、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源于相城区政府2014年组织的“相城区老年人情况调查”,这次调查在相城区下辖的4个镇、4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高铁新城和1个旅游度假区进行,共获得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效样本52273个。

调查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基本情况,二是健康状况,三是养老需求调查。这三部分的调查为研究老年人晚年生活现状及养老需求意愿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2、样本描述

被访者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在性别比例方面,男女样本比例相对均衡,接近于1∶1。在收入方面,由于绝大多数老年人为农村户口,以前从事的是与农业相关的工作且文化程度很低,68.44%的老年人月收入在900元以下。被访问老人目前健在的子女数平均仅为2.23个,没有配偶的孤寡老人占18.81%,其中独居的老人占被访问对象总体的9.85%。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的健康就越差,需要的照料便会越多。

传统的家庭照料主要包括老伴和儿女子孙在内的家庭成员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从调查的数据来看,现如今社会的家庭照料能力显然不足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查数据看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仅占1.97%。家庭照料能力是否会对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意愿产生影响,影响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意愿具体有哪些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计量分析。

3、变量测量

(1)因变量。因变量定义为“是否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愿意=1、不愿意=0。

(2)自变量。为了探究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四个自变量:是否有配偶、居住情况、健在子女数量和目前起居照顾情况。

(3)控制变量。本研究的控制变量主要涉及样本的个人特征、经济特征和健康状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月收入状况、有无子女经济支持、房屋产权、慢性病数量、日常活动能力(ADL)、器具性日常活动能力(I-ADL)、认知能力,各变量定义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4、研究模型

是否选择机构养老是一个二元选择问题,因此,本文采用成熟的二元Logit模型进行分析。令Yi=0表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Yi=1表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概率和Logit模型可写为:

(2)式中,P表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P(/1-P)表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与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之比,定义为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意愿机会比率。自变量Xi为影响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因素,各个系数βi表示自变量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程度,其取值等于意愿机会比率的变化率,正的系数表示该自变量有利于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并且系数越大表示他们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就越大。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先考察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的影响,再逐步将个人特征、经济特征和健康状况因素放入到计量模型中,结果如表2所示。

从模型(一)来看,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是否有配偶跟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老年人的居住情况与机构养老需求意愿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独居老人相比,和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老人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更低。健在子女数方面,子女数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目前健在的子女数越多,反映出家庭照料资源越丰富,给老人提供照料的能力就越强,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留在家里养老。目前起居由谁照顾方面,相比于自己照顾自己的老年人,由其他人照顾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对机构养老产生需求。跟自己照顾自己的老年人相比,这部分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可能更差,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同时缺乏来自包括老伴在内的家庭成员照料更容易产生机构养老需求意愿。

从模型(二)来看,当加入个人特征变量之后,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的影响关系依然存在。在加入的个人特征变量中,性别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比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可能产生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年龄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年龄越高的老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越低。在户籍方面,户籍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从事农业相关职业的老年人相比,退休前从事非农相关工作的老年人更可能产生机构养老需求意愿,从事非农相关工作的老年人一般都是生活在城市,对机构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的接受程度会比一直在农村工作生活的老年人高。在文化程度方面,跟小学以下学历的老年人相比,小学学历的老年人不愿意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而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老人更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

模型(三)是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加入经济特征变量。这时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的影响关系依然存在,而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新加入的经济特征这个变量中,有无子女经济支持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月收入状况方面,相比于月收入900元以下的老年人,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需求的意愿越高,但这种影响关系在月收入达到2501元以上才是显著相关的。这说明了机构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经济收入方面的要求有“瓶颈”效应,只有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以上的老年人才会对机构养老产生有效需求。

模型(四)是在模型(三)的基础上加入健康状况变量。从结果看,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的影响关系依然存在,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新加入的健康状况变量中,慢性病数量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日常生活能力(ADL)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相比,需要帮助和能够自理的老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更低。

综上分析表明,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结果具体反映在有无配偶、居住情况、健在子女数量和目前起居由谁照顾四个变量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的相关关系上。四个回归模型的检验表明这一影响关系是具有稳健性的,即家庭照料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其机构养老需求意愿越低。另外,户籍、退休前职业、月收入状况、有无子女经济支持、慢性病数量、ADL也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影响关系是稳健的。

四、结论与思考

本文基于苏州市相城区老年人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和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照料能力与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家庭照料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其机构养老需求意愿越弱;家庭照料能力越弱的老年人,其机构养老需求意愿越强。这反映在家庭照料能力的四个变量中,有无配偶、居住情况、目前健在的子女数量与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目前起居由谁照顾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老年人户籍、退休前职业、月收入状况、慢性病数量与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老年人有无子女经济支持、日常活动能力(ADL)与机构养老需求意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老年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住房情况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注:*P<0.1;**P<0.05;***P<0.01,变量一列括号内为参照组,四个模型中的括号内系数为T值。)

本研究的政策启示,在家庭照料能力弱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应将机构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一种补充方式,尤其是要关注孤寡老人和贫困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加快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以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的同时,也要加快发展能够满足老年人医护需求的养老机构,既要符合老年人自身意愿,也要考虑到子女的实际情况,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与配合。在家庭照料能力弱化和延续“尊老”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包括养老机构在内的社会化养老方式,促进养老资源供给主体和养老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当前养老模式的总体适应性,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

摘要:本文基于苏州市相城区52273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家庭照料能力对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照料能力与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于分析结果,结合老人自身意愿及家庭照料能力,本文提出对于家庭照料能力强的老年人,可以继续采取家庭养老模式;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可以鼓励和引导其进入养老机构;对于孤寡老人和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政府应给予更多帮助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照料,机构养老,需求意愿

参考文献

[1]何军、王恺、陈文婷:新时期参保农民养老意愿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2015(1).

[2]郅玉玲:江南三镇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及意愿比较[J].西北人口,2002(2).

[3]夏海勇:太仓农村老人养老状况及意愿的调查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

[4]王彦方、王旭涛:影响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和养老模式选择的多因素分析——基于对留守老人的调查数据[J].中国经济问题,2014(5).

[5]张文娟、魏蒙: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4(6).

城区家庭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的方法, 在新城区随机抽取3所小学校, 在每个学校的三年级至五年级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自然班, 再从2个自然班中随机抽取30名男生、30名女生, 共54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并在其家中对所有的家庭成员进行人均摄盐量的调查, 要求一定要发放告家长同意书。在调查的3 d内, 要排除外出进餐的家庭。

1.2 研究方法

1.2.1 食盐摄入量的测定

采用由经过培训的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到调查学校, 向被抽取的调查对象每人统一发放相同规格和质量的食盐, 并告知家长在此后3 d中用于烹饪, 并在告家长知情同意书中的附表上填写每餐用餐人数、烹饪时加盐的时间, 包括烹饪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无规律等。3 d后让学生将剩余的食盐及填写完成的告家长知情同意书一并带回学校,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用3 d食盐称量法计算出家庭人均摄食盐量情况。3 d食盐称量法具体操作如下:由经过培训的各区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到被调查的学校, 向抽取的调查对象每人统一发放相同规格和质量的一罐食盐, 并告知学生带回家中让其家长在此后3 d内家中饭菜均用此食盐 (不包括腌菜等用途) , 要在告家长知情同意书中的附表上填写每餐用餐人数和选择做菜时加盐的时间。3 d后让学生将盐罐连同罐中剩余食盐及填写完成的告家长知情同意书一并带回学校,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准确称量剩余食盐, 计算出家庭人均摄取食盐量。

1.2.2 统计学分析

运用Excel将所有的数据和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保存, 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中位数和p 25和p 75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以P<0.05作为统计学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共发放问卷540份, 收回有效问卷540份, 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72人, 女生268人, 三年级至五年级分别为176人、185人、179人。

2.2 人均食盐摄入量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2.1 3所学校儿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

3所学校儿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没有统计学意义 (H=0.713, P=0.49) , 见表1。

2.2.2 不同性别儿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

男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高于女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 (Z=-3.377, P=0.001) , 见表2。

2.2.3 不同年龄儿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

不同年龄儿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H=1.018, P=0.601) , 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西安市新城区居民的人均食盐摄入量中位数 (p 25、p 75) 为11.40 (9.40、13.90) g/人·d, 比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盐摄入量高出了90%, 与北方居民饮食偏咸的结果相一致, 也与国内有研究报告所指出我国居民食盐的摄入量大概为10~12 g左右相一致。

男童和女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中位数 (p 25、p 75) 为11.50 (9.40、14.30) g/人·d和11.40 (9.30、13.80) g/人·d, 不同性别儿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能原因是男性儿童家庭中男性所占比例高, 女性儿童家庭中女性比例较高, 男性饭菜摄入量普遍比女性大, 食盐的摄入量与饭菜摄入量相关, 所以男性儿童家庭的人均食盐摄入量高于女性儿童家庭的人均食盐摄入量。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与分析新城区人均食盐摄入量, 评价新城区人均食盐的摄入、分析食盐摄入过量的原因, 以改善人群膳食习惯。方法:应用3 d食盐称量法计算新城区人均食盐摄入量。结果:西安市新城区居民的人均食盐摄入量中位数 (p25、p75) 为11.40 (9.40、13.90) g/人·d, 不同性别儿童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西安市新城区居民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较多。

关键词:食盐,摄入量,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艳梅, 关晓清.高血压前期的防治[J].临床进展, 2008, 10 (6) :3.

[2]赵光胜.盐与高血压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 (6) :225-226.

[3]孙萍.膳食盐量与高血压的发生[J].中国卫生保健, 2006, 20 (2) :71.

[4]张成标, 谷峰, 谷瑞民.重视限盐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07, 28 (5) :23-26.

[5]马冠生, 周琴, 李艳平, 等.中国居民食盐消费情况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 16 (4) :321-322.

[6]MacGregor GA, He FJ.Long term effects of advice to reduce dietary salt.Front cover was highly misleading[J].BMJ, 2003, 326 (7382) :222.

[7]孙萍.膳食盐量与高血压的发生[J].中国卫生保健, 2006, 20 (2) :71.

[8]于西增.大学生食盐摄入量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3) :2463-2464.

[9]翟凤英.杨晓光.2002年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9.

上一篇:企业的风险成本管理下一篇:中国意象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