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发展

2024-09-30

城区发展(共12篇)

城区发展 篇1

压力面前,城区的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住了执政水平和驾驭能力的考验,打开了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开局。

“十二五”开局以来,长治市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城区建设“全省一流光电产业和军工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功能定位,吹响了“实施‘双擎四驱’战略,建设‘四宜’城区”的冲锋号角,打赢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决战,掀起了重点项目建设大会战,打响了城中村改造攻坚战,用“宜商、宜容、宜居、宜游”八个字诠释着市委、市政府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丰富内涵。为大力宣传报道和推广城区的先进经验做法,7月17日,在长治市委常委、秘书长李东峰和市委常务副秘书长李建平的陪同下,本刊总编辑吉喆一行会见了长治市城区区委书记孙刘琳,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坚,并对孙刘琳同志就城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

踏入长治市城区这个古城新区,与长治市13个县市区唯一的女书记孙刘琳同志交谈,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城区转型跨越发展创造的“城区速度”。2011年长治市城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在全省23个市辖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位列第二;短短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多年未完成的玛钢厂改制、并引进了悦达家乐福项目;在不到1年的时间就启动了14个城中村改造;在寸土寸金的现状下,用1个月的时间为重点项目LED腾地300亩。

在挑战中提升“城区速度”

“城区速度”的取得难能可贵。从城区发展的现状来看,制约因素较多。与全省其他区县不同,城区没有煤炭资源;在面临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社会管理任务非常艰巨,维稳任务非常繁重;城市中心区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导致招商引资缺活力、项目建设缺土地、企业扩张缺资金、城市发展缺空间,大项目落地难、好项目流失多;基层基础工作欠账较多,城市管理硬件薄弱;一些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同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推诿扯皮;面对“1+6”上党城镇群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城中村改造力度不大、措施不力、速度不快、错失了一些机遇。

所有这些挑战,都为城区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事实证明,压力面前,城区的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住了执政水平和驾驭能力的考验,打开了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开局。

作为长治市13个县市区唯一的女书记,孙刘琳可谓是大气不让须眉,细致原本红妆。一方面孙刘琳从大处着眼,以超常规的气魄带动大家大招商、招大商;另一方面从小处入手,以全力解决项目的每一个细节推动项目落地。正因为有了这种“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城区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思想解放、大投资招商、土地瓶颈、城市管理、保持增长等一系列阻碍发展的难题。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城区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速度的“一号工程”来抓,积极主动为招商入驻企业和新引进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着力推进重点项目,使项目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决战城中村改造。按照规划抢时间、拆迁争速度、建设保质量的要求,使城中村改造成为助推上党城镇群建设的一块“招牌”。创新性地搭建以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党建工作“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着力解决社会问题,加强公共服务,扎实搞好“基本民生”、全力保障“底线民生”、真情关注“热点民生”,使社会管理和民生事业成为建设“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一大“亮点”。

面对城区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取得的成绩,孙刘琳说:“这些尚不足以展示我们所要求和期待的‘城区速度’”。因此,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城区速度”大讨论,并在近两个月的讨论中明确了“城区速度”的内涵,形成了“提速发展”的共识,激发了“赶超跨越”的动力。

在解放思想中“打开闸门”

转型跨越发展,首先要转的是观念。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总开关”,思想解放的“闸门”打不开,发展的“闸门”就打不开,没有解放思想,“城区速度”就没有源头活水。孙刘琳对记者坦言,当前,区里一些干部的境界、眼光、魄力、胆识还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跟进,更落后于市委、市政府建设“两宜”城市的步伐节拍,不敢闯、不敢试、不敢担当仍是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针对这一现状,孙刘琳认为必须下决心进行一次彻底的思想洗礼、观念重塑和思维更新,学习广东“先行先试”的气魄,学习温州人敢闯敢试的精神,学习昆山招商引资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深挖在思想解放、先行先试、工作落实、诚信培育、心态包容等方面的问题,破除“盆地意识”,消除“保守观念”,杜绝“消极懒惰耍嘴皮”、“怕事滑头绕弯子”和“一事无成混日子”的不良习气,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孕育开放包容的“气度”,确实做到“四个凡是”:对凡是有利于加快城区发展的工作举措都要坚决落实,对凡是有利于推进城区发展进程的新生事物都要积极支持,对凡是有利于改善城区发展环境的路径都要勇于创造,对凡是为城区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都要感恩和尊重。要在思想上敢于否定自我、敢于突破自我、敢于超越自我,要在实践中练就敢啃“硬骨头”的本领、敢趟“深水区”的胆略和敢打“攻坚战”的能力,以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作风助推“城区速度”,在思想的解放中跑出“城区速度”。

在发展比拼中“赛道超车”

孙刘琳所期待的“城区速度”,本质上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核心是“敢于突破常规、善于创造奇迹”,具体体现在“四个超常规”,即:有超常规的发展理念、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超常规的工作标准、超常规的工作机制,这“四个超常规”的目的就在于催生“加速发展”,而“加速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城区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孙刘琳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把“思进位”的渴望和“求发展”的热情转化为加速发展的实际行动,结合全市“两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目标,锁定工作要点,狠抓工作重点,乘势而上,破冰攻坚,在竞相发展中赛道超车、争先进位。

——围绕打好“项目落地攻坚战”,以超常规的速度推进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提速的“一号工程”,把吸引高科技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招大商、引大资、上大项目、聚大企业作为项目攻坚的主攻方向,把创优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作为项目落地的重要保障,狠抓“五大”园区建设,强化支柱产业集聚,走项目增量扩张、存量优化、总量垒集的“加速发展”之路。真正使项目引进和项目建设成为经济加速发展的一级“动力”。

——围绕打好“上党城镇群建设攻坚战”,以超常规的力度决战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破解“大宜居”之困的必由之路,大胆先行先试,善于“政策嫁接”,敢于“非禁即入”,采取吸引大集团投资、鼓励村集体资产入股、搭建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积极筹集城中村改造资金;探索运用“土地增减挂钩”、“用地指标周转”、“耕地占补平衡”等模式,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更多土地;按照规划抢时间、拆迁争速度、建设保质量的要求,扎实做好改造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今年,条件完备的城中村全部启动改造,实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大突破,真正使城中村改造成为上党城镇群建设的一块“招牌”。

——围绕打好“文化产业发展攻坚战”,以超常规的理念推进“文化强区”。以建设东山文化休闲观光园区为载体,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按照“构建大旅游、开拓大市场、打造大产业”的理念,深度开发上党古城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配套产业,加大文化旅游阵地、高档酒店和高品位商业项目建设力度,营造与“大宜居、大发展”相适应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打造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会客厅”、“游乐园”和“欢乐谷”,真正使这座古城新区成为上党文化旅游大格局中的一道“风景”。

——围绕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以超常规的举措加强社会管理。积极开展“六星示范社区(农村)”创建,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搭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党的建设”三位一体网格化服务信息平台,融城市管理、经营和服务为一体,构建功能完善、渠道畅通、开放互动、高效快捷、服务优质的社会管理综合系统,大力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充分彰显出社会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真正使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一大“引擎”。

——围绕推进“五大惠民工程”,以超常规的力度改善民生。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努力办好“十件惠民实事”,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投入,扎实搞好“基本民生”,健全完善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全力保障“底线民生”,精心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真情关注“热点民生”,妥善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全区人民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真正使“全覆盖”的惠民工程成为最宜居城市的一大“亮点”。

在落实执行中“提档加速”

“城区速度”的展示,根本在于落实。在工作落实执行中“提档加速”,必须健全执行体系,使干部敢落实;提升执行水平,使干部会落实;优化执行机制,使干部快落实。为把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孙刘琳对全区干部工作作风转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强化责任意识。在岗必须“知责”。要实现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目标,全区干部群众不是局外人也不能充当旁观者,任务不分一线二线,工作不分台前台后,服务不分主角配角。在明确各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既同台竞争,又协作配合。在岗必须“思责”。既要精心谋事,又要用心干事,敢于谋前人未谋之事,敢于做前人未做之事,善于抓住重点,带动全局,使各项工作有特色、有进展、有成效。在岗必须“尽责”。要把履职尽责作为神圣的义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困难面前不退缩,问题面前不回避,切实营造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真正干出经得起检验、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强化效率概念,向时间要效率,谋事要早、见效要快。特别是对项目建设的时间节点要心中有数,落实有力。向行动要效率,坚决杜绝说而不做、决而不行、行而不快、抓而不紧的现象。对决定了的事,要不等不拖,全力以赴尽快落实;对需要协调的事情,要强化责任,通力配合;对部署的任务,要雷厉风行,坚决完成。向服务要效率,全区所有职能部门要结合全省开展的杜绝“吃、拿、卡、要”专项治理,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把各自的职责权限、审批流程和办结时限以及工作承诺全部见报、上网,接受群众的监督,真正让企业、群众办事“少走弯路、少踏门槛、少转环节”,达到“办事时间最短、办事效率最高”的“提档加速”效果。

强化实干精神。全区干部要注重锤炼实干的品质,坚决摒弃“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坚决破除“干的好不等于领导印象好,干的少不等于提拔机会少、干的差不等于组织评价差”的功利思想,坚决打破“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八股”作风。不讲空话,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走过场,把“谋”与“干”融为一体,做到决策定一条是一条,承诺说一个是一个,工作干一件成一件;不做虚功,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加强具体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说干就干,脚踏实地;该干则干,雷厉风行。不受限于惯性思维,不停留于常规套路,不依赖于传统方法,善于从不同侧面化解矛盾、从不同层面争取支持、从不同角度搞好帮扶,让实干精神成为城区加速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在全面提速中彰显“五度”

2012年,是城区加快转型的黄金年、实现跨越的机遇年、破解瓶颈的攻坚年。城区将大力实施‘双擎四驱’战略(把“城市管理”和“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城区综合实力的两大“引擎”,通过园区驱动形成城市拉动力、城管驱动提升城市竞争力、文旅驱动集聚城市吸引力、民生驱动增强城市承载力),全面推进‘宜商、宜容、宜居、宜游’城区建设,确保五大经济指标增速达到25%以上,为今后五年全区综合实力迈入全省23个城区第一方阵打下坚实基础!

城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核心”,具有其它县市区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如何更好地将这种“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气势”,在各县市区竞相发展的比拼中跑出“城区速度”,真正考量的是城区“提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孙刘琳告诉记者,下一步,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好“五大攻坚战”和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的要求,以开展“五个年”活动为载体、全面展示“五个度”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围绕加快发展,在构建“宜商”格局上创造“城区速度”。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为载体,强化“重商、亲商、护商、安商”的理念,实施项目建设带动经济提速战略,加快“五大”园区建设进度,精心培育和发展“4+6”支柱产业,创造“吸引核心技术、集聚后发优势”的“城区速度”。

立足“城市精神”,在营造“宜容”氛围上蕴育“城区气度”。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为载体,强化“城市是栖居之所,更是精神家园”的人文理念,履行好职责,塑造好形象,维护好稳定,蕴育“汇聚八方来客、兼容多元文化、营造和谐氛围”的“城区气度”。

注重“民生事业”,在优化“宜居”环境上拓展“城区广度”。以开展“城市服务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握“大宜居”之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破解“大宜居”之困,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夯实“大宜居”之基,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拓展“全社会创造幸福、全民分享幸福”的“城区广度”。

发挥“东山优势”,在打造“宜游”品牌上挖掘“城区深度”。以开展“旅游开发推进年”活动为载体,强化“旅游是朝阳产业”的理念,加快旅游园区建设,积极开发上党古城旅游资源,全面推进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挖掘“融汇山水之秀、彰显人文之韵”的“城区深度”。

坚持“为民宗旨”,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体现“城区高度”。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强化“抓党建也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加快政治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党建资源向发展资源转化、组织活力向发展活力转化,体现“党建引领发展、发展促进党建”的“城区高度”。对于“十二五”发展目标,孙刘琳做了这样的描述:“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强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让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

孙刘琳素描:

孙刘琳,女,山西泽州人,现任中共长治市城区区委书记。当过老师,历任长治市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屯留县委副书记、县长,潞城市市长。美丽、大方、端庄、干练的女强人特点与生俱来;大气、担当、敬业、亲民的女公仆作风由心而生。工作中办上级要求的事,视同事为战友;生活中做丈夫爱吃的饭,把女儿当姐妹。美丽女人正在做漂亮的事儿:把城区建设成具有现代范儿的“宜商、宜容、宜居、宜游”的新城区。

城区发展 篇2

天津泰达城区发展问题初探

对泰达城区发展的`定位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泰达城区发展应该坚持与塘沽和滨海新区的区域规划相配合,将塘沽和泰达作为一个城市系统来规划,在城市新兴功能方面可以进行高起点、高品质的建设等,以增加泰达城区的吸引力.

作 者:谢晋宇 Xie Jinyu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071刊 名:地域研究与开发 PKU CSSCI英文刊名: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18(1)分类号:F291关键词:城市发展 常住人口 泰达

新余着力破解城区教育发展难题 篇3

记者了解到,2013年,新余市城市化率达66%,居江西省首位。目前,新余市城区划片招生的学校共有小学23所,中学12所,自2008年起,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人数以每年3 000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和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存在学校超规模、学生超班额、上学超路程的“三超”现象。

学位容量不足,是造成大班额现象的直接原因。城区每年必须新建一所学校,才能满足入学需求。

廖茂桢局长告诉记者,新余市党政主要领导3次调研教育工作。新余市委书记刘捷坚定地说:“我们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向教育民生领域倾斜,财政再困难,哪怕是少修几条路,少建几个形象工程,也要做到教育民生投入不能减,而且要逐年增加。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将从有限的财力挤出资金,下大力气新建、改造一批中小学校,千方百计扩大城区就读学位,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

新余市决定,2013年暂停5条路的修建,集中财力为教育办实事,预留好教育网点建设用地,规划新建一批学校。

9月6日,新余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丛文景调研全市教育网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工作。丛文景一行先后来到高新一中建设项目、渝水区通济小学扩建项目、渝水五小建设项目、市中心幼儿园新校建设项目以及渝水七小建设项目等地,实地查看了项目选址情况,听取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

丛文景强调,要超前规划建设教育网点,尽快完善城区教育网点规划,将教育网点布局纳入城市公共配套建设规划,预留好教育网点建设用地。要加快推进城区教育网点建设,下决心规划新建一批学校,改建扩建一批学校,统筹城区村小、街道办小学的教育资源。

新余市积极在扩大学校学位容量上做文章,规划新建一批学校。新余市一中新建了新校区,并将老校区无偿腾出给市三中办学,原市三中校区则无偿划拨给渝水区兴办渝水四小。渝水区规划建设渝水五小、渝水六小、渝水七小,渝水六小已实现开门招生;孔目江区积极与北师大合作,正在毓秀山麓兴建北师大新余附校。新余市四中投资6000万元,在学校附近征地60亩,新建教学楼。近年来,新余市市直各学校普遍通过扩建、改建教学楼等设施,最大程度地扩大学校学位容量。新余市城区学校校舍总面积从13.54万平方米增加到47.64万平方米,新增34.1万平方米。

新余市五一路小学原可谓是袖珍学校,校园土地面积只有5亩,且和市特教学校共用一个校园。近几年来,该校在获得电工厂社区运动场的所有权之后,再次将附近挂牌准备拍卖的17.5亩地争取到了名下。随着市特教学校搬迁新建,该校独立享用面积达30.5亩。校长宋增平感慨地说:“一块已经挂牌准备拍卖的土地能够最终改为教育用地,是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新余市五一路小学的变化,是新余市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2000年以来,一大批厂矿学校剥离企业,移交地方,这些学校普遍校园面积偏小,“蜗居”在城区,受校园占地面积有限的制约,发展速度较慢。近年来,城区学校校园面积普遍有较大增幅。新余市五中将原长林医院旧址8亩地纳为学校用地,校园面积扩大到30亩;原新纺影剧院划给了市六中,使新余市六中校园面积从40.8亩扩大到52亩;新余市西湖小学校园面积,也从原来的7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5亩。

顺德中心城区发展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心城区,发展,机遇,挑战,对策

1 顺德中心城区概况

中心城区总面积218.8 km2,占全区面积的27.1%,其中大良80.34 km2,容桂80 km2,伦教59.2 km2。城市建设用地约100 km2,远期(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55 km2。

中心城区总人口82.5万,其中常住人口46.5万。2005年大良总人口达到30.5万,容桂为32.3万,伦教为15.6万。

中心城区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5.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48.9%,其中大良157.9亿元,容桂186.1亿元,伦教71.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58.5∶40.2,其中大良为0.7∶28.6∶70.7,容桂为0.3∶76.6∶40.2,伦教为4.7∶77.9∶17.4。

2 中心城区的城市优势和特色

2.1 城市集聚特征明显

经过几年的建设,新城区已完成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建设,对区域内的辐射力显著加强;大良为顺德的服务业中心,容桂为顺德的制造业中心,2005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4.4%和工业增加值的46%来自顺德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生产总值达415.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849.9亿元的48.9%;同时历年来全区常住人口增量的50%集中于中心城区,2005年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为3 597人/km2,是全区的1.5倍。这些都说明随着中心城区的建设,城市的产业聚集及服务职能已经形成。

2.2 大气的城市景观格局

中心城区自然条件优越,顺峰山、顺风岛、大汕岛以及丰富滨水空间错落有致地构成大气的城市景观格局。中心城区内的大良河、桂畔海、德胜河、眉蕉河是城市的重要景观水系,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中心城区形成差异化城市极核的地理基础,是中心城区难以复制的城市空间资源。

2.3 新城区成为公建密集区,对周边的辐射力正在形成

累计至今,政府及社会资本已对新城区投入近百亿元建设资金。6年间,随着行政中心的南移、教育中心的确立,6.5 km2的顺德新城区已见雏形,包括行政服务中心、德胜广场、演艺中心、图书馆、顺峰山公园等在内的多项公建设施已相继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万科、龙光等品牌地产商的项目也先后落户,顺德新城区的地值迅速上升,新城区在顺德板块中的差异性已逐步形成,对周边的吸引力逐步提升。与此同时,新城区丰富的土地储备为中心城区未来的城市发展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中心城区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机遇

3.1.1 珠三角城市群的重新整合带来的积极作用

珠三角正处于一个新的演化、整合与重新定型的阶段,珠江西岸面临着再次崛起的机遇,因而可能成为顺德中心城区中长期城市生长的借势方向。同时,广州南拓和南沙开发已经实质化,顺德中心城区可以积极在空间和设施上与南沙港口对接,创造接受外溢的条件,向东寻找新的空间方向;另外,中山、珠海实施其靠海战略、珠江口港群、珠三角轨道交通网、太澳高速的建设,将为中心城区连接广佛深港澳提供良好条件,中心城区可以利用其在制造业和河港交通上的优势,在珠三角城市群新一轮发展变局中抢占先机。

3.1.2 中心城区进入城市化提速阶段,建设中心城区的意识越来越强

顺德中心城区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57%,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阶段。此时,中心城区的集聚和服务效应进一步显现,市民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迅猛增加,城市生活意识逐渐形成,城市生活方式正在改变,首位城市的便利使广大市民建设中心城区的意识越来越强,各街道、社会各界对建设中心城区的共识越来越强烈,为中心城区新一轮城市发育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

3.1.3 顺德新城区最近成为投资置业热点

如前所述,经过6年的建设,新城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大气的城市生态格局、密集的公建配套,使其在区域内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最近也成为了区域内投资置业热点。2007年1月,我们通过公开挂牌的形式成功将顺德新城19万m2国有土地使用权以3.7亿元出让,引入业界知名度较高的万科置业9月,成功推出祥和路C03地块约8.5万m2,出让价达2 600元/m2,比年初万科地块出让价格1 900元/m2提高了37%,体现出广大投资商对顺德新城的城市发展充满信心。

3.2 挑战

3.2.1 周边城市近年迅速崛起,佛山中心组团南扩给顺德城市发展形成挤压

近年来,顺德周边的城市东莞、中山、珠海、惠州等地依托土地资源、区位优势迅速崛起,广州、佛山的南拓对顺德中心城区的新一轮发展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目前,佛山中心组团新城区的世纪莲体育中心、东平大桥建成使用,佛山中心组团已经向南拓展。顺德水道以北的乐从、陈村、北三镇实际上已成为佛山中心组团的辐射与聚集范围,顺德中心城区的腹地空间受到压缩。

3.2.2 顺德均衡的城市发展格局带来的影响

长期以来,自下而上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使顺德镇街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均质化的城市发展格局使顺德尚未出现一个集聚度高的核心城区。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分上属三个街区,规划建设以及土地储备没有统一,制约了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发展。

3.2.3 土地存量有限,地均产出较低,土地开发模式有待优化

中心城区总面积32.96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为3.38万亩,占总面积的10.3%,土地存量有限,按目前土地开发速度只能保证未来6年的土地供应。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的地均产出与深圳、广州等珠三角都市城区的单位产出相差甚远。

3.2.4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骨架不健全

2005年,中心城区道路长度为397 km2,公路密度为1.87 km/km2。从有关数据来看,中心城区的道路面积覆盖率、主次路网密度以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国家规范的水平,但支路网密度和国家规范差距还很大,道路网格化程度较低,主干道路过宽,支路数量少,区域交通布局不合理,城市道路骨架不健全,组团之间道路通达性较差。

3.2.5 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未能发挥应有价值

滨水空间是城市宝贵甚至稀有的空间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过去的顺德河网密布,水构成了顺德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中心城区水系功能逐步退化,水乡文化遭到破坏,滨水空间并未在城市发展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4 对策与措施

4.1 卓越的人居环境

中心城区应该是一个符合顺德市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意趣、和谐优越的人居环境;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有机联系,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的地缘城市;一个岭南水乡特色彰显的城市空间形态。

4.2 生气蓬勃的产业集聚空间

中心城区应该是顺德制造的集聚发展空间,又是支援顺德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空间。一个反映和符合顺德人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积极参与全球区域分工,令顺德产业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更高端的城市环境。

4.3 水乡文化鲜明的地缘城市核心

中心城区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地缘文化显著、城市形象鲜明,并为未来城市空间扩展和提升留有充分余地的,具有浓郁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区域城市核心。

参考文献

[1]李津逵.中国:加速城市化的考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城区环卫设施现状及发展计划 篇5

一、环卫基础设施现状

环境卫生管理处承担着城区350万平方米道路清扫、保洁,35座垃圾转运站、7座公厕、120处垃圾箱的管护和每日150吨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等工作,现有保洁人员230名,各类专用车辆10余辆。

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分布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公厕、垃圾箱等设施主要分布在旧城区,新城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监管等工作还不够完善。

2.环卫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城区环卫设施明显不足,公厕、垃圾压缩收集站等环卫设施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现城区无一处垃圾压缩收集站、道路机械化清扫为零。

3.环卫设施较陈旧、垃圾收集方式落后。旧城区垃圾箱主要是半封闭敞口式垃圾箱和地下垃圾箱,设施陈旧,已不能满足垃圾压缩收集的需求,易造成二次污染,对周围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三、2012年工作重点

1、采取“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淘汰半封闭敞口式垃圾箱和地下垃圾箱,试行并推广生活垃圾“直收直运”模式。2012年上半年城区全部淘汰半封闭敞口式垃圾箱和地下垃圾箱,彻底转变目前落后的清运模式。

城区发展 篇6

关键词: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任城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拼搏,砥砺奋进,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狠抓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实现平稳开局,任城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在国内需求持续旺盛、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等有利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全区国民经济在“十一五”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协调增长的良好态势。最终核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8%,拉动经济增长0.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1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拉动经济增长5.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9.1:55.8:35.1。

二、都市特色农业初显,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四大园区四大基地”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六大工程全面启动,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日益健全。

在政策、市场及自然气候等多重有利因素作用下,农业生产呈现出稳定积极的发展态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4.2万亩(不含柳行、许庄),比上年增加1.3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0.3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瓜果面积达到14.5万亩,增加0.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6.4万吨,比上年增长5%,其中夏粮产量14.2万吨,比上年增长8.2%;秋粮产量12.2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全年棉花产量188.6吨,增长5.1%;油料产量1079吨,增长0.8%;蔬菜(含瓜类)产量48万吨,增长8.1%。

三、三大产业势头强劲,工业经济加快调整振兴

在巩固”十一五”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一年来,全区大力实施“双轮驱动”,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1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80.8亿元,增长1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4%,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8.4亿元,增长11.8%;实现利税51.7亿元,增长30.6%;实现利润35.3亿元,增长34.9%。

四、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不断强化投资管理和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出台项目评审论证制度,规范投资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9亿元,增长20.3%。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投资2.1亿元,增长157.4%;第二产业投资50.6亿元,增长23.3%,其中工业投资41.3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投资55.3亿元,降低6.6%。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济宁碳素辰光集团中间相沥青、山东博特股份有限公司滚动功能部件、山东帝豪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新型建材、方健广育堂中药产业园、亿丰时代广场一期等项目基本建成投产或运营,项目建设呈现出结构优化、投资增加、亮点增多的可喜局面。

五、消费升级步伐日益加快,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换代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亿元,增长15%。其中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6.3亿元,增长1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3亿元,增长2.33%。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4.4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4亿元,分别增长14.77%和22.2%。

对外贸易全面复苏。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2831万美元,增长15.1%。其中出口22150万美元,增长19.9%;进口681万美元,减少50.1%;实际利用外资910万美元,减少54.5%。

六、宏观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各项收入大幅增长

政府公共财力显著增强。受煤炭市场价格持续看好及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等因素带动,各项税收增势良好,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区地方财政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税收收入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两税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7.6%。全区4个街道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11年镇街财政收入达7.2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煤电产业实现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明显降低,三产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全区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为各项重点支出提供了有力保障,财政支出大幅向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和保护、改善民生等方面倾斜。财政支出16.3亿元,其中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教育支出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47元,同比增长12.2%,增幅比2010年减少0. 6个百分点。全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21.6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减少3.1个百分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年头,面对整个宏观经济下行的外部风险,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然要面临新的挑战。但困难中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一年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奋发进取,努力开创全区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

作者简介:

武陵山区城区体育社团发展研究 篇7

1 武陵山区体育发展概述与现状

由于武陵山区绵延了黔、鄂、湘、渝四省,是一座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的山脉,其一般的海拔都在1000 m以上,其山脉为东西走向,地貌属于岩溶地貌。武陵山区涉及有苗族、汉族、蒙古族、纳西族、彝族以及壮族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的人数占有50%左右。目前,在体育社团的发展方面,随着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日益兴起,武陵山区中的少数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人民运动会的项目。在体育社团中,常常会组建专业的民运会集训队,并由专业的教练带队,在民运会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区人民健身意识的加强,加入体育社团的人数也日益上升,在武陵城区一代已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清江舞,并且在每年都会举办晒龙舟的比赛以及定期举办体育社团全体人员参加的小型的运动会。

2 武陵山区城区体育社团发展的问题

武陵山区城区的体育社团在如今全民运动的趋势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由于武陵山区特殊的气候、地形以及民族文化条件的影响,武陵山区城区体育社团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以下对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体育社团有效性缺失、专业性人才与场地大量缺乏以及体育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四个方面,对武陵山区城区体育社团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对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

目前,武陵山区城区中的人民虽然了解到体育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对体育社团的社会以及文化性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于武陵山区特有的体育项目对民族文化的提炼、升华以及发展与继承的积极作用认识的不够深刻。比如:土家族的摆手舞以及苗族的射背牌等体育活动,此类体育项目在体育社团中得到大力的提倡,吸引了大量的青年男女进行集体的锻炼,其不仅仅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而且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2 体育社团有效性缺失

现阶段,对于武陵山区城区的体育社团而言,其体育社团的在体育运动发展、满足民众体育需求各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鉴于体育社团是十分重要,并且具有极大需求量的社会团体,其不但具有进行体育工作开展、组织体育活动、实现人们体育参与的价值的作用,而且还具有能够促进人们参与社会并对社会进行传达的重要价值。然而武陵山区体育社团的发展与生长空间较为狭小,造成人们对体育服务多元化以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受到严重的阻碍,从而导致社团体育有效性的缺失。

2.3 专业性人才与场地大量缺乏

由于武陵山区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该地区中的优秀人才大多数都集中在高等学府,从事组建体育社团的专业性人才严重的匮乏,只是依靠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力量远远不能够满足体育社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而导致基层学校缺乏体育方面的专业化人才,造成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坚力量的断层。

2.4 体育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

由于武陵山区的地理条件影响,该区学校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与裴炎个不够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也仅仅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的体育知识得不到良好的普及,无法促进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由此可见,体育知识的普及程度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3 促进武陵山区城区体育社团发展的有效措施

针对武陵山区城区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武陵山区体育社团管理人员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的推动武陵山区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在下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并结合对体育社团发展的研究,从以下充分的利用政府政策进行体育社团建设、完善体育社团的会员制度,建设以会员为主的组织体制、科学的处理社团内外部的关系以及结合现代体育,与国际接轨四个方面对促进武陵山区城区体育社团发展的有效措施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以供所需者进行参考。

3.1 充分的利用政府政策进行体育社团建设

武陵山区城区的体育社团应该对政府关于体育的扶植政策具有详细的了解,充分的利用政府为武陵山区体育社团发展的优惠政策进行体育社团的改革与完善。体育社团作为社会社团,如果把社会化作为其发展与改革的目标,是现代化体育社团发展的大势所趋,鉴于我国是实行国家体育制度、作为体育社团组织健全的国家,应该大力加强对体育社团的建设与完善。

3.2 完善体育社团的会员制度,建设以会员为主的组织体制

完善体育社团的会员制度,对于武陵山区城区的体育社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体育社团就是会员自愿集合组成的群众组织,会员制作为社团简章制度的严重内容,是完善社团体育社团建设的基本制度。因此,体育社团应该明确社团会员的权利与职责,建立完善的会员激励机制,作为衡量体育社团改革成效的标准,是会员与社团必须建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对会员来讲,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3.3 科学的处理社团内外部的关系

体育社团应该处理好与等级管理机关以及业务主管单位的关系,应该严格的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对体育社团的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组织。国家上级的体育总局以及民政部对体育社团进行思想政治上的领导、工作原则以及方针政策方面的积极引导,对体育社团中的具体业务以及日常工作不能进行直接的干涉。除此之外,体育社团应该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团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联系。

3.4 结合现代体育,与国际接轨

如今,现代体育提倡的是全球化的体育交流。目前世界体坛中盛行的竞技体育项目,究其根源,其大多数都是源于某种地域环境、某个民族中流传发展的民族体育活动。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而且能够推动中国的体育走向世界。例如:针对武陵山区城区的体育社团而言,可以大力开展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活动,其中以高脚与陀螺为代表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世界的体育竞技竞争中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武陵山区还可以将其在竞技体育平台中的表演项目推广到国际的舞台中,从而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

4 结论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自身健康愈加关注。在武陵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对当地城区人民的体育锻炼以及体育社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武陵山区城区在进行体育社团的发展与建设中,应该要做好充分的利用政府政策进行体育社团建设、完善体育社团的会员制度,建设以会员为主的组织体制、科学的处理社团内外部的关系以及结合现代体育,与国际接轨等工作,充分的发挥体育社团在提高人们身体素质中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武陵山区城区体育社团发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海峰,高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模式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113-114.

[2]王杰,苏聪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下的恩施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2):129-130.

[3]张妮,兰茹.浅析西部地区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41-42.

[4]齐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模式及对策[J].华章,2010(10):55.

[5]何斌.探析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前景及作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12):143-145.

LOFT在中国城区的发展 篇8

这中间, 在旧城的更新改造方面, 尤其是对旧有厂房的大空间再利用上, 较为引人注目的就是Loft的改造理念。借着去深圳华侨城OCT Loft、广州红专厂、北京798艺术区参观的机会, 对Loft改造模式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

下面通过部分在网上看到的资料与参观经历所得, 说说关于Loft在中国城区发展的利与弊。

回首LOFT的起源, 回溯到19世纪40年代, 当时美国纽约的艺术家寻找到了不同寻常的居住地点。当艺术家与设计师们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 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社交、娱乐、收藏等各种空间, 在浩大的厂房里, 他们构造各种生活方式, 创作行为艺术, 或者办作品展, 淋漓酣畅, 快意人生。而这些厂房后来也变成了具有个性、前卫、最受年轻人青睐的地方。在20世纪后期, LOFT这种工业化和后现代主义完美碰撞的艺术, 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 并且在全球广为流传。近年来, 中国的街道、建筑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生变化, 很多有着四、五十年甚至更长建造时间的住宅及厂房等面临去留之间的选择。例如北京一些随城市功能转换而被废弃的厂房, 虽然外观陈旧, 但它有无可取代的时间年轮和历史印记, 这其实是北京这样的文化城市不能缺乏的, Loft的出现, 避免了它们被简单拆除的命运。LOFT的出现, 对保护这些不能作为文物, 同时又有一定纪念性的旧建筑很有意义。参观中可见, 部分建筑上有着采光通风的先天不足, 但这并没有影响LOFT存在的艺术性。因为LOFT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及个性的张扬, 因此用旧厂房改造的形式来座位当代艺术的载体是十分有意思的。随着越来越多艺术家工作室的入驻, 众多商家也看重“LOFT”概念给商业品牌带来的另类效益, 像一些商家会把新品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定在该地点举行。至此, LOFT更成功的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艺术时尚。

诚然, 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延伸不可估量。也正如徐勇对北京798艺术区的描述:“这个厂按照它原来的价值, 经过50年的折旧, 它的资产价值已经为零了, 但经过50年的积累, 它的内涵反而更丰富了。”徐勇, 一位改变798命运的灵魂人物, 一位以拍胡同而出名的摄影师。

但是, 土地产权所有者的心态肯定是怎么有钱怎么来, 做成楼盘或者做一座商业大厦肯定比破工厂小平房改造然后割成一个个豆腐块出租来钱, 这是不用说的。

就像广州红专厂, 通过各界努力, 避过了2013年传出的拆迁风波, 也未必能逃避被拆的命运。去年年中, 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要求红专厂地块委托管理方“加快该地块的租户清理和土地移交, 5月前将该地块交还”。社会各界均密切关注该问题, 并希望当地市政府能给出满意解释。最近, 广州市政府的一份提案复函称:包括“红专厂中的部分苏联式厂房及价值较高的建构筑物, 如鹰金钱鲮鱼罐头车间、包装切纸车间、冷库车间等”, 作为体现工业历史特色的休闲功能区将予以保留。厂内其他地块则规划为文化设施用地、商业商务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交通站场用地, 形成集文化休闲、商业娱乐、商务办公、居住休憩于一体的综合片区。怎么定义体现工业历史特色的区域, 解释并没有提及。怕是到最后, 广州红专厂亦难逃最终沦为房地产的附属品, 甚至会变为商业房地产商的产物。

最终,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艺术之光黯然泯灭, 退出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几乎成了Loft国际现象的必然规律:Loft是中心的创造者, 也是中心的被逐出者。它不断地寻找边缘, 又不断地从边缘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

像北京798艺术区从当年的废旧工厂到艺术区, 从首批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工作室入驻, 到2003年至2005年的拆迁危机, 再到2008年的市场萧条, 如今的798经历了十余载的风风雨雨, 终于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成熟模型。798所带来的艺术热潮, 促使政府部门将其培育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从最早“不能出租给文化人”的特别要求发展至今, 798的生存可能性逐渐加宽, 这也体现了政府在艺术区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当loft-living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当人们把比邻Loft而居看成是一种身份和品味的象征时, 它周边的土地价格随之会得到急速地攀升。

像华侨城区周边道路交通和公共配套设施的不断修建和完善, 极大地改善了城区在深圳的交通区位条件。因此, 城区的土地快速升值, 尤其是深南大道沿线的城区土地更为明显, 而东部工业区也从中受益匪浅。并不宽裕的先锋艺术家们能否跨过高昂的地价门槛, 顺利地形成一定的规模, 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置疑的。华侨城区所具备的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 使其具备发展成为城市次级中心的可能。

Loft的入驻无形中承担了城市艺术文化中心的服务功能, 必然会为华侨城这样一个先前相对独立发展的城市组团, 带来更多的缘自华侨城周边地区全方位的干扰和入侵。未来的具体的定位和操作发展, 要留给时间给大家解答了。

摘要:LOFT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崛起与发展在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以深圳华侨城 (OCT-LOFT) 、广州红专厂、北京798艺术区为例, 通过对LOFT的参观与认识, 我们更进一步地对LOFT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望城区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初探 篇9

一、望城区基本概况

望城东临长沙县,南接长沙市区,西至宁乡,北连湘阴、汨罗市,总面积969平方公里。2012年望城区生产总值374.88亿元(含托管的雷锋镇),农林牧渔总产值52.22亿元,所占比重为13.9%,在长沙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属于农业大区。当前望城区“一园一带一廊”农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湘江休闲农业示范带、百里水产走廊),并逐步向“一园、两带、三基地”发展布局推进(望城农业科技园、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带、百里名优水产养殖带、商品蔬菜种植基地、高档优质稻种植基地、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二、望城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休闲生态农业是利用城市郊区农业用地,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现代的休闲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开始向往静谧、安逸、舒适、休闲的农村生活。因此,休闲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重视。

(一)良好的资源禀赋

望城区现已形成“四色”旅游资源板块:以雷锋纪念馆、郭亮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光明村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为主的“绿色旅游”;以靖港古镇、宗教、文化为特色的“古色旅游”,以湘江等水资源为主的“蓝色旅游”,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游客。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1年9月成立,是湖南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示范基地。如今重点建设万亩蔬菜、花卉种植基地、万亩水产高效健康养殖基地、万亩优质种苗培育基地,并在格塘镇、靖港镇和乔口镇集中布局生态休闲观光区,这也为发展新型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游客休闲体验场所。

(二)人力资源资源丰富

望城区2012年户籍总人口为52.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66万人,占总人口的52.8%,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望城区农业人口比率高于长沙县4个百分点,说明望城区的农村人口资源非常丰富,能够为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提供充足的剩余劳动力。休闲生态农业在未来发展中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帮助,因而成为休闲生态农业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政策优势逐渐凸显

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三农”问题的正式提出,农业发展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望城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将休闲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范围,休闲农业企业享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待遇。望城区政府亲自参与协调工作,分片指导休闲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近5年累计投入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开发资金100多亿元。

(四)区位优势明显

望城区撤县设区后,彻底融入了“大长沙”的范畴,区域规划也纳入了长沙市总体规划中。望城区南边直接对接着岳麓区、开福区、天心区,西靠宁乡县,区位优势明显。从表1中可以看出,望城区周边县区无论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城镇人均消费支出都普遍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消费潜力巨大。

三、望城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劣势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从业者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影响游客消费欲望

望城区的旅游发展较快,游客数量增长较快,但是旅游收入并不高,人均消费值较低(表2),这与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有一定影响。目前望城区五星级酒店和三星级酒店各一家,缺乏高层次的消费场所,满足不了高端客人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景区内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当地的居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高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二)旅游形象不鲜明,定位不准确,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

望城区在旅游营销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尚未形成市场认同的独特形象与特点,在区域内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旅游类型,项目形象模糊,对潜在客户市场定位不准;没有特色旅游宣传口号,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对开拓现有发展较成熟的旅游市场有一定的难度。

望城从2009年开始提出了“一核多点,梯次推进”的原则,加速推进小城建设,“古镇文化、陶文化、渔文化”等品牌初步形成,但是发展程度仍然很低,处于表面阶段。在打造过程中对人造景观的建设投入较大,而缺少对乡土人文及民俗文化的挖掘,使景区的内涵略显单薄,更倾向于观光体验的功能。

四、大力推进望城区生态休闲农业发展

(一)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服务能力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设立望城区游客服务中心,并配套景区购票点与旅游服务巴士点,并在每个景区相依设立小型的服务站与巴士候客站,每日还可以发放一定数量的私家车景区游览票,方便自驾车游览景点。这样避免了市场自发形成的不规范的拉客宰客现象,维护了游客权益,统一的旅游大巴也能够更好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景区机动车辆过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维持良好的旅游环境。

针对旅游景区内的居民,无偿的、定期开展服务技能、普通话培训,提高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能够以热情、专业的态度来接待各地的游客,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专业的导游讲解人员、服务人员。为了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还应当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居民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培训和奖励双重手段,极大的调动了居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形成了全民皆导游的新风气,有利于望城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深度挖掘文化景点内涵,开发优势旅游资源

垄断性、不可再生性和文化性是旅游景点主要特点,所以旅游产品的市场结构特征是垄断竞争。对望城的“古镇文化”挖掘应围绕在“水乡古镇”范畴。靖港镇自古有着水运优势,曾为三湘物资集散的繁荣商埠,美名“小汉口”。完善古镇的原始居民现代生活配套基本设施,提高生活质量,鼓励他们制作特色旅游产品,政府定期收购,统一包装出售。并将古镇进行片区式开发,尽可能的丰富镇内旅游线路。将乔口古镇渔文化深度挖掘出来。让游客以参与方式了解渔业生产模式,体验渔家生活和劳作方式;定期推出渔文化展;打造全鱼宴。对现有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修复。以望城区农科园的万亩水产高效健康养殖基地为乔口渔产来源,以乔口渔都主题乐园为乔口现代娱乐设施,共同打造老少咸宜的“乔口渔都”。

大力宣传古镇。将古镇定位为“长沙人身边的水乡古镇”,在区位优势上与江浙一带发展成熟的古镇区别开,将客户群体定位为长株潭、湖南省地区乃至中部地区,打造成为中部第一的水乡古镇。

(三)利用望城区农科园的技术平台与政策优势,发展高效观光农业

发展四时之景,全年都是旅游旺季。根据农作物的时令节气特点、颜色、形状,有组合性的种植,使得农场既富有观赏性,又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与长沙市里知名品牌婚纱影楼合作,提供拍摄婚纱照与举办西式婚礼的现场,让当代新婚的年轻人有更多个性的结婚选择。

出售二次加工农产品,提供游客体验项目。农场出售初级农产品,经济效益较低,可以适度发展简单加工、制作的二次农产品,供游客品尝购买,这样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可观。开展一部分游客亲自参与制作的食物的项目,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不仅了解了食品的制作过程,增添了旅游的乐趣,而且最后的成品富有纪念意义,留下的记忆更为珍贵。

衍生农业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作为城市的“菜篮子”,虽然可以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问题,但是定位太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大。可以与一些知名品牌合作,引入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对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制作,包装后再销往全国,这样既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和运输导致的品质问题,也为知名品牌的产品品质提供了保证,达到了双赢。

(四)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养老产业

随着我国城市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群养老需求的多样化,城市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长沙市2012年常住人口为714.66万,城镇化率69.38%,中国城镇化率水平为52.6%,高了17个百分点,说明长沙市城镇人口比较多,生活水平较高,这样一来,在对待养老的条件方面,他们会更加倾向于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安静的乡村环境。

将养老产业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单纯依赖于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状况已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需求的现状,养老服务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产业化就是社会化的一个模式。政府作为中介,与国内著名的养老机构合作,比如北京的众合园、上海的夕悦颐养,对外招商引资,三方合作,专业机构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与规划设计,投资商进行投资建设,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共同打造中部地区独具优势的养老机构。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与市中心三甲医疗机构缔结成合作模式,在医护人员、急救等方面形成互助的模式。配备村镇健康维护医疗人员,对养老群体提供定期体检或者家庭入户护理等相关惠民服务。培养养老产业人才,与相关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习示范点或者定点就业单位,以便养老产业的发展有专业性人才做支撑保证;并以薪酬较高,待遇从优的政策,将他们与普通的护工区别开来,彰显他们的专业性与高素质性。

五、结语

城区发展 篇10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永川城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随机对永川城区100名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 在校图书馆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近20余篇, 同时通过互联网搜索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内容指标, 设计问卷。以随机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 于2015年3月10日~2015年3月15日, 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87份, 回收率为87%, 其中有效问卷83份, 有效率95.4%, 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均满足统计学的要求。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 2000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永川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特征分析

2.1.1 从事休闲体育的目的

见表1, 人们把娱乐放松作为运动休闲目的人数有45人, 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有38人, 以寻求刺激的有11人, 结交朋友的有6人, 其它为3人。这说明, 在城市居民心目中娱乐放松和强身健体重要性己经得到认可。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全民健身”相一致。永川城区居民在工作、学习之余, 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 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竞赛的种种严格规定, 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 而是把体育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 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恢复体力、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培养高尚品格、满足精神追求及享受人生乐趣等目的。

2.1.2 休闲体育信息来源

从表2可以看出, 46.7%的永川城市居民体育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 31.3%的城市居民是通过报纸、书刊获取体育信息, 18.1%的城市居民信息来源于身边朋友介绍, 3.9%的城市居民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体育信息。休闲体育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作为一种具有激励性、凝聚性、欣赏性的社会文化, 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受到全社会关注。广播电视和报纸书刊以其传播信息的直观性、生动性, 成为主要的传播形式。由于电视媒介的普及,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也日益成为目前城市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手段, 居民的朋友对体育信息的介绍也有很大影响。

2.1.3 居民运动项目的选择

从表3可以看出, 永川城市居民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42人选择球类, 34名城市居民选择与参与的运动项目为散步、竞走、跑步、爬山, 29名城市居民选择参与的运动项目为其它, 11名城市居民选择参与的项目为民间舞蹈, 8名居民选择与参与的运动项目为健身器械, 6名城市居民选择与参与的运动项目为太极拳。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球类、散步、竞走、爬山、其它 (如:钓鱼、郊游、游泳、健美操等) , 而传统的武术选择率却偏低。总体来看, 居民选择与参与的欲动项目为:一为无需财力投入或少投入;二为简便、易行;三居民对技术性要求不强、娱乐型的项目参与人数多, 对技术难度大的运动项目参与的人数少。

2.1.4 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形式

见表4所显示, 45.8%的永川城区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形式是与临时伙伴, 27.7%的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与固定伙伴, 13.3%的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形式是独自一人, 而有13.2%的城市居民与家人朋友一起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永川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形式排序由高到低的次序为:临时伙伴、固定伙伴、独自一人或家人朋友, 由此可见, 永川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形式自由度较大[1]。

2.1.5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后的自我评价

见表5可以看出, 45.8%的永川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后自我感觉好, 37.4%的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后自我感觉非常好, 15.6%的城市居民参与后感觉一般, 1.20%的城市居民参与后的感觉不好或非常不好。由此可以看出, 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后的自我感觉比较满意, 达到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体育休闲活动对居民体质、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2.2 永川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永川城区居民月收入

见表6显示, 34.9%的永川城区居民月收入为1000~2000元, 27.7%的城区居民月收入在500~1000元左右, 22.9%的城区居民月收入在100~500元左右, 14.5%的城区居民月收入在2000以上。根据结果显示, 永川城区居民月收入差异显著, 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00~2000元, 经济收入高低对休闲体育活动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收入越高的城区居民更有利于选择财力投入多、技术要求较高的休闲体育活动, 而经济收入低的城区居民更适合选择财力投入较小、简单易掌握的项目。

2.2.2 限制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

由表7可以看出, 在影响参与休闲体育因素排位依次是:经济能力限制、场地设施少、时间限制、缺乏指导、自己对体育的兴趣爱。调查显示, 场地设施上和经济能力限制, 是制约休闲体育活动发展的主要因素, 时间限制、缺乏指导城区居民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也有直接影响。

2.2.3 体育场地、设施能否满足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需求

由表8可以看出, 永川城区居民认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完全满意的有21.7%, 基本满意的居民有40.9%, 而不满意的居民高达37.3%。以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对现有的体育设施不满意, 这就需要增加相应配套的体育设施, 来满足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需求。由于城市居民逐年不断增长, 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但是相应的配套体育设施却没能跟上, 所以才产生了体育设施供不应求的局面。

2.2.4 永川城区居民对体育设施需求

如表9显示, 永川城区居民对体育设施需求中, 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体育健身中心42人、娱乐场所34人、游泳池29人、篮球场11人、羽毛球场8人、足球场6人等。这些都是体育基础设施, 相关部门应重视并加强城市体育工作, 加大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争取尽快改善城市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状况, 以满足人们群众迫切需要。此外, 还要充分挖掘现有场地、器材的潜力, 加强管理, 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收费场馆收费要适应目前居民的具体情况, 使更多的城市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之中。

2.3 永川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2.3.1 居民每月体育休闲消费

永川城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见表10, 体育消费每月不足十元的占总数的 (37.3%) 、十到五十元之间占总人数的 (38.6%) 、五十到两百元之间占总人数的 (20.5%) 、两百元以上的占总人数的 (3.60%) , 说明永川城市居民的整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相关部门应注意体育消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引导、鼓励、城区居民体育休闲消费。

2.3.2 城区居民的消费方式

见表11所示, 永川城区居民休闲休闲消费途径:46.98%的城区居民体育休闲消费是购买器械、服装, 24.12%的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消费是订阅书刊报纸, 19.27%的城市居民是购买体育彩票, 9.63%的城市居民是场馆费。从调查结果上看, 永川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主要是购买器械、服装、订阅书刊报纸、购买彩票。而场馆费的选中频率只有9.63%, 从另一方面反应出永川城区居民体育休闲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 表现在实物型消费 (如购买器械、服装、订阅书刊报纸等) 高, 而非实物的观赏型与参与型支出较少 (如场馆费) 。

2.3.3 城区居民需要得到的服务

由表12可以看出, 永川城区居民对体育服务方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第一位的是体育指导员的服务为41人, 说明城区居民非常希望得到体育指导员在休闲体育活动方面的指导, 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排在第二位的是体育活动的服务为33人, 这说明城市居民希望相关部门组织一些休闲体育活动来增加交流、愉悦身心;其次21名城市居民需要得到休闲体育活动信息方面的服务, 13名城市居民需要得到体育体制的一些服务。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永川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形式主要是临时伙伴, 以增强体质、娱乐放松为目的。由于居民收入存在差异, 居民项目选择的原则中较多以无需财力投入或少投入、简便、易行、技术性要求不强的项目为主, 其中经济能力限制和场地设施不足是影响永川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居民需要增设的体育场地设施有体育健身中心、娱乐场所、游泳池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居民越来越多, 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对现有的体育设施不满意, 在活动过程中居民希望得到多方面的体育服务。

3.2 建议

1)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余暇时间的增多,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娱乐放松和强身健体, 休闲体育活动逐渐成为永川城区居民余暇时间的重要部分。

2) 加强对城区休闲体育消费市场开发, 引进专业的休闲体育指导员, 适应永川城区居民健身需求。

3) 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休闲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 营造城区休闲体育氛围, 进一步提高永川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意识。

4) 永川城区居民体育休闲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 表现在实物型消费高, 而非实物的观赏型与参与型支出偏低, 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 实现城区居民休闲消费结构均衡。

5) 永川城区现有的休闲体育设施、场地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区居民休闲体育的需求, 在一定的程度制约了城区居民休闲体育的发展, 应增加体育设施、场地的建设, 满足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需求。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对永川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永川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娱乐放松和强身健体;参与项目以无需财力投入或少投入、简便易行、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为主;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受经济因素、余暇时间、场地器材的影响;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比较低且渴望得到多方面的体育服务。通过研究, 为永川城区更好的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城区发展 篇11

【关键词】城区行社 现状 成因 对策与建议

所谓政策是指农信社为完成一定时期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农信城区行社(以下简称城区行社)必须从政策上保证发展机制的健全性、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激励的科学性,才能从政策层面保证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从合适的政策这一视角探讨一下城区行社发展的基础所在。

一、现状

(一)在同业竞争中业务发展趋于劣势

以宁波地区农信2015年4月为末各项存款1894.98亿元,1~4月平均增幅为2.30%,其中城区行社只有1.38%;各项贷款1413.72亿元,1~4月平均增幅4.26%,而城区行社只有2.38%。

(二)人员结构不能适应业务经营需要

以宁波地区农信2014年末为例:从表面看共有客户经理1587人,占比20%,但实际上包括支行/分理处的行长/主任、信贷主管等信贷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分支机构风险管理人员(专兼职风险经理),客户经理严重缺员。

(三)薪酬分配与晋升渠道制约员工自我实现动力

客户经理考核严厉,任务较重,完成难度较大,工作压力超负荷。柜员旱涝保丰收。形成一种思潮:不想做客戶经理,不想在一线,想方设法进总部。

二、成因

(一)缺乏政策的保障

“三会一层”是城区行社政策的制定者,但由于长期产权不明,造成职责不清,导致各种政策留于形式,传导不畅,执行不力。

(二)人力资源政策与业务发展不匹配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宁波农信电子交易替代率仍为30.37%,而柜面人员同期仅下降了1.47%,实际上柜面人员明显过多;总部辅助岗位人员越来越多,队伍日益庞大,而急需的专业管理人员却普遍不足。

(三)激励政策与业务发展需要不紧密

由于收入分配和员工晋升制度的不合理性,个别行社客户经理收入低于柜面服务人员,员工的晋职晋升犹显渠道不畅。

三、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的保障机制政策

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强城区行社总部指挥系统的管控能力,明确角色定位,董事长(理事长)是决策者,行长(主任)是执行者,监事长是监督者。“三长”协作、和谐、高效,确保总部指挥系统、信息传递渠道、反馈机制的及时灵敏。健全的保障机制,要从流程银行建设着手,通过梳理制度、规范流程、监督检查,保障制度的实用性、执力,确保决策能够快速完整地传达至每一位职工,确保每一位职工对上级下达的指令能够快速响应。健全的保障机制,要从行社总部增强服务一线意识和提高服务一线能力抓起,着力解决中层以上干部业务“脱虚”和服务“脱节”问题。健全的保障机制,要从丰富信息沟通渠道切入,要充分利用各项会议、OA系统、互联网、职工论坛、短信平台、微博微信、客户意见信箱等载体,鼓励引导职工积极参与管理,形成主动提供与反馈发展计策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

首先,科学划分队伍。笔者认为:农信员工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市场营销服务人员,即客户经理;第二类为柜面服务人员,即内勤柜员;第三类为支持保障人员;第四类为管理服务人员。只有准确的分类,才能有正确的职责定位。当前急需把市场营销的客户经理、产品研发人员和业务(含信贷)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分类,确保专业人士做专业工作,使客户经理从日常信贷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市场营销;确保产品研发人员真正从事金融产品研发;业务(含信贷)管理人员实施专业的管理服务。合理的队伍,要着力调好队伍结构。合理的队伍,要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作保障,从支行行长到客户经理实行以目标为导向的竞聘机制,确保合适的人在适宜成长的环境(部门、岗位)里工作。同时通过向大专院校招收新生和向社会招聘有特殊资源的人才,建好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理财经理、风险经理和大堂经理队伍。

(三)合理的激励政策

关于加快城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12

►►一、基本情况

2006年7月, 东营区正式成立旅游局, 将旅游业纳入行业管理范围。几年来, 该区按照“四城一乡”的总体定位和“一带一轴三组团”的空间布局,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形成了西部以龙居黄河展区生态园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 中部以揽翠湖旅游度假区高尔夫、温泉、假日酒店为主的高端生态旅游, 东部以胜利天鹅湖风景区、金泥湾阳光浴场等为主的滨海旅游的三大旅游产品集群, 成为东营地区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区域性旅游中心。目前, 全区旅行社达到76个, 其中全国百强社2个;星级饭店16家;3A级国家旅游景区3个、2A级国家旅游景区4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旅游强镇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区级旅游特色村2个。旅游商品开发成果丰硕, 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刀鱼、黄须菜、史口烧鸡、丽日锄禾农家粮、抽油机模型、景明黄河口虾皮、黄河口罗布麻茶、大吉布雕、黄河口老粗布等商品多次在省、市获奖。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成功举办了中国 (东营) 国际石油装备和技术展览会、吕剧文化艺术节、“暖心之旅”公益旅游活动、龙居紫葚采摘节、天鹅湖魔术节、麻湾西瓜品尝推介会、增山冬枣采摘节等特色节庆活动, 进一步提高了东营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0年, 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9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0.8%、21.5%;今年一季度全区累计接待游客95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7.1亿元, 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全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 制定规划, 谋划美好蓝图。

先后编制完成了《东营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东营区“十二五”旅游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区旅游规划》, 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格局和蓝图, 为全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总体定位是“四城一乡”, 即黄河水城、商务新城、魅力油城、生态名城、吕剧故乡;空间布局是“一带一轴三组团”, 即南二路旅游观光产业带, 广利河水城发展轴, 东部滨海旅游组团、中部休闲旅游组团和西部黄河风情旅游组团;主题形象是“黄河入海流, 逍遥东营游”。

(二) 政府主导, 搭建发展平台。

为带动市场开发的良性开展, 把旅游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来培育, 引领旅游业市场做大做强。一是组建东营水城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下辖规划设计公司、水城游船等子公司, 融资额达1400余万元, 全方位参与中心城旅游开发。二是结合清风湖改造, 开通运营4艘大型画舫和2艘快艇。新颖的水体旅游方式吸引如织游人, 今年已接待游客12000余人, 直接和间接带动开发了一批旅游产品。

(三) 政策引导, 激发发展活力。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东营区鼓励旅游业发展暂行办法》, 通过政策杠杆撬动旅游业发展, 极大地调动了旅游企业的积极性, 在全区营造了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目前, 全区累计发放旅游扶持资金258万元。

(四) 加大宣传, 强化品牌促销。

坚持“整体策划、分步宣传、重点推介”的原则, 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倾力塑造了“暖心之旅”公益旅游品牌。作为国内公益旅游的新兴代表, 三年来, 东营区已先后举办了三届“暖心之旅”大型公益旅游活动, 成功塑造了“暖心之旅”服务品牌。一路走来, “暖心之旅”将旅游与社会管理、公益事业相融合, 先后关怀了100位孤寡老人、100位先模人物、100位现役军人与60位环卫工人, 开通了“暖心之旅”专线车, 规划设计了“暖心之旅”线路, 向社会发出了“放下私家车, 低碳慢生活”的绿色呼唤, 催生了南二路旅游观光产业带的缤纷整合, 初步形成了一条集中各类旅游资源、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的“旅游路”。

(五) 优化环境, 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成立中心城区旅游协会, 会员增至108家。依托协会举办了两届导游大赛、三次协会年会和13届酒店经理、导游培训班, 有力地促进了全行业协作自律和服务水平提升。二是加强行业管理, 引导旅游行业诚信经营, 自觉抵制欺客宰客、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共同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三是狠抓安全生产, 先后开展了21次拉网式安全生产活动, 建立工作台账制度, 防患于未然, 确保了旅游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三、问题和不足

一是资源短缺, 先天不足。全市自然、人文资源主要分布在垦利、广饶、河口等县区, 东营区各项资源相对不足, 缺乏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二是体制不顺, 管理分散。该区是市政府、胜利油田局机关、东营军分区所在地, 但由于土地利用权属分散, 油、地、军各控一域, 给旅游产业的统一规划、开发带来一定难度, 难以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三是交通单一, 区位一般。该区濒临渤海, 但距海尚有一定距离, 而且港口建设滞后, 尚未形成海上客货运输能力;铁路亦属单向终端客站, 缺乏四通八达的枢纽功能;客货运输主要依靠公路, 航空运输规模较小, 交通区位类似于边境地区;与省内著名旅游地距离较远, 难以有效融入精品旅游线路, 区位的潜在优势尚待提升。四是资源疏散, 不易组合。旅游资源种类相对较少且分布疏散, 组合性差;地貌类型相对单一, 缺乏视觉变化和资源组合设计的空间;景区之间距离过大, 为旅游景区通达性增加了难度。

►►四、措施打算

今后, 该区将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为契机, 围绕“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争当排头兵”这一总目标, 按照“转化一产、提升三产”的要求, 加速产业与旅游、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着力打造大旅游、大产业。2011年, 力争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2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3.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0%、21.5%。

总体工作思路是:切实用好一个政策, 发挥两个平台, 深化三大组团, 做优“水绿”文章, 打响“暖心之旅”品牌, 促进南二路旅游观光产业带成长成熟。

一个政策:即《东营区鼓励旅游业发展暂行办法》。继续完善办法、严格执行办法、深入宣传办法, 围绕办法开展工作, 切实增强政府的引导力, 深挖旅游企业潜力和社会潜力, 做大市场主体, 扩大行业群体, 强大行业整体。

两个平台:一是进一步完善东营水城旅游投资公司现有两个子公司的运营管理, 适时成立旅游商品公司和文化传媒公司,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好公司平台作用, 做好项目策划、招商等工作, 努力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旅游项目, 以此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区旅游协会, 继续精选和吸纳协会会员, 整合区域内旅游企业资源, 推动安全生产、导游培训、宣传推介等行业管理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大组团:一是东部滨海旅游组团。重点推进天鹅湖风景区改造升级和金泥湾阳光浴场实施, 配合广利港的建设, 着力打造旅游港。加大招商运作力度, 力争“童话王国”主题公园等大型旅游项目在此落地实施。二是中部休闲旅游组团。深入开发揽翠湖旅游度假区, 着力建设湿地高尔夫球场、温泉养生中心、塞纳河度假小镇等项目, 年内建成生态植物区、温泉度假区、塞纳河度假小镇、水上游乐区、休闲运动区等区域;配合市里做好黄河口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增强演绎性旅游吸引力;提升丽日锄禾开心农场、森林木屋、华林庄园等现有景区建设档次;协调、督促有关单位推进唐王李家生态园、北王屋生态园、桃花源休闲农庄、北郊经济生态园、大渔张生态园、“荷塘月色”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开发农事体验、野外休闲类旅游产品, 与温泉、高尔夫、假日酒店、影视城等形成一个具有差异和不同特色的统一的城郊休闲旅游产品集群。三是西部黄河风情旅游组团。着力打造黄河风情民居, 确保规划村居中旅游元素的融合。

做优“水绿”文章:加大“黄河水城”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河海交汇的资源优势, 着力做好“水绿”文章, 突出生态旅游特色。通过广利河的开发改造, 理水造绿, 亲水近绿, 水绿结合, 形成河海之间水脉相连, 九横十纵, 循环贯通, 宽阔宜人, 大气自然的城市碧水系统, 让中心区更加魅力无限、风光旖旎, 不断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精心打造“暖心之旅”品牌:依托公益旅游活动, 借力节庆创意主题, 传承公益爱心暖心, 提升旅游民生内涵;融合“黄河文化”、“吕剧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古齐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 扩大南二路旅游带影响力, 全力做足做好东营区旅游品牌综合推介文章。

摘要:本文就城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问题和不足、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综合超前探测下一篇:技术创新内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