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区发展报告

2024-07-24

重庆主城区发展报告(共9篇)

重庆主城区发展报告 篇1

尊敬的事忠常委、部长:

您好!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

关于永川举全区之力争创重庆市文明城区的

情 况 报 告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永川区的关心和厚爱,为便于您在百忙之中进一步了解永川创建重庆市文明城区情况,现将我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报告于您。

永川区继2009年成功创建重庆市文明城区先进区之后,2010年,圆满完成了创建重庆市文明城区先进区巩固年工作任务,今年,区委、区政府坚定提出“举全区之力、聚万众之心,全面争创重庆市文明城区”的目标。九个月来,我们秉承“创建为民、创建在民、创建利民”理念,大力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呈现出市民素质有大提升、城市形象有大改善、群众幸福感有大提高的良好局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共识”,全方位营造创建氛围

采取灵活方式,搭建多种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创建宣传工作,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体系,确保市民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达95%以上,形成全民争创“共识”。一是媒体“热”宣。依托《永川日报》、永川电视台、永川广播、永川手

机报、永川党政信息网、永川网、永川房交网、永川热线网等媒体,开设文明城区创建专栏,及时报道动态新闻2000余条,曝光闯红灯、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近300次,同时,深挖好人好事,树立道德模范、文明典型20人,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创建。二是社会“广”宣。充分利用公交车身、出租车座套、社区宣传栏、便民服务牌和重点路段公交站台、公共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大型公益广告牌等载体,以图文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文明城区创建,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充分发挥农村“响通工程”、巡回宣传车、超市广播、坝坝舞音响等有声载体作用,播放《文明城区创建倡议书》及文明礼仪知识,引导广大市民争做文明人、争做文明事。三是入户“细”宣。创新探索“8+X”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将辖区均划为若干网格,依托街道班子成员、机关干部、驻片民警、市政队员、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楼长、无职党员等8方面人员,进家入户落实测评指标体系,免费散发印有文明城区创建信息的环保购物袋、围裙、扇子、《文明手册》等宣传物品30余万份;利用周末时间进院坝、进广场举行“文明伴我行”专题文艺汇演500余场次,开展“唱读讲传”形式巡回宣讲10000余场次,立体化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共享”,大手笔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管理、严格食品药品管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等措施,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确保市民“共享”创建成果,对生活环境满意率达90%以上。一是投入近50

亿元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打造兴龙湖、神女湖、凤凰湖“三湖”和望贤公园、桃花山公园等9个城市公园(广场),投资12亿元实施城区河道整治,投资12.7亿元推进“森林永川”建设,栽植银杏、香樟等名贵大树6000余棵,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64万亩,实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2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5%,投资6000万元实施老城区“绿化升级”工程,投资3亿元推进道路“白改黑”和人行道板改造工程,投资6亿元实施民生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切实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大力开展污水、油烟乱排乱放和扬尘、噪音污染治理“四治”行动,深入推进垃圾乱扔乱倒、车辆乱停乱放、摊点乱摆乱设、广告乱挂乱贴、建筑物乱搭乱建“五乱”整治,探索实施“门前三包”责任制,投资5000万实施老城区居民楼道“刷白工程”,彻底消除城市“牛皮癣”。三是着力打造食品药品“放心区”。一方面集中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百日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30余起;另一方面投资500万规范改造城区餐饮厨房1400余家,打造市民“放心餐馆”,投资100万合理规划路边小餐饮点5处。四是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突出一街一景、一街一特色,投资3亿元重点打造童诗一条街、版画一条街、书法石刻一条街、廉政文化一条街,投资3.5亿元实施文化街区改造,投资2000万元实施城市雕塑文化工程,“兴龙大道”当选2010年度重庆市十大最美街道,“人民大道”、“文曲路”、“棠城公园滨河步行街”入围2011年度重庆市二十强最美街道,现正竞选“十大最美街道”。

三、突出“共建”,深层次提升市民素质

深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细胞创建活动,激励全民“共建”,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使全区市民素质有明显提高、文明指数有明显上升。一是强化教育引导。组建文明礼仪知识培训专家团,深入企业、社区、学校、机关开展文明礼仪知识讲座300余场次,有效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结合“党员示范城区”创建活动,组织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志愿者、无职党员等社会热心人士成立文明劝导队50支,制止闯红灯、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和行为4万余人次,深入居民小区、住户家庭讲解文明礼仪知识30余万人次。二是推进市民行动。围绕“团结友善、孝老爱亲、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四大主题,开展市民素质大讨论、市民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争做文明永川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社会道德模范评选、“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引领市民行为,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三是提升“窗口”服务。以“社区工作日”活动和“窗口”行业“人人都是形象”、“微笑服务”、“助推发展”、“服务群众满意”“四项行动”为契机,整顿干部作风,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发展环境。四是规范文明驾乘。开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和专项整治行动,引导交通参与者知法、懂法、守法,杜绝交通陋习和危险驾驶,确保无重大交通事故;开展营运车辆优质服务活动,组织驾驶员文明培训100余场次,做到着装整洁、用语文明,不宰客、甩客,不超载、拒载;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交通我

先行”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青年志愿者组建劝导队,引导乘客有序上下车,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打造城市流动的“文明风景线”。五是丰富“细胞”建设。以全国文化先进区、市级环保模范城区创建活动为引领,以各行业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文明家庭、党员示范岗、绿色小区等创建活动为支撑,深入推进全区各单位争创文明机关,各行业干部职工争当文明市民,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格局。

四、突出“共护”,多领域构建未成年关爱体系

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共护”格局,着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确保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满意率达90%以上。一是注重文明礼仪培养。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开展“五心四好”教育实践活动,培育“五心四好”示范学校5所、优秀少年30名,举办“我最讲礼貌”文明礼仪知识培训、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文明礼仪展示大赛等活动,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养成文明健康习惯。二是注重留守儿童关爱。深化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度,招募“代理家长”近3万名,每年投入330余万元落实留守儿童“免费饮奶”和贫困学生“爱心午餐”工程,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百千万”牵手行动,建立百个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点,组织千名党员、团员干部,带动万名志愿者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实现全区29861名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三是注重社会环境净化。开展“净网”行动,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确保网络安全规范运行;开展“净频”行动,严把广告刊播关,杜绝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广告在区内广播、电

视等媒体播出;开展“净刊”行动,严厉查处租售有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出版物行为;开展“净园”行动,大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五、突出“共管”,强力度推进创建督查

依托离退休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热心市民,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开展以督导、巡视、暗访为重点形式的督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整改落实,督促各单位将测评体系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一是组建督查队伍。由区政府督查室、区老干局、区文明办牵头,在全区招募经验丰富、时间宽松和敢讲真话的精干人员分别组成5个督导组、5个巡视组和5个暗访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督查工作。二是发动群众参与。通过不断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发动群众,让政府和群众互动,让城市管理和群众参与互动,以“做给老百姓看、帮老百姓办,带老百姓干”为理念,与群众共促共进、共建共享文明城区。三是明确督查要求。“严、细、深、实”推进督查工作。严,本着对群众负责、对居住环境负责的态度,严格督查力度,如实反映督查情况,不走过场;细,按照细致要求,对人的行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细节问题全面督查;深,深入背街小巷、工矿企业、居民楼院等地去切实督查;实,反映问题实实在在,把时间、地点、事件等反映得清清楚楚。四是通报督查结果。区创建办每周向全区通报各督查组的督查结果,并完善建立相关制度,对落实好的树立典型加以推广,对落实不力的责令限期整改。

自攻坚行动启动以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百万人民全力攻

坚,创建成效较为显著,但创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比如市民整体素质水平还有待加大、部分背街小巷还存在卫生死角、个别“窗口”服务质量不高、创建投入与文明城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四个抓手”为重点,创新思路、不断进取,全力推进重庆市文明城区创建。一是以“素质提升”为抓手,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继续深化“邻里节”、“礼仪培训”、“文明劝导”等活动开展,不断挖掘“好人好事”,树立道德模范典型,示范引领社会风尚。二是以“文化街区改造”为抓手,大幅提升群众生活环境品质。加快落实十二五“民生大事”,努力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三是以“行政审批服务提速提质提效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机关工作作风。紧紧围绕“人人都是形象”、“微笑服务”、“助推发展”、“服务群众满意”四项行动,突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加强行政审批服务网络建设”两大重点,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四是以“长效机制建设”为抓手,持续扩大文明城区创建成效。作为一项长期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做到持续创建,才能取信于民,才能真正实现创建成果人人共享。

特此报告

2011年9月5日

重庆主城区发展报告 篇2

(一) 传统足球学校的发展现状

以重庆市主城区传统足球学校重庆七中为例。作为全国足球布局学校, 重庆足球传统名校重庆七中。在去年北京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中获得冠军, 这是重庆中学首次获得全国性足球比赛的冠军, 也是重庆七中历史上的第一个全国足球比赛的冠军。

现在, 国家提倡校园足球中进行体教结合的模式, 坚持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与足球训练工作同样重要的原则。真正的体教结合不是要培养多少职业运动员, 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庆七中从初一到高三都有一个单独的足球班, 每个班大约有20人, 足球班的班主任是每个年级的足球老师。平日的学习课堂内容和使用教材和普通班一样, 不同的是每天有一个半小时的训练时间。世界上先进的青训营每天也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训练, 所以训练的时间也是十分的合理。而且, 足球班的每科任课老师都是重点班的老师。老师也会针对足球班制定适合于他们的教学内容。重庆七中作为传统足球学校, 值得重庆市主城区各中小学借鉴与学习。

(二) 非传统足球学校的发展现状

鹅公岩小学作为非足球传统学校, 对于刚在开展校园足球的鹅公岩小学而言面对他们的是各种各样的难题, 如开展校园足球的教师是用自己学校的体育教师, 还是聘用专业的足球教练, 选用什么样的器材训练比较合理, 训练的时间怎样安排比较科学。学校最后决定跟重庆市阳光青少年俱乐部合作, 由俱乐部出器材和专业的足球教练, 教练员都是职业俱乐部退下来的足球运动员。学校每周都会有四节足球必修课, 周二与周四在放学的时候由足球教练进行训练, 并分为两个年龄阶段分别进行训练, 一到二年级为一个年龄段, 三到五年级为一个年龄段。教练员训练的时候, 学校派一名体育教师为助教, 这样体育教师可以在训练中学习教练员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也让在校的体育老师相当于得到了专业的培训, 并运用到本校的足球必修课上。

二、重庆主城区开展校园足球的作用

(一) 提高重庆市主城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 人口基数的缩小, “四二一”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多,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各种调查数据也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体质指标已经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重庆校园足球的开展初衷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身体素质。让青少年在足球运动中找到快乐, 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有利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足球训练是一项培养团队意识, 提高抗挫折能力的运动。校园足球不仅能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更能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二) 培养重庆市足球的后备人才

根据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重庆市主城区传统、专门的体育教育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少, 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小, 重庆的后备人才储备问题凸出, 校园足球是重庆足球运动突破困境的希望所在。重庆市大中小学的校园都拥有自己的体育教育资源和体育设施, 在学校广泛开展体育教育, 形成以学校为依托, 教学结合的校园足球培养模式, 探索我国足球发展的有利途径, 为我国足球输入优秀的后备资源。重庆市主城区校园足球不仅能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 更肩负着促进重庆市足球发展的重任。

三、重庆市主城区校园足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足球场地设施不完善

由于学校大多集中在市区, 没有足够的场地建设足球场, 而且建设足球场需要一笔上百万的资金投入,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 这笔开支也是制约足球场建立的重要因素。以此看来, 要想开展校园足球运动, 场地设施不完善是影响其发展的硬伤。

(二) 缺少足球专项老师, 其教学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对于鹅公岩小学, 杨石路小学, 重庆七中, 重庆十一中这四所学校共有20名足球老师的来源和持有证书情况进行分析, 如图所示:

从表一的数据分析得出, 这四所学校有将近半数的教师并非是足球专业毕业, 而且只有一半的足球教师是毕业于足球专业。从表二的数据情况可以看出, 这四所学校的足球教师50%都没有职业资格证, 持有A、B级证书的分别都是一人, 有7人持有D级证书。重庆市主城区的校园足球发展的主要难题就是没有充足的而且条件好的教师, 进而不能使重庆市主城区的校园足球更好的发展。

(三) 足球队的管理工作不够

由于学校足球队缺乏对其自身的管理, 导致球队在其球队事务和社会名誉等工作方面表现的一年不如一年, 尤其是在球队进行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 没有对其更好的形成严格的管理体制, 为此造成球队的作风比较散漫, 还使其公众对其的信誉度大大下降, 这直接影响到重庆市主城区校园足球在广大公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四) 足球人才培养受限

学校的人才培养不同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两种人才培养的方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有些联系, 但是学校的人才选拔与优秀的体育人才升学严重脱节, 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足球人才培养。一些高校入学规定是有一些要求限制的, 一般的运动员如果入学都是必须参加并且通过其高校统一的考试, 这些要求就使得许多高校选拔人才的范围越来越小, 导致优秀的人才没有办法入学深造学习。

四、建议及对策

(一) 完善足球场地设施

学校要加强对足球场地设施的建设, 还要增加对其的资金投入, 以便于很好的利用现有的足球场地, 为学生积极参与足球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硬件设施。同时还建议每所学校都要按照我国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 并进行合理的配套规划以及健全的建设, 同时还要加大学校对其足球运动教学经费的投入, 尽最大的可能来创造出满足校园足球运动的良好环境。上级的主管部门还要有效的监管和监督足球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使用, 保证其足球运动的场地还要体育器材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二) 努力提升足球专业教师教学训练水平

足球的专项师资力量对其校园的足球运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根本保障。每所学校都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体育教师的专业情况, 从而对其师资进行全面的考虑, 为学校能够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做出贡献, 进而能够满足该校园的足球运动发展需要。学校要根据每个体育学科的不同特点, 再制定相适应的扶持政策, 根据每个教师的不同情况要对其培训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 快速完善足球教师的能力与知识的结构, 提高足球专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足球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贯彻落实以重庆市副市长为组长, 其他有关的部门领导积极主动参加的重庆市的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政策, 使其上下级的相互沟通更加畅通, 使其效率也得到大大高效, 进而达到加强重庆市足球工作的领导及管理。建立健全重庆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及重庆市足球协会组织的相关制度建设, 逐渐使其管理的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我们要充分的发挥重庆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及重庆市足球协会组织的

(四) 重视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

学校应该加强足球队伍的管理制度建设, 由于学生入学时的年龄比较小, 其可塑性还比较强,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根据其实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 如:减免一部分的学杂费, 给予适当地训练补贴, 分配专人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足球的专业技能, 将学校的培养职业人才的特色发挥出来, 进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

摘要:最近几年, 我国不断重视校园足球运动发展。开展校园足球对重庆市主城区校园足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既可以提高重庆市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又可以为培养重庆市足球的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对重庆市主城区校园足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并结合重庆市主城区校园足球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并结合我国体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机制和政策, 为重庆市的校园足球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环境。

重庆主城区发展报告 篇3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新型策略

随着英语的日益推广,英语研究成为热门话题,而对英语在某一地区全大众中的传播问题上,尤其是在重庆这一新兴特定区域和运用新技术、产品的策略来促进英语传播方面,仍是一个未知数。英语传播新型策略指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和机构培训外的外语传播新途径,如媒介教育指导大众正确享用英语传播资源,品牌推广结合英语推广文化资源,3G技术利用超级媒介获高终端英语传播。[1]对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研究突破研究学生英语的传统套路,创新地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区域大众英语,把品牌推广和3G技术等运用于英语研究,建立“以大众为对象、以社会为环境”的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新模式。[2]

一、新型策略研究的意义

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给重庆主城区的英语传播注入了新血液,能有效地改善重庆主城区英语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趋势的新要求,为其英语意识和水平的提高寻求新的有效路径,为西南龙头城市走新型经济化道路提供理论和实践策略。[3]

(一)理论意义

1.填补学术空缺:填补学术界习惯于研究学校英语而非大众英语的研究空缺。

2.促进外语研究:研究中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英语教育和学习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3.利于新技术新角度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把品牌推广和3G技术等用于研究英语,既拓宽了研究的角度,也推动了学术界对新兴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关注。

4.体现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下用新型策略发展重庆主城区的大众英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科学价值观。

(二)实践意义

1.提高重庆主城区大众的英语意识和水平:结合重庆大众英语整体相对落后的现状恰当地运用新型的外语传播策略,让包括学生在内的大众在英语文化和媒介素养提高的背景下,保留和发展区域文化的同时有效提高对外语学习的意识和水平。

2.促进重庆“新特区”建设和全国共同繁荣:英语是一种文化和经济产物,承载着一定的主流文化。[4]有效地提高重庆主城区的大众英语可以促进重庆的文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利于重庆真正建成西部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 “新特区”,促进我国全面共同的进步和繁荣。

二、新型策略研究的内容和重难点

(一)内容

1.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滞后原因的调查分析:调查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的现状,结合地区发展,分析其英语意识和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

2.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可用性分析:对比英语传播的传统途径在时空固定、对象有限、方式单一等方面的局限性,调查分析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现状、优势和前景等。

3.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具体途径分析:结合新重庆的区域发展特性,研究分析媒介教育、品牌推广和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3G)等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具体途径。[5]

4.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实施难点分析:根据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的现状,探索部分大众英语意识薄弱、无法接触到英语传播、思维呆板等新型策略实施的难点,为本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依据。

(二)重难点

1.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滞后的问题: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究大众英语传播在重庆主城区的特殊性,以明确科学合理的英语传播途径。

2.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具体途径:根据英语传播传统方式的弊端,研究适合新形势需求的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具体途径。

3.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实施难点:探索新型策略在重庆主城区传播对象、时空、效果等方面的实施难点。

三、新型策略研究的主要观点和预期效益

(一)主要观点

1.着眼于全球化背景,推进大众英语传播:重庆在新的发展机遇中打造作为国际化城市形象的软实力时,英语的应用面越来越广。重庆全球化趋势要求大众英语传播途径必须扩宽视野、放眼世界,以国际为背景,不拘泥于传统的狭窄途径。

2.以区域现状为依据,科学确立大众英语传播策略:重庆作为移民城市,兼容多种地域特色;重庆人豪爽、地方观念淡薄、不排外,但也相对狭隘、粗俗、鲁莽。这些地域现状是确立大众外语传播策略的有用依据。[6]

3.弥补英语传播传统途径,广用英语传播新型策略:英语传播的传统途径有一定的弊端,应广泛运用新型策略高效地满足更多受众的无时空限制的多样化英语传播需求。

4.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高效高质传播英语:信息技术融入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多种大众传媒如音像、网络、广电、3G等都能高效高质地传播英语,使英语也信息化。[7]

(二)预期效益

本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应用面宽,影响深厚。不仅可广泛应用于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方面,也可应用于其他区域大众英语传播,使大众能结合地区特色和时代特色,持续稳健地运用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更有效地提高英语意识和水平。

利用本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展开重庆主城区的大众在接受传统英语传播途径的同时运用新型策略更有效地提高英语意识和水平,促进重庆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重庆市民素质、改善较落后的人文环境、提高就业率、吸引外商投资等,促进重庆主城区经济发展和“新特区”建设,也促进重庆和全国应用新兴技术和方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8]这样既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又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四、新型策略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从性质、目标、方法、阶段计划上如下所示。

1.研究性质:是应用型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应用性。

2.研究目标:全面考查重庆主城区的区域特点,研究新形势下重庆主城区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以媒介教育、品牌推广和3G技术等策略为例,探索重庆主城区大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英语意识和水平的新型有效策略,为其英语新思维和实践提供依据。

3. 研究方法

针对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尝试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实证调查、文献查阅、经验总结、教育统计、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充分地揭示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相对落后的原因,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9]如采用历史研究法探讨重庆主城区英语文化的发展历程;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重庆主城区英语和国内较发达地区英语水平的差异;采用实证调查法实地考察重庆主城区的地域特点和英语现状;采用文献查阅法探寻重庆主城区的文化根源,等等。总之,通过以上方法,本研究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重庆主城区英语水平提高的措施,使重庆主城区大众对英语有正确的认识,并在实践上对英语得以有效的提高。

4.阶段计划:研究年限为2年,分5个阶段进行。

(1)策划阶段:成立研究组,研究方案策划,落实分工。

(2)调研阶段:考查重庆主城区的区域特点和英语现状;了解英语传播传统途径的弊端、主城区大众对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认知情况、现有新型策略对其英语的实际影响。

(3)研究阶段:整理、分析、综合资料,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总结,形成初步研究成果,邀请专家共同研讨。

(4)实践阶段:对重庆主城区大众开展英语传播新型策略的实践,验证前期的研究成果,获取第一手资料。

(5)总结阶段:经实践与研究,全面评价总结本研究的成效。

重庆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使重庆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明日乐园和世界的未来之星,越来越成为全球化城市发展的标杆和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10]语言是一种隐性的强大力量,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交流工具,影响着国际化进程中重庆主城区大众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传播着重庆和外国的知识和经验,记录着新重庆的求索创新历程,引领着重庆的国际化时尚和风气。研究重庆主城区大众英语传播的新型策略并付诸实践,将让重庆与世界的前进同步,给重庆的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最终让重庆带动整个中国大西部的发展,为中国的不断腾飞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燕辉等.面向3G的互动英语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5).

[2]孟东方.中国发展模式的背景与影响:重庆例证[J],改革.2010(07).

[3]程贻举.重庆市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J], 城市质量监督.1997(Z1).

[4]赵绪红.世界英语的中国化探究[J],考试周刊.2010(53).

[5]何其亮.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6]李乐.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2011.

[7]冯春久等.大众传媒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传播策略[J],决策探索.2008(06).

[8]庄俊举.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05).

[9]肖世林.放大“点”,深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方法谈[J],四川教育.2010(02).

[10]陈适宜等.重庆文化和人文精神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8(04).

重庆主城区发展报告 篇4

摘要: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重庆市主城区不同功能区土壤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有较大差异,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Hg和Cd,已分别达到极度生态危害水平和很强生态危害水平,其余均显示为轻度生态危害水平;不同功能区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的顺序依次是: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旅游区>交通区>文教区,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均已达到很强生态危害水平,旅游区达到强度生态危害水平.作 者:李章平 陈玉成 杨学春 魏世强 LI Zhang-ping CHEN Yu-cheng YANG Xue-chun WEI Shi-qiang 作者单位:李章平,LI Zhang-ping(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图书馆,重庆,400716)

陈玉成,魏世强,CHEN Yu-cheng,WEI Shi-qiang(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杨学春,YANG Xue-chun(重庆市石柱县人民政府,重庆,石柱,409100)

重庆主城区发展报告 篇5

学会常务副会长、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灿国同志作了2013年学会工作报告。学会秘书长、永川区教育工委书记赵德君同志作2013年学会财务工作报告。政协副主席罗朝友宣读2013年度学会优秀会员表彰决定,副区长孔萍为优秀会员单位颁发证书。随后,各与会成员积极作了工作交流发言,我校校长戴伟教授就校企合作、城校互动促进职教发展方面做了发言。

学会会长、永川区副区长孔萍在会上讲话,希望各成员单位积极探索永川职业教育的新思路,促进新发展,创造新业绩。做好统筹协调,当好学会的服务者;注重平台搭建,做交流合作的推动者;加强校企合作,做职教与经济发展的协作者;深化城校互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做好职教品牌的传承者。孔萍要求,始终坚持把为决策服务作为学会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把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学会的主要内容,始终坚持把为会员服务作为学会的根本宗旨。

随后,重庆市永川区城校互动职教学会2014年校企合作洽谈会在我校科技楼201会议室举行,区教委,区工商联、区经信委和在永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30家会员单位参加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永川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城校互动职教学会副会长陈军主持。

本次会议就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人才校企合作进行洽谈。会上,我校与重庆恒隆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电盈综合客服服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柠色动漫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先特服务外包产业有限公司、重庆智谷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

重庆主城区发展报告 篇6

锦江区是我市六大主城区之一,加强城市社区工作促进主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坚持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为中心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推进社区建设,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快推进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工程,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更是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民心工程。只有思想重视、认识到位,工作才能真正到位。

当前,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思想共识:

第一,推进社区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近年来,随着社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改革的逐步到位,城市居民与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心社区发展,参与社区活动,而且对社区建设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于人的需求,发挥人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城市社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居民群众进一步分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就是在真正意义上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第二,推进社区建设,是服务中心城市的应尽之责。推进社区建设是我们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就像抓园区建设一样,努力抓好城市社区建设,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我们的一项应尽责任,作为一项中心任务,切实摆上党委政府全局工作地位,加大工作力度,整合优势资源,努力提高主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为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根本途径。从我社区情况来看,面对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农村人”变为“城里人”的新形势,如何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只

有大力推进社区建设,通过开展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第四,推进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目前,随着市、区属企业改革改制的基本到位,城区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同时,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也逐年增加,市区暂住人口逐年攀升,这些不仅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度,而且加大了主城区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使居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在社区得到解决,就能够进一步缓解诸多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推进社区建设,夯实基础是保证近年来,我们从主城区实际出发,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工作实效,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改革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社区资源有效整合。按照“区划清晰、管理便利”的原则调整社区规模较为适中,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2、居干素质显著提高。以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通过公招公选、聘用退休退养人员、有关单位选派等方式,配置居干,平均年龄比以往年轻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有重要比重,居干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3、社区用房逐步改善。全区的社区居委会中,只有个别为

为村管理模式。为不断改善社区用房情况,区委区政府正在针对社区缺房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4、进一步完善党组织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基础工作台帐和工作档案,依托党组织积极开展贴近社区工作实际、富有成效的便民服务,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推进社区建设,创新发展是关键成绩是肯定的,但也要看到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从中心城市发展角度来衡量,目前的社区工作较多地停留在县级社区工作格局、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上,很难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新的思路谋求社区建设的新发展。

重庆主城区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初探 篇7

1 建设重庆森林城市的现状与问题

1.1 都市区森林现状

近年来, 都市区城市绿地有了显著增加, 绿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与2006年相比, 2007年主城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 324.45 hm2, 改建城市绿地面积271.32 hm2。绿化指标已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要求。园林绿化三大指标中, 建成区绿地率从2006年28.05%提高到32%, 绿化覆盖率从2006年32.79%提高到36%,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6年8.83 m2提高到9.5 m2[1]。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从2006年4.5 m2提高到5 m2。

1.2 重庆都市区目前建设森林城市的不足与差距

1.2.1 主城区生态环境还较脆弱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主城绿色骨架和天然氧吧存在着被破坏的现象。四山森林树种单一, 导致森林群落出现不断退化、生物群落逆向演替加速, 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频繁发生, 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近年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为活动加剧, 对四山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和破坏, 存在毁林开山, 违法建设的现象。

1.2.2 现有绿化成果存在被破坏的现象

近年来, 侵占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城市园林式单位的绿地因地产开发存在侵绿毁绿的现象。

1.2.3 部分规划绿地遭到蚕食

近年来, 主城绿化建设投入有所增加, 但由于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 城市建设配套绿地未能完全跟上, 部分规划绿地也遭到蚕食, 改为他用。

2 建设重庆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

2.1 狭义的森林城市概念

狭义的森林城市是指满足国家林业局所提出的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即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 以森林植被为主体, 实现城市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森林建设等方面达到一定指标, 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即可授以“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2 广义的森林城市概念

在21世纪, 人类更加关注地球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加强了保护地球环境、改善人类居住方式的多项行动, 提出了宜居城市、人居城市、健康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多种城市模式和口号。

重庆所要建设的森林城市, 不仅是一般森林城市所提出的含义和方式, 也不仅是实现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建设方式, 而是包含了国家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生态城市、人居城市等多种含义的一个综合概念。这里的森林城市, 显然是一个更加生态、优美、宜居、更具活力的城市;是一个人与城市、自然和谐相处, 共生共荣, 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老百姓真正受益、得到实惠的社会和谐的城市。

3 规划目标与原则

本森林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以生态建设为手段、植树造林为主导、园林艺术为亮点、重点工程为突破, 提升城市形象, 增强城市竞争力, 把打造森林城市作为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重要载体。力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3.1 生态文明原则

生态文明, 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 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思,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以重庆森林城市建设为契机, 创建环境舒适、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本健康, 自然与人相互融合, 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生态空间。

3.2 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按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统一要求, 分阶段实施的思路, 逐步落实各项建设项目。合理安排近期建设的内容, 使之远期既能达到森林城市的要求, 近期在投资规模上又切实可行。

3.3 全局与主次结合原则

本次规划以长远为目标,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森林城市建设目标。近期建设规划在合理达标前提下, 建设次序主次分明, 优先着重建设主城中心组团周边绿地。项目安排结合具体实际, 实行先易后难, 突出重点的原则。

3.4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原则

强化财政投入, 建立非政府投入森林城市建设激励机制, 挖掘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多渠道的投入体制。

4 森林城市总体建设布局结构

4.1 布局结构

重庆森林城市形象意境可概括为:四山青翠两江碧, 林秀花香满城春。

结合重庆市自然山水格局与城市规划布局特色, 重庆森林城市规划采用“两带”“四山”“多廊”“百园”的布局结构。

1) “两带”。沿都市区范围内长江、嘉陵江段两岸, 结合地形, 按需布置公园、绿色廊道等, 构筑两带滨江绿带。2) “四山”。保护由南北向平行排列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形成贯穿都市区的四条楔形森林绿地。3) “多廊”[2]。沿都市区范围内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铁路、河流两侧布置宽度不等的绿地, 形成绿色森林廊道网络。4) “百园”。结合城市用地布局特色和绿地布局的不同要求, 规划建设200座城市公园。

4.2 六大工程规划

4.2.1 四山生态保护修护工程

四山生态保护修护工程是指保护修护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有直接影响的山体林地区域。

按照不同的主要功能, 将四山生态保护修护工程分为山体防护绿地工程、风景旅游名胜区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森林公园工程。

4.2.2 城市森林系统建设工程

城市森林系统建设工程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防护森林带, 发挥森林的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等功能, 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护和减灾作用。

依据防护功能的不同, 绿色廊道系统主要由江河绿色廊道、铁路森林带、高速公路森林带、城市组团隔离森林带构成。

4.2.3 城市主次干道绿色景观带建设工程

城市主次干道绿色景观带建设工程是指利用重庆主城区的重要城市道路, 根据其在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同的级别, 合理配置各类植物, 所形成的对提高城市景观品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的线型植物景观带。根据组成道路的等级不同, 可分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滨江路等。

4.2.4 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工程

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工程是指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内, 建设相对集中独立、向公众开放的、经过专业规划设计, 具有一定的活动设施和园林艺术布局, 以供市民休憩游览娱乐为主要功能特色的城市绿地。根据城市公园在城市景观体系及城市开放空间游憩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以及公园服务范围对象, 规划确定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工程为国家重点公园建设工程、市级公园建设工程、区级公园建设工程、社区级公园建设工程、绿化广场建设工程、街头游园建设工程、郊野公园建设工程七个部分。

4.2.5 立体绿化建设工程[3]

在本次规划中立体绿化是指综合利用地形、建筑物、构筑物的陡坡面、垂直面或挑悬的空间增加绿量的一种绿化形式。具体地讲包括屋顶绿化、坡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篱笆与栏杆绿化、柱体桥体绿化 (立交桥、高架路、轻轨等) 、堡坎绿化等形式。

4.2.6 单位绿地建设工程

单位绿地体系指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管界内的绿化用地, 属于城市绿地中的专用绿地, 在城市中分布广, 比重大, 是城市绿化的基础之一。分为对外交通用地配套绿化、公共设施和特殊用地配套绿化以及工业、仓储用地配套绿化。

5 结语

重庆森林城市以“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 通过项目建设抓落实, 全面实现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和目标, 全面提升重庆市园林绿化水平, 力争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使城市绿地达到社会效应, 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的最佳组合, 以期为落实重庆“314”总体部署, 构建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园林局.重庆市园林局关于城镇绿化的方案[R].2008.

[2]重庆市园林设计研究院.重庆市都市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7~2020) [R].2007.

[3]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篇8

为了加快我区奶牛养殖业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宿城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把发展奶牛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采取落实资金启动、强化科技支撑、推进适度规模、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奶牛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奶牛养殖现状

目前全区共有奶牛养殖场4家(包括宿迁市鸿兴生态奶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划入洋河新城),奶户106户,奶牛存栏6574头。(宿迁市锡玉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明,目前奶牛存栏量1395头,日产鲜奶6.5吨;宿迁市鸿山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邹志明,目前奶牛存栏量2987头,日产鲜奶22吨;宿迁市长安牧场,负责人朱宏,目前奶牛存栏量1058头,日产鲜奶8吨;宿迁市鸿兴生态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正旺,目前奶牛存栏量1134头,日产鲜奶9吨,该养殖场目前划入洋河新城)。全区目前日产奶量达到45.5吨。到2012年底,全区奶牛存栏量达到0.79

万头以上,年产鲜奶1.995万吨以上,奶牛养殖业产值1.3965亿元,奶农年人均收入1.9万元。

二、补贴政策落实情况

为保障我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调动奶农养殖积极性,区财政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奶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51号)文件精神,对照补贴政策及时兑现补贴资金。截止目前共计补贴奶牛4201头,补贴资金307.208万元。其中:宿迁市锡玉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008年补贴500头×1000元/头×0.7=35万元,2009年补贴285×1000元/头×0.7=19.95万元;宿迁市鸿山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补贴1259头×1100元/头×0.7=96.943万元,2010年补贴1015头×1100元/头×0.7=78.155万元;宿迁市长安牧场2010年补贴745头×1000元/头×0.7=52.15万元;宿迁市鸿兴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2010年补贴397头×900元/头×0.7=25.011万元。

三、产业布局

根据资源条件、奶业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实施重点区域的发展,选择远离市区,距离成子湖及主要河道为5公里以外,距村庄、交通干道、屠宰场1公里以外,且农业基础较好的陈中路、洋郑路两侧重点建设规模奶牛养殖场,以陈集、屠园、中扬、仓集、郑楼等乡镇重点建设奶业基地,陈集重点布局在陈集村;屠园重点布局在谢庄村;

中扬重点布局在程庄村、南张圩村;仓集重点布局在闸圩村、罗庄村等;郑楼重点布局在郑楼居委会、古城居委会。

四、发展重点

(一)提升牛群数量。陈集镇在促进鸿山奶业自繁扩量的同时,在布局区域内新建1个存栏1500头以上奶牛场,屠园乡谢庄村自繁扩量达1000头以上奶牛,在中扬镇在长安牧场基础上实施二期扩建工程,或在周边扩建新场,新增存栏奶牛2000头以上,在仓集镇闸圩或罗庄村新建1个存栏奶牛1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郑楼镇郑楼居委会或古城居委会新建1个存栏奶牛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二)实施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牛单产水平。以陈集、屠园、中扬、仓集、郑楼为重点,大力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增加奶牛头数,特别是高产荷斯坦奶牛数量,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加快实现养殖场内的防疫、饲料供应、机械化挤奶、科技服务一体化,实行农民居住和养殖场相分离,全面实现机械化挤奶,从而确保奶产品质量。

(三)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保护环境,凡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均建设牛粪处理工程,实施奶牛养殖基地沼气能源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中:宿迁市鸿山生态奶业有限公司在其东侧成立沃野有机肥有限公司,所产牛粪全部用于有机肥生产;宿迁市锡玉奶牛养殖合作社所产牛粪全部送至宿豫区保安

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宿迁市长安牧场目前牛粪进行堆肥发酵还田,并且正在进行沼气工程项目建设申报。

(四)加强疫病防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加强优势区域奶牛疫病防控措施。加强定期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特别是在春秋两季进行奶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的检测。经常进行牛群健康普查,构建良好生产环境。建立奶牛免疫档案。帮助奶牛养殖户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减少奶牛疫病的发生。

五、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奶牛产业区建设顺利进行,成立区奶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农委、财政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有关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奶牛产业区重大问题协调。

(二)强化政策扶持

1、建立奶牛养殖补贴制度。经区农委、财政审查备案,对存栏优质奶牛在200-499头、500-999头、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包括新建或扩建的规模场),每购进1头荷斯坦等优质成年奶牛,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奶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51号)文件精神,区财政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分别补足至900元、1000元和1100元。

2、对奶牛养殖设备进行补贴。对新建2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购买使用全混日粮(TMR)饲料制备机及挤储奶设备(不含手推式),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奶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51号)文件精神,区财政按实际购买价格的40%给予补贴(含国家农机具补贴)。

3、对奶牛养殖基础设施进行补贴。对饲养优质成年奶牛500头以上的新建、改扩建牛舍,并配套防疫基础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标准挤奶厅等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规模场,按新增牛舍面积,区财政给予每平方米50元补贴。

4、积极推进奶牛保险工作。将奶牛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奶牛重大疫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政策性保险制度,区政府和保险经营机构进行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经营机构按规定比例分别承担风险。对奶牛保险的保费实行财政补贴,除省财政负担50%外,区负担25%,养殖场(户)负担25%。

5、加强奶牛养殖信贷支持。金融部门将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的信贷支持,开发适应奶业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贴息补助。

(三)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树立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引进奶业投资商和有实力的人才,实现我区奶业跨越式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地推进奶产业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符合现代奶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引资、引智合作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效果。

城区经济发展安排意见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立足生态立城、工业强城、三产兴城、安居旺城,加速推进创业、扩大就业、繁荣产业,做大城市规模,提升人气商气,快速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城市总体结构发展策略

实行“一核、三轴、四组团”的城市总体结构发展策略:

“一核”,即中心城:选择“组团--跃迁”的城市结构发展模式,在统一的城市空间秩序内合理跃迁,建设与老城区平行、功能相对齐全的新城区,形成多中心、功能相对完善的城市扩展区域。

“三轴”,即中心城—雷公尖、中心城—香田、中心城—水口城镇空间产业带:基于城镇空间和产业带的发展导向性和一致性,以城镇空间和产业带发展为契机,形成中心城—雷公尖、中心城—香田、中心城—水口城镇空间产业带。

“四组团”,即雷公尖、香田、工业园、硬质合金产业基地功能组团:建立“网络发展的城镇空间模式”,形成并完善各组团职能,走网络化城市空间“有序、多元、定向”的发展道路。在中心城区域范围内整合交通系统,强化交通轴线上各功能组团间的横向联系,组织调整与疏解原有中心城市在功能或人口等方面的压力,构筑城市主次中心功能单元组合合理结构。

(二)目标任务

三、政策举措

(一)做大教育事业,以就学聚人气

1、鼓励各种资本来靖兴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或分校,对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新建项目,在规划区内有偿划拨建设用地,教学用房免除所有规费。

2、根据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进度目标,适度超前新建中小学校,满足新增人口对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做强园区经济,以产业聚人气

1、围绕有色金属加工、木竹精深加工、节能灯具、硬质合金、机械铸造等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形成产业聚集。同时对现有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充分就业。加快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娱乐、餐饮、医疗、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二产配套能力。

2、切实做好就业培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承接、社会参与,实行资金来源、培训主体、培训方式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制。整合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和资源,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3、建立鼓励就业的激励机制。继续抓好工业园区技工定向培训计划,对实行订单培训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由所在用工单位给予部分学杂费补贴。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鼓励城乡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经其介绍成功就业的,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4、鼓励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扶持对象延伸到农村劳动力,对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自筹资金不足的,各地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为其提供担保支持;对在工业园区创业的人员,有关部门要在经营场地安排、优惠政策落实、创业资金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享受本土扶持政策。

5、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关待遇。凡在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其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凡在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满三年并与企业续签了三年以上(含三年)劳动合同且已转为非农户口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租住廉租房。

6、优化就业环境。对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适当提高员工待遇,完善工资支付规定。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障。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做响旅游品牌,以旅游聚人气

1、完善设施,聚集人气。充分利用昌铜高速通车、中部梦幻城大型综合旅游项目建设的契机,不断完善旅游接待条件,提高旅游吸引力。同时,加大旅游推介力度,组织旅游景区、旅行社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介,招徕游客。邀请周边有实力的旅行社推介、宣传旅游。

2、举办节庆赛会活动。继续筹办好桠柑节、漂流节,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把招展引会工作提高到招商引资的高度,支持向上级部门争取将商业性会议举办地放在,鼓励我县的企业家将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年会、培训会、论坛会吸引到召开。

(四)做新城市内涵,以宜居聚人气

1、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园林城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

2、加快城北新区建设。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实行有偿划拨,免收县权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型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上一篇:增值税发票退回证明下一篇:消防安全月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