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和乡镇

2024-10-05

城区和乡镇(共9篇)

城区和乡镇 篇1

1 前言

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锻炼是集健身、智育、德育于一身的多功能体系, 而健身功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小学体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 小学生的未来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由于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 应试教育的观念仍深深桎梏着人们的头脑, 致使我国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处于不良环境之中。城市的肥胖儿童和农村营养不良的学生比例都在增长, 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 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近视率分别为22.78%、55.22%、70.34%,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10年前相比, 提高幅度不大。小学生体育锻炼是培养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意识的启蒙阶段, 小学生体育锻炼质量的提高, 必将推动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因此, 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深入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 本研究对合川区7所城区和乡镇小学的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 旨在分析其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合川区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建议, 促进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体育活动更好、更健康的开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合川区久长街小学、新华小学、南津街小学、官渡小学、古楼小学、宝华小学、草街小学等7所小学的小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网络的方式在中国知网 (CNKI) , 维普网 (VIP) , 万方数据以及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 查阅学校体育开展的相关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2.2.2 专家访谈法

对合川区部分小学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探讨小学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师资情况, 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2.2.3 调查分析法

随机抽取合川区7所小学3~5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13份, 收回问卷493份, 其中有效问卷502份, 有效率为97.1%, 问卷信度r=0.831, 通过专家效度检验, 认为问卷设计符合问卷调查要求。

2.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访谈得到的有关数据, 运用SPSS11.5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和EXCEL软件进行描述与统计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

3.1.1 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

如图1所示, 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小学生占所调查学生总人数的29.55%和31.06%, 持“不喜欢”态度的人数百分比只占4.55%。从整体上看, 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比较积极, 对体育锻炼能够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3.1.2 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

如图2所示, 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为了身体好、消除学习疲劳、想当运动员和其他。其中在选择“为了身体好”为锻炼动机有115名, 将提高身体素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一动机, 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的功能认识较为深刻。

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层次的。经调查得知, 在支配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中, 主要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减压时所做的放松运动为主, 这说明小学生对体育锻炼有着明确的认识, 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健康的、明确的, 这与实现小学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相适应的, 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3.2 参加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

调查发现, 男生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依次是球类、游戏、棋类、武术、跳绳、体操、踢毽;女生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依次是游戏、跳绳、踢毽、体操、棋类、健身操、球类。在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总体上看, 被调查的小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依次是游戏、跳绳、球类、棋类、踢毽、武术、体操、健身操、游泳 (见表1) 。反映出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对体育运动有着更加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3.3 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及时间

3.3.1 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

如图3所示, 被调查的小学生中, 有42.1%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下, 有26.52%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为3次及以上;有31.06%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并不固定, 占总人数的比例最大。《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只有26.52%的小学生达到了这一标准, 加上不固定次数中可能达到或超过3次的比例, 最多也不超过57.58%。这说明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 没有完全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3.3.2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图4显示的是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情况可以看出, 在被调查的在校学生中, 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小学生人数最多, 约占总人数的46.21%;每次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少于1小时的约占总人数的32.58%, 另有21.2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不固定。《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可见, 如果每天参加体育锻炼, 那么至少有46.21%的学生能达到这一标准, 最多时可达到67.42%。

3.4 合川区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设施情况

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等体育设施是开展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前提。小学生体育锻炼也不例外, 也受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条件好坏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 合川区城区和乡镇部分小学的场地设施比较简陋, 其中还有的篮球场、足球场和田径场都还不是正规的场地。表明小学体育场地普遍在量上不足, 在结构上尽合理, 严重制约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致使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在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而现在的学生人数又在增长, 体育课又是几个班级一起上, 出现了场地供不应求的状况,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3.5 影响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3.5.1 主观因素调查

经调查发现 (如图5) :影响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不感兴趣、受传统文化影响以及运动技术差, 怕别人笑话。有37.88%的小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 通过对他 (她) 们的访谈得知, 他 (她) 们参加体育锻炼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 并非自己真正喜欢参加锻炼;31.06%的小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 由于身体形态的不足, 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自我形象和怕被别人笑话, 在公开场合和众人面前很少参加对抗性运动项目, 女生表现较为突出;28.03%的小学生由于自身体育素质差或者技术较差, 不好意思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遇见运动技术水平较好的同学参加, 自己就躲闪退缩了;另外, 还有3.03%的小学生表示有过不好的运动事例或失败阴影, 内心存有较大的障碍, 想参加体育锻炼但又担心会产生以前的不良后果。

3.5.2 客观因素调查

影响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课程压力大, 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所调查的132名小学生中有78名小学生认为这是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最为主要的因素, 其人数百分比达到了59.09%。有18.18%和10.61%的小学生认为缺少场地器材和没有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除此之外, 还有1.52%的学生由于身体原因, 不适宜运动。也有少数同学认为缺乏组织领导对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存在一定影响。

从访谈中得知, 更多的体育工作者认为:学生本身只意识到了“学习压力大”和“场地器材不足”对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 并没有更深刻的感觉到学校和社区以及家庭的组织领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大多数喜爱体育运动, 对体育锻炼能够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且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动机明确。

2) 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对体育运动有着更加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项目选择较为广泛。此外, 男女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所差异。

3) 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 没有完全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持续时间多数保证在一个小时以上, 部分学生参加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固定。

4) 小学体育场地普遍在量上不足, 在结构上不尽合理, 严重制约了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 普遍存在近几年都没有修建体育场和购置体育器材的计划。

5) 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有不感兴趣、传统文化影响以及运动技术差、怕别人笑话, 客观因素有课程多时间不足、场地器材缺乏、组织和指导欠缺等。

4.2 建议

1) 领导转变观念, 把重“智”轻“体”的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 树立超前性的体育教育观念是小学体育教育的关键。加强对小学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 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小学体育的重视, 提高学生健身意识, 帮助和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加大课外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 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体育场馆和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 加大对其的投入, 改善体育场馆和器材的现有条件, 尽而为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适应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

3) 周六、周日及节假日学校、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应向小学生开放, 保证小学生有健身场地, 安全健身。充分利用学校休息日、课后场地空闲, 使小学生有健身之处, 确保学生锻炼时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 减少学生业余时间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

4) 定期有计划地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小学生体育运动会, 并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 将竞赛、健身、娱乐集于一体, 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进一步促进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随时了解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 从而使青少年健康茁壮的成长。

摘要:本研究对合川区城区和乡镇7所学校的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旨在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寻找相应的对策, 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调查结果发现:合川区小学生大多数喜爱体育运动, 且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喜欢参加游戏、跳绳、球类、棋类等项目;然而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 没有完全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同时, 体育场地普遍在量上不足, 在结构上不尽合理, 严重制约了教学活动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因此, 转变领导观念;加强对小学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加大课外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锻炼, 是促进合川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合川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丁连元.中小学生“减负”与改善中小学生健康状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0 (02) .

[2]于素梅.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3]柳帅, 李正坤, 刚良.岳麓区小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J].成功:教育, 2010 (04) .

[4]刘鸿栋.湖州市吴兴区城区和乡镇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运动, 2010 (04) .

[5]申洪山.太原市小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3) .

[6]曾冬冬.宁波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华章, 2010 (02) .

[7]冯园, 冯先超.小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4, 25 (01) .

[8]关颖.我国大城市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状况及影响因素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3) .

[9]柴松.贯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工作实践与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6) .

[10]王玉刚, 李爽, 杨久婷.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 2007 (03) .

[1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国学校体育, 1995 (05) .

城区和乡镇 篇2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 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海门工业园区管委会,滨海新区管委会,临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行、社,市各直属单位:

〘海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

— 1 — 海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门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通委〔2010〕4号)和〘中共海门市委、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海门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海委发〔2010〕4号),设立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增加参与省级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的职责。

(二)加强对全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综合协调,加强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和落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南通市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的地方性行政措施,督促检查全市人口计划的执行及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搞好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协调相关部门,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

(二)加强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综合协调。组织对全市有关人口问题的综合性、前瞻性研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负责实施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中长期规划、计划和事业发展规划,对人口和计划生育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四)负责协调推动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职责,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五)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分析、信息综合及信息化建设,参与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

(六)综合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组织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提高人口素质。

(七)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组织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八)指导和监督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奖励扶助经费及社会抚养费的管理使用。

(九)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干部队伍教育培训规划,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指导市计划生育协会的业务工作。

(十)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设4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为委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协助委领导组织协调机关日常工作;负

— 3 — 责起草重要文件、报告;承办会议组织、文电处理、档案资料、政务信息、督办、基建、保密、行政接待、内务管理、老干部服务等工作;负责计划生育系统国家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和管理工作;负责委机关及下属单位的机构编制、组织人事等工作;编制省、市财政拨付的计划生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的预、决算及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指导、监督全市各级计划生育事业费、奖励扶助经费及社会抚养费的管理、使用;做好委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经费的使用、管理及审计审核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承担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政策法规科

研究草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措施,提出政策建议。对全市各乡镇计划生育法制工作进行调研指导;研究和处理行政复议、信访工作;负责全市一、二孩生育服务证的发放管理工作;负责全市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工作;推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及落实计划生育社会职能,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负责全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城镇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建立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和区域协作机制。

(三)规划信息科

研究我市人口发展战略,编制全市中、长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拟定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规范,指导各地实行人口和计划生

— 4 — 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负责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维护、开发、利用工作;建立计划生育服务质量评估体系;负责全市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组织进行计划生育的抽样调查和专题调查;组织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综合性、前瞻性研究。

(四)宣教科技科

制订全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规划,组织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人口理论的学习研究;做好计划生育对外宣传工作。承担协调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组织全市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法律、法规;推动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负责计划生育技术人员业务培训、考核;负责计划生育药具发放的指导、监督工作;组织、指导计划生育科研项目的立项上报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管理工作;组织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和独生子女病残儿童医学鉴定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

四、人员编制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为12名。领导职数为:主任1名,副主任2名;正副科长(主任)7名,其中正科长(主任)4名,副科长(副主任)3名。

五、附则

本规定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其调整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

— 5 — 程序办理。

主题词:计生 机构 职责 编制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检察院,市人武部,市各群众团体。

海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9月30日印发

城区和乡镇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通过对浙江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婺城区某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报表(流动儿童信息收集登记月报表)进行核对,共有1~6周岁儿童1281人。

1.2方法

通过对浙江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婺城区某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和流动儿童信息收集登记月报表进行核对,确定流动儿童人数及相关接种情况,对接种不合格、迟种、漏种对象上门进行调查,调查表采用《金华市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表》。

1.3统计分析

资料录入Epdate3.1数据库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1.4标准

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浙江省预防接种方案》的规定,合格接种判断标准:有接种证、卡者以接种证记录为准;无接种证但有接种卡者,以接种卡记录为准;接种证和接种卡两者均无者,判断为未接种(对每名儿童的判断标准只能选择接种证或接种卡一种方式,不能一种疫苗以接种证为准,另一种疫苗以接种卡为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才判断为合格接种:1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2免疫起始月龄正确;3接种针(剂)次间隔不少于28d;4基础免疫在12月龄内完成;5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至2013年,该镇1~6周岁儿童共有1281人,其中本地儿童903人,流动儿童378人,流动儿童构成情况:本省130人,占34.4%;外省248人,占65.6%;1281人中,男童673人,占52.5%;女608人,占47.5%。外省流动儿童省籍分布情况见表1。

2.2接种情况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包括其他含麻疹疫苗成分的疫苗)、乙肝疫苗、流脑疫苗等苗接种合格率、7苗接种合格率本地儿童均高于流动儿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除了1周岁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乙脑疫苗接种无显著性差异外(χ2值=0.02,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2,表3。

2.3不合格接种原因

各种疫苗不合格接种原因依次为:超期接种;卡、证记录不符;间隔时间不符;免疫起始月龄提前;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是免疫起始月龄提前,卡证不符;百白破疫苗主要是超期接种,卡证不符和起始月龄提前;麻疹疫苗主要是卡证不符,超期接种和免疫起始月龄提前;乙肝疫苗主要是卡证记录不符和超期接种;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主要是超期接种,其中由于A群流脑第一剂延迟接种导致第二剂接种时间超过1周岁。详细情况见表4。

3讨论

3.1影响流动儿童疫苗合格接种率因素

一是我国流动人口增加迅速,流动儿童群体庞大,来源复杂,常随父母打工频繁迁移,且很大一部分是超生家长存在回避和恐惧心里,接种地点不能固定,常常导致超期接种[5];二是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6]。流动儿童和计划外生育儿童已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率,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爆发与流行的高危人群[7]。

3.2基层免疫规划经费投入不足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政紧张,配套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免疫规划工作的需求。预防保健人员很多为非编人员,工资待遇较低,乡村医生待遇更低,而预防接种工作需要乡村医生的大力配合,待遇偏低直接影响防保人员工作积极性,许多没有经济效益的工作就应付了事,因而会严重影响免疫规划各项措施的落实,造成预防接种质量下降,合格接种率降低。

3.3基层防保人员队伍不稳定,且多数非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对免疫规划知识掌握不充分,免疫规划工作开展不深入,特别是对流动儿童管理缺乏主动性,许多流动儿童不能及时接种疫苗,导致合格接种率偏低。

3.4预防接种知识的培训及宣传尚不到位,造成部分居民对预防接种知识了解很少,特别是流动儿童家长,不知道孩子出生后都应该接种哪些疫苗、何时何地接种,接种疫苗的作用及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更是一无所知。

因此,流动人口目前是制约我乡免疫规划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流动儿童往往造成接种时间的延误或接种时间间隔延长,影响接种质量,而且流动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对预防接种不易接受,给免疫服务提供者带来很多困难。

今后,应继续抓好免疫规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以开展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为工作中心,增加门诊接种频次,加强防保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稳定防保人员队伍。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必须按照《《浙江省流动儿童免疫预防工作管理方案》要求,落实政府行为,重点突出在人、财、物上的支持和多部门的协调、支持和配合,促使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更具体、更有效[8]。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的宣传,提高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知识水平,稳固提高各类人群免疫规划疫苗合格接种率。

参考文献

[1]葛君华,陈扬,陈新.天台县2008年基础及加强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2):174-175.

[2]周悦亮,叶秀华,文美贞.江门市2003年儿童基础免疫接种情况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6,6(10):1113-1114.

[3]詹漫华.婺源县2005年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报告[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5):69-70.

[4]徐春风,占炳东.衢州市柯城区2009年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71-72.

[5]赵翔,郭娓,汪静,等.鹰潭市月湖区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J].江西医药,2009,44(10):1012-1013.

[6]唐倩如,金美君.海曙区2008年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7):24-25.

[7]朱哲忠.盐城市盐东镇2010-2011年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5):631-632.

城区和乡镇 篇4

着眼高位快进 使城郊镇成为促进城区跨越发展新动力

XX镇位于XX市区东郊,地处鄂东南城市群(XX、黄石、黄冈)中心枢纽地带,是XX市东部新城和XX新区的核心区域。全镇版图面积29.58平方公里,现有7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5781户、21337人。全镇共有3个党总支、27个党支部、86个党小组、964名党员。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原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四镇同创”战略目标(争创经济转型升级的特色镇、XX新区的经济强镇、快速融入主城区的前沿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镇),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狠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亿元,同比增长71.8%,是2005年的5.3倍,年均增长39.6%;完成财政收入4012.7万元,同比增长74.3%,是2005年的5.8倍,年均增长3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亿元,同比增长37.5%,是2005年的17.5倍,年均增长77.2%;农民人均纯收入6650元,同比增长14.7%,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4.5%。2011年上半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同比增长25.8%;完成财政收入2519.72万元,同比增 长55.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同比增长35.5%;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450元、增长14.1%。

同时,该镇还先后获得了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乡镇”、“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省“文明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先进乡镇”、“生育文明建设先进乡镇”、“乡镇统计基础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2010连续两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优秀单位”;全区“红旗单位”(2009、2010连续两届)等荣誉称号。

XX要实现跨越发展,低点定位、常规发展肯定不行,必须走高位快进、跨越发展的新路子。为此,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2%、30%和35%。按照这个奋斗目标,该镇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乡镇思维,创新思路、着眼高位快进,强化措施、推动跨越发展,建成XX新区最具支撑力的功能区,勇争城东新区跨越发展第一镇。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是XX应对周边日趋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该镇立足XX看XX、走出XX看XX的现实需要。总之,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既大有希望,也富有挑战,更是新的攻坚、新的攀登。

一、以打造城东新区商务中心为目标,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近几年,随着主城区的东移南扩,先后有市委党校、市技术监督局等10多家市直机关单位部门落户XX。同时,城际铁路、汉鄂快速通道、鄂东大道、葛山大道、吴都大道、吴楚大道、滨湖东路、滨湖南路等重点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使XX成为了XX市新的行政中心和主城区开发新的热点和前沿。“十二五”期间,该镇将抢抓主城区东移南扩和XX新区建设的新机遇,按照“主三强二转一”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优势,不断提升XX工贸园区的承载力,积极打造经济发展平台,通过“腾龙换鸟”、“筑巢引凤”等方式,加快发展商贸流通、酒店宾馆、商业地产、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将XX打造成城东新区商务中心和区域性旅游新目的地。到2015年,全镇现代服务业产值力争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32.9%。

一是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充分利用区位及交通便捷的优势,立足商贸“活”镇、流通“富”镇,全面加强与XX主城区及武汉城市圈商贸枢纽市场对接,促进商贸流通加快发展。首先,要加快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及便利店、专业店、购物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新建和引进武商、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2-3家;其次,要大力发展餐饮和酒店业,加快曼晶酒店、天龙南国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凸显“星级酒店”和“特色餐饮”整体服务功能。同时,努力扶持、培育2-3家拥有出口自营权的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二是突出发展房地产业。围绕打造武汉城市圈高端人群第二居住地的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投资集团,突破性发展房地产业。当前,要重点推进澜都园小区、吴都春天、银海龙辰、新都花园、奥能名苑等已开工项目,同时借助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南新区建设的契机,运用城中村改造的优惠政策,在洪港、月陂、文塘、英山等村再建设5-6个高档新社区,并完成商品房开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其中高档住宅面积100万平方米,为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夯实基础。

三是壮大发展港口物流业。充分发挥公、铁、水联运优势,加快建设以茅草五丈港区为核心的临港仓储服务区,使之成为服务XX、辐射武汉城市圈的区域性物流中转港。同时,该镇还将培育大型龙头物流企业3-5家,其中重点加快高泽物流、佳禾物流、大通物流、鄂东冠华家私城、昊强工贸、文鑫物流等项目建设进度,努力将茅草村打造成集港口装卸、仓储集散、市场交易、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

四是扶持发展休闲旅游业。以水月村为重点,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尤其要大力扶持禾丰生态园、和平生态园、文塘生态园、东正山庄、九龙茶庄、天然居、卧虎山庄、英山垂钓基地强化硬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特色,完善服务功能,将XX打造成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餐饮、居住“六位一体”的城郊型生态观光区,成为XX市的后花园、武汉城市圈新的区域性首选旅游目的地。在此基础上,该镇还将创建省级“旅游名村”1个、省级四星级以上“农家乐”5家。同时,积极 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大胆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因地制宜推广农村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从而实现一、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努力打造“城区近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样板”。

五是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已落户该镇的XX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印务产业园,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人才,着力建设一批辐射能力强、投资规模大、成长前景好的项目,例如动漫制造业等,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商业等相关产业结合,努力打造XX市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以强化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是强化新社区建设。该镇将突破行政村的界限来规划新社区建设,以迁村腾地和城中村改造为主要模式,以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为主要支撑,以城镇社区单元楼建筑为主要形式,以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和市场运作为主要手段,强力推进新社区建设。到2015年,每年实施2-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面积100万平方米;同时在全镇每个村至少新建一个综合新社区,每个新社区达到1000-2000户、3000—5000人左右的规模,使全镇70%以上的农民入住新社区。最终实现“三集中”的目标:即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

二是推进中心集镇建设。按照“一线串珠、组团发展”的思路,借助紧邻集镇的奥能名苑、嘉裕花园、银海龙辰、文塘新社区等项目建设,以镇政府机关所在地桥洞集镇为核心,整体推动茅草、桥洞、文塘三大集镇组团发展,有效聚 集和整合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要素,整体提升“三大集镇”功能,从而实现“三镇合一”目标,造就和扩大“1+1+1>3”效应,努力打造全市最大的特色产业集聚、服务功能卓越、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新型集镇。到2015年,使集镇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全镇城镇化率达75%以上,从而使该镇成为XX新区商务中心、新城区的核心区。

三是破解拆迁安臵难题。以民计民生为根本,充分发挥镇城管执法中队作用,坚持惠民拆迁、文明拆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和新出现的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迁安臵等难点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取信于民。同时,突出大项目带动,完善政策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控违查违工作的浓厚氛围,坚决杜绝违规建设行为。

三、以建设“两型社会”示范镇为载体,着力推进宜居宜业环境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清远科技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机制创新,建立不同层面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提升工贸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

二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形成节约型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特别是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节约集约用地,提升土地利用率。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强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镇完成植树造林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28%,交通干线绿化率、农田林网控制率、水岸绿化率达85%。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对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排污管制。进一步健全完善XX环卫保洁公司运作管理机制和“组收集、村集中、镇转运”的固体垃圾处理机制,不断提高群众生活环境质量。

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以深入开展“四大”活动为抓手,强化信访维稳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引导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强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臵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强化综治部门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创造良好治安和投资环境。

四、以致力改善民生为核心,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该镇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民生幸福指数。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5000元,年均增长18%。

一是强化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和落实以“双份福利”为核心的计生奖励政策,严肃查处“两非”案件,严格控制性别比增高,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推进生育文明建设。

二是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整合教育资源,健全完善九年义务教育管理机制,大力优化教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其中,重点要推进XX中学、茅草小学、英山小学、洪港小学等学校建设,使其成为全市农村中小学校的标杆和典范。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条件,全面推行和深化镇村医疗卫生“五统一”工作机制(组织机构统一设臵、业务知识统一指导、药品器械统一进购、财务收支统一管理、工作人员统一调配),大力落实医保政策,使老百姓享受到与城区居民一样的医疗服务。

四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目前,该镇共有失地农民8350多人,已占全镇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预计到“十二五”未将达90%以上。针对这一情况,该镇将一方面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术教育培训,每年培训2000-3000人;另一方敏,通过兴办项目,引导失地农民就业创业,从而形成“失地—培训—就业”的良性发展新模式,基本实现所有失地农民实现就业或创业。

五是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同时扎实做好城乡低保、民政优抚和临时救助工作,确保农村低保户和城镇低保对象应保尽保。

六是以成功创建省级“文明乡镇”为新契机,进一步推进文明乡镇建设。“十二五”期间,全镇将改造或新建篮球场、文化活动室、健身场所等各类文体服务设施30个(处)。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组”、“文明学校”、“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培养“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大力提倡“健康向上、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有效巩固省级“文明乡镇”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全镇社会的文明程度。

五、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着力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当前,我镇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政策再好,思路再清,靠人来落实才是关键、才有成效。为此,我们将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在选、育、管、律四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事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一是创新选拔培养机制,解决基层干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标准确定上,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镇村后备党员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能力化;在培养使用上,坚持“认真培养、敢于使用”的原则,有重点地引导后备党员干部到村、企业任职或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在发展党员上,严格执行“两票一公示”制度,不断完善党员发展规划,严把入口关,畅通出口关。

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首先,举办基层干部培训班。每年都定期举办镇机关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培训班,培训采用“半封闭”方式进行,确保培训效果。其次,开展正规化“学历教育”。选派年轻干部参加干部大专学历教育,不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三是创新管理激励机制,解决基层干部“思想不稳”的问题。首先,稳定党员干部思想。要求镇党委班子成员定期和镇机关干部、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谈话,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意识,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其次,支持党员干部工作。采取缺什么、帮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办法,加强对基层干部工作的帮扶指导,帮助基层干部尽快熟悉掌握新形势下的工作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城区和乡镇 篇5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蕉城区霍童镇、赤溪镇、漳弯镇、金涵畲族乡、城南镇、六都镇、七都镇、八都镇等八个乡镇的武术爱好者和2007年蕉城区第三届传统武术比赛19个代表队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查询法

通过光盘检索、上网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收集与传统武术有关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2007年蕉城区第三届传统武术比赛19个代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随机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21份,回收率为93.1%,其中有效问卷为121份,有效率为100%。

1.2.3 访谈法

通过对蕉城区武术协会会长、理事及各乡镇教练员的访谈,了解蕉城区乡镇传统武术的发展情况。

1.2.4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1.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蕉城区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蕉城区地处宁德市南部,辖10个镇、4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0.8万人。自1988年宁德市武术协会成立16年来,蕉城区传统武术起起落落,发展不快,直到2004年12月蕉城区武术协会的成立,在张修奇会长的组织和重视下,蕉城区传统武术才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协会会员已达到437人,还成立了霍童和赤溪两个分会。

2.1 蕉城区传统武术运动的发展情况及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城南镇是练武人员、教练员、裁判员分布最多的地方,这主要原因是:一、城南镇处于城区经济相对其它城镇来说比较发达;二、政府和学校领导比较重视;三、武术协会经常组织各种表演、比赛,信息灵通,宣传力度广泛;四、大部分教练员和裁判员都是城南镇的中小学教师。而其它城镇离城区较远,经济发展较慢,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到位。

2.2 蕉城区传统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队伍的调查分析

2.2.1 教练员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2007年蕉城区第三届传统武术比赛19个代表队教练员的调查,年龄在40岁以上的16人,40岁以下的3人。结果表明:蕉城区传统武术教练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大部分教练是乡村的老拳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这对蕉城区传统武术今后的发展可能造成青黄不接的问题。调查数据表明教练员从业年限最长的有50多年,最短的也有5年左右,基本上都在10-20年之间,这与宁德市武术开展时间的长短、后续领导的重视程度等有关。

教练员所属单位调查,在调查的19名教练中,从事体育工作者的有5人,占26.3%,其余14人都是乡镇的老拳师,占73.7%。这说明乡镇老拳师是蕉城区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教练员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调查显示大专以上的有5人,占26.3%,大专以下的有14人,占73.7%。这说明蕉城区大部分教练员的学历偏低,这对蕉城区传统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进修、培训、科研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蕉城区19名传统武术教练员,参加裁判学习和进修的有2人,发表过专著的仅有1人,这表明蕉城区传统武术教练队伍出去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少,科研水平低。

2.2.2 裁判员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蕉城区28名裁判员的调查,其中男23人,女5人,一级3人,二级22人,三级3人;年龄40岁以上的有5人,占17.9%;30-40岁的有21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人,占7.1%。裁判队伍结构基本合理。从表1可以看出,这28名裁判员中除了城南镇8名裁判员外,其它城镇都没有,这对传统武术套路比赛在规范性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裁判员的学历结构。目前蕉城区传统武术裁判员的学历结构整体较高,本科学历的16人,专科学历的有12人,其中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的有12人,占95.2%,表明现有裁判队伍专业基础较好。

2.2.3 传统武术爱好者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通过对19个代表队传统武术运动员102人的调查。其年龄集中在55-80岁之间有16人,占16.7%,主要为退休工人或乡镇的农民。而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有30人,占29.4%,学员主要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20-35岁之间的爱好者则较为稀少,只有2人。19岁以下的有54人,占52.9%,主要为中小学生。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近年来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生和中老年人中发展较好;(2)在20-35岁的年龄段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通过调查,大部分中小学生和退休职工都能保持每周训练3次以上,只有一小部分无职业的爱好者只能在农闲、比赛和表演的时候才参与训练。调查表明,大部分爱好者认为每周保持3次的训练较为合理。

2.3 场地、器材、经费来源调查分析

通过对蕉城区八个乡镇和19个代表队传统武术爱好者场地、器材、经费来源的调查。蕉城区只有2个代表队拥有标准场地,其它的只能在室外或室内找一块空地训练,从教练员的访谈得知,大部分教练员都认为目前场地不能满足训练需求。训练的经费支出主要有器材、服装的购买及教练员的补贴。大部分代表队的器材、服装费用及教练员的补贴都来源于学员的自筹,只有少数代表队有经营者的资金投入或政府的经费支持。

3 蕉城区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

3.1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协调发展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源与流的关系,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是武术整体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同等重要,传统武术也应和竞技武术享受同等的待遇,在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武术,否则竞技武术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母体,传统武术将进入尴尬的发展困境。

3.2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传统武术发展

由于传统武术有很高的健身价值,简单、易学、实用,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宜,能够满足当代大众健身的需求。但传统武术的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神秘性,缺乏现代科学的阐释,往往会笼罩上迷信色彩,这样就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逐渐提高,科学原理已深入人心,用科学知识武装的传统武术理论体系更容易得到理解、信任与普及。我们应以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传统武术功法的机理,弄清传统武术各个流派规律性和本质的东西,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制定传统武术各拳种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规则,为传统武术早日向省内外推广传播铺平道路。

3.3 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策略

蕉城区乡镇传统武术共有30个拳种,不论那一个拳种、流派,只要是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都应得到积极的发展;对不同的练功方法,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只要不迷信,都值得发扬,以求百花齐放,而不搞门派之争。

3.4 培养传统武术辅导员和建立拳种研究会

蕉城区乡镇传统武术共有30个拳种,都流传在不同的乡镇或农村里,通过调查可知,很多拳种在20-35岁这个年龄段后续无人,有消亡的危险。因此我们可以从体育工作者或武术馆校招收自愿为传统武术献身的青年,对他们进行武德、技术、武术理论、教学方法及武术文化的培养。然后每周安排2-3次到各乡镇武术辅导站、武术指导中心及武术俱乐部传授已经挖掘、整理的传统项目,使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传统武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搞好传统武术的技术、理论整理继承工作,应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各乡镇应推荐德高望重、技术全面的合适人选成立当地特色拳种研究会,定期召开会议,引导他们整理、开发、研究当地特色拳种工作。定期举办传统武术观摩交流会,给予练武者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增加他们的习武动力。

3.5 建立传统武术的竞赛体制

竞赛是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杠杆,是提高运动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近三年来蕉城区乡镇传统武术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436人,主要是通过每年的比赛,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使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蕉城区乡镇传统武术的比赛暂时还不能沿用竞技武术的比赛体制,从表1可以看出各乡镇几乎没有裁判员,导致套路的规范性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近三届传统武术的比赛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地对各乡镇教练员定期进行裁判法培训,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乡镇传统武术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竞赛体制。

3.6 招募乡镇老拳师传授传统武术

蕉城区乡镇传统武术共有30种,在这30种拳种中仍然存在着众多优秀传统武术拳师,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训练方法,有传统的武学心得,也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武学思想。我们应当积极招募这样的老拳师到社会上、学校里参与武术教学与研究,并给予适当报酬,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清,朱瑞琪.湖南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挖掘与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1).

[2]霍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7).

城区和乡镇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样来源

滨城区9个非高碘乡镇及办事处的居民。

1.2 抽样方法

9个非高碘乡镇(办事处),每个乡镇(办事处)抽取4个行政村(居委会),其中2个村(居委会)可在政府所在地及其附近,另外2个选在5 km以外的村或非碘盐率较高的村,每个村抽取8户居民盐样。

1.3 检测方法

食盐中碘离子的含量按照国家标准GB/T 13025.7-1999[1]直接滴定法进行。

1.4 判定标准

根据GB 5461-2000标准,食盐中碘含量为(35±15)mg/kg(20~50 mg/kg)为合格碘盐。食盐中碘含量5~20 mg/kg(不含20 mg/kg)或>50 mg/kg为不合格碘盐。食盐中碘含量<5mg/kg为非碘盐。

1.5 标准物质

2007年,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食用盐中碘成分分析标准物质:①标准值12.5 mg/kg,不确定度2.0 mg/kg,编号GBW l0006 g;②标准值24.5 mg/kg,不确定度2.0 mg/kg,编号GBW l0007 g;③标准值32.0 mg/kg,不确定度3.0 mg/kg,编号GBW 10008 g。

1.6 质量控制

检测结果为检样2次结果的平均值,其标准偏差<1%。采用3种不同浓度标准物质作内控样品,每次在相同条件下随检样共同检测,并绘制质控图,以监督批次检验质量。

2 结果

2.1 碘盐使用情况

9个乡镇(办事处),36个行政村,288户居民食用盐样,合格碘盐277份,占96.18%;不合格碘盐2份,占0.69%;非碘盐9份,占3.12%;碘盐覆盖率96.88%,合格碘盐食用率96.18%。见表1。

2.2 碘含量分布

279份碘盐检样中,碘含量在5~19 mg/kg有2份,占0.72%;碘含量在20~29 mg/kg有207份,占74.19%;碘含量在30~39 mg/kg有67份,占24.01%;碘含量在40~49 mg/kg有3份,占1.08%;没有一份检样碘含量≥50 mg/kg。见表2。

3 讨论

全民食用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的最方便、最经济的措施,根据GB 5461-2000标准,食盐中碘含量为(35±15)mg/kg(20~50 mg/kg)为合格碘盐。本次调查居民用户碘盐含量为(28.09±10.78)mg/kg,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通过对滨城区2008年9个乡镇(办事处)288户居民食用碘盐检测结果分析,碘盐覆盖率、合格率、合格食用率已超过95%。滨城区乡镇居民基本实现了食用碘盐的目标。

在监测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低于国家消除碘缺乏病碘盐食用率90%的标准[2],这些居民所在的村子经济条件差,对食用盐认识不足,而购买了价格便宜的非碘盐和不合格碘盐。还有些居民没有科学储存和食用碘盐。食盐中添加的碘具有化学稳定性、抗氧化性的特点,但是食盐中的碘含量会随储存条件及烹饪不当,碘含量逐渐减少。建议居民把食盐存放在凉爽和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烹饪饭菜时,待菜基本炒、煮熟后再加盐,以减少碘的损失。

为了达到低碘区的居民食用碘盐和消灭碘缺乏病的目标,还应加强利用电视、广播等多渠道宣传碘缺乏病相关的知识,增强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做到合理储存、食用,拒绝购买非碘盐。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监管,打击不法商贩贩卖非碘盐和不合格碘盐,打击劣质私盐窝点,从源头上控制。

关键词:乡镇居民,碘盐,分析

参考文献

[1]GB/T13025.7-1999.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碘离子的测定.

鹤城区城市绿地现状和分析 篇7

鹤城区位于湖南省西部, 怀化市中部, 雪峰山北麓, 沅水中游, 东经109°45′~110°29′, 北纬27°16′~27°28′。东南连中方县, 西接芷江县, 北傍麻阳、辰溪县。土地总面积73636hm2, 林业用地50776.2hm2, 森林覆盖率64.23%, 活立木总蓄积1371958m3。鹤城区是怀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是怀化市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

2014年5~8月, 鹤城区组织技术人员采用实地踏查方式, 在城区范围内开展了鹤城区城市绿地调查, 基本查清了城区绿地总面积、结构、覆盖率、林木蓄积以及林木管理状况等。

2 鹤城城市绿地分布

怀化城区经过近40年的建设, 特别是地改市以来, 城市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的绿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 城区面积为6911.6hm2, 城市人口37万人, 城市绿地总面积1746.5hm2, 林木蓄积1.67万m3, 现人均绿地面积为2.15m2, 绿地率为25.26%, 绿化覆盖率为30.7%。城区绿化植物的种类有20多科。乔木有樟树、乐昌含笑、桂南木莲、法国梧桐、马尾松、雪松、广玉兰、白玉兰、泡桐、栾树、杜英和银杏等。灌木有女贞、小叶女贞、鸡爪槭、紫叶小檗、红叶李、苏铁、十大功劳、红桎木、冬青卫矛、石楠、火棘、龙爪槐等。草本植物有马尼拉草、高羊茅、细叶结缕草、车轴草、沿阶草、麦冬、葱兰、八角金盘、红花酢浆草、睡莲和鸢尾等。花卉有春鹃、山茶花、红花油茶、茶梅、桂花、丹桂、栀子花、小叶栀子花、夹竹桃、木芙蓉、绣球花、月季花、蔷薇、紫玉兰、深山含笑、日本樱花, 还有菊花、石竹、孔雀花、一串红、金盏菊等多种草本花卉。藤本植物有爬山虎、凌霄花、长青藤、香花崖豆藤、紫藤、忍冬和迎春花等。竹类有方竹、粉单竹、斑竹、佛肚竹、楠竹、紫竹、茶杆竹、刚竹、青皮竹等。除了栽植本地乡土树种外, 还引种了一些外地树种, 如雪松、五针松、海枣、假槟榔、酒瓶椰子、老人棕、龙血树和为数不少的花卉。

2.1 公共绿地

城区现有公共绿地79.8hm2, 占现有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57%。主要包括迎丰公园、河西公园、舞阳公园、五溪文化广场等公园和休闲广场 (表1、表2) 。覆盖类型多为乔灌草结构, 乔木主要是樟树、马尾松、法国梧桐、国外松、杜英、池杉、水杉、榆树、深山含笑、白玉兰等。灌木主要是山茶、紫薇、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红叶石楠、红花桎木、四季桂、小叶栀子花、红叶李、海桐、鸡爪槭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鸢尾、八角金盘、沿阶草、麦冬, 美人蕉、车轴草。花卉主要有山茶花、红花油茶、茶梅、桂花、四季桂、春鹃、月季、蔷薇、紫薇。藤本植物有紫藤、爬山虎、香花崖豆、凌霄花等。还栽植了一些竹类如楠竹、青皮竹、刚竹、紫竹、佛肚竹、方竹等, 棕榈科植物如棕榈、海枣、老人棕、棕竹等。水塘和水池中多种植了荷花和睡莲。在护坡上种植了结缕草和车轴草等。

2.2 防护绿地

城区现有防护绿地面积114.6hm2, 占现有城市绿地总面积的6.56%, 主要分布在舞水河和太平溪两岸 (表3) , 覆盖类型多为乔灌或乔灌草结构。乔木有樟树、桂花、杨树、柳树等。灌木有红叶石楠、石楠、小叶女贞、红花桎木等。藤本主要有紫藤、香花崖豆藤、凌霄花。草本有鸢尾、菖莆、美人蕉等。花卉有小叶栀子花、杜鹃、茶梅、山茶花等, 也配植有竹类。在河岸的护坡上还种植了结缕草和车轴草等。

2.3 道路绿地

城区现有道路绿地面积83.4hm2, 占现有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77%, 主要分布于城区主次干道 (表4) 。城区的主次干道都已全部绿化, 绿化率达100%。覆盖类型多为乔乔结构、乔灌结构、乔灌草结构。乔木有樟树、杜英、法国梧桐、乐昌含笑、广玉兰、银杏。灌木有红叶石楠、石楠、小叶女贞、冬青卫矛、海桐、红桎木。草本有八角金盘、鸢尾、沿阶草、麦冬。花卉有春鹃、山茶花、茶梅、紫薇、花石榴和小叶栀子花。

2.4 居住区绿地

城区现有居住区绿地面积169.5hm2, 占现有城市绿地总面积的9.71%, 主要分布在单位家属区和新建居民小区 (表5) , 覆盖类型多为乔灌草结构, 乔木有樟树、桂花、雪松、法国梧桐、杜英、桂南木莲、深山含笑和广玉兰等。灌木有苏铁、小叶女贞、红叶石楠、红叶李、鸡爪槭、龙爪槐、枸骨、无刺枸骨和红桎木等。草本有八角金盘、葱兰、沿阶草、麦冬等。草坪主要是马尼拉草、剪股颖、高羊茅、红花酢浆草。花卉有桂花、四季桂、山茶花、红花油茶、紫微、茶梅、紫荆、杜鹃、夹竹桃等。藤本植物有紫藤、香花崖豆藤、凌霄花、爬山虎等。还栽植了竹类如紫竹、楠竹、青皮竹、佛肚竹、茶杆竹、刚竹等。

2.5 单位附属绿地

城区现有单位附属绿地面积285.5hm2, 占现有城市绿地总面积的16.35%, 主要分布在市区行政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部队营区以及中央、省驻鹤城区单位 (表6) 。这些单位的绿化规划合理、投入较多, 栽植的植物种类多, 配置得当, 成活率高, 覆盖面积大, 绿化效果好, 多形成了复层林景观。覆盖类型多为乔灌草结构。乔木有樟树、桂花、银杏、杜英、红豆杉、乐昌含笑、桂南木莲、深山含笑、广玉兰、白玉兰、罗汉松、竹柏、雪松、法国梧桐和栾树等。灌木有小叶女贞、冬青卫矛、石楠、金叶女贞、红叶李、十大功劳、鸡爪槭、龙爪槐、法国冬青和红桎木等。草本植物有马尼拉草、鸢尾、八角金盘、沿阶草、麦冬、葱兰。花卉有桂花、丹桂、四季桂、红花油茶、山茶花、茶梅、春鹃、紫薇、日本樱花、紫荆、含笑、木槿、月季、紫玉兰、栀子花、小叶栀花、五色梅等。藤本花卉主要有迎春花、紫藤、香花崖豆藤、凌霄花。还栽植了大量的竹类, 如楠竹、紫竹、佛肚竹、刚竹、斑竹、方竹和箬竹。有的地方引种了热带植物如槟榔树、假槟榔、海枣等。

2.6 生产绿地

城区现有生产绿地面积173.1hm2, 占现有城市绿地总面积的9.91%, 主要分布在盈口乡、杨村乡的城郊结合部, 覆盖类型多为乔灌草结构。

2.7 风景绿地

城区现有风景绿地面积840.7hm2, 占现有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8.13%, 主要分布在岩门冲公园, 覆盖类型多为乔灌草结构。

综上所述, 鹤城区城市绿地以风景绿地为主, 占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8.13%。城市森林面积369.67hm2, 占城市绿地总面积的21.16%。

3 存在的问题

(1) 城市绿地管理部门众多, 如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地由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管理, 休闲广场由区公用事业管理局管理, 居住区绿地由小区物业或所属单位管理, 单位附属绿地则是由各单位自行管理, 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和质量标准, 各自为政、职责不明, 甚至相互推诿, 管理混乱。

(2) 规划滞后, 缺乏城市道路及绿化的总体规划。大部分是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 没有长远的、合理的统一规划。

(3) 由于所辖部门不同、资金来源多元化以及管理水平高低不一, 导致绿化配套措施和监管不力。一些地方重栽植, 轻管理。出现了栽植好的树, 修好的花坛、绿化带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杂草丛生, 仍至垃圾成堆, 原来栽植的花木、草皮都不见了, 剩下的只有垃圾和杂草。有的地方栽植的树成活率低, 死了又栽, 栽了又死, 反反复复栽了好几次, 仍不见树, 这种状况在次干道上尤为多见。有的地方修剪不及时或修剪过度, 达不到应有的绿化效果。病虫防治不及时, 主要是不能把握防治病虫的最佳时机, 如近几年樟颈盲蝽、樟脊冠网蝽在怀化大发生, 年复一年, 使本是常绿的樟树8月就大量落叶, 严重的全部落光, 既影响了景观效果又影响了林木生长。

(4) 建成区域绿地少。人均绿地远远低于国家要求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7m2的标准。

(5) 主要街道的乔木树种单一。一些较大的广场栽植的乔木树种太少。

(6) 立体绿化欠缺。这样难以发挥林木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

(7) 有盲目引种热带树种的现象。

4 建议

(1) 统一绿化管理系统, 做好城市绿化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小区建设要以总面积按比例留出绿化面积。每栋房屋间距要按楼层高低规定其相隔距离。

(2) 加大宣传力度, 对全体市民进行爱护树木花草, 并积极参入城市绿化建设的教育, 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同时建立健全绿化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3) 根据城市环境的特殊情况, 绿化树种应以抗污能力强、树形美观、无花粉花絮污染的乡土常绿阔叶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为主, 适当选用具有上述特性的外来树种为辅。绿化带应选择抗污、降尘、降噪能力强, 枝叶密集, 耐修剪和耐阴的常绿灌木树种, 以增强降污、降尘、降噪功能。再种植一些本地耐阴、耐踩踏的草, 以覆盖树木下的露土部分, 防止尘土飞扬。在外墙、房顶、护坡等处栽植攀爬和垂吊的植物, 增加城市的立体绿化景观, 改善人居环境。

行道树最好一边两行, 按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1∶1或2∶1的比例交错栽植, 以达到夏天能给行人护阴, 冬天行人能晒到太阳的目的。已经修好或正在修的或将要修的城市休闲绿地或休闲广场, 在绿化时既要考虑常绿阔叶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成2∶1或1∶1的比例栽植, 同时也要将乔、灌、草合理配置。使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4) 在重视“适地适树”原则的同时, 也要注重适时栽植。植树应在春季进行, 特别不要在严冬酷暑时栽种, 以确保高成活率、减少管理成本和苗木资源的浪费。栽植后要有专人管理, 严格遵循“三分造, 七分管”的原则, 做到栽一片, 成活一片, 成林一片, 成景一片。

(5) 不要移栽大树。移栽大树 (有的甚至是古树) , 成本高昂, 成活率很低, 同时也破坏了原产地的生态。况且成活了的一般也长势差, 树冠成形难又慢, 树干容易腐朽。城市绿化用的苗木应该是经过多次移床的、根系发达的、树形好的、无病虫害的大苗, 而不是大树, 更不是古树。

(6) 要适时、适度、适树进行修剪。如春天观花的春鹃应于花谢后才修剪, 争取花叶同赏。如山茶花、茶梅等生长慢, 且花蕾于头年形成, 不要随意修剪和造型, 以免来年只见叶不见花。人行道上的乔木的枝下高要适度, 太低不便通行。

(7) 准确掌握病虫情况, 及时做好病虫除治工作。防治时要采用高效低毒或高效无毒的农药, 以避免污染环境。

(8) 不要盲目引进外地植物, 特别是南方植物。要引种时, 必需考虑引种地的自然条件与本地相同或相近, 否则引种成功的可能性甚小,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也耽误了时间。

参考文献

[1]何家庆.中国外来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2]徐晔春.1200种花卉品鉴金典[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郑万钧.中国树木志1-4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1985, 1997, 2004.

[4]祁承经, 林亲众.湖南树木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6]湖南省林业厅.湖南森林昆虫图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7]萧釆瑜.中国蝽类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

城区和乡镇 篇8

无论是在整体框架还是社会网络中, 这一新型经济的形成都催生出重大的变化。劳动市场的变化、思想文化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个人与其周边环境间的新关系, 无疑明确了建立在经济活动和社会制度基础上的知识效应。从根本上来说, 这是在建设知识型社会的过程中, 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应。

城市是知识型社会的参照环境。新型经济在国际框架中发展形成, 具有全球性特征。它由作为生产力和竞争力基本要素之一的创造力和信息处理形成, 围绕城市网络进行组织。与此同时, 这一国际框架在城市地区间产生了不断增长的依赖性, 改变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博弈的城市间的竞争。

在这个新产业中, 所开展的活动类型最好靠近行业核心及市中心的区位, 因为在这些地方通常能找到绝好的通讯网络, 并有良好的交通和连接性基础设施。此外, 这些复杂活动处于集中了信息、决策和知识等主要核心资源的城市中心, 需要利用具有城市聚集作用的生活空间。

巴塞罗那在使城市结构和空间动态适应于信息社会的需求方面已然成为先驱者。当城市大部分工业逐步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之后, 出现了对这些无人居住空间进行再利用的可能。通过适应技术变革和致力于工业革新理念使得地域发展保持平衡, 从而优势产业的生产活动因仅次于新型信息与通信技术部门的相关业务有了得以实现的可能。

波布雷诺 (Poblenou) 区内由老工业区改建成的创新型生产活动区域——22@新区, 使得巴塞罗那成为该转型的重要参照。22@新区项目将200 hm2的工业用地改造成创新经济区, 为知识密集型活动的战略集中提供现代化空间。该计划为目标明确的城区改造项目, 提出了旨在应对知识型社会相关挑战的新城市模式。

22@新区项目是在隶属于圣马蒂 (Sant Martí) 区的波布雷诺区内进行开发的。这里曾是一个具有特殊且复杂城市肌理的工业区, 由于铁路干线的原因, 长期与巴塞罗那相隔离。在过去的100多年里, 波布雷诺区一直都是加泰罗尼亚的主要经济引擎, 也是巴塞罗那首要的工业城区。22@新区项目给这些工业区域带来最终的变革。

随着22@新区的建设, 通过将旧工业区改造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城市化和环境质量的区域, 并创造与知识和创新相关的新经济活动, 波布雷诺区曾经的经济和社会活力都得以复苏。

作为城市改造项目, 它通过创造出一个让公共住房、配套设施、绿地等不同空间得以和谐共存的多样且平衡的环境, 促进改善了生活和工作质量, 对回复波布雷诺区经济和社会活力的需求作出了回应。

作为社会更新项目, 它通过该区居民和周边城区的参与, 以及新技术提供的机会, 促进了不同专业人士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联系。

在执行城市发展计划的同时, 通过波布雷诺区的基础设施特别计划 (PEI) , 有机构提出了一项在该区域进行基础设施的完整改造计划。巴塞罗那城市发展局被委任进行22@新区的设计和开发, 旨在确定并且规划波布雷诺区工业用地新的发展流程, 并且为该地区提供新的城市基础设施。这项计划是为了预先考虑并保证该地区城市改造的同时, 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更新, 特别是要考虑到新生产活动的要求, 以及一个更合理且高效的基础设施全球模式的创建。

该计划 (PEI) 开发了一个实现全局范畴的综合基础设施项目, 在电力、通信和舒适制冷、供暖领域贯彻创新体系, 对公共道路有了更高效的使用。该进程的主要要求在于:以更高的网络和服务的更高技术效益为新生产活动的落实提供支持;以城市基础设施中可持续性标准的更好实施来减少污染和能耗;自由准则下的高效配置;实现城市景观和城市交通的高品质环境质量。

22@新区是巴塞罗那近几年最重要的城市改造项目之一, 也是欧洲同类项目中耗资巨大、煞费心力的项目之一, 具有很高的地产潜力并获得强大的政府投资。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experienced in recent decades,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e made knowledge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By moving to second term factors previously considered predominant, such as capital and labor, and placing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processes, organizations, and products, as one of the safest values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Postindustrial societies are seeing how, these new technologies have evolved into one of the main elemen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The consolidation of this new economy is generating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in social networks.Changes in the labor marke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ffects,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d, ultimately, new relationships of individuals with their environment, are defining some of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institutional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Ultimately, it is about the effects that the knowledge economy is generating, in building the society of knowledge.

The city is the reference environment for the knowledge society.The new economy is developed within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exhibiting a globa l character.It is made out of creativity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one of the basic factors of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is being organized around networks of cities.At the same time, this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generates a growing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urban areas, transforming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ities, in a game that takes place on the board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Within this new industry, the type of activities that are being carried out, are preferable in a location close to the nuclei and urban centers, as it is in these points where usually networks of excellent communications are found, with good transport, and connectivity infrastructure.Moreover, it is in the urban center where the main focus of inform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knowledge are concentrated, as well as complex activities that require living spaces that characterize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city of Barcelona has been a pioneer in adapting its urban structure and spatial dynamics, to requirements suitable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When a large part of the industries in the city underwent a process of progressive de-industrialization, the possibility emerged to reuse these uninhabited spaces.By adapt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by focusing on industria l innovation concepts, and thus a llowing a balance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productive activities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ere possible, with their associated services next to the new ICT sect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neighborhood in Poblenou (22@) , a district of innovative productive activities, made Barcelona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 this type of transformation.The 22@project transforms two hundred hectares of industrial land into an innovative district, offering modern spaces for the strategic concentration of knowledge-intensive activities.This initiative is a clear project of urban renewal, and a new city model that seeks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to the knowledge society.

The 22@project is developed within the Poblenou district, belonging to the Sant Martídistrict, formerly an industrial neighborhood with a particular and complex urban fabric, and a strong insulation from Barcelona caused by the railway lines.For over 100 years, Poblenou has been the main economic engine of Catalonia, and the ultimate industrial neighborhood of Barcelona.The 22@project brought the fi nal transformation to these industrial areas.

With the 22@project, the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vitality of Poblenou was recovered,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industrial areas in a space of high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ogether with the new creation of activities related to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As an urban renewal project, it responds to the need to restor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ynamism of Poblenou, help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work, by creating a diverse and balanced environment in which different spaces coexist:subsidized housing, facilities, and green areas.

As a project of economic renewal, it constitut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transform Poblenou into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platform, that help to transform Barcelona into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and innovative cities internationally.

As a project of social renewal, it favor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professionals working in the area,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and neighboring district, with the opportunities offered by new technologies.

Parallel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 a complete renov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the area through the Poblenou Special Infrastructures Plan (PEI) , was proposed.Barcelona Regional was commissioned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I 22@, with the objective to define and plan the process of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industrial land of Poblenou, and to provide this area a new urban infrastructure.It was developed to anticipate and to ensure, that the urban renewal of this area, means both the renewal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specifi cally with regard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activities, with the creation of a more rational and effi cient global model of infrastructure.

The PEI deve lops an integrated infrastructure system reaching a general scope,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systems in the fields of electricity, telecommunications, comfort cooling systems, and heating, favoring a more efficient use of public roads, etc.The main requirements of this process are:greater technologica l efficiency of networks and services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activities;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to minimize pollu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efficient deployment under the criteria of liberalization;and achieving high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andscape and the urban mobility.

城区和乡镇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淮安市8所城区中学学生。

1.2 方法

测量其身高、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 (BMI) , BMI=体重 (kg) /身高2 (m2) , 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3]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分析

将查体数据录入excel 2003软件,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18 299名在校中学学生, 年龄为12~17岁, 其中男生为9 831名, 女生为8 468名。

2.2不同性别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

共查出超重人数2 654名, 超重检出率为14.5%;肥胖人数1 544名, 肥胖检出率为8.4%, 见表1。其中男生超重、肥胖检出人数分别为1 804、1 120名, 检出率分别为18.4%和11.4%;女生超重、肥胖检出人数分别为850、423名, 检出率分别为10.0%、5.0%。男生体重超重率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3.50, P<0.05) ;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1.13, P<0.05) 。

2.3 不同年龄组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

12~14岁年龄组 (初中生) 超重率为15.0%, 15~17岁年龄组 (高中生) 超重率为14.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53, P>0.05) ;其肥胖率分别为9.8%、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34, P<0.05) 。见表1。

3 讨论

本结果显示, 淮安市城区青少年超重、肥胖现象均存在, 但超重率 (14.5%) 低于我省的水平 (15.7%) ;肥胖率 (8.4%) 高于我省水平 (4.2%) 。男生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与女生挑食、偏食、爱吃零食, 热衷减肥有关[6]。12~14岁年龄组男生超重率明显增高, 12岁组女生超重明显增高, 与青春早期生长突增, 食欲猛增有关[7]。自14岁以后女生超重、肥胖率逐年下降, 与文献[8]报道的结果一致。

肥胖不仅导致青少年各项生理功能和运动素质水平全面下降, 更会导致该群体一系列心理、情绪、行为问题, 如重度肥胖患者可能出现社会适应不良、自尊受损和抑郁、焦虑等状态[9]。针对我市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 建议采取综合措施:①保证三餐热量合理分配, 平衡膳食[10];②纠正不健康饮食行为, 如少吃油炸食品, 不暴饮暴食;③减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使用电脑等静态活动时间;④每天保证30 min以上体育锻炼[11];⑤防止盲目减重, 或采用禁食、腹泻药、减肥药等不健康的减肥行为。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王义平.大理镇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校医, 2013, 27 (9) :659-661.

[2]季成叶.儿童青少年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54-159.

[3]宋逸, 张芯, 马军, 等.2010年中国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行为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 (9) :789-795.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97-102.

[5]蔡艳华, 贺勇, 任有勋, 等.某市城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5) :450-452.

[6]赵进, 郭向晖.北京市朝阳区12所监测点校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 2013, 14 (3) :218-220.

[7]高爱钰, 潘勇平, 石晓燕, 等.北京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 (5) :619-622.

[8]刘步云, 静进, 麦锦城, 等.2007年和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48 (4) :312-317.

[9]张妤, 王晶, 吴汉荣, 等.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运动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11) :1344-1346.

[10]陆青云, 侯方丽, 孙莹, 等.江苏省徐州市11~13岁青少年睡眠时间、饮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关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 (4) :381-385.

上一篇:高三历史教学处理下一篇:早期断奶综合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