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处理

2024-10-05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精选12篇)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 篇1

摘要:高三历史复习内容多,压力大,学生和老师容易倦怠和厌烦,通过在主题选择、知识整合等细节上的处理,可以有效缓解高三学生在历史复习中的倦怠感,从而逐步强化高三历史复习效果。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主题选择,史料应用,知识整合

常规的高三历史复习一般是采用“专题复习”或者“通史复习”,复习的角度虽不同,但是内容是从必修三本书和选修的部分内容出发,随着对书中知识一遍一遍的复习讲解,学生的厌倦情绪也在慢慢积累, 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向老师反映:“很多知识老师上课一讲 ,总是觉得很熟悉 ,平时要背书的时候,也觉得这些东西都好熟悉,不想再背了,但是真正考试了,似乎又记不起来了。”这种对于历史知识像是“熟悉的陌生人”的状态,在高三学生中不占少数。这样的状态影响了学生在复习阶段对学习的热情, 而老师在复习中一遍一遍地讲熟悉的知识点,总有一种“炒冷饭”的感觉。经过多年思考与总结,我认为高三历史复习中可以加点“调味料”。

一、主题选择:调味料的风味之美

“调味料”怎么加 ? 加的灵感来自历年高考试题。广东文综高考主观题大都从某一主题展开, 而选取的主题都很有新意也很贴近生活,例如2010年高考38题社会群体中的“农民工”,2012年高考中39题“词语和概念的变化”主题中提到了 “粉丝”,38题中提到了调味品和日用品, 同时围绕这些主题考察的知识点横跨了古今中外。网络上各个地方的试题很多,主题也很多,但是什么样的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 什么样的主题自己的学生愿意做? 要选好主题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一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它一般包含了学习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析。针对学生已经历了一轮课本复习, 虽然历史知识还是一块一块的,但毕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而文科班一般女同学多,选用的主题可以在关注高三学生心理的同时,多从女同学的兴趣点出发。

二、史料应用:调味料的醇美之味

主题一定要搭配合适的史料,历史学是一门材料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 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通过史料设计问题要做到:第一帮助学生了解史料的历史背景, 第二帮助学生了解、分析史料的基本历史信息,第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学会全面、多维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这就要求在搜索史料的时候,注意选择符合现阶段复习内容和范围的史料,由于已经有了一轮复习的基础,二轮训练选用的史料可以有一些时间、空间上的跨度。

三、知识整合:调味料的复合之味

进入二轮复习,要求对古今中外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有机地掌握不同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知识整合也有利于发现更深层次问题的规律性、趋势性和线索性因素。这就要求所选的材料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展开。这样就从“主题”+“史料”+“知识整合”三个角度出发,在每一个板块的二轮复习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尝试出一些围绕某一主题考查所学知识的题目。

四、案例分析

1.“美 ”的标准问题

例如在二轮复习完中国近代史的时候, 整理出一道有关“美”的标准的问题 :

“美”是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东西 ,“美”是什么 ? 不同时代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材料一:唐朝“以胖为美”,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其名字中的“环”字被古人用作肥胖的替代词……称得上“环”的人肚子究竟该多大? 《梁书》在描写南梁安陆王萧大春时给出了尺寸,书中记载:体貌环伟,腰带十围。玉环这个名字,通俗地可以理解为“胖妞玉儿”。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美女标准变化:20世纪初“会说洋文的大脚女 人”;20世纪40年代“政治 之花”;20世纪末“张 扬、多变”。

材料三: 欧洲人的审美观多被认为偏向于富于刚健的气质并且身材高大,并且具有独立思想,具有能保护年幼的子女甚至男伴的勇气和智慧。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观念的形成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引起近代中国对于“美”的标准有何变化 ? 引起变化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 影响20世纪末中国人审美标准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

(3)材料三体现了欧洲人“美”的标准是什么 ? 形成这些标准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这一道题通过PPT一打出来,学生就乐了,“扮靓”是学生的热门话题,如今它“跑进”了历史题目中。有了好的开始,学生开始期待着老师给他们的“惊喜”。

2.“时尚 ”的问题

当复习到 世界近代 经济史时 ,又给学生 一个“时髦 ”的题目:

从古至今,“时尚”一直流行于世。它存于每个人的生活,它挂在众人的嘴边,我们甚至可以说,时尚,影响着每个人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一:欧洲在17世纪初18世纪末时曾长时间流行“中国热”,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材料二: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使得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欧洲的中国风尚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以来才消退。

材料三:中国女星国际性出镜越来越频繁,在造型上努力让世界记住自己的东方面孔, 同时展现出东方女星对时尚的不同诠释。

21世纪中国的设计师在四大时装周上来来往往 , 米兰皇宫中做发布的Uma王、巴黎时装周上的Masha马都让人印象深刻,刘芳、张卉山、伦敦时装周上获得设计大奖的王海震等年轻的新面孔,都让“走出去”的中国阵容越来越庞大。

材料四:2008年经济滑坡对时尚界造成了冲击,因为消费者都开始收紧钱包。在节日销售旺季,高低端品牌时装都开展了大幅降价活动。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奢侈品消费呈急速下降趋势。昔日的时装巨头也面临破产、销售下滑、削减支出、退出时装周发布等种种窘境。

2008年时尚界掀起了“回到70年代”的时尚风潮。

(1)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是? 后来这股“中国热”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国时尚界“走出去”阵容越来越庞大的原因有哪些?“走出去”会产生哪些影响?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008年时尚界为何会掀起“回到70年代”的时尚风潮?

这道题考查的时间跨度和知识点都要更大更多些, 但学生还是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这道题目。“美的标准”和“时尚”这两道题目由于选了文科班女孩子们喜欢的主题,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3.“节日 ”问题

文科班的教学不能只“照顾”女生,还要从高三学生的普遍心理出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内心的一些变化,并对此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复习,由于高三备考时间紧,压力大,偶尔放假,学生都很兴奋,而很多学生在自己的高考倒计时上写的是:距离放假还有XX天,受到这样的启发,可以出一道和“节日”有关的题目。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材料一:英国的传统节日有:复活节,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材料三:联合国将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并喊出了“面包加玫瑰”的口号。

材料四: 中国妇女第一次举行“三八”节纪念活动是在1924年 ,会议由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

材料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于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 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1)阅读材料一、二 ,从中英两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分析出两国的思想文化上有哪些差异?

(2)阅读材料三 ,影响20世纪初美国妇女举行抗议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3)阅读材料四 ,影响当时我国妇女开展纪念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4)阅读材料五 ,哪些因素促成了“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设立? 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三道题目都是针对二轮复习时要求中外知识、不同时代知识的整合、比较,采用这种“新瓶装旧酒”方法抓到了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心理方面看,提高了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减少了在复习课上的倦怠感, 在强化了复习效果的同时调节了枯燥的复习生活,从复习效果看,每个主题都配合了古今中外的史料,既训练了学生解题的能力,又在不断回顾已经复习的知识,做到“温故知新”。当然,每次的主题式训练不可能兼顾所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加强背诵也必不可少,因此,还可以设计诸如“时代大猜想”(即在黑板上写出某个时间,让学生当堂回忆这个时期的历史大事)、“八卦名人”(即任意举出历史上的人物, 让学生当堂回忆与这位人物及与这位人物同一时期的历史大事)、“历史大接龙”(即任意写出一件历史事件,要求学生讲与之有逻辑联系的其他历史事件写出来) 等背诵默写方法。总的来说,高三复习的强度很大,学生、老师的压力都很大,只有不停地思考、尝试,细心观察,才能将枯燥的高三复习课调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 篇2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

【内容摘要】生活化历史教学体现现代教学思想,能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理论转化速率。教师施教过程中主动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生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维度,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联系

高中历史教学要常联系生活,就是指教师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实现历史生活思维的有效对接,给学生以生动直观感知,达到学科教学的目的。正是教育即生活教育观念的生动体现。历史学科与生活有太多契合点,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能够建立生活切入点,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引入生活元素,体现社会热点,促使学生尽快建立立体历史认知体系,形成历史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新《历史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知识记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注意灵活掌握,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结合社会生活相关实际,创造性引入社会生活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关注度。教师对教材进行微调并非是脱离教材,而是增强历史生活化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启动,形成重要教学突破。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主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建立皇权、中央集权官制、全国实行郡县制。教师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还保留哪些秦汉政治样式。学生讨论认为,现在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依然保留,这些政治措施对稳定国家统治,制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学习历史,学生认知更为生活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二、教学形式,引入生活演绎

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一根教鞭,教师完全是唱“独角戏”,“一言堂”成为教学常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学习权力完全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进行设计,教师面临更多选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讨论、辩论、检测、质疑,还有课堂中的演绎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等,都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化,学生对这样的历史学习充满热情,教师教学引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进入多元、灵活、热烈、高效境界。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让学生课堂演绎朱元璋颁布政令的场景。学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绎,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剪辑,然后找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进行展示。很快,学生都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很威严地宣布:“今后,我的子孙,不管谁做了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这个职位……”课堂呈现一片笑声。教师引入影视情节,让学生找到了思维启动点,很快就进入历史学习节奏之中。

三、教学语言,加入时尚元素

教师讲解历史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但学科学术语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时尚语言,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易中天、纪连海讲述历史为什么有众多听众,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历史,可以将历史活化了。学生一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时,教师讲解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这样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衰败,不仅是闭关自守,还满足现状。这些老外更是坏透了,弄些鸦、片来麻醉国人,很短时间中国人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东亚病夫’,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争气,让女人都裹脚,搞自我摧残。女儿裹小脚。怎能不落后,落后会怎么样?当然是要挨打。”教师的语言赋予生活化,学生听得真切明白,学习过程自然和谐高效。

四、教学资源,体现生活热点

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文本,但教师仅仅局限于文本,也是不能拓展教学宽度的。社会历史教学资源众多,乡土教材、影视资料等,都为历史学习提供生动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关注其他学科历史素材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涉猎了其他认知领域,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渠道众多,电影、电视、网络等,到处都有历史素材的展示,虽然这些影视作品有虚构有夸张,但历史因素的深度渗透不可阻挡。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历史认知会更自然更生动,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联系社会生活有诸多便利条件,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新课改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意识影响,还要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形成多维联系,启动学生社会认知体系,用生活事实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历史崭新认知,提升人文素质。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2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给我最深的一个感触是:历史教学在进入高三以后,时间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了。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将本学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还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认真、细致的研读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

1、通过研读20xx年考纲预测今年历史科的命题趋向。变化主要体现在《题型示例》上有一定的调整。这样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就可以参照样卷展示的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分布,帮助学生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是可以借鉴的。等20xx年考纲到来后,再插缺补漏。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不管在新课教学或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就将考点置之其中,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应当在这一方针下进行。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最后,加强落实、检测,我们应当灵活的应用考试的“指挥棒”作用,通过适度控制试卷的内容,如:基础知识与问答题的分值比例,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等,通过考试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我们的要求,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逐渐达到我们的工作要求,完成学业。这样做有可能造成第一轮时间较紧,但是,这却是考试成败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我没有因此而赶进度。

二、注重知识整合。

高考受考试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后,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认识,将知识升华。同时可以将相应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小专题渗透进去,专题复习并没有都放到第二轮的当中,所以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之后,就已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之后第二轮复习我所用时间并不多。

三、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以及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当关键的一环,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

1、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审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2、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3、在训练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

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四、关注课改,了解学术前沿。

命题专家大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常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成果渗入命题中。

五、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

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最后,高考的冲刺阶段结束也就是在强化训练结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题海,回归课本。在这个阶段里,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内化教材知识,通过自主训练将知识能力化,最终构建备考系统。回归课本首先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由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必然形成与其他知识点的“互动”。

以上是本人在20xx——20xx学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几点体会,学识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3

我在近些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针对高三学生情况,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对高三历史复习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方式的反思

我在近几年带高三毕业班的时候,逐渐对多年一直所采用的多轮次教学方法产生了质疑,因为高考过后,很多同学抱怨历史学科考的跟学的没多大关系,感觉三年的历史学习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三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希望过后是更大的失望。实际上历史考试的内容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引申发散出来的、是需要学生加深理解的内容,这也印证了近年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宗旨。而这种能力仅靠学生死记硬背、靠通过多轮次的教学来维持记忆很难真正提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在高考中一败涂地。我也曾调查了几所兄弟学校,他们的高三历史复习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都是多轮次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今高三历史教学普遍采用的方式方法,影响甚广。之所以普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理由是:如果不进行这样一遍一遍的重复教学和机械强化,间隔的时间稍长,学生就会忘掉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考试时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但实际上,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实际取得的效果,这种方法并不十分科学。

我们如果认真地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多轮次的教学并不十分合理。在高三的课时安排中,历史学科的课时安排是很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轮次的教学,每一个轮次的复习都将是非常仓促和肤浅的。高三历史教学要在一个学年中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而且在课堂上教师要对重要的历史概念讲深讲透,学生自己的理解消化也要落实到位,课时之少任务之重可以想象,那么采用多轮次的教学,每一轮的教学都只能是肤浅的,教师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阐释,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解和消化都将无从谈起。教师讲的若不到位,学生理解的必然不够透彻,这样每一轮的复习学生就变成了一遍遍的背书,机械记忆很难持久,遗忘很快就会发生。加上近几年,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一节高效课堂应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导演的作用,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需要时间,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在匆匆赶进度,那如何才能稳住脚步、真正发挥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高考结束后,我们作为老师,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历史学科考的内容跟自己平时背的相差甚远,感觉自己一年的付出没有回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对自己的学习产生疑问,甚至对老师不信任,这是我们作为教师也感到非常痛心的。而这些如果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循序渐进的一遍式教学,每一个教学课时完成少量的学习内容,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在课堂上也可采取“三三智慧课堂”的模式,复习课上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然后由老师讲解重点、挖深难点,最后精练,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也可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这样给学生留出了自己的时间,让其充分消化和理解,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那么其结果必然会好很多。

其次,每一个轮次有限的教学时间被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所充斥,学生没有时间充分地认知和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老师们都知道要精讲精练,但同时又害怕学生不做大量的练习就不能很好的巩固基础知识,无奈的让学生陷入题海,多轮次教学的教学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又有一半左右的时间被用来做题,结果对教学内容的阐释少之又少,最后只能期待通过解题和讲题来强化记忆和补充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在给学生讲评试题时会发现,多数试题总体质量不高,重复现象极其严重,甚至会出现有问题的题目,这样做无用功只能是害了学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学生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形成错误的认知,如果以后没有机会纠正,就会对高考产生严重影响。

最后,新教材新课程需要的是学识渊博的、勇于接受挑战的、善于接受新知识的、广泛阅读的以及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理论学习,平时经常阅读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和杂志,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素养的提高,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及时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多媒体教育手段,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强与本校及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如每周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同校或其他学校同仁的课,极参与县、市教育局组织的历史教研活动和各种业务培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但是在多轮次高三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深挖教材和更新知识的压力,二轮三轮教学只是换了个角度但依然是在一遍遍的重复已讲过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遍一遍的肤浅的教学中,完成了高三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沿用,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难以培养出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高三历史教学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循环往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考成绩乃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整个高三历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理清线索,又想把基础知识讲深讲透,还想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现有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也是很紧张的。如果我们再把有限的时间分割成第一轮、第二轮……甚至更多,那么,每一轮的教学都是肤浅的,教师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阐释,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解和思维都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消磨殆尽,学习只是一种苦役,完全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而且,本应在历史学习中养成的批判和质疑精神在浅尝辄止中也很难萌发,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三历史复习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察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对基本概念要挖深挖透,就要注重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上一个问题中已有所阐述,采用一步到位的复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最终目的是要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常说素质教育,很多人认为高三不可能是素质教育,只能是应试教育,上面提到的多轮次的教学方法正是应试教育的是实施。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想,只要我们的教学阐释细致到位和富于开放性、启发性,我们的设问能够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够带领每一个学生随着教学的展开不断的理解和思考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这就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学生的高考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个问题做好做透呢?

第一、深入阐释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地不留下认识理解上的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

例如必修一第3课提到“三省六部制”这个概念,多数学生只知道“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可是一做题还是会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解释的更深入一些就可避免,如这样解释:凡是军国大事,中书省各官员都得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可以各执所见,中书省长官审核这些主张,再由门下省官员加以拨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尚书省是国家事务的执行机构,下设六部。如果这样讲,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白了三省工作程序,又印证了皇权的重要性。第24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在本课中提到“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这几个概念,但并没有对这几个概念做深入的解释,在很多练习题中则频繁出现这几个词,这时教师就要承担起弥补教材缺陷的职责。不仅要讲清几个概念,还要讲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如要告诉学生: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奠定基础,在雅尔塔体系下,两级对峙的表现是冷战,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再如必修二教材在阐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时说到两点: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已经难以维系;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机制。在解释背景时,教师应该基于历史事实向学生阐明这样的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在金融和贸易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没有一个国际机构和国际性的金融贸易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结果导致危机的更趋严重的后果。正是有鉴于此,各国在一起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样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不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一些断点或疑惑。

第二,在教学中要将必修一二三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结合,建构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历史问题。

如关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历史,必修一二三分别作了阐述,必修一先后叙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继而又叙述了春秋时期这些政治制度的崩坏,分封制的.格局受到挑战;必修二讲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必修三叙述了通过军功的途径和教育、学术下移的途径,士这一阶层在政治舞台上日益充任主要的角色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如何将教材上这样一系列史实整合成一个系统性的演变,进而使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本质含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而且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仅仅靠把这些现象简单地复述一遍让学生硬记下来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也就是说,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系列史实中本质性的联系和转化。这一系列史实,在讲解时可以本着基本规律把事情讲清楚。经济决定政治思想,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百家争鸣。随着小农经济经济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认知过程既是知识的深化,也是整体性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毫无疑问会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认识和形成整体性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网络图,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在一堂一堂历史课中,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问题,随着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把历史现象整合成一个宏观认知结构。正所谓把书读厚再读薄,厚积薄发,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图,可通过展览、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过程总揽全局,思维和表述收放自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也才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4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由于传统的轻视历史学科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关系、联想式巧记忆、灵活插入故事、深入浅出解难题四方面提出了改善历史教育现状的创新型思路。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教学方法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如学校忽视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生课堂学习兴致不高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只会考前突击,事实证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突击性学习是难以获得优异成绩的。因此,笔者认为改善历史教学现状,首先要摒弃轻视历史学科的错误观念,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创新型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探析创新型历史教学方法。

一、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笔者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讲“题外话”,在自我介绍后即兴演讲:“宁肯苦自己,绝不苦学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时的欢愉换取永久的叹息”,这是我对学生们的忠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的处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是我的愿望;“理解万岁”,这是我倡导的口号。我的演讲博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的掌声。从他们的表情看,笔者是第一个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立下规矩,敢于对自己念紧箍咒,确实让他们吃惊不小。通过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为我的互动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想式巧记忆

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固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显然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学习有理解记忆部分,有强化记忆部分。对于强化记忆部分,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笔者采用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忆。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记作“拉大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明朝三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记作“孙悟空卖三水馒头”;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记作“气死美国”等等。此外,笔者还通过编制歌谣或者编对联的方法教学生巧记忆,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课,笔者编制对联“755~763安史之乱被平安;郭子仪、李光弼功劳最大应该记。横批:由盛转衰”。对联朗朗上口又轻松有趣,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知识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也积极开动脑筋,编制对联记忆知识,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团大战发,老彭挥八路,华北把敌杀”。

三、灵活插入故事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味,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密切关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从不带课本入课堂,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此外,为拓展学生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插入故事。如讲授二战爆发与扩大时,为加强学生对希特勒的印象,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希特勒视察疯人院,问病人是否认识他,病人们摇了摇头。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与上帝相比!”病人们露出鄙视的笑容,其中一个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疯了。希特勒的疯狂、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深入浅出解难题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历史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大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作为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地解决困惑。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兄弟俩为分家不均正在酣战,有人传信说:“快点吧,你们的弟弟快被别人打死了!”同学们猜测一下,兄弟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去救他弟弟。”为什么?“同胞兄弟嘛!”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当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被搁置起来,先要全力以赴地打击外国侵略者。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助于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5

期中考试已落下帷幕,回顾本阶段以来的各项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现将本阶段的工作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卷面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来说,试题难度较大。试题一共有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外校出的试题,一部分是我加入的黄冈中学9月份的试题。从考查的知识来说,考察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内容较多,古代史分值在18分。从学生做的情况来看,古代史部分,正确率较高;中国近现代史(上),错误率较高,尤其是选择题。从平均分来看,三个普通班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在62分左右;一班的在74分左右;复习班在73分左右。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三班的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较好;二班指标基本上已经完成;其他几个班也都超额完成,不过与三班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向三班学习。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部分学生关心、交流不及时,使他们放松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知识的巩固。

2、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讲的过多,生怕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确,从而造成教学进度过慢,以及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背知识点。

3、讲评课效率较低,从而造成部分同学对做过的习题,把握不准确,变换形式之后,仍然出现了错误。另一中情况是,同学对老师传授的做题方法没有真正的吃透,做题时不会灵活的运用。

4、通过这次大题的成绩可以看出,前一段大题的专项练习与讲解,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一班的平均分比原来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达到30分,其他的班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能够做到,见到大题怎么来入手、解题。

三.跟进措施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上好课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个人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2、上好讲评课,注意讲评课的分层次教学。做到讲一个问题,让同学会一类问题,触类旁通。该讲的一定要讲清楚,不该讲的,一个字都不讲。

3、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一测之前,提前结束一测的考试范围,从而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去记忆、练习。

4、利用好周测,出好每一份试卷。坚持做到,自己没有做过的题,不选;有争议的试题不选。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一切教育资源。

5、用心,尽力的备战每一次考试,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6

本学期本人任高三(180和183班)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习,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在教科室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我在这一学期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本学期学校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学期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高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习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习资料:《名导学师》的知识梳理。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练习。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习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11、学生获得知识情况

(1)学生所获得知识并不多,许多知识点出现遗忘,学以致用的能力没有达到。(2)优生的成绩未有很大的起伏,文(180)班的朱**、莫**(183)班吴**,叶**、向**。等同学的成绩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这些优生得分主要在选择题,对非选择题学生对问题,思路把握不准,有时会出现离题的现象。

(3)中等生成绩都没有办法突破,其实许多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可能是复习是没有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只是被动的接受。

(4)差生成绩一样持平,基本上非选择题是空白卷。只是乱填选择题。许多知识点讲过几次都没有办法作对。

三、对复习的反思

1、复习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习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复习。所以高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习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6、复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与屯中教师的复习交流,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料,屯中教师刚好是我刚毕业时的师傅,没有和她的交流学习是今年复习的一大失误。但与海口一中教师黄选英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稍多些。

四、今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有针对性,追求有效性。教学追求有效性就必须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复习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

(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习情况表。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习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2、要注意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高一就要树立学习的思想意识,要对高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平常高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3、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高考中的试题,高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平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高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4、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5、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6、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和联系,加强与初中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自己史学横向、纵向体系。

7、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高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高考试题。

8、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细到学生都得到发展。

通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7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高三(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高三(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8

从书本内容上看本节内容教少,内容少意味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少,老师的教学任务轻;第二,教学任务轻,那么老师可以发挥的空间大,更能体现老师的个性和考察老师的知识储备状况充分展示教师的才华与价值趋向的引导作用。如何上好这节课我心理很没有谱,如何进行教材的取舍足够我头疼,迅速搜寻有关本节的知识储备,理清头绪,决定从经济的发展所经历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个阶段来引入新课,在导入的同时,顺便复习了知识经济的相关内容。新课导入后,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让学生充分明白本节的大致框架结构,有了框架然后在慢慢补充内容使本节内容有血有肉。

第一部分农业与牧业

强调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引发学生思考农业和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农业与商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从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作物,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几个方面来看夏商周的农业发展,其中农作物种类发展状况中,五谷是一个很值得讲的问题,古人讲一个人的堕落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中学生,能分五谷的又有多少,时代使然,无谷不分,照做社会栋梁。社稷当讲,作为“五谷之首”的稷,有必要认真分解,分析“江山社稷”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小字部分,作为统治者的夏商周统治者为何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作为,使学生得出农业是夏商周的最主要的经济部门。牧业从农业的分离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开始,到这个时期对动物的驯养,进一步发展,今天我们常见的禽畜都一定的出现,那么为什么要驯化家畜呢?家畜的功用和分类,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生存的必要性。家畜的驯养实质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手工业发展

青铜作为一种物质,一种最早的人工合成物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礼器到农器,从最初高贵的国王贵族的专利,到普通生活的大众用品,一个方面体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效率在各个行业的提升,另外一个方面联系政治,价值随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进而对比玉器的雕琢与装饰,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玉器的工艺高超,此时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巨大,玉器工艺进一步发展,但玉的生产和加工一直没有得到质的飞跃,因此如今的玉器依然归珠宝一类。商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规模大,技术精,主要的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樽。丝织业的发展,刺绣的出现,陶瓷业有重大的发展,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这些都成为以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工业部门,在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漆器的使用不仅进是装饰与艺术,也可以说成中国人使用的防腐材料,集装饰与防腐与一体。漆器演变成找的艺术门类,适当展开谈漆器,谈漆艺,谈中国传统艺术。(本打算就庄子(我们这里

是庄子的家乡)做过漆园小吏谈漆树的种植范围变化,谈古今气候的变化,地形的变化)

第三部分商业

交通和城市,这个部分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都与商业的发展相关,商业的兴起根源在与生产力的发展下的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对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专门以交换剩余产品的行业就是商业,交换剩余产品的中介就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最早并不是黄金而是当时认为比较稀少珍贵的贝壳,我们称为贝币。商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夏、商、西周的都城是政治,交通,商业中心为最为繁华,繁华的地区人员频繁,道路的通达,通达偏远,路程遥远响应的设施制度的建设随时间的推动而发展。

本节课内容很少但可供发散的知识点非常多,如何在发散的同时润物无声的对学生进历史展观的教育,善与美的教育,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非常重要。从今天我上课的状况来看,虽调动了学生知识的渴求欲,但与现实联系教少如何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历史指导生活,历史关注生活,历史就是生活。任务艰巨,期待方家的指点。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9

一、高考试题分析

1、今年试题中国古代史有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这三大知识版块分值大体相当。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中,政治史比重过大,有92分之多;经济史仅8分;文化史分值竟然为0。所以试卷结构极不均衡,这样的试卷让人抓不到重点。许多学生考出来后说很多知识读了都没用,其实,选择题的命题回避了历史教学的重点及高考复习的热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灵活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考纯记忆的基础知识不多,重点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如第14、16、17、20、22题)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13、15、19、21、23题)。

2、试题偏难,考查内容中涉及到课本注解、楷体字甚至一些边缘知识。第38题考查的美国修改中立法,就和教材注解相关;而旧人教教材对租借法案只字未提,造成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方面的困难。第17题(国民革命军的特点)、第20题(整理党务案)都是楷体字内容。而第12题关于帝王谥号、庙号等概念属于边缘知识。这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复习好知识,练好史学基本功,不要存任何猜题、押题之想。答好试卷不仅需要读教材,还需要相应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养。

3、文字材料太长,如第38题。由外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材料本来就比较难读懂,何况材料又很长,更增加了学生阅读障碍。试题对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阐释材料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40题是跨学科综合题,以金迁都燕京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和表格出现得比较多,对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要求较高。(如21的图表)

根据以上试卷特点和本届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还是发挥了应有的水平,成绩比较理想。

二、回顾一年来备课组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

(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

(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

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6、关注各地信息和重热点问题,并整理成块状知识,便于学生掌握与运用。尽管历史知识点多,平常复习不敢轻易放弃任何内容,尽量做到没有知识的死角,但主干知识和重热点知识在临考前一个月一定要落实到位,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关注信息和热点时事,强化落实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对各地试卷的分析掌握了北京(京津塘地区)是一个热点,于是整理了相关的区域历史知识供学生复习;今年是建军80周年,与军队有关的知识也是重点,这在专题复习中都曾归纳过。但今年尽管试题有体现热点,可命题角度过于边沿化,导致知识复习不全的学生感到很陌生。

7、研究新教材,把新课程理念及时渗透到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方法与应用,教材内容不是单一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新教材里一些历史问题的新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清楚,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为此,我们备课组特地邀请高一备课组长庄丽红老师与我们一起集体备课,接受新教材的一些新观点。

三、存在不足

1、在课堂教学上因时间和课时的不足,使得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的现象还无法摆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

2、在课后的辅导工作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科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该得到辅导或补差的学生没有时间补,而学生的主动性不同也导致得到的辅导不均衡,老师在这方面也显得无能为力。

四、建议

1、题目训练量要适度,难度要适中。讲评要及时、全面。在讲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存在问题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上,要特别注意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与指导。

2、系统归纳知识体系,侧重放在小专题上,以话题作为复习归纳的切入点。

3、避免学科之间的内耗,合理安排文综三科的作业量和读书时间,避免采用各种手段占用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0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10: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高三这一年在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刘慧英老师和段永志老师带领下,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我们一起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

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但高三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而且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一年下来才会留下很多。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1

传统的一轮历史复习依照重庆教科所三次诊断性考试为主要复习依据,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复习进度。

随着全国课改的有序推进,据腾讯网信息得知重庆今年将取消这种考试,由各个学校自主进行测试。这虽只有一种微调,但复习过程中难免失去了一种隐性的导向功能,重庆是自主招生自主命题的省市,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一轮复习中,我觉得继续沿用传统的做法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改的新形势和要求了。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时常引发我思考,特别是20xx年的全国各省市的高考题,已透露出当下高考的走向,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选择题逐渐打破了主题范式,以情景史料为主,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文化生活史观等现代史学理念来出题,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主观题渐设一些文字障碍,古文苦涩难懂且材料众多,中外结合,古今结合,文史地结合,更是与当下时政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要登高望远,探索创新;学生要心思慎密,博学活用。在教学中更是应该博采众长,改变教法,结合我校实情(月考情况、学生情况)拟定周密的复习计划,安排好复习进度,复习任务,考试任务,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2

历史教学在进入高三以后,时间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了。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在讲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课时,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实际,依据教材、教学大纲和历史新课标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及时巧妙地渗透了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不断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并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使学生对历史形成网络化认知,具备基本的应试能力。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思维为主导。双边互动,练讲结合,问答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和谐社会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3、教学媒体使用合理,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起到辅助教学作用。

本节课头绪比较多,内容繁杂,学生理解记忆比较困难。为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如复习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时,利用图示教学法,形象直观,较好地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4、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运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和图示法,以及歌诀记忆法等解决教材重难点内容,如歌诀记忆法就利于学生记忆所学知识,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授课时适时联系地理知识和政治理论,及利用文学作品《天龙八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合历史知识,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适应了文科综合考试的需要。

5、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恰当,反馈训练的设计,考虑到层次性、开放性和教育性。

(二)不足之处:

1、如果说本节课的教学有缺憾的话,就是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教法,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放开,再多给学生发言讨论的机会和时间,课堂气氛再活跃一些就更好了。

2、在教学设计中贪多,课堂知识容量过大,时间分配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总体说来,通过这次公开课,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收获不少,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我将继续探索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复习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3

随着高考钟声的敲响,我高三的工作也结束了。回想这一年以来的教学工作,既有紧张也有激动,既有收获也有不足,为了吸取经验教训,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特总结如下:

高三复习我们按计划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按章节复习,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归纳专题,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搞强化,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从实践上看,这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在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历史的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的历史理论,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第一轮复习相当重要,不仅内容多而且任务重。就好比修房子,地基不打稳,房子随时有可能会坍塌。同时要帮助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概念。从史实现象中抽出共同点,抽出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形成基本概念学会正确区分历史概念,掌握其本质。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是复习课,很多学生认为就是在炒剩饭,不喜欢听老师分析,喜欢自己看书,这样效果并不好。

光掌握基础知识还不行,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混乱且不清晰的,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这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第二轮专题复习就显得特别重要,目的就是要深化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单元复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常常是孤立的、零碎的,形不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所以很多学生都反映书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但一拿到试题就无从下手,感觉像一盘散沙。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4个方面: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3.注意知识的广度。4.注意知识的深度。只有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第二轮专题复习是完全打破教科书原有知识体系而进行的归类复习,而善于分类,找准角度,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则是第二轮复习的关键。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们高三几位老师还特意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板块入手,下面又细化为各小专题,整理出来后复印给学生人手一份。

第三轮强化训练主要是做题,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试题,以提高他们的答题能力。每周星期三上午和星期五晚上都要做一套文综试卷。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反馈,在改卷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在评讲的过程中就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方法。部分学生答题思路不清,条理性不强,语言不够准确,导致技术性失分较多。我给学生归纳了三个步骤:第一步,认真审题,首先找准问题中的关键词和答题方法,其次注意题目中限制项,全面领会题目考察意向。第二步,详列提纲。把思维的“火花”用比较短的语句写下来,也即记下自己的思维过程,提纲要条理清楚,简洁有序。第三步,规范答案。把提纲具体化,连贯起来,写成语言简洁明晰的答案。

到了5月底的时候,天气也渐渐热了,学生们的情绪也起伏较大,每一次的模拟考试成绩对他们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一时期我们老师更应该注意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方面,积极地帮助他们梳理一些心理障碍。多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一年中,起起伏伏,有得有失。教书这条道路,育人这种职业,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任重而道远!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4

高三第一学期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这一学期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

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

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

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

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回首这一学期,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希望在新的学期中,能逐步改进这些问题。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5

回想高三这半个学期来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我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它是热烈的、紧张的、充满希望的!前沿又给了我一个展示的最好平台,让我把以前积累的知识厚积而薄发。

一、加强责任意识。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通过网络媒体和同科老师的交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半个学期来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高三历史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三历史 课堂教学 自主整理 周练

新高考方案实施以来,由于语数外的重要性凸显,选修学科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再加上今年省政府四部门联合颁布“五严”禁令后,高中阶段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大缩小,所以当前我们历史学科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历史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和传统经验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策略,就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自主整理为依托,周练为导航的三步曲。

一、优化课堂,提升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高三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是基础和能力的结合,应立足于基础,同时提升能力,两者不可偏废。那如何能做到呢?

1.明确目标,构建结构。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导航,没有目标就没有教学反馈,就达不到教学效果。我们高三历史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高考考点和解读进行。

2.认真选题,精心设计。在我们的课堂上,又是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的呢?其实我们还是通过训练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会认真选用两道材料题,并精心设计。第一题是基础巩固题,用来夯实基础知识。第二道题一般选用高考题以提高能力。通过认真选题、精心设计使教学的重难点有了突破,同时也兼顾了基础和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小结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二、优化整理 减负增效

由于课堂时间的大量减少,自主学习时间的大量增加,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提高效率呢?那就是优化整理,以减负增效。所谓“整理”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我们主要有以下做法:

1.依据考纲考点要求,确立整理目标。我们历史学科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高考考点,每届学生从高一开始我们就强调高考考点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考点意识,目标意识。今年高三我们第一时间就把考试说明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有目标、有次序地进行复习,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构建知识结构,整理知识框架。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点多,而且高考考点也是提纲式的,没有内容的细化,所以教学生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就成为历史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3.加强整理规范,培养历史语言组织能力。历史学科知识的考查最终还是要回到考试中,所以历史的专业语言是必须的。而我们学生现在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是相当欠缺的,因此在整理中加强规范就十分重要。首先是形式上的规范,比如统一的整理本,统一的格式要求等,这些要求学校已经帮我们考虑到了,形式的规范目的还是为了内容的规范,我们要求学生在整理时必须按照考试时的答题规范,做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语言专业,以培养历史语言的组织能力。

4.加强历史材料的整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光有历史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是不够的,因为历史学科同样需要其他学科需要的思维能力。历史高考说明中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有:

(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其中的第四条明确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在历史学习中这个要求主要体现在材料题的解题中。因此,在加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整理的同时,加强新材料的整理和解答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优化周练,巩固检测

学生的自主整理作业我们以周为单位,时间控制在四十分钟左右,每周一教师进行批阅检查,有问题的返回完善。这样做可以保证作业的数量,但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很难检查质量,所以每周的周练就成为检查学生整理的主要手段。同时,高三教学进行一定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既然是训练就要高要求、高标准。

1.科学设计,精心选题。首先周练的格式要按照高考要求设计:20个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60分;6个材料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这样就是要学生把训练当成高考来应对,以提高训练的效果。其次,周练的内容选择上,70%为当周所学内容,30%是以前所学,进行滚动式训练,同时有意识地和自主整理联系起来。这样做既把握了重点,也兼顾了整理的检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及时批阅,准确反馈。周练的批阅要做到及时准确。及时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当周完成批阅,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任务是相当重的,几乎占去我们一大半的工作时间。准确是指在批阅中按点赋分,让学生准确知道哪里得分,哪里失分,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要点。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 篇4

关键词:材料处理,把握主干,理解精髓

近年来, 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核, 尤其是大部分的选择题也是通过材料来考核考纲要求的考点知识和能力。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历史卷有9道题都要求有较强的材料处理能力;2012年福建卷也有9道题材料解析型题目;2013年福建卷有10道题是材料解析型题目。这种变化形势适应了课改精神———从根本上打破教师满堂灌, 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和识记型考核方式, 转而强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这也意味着学生答题需要不断地运转脑筋处理各种各样的材料, 把握材料主干, 揣摩命题者意图等。然而, 许多学生不重视解题能力, 特别是材料处理技巧, 总认为背背书本就可以解题拿高分了。于是就常有学生抱怨:老师, 我学历史花了不少时间, 怎么就是考不好呢;为什么我一看到一大堆的材料就头晕;为什么我历史这么不稳定, 偶尔分数又挺高的, 一到材料题多了我就得一塌糊涂等。因此, 高中历史的材料解析技巧是大部分学生亟待提高的一项能力。

由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 所以介绍相关技巧的文章不在少数, 但是其中很多文章或是过于细致, 或是老生常谈, 却忽视了规律性的东西, 使得学生难于把握运用。事实上, 选择题的材料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材料用得简约而不简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 许多学生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材料进行简单处理。简单处理材料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材料看得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就解题;二是匆匆忙忙赶着解题, 走马观花, 或是只看了半则材料就想当然地解题;三是材料看了, 却只根据材料中的个别熟悉的字眼主观臆断。这三种情况是绝大部分学生材料型选择题丢分的主要原因。

那么, 我们如何避免简单处理材料的错误呢?对材料和题目的处理要做到简约。简约处理材料具体表现为四个环节: (1) 通读材料; (2) 把握材料的主干; (3) 紧扣题目设问; (4) 分析选项做出抉择。这四个环节是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的, 其最终目的都是选出正确选项。

一、通读材料是处理材料的前提, 对解题至关重要, 不可小觑

通读材料这一环节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是要“通”, 即整道题目材料包括设问都要读懂, 不可偷工减料, 读一半或只看见熟悉的字眼就开始选择。第二是要“读”。“读”当然不是念出声来, 而是用心去阅读, 领会其意, 切忌走马观花, 断章取义。

二、把握材料主干, 理解其精髓

把握材料主干就是抛开各种繁琐的定语、状语、从句, 把握主谓宾。它是解题的核心步骤, 也是简约处理材料的精髓所在。下面, 以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7小题为例。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 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 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 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这道题目就是比较典型的有一定难度的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根据主干法, 此题可以缩减成:传教士记述“学子坚持科考的解释是具有忍耐的禀赋”。据此, 答案就很明确是C项了。从主干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既无批判学子, 也没有批判科举, 他只是在找学子为何坚持于科考的答案, 所以其他选项都是不可以的。估计还是有人抱怨:老师, 题目是文言文的, 我根本就看不懂, 怎么抓主干呀?这种抱怨很正常, 因为近两三年福建卷都有三题左右的文言文材料选择题。文言文材料阅读能力自然成为学生急需提高的重要能力之一。

三、紧扣设问体现了材料处理的指向性

这个环节十分重要, 设问不同, 材料的处理也大不相同, 忽视这一环节的材料处理, 只能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高考试题的设问很有技巧, 往往暗含陷阱。有两种比较普遍的陷阱:一种是否定式设问。比如2012年福建文综卷第24小题的设问是:“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另一种是表象式设问。这种设问往往存在“反映了”“表明了”等类似的字眼。遇到这种设问, 学生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只要求材料所反映的表面现象, 能反映材料现象的即是正确答案, 切不可自作聪明, 觉得答案太弱智, 或者认为某选项太简单, 第一感觉就把它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四、分析选项做出抉择是材料处理的最终落脚点

这一环节就是最后的选择环节,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必须密切结合前面的三个环节进行操作。这一环节有两大忌讳:一忌缺乏比较的选择。一些学生解题时常常会忽视某些选项, 认为某项一定是正确的, 直接无视其他选项, 或认为某选项肯定错误。这种不加以比较和思考的选择是十分危险的。正确选项往往是那些被学生无视的选项。二忌近义选择。解题时, 一些学生看到某选项和题意很相近, 或是某选项在字眼上和题目很相似, 就轻易地把前面的正确思路全抛诸脑后, 单是对这个选项情有独钟。因此, 要想选择正确, 学生必须做到根据前面环节, 不唯亲, 不随意, 忠于材料, 忠于设问地做出选择。

总之, 简而不繁, 约而有致;通读材料, 把握主干;紧扣题目设问, 分析选项做出抉择四个环节, 简约明了, 环环相扣。只要学生能用好这一原则, 就能在高考历史材料选择题中胜人一筹。当然, 要想熟练掌握还需要多做练习, 在练习中体会四环节, 运用四环节, 切实感受和把握简约而不简单地处理材料。

参考文献

[1]李兴强.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方法例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1 (3) .

[2]邵新力.历史情境式综合选择题的类型及解法示例.高中生, 2004 (14) .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篇5

高三部:关志宏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10: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高三这一年在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刘慧英老师和段永志老师带领下,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我们一起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

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但高三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对高三历史教学的一些看法 篇6

一、如何处理教材问题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和经济发展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再如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它的主要历史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的繁荣,其主要表现是:(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前期出现了隋唐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繁盛局面。(2)经济上: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表现为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以及城市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3)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疆域辽阔。

(4)对外关系上:對外交通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远及欧非。(5) 文化上:文化灿烂辉煌,体现出科技领先,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印象深远的特点。学生在明确了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后,就可以对这段历史更加理解和融会贯通了。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开发时,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我稍微加以拓宽讲到一个历史的典故:“晋人仔”名称的来历;就是对当时南下未婚女子的称呼;而在讲到“安史之乱”时,也讲了一个历史典故:“唐部仔”就是对当时唐朝南下部队即男青年的称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史兴趣。又如在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时,在课本评价的基础上,我又对该宪法的民主性和进步性进行了补充说明:该宪法根据三权分立学说,规定了美国国家职权的设置,有利于限制权利的过分集中和暴政的出现;对共和制的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宪法关于民选总统的规定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现。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并与启蒙学说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对该历史知识的掌握就被盘活起来了。

再次,深化教材目录之间、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例如在讲到世界史上册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我首先请学生看前面的目录,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关键,下面的第二节到第六节的根本原因都是由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引起了。比如第三节、第四节、第六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业革命引起三股进步潮流,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又因此导致了第四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肯定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这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这样的复习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重视课堂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知识信息的凝聚和集中,但不是具体内容的重复。历史板书就是依据历史知识本身的系统结构,用简要汉字、数码、符号、表格等构成符号系统,来展示历史诸要素的联系,揭示历史规律,这样概括的知识多,系统性强,既能突出知识重点,亦能表明知识间的联系,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不仅可以在讲授新课时充分利用,也可以在复习时恰当应用,而且形式不一,灵活多样,但总的原则应是利教利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力求体现课本内容的有机联系,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这是进行板书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各门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历史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史实,不如说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因此,要实现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教学任务,就必须教给学生结构化的内容。我常给学生打这样的比喻:学习历史好象是建造高楼大厦一样,从基础一框架一砌砖一窗户、门户一内、外墙装修一水电安装等等,要经过很多道的程序,而建筑的“基础”和“框架”就好比历史的知识结构一样。历史板书要体现这样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使史实(砌砖及各种装修好比史实)有机地联系进去,最后,一幢漂亮的建筑物建成了,而这一幢漂亮的建筑物就好比是那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系统一样,

第二,必须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它是近年来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板书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要言简意赅,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要点,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

第四,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历史问题,一般的板书难以表达清楚时,也可考虑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板书。此外,历史板书的设计还要注意其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要根据教材内容考虑板书分布情况,字迹大小,还要适当适量。字斟句酌,条理严谨,符合逻辑,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板书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

nlc202309020209

三、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

这几年高考历史题目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凸显。比如今年高考历史题目总体上看,今年的历史试题难度、题量与去年相似(难度值在4.0到5.0左右)。这已经是历史高考连续第三年难度较大的了。今年基本没有出现偏冷怪题,考的知识都是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但却体现了一个“活”字,即试题更加灵活。因此教师必须对高三学生进行恰当地解题技巧的训练。

第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排除两个非正确答案,剩下一个“正确答案”,一个“干扰项” 或“迷惑项”。如果难以判断,拿不定主意,一定回到题干再看看,抓住题干中关键的概念,即题眼,仔细思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再判断。(2)在四个选项上做文章,如果有两个选项明显是一类的,我把它叫做并列项,选这个就得选那个,而且看起来都对,一般情况下不选,因为单项选择题要选出“最佳”选项,两个一样的显然不是最佳。(3)高度关注“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等说法绝对的词语。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在选择题的选项中许多过于绝对的说法往往有问题,这类题目有时直接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4)第一印象最重要,实在想不起来,第一印象是那个就选择那个,不要改。(5)分清选项之间关系,做出正确选择。我们在做选择题时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明显排除一两个选项后,剩下的感觉都正确,便无从下手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做出最优选择。其中最常见的是整体与部分、因果关系。

第二,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历史的非选择题一般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不论以图片(历史实物、地图等)、数据(曲线图、表格、柱状图表等)、文字材料(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等那种形式出现,答题顺序一般这样: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看材料,事半功倍。审题时一定要找到本题的“主题”,就是围绕哪方面的内容展开,比如是赋税问题还是西藏问题?是民族关系还是国际关系?把几个问题都看到了,再慎重作答。

答案的出处无外乎四种:一是来自材料提供的,只要考生能看出来、抄上去即可;二是来源于教材,要求考生记住教材内容,背写上去;三是要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四是自悟,完全靠考生的理解,重新组织语言,如谈认识、启示等。这里强调一下抄材料技巧:不要把材料都抄上,要摘抄其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或者翻译一下材料,效果也不错。

答題的几个小技巧:(1)看分答题。分多则多答,分少则少答,4分的题,最多答两个点。(2)答题内容要三化,即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注意卷面整洁。(3)史论结合,答一个史实接一个结论,表现出语句完整,基本功扎实,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4)全面考虑,点要多,话要少,不要抓住一点不放,写得再多,还是一点的分值。(6)卷面不能空,能多答则多答,不放弃老师给分的机会。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 篇7

一、试卷的命题特色

1. 关注历史运动的整体性

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类历史出现重大转折,人类从此摆脱地域性条件的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进程,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试卷第35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指出“人类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卷让学生标出地图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地理位置,进而分析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推进作用。如此宏观而大气的世界通史基本脉络的梳理,既有利于从整体性视角剖析历史运动的规律,又有助于高三历史教学有效地把握教材的核心概念和教学主旨。

2. 关注社会发展的新旧嬗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新旧嬗变的过程。近代中国社会迂回曲折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的辩证法。与戊戌变法相同,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促成的事变。但就中国社会的新旧嬗变而言,义和团运动的落后一面又正是戊戌变法以后的一种历史回流。试卷第37题从一位义和团团民私自替政府草拟对外“和约”谈开,认为作为政府“和约”,这是一件伪造品。但作为历史材料,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试题试图从这一案例中引出不平等条约体系下近代中国的社会基本特征,以此告诫后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现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3. 关注学术研究的职业道德

针对当今社会转型期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学界抄袭造假之风,试卷第33题从安阳发现东汉大墓,由此引发各界热议的视角入手,分析判定墓主人身份的两种观点,即一部分学者根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认定它是曹操墓,另一部分学者则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进而提问“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这里,可见命题者在疾呼史家除拥有才、学、识外,还应有以恪守科学、追求真理为己任的职业道德,即史德。这种以社会现象为切入口的命题思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可谓真正起到了学科德育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

4. 关注PISA Reading评价标准的创新

在去年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借鉴PISA Reading测试评分标准的基础上,今年的试卷更加关注试题自身语境选择与知识的关联度,关注PISA Reading评价标准的创新应用。从第31~37题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非选择题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进而引导高三历史教学彻底摆脱知识堆砌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在历史视野和能力目标的纬度挖掘历史文本,加深或注重对知识的分层和对内容的差异化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解读教材的核心概念,梳理通史的基本脉络

针对试卷第35题,笔者以为解读教材的核心概念,梳理通史的基本脉络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新教材贯穿着一个核心概念,即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过程。从教材的核心概念出发,高三教学的总复习可设计为如下四个专题:多元并存的地域文明、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转折、整体性世界历史进程的开始、现代化世界进程中整体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关系。通过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的总体框架,进而学会从宏观的视角把握学习导向。

2. 厘清文明的纵横联系,剖析发展的内外互动

针对试卷第37题,笔者以为厘清文明的纵横联系,剖析发展的内外互动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二。新教材在突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演进线索的同时,剖析了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现代世界体系发展进程中纵向性因素与横向性因素的互动作用,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以近代中国社会为例,可见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十分凸显。

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互动作用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建立起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使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机构发生了嬗变,由此也引发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的嬗变,进而懂得上述嬗变所体现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同时又表现为半殖民地化过程中更深的沉沦。

3. 研究教材的学术亮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针对试卷第33题,笔者以为研究教材的学术亮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三。细细读来,新教材隐含着以往高中历史教材所未涉及的不少学术亮点,以七个分册为例:

第一分册: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政体模式和可供选择的道路、中世纪西欧的制度特征。

第二分册: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是如何知道中华文明起源的、青铜器的政治和宗教功能、古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变革、从合力作用看秦统一及秦短命而亡的原因、民族融合的双向性、唐代中央的分权制度。

第三分册:文官体制的内容与特征、明代的制度建设、古代中国的贸易体制、异质文化的导入和传教士的作用。

第四分册:启蒙运动为何兴起于英国发展于法国、从合力作用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如何看待现代工厂制度。

第五分册: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地区分工背景下的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从合力作用看二月革命的爆发、德日意法西斯的特征比较。

第六分册:淞沪抗战对沿海工业的保护、国际经济三大支柱、发展中国家应对冷战的主动战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

拓展型教材:现代化的新诠释、从合力作用看英、法、德、美、日、俄等国的现代化历程、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

由上述学术亮点可知,新教材着重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发展进程中的生产方式、制度特征以及文化类型的介绍,突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分析,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效贯彻,用好这些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有裨益。

4. 掌握课文的主要旨意,领会编撰的确切意图

针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的评分标准,笔者以为掌握课文的主要旨意,领会编撰的确切意图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正如前文所述,新教材贯穿的核心概念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过程。在这一核心概念的统摄下,七个分册的159篇课文围绕核心层层展开并较好地突出其主要旨意。由此,如何领会课文的主要旨意是高三历史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中学历史教育界的前辈就提出“一堂课一个中心”的策略,后来又提出“一条主线”“一个问题”“一个灵魂”,使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学在两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有传承与创新。反观当今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坛,由于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曲解,使课堂成为铺天盖地的史料堆砌;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排山倒海式的史学动态介绍;不断地重复“是什么”和“为什么”,似乎已成为一种顽症。这种没有中心、缺乏主线的课堂教学,看似精彩纷呈、生动活泼,但学生却感到云里雾里,不要说树立史学意识,掌握学史方法,连起码的课文主旨也无法把握,而理解教材编撰意图更无从谈起。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 篇8

一、努力打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 营造出相对宽松的讨论气氛呢?首先, 不能因为高三学生已经接近成年, 就忽略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 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 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 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成年人尚且如此, 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更应该给予他们多一点的鼓励和表扬, 这样才能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其次, 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在高三阶段, 面对沉重的压力, 有时多媒体课件变成了板书的替代, 图片和视频等一概不见。记得讲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专题时, 让学生讨论解放后民族资本主义何去何从, 在课件上打出了一张国营大生纱厂的图片, 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张謇兴办的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大生纱厂会变成国营企业呢?然后让学生结合必修二进行讨论。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对知识点的掌握就非常牢固。

二、精心设计讨论点

在新授课课堂上, 讨论点如何设计相对简单, 一般都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高三阶段大都是复习课, 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要精心设计讨论点, 学生已掌握、理解的一带而过, 难以掌握且经常考到的要重点讨论。怎样在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讨论中做到有的放矢, 不做无用功呢?首先, 应该结合月考、模拟考等考试时学生答卷情况进行分析, 真正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应该说, 在当前学校普遍使用答题卡的情况下, 选择题的试卷分析难度是相对简单的。作为学校的教研部门, 应该多鼓励教师在考试甚至小测验的时候使用机读答题卡, 教师也应该主动向文印室索取选择题的学生详细答题情况并进行分析。其次, 要灵活机动, 在课堂提问当中发现学生难以掌握但又不是翻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善于临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笔者参加一次兄弟学校的高三教研活动时, 有位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其中涉及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可是, 学生对已经复习过的小农经济却一问三不知。这位教师果断决定临时设计小农经济相关的三个问题, 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课后点评时, 听课的其他专家老师均对这样在公开课上不回避问题, 敢于临时插入讨论, 对已复习内容查漏补缺的做法赞不绝口。

三、灵活分组进行讨论

课堂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如何进行课堂分组, 与讨论效率、讨论成果密不可分。有的学校有固定的分组, 比如有的学校是前后六人一个小组, 班主任在安排座次的时候已经照顾到性别、性格、优劣生的均匀分配。每个小组内都有固定的组长主持讨论, 并且在长期的合作当中, 组与组之间已经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教师也有一定的奖惩机制进行鼓励。但是, 是否每个讨论的问题都需要机械地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讨论,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讨论的问题有难有易, 对于比较难的问题, 充分发挥大组讨论当中组内优生扶帮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 有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可以尝试让同桌间进行小型讨论, 如果解决不了再寻求周围同学的帮助, 所花费的时间则更少, 符合新课改下打造高效课堂的精神。如果没有固定的讨论小组, 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问题的设计进行灵活的分组, 以便有效地进行讨论, 以免流于形式。

四、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总结和点评

新课改倡导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总结和点评。首先, 肯定学生的勇气。教师对勇于汇报本组讨论结果的同学, 要给予更多的鼓励。美国课堂上一位老师的点评让人印象深刻。一位学生得出了“4+3=8”的结论, 教师用了三句话进行点评:“很好!”“很接近!”“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第一句表达了对学生勇于发表意见的赞赏, 第二句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 第三句则暗示了回答并不正确, 并鼓励其他学生进一步发表意见。其次, 注意点评的严谨性。学生存在自身学习情况的差异, 在具体的表达上, 往往有口语化或者答案不够科学、严谨的情况。在高三阶段, 教师必须要纠正这些问题, 以免在考试中出现丢分的现象。

五、结束语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分组进行讨论, 努力打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精心设计讨论点, 进行正确的总结和点评, 发挥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 这样,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高三历史教学中, 要努力打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精心设计讨论点, 灵活分组进行讨论。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总结和点评, 发挥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 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高中历史,锻炼能力,思考

参考文献

[1]夏小霞.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培养学科学习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 2015 (25) .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 篇9

关键词: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历史不仅“溯源五千年”,还横跨五大洲,到了高三,学生既要加速学完剩余的新课,又要对这五千年和五大洲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合,理出思路,转化为能力,以对付灵活机智的高考题。在这种情况下,高三的历史教学应当宏观引领,细处着手,让学生借助新的教学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各个击破,点滴提高。

一、小步快频,迈向最近发展区

由于有了前两年的高中历史内容积累和方法探索,到高三,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他们的最佳状态,这时教师的教学速度要加快,所教内容的深度也应当加强。无论是奋力前行的尖子生,还是努力追赶的普通生,他们都有需要弥补的缺漏。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让自己也不能让学生急火攻心,企图大踏步前进,那只能是乱了自己的阵脚,而应当小步快频、步步为营地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延伸,将未熟记理解的、掌握不到位的、不能熟练运用的内容和技能,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逐一攻克,尽量达到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最远处。

笔者的通常做法是,让学生与笔者的复习提纲比较,并通过做练习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逐一列表,当做作业上交,笔者再根据这些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做练习时,难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作出完整的归纳,于是笔者制作了一个短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三个时期,详细介绍了三个阶段的国内外形势、外交政策、特点以及外交成就,用归纳要点和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方式,配以重要的照片、地图等,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这一普遍性的难点。最后,笔者还出了两道精练题,给学生巩固这一自学结果,然后特别检查了那些原来不会的学生,发现他们全都做得十分正确了。

二、优化能力,借助信息新技术

从普通多媒体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日趋专业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也因其简便而愈加普遍。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新的信息技术在优化学生能力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它可以通过两个跨课、跨单元的知识点的比较,让学生化难为易,很容易得出结论,改善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提炼能力;也可以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构思,加上出人意料的色彩等,提高学生的建构式记忆力;还可以借助课外知识作拓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巩固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史的同时,还能强化建构式记忆力,笔者从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分别调出了多张珍贵图片: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宝成、兰新铁路,蒸汽机和磁悬浮列车,广西龙州到镇南关的公路,冯如和他的飞机。并在这些图片上分别用醒目的黑体字写上各自代表的成就,然后让学生讨论明确其意义,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提炼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三、翻转思维,强化学生自主性

翻转课堂是将教学在课内外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把主要的学习内容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学,而课堂追求的是通过种种方式内化知识为学生的能力。但翻转课堂至少在目前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高三历史课堂,每节历史课前都要求学生看视频和做练习,是一件不太靠谱的事。一种比较好的洋为中用的方法是,将这一思维融入传统教学中,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进攻者。

比如复习《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在课内看疑难知识点视频,然后留出时间提出疑问,教师对问题进行归档,众人对典型性问题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再做一个简单的学习测试,让学生小组互换批改,最后做了一个精要的点评。这期间,笔者将视频放在课内观看,是要以此作为导语;笔者将翻转课堂的问题设计改成学生现实的提问,更具有复习的针对性;将问题归档放在紧跟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是为了有效解决大众化问题。这样利用翻转课堂的基本思维,改变了一下它的过程,让学生成为了整节课学习的主体。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 篇10

从高三历史教学调研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知识处理方面,教师侧重按书本次序设计教学过程、梳理知识、解析重点和疑难点,轻视模糊性知识,忽视小概念提炼与辨析理解等;第二,知识运用方面,材料分析、教师理性分析较多,对变通表达、模仿替换等不够重视,形式也不够多样;第三,知识落实方面,侧重静态处理与静态记忆,对留白、调换、纠错、模仿迁移等不够重视;第四,方法教学方面,侧重对应方法的讲解与运用,对方法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化处理(内化的过程)比较忽视。

上述问题,有的教师可以成功避免,但是大部分教师面对沉重的科研任务,无暇顾及。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预见性”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良好途径。

所谓“预见性”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积累、教学经验、教学研究,预测与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未知”“半解”“难解”的知识点,在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与方法内化中遇到的一些制约与瓶颈,而提前介入的一种对策性教学。

一、增强知识点的解析与辨析

学生在复习中对有些知识点的把握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预见学生对哪些知识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状态,重点加强此部分知识的讲解与运用。教师可以采取加强知识点“角度”的解析与理解,增设“概念辨析”栏目,侧重微小概念的提炼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多角度解析知识点

知识的“点”式突破往往会击中问题的要害,而“角度”理解是“点”式突破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建国初外交三原则”一课内容时,经常会出现以下试题: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律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在做题时,学生会陷入迷惑,不知从何下手。而如果寻求“三原则”与“政策对象”的对接呼应,这类题目就迎刃而解。教师可进行如下讲解:“一边倒”方针,政策对象(强调)是社会主义;“另起炉灶”方针, 政策对象(强调)是国民政府;“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政策对象(强调)是帝国主义。

其他一些知识,比如对“不结盟运动及结伴不结盟”的理解、1787年宪法涉及的“中央集权制”“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制”等概念,都需要教师进行“预见性”的教学设计,达到“角度”的突破理解。

2.增强对概念的关注

复习教学中,平铺直叙式的知识讲解、体系构建无法对知识进行“点”式突破,应从细微处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做题时的分析比较排除能力,可增设“概念辨析”栏目,对每课内容出现的易混、易错概念知识进行预见性的提炼与比较。

首先,提炼“概念辨析”条目。历史复习课中有很多概念要学生区分,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以及知识的密集性,学生往往处于较为迷茫的状态,如果可以帮助学生分条目、分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对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复习课中,教师便可设置辨析题目,增强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巩固已有知识系统。辨析题目如下:孔子“仁”与孟子“仁政”的概念区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概念区别?荀子“天行有常”(唯物主义)与董仲舒“天人感应”(唯心主义)的概念区别?

其次,进行实质性的对比解析。历史概念中有很多是一脉相承的,拥有同样的思想本源。对这样的历史概念,教师可采用从实质性上进行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孔子“仁”与孟子“仁政”的概念区分为例,教师可从二者侧重的不同内涵来解读:孔子的“仁”是一种广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关系;孟子的“仁政”则是侧重政治内涵,主要强调统治者如何处理与百姓间的关系,从而来维护统治。

再次,用示意图揭示联系。文字的解析往往比较理性,不够形象,用示意图揭示则显得感性而易懂。例如,在复习儒家的仁、礼、中庸、德治四者的具体内涵和相互联系时,教师可使用示意图(见图1),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学以致用,做题目。知识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在历史概念知识的复习中,加入具体的训练题目会更加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历史时,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特别在辨析雅典“公民”身份上容易犯错误。对这一知识概念的复习上,教师可提供如下题目:

在古代雅典,Asion一词是指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下列人员可以归为Asion的有?

①法庭陪审员②被放逐的执政官

③首席将军的妻子④家庭奴隶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如果在做 题时弄清 “公民”“ 自由民”“平民”“居民”这几个概念,则迎刃而解。教师可进行如下讲解:公民的组成是除妇女、奴隶、外邦人之外的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包括下层平民、上层贵族);自由民的组成是人身自由的居民(相对于奴隶而言);平民的组成是公民中的下层(主要指农民,没有经济政治大权);居民的组成是外邦人与本邦人(或奴隶与自由民)。

所以,在历史复习中应加强知识的“角度”理解,概念的辨析与运用,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由一般层面提升到透彻的深度层面。

图1儒家仁、礼、中庸、德治四者的具体内涵和相互联系

二、加强对概念的关注和理解

教师在专题复习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在有联系的课文之间,共同性的理论问题虽然多次讲解,却无法讲清楚,学生也不便记忆。这时就需要对各课内容进行提炼,建立小专题或概念系统。

首先,寻找组成专题的相关概念点,设计“概念”专题。历史学习中这样的概念很多,例如,贯穿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几个经济思想概念:自由主义、重商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同类概念的专题复习环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厘清与概念点相关的主要史实。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史实的支撑,所以教师须厘清概念体系下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复习、记忆。例如,在复习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时,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手工工场发展、海外殖民、圈地运动、革命与政体的变化、纺织技术革新、走上工业化道路等史实与评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概念联系。

再次,构建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图。在分析的基础上,还可将若干相关概念、重大事件、重要结论进行逻辑关系梳理,建构概念图。这有利于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专题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时,可以“官僚政治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为题目,建立结构图(见图2),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图2官僚政治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三、活跃思维,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每次考试和试卷分析时,教师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通常是静态(死记硬背)的,在新情境下的运用相当被动,还有的学生听课状态是听、记笔记,而不是“思考”,这使得学生的学和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急需教师在知识运用层面增强“预见性”。

首先,加强知识的变式重组与运用。知识的变式运用与重组,考验的是教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历史复习中很多知识比较隐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较隐秘,这种重组和运用十分必要。例如,教师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讲解通常从“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举办救济,保护劳工权益,建立社会保障”进行,其实也可从“复兴、改革、救济”三个措施角度变式重组进行处理。

其次,多样方法调动思维。为解决学生上课只是听、记笔记,缺少“思考”的现状,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呈现错误,改错订正,说明理由;留白(还有哪些)、填空;呈现选择题答案,说明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三项;知识罗列编号,变式运用,排列组合(多角度解读某一事件);方法迁移(提供一种方法,迁移运用);试题模仿(学生自主或与教师一起)等。

在学习“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时,教师可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其不同影响的认识。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以下几个观点:引起“商业革命”,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中心);引起“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的状态,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揭开殖民扩张和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证明“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极大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实际课堂中教师可以对上述观点从以下4种思路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思路一:内外评价(对欧洲的影响、对亚非美洲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思路二:优劣评价(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思路三:三模块(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影响)评价;思路四:三角度(文明演进、生产力、道德)评价。

调动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法,克服长期以来学生形成的静态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四、加强对“方法”的内化与吸收

高三复习阶段,审题解题方法、史学理论运用(尤其是五大史观)等经常性地融入习题讲解中,而学生对方法的运用却缺少真正的内化,做题时凭感觉,如何既让学生对“方法”进行内化并自主融合,又让教师克服重复的方法讲解,须进行系统及方法化的预见性设计。

首先,系统规范“方法”。高三课堂中,方法的融入是一种教学常态,但局限于教师课堂中的“教”与“运用”,有时显得“零散”。从宏观层面看,方法缺少“系统”,学生自觉内化融入时又缺少借鉴。因此设置系统规范的一套方法是提高预见性教学的有效举措。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审题方法系统化可分解——选择题审题方法、材料主观题审题方法等;具体知识分析与运用的系统方法——原因、影响、意义的分析法;特殊知识如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等分解法;阶段特征揭示法(如:五位一体)等;五大史观——不同史观的内涵与理解等,使学生的解题方法系统化。

其次,运用“方法”。历史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多元史观来诠释重大事件的历史影响,学生学得模糊抽象,教师应将这一现象进行方法的设计,并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进行运用,相信对教学会起到“通”“融”的作用。

教师可将多元史观的理解与显性表征、示例(例如,辛亥革命)设计成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粘贴在历史书首页。当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及练习时,对照性地进行理解与运用。此外,在审题答题方法、“五位一体”揭示阶段特征,从实质、积极作用、局限性、总体进行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时,都可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同样处理。

学生的方法内化需要在自主性中、过程化中逐步形成,而教师也应谋求“一劳永逸”的方法,上述“方法化”处理与运用不失为解决这一困境的好方式。

高三历史教学目标与策略浅谈 篇11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目标;策略;知识主干

一、落实主干知识,构建两类知识体系

学生迈进高三,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有限,分给历史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多讲无益,而要精讲。教师要做的,不是带着全班学生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去抠,而是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大的框架,给学生构造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落实主干知识,其余的细枝末节需要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填充。

教师要把知识进行分类:

(1)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对于史实性知识,教师务必要求学生牢固准确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一丁点误差都不能有,强调的是对考点的准确性,不能有出入。考试时遇到这种题,基本上是送分题。

(2)一类是结论性知识,即历史现象的性质、意义、评价、影响、原因、特征等。对于结论性知识,教师除了安排学生对主流观点进行了解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能对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用发展、全面、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在对知识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中国史与外国史,古代史、现代史与当代史、通史与专史等,要打通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在各领域之间形成脉络。

二、紧扣教材信息,把握教材与四大命题之间的联系

高考时,无论试题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教材始终是复习中重要的道具,有些答案甚至就是书上的原话,紧扣教材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分析近年的命题规律,组织有效复习。

教师首先要立足教材,利用教材目录,带领学生梳理本册书分为哪几个单元,讲了几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小节,每小节讲述了哪些知识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在立足教材过程中,教师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浪潮下,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教师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高考取向和人文方向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当拓展。教师要利用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历史考试说明》,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掌握近几年高考命题与教材的关系:

(1)紧扣教材的试题,答案直接可以在文中得到,是单纯对记忆能力的考查,教师无需多讲,学生只有一条死记硬背的路可以走,要做到不能丢分。

(2)概括教材的试题,答案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才能得到,考查的是概括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重点把握材料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学会把材料读“薄”,把书读“薄”,过滤无效信息,提取关键信息,组织答案。

(3)拓展教材的试题,与概括教材的试题恰恰相反,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把材料读“厚”,把书读“厚”的能力,在教材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设问,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认识层次,开阔学生认识空间的能力。

(4)升华教材的试题,对教材本身知识点的依赖较少,经常是在与教材有关的材料下,设置新的情境,要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独立思维和历史史观的知识。只要大方向正确,言之有理,可以自圆其说即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现象有独特的体会和

感悟。

教师要针对这四大类命题的规律和答题要求,合理展开复习教学,逐个击破。

三、理论与能力同时发展,把握六大历史观

现在的历史试题,仅仅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高考要求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除了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回顾外,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有知识点进行历史观的宏观把握,学会用正确的历史观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是主要的六大历史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条不紊地对六大史观进行系统阐述,结合教材实例,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既立足于理论知识,又能宏观把控,进行全面

分析。

例题:举例说明西方主要国家是怎样以不同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从中能发现什么特点?以本题为例,这道题不仅需要举例,还需要说明,更需要自己分析。在答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知识进行举例,并结合历史观做出分析,务必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在答案中体现自己的历史观点和情感态度。

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组织有效复习,教材与历年高考真题是关键,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扎实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对试题做出有策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 篇12

一、认真学习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准确、透彻地理解和体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

每一位历史老师尤其是高三历史老师都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因为它不仅是教学的标尺, 更是高考命题的标尺。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进入21世纪, 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 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 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 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 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向一线老师指出了课改的必要性:课改是世界潮流, 是关系国民素质高低、国家强弱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思想上认真对待新课改的基本精神, 在教学中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其次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总之, 高中历史老师在思想上要有所转变, 跟上时代的步伐, 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历史教师。

在思想转变的情况下, 《高中课程标准》还要求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更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要把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放在抓好高三历史教学的第一位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船上的指南针一样, 指引着历史教学, 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学, 不使我们偏离方向。

二、认真仔细地研究江苏省高考的《考试说明》, 准确、透彻地把握好高考命题的趋向。

高三历史老师在做好第一条的基础上, 思想要有关键性的转变, 把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放在重中之重。在平时的备课过程当中, 办公桌上必须有《考试说明》, 它给我们明确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高考命题的方向和高考命题的范围 (在新的《考试说明》没有下发的情况下先参考上一年的, 因为每年的都大同小异) 。离开了《考试说明》,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容易迷失方向、偏离主体, 这样我们就做了无用功, 更可怕的是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有了《考试说明》, 我们还要认真地研读, 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仔细地理解考点:每一考点包含哪些小的知识点、相关考点之间的联系及考点的难易程度等, 只有这样才能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

三、认真仔细地研究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及走在新课改前沿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

2010年暑假期, 徐州市对全市的高中教师进行了关于《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考试, 其主要目的是让所有的高中教师都能认真细致地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 使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教学方向, 做到既完成素质教育, 又让学生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 提高教学效率。所以, 高三历史老师在平时的备课和上课过程当中, 认真仔细地研究江苏省和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等走在教改前沿等省份的高考试题, 可以说是我们和高考命题人的直接对话, 以及和高考试题的零距离的接触, 了解命题人的思路, 从而做到有针对性、有侧重点, 既节省学生的时间, 又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 尤其是在当前严格规范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 要认真细致地研读《考试说明》, 把握好高考的所要考的知识点, 做到有的放矢, 不浪费学生的时间, 不做无用功。第二, 要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标的解读, 把握好每个知识点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要衡量好知识点的深浅度, 做到难易适中, 不消耗学生的精力。第三, 选择好过关检测试题, 试题的选择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在试题的选择中既要审视试题的难度、方向及所考查的知识点, 又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既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又要满足部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在选择试题的过程中, 相关的高考试题是我们最好的参考标准。第四,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尤其是要结合教学案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落实情况,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切记教师的“一言堂”。第五, 认真批阅学生的练习试卷, 细致地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一三六教学模式”, 合理充分地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

高三历史教学虽然是选修内容, 但也事关学生的升学, 所以广大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科学地利用时间, 努力达到与语文数学英语的有效匹配。

摘要:在规范办学的要求下, 只有认真研究课标, 准确理解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 认真解读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 把握好命题的基本方向, 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规范办学行为,高三历史教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鸭绿江界河大桥论文下一篇:城区和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