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备考策略

2024-09-25

高三历史备考策略(精选11篇)

高三历史备考策略 篇1

高三历史备考的应对策略

1.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2.以教材为载体,强化历史思维的培养。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材为载体,借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多视角思考相关问题。例如当我们依据教材对新文化运动大加赞扬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历史学习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历史结论,有质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3.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4.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

高三历史备考的解题技巧

1、选择、材料解析、评析三大题型的突破。

选择题48分,材料解析题40分,评析题12分构成了高考试卷100分。三大题型需要学生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应对。

选择题可分为三大类型,以基础知识识别区分为核心的知识类选择题、以材料的分析归纳为核心的材料类选择题、以探究事物最佳、根本、本质原因及其影响为核心的最优类选择题。知识类侧重于考察知识的时间属性,材料类侧重于考察材料的主干提取正反判断,最优类侧重于以经济为根本的逻辑考察。

材料解析题主要分为三种问题类型:原因类、特点类、意义类。三大类型具体特点和要求不再累述,但基本要求则是无论难易,学生都应有至少三五处常见的通项答案,如意义类至少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内外、直接间接等方面进行联系。

评析题得分率最低。但评析题也有着高度的共性特征。评析题由信息说明变化观点组成的前项部分大约4分,只要将这部分写出得分不会低于平均线。后项则是由说明、评价、评析、论证、论述、原因等问题形式所组成,学生只需要本着史实论证至少两个、围绕观点逻辑、正确定位史实的原则,配合前面观点正确,分数不会低于七八分,而这类题12分平均也就两三分。

三大题型分类训练,在自己认真做了之后,反复揣摩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学习标准答案的表述方式,用词修辞,思维角度,模板规律。通过上述努力,你将迅速感到学习成绩质的提升,无论题难题易你都会无往不利。

2、规范作答

历史试卷为电脑阅卷,与纸质阅卷最大的区别就是改卷人极易疲惫,因而下列一些基本规范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字体,字体可以写的不怎么工整,但一定要写开,写大,易于识别。其次分点,没有分点也许就没有分数,绝非夸张,最好序号化,将最有把握的要点内容前置。其三看分答题,一个历史得分点大概两三分为主,12分的题至少要写四个不同的角度。最后表述精炼,每个序号点一定不要超过两行的表述量,并且表数据自尽量包含主谓宾等基本句子主干成分,不要写成简单的词语。总而言之,高考答题尽量做到清晰又完整,即要多些又要少写,多些的是点,多分点才能提升命中率,少写的是句子内容,保留主干精简句子才能有充足时间完成考试。

高三历史材料题答题步骤

一、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1、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

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3、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4、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提纲。

二、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

1、“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3、“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作答案的关键;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高三历史备考策略 篇2

一、高考备考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是实践的指南。高考应以课程标准为根本,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 积极促进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如: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教材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资源, 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 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百家争鸣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整合。比如:在高三二轮自习时, 按时间顺序打乱模块讲通史, 重新组合, 帮助学生建立时空体系。

二、注重“双基”考查

(一) 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增强知识考查的拓展性 (广度、深度) 、探究性 (学习潜力) 。教师要根据课标有效地把握教材, 大胆取舍, 精讲、讲透。比如近代史的五大侵略战争, 课标要求是“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但仅按课标要求不够, 应在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上深挖, 讲清战争的原因、过程、特点、影响、中国失败的原因、和世界史的关系, 讲清一场战争, 其余举一反三。取舍的度如何把握, 发挥备课组的力量, 集体探讨, 各抒己见, 共同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必须讲清讲透。

(二) 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 以图文材料选择题作为选择题的主打题型, 历史综合题的信息载体以新材料为主, 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对策:1.教师要注意不要一讲到底, 平时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分析前言、历史教材、历史链接。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用材料印证结论, 从内容中推导作用、影响、意义, 自己得出结论。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背结论。对课本上的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和基本历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平时复习中, 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 多将句号变问号。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 新政与传统政策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

3. 新政与社会上流行的资本主义“衰而不亡”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只要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资本主义就不会灭亡)

4. 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 新政对工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工人运动满足于经济斗争的成果, 不去从事政治斗争) 等。

三、彰显能力导向

(一) 突出新史学理念 (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的导向作用,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 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展现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作用, 通过创设情境, 提高问题的灵活性、应用性、探究性, 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合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正文、图片、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地图册) , 适当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

四、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 纵横联系。

在复习中作分析、归纳和综合时要注意纵横联系。“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二) 中外联系。

复习时一定要中外结合, 尤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 将中外历史真正融为一体。如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等。

(三) 史论联系, 史观结合。

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历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论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继承和发展、偶然和必然等历史现象,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史观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

(四) 与时政热点的联系, 与学科间的联系, 适度关注福建地方特点。

四、注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在建立知识结构方面, 首先, 我们应高度重视建构章节知识结构。在建构知识结构时, 可采用结构图, 高屋建瓴, 复习主干知识。由于单元章节知识结构一般都有比较好的落实, 这里不举例赘述。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注意建立小专题的知识结构图示。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篇3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不离课本;以纲为纲,不离大纲”的精神,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力求知识系统全面,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整合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能力,把握重点难点,力求做到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列出大的结构、线索,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关注新闻,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团队精神。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奉献精神。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把高考摆在第一位,顽强拼搏,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情感教学精神。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各尽其妙。

4.精益求精精神。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精讲精练,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细如发丝儿”,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答题也是一种能力,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考场如战场,要“有勇有谋”,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大胆探索,求证历史,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注意纠错防偏,提升理性认识。

4.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每遇大事须静气”,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按高考要求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把学生应试生物钟调到最佳状态。提醒学生考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用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同时注意合理营养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加强体育锻炼,养精蓄锐,从容不迫地参加考试,稳扎稳打,正常发挥。告诉学生考试时保持一种好心情、一个“冷”头脑和一颗自信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篇4

一、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13年3月—2014年2月初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夯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轮时间:从2014年2月初—2014年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

三轮时间: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做好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强化实战演练,培养学生考试临场技能和应试技巧,做好学生心理疏导,保证学生临考状态。

二、具体措施

一轮复习措施

一、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计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计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思路:知识结构清晰、精练;高考真题有导向性;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课本和名师,使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3、科学应对选修模块复习、根据选修模块课程特点,制定复习模式,复习时注意选修与必修内容的有机结合。

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题指导。

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特别是贴近高考的典型试题,如材料型的问答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考备考的新思路。高考与新课程密切相关,要潜心研究高考新特点,制定应对策略。要站在新的视角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考”,并将三者有机结合。

三、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1、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2、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单元训练、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二轮复习具体措施

一、重组知识—纵横联系构专题

1、大胆取舍,筛选专题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不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要大胆舍弃;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要全面掌握。如: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尤其是能贯通古今中外的内容,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明传承等;易于和政治、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内容,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区域集团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即历史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具有史实性能与人文意识的问题,如民生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周年纪念问题等。

2、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从中理出可以串联相关知识的主线,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如新中国的农村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

3、打破模块间的孤立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和比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二、学以致用,灵活迁移,求“活”,关注热点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现实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一是做到历史问题现实思考,即注意思考对现实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后各国的应对措施等;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侵华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等。对历史现象、概念要善于从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去思考分析,促进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如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世界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等。正确运用各种史观。

三、强化训练,提高能力,求“强”

加大新情境类试题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主观题答案的要求,一般要做到:⑴详略的断定。根据分值决定书写文字的多少,处理叙述的详与略。⑵卷面的要求。考生的卷面总体上要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怎样做到良好的第一印象呢?给学生四句忠告:卷面要整洁,书写能辨认,答案分段落,排版要整齐。

四、关注史料教学,提供新鲜材料,设计新颖情境。高考历史试题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由“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突出了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察。高考试题选取的材料大致有以下特点:(1)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包括名人著述、学生笔记、历史地图、图片、表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材料的选取不单纯求新求奇,材料平实、典型,具有权威性。(3)材料信息丰富,符合题意,同时文字简洁,尽可能减少考生的阅读量,更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挥。

三轮复习具体措施

一、强化限时训练,增强综合能力

一是强化定时训练,每周至少一次,凡是定时训练全批全改,及时评讲。二是强化规范训练,在规范训练中,着重强调试卷做到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整洁化),答题要求面宽、点全、语短。

二、情感投入,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爱他们,支持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备考。在日常生活、饮食方面给予指导。

高三历史备考策略 篇5

期末考不强调综合

历史学科这次高三期末考是南京市第二次考五本书的内容。第一次是在本学期开学初,而即将进行的考试各校的教学进度基本完成。所有知识梳理了一遍,基本知识有了良好的基础,但还没进入第二轮复习。特别提醒考生注意,因为考试说明跟教材的体例顺序不一样,考试说明以时间为线索,鉴于这一情况,且学校普遍没进入第二轮复习,预计此次测试以考基础为主。主要根据五本书的专题内容,以专题复习知识为主。综合性题目可能会比较少,不强调综合性复习。

此次测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对教材的基本思路掌握情况,命题从内容来说会严格按考试说明范围。考生要以考试说明为学习的基本依据,以其要求指导复习。基础知识复习不要超出考试说明。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篇6

1、基础知识

平时的训练一定认真、按部就班,一定要攒人品。

(1)字音、字形(第一题)虽总说是必拿分题,但高考还错的学生并不少,只要平时训练跟着认真走、考前扫一眼就够了。

(2)文学常识一般不会出得太刁钻,每次大考前从头至尾过一遍就差不多了。

(3)成语没事翻就行了,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因为成语是少有的没有范围的一题,很有可能高考出的有你复习一年也没见过的,很不值。

(4)语基几种新题型,明年也可能再有其他变化,千万别慌,一般新题型都不会太难。

2、默写――更要攒人品

高三一年中要练无数次默写,一定要认真对待,默写前你一定要自己默一遍(很难做到)

我因为总会忘记周四早读是默写,所以总打无准备之仗,结果次次都错一堆,也不太认真改错,总觉得到了最后肯定没问题,而事实是高考还扣了一分!

3、文言文

类似于英语阅读的CD篇,从头到尾都要读。最重要的就是多读,读多了就知道了更多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也就更有古文的语感了,这和英语阅读是一样的。

文言文一共四五道选择,其中有的是错误明显的送分题,但也会有的是比较难的,哪怕错一道也没关系。

从今年起可能加入了翻译题,老师会具体讲翻译的要点,翻译挺难的,一定要多练,掌握技巧,即便扣分也无所谓。

4、诗歌

无外乎“爱国”“思乡”“壮志未酬”“寓情于景”“借物说理”等,看好是哪类,按老师教的套路答即可。

技巧:注意答题的题目上面可能会有朝代等提示。如:“读下面一首唐诗/宋词/宋诗” 等。

5、小阅读

有科技说明文或者一些较新颖的文章,一定要仔细读,题目不会太难,基本上都是从文章中概括总结出答案,但会出现一些你没听说过的名词,貌似强大,但不能被吓到,要从头到尾读完,总结段意中心意,找清答题区间即可。

6、大阅读

北京一直没出过小说,如果老师考前没有过分强调就有可能还不出。北京一般都会出抒情散文,或是借物喻理的文章,这是语文卷子中相当难的一道大题,但其中还是会有一些是给分的题。

语文没有哪道题是难题,每道题都会按点设分,其中有一半或以上的点是简单的,但总会有你想不到的点,所以拿不满也很正常,但要尽量争取多拿。

答题的技巧还是根据问题文的内容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在区间中分出层次,一层出一个点,就是答案了。但要注意一般不能用原文回答,要用自己的语言。还有,语文和文综一定要记住多答不扣分!在有时间的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地写满(当然要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

7、作文

作文是所有人最头疼的一部分了,但要注意作文想拿高分很难,想拿低分也不容易,结论就是作文并拉不开什么差距!所以不用太有心理负担~

如何准备?

――一定要多积累论据!各种论据!

论据来源:

1、平时在看新闻报纸杂志或是英语语文阅读时都可以留心一下,有哪些是可以用在作文里的。记住几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例子,才能用的得心应手!

2、语文书

年级合出了一本集语文书精华的例子大全,所有事例均出自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文,但不一定是每个班都会发的,最好向老师借一本自己复印一下,非常有用。

语文书中的例子以古代文人为主,善于写诗人事迹的同学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3、时事

由于我不太会用华丽的辞藻,对古代文人也没太多了解,不想死记硬背那些句子,所以我的很多例子以及作文都是时事评论类的,像我一样的同学就可以多看看新闻,关注一下最近发生的大事、社会热点,自己没什么想法的就可以看看各大网站的评论员都有什么观点,写了什么文章,自己认同的就可以用在自己作文里,最好是能发现点与别人不同的角度观点,这样文章就会更出彩。

怎么能出彩:

(1)就是上面说的,同样的例子,但有与别人不同的角度观点,这样就会让考官觉得你思想独到新颖

(2)同样的例子,大部分人写了表面的问题,如果你能再深入一步,写出小问题反映出的大道理,会让考官觉得你思想有深度。

可以采用一点“上纲上线”的写法,即这个事情本身没那么严重,但为了配合你的论点,就可以把它写的危害社会、国家、人类、反映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之类的,即“小题大做”。但如果把握不大就不要这么写了~

(3)文体可以新颖些

我最后几次的作文都用了书信体,即用第二人称写,这就是个与众不同的亮点了~还有很多其他的文体,都可以尝试

(4)平时的作文统练还是挺多的,这是个尝试的好机会,如果哪次统练有了什么好想法,即便不确定是能得特高的分还是特低的分,还是要尝试一下,如果不敢的话就再写一篇交给老师,总之一定要勇于尝试。当然,在最重要的几次大考中还是要慎重一些,高考也是要求稳的!!

(5)一定要养成改作文的好习惯。

一篇作文不是写完就完了的,我的想法就是,要憋出一篇作文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所以,只要完成了一篇,就一定要改到48分以上才行,这样才有背的的价值,也就是说,这样,以后才有可能会再用到这篇,如果是个40出头的作文,以后肯定永远都用不上了~虽然,改作文和写作文一样痛苦,但是,改完一篇也会对以后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个给作文攒RP的好机会!!

8、语文平时学习注意

语文成绩有可能忽上忽下,所以不要被一次的好或坏蒙蔽,要认真积累,最后才能有好结果。

9、考试时间安排

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化学备考策略 篇7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效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提高学习的效益。笔者在研究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化学备考策略。

一、认真研究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

1. 试题平稳过渡, 继续强化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突出重点

近几年全国理综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仅为20%~35%, 命题时尽量增大主干知识的考查, 以往的一些热点主干知识继续受到重视, 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化学平衡、盐类水解、电化学等。

2. 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从近年全国各省高考试卷来看, 命题关注STSE, 将STSE问题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世界”的新理念, 以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科学, 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关注化学最新科技成果、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问题、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相关问题、医药合成问题等。

3. 强化实验考查, 体现化学的基础

纵观近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 不难发现, 实验试题的形式及解答方式均出现了新的变化, 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 注重对教材中萃取、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以及容量瓶、滴定管等基本仪器使用的考查;注重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进行有机结合。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数由课本实验拓展改编而来, 命题形式大致为:制备实验、物质性质检验等。

4. 加强有机试题的考查

纵观近几年理综有机试题, 不难看出有机化学在高考中的命题规律如下。

(1) 不偏不怪, 保持稳定

有机试题分布趋于稳定, 试题的分数值约占20%, 一般为两道题:其中第I卷设一道选择题, 第二卷设一道有机综合题, 通常是考查官能团结构、性质和反应, 有机合成与推断,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

(2) 立足基础, 考查主干

有机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 有机物分子组成, 有机反应基本类型, 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同分异构体书写, 各类有机物结构与性质, 有机框图推断等, 但由于综合卷容量有限, 因此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3) 重视基础和突出能力相结合

近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加大了对有机框图推断的考查, 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二、优化高三复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化学复习要做到高效, 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优化复习策略, 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1. 理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也是指导高中化学复习教学的指南, 一定要准确把握, 吃透其精神, 关注其新变化。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考试目标、考试范围、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例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难易比例。所以认真研读新高考的《考试说明》, 以《考试说明》为指导, 是把握命题趋势, 提高备考效率的最佳途径。

对比新旧《考试说明》, 关注《考试说明》中新增内容, 这些新增内容可能在高考中有所体现, 应加强针对性训练;关注《考试说明》中删减部分, 减轻学生复习负担。

2. 潜心研究高考方案及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非常重要, 高考试题不仅是《考试大纲》对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 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广度。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重点研究, 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归纳出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冷点, 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精选和精练习题

(1) 高考化学客观题主要以考查双基知识与技能为主

复习中应研究经典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 重视往届高考题。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客观题再现了一些“往届高考试题”或“往届高考题”的改编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 教师应根据当年考试大纲要求, 适当在原高考题基础上进行重组、变形和改编。

(2) 精心选编训练题, 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在高考复习试题的选编中, 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积累、多总结、多归纳, 做到精编精选, 认真设计题型, 精讲精练, 提高复习和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精选习题是关键。要紧扣《考试大纲》, 不选或不编超纲及偏难怪题, 基础题、中等题题目要多选, 增加小综合性题目, 化学习题与试题的选编需要原创与改编试题相结合, 要继承传统的经典试题对知识与能力考查。

(3) 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复习效益, 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教学策略, 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复习的教学策略。精讲是指讲重点, 讲难点, 讲疑点, 讲考点。精练是指练典型题, 练技巧题, 练多错题。

4. 注重专题训练, 强化能力提升

高考试题起点高, 落点低, 开放性强, 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师复习要强化主干知识, 突出重点, 重视热点, 专题训练要有针对性, 要一题多变。

5. 重视构建学生的有机知识网络

按照有机化合物分类的顺序, 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 以官能团转化为主线, 包括烃, 卤代烃, 醇、酚、醛、羧酸、酯等含氧衍生物, 然后把大大小小的知识点 (如各类物质的命名、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制备、应用等) 再串联起来, 通过比较、整理、归纳, 形成网络。

6. 主干延伸, 知识成网

化学复习教学一定要十分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琐碎的化学知识联结成网络, 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如在复习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时, 可以“元素—单质—氧化物 (氢化物) —酸—盐”为线索, 抓住物质的结构及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7. 强化热点问题复习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以现实问题立意是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走向。高考试题涉及物质的量、氧化还原、离子反应及共存、物质结构与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化学平衡、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计算等内容, 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 即主干知识,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针对以上高考热点的训练。

8. 复习要抓住核心知识点

复习要针对学生实际, 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处理, 把教师中的核心知识以主线形式进行复习。如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主线、元素化合物主线、有机合成主线、基本实验主线、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主线等。

9. 要科学训练、关注细节, 抓好规范

高三总复习中, 要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 审题要仔细, 化学用语书写要规范, 名词术语表达要准确, 答题要简洁清晰。

高三生物备考策略 篇8

【关键词】高三生物;备考;策略

现阶段高考复习已进入二轮阶段,此时,如何有效的、高效的备考复习,成为我们目前首要思考的问题。在此,谈几点看法。

目前,在教学中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盲目追随教辅资料或现成试卷。2.过度拔高要求,事倍功半。3.以练代讲或多练少讲,高强度训练。4.高频测试,试卷讲评不及时或不到位。5.教师讲解过度,学生参与不足。6.教师疲乏,学生厌学。

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教材关注不够,细节丢分。2.基础概念不清。3.实验分析、设计能力不强。4.从题干中获取信息能力较差。5.知识综合能力弱。6.文字表达能力差。

面对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我的思考如下。在教学中,关注研究教材而不是研究教辅资料。研究考试说明和指导意见,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教学中,做到有标准,有深浅,不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在教学中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该看就看,该读就读,该写就写,该画就画,该说要说。课前做好听写,课中做好笔记,参与教学,课后做好巩固订正。

在后期的教学中,试卷讲评成为重头戏,应避免以下几个问题:1.简单对答案。2.不了解学生实际,学生会的大讲特讲占时间,学生不会的反而因时间紧张讲不到位。3.避免就题讲题,不拓展,不做规律性总结,致使学生无法反思领悟,难以形成能力。在讲评试卷时,如果有条件,课前可将参考答案随改好的试卷一起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充分的自主订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纠错能力,还可以明显提高讲评课的效率。

教师在讲评试卷前,要备试卷。可以在自己的样卷上进行圈注,以便在讲解中及时投影给学生。让学生领会到老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讲解时不要面面俱到,不加取舍。要紧盯得分率低的部分,有选择的重点讲。选题不易太多,要讲透,讲到位。“就题讲题,就题说理,借题发挥,多题归一”。讲题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讲评,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缺陷,找到存在的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准确分析失分原因:是知识储备不足,还是审题失误,还是答题不规范等等。在分析过程中,要渗透解题的思路、方法,再通过一定的练习进行反馈纠正。在难点、重点问题上反复纠正,使学生在这些考点上得到更多的分数。

在试卷讲解中要精选练习、试题。涉及到老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相关知识的题要慎选。如果有利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做,如果与考试说明完全无关一定不做。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增大学生的记忆负担。有的题即便是高考真题,因省份不同,版本不同,也不一定适合学生做。在作业布置上做到形式多样化,布置的作业不拘泥于配套练习和试卷的题目,有时也可以根据情况布置总结、问答、画图、比较或是非判断的作业,量不要太大。

在二轮复习中要求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做好主干知识的提升,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专题内容可大可小,注意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和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书本核心知识,发现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知识网络。此阶段,需教师精心把握,在备课上下工夫,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一般在实际操作中,原则上“模糊二轮”。这时,要精心准备专题试题或学科内综合试卷,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练中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能力。总之,专题要突出主干和重点。

在三轮复习中,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通过模拟,强化,巩固,调整,使学生尽早适应,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学习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优质高效。所以,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必须规范教学行为,真正将责任心落实到“备,讲,批,练,考,评”等教学环节中。

能力考查是高考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高考试题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包括4个方面:①知识层面的能力要求。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的能力要求。高考试题既有选择性又有基本性的特征。“易”档次的题目要占到20%-30%,有一定量的送分题目(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做好基础题,拿足基础分,是保证和争取生物高分的基础。②是实验与探究能力,包括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和实验设计等,此项能力是高考考察的重点。③是技能层面的能力要求(即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是能应用文字,图表,数学,公式,模型等多种形式,准确的描述或表达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的能力要求。每年高考选择题和简答题中至少有一道图形题。④是应用能力(即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总之,我们要明确高考的要求:要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制定计划,精选用书,试题,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1.注重细节,重在积累。2.个人复习计划与教师的计划配套,整体计划与阶段性计划配套。3.要有明确的任务安排和时间安排,复习才能有条不紊,环环相扣。避免时间不够用,无章法,无头绪,效率不高。另外,制定一个跳一跳能够的到的生物成绩和目标,会让自己动力更足,然后通过脚踏实地的复习,一步步实现目标。

在整体复习中,要落实“三中”措施,切忌“三高”现象。“三中”措施:突破中等题,拿足中等分,很促中等生。“三高”现象:忌高起点,忌高难度,忌高密度。根据所教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教学标高。

在教学中,我存在许多困惑:1.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上有效的复习。2.怎样指导学生更加合理的自觉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生物。3.面对全体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因材施教。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总策略 篇9

我们总是思考每一次的考试变化,是不是“换汤不换药”。这一次,可以说是“药”没有变,就是内容没有变,变的是用药量,用药的强度。

对于我们地理而言,就是回到“真正的地理”。广东卷的地理味太淡,太在意于学生求浅求易的惰性心态。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综合化,综合结构化。(施美彬老师语录)这始终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而且每一节课,每一个内容都要沉浸在这个目的中,既要备课组的集体思考,也需要教师个人的基本功,还不可缺少专家的引领。

全国卷非选择题必考题设问与广东卷有着较大差异,试题设问一般是由区域定位,区域某地理事物特点和规律,以及区域某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所构成。试题由浅入深,逐层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和成因,以考查地理思维纵深分析能力为特点。

加强地理纵深思维能力的培养,调整备考复习模式

从20开始,我市高中地理教学和高三备考复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训练方式将要作相应调整,从广东卷“区域横向综合”复习模式向全国卷“区域X科纵深综合”复习模式转变。

1.教学目标的调整建议

教学复习目标要从广东卷主要考核双基,向全国卷主要考核地理思维能力的调整。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加强以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建构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知识网络。

2.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

教学内容从广东卷主要以知识覆盖率,向全国卷主要考核核心主干知识和原理的调整,加强地理自然、人文核心知识和原理内容的教学。

①加强自然地理主干、核心内容的教学

②加强区位人文原理教学

③增加区域地理教学的时数和内容

④必修3调整为运用自然、人文原理分析区域案例的教学

⑤根据考试要求,在高二年级开设“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课程,并开发相应高中地理选修模块学习评价丛书。

3.教学复习方法的调整与建议

从广东卷“区域横向综合”模式向全国卷“区域X科纵深综合”模式转变。

①加强在系统地理教学中,运用区域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策略

②加强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运用高中原理进行分析的教学策略

③加强必修3教学,综合运用地理原理,深化地理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④加强地理图表教学,尤其是分布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地理信息能力的教学策略

⑤开展专题复习,建构地理思维纵深分析问题和能力的教学策略

4.复习训练的调整与建议

从广东卷分立式选择题、区域横向式综合题,向全国卷串式选择题、区域纵深地理思维能力综合题训练模式调整和转变。

①基于图表素材地理串式选择题的训练策略

②地理事物特点、成因分析问答题的训练策略

③区域地理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

全国卷新课标卷的显著特点是区域“小切块”,对于小切块的区域分析,它能体现如下特点,达到如下目的:

1、充分提升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的区域分析,宏观性突出,规律的普遍性突出,规律的特殊性不明显。而规律的特殊性从根本来说是空间的微观性造成的。进行微观研究,既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用性很强。我们国家正在推崇“工匠精神”,推崇“精益求精”。当今高考的命题方法、精神指引与此一脉相承。

2、从宏观层面看,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因往往粗略一些,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其中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在进行微观分析时,是兼容的,是相通的。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分析时,让他们切实掌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地理术语是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和科学思考得出来的精华,高中学生必须熟记方能进入地理思维状态。

4、进行地理理论学习时,尽量把理论放进区域中,特别是小区域中,让理论能够接地气。

5、在复习区域地理部分时,尽量把区域特殊地理现象中藴含的一般性特点、规律寻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见微知著”。

6、在宏观层面进行学习时,也有如何进行“精细化”思考,获得多角度、多因素地理因果关系的问题。

7、不管是大尺度的区域分析,还是小尺度的区域分析,最重要的要素始终是位置、大气、地势。

8、我们进行地理高考复习已经这么多年了,不妨跳出地理看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生应该如何学,跟其他学科比,跟我们自己的学习比,不论是什么年代的学生,其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内在转化机制是一样的。

9、简单问题要横向对比。

高三学生备考的复习策略指导 篇10

其实提升成绩不一定能让倒数第一名通过五天的时间逆袭成第一名,但是跟学生以前的成绩相比,会有一个明显的进步,越是后进生,进步的空间就越大。

五一期间高三考生复习策略,抓住这三个关键点,实现考前逆袭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任何科目都是这样,只有打好基础了,后来的学习才能轻松一些,不过对于高三考生来说,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当下要注重的不是如何学会,而是找到得分技巧。

英语科目是让人很头疼的科目,真正能学好英语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对知识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有的单词很眼熟,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单词量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而积累单词量不需要任何的技巧。

也许网上有很多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告诉学生们不用通篇翻译,只要找到最关键的部分就好了。说的没错,做阅读理解是有技巧的,掌握了技巧能节省很大一部分时间,前提是学生们要掌握足够的单词量。

如果只认识一些基础的词汇“am is are this that”,英语停留在小学的水平,那一定是不够的,文章讲的什么完全不知道,再有什么技巧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学生们要趁这个时间积累单词量和固定搭配。

笔者不才,当初高考背单词很费劲,背一部分忘一部分,最后索性将所有的阅读真题都拓下来,因为大部分单词都是考纲范围内的,有了语境就好背一些,学生们不用逐个字母的背,只要混个脸熟就行。

然后背诵一些优秀的范文和套话,提升作文的档次,英语成绩会有很显著的提升,这对于后进生和中等生来说很管用。

对于考前复习阶段来说,选对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提升了效率,在考试之前不图把不会的东西弄会,这个难度较大且浪费时间,但是一定要将所有模棱两可的东西弄会,这个很节省时间,而且是提分的好办法。

心态很重要,无论紧张还是放松,高考都在那里,不会因为考生很紧张而变得简单,所以放平心态,这是人生的转折点,不是绝对能改变人生的地方,有时候过于紧张反而会耽误。

学习习惯很重要,在考试前的最后阶段,学生们要调整学习习惯,保证每一天都精力充沛,这样才能将所有的能量发挥出来。

语文是提分的隐形学科

很多学生的学习中心不在语文上,认为语文提分难,确实语文的学习也需要长期的积累,基础的古诗部分能保证不错,但是阅读题需要经过时间去打磨,培养感觉,才能提升成绩。

当然了,不能指着五天的学习时间能提升阅读成绩,但是能提升作文成绩倒是真的,很多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作文很水,甚至都不能保证连贯性,如何让作文成绩看起来提升一个档次呢?那就是背诵名言警句和范文的经典段落。

在文章的关键节点进行高质量的输出,这样能保证作文的水平上一个档次,提升三分不是问题,这三分看起来不多,但是高考的考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千人不是开玩笑的,所以在五一期间多看点知识点,有利于提升成绩。

高三历史备考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三历史 备考 学法指导 学法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06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多年执教高三,目睹每一届高三学生为圆大学梦而奋力拼搏,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以什么心态去学。

一、高三学生学习历史科的现状及研究目的

高三学生在历史科备考的过程中懂学习的不多,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顾此失彼,做笔记和听课不可兼得;复习史实流于形式;解题无规律可循;学习心态和考试心态不端正等。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五位教师共同开展市级(云浮市)课题研究——《高三历史科备考的学法指导及学生学法的适应性》(课题编号YF13-039)。希望通过研究,总结多种有效的备考方法,供学生选择和运用。我们期待着学生能适应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在学习中实现大学梦。更期待着他们不仅仅为了高考,而是能够充分发挥历史人文学科的优势,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素养。还希望研究出的成果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既可用于本学科,也可跨学科使用。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高三全部文科学生。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谈话法。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分工合作,从不同的角度调查学生备考的方法,发出调查问卷450份,共收回410份,其中男生70份,女生340份。以下是本人调查的8项内容与数据分析,分为学习方法的摸底和心理健康两类。

第一类:关于学习方法的调查

1.教师分析基础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不喜欢独立思考。“建议老师拓展考点的每一个角度”的占66.5% ,其中在340名女生中,有71%选了该项;“老师最好满堂灌,我懒得动脑”的占2.1%;“建议老师教规律,自己动脑归纳”的占29%;“喜欢老师少讲,多让学生思考”的占1.6%。前面两项内容都是填鸭式教学,选择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大,说明他们在获取知识方面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在备考中注重面面俱到,特别是女生。后面两项内容都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教师所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比例只占约30%,而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怕动脑思考问题。

2.记忆史实的方法:基本上都认识到记忆史实的重要性,多倾向于理解性记忆史实。主张“按照课本或笔记读一遍记忆史实”的占12.6%;喜欢默记史实的占22%;“朗读式回忆性地记忆史实”的占18.3%;“笔记结合课本理解性地记忆史实”的占46.6%。第一项属于浅表性的记忆,选择的学生较少。后三项属于回忆性地、理解性地记忆史实,选择的学生共占86.9%,说明学生已经实现由初中学习思维向高中学习思维的转换。A同学认为:她不喜欢开口朗读,不能做到边朗读边记忆史实,她热衷于默记史实。B同学说: 朗读史实可使印象深刻。C同学说:笔记结合课本能很好理解史实,比死记硬背有效。选择哪一种记忆史实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

3.理解史实的方法:理解史实方法保守,从众意识强。有22.2%的学生喜欢“想象历史事件当时的状况”;选择“听老师讲,自己在笔记中注明”的占60.5%;“不知怎样理解史实”的占16.5%;“理解史实费时间,没时间奉陪”的占2.6%。调查发现,喜欢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学生不多,但在70名男生中有42.8%愿意发挥想象力,而340名女生却只有17.8%,说明男学生的思维活跃一些;不过更多的学生热衷于记录下教师的所写所言,并相互借鉴,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学习方法。

4.关键词对解题的帮助:传授找关键词的方法和运用关键词的技巧成为众望所归。希望教师帮学生画出关键词的占3.6%,选择这项的学生很少,说明学生在审题时有自己的独立性。希望教师教给学生找关键词方法的占36.9%;教师取舍关键词后应区别知识点的占52.9%。题意读不明白不会找关键词的占5.8%。从这些数据看出,希望教师传授方法和区别知识点的共占89.8%,这说明学生意识到了找关键词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去找关键词和如何运用已经找出来的关键词,这将成为我们今后课题研究中要攻克的难题。

第二类:关于学习和考试心态的调查

1.学生考试的心态:理性答题和作答时心神不定的学生各占一半。第一项“有所取舍,保证答题准确性”的占48.5%;第二项“不顾答题准确性,答满试卷万岁”的占14.4%;第三项“纠缠难题,舍不得放弃”的占6.1%(纠缠的不是难题,而是排除剩下的两个备选项,二选一时举棋不定而浪费了答题时间。);第四项“遇到难题心慌意乱,简单题变为难题”的占30.5%,其中在340名女生中有33%选择该项。从上面数据分析得出,约一半的学生选择第一项,说明他们答题较为理性。选择后三项的学生共占51%,说明其答题带有盲目性或对难题“难以割舍”,女生较为普遍。例如D同学说:答完所有试题,虽然不知道准确性,但会有一种满足感。E同学说:遇到难题会紧张,先放下不答,但也很难集中精力答下一题。

2.模拟考后的时间安排:模拟考后的备考随意性强,部分学生觉得迷惘,前途渺茫。认为应该“为下一次模拟考做准备”的占44.1%;“赶快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占8.7%;“完成作业和喜欢哪一科就复习哪一科”的占14.3%;“觉得迷惘,不知道该干什么”的占32%。这就表明,有计划复习的学生不够一半,其余学生要么是漫无目的,要么是模棱两可。

3.讲评试卷:在对待讲评试卷的方式和态度上,学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主张“全部讲评试题”的占29.3%;“选择性讲评试题”的占47.1%;“讲评试题也应分析学生成绩”的占21.7%;“对屡错不改的同学点名批评”的占1.47%。从所占比例看出,主张选择性讲评试题的学生较多,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主张全部讲评试题的学生也不少,他们认为,有些题目是猜对的,具体怎么理解并不懂。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几乎都不主张老师点名批评,理由是自己很爱面子,这说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有限。

4.考试后的心理辅导:认为考试后找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是很有必要的,但比较被动。第一项中“很有必要但我不主动找老师”的占26.8%;第二项“即使老师说我蠢,我也会找老师”的占4.1%;第三项“最好老师纠错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给他正确的思路”的占67.8%;第四项“老师很凶,不敢找老师”的占1.2%。由此看来,胜出的是第三项,说明学生认识到因材施教的好处。但他们几乎都认为心理辅导应该是教师主动来找学生谈心,而不是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怎样调动学生向教师倾诉其所思所虑的积极性,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勤学多思,精学巧用

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也有少部分来源于课外书籍或历史题材影视剧,他们获取的历史知识是断断续续的。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希望教师把什么都教给他们,特别是考点的每一个角度,这是不可能的。高考试题是灵活的,没人能预先知道高考考什么。例如辛亥革命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可供考查的角度很多,比如辛亥革命的过程、影响、革命后国民心态和社会风俗的变化、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这些角度在往年的高考试题中都考查过了,至于今后考哪个角度,没人把握得准。为了高考而去揣测考查的角度,这是违背新课改精神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

知识规律包括整理史实的规律和解题规律。在章节线索和第二轮复习中,按照一定的规律梳理史实会有较好的复习效果。例如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第二轮复习中,可以把重要史实作梳理。政治: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诗经》;楚辞。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也会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规律去整理史实。而解题规律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解答方法。解题规律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思路,对学生的充分发挥没有束缚。例如解答单项选择题,应立足于排除史实;如果是非选择题应立足于材料找信息点……掌握了知识规律,学生灵活运用,可以轻松应对不同的题型和题目。

(二)记忆史实勿随大众,理解史实忌照搬照抄

在备考的过程中,经常看到全班学生齐读历史课本的现象,表面上书声琅琅,但读完了啥也不知道,这种随大众的记忆史实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为矫正这种错误的学习方法,我们一般建议学生采用默记、朗读式记忆史实、笔记结合课本理解性记忆史实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学生可选择一种或两三种结合使用。记忆史实和理解史实联系密切,史实只有经过理解才会记忆深刻。照搬照抄教师的所写所言,不利于培养灵活的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从以下两方面提高学生理解史实的能力:一是发挥学生想象历史事件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有时候学生想象出来的状况与当时的实际相差甚远,但如果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相信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例如讲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吃大锅饭”这一历史现象,我尝试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他们想象为:劳动结束后,大家集中到公共食堂吃饭,可放开肚皮拼命吃。这种想象基本上是不符合事实的。集中到公共食堂吃饭只是昙花一现,“吃大锅饭”主要是指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经过这样学习之后,学生能在正误对比中找差距。二是补充原始材料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这两种方式可以结合使用。

(三)理解题意需从关键词开始

对题意的理解能力跟语文科的学习能力有关,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审题能力。学生这些能力欠缺,指导他们如何审题也是我们分内的事。审题应该从读一句话或一文段的关键词开始。高三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找不出关键词,找漏关键词或不会运用关键词。他们期待教师指导这方面的方法,例如F同学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设想在今后的课堂中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找关键词的方法,找限定词例如时间、地点、特定称谓;压缩语段(主谓宾);多阅读多感悟;准确理解文段后筛选核心信息。运用关键词的技巧有:使关键词对应史实;尝试取舍关键词后比较前后题意的区别;根据上下文判断关键词的用途。这些方法只是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推行的过程中学生能否适应,还有待下一阶段的研究。

(四)有的放矢,轻松应对;控制情绪,放眼未来

学生在答题中懂得取舍,有的放矢,是一种正确的考试心态。如果追求答满卷、害怕答难题就还有待改善。例如G同学说:虽不知道答题的准确性,但答满试卷是求个心理安慰。H同学说:自己输在心态上,遇到难题就乱,老师教的解题规律全忘记了。这部分学生,应该是放不下心中的包袱,有点钻牛角尖的感觉。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逐步引导其适当减压,轻装上阵。假如遇到难的试题,可先稍作停顿,提醒自己,题目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坚持用教师所教就能解出来;或安慰自己,尽力就好。这些心理暗示可以帮助考生缓解对难题的焦虑感。考试心态不端正,考试成绩一般也不理想,于是纠结于考试成绩,顾影自怜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在模拟考后迷惘、徘徊,甚至随心所欲而浪费了备考时间。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科学安排时间,劝告学生告别过去,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而精神不振,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五)听分析,重纠错;轻面子,重勇气

考试是为了查漏补缺,讲评试卷是为了给学生纠错。告诉学生在听教师讲评试卷时,关键要弄懂自己错在哪里,并掌握纠正这些错误的方法。较好的做法是:先向教师阐述自己的答题思路,由教师来判断对错,然后提出建议。不当的做法是:学生拿起试题等待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知道自己的答题思路错了,却屡错不改;还有部分学生怕教师点名批评,恐伤自尊……这些都是逃避现实、缺乏勇气的表现。有人说:没有一个人在学习上全知全能,也没有一个人在学习上一无是处。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教师的批评是让你长记性。因此,有疑必问,有错必改;克服胆怯心理,放下自尊,勇敢面对。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上一篇:将乐县庆国庆焰火晚会解说词下一篇:中层管理者“轮岗”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