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综合历史学科

2024-09-08

高三综合历史学科(精选5篇)

高三综合历史学科 篇1

高三的复习讲究知识体系化, 记忆知识的实际应用。民办学校存在生源素质不高, 学生学习习惯差, 学习缺乏信心, 丧失兴趣, 畏难情绪大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高考路上的拦路虎。历史学科需记忆的知识点在各学科中是最多的, 最繁复的。这需要学生下一定的笨工夫, 苦工夫。这正是民办学校学生最缺乏的, 因此, 提高他们成绩的关键点就落在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笔者对高三复习教学工作有一些心得和反思, 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抓住主体, 建立框架

民办学校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都不足, 这就要求教师帮助他们构建好框架。建立框架可以是一个章节的小框架, 也可以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大框架。在第一轮复习中, 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好每个专题的小框架。在复习专题前, 教师应先找到该专题的主线, 复习的时候紧紧围绕住这个问题, 构建出小框架。这样, 学生先从心理上对记忆的知识点有了具体的量化概念, 消除了一些抵触和畏惧心理。而且, 教师在第一轮的时候就建立好小框架, 有利于学生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形成菜单式的记忆, 便于应对考试。此外, 由于学生的记忆知识点是零散的, 导致记忆的困难。若能让学生理解好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理解性地记忆, 就能降低学习难度。

二、梳理知识, 扫清死角

1. 弄清概念。

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知识点的基本概念, 同时讲清相似和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扫清死角。

2. 重视背景知识点。

在梳理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应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出发, 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背景题本身就是高考常见的一种题型, 通过课堂的反复训练, 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于该题型的解题能力, 一举两得。

三、讲清关联, 教授记忆法

记忆知识点需要学生做一些笨工夫, 下一些苦工夫, 而这会让民办学校的学生迅速退缩。因此, 教师还应该教授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而轻松地进行记忆。

1. 推导记忆法。

历史是活生生的昨天, 因此历史本身是有生命力的, 事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事件与事件的关联点, 以推导的方法记忆历史事件。

如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例。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繁多、细碎, 学生记忆起来容易丢三落四。但是这些细碎的历史事件之间都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找到关联就方便记忆了。推导过程如下:1927年, 由于“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共产党遭屠杀, 因而出现“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八七汉口会议”总结教训, 展望未来———根据八七会议精神,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土地革命, 进攻城市均失败———因此九月上井冈山, 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正确使共产党力量壮大, 1931年瑞金建立政权———因此遭到国民党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 总结教训, 展望未来———指导思想正确, 1936年落脚延安, 长征胜利, 同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国共开始走向合作。

2. 区别记忆法。

即找出相近事件之间的区别加以记忆。如学生对于美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记忆容易混淆, 这就需要抓住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来加以记忆。这二者都属于民主共和制, 最大的区别是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国民议会选出总统。在解题时, 这些区别都可以作为突破口。

3. 方言记忆法。

有一些的小知识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方言记忆的方法。比如, 福州话中“船”的发音类似为“宋”, 从而记住宋朝造船业发达, 其原因是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其结果宋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宋朝商业繁荣等等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就顺理成章了。再如, 复习《新航路的开辟》时, 教师可说:“根据西瓜、胡萝卜中‘西’字和‘胡’字,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物种来源于外国。那么, 西红柿、地瓜、土豆, 我们能从名字中看出它们从何而来吗?“接着, 教师可请学生用福州话发音, 便可发现它们的名字变为番茄、番薯、番洋薯。然后, 教师可提问:“这些都带有‘番’字的物种又从何而来呢?”这样就能顺利导入新航路的开辟。这样的举例, 能迅速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想起新航路开辟时候能记住新航路开辟为人类带来了新物种和新知识, 使世界的贸易交流变得频繁, 贸易范围也随之扩大。

四、夯实基础, 拓展能力

1. 夯实基础, 留意走出误区。

民办学校的历史教学工作常常容易走入“基础”的误区, 我们要弄清楚这里的基础是高考的要求基础, 基础题不等于容易题、简单题。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 我们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达到高考的要求。

2. 拓展能力。

首先, 教师要注意选取练习材料。高考的难度在哪里, 高考喜欢考查的学生解题能力是哪些, 常见和少见的题型种类有多少, 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研究。其次, 教师要注意在复习课堂上拓展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课堂和练习的难度相匹配了, 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练习进行限时要求, 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解题达到快、准、稳。

此外, 在这一年的高三复习中, 笔者仍有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 如学生一遇到文言文材料的题目就望而生畏, 学生读材料的能力比较弱等等。这些都是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需不断探索的问题。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初次从事民办学校高三历史学科的复习中不太成熟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带高三是一件总留有些许遗憾无法完美的事情。民办学校的生源素质比较差, 这是短期内不易解决的问题, 但我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让我们带着这些不断受到考试打击的学生, 重新拾起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信心和学习上久违的成功喜悦吧!

摘要:民办学校的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和动力较弱的问题, 因此, 面对高考这样一个综合性考试时, 他们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有智力因素, 也有非智力因素。如何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民办学校学生,提高有效性,误区,应对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 2007-5-27.

[2]黄华钊.高三历史单元复习课该怎么上.21世纪教育, 2007-5-8.

[3]李明海.新材料新情境历史试题解答技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9 (3) .

高三综合历史学科 篇2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以下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中国邮政曾发行《殷墟》特种邮票一套3枚(如右图)。可推测邮票中三件文物都出土于

A.河南 B.河北

C.山西 D.陕西

2.倡导“发政施仁、保民而王”政治思想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3.推崇“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治史理念的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刘知幾 D.章学诚

4.观察右图时间带。其中方框内应填入

A.女真 B.党项

C.金 D.鲜卑

5.鼎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港口城市是

A.广州 B.宁波 C.泉州 D.福州

6.某同学运用以下史实撰写有关某国的历史小论文:①长期议会召开②内战③共和国④君主立宪制。其中还可以选用的史料是

A.《权利法案》 B.《合众国宪法》 C.《法典》 D.《人权宣言》

7.世界近代史上历时近百年的动荡,最终才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8.主张“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个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能保障人们的安全与幸福的国家,而且契约一旦成立就不可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的是

A.霍布斯 B.洛克 C.卢梭 D.伏尔泰

9.晚清时期认为“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10.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明显违背启蒙思想中的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 C.财产平等 D.三权分立

11.19,李大钊认为有必要把“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转告给读者。这里的“学说”是指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进化论 D.十月革命

12.日本明治维新中与“百卷万国公法不如几门大炮,数册友好条约不如一筐弹药”思想一致的政策是

A.殖产兴业 B.脱亚入欧 C.四民平等 D.强兵政策

13.19世纪五十年代,相对于北方,南方的美国人更倾向于

A.废除黑奴制 B.降低进口税 C.扩大工业化 D.增加自由州

14.规定在各通商口岸“得自由从事各种制造工业”,对中国经济带来致命伤害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和右侧漫画时代相符的美国对外政策是

A.大陆均势政策 B.十四点原则

C.门户开放政策 D.杜鲁门主义

16.“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歌词描绘的场景发生在

A.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7.观察右侧表格,其中空白处可以填入

A.世界殖民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雅尔塔体制 D. 布雷顿森林体系

18.“它先将德国一分为二,再将欧洲一分为二,最终将世界一分为二”。此处“它”喻指

A.凡尔赛和约 B.《开罗宣言》 C. 修筑柏林墙 D. 马歇尔计划

19.印尼总统苏加诺曾自豪地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这个会议是指

A.华盛顿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20.右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纪念章。设计者用牛的形象寓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风格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开拓进取 D.拨乱反正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中国古代的智慧(15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历史上的众多“智慧”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21.将下列“制度创新”与“重要时期”相对应(填写字母)。(8分)

22.中国古代在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都体现了民族智慧。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7分)

(A)“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D)“儒表法里”;(E)“格物致知”;(F)“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G)“杯酒释兵权”。

(二)德国崛起的道路 (20分)

材料一:“德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以能较快地发展,是同运输业的先行分不开的。按照德国历史学家特莱施克的看法,铁路的修筑,稠密的铁道网的形成,以惊人的急剧方式把德国从经济停滞中拖曳出来,从而改变了德国的整个面貌。①……从1850年到19,运输业的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和净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3%,2.9%和6.4%,同期,采矿与制盐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2%, 2.0%和5.1%,工业和手工业分别为1.9%,1.8%和3.8%。②(《欧洲历史统计1750-1970》)运输业的先行发展,不仅使统一的国内市场迅速形成……而且带动了与之紧密相联的钢铁工业、一般机器制造业、电气工业、造船业、车辆制造业等许多部门的发展,这是德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跳跃发展的前提。”

----林进成《德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些特点》

材料二:“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问题:

23.上述材料一中划线部分,属于直接证据的是 ,属于间接证据的是 。(填写序号)(4分)

24.上述材料一中划线部分①的主要看法是 ;

上述材料一中划线部分②的主要结论是 。(4分)

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4分)

25.对于德国的崛起,你是否同意两位学者的观点?请说明理由。(8分)

(三)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25分)

材料一:“外交之道与自强之谋相为表里”;“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须和戎,内要变法”。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二:“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勉进世界文明于无穷。盖当世最大最高之任务,实无过于此也。” ------19孙中山《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为了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同社会主义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加强团结。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共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1956年-中共八大开幕词

材料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问题:

26.列举材料一有关李鸿章参与“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史实。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中国所处怎样的时代背景?(6分)

27.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理念?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外交变化怎样的特点?(4分)

高三综合历史学科 篇3

关键词:综合探究活动 教师素养 乡土资源 社会支持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是将一些教学基本内容以调查、探究等方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体现其研究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它在每个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中突出了生活化、情景化和实践化,让学生运用更多的课程资源获取信息,在课上和课下真正的动起来,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也将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探究活动推上了正轨。

一、《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搞七八年级的综合探究活动中发现同学们对这种活动兴趣很高,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教师素养有待提高,由于理念没掌握,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二)乡土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导致活动脱离实际。(三)没有充分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导致活动总难成果。

下面就分析一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素养有待提高,理念没掌握,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

这是由于我们处于一线的大部分教师至今心存疑虑,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指导的新理念格格不入,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新课程构建的目标愿望矛盾重重,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推进的主要障碍,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教师还处在观望与等待的状态,加上自己的理论素养不高,可借鉴的经验又少,所以造成对综合探究活动模糊的认识,对怎样实施更是摸不着门道。一些教师认为综合探究活动就是传统的活动课,就是领学生玩一玩、做一做,表现为新瓶装旧药,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课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活动专题来取代综合探究活动。所以导致在活动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指导。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指导程度上如何把握没有到位,因此,学生兴趣很高,但效果不明显。

(二)乡土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导致活动脱离实际,难以开展

有的老师总是在抱怨:“新课程在内容上少了许多,知识程度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广博的知识面,但是农村教师自身素养本身不高,再加上寻找资料有限,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很难及时补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种抱怨也有点道理,确实有的农村学校经费和教学设施相对短缺,尤其是在师资、图书、网络等方面逊色于城市学校,外加,农村教师往往一名教师身兼数门课程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大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和余力进行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没有充分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导致活动总难成果

目前,在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现实性问题,无法对综合探究实践活动课进行量化考核,还不能与中考、高考发生直接联系,教育主管部门量化评价学校,教师竞岗上任,依据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分数,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仍以分数、开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水平。所以综合探究活动的可持续动力将遭受严峻的挑战。

二、《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探究活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养,掌握新课程理论

中小学可以建立校本研究及研训制度,立足学校实际,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素養,帮助教师明确综合探究活动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同时可以利用教研组、课题组活动的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观摩和研讨交流活动,提供机会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教师素养提高后,那么就要解决如何去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教强的课程意识,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资源的条件,合理地设计综合探究活动,注意研究指导策略,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充分利用与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使综合探究活动更切实际

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循三点结合的原则: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如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知识认知结构。二是教学实际。如教材教学现状、有关地方乡土资源的契合点。三是地方实际。必须要讲求因地制宜。我们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有效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三)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与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方面提高对学校实施新课程意义的认识,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同时也希望教育部门对综合实践课建立一些机制,如教师职称的评定,教学工作量核定,作出细则加以制度上的保障。最后,也希望把我们《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探究活动纳入到与中考相关的加分上,这样的激励机制肯定会大大推进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探究活动。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对相关学科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发展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也使学校对探究活动有了新的认识,综合探究活动为教师、学生提供了自由活动空间,广阔的活动背景,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不再局限与书本、课堂、学校,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拓展了学生生活的视野;学校更加走向创造与开放,综合探究活动激活了学生,激活了教师,也激活了学校。

朋友们,我们《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探究活动刚刚起步,当然除了以上分析的问题外还有很多难题,如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安全问题,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校内外资源共同合作开发问题,都是一种全新的学校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去共同构建。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历史课堂多学科综合教学浅探 篇4

一、历史教学与语文学科的结合

自古文史不分家。在中学各学科当中, 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故而史学界又有“以诗证史”的做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科举制度时, 可引用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学生经过阅读诗词, 很容易就能了解这是一种鼓励人们读书做官的思想, 从而认识到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此外, 在讲科举制度时, 也可以引用《范进中举》的故事, 来反映科举制度尤其是八股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又如, 在讲解近代以来风俗变化这一内容时, 可以略讲一下旧时的婚姻习俗, 引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经·氓》的有关内容,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借此向学生指出其中涉及古代婚礼的几个基本环节。

此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设计教学环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内容时, 便可用古典诗词中江南形象的变化作为材料去引导学生认识江南经济的变迁。例如:

材料一:“江南可采连,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材料二:“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 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 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 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 功名良可收。”

———南朝谢朓的《入朝曲》

材料三:“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晚唐韦庄的《菩萨蛮》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 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 在汉代人眼中江南是一个风景秀丽但贫穷落后的地方;南朝时江南不仅在农业上有了很大发展, 城市建设也有进步, 在人们眼中已经是“佳丽地”“帝王州”, 地位比汉代大大提高;到了晚唐江南地位比以往大大提高。以此说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历史教学与英语学科的结合

在讲授世界史部分时笔者发现, 学生对世界史的许多历史名词的实际含义不够了解, 经常误用。这些历史名词与西方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因此, 如能从这些名词的英语单词入手, 追根溯源, 不仅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作用,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首先, 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帮助学生理解近义词的区别。例如许多学生对权力和权利两词分辨不清, 经常将英国的《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 为此笔者做了一个课堂设计:上课时, 在黑板上板书“权利”和“权力”两词, 并在这两个词下面写上英文单词right和power, 学生立刻明白“right”是指“权利”, “power”是指“权力”。然后提问:“这两个单词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right是正确的意思, power是力量的意思。”笔者作出总结:“right本意是正确的, 引申为依法所能享有的权益。而power本意是力量, 引申为控制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引申为进行统治的强制力量, 是一种职权。因此权利指的是公民和法人依法所能享有的权益, 而权力指的是进行统治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领导和支配力量。”通过巧妙引入英语单词, 不仅较好地解释了“权利”和“权力”这对词语的不同,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印象深刻。

其次, 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形象地向学生解释历史名词。有一些历史名词, 仅从中文的角度, 很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含义, 这就影响到学生对这个名词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巧妙借用英语单词来向学生解释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很多学生搞不清楚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区别, 可由单词“republic”作出解释, republic一词在英文里就有公共事务的意思, 也就是说国家是公共的, 不是某个人的。这与君主制下一家一姓垄断国家政权有很大的不同。另外, re这个前缀在英文里有又一、再次, 循环往复的意思。因此, republic这个词就有不断循环的公共统治的意思, 也就是说统治者是有任期的, 不能终身任职, 也不能世袭。并向学生进一步解释共和制的确切含义, 即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有别于君主政体, 也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三、历史教学与地理学科相结合

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关系密切。历史的演进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 而具体的地理环境又为历史的演进提供了舞台。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 可以起到加深学生理解的效果。如讲解“古代希腊的民主”, 就必须了解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 得出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 在发展过程中就蕴涵了民主的味道。讲解“美苏争霸”就必须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 通过地图了解当时两大对峙集团的势力范围, 同时还可以联系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讲解“伟大的抗日战争”, 了解国民党组织的四大战役以及共产党组织的百团大战更需借助地图。总之, 将地理知识引入历史教学,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四、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除了上述学科外, 还可以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如在讲解王景治黄河时, 可以指出这与东汉以后, 北方长期战乱, 农业生产倒退, 从而使得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有所恢复有关, 这是与生态学的结合。在讲授青铜冶炼技术的时候, 指出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呈金黄色, 青铜器出土时已生出铜锈, 呈青灰色, 故称青铜, 这是与化学的结合。在讲解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 指出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是与政治学科的结合等等。

总之, 如果我们能在中学历史课堂中, 大胆进行多学科综合教学的尝试, 对于我们活跃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庞卓恒.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崔粲.历史教学论纲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

[4]叶永广.历史.影视.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5]桂芳.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9) .

高三综合历史学科 篇5

苏贤慧2014年2月 一、试卷分析

二月调研测试,体现了仿真高考,瞄准高考预先设想的测试目标。显示出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加强的趋势,试题仿近几年全国课标卷,注重创设新情境,无材料不成试题。试题抓概念和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能力。尤其是三个主观题,要求学生用历史材料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提炼、概括,对学生能力考查较全面。

二、存在问题分析

从考试结果看,不是特别理想。这与试题难度有直接关系,除此之外,时间不够也是

重要原因。历史学科试题安排在试卷的最后面,很多学生在做完地理和政治后,只剩下25—30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做完62分的题目(含一道地理选做题10分)其质量可想而知。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考试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1、审题不严谨。选择题25题要求

选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现象。此题错误率高达85%。第31题考

查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学生被选项迷惑多选择了“实质”,这题有近八层的学生做错。

2、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完整。第28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知识点。试题从太平

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范围入手,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结果有30%的学生出错。这也说明学生对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的忽视,给了学生一个很好地教训。

3、史学理论与常识欠缺。第29题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等概念。

4、时间概念简单。第34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简单的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20

世纪初就结束了,不知道工业革命其实是一个长时段的事件,其影响也是长时段的。

5、主观题答题技巧特别是速度急待加强。既然试卷将历史试题放在最后且学生所剩时

间不多,就应训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炼材料核心,确定答题要点数。此外,对材料型试题一定要注意设问方向:是根据材料作答还是具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

6、答不规范,字迹潦草。主要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能用历史学科专门用语来叙述,叙述过于口语化,措词不当等。

7、选择题答案没有填涂完,或者填错了等等一系列不该出现的失误。

针对考试中出现的这些典型问题,在二轮复习时要重点解决。在二轮复习时不能简单的对知识进行排列组合,而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状图。对重点知识和重点时段要精讲、精练,扩充相应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关注史学前沿信息,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研究,明确方向。

要认真研读、分析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准确理解高考命题精神,把握《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与知识范围要求的每一知识点的内涵和前因后果;要认真学习、研究与借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近几年高考试卷(特别是上海、四川卷和广东卷)。同时还要加强题型研究,做到老题翻新,老题新做。

2、落实集体备课,加强学习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首先,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高三备课组成员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其次、强调每个老师就每一课内容备个案,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而且就各个班学生不同的特点,备教法和学法。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群体力量,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编好授课提纲,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再次,要加强学习,重要研读《新视野》、《历史教学》、《历史学习精要》等。

3、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上要力争做到每课必有材料,无材料不成课,大力提高教学技艺,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改进学习效果。并且利用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抓好课堂纪律和学风,让学生明白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听课专心、做题细心,稳步提高学科成绩。

4、夯实基础,狠抓落实

高考历史试题的主干性、基础性、专题性的特点,决定了复习备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从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难度值来看不断提升,所以,在教学中,要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等进行认真的分析讲解,并将其放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去理解和把握,注意历史知识的主次,督促学生准确、牢固掌握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力争做到:先死后活(记忆准确)、死中求活(理解)、死活结合(初步运用)、死去活来(应用自如)。

5、关注热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对于热点、时事问题应高度关注。怎样确定高考的热点?我认为高考的热点首先应该是国际上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的民生问题、三农问题、房改问题,环保问题等,其次,应是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有共同主题,共同关注的问题,不是所有的时事都是热点问题。例如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对教育变革的看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必须加强各地区、各民族的合作,才能解决;通过区域联合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的借鉴等,都为确定今年的高考热点提供了方向,关于这一点要在集体备课中充分讨论。

6、精选、精练、精评。

高三教师要多做题,为使学生走出题海,教师自己走进题海。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7、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8、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9、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10、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上一篇:合作原则对译者的启示下一篇:舍饲肉羊的饲料配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