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堂

2024-10-23

高三历史课堂(精选12篇)

高三历史课堂 篇1

摘要:高三是学生即将迎接学识大检查的前奏,学生在最后这一年,要想方设法学完新知、弥补缺漏、提升能力,他们的学习紧张而充满希望,教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最有力的帮助呢?文章从小步快频迈向最近发展区,借助信息新技术优化能力,以及利用翻转思维强化学生自主性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历史不仅“溯源五千年”,还横跨五大洲,到了高三,学生既要加速学完剩余的新课,又要对这五千年和五大洲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合,理出思路,转化为能力,以对付灵活机智的高考题。在这种情况下,高三的历史教学应当宏观引领,细处着手,让学生借助新的教学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各个击破,点滴提高。

一、小步快频,迈向最近发展区

由于有了前两年的高中历史内容积累和方法探索,到高三,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他们的最佳状态,这时教师的教学速度要加快,所教内容的深度也应当加强。无论是奋力前行的尖子生,还是努力追赶的普通生,他们都有需要弥补的缺漏。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让自己也不能让学生急火攻心,企图大踏步前进,那只能是乱了自己的阵脚,而应当小步快频、步步为营地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延伸,将未熟记理解的、掌握不到位的、不能熟练运用的内容和技能,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逐一攻克,尽量达到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最远处。

笔者的通常做法是,让学生与笔者的复习提纲比较,并通过做练习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逐一列表,当做作业上交,笔者再根据这些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做练习时,难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作出完整的归纳,于是笔者制作了一个短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三个时期,详细介绍了三个阶段的国内外形势、外交政策、特点以及外交成就,用归纳要点和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方式,配以重要的照片、地图等,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这一普遍性的难点。最后,笔者还出了两道精练题,给学生巩固这一自学结果,然后特别检查了那些原来不会的学生,发现他们全都做得十分正确了。

二、优化能力,借助信息新技术

从普通多媒体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日趋专业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也因其简便而愈加普遍。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新的信息技术在优化学生能力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它可以通过两个跨课、跨单元的知识点的比较,让学生化难为易,很容易得出结论,改善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提炼能力;也可以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构思,加上出人意料的色彩等,提高学生的建构式记忆力;还可以借助课外知识作拓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巩固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史的同时,还能强化建构式记忆力,笔者从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分别调出了多张珍贵图片: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宝成、兰新铁路,蒸汽机和磁悬浮列车,广西龙州到镇南关的公路,冯如和他的飞机。并在这些图片上分别用醒目的黑体字写上各自代表的成就,然后让学生讨论明确其意义,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提炼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三、翻转思维,强化学生自主性

翻转课堂是将教学在课内外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把主要的学习内容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学,而课堂追求的是通过种种方式内化知识为学生的能力。但翻转课堂至少在目前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高三历史课堂,每节历史课前都要求学生看视频和做练习,是一件不太靠谱的事。一种比较好的洋为中用的方法是,将这一思维融入传统教学中,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进攻者。

比如复习《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在课内看疑难知识点视频,然后留出时间提出疑问,教师对问题进行归档,众人对典型性问题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再做一个简单的学习测试,让学生小组互换批改,最后做了一个精要的点评。这期间,笔者将视频放在课内观看,是要以此作为导语;笔者将翻转课堂的问题设计改成学生现实的提问,更具有复习的针对性;将问题归档放在紧跟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是为了有效解决大众化问题。这样利用翻转课堂的基本思维,改变了一下它的过程,让学生成为了整节课学习的主体。

总之,到了高三,历史教学应当蚕食补缺,而不是好高骛远地鲸吞知识;应当是进一步强化单一能力,形成改善后的综合能力;应当是日趋强调学生的自主特性,因为只有学生自己融入学习和复习之中,才能最清楚自己缺什么,要什么,如何补,怎样拿。站在高三这个点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不小的努力,教师需要从专业和经验两个角度,给他们提供最佳的帮助。

高三历史课堂 篇2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观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南宋:陆九渊,观点: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明朝: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高三历史课堂 篇3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拓宽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53-1

在现在新课程理念和现行江苏高考方案对于历史选修科目的要求之下,怎样提高高三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十分棘手和严肃的问题。每思于此,笔者总是忧心忡忡。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探究,本人对此总结出以下几点浅见,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要理解准确、到位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对于江苏高考而言,主要是针对比较具体的“考试说明”进行研究和教学。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能够完全准确地理解“考试说明”的真正含义和要求。他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么过于简单地理解了“考试说明”,表现出来的就是知识点拓展不够;要么就是过于复杂地理解了“考试说明”,表现出来的就是知识点拓展太多。比如对于“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个考点,相信不少教师主要讲的就是一个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实际上忽略了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指出这是符合双方利益和需要的结果);一个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主要是指出“突破”和带来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这两个内容才是易考点。再比如关于“秦朝的统一”这个考点,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知道一下基本史实即可,没有必要再延伸到原因、具体过程、疆域的拓展以及影响等等。

因此,是否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恰当选择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能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笔者认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一分为二来对待,因为它们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果采用讲授法,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采用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问题,否则教学效果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最大的有效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本身就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知识储备。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在现行的江苏高考模式下,面对有限的选修科目课时,要想营造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学习,说实话,很有难度,尤其是长期坚持如斯。当然,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相信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较大提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相信这已得到历史教师的普遍认可。但学生主体发展与其学习环境关系密切。实际课堂中,不少教师乐于训导而不善鼓励,勤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学生只能“亲其师,信其道”,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师生关系紧张,沉闷压抑。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个性可言,更谈不上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这一点上讲,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更不符合提高现实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因此,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分。

四、注意知识点的扩充与延伸,拓宽思维的广阔性

高三历史学习的重点就是复习,通过复习从而加深对已学历史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而要做到这一点,较好的办法就是注意知识点的扩充与延伸,拓宽思维的广阔性。史学是浩瀚的大海,就如史学家于廑先生所说:“临老著书知不足,平生读史叹无边。”历史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这从本身也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应有一定的广阔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进行前后对比、左右交叉联系,变学生的狭隘性思维为广阔性思维,以扩大教学效果。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组合,设计一些综合性、发散性、对比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等等。总之,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开阔了视野,才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追求高效课堂的高三历史学案导学 篇4

1. 新课程的要求决定了必须采用“学案导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发生转变, 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局面也就由学生传统的“要我学”的局面转向到现代教学过程中的“我要学”,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案导学”主要是学生参与其中, 这样可以实现新课程的要求。

2. 学情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采用“学案导学”

每一年级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同, 历史课堂教学有各自独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都决定了需要采用不同的“学案导学”。高一和高二学生需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再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来提高解题能力和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主要围绕高三历史课堂教学的“学案导学”进行探讨。

通过高一和高二的历史教学和简要的基础知识框架的构架, 学生对高三的历史课堂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很多时候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 教师要求一下, 学生就动一下, 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和效益呢?改变复习课本身就有点枯燥乏味。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呢?这就需要高三历史教师设计一份符合高三学生学情和学习要求的学案以辅助教学。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实效性。它包含两个环节:学案的设计和课堂导学。

1. 学案的设计

(1) 学案的功能。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习惯,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份学案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进而构建知识体系;规范和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 学案的设计原则。 (1) 学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紧密围绕课程内容来设计。高三复习课的目标很明确, 即通过“整合知识, 训练能力, 精析考点, 指导解题”来达到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2) 学案必须立足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上主要有两大不足:一是基础知识薄弱、凌乱, 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二是平时训练不足, 自主学习能力差, 阅读提取信息、分析、表述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欠缺, 无法满足高考的要求。因此, 学案应具备两项核心内容:基础知识的建构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针对性训练。 (3) 学案内容和栏目的设计应符合心理认知规律。首先, 学案的栏目应尽量精简, 内容要尽量压缩在一个平面内, 既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感知, 又控制课堂容量;其次, 学案的设计应从易到难, 便于学生掌握。

(3) 学案的环节与内容。根据以上原则, 学案时一般有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 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没有对知识体系的深入、全面理解, 能力培养就成为空中楼阁。尤其在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情况下, 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就成为课堂的重点内容之一。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 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重建知识体系不是对课本内容的照搬, 而是在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重新建构的知识体系, 更重视知识的结构与联系, 故设计时要做到系统全面、突出主干、结构清晰, 包括阶段特征的归纳, 章节知识体系的再梳理, 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等。在表现形式上,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 也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填空式、图表式、问题式、结构图式。形式多样, 不断变化, 既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感, 又可以锻炼学生从不同类型的材料中提取能力, 从而实现新课改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其次, 重、难点突破。本环节是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中的重点、主干知识深入理解, 继而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把握。本部分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化原则。将重、难点知识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2) 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由浅入深, 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再次, 进行阅读与真题训练。针对学生阅读提取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 每节课后都设计专门的阅读训练。可以从教材或高考真题中精选典型材料进行分析, 这样既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导学过程

完善的学案只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下一步的关键是课堂执行。导学过程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板块, 是追求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学案只是静态的教学载体和媒介, 不能解决所有课堂问题, 因此, 教师在准备学案的同时仍然需要认真备课, 包括对课堂环节的设计、学案的实现方式、学生问题的预判、课堂的调控与引导等。如果说学案的设计要更多注重科学性的话, 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则是教师充分发挥个性和教学艺术的过程。

(1) 课前准备。教师除了认真备课、编写学案外, 还应当做好以下设计工作: (1) 课堂环节设计:复习巩固 (5分钟) →导入新课 (2分钟) →完成学案 (35分钟, 其中每个环节的学习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 否则就会疲劳) →课堂小结 (3分钟) 。 (2) 课堂学习方式设计:一般情况下, 课堂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共同合作等方式。学习方法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和效益, 教师应根据课堂情况、学生思维特点、学案内容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 导学过程———核心为完成学案过程。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在课堂上, 学生根据学案, 阅读教材, 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积极思考, 完成学案内容。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首先应提出明确要求 (包括学习方式、限定时间、反馈方式等)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巡回检查, 参与讨论释疑, 个别问题可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 学生在自学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教师在精讲释疑过程中, 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 精讲应具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 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 精讲应具有启发性, 尤其应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介绍。学生经过教师适当的点拨, 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阅读和真题训练。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真题训练为精心挑选五年来的高考真题, 重在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 又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要当堂反馈, 教师根据练习情况及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查漏补缺。

(4) 课堂小结。每节课的最后留出两三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学生简单回顾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历史规律性知识, 反思本节课运用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及反思

通过课堂的实践, “学案导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也带给我一些思考。

(1) 学生课堂参与性大大提高。传统课堂上, 由于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 学生参与的机会少, 参与积极性和参与面受到影响。而在“学案导学”背景下,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 同时有一个参与课堂程度的直观反映———学案, 学生都动起来了,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2) 课堂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腾出手来, 可以随时随地走到学生中间, 参与、监督、指导他们的学习和讨论过程;可以深入每个学生,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可以对单个学生或小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大大提高了辅导效果。

(3) 减轻了学生和教师课堂负担, 增加了交流机会, 提高了课堂效率。学案可以减轻学生记笔记的负担, 也大大减轻了教师讲课、板书的负担, 而师生在一起沟通交流, 使师生距离进一步拉近, 课堂氛围日益融洽, 最终提高了课堂效率。

高三历史:南北朝的历史脉络 篇5

迁都洛阳以后,原来驻守北方防线的鲜卑贵族受到冷落,待遇不及迁入洛阳的新贵族,于是纷纷拿起武器刷存在感。于公元524年,京北六镇的氏族发起了六镇起义,直接结果就是北魏灭亡,东魏和西魏的建立。

东魏和西魏,虽同带魏字,却早已成为傀儡之国。西魏实际上被军阀宇文泰控制,而东魏则是被高欢所控制。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建立北齐,东魏由此灭亡。

反观西魏,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权。557年废西魏恭帝,改国号为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由此灭亡。

北齐和北周常年以来,战乱不休。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大大的增强了北周的综合实力。

浅析高三历史单元复习 篇6

单元复习,是高三教学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单元复习,首先就要落实基础知识,兼顾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何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笔者就以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例,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

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一把钥匙,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点纳入到一定的系统之中,从而做到游刃有余。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1.先让学生用几个字分别对本章十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概括。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可概括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引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如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与第一目讲的都是战争的原因,但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战争的借口。3.帮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打牢了,基础巩固了,学生们就可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与知识掌握了。

二、将观点教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之中

教学和命题虽然都依据某一教材,即限定在一定的知识范围之内,但显然命题的意图和教学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教学和命题是两个系统。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建立一个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将本章的内容编为9个问题,形成一个新知识框架。这9个问题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2.战争中,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

3.这次战争对中国来说是正义的自卫战争,但为什么却战败了?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5.为什么说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6.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以什么借口发动战争?

7.为什么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8.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列举史实证明马克思所说的话(见教材P15)的正确性。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局出现怎样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利用这个新的知识框架,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同基础知识的落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理解、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是个关键问题。本章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有:

1.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a.英(法)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取决于资本主义国家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本质。制造战争的借口只是从特定方面反映这一本质的现象。

b.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客观上促成近代中国新思潮的萌发。

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资本主义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条件)使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此中国人民面临的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于知识点的梳理,使学生对于这一章的总体状况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应用。

三、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正确处理大小字和原始材料的关系,也是搞好单元复习的一个重要问题。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在度和量两方面能够适应高考的要求。一般按四种情况处理:

1.对课文正文的史实或历史概念作注解或阐释的小字和导体字,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

2.小字部分属历史常识性的内容,也要求学生掌握。

3.属补充性知识,又离课文子目要求较远的小字,要求作一般了解。

4.属拓宽知识面,又离子目要求甚远的小字,不要求掌握。

学法的指导,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而历史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对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是中学历史教学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做过如下尝试:本章涉及多个不平等条约,对条约的内容,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教师应就记忆方法进行点拨。如将《南京条约》的内容编成顺口溜:香港岛割让,辟五口通商,赔银元2100万,货款同英商。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必将迅速提高。

高三历史课堂 篇7

一、让教学目标成为贯穿每堂复习课的主线和灵魂

高效课堂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有最大的知识收获。在教师与学生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就不一样。因此,高三艺体特长生历史基础差,在制订教学预案时,应以历史主干系统基础知识为主。我校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用书是《导与论》,充分利用好这本复习用书总结学生历史课本是复习的主线。高效课堂的中心和根本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特别要强调第一轮历史复习非常容易提高成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复习的流程也要让学生清清楚楚:课前看课文、背诵高三第一轮复习用书《导与论》里的“主干系统知识”, 上课用15分钟默写“主干系统知识”,然后教师讲解“核心突破”“易错扫苗”等知识点。这样让学生知道每天怎样来复习历史,了解复习的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让教学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主线和灵魂。

二、高效课堂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先进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要有先进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制教学,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可以组织小组竞赛,小组辩论,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要有一两种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否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校主要以高效课的教学方式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时刻体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高效课堂的重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高效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讲授和互动相结合,既要讲授课本知识,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例如,当遇到一道选择题时,先叫一名学生起来回答:他为什么选A ?依据是什么?然后不同意的同学可以反问他,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从中组织引导,以课本上的知识为最终依据。

三、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高效课堂的教师需要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教师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诙谐的语言,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呆板的课堂教学语言会令学生恹恹欲睡。教师语言组织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长期地学习。课堂上只有四十五分钟,如何组织好这四十五分钟,需要教师课前备课,课堂上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知识背景,这种背景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多读书,多看电视新闻,多看历史人文类节目如国宝档案、百家讲坛,等等。在平时的阅读和看电视中,教师有了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各类知识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出色,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平时的积累积淀才能让课堂上的自己做到游刃有余,彰显个人教学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教者乐道,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展现其魅力。例如,讲到唐朝的官邸制时,众所周知日本学习了我国唐朝的官邸制并沿用至今。结合之前新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向中央上报“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各种素质素养的不断积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那教师所读的这一切就是教师学习的智力背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研究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上课时的桥梁,教师要教的内容和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研究教材要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法、研究学情、重点、难点。教师教法要多样化,语言生动、有趣、时尚,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的思维才有发挥,对历史课才有了兴趣。每天坚持看历史方面的书,才能有自己的智力背景,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深得学生的喜爱,阅读是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好教师,要先做好自己,随时准备着自己的课。历史教师需要有历史的专业知识、需要有唯物史观的观点、需要有能用现代语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方面知识的取得需要教师平时的阅读和积累。高中历史教师要把历史用现代语境表达出来,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可以用一些网络语言、新名词、新理念,让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下苦功夫,才能把历史课上得有滋有味,学生才能有兴趣学习历史课。

四、加强检测,及时评价,巩固提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思维为主攻”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为主”原则。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高三艺术体育特长生课后时间要练习特长专业,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所学知识,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对基础知识的练习。而课后练习,就是背历史主干知识,生生互相检查、互相背诵。

五、养成反思习惯,不断自我完善

要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还要养成反思的习惯,不仅课后要反思,课前备课也要反思。一方面要从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课后静心地想一想:这节课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在哪儿?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教师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指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尤其是每次周考、月考后都要进行认真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高三历史课堂 篇8

一、课前默写, 复习旧知

很多教师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时喜欢用提问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检查反映出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但是, 学生存在的更为严重的现象是“眼高手低”, 能说出来不一定能写出来, 甚至错字连篇。而高考阅卷对文科的书写要求很高, 所以采用默写的方式既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增强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精心备课, 明确教学目标, 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强化课堂教学的复习效果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历史教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包括研究课标与考纲、教材与学生、历年高考题与当今世界热点, 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

(一) 夯实基础, 抓住主干, 把知识系统化。

近年高考突出能力的考查, 但也不忽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一轮复习时必须做到基础扎实、准确、熟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把五本历史书的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与串联, 让学生在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就能学会进行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为第二轮的复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与基础。

(二) 在抓主干知识的同时, 重视对图像图表的判读, 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重视对历史地图、历史插图 (人物图、文物图、漫画、照片) 、表格等的观察训练。由于历年高考有些考题会涉及小字部分的内容, 因而重视对小字部分的复习要成为师生们的共识。

(三) 在课堂教学中要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让学

生背书, 去理解与消化吸收, 采用提背、默写、填空等办法让学生夯实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多动手,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 突出材料教学。

材料题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试卷的主要呈现方式, 而对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要通过各种形式, 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 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 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 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积极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材料、新情境,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试题渗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 要寻找专题或热点问题的交叉点, 巧设问题。

“高考命题就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 (尹宗禹语) , 我们在复习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寻找各个专题或热点之间的连接点和交汇点, 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六) 结合教学和测试精讲精评, 加强审题和解题指导。

在平时复习、训练和测试讲评中, 有意识地加强审题指导, 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讲评时要讲出“五个W”: (1) 此题考什么 (即命题者的意图) ; (2) 此题怎么考的; (3) 此题应该怎样想 (解题思路如何) ; (4) 怎样把前面的知识带给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迁移) ; (5) 此题怎样改即可变成一道新题 (如何变换角度进行设问, 举一反三) 。然后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师生对其回答进行点评分析, 坚持将集体讲评与个别讲评有机结合起来, 要形成让学生学会自行分析试卷的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尽可能要分析透彻、点拨归纳到位, 以提高试题练习讲评的教学效益。

精讲多练, 讲得少一点, 练得多一点, 批得勤一点。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看书和训练, 也要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矫正, 帮助学生把尚未掌握和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掌握起来, 把掌握得若明若暗的知识弄清楚、搞明白, 把未理清的若断若续的线索理清楚, 把前后贯联的若即若离的知识形成面上的整体知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 用多媒体课件复习, 可增加课堂复习容量并使之系统化, 梳理主干知识更加直观迅捷。

(二) 用多媒体课件复习, “再现历史”, 加深记忆;大量显现历史情境, 有利于“史论结合”。

(三) 用多媒体课件复习,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进行历史解题方法的训练, 有效提高应试能力。

高三历史课堂 篇9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高三历史二轮备考建议 篇10

一、注意回归课本, 强化落实知识点

以《考试说明》为纲, 以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为依据, 扎扎实实地落实考点是复习迎考的重要环节。《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但过于纲要性, 对考点界定不够具体, 因此,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来确定各专题的复习内容。例如《考试说明》关于的“新航路的开辟”规定就很笼统, 而课程标准就明确的提出,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感受探险家们用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将两者进行结合, 就可以确定在“新航路的开辟”考点中, 我们应该掌握哪些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备考过程中, 不能毫无目标地“放羊式”任学生读书, 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来复习, 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史学界研究动态, 及时更新史学观念

近年来, 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基本的史学观点、方法和素养的培养、考查。在史学理论方面, 要帮助学生了解几种基本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年鉴学派史观等等。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题第7题: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 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 是基于它 (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 适当渗透史学研究成果有助于师生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同时, 平时还要注意努力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全球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理性思考精神, 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思想和习惯, 培养整体思维。

三、补充史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考历史对学生的考查, 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阅读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力立意, 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试题考查内容并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表述, 而是注重新情境的创设, 鼓励考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 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就要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可以是图片的、文字的、视频的, 并结合材料设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分析。补充这些资料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向学生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例如,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第5题,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 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对于这道题, 考生必须弄清楚天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时期英国的外交态度有准确的了解,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关注与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

考查时事热点是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趋势, 如2009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 以货币流通考查古今中外经济史内容, 2009年江苏卷第20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 第18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这都与当前热点问题金融危机有关, 这也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对与2010年相关的周年历史纪念事件、大国关系、经济危机、民主法制建设、两岸关系、民生等问题, 都要将这些问题糅合到相关的知识点中去, 适度地实现“现实与历史的衔接”。

五、关注重点知识和各地命题信息

重点知识是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的问题, 如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题第12题考查的中美关系问题, 第15题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问题, 第21题考查的是我国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属于高考反复变换角度考察的问题。

因此, 高三一线教师要通过围绕重要史实与主干知识全方位立体式设计、变换题型, 以开阔思路, 扩大联想, 丰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练就学生的“火眼金睛”。

在关注重点知识的同时, 注意关注各地高考命题信息。在认真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 重点关注新增考点及《考试说明》上的例题, 充分利用往年高考题及各大市模拟试题, 查漏补缺。这几年, 江苏高考历史命题组主要由高校专家及中学教师组成, 复习中, 多留意江苏个大县市的模拟试卷, 把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对比, 找出共同点, 有利于指导高中历史复习。

六、有的放矢地训练,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盲目的训练耗时费力, 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事半功倍。树立“有效课堂”的理念, 训练时间与高考时间一致。尽量避免搞题海战术, 训练学生做题过程中不散漫、不拖沓, 解题一针见血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高考阅卷组反馈出的信息来看, 高三学生想拿高分, 以上几种能力亟待加强。二轮复习中, 根据专题将历年来各地高考题集中起来进行训练, 因为高考题相对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通过训练、讲评、反思,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除了做题外, 笔者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材料, 引导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阅读、讨论。另外, 给学生提供一些试卷的标准答案, 模仿别人的答题方法, 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术语的运用和政治理论的运用方面, 久而久之, 答题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七、和谐师生关系, 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温暖的师生关系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新的高考录取模式, 使选修科目的地位下降, 学生漠视, 家长忽略, 课时缩水, 这种状况, 使选修老师抱怨。

浅析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篇11

关键词: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注重教材;训练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旨在将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与相关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重组,在专题重组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能力的突破。下面就结合自己高三教学经历谈一点历史二轮复习的看法。

一、降低标高、夯实基础

怎样去做呢?那就是把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放到我们平时问题中去解决。如我们在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问题”时,应首先让学生明白两个概念,什么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以学生回答是谁在进行专制统治,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皇帝,当然有些学生回答宦官、辅政大臣之类,也就是说权力掌握在一人或是少数人手中。另外在讲中央集权问题时,可以首先让大家回顾中国古代史,学习古代史后让学生回答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中央政府在不断地加强权力控制呢?有的同学回答“推恩令”“军机处”等。通过这些设置来讲解这一问题,大家就容易明白这就是在加强中央集权。这样一来历史事实掌握了、概念也弄清楚了。

二、炒好剩饭

炒剩饭无疑就是抓基础,抓基础知识不应该和新课一样,又重复一遍、再现一遍,如果那样的话,复习就失去意义了,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记忆繁多的问题、知识点,学会提炼要点,归纳知识结构提纲,并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记忆技巧,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复习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把政治课中的一些观点运用到历史复习中来。同时我们可以把大篇幅的课文浓缩为简短的结构提纲,从而把复杂的变为简单的。让书“越读越薄”。

三、以小专题为主,整体把握,细节入手

大专题跨度大,标高较高,自然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如果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样复习无异于竹篮打水,起不到效果。但是教师心中仍要做到有专题,在复习中应注意多做一些小而灵活的专题,一个专题解决一个问题。如果遇到大的专题,也要设法把它划分为小专题。如复习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专题时,侧重于探索史。中国现代化,在近代史上,称之为近代化,新中国成立后,称之为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实质内容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强国。可以将此重点内容分解为三个专题:(1)何谓近代化?主要就是指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历程;(2)经济近代化——工业化的历程;(3)思想文化近代化——西學东渐的历程。单讲近代化会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样学生一看,浅显易懂,既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兴趣,这就是从小切口出发,串联基本知识,打通学科内在知识的联系。

四、依据考纲、回归教材、把握基础、加强训练

二轮复习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考纲”做到对考试范围、能力要求、考试样卷心中有数,尤其是对于考纲中相对去年新增的考点、新变化的考点应多加关注。回归教材。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依据,任何能力的测试都必须以基础作为支撑,否则无异于空中楼阁。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死去活来”。“死”指的是“死记硬背”,指对教材点的记忆和浅的记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记忆,所谓主干知识最能反映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和本质。“活”指的是活学活用,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理解,融会贯通。二轮复习时,学生仍要自主安排时间,仔细看书,熟悉考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复述办法检验和加强记忆,当然也可以通过多次翻书达到熟悉的程度。看书重要,适当的训练也是必要的,训练习题便于发现复习中的盲点。练要求质,各地的优秀模拟试题和近几年的高考真题都是我们选用的好材料,做到精练精讲。

二轮复习是一门复杂、深奥的学问,我只是一个刚入门的初学者,以上观点只是的一些肤浅看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但我相信只要不断思考、不断研究、大胆创新,一定会为高考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指导[J].高考资讯,2008(10).

[2]杨水泉.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学科内综合:新课程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策略刍议[J].黑龙江史志,2013(17).

(作者单位 湖北省蕲春县实验高中)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篇12

在历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 总有不少的学生抱怨历史复习很困难, 如知识点多、难记忆、记得多忘得快, 有时记住了用不上, 考试得不到高分, 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我就此谈谈一些看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 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脱离基础知识谈发展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历史复习过程中, 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牢牢掌握, 认真阅读教材, 记好课堂笔记, 在理解中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记忆。

(一) 简要概括历史知识要点

可以采取抽取要点的办法, 用关键字词浓缩、概括、提炼成明确的知识点。比如《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 赔款白银4.5亿两, 分39年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 (2)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3)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 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5) 改设外务部, 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我们只要提炼成赔、划、禁、拆、改, 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即可高度概括。

在考试中抓住教材中文字表述的知识点, 也是高考阅卷中的“得分点”, 这样就能取得高分, 得到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二) 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

在掌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程的知识时, 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组织: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 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3) 一战期间, 出现“短暂春天”; (4)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短暂发展; (5) 抗战时期, 遭受沉重打击; (6)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陷入困境。

(三) 把相关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索

把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串成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些都是“知识点”, 这一连串知识点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巩固、加强的过程。

(四) 总体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通过划分历史阶段, 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 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 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达到复习的目的。如中国现代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1952年)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3-1956年)

(2)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1966年)

(3) “文革”十年 (1966-1976年)

(4) 两年“徘徊”时期

(5)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二、加强历史理论学习, 培养历史理性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规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程目标规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 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 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史论结合, 寓论于史”, 在复习中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对教材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思考, 并强化训练。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 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 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地练习, 必然会促使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重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一) 坚持复习不间断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千万要避免等到考试前才临时突击的想法, 到那时内容太多、记忆量大, 知识容易混淆, 会使人感到困难重重。持续每天不断地复习, 并且滚动式的复习 (每次复习都要注意以前复习过的内容) , 这样就能做到熟能生巧。

(二) 通过复述已学内容以检验和强化记忆

许多学生在看书、看笔记时认为自己已经“会了”, 但是考试中往往还是写不出来, 这就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学习必须要有一个检验的环节, 最好是自我检测, 而复述知识要点能够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识, 复述时尽量不去翻看教材、笔记, 实在难以回忆起来才能翻看。如果能像教师讲课一样把复习内容讲给同学或者自己听, 那说明自己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 做一些典型练习、熟悉解题方法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 学习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解题来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练习各种不同形式的题目, 锻炼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各种解题思路, 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上一篇:经济型数控系统下一篇:网络微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