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2024-07-20

广东高三历史一模试卷(精选7篇)

广东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篇1

2016—2017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将正确答案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对此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A.表达了作者对秦帝国辉煌的留恋

B.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循环往复的特点 C.揭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真正原因

D.提醒人们汲取王朝兴替的历史教训

2.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有不同选择。下图反映的是哪一个朝代的路线

A.汉代

C.宋代

B.唐代

D.元代

高三历史1(共6页)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实行节度使制度

B.创立三省六部制

C.任命文官做知州

D.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4.古希腊的哲学名著《论真理》中说:“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A.泰勒斯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下图是世界历史知识结构(局部),其中方框内应该填入

A.人文主义的发展

C.重商主义的推行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D.自由主义及其实践

6.“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四月提纲》

C.《大抗议书》

B.《共产党宣言》 D.《人权宣言》

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普选发生在天津:清政府组织百姓选举天津县议会,开始时由于民众民主意识淡薄,参与度很低,地方官将选举的好处编成俚语土话,派人深入乡间田野宣讲,用一年时间最终将投票率提高到70%,完成了选举。这次选举发生在 A.十九世纪60、70年代

B.十九世纪末 C.二十世纪初

D.辛亥革命后

高三历史2(共6页)

8.“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毛泽东1956年4月 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

A.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B.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C.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9.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前叮嘱中国代表团成员:“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但是,„„(这回)是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0.下面哪幅漫画能更贴切地反映当今世界的局势:

B.万隆会议

A.

B.

C.

D.

11.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成为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这时国际上的形势是:

A.雅尔塔体系形成 B.美苏冷战

C.两大阵营的对峙

D.美苏争霸

高三历史3(共6页)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3题,共56分。

12.(20分)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2014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千年来大运河不仅沟通南北、也孕育了众多名城、承载了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天津,因水而兴的城市。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就成为河漕的重要枢纽。南方大量的粮食经天津运往北京,形成“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以利京师”的格局。

天津的估衣街等街巷都因毗邻河畔而繁华,有些街道名称的由来就是因运河舶来的商品在这里销售而形成的。由于交通便利,很多外地商人来津经商,运河两岸各类货栈、钱庄、会馆鳞次栉比,脚行、镖局等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摘编自方兆麟《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古代天津兴起的原因和表现。(5分)

材料

二、“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英)约翰.汤姆逊《中国和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2)材料二中的“敌对”发生于哪次战争?为什么“它的陷落”加速了谈判的过程?(4分)

材料

三、至近代,漕运业逐渐显得落后而多余。至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随后运河两岸的扬州等城镇不同程度地衰落了。

——摘编自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

近代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当时天津的棉麻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天津还成为早期工业和教育的兴盛之地,拥有被称为华北机器铸铁工业摇篮的三条石和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

——摘编自方兆麟《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停止漕运的原因和近代天津迅速崛起的条件。(8分)

高三历史4(共6页)

(4)今天,继续维护和修缮大运河是否还有意义?谈谈你的认识。(3分)

13.(15分)多位启蒙思想家都论及“社会契约”,又各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第一个全面阐述了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只是他的结论是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起保障人们安全与幸福的国家,而且契约一旦确立就不可以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霍布斯的观点。(4分)

材料

二、洛克同意霍布斯关于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观点,但他不同意霍布斯关于人们在订约建国时放弃自己的全部自由权利的看法,他认为人们这里放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责,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结合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指出“人们放弃”了哪些权力而授给政府?自己又保留了哪些权利?按照启蒙运动的观点,“政府的职责”是什么?(7分)

材料

三、卢梭认为,既然人民主权使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如果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

——吕一民《法国通史》

(3)材料三中卢梭对社会契约又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新的观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高三历史5(共6页)

14.(21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消灭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

(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评价产生的时代因素。(7分)

材料

二、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他们是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它是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

——杨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

(2)试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戊戌变法的评价。(6分)

材料

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了有益的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

(3)材料三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

高三历史6(共6页)

广东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篇2

一、精心、全面、科学的数据统计, 表格呈现, 详略得当

首先, 评讲之前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试卷进行详细统计。尽管这一过程比较麻烦和劳累, 但却是评讲中的最关键一步。必须坚持做好做细, 没有详尽的数据分析不仅讲不到要害和重点, 也浪费高三学生宝贵的备考时间。其次在统计结果后,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多种类型的表格, 这样上课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一目了然、重点高效。下面, 是几种常见的试卷数据统计的表格方式。

(1) 试卷整体数据统计

(2) 选择题整体数据统计

(3) 选择题得分排序数据统计

(4) 错误率较高题目数据统计 (以第4题为例)

(5) 非选择题得分数据统计

二、归纳链接、习题巩固、延伸发散的有效评讲,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试卷的评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和错误的原因, 还需要在一些错误率较高的、有典型代表性的习题评讲后注意相关书本知识的归纳链接、另选相似类型习题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的拓宽延伸、答题思路的及时总结、发散思维的着意培养……下面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1) 相关书本知识的归纳链接。比如第4题“鲁迅说:明之中叶, 即嘉靖前后, 小说出现得很多, 其中有两大主流:一是讲神魔之争, 二是讲世情。……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 讲世情的小说, 也就起来了。下列作品符合该时期的有哪些?”首先说明这是考查文学作品出现的时序问题, 通过时间和内容可以选出答案, 然后可以通过表格把相关文学作品按照时代和类型整理归纳出来, 帮助学生识记。

(2) 另选相似类型习题的训练巩固。比如第7题“右图 (图略) 是我国某一时期政府发布的一个公告, 它最早出现于 () ?”此题通过原始材料的呈现来考查时间概念, 相对错误率较高。所以, 在评讲后, 把提前选择出来的2008广东高考22题呈现给学生, 当场巩固, 以加深此类习题印象和提高相关能力。

(3) 所学知识的拓宽延伸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比如第21题主观题的最后一小问“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这就需要学生了解近代化的含义等相关知识。因此, 先要补充灌输近代化的含义、内容和前提等相关重要知识,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史学理论, 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等等。这样, 不仅拓宽延伸了书本知识, 提高了此类试题的得分, 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历史学科的素养。

三、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变革创新的教学方式, 积极高效, 树立信心

高三复习课的评讲试卷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 必须要充分提高教师的评讲理念和引导作用, 改变原来评讲课教师“一言堂”和学生抄写答案的模式。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和领悟规律, 要让教师教得精彩高效, 学生学得充满信心。

比如选择题, 可以让几个出错的学生阐述他当时做题时的想法和原因, 再让他自己或者其他同学指出失误之处。又如主观题第21题第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2分) 。”首先,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的答案。“ (1) 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国家大权由皇帝独断。 (2)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 不掌握实权。”通过这种方式, 把学生真实的答案、字迹和条理都非常直观地、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从而迅速吸引学生兴趣, 同时对他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做出多角度的评价。集思广益, 师生配合, 得出相对正确的结果, 然后出示参考答案:“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 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最后, 教师指出评分标准, 总结“必须清晰明确地写出历史事件”。这样, 通过教师的评讲课思路观念的转变,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发挥, 不仅课堂的气氛和效果都达到了预期目的, 学生更是树立了信心, 提高了能力。

广东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篇3

(1)突出新情境新材料和考查学生获取解读阐释信息(即材料)的能力。首先,选择题突出了注重材料的特点,这是新课标下高考试题的一个突出变化。25道选择题中涉及到材料的有15道之多。其次,主观题中的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融为一体,六道大题都从材料入手。每一题都有材料且都以对材料的阐释、分析为主,考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熟悉如何阐释、分析历史才能回答。

(2)突出考查了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及历史唯物主义等原理阐释和分析历史的能力。六道大题的设问基本上都是对材料的阐释和分析。一是对材料的观点或现象用史实进行列举证明;二是对材料反映的现象分析原因、背景;三是对材料的观点或反映的现象进行评价。

(3)注重中外历史的关联、比较和冷热点相结合。这在大题中尤其突出,中外关联的,如第26题考查中西方关联的思想文化,第28题考查比较中外空间技术发展变化。冷热点相结合的,如第27、29题属容易忽略的冷点问题,第28题属科技创新问题和国际格局的变化,第30题属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等热点问题。考查的内容体现了中外历史的关联、比较及冷热点相结合的特点。

为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即高考复习中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大小知识点结合

首先,复习时要注意在贯彻新理念的基础上,切莫忽视基础知识。虽然新高考改革趋势是考查考生运用有关学科知识解决新情景、新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脱离所学知识的纯能力测试。这种能力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更高要求上,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论的基础和载体,是历史学科一切能力的前提。否则,高考分析理解便成为脱离基础知识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也就是说,高考中一些试题,往往是题目在书外、观点在书中,有大量答案来自课本,还有不少答案是课本知识的概括和归纳,是一些小的基础知识点。然而,有些同学几乎每次考完历史都说:“为什么总是背的不考,考的没背呢?”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我们的复习方法不太恰当,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或者说在记忆知识点的时候“挑食厌食”,自己觉得重要的就记,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就不管了。记忆知识点时,总是背那些大的知识点,比如历史意义、成功或失败原因等。而忽略了那些小知识点,特别是比较容易忘记的时间之类的知识,例如:2009历史高考选择题第8题: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这明显是考1929年这个时期所传进的思想,是小知识点,是比较容易忽略的,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必须在那些小知识点上投入一定的时间。

但也不是说,把知识搞得越细越深越好,要注意主干性,重在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故在复习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看历史书要从目录开始,看章和章的联系,再看节和节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节与节之间子目录的关系,注意抽取出主干知识,不要死扣教材细节。做到大小知识点结合,才能减少在考试的时候丢分。

二、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题是新课标实施后广东历史高考的典型题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是以材料性和情景性的题型为主,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2009年高考卷特别突出了材料的运用,所以考生在有限的备考阶段中仅靠记忆和思考是不够的,应该通过做题训练来锻炼阅读、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因此,考生需要加大材料分析题的训练。

1.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的阅读,它要求我们领会材料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我们在培养阅读能力的时候,应注意阅读方法,要带着问题去看书,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并要多找些原始材料进行阅读,以期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

2. 加强分析能力的培养。

我们先看看2009高考广东历史主观题第26题: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

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每一问都要我们去理解、分析和判断。

第一问需要我们认真审题,从材料本身提取有效信息和关键词语。这一问的有效信息和关键词语是:“结论”“材料”“直接”,只要把握好这些有效信息和关键词语,那么,这一问的正确答案“晚清组”就很快出来了。

而第二问,我们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的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这就需要我们有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了。

至于第三问,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主流思想变化。如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由此产生了较大影响。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所以我们应加强分析能力的培养,应选编一些不同形式的材料题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尤其要重视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精选精练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练习材料时要认真审题,多从材料内容本身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和干扰信息,或通过提取关键词语等,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注重中外历史的关联、比较和冷热点相结合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并找出异同的过程,我们在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历史,同时也可以发展我们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再来看看2009高考广东历史试题第28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9分)

这是涉及中外空间技术发展变化比较的题目。既要对同一时间(时期)在不同空间发生的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即70年代空间技术在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又要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即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国内和国际背景等。

另外,平时还应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历年来历史高考都不回避时事,只是它的考试题目不同于政治题目那样直接,通常是通过历史上的一些时间来侧面折射,从历史事件中得到一些启示。如2009广东历史高考第28题考查了科技创新问题和国际格局变化的问题,第32题涉及教育问题,第25题涉及国际反恐问题等,这些都是热点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关注时事热点,比如朝鲜问题、台湾问题、日本右翼势力问题、国际反恐问题、民族和地区冲突问题、改革问题、教育和科技创新问题等。但我们也不能忘却冷点。所谓的冷点指的是在历年高考中多次出现过的内容。如中美关系问题、三农问题、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等。如果认为这些问题多次考过,命题热度已过,不会再考,就会吃亏。其实,这些问题一直都很重要,长考不衰,如2009高考广东历史的第27题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和第31题的三农问题等,都在告诉我们:关注热点,不忘冷点。

四、注意处理好必选与选修课的关系

必选的内容占的分值较大,固然要掌握熟透,选修占的分值虽然较小,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自由选的选修一和选修四,因为新课标实施后的广东高考试题中的第31、32这两道选做题,肯定有一道属选修一或选修四。2009高考广东历史的第31题关于王安石变法,考的是选修一的内容,第32题关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考的是选修四的内容,所以,我们在自由选的选修一和选修四,最好以其中一门为重点来主攻,至于其他的选修课,有余力、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自学就可以了。

高考在不断改革,高考题目类型千变万化,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平时的点滴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这样方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广东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篇4

1-5CDBDA6-10 AACAD11-15 ADBBC

16-20 CCADA21-25 ABDBD26-30 BACCD31、(1)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1分)两点论就是要看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山东省既注重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建设,又考虑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体现了两点论;(3分)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统筹考虑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把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3分)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1分)

(2)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八项规定、六项禁令” 是对中国国情的反映。(3分)②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是党根据客观实际判断之后作出的价值选择。(3分)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符合新时期对党的要求,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3分)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要求党从根本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分)(回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分析得当,可给3分,总分12分)

32、①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文化传统。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依据: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依据:文化的发展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④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每点3分)

33、①增强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作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理念的传播者和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2分)

②公民要积极参与民主决策、自觉行使监督权,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2分)。③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少放鞭炮,少开车等。(2分)

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分析 篇5

阳城初中九年级历史学科组 2013年5月2日

2013年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分析

一、考试情况分析

2013年,西峡县秋期期中考试我校共参加120人,总分为3755分,平均分为31.55分,及格人数为80人,及格率为66.67%,优秀人数为14人,优秀率为11.67%,特优人数为1人,特有率为 0.083%,本次最高分为46分,最低分为9分,差距为37分。

二、题型题量

本次考试共设计了26个小题,满分为50分,其中1—20小题为选择题,每个1分共20分,21—26为非选择题部分共30分。

三、试题特点

本次考试,容易题约占20%,中档题约15%,少难题占65%,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特别是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适当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主要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适当的涉及了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察,设问跨度大,一般就整个中学阶段历史进行综合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察层面也较高。

四、答题简析

本次历史试题考查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时,在“基础”方面作足了文章,注重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础 ”能力,试题难度并没有降低。考生的答卷普遍比较不够理想,得分率最高的选择题是第7题,非选择题是第23题; 得分率最低的选择题是第1、3、6、10、13、17非选择题21、22、24题。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不扎实的考生,仍然得不到理想分数,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离尽善尽美的答卷还有较大的一段距离,这既是正常的现象,也是我们应重点分析的问题。

(1)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不扎实。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的教学是薄弱环节之一,学生对“历史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往往不完整、不准确,这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联系性、复杂性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概念教学不重视、不扎实有关。(2)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对历史事物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历史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总是处在 变化发展之中的,因此,必须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即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很 多考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恰恰是局部的、静止的。(3)材料处理能力不强。

例如第21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的 精神与物质的世界观”。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二:早在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得主达成共识:“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材料三:如家文化的包容性是化解当今世界争端的有力武器。‘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典范。美国国务院访问学者王冲告诉记者。“孔子相信君子以文会友,他代表这个向世界传达这个崇尚和平处事之道。”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发现东方”和“新的世界观”分别指的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论述儒家文化包容性,新中国 成立以来,哪些政策体现了这一传统文化特点?

学生在作答第一问时候,把发现东方和丝绸之路中国商人发现西方混为一谈,很多学生答为丝绸之路其实东方被西方商人发现是新航路的开辟而不是丝绸之路。在做答第三问时候,学生大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想到题目要的是什么?题目要的是东方被发现之后西方商人来到中国学习到中国古代什么思想,应该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题目有相当的难度,导致失分较多。

(4)审题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每考试都有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或审题能力不强而失分。

五、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本次历史试卷和答卷的分析,我们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教学。我们不要刻意去追求应付中考的教学,而应踏踏实实地去完 成中学历史教学目标,这点做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扎实了,在中招考试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是 基础知识?什么是基础能力?这些需要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去研究、去探讨。但基础教育首先应该是全面的 素质教育,是为学生走进高校或走上社会打基础的。去年的中考命题思路以及国家初中教政策的改革,都对我们 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对中学生来说,应该强调的是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培养“创新意识”。2.处理好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知识,能力就无从说起;但没有能力,也就无法获得知识,所以知识和能力是互为载体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寻找二者之间较好的交汇点,达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洋务运动一题给我们的启发就在于,如果没有合适的知识切入点,想挖掘能力是不可能的。

3、注重基本理论的教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指导思想,在中考答题中时时需要加以运用。如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 等。中学历史课本虽然没有明确阐述这些理论或观点,但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挖掘。

4、“历史概念”教学要加强。历史概念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知识,是对一般历史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是规律 性的历史知识。任何学科体系都是由学科概念组成的,真正能够运用的知识主要就是学科概念。就历史概念而言,越是范畴大的、理论性的历史概念,运用的频率越高,如社会、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学生也越 不容易把握。这在历年中考中都反映出来,今年材料解析题第24题就是明显一例。

5、注意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广东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篇6

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次试卷共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 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敷衍成 我们初学为文,一看题目便接着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即便

篇,自己也觉得索然寡味。度过苦涩阶段便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对于什么都有意见,有

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旁征博引而轻重倒置,下笔不能自休。知道割爱

才能进入第三阶段,对不恰当的内容要 就是这种境界。

A.披肝沥胆 C.披肝沥胆 纷纷扬扬 洋洋洒洒

地加以削删,所谓“徇烂之极趋于平淡”

大刀阔斧 大张旗鼓

B.搜索枯肠 D.搜索枯肠

洋洋洒洒 纷纷扬扬

大刀阔斧 大张旗鼓

【解析】“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搜索枯肠”:比喻才 思枯窘(含贬义)。因此第一空选“搜索枯肠”。“纷纷扬扬: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 飘舞;也形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

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还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文章来很顺畅。第二空提到“下笔”,因此选

“洋洋洒洒”。“大刀阔斧”:意思是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也比喻公开。因此第三空选“大刀阔斧”。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察的是词义相近的词语的辨析。

2.下列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3 分)

A.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文艺工作者要潜心探 索,创造出鲜活、丰富的艺术形象来。

B.在硅谷这片热带雨林里,既有领军企业的大树,也有创业企业的小苗,即使大树或小苗 死去,留下的腐殖质也会滋养创新的种子。

C.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让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称为党内政治空气的清洁剂,坚 决防止不正之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D.衰败的大时代,精致的小人物,《受戒》和《倾城之恋》骨子里很像,我们几乎可以把《受 戒》看作《倾城之恋》的乡村版。

【解析】A、B、C 三个选项均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而 D 选项不符合比喻修辞的定义。因此 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延续了江苏高考自 2015 年对修辞手法的考察,考生了解比喻的基 本知识后可判断出此题答案。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契诃夫要我们笑,要我们笑着走上生活的道路,但是他也似乎时刻在警告我们:,,。我们便免不了要受到它的支配 3 如果是像机械的话 生活决不是开玩笑的 4 但也不是像机械那样 6 它是无比严肃的

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支配生活了

A.②①④⑥③⑤ B.②⑥④③①⑤ D.③②⑥④⑤①

C.③①⑤②⑥④

【解析】根据第一空的前一句“他也似乎时刻在警告我们”可以推断,第一空的内容与前文 含义相反,因而第一空应该选择②,能够紧接在②之后的句子为⑥。根据第二空后面的句号 可以推断第三空有转折,所以第三空应该为④。根据前面三空应为②⑥④,可以推断出答案 为 B。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察学生文本理解力,考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后可根据行文逻辑判断 出答案。

4.根据诗中人物形象,下列诗句分类恰当的一项是(甲、迁客逐臣 乙、游子思妇 丙、戍卒征夫

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②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③解识行人今古恨,路边惟有短长亭。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⑤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A.甲:①④ 乙:③⑤ 丙:②⑥ C.甲:③④ 乙:②⑤ 丙:①⑥)(3 分)

B.甲:①⑥ 乙:③④ 丙:②⑤ D.甲:③⑥ 乙:②④ 丙:①⑤

【解析】①出自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属于甲、迁客逐臣;②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 首》,属于丙、戍族征夫;③选自宋代何应龙的《行人》,属于游子思归;④选自柳宗元的《登 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从诗中“岭南”便可得知作者被贬谪,属于甲;⑤选自无名氏 的《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从诗中“无消息”可以判断出该诗为思妇诗,属于乙;⑥

选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属于丙、戍族征夫。【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考生需要理解诗歌含义、诗歌相关背景才

能准确判断出答案。

5.春华中学举行“全校师生读书月”徽标征集活动,下列是各徽标及推荐理由,其中最切合

活动主题的一项是()(3 分)

A.①以学生作为画面主体,展现当代青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B.②画面洗练风趣,猫头鹰专心读书的神态启迪学生读书要专注,给学生方法的指导。C.③众人开卷阅读的画面,既突出了读书的主题,又强调了此次活动“全体性”的特点。D.④人形的树表达了读书助人成长的寓意,地球图案传达了读书人要行万里路的理念。【解析】根据题目,活动以“全校师生读书月”为主题,所以徽标和征集语中应以“师生” 为主体,以“读书”为主要活动。不能只强调一方,因此排除 A 和 B 选项,“地球与行万里 路”与主题无关,因此排除 D 选项。因此 C 选项最适合。【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徽标图画的分析把握以及征集语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紧抓题干要点,全面把握徽标和征集语内容,不要忽略题目而造成失分。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9 题。

许子良传 宋濂

许子良,字肖说,东阳人,姿禀卓荦,幼诵书,一览通大义。及壮,驰骋经史,精文辞,尤长于科目之学,生徒欣欣从之,旬月间,辄知为文肯綮。嘉定丙子,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调馀姚簿,未上。用宰相乔行简荐,监镇江西酒库。前此赢羡率自入,子良不纳一札以 试礼部不利,嘉熙戊戌,始登进士第,年已五十馀矣。

上归公家,官吏相顾骇叹。淮东转运司辟主管帐司。濒江有芦场三十里所,民资其利,守边 吏议清野,欲悉削去,子良諌之止。迁知晋陵县,版籍纷乱,官赋多放失。诸司督逋急如雷

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子良为稽逃亡,考隠漏,催科定繇,条绪粲然。

俄监安溪酒库,改宣教郎、知都昌县。库藏赤立,子良节缩浮冗,两年之间,供输遂有

馀。豪右设诡名以欺租赋,莫敢何问。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复从而一之。豪右慙愤,阴图 中子良,无隙可乗而止。未几,有旨俾阅滞狱八十余,子良为翻案,一一谳之。虽累岁不引

决者,一旦曲直皆白。复转朝散郎,改知台州。弊蠧相仍,负上供钱三百余万。子良节缩如都昌,凡典例所宜

得者亦谢去。居半载,郡计裕如。子良听讼,据案与两造相尔汝,以察其情。情既得,即决 遣之,吏袖手旁睨具文书而已。同僚与吏无所容其私,皆忌之。吏白每岁以钱折米二万斛,子良又不许。而禁卒有不便者,于是嗾其殴狱吏以撼之,且相与出危言。子良知堕其计,即

委印出关去。事上,降两官。贾似道开阃荆湖,辟主管机宜文字,且为辨其非辜,叙朝散郎。

事有难处,他人不能置笔者,经子良议定,人无异辞。

景定庚申三月,卒于沔川,年七十五。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节))(3 分)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B.前此赢羡率自入

魁:居首位

C.子良为稽逃亡 D.且为辨其非辜 . .

羡:多余的 稽:核查 辜:辜负

【解析】通过分析句子成分,根据上下文语境,“辜”在此处应解释为“无辜的、无罪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子良天资聪颖,精通经史,富有才华。他教授学生亦很得法,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 能领悟到文章的关键。

B.许昌豪门大族捏造假名来逃避租税,以前无人敢过问,而许子良上任以后厉行整治,将 主使者的姓名公之于众并上报朝廷。

C.在台州时,许子良的同僚和下属因无法营私,都很忌恨他,然后设计陷害子良,子良只 好弃官印逃离。

D.撰写文书时他人感到不好下笔的地方,一经与许子良商定,他人也就没有异议了,充分 显示了许子良的才能与威望。【解析】许子良在识破并毁掉同僚和下属的诡计后,自己辞职离开了,并没有“逃离“之意。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

【解析】“督逋急如雷电”1 分;“窜匿殆尽”1 分;“去”1 分,语句通顺 1 分;参考翻译为: 各主管部门督责搜捕如雷电一样紧急,衙吏们都逃窜的逃窜,躲起来的躲起来,前任县令因 为做得不好而被罢免。

(2)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

【解析】“虽”“累岁不引决者”“曲直“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参考翻译为:即使是很多 年没有决断清楚的案件,(到了他手里)很快是非曲直都会弄明白。

9.文中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许子良克己奉公的品质?请简要概括。(4 分)

【解析】通读文章的第二、三、四段即可概括出许子良“克己奉公“的事迹。监酒库而不自 入;劝止砍削百姓赖以为生的芦场;节缩扭转财政亏空;揭发逃避租税的豪门望族;明察案 情;禁止同僚与下属营私。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10—11 题。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

音,燕雁拂天河鲤沈。

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

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

②【注】①嗣音:传递信息②《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

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0.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6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思想情感,这类题目抓住题干、作者、注释、关键词、意象等方面进 行分析即可。由注释“嗣音”可以得知诗人身处“关汉塞雪”的艰苦环境中,想要给叔父写 信;“燕雁”和“河鲤”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传递书信的意象,然而条件艰苦,书信难达。颔联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想要与叔父交谈互相慰藉的迫切,然而归期未定。前两联体现 了诗人独自一人宦游在外,思念亲人,却只能以书信和叔父交流,想见不得见,想归不得归 的惆怅寂寥。

2016年广州高考一模试卷分析 篇7

关键词:高考英语,全国卷,广州一模

2016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将使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试题(全国卷乙卷)。广东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包括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听力部分保留了原广东卷的听说题;笔试部分由全国卷的七选五、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代替原广东卷的信息匹配、书面表达和任务型写作,其他题型(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法填空)保持不变。全国卷笔试部分总分由120分变为135分后,加上听说部分15分,构成总分150分。

广州一模是高考前两个月在广东省内举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模拟考试,试题的命题质量和测试结果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由于广东省2016年首次使用全国卷,一模试卷的命题情况和测试结果对引导广大考生从广东卷平稳过渡到全国卷起着重要作用。图1是2016年广州高考一模题型及分值分布图。

本文以2016年广东省某所国家示范性高中高三某班的30名学生的一模英语成绩为样本(根据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等距取样),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样本进行分析,探讨试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该试卷是否符合全国卷考试大纲的考查要求,是否体现出广东省英语高考改革的目的,并根据试卷分析反映的情况,提出如何通过模拟考试提高备考复习效率。

一、试卷质量分析

(一)正态分布分析

刘润清、韩宝成(2000)认为均值、中值、众数若比较接近,则反映了数据呈正态分布。根据这一理论,表1的数据反映了受试者的卷面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其中,七选五、语法填空和改错题的得分正态分布最理想。此外,对卷面成绩进行K-S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Asymp.Sig.(2-tailed)值为0.468>0.05,不具有显著性,这表明卷面成绩呈正态分布。在对卷面成绩采取前两种正态分布检验的基础上,对卷面成绩进行频度分析(生成直方图)。直方图(见图2)显示,卷面成绩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形态分布,可判断卷面成绩符合正态分布。但仅仅依靠卷面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来判断试卷的整体质量则过于片面,还需要结合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等指标综合分析。

(二)难度系数分析

试题难度值P越大,说明试题越容易;难度值越小,试题越难(陈石磊2014)。试题难度系数在0.6~0.8,属中低等,适用于检查性考试;试题难度系数在0.3~0.6,属较高或高等,适用于选拔性考试(刘敏钰2004)。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各科难度系数理想值为0.55左右,这与近年广东省高考英语试题的难度系数值基本一致。根据以上标准,对本文选取的30个广州高考一模成绩样本进行难度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阅读理解、七选五、完形填空、语法填空、改错和书面表达题的难度系数均在0.6~0.8之间,说明试题比较容易。试卷整体的难度系数为0.7,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的难度系数理想值0.55存在差距,说明难度系数值偏高,试题比较简单,不符合选拔性考试命题的难度系数要求,这也有悖于广州高考一模试题的难度要接近或略微高于高考试题难度的命题思想。事实上,由于样本数量太少(30人),表3数据不能反映所有参加广州高考一模考生的真实情况。

(三)区分度分析

区分度是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差异的能力的重要因素(刘润清、韩宝成2000)。区分度在0.3以上的是可以接受的题目,在0.3以下则意味着这个题目对区分样本学生的作用不大,甚至起了相反的作用(李崴、桂诗春,等1989)。区分度D值范围与考试的关系:0.4臆D臆1为区分性好,适合选拔性考试;0.2<D<0.4为区分性较好,适合检查性考试;0臆D臆0.2为区分性很差,不适合用作测试;-1臆D臆0说明试题或答案有问题,不能用作测试(刘敏钰2004)。要了解每个小题的区分度,可以采用相关法分析试卷的内部一致性。一般对客观题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主观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纪宏伟2011)。表4、表5反映各大题与卷面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区分度),综合表4、表5得到表6,即各题的区分度。表6显示,只有七选五的区分度略微小于0.4,其余各题的区分度都大于0.4,其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区分度均在0.8以上,说明题目总体的区分度很好,尤其是对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的考查,能有效测试学生的水平。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信度分析

Bachman&Palmer(1996)把信度定义为“测试的一致性”。信度是效度的一个方面,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李清华2007)。一般来说,信度值r应在0.9以上,如果试题中有主观性题目,则r信度值可在0.85以上(李崴、桂诗春,等1989)。一般情况下,信度>0.9,说明达到最好的标准化考试水平;0.7~0.9对学校测试而言已很好或较好,0.5~0.7部分试题需要改进,信度<0.5,则建议对试卷进行修改,信度有问题,考试基本无效(刘敏钰2004)。表7显示试卷整体内部一致性检测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4,表示试卷整体信度比较好,接近标准化测试水平,适用于大型选拔性考试。各大试题的信度系数在0.7~0.9之间,满足标准化测试对试题信度的要求。

(五)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测试是否真正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东西。语言测试的效度是指测试是否考查了测试者想要测试的语言方面的内容,考生所考的成绩是否合理地说明了该考生的语言能力。一个选拔性考试是否有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是否真正考了所要考的东西——称为内容效度;二是考试是否真正能考出学生的水平而达到择优录取的目的———称为预测效度(李崴、桂诗春,等1989)。由于广州一模不像高考那样具有选拔性,因此,本文只对广州一模试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对内容效度的检验,可采用因素分析方法算出试卷各大题成绩的相关矩阵,再采用主形心法和最大变异旋转分离出若干个因素,然后对照命题时所拟定的内容与题型分布,确定是否一致。通过因素分析法对广州高考一模各大题进行内容效度检验,得到以下表格(表8、9、10):

表8显示书面表达与改错题的相关系数为0.718(最接近1),明显大于书面表达与其他四类题的相关系数,说明书面表达与改错题考查的内容相关度较高。改错题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从写作范文中找出10处语法错误(包括实词和虚词的错误),并用正确的形式修改。书面表达考查学生运用英语书面语进行交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体现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语法知识与写作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把改错题和书面表达两种题型归并为写作部分则充分体现了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在表9中,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Sig值=0.000,达到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为:变量间的偏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说明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0表明语法填空、阅读理解、改错和完形填空作为第一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1.026%,可定为语言知识。七选五和书面表达作为第二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26.134%,可定为语言能力。两个主因子解释的方差占总数的77.16%,大于70%,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七选五题型要求学生在7个句子中,把其中5个来自原文的句子准确地放回原文,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书面表达要求学生按要求写作,属于半开放类型写作,体裁以应用文书信类写作为主,字数在80~120词之间。七选五和书面表达题对广东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语篇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结论分析

以2016年广州30名高三学生一模的成绩为样本,利用SPSS2.1统计学软件,从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四个维度对笔试部分的题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一)试卷难度

试卷整体难度系数值为0.7,略高于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的理想难度系数值0.55,不适合用于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然而,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分析结果不能反映全省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试卷区分度

除了七选五这道题,其余各题的区分度均大于0.4,说明试卷总体区分度较好,其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区分度均在0.8以上,非常适合考查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能有效地区分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差距。七选五的区分度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试题难度偏高,学生对新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考查方向不明确,解题训练不足。

(三)试卷信度

试卷的整体信度较好,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值为0.84,接近标准化考试水平,各大题的信度系数均在0.7~0.9之间,符合标准化考试的信度系数值。

(四)试卷效度

试卷的内容效度符合高考英语全国卷的命题要求,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两个方面考查了学生对输入性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准确、流畅地输出语言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2016年广州高考一模试卷的整体情况比较理想,尤其是传统题型,如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法填空题,既符合全国卷考纲的考查范围和难度标准,又保留了广东省高考卷的风格和命题思想。新题型的出现,如七选五、改错题和书面表达题,是本次广州高考一模的焦点,这几道题的命题质量和考查形式,对学生的备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今年广东省高考最终命题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三、启示

高考是面向全国学生的具有高风险性的选拔性考试。高考成绩决定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高等院校,选择自己喜欢的院校和专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模拟考试是考前练兵的重要手段,模拟试题的命题质量与学生的备考效果有紧密联系。一份难度适中、区分度合理、信度和效度可靠的模拟试题对学生的复习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既能帮助学生熟悉题型特点和训练解题技巧,又能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及运用考点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模拟考试的正面反拨作用,把模拟考试的负面反拨影响降到最低。提高模拟考试的正面反拨效应,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考生需求

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严把试题质量关

信度和效度是影响反拨效应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能使测试产生积极有利的反拨效应(吴小珊2007)。一份好的试卷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确保测试内容与高考考点的高度一致,试题的难易程度达到高考要求、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水平。

(三)重视讲练结合

教师平时的复习指导与练习讲解对学生考试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评讲练习的质量和效率,指导学生过好练习关,使平时的讲练内容与考试考查的内容尽量一致,让学生在测试中体验到学有所获的满足感。

(四)及时反馈和评价

成绩起伏较大是模拟考试中经常存在的现象,成绩不稳定对学生的情绪和状态有消极的影响。教师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与评价,对学生下阶段的备考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模拟考试是教学的重要部分,起到摸底和评估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预测性。对于高考学生,模拟考试是检测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复习的进度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师,模拟考试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掌握考点的情况,有利于教师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模拟考试的正面反拨效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学活动。模拟考试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熟悉考点,掌握答题技巧,树立信心,有效备考。

参考文献

陈石磊.2014.SPSS在大学英语试卷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36-138.

纪宏伟.2011.基于SPSS的试卷分析与解读[J].职业教育研究,(8):169-170.

李清华.2007《.语言测试与效度验证——基于证据的研究方法》述介[J].现代外语(季刊):214-217

李崴,桂诗春,李筱菊.1989.高等学校人学英语考试(MET)使用的统计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27-39.

刘敏钰.2004.运用SPSS、Excel进行试卷质量分析初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4):102-105.

刘润清,韩宝成.2000.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8.

吴小珊.2007.论英语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平衡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2).

上一篇: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制度下一篇:2024——2025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