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精选12篇)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篇1
根据《考试大纲》和高考历史试题的编排要求,二轮复习最主要的模式就是分时期(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重组知识、复习知识,强化主干知识的时间概念,并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简单化和规律化。明确每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并注重中西历史阶段的横向联系。
二、重视基本历史概念的再解读
历史概念复习口诀:厘清历史概念的源与流,分清历史概念的属与种,理清历史概念的形与质,澄清历史概念的是与非,讲清历史概念的深与广。例如“农业合作社”这一概念,利用流程图,加深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并注重与相似概念的联系与比较。
三、以热点问题为依托,加强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复习巩固
热点问题是历史学科不可回避的命题切入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人民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如新冠疫情的防治问题;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如全球治理、全球对本次疫情的共同合作等等。
四、注重主观题答题“四处”寻找技巧的总结
第一处: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这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
第二处:从材料与教材的关联找取相似点。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解答问题就不难了。
第三处: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读材料时要想着设问,把设问与材料内容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信息。
第四处:从材料之间逻辑关系挖掘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或“隐性知识”是指隐含在材料中,或材料之间不易为人注意的知识。有时标点符号就是非常重要的提示,分号往往把材料分成几层内容,破折号往往表示解释与延伸,省略号往往代表段落的划分。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篇2
在历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 总有不少的学生抱怨历史复习很困难, 如知识点多、难记忆、记得多忘得快, 有时记住了用不上, 考试得不到高分, 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我就此谈谈一些看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 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脱离基础知识谈发展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历史复习过程中, 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牢牢掌握, 认真阅读教材, 记好课堂笔记, 在理解中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记忆。
(一) 简要概括历史知识要点
可以采取抽取要点的办法, 用关键字词浓缩、概括、提炼成明确的知识点。比如《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 赔款白银4.5亿两, 分39年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 (2)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3)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 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5) 改设外务部, 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我们只要提炼成赔、划、禁、拆、改, 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即可高度概括。
在考试中抓住教材中文字表述的知识点, 也是高考阅卷中的“得分点”, 这样就能取得高分, 得到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二) 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
在掌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程的知识时, 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组织: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 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3) 一战期间, 出现“短暂春天”; (4)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短暂发展; (5) 抗战时期, 遭受沉重打击; (6)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陷入困境。
(三) 把相关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索
把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串成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些都是“知识点”, 这一连串知识点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巩固、加强的过程。
(四) 总体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通过划分历史阶段, 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 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 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达到复习的目的。如中国现代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1952年)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3-1956年)
(2)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1966年)
(3) “文革”十年 (1966-1976年)
(4) 两年“徘徊”时期
(5)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二、加强历史理论学习, 培养历史理性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规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程目标规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 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 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史论结合, 寓论于史”, 在复习中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对教材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思考, 并强化训练。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 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 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地练习, 必然会促使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重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一) 坚持复习不间断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千万要避免等到考试前才临时突击的想法, 到那时内容太多、记忆量大, 知识容易混淆, 会使人感到困难重重。持续每天不断地复习, 并且滚动式的复习 (每次复习都要注意以前复习过的内容) , 这样就能做到熟能生巧。
(二) 通过复述已学内容以检验和强化记忆
许多学生在看书、看笔记时认为自己已经“会了”, 但是考试中往往还是写不出来, 这就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学习必须要有一个检验的环节, 最好是自我检测, 而复述知识要点能够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识, 复述时尽量不去翻看教材、笔记, 实在难以回忆起来才能翻看。如果能像教师讲课一样把复习内容讲给同学或者自己听, 那说明自己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 做一些典型练习、熟悉解题方法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 学习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解题来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练习各种不同形式的题目, 锻炼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各种解题思路, 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中外历史结合 指导高三复习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40—01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的。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全球史观”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历史研究,而且也影响到高考历史命题。从一些地区高考命题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比较多的素材来源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笔者在组织高考复习的过程中,从全球史观出发,进行了中外历史结合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笔者认为,现行高中教材,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开编写,提供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这正好为高三进行中外历史结合复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笔者构思、组织了20个中外历史结合的问题,每个问题又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其可以从比较独特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20个问题是:①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②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③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与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思想;⑤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康乾盛世;⑥欧洲近代科技的曙光和中国传统科技的晚霞;⑦工业革命、列强的扩张和两次鸦片战争;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的革命和改革;⑨19世纪中期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0}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列强侵华方式的新变化;{11}亚洲的觉醒;{12}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3}一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国革命的新发展;{14}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15}二战前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16}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17}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巨变;{18}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19}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关系与新中国的外交;{20}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崛起。
例如,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思想”中,列出的小问题是:(1)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请介绍你比较熟知的三个领域的巨人(各一位),并说明他们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意义和局限性各是什么?“日心说”战胜“地心说”的漫长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3)说明社会契约思想在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反封建方面的进步意义。(4)中国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他们为什么没有产生像欧洲启蒙运动那样的历史作用?
经过实践,我感觉到这种教学思路适合于高三第二阶段复习,因为中外历史结合复习,必须有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基础。这种复习方法的好处在于:其一,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环境下进行考察,以全球史观为指导,树立了“大历史”的观念,学生感觉新颖,因而学习兴趣浓厚,课堂讨论比较热烈,效果较好。其二,中外历史相互结合,避免了过去那种单纯只复习中国史或世界史造成的顾此失彼、不能融会贯通的现象,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其三,进行了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尝试,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其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它不是现成的、由教师完成的,而是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完善的。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三学习方法指导 篇4
现在就具体谈谈
一、怎样复习效率高
“每天有复习,今日之事今日毕,做到日清;每周有小结,每位同学应该搞好周清工作;每章有总结,应该做到章结清”。
二、编写“错题集”
“人不该在一个位置上跌两次跤”,但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个错误,常常一犯再犯。为降低错误的重复率,学生编写“错题集”是有效的方法。平时自测,或老师组织的小测验,每次月考后,就把做错的题重抄一遍在“错题集”上。经常翻看错题集,看一些典型的题目,将错误印象尽可能抹去,而且要达到每看一次错题集要有所收获。
三、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1)平时时间……(2)考试时间……
四、注意试卷的分析: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了大家要认真分析得矢,总结教训。大家要看分数和叉叉…………将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第一类问题———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出现这类问题是考试后最后悔的事情。消除遗憾要消除遗憾必须弄清遗憾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审题之错”,是否出在急于求成?可采取“一慢一快”战术,即审题要慢、答题要快。“计算错误”,是否由于草稿纸用得太乱等。建议将草稿纸对折分块,有序演算便于回头查找。“抄写之错”,可以用检查程序予以解决。“表达之错”,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平时作业就严格按照规范书写表达,学习高考评分标准写出必要的步骤,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规范回答问题。
第二类问题———似非之错。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或者是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弄懂似非,“似是而非”是自己记忆不牢、理解不深、思路不清、运用不活的内容。这表明你的基础不牢固,一定要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大家应该建立各学科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解题思想和解题的方法。在高三复习时间较紧的情况下,第一阶段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平时考试和老师留的经过筛选的题目要会做,要做好。还有就是每位同学应将试卷整理好,在下学期5月下旬看试卷时好看。
五、强调两个纪律:
(1)自习课纪律,应有老师和无老师一个样,严禁大家去讨论,应自己多钻研,实在不行再问老师(2)考试纪律:大家在考试时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象是高考一样,在高考时你当然心态就好了。另外要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这样有利于老师分析和对症下药。
六、大家要有自信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花开不败》是一位考上复旦大学的女生童萱写的,她在高三第一次月考排名全校第294名,她说她要考复旦,在所有人的眼中都认为是“痴人说梦”,然而童萱就报着这一个信念“我要上复旦”,他在床上贴上纸条“我要上复旦”,每天起床后大吼一声“杀进复旦”从而一天的生活就围饶着“我要上复旦”进行着。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高三学习地理的方法指导 篇5
2、高三学生想要学好地理。上课时就一定要认真听讲。地理和历史、政治不一样。历史、政治如果没有听课,可以自己看课本和教辅书等,但是地理不可以。另外,地理不好的同学不要盲目的自己买练习题做,只要把老师布置的任务认真的完成就可以。
3、高三地理既然是文科,自然是离不开背诵的。可能需要背诵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必须要背好,夯实基础。将地理知识整理归纳成主干,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掌握了这些,你的地理成绩就会得到提升。
4、想要提高高三地理成绩,就一定要重视地理模拟题。进入高三老师就会安排高三学生做各种地理试卷,而模拟题对于地理成绩的提高则是非常重要。首先,在做题的时候,你要全身心的投入,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这样才能看出来自己的漏洞,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
高三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指导 篇6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2、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3、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篇7
1.合理选择小组合作成员,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高三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体验。首先教师需根据学情划分小组, 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形成小组, 然后再给分派高考重难点任务。如此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 更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高三历史小组教学教育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去加以实施完成, 所以教师需明确地规定小组成员的责任与义务, 使小组成员之间也可进行相互监督与促进, 小组之间也要有竞争以保证高三历史教学质量与成果。
然而在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是需向学生明确小组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即是通过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共同得到能力的提高。由于小组学生的合作方式、参与度、以及集体讨论交流的形式多样化,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也需预设适合小组的教学计划, 让小组交流能够贯穿课堂始终。若学生自身认识到小组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让他们对此方式感兴趣、对所设问题认真思考、积极与他人交流, 这就会让他们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增强。
例如, 在复习中外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 教师可先明确重难点, 按照预先分好的小组对各组布置任务, 如任务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到清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以及发展趋势。任务2.中国现代政治制度: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新时期的新变化、处理港澳问题的制度等等。任务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任务4.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的政治制度。借助任务驱动小组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并解决问题, 这比传统课堂更多了一份气氛。
2.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 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到位并且有相关任务后,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有效合作就是一大难题。由于学生的性格、习惯的个别差异, 不少组员并不乐于参加合作讨论。此时教师可在教学中穿插或深入剖析挖掘教材中的一些幽默内容活跃课堂小组交流气氛, 以缓解学生紧张情绪, 还可用一些历史讨论素材中的史观来调动他们的自主性, 逐渐增强谈论氛围, 为合作解决问题做准备。另外, 小组活动或问题需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最好是趣味性与探究性较强的层次性设计, 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 由此也可激发他们参与小组讨论与交流的积极性。
此外, 虽然提升高三学生主体能动性很重要, 然而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不容忽视, 即合作意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必备的要素之一。虽然高三生本就对历史知识的贯穿性、纵向了解相对较为全面, 在学习小组中, 高三学生就会更易通过交流、辩论、分享、探讨等学习交流过程逐渐提升合作意识, 并在此中逐渐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原因, 既利于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学习知识, 也利于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以此提升学习效果, 更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所以教师需不断明确小组活动的目标, 对小组任务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掌握。各小组明确任务后开始讨论起来, 组员也开始翻找相关内容并能大胆说出所想, 积极合作探讨所安排的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整个班级气氛顿时更加活跃。
3.透教材、知热点, 提升整体教学的成效
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涉及大量的历史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的方式会易于获得较多丰富知识, 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历史学习与运用技能。所以教授高三历史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设置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握好高三阶段的教学良机, 全面制定教学计划, 使小组互助式教学策略得以长久贯策实施下去。
教师不仅要钻研课标, 弄透教材, 还要关注时事热点, 让他们掌握基础性、科学性、时代性的知识, 以保证高三历史教学质量与成果。
例如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史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时空轴并以此为主线来复习这段历史, 明确重大时间、事件后让他们合作完成时空轴。一组选出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另一组可选择中共诞生、南昌起义, 也有的组可选择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也许还有的组可选出解放战争等等。在他们讨论与展示过程中, 一些重大事件在时空轴上就很明显, 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竞争,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在此过程中不仅有乐趣, 又增进了学习的效率。教师在点拨后可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抓住重点、逻辑组织语言。比如让大家谈谈年内大事, 由学生自主搜集、组内协作, 以大事年表形式在下节课展现, 看哪组完成的既准又好?相信下节课的展示会各有特色, 他们在若干次的前期准备与当场发挥的训练下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 高三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中, 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及交流的方式进行思维与理念、表达的训练, 由此提升其对于历史基本知识体系的完善、语言及情景应用能力等。此外, 还要结合历史高考热点以及对相关重难点进行探讨并适当剖析, 最终提高高三历史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浅析高三历史试卷的评讲方法 篇8
关键词:讲评;互动;有效;方式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90-01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命制试卷的能力,更要能够上好试卷讲评课。上好试卷讲评课意义重大:对学生而言,可以帮助他们查漏补缺,纠正错误、规范解题、开阔思路,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訓,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为下一阶段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对我们老师而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试卷讲评的效率?
一、有效的试卷讲评的意义
试卷的评析、利用作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活动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高中学生知识优化的手段之一,有着重要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高三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非常明确,是直指高考,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容易激发。考试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紧迫感,有效的试卷讲评课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讲授技巧与方法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忆,但不是对历史题目进行死记硬背。让学生理解怎么样的题型用什么样的方法技巧或理解什么技巧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题型,多给学生一些情景体会才能将学生引向学习过程的心理体验,在过程中收获,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养成正确的态度。一次考试不是能绝对说明问题,绝对体现成绩。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绩让学生明白以后的学习中要从哪些方面去改善,让学生能够调整情绪,摆正心态,去迎接下次的考试,直至高考。而且,“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脚步不会停止,有了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就会有自动自觉的学习,从而受益终身。
二、有效的试卷讲评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试卷讲评的目标就是巩固基本知识、熟练解题技能和实验技能、突出重点热点、突破难点错点。因此,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能力要求,针对学生的主要错误、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进行评讲。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平铺直叙式的逐题讲解。一堂课时间有限,师生精力有限,要突出重难点知识、热点题型的解题思维与方法,更要突破学生的错点知识或解题技能。针对难点错点补充必要的跟踪训练,直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解答为止。这一原则是我们提升有效评析试卷的前提和基础。
(二)自主性与提领性原则
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
试卷讲评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要将学生自行讨论分析、自行探究纠错、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在讲评课的始终;也应该突显教师的提领作用,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提出适合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最大限度地完善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对于本次考试做简单概述,主要是对试题考查目标、难度的评价,学生的得分情况公布(有重点)、值得肯定的试卷和答卷中存在的问题等作一些简单介绍,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本次考试的概况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三)时效性原则
测试是学生独立思考性最强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很多解题的念头和想法,即使是试卷上做错了甚至没有做的题,他们都曾闪现过思维的火花,若不及时交流,这些火花就会熄灭。如果测试之后都过了好几天,甚至在学生把试题内容都快忘了的时候教师才讲评,这样不但会降低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及失分原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纠正及知识的查漏补缺。学生刚考试时,他们在头脑中对试题解答情形的记忆表象还是十分明晰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都处于一个非常兴奋的状态,对考试成绩和未知解答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望。他们渴求老师的评价,特别是肯定他们的进步,指点面临的迷津。教师要抓住这些心理特点,及时进行讲评,就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四)延展性原则
试卷讲评是一个重新梳理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借题发挥,类比延伸,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清相关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首先,要对共性问题、重点问题进行拓展性训练。即针对试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知识、方法缺陷,布置有针对性、拓展性的练习。可以先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补偿练习,再进行变式训练,最后进行拓展性训练。第二是矫正个别错误、进行一般性训练。学生矫正改错,相互讨论、交流,解决个别问题。第三是针对共性问题,设置较有深度的训练题,提高层次,变换角度,进行拓宽性训练。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以及策略指导 篇9
高三的数学学习大概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注重基础,梳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第二轮:主题过关,侧重综合性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第三轮:查缺补漏,综合模考,增强对试卷的整体把握。了解了整个高三各阶段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高三初期将重点放在梳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高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自明,所以高三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心向往高考题,不屑于基础题上,在高考题上花很大功夫,结果把题做得乱七八糟,错误百出,既浪费时间,又打击信心。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务必打牢基础,但可能我们开始复习得过于基础,不知道跟高考有何联系,所以学习兴趣下降,动力不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学任何一块知识,首先查看高考题。我们把近五年的高考题和近三年的模拟题拿过来,把涉及到考察函数的题汇总到一块,简单分一下类,不会做题没关系,我们只是看一下高考考察什么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是放在一块考的,确定这块知识的高考地位,之后再着手把这块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详细复习复习一下。
第二步:画知识结构图:知识脉络不清,学习就会很孤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不起来,而且会出现“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的想象,也有可能出现就“重点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1.没系统学习前,我们先拿一本辅导书,看看知识结构图,看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的先后顺序,按老师制定的教学计划,认真把每个点学好,并把学完的知识点对应到知识结构图上,这样我们学了多少,还有多少没学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2.我们系统学习完一个模块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知识结构图,这是我们可以在每个知识点上把常考的题型整理一下,梳理一下解题方法。
第三步:整理这阶段学习的错题,找到错误原因,审视现在是否会了,如有疑问再回去加深理解,把问题一定都弄清。之后把之前整理的五年高考题和三年的模拟题,再一次进行分类整理,强化训练,理解的深度和做题的熟练度上进一步提高。
四、正确处理作业
高三化学的复习方法指导 篇10
高三化学的复习方法指导
一、整合教材科学安排
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按概念和理论(一)——无机元素化合物——概念和理论(二)——有机化学——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此整合教材组成单元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
三、训练思维,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和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能力。
复习中可以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按照要求答题,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一、二、三、四)、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时达不到,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高三化学差如何快速提高
高三化学是要分专题进行复习的,其中实验是一个重点,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大家一定要背熟了,把相关的知识点总结归类,把类似的问题对比分析,这样记忆更深刻。
化学最后复习阶段要把历年真题好好研究几遍,看看都考什么题型,每种题型会考什么题目,每类问题怎么回答,有哪些规范答题术语等。
化学其实不是最难的学科,只要大家用心背了,细心做题了,不懂就及时问了,相信化学成绩短期内就能提高上去。错的题目一定要留心,找到确切的错误原因,效果会很好。
提高高三化学成绩的方法
1、化学主要首先理解原理,然后结合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勤动手勤记忆,再结合一些典型习题,强化理解和记忆,然后注意知识点的对比、归纳和整理。其实题目都是挺有共性的,抓住方程式和各种计算公式,记住各种物质的性质。
2、学习化学另一个重点就是效率,只有高效的学习才能事倍功半。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的飞跃。
3、课前要预习。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4、听好每堂课.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
5、认真记好笔记。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篇11
关键词: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97-0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英语学习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发展。英语同语文、数学一样被列入中学三大核心课程。虽然跻身于主要学科之列,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时间投入与效益产出的矛盾依然存在。这说明教学的方法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贯彻与实施,与之相符的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摸索也早已提上了日程。
一、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一个垄断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简单地配合。因此形成了高度相似的单一的课堂模式——教师讲授,学生奋笔疾书,完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要转型。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一系列根本变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近二十年是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外语教育政策。如外语在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各类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推出了中英合作编写的中学英语新教材,并出版了大量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及声像资料等;各类师范院校外语专业为中学培养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教师,他们大都敬岗爱业,为提高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水平做出了贡献;全社会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为英语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和外国的交往日益扩大,对外语教育的要求将更高,我们应加快步 伐,努力优化影响我国外语教学的各种因素,如外语教育政策、教学大纲、教材、教具、教师素质、教学方法 、考试方式和学生自身因素等,使我国的外语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说过,如果说生活就是人的茁壮成长和健康发展,那么,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生活的重建过程。教育即生活。足见教育在当今世界的地位,随着基础教育的日益深入,教学方法的研究则成了重中之重。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兴起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语言交际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和方法的再进步。任务型教学以设计、执行和完成“任务”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任务型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交际教学模式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同时,它又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三、任务型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逊就说过,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的都是耐心的倾听者。不幸的是,许多教师喜欢独占课堂,滔滔不绝地讲,很少听听学生的看法。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只空空如也的瓶子,等着我们用各种数据来填满。学习语言既不是背诵孤立的单词,也不是熟记脱离语境的句子,更不是记忆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应当教会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或“完成任务”服务的。
2、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任务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力图创立一个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的磋商与交流,通过做事来使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
3、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涉及了多种学习活动、多种知识与技能、多种学习方式。
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使其产生成就感。这样会转化为今后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型教学使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任务的完成,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任务型教学对外语教师的要求
1、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单一,主要担任着“主讲”和“指挥”的角色,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很严肃的师生关系,很少进行合作性的学习。而任务型教学则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改成了“指导”作用,指明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为此,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认真研究教法,排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要求教师耐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的进步,使他们树立信心;教师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还充当学生的“活字典”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的活动;同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
2、要求教师责任心的加强。
外语任务型教学中,从设计任务,到课堂任务性活动的实施,教师要花很多精力,以确保任务型教学途径真正取得成效。一方面,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年龄、性格特点确定任务活动。这样,教师就必须要花一些时间与学生真正接触,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若没有很强的责任心,这一点恐怕很难做到。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否则,很难设计出难度适当且满足学生需求的任务。同时,教师还要对任务执行的程序上下功夫,避免任务型教学中出现混乱的局面。此外,任务型教学不仅是课堂的事情,而且可能延伸到课外。
3、要求教师的自身发展。
作为目前最具优势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对广大外语教师自身的语言知识水平,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在语言层次方面,教师除了能对语言知识有很好的了解外,还应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国外语师资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山区,很多外语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其次,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知识面也要求很高。在任务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任务都可能设计到,因此教师也应具备各门各类的知识,例如:如何写调查报告、如何谈判、如何开新闻发布会等。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因特网,查找相关信息,以便设计更好的任务,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下的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以有效的学习把握新课程,以扎实的基本功实施新课程,以课题的研究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来驾驭新课程。
第一次月考模拟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学习检验。如果一模考试成功,可以使师生信心倍增,但不能够盲目乐观;假如一模考试受挫,也不要灰心丧气。应该为一模考试恰当定位,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科学分析成绩和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和措施;把考试中研究性试题解答当成一般的训练,理清自己的思路,认真对付每一个问题,就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要学会超越自我,只要每次考试的进步比上一次考试的有所提高,也是超越了自我。
(3)最后冲刺阶段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篇12
一、误区
1. 开卷考试无需复习。
很多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在书上找答案,平时无需下功夫,考试前背背就可以了”;甚至部分非历史专业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多复习,反正答案都在书上,考试时只管抄书就是了”。事实上,历史开卷考试,命题基本沿袭以往闭卷考试题目,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即使如此,若不复习,很难想象数量众多的选择题都靠翻书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不复习造成的对教材的生疏也会使学生难以从书上找到答案,就更不用说答好开放性试题了。
2. 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诚然,由于开卷考试,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对一些列举题、问答题的复习可以降低要求,学生不必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只须记住大概就行。这确实降低了难度。但是,就算是开卷考试中有些试题(如列举题、简答题、材料题等)在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不仅时间不允许,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也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开放、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的答案,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的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翻书也难以作答。
3. 狂记笔记。
有的学生认为笔记多记一些,或许在中考中就能“碰”到相应的笔记内容,于是花费很多时间找题、记笔记。只要教材中有空白处,就是“密不透风”的题。这样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变成抄题的“机器”,其学习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再者,考试期间,若每一个题都在笔记中去找寻答案,不仅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还会使学生的情绪在考试中变得异常紧张。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消除以上误区的同时,更要关注学习方法。教师应注重学法指导。
二、学法指导
1. 加强识记。
开卷考试更应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些学生由于不储备基础知识,“脑子里没东西”,考试时根本无法从记忆库中快速提取答案,导致翻书时间过长,整个卷面的答题时间不够。因此,在考试时只有当个别知识点记忆不准、或担心答案总结不全的情况下才应翻书。
2. 深入理解。
一定要按照教师的引导去理解知识点,对历史事实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在考试时出题人将重点知识转换角度、变换问法或结合当今新闻热点来提问时,即使考生心中熟记(或者翻书看到了)相关知识点,但是不会做答,不知如何“抄书”、不知抄哪句话。例如,河北省保定市07年1月份八年级全市统测的考卷中第41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某校九年级三班的同学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展开主题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你知道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中经受住了哪些革命战争的考验吗?”很多同学一看到此题,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等老师公布答案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再熟悉不过的、平时常说的“战争时期”——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考试时只不过换了一下问法,就被难住了。
3. 标记等级。
具体做法:用彩笔在课本醒目地标上《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层次要求,识记层次标上A,理解层次标上B,运用层次标上C,同样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考试内容与要求部分标上所要考查的内容在课本上的具体页码,这个做法非常有用,复习时很容易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同时也利于历史知识点、线、面的结合,易于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4. 重视预习。
课前预习时先通读两遍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除了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把自己要提的问题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5. 高效课堂。
课堂45分钟尤为重要:
(1)发现问题。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课前的理解何处与老师的讲解不同,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预习到,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2)学习“渔”术。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是开卷考试,老师在讲课时必然侧重于学生的理解,而不是死做题,所以课上认真听讲的效果与自己看书所获不可同日而语。
(3)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记笔记,并有意识地提高记笔记的速度、改进记笔记的方式(如:用符号或字母等代替汉字、长句子只写关键词或简写,下课再补充,课下补充笔记的过程就是对自己记忆效果的检验)。
(4)积极回答问题。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积极回答,这样老师会有针对性地给你提出表扬或修改的意见,非常有利于你答题能力的提高。
6. 学会复习。
(1)作业前复习。写作业前先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然后结合课堂上教师讲解时的笔记,找出差距。于此同时加强对知识点的识记。
(2)做作业即是复习。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书,记一记,然后用其他颜色的笔写出来,方便日后复习。
(3)单元复习。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称是“侵略与反抗”,包含5课,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实际上这几课书系统地讲述了“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这一重要问题。要善于归纳总结每一单元的内在联系。
(4)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脉络感。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专题“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逐渐加强的”,以及近代史中的专题“中国人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涉及的内容都不只局限于一个单元,而是几个单元的知识点。所以,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做好专题复习。
(5)综合复习。A.联系实际。开卷考试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如结合“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欧洲债务危机、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等重大事件考察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虽然这类题量不会多,但肯定有,并且成为开卷考试中出彩的地方。B.勤作比较。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例如“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中、俄、日三国变法与改革的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C.辨证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史论结合(有史实、有评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如何评价秦始皇?”、近代史中的“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现代史中的“如何评价三大改造?”等等。
7. 利用目录。.
(1)做题时:针对跨度较大的历史问答题(往往涉及到不止一课书的内容),可以从课本的目录中寻找答案,这样容易抓住重点、不丢落内容。以河北省保定市07年1月份八年级全市统测的试卷中第41题“……你知道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中经受住了哪些革命战争的考验吗?”为例,此题的问法,学生们感到陌生,很多人看不出来此题就是平时的熟题;即使看不出,如果懂得从目录中寻找答案,此题就迎刃而解了。从目录中可知,应从第十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几课中找答案,而从第十一课到全册结束,提到的战争只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际这就是标准答案。可见,从目录中找寻答案有时十分高效。
(2)复习时:每当学完一课或一单元时应主动看着目录分析每一课之间及每一单元之间的联系,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是《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结果中国战败,同英国等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可是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于是有了第二课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略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以上分析了第一、二课之间的联系。再看第一、二单元之间的联系——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中国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就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有了第二单元的内容“近代化的探索”;还要注意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知识并不是完全的先后顺序,有一部分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我国人民在遭受侵略进行抗争(第一单元的知识)的同时就开始了救国之路的探索(第二单元的知识)。
8. 构建框架。
以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为例,我们可以分三个具体的步骤来运用“构建框架”的方法:第一步:中国古代史教材是围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进行讲述的,因而我们可以此为依据建立一个总框架。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在各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朝代的变迁,这一变迁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政权建立、巩固、衰落的过程。弄清这一规律后,具体内容的学习就是掌握每一朝代是如何建立、如何巩固、如何衰落下去的,这就为理解、记忆知识提供了一个明确方向。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每一朝代的变迁过程,不外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发展等五大方面的内容,建立一个更具体的框架。
9. 技巧记忆。
(1)顺序记忆:最常用的方法,即按照事件本身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就可以这样记:①1640年,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②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革命高潮。③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另立国王,革命结束。④1689年,为防国王专权,颁布《权利法案》,用法律来限制王权。
(2)对比记忆:比如:①七年级秦皇汉武的对比、唐宗宋祖的对比;②八年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对比;③九年级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等等。
(3)归纳记忆:①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归纳。比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战国时期的秦国)、灵渠(秦朝)、大运河(隋朝)、会通河和通惠河(元朝)。②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比如:1689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中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
(4)顺口溜记忆: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比如:①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②清朝入关前后所有的皇帝顺序: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③朝代顺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战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民。
(5)讲解记忆:这是一种较新的记忆方法,一个同学给其他同学讲述历史事件,记忆效果比一个人自己记忆要高几倍,且信息储存时间长。
(6)联想记忆:可以纵横联想、中外联想、古今联想等。比如:①在学习隋唐民族关系时,可联想魏晋南北朝时、宋元时、明清时的民族关系状况如何;②学习开元盛世,可联想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盛世现象;③学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可联想此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④学习唐朝科举制选拔官吏,可联想今天中国对干部的考核选拔制。当然,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对自己有益,就是一种好的记忆方法。
1 0. 放大抓小。
“放大”指从宏观上把握整册书。具体的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抓小”就是要从微观上掌握每个知识点。详读每篇课文。要注意每课有哪些子目,每个子目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子目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文字资料、表格和注解。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哪些历史信息。此外,“抓小”还指掌握课文中的“第一”、“最”、“转折点”等零散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要记忆有明显特征的小知识点;“放大”还指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去背大段的课本内容,但要记住大段内容的标题及主旨,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目知道到何处去找就行了。
1 1. 加强练习。
(1)锻炼解题能力。平时多做练习,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都要练(尤其要认真对待每一套中考真题)。因为熟能生巧,练的多了,解题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但在练习时,切不可埋头于题海之中、单纯背诵习题答案。中考时试卷内容不可能和平时练习题完全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学会了方法,就能找到解题的金钥匙。
(2)训练做题速度。最好两周(或三周)安排一次“限时测试”,以训练自己的做题速度,缩短答题时间,增加思考时间。平时训练时,要从严掌握测试时间,训练多了,答题速度自然会加快,考试水平自然随之提高。
1 2. 及时复习。
有的学生深知不能临阵磨枪,也很清楚及时复习的重要性,能坚持课后复习消化、梳理知识,时间花费了不少,但是记忆的效果很不理想。原因何在?主要原因之一是——不知道什么是“及时”复习。其实很简单,即: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段。至少,3天后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指导】推荐阅读:
高三历史学习09-03
高三历史学习自我诊断卡06-09
左中高三历史学习方法和计划09-26
高三历史的复习计划制定的方法总结07-25
2016届高三作文指导---《历史人物素材运用技巧》公开课教案分析05-25
高三历史10-23
高三历史课堂10-23
集体备课高三历史07-04
高三综合历史学科09-08
搞好高三历史复习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