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高三历史复习

2024-09-23

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共7篇)

搞好高三历史复习 篇1

本人任教的云南省永善一中地处偏远地区, 学校条件差, 生物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无法开展, 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多数知识点只能以记忆为主, 容易遗忘。因此, 高三的总复习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 我通过总结多年的高三生物教学经验认为, 要搞好偏远地区学校学生高三生物总复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查缺补漏, 夯实基础

学生在高三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条件差, 无法做实验和进行多媒体教学, 学生只好以记忆为主, 到高三时多数知识点几乎忘记。所以在总复习时一定要带领学生先将课本详细浏览一遍, 把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印入学生的记忆中。由于近年来的高考题考察的知识点比较细, 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致。要求学生查缺补漏, 将已经遗忘的各个知识点牢牢记住。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加深记忆: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来引导学生加强对病毒的形态, 结构, 繁殖和对其他生物和人的危害等的学习和记忆, 这样学生就会记忆深刻。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如人类的遗传病的种类可编为“常隐白聋苯, 常显多并软, 色友肌性隐, 抗D伴性显, 拌Y外耳道, 唇脑高压尿, 特纳愚猫叫”, 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

二、第一轮复习紧扣教材, 以教材为本

“教科书是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依据”, 如果复习脱离了教材, 学生将无法应对高考。现在虽然提倡新课程改革, 认为“教师是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 但单纯以高考成绩来录取考生的体制仍然没变, 所以教材仍然是高考出题的依据。要带领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 认真阅读教材, 吃透教材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三、第二轮复习注重知识系统化

在细致地完成第一轮复习后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目的是将高中三年学习的全部生物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将知识系统化, 以便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带领学生将知识点归纳为几个板块, 将高中全部知识归纳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等专题, 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对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好处。

四、第三轮复习分析高考题特点, 突出复习重点

由于高考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 考出好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二轮复习后应该多分析历年来的高考题, 抓住特点, 多练习出现较多的题型。如几乎每年都有遗传方面的题型、选修教材的知识点在逐年上升等等。另外, 教材中每一章都有重点。所以第三轮复习应该在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的高考是很有利的。

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复习指导

每个班的学生的成绩都分好中差三个层次, 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又不相同。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应该照顾绝大多数学生, 进入第二、三轮复习后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来分别辅导。可采用布置不同作业的方式来进行, 对于成绩特别突出和特别差的个别学生可采用单独辅导的方法。如2005年的毕业生中有一个男生成绩在全年级总是第一, 但生物学科在理综考试中只能考55分左右。我就对他单独进行辅导, 用一些难度较大的题来提高他的成绩。后来在高考中生物考出了68分的好成绩, 考上了武汉大学, 可见对学生单独辅导是有成效的。

六、在复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是独立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启发这种方式来教学。在高三的总复习中可以先安排学生准备并讲述当堂的教材内容。然后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大家一起讨论, 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并能够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 高三生物的总复习既要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又要做到让学生愉快, 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才能体现高三总复习的意义。

搞好高三历史复习 篇2

历史是文科科目,几乎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记忆,因此高三文科生想要学好历史,就得勤奋一些,把需要背的都背一下。除了历史背的东西多以外,政治、语文、英语也要大量的背知识点,所以文科生应该早起,充分利用最佳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多阅读

只局限于历史课本,还应该读一些课外书籍,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达到提高历史成绩的目的。关于历史书目,高三学生可以看看《上下五千年》、《近距离看美国》、《欧洲历史十五讲》等,也可以去找历史老师,让老师推荐一些书目。

3、平时看电视的时候多看一些历史剧

这一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毕竟高三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去看电视剧。所以高三学生如果假期看影视剧的时候,最好是选择一些历史剧,休息的同时也能学习。在这里要注意一下,看影视剧的时候要看有史实根据的,以免被那些虚构的电视情节误导了。

4、多总结

确定教学目标搞好高三物理复习 篇3

一、根据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制订教学目标

(一)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1.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谓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就是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

3.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常出现在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二)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要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学生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四)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试题有的只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其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有的则需动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因为现实问题常常是综合的。

二、更新教学观念,改革物理教学

人与自然、社会发生的联系都是综合性问题,创新综合的思路非常重要。知识点难度并不会比以往的要求高,题目不深挖、不铺开,但求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思维、信息处理及表达能力。于是本人觉得,中学学科教育也不妨受此启发转换思路,重视知识的梳理和融合,鼓励课堂讨论,增加实践机会。遵循高中教学大纲,突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物理教学活动要注意与化学、生物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注重课外知识的学习

物理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在抓基础知识点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料,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开设讲座,讲物理史故事,讲现代科技新成就,如激光的广泛运用、全息照相的妙用、光纤在现代通信中的作用等,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现代意识,提高了学生素质。

四、做好复习.注重步骤,讲求实效

(一)整体规划教学,打高考总体仗

l.用80%左右的时间复习好本学科的知识,物理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复习,抓好“必修课”和“选修课”,可根据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四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适当选编一点必要的练习题,但不要陷入题海。

2.用20%的时间,理化生三科教师坐在一起探讨,哪些可以作为切入点,分工合作,编写一些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卷。

3.考前留有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二)讲练并重,精讲精练

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讲:针对性要强,除重点、关键外,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培育应变能力。

2.练:以定时作业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抓好运用知识能力的单元综合训练,题目的难度、梯度应按照要求,遵循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注重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检查学生命题、解题、科学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

3.评:教师讲评练应突出重点,重在指导。在讲课中,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加大覆盖面的教材组织,努力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要突出规范表达的训练指导。

(三)组织专题讲座,进行学法、解法指导

1.读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重点地读书;读自己认为有缺漏的部分;读《高考说明》。

搞好高三历史复习 篇4

一、根据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 制订教学目标

(一) 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1. 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所谓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就是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含义, 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 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

3. 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 常出现在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二)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 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 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解释实验结果, 并得出实验结论, 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 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要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 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 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 并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学生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 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 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四) 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 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试题有的只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其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 有的则需动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 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 因为现实问题常常是综合的。

二、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物理教学

人与自然、社会发生的联系都是综合性问题, 创新综合的思路非常重要。知识点难度并不会比以往的要求高, 题目不深挖、不铺开, 但求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思维、信息处理及表达能力。于是本人觉得, 中学学科教育也不妨受此启发转换思路, 重视知识的梳理和融合, 鼓励课堂讨论, 增加实践机会。遵循高中教学大纲, 突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物理教学活动要注意与化学、生物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注重课外知识的学习

物理教学必须联系实际, 在抓基础知识点教学的同时, 有意识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 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料, 组织学生课外阅读, 拓宽知识面。开设讲座, 讲物理史故事, 讲现代科技新成就, 如激光的广泛运用、全息照相的妙用、光纤在现代通信中的作用等,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现代意识, 提高了学生素质。

四、做好复习, 注重步骤, 讲求实效

(一) 整体规划教学, 打高考总体仗

1. 用80%左右的时间复习好本学科的知识, 物理学科要根据

学科的特点进行复习, 抓好“必修课”和“选修课”, 可根据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四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适当选编一点必要的练习题, 但不要陷入题海。

2. 用20%的时间, 理化生三科教师坐在一起探讨, 哪些可以作为切入点, 分工合作, 编写一些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卷。

3. 考前留有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 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二) 讲练并重, 精讲精练

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 要“精讲精练”, 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 讲:

针对性要强, 除重点、关键外, 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点, 突出能力的培养, 培育应变能力。

2. 练:

以定时作业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抓好运用知识能力的单元综合训练, 题目的难度、梯度应按照要求, 遵循教学大纲, 试题设计注重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检查学生命题、解题、科学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

3. 评:

教师讲评练应突出重点, 重在指导。在讲课中, 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加大覆盖面的教材组织, 努力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同时要突出规范表达的训练指导。

(三) 组织专题讲座, 进行学法、解法指导

1. 读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重点地读书;读自己认为有缺漏的部分;读《高考说明》。

2. 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篇5

一.回顾日本侵华:

⑴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占领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⑵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利益。

⑶1900—19的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参与其中。

⑷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⑸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

⑹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⑴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被杀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

⑵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实验,仅哈尔滨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日本遗弃在中国的生化武器仍然威胁着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⑶日本在占领区建立伪政权,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并进行经济掠夺。(以华治华、以战养战、奴化政策)

⑷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实行残暴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归纳总结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⑴消极:

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社会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⑵客观积极:

列强侵华的同时把西方先进技术、思想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

⑴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侵华的开始阶段,包括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其次是美、俄。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主要方式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⑵19世纪70—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逐步增强。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列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侵略方式从“中外和好”到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⑶一战至二战期间,美、日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逐步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美国逐步确立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侵华的主要手段扶植代理人。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

侵略国家:由英法等几个国家到多国;

侵略范围: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沿江到内陆到瓜分狂潮;

侵略方式:以军事为后盾,掠夺原料,以商品输出为主到继续军事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侵略以“中外和好”到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经过的战争:两次鸦战到甲午战争到八国侵华。

☆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当然,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

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浅析高三历史单元复习 篇6

单元复习,是高三教学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单元复习,首先就要落实基础知识,兼顾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何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笔者就以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例,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

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一把钥匙,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点纳入到一定的系统之中,从而做到游刃有余。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1.先让学生用几个字分别对本章十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概括。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可概括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引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如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与第一目讲的都是战争的原因,但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战争的借口。3.帮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打牢了,基础巩固了,学生们就可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与知识掌握了。

二、将观点教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之中

教学和命题虽然都依据某一教材,即限定在一定的知识范围之内,但显然命题的意图和教学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教学和命题是两个系统。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建立一个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将本章的内容编为9个问题,形成一个新知识框架。这9个问题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2.战争中,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

3.这次战争对中国来说是正义的自卫战争,但为什么却战败了?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5.为什么说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6.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以什么借口发动战争?

7.为什么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8.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列举史实证明马克思所说的话(见教材P15)的正确性。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局出现怎样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利用这个新的知识框架,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同基础知识的落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理解、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是个关键问题。本章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有:

1.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a.英(法)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取决于资本主义国家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本质。制造战争的借口只是从特定方面反映这一本质的现象。

b.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客观上促成近代中国新思潮的萌发。

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资本主义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条件)使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此中国人民面临的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于知识点的梳理,使学生对于这一章的总体状况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应用。

三、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正确处理大小字和原始材料的关系,也是搞好单元复习的一个重要问题。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在度和量两方面能够适应高考的要求。一般按四种情况处理:

1.对课文正文的史实或历史概念作注解或阐释的小字和导体字,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

2.小字部分属历史常识性的内容,也要求学生掌握。

3.属补充性知识,又离课文子目要求较远的小字,要求作一般了解。

4.属拓宽知识面,又离子目要求甚远的小字,不要求掌握。

学法的指导,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而历史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对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是中学历史教学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做过如下尝试:本章涉及多个不平等条约,对条约的内容,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教师应就记忆方法进行点拨。如将《南京条约》的内容编成顺口溜:香港岛割让,辟五口通商,赔银元2100万,货款同英商。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必将迅速提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探讨 篇7

关键词:二轮复习;阶段特征;主题复习;精讲多练

随着2014年高考的尘埃落定,新一轮高考复习又将启程。高考文综历史应如何复习才能实现有效性,这是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道命题。一轮复习全面夯实基础,宏观建构,筛网式复习,并关注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培養,二轮怎么办?高考命题每年稳中求变,二轮复习也应该是传承中有创新,那么二轮复习应选择什么策略与方法呢?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2015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1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2011年开始变化,2011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12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13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14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15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二、以时间轴为把手构建通史体系,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的时序性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本采用了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式,同一时段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构建一定的通史体系实属必要,但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把整个二轮复习变成通史复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构建通史体系,建构时间轴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如何构建时间轴呢?

首先,要对历史进行分期,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样学生能清晰把握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发展线索,对历史事件进行时空定位。

其次,把相关考点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整合在相应的时段,不用具体年份一一对应,从而把握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时序感和整体认识。

再次,建构时间轴可以单独安排时间,也可以穿插在二轮复习整个过程,建议单独安排两周进行专项整理复习。建构时间轴要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和个人完善相结合。有些老师为了省事直接把自己做的交给学生,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更好的做法应该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整理。学生亲自动手建构,所花的时间精力肯定比给现成要多得多,但整理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其效果是明显的。当然脱离教师的指导也是要不得的,如果学生单独建构缺乏指导会不断地返工,费时又费力。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如何建构宋元时期时间轴的一个示例:

①政治:宋二府三司,参知政事,王安石变法;

元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宣政院(管辖西藏、宗教)

②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翻车,商品经济活跃,“市”突破时空的限制,“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晓市,五大名窑,棉纺织业,煤作为冶铁燃料

③思想:程朱理学,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外传;文人画、山水画;

北宋四大书法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词(苏轼、李清照)、元曲

三、以重要时段及阶段特征为引领,突破重难点

根据福建高考主观题呈现的特点,我们对二轮复习做出调整:改变以往对通史做疏通面面俱到的做法,在建立时间轴基础上,突破重要时段,并以此为引领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学过的专题知识条理化、专题化、系统化。我们选择转型时期作为突破点。中国古代史可以选择春秋战国和明清时期。以明清时期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师生根据时间轴重温明清时期(1368—1840)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重要史实,借助辅导书,归纳出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

政治上:明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阻碍了社会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闭关锁国政策。

文化上:理学占主导,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但出现了批判思想和反封建文学。

在归纳明清阶段特征时,学生实际上也完成了明清通史知识的建构,对明清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在归纳阶段特征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全球视野看中西对比,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如“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有何不同?”“从东西方的对比,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在背景、内容、影响上的区别”“明代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比较”“科举制的发展、演变、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行梳理。

四、以多种史观为指导,确立复习主题,实现知识的整合

二轮复习教师要更新史学观念,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等为指导,确立复习主题,实现对模块知识的有效整合,内容囊括教科书的若干模块、若干个章节、单元的内容。

1.可以實现模块内专题整合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政治文明之制度创新,主题的核心是“人类政治文明是由专制走向民主与法制”。这个主题可以辐射以下章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俄国十月革命”。用全球史观角度看,可确立“中国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包括“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相关章节。

2.可以实现模块之间知识的整合

从现代史观角度看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探索中国近代进程的历史”。政治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民主化进程;经济上民族工业的成长,思想上西学东渐,不断实现思想解放。以中国的近代化为主题可以整合以下专题:必修一的“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二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必修三的“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与理论成果”。

在进行主题复习时,既要注意在宏观上从大处着眼理清主干专题知识线索,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更要从小处入手,确立小专题,如结合世界背景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两次战争,使知识问题化,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

五、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实现有效复习

高考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主导形式,以知识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高考材料题的命题思路:问题的一部分答案只能从材料中分析;材料可能与教材内容有关,但教材内容只能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并不能帮助学生组织答案。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解题能力是二轮复习中重中之重。要实现高效复习和提升解题能力,在二轮复习中就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讲重难点,强调古今贯通,练高考典型试题,练不同类型题目,练出思路、方法、技巧,节节落实,落实到人。有针对性的“读写训练”也要跟进,包括不同形式材料的阅读、概括等。

以上是本人结合2014年高三备考组的实践,对二轮复习策略作粗浅探讨,希望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张铭.图解多元史观,整合历史知识[J].中学历史教学,2011(12).

[2]汪瀛.科学整合历史知识,有效提升第二轮复习效益[J].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2010.

上一篇:城市交通下一篇:景区空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