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2024-09-06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精选11篇)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篇1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宜都市二中宋凤庭肖何

对于高三老师来讲,特长生的教学是一个大问题,他们因专业训练、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艺术生、体育生、传媒生专业训练的时间也不统一,文化课也很难集中学习。再加上历史基础薄弱,知识遗忘严重,复习备考难度可想而知。在复习时间很短的情况下,怎样使学生快速提升历史成绩,由低起点达到高考要求?我认为我们教师要因循艺体生特点,糅合文化课学生一轮、二轮复习的内容和思路,结合考纲和考试说明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善于对学科知识重组和整合;指导学生答题思路,灵活调用驾驭或迁移应用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精心设计学案,遴选典型题目,课堂以章节小专题形式进行历史复习。能否最后在高考中获胜?如何开展科学、扎实、有效、细致的复习?结合我在特长生历史复习备考中的思路做法,下面谈一些教学实践的粗浅认识,相信对特长生群体或者一些 “普通”文科班会有所裨益。

一、夯实基础,培养意识

虽然历史意识的概念到现都还没有定论,但就我的理解,我认为历史意识的培养要注意两个地方,一个是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事实的了解;一个就是对历史事实的理解,而且是多角度的理解,也就是历史史观的角度。历史意识的具备,在历史考察中无非就是看得懂材料,知道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还能够深层次的去把握其变化规律。所以,我觉得这一切都源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人就是现代高考的要求。于是,在第一轮复习中,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就进行最基础知识整理,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归类,鼓励其用多种方式并督促落实。

二、专题复习,有效备考

仔细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历史试题在向专题化方向发展,历史知识交叉纵横、相互渗透,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特长生的有效做法是按计划搞课时小专题复习,每课时以专题学案形式将知识系统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综合能力。复习中高三开设的专题有:中国古代史的四个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从朝代、疆域、中国的政体、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改革等几个方面复习。

2、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主要内容有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对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认识,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

3、中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专题。注意区别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历史范畴。

4、中国科技文化史专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史复习应着重注意:(1)梳理科技、思想、史学、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分析各个阶段文化发展的特征;(3)分析特定历史阶段文化内容与政治经济等内容的内在联系。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专题:

1、列强侵华与中国社会的巨变专题。复习应注意: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相互关系;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几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极其启示。

2、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史专题。复习应加强对问题的理解认识。

3、国共两党的活动及其关系专题。内容包括: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国共关系。

4、共和国史专题。注意曲折与成就两条线。世界近现代史四个专题:

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专题。内容包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资本主义的扩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国际关系史专题。复习应注意:几个“体系”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3、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4、国别史。包括:英、法、美、、日、德、意、沙俄等国。

三、知识综合复习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将全部历史知识再次复习一遍,打牢基础,为下一轮的综合复习作好准备。我们还是采取进一步落实加解题方法的培养,培养他们敢于答题,敢于表达的意识。同时打乱专题,设计小专题让学生自己整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复习,让他们发现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与规律性。

四、科学备考,务求有效

在复习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东西,怎样指导复习才最有效?”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益高低的指标。为确保有效,以下常规环节很重要:

1、周密计划:素质教育形势下我们历史课时每周有5节,艺术班仅有4节,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时合理完成复习任务,因此必须增强复习的计划性(具体到周计划、课时计划、自习的安排,对每节课复习什么、复习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复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自我反馈、整理、提高的时间,力求使复习适合学生及高考要求。平时在训练和讲评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找依据,做题的每一步、每一个选项、每一个要点的取舍都要有依据。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减小教师备课压力的基本环节。我们一般把下周要复习的专题、学案编写、周末作业、自习练习等进行分工,先“自备”,再在每周四“集备”:集中讨论,提意见完善。备课中备考纲、备学生的环节很重要,我组教师均能依据学情,认真钻研考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认真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指导学法等活动,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很快。

3、答题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平时专题复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正确的备考状态,训练培养他们答题时的如下能力:①会审题,能够仔细阅读试题,提取有效信息;②会确定思路,要构建一些答题的模式;③会表述,运用学科术语认真编制答案要点;④会调整心态,考场上要满怀信心,力争不丢分、少丢分;⑤会利用时间,书写认真、规范、快捷,珍惜每一分钟。

五、激发兴趣,探究高效

为使复习和教学更有效率,很长时间以来我就探究特长学生的兴趣教学问题,根据特长生基础弱但领悟能力强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定期组织兴趣小组活动,以先学带动好学;限时训练课间完成,完成后可自主找老师解答,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促进了知识的落实和积累。

教育学博士周南照先生结合在美留学的经历谈到:“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以启发思路为主的学习。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作‘课题’,即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进行研究,然后再写成文章。这样就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的乐趣,从中锻炼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多讲不如精讲”、“师析不如生辩”,我让学生课余自主确定复习专题,并搜集资料,指导其展开探究和总结,然后学生演讲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收获心得。长期坚持该活动,我发现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探究精神,也使学生复习效率倍增!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收受。”每每发现课堂上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兴致盎然、两眼发亮放光,我们作为教师,自己的热情、激情也自然随之迸发出来,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篇2

一、让教学目标成为贯穿每堂复习课的主线和灵魂

高效课堂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有最大的知识收获。在教师与学生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就不一样。因此,高三艺体特长生历史基础差,在制订教学预案时,应以历史主干系统基础知识为主。我校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用书是《导与论》,充分利用好这本复习用书总结学生历史课本是复习的主线。高效课堂的中心和根本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特别要强调第一轮历史复习非常容易提高成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复习的流程也要让学生清清楚楚:课前看课文、背诵高三第一轮复习用书《导与论》里的“主干系统知识”, 上课用15分钟默写“主干系统知识”,然后教师讲解“核心突破”“易错扫苗”等知识点。这样让学生知道每天怎样来复习历史,了解复习的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让教学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主线和灵魂。

二、高效课堂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先进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要有先进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制教学,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可以组织小组竞赛,小组辩论,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要有一两种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否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校主要以高效课的教学方式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时刻体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高效课堂的重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高效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讲授和互动相结合,既要讲授课本知识,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例如,当遇到一道选择题时,先叫一名学生起来回答:他为什么选A ?依据是什么?然后不同意的同学可以反问他,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从中组织引导,以课本上的知识为最终依据。

三、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高效课堂的教师需要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教师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诙谐的语言,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呆板的课堂教学语言会令学生恹恹欲睡。教师语言组织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长期地学习。课堂上只有四十五分钟,如何组织好这四十五分钟,需要教师课前备课,课堂上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知识背景,这种背景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多读书,多看电视新闻,多看历史人文类节目如国宝档案、百家讲坛,等等。在平时的阅读和看电视中,教师有了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各类知识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出色,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平时的积累积淀才能让课堂上的自己做到游刃有余,彰显个人教学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教者乐道,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展现其魅力。例如,讲到唐朝的官邸制时,众所周知日本学习了我国唐朝的官邸制并沿用至今。结合之前新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向中央上报“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各种素质素养的不断积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那教师所读的这一切就是教师学习的智力背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研究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上课时的桥梁,教师要教的内容和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研究教材要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法、研究学情、重点、难点。教师教法要多样化,语言生动、有趣、时尚,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的思维才有发挥,对历史课才有了兴趣。每天坚持看历史方面的书,才能有自己的智力背景,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深得学生的喜爱,阅读是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好教师,要先做好自己,随时准备着自己的课。历史教师需要有历史的专业知识、需要有唯物史观的观点、需要有能用现代语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方面知识的取得需要教师平时的阅读和积累。高中历史教师要把历史用现代语境表达出来,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可以用一些网络语言、新名词、新理念,让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下苦功夫,才能把历史课上得有滋有味,学生才能有兴趣学习历史课。

四、加强检测,及时评价,巩固提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思维为主攻”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为主”原则。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高三艺术体育特长生课后时间要练习特长专业,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所学知识,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对基础知识的练习。而课后练习,就是背历史主干知识,生生互相检查、互相背诵。

五、养成反思习惯,不断自我完善

要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还要养成反思的习惯,不仅课后要反思,课前备课也要反思。一方面要从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课后静心地想一想:这节课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在哪儿?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教师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指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尤其是每次周考、月考后都要进行认真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提高;高中;历史;复习;有效性

短短一周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教学,本人感到有不少困惑:三本必修的内容专业性太强,不少知识点的理论性太强,学生难以理解;而高三复习时间比较紧;高考试题设计更加灵活,单纯的记忆不一定能做题;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及学生运用知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给我们的高三教学,特别是课堂效率的提高带来不少的障碍。那么,怎样通过师生的努力,解决上述难题,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高考应考的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认真分析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以下认识,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充分吃透《课标》、《大纲》、《考试说明》

新课标的精神之一就是用课程观取代教材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应该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但也不能随意发挥,总要有所依据,也就是要立足《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和《新疆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另外就是要认真地研究实行新课标以来其它新课改地区的历年高考真题,从中分类整理每一个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常考点,以及命题方向和设问技巧,另外在平时上课时还需重视课文中出现的图片及小字部分。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甚至做无用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充分掌握基础知识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切忌囫囵吞枣。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熟悉或记住教材单元的知识点目录,弄懂文中的每一个历史概念,理清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主要线索,区别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自己整理每课的、每单元的知识结构,对三本必修中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等进行总结与分类,分析原因,并逐一解决,不要留下任何漏洞。否则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学生就会跟不上,不知所云。此外还要整合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熟练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

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对高三学生而言,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是必备素质,而且还要熟练的运用。目前的历史高考题型主要分为单项选择题和主观题两部分。

关于历史单选题,目前的高考主要是以材料情景题为主,另有部分图表题和组合式题型。做选择题关键是抓住解答选择题的核心和要害,找准中心词和限定语。中心词是问什么,限定语是怎么问。中心词一般在题干的后面,比较好找,但那些限定语往往比较复杂,特别要注意多重限定,并把它圈起来。这样就能够避免因粗心而丢分,就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和学生的解题热情。这一方法只要学生掌握后,往往屡试不爽。至于图表型关键是要弄清文字的提示和数据的变化情况。组合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另外,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全部看完所有的选项才选答案。

对于非选择题而言,重在审题和规范。做大题最忌讳的就是审题错误或粗心导致漏问。一般我要求学生采用“三步走战略”:一是看问题,弄清有几问,每一问问什么;二是根据题目要求看材料;三是把材料和问题结合起来,组织答案,写出提示语,并做到序号化和条理化,字迹工整,这一步切忌脱离材料,答非所问。另外就是根据分值的大小安排答题内容的多少。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学生,所以必须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能。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比较辛苦,越到后来就越轻松。教师在专题复习时一定要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板书设计合理,充分体现学科的主干知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时力求让学生做到多思考,有層次的去掌握知识,有规律的去学习。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要达到不看课本和筆记都能基本回忆出主要内容。还要求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高效的练习量。每周自己动手进行一次知识小结等。这些措施重在坚持,才会稳定和有效。

五、分层处理,因材施教

目前班级教学的授课方式,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尺度,兼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懂,有所收获。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归类整理“错题”,碰到一个,解决一个。并且还要当堂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进行强化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少犯错,甚至在考试中不犯错。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利用一些小故事把人生的大道理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老师的信任,特别是要拥有一双慧眼,多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时时关注着他们,这样不仅维护了正常的课堂秩序,班级的学习氛围也逐步浓厚起来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将其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给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跟踪和辅导,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来带动。鼓励后进生向基础好的同学看齐,调动学生内心的自尊和好胜心,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浓厚学习气氛。

综上所述,高三历史科复习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只有做到教与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只有做到紧抓考纲,夯实基础,抓住主干,理清线索;科学备考;坚持不懈,认真总结,勤思考,多反思,因材施教才能使高三的历史备考更加有效,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篇4

如何进入高三状态

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如果已经进行了前一年高考试题的模拟考试,就可以在自己的分数上增加一定分数,然后分析每一科还有多大提高的空间。比如英语可以上十分,数学还可以上十分,语文上五分,其它加起来上三十分。如果还没有进行模考,建议你把年级的名次作为参考系来定目标,比如你在年级的排名是 120/600左右,你们学校每年重点大学可以考上150人,那么你的目标就是确保第一批录取院校。

对考试结果一定要“放得下”

进入高三,考试一个接一个,考试的结果也是不停的公示出来。如果太重视考试结果,心理防线就危险了。比如考好了,潜意识里一放松,成绩立刻就往下掉;没考好,心里郁闷,埋怨自己不争气,学习也没精神,下次考试成绩可能更差。对待考试结果一定要“放得下”,重要的是找到致错原因,把不会的弄懂了,然后把细心就能得到的分加上,再把后来弄懂的分数加上,看看这份试卷能得多少分。这样是给自己信心,也是给自己提要求,能得到的分一定不能丢。

多种方式舒缓情绪

如果住校,每天回宿舍和室友开开玩笑,好好笑一笑,甚至喊一喊,也许看上去好像不太正常,但是会让你睡觉的时候不那么烦躁。走读的同学回到家里和家长谈谈时事,同时也能积累写议论文的素材;或者随便聊几句,吃完晚饭的二十分钟看看动画片,但是奉劝不要看电视剧,有些电视剧不但起不到放松的作用,而且还让你的神经更紧张,浪费时间还不利于休息。

同学对家长有两个要求。一是不要成天唠叨,这对高三学生的心理攻击很大,学习状态只有越来越差,我有一个同学就深受其害。二是尽量鼓励,减少责备。但对于贪玩、不细心,可简要指责,不要拉上其它琐碎事宜。

怎样做到有效复习

就算高三的学生辛苦些,一天纯学习时间也不会超过15小时,上课占去一多半,自己支配的时间不过5个小时。怎样才能做到高效率呢?

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把每天要进行的复习内容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条条写清楚。比如,今天本子上的记录是:

1.复习物理书第3章,做课后习题;

2.英语完型填空一道;

3.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默写;

4.化学非金属习题一套;

5.生物试卷错题整理;

6.数学作业卷子。

当课间感到不太累时就可以不把时间浪费在望着黑板发呆上了,可以拣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来做,当你把本子上的任务条划干净时,很有成就感。如果老师布置了新任务,当然要先完成老师布置的,本子上的自己的工作第二天首先完成,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加上新计划。提醒大家,计划一定要符合实际,常听同学抱怨说,自己忙了一天也不知道都复习了什么,但有了这个复习计划本,就一目了然了。

首要任务是看教科书

高考题约有60%是基础题,基础扎实,考上本科不成问题。夯实基础的首要任务是看教科书。就我个人的经验,物理书要看三遍,第一遍按节细看概念、背下公式,做书后习题(这部分题一定要拿下,都是基础中的基础);第二遍按章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找到,找一些中等程度的自测题来做。第三遍是贯穿全书,把全书分为力学、电学、磁学、原子等部分,找一些稍难的题来做。生物书基本上可以当成文科来学,至少看十遍,提到一个知识,你能立刻说出这是哪章哪节的内容,并能指出这章这节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化学书最少要看五遍,其中仔细琢磨每句话三遍,还要再分基本概念和理论、非金属、金属、有机、实验这种大块再翻上两三遍,并把该总结的总结了。因为就学科特点而言,物理逻辑性很强,知识整,教材思路清晰,但考题偏难。生物知识零散,不易灵活出题,所以要像文科一样,该背的背下来,随他考。化学呢,既难又散,各章节都有自己的系统,要背的东西又比较多,就要仔细研读。做到这样看书,你做起理综题飞快,250分以上没大问题。你可能说“没那么多时间”,但只要你坚持有计划进行,可有充足时间在高三寒假结束时把这些做完。

每科准备一个错题本

当你看过书之后,知识掌握已经达到60%以上,但还有许多遗漏或者是衔接地方没有掌握清楚,这体现在考试中你做错的或是不会做的题上,因此,我们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堵窟窿”。建议每科准备一个错题本,把考试中错的题都摘录下来,反复研究,直到把每个知识点都领悟了。当你把每次考试的错题都弄懂之后,窟窿也就堵得差不多了。考前一个月,不要再做很多新题,只要把以往积累的错题全都彻底搞懂,高考其实也就没什么可怕。夯实基础和补漏工作从现在做起吧。

学习时听歌、聊天、吃东西是大忌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篇5

加强基础知识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高层次的理论说明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熟记基础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记忆在头脑中,从而获得大量足够的感性认识,以便在考试时根据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使所学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得出正确答案并进行高层次的理论说明与阐释。

重视培养思维能力

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多项选择题的备选项目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设问,并作出简繁适当的回答。特别对那些立意很好的问题,可以进行再设计,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归纳、整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目前高考中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 这种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以及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得出正确选项。对于前者可采用肯定法,后者则可通过仔细阅读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采用肯定和排除法找到正确选项。

材料题 这类题型的测试功能几乎包括了《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要求的全部,是全面展示考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解答这种试题首先是审视所给材料及所提问题;其次是分析材料,根据设问要求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从中提炼出观点或最大限度地选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支持特定论点(一般的是以教材观点为准);最后,科学、准确、完整地做出答案,并做到既简明扼要又逻辑严谨。

小论文 这一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样属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综合题型。论文题有的属于大跨度、高概括的叙述型,有的属于小切口、深挖掘的分析型,还有比较、评述等。无论什么样的论文题,首先必须正确审题,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论述项目和对象。对叙述型强调进行系统的归纳并得出正确结论;对分析型要注意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特点、性质、作用、结果、教训等;对比较型则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结论;对评述型的解答,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叙述和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先叙后评,也可夹叙夹评,评从述出。除此,在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特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切忌空发议论。

加强基础知识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考试说明为指导 高三历史如何复习与高考?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方面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高,这给中学历史教学与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在高三阶段这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与复习呢?我的看法与做法是

用足用好教材

高考试题虽不是教材的再现、重复、翻版,但也不是脱离教材去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为基础、为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用足用好教材。这里所说的用足教材就是要根据每年的《考试说明》所确定的每一个纲目顺序,在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与复习时,逐个展开,一一覆盖。教师的视线要扫描到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任何死角,给每一个知识点以应有重视和位置。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把握好教材当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助性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档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的主要矛盾等内容和世界史中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内容,教师要拓宽深化,给学生提供一片展开想象的自由天地;对于重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则应在加强理解、综合能力方面给以指导。

属于一般过程的内容如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要能做到把握脉络,线条清晰;而对辅助性的内容则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使学生分清轻重主次。

以《考试说明》为指导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每章节内容外,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科学指导学生

高三毕业复习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合理、科学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呢?我认为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较为合理有利。

第一阶段复习式的新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前期。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与练习,其中《中国历史》既可按专题讲,也可突破教材的章节按时期讲。总之,不能遗漏重要的知识点,特别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已明确了的那些知识点。对《世界历史》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讲述和复习,即一面讲新知识,一面复习、考查旧知识,加强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巩固。除按此方式进行教学与复习外,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还应按单元进行小综合训练,力求横中有纵,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专题知识结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四月至五月中旬。在这一阶段中,专题复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达到纵中有横,实现纵横交错,经纬沟通。这时,教师可将前面所学知识列成专题进行讲述式复习,把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有头有尾的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

在这里,历史专题的划分宜粗线条、粗框架,而不宜细碎、零散。如中国古代史一般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条线索,中国现代史则可划分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各阶级的探索史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斗争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及国际关系史等几个专题即可。同时,在这一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末,即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这一阶段的教学与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复习迎考的最佳心理状态。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模拟套题和思维性较强的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还要对学生加强培养对问题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

★ 高考中关于文化的满分作文

★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

★ 高考中易错的成语50个

★ GRE阅读细节题型分析

★ bec中级高级题型分析

★ 考研英语阅读九大题型解题技巧分析

★ 对小升初面试笔试的题型分析

★ 教师资格考试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之简答题

★ 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研究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篇6

必修强化记忆两遍,选修强化记忆一遍,能力必然提升,你将战无不胜。建议同学们复习时,调动所有的感官,脑、眼、口、手并用,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会有助于落实消化,会有助于提高效率。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知识点考点。

2.抓住主体,罗列事件

历史的主体比较好确立,一般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主体,围绕这个主体都产生一些事件。如“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主体。十一届三中全是相关事件,进而延伸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整理错题、分类整理

历史的复习并不能依赖大量做题,我们应该把以往做过的题本、月考试卷、各区模拟考题等中当时做错的部分重新审视一遍,避免历史的错误重演。

4.尝试规范答题过程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篇7

一、课前默写, 复习旧知

很多教师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时喜欢用提问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检查反映出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但是, 学生存在的更为严重的现象是“眼高手低”, 能说出来不一定能写出来, 甚至错字连篇。而高考阅卷对文科的书写要求很高, 所以采用默写的方式既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增强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精心备课, 明确教学目标, 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强化课堂教学的复习效果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历史教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包括研究课标与考纲、教材与学生、历年高考题与当今世界热点, 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

(一) 夯实基础, 抓住主干, 把知识系统化。

近年高考突出能力的考查, 但也不忽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一轮复习时必须做到基础扎实、准确、熟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把五本历史书的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与串联, 让学生在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就能学会进行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为第二轮的复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与基础。

(二) 在抓主干知识的同时, 重视对图像图表的判读, 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重视对历史地图、历史插图 (人物图、文物图、漫画、照片) 、表格等的观察训练。由于历年高考有些考题会涉及小字部分的内容, 因而重视对小字部分的复习要成为师生们的共识。

(三) 在课堂教学中要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让学

生背书, 去理解与消化吸收, 采用提背、默写、填空等办法让学生夯实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多动手,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 突出材料教学。

材料题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试卷的主要呈现方式, 而对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要通过各种形式, 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 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 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 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积极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材料、新情境,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试题渗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 要寻找专题或热点问题的交叉点, 巧设问题。

“高考命题就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 (尹宗禹语) , 我们在复习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寻找各个专题或热点之间的连接点和交汇点, 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六) 结合教学和测试精讲精评, 加强审题和解题指导。

在平时复习、训练和测试讲评中, 有意识地加强审题指导, 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讲评时要讲出“五个W”: (1) 此题考什么 (即命题者的意图) ; (2) 此题怎么考的; (3) 此题应该怎样想 (解题思路如何) ; (4) 怎样把前面的知识带给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迁移) ; (5) 此题怎样改即可变成一道新题 (如何变换角度进行设问, 举一反三) 。然后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师生对其回答进行点评分析, 坚持将集体讲评与个别讲评有机结合起来, 要形成让学生学会自行分析试卷的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尽可能要分析透彻、点拨归纳到位, 以提高试题练习讲评的教学效益。

精讲多练, 讲得少一点, 练得多一点, 批得勤一点。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看书和训练, 也要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矫正, 帮助学生把尚未掌握和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掌握起来, 把掌握得若明若暗的知识弄清楚、搞明白, 把未理清的若断若续的线索理清楚, 把前后贯联的若即若离的知识形成面上的整体知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 用多媒体课件复习, 可增加课堂复习容量并使之系统化, 梳理主干知识更加直观迅捷。

(二) 用多媒体课件复习, “再现历史”, 加深记忆;大量显现历史情境, 有利于“史论结合”。

(三) 用多媒体课件复习,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进行历史解题方法的训练, 有效提高应试能力。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篇8

关键词:关键历史时间 “支架” 高三复习

“支架”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存在两个不同的发展水平,即“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在最近发展区中建立“支架”的概念,通过这种 “支架”作用,把学生的智力从“现有水平”提升到“潜在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一切历史事物都是在时间长河里产生、发展的。离开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因此,掌握历史时间既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更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淡化了历史时间和历史时序,导致高三学生在复习阶段缺乏时间概念,历史知识混乱,复习效率低下,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避免高三学生在复习时出现这些问题,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不断的变革和尝试,最后在众多方法、策略中,找到了运用关键历史时间为“支架”来进行高三历史复习,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非常重要的历史时间和历史阶段即关键历史时间作为“支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意识,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迈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架”,提升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

一、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点,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高三复习阶段,由于必修和选修均已上完,历史知识繁多,因而历史时间众多。不仅如此,历史时间的分布很不均匀,在一些历史阶段,历史时间比较密集,有的前后相差不了几年,容易混淆。再有的就是历史时间的重复性,同样的历史时间和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模块和专题中均有呈现,只是用来说明不同主题知识内容和历史事件的体现不同。这些情况使得历史时间不利于被有效记忆,并容易产生混乱,使得学生对历史时间望而生畏

1.以生为本,确立关键历史时间

面对众多的历史时间,要让学生全部记住是不太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关键历史时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那么又如何来确定关键历史时间呢?这不仅需要教师从宏观上依据课标、教材内容、教学需要及考试要求来确定,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复习中积极参与,通过确定关键历史时间的过程,寻找到历史时间复习的诀窍和突破口,从而寻找到学习规律。

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教学内容中的历史时间,在学生搜集好历史时间后,引导学生就这些历史时间分布有什么规律、哪些历史时间需要掌握、哪些时间最关键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合作学习。在经过合作学习后,老师和学生再一起围绕“关键历史时间”进行平等对话,围绕着“为什么要确立它为关键历史时间”阐述各自的理由,在经过讨论后最终确定关键历史时间。

这种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改变了高三复习中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经过这样产生出来的关键历史时间一定是重要的时间点,并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

2.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点,按时序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特征,由于高中历史教材的原因,历史时序概念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因此,我们在高三复习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时序概念。

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点,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时序概念。在复习中,笔者引导学生在确定关键历史时间的基础上,将历史事件与相应的历史时间相对应。通过对应,将历史时间与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从时间方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顺序,由此及彼,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并运用历史发展时序的关联性,建立起历史发展脉络。在此过程中,关键历史时间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路径作用。关键历史时间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点,或是历史发展变化的脉络连接点,或是历史阶段中的转折点,或是高三学生历史知识的盲点和支点,或是教学内容的难点或重点,它在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一些关键历史时间及与之相对应的历史知识,可以很清晰地梳理出历史线索和历史脉络。

通过历史知识发展线索的梳理,体现了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变化规律,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二、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架”,突出历史主干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高三历史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求面面俱到,缺乏重点,缺乏针对性的复习导向,复习效果不够理想。而通过关键历史时间,能突出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分布阶段,从而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复习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1.突出复习重点,合理安排复习进度

高三复习阶段内容众多,学生在复习时必须首先弄清楚:哪些历史知识很重要?它们分布在哪些时间阶段?该怎样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由于关键历史时间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确立的,因此,它不仅从宏观上考虑了课标、教学内容、考试要求、学生的能力目标及历史知识的体系和分布,还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同时,担任“支架”作用的关键历史时间为复习提供了路径和指向。因此,通过这些确立的关键历史时间,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做到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复习。

2.突出关键历史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主干知识

通过关键历史时间,不仅强化了这个历史时期,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支架”,突出了此时间点相对应的历史主干知识,如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分期。这样方便学生在复习中巩固加深这些主干知识。比如在中国现代史复习中,学生一看到1956年这个关键历史时间,首先复习的是与这一时间相对应的重点主干知识。与这一时间相对应的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三大改造”完成、《论十大关系》发表、中共“八大”召开、“双百”方针。重要历史概念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的历史阶段:中国从1956年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链接关键历史时间前后的历史主干知识

利用关键历史时间,不仅可以突出这个时间点上的历史主干知识,而且也可以对关键历史时间前后的历史主干知识进行延伸复习。同样是中国现代史,在对1956年时间点上的历史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后,还可以带领学生以这个时间点为原点,前后延伸主干知识。这样我们就可以复习到1956年前后的很多历史主干知识,如:1954年的第一届人大会议、日内瓦会议;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复习更多的历史知识,还不容易将前后的历史知识搞混。

三、以“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有效整合历史知识

布鲁姆曾说,有组织的和有联系的知识比具体的和孤立的知识要好学、好记些。以关键历史时间来整合历史知识,就是要利用关键历史时间将历史知识组织或联系起来,方便记忆和理解。

1.以“关键历史时间”为节点,横向整合历史知识

在三本必修课本中,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时段,并且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但是由于这些事件分布在三个模块和不同专题中,为不同的主题服务,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将它们割裂开来。如果我们将这些“关键历史时间”发生的历史知识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多视角地理解历史知识。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经济繁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时期。与此同时,古希腊也进入了他们的辉煌期。为此,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有助于从东西方文明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时段的历史知识。

通过这样的整合,不仅基本上能将同时段的主干历史知识一网打尽,而且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刻认识到东西方文明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2.以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纵向整合历史知识

除了将历史知识以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进行横向整合外,还可以进行纵向的整合,这种纵向的整合就是以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将此时间点及前后的历史事件进行整合。这种整合通过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把不同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将这个时间点前后的政治、经济、思想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立体性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综合、迁移等学科能力。比如笔者在给学生复习世界近代史时,以1765年这个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将这个时间点及前后的历史事件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并构建知识网络。这样,学生不仅能复习到1765工业革命前后的这些历史知识,还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政治前提,殖民扩张、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需的市场、资本和劳动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工业革命的扩展,使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时代潮流,德国和法国相继确立了代议制度,并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演变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这里,笔者利用了1765年这个关键历史时间将历史知识进行最大可能的集中,并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进行贯通,提升了学科思维能力,复习效果显著。在历史复习中,通过几个关键历史时间进行类似这样的集群,历史复习就会变得简单。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篇9

有的同学认为历史只要临考试前背一背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殊不知,高考历史与平时考试不尽相同,绝不能抱如此想法,否则必吃败仗。历史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建议坚持每天1小时对教材阅读,这比仅仅大量做题效果会好很多。在阅读中逐步把知识点放在一定的知识结构或框架内,这样能够减少记忆量,增强理解力。做题时,建议从选择题入手,如果选择题中绝大多数能做对、弄会,其他类型的题目也就问题不大。

近几年来,历史考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题型固定、题量略减。2、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最高,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3.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4.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5.现实热点穿插在题中。

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1.必须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2.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5.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此外,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成为基本的考试题型。这些题型的考察功能、特点和要求各有不同,认识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它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成绩是十分必要的。

大一学生分享高中三年学习方法:历史

历史:

由于个人爱好,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历史难?

历史要求的是什么能力呢?

首先对史实的掌握,一个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说到这个你就得马上想到这个事件的相关知识。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作用评价等等的,如果有要求,都应该掌握。然后就是时间,这个东西,是很重要很关键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时空上的东西。一定要对时间敏感。

然后,阅读文言文材料的能力。这个东西,如果学不好,去找语文老师吧

然后,表述的能力。这个问题其实跟你的语文还是有区别的,怎么能用最少的字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且怎么能切题能踩在点子上,这都是很值得研究的东西。

然后,总结反思的能力。真的很讨厌有人跟我问问题,我历史只有多少分,老错多少题,从来没把自己的情况分析清楚。每题为什么错,到底是什么知识点还是其他的地方出问题了,没有分析总结清楚,你又拿什么去面对接下来的考试呢- -

然后,做题的能力。就是选择题,排除法都不想再说了,这是必需的。在不能排的情况下就要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了。或者在题目中还有些词你没注意到,导致你判断失误了。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

背书,不要在说什么背不下来了我就不相信有记不下来的,关键就是,你到底有没有费心思去背。

历史我没有死记硬背过。真的就是多翻看老师的讲义和课本。老师划过的知识多看看,自己多体会一下那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评价辛亥革命。我至今都记得这几条。并没有死记过,就是掌握了这个方法,做个例子。

好的方面:首先,由这个事件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注意此处用词,想想都能知道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之后统治阶级还是很封建的)

然后,在政治制度上的影响: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连串下来的,三个事件互有联系)

然后,在经济上的影响: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句话在很多近代事件上都可以用,包括新文化运动,有点通吃的作用)

然后,文化上的影响: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个也可多用)

最后,对国际上的影响:影响了亚洲其他民族解放运动

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总之就是和后来成功的无产阶级反着说)

说说选择题的问题:

主要说说怎么去做吧。(此处参考《高中历史选择题解法新探》)自己做不出来的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每个选项都要弄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

首先是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的情况。

然后是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如: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A和B都是列宁时的政策。但是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最后在组合式选择题中,排除法很有用!有一个表述错误的,包含这个的选项就都可以排除

二、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目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储存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考察的就是知识的迁移。

例 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D)。

三、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但是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选项是最佳答案。也就是说要找那个说的最全面的,这个也适用于做其他科目的选择题。

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历史高三复习资料 篇10

2.英国内战的简况:

1640年 “长期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2年 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

1644年 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

1645年 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

1648年 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

1649年 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8年 克伦威尔去世

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光荣革命”

1689年 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3.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畏惧革命时期的战争和动荡,因此决定发动宫廷政变,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信奉新教的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这次政变由于没有发生流血斗争,所以被称为“光荣革命”。

理解: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高三特长生如何有效复习历史 篇11

[关键词]切入点 创设情境 核心点 聚焦史实 结合点 感悟升华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85

高三历史复习承载着新理论、新情境、新问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高三历史复习充满着重追问、重拓展、重落实,是深知脱胎换骨的历练;高三历史复习有目标、有阶段、有效果,是更加理性科学的考量。这里就高三一轮复习环节的有益体会与广大一线同仁分享如下。

一、知识理解的把握是还原而不是复原

高三一轮复习不是机械地重复内容,更不是复原那些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知识。聚焦“原汁原味”的课堂,说到底还是围绕教师“为什么教”“怎么教”和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的教学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逐渐缩小课程目标与教师实践之间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反复对课程标准及教科书文本进行解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及具体知识背后的价值,即明确“教什么”“学什么”。为此,笔者以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为例,列出本单元的知识还原清单:(1)本单元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什么?具体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2)教科书选择了哪些内容来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3)本单元涉及的核心概念是什么?(4)教科书是如何体现知识的逻辑结构的?围绕“学生主体,学情主导”的宗旨,经过精心构思,笔者理清了教学思路:(1)理解一个核心概念——代议制。它指公民通过选举,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型的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2)把握历史趋势:古代政治文明向近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古代希腊部分城邦虽然实行过民主政治,但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欧美的代议制不是从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发展而来,而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王权建立的。(3)确定主体知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的表现:①一个核心即代议制民主,在如何解决人民行使权力的问题上,代议制民主是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境下的一种最先进的选择,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和完善普选制。②两种政体即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均以防止专制统治为目的。③三项原则即民主化的原则、法律化的原则、制度化原则。多样性的表现:① 法、德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典型国家,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共和政体,但与美国的共和政体又有差别。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而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权力中心是总统。②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但与英国也不同 ,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而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与宰相是国家权力中心。(4)史论结合还原知识结构。①以议会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国家管理体制即英国君主立宪制,可归纳为:一条主线——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两个趋势——国王权力不断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 ② “三权分立”国家管理体制的法律典范即美国1787年宪法,可归纳为:一个创新——民主共和制;两个分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分权,联邦政府内部分权;三个制度——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③ “风雨飘摇”的“一票共和”即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可归纳为:一个制度——议会共和制;两个权力——立法权(众议院和参议院)、行政权(总统、内阁);三个职责——总统、国民议会、内阁。④专制主义“借尸还魂”的代议制即德国君主立宪制,可归纳为:一个特点——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两个权力——行政权(皇帝掌握实权)、立法权(议会权力很小);三个职责——皇帝、宰相、议会。通过以上的逻辑建构,学生对客观史实和主观认知得以全方位把握。

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整合而不是整理

在一轮复习教学中,应注意区别知识体系的“整理”与“整合”,“整理”只是每个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整合”是在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有能力和提升能力;只有进行知识点的横向对比和纵向的拓展构建起网络结构,才能全面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形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知识体系,进而发现历史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将一个单元的考点进行梳理,接着将这些考点构成的线索整理出来,再将与这条线索中与考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最后将“点”“线”“面”进行整体的建构。具体操作流程:把每单元的主题作为“线”,再把单元内每课课题作为“点”,最后把每课中的每一子目有针对地结合课后的“本课要旨”进行“面”的分析。

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如下的整合:先逐个剖析本单元的考点,整合其构成的线索: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早期儒学;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学;西汉时期,儒学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外儒内法的特色,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以儒为本,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理学;明末清初,继承和批判儒学,形成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纵向比较“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演变”:维新变法时期,利用儒学托古改制;新文化运动时期,遭到猛烈抨击;“文革”时期“批林批孔”;当代“孔子热”等。横向联系“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比较”:相同之处在于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都将道德看做政治的基础;不同之处在于“对人的属性的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自然科学的态度”等方面。在梳理和建构过程中,相关知识形成了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儒家思想的演变特点:儒家思想既传承又创新;儒家思想的变化受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影响等。

三、知识推进的过程是探究而不是探寻

新课标的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我们准确、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知识的推进是高三历史复习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对知识点来龙去脉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站在一定高度考量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人教版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一课的知识点包括七大哲学命题即“水是万物的本原”“人是万物的尺度”“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智慧、正义、理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五大哲学家即“泰勒斯”“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种哲学形态即“自然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一个教学要求即理解“精神觉醒”。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哲学家及哲学观点一一对应起来。其次,根据本课要旨让学生在每个子目中标出关键词或句子,理解每一个哲学观点在“精神觉醒”方面所体现的价值:“水是万物的本原”体现了自然哲学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把人从神学体系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受和价值,从而把人从万物的笼罩中凸显出来;“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知识和美德即理性,从而让人从自我狂妄中清醒过来;“智慧、正义、理性”在认识自己的同时强调社会正义,从而使人对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起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人类是最高级的,使人珍惜生命、敬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高尚起来。最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情境创设,发散思维,感悟“精神觉醒”所传承的人文价值,真切领会到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潮大体经过了三次觉醒:一次是泰勒斯所引领的“神的人性世界”到“人的经验世界”的发展,一次是由智者学派引领的从“人的经验世界”到“人的智慧世界”的突破,一次是苏格拉底把人文精神的内涵从“人的智慧世界”引领到“人的理性世界”的升华。根据课堂教学环节的推进,总结也水到渠成:人文精神不等于高看自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能够平和地看待,正是人逐步认清自己、逐步“理性”的过程。

四、知识运用的提升是回归而不是回望

历史学科内容的呈现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客观史实,具有唯一性;第二个层面是主观认知,具有多元性。在系统的分析过程中,我们认知的依据是史料,认知的事实是史实,认知的观点是史论,认知的角度是史观,认知的工具是史法。“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证史一致”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法则,包括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法等五个要素。因此,历史复习教学设计就要围绕这几个要素呈现知识的理性回归。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史观定位——近代化史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2)史实整合——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理想化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以退为进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功过是非的实验)。(3)知识体系:①发展线索,即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苏联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②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即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史论感悟: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应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高三一轮复习,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循序渐进的体系构建要了然于心;应注重教师的助推作用,举一反三的顶层设计要反复酝酿;应注重学情的主导作用,融会贯通的知识推进要精准落地。这样,目标定位了,基础牢固了,角度灵活了,方法掌握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人力资源招聘的论文下一篇:材料员年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