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重点复习

2024-09-20

高三历史教学重点复习(精选11篇)

高三历史教学重点复习 篇1

高三历史复习重点考点知识大全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阶段特征: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3、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阶段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1、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曲折的道路,成功的探索阶段特征: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前(1956~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崛起

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期开放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

2、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1、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阶段特征: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2、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文明多样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阶段特征: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20世纪上半期经济模式的探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特征: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美苏争霸、多极化和全球化交相辉映

阶段特征: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1、原因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5)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6)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8)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9)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0)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1)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4)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中国社会的巨变

(6)多角度地认识三民主义

(7)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8)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9)如何认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侵权与制衡”原则

(10)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11)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三历史教学重点复习 篇2

所谓三轮复习法, 就是将整个高三历史复习划分为三段时间。第一阶段大约四个月, 称之为单元复习。对教材进行单元整合, 以单元复习形式为主, 理清单元重点、难点, 夯实基础, 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把握高考要求中的教材知识。第二阶段大约两个月, 又叫专题复习。在原有单元复习和对教材知识熟悉的基础上, 对高考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归纳、整理、整合, 使学生对同类或相似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组块。第三阶段大致一个半月, 这一阶段称综合复习阶段或冲刺阶段。针对高考, 强化训练, 同时注重学科综合和热点问题。

第一轮复习。第一阶段复习是三轮复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 以后的所有复习及效果都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之上, 作为教师一定要十分重视这一阶段复习。在具体复习中, 以一个单元为例, 我把它归纳为五个环节或步骤:

第一、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事先可拟出单元教材的纲要和要求,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教师为学生安排出一定的课堂或课外时间, 每天三十分钟, 以保证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教师可给学生布置相应作业, 规定学生在看完教材后完成, 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检查。这样做一方面对学生看书起到督促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作业强化, 加深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印象。所有布置作业紧扣教材基础主干知识, 难度不宜大。

第二、教师对单元教材进行分析讲解。对我们的学生而言, 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在讲解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单元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总体上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在这个体系之上归纳该阶段特征, 使学生对知识既有点又有面的把握;二是对重点知识、难点的题要单独分析、引导、比较, 力求让学生通过这一轮复习有所突破;三是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给学生一个明确具体要求, 使学生明白要掌握什么, 掌握到什么程度。

第三、练习。教师根据单元教材知识和考纲要求, 精选一定量的练习题, 让学生训练已巩固知识。练习时间可安排在课堂上, 与相应讲解同步进行, 做到讲练结合。也可以安排在课后单独进行, 这当中要注意的是选题要新颖, 特别是近期高考典型题和与热点相联系的题, 让学生训练更有针对性。

第四、单元检测。在单元复习中, 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检测可以达到三个方面:一是以考代练, 弥补学生练习量少, 或者学生根本就未认真练习的缺陷;二是以考促学, 通过考试给学生施加一定压力促使学生去复习;三是从考试中反馈复习效果, 以利教师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以便更有针对性。

第五、做好检测评讲和弥补。教师要认真分析单元检测中的倾向性问题:知识性的或方法性的, 对这些问题要在评讲中解决, 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同时关注个体, 特别是对那些成绩起伏大的学生要注意分析,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这一轮复习做好做实, 对后面整个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提高复习效果, 必须要很抓落实。在看书, 练习, 检测, 评价这一系列环节中学生必须要不折不扣地按老师要求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督促, 检查, 特别是对一部分要求记忆又有一定量的知识, 学生往往会偷懒或应付敷衍了事, 这会使复习质量大打折扣, 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我在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采取教师个别抽查、学生分组过关、课堂限时完成等措施, 效果较好。

第二轮复习。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 依据确立的某一主专题, 将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这一轮复习是形成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轮复习我认为主要是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抓好常规主题复习。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高中历史专题进行系统划分, 这些专题对知识的整合比较合理, 反映历史主干和基础, 教师依据这些资料稍做处理。通过这些专题复习之后, 可以说对整个历史知识又从另一角度进行了一次全新复习。

第二是抓小专题复习。小专题反映某一方面历史发展的过程及规律, 是近几年高考主要形式。小专题的确立和相关知识整理需要我们教师下工夫, 动脑筋, 确立好专题, 同时所复习的内容要全面系统反映专题。比如土地问题这一小专题, 含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土地问题, 也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土地问题的处理, 从中找出土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是抓好热点专题复习。热点问题可以说是高考关注的永恒主题。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我们在热点专题复习中首先是要对热点进行筛选, 确立热点复习的重点, 确立之后去找热点和历史的链结点和关系, 从而构建热点专题知识网络。比如说2005—2006年, 国共关系问题, 这就是一个热点, 我在复习中, 引导学生回忆国民党发展的历史, 国共关系在20世纪20、30、40年代和现在关系的演变, 从演变中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两党关系与两岸关系联系起来, 再将这一问题引到两极格局及美苏争霸下去思考, 从而对祖国统一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这样一个热点构建出相关知识网络, 通过一个点而复习了一个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三轮复习。这一轮复习着重围绕综合模拟训练进行, 围绕这一问题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问题:

第一、训练要适量。所谓适量, 我认为在这一个半月中至少要有十次以上完整的综合模拟训练, 这十次训练基本上能覆盖主干知识和主要热点。同时用模拟训练让学生寻找解题的灵感, 所以量太少达不到目的。

第二、注意训练学生解题的速度。高考中文综150分钟, 分配到各学科即为50分钟, 考虑到预留10分钟作机动, 在历史模拟训练中就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就完成考题。由于在定时内完成任务, 迫使学生必须提高解题速度, 通过一段时间训练, 学生解题速度大大提高。

第三、抓做题的规范训练。这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它包括格式的规范和书写的规范。教师在训练中专门提出要求。卷面规范专门作为评卷依据之一, 对做得不好的批评, 重作等强化训练, 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习惯。

第四, 对模拟训练中反映出的问题, 教师及时分析, 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弥补。

在三轮复习做完之后, 应该说整个历史复习也随之结束, 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及各种各样特殊情况, 最后应安排大约一周时间让学生自由安排。这一时段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安排学生复习什么而不复习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复习状况而作出安排, 教师可引导学生最后再回归教材, 对教材主干知识, 重要知识再看一看, 以避免部分内容因时间过久而生疏或遗忘。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反思 篇3

一、上复习课,千万不能翻来覆去,要新字当头

每节课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一两个“新”的东西。这里的新,我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种是在上复习课时,对已学知识点进行挖掘、联系和比较,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在上新课时确实没有听到过,从而感到有收获,愿意听。还有一种“新”跟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调味品”,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第一种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1.相似历史事物的不同特点或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的比较。如(1)同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同。(2)同是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的二月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特点、影响不同。(3)同是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性质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2.不同历史事物的相同本质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比较。如(1)同在14-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与欧洲的发展结果不同。(2)同在1644年国内局势动荡,中国与英国发展结果性质及影响不同。(3)同是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中国与欧洲的规模、影响不同。(4)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相同,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的内容也不同。

3.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历史事物的联系比较。如区域经济集团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全球化下的各国对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市场的本质特征及作用与各国利用市场的经验教训间的关系分析。

4.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联系与比较。如欧洲思想解放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反恐怖主义联合阵线与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时形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分析。

通过联系与比较,就能使学生不断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多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达到了学科间的渗透,并通过不断地追寻现实和时事的历史渊源,加深对现实和时事的理解。

在第二种“新”的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贴近生活的例子。在讲到古代史中“古墓陪葬文物出土”时,我就联系到北京老山汉墓挖掘的现场视频,向学生介绍古代墓室的结构,一般墓室里物品的摆放,如何来判断墓主生前的官职、爵位等等。同时向学生介绍,由于多年来,盗墓者的猖獗,很多有价值的古墓已被挖掘,致使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流落、散失,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让学生明白盗墓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同时,还可转到墓葬里的古钱币,根据自己以前在书本中看到的介绍,向学生讲述哪些古钱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并不失时机地问一下学生,家里是否也有,否则的话,还可发一笔小财。讲到这里学生往往会引起哄堂大笑,这样,调味品的效果就达到了。

还有,在讲到中国近现代史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后,中国的低关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例子:在美国,买一辆桑塔纳轿车只需5000美元,而在中国买一两却要10到20万元,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关税。如果没有我们的关税,那么我们的民族工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为了尽快融入世界 我们又不得不放低关税,加入WTO,这样对我们的民族工业肯定又是一个打击,还可以联系关贸总协定的知识。

通过以上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基础,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平时教学的及时反馈

我始终觉得历史课是一门不能忽略背、记的学科,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关键性的事件、时间,及一些课本中重要的结论,学生必须要准确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花一定的时间去记去背。而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要比重点中学的学生自觉性要差些。所以我为了督促学生去看书,就采取了每隔一个半星期默写一次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在默写前,首先提前2到3天通知学生默写的范围、内容,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在默写那天,出好一张以填空题为主的试题卷,(注意要存盘,以便下次可再用),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以后,大致看一下,如果学生80%能做出来,就算通过,如果做出不到50%,那就要重新默写过,试卷还是那一张。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上课轻松的同时又感到有压力,有了压力后,才会有动力,平时才会花时间去看书,几次下来,也就养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以上这些是我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的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一定全对,但我觉得还算相对管用,故写出来让同事们一起批评、指正。

最后,我觉得要上好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责任心及认真的程度,所以,事无巨细,只要事先准备充分,研究透彻,不管上什么课,我认为都能够手到擒来,游刃有余。

高三历史教学重点复习 篇4

【摘 要】通过对2005-2007年漳州市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历史学科试卷的分析,总结试卷的特点,探讨中考复习的策略,提出了中考复习应该重视的二方面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历史中考;复习方法;解题能力

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的考查范围、考查重点、考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考复习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力图通过对2005-2007年三年来漳州市中考历史学科试卷的分析,明晰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与考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中考复习教学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研究复习方法,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在开卷考试形式下,作为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依纲据本,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逐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对历史事实有较全面地把握,这样才能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作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要找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出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都串起来。在这样的总结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步提高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即:改革是强国之路。

二、加强联系、综合,引导学生以小专题为主进行复习

例如:关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给学生:

(一)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1、隋唐时期中日之间的往来和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2、明清时期的中日往来;

3、近代史上日本侵华;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

(二)对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几点认识

1、存在的问题: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事件等。

2、对日军侵华的几点反思

(1)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负下累累血债,罄竹难书,令人发指,日本当局应主动承担应尽的历史责任。

(2)所有罪行铁证如山,不容抵赖,日本当局应该深刻反省,向受害国人民真诚道歉,停止一切伤害受害国人民民族感情的言行。

(3)日本当局应有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其后代,铭记历史,走和平发展之路。

(4)军国主义分子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痛苦。军国主义分子应该是人类的共同敌人,要警惕军国主义势力复活。

(5)作为中国人,更应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深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教训,发愤图强,强我中华。

(6)在对待日军侵华问题上我们要一分为二(即区分好历史与现实,日本人与极少数右翼分子,日本人与军国主义势力)。

(7)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表达爱国热情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要冷静、用心

爱心

专心

理智、合法有序。

3、历史经验教训: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日两国应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三、研究复习方法、精选巧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实战水平

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训练。我们要挑选一些材料,精选一些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训练促提高。从对以往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道题都不会超出考试说明。故在复习中。我们一定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导学生复习。注重考试说明中的习题,针对其出现的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应考能力。从考试说明题型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中考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训练中可以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指导,尽量巧妙地将理论、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揉合在一起设计一些习题来练习,以此提高应试能力。在复习中,选用一些较具代表性的各类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进行判断和分析,以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出命题的角度、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等;在审题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审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如:请你为这幅照片写一个简要说明(限150字以内)。

这道题最重要的就是要考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首先要教会学生对图文信息题应掌握这样的解题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这道题“是什么”即毛泽东转战陕北途中;“为什么”即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做什么”即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最后歼敌三万多人;“结果如何”是解放军由被动转为为主动,很快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说明了什么”即照片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艰难困苦,体现了革命领袖与解放军官兵同甘共苦的伟人精神。

通过以上习题的设置,让学生懂得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应试水手自然提高了。

二、加强课内外整合

从这几年的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试卷十分注重课内外整合。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课程,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同时,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复习中要做到二点:一是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热点信息,将热点信息与学科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二是把学科内的知识作一些小专题的复习,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比较等都应归纳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同时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迁移,以提高应试能力。三是创设新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平时在历史复习中必须强调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坚持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即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反思。二是坚持现实问题历史的反思。中考非常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重大社会现象都能从历史中找

用心

爱心

专心

到注脚和渊源。如日本修改教科书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留下的后遗症。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就有关日本的问题设计如下材料题: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2003年第21期《读者》)

材料二下图: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杀人竞赛”消息。

材料三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认为,日军在1937年南京攻克战中,杀害了30多万名中国民众。但是,根据当时的资料,南京的人口那时只有20万,在日军攻占南京一个月后,人口增加到25万。除此之外,这个事件的疑点很多,其争论持续至今,因为在战争中即使杀了一些人也不算大屠杀。”

——日本政府审定通过的由右翼学者编撰的教科书请回答:

(1)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日本在古代史上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说出这次改革的名称及其意义。

(2)材料一中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指什么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条约”指什么条约?

(3)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是什么?

(4)材料三歪曲了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真相,请你简述该事件当时的实际情况。

(5)结合材料一、二和有关时事(如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次又一次地去参拜靖国神),谈谈你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感想。

答案:

(1)中国:大化改新,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3)南京大屠杀。

(4)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5)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我们要勿忘国耻,更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强大而奋斗;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军国主义的复活和法西斯的威胁,争取世界和平。

我们用这样的题目将专题复习和时政结合起来,容易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人类文明史的了解,起到了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用心

爱心

高三各科复习重点建议 篇5

高三生物复习要处理好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的关系,选修教材不要挖得过深。建议采用三轮复习法,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不同。第一轮复习从2月底或3月初开始;侧重在于必修教材部分内容,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第二轮复习是从3月开始到5月中旬,主要是进行专题复习,打破章节之间、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的界限。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接下来的第三轮复习主要是进行综合练习及理综仿真考试。 高考生物试题对心理素质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设计,二是试卷的排列。试题设计是通过不断改进题型和变换对知识考查角度进行。在考查学生在新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三寒假每日基础复习重点三 篇6

(三)易读错字音:根据汉字音形义结合特点,运用类比联想记忆法加强记忆。

讴歌呕心沥血沤肥殴打欧洲海鸥中枢伛偻迫击炮霰弹枪河畔 挑衅 蹒跚愤懑隐瞒滂沱磅礴磅秤英镑榜样 诽谤庖厨否极泰来骈文 复辟辟邪开辟辟谣精辟僻静癖好扁舟浮想联翩空话连篇蹁跹 缥缈漂泊漂白嫖娼瞟一眼 鱼鳔剽窃剽悍黄骠马飞镖肥膘奇葩 解剖糟粕一曝十寒曝光饿殍休戚相关皇亲国戚菜畦颀长襁褓翘首 收讫迄今畸形绮丽倚仗倚老卖老潜质悭吝罪愆敷衍掮客戕害 憔悴精粹人才荟萃萃取猝死讥诮胆怯纤绳纤细忏悔惬意遒劲 肯綮挈妇将雏提纲挈领度长絜大锲而不舍契约楔子茕茕孑立苍穹龋齿龃龉龌龊祛除砝码珐琅商榷胜券在握卷帙浩繁面面相觑

怙恶不悛忍俊不禁 疏浚竣工 险峻俊秀天梭教唆模棱两个 菱形壮志凌云 荏苒熟稔冗长偌大搭讪汕头妊娠莘莘学子渣滓哂笑海市蜃楼 半身不遂自杀未遂有恃无恐对峙侍奉舐犊情深舔一舔吮吸怂恿婆娑 箪食壶浆渊薮抖擞朔风追溯塑料横槊赋诗漱口咳嗽毛骨悚然簌簌 谥号溢美之词鞭挞拖沓一沓杳无音信挑剔孝悌恬静聒噪暴殄天物 轻佻恸哭荼毒生灵红茶字帖请帖妥帖女娲漩涡噱头蜿蜒宛如婉约惋惜艺苑虚与委蛇山岭逶迤紊乱猥亵依偎倭寇 推诿机械体恤 斡旋荒芜怃然廊庑蜥蜴清晰 淅淅沥沥膝盖檄文畏葸不前和煦功勋 蹊跷独辟蹊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风流倜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啁啾 惆怅 狡黠诘屈聱牙反诘诘责瑕瑜互见瑕不掩瑜瑕疵目不暇接自顾不暇 晌午军饷相机行事栩栩如生自诩长吁短叹呼吁酗酒驯服

高三历史教学重点复习 篇7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主题选择,史料应用,知识整合

常规的高三历史复习一般是采用“专题复习”或者“通史复习”,复习的角度虽不同,但是内容是从必修三本书和选修的部分内容出发,随着对书中知识一遍一遍的复习讲解,学生的厌倦情绪也在慢慢积累, 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向老师反映:“很多知识老师上课一讲 ,总是觉得很熟悉 ,平时要背书的时候,也觉得这些东西都好熟悉,不想再背了,但是真正考试了,似乎又记不起来了。”这种对于历史知识像是“熟悉的陌生人”的状态,在高三学生中不占少数。这样的状态影响了学生在复习阶段对学习的热情, 而老师在复习中一遍一遍地讲熟悉的知识点,总有一种“炒冷饭”的感觉。经过多年思考与总结,我认为高三历史复习中可以加点“调味料”。

一、主题选择:调味料的风味之美

“调味料”怎么加 ? 加的灵感来自历年高考试题。广东文综高考主观题大都从某一主题展开, 而选取的主题都很有新意也很贴近生活,例如2010年高考38题社会群体中的“农民工”,2012年高考中39题“词语和概念的变化”主题中提到了 “粉丝”,38题中提到了调味品和日用品, 同时围绕这些主题考察的知识点横跨了古今中外。网络上各个地方的试题很多,主题也很多,但是什么样的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 什么样的主题自己的学生愿意做? 要选好主题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一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它一般包含了学习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析。针对学生已经历了一轮课本复习, 虽然历史知识还是一块一块的,但毕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而文科班一般女同学多,选用的主题可以在关注高三学生心理的同时,多从女同学的兴趣点出发。

二、史料应用:调味料的醇美之味

主题一定要搭配合适的史料,历史学是一门材料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 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通过史料设计问题要做到:第一帮助学生了解史料的历史背景, 第二帮助学生了解、分析史料的基本历史信息,第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学会全面、多维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这就要求在搜索史料的时候,注意选择符合现阶段复习内容和范围的史料,由于已经有了一轮复习的基础,二轮训练选用的史料可以有一些时间、空间上的跨度。

三、知识整合:调味料的复合之味

进入二轮复习,要求对古今中外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有机地掌握不同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知识整合也有利于发现更深层次问题的规律性、趋势性和线索性因素。这就要求所选的材料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展开。这样就从“主题”+“史料”+“知识整合”三个角度出发,在每一个板块的二轮复习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尝试出一些围绕某一主题考查所学知识的题目。

四、案例分析

1.“美 ”的标准问题

例如在二轮复习完中国近代史的时候, 整理出一道有关“美”的标准的问题 :

“美”是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东西 ,“美”是什么 ? 不同时代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材料一:唐朝“以胖为美”,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其名字中的“环”字被古人用作肥胖的替代词……称得上“环”的人肚子究竟该多大? 《梁书》在描写南梁安陆王萧大春时给出了尺寸,书中记载:体貌环伟,腰带十围。玉环这个名字,通俗地可以理解为“胖妞玉儿”。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美女标准变化:20世纪初“会说洋文的大脚女 人”;20世纪40年代“政治 之花”;20世纪末“张 扬、多变”。

材料三: 欧洲人的审美观多被认为偏向于富于刚健的气质并且身材高大,并且具有独立思想,具有能保护年幼的子女甚至男伴的勇气和智慧。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观念的形成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引起近代中国对于“美”的标准有何变化 ? 引起变化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 影响20世纪末中国人审美标准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

(3)材料三体现了欧洲人“美”的标准是什么 ? 形成这些标准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这一道题通过PPT一打出来,学生就乐了,“扮靓”是学生的热门话题,如今它“跑进”了历史题目中。有了好的开始,学生开始期待着老师给他们的“惊喜”。

2.“时尚 ”的问题

当复习到 世界近代 经济史时 ,又给学生 一个“时髦 ”的题目:

从古至今,“时尚”一直流行于世。它存于每个人的生活,它挂在众人的嘴边,我们甚至可以说,时尚,影响着每个人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一:欧洲在17世纪初18世纪末时曾长时间流行“中国热”,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材料二: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使得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欧洲的中国风尚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以来才消退。

材料三:中国女星国际性出镜越来越频繁,在造型上努力让世界记住自己的东方面孔, 同时展现出东方女星对时尚的不同诠释。

21世纪中国的设计师在四大时装周上来来往往 , 米兰皇宫中做发布的Uma王、巴黎时装周上的Masha马都让人印象深刻,刘芳、张卉山、伦敦时装周上获得设计大奖的王海震等年轻的新面孔,都让“走出去”的中国阵容越来越庞大。

材料四:2008年经济滑坡对时尚界造成了冲击,因为消费者都开始收紧钱包。在节日销售旺季,高低端品牌时装都开展了大幅降价活动。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奢侈品消费呈急速下降趋势。昔日的时装巨头也面临破产、销售下滑、削减支出、退出时装周发布等种种窘境。

2008年时尚界掀起了“回到70年代”的时尚风潮。

(1)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是? 后来这股“中国热”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国时尚界“走出去”阵容越来越庞大的原因有哪些?“走出去”会产生哪些影响?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008年时尚界为何会掀起“回到70年代”的时尚风潮?

这道题考查的时间跨度和知识点都要更大更多些, 但学生还是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这道题目。“美的标准”和“时尚”这两道题目由于选了文科班女孩子们喜欢的主题,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3.“节日 ”问题

文科班的教学不能只“照顾”女生,还要从高三学生的普遍心理出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内心的一些变化,并对此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复习,由于高三备考时间紧,压力大,偶尔放假,学生都很兴奋,而很多学生在自己的高考倒计时上写的是:距离放假还有XX天,受到这样的启发,可以出一道和“节日”有关的题目。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材料一:英国的传统节日有:复活节,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材料三:联合国将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并喊出了“面包加玫瑰”的口号。

材料四: 中国妇女第一次举行“三八”节纪念活动是在1924年 ,会议由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

材料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于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 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1)阅读材料一、二 ,从中英两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分析出两国的思想文化上有哪些差异?

(2)阅读材料三 ,影响20世纪初美国妇女举行抗议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3)阅读材料四 ,影响当时我国妇女开展纪念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4)阅读材料五 ,哪些因素促成了“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设立? 说明了什么问题。

高三历史教学重点复习 篇8

【关键词】导学案;一轮复习;有效性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讲,但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是实现上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高三而言,尤为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及值得研究反思的问题。

一、高三一轮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6本教材,其中必修三册与选修三册。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二)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市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近几年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采用“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三)教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但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保证。教师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是在充分了解本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卷尤其是重庆高考卷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后编写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这是“导学案”得以推行最重要的保证。

二、“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笔者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学情、课标、教材的理解,有针对性、创造性地编制所任教班级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案,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所使用的“导学案”主要呈现了教师的思路,是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因而编写“导学案”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化原则

所谓主体化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 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基础过关、问题探究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化原则

问题是复习的开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递进。总之,要有梯度、要有开放性,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辨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三)重组性原则

恰当重组教材合理舍弃“原版”,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重庆存在“一标多版”的现状,教师应由教材的“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不同版本教材“原版”适当舍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一輪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一)目标:扎实推进、点点落实,夯实基础

由于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一学年完成三册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而高三第一轮开始复习距新课学习(必修)内容已间隔近两年时间,学生对必修内容的印象已所剩无几。所以第一轮复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夯实基础。按模块顺序进行,重点解决基础知识也就是教材内容的复习问题,尽可能按照教材所列的子目录中的知识点,一点一点落实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具体内容。

(二)栏目及使用:专题高考导航、基础过关、问题探究、巩固练习四个部分。

1.“目标导航  单元导读”: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每一专题所涉及的所有考点进行剖析,指出本专题涉及的考点在复习中需要掌握的程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防止无的放矢。本栏目分两块内容:第一块是“专题考点”,将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进行整合,将“知道”“了解”“列举”等行为表述词略去,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第二块是重点把握,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近几年我省高考对本专题所涉及的试题特点分析后,确定本主题在复习中应关注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本栏目以专题为单位,需要教师在每一个专题复习的第一节课中,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适度解读。

2.“自主学习  基础过关”:本栏目以“课”为单位编制,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点。教师先将本专题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呈现本课的知识主线,形成知识框架。同时留出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的重点历史要素,由学生在课前以填空的方式完成(一般是前一天的晚上完成)。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填空对主干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在完成填空时通过翻阅教材,又进一步熟悉了教材。本栏目的设置一般控制在学生能在20分钟内完成。同时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核对一下填空答案。

3.“重点问题  合作探究”:本栏目是课堂复习的核心栏目。这一栏目是针对本课中学生存在知识薄弱环节、教师认为需要加深理解的知识内涵外延、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设问,或对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进行问题的二次开发,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本栏目以问题链形式出现的问题不超过6个,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左右以便留出时间供学生完成课堂巩固及消化时间。

4.“巩固练习  及时评讲”:本栏目是对本主题内容在复习效果的检测,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一般10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试题主要考虑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模拟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生通过试题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但所选的试题尽可能不跨专题和模块,这样才能与本课所学的内容真正吻合。本栏目在10——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自觉进行的本土化教学行为,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尝试性,而尝试的结果也很令人欢欣鼓舞的。在今后教学中,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将继续探究,希望历史教学能够焕发青春,让学生感受历史带来的浓浓书香。

参考文献:

[1]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三生物复习知识点重点总结 篇9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1)“发酵”有“微生物生理学严格定义的发酵”和“工业发酵”,词条“发酵工程”中的“发酵”应该是“工业发酵”。

(2)工业生产上通过“工业发酵”来加工或制作产品,其对应的加工或制作工艺被称为“发酵工艺”。为实现工业化生产,就必须解决实现这些工艺(发酵工艺)的工业生产环境、设备和过程控制的工程学的问题,因此,就有了“发酵工程”。

(3)发酵工程是用来解决按发酵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学问题的学科。发酵工程从工程学的角度把实现发酵工艺的发酵工业过程分为菌种、发酵和提炼(包括废水处理)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工程学问题,一般分别把它们称为发酵工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工程。

(4)微生物是发酵工程的灵魂。近年来,对于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属性的认识愈益明朗化,发酵工程正在走近科学。

(5)发酵工程最基本的原理是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6)发酵工程有三个发展阶段。

现代意义上的发酵工程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开放性的学科。发酵工程经历了“农产手工加工——近代发酵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三个发展阶段。

高三历史教学重点复习 篇10

文科综合(历史)

命题:汉文化百梭联盟

审题:石家庄一中 石家庄二中 正定中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

A.标志着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B.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

c.说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D.促进了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

29.图9是l912年3月英国著名伦敦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中国人不仅剪掉了辫子,而且还戴上法国大革命时期象征自由的“自由帽”。由此漫画可知

A.中国民众获得了民主与自由

B.清政府被迫顺应了民主潮流

C.辛亥革命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D.中国民主革命为英国所关注

30.图10是1950年-1952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变化示意图。图中数据的 变化说明

A.社会经济形势逐步走向好转

B.国家刺激消费政策成效显著

c.工业化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物价上涨导致人们抢购商品 31.1964年10月28日,《淡门日报》发表评论说:“这次„„实验的成功,它显示中国国防力量已进一步加强,„„它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材料中的“实验”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主要指

A.打破了少数国家核垄断的阴谋

B.提高了中国的太空竞争力

C.提高了不结盟国家国际话语权

D.表明了中国正在和平崛起 32.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一个人政治影响的大小和他担任的官职之间并没有本质的联系”。选是因

为在古代雅典

A.官员都没有任何政治权力

B.公民排斥有政治影响的人

c.城邦政治实现了无为而治

D.直接民主实现了公民平等 33.伏尔泰说:“上帝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一劳永逸地为自然立法,然后就袖手旁观,让这些法则按自身的必然规律而起作用,来推动整个世界的运转。”此观点

A.宣扬了上帝万能理念

B.批判了天主教会的封建特权

c.体现了理性主义思想

D.倡导了科学为人类服务精神

34.有人在评论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政策时说,它“一下子把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我相信,这是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可以把美国的灵魂重新领回到生活的乐趣中去”。材料中的“这扇门”

A.促进了金融秩序的恢复

B.遏制了通货膨胀急剧蔓延

c.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能力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35.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你住在玻璃房子里,就不要朝别人扔石头。”当今,各国好比住进了“玻璃房”,国际关系不再是“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对话与合作是大势所趋。材料现象说明

A.国际间的各国矛盾正在消除

B.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多极化格局促进了国际合作

D.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利益联系

材料

即住之初,(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下诏“选遥辇丸帐子弟可任官者”。会同初,得燕云十六州,曾以汉士平素所习之业选拔汉士,治理汉地,得名臣室昉等。„„耶律德光重视农业生产,留意积累治国经验。特别是得燕云十六州后,他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会同三年,至燕,行入阁礼,在礼仪制度上吸收汉制;除姊亡妹续之法,以法令方式改变契丹社会的婚姻旧俗;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不但为契丹人与汉人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南面官制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概括辽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太宗所采取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9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独立宣言》详尽阐述了人人平等,人人事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厦人人享有反抗暴政的权利,其话语是取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语言撰写的,其政治理论适合干革命阶段但不适合于1787年政治耕度重建阶段。„„一般来说,原面积主主要体现价值理性的诉求。它要求政治行为从“应如何”出发,热切关注民主的终极价值,而不是从“是如何”出发,冷静考虑民主的现实可能。它要寻找的是民主的应然状态和理想形式,即民主的理含形式,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民主观,而程序民主是一种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工具理性的诉求。它要求人们根据给定的条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实现民主这一政治目标或者说它要求人们在实现民主的过程中,注重民主的实现备件及其代价。没有强调工具理性的程序民主的民主观,民主就无法落实为现实世界的体制制度,没有落实到具体体制制度的民主的理想信念,民主就会沦为没有躯壳的游魂。

——摘自孙荣飞《论总统制的经验基础》等

(I)根据材料,指出《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并说明其历史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宣言》不适合“1787年政治制度重建”的原因。(6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二战初期的英国

材料二1941年上半年,英国仍在北非、地中海、中东和广阔的大西洋上孤军奋战。„一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国的竟然袭击,„„当天,丘吉尔就发表广播演说,他承认自己二十五年来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但是,现在苏联人民已经在对纳粹德国作战+那么意识形态土的分歧已变得不重要了。„„“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可能给与的一切援助。苏

联人民的英勇奋战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战略地位,现在它再也不必孤军作战了 ”

高三历史教学重点复习 篇11

关键词:史观教学 高三历史复习 史观、史实、史法的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71-01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高考历史复习工作,是摆在每位高三历史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方法固然有,如选择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等等,只要有利于学生做好复习,即为可行的途径。但笔者认为,除此以外,应用史观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将史观教学引入高三历史复习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以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为例,浅谈史观教学与高三历史复习的关系。

一、提高认识,重视史观教学的作用

史观,是历史研究的理论模式。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伴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先后出现了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多种史观,至今大多仍发挥着重大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文明史观开始在我国兴起,至今已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毋庸置疑,史观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构建作用。但是,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却难寻其面。传统基础教育历史教学由于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了史观教学的缺失。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传统基础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史观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较多渗透了史观教学的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为适应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制订的基本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标准》提出了崭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了以往《教学大纲》的双基要求。《标准》中不乏史观体现。

2.史观教学符合课改环境下的历史高考的要求

从较早进入课改的外省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史观印记明显。以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考查为例,史观考查的题目很是热门。

此外,从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史观体现亦明显。总而言之,做好史观教学,对课改环境下的高三历史复习意义重大,应高度重视。

二、构建知识体系,将史观教学带入高三历史复习

既然史观教学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三历史复习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史观教学带入高三历史复习呢?

1.整合所学知识内容,重建知识体系

现行高中教材,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大多采用专题史模式,很多同一知识内容出现重复或散落的情况。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高三历史复习,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整合教材、整合知识。在整合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

2.以史观再次构建知识体系,重新认识历史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重建后,我们需要以史观再次构建知识体系,史观的带入同时也必将使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事物发展的新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新认识、历史影响的新认识等等将使我们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因此也必然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依然以工业革命的影响的认识为例。重建了工业革命的知识体系后,学生可以清楚掌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重大发明等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入史观教学方法来认识工业革命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角度一:以唯物史观构建工业革命的影响

以唯物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国际关系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同时工业革命也加剧了东西方国家的差距,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角度二: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构建工业革命的影响

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是近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也体现了文明的进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城市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令人深思。

角度三:以整体史观构建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世界贸易的范围得以迅速扩大,一个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同时蒸汽机车和汽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因此,人类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了,人类逐渐走向整体化。

综上所述,多种史观的引入,为我们重新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构建了一座座可行的平台。而以史观构建下的工业革命的影响,又使我们从多种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工业革命。既能重新认识历史发展脉络,又能开拓新的历史思维,这无疑对学生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以史观教学为基础,实现史观、史实、史法的有效结合

将史观教学引入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但是史观教学并不能孤立存在,还需要与史实、史法有效结合。只有实现了有效的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史观教学的作用。

同样以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认识为例。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为基础,多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拓展了认识工业革命的途径。但是,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能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史实依据,指导学生运用史法进行探究。如解读整体史观构建下的工业革命的影响,如果单纯由教师讲授,学生恐难以深刻理解。若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像《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三角贸易图》、《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等,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这些地图资料,那么像世界市场的扩大或人类联系加强这样的结论,学生很容易自然得出。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增加一些关于交通发展和商品贸易的相关资料,学生也很容易认识到世界走向整体化的原因。

总之,当我们将史观教学和史实、史法有效结合以后,史观教学将不再空洞,而是扎实地活跃着我们的思维。高三复习,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提高能力在于平时的培养,依我看,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非常重要。因此,将史观教学带入高三复习课堂,同时将史观教学与史实、史法相结合,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值得坚持。

上一篇: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下一篇:商务接待礼仪知识要点